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四六卷) 2002/3/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646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
【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
这两句是「出纳一对」,出是讲「出生三昧门」,这个意思是说「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从此生,此为诸定本故。后摄受法界门,终归此故,法界体性故」。这两句经文跟前面合起来,这四句说明这个大定无所不入,它的境界深广无际,总的解释是毗卢遮那光明遍照之意。三昧是正受,一切诸佛如来,一切菩萨、声闻、缘觉,各个修证的方法不相同,所以就成了无量三昧。『一切诸三昧法』,就是无量无边修学三昧的方法。那要问,我们净土法门修不修?当然修,不修怎么能成就?净土用什么方法修?方法也是很多,我们采取的是持名念佛的方法,《十六观经》里面第十六观。十六观是完全讲修念佛法门的,最后这一个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执持名号。
《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特别提示这一个修学方法;修学的目标,《阿弥陀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心不乱」是三昧,净宗称之为「念佛三昧」,「心不颠倒」是智慧,还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有一切佛法,世尊所传,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没有一个方法不是修定的,这一点同修们特别要记住。如果不是修定,那就不是佛法,那就离开戒定慧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跟诸位说,是修戒定慧三学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方法不一样,方向一样,目标一样。世尊为什么要说这么多法门?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为了契一切众生的根性,佛宣说无量无边的方法,以戒定慧三学统摄,无量无边的方法、门径统统归戒定慧三学。
我们学的宗派不一样,学的法门不一样,彼此决定不可以毁谤,毁谤那就是毁谤三宝。而且对於所有的法门不能不信,为什么?是佛宣说的,我们要不信,那就对佛不信了。一定要信仰,仰信!可以不解,法门太多了,我只要解一门就行,何必多走路?很多条路都能达到目的地,我只要认识一条就行,我不必认识很多。为什么?条条路都达到目的地,可能有些路近,有些路比较迂回、比较远,有人早到,有人迟到,但是你只要走一条路,肯定会到达。早迟没大关系,并不是很重要,到达才是真正重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於所有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法门,恭敬之心油然而生,肯定是尊重的,决定没有轻慢心,决定没有毁谤的行为。
你看看《华严》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所表演修行的法门都不一样,他们彼此互相赞叹、互相恭敬,决定没有怀疑的,决定没有轻视的,决定没有毁谤的,我们要学!普贤菩萨入的这个三昧,一切诸佛毗卢遮那法界藏身,出生一切诸三昧门,换句话说,这个三昧是总说,无量无边的三昧门都从这个三昧而生。他把总纲领抓到,换句话说,什么样疑难杂症到他这里都解决了。好像我们学佛,你把佛法的总纲领掌握住,那么不管哪一个宗派、不管哪一个法门,你纵然没有学,总的纲领原则掌握到了,没有不能解决的。
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坛经》是他老人家的语录,前一篇是他老人家的传记。他实实在在讲,没有学过什么,虽然在黄梅八个月,八个月是做劳动服务,没有到禅堂参过禅,没有到讲堂听过教,每天只是在槽房里面舂米破柴,这样度了八个月。只跟五祖见过几次面,说话不多。为什么五祖忍和尚把衣钵传给他?忍和尚的学生不少,神秀禅师是他学生里面的上首,上首好像我们现在讲的班长。这里我们要想为什么,为什么大众在忍和尚会下那么多年都不觉悟?这是盛唐的时代,这差不多将近一千五百年之后,到了今天。今天我们法会当中,许许多多同学不能开悟、不能悟入,你想想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其来有自。那个时候跟这样好的祖师都没有法子开悟,何况在今天这个时代你们跟我?我比不上忍和尚,你们当然也比不上惠能大师。可是这里头我们要问一问这为什么,原因在哪里?能这样想,好!如果把这个原因找到,找出来了,我们也有个入处。
忍和尚明心见性,年岁大了,总想找一个传法的人。遇到惠能,听他的言语,观察他的态度、行持,这个人的根性大利,志气非凡。当他来见忍和尚的时候,忍和尚是五祖弘忍大师,问他:「你到这个地方来,想学什么?」他一开口:「想来作佛!」不为别的,你看看这种志气!你们发心出家了,为什么?不是为作佛的,当然你就做不了佛。忍和尚会下这些弟子,都没有作佛这样的志气,所以他做不了佛,他开不了悟。能大师的志气是要作佛,他不为别的。五祖叫他到槽房里面去修苦行、修福报,你懂吗?没有福怎么能度众生?槽房是用劳力服务大众。有许多同学曾经到曹溪去访问过,也有到黄梅去访问过,听说黄梅槽坊,当年六祖大师舂米,六祖的个子小,他那个碓重量不够,他腿上绑一块石头增加重量,那块石头现在还在。用苦力来服务大众,八个月!他工作非常勤劳、非常认真,做一般人不愿意做的苦力,你就晓得忍和尚为什么分配他这个工作。
实在讲他们两个人都在唱戏、表演,给我们后人看的,做模范。你不是要作佛吗?慧有了,能大师确实有智慧,智慧不凡,没有福报。作佛,佛是「二足尊」,足是圆满的意思,慧圆满了,福还要圆满,所以叫他修福,为道场大众服务。再修布施供养,供养整个道场大众,他的福是从这里修来的。这个还不够,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之后,叫他离开黄梅去隐居,怕人害他。谁害他?有人不服,要夺取他的衣钵,这个我们在《坛经》上都看到了,那是不服,这就说明他的福报不够。藏身在猎人队里面十五年,给猎人烧饭,现在人讲是当伙夫。猎人打的这些猎物,拿回来的时候让他来宰杀,供养他们。他看到猎物,如果伤势不太严重,还能活得下去,他都放生;伤势太重、死了,那没法子,煮给这些猎人吃。自己吃菜,菜跟那个锅一锅煮,吃肉边菜。十五年伺候这些猎人,听猎人的指挥。你们要想想,那是得了道的圣人,不是普通人,明心见性是法身菩萨,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给猎人当伙夫,猎人则天天杀生。给他们当伙夫,每天服侍他们、伺候他们,时间不短,十五年!
如果你们今天要是开悟了,你肯干这个事情吗?那你想想六祖大师作斯示现用意何在?你能不能体会到?学佛、开悟、证果,成佛之后干什么?成佛之后绝对不是把你供在大雄宝殿里,天天给人膜拜,不是!为众生服务。在这里面为我们示现的是消业障、修忍辱波罗蜜、修布施波罗蜜、修持戒波罗蜜。他也没有受过戒,他持的是心地戒法,心地真正慈悲。这些野兽跟这些猎人前世有因果的关系,佛经里面所说的「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互相吞噉;因果里面常常讲,「吃他半斤,还他八两」,在这里面叫我们仔细去观察因果报应。菩萨在这里面要度这些众生,一般的厨师把猎物拿回来之后,宰杀来煮,跟惠能大师去宰杀煮不一样。惠能大师在那里宰杀煮是超度它,怎么会一样?伤势很轻、能活的,当然给它授三皈依,放它走了;活不成的,一定给它说法。
能大师肯定有这个能力跟禽兽沟通、跟鬼神沟通,他不是普通人!而且还要度这些猎人,什么时候度猎人?等到十五年之后,他成为大法师,到以后那个猎人想想,「哎呀!这样的一个圣人,你看看千万人来崇拜他,当年跟我当伙夫。」惭愧心生起来了,知道从前所作所为错了,这普度了。你在造作罪业、在迷惑颠倒的时候,这个时候时节因缘没有成熟,菩萨看著你去造业、看著你受报;到时节因缘成熟,你觉悟了,你想回头,他就来帮助你。学佛之人,从初发心到无上道,一定要晓得自度就是度他,度他就是自度。这个「度」,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全心全力,没有任何条件,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心永远是清净的,那就是住在三昧,正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不起自私自利的念头,决定不起控制、占有一切众生的念头,不起,这就住三昧。不起贪瞋痴慢的念头,不起名闻利养的念头,只有一个念,这个念是正念,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帮助众生转凡成圣,除此之外没有一个杂念。
「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从此生」,自相,个人证得的;共相是讲一个僧团、一个团体。清凉大师在注解说得很清楚,他老人家讲自相,「观色等六尘入正定,名为自相。」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决定不被外境所迷惑,绝对不被外境所诱惑,真正做到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叫做三昧的自相。「若观无常空等入定,则名共相。」为什么?「诸法无常,万法皆空」,这是不管学哪一个法门,大概都不会离开的。从这一方面入定的,这个入定诸位要记住,就是契入三昧的境界,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六祖大师把这两句话说得更浅、更白一点,「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我们常常讲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实在讲把自相、共相都包括在其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这个时候你的受叫正受。
总得要记住,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的正受没有了,三昧没有了,落在六道凡夫里面的五种受:苦乐忧喜舍。只要是才有分别执著、才有起心动念,就落到苦乐忧喜舍去了。苦乐忧喜舍不是正受,自性里头没有。自性里面是正受,这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总方法,其他的不管你讲什么方法、讲哪个法门,都是修这个法门的方便,「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所以会修的人,他掌握方法。惠能大师没有修过什么法门,他的厉害在哪里?他掌握原则。他一部《金刚经》没有听完,五祖跟他讲,在我们想像当中,他三更,三更我们现在讲十二点钟,这道场大众都睡觉了。他到忍和尚的房间,敲门进去之后,忍和尚给他讲《金刚经》,这是传法。《金刚经》讲到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悟了下面不要讲了,一悟一切悟。不但《金刚经》不必讲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不要讲了,为什么?他全都明白了。
当然他不是普通人,我们佛家讲的是再来人,这一生虽然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世法、佛法都没有学过,过去生中底子太厚了。在这一生当中不管世法、佛法,只要一接触他就通达明了,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向他请教,他就给你解释、他就给你回答,你听了就很满意。这能力从哪里来的?这个能力跟诸位说,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来的。你们仔细去读《六祖坛经》,你看看六祖是不是具足这十个字?再仔细观察他的生活行为,你看他是不是彻底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他念佛,他不是念阿弥陀佛,觉正净是佛!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是佛!他念念没有离开,「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这个原则他掌握住了,所以世出世间法一切通达明了,成为一代了不起的大宗师。佛门的大德,世间的帝王大臣、学者名流都向他老人家请教,他的道德学问从哪里来的?三昧当中出生、流出来的。清凉在此地说,无论是自相、共相,「皆不离如来藏性,性即真如。故起信论云:真如三昧,是诸三昧根本。」这是解释「出生一切诸三昧法」。
『普能包纳十方法界』,这是「摄受法界门」。「终归此者,约事法界。法界体性,约理法界」。「包纳十方法界」,是从事上讲的;法界体性,是从理上讲的,文字虽然不多,很清楚、很明白。我们总得要知道,佛在经论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心想要纯净、要纯善,实实在在要遵循世尊的教诲,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不容毫分不净夹杂,这个修行你真的把根抓到、掌握到了。不要说是对於佛法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代时教,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是接触到了,自然有高度智慧的妥善处理,你不会有障碍了。
前面读过的三身、三土、三智,都是这个三昧为体性。三身是法、报、应三身,在《华严经》里面讲,毗卢遮那是法身,毗卢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处。卢舍那是报身,卢舍那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净满,你们想想看,纯净!那个净圆满了,不杂毫分不净。应化身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翻成「能仁寂默」,我们联想它的意思,从前面贯下来,报身是净满,应化身是不是善满?仁慈是善,清净寂灭是善,善满。古人虽然没有这个说法,我讲这个意思你们想想对不对?纯净是报身,纯善是应身,体是法身,三身。从这个三昧出生的,以三昧为体。
三土是法性土,法性是从理上讲的,是法身所依的,叫法性土。第二种是受用土,受用土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自己受用的,纯净土。心净则土净,心善则土善,他的心纯净纯善,所以无论在哪个地方,不管他在哪个地方居住,他就是在地狱里度众生,他的心还是纯净纯善,他自己的自受用土依旧是纯净土。变化土,那是跟众生,那是现的相有净有秽,我们讲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虽然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佛住纯净纯善之土。
三智有很多种讲法,《唯识》、《华严》、《宝藏论》跟旧本,旧本就是《六十华严》,名相上都有不同。如果就《八十华严》本经来说,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是说这三种。一切智,对於一切事理没有不通达明了的;自然智,觉法自性;无碍智,性相圆融,统统是从普贤三昧生的,你们就想想普贤三昧重不重要了。
我们读到第三小段这两句经文,「普能包纳十方法界」,真叫我们感慨万千,为什么学佛的人心量这样狭小,不能够容人?心量小对我们造成极其严重的伤害,自己晓不晓得?我们希求菩提大道,而实际上菩提道连边都没有沾到。如果你要问这是什么原因?这句经文就可以给你解答了,你没有包容、接纳十方一切大众的心量!我在今天早晨写了几个字,儒跟佛的圣人教诲,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能够包容接纳,换句话说,就是教我们要恢复心量。我们心量本来是很大的,现在为什么变得这么小?所以变成这么小,就是把这个躯壳当作是我,这一生一世全心全力为这个躯壳服务,叫自私自利。心量就变小了,小得很可怜,除自己之外,任何人都不能够容纳。这样的心量,果报在哪里?阿鼻地狱。儒佛圣教是帮助我们养成量大福大,无所不容,就是此地讲的「普能包纳十方法界」,佛法里面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我们本有的胸怀。怎么搞到今天这个地步?
我的心量也不大,也是自私自利,我跟你们讲过,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喜欢读书,我非常爱惜书籍,我的书籍要是借给别人看了,还给我我也不要,送给他。为什么?他把我的书弄脏了。很多人喜欢看书,在书上乱写字,看到哪个地方把书折一个角、折个印子,我看到就很难过,所以我的好书不会借给别人看的。你说小气,小气到这个程度,一点福报都没有!这个毛病是怎么改过来的?章嘉大师帮我改过来的,章嘉大师教我布施供养,逐渐逐渐把心量拓开了。这五十年来,心量的拓开一年比一年殊胜,证明了量大福大。以前为什么一点福报都没有?真的一点心量都没有,不能容人。我年轻的时候,那个形象很像《了凡四训》的袁了凡先生,但是了凡先生福报还是比我大,我的福报还没有他那么大。这一生修的,老师教导的,我念念不忘老师教育之恩。要不是老师教导,我的寿命早就完了,哪里能够活到今天?
寿命也是属於福报,全是这一生当中修得的。你要问怎么修的?没有别的,依教奉行。老师教导我,我是真干,我不能不干,我没有依靠。孤身一个人从中国大陆到台湾,举目无亲,无依无靠。还算是真正非常幸运,遇到三位好老师,老师对我完全是义务的教学。当时我非常穷困,对老师一分钱的供养都没有,老师是特别用心指导我,这什么原因?我跟诸位说了,我好学,我尊师。尊师从什么地方表现?从依教奉行。老师教我的我真做,我能懂,我能行。如果我们对老师表面恭敬,阳奉阴违,老师怎么会教导你?让你随堂听听课就算不错了,不可能特别拨出时间来指导你,这不可能的事情!我跟方东美先生,特别拨出时间单独跟我一个人上课,我感恩。章嘉大师也是特别拨出时间,每一个星期两个小时,三年。所以你要问为什么?真肯学,老师教的总是尽一切的力量要做到;你不肯学就没有法子,再好的老师帮不上忙。首先我们这个心量要拓开,老师有慧眼,一看就知道没有福报,这个学生是可以教,很好学;很可怜,一点福报都没有,所以头一天就教我学布施、学供养,修福。要拓开心量,要能够包纳别人。
我这个后面写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明德、亲民就是至善的情操。「是故为人应当舍一己之成见」,舍就是放下,放下自己的分别执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如是方能显明德,成亲民之大用」,你要是不能放弃自己的分别执著,全做不到。儒跟佛的教诲,听听而已,你不可能做到的;换句话说,圣贤教诲的真实功德利益你得不到。所以我读这个经文,无限的感慨!一定要认真反省检讨,改过自新、回头是岸,好处是自己不是别人。心量太小了不能容人,最后吃亏是自己。你要晓得,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你不能容人,人就不会容你;我能包容人,人家能包容我;我以善意待人,人家以善意回报我;一个能够包容人的人,处处得人帮助。看相算命常讲,你命中有贵人,什么是贵人?帮助你的人多。帮助你的人多的那个因,就是你宽怀大量,欢喜帮助别人、欢喜成就别人,人家也欢喜帮助你、也欢喜成就你,就这么个道理。
【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
这两句是「境智一对」。下面还有两句,这四句是讲「无德不生」,解释前面大定名称里面的「一切诸佛」;「一切诸佛」是什么意思,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第一句「能成佛智门」,后面一句「示现诸境门」,这是讲安立。清凉大师注得好,「谓不体此理,非佛智故」,『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菩萨修行成佛一个也没有漏掉。『诸佛智光明海』都从普贤三昧生的,所以他才讲「不体此理,非佛智故」,体是体会、是体悟,清凉讲「体达」,你能够体会、你能够通达。大师说得很好,「若能证入藏身之性,即名佛智」,这是「正用起信始觉同本,名究竟觉」。大师这个说法在举《起信论》作证,《起信论》里面讲始觉同本觉,或者始觉和本觉,始本不二。始觉就是本觉,这就叫做究竟觉,这就叫佛智,入佛智海,这就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我们有没有始觉?没有。不要说和了,学佛学到今天从来没有觉悟过,我们苦,真的是苦!为什么不觉?自私自利的念头太重,用佛教术语讲,业障太重。业障太重变成老生常谈,大家听了怎么样?麻木不仁,不起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不换句话说,我们的私心太重,起心动念无不是自私自利,没有想到利益别人,没有想到利益社会、利益世间许许多多苦难的众生。讲苦难众生,实在讲太多太多了。这个世间大富大贵的人,佛眼睛里面看他是苦难众生,为什么?他现在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多的财富,他过得很自在、很快乐、很享受,怎么说他有苦有难?苦难是他没有觉悟,他的福报享完之后,他来生的福报就不如今生了。今生的富贵福报是过去多生多劫修的,不是一生;这一生因缘成熟,报得了,他得到这个果报。得到这个果报之后,他享福,虽然修福,修福不如过去,这个话怎么讲?
诸位我想《了凡四训》都曾经读过,了凡先生曾经举了一个故事。他说乡村里头一个很贫穷的女孩子,到寺庙里面来烧香拜佛,身上仅有两文钱,把这两文钱供养道场,心诚!寺庙里头的方丈和尚看到了,亲自给她回向、给她祝福。过了若干年之后,她的福报现前,做了皇帝的贵妃。从这里经过,看到从前烧香的寺庙,带了黄金千两来拜佛、来供养。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给她回向,她非常讶异,问老和尚:「从前我小时候,很贫穷的时候,供养两文钱,你老人家很慈悲,替我回向祝福;今天我带这么多金钱来供养,你老人家怎么叫你的徒弟来给我回向?」老和尚讲:「以前那个时候你心地真诚,功德大,我不给你回向对不起你。今天你富贵了,虽然供养千金,你已经有高慢的习气,地位太高了,你的心不像从前那么纯、不像从前那么真,我叫徒弟给你回向就可以了。」
你们想想这公案里头的意思。今天大富大贵的人,过去生中修福,就像这一个女孩子早年贫穷时候一样,过去生生世世心地真、心地纯、心地善,累积的功德。这一生发了,就好像做了皇后,虽然也修福,不是那么纯的心,也不是那么善的心,也不是那么真的心;钱太多了,不做一点好事好像过意不去,因此布施的钱再多,得的福少。那个心真、心纯,布施的钱少,得福大了。你从这个事实道理上去想,你就明了佛在经上常讲量大福大,这个量是心量,不是数量。心真、心纯,布施数量虽然少,得大福;心要不真、不纯,数量再大,得福不大,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这也就是佛经上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今天的心想很糟糕,我们起心动念想什么?几个念头为苦难众生著想?帮助苦难众生最重要的,不是说他缺衣我们送衣服给他,他缺吃的我们送食物给他,小事一桩,那不是大福。真正的大福是什么?帮他觉悟。
圣人的教育能够永垂不朽,千年万世都受到人的尊敬,是什么原因?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救济众生,我们讲慈悲济世,慈济众生这才是真的,是究竟的、是圆满的。你是救他的法身慧命,不是救他的身命;法身慧命得救,身命自然就得救。救他的身命,不知道救他的法身慧命,这个身命也不久长。这个道理世出世间圣贤明了,凡人不懂,所以凡人怎么修福,说实在话,修不过圣贤人。孔老夫子当年在世,生活环境并不富裕,他教学非常认真,对学生实在讲一无所求。学生家境环境好的、富裕的,送他一点礼物,所谓束修,老师收;家境很贫寒的,没有能力供养老师的,老师不但教他,有的时候还要救济他的生活,帮他一点。富家子弟送的财物多,老师还分一点给清寒的学生,他修的这个福大。我们佛经里面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都具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亦复如是,大圣大贤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教我们怎样去学习,这是真实智慧。
一切诸佛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从这个三昧生的。我们读了就要明白,智慧是从定生的,定就是清净心。心不清净就生烦恼不生智慧,心清净生智慧不生烦恼。世出世间一切法摆在面前,你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你就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你就认识哪个是真正的福田,我们在福田里头种福,这个应当要晓得。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智慧,不知道福田,世间人想做好事的人非常多,他所种的不是福田,所以他得不到福报,他种错了地方。像我们种植五谷杂粮一样,他没有种在肥沃的泥土里,他种在沙子里、种在石头上,不但什么都得不到,连老本也失掉,这种情形古今中外我们看到很多很多。什么是真实福田?在从前大家都晓得佛门是福田,所以布施给三宝、供养三宝,真的得大福。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三宝真的是宝。现在的三宝是变了质的宝。那个时候的三宝好比是黄金,现在三宝是黄铜,变质了。
从前的道场真有修行证果开悟的人,现在没有了。从前道场真修道、真用功、真如法,现在道场没有修行人、没有用功的人、没有开悟的人,证果更不必谈了。仔细去观察,尽是享福之人,在道场里头作威作福,自以为是,道风、学风没有了,这哪里叫道场?不过道场也能讲得过去,为什么?他有三恶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是不是这个道场?真正福田要智慧去鉴别。得福大小,了凡先生说得很中肯,一定要看它的影响。做一桩善事,它的影响面很广、时间很久,这个福大;如果影响的层面很窄小,时间很短,这个福就很小。造作恶业亦复如是,你所造的恶,影响的面很大,影响的时间很长,那个罪过就不得了;如果造的恶影响的面不大,影响的时间很短,你这个罪就小,事跟理我们都要通达、都要明了。学佛要学智慧,真想学智慧,不能没有清净心,不能没有三昧,普贤三昧我们是望尘莫及,至少我们要修念佛三昧,这我们本宗的。念佛三昧的体还是普贤三昧,普贤跟我们净宗关系太深了,我们净土五经一论,五经里有《普贤行愿品》,你看这是什么关系?夏莲居说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宗初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从念佛三昧下手,功夫深了就入普贤三昧。所以这个三昧的体、相、德用我们要懂,尽心尽力去学习。
『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这就是「示现诸境门」。清凉大师说:「然安立言,总有三种,一者世界,安立依报。二者圣教,安立妙义。三者观智,安立谛相。皆法界藏,显示现前。」法界藏就是法界藏身。第一个是世界,安立依正庄严,安立依报,从三昧安立的。「安立」怎么讲法?有许多人疑惑,这个世界我们凡夫观察天体的运行,日月、九大行星在空中运行都有轨道、都有秩序,一点都不乱;再往深处去观察,太空当中许许多多的星系、许许多多的银河,距离我们是以百万光年来计算的,为什么它们这样有秩序,一点都不乱?「这一定有个人在安排」,於是就想到上帝,大概总是上帝安排的。我们在这里懂得了,谁安排的?普贤三昧所出生的。普贤三昧是真正的正受,是真正的性德流露,它怎么会乱?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要读《华严》,要亲证宇宙人生真相,你要入普贤三昧,这部经不可思议!「圣教,安立妙义」,这个圣教直接来讲就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宇宙全体、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微妙之义理都在圣教里头,这是佛说的。「观智」,那是我们做学生的人,「安立谛相」,谛是理,相是事。我们有观照的智慧,你才明了圣教里的妙义,你才能够悟入法界的事理。你要没有观智,你不能够入,观智重要!圣教是老师,观智是学生这一边的。
大师在《钞》里面告诉我们,他说这是解释经里面「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上摄受法界,即言终归此故。此能现者,文影略耳。皆自此生者,皆归此故。故知万物依地而生,终归於地。」最后这是用地来比喻普贤三昧,记住前面我们所说的,这经上讲的,普贤三昧能出生、能出现「三身、三土、三智」等等。就好比大地上面这一切的生物,是依大地而生,最后还回归大地;这个比喻就说明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一切诸佛、毗卢遮那法界藏身所生所现,最后还归法界藏身。就如同大地上所有一切生物,最后还是要终归大地,一个意思!说明世界的安立,「十方所有诸安立海」,在毗卢遮那法界藏身统统能够示现。所示现的别忘了,前面说过的,影像!这是教导我们,你可以欣赏、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执著,你执著就错了。不但执著是错,分别也错了;分别是所知障,执著是烦恼障。好,今天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
【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
这两句是「出纳一对」,出是讲「出生三昧门」,这个意思是说「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从此生,此为诸定本故。后摄受法界门,终归此故,法界体性故」。这两句经文跟前面合起来,这四句说明这个大定无所不入,它的境界深广无际,总的解释是毗卢遮那光明遍照之意。三昧是正受,一切诸佛如来,一切菩萨、声闻、缘觉,各个修证的方法不相同,所以就成了无量三昧。『一切诸三昧法』,就是无量无边修学三昧的方法。那要问,我们净土法门修不修?当然修,不修怎么能成就?净土用什么方法修?方法也是很多,我们采取的是持名念佛的方法,《十六观经》里面第十六观。十六观是完全讲修念佛法门的,最后这一个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执持名号。
《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特别提示这一个修学方法;修学的目标,《阿弥陀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心不乱」是三昧,净宗称之为「念佛三昧」,「心不颠倒」是智慧,还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有一切佛法,世尊所传,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没有一个方法不是修定的,这一点同修们特别要记住。如果不是修定,那就不是佛法,那就离开戒定慧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跟诸位说,是修戒定慧三学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方法不一样,方向一样,目标一样。世尊为什么要说这么多法门?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为了契一切众生的根性,佛宣说无量无边的方法,以戒定慧三学统摄,无量无边的方法、门径统统归戒定慧三学。
我们学的宗派不一样,学的法门不一样,彼此决定不可以毁谤,毁谤那就是毁谤三宝。而且对於所有的法门不能不信,为什么?是佛宣说的,我们要不信,那就对佛不信了。一定要信仰,仰信!可以不解,法门太多了,我只要解一门就行,何必多走路?很多条路都能达到目的地,我只要认识一条就行,我不必认识很多。为什么?条条路都达到目的地,可能有些路近,有些路比较迂回、比较远,有人早到,有人迟到,但是你只要走一条路,肯定会到达。早迟没大关系,并不是很重要,到达才是真正重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於所有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法门,恭敬之心油然而生,肯定是尊重的,决定没有轻慢心,决定没有毁谤的行为。
你看看《华严》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所表演修行的法门都不一样,他们彼此互相赞叹、互相恭敬,决定没有怀疑的,决定没有轻视的,决定没有毁谤的,我们要学!普贤菩萨入的这个三昧,一切诸佛毗卢遮那法界藏身,出生一切诸三昧门,换句话说,这个三昧是总说,无量无边的三昧门都从这个三昧而生。他把总纲领抓到,换句话说,什么样疑难杂症到他这里都解决了。好像我们学佛,你把佛法的总纲领掌握住,那么不管哪一个宗派、不管哪一个法门,你纵然没有学,总的纲领原则掌握到了,没有不能解决的。
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坛经》是他老人家的语录,前一篇是他老人家的传记。他实实在在讲,没有学过什么,虽然在黄梅八个月,八个月是做劳动服务,没有到禅堂参过禅,没有到讲堂听过教,每天只是在槽房里面舂米破柴,这样度了八个月。只跟五祖见过几次面,说话不多。为什么五祖忍和尚把衣钵传给他?忍和尚的学生不少,神秀禅师是他学生里面的上首,上首好像我们现在讲的班长。这里我们要想为什么,为什么大众在忍和尚会下那么多年都不觉悟?这是盛唐的时代,这差不多将近一千五百年之后,到了今天。今天我们法会当中,许许多多同学不能开悟、不能悟入,你想想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其来有自。那个时候跟这样好的祖师都没有法子开悟,何况在今天这个时代你们跟我?我比不上忍和尚,你们当然也比不上惠能大师。可是这里头我们要问一问这为什么,原因在哪里?能这样想,好!如果把这个原因找到,找出来了,我们也有个入处。
忍和尚明心见性,年岁大了,总想找一个传法的人。遇到惠能,听他的言语,观察他的态度、行持,这个人的根性大利,志气非凡。当他来见忍和尚的时候,忍和尚是五祖弘忍大师,问他:「你到这个地方来,想学什么?」他一开口:「想来作佛!」不为别的,你看看这种志气!你们发心出家了,为什么?不是为作佛的,当然你就做不了佛。忍和尚会下这些弟子,都没有作佛这样的志气,所以他做不了佛,他开不了悟。能大师的志气是要作佛,他不为别的。五祖叫他到槽房里面去修苦行、修福报,你懂吗?没有福怎么能度众生?槽房是用劳力服务大众。有许多同学曾经到曹溪去访问过,也有到黄梅去访问过,听说黄梅槽坊,当年六祖大师舂米,六祖的个子小,他那个碓重量不够,他腿上绑一块石头增加重量,那块石头现在还在。用苦力来服务大众,八个月!他工作非常勤劳、非常认真,做一般人不愿意做的苦力,你就晓得忍和尚为什么分配他这个工作。
实在讲他们两个人都在唱戏、表演,给我们后人看的,做模范。你不是要作佛吗?慧有了,能大师确实有智慧,智慧不凡,没有福报。作佛,佛是「二足尊」,足是圆满的意思,慧圆满了,福还要圆满,所以叫他修福,为道场大众服务。再修布施供养,供养整个道场大众,他的福是从这里修来的。这个还不够,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之后,叫他离开黄梅去隐居,怕人害他。谁害他?有人不服,要夺取他的衣钵,这个我们在《坛经》上都看到了,那是不服,这就说明他的福报不够。藏身在猎人队里面十五年,给猎人烧饭,现在人讲是当伙夫。猎人打的这些猎物,拿回来的时候让他来宰杀,供养他们。他看到猎物,如果伤势不太严重,还能活得下去,他都放生;伤势太重、死了,那没法子,煮给这些猎人吃。自己吃菜,菜跟那个锅一锅煮,吃肉边菜。十五年伺候这些猎人,听猎人的指挥。你们要想想,那是得了道的圣人,不是普通人,明心见性是法身菩萨,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给猎人当伙夫,猎人则天天杀生。给他们当伙夫,每天服侍他们、伺候他们,时间不短,十五年!
如果你们今天要是开悟了,你肯干这个事情吗?那你想想六祖大师作斯示现用意何在?你能不能体会到?学佛、开悟、证果,成佛之后干什么?成佛之后绝对不是把你供在大雄宝殿里,天天给人膜拜,不是!为众生服务。在这里面为我们示现的是消业障、修忍辱波罗蜜、修布施波罗蜜、修持戒波罗蜜。他也没有受过戒,他持的是心地戒法,心地真正慈悲。这些野兽跟这些猎人前世有因果的关系,佛经里面所说的「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互相吞噉;因果里面常常讲,「吃他半斤,还他八两」,在这里面叫我们仔细去观察因果报应。菩萨在这里面要度这些众生,一般的厨师把猎物拿回来之后,宰杀来煮,跟惠能大师去宰杀煮不一样。惠能大师在那里宰杀煮是超度它,怎么会一样?伤势很轻、能活的,当然给它授三皈依,放它走了;活不成的,一定给它说法。
能大师肯定有这个能力跟禽兽沟通、跟鬼神沟通,他不是普通人!而且还要度这些猎人,什么时候度猎人?等到十五年之后,他成为大法师,到以后那个猎人想想,「哎呀!这样的一个圣人,你看看千万人来崇拜他,当年跟我当伙夫。」惭愧心生起来了,知道从前所作所为错了,这普度了。你在造作罪业、在迷惑颠倒的时候,这个时候时节因缘没有成熟,菩萨看著你去造业、看著你受报;到时节因缘成熟,你觉悟了,你想回头,他就来帮助你。学佛之人,从初发心到无上道,一定要晓得自度就是度他,度他就是自度。这个「度」,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全心全力,没有任何条件,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心永远是清净的,那就是住在三昧,正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不起自私自利的念头,决定不起控制、占有一切众生的念头,不起,这就住三昧。不起贪瞋痴慢的念头,不起名闻利养的念头,只有一个念,这个念是正念,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帮助众生转凡成圣,除此之外没有一个杂念。
「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从此生」,自相,个人证得的;共相是讲一个僧团、一个团体。清凉大师在注解说得很清楚,他老人家讲自相,「观色等六尘入正定,名为自相。」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决定不被外境所迷惑,绝对不被外境所诱惑,真正做到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叫做三昧的自相。「若观无常空等入定,则名共相。」为什么?「诸法无常,万法皆空」,这是不管学哪一个法门,大概都不会离开的。从这一方面入定的,这个入定诸位要记住,就是契入三昧的境界,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六祖大师把这两句话说得更浅、更白一点,「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我们常常讲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实在讲把自相、共相都包括在其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这个时候你的受叫正受。
总得要记住,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的正受没有了,三昧没有了,落在六道凡夫里面的五种受:苦乐忧喜舍。只要是才有分别执著、才有起心动念,就落到苦乐忧喜舍去了。苦乐忧喜舍不是正受,自性里头没有。自性里面是正受,这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总方法,其他的不管你讲什么方法、讲哪个法门,都是修这个法门的方便,「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所以会修的人,他掌握方法。惠能大师没有修过什么法门,他的厉害在哪里?他掌握原则。他一部《金刚经》没有听完,五祖跟他讲,在我们想像当中,他三更,三更我们现在讲十二点钟,这道场大众都睡觉了。他到忍和尚的房间,敲门进去之后,忍和尚给他讲《金刚经》,这是传法。《金刚经》讲到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悟了下面不要讲了,一悟一切悟。不但《金刚经》不必讲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不要讲了,为什么?他全都明白了。
当然他不是普通人,我们佛家讲的是再来人,这一生虽然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世法、佛法都没有学过,过去生中底子太厚了。在这一生当中不管世法、佛法,只要一接触他就通达明了,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向他请教,他就给你解释、他就给你回答,你听了就很满意。这能力从哪里来的?这个能力跟诸位说,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来的。你们仔细去读《六祖坛经》,你看看六祖是不是具足这十个字?再仔细观察他的生活行为,你看他是不是彻底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他念佛,他不是念阿弥陀佛,觉正净是佛!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是佛!他念念没有离开,「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这个原则他掌握住了,所以世出世间法一切通达明了,成为一代了不起的大宗师。佛门的大德,世间的帝王大臣、学者名流都向他老人家请教,他的道德学问从哪里来的?三昧当中出生、流出来的。清凉在此地说,无论是自相、共相,「皆不离如来藏性,性即真如。故起信论云:真如三昧,是诸三昧根本。」这是解释「出生一切诸三昧法」。
『普能包纳十方法界』,这是「摄受法界门」。「终归此者,约事法界。法界体性,约理法界」。「包纳十方法界」,是从事上讲的;法界体性,是从理上讲的,文字虽然不多,很清楚、很明白。我们总得要知道,佛在经论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心想要纯净、要纯善,实实在在要遵循世尊的教诲,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不容毫分不净夹杂,这个修行你真的把根抓到、掌握到了。不要说是对於佛法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代时教,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是接触到了,自然有高度智慧的妥善处理,你不会有障碍了。
前面读过的三身、三土、三智,都是这个三昧为体性。三身是法、报、应三身,在《华严经》里面讲,毗卢遮那是法身,毗卢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处。卢舍那是报身,卢舍那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净满,你们想想看,纯净!那个净圆满了,不杂毫分不净。应化身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翻成「能仁寂默」,我们联想它的意思,从前面贯下来,报身是净满,应化身是不是善满?仁慈是善,清净寂灭是善,善满。古人虽然没有这个说法,我讲这个意思你们想想对不对?纯净是报身,纯善是应身,体是法身,三身。从这个三昧出生的,以三昧为体。
三土是法性土,法性是从理上讲的,是法身所依的,叫法性土。第二种是受用土,受用土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自己受用的,纯净土。心净则土净,心善则土善,他的心纯净纯善,所以无论在哪个地方,不管他在哪个地方居住,他就是在地狱里度众生,他的心还是纯净纯善,他自己的自受用土依旧是纯净土。变化土,那是跟众生,那是现的相有净有秽,我们讲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虽然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佛住纯净纯善之土。
三智有很多种讲法,《唯识》、《华严》、《宝藏论》跟旧本,旧本就是《六十华严》,名相上都有不同。如果就《八十华严》本经来说,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是说这三种。一切智,对於一切事理没有不通达明了的;自然智,觉法自性;无碍智,性相圆融,统统是从普贤三昧生的,你们就想想普贤三昧重不重要了。
我们读到第三小段这两句经文,「普能包纳十方法界」,真叫我们感慨万千,为什么学佛的人心量这样狭小,不能够容人?心量小对我们造成极其严重的伤害,自己晓不晓得?我们希求菩提大道,而实际上菩提道连边都没有沾到。如果你要问这是什么原因?这句经文就可以给你解答了,你没有包容、接纳十方一切大众的心量!我在今天早晨写了几个字,儒跟佛的圣人教诲,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能够包容接纳,换句话说,就是教我们要恢复心量。我们心量本来是很大的,现在为什么变得这么小?所以变成这么小,就是把这个躯壳当作是我,这一生一世全心全力为这个躯壳服务,叫自私自利。心量就变小了,小得很可怜,除自己之外,任何人都不能够容纳。这样的心量,果报在哪里?阿鼻地狱。儒佛圣教是帮助我们养成量大福大,无所不容,就是此地讲的「普能包纳十方法界」,佛法里面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我们本有的胸怀。怎么搞到今天这个地步?
我的心量也不大,也是自私自利,我跟你们讲过,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喜欢读书,我非常爱惜书籍,我的书籍要是借给别人看了,还给我我也不要,送给他。为什么?他把我的书弄脏了。很多人喜欢看书,在书上乱写字,看到哪个地方把书折一个角、折个印子,我看到就很难过,所以我的好书不会借给别人看的。你说小气,小气到这个程度,一点福报都没有!这个毛病是怎么改过来的?章嘉大师帮我改过来的,章嘉大师教我布施供养,逐渐逐渐把心量拓开了。这五十年来,心量的拓开一年比一年殊胜,证明了量大福大。以前为什么一点福报都没有?真的一点心量都没有,不能容人。我年轻的时候,那个形象很像《了凡四训》的袁了凡先生,但是了凡先生福报还是比我大,我的福报还没有他那么大。这一生修的,老师教导的,我念念不忘老师教育之恩。要不是老师教导,我的寿命早就完了,哪里能够活到今天?
寿命也是属於福报,全是这一生当中修得的。你要问怎么修的?没有别的,依教奉行。老师教导我,我是真干,我不能不干,我没有依靠。孤身一个人从中国大陆到台湾,举目无亲,无依无靠。还算是真正非常幸运,遇到三位好老师,老师对我完全是义务的教学。当时我非常穷困,对老师一分钱的供养都没有,老师是特别用心指导我,这什么原因?我跟诸位说了,我好学,我尊师。尊师从什么地方表现?从依教奉行。老师教我的我真做,我能懂,我能行。如果我们对老师表面恭敬,阳奉阴违,老师怎么会教导你?让你随堂听听课就算不错了,不可能特别拨出时间来指导你,这不可能的事情!我跟方东美先生,特别拨出时间单独跟我一个人上课,我感恩。章嘉大师也是特别拨出时间,每一个星期两个小时,三年。所以你要问为什么?真肯学,老师教的总是尽一切的力量要做到;你不肯学就没有法子,再好的老师帮不上忙。首先我们这个心量要拓开,老师有慧眼,一看就知道没有福报,这个学生是可以教,很好学;很可怜,一点福报都没有,所以头一天就教我学布施、学供养,修福。要拓开心量,要能够包纳别人。
我这个后面写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明德、亲民就是至善的情操。「是故为人应当舍一己之成见」,舍就是放下,放下自己的分别执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如是方能显明德,成亲民之大用」,你要是不能放弃自己的分别执著,全做不到。儒跟佛的教诲,听听而已,你不可能做到的;换句话说,圣贤教诲的真实功德利益你得不到。所以我读这个经文,无限的感慨!一定要认真反省检讨,改过自新、回头是岸,好处是自己不是别人。心量太小了不能容人,最后吃亏是自己。你要晓得,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你不能容人,人就不会容你;我能包容人,人家能包容我;我以善意待人,人家以善意回报我;一个能够包容人的人,处处得人帮助。看相算命常讲,你命中有贵人,什么是贵人?帮助你的人多。帮助你的人多的那个因,就是你宽怀大量,欢喜帮助别人、欢喜成就别人,人家也欢喜帮助你、也欢喜成就你,就这么个道理。
【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
这两句是「境智一对」。下面还有两句,这四句是讲「无德不生」,解释前面大定名称里面的「一切诸佛」;「一切诸佛」是什么意思,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第一句「能成佛智门」,后面一句「示现诸境门」,这是讲安立。清凉大师注得好,「谓不体此理,非佛智故」,『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菩萨修行成佛一个也没有漏掉。『诸佛智光明海』都从普贤三昧生的,所以他才讲「不体此理,非佛智故」,体是体会、是体悟,清凉讲「体达」,你能够体会、你能够通达。大师说得很好,「若能证入藏身之性,即名佛智」,这是「正用起信始觉同本,名究竟觉」。大师这个说法在举《起信论》作证,《起信论》里面讲始觉同本觉,或者始觉和本觉,始本不二。始觉就是本觉,这就叫做究竟觉,这就叫佛智,入佛智海,这就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我们有没有始觉?没有。不要说和了,学佛学到今天从来没有觉悟过,我们苦,真的是苦!为什么不觉?自私自利的念头太重,用佛教术语讲,业障太重。业障太重变成老生常谈,大家听了怎么样?麻木不仁,不起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不换句话说,我们的私心太重,起心动念无不是自私自利,没有想到利益别人,没有想到利益社会、利益世间许许多多苦难的众生。讲苦难众生,实在讲太多太多了。这个世间大富大贵的人,佛眼睛里面看他是苦难众生,为什么?他现在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多的财富,他过得很自在、很快乐、很享受,怎么说他有苦有难?苦难是他没有觉悟,他的福报享完之后,他来生的福报就不如今生了。今生的富贵福报是过去多生多劫修的,不是一生;这一生因缘成熟,报得了,他得到这个果报。得到这个果报之后,他享福,虽然修福,修福不如过去,这个话怎么讲?
诸位我想《了凡四训》都曾经读过,了凡先生曾经举了一个故事。他说乡村里头一个很贫穷的女孩子,到寺庙里面来烧香拜佛,身上仅有两文钱,把这两文钱供养道场,心诚!寺庙里头的方丈和尚看到了,亲自给她回向、给她祝福。过了若干年之后,她的福报现前,做了皇帝的贵妃。从这里经过,看到从前烧香的寺庙,带了黄金千两来拜佛、来供养。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给她回向,她非常讶异,问老和尚:「从前我小时候,很贫穷的时候,供养两文钱,你老人家很慈悲,替我回向祝福;今天我带这么多金钱来供养,你老人家怎么叫你的徒弟来给我回向?」老和尚讲:「以前那个时候你心地真诚,功德大,我不给你回向对不起你。今天你富贵了,虽然供养千金,你已经有高慢的习气,地位太高了,你的心不像从前那么纯、不像从前那么真,我叫徒弟给你回向就可以了。」
你们想想这公案里头的意思。今天大富大贵的人,过去生中修福,就像这一个女孩子早年贫穷时候一样,过去生生世世心地真、心地纯、心地善,累积的功德。这一生发了,就好像做了皇后,虽然也修福,不是那么纯的心,也不是那么善的心,也不是那么真的心;钱太多了,不做一点好事好像过意不去,因此布施的钱再多,得的福少。那个心真、心纯,布施的钱少,得福大了。你从这个事实道理上去想,你就明了佛在经上常讲量大福大,这个量是心量,不是数量。心真、心纯,布施数量虽然少,得大福;心要不真、不纯,数量再大,得福不大,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这也就是佛经上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今天的心想很糟糕,我们起心动念想什么?几个念头为苦难众生著想?帮助苦难众生最重要的,不是说他缺衣我们送衣服给他,他缺吃的我们送食物给他,小事一桩,那不是大福。真正的大福是什么?帮他觉悟。
圣人的教育能够永垂不朽,千年万世都受到人的尊敬,是什么原因?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救济众生,我们讲慈悲济世,慈济众生这才是真的,是究竟的、是圆满的。你是救他的法身慧命,不是救他的身命;法身慧命得救,身命自然就得救。救他的身命,不知道救他的法身慧命,这个身命也不久长。这个道理世出世间圣贤明了,凡人不懂,所以凡人怎么修福,说实在话,修不过圣贤人。孔老夫子当年在世,生活环境并不富裕,他教学非常认真,对学生实在讲一无所求。学生家境环境好的、富裕的,送他一点礼物,所谓束修,老师收;家境很贫寒的,没有能力供养老师的,老师不但教他,有的时候还要救济他的生活,帮他一点。富家子弟送的财物多,老师还分一点给清寒的学生,他修的这个福大。我们佛经里面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都具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亦复如是,大圣大贤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教我们怎样去学习,这是真实智慧。
一切诸佛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从这个三昧生的。我们读了就要明白,智慧是从定生的,定就是清净心。心不清净就生烦恼不生智慧,心清净生智慧不生烦恼。世出世间一切法摆在面前,你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你就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你就认识哪个是真正的福田,我们在福田里头种福,这个应当要晓得。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智慧,不知道福田,世间人想做好事的人非常多,他所种的不是福田,所以他得不到福报,他种错了地方。像我们种植五谷杂粮一样,他没有种在肥沃的泥土里,他种在沙子里、种在石头上,不但什么都得不到,连老本也失掉,这种情形古今中外我们看到很多很多。什么是真实福田?在从前大家都晓得佛门是福田,所以布施给三宝、供养三宝,真的得大福。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三宝真的是宝。现在的三宝是变了质的宝。那个时候的三宝好比是黄金,现在三宝是黄铜,变质了。
从前的道场真有修行证果开悟的人,现在没有了。从前道场真修道、真用功、真如法,现在道场没有修行人、没有用功的人、没有开悟的人,证果更不必谈了。仔细去观察,尽是享福之人,在道场里头作威作福,自以为是,道风、学风没有了,这哪里叫道场?不过道场也能讲得过去,为什么?他有三恶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是不是这个道场?真正福田要智慧去鉴别。得福大小,了凡先生说得很中肯,一定要看它的影响。做一桩善事,它的影响面很广、时间很久,这个福大;如果影响的层面很窄小,时间很短,这个福就很小。造作恶业亦复如是,你所造的恶,影响的面很大,影响的时间很长,那个罪过就不得了;如果造的恶影响的面不大,影响的时间很短,你这个罪就小,事跟理我们都要通达、都要明了。学佛要学智慧,真想学智慧,不能没有清净心,不能没有三昧,普贤三昧我们是望尘莫及,至少我们要修念佛三昧,这我们本宗的。念佛三昧的体还是普贤三昧,普贤跟我们净宗关系太深了,我们净土五经一论,五经里有《普贤行愿品》,你看这是什么关系?夏莲居说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宗初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从念佛三昧下手,功夫深了就入普贤三昧。所以这个三昧的体、相、德用我们要懂,尽心尽力去学习。
『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这就是「示现诸境门」。清凉大师说:「然安立言,总有三种,一者世界,安立依报。二者圣教,安立妙义。三者观智,安立谛相。皆法界藏,显示现前。」法界藏就是法界藏身。第一个是世界,安立依正庄严,安立依报,从三昧安立的。「安立」怎么讲法?有许多人疑惑,这个世界我们凡夫观察天体的运行,日月、九大行星在空中运行都有轨道、都有秩序,一点都不乱;再往深处去观察,太空当中许许多多的星系、许许多多的银河,距离我们是以百万光年来计算的,为什么它们这样有秩序,一点都不乱?「这一定有个人在安排」,於是就想到上帝,大概总是上帝安排的。我们在这里懂得了,谁安排的?普贤三昧所出生的。普贤三昧是真正的正受,是真正的性德流露,它怎么会乱?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要读《华严》,要亲证宇宙人生真相,你要入普贤三昧,这部经不可思议!「圣教,安立妙义」,这个圣教直接来讲就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宇宙全体、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微妙之义理都在圣教里头,这是佛说的。「观智」,那是我们做学生的人,「安立谛相」,谛是理,相是事。我们有观照的智慧,你才明了圣教里的妙义,你才能够悟入法界的事理。你要没有观智,你不能够入,观智重要!圣教是老师,观智是学生这一边的。
大师在《钞》里面告诉我们,他说这是解释经里面「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上摄受法界,即言终归此故。此能现者,文影略耳。皆自此生者,皆归此故。故知万物依地而生,终归於地。」最后这是用地来比喻普贤三昧,记住前面我们所说的,这经上讲的,普贤三昧能出生、能出现「三身、三土、三智」等等。就好比大地上面这一切的生物,是依大地而生,最后还回归大地;这个比喻就说明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一切诸佛、毗卢遮那法界藏身所生所现,最后还归法界藏身。就如同大地上所有一切生物,最后还是要终归大地,一个意思!说明世界的安立,「十方所有诸安立海」,在毗卢遮那法界藏身统统能够示现。所示现的别忘了,前面说过的,影像!这是教导我们,你可以欣赏、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执著,你执著就错了。不但执著是错,分别也错了;分别是所知障,执著是烦恼障。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