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六五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五0卷)  2002/03/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650

  诸位同学,请看「类通十方」这一段经文,我们把它念一遍: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於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大,光明,佛眼所见,佛力能到,佛身所现,一切国土。】

  第十句『佛身所现』,清凉大师说这一句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总结前面十一段,第二是「成下,以是身内之刹,为微细故」,清凉有解释,很值得我们做参考。经文,特别是《华严经》,经的意义非常深广,很不容易是面面都能够见到。清凉说古德解释只有后面这个意思,佛身所现国土中尘,有诸佛刹,身现尘刹;少前面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就不圆满,清凉说:「遂令普贤不遍如来身外刹」。必须要把这两个意思合起来看,换句话说,在这里我们也体会到经里面常讲的一个原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才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一不是多,多不是一,你的知见一定局限,一定不能够看到全面。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要不是佛跟我们说,我们怎么知道宇宙的真相?今天科学家跟我们讲的多维次空间,我们听了之后也是一个模糊的影像,《华严》这里讲得清楚,这个地方举的例子就很好,『虚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大,光明』。『佛眼所见』,说明决不是凡夫能见到的;『佛力能到』,不是凡夫有能力达到的,科学技术再高明也不能达到,说老实话也没有佛的能力。末后这一句,『佛身所现一切国土』,这一句把前面全都包括了,这一句是总结,跟第一句『如是尽法界』前后呼应,这个意思才完整。我们要建立人生宇宙观,换句话说,我们对於人生宇宙的看法要不违背佛之所说,我们才不至於把真相看错了。下面这是讲重叠普遍,请看经文:

  【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

  记住,『一一尘中』,每一粒微尘当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我们一句一句来观察,这是说出重重无尽的法界。『及此国土』是指前面十处之国,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菩萨,来到华藏世界聚会,参加毗卢遮那佛所召开的教育大会,佛陀教育大会,我们可以这样说法。「及此国土」,此国土就是指十方,清凉是讲十处,实在讲我们用十方比十处意思来得圆满,实在讲处也是方的意思。「一一尘中」,十方世界的微尘没有法子计算,所以不是讲恒河沙数,「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所有微尘」是每一粒微尘之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一微尘里面所显现的境界,跟十方诸佛刹土无二无别,而且可以说一法不漏,我们讲法法具足。从这个地方我们来想想,我们这个人,当然没有离开十方佛刹,释迦牟尼这个佛刹也在其中。释迦牟尼佛的佛刹在这个法界、虚空界里面,这是肯定的,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总不能说是在法界、虚空界之外,没这个道理。

  既然在其中,现在我们居住的南阎浮提洲,有我这个人。在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每一粒微尘都现圆满的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都在其中。我们要问,娑婆世界在不在这个微尘之中?当然在。娑婆世界里面南阎浮提洲,我们这个地球、我这个人身在不在其中?你们去想想,这很有味道!这样想之后,释迦牟尼佛有多少个?南阎浮提洲有多少个?我们不说南阎浮提洲,我们讲现代的话,我们这个太阳系有多少个?太阳系里头所说的这个地球有多少个?重重无尽,无量无边!简直叫我们不敢想像,我们听了真的像是神话小说一样,这哪里是事实?这个时候我们对佛就要有仰信:佛不妄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为什么?这个说法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生以来第一遭听说。我们听讲经也听了不少年,也没有听说过这个说法。讲经的法师,纵然知道这个事情,也不愿意说。为什么?说了人不相信,说了是听众造口业。这个时候,这是不能不说,为什么?经文摆在此地;你要不说,这个经文如何消法?到这个地方不能不说。这种境界少说,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事实真相。

  所以你要是入了这个境界,世出世间所有一切众生,跟你讲实话,都是不生不灭,都是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统统都是的。我们今天听说,能不能得到像诸佛如来、普贤菩萨这样的受用?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断。所以这个境界从性德上来讲,一切众生各个具足;从修德上来说,只有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有,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没有。换句话说,从性上说我们有,从理上说我们有,从相上说、从事上说我们没有,诸佛如来有,法身菩萨有。性上有、理上有,那就是本来有,本来有的肯定可以恢复,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相上没有、事上没有,相跟事都是虚妄的,肯定可以断掉,对於我们修行证果增长了信心。这个信心是有理论根据的,绝对不是妄想。现在最重要的是怎样建立自己的信心,这必须要跟烦恼习气去打一仗,如何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信心恢复?烦恼习气不能克服,敌不过烦恼习气,信心很想生起,它就是生不起来,不能不知道。我们看经文,接著看:

  【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

  再接著看:

  【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尘数普贤菩萨,皆亦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尘中多刹,刹中多佛」。『一一佛前』有许许多多『普贤菩萨』。清凉说「於上诸处」,这个处所就太多太多了,「皆入此定,故普贤身不分,普遍粗细深广,平满重叠。」我刚才说的这个话,是说我们娑婆世界,我们居住的阎浮提南赡部洲,我们居住的这个太阳系、这个地球,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体、身相,也是平满重叠,跟普贤菩萨没有两样。普贤菩萨觉,我们是迷,不同就在此地。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要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於上诸处,皆入此定」,所以普贤身不分而遍。我们说普贤菩萨是不是分很多身?不是的,普贤菩萨没有分身。没有分身如何能遍?我们也没有能力分身,诸佛刹土这个世界也没有分身。微尘,每一个微尘就像镜子一样,外面的境界相统统照在里面。镜子只能比喻个彷佛,不能比喻到恰到好处,为什么?镜子背面不能照,微尘是全体都能照。所以,一个微尘岂不就是一个虚空法界吗?一一微尘统统如是。「尘中多刹,刹中多佛」,这讲一重,以此类推,重重无尽。佛刹里头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佛刹,刹中又有多佛,所以重重无尽。宇宙是重叠的,是多元的。

  「於上诸处」,这是总结能遍。经文虽然只讲四重,我们一定要能够触类旁通、闻一知十。后面这一句非常重要,『皆亦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我们在前面讲过贤首大师用镜子做比喻,他造一个八角亭,每一角安上一面镜子,人站在当中,我问你:你有没有分身?没有分身。没有分身自然遍虚空法界,这什么原因?性德!性德是真的,我们虽然是迷而不觉,事实还是这个样子,众生跟佛差别就是一个迷一个觉。迷的,我们在此地讲遍法界身统统迷,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普贤菩萨入这个三昧,在这个广大境界里面,尘中有刹,刹中有佛,普贤菩萨在佛前入这个三昧;刹无量无边,佛无量无边,普贤也无量无边,这个地方入三昧,所有一切普贤菩萨同时亦入此一切普贤三昧。

  就像一个人在镜子当中一样,你看镜子照镜子重重无尽,你做什么动作它们同时都是一个动作,从这个比喻里面我们细心去体会,经上讲的就是这个境界。清凉的《疏钞》说得很多,要研究你仔细去读,我把这个大意跟大家说出来了。这里头最重要的是为我们提示了一桩事情,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影响之大、影响之深,我们自己实在不知道;读了这一段经文明白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周遍法界。佛菩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法界、与性德相应,六道凡夫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与性德相背。与性德相应是正面的影响,与性德相背是负面的影响,影响范围之大、影响之深并没有两样。由此可知,佛在经教里常常跟我们讲的六道三途,一一尘中有没有?无量无边的刹土、诸佛刹土大多数都有十法界,都有三途六道,也跟镜子一样重重无尽。

  这些境界不是哪一个人造的,不是哪一个人主宰的,谁变的?自己心里变的。真的,佛讲的一句话讲得千真万确,「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话很深,你听了未必真懂。音声没听错,字字也很清楚,意思不懂。你要去思惟这句话什么意思,愈思惟愈错误,想歪了、想邪了。这些话你听了,懂你就懂,不懂就是不懂。「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话可以解答宇宙从哪里来的,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再跟诸位讲,《华严经》上讲的这个世界重叠无尽从哪里来的,佛这一句话答尽了,解答得非常圆满!所以这一句话佛虽然讲,你没听懂;你要听懂了,你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佛的言教不断重复,希望你有一天在这一句话里头恍然大悟,你真的明白、真的懂得,你就契入境界。

  请看下面经文,这是第二大段加分。有三个段落,就是身、口、意三业的加持。前面一段是口加,第二段是意加,第三段是身加,我们来看加持。

  【尔时一一普贤菩萨,皆有十方一切诸佛而现其前。】

  这个地方是一小段。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是第一「诸佛现身,以此口加,后无结通。故此总举重重时处,一一普贤前也。」清凉最重要的开示就是后面这两句,「处」重叠,「时」也重叠,「佛」重叠,「普贤」也重叠,都是无尽的。清凉大师要是不给我们说明,我们往往读经在这个地方粗心大意忽略了。你看『尔时』,「尔时」是普贤菩萨入定的时候。『一一普贤菩萨』,我们会把这一句疏忽了。「一一普贤」就是刚才讲的,我们还记得前面的话,「身遍刹海,刹在身中,身遍身内刹,刹入遍刹身」,这四句好记,前面这些经文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不过在前面这一段讲得比较详细,讲到「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大,光明」,讲得详细;前面这四句讲原则,比较笼统,其实境界完全相同。依报,国土有微尘,尘中有佛刹,刹中有诸佛,诸佛前面有普贤菩萨在那里入定。定表修证,我们平常讲的修行证果就是这个意思。「一一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无量无边,我们读《华严》,看到这个经文总要晓得,真是尘中有刹,刹中有佛,佛身有毛端、有毛孔,毛端里面又现微尘数国土的佛刹,一一刹中又有微尘数诸佛如来,这样辗转重重无尽,你才晓得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我们想诸佛如来、想普贤菩萨,想自己、想一切众生,无一不是重重无尽的。

  【彼诸如来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菩萨三昧。】

  这一句是赞叹他入定,这个定是如来果地上的大定,在楞严会上叫首楞严大定。可是普贤示现的是菩萨法门,清凉说:「菩萨门入,故云菩萨三昧」,普贤菩萨能入,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今天修的法门是净宗法门,如果我们要入三昧,这个三昧叫做念佛三昧。诸位要记住,普贤跟念佛,这是说契入三昧的手段、方法不一样,三昧是一样的。三昧是什么?『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最后都是入如来果地上的大定。这不是因地上,是果地上的,跟《楞严经》经题味道很接近,很有那个味道。《楞严经》经题是「大佛顶首楞严」,这是略称,全名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你们想想这个味道,跟这个定是不是一味?这都是讲如来果地上的大定,诸佛如来的正受。佛在楞严法会上是这样说法的,在《华严经》上又是一个说法,说法不一样,意思非常接近。这是说法的善巧方便,这是说法的高度艺术。

  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我们念佛念了这么久,为什么念佛三昧的消息都没有?这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去找,我们不能够得念佛三昧的原因在哪里?我常常劝同学,你要把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障碍就没有了,念佛三昧就现前。念佛三昧最浅的,我们一般常讲功夫成片;功夫深的,叫事一心不乱;更深的,叫理一心不乱。我们要问,普贤三昧在念佛三昧里属於哪一个等级?跟诸位说,是理一心不乱。念佛三昧要怎么修法?一定要依《无量寿经》上的理论方法去修,不能错解经义。现代社会有一些没有深入经教,断章取义,说本愿念佛,只要依四十八愿第十八愿就可以,其他的都不必依靠,很能够讨现代人的欢喜。现代人修行也要偷工减料,怎么能成就?

  其实提倡本愿,最初不是现代这些人,是古来祖师大德;祖师大德提出这个,他是有学问,他能成就。为什么?一愿圆融一切愿。不是只要一愿,其他都不要,那你把祖师大德的意思完全错会了!祖师提出这个方法,人家是已经契入境界,告诉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愿都含摄其他四十七愿,少一愿你的愿就不圆满。以第十八愿为主,其余四十七愿为辅助,它是圆满的。不是说只要一个,其他都不要,这是很大的误会,真的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你修行表现的是烦恼、是习气、是妄想分别执著,功夫成片的德相完全见不到,你怎么会有成就?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来看这一段经文:

  【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加於汝,以毗卢遮那如来本愿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诸佛行愿力故。】

  这一段是说明「得定所由」,你为什么能入普贤三昧?入普贤三昧就是我们平常讲你得普贤三昧,入定就是得定,你为什么能得定?一定有原因。这个说法好,教导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入普贤三昧,不能得到这个大定?想想看看他所讲的缘跟因,我们具不具足?第一个是得十方一切诸佛的加持,我们没有得到;第二个是毗卢遮那如来的本愿,如来本愿力在加持你,我们也没有得到;第三个是『汝修一切诸佛行愿力故』,这三条得定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你自己修行,是第三句,这是真正的原因。你要真正肯修「一切诸佛行愿力故」,你必定得毗卢遮那本愿加持;你既然得毗卢遮那本愿加持,你当然就会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共同的加持。所以佛加持是你得定的缘,自己修行才是真因。因缘具足,大定现前,你才能证得。所以说来说去,说到最后还是要自己如法修行。自己要不真正如法修行,以一种侥幸的心理求佛菩萨加持,是决定求不到的。

  经义这样的清楚、这样的明显,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好,为什么十方佛加持你?「佛佛道同故」,焉能不加持?第二个「主佛本愿」,毗卢遮那佛的本愿,毗卢遮那佛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法尔如是,这就是我们平常常讲的纯净纯善;纯净是自性的本体,纯善是自性的德用。对於一个人真正发心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希求无上道,广度众生,这与性德完全相应,这就是主佛的本愿。清凉说这两种是缘,第三种是「自修行愿」,这是入定的因。你只要有因,外面就有助缘;你没有因,谁肯帮助你?不是佛菩萨不慈悲,是帮不上忙。你自己一定要有因,换句话说,必须要具备别人肯帮助你的条件。不具足这个条件,实在讲想帮助你、成就你的人很多,奈何你自己没有行愿,不肯学习,别人帮不上忙。不是不肯帮,实实在在帮不上。这一个事实真相我们能懂吗?不能不知道。

  佛门同修,在家出家四众弟子,哪一个不求佛保佑?哪一个不求佛加持?为什么佛不保佑你、不加持你?读这一段经文应该有所警惕,应该有所觉悟。无论世出世法,善法必定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你要发真诚心去做。这里面最重要的,不能夹杂不善。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头教我们,存心要善、思想要善、行为要善,不许有丝毫不善夹杂,经上讲的「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善法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利益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大前提、原则,是务必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总纲领、总前提、总原则。你诚心诚意去做,不夹杂自私自利,不夹杂名闻利养,不夹杂贪瞋痴慢,不夹杂五欲六尘的享受,纯净纯善,你怎么不会得佛加持?你要说为什么会得佛加持?佛的本愿,这就是毗卢遮那佛的本愿,这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同的愿望,所以毗卢遮那佛、法身佛加持你,所有一切应化身佛统统都加持你,你就得到加持了。

  加持的原因是真正肯干,全心全力奉献自己,《楞严经》上讲的,「将此深心奉尘刹」,尘刹这个意思现在懂了吧!不读《华严》,尘刹这两个字的意思,不能说你不懂,懂得很浅薄,大概是微尘数的佛刹。没错!你不知道一一微尘里面还有微尘数的佛刹,这个意思你不懂了。尘刹是重重无尽,《楞严经》上讲两个字,《华严经》上讲了好长好长一大段经文。所以读了《华严》、学了《华严》,再看其他一切经很容易懂,才知道一切经里头字字句句真的含无量义。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教我们要自己真正修行,「以汝修一切诸佛行愿力故」。好了,这里遇到一个问题,「一切诸佛行愿」,我们怎么修法?一切诸佛行愿无量无边,好在我们在这么多年受大乘佛法的薰陶,我们知道佛说法真的是有原则,现在人讲非常合乎逻辑;佛教给我们学一个法门,「一切诸佛行愿」,我们学一尊佛行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就有下手之处。

  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四弘誓愿,阿弥陀佛教导我们的四十八愿,这两尊佛的行愿有什么不同?我们只能够说言语文字上有广略不同,它的意义境界是完全相同,无二无别。四十八愿说得详细,四弘誓愿说得简单。现代人喜欢简单,很怕麻烦,你就依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一切诸佛如来行愿的总纲领,头一条愿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这个愿,你是真的发了还是假的?我们仔细观察,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我对这个众生好,对那个众生讨厌,你这一愿是假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哪些哪些众生我不度他,你是不是后头要加注解、加个说明?否则的话,「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不喜欢的人,他在不在众生数里头?在众生数里头,那你怎么办?你要是厌弃他、拒绝他,你的愿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怎么能得诸佛如来加持你?你要发大慈悲心,不善的众生、劣根性严重的众生,你要用智慧、用德行去感化他。

  在中国历史上,感化不善之人效果最显著的是大舜,是我们中华民族典型的人物,永远给天下后世做最好的榜样。他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不是做不到,根本没有想学,没有这个意愿、没有这个念头想跟他学习,说真的不是做不到。大舜有智慧、有德行、有善巧方便、有耐心,他的一生行谊,我们在传记里面所看到的,学佛的同修好好的想想,是不是佛法所讲的四摄六度法?所以舜王是佛菩萨,那个时候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他老人家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菩萨道里面的六度四摄,没有别的,就是把这十条完完全全落实,落实在生活里头,落实在工作里头,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感动天下人。我们不肯做,还怪佛菩萨不保佑、不加持,这成什么话?细心观察、细心体会,才知道佛菩萨的教诲是多么的圆满。

  我们得人身,遇到佛法,遇到了不信,遇到了不解,不能依教奉行,真可惜!一生没有缘分遇到那就不必说了,遇到不能得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叫冤枉!这个过失自己要负完全责任,决定不能够怨天尤人。世出世间教学,同一个道理、同一个原理原则,「贵以专」。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怎奈何大家不肯相信!我们只好说众生福薄,众生不能享受你的厚福,你遇到佛法,没有能成就大智大福。佛是福慧二足尊,那是究竟圆满,我们究竟圆满谈不上,也要能成就相当的智慧福德,一切众生能享受到。我自己不肯认真努力修学,那就没有智慧、没有福报,一切众生享不到。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古人所谓:一个人有福,一家有福。从前的家是家族,你一个人有福,你这个家族有福了,你居住的这个地区有福了,一国人有福了,天下人有福了,完全看你智慧福德的影响力。

  为什么说你一个人有福,天下人都有福?是没错,你一个人做出了好的榜样,天下人尊重你、效法你,像释迦牟尼佛,像孔老夫子。如果今天这个社会,大家都能认识孔老夫子、认识释迦牟尼佛,我们今天讲认识佛教;今天社会为什么儒跟佛没有了?社会一般大众因为没有人提倡、没有人出来说明,大家对於儒跟佛误会了,不认识,以为儒跟佛的教诲不适合於现代社会,产生重大的误会,尤其认为佛教是迷信,知识分子不愿意学习。《华严经》清凉的《疏钞》,李长者的《合论》,方东美先生赞叹为人类的瑰宝,没有人认识它,这是古往今来希有的宝藏。中国的东西、中国的文字,我们中国人自己不认识它,不肯读它,不肯研究它,不肯学习,这有什么法子?天下人如何能得到这里头殊胜的功德利益?

  古德常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在后世没有好的学生、没有好的弟子把他的教学发扬光大,他在这一个世间不能发生影响力,不能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佛法无尽的殊胜功德利益,要靠世世代代学生弟子们认真努力修学,去体验,把你体验的心得向社会大众宣扬介绍。佛如是,儒亦如是,世间一切圣贤教诲、一切宗教无一不如是。所以这一门学问我们称它作实学,是真实,不是口头上空谈的玄学,不落边际的,不是!踏踏实实,我要做出来给人看。把什么东西做出来?我们今天把它归纳出最简单的纲领,我们要把真诚做出来,一丝毫的虚伪都没有;我们要把清净做出来,於世出世间法一丝毫都不沾染;我们把平等做出来,对於一切众生没有高下,平等的礼敬,礼敬诸佛。礼敬一定要落实,自己谦虚尊重别人。儒佛都是这样教我们的,哪里要多?最重要的是在行,要把智慧在我们心行表演出来,觉而不迷,正而不邪。

  慈悲是爱心,对一切人事物供养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智慧的爱心,这个学问是实学,你一定会得到一切众生的欢迎爱戴;得一切众生的爱戴,就得到毗卢遮那佛的加持,就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加持。你要做,你不做怎么行?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一切人事物,表演看破放下,表演自在随缘,表演念佛,劝人念佛。我学佛五十年了,总结这个纲领,我自己一生行的就是这个,劝化一切众生的也是这个。你们许许多多同学,跟我不少年,「净空法师学的是什么、教的是什么?」你们都答不出来。我到南昆大才去了两次,两次加起来时间不过五个小时,那边的老师们确实不是凡人,他们有智慧、有德行,他们就知道了,把我这二十个字他们也印在好像是一个牌子,纪念的牌子里面,将来也做为礼物送人。下面是昆士兰大学赠送的,一接触他就懂。

  前年我跟高戈市的市长见面,我们那个时候做了一个压克力的牌子,是澳洲净宗学会做的。我赠送给他,他看了非常欢喜,他说:「法师,你今天送我这个礼物,我会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天天看到。」这些人表现的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德行,我们要懂、要明了。我请温哥华的陈风子老先生,老先生今年九十一岁了,往年我每年都在温哥华讲经,我们都会在一起聚会,这是现代的一位金石家,我请他把这二十个字刻一枚印,又把印光大师十六个字也刻了一枚印。印光大师那十六个字是他老人家传法之宝,他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就是那十六个字,毕生修学存养的总纲领拈出来了。所以这个地方讲佛加持的因缘,第一条就是你自己要真正修行,以佛之心为我心,以佛之愿为我愿,以佛之行为我行,你才是真学佛。得定的因缘说出来了,最重要的是你的修因,修因如何落实?下面经文就是跟你讲落实。

  【所谓能转一切佛法轮故。】

  这一句是总纲,这一句比什么都重要。释迦牟尼佛一生干些什么?无条件的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转法轮就是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一生为一切众生所讲的,是一切诸佛所说之法。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经题上跟我们说的,释迦牟尼佛一生,就跟中国孔老夫子一样,「述而不作」。这一句话用现在话讲,他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一生所说的是从前古佛所说的,自己没有说一句话,全是古佛所说的。孔老夫子是这样的,夫子说他一生「述而不作」,他周游列国回来之后,开班教学。中国私人办学,孔老夫子是第一个人,私人办学。我们今天在图文巴也是私人办学,这个学院不是政府办的,不是佛教会办的,私人办学。夫子办出成绩出来,怎么办出成绩?有好学生,学生能够依教奉行,跟著老师修学,个个变化气质。这个影响大了!影响到当时,当时的天下,就是现在的中国。那个时候中国没有统一,许许多多的小国家,有许许多多人闻名不远千里而来,来求学,接受孔夫子的教诲,不远千里而来,那个时候千里就好几个国家了。

  所以教学影响有多大,完全看学生的成绩。学生没有成绩,那你办学是失败的。学生要有好的成绩拿出来,来学的人不能不加以考察、选择。现在学校招生要经过考试,孔老夫子那个时候,大概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面试,孔老夫子对学生有选择的。释迦牟尼佛真的很慈悲,对学生没有选择。在我们想,为什么夫子有选择,释迦牟尼佛没有选择?夫子示现是凡人,释迦牟尼佛示现是成佛道。成佛他知过去未来,他具足六通三明、十八不共法,所以任何一个众生见到佛,佛对於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清楚、都了然,佛对他的教诲就有方法了,能应机施教。孔夫子示现是在人道,教化是一世,不讲过去,讲一世的教育,所以对於学生当然要有选择。我们在《论语》里面读到「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这样的学生夫子就不要了,所以他选择学生也是有条件的,也是有原则的,不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智慧神通圆满具足,任何众生一接触,你生生世世善恶的行业,他统统清楚、统统明了,你的全部档案佛是一目了然,所以佛教学的方法就能够很契机。

  你想想看,周利盘陀伽那种根性,孔老夫子决定不教的。当时周利盘陀伽见释迦牟尼佛,到僧团里面去,僧团里头没有一个人相信他能够学得成功,没有人相信,都以为释迦牟尼佛不会收他。没有想到释迦牟尼佛居然收了他,而且没有多久他还证阿罗汉果。佛跟大家讲周利盘陀伽为什么那么愚痴,为什么那么没有记性,教他的东西没有记性。教一首偈,教前面当然他不知道后面,教后面两句,前面两句就忘掉了,四句偈记不住。这样的根性孔老夫子确实是不教,当时在印度也没有人愿意教他,佛教他。佛说明那什么原因?过去生中他是三藏法师,教别人的时候吝法,自己留一手,怕学生超过他,所以这一生感得愚痴果报。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得愚痴果报,原因在这里。他有根,根被埋没了,佛有办法把他的障碍除掉,让他善根恢复。佛的那种智慧、善巧方便,不是凡夫能够知道的。我们今天讲到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