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四七卷) 2002/3/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647
诸位同学,接下去我们看经文:
【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
这两句是「内外含容」,解释大定名称当中的「藏」字,如来藏身,解释这个藏字。这也就是「依正含容门」,内外含容一对,说明「内含因果智力,外令尘容法界,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我们来看这一段经文里面的大意。『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这是内含,佛是果,菩萨是因,清凉大师讲「内含因果智」,外面能令「尘容法界」,这是理事无碍的境界。为什么微尘能够容法界?清凉大师在这里说得很好,「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性没有大小,性没有内外。这两句共成一门,这一门就是一对,这一门叫「依正含容门」,这一对就是「内外含容对」。这些真实教诲,我们读了之后,不能够麻木不仁,难道一点点感动都没有吗?经文真的是字字句句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是自己不是别人,宇宙是自己的依报,人生是自己的正报,《华严经》没有讲到自己之外。这个意思一定要能体会,体会得才得到真实的受用,恢复自己本性的德能,正知正见、正念正行,我们在一生当中不至於犯过错。
这一句跟我们讲的智慧是什么智慧?解脱之智,佛果地上的解脱、菩萨的解脱,没有智慧你就不能解脱。解是对烦恼讲的,烦恼,《华严经》里面讲的好懂,妄想分别执著,好懂。妄想就是一般大乘经教里面讲的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讲见思、讲尘沙、讲无明不太好懂,讲妄想分别执著好懂。定,诸位要记住,能伏烦恼,智能断烦恼,所以你有定,定不开智慧,那只是伏而不是断,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因定开慧,你的智慧开了,烦恼就断了。其实告诉你,烦恼并没有断,烦恼转变了,智慧一开就转烦恼为菩提,烦恼变质变成菩提智慧。烦恼没有了,所以叫断;转变成菩提,所以叫生。六祖惠能不是讲吗?「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是他对五祖说的。他为什么能够?我们在经教里面得到这个讯息,知道这个道理,他的定起了作用,定生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他智慧开了。智慧开了,这三种烦恼他都转过来了,转见思为正觉,转无明为正等正觉,他转过来了。所以叫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没有生死,只有涅盘。
涅盘是什么意思?涅盘是不生不灭。生死是生灭,转生灭为不生不灭,你说这个多自在!什么是定?说个老老实实的话,浅而易懂的话,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定了。你为什么不定?你心里头有牵肠挂肚的事情放不下,心里头有事,你哪里来的定?没有定。我们要想得定,这个定是什么?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定不是叫你天天盘腿面壁,不是那个意思,盘腿面壁是没事情干,跟一切众生没有缘。佛家不常讲吗?「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众生没有缘,那怎么办?可以盘腿面壁。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他这个法跟人没有缘分,所以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遇到慧可,找到一个传法人,找到一个知音。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如果有缘,有缘就得要接引众生,虽接引众生还在定中,跟面壁没有两样,你能体会到这个境界吗?他的身为大家服务、为众生工作,忙得不亦乐乎,他的心如如不动,他的心一丝毫挂碍都没有,跟达摩祖师面壁没有两样。只是身的造作那个形状不一样,心没有两样,确确实实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真功夫!
所以有缘,儒家常讲兼善天下,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为天下众生服务,尽心尽力。没有缘的时候独善其身,为什么?你想替人服务人家不要、拒绝,那就是达摩面壁,独善其身。面壁也是示相,也是做出给大家看。他做什么样子?做放得下,做出身心世界一尘不染,他做出这个样子给人看。谁能看得懂?慧可看出来了,接他的法;一般人没有这个智慧,看不出。所以无论是动、是静,无论是自行、是化他,没有一样不是示现正等正觉的形象。这种形象,世间人愚痴看不出来,诸位要晓得,还有九法界众生,众生愚迷,九法界里头依旧是有聪明人,不定在哪个法界。你要问,那个聪明从哪里来的?那是无量劫积集的善根福德因缘,他们看到。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种种示现,对象全是九法界众生;我们一般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要问与九法界众生有没有关系?给诸位说有,你不要说是你起心动念没人知道,中国谚语里头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是什么?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他们有许许多多灵性比我们高,能力比我们强,千万不要瞧不起他。
动物有灵性,植物有灵性,山川大地有灵性,天地鬼神那就更不必说了,一切依正庄严这里面跟我们人类是相似的、差不多的,有觉有迷。像我们人当中,有一些人有很高的觉性,有一些人非常愚痴。动物里头有,动物里头有一些灵性高的,甚至於高过我们人类,不是没有。植物里头也有高灵性的,我们盖房子,砍了一棵树,有树神,树神来跟我们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做地基之前先去洒净,这就是鬼神跟我们沟通。洒净这个仪式他们从来没见过,非常陌生,他们喜欢什么?喜欢祈祷。那以后我们要是兴建工程,我们两种都做,先祈祷后洒净。砍这个树的时候,把树移走,树神要求,三天前我们给这棵树祭祀,他说三天时间太匆促了,希望能够提升到一个星期,好!我们知道澳洲这个地方的人,他们的习俗、他们的动作都很缓慢,这个地方地大人稀,人有福报,没有竞争的心,知足常乐。所以你看他们所有动作都很缓慢,要树神搬家要七天前通知他,他说三天前他们感到太匆促了,合情合理。
我们住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受到当地人的欢喜,要受到当地鬼神的拥护,我们身心才安稳。你们住在这个地方的人身心不安,一天到晚疑神疑鬼,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我们这么多年来,对於九法界众生的体验相当深刻。我的工作没有别的,就是在摄影棚里面讲经,尤其是我们选择的《华严》、《法华》、《楞严》,净宗的五经一论,得到九法界众生的欢喜,也得到这些神灵的拥护。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努力,不辜负诸佛菩萨,不辜负祖师大德,不辜负一切神灵。我们同学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的学习,我们一定要放弃一切分别执著,对佛法要有信心。我在此地建立这个道场,教导大家修学,你对我也要有信心;没有信心,你在这个地方居住,你就有过失。什么过失?你的时间浪费了,你的精力浪费了。到哪里去求道?古来祖师常常指导学人,你要想你自己的学业、道业有成就,在现前这个世间,你对哪一个道场、哪一个老师具足信心,你到他那里去,你就有成就。为什么?信心第一,「信为道元功德母」。你对这个道场没有信心,对这个老师没有信心,你跟他干什么?道场再好、老师再高明,即使是佛菩萨再来,你对他不相信,你在他会下你的时间空过了,你一无所成!
印光大师告诉学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诚敬就是对法门、对老师。诚敬从哪里生的?从信心生的。我对他没有仰信,怎么可能生起诚敬心?仰是仰慕,信是诚信,我们也常讲信仰,我信你我才仰慕你。信仰从什么地方观察?从你修学的心态。这个心态里头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依教奉行。清凉跟我们讲解《华严》,提出四个大纲:「信、解、行、证」,这是我们亲近老师求学的四个根本的原则。我学《华严》,我对这《华严》信,不怀疑,我对老师相信,不怀疑。信有了之后,一定求解,求解这叫正信;如果信了不求解,跟诸位说,这个信叫迷信。迷什么?迷里头的意思,我没有解,我不能行。所以能解,这个信有理论的依据,我不是盲从,这个信称为正信。虽有正信,你的习气烦恼很重,佛法你听懂、能理解,你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敌不过自己的习气,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烦恼当家。随顺烦恼,不随顺圣教,所以虽然是正信,你不是真信。
什么是真的相信?做到了,这里有行。所以信解行证头一个信,我还没有解,我想求解,这个信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强信,勉强的相信。如果勉强相信,你根本就不想求解,成天来混日子的,那是属於迷信。很希望求解,还没有能够开解,这个信是强信,强信跟迷信的差别在此地。解了以后马上就要做,这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跟我讲,佛法你懂一句你做一句,你懂两句你就做两句,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方东美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不落实,哪来的最高享受?你得落实。如果不能落实,换句话说,解也是空解,它不起作用。解起作用就是落实、做到,做到之后,你才证明了,从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面,证实你所理解、证实你所仰信,信解行合而为一,「一而三、三而一」,这叫做证,在这里面把自己的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十住菩萨修十波罗蜜,初住修布施波罗蜜;十行菩萨也是修这个法门,初行位的菩萨也修布施波罗蜜;十回向菩萨还是修这个法门,这十门功课,第一位初回向菩萨也是修布施波罗蜜;到十地菩萨还是修这个法门,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你们想想这个味道,课程没有改变,但是里面内容、境界浅深不一样。初住菩萨修的布施境界小,初行菩萨学的境界比他扩充;到初回向的时候,那境界就更大;到初地菩萨,那个布施就尽虚空遍法界。这就是说明佛法从开始到圆满,科目相同,我们明白了,永远不断在提升。诸位千万不要学呆了,这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个次第、一个次第往上提升,不是的,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提升、天天提升,不是一年提升一次、十年提升一次,那你就搞错了。天天提升,念念提升。要知道这十门,文殊菩萨所代表的十波罗蜜,一就是一切,不是说初住菩萨只修布施波罗蜜,其他都不修了,那你就错了。
这十个科目以一个为主,以九个来辅助,所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布施里头没有持戒,布施不圆满,有欠缺;布施里头没有忍辱,这布施有欠缺,布施不圆满,少一个都不圆满。持戒是守法。我们这个道场,每一个星期六我们都举办一次温馨晚会,照顾这个地区低收入的居民,这是布施。要不要持戒?要,持戒就是要办得很如法。来参加我们晚宴的当地的居民告诉我们,我们的晚宴做得太丰盛了,像过年一样,他们不希望每一个星期过一次年。偶尔这样办一次可以,常常这样办,他们就提出意见了。我们一定要懂得当地的风俗习惯、当地的人情,所以应该怎么办?家常便饭,他们欢迎。把他们看作自己家人一样,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客人,把他们当作自己家里人,这才有温馨,这都是属於持戒这一部分。所以我们用家常便饭来接待他们,要跟他们亲切交谈,这是布施温馨。
每一个星期六,家常便饭里头可以加一个菜,这个可以,这个菜特别供养。这个菜是谁加的?一定是有一个施主,我们同修很多,哪一个愿意当这一个星期六的施主,只要你送一个菜来,不要多,我们一次晚会只接受一个施主供养。你要想供养,你轮到下一次,你向厨房说明,这一个星期六我来供养一个菜,这样好!有一个菜他们能接受,如果说好的菜太丰富、太多了,他们吓得以后都不敢来了。所以决定遵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生活的方式,这是持戒波罗蜜。我们很有耐心把这桩事情做好,到我们完全上轨道了。我现在等美国那边有几位做素菜做得非常好的同学们,他们如果来了,我们厨房里面工作人员增加,有这个能力了,我们的温馨晚宴每天都有,便利附近低收入的居民,我们照顾他们的生活。
这些居民都是年老退休之人,平常没有人照顾,我们要为他们设想,要换个立场来设想。假如我是他,年老、无依无靠、孤苦伶仃,我希望有人来问候我,我希望有人来慰问我,我希望有人来照顾我,我今天就要照顾这些老人、慰问这些老人、帮助这些老人,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孔老夫子教导我们的。我们是圣贤的弟子,做弟子的本分就是依教奉行,不是口里头说说,口里说说有什么用处?做出来!看看我们将来有没有大福报,如果有更大的福报,我是很想建一个退休村,我会照顾得面面周到。我这个念头将近三十年了,我没有把这个念头舍掉,还是常常想著。有福大家享,我看到别人快乐、看到别人享福,我很快乐、很受用。我们的乐是与民同乐,我们的忧是与一切苦难众生同忧,不为自己。我自己在这个世间,跟诸位说,没事了。
现在这个身体还在,这个工具还可以起作用,全心全力帮助社会、帮助众生,我对於世出世间法一无所求,智慧是从这个地方生起来的。佛有,菩萨有,我有,你也有,大家都平等的。为什么佛菩萨智慧比我高?他的障碍舍得干干净净,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了。我的智慧比你们高一点,说明我放下的比你们多。你们为什么没有智慧?你们没有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放下对五欲六尘的享受。世间人认为这是好的,觉悟的人知道这些事不好,好像是有那么一点甜头,它含著有剧毒,苦在后头;那个后头转眼就到,快速得不得了!没有智慧的人不知道。迷在真的是包著糖衣的毒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我把它比喻作包著糖衣的毒药。这个毒药是剧毒,你不认识它,以为它很好;你要认识它的时候,远远离开了,决定不敢碰。
这是我们讲的佛的究竟解脱智,菩萨是属於修德,修德与性德相应,他境界就向上提升,普贤三昧之所含藏。普贤三昧是究竟圆满的大定,其实在《楞严经》上名称叫「首楞严大定」,在《华严经》上称为「普贤三昧」。普贤三昧具足的名称我们要晓得,具足名称是「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佛说法,在许多不同的讲席、不同科目里面,他老人家说出许多不同的名词、不同的术语,这是教学的善巧方便,这是智慧的运用。为什么?众生分别执著的习气不容易断,佛用这个方法破一切众生的分别执著,告诉你只要意思是一样,名词换几个没有关系,不要执著一个名词。就是说离名字相、离言说相,你要解佛所讲的真实义。
我们看现在《无量寿经》的会集本,不是有很多人提出反对吗?什么原因?执著言说相、执著名字相,他不了解佛教最后垂训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佛说这么多的名相,就是教我们要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就对了,我们才是真正的佛陀弟子,真的在佛那里学了智慧。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下面这一句:
『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经文里面含义实在是深广无尽,无论是哪一句、是哪一段,我们在一生当中学习都受用不尽,一句确确实实通一切语。我看这个经文字字都通全经,就像前面讲的融摄一样,「身遍刹海,刹在身中,身遍身内刹,刹入遍刹身」。如果我们把身换成一个「字」,这个经文「字」,把《华严经》全经看作刹,那就是字遍经海,全经就在一个字当中。字所包含的全经,经又能入重重无尽的教海。这个境界深广无际,重重无尽,这是宇宙人生真相,非智莫入。我们要想入这个境界,不能不求智。要求智一定要修定、一定要持戒,离开戒定不能生智慧。智慧不是说经读多了、听多了就开智慧,没有这个话,听多了、读多了,连儒家都讲记问之学,你记得多,全是听来的,不是你悟的。智慧是从自性里头悟出来的,自性流露。我们今天自性为什么不流露?我们自性有障碍,这个障碍要靠戒定来帮助它排除,所以戒跟定是排除障碍的方法。戒排除粗的恶业,定能够排除微细的妄想。分别妄想细,执著分别粗,戒去粗障、粗重的障碍,定去微细障碍。微细障碍去了,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就现前。智慧现前,德能、相好统统现前,就这么个道理。
内含,佛菩萨真智我们说过了。再看外含,「能令一切国土微尘」,一切是指一切如来的教化区,他的教化区就是佛国土,最小的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依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是十亿个银河系,我们今天天文学家讲的银河系。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这上面要乘上三千,小千、中千、大千,十亿!一尊佛的教化区。跟诸位说,这是最小的;有些佛在因地里面他的心量大,到证果的时候、成佛的时候,他的教区也大,这个我们在经上读过的,佛曾经跟我们介绍过。有一尊佛他教两个大千世界、三个大千世界、十个大千世界、二十个大千世界,乃至百千大千世界,福报不一样。但是世尊为我们介绍,唯独阿弥陀佛他老人家的教区是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所以诸佛如来称赞阿弥陀佛,说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诸佛称赞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称赞他的,一切诸佛称赞的。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发的愿不可思议,真的是无法想像。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那就很了不起了,我在一生当中没有遇到一个人。你到佛门来,老和尚问你为什么来拜佛?一般人我们所听到的,总是为消灾免难、为求福报,为求佛菩萨保护我家人平安、升官发财,总是为这个!我们常常听到的。哪一个人到寺庙里拜佛的时候,你问他你为什么来?我为成佛而来的,没听说过!我读了很多书,只有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惠能跟别人讲的不一样,他是为作佛而来的,他不为别的,难得!不容易。但是我们在《无量寿经》看法藏比丘,那比能大师高多了,高在哪里?他对於他的老师自在王如来,他怎么说?我要作佛,希望我作佛的时候能够胜过一切诸佛。惠能大师没有这个念头,阿弥陀佛他愿意作佛,而且要超过一切诸佛,所以他就变成佛中之王,发心不一样。我们是不是也能发个心,我将来作佛超过阿弥陀佛?是可以动这个念头,但是你的念头是妄念,你这个话是妄语,你是戏论,为什么?你不能做到。诸佛如来,就连六祖能大师、法藏比丘说话算话,他真的向这个目标迈进,勇猛精进。他不是说假话,他的话不是随便说的,说了就算的,他真能做到。所以说以行填愿,他的愿一定成就,这一点我们要学。
经文上「能令一切国土微尘」,这句话重要的是微尘,微尘之多,是一切国土里面的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普能容受无边法界」。你们看法界的重重无尽,无边法界入一微尘,尘尘如是,这是讲依报入依报。我们在前面都看过,正报入正报,正报是毛孔,一一毛孔遍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正报容正报。一一毛孔、一一微尘,那里头的境界无量无边,重重无尽。微尘那么小,法界那么大,尽虚空遍法界,法界那么大,那么大的法界入在一个小微尘里头。我们会怀疑,我们会说这根本就不可能,小怎么能容大?所以这个法门叫不思议解脱法门,是我们凡夫无法想像的。当然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怎么能想像得到?不但不是我们的境界,也不是天人境界,也不是声闻、缘觉的境界,也不是权教菩萨的境界,换句话说,不是九法界的境界。最低限度,法身菩萨才能懂这个话,他们听了会点头,不会疑惑。真正是什么境界?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那我们要问事,就事论事,现前我们身上一毛孔,这里头容不容纳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眼前随便拈一粒微尘,这个微尘里头有没有十法界依正庄严?如果我们依据《华严经》的说法来答覆,那是肯定的,我们身上毛孔跟佛毛孔没有两样,我们的微尘跟佛世界的微尘也没有两样,当然是遍融的。两样在哪里?两样在佛与法身菩萨知道,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凡夫是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差别在这里。这个差别就是迷悟,佛菩萨悟,我们迷,我们不晓得。果然要像诸佛菩萨一样知道了,那一粒微尘我们敢轻慢它吗?这一毛孔我们敢小看它吗?不敢!於是我们明白了,对於一切万事万物,真的这个万事万物小而微尘,诚敬之心油然而生,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我们真的是生活在诚敬的世界,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你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个心生不起来;了解事实真相,这个心,感恩诚敬的心是自自然然生出来的,没有一丝毫勉强。
对哪些人是勉强?是迷惑的人。迷人他想学,现在教他,他似懂非懂,听佛菩萨讲的话他又不敢反驳,但是心里头犹疑不定,他生的是疑惑的心,不是诚敬的心,所以他依然是不能够得到胜解。听了,听多了能够理解一些、记得一些,不是胜解,胜是殊胜、是深入,他没有深入,他解得很浅,我们讲很浅薄,这种浅薄的理解,没有办法转变他的习气,他的妄想、他的执著、他的邪知邪见转不过来。所以佛在经上常说,常常教导人深解义趣,你要解得深、你要解得广。深广的理解,你的习气自自然然就消融,自自然然就转化,那才能起作用。为什么小里头能容大?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了,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这一句,清凉大师唯恐我们还有疑惑,所以特别为我们注明白,由於尘全依法界藏现,这个尘是事,事就是相,「顿现万境」,虚空法界刹土众生都在这里面现相,这是说明尘同真性,就是真性,真性是理法界。事法界要说到理法界就圆融了,为什么?理性,性就是理,理就是性,真性。真性没有大小,真性没有内外,真性不是对立的,用现代人讲话,真性不是相对的,相对的那不是真性。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尘含法界、毛孔容纳依正庄严,都是属於事事无碍的法界。
说,我们是依照清凉大师的注解说出来,是不是真的懂得?那就难说了,那是真难。为什么?我们自己烦恼习气没有消融,不能够证入,不是我们自己的法界,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难在这个地方。但是我们读了它,最低限度要能够想到拓开心量,要学习包容,要体会得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就是自己。虚空法界是我们自己的心相,刹土众生是我的形相,於是大慈悲心就生出来了,你自自然然爱护一切众生、爱护一切刹土,一切刹土、一切众生是自己不是别人。佛法里面讲的「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有条件;「同体大悲」,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跟我同体,这个体是真性、真心,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有契入大乘境界的人,他不承认;契入大乘境界的人承认,明白了,真的明白了。明白之后,你自然要去帮助一切众生。你想帮助他他还不接受,他还恐惧、还害怕,不知道你存的是什么心,所以帮助苦难众生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高度的艺术,佛法里面讲善巧方便。
《法华经》里头有个比喻,很有意思,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个故事可能也就是寓言,它说有一位大富长者,拥有亿万财富,只有一个儿子,儿子早年丢失了,不晓得到哪里去了,常常想念。有一天出外旅行,忽然看见,但是走失多年,父亲认得这个小孩是自己儿子,自己小孩不敢认父亲了,看到父亲就是贵人,他现在是个什么身分?沦落到就像乞丐差不多了,替人家捡粪。在乡村里面,农人种田,大概有几亩田,养了一些牲口,总得去雇一个小孩,给他一点点钱,叫他每天捡粪,这个捡粪,粪可以做肥料,也可以做燃料。牛粪、马粪、骆驼粪晒干之后,都可以做燃料,叫他天天干这个事情。大富长者在路上看到了,看到要是认他,那他会吓坏了,他怎么敢?大富长者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派他的手下人,「你去找那个捡粪的小孩,他愿不愿意替我捡粪?」他家里家大业大,「我可以多一点工资给他,多加一点点,也不加太多。」这个小孩很欢喜,於是就被这个大富长者家里面人雇用了。用了若干时日的时候,再把他提升一点,慢慢提升。提升到家里管家了,这个时候长者才召见他,告诉他:「你是我的儿子,我是你的父亲。」到这个时候可以说话了,家业交给他。
这个比喻就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佛菩萨知道一切众生你跟我是一体,众生可不承认。你要这个话跟他讲的时候,他说你在说鬼话,你在说梦话,你神经有问题,哪有这种道理?我是我,你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这肯定的嘛!决定不能接受。那怎么办?佛教化众生不得不教小乘,完全讲方便法,不跟你讲真实法。《华严》是讲真实法,这里头没有方便法,完全说的是如来果地上亲证的境界,句句是实话。所以对初学不能不用方便,善巧方便,逐渐逐渐帮他提升。从阿含提升到方等,方等提升到般若,般若提升到法华、涅盘,这才归元,这个时候他才能接受。所以对於初学的人、迷得很重的人,不可以说你跟佛一样,那把他吓坏掉了,只能说众生最高能证到阿罗汉果,不能作佛,他相信,他对佛很尊敬,希望自己能证到阿罗汉。证到阿罗汉之后,再帮助他提升。阿罗汉上面还有,把他提升到菩萨,帮助他断尘沙烦恼、帮助他破几分无明,这个时候跟他讲大乘,他相信、他能接受,欢喜接受。这个教学有方便、有层次,五乘佛法方便说。
到最高的层次,佛讲真话了,「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所以讲二乘、讲三乘、讲五乘是佛的方便说,华严会上唯有一乘法。法华会上也是一乘法,《法华》是回归,舍权归实,舍权归元,法华境界跟《华严》完全相同。所以这两部经在中国被历代祖师大德们尊称为「经中之王」,这两部经被尊称为大乘圆教,甚至於被尊称为一乘圆教。我们要不拓开心量、要不能包容,菩提道上的障碍你永远没有办法排除。大家受社会严重的污染,学到一个什么?处处都要想到怎样保护自己。这个观念在古代中国没有,如何保护自己这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中国没有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社会,这个思想是一个风气、是个潮流,你也不能说它是错误。但是这个思想你要记住,对学佛是最严重的伤害,为什么?增长我执,坚固我执。佛在经教里头告诉我们,我执不除,出不了三界;我执要不除,念佛不能往生。往生必须要舍这个身,你才能走得了,不能把这个身带著走,不能把这个家带著走。所以凡是会增长我执的,你要清楚,世间人可以这样做,我们学佛的人、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能这样作法,这样作法我们将来去不了。
那我们要不要保护自己?那就要看你的智慧了。如果你真的有智慧,不需要。那有没有人会来伤害我自己?没有。为什么没有?你真正能够把我执放下,一心向道,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你还要想到什么保护自己?你完全错了。我对於保护自己这个念头,跟诸位说,没有!我一学佛的时候就没有。怎么没有的?老师教我的。章嘉大师教我,只要一心向道、一心向佛,认真努力的修行,依教奉行,他说你的一生都有佛菩萨照顾,你什么都不要担心,什么都不要操心。我听了这个话好开心,我非常欢喜,我只要搞一样就行了,其他都不要问了,一心向道。把弘法利生这桩事情担负起来,一生的际遇,顺境、逆境一概不管,我知道全是佛菩萨安排的。佛菩萨的安排,决定对我是有好处的,逆境、顺境都是在磨炼我的,让我在境界里头历事练心。
我确实很会运用境界,无论在什么境界都把我自己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我对於佛的教诲深信不疑,一生当中都有佛菩萨照顾、都有护法善神照顾,我还要操个什么心?我还有什么提心吊胆的?我还有什么疑惑的?什么都没有。众生要害我、要我的命,佛菩萨安排的,我会很欢喜,他要我的命他是送我赶快往生,让我早一天离开这个五浊恶世。我也不去防备他,我也不去躲避他,我反而要感激他,要不然我在这个世间还要多受几天苦,他害了我的命,他让我早一天到极乐世界,我怎么不欢喜?我怎么不感激?我这个思想跟普通人思想不一样。身体、健康、形象都是佛力加持的,读诵、讲解也是佛菩萨加持的,没有佛菩萨我哪有这个能力?这样的大经,这样殊胜的境界,我怎么能说得出来?
我们学佛,承蒙老师的指导,我们自己用的是全心全力,所得到的,那真的叫全方位的加持。在这个世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丝毫的疑虑都没有,怀疑、顾虑都没有。一切随缘而不攀缘,我们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自在的,决定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摇,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影响,才能显得出一点点的定慧。起心动念都会想到佛陀的教诲,佛陀教诲太多太多了,我们抓纲领。纲领也不要抓得太多,为什么?大乘经教里头一再教导我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抓到一条、两条就行了,就得度了。搞多了,在法里面起了贪心,又坏了,又变成毛病了。所以我掌握到这个纲领,跟诸位同修说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五个科目。早年在洛杉矶,我住在印海法师那里,印海法师对我很不错,一直到现在他还留了个房间给我。他对於我这个修学方法非常欣赏,五个科目简单明了,你容易记得住。隔不多久,我归纳我一生修学的总纲领,我写了这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决定与这十个字相应,决定没有丝毫违背。我的生活、工作,跟大家相处,决定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相应。看破、放下,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总的纲领抓到就有成就了,不必枝枝叶叶,枝枝叶叶太辛苦、太麻烦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接下去我们看经文:
【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
这两句是「内外含容」,解释大定名称当中的「藏」字,如来藏身,解释这个藏字。这也就是「依正含容门」,内外含容一对,说明「内含因果智力,外令尘容法界,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我们来看这一段经文里面的大意。『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这是内含,佛是果,菩萨是因,清凉大师讲「内含因果智」,外面能令「尘容法界」,这是理事无碍的境界。为什么微尘能够容法界?清凉大师在这里说得很好,「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性没有大小,性没有内外。这两句共成一门,这一门就是一对,这一门叫「依正含容门」,这一对就是「内外含容对」。这些真实教诲,我们读了之后,不能够麻木不仁,难道一点点感动都没有吗?经文真的是字字句句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是自己不是别人,宇宙是自己的依报,人生是自己的正报,《华严经》没有讲到自己之外。这个意思一定要能体会,体会得才得到真实的受用,恢复自己本性的德能,正知正见、正念正行,我们在一生当中不至於犯过错。
这一句跟我们讲的智慧是什么智慧?解脱之智,佛果地上的解脱、菩萨的解脱,没有智慧你就不能解脱。解是对烦恼讲的,烦恼,《华严经》里面讲的好懂,妄想分别执著,好懂。妄想就是一般大乘经教里面讲的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讲见思、讲尘沙、讲无明不太好懂,讲妄想分别执著好懂。定,诸位要记住,能伏烦恼,智能断烦恼,所以你有定,定不开智慧,那只是伏而不是断,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因定开慧,你的智慧开了,烦恼就断了。其实告诉你,烦恼并没有断,烦恼转变了,智慧一开就转烦恼为菩提,烦恼变质变成菩提智慧。烦恼没有了,所以叫断;转变成菩提,所以叫生。六祖惠能不是讲吗?「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是他对五祖说的。他为什么能够?我们在经教里面得到这个讯息,知道这个道理,他的定起了作用,定生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他智慧开了。智慧开了,这三种烦恼他都转过来了,转见思为正觉,转无明为正等正觉,他转过来了。所以叫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没有生死,只有涅盘。
涅盘是什么意思?涅盘是不生不灭。生死是生灭,转生灭为不生不灭,你说这个多自在!什么是定?说个老老实实的话,浅而易懂的话,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定了。你为什么不定?你心里头有牵肠挂肚的事情放不下,心里头有事,你哪里来的定?没有定。我们要想得定,这个定是什么?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定不是叫你天天盘腿面壁,不是那个意思,盘腿面壁是没事情干,跟一切众生没有缘。佛家不常讲吗?「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众生没有缘,那怎么办?可以盘腿面壁。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他这个法跟人没有缘分,所以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遇到慧可,找到一个传法人,找到一个知音。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如果有缘,有缘就得要接引众生,虽接引众生还在定中,跟面壁没有两样,你能体会到这个境界吗?他的身为大家服务、为众生工作,忙得不亦乐乎,他的心如如不动,他的心一丝毫挂碍都没有,跟达摩祖师面壁没有两样。只是身的造作那个形状不一样,心没有两样,确确实实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真功夫!
所以有缘,儒家常讲兼善天下,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为天下众生服务,尽心尽力。没有缘的时候独善其身,为什么?你想替人服务人家不要、拒绝,那就是达摩面壁,独善其身。面壁也是示相,也是做出给大家看。他做什么样子?做放得下,做出身心世界一尘不染,他做出这个样子给人看。谁能看得懂?慧可看出来了,接他的法;一般人没有这个智慧,看不出。所以无论是动、是静,无论是自行、是化他,没有一样不是示现正等正觉的形象。这种形象,世间人愚痴看不出来,诸位要晓得,还有九法界众生,众生愚迷,九法界里头依旧是有聪明人,不定在哪个法界。你要问,那个聪明从哪里来的?那是无量劫积集的善根福德因缘,他们看到。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种种示现,对象全是九法界众生;我们一般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要问与九法界众生有没有关系?给诸位说有,你不要说是你起心动念没人知道,中国谚语里头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是什么?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他们有许许多多灵性比我们高,能力比我们强,千万不要瞧不起他。
动物有灵性,植物有灵性,山川大地有灵性,天地鬼神那就更不必说了,一切依正庄严这里面跟我们人类是相似的、差不多的,有觉有迷。像我们人当中,有一些人有很高的觉性,有一些人非常愚痴。动物里头有,动物里头有一些灵性高的,甚至於高过我们人类,不是没有。植物里头也有高灵性的,我们盖房子,砍了一棵树,有树神,树神来跟我们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做地基之前先去洒净,这就是鬼神跟我们沟通。洒净这个仪式他们从来没见过,非常陌生,他们喜欢什么?喜欢祈祷。那以后我们要是兴建工程,我们两种都做,先祈祷后洒净。砍这个树的时候,把树移走,树神要求,三天前我们给这棵树祭祀,他说三天时间太匆促了,希望能够提升到一个星期,好!我们知道澳洲这个地方的人,他们的习俗、他们的动作都很缓慢,这个地方地大人稀,人有福报,没有竞争的心,知足常乐。所以你看他们所有动作都很缓慢,要树神搬家要七天前通知他,他说三天前他们感到太匆促了,合情合理。
我们住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受到当地人的欢喜,要受到当地鬼神的拥护,我们身心才安稳。你们住在这个地方的人身心不安,一天到晚疑神疑鬼,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我们这么多年来,对於九法界众生的体验相当深刻。我的工作没有别的,就是在摄影棚里面讲经,尤其是我们选择的《华严》、《法华》、《楞严》,净宗的五经一论,得到九法界众生的欢喜,也得到这些神灵的拥护。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努力,不辜负诸佛菩萨,不辜负祖师大德,不辜负一切神灵。我们同学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的学习,我们一定要放弃一切分别执著,对佛法要有信心。我在此地建立这个道场,教导大家修学,你对我也要有信心;没有信心,你在这个地方居住,你就有过失。什么过失?你的时间浪费了,你的精力浪费了。到哪里去求道?古来祖师常常指导学人,你要想你自己的学业、道业有成就,在现前这个世间,你对哪一个道场、哪一个老师具足信心,你到他那里去,你就有成就。为什么?信心第一,「信为道元功德母」。你对这个道场没有信心,对这个老师没有信心,你跟他干什么?道场再好、老师再高明,即使是佛菩萨再来,你对他不相信,你在他会下你的时间空过了,你一无所成!
印光大师告诉学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诚敬就是对法门、对老师。诚敬从哪里生的?从信心生的。我对他没有仰信,怎么可能生起诚敬心?仰是仰慕,信是诚信,我们也常讲信仰,我信你我才仰慕你。信仰从什么地方观察?从你修学的心态。这个心态里头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依教奉行。清凉跟我们讲解《华严》,提出四个大纲:「信、解、行、证」,这是我们亲近老师求学的四个根本的原则。我学《华严》,我对这《华严》信,不怀疑,我对老师相信,不怀疑。信有了之后,一定求解,求解这叫正信;如果信了不求解,跟诸位说,这个信叫迷信。迷什么?迷里头的意思,我没有解,我不能行。所以能解,这个信有理论的依据,我不是盲从,这个信称为正信。虽有正信,你的习气烦恼很重,佛法你听懂、能理解,你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敌不过自己的习气,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烦恼当家。随顺烦恼,不随顺圣教,所以虽然是正信,你不是真信。
什么是真的相信?做到了,这里有行。所以信解行证头一个信,我还没有解,我想求解,这个信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强信,勉强的相信。如果勉强相信,你根本就不想求解,成天来混日子的,那是属於迷信。很希望求解,还没有能够开解,这个信是强信,强信跟迷信的差别在此地。解了以后马上就要做,这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跟我讲,佛法你懂一句你做一句,你懂两句你就做两句,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方东美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不落实,哪来的最高享受?你得落实。如果不能落实,换句话说,解也是空解,它不起作用。解起作用就是落实、做到,做到之后,你才证明了,从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面,证实你所理解、证实你所仰信,信解行合而为一,「一而三、三而一」,这叫做证,在这里面把自己的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十住菩萨修十波罗蜜,初住修布施波罗蜜;十行菩萨也是修这个法门,初行位的菩萨也修布施波罗蜜;十回向菩萨还是修这个法门,这十门功课,第一位初回向菩萨也是修布施波罗蜜;到十地菩萨还是修这个法门,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你们想想这个味道,课程没有改变,但是里面内容、境界浅深不一样。初住菩萨修的布施境界小,初行菩萨学的境界比他扩充;到初回向的时候,那境界就更大;到初地菩萨,那个布施就尽虚空遍法界。这就是说明佛法从开始到圆满,科目相同,我们明白了,永远不断在提升。诸位千万不要学呆了,这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个次第、一个次第往上提升,不是的,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提升、天天提升,不是一年提升一次、十年提升一次,那你就搞错了。天天提升,念念提升。要知道这十门,文殊菩萨所代表的十波罗蜜,一就是一切,不是说初住菩萨只修布施波罗蜜,其他都不修了,那你就错了。
这十个科目以一个为主,以九个来辅助,所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布施里头没有持戒,布施不圆满,有欠缺;布施里头没有忍辱,这布施有欠缺,布施不圆满,少一个都不圆满。持戒是守法。我们这个道场,每一个星期六我们都举办一次温馨晚会,照顾这个地区低收入的居民,这是布施。要不要持戒?要,持戒就是要办得很如法。来参加我们晚宴的当地的居民告诉我们,我们的晚宴做得太丰盛了,像过年一样,他们不希望每一个星期过一次年。偶尔这样办一次可以,常常这样办,他们就提出意见了。我们一定要懂得当地的风俗习惯、当地的人情,所以应该怎么办?家常便饭,他们欢迎。把他们看作自己家人一样,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客人,把他们当作自己家里人,这才有温馨,这都是属於持戒这一部分。所以我们用家常便饭来接待他们,要跟他们亲切交谈,这是布施温馨。
每一个星期六,家常便饭里头可以加一个菜,这个可以,这个菜特别供养。这个菜是谁加的?一定是有一个施主,我们同修很多,哪一个愿意当这一个星期六的施主,只要你送一个菜来,不要多,我们一次晚会只接受一个施主供养。你要想供养,你轮到下一次,你向厨房说明,这一个星期六我来供养一个菜,这样好!有一个菜他们能接受,如果说好的菜太丰富、太多了,他们吓得以后都不敢来了。所以决定遵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生活的方式,这是持戒波罗蜜。我们很有耐心把这桩事情做好,到我们完全上轨道了。我现在等美国那边有几位做素菜做得非常好的同学们,他们如果来了,我们厨房里面工作人员增加,有这个能力了,我们的温馨晚宴每天都有,便利附近低收入的居民,我们照顾他们的生活。
这些居民都是年老退休之人,平常没有人照顾,我们要为他们设想,要换个立场来设想。假如我是他,年老、无依无靠、孤苦伶仃,我希望有人来问候我,我希望有人来慰问我,我希望有人来照顾我,我今天就要照顾这些老人、慰问这些老人、帮助这些老人,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孔老夫子教导我们的。我们是圣贤的弟子,做弟子的本分就是依教奉行,不是口里头说说,口里说说有什么用处?做出来!看看我们将来有没有大福报,如果有更大的福报,我是很想建一个退休村,我会照顾得面面周到。我这个念头将近三十年了,我没有把这个念头舍掉,还是常常想著。有福大家享,我看到别人快乐、看到别人享福,我很快乐、很受用。我们的乐是与民同乐,我们的忧是与一切苦难众生同忧,不为自己。我自己在这个世间,跟诸位说,没事了。
现在这个身体还在,这个工具还可以起作用,全心全力帮助社会、帮助众生,我对於世出世间法一无所求,智慧是从这个地方生起来的。佛有,菩萨有,我有,你也有,大家都平等的。为什么佛菩萨智慧比我高?他的障碍舍得干干净净,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了。我的智慧比你们高一点,说明我放下的比你们多。你们为什么没有智慧?你们没有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放下对五欲六尘的享受。世间人认为这是好的,觉悟的人知道这些事不好,好像是有那么一点甜头,它含著有剧毒,苦在后头;那个后头转眼就到,快速得不得了!没有智慧的人不知道。迷在真的是包著糖衣的毒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我把它比喻作包著糖衣的毒药。这个毒药是剧毒,你不认识它,以为它很好;你要认识它的时候,远远离开了,决定不敢碰。
这是我们讲的佛的究竟解脱智,菩萨是属於修德,修德与性德相应,他境界就向上提升,普贤三昧之所含藏。普贤三昧是究竟圆满的大定,其实在《楞严经》上名称叫「首楞严大定」,在《华严经》上称为「普贤三昧」。普贤三昧具足的名称我们要晓得,具足名称是「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佛说法,在许多不同的讲席、不同科目里面,他老人家说出许多不同的名词、不同的术语,这是教学的善巧方便,这是智慧的运用。为什么?众生分别执著的习气不容易断,佛用这个方法破一切众生的分别执著,告诉你只要意思是一样,名词换几个没有关系,不要执著一个名词。就是说离名字相、离言说相,你要解佛所讲的真实义。
我们看现在《无量寿经》的会集本,不是有很多人提出反对吗?什么原因?执著言说相、执著名字相,他不了解佛教最后垂训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佛说这么多的名相,就是教我们要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就对了,我们才是真正的佛陀弟子,真的在佛那里学了智慧。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下面这一句:
『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经文里面含义实在是深广无尽,无论是哪一句、是哪一段,我们在一生当中学习都受用不尽,一句确确实实通一切语。我看这个经文字字都通全经,就像前面讲的融摄一样,「身遍刹海,刹在身中,身遍身内刹,刹入遍刹身」。如果我们把身换成一个「字」,这个经文「字」,把《华严经》全经看作刹,那就是字遍经海,全经就在一个字当中。字所包含的全经,经又能入重重无尽的教海。这个境界深广无际,重重无尽,这是宇宙人生真相,非智莫入。我们要想入这个境界,不能不求智。要求智一定要修定、一定要持戒,离开戒定不能生智慧。智慧不是说经读多了、听多了就开智慧,没有这个话,听多了、读多了,连儒家都讲记问之学,你记得多,全是听来的,不是你悟的。智慧是从自性里头悟出来的,自性流露。我们今天自性为什么不流露?我们自性有障碍,这个障碍要靠戒定来帮助它排除,所以戒跟定是排除障碍的方法。戒排除粗的恶业,定能够排除微细的妄想。分别妄想细,执著分别粗,戒去粗障、粗重的障碍,定去微细障碍。微细障碍去了,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就现前。智慧现前,德能、相好统统现前,就这么个道理。
内含,佛菩萨真智我们说过了。再看外含,「能令一切国土微尘」,一切是指一切如来的教化区,他的教化区就是佛国土,最小的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依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是十亿个银河系,我们今天天文学家讲的银河系。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这上面要乘上三千,小千、中千、大千,十亿!一尊佛的教化区。跟诸位说,这是最小的;有些佛在因地里面他的心量大,到证果的时候、成佛的时候,他的教区也大,这个我们在经上读过的,佛曾经跟我们介绍过。有一尊佛他教两个大千世界、三个大千世界、十个大千世界、二十个大千世界,乃至百千大千世界,福报不一样。但是世尊为我们介绍,唯独阿弥陀佛他老人家的教区是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所以诸佛如来称赞阿弥陀佛,说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诸佛称赞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称赞他的,一切诸佛称赞的。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发的愿不可思议,真的是无法想像。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那就很了不起了,我在一生当中没有遇到一个人。你到佛门来,老和尚问你为什么来拜佛?一般人我们所听到的,总是为消灾免难、为求福报,为求佛菩萨保护我家人平安、升官发财,总是为这个!我们常常听到的。哪一个人到寺庙里拜佛的时候,你问他你为什么来?我为成佛而来的,没听说过!我读了很多书,只有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惠能跟别人讲的不一样,他是为作佛而来的,他不为别的,难得!不容易。但是我们在《无量寿经》看法藏比丘,那比能大师高多了,高在哪里?他对於他的老师自在王如来,他怎么说?我要作佛,希望我作佛的时候能够胜过一切诸佛。惠能大师没有这个念头,阿弥陀佛他愿意作佛,而且要超过一切诸佛,所以他就变成佛中之王,发心不一样。我们是不是也能发个心,我将来作佛超过阿弥陀佛?是可以动这个念头,但是你的念头是妄念,你这个话是妄语,你是戏论,为什么?你不能做到。诸佛如来,就连六祖能大师、法藏比丘说话算话,他真的向这个目标迈进,勇猛精进。他不是说假话,他的话不是随便说的,说了就算的,他真能做到。所以说以行填愿,他的愿一定成就,这一点我们要学。
经文上「能令一切国土微尘」,这句话重要的是微尘,微尘之多,是一切国土里面的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普能容受无边法界」。你们看法界的重重无尽,无边法界入一微尘,尘尘如是,这是讲依报入依报。我们在前面都看过,正报入正报,正报是毛孔,一一毛孔遍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正报容正报。一一毛孔、一一微尘,那里头的境界无量无边,重重无尽。微尘那么小,法界那么大,尽虚空遍法界,法界那么大,那么大的法界入在一个小微尘里头。我们会怀疑,我们会说这根本就不可能,小怎么能容大?所以这个法门叫不思议解脱法门,是我们凡夫无法想像的。当然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怎么能想像得到?不但不是我们的境界,也不是天人境界,也不是声闻、缘觉的境界,也不是权教菩萨的境界,换句话说,不是九法界的境界。最低限度,法身菩萨才能懂这个话,他们听了会点头,不会疑惑。真正是什么境界?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那我们要问事,就事论事,现前我们身上一毛孔,这里头容不容纳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眼前随便拈一粒微尘,这个微尘里头有没有十法界依正庄严?如果我们依据《华严经》的说法来答覆,那是肯定的,我们身上毛孔跟佛毛孔没有两样,我们的微尘跟佛世界的微尘也没有两样,当然是遍融的。两样在哪里?两样在佛与法身菩萨知道,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凡夫是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差别在这里。这个差别就是迷悟,佛菩萨悟,我们迷,我们不晓得。果然要像诸佛菩萨一样知道了,那一粒微尘我们敢轻慢它吗?这一毛孔我们敢小看它吗?不敢!於是我们明白了,对於一切万事万物,真的这个万事万物小而微尘,诚敬之心油然而生,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我们真的是生活在诚敬的世界,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你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个心生不起来;了解事实真相,这个心,感恩诚敬的心是自自然然生出来的,没有一丝毫勉强。
对哪些人是勉强?是迷惑的人。迷人他想学,现在教他,他似懂非懂,听佛菩萨讲的话他又不敢反驳,但是心里头犹疑不定,他生的是疑惑的心,不是诚敬的心,所以他依然是不能够得到胜解。听了,听多了能够理解一些、记得一些,不是胜解,胜是殊胜、是深入,他没有深入,他解得很浅,我们讲很浅薄,这种浅薄的理解,没有办法转变他的习气,他的妄想、他的执著、他的邪知邪见转不过来。所以佛在经上常说,常常教导人深解义趣,你要解得深、你要解得广。深广的理解,你的习气自自然然就消融,自自然然就转化,那才能起作用。为什么小里头能容大?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了,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这一句,清凉大师唯恐我们还有疑惑,所以特别为我们注明白,由於尘全依法界藏现,这个尘是事,事就是相,「顿现万境」,虚空法界刹土众生都在这里面现相,这是说明尘同真性,就是真性,真性是理法界。事法界要说到理法界就圆融了,为什么?理性,性就是理,理就是性,真性。真性没有大小,真性没有内外,真性不是对立的,用现代人讲话,真性不是相对的,相对的那不是真性。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尘含法界、毛孔容纳依正庄严,都是属於事事无碍的法界。
说,我们是依照清凉大师的注解说出来,是不是真的懂得?那就难说了,那是真难。为什么?我们自己烦恼习气没有消融,不能够证入,不是我们自己的法界,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难在这个地方。但是我们读了它,最低限度要能够想到拓开心量,要学习包容,要体会得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就是自己。虚空法界是我们自己的心相,刹土众生是我的形相,於是大慈悲心就生出来了,你自自然然爱护一切众生、爱护一切刹土,一切刹土、一切众生是自己不是别人。佛法里面讲的「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有条件;「同体大悲」,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跟我同体,这个体是真性、真心,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有契入大乘境界的人,他不承认;契入大乘境界的人承认,明白了,真的明白了。明白之后,你自然要去帮助一切众生。你想帮助他他还不接受,他还恐惧、还害怕,不知道你存的是什么心,所以帮助苦难众生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高度的艺术,佛法里面讲善巧方便。
《法华经》里头有个比喻,很有意思,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个故事可能也就是寓言,它说有一位大富长者,拥有亿万财富,只有一个儿子,儿子早年丢失了,不晓得到哪里去了,常常想念。有一天出外旅行,忽然看见,但是走失多年,父亲认得这个小孩是自己儿子,自己小孩不敢认父亲了,看到父亲就是贵人,他现在是个什么身分?沦落到就像乞丐差不多了,替人家捡粪。在乡村里面,农人种田,大概有几亩田,养了一些牲口,总得去雇一个小孩,给他一点点钱,叫他每天捡粪,这个捡粪,粪可以做肥料,也可以做燃料。牛粪、马粪、骆驼粪晒干之后,都可以做燃料,叫他天天干这个事情。大富长者在路上看到了,看到要是认他,那他会吓坏了,他怎么敢?大富长者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派他的手下人,「你去找那个捡粪的小孩,他愿不愿意替我捡粪?」他家里家大业大,「我可以多一点工资给他,多加一点点,也不加太多。」这个小孩很欢喜,於是就被这个大富长者家里面人雇用了。用了若干时日的时候,再把他提升一点,慢慢提升。提升到家里管家了,这个时候长者才召见他,告诉他:「你是我的儿子,我是你的父亲。」到这个时候可以说话了,家业交给他。
这个比喻就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佛菩萨知道一切众生你跟我是一体,众生可不承认。你要这个话跟他讲的时候,他说你在说鬼话,你在说梦话,你神经有问题,哪有这种道理?我是我,你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这肯定的嘛!决定不能接受。那怎么办?佛教化众生不得不教小乘,完全讲方便法,不跟你讲真实法。《华严》是讲真实法,这里头没有方便法,完全说的是如来果地上亲证的境界,句句是实话。所以对初学不能不用方便,善巧方便,逐渐逐渐帮他提升。从阿含提升到方等,方等提升到般若,般若提升到法华、涅盘,这才归元,这个时候他才能接受。所以对於初学的人、迷得很重的人,不可以说你跟佛一样,那把他吓坏掉了,只能说众生最高能证到阿罗汉果,不能作佛,他相信,他对佛很尊敬,希望自己能证到阿罗汉。证到阿罗汉之后,再帮助他提升。阿罗汉上面还有,把他提升到菩萨,帮助他断尘沙烦恼、帮助他破几分无明,这个时候跟他讲大乘,他相信、他能接受,欢喜接受。这个教学有方便、有层次,五乘佛法方便说。
到最高的层次,佛讲真话了,「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所以讲二乘、讲三乘、讲五乘是佛的方便说,华严会上唯有一乘法。法华会上也是一乘法,《法华》是回归,舍权归实,舍权归元,法华境界跟《华严》完全相同。所以这两部经在中国被历代祖师大德们尊称为「经中之王」,这两部经被尊称为大乘圆教,甚至於被尊称为一乘圆教。我们要不拓开心量、要不能包容,菩提道上的障碍你永远没有办法排除。大家受社会严重的污染,学到一个什么?处处都要想到怎样保护自己。这个观念在古代中国没有,如何保护自己这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中国没有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社会,这个思想是一个风气、是个潮流,你也不能说它是错误。但是这个思想你要记住,对学佛是最严重的伤害,为什么?增长我执,坚固我执。佛在经教里头告诉我们,我执不除,出不了三界;我执要不除,念佛不能往生。往生必须要舍这个身,你才能走得了,不能把这个身带著走,不能把这个家带著走。所以凡是会增长我执的,你要清楚,世间人可以这样做,我们学佛的人、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能这样作法,这样作法我们将来去不了。
那我们要不要保护自己?那就要看你的智慧了。如果你真的有智慧,不需要。那有没有人会来伤害我自己?没有。为什么没有?你真正能够把我执放下,一心向道,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你还要想到什么保护自己?你完全错了。我对於保护自己这个念头,跟诸位说,没有!我一学佛的时候就没有。怎么没有的?老师教我的。章嘉大师教我,只要一心向道、一心向佛,认真努力的修行,依教奉行,他说你的一生都有佛菩萨照顾,你什么都不要担心,什么都不要操心。我听了这个话好开心,我非常欢喜,我只要搞一样就行了,其他都不要问了,一心向道。把弘法利生这桩事情担负起来,一生的际遇,顺境、逆境一概不管,我知道全是佛菩萨安排的。佛菩萨的安排,决定对我是有好处的,逆境、顺境都是在磨炼我的,让我在境界里头历事练心。
我确实很会运用境界,无论在什么境界都把我自己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我对於佛的教诲深信不疑,一生当中都有佛菩萨照顾、都有护法善神照顾,我还要操个什么心?我还有什么提心吊胆的?我还有什么疑惑的?什么都没有。众生要害我、要我的命,佛菩萨安排的,我会很欢喜,他要我的命他是送我赶快往生,让我早一天离开这个五浊恶世。我也不去防备他,我也不去躲避他,我反而要感激他,要不然我在这个世间还要多受几天苦,他害了我的命,他让我早一天到极乐世界,我怎么不欢喜?我怎么不感激?我这个思想跟普通人思想不一样。身体、健康、形象都是佛力加持的,读诵、讲解也是佛菩萨加持的,没有佛菩萨我哪有这个能力?这样的大经,这样殊胜的境界,我怎么能说得出来?
我们学佛,承蒙老师的指导,我们自己用的是全心全力,所得到的,那真的叫全方位的加持。在这个世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丝毫的疑虑都没有,怀疑、顾虑都没有。一切随缘而不攀缘,我们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自在的,决定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摇,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影响,才能显得出一点点的定慧。起心动念都会想到佛陀的教诲,佛陀教诲太多太多了,我们抓纲领。纲领也不要抓得太多,为什么?大乘经教里头一再教导我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抓到一条、两条就行了,就得度了。搞多了,在法里面起了贪心,又坏了,又变成毛病了。所以我掌握到这个纲领,跟诸位同修说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五个科目。早年在洛杉矶,我住在印海法师那里,印海法师对我很不错,一直到现在他还留了个房间给我。他对於我这个修学方法非常欣赏,五个科目简单明了,你容易记得住。隔不多久,我归纳我一生修学的总纲领,我写了这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决定与这十个字相应,决定没有丝毫违背。我的生活、工作,跟大家相处,决定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相应。看破、放下,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总的纲领抓到就有成就了,不必枝枝叶叶,枝枝叶叶太辛苦、太麻烦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