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四二卷) 2002/3/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642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
普贤菩萨所入的大定,大定的名称经上讲,「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得很多,什么叫如来藏身?什么叫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光明遍照就是能照之智,如来藏身是所照之理。我在前面用灯做比喻,灯光就是毗卢遮那,灯的身就是如来藏身,能所是一不是二,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清凉大师又跟我们说,他说:「毗卢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真实识知」,所以前面我也跟诸位提过,能照之智是自性本具般若,是本有的,不是外面来的,它的能力遍照法界。我们就晓得整个法界就是如来藏身,整个法界是一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也就是经上常讲的本觉,毗卢遮那就是本觉。在凡夫是「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彻悟,那个作用就大了。「能无不为」,这是说他的德行,德能圆满的现前,所以这个名号前面有「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就是这个意思。说一切诸佛,我们要懂得它的意思,那就是刹土众生还是一体,能证、所证不二。
最后大师引用《起信论》上一句话说,「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这句话我们用《楞严经》上的话来解释,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从哪里来的?无明什么原因而有的?本来没有无明,无明是妄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会有无明?几时起来的?世尊回答了一句话,「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佛确实是具足圆满的智慧,一句话就解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不能不佩服。无明的根本就是知见立知,跟《起信论》上这一句话意思完全相同。「若心起见」,这就是无明,你心里头动个念头:「我要见」、「我要知」,这就是无明。现在社会上人常常讲求知欲,人有求知的欲望,这个求知欲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无明。那人要不求智慧?不求智慧还是无明,这到底怎么办?
眼见色,你是不是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眼睛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外面的色相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知见,这个知见是真的,真知真见。如果在你见到色相里面,你去给它取个名字,「这个叫做花,这个叫做树」,这叫无明。为什么叫无明?你要是念过《老子》,老子说得好,一开头就讲:「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它本来没有名,你给它起个名,人家就执著这个名了。执著这是什么?「这是花,这是红色的;这叫树,这是绿色的。」诸位要知道,这就是分别妄想执著。自性里头什么都没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知、真知、知见,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你本有的智照。才起一念,这个念头一起,这念是无明,随著无明就起分别执著。
我们凡夫就是这一关不能突破,所以佛给我们讲经说法,我们没有法子悟入。为什么不开悟?这个东西就叫做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烦恼习气,断不了嘛!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好,清凉大师注解《华严》,引用《起信论》里面的话很多很多。《起信论》里头教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听经、去学教?菩萨说「离言说相」,你不能执著言说,你听不要执著言说。「离名字相」,佛说法建立很多名词术语,这是为了说法方便起见,佛法教学有佛法的专门术语,这在世间哪一个行业都是一样的,都有它的专门术语,这是不得已而用的一种善巧方便,执著就错了。你不要去执著它,你也不要去分别它,你从这里头明了其意义,明了事实真相,那就对了。「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你自己听了之后自己去想,那就错了!想不得,一想就歪了、偏了、邪了。换句话说,他教给我们的方法,听经不要执著言语、不要执著名相、不要去思惟,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是说不懂,我想想就懂了,没有这个道理。愈想愈错,因为你一想,是你自己意识里头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我思惟想像是变成我自己的意思,这是佛法的难处。
如果把听换成看,看是什么?我们看经;经,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不能执著言说相,要用看,你不能执著文字相;下面是一样的,不能执著名字相,也不能执著心缘相。你看了,懂就懂,不懂就不懂。看了去研究研究,佛的意思错了,研究研究变成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当年说经,弟子们记录下来确确实实是跟马鸣菩萨所讲的原则一样。所以今天经典要谈翻译,谈何容易!为什么?菩萨说明了,「心性离见」,真心本性里面没有见,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你怎么会有见?你怎么会有闻?你怎么会有觉知?由此可知,离见闻觉知,这才是遍照法界。为什么?心里起个念头就有界限。所以我们怎样跟诸佛如来感应道交,跟法身菩萨感应道交?一念不生。六根对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眼见色清楚,确实没有起心动念,这叫根本智,这不是无明,是根本智。
有人要问你,「这是什么?」「这是花,兰花」,你立刻随口就说出来了。那你说出来了,你是不是有分别执著?没有。没有你怎么能说得出来?你叫它作兰花,你有分别执著,佛菩萨随顺你的分别执著而说的,他心里头决定没有「这是花,这叫什么花」,决定没有!你能够懂得这一点意思,你才晓得佛菩萨现相为我们讲经说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他说跟无说是同时的。对他自己讲,他无说;对众生讲,他有说。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是凡夫的知见;佛的知见,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意思你能懂吗?不但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话,示现这个身相亦复如是。现这个身相,现即无现,无现即现。怎么会现这个身相?众生有感,他来应的;感要没有了,这个相就不现了。在我们凡夫,我们这个身相也是显现,不是感应;也可以说感应,那是什么感应?业感。《地藏菩萨本愿经》有「业感品」,我们是业感。诸佛如来是「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他有应。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体会,不能研究;换句话说,最忌讳的是落在意识里头。
这个事情难!同学们,特别是往年在台北「华藏图书馆」这些同学们,现在在净宗学院的同学们,你们听经听了不少年,说老实话,一句也没有听懂。这个话是真实话,为什么说你一句都没听懂?你要真听懂了,你的气质就变化了。古时候读书人讲,「读书志在变化气质」,你有个转变。为什么说你没听懂?因为我看你们的气质,跟刚刚出家剃头的时候没有两样,甚至於比你初出家的时候还要糟糕。你初出家的时候比现在还要纯洁一点,现在怎么样?现在天天被污染,严重的污染。这什么原因?不善用心。说不善用心还是恭维客气话,你根本就不会用心,始终恐怕你一生当中你都是用的妄心。用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你怎么能入门?
这些年来,我将佛法,佛陀教导我们的种种的原理原则归纳为二十个字,你们天天都念得很熟,哪一个字你做到?哪一个字你真懂得?为什么?真懂得就做到了。没有做到,你不懂!什么叫真诚?你不懂什么叫真,你也不懂什么叫诚,这两个字会念,两个字不懂。真是什么意思?诚是什么意思?真诚是什么意思?清是什么意思?净是什么意思?清净是什么意思?你的心不真不诚、不清不净、不平不等,於是烦恼天天增长。什么东西增长?不真天天增长,不诚天天增长。不真是妄,不诚是虚伪,你根本没有体会到宇宙人生真相,这个事情多麻烦!怎么教?没法子教。实在讲,法子是有,你不肯听。教学方法的总原则、总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学,你不肯学戒,那有什么方法!所以经不但你听不懂,你完全误会、错会了意思。小乘佛法里头重视戒律、重视形象,大乘法里面重实质而不重形相。什么叫实质?那个心行自自然然与戒相相应,那个形相完全纯熟、熟透,跟实质集合成一体了!不是大乘法不要戒律。
修行戒定慧好像三层楼,我现在要盖楼房,我要盖最高的一层,底下两层我都不要,你给我盖第三层,你能盖得出来吗?第三层的基础是第二层,第二层的基础是第一层,第一层还有基础,打个地基,你懂得吗?所以学院成立之后,我为什么特别强调《弟子规》、《十善业道经》、《感应篇》、《沙弥律仪》,还有《地藏菩萨本愿经》?你们要懂得,这些话往年在台湾的时候,我不是没有讲,在台湾我讲过《了凡四训》,讲过《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过《沙弥律仪》,《地藏经》讲过好几遍,你们听不懂嘛!净宗学会成立,我写了一个缘起,以馆长的名义发表,里面提出修行五个科目。第一个是净业三福,第二个是六和,第三个是三学,第四个是六度,第五个是普贤十愿。你们做了没有?没做!你们相处在一起不和,意见太多,心不清净,妄想杂念太多。六祖在《坛经》里面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们是专门打听世间过,唯恐知道得太少,你的心怎么会清净?
还好我受你们的影响不大,为什么?你们出家是馆长收你们的,不是我收你们的。我这一生跟印光大师一样,没有收出家徒弟,你们的法名是馆长给你们起的,馆长管教你们。你们天天在我会下听经,我也不承认你是我的学生,你是我的什么?听众!讲经的法师对听众没有责任,你听了多少是你自己的,你有没有悟处也是你自己的,不是学生不是徒弟。如果是徒弟、是学生,那就有管教,那就严格了。今天这个社会,演培法师讲得好,没有师徒的关系,只是朋友。朋友可以规劝,不能教训,他听也好,不听也好,今天是民主自由开放,诸位要明了。净业三福里面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有没有把我当作老师?没有!悟本说真话,你们连他都不如!如果认他是我的老师,那就要依教奉行;如果是阳奉阴违,你就是背师叛道。背师叛道跟大不孝是一样的罪,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关系,你就没有这么重的罪。
这个道场是菩萨建立的,佛菩萨建立的;实实在在讲,我们到这个地方、选择这个地方,都是馆长在暗中保佑,她一直到现在没有离开我们。馆长照顾你们是希望成就你们,如果你们没有成就,你们对不起馆长。住在别人的道场,你们心不安,为了教你们的心安,古人常讲「身安则道隆」,我们要想修道,首先的条件身心安稳,没有压迫感,这个道场对你来讲没有压迫感,你好好在这里修学,你会有成就。但是仔细去观察、去思惟,压迫感还是存在。谁压迫你?烦恼压迫你,习气压迫你。烦恼习气就是魔障,换句话说,魔在压著你,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八大人觉经》上讲的四种魔,魔在压迫你。如果你修道,魔就变成你的护法,魔就转变了;你要能转他,不能被他所转。被他所转,你是凡夫;你能转他,你是菩萨。《楞严经》上讲得更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好!所以要真正用功修行,要把修行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
从哪里落实?从今天落实。我今天这一天当中,是不是把修行当作我这一天当中的第一桩大事?修行怎么修法?这不能搞错,是不是所有工作都不要做,统统放下去,放了,我就在这里拜佛念经?每天八个小时听经、八个小时念佛,是你们自己订的,我尊重你们,你们订了拿来给我看,很好!我给你订了,你做不到,是我的错;你们自己订的,自己做不到,那是你自己的过失。常住事多,尤其是我们不断在研究、办活动,虽然办活动,念佛跟听经有没有影响?给诸位说,没有影响。听经随身听,念佛随时念,不妨碍常住上的工作,你是福慧双修,为常住服务是修福。随身听经你们都带了一个小机器随身听,只要这个工作不需要用思考,一点妨碍都没有。念佛更是不会中断,心行要相应,心口要相应,心跟身要相应。
听经先听什么?我劝诸位同学在两年之内把自己的根扎稳,这个根就是《了凡四训》、《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这是根。这几样分量都不大,每天听八个小时,从这里扎根。两年之后,你再选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会有成就。我给你选这几门功课,实在说就是落实五个科目的前面两科:三福、六和,我们学佛要从这里学起。三福六和都做不到,你的根坏掉了,无论学大乘、小乘统统不能成就。这是我劝导大家的,听不听那是你,我管不了你,我也不会问你。你在此地修学不如法,馆长会迁你的单,护法神会迁你的单,也不用我操心。为什么?道场是佛菩萨建立的,我相信佛菩萨一直他要操心、他要来管理,我跟大家句句都是讲真实话。
今天讲到普贤菩萨入的这个大定,「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这个意思太深太深了,你要没有基础的话,你不会懂。清凉真是难得,「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都给我们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把这三个名词合起来看,普贤菩萨入的是什么定,你就能晓得。合起来华严宗里面讲的法界定,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刹土众生,菩萨六根面对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们想想是不是?是不是这个意思?是不是这个境界?三皈到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它落实了。学佛始於三皈,终於普贤,自始至终是一不是二,这才叫真实教诲。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要接著前面未尽的意思,再来深入的学习。清凉大师接著说,「显於依正,离如来藏,无别自体,故入此也。」这一句是说明为什么要入定、要入这个大定,说得很明白。大乘经里面常讲的依正庄严,这句话的范围很广很大,正是正报,一般讲我们的身;依报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环境所依靠的。最贴近这个身的,我们穿的内衣,往外逐渐扩大,我们居住的房舍、居住的庭院,再扩大这就变成都市、国家、地球。地球再要扩大,这是我们的太空,太空还是我们生活环境,无量无边的天体星球,统统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这还不大,在佛法里面讲,我们能够觉察到的,真的充其量是个单位世界而已,黄念祖老居士常说,单位世界就是今天天文学家所说的银河系。银河系在太空不能独立生存,跟其他的银河系互相有引力的关系,它才能够正常的运行。这样一扩大,我们的依报环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一刹土里面无量无边的众生。「依正庄严」,这句话统统包括了。依正庄严的体是什么?就是如来藏身,所以说「离如来藏,无别自体」。
普贤菩萨要宣说依正庄严的真相,在没有宣说之前,先做出这个样子,先入定,入定是契入境界。好比我们课堂上课,现在要跟你讲历史、地理课,讲到哪里?讲到中国,在没有讲之前,先到中国做一番观光考察,然后回来再上这个课,学生听了印象就加深,信心增长了。为什么?你曾经去过,你不仅是书本上的常识,或者是听别人所云的,亲身到达。普贤菩萨如是,要给你说一切依正庄严,他先入如来藏身的大定,这个意思多好!第三个意思,叙说过去跟现在的异同。清凉有一段文,开头提到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贤首国师。「贤首释云」,这清凉的老师,他解释说:「诸佛遍於一切,即显诸佛无不周遍法界刹海,及彼尘中所有诸刹。诸刹尘中,复有诸刹,如是重重,不可穷尽。」我们读这一段经文没有疑惑,为什么?前面我们读得太多,我们了解。一一微尘含摄无量无边的刹土,一一毛孔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所以世界不是平面的,方东美先生常讲是立体的、重叠的,重重无尽!但是诸位要晓得,重重无尽的世界,它的体如来藏身。我们在《华严》里面真正恍然大悟,就如贤首国师所说的,「诸佛遍於一切」。
我们今天凡夫打妄想,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好像彼此都不相往来的,到这个地方我们明白了,一尊佛原来就是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原来就是一尊佛。一尊佛在《华严经》里面非常明显的为我们显现出来是毗卢遮那佛,这一尊佛。诸位一定要晓得毗卢遮那,我们常常就想到毗卢遮那一定是一个人,完全搞错了。很多寺院里面有毗卢殿,这个大殿有毗卢殿,毗卢殿当中供养的佛就是毗卢遮那佛,带的那个帽子就像地藏菩萨戴的帽子一样,坐在千叶莲华之中。我们一提毗卢遮那,马上就想到那个,是著了相,不知道毗卢遮那佛没有相。前面我们讲的意思,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用什么来表?应当是一片光明。用这个来表,我觉得造那个佛像来表法的时候是更能令人领悟。古时候造像,行!为什么?讲经说法的法师多,他懂得这个像是代表光明遍照的,代表宇宙万有本体的,代表自性本具的,他懂这个意思。现在人不懂,讲了也不懂。
在宗教里面,我们看到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供奉的真主阿拉,没有形相。所以他们礼拜,教堂里面礼拜是对著麦加那个方向,是一片白色的墙,什么形相都没有。这倒很像《华严》讲的毗卢遮那的意思,毗卢遮那法界藏身,他用一片白的墙来表法,什么形相都没有。所以我常常讲,所有宗教里面的神圣是一不是二。凡夫亏吃在哪里?妄想分别执著,吃亏在这个地方。不知道,我们用宗教的话来讲,真神只有一个,《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一个!他能够随类化无量无边身。我们这一类的众生喜欢佛菩萨,他就现佛菩萨身;那一边的众生他爱耶稣,他就现耶稣身;另外一个地方,他喜欢真主,他就现真主身。原来是一个!他有大智、大德、大能,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宗教是神圣的教育、神圣的教学,要像佛在经上所说的彻法底源,你就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刹土众生是一体,这里面所有一切矛盾冲突统统消化掉,化为乌有了。
宇宙是祥和的,如果你有分别执著妄想,宇宙不太平。就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一样,到处都有动乱,到处都有纷争、都有战争,什么原因?都是起於妄想分别执著,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祥和的,祥和才是健康;斗争是出了毛病,战争是出了大病。因为众生出了毛病,生了病,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为我们医疗。医疗的这个方法是先入大定,这是佛在经上常说:自己不能度,哪里能度人;要想度人,先得自度。示现入三昧是自度,然后出定再度他,这个示现的意义很深很深!又何况贤首国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我们对於一切诸法没有不尊敬的,这个要学!无论在什么地方,普贤菩萨是怎么教我们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我们有没有做到?哪里是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一切物里面包括天地鬼神,我们有没有以真正恭敬心来对待?没有!别人到我们道场里来了,「这道场是我的,你是外人」,你的恭敬心在哪里?
图文巴这个地方的人可以这样说,「这土地是我的,你们是外人,你们到我这里来干什么?」你听了做何感想?就算你出生的地方,当地人也可以问你,「这土地是我的,你出生在这里干什么?你来干什么?」诸位想想,统统是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出来的麻烦。佛陀的教诲那是一服良药,治我们这些病的,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病太多太多了,总离不开这三个大根,妄想是个根,分别是个根,执著是个根。我们今天在《华严经》,在这一段祖师开示的,清凉、贤首给我们开示的,我们恍然大悟,我们的生活空间原来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刹土是我们依报的环境,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们依报当中有情的环境,全是自己,没有外人。就像作梦一样,你在梦中不是梦到许许多多人吗?那人从哪来的?自己意识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不是外面人跑到你梦里来,没有!是一不是二。
所以觉悟的人见到一切人都是亲人,佛在大乘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是我过去父母,我要尽孝,孝养父母;是未来诸佛,佛是老师,我要奉事师长。净业三福头两句话,我们做不到,我们在行持上犯什么过失?大不孝,大不敬!还说是佛门弟子,说得不好听的话,把佛的脸给丢尽了!这是对佛真正的侮辱。你有功你还是有过?你有罪还是有福?你还不清楚吗?所以《地藏经》上的话,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起心动念就是《地藏经》上所讲的。什么时候我们对於一切众生没有分别心了,你才是佛弟子。不但一切人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一切众生,佛不是讲一切人,众生包括著所有的动物,还包括著所有的植物,植物是生物,还包括著所有的天地鬼神,我们用什么心来对待?如果心目当中果然看到这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才入佛门。净业三福头一条,法身菩萨所修的。
我们读贤首大师这一段话,感慨万千!今天是多少人学佛,不得其门而入,学到老,都还在门外,还没入门,这个原因我们要懂。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个祖宗!一家人!这一个祖宗是谁?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清凉说得好,「一切依正,离如来藏,无别自体」,如来藏是他的真体。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肯定,生智慧、生大慈悲心,然后你才能学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这部经里面所教的,都不离十愿,全部的《华严经》是十愿的细说,到最后教你受持的时候,把所说的归纳为十个纲领。就像我这五十年的修学,把佛菩萨的教诲归纳成二十个字十句,便於受持;这二十个字展开,就是一大藏教。这一大藏教,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不离这个。於是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人对事对物,都能与这纲领原则圆满的相应,我们行的是佛道,行的是大菩萨道;如果相违背,你行的是魔道,你行的是恶道。这个恶道就是三恶道,这个不难懂,只要头脑没有痴呆,你多想想,你就会懂。这不是佛法,佛法不能想,这是世间法,可以想想的,想想你就明白了。不可以再造业,要以大智慧、大慈悲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真正平等,你要记住自卑而尊人,这才叫真正平等。不可以说平等,「我们是一般大,你有什么了不起?」这不是平等,这你已经堕到贪瞋痴慢里头去了,你的瞋心、你的傲慢起来了。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你看看孔老夫子对待任何一个人,谦卑、谦下,显示出平等对待的真正意义、平等对待的真相,自己谦卑而尊敬对方。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自己谦虚推崇别人。尊敬别人、推崇别人,没有自大的,没有说「你跟我差不多」,没有这种心态,没有这种言语。为什么?它建立在性德的平等上。真如本性我们在此地讲,就是毗卢遮那如来藏身,在一般讲法身,是一不是二。大乘经上佛常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用这个大家听得很习惯。佛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是平等的,这个平等的观念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这是真平等。形象上何以要做到自卑而尊人?因为六道凡夫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他们不平等;不平等里头要教他平等,谦卑、恭敬那是善巧方便,那就是大慈大悲,那就是真实智慧,从这个态度里头统统显露出来了。这个意思都是从「诸佛遍於一切,即显诸佛无不周遍法界刹海,及彼尘中所有诸刹」,尘中还有诸刹,诸刹还有微尘,重重无尽!
下面再说,「如来藏身者,明即此遍刹之身,包容所遍法界刹海,无不皆在如来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总有四句。」贤首国师这个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学《华严经》从头学到此地,听到这几句话,应当毫无疑惑。明是说明,说明遍刹之身。我们要问,遍刹之身是一还是多?不好懂!贤首国师当年在宫廷里面讲经,很可能就是讲到这些地方,大家听了听不懂。他有善巧方便,请皇帝做一个八角亭,八角亭是八面,每一面安装一个大的镜子,你要不懂,请你到亭子当中去站一下,站在那个地方,看到镜子照镜子,你这个人在这个亭子里面,感到自己无量无边身。这个时候问你,这无量无边身就好比此地讲的遍刹之身,是一还是多?是多身还是一身?你要说是一身,看到许许多多身,数不尽的;你要说许许多多身,一个身现的,从这个地方就领悟到经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说一,不少,说多,它也不多,多跟少摆平;本来它是极不平的,到这时候摆平了。摆平就是和睦,就平等,我们今天讲和平。和平谈何容易?不入这个境界,哪来的和平?入这个境界,才真正懂得和平,和平的真谛於是呈现出来了。
贤首国师不容易,他把它归纳成四句,「融通,总有四句」,四句说明真相。「一、身遍刹海,二、刹在身中,三、身遍身内刹,四、刹入遍刹身。即内即外,依正混融,无碍无障」,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谁能懂?诸佛如来如是,我们要问我们如不如是?跟诸位说,亦复如是。这个话不是我随便说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过,《地藏菩萨本愿经》就讲得很清楚。你造作五逆十恶罪,堕阿鼻地狱,阿鼻地狱的受罪期限,都是论大劫计算。你要记住,一个大劫是这一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成住坏空叫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个世界坏了,世界空了,那大概我这个地狱里头受的罪应该没有了?不然,你到他方世界继续受你的这个刑罚。他方世界也坏了,还有没有坏的世界,你到那里去。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我们的业报身亦复如是。由此可知,佛与众生没有两样,差别在哪里?就是迷悟。
诸佛如来、菩萨摩诃萨们,他们是觉而不迷,我们是迷而不觉;他们是正而不邪,我们是邪而不正;他们是净而不染,我们是染而不净。我们永远堕落在迷邪染,人家常住在觉正净,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个之外,无二无别。所以我在讲《华严经》,这里面常讲,《华严经》上所说的全是我们自己,不是说的别人,说的我们自己依正庄严的真相,关键就是一个觉迷,觉是这个相,迷也是这个相,性跟相没有觉迷,觉迷在个人。在自己,不在别人,跟别人不相关。为什么?别人是我的依报,依报里头有两种,一个是有情,一个是无情。正报就是自己,自己之外全都是依报。依报是环境,我们常讲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人事环境是有情的依报,物质环境是无情的依报。依报里头不但是无情的,有情的,觉跟迷都一样,没有两样。
觉悟的人,依正庄严全是诸佛菩萨示现,为自己做得度的增上缘,为自己做觉正净的增上缘,为自己做成就真实智慧、无量德能相好的增上缘。迷而不觉,那做的是恰恰相反,为我们做妄想分别执著的增上缘,做六道三途的增上缘。觉迷一念之间,中国人常讲「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用这个比喻、用这个话来看这桩事情,非常逼真。我们跟诸佛菩萨们一念之差,但是那个果报真的是不只千里万里,所谓是天壤之别;壤是地,天壤之别,差别太大太大了。觉悟人过的是极乐世界的生活,迷人所过的是三途六道的生活,怎么能比?这些事情总得要多想想,到你想通了,还是学佛好。「学」这个字的本意有效法的意思,我们要以佛菩萨做榜样、做模范,向他学习。
佛菩萨怎么修成的?这些年来我们也常常讲四好,这都是帮助初学。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你要真干!存好心,我常常讲的落实到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你常存这个心,存好心。说好话,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还要加一句「称赞如来」。行好事,这里面从纲领上讲,修四摄、学六度。六度里面布施、持戒,持戒里面就要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是持戒,《十善业道经》是持戒,《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是持戒,《沙弥律仪》是佛讲的戒律,其他的暂时不谈。这些东西统统做好,这是持戒,行好事从这个地方下手。都不肯干,那有什么法子?那只好什么?各人干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谁都不能够代替别人。后面做好人,做好人是什么意思?要做出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诸佛菩萨是好人,我们怎样把诸佛菩萨这个形象显示出来给社会大众看,这做好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叫做好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
普贤菩萨所入的大定,大定的名称经上讲,「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得很多,什么叫如来藏身?什么叫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光明遍照就是能照之智,如来藏身是所照之理。我在前面用灯做比喻,灯光就是毗卢遮那,灯的身就是如来藏身,能所是一不是二,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清凉大师又跟我们说,他说:「毗卢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真实识知」,所以前面我也跟诸位提过,能照之智是自性本具般若,是本有的,不是外面来的,它的能力遍照法界。我们就晓得整个法界就是如来藏身,整个法界是一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也就是经上常讲的本觉,毗卢遮那就是本觉。在凡夫是「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彻悟,那个作用就大了。「能无不为」,这是说他的德行,德能圆满的现前,所以这个名号前面有「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就是这个意思。说一切诸佛,我们要懂得它的意思,那就是刹土众生还是一体,能证、所证不二。
最后大师引用《起信论》上一句话说,「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这句话我们用《楞严经》上的话来解释,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从哪里来的?无明什么原因而有的?本来没有无明,无明是妄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会有无明?几时起来的?世尊回答了一句话,「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佛确实是具足圆满的智慧,一句话就解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不能不佩服。无明的根本就是知见立知,跟《起信论》上这一句话意思完全相同。「若心起见」,这就是无明,你心里头动个念头:「我要见」、「我要知」,这就是无明。现在社会上人常常讲求知欲,人有求知的欲望,这个求知欲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无明。那人要不求智慧?不求智慧还是无明,这到底怎么办?
眼见色,你是不是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眼睛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外面的色相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知见,这个知见是真的,真知真见。如果在你见到色相里面,你去给它取个名字,「这个叫做花,这个叫做树」,这叫无明。为什么叫无明?你要是念过《老子》,老子说得好,一开头就讲:「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它本来没有名,你给它起个名,人家就执著这个名了。执著这是什么?「这是花,这是红色的;这叫树,这是绿色的。」诸位要知道,这就是分别妄想执著。自性里头什么都没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知、真知、知见,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你本有的智照。才起一念,这个念头一起,这念是无明,随著无明就起分别执著。
我们凡夫就是这一关不能突破,所以佛给我们讲经说法,我们没有法子悟入。为什么不开悟?这个东西就叫做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烦恼习气,断不了嘛!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好,清凉大师注解《华严》,引用《起信论》里面的话很多很多。《起信论》里头教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听经、去学教?菩萨说「离言说相」,你不能执著言说,你听不要执著言说。「离名字相」,佛说法建立很多名词术语,这是为了说法方便起见,佛法教学有佛法的专门术语,这在世间哪一个行业都是一样的,都有它的专门术语,这是不得已而用的一种善巧方便,执著就错了。你不要去执著它,你也不要去分别它,你从这里头明了其意义,明了事实真相,那就对了。「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你自己听了之后自己去想,那就错了!想不得,一想就歪了、偏了、邪了。换句话说,他教给我们的方法,听经不要执著言语、不要执著名相、不要去思惟,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是说不懂,我想想就懂了,没有这个道理。愈想愈错,因为你一想,是你自己意识里头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我思惟想像是变成我自己的意思,这是佛法的难处。
如果把听换成看,看是什么?我们看经;经,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不能执著言说相,要用看,你不能执著文字相;下面是一样的,不能执著名字相,也不能执著心缘相。你看了,懂就懂,不懂就不懂。看了去研究研究,佛的意思错了,研究研究变成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当年说经,弟子们记录下来确确实实是跟马鸣菩萨所讲的原则一样。所以今天经典要谈翻译,谈何容易!为什么?菩萨说明了,「心性离见」,真心本性里面没有见,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你怎么会有见?你怎么会有闻?你怎么会有觉知?由此可知,离见闻觉知,这才是遍照法界。为什么?心里起个念头就有界限。所以我们怎样跟诸佛如来感应道交,跟法身菩萨感应道交?一念不生。六根对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眼见色清楚,确实没有起心动念,这叫根本智,这不是无明,是根本智。
有人要问你,「这是什么?」「这是花,兰花」,你立刻随口就说出来了。那你说出来了,你是不是有分别执著?没有。没有你怎么能说得出来?你叫它作兰花,你有分别执著,佛菩萨随顺你的分别执著而说的,他心里头决定没有「这是花,这叫什么花」,决定没有!你能够懂得这一点意思,你才晓得佛菩萨现相为我们讲经说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他说跟无说是同时的。对他自己讲,他无说;对众生讲,他有说。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是凡夫的知见;佛的知见,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意思你能懂吗?不但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话,示现这个身相亦复如是。现这个身相,现即无现,无现即现。怎么会现这个身相?众生有感,他来应的;感要没有了,这个相就不现了。在我们凡夫,我们这个身相也是显现,不是感应;也可以说感应,那是什么感应?业感。《地藏菩萨本愿经》有「业感品」,我们是业感。诸佛如来是「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他有应。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体会,不能研究;换句话说,最忌讳的是落在意识里头。
这个事情难!同学们,特别是往年在台北「华藏图书馆」这些同学们,现在在净宗学院的同学们,你们听经听了不少年,说老实话,一句也没有听懂。这个话是真实话,为什么说你一句都没听懂?你要真听懂了,你的气质就变化了。古时候读书人讲,「读书志在变化气质」,你有个转变。为什么说你没听懂?因为我看你们的气质,跟刚刚出家剃头的时候没有两样,甚至於比你初出家的时候还要糟糕。你初出家的时候比现在还要纯洁一点,现在怎么样?现在天天被污染,严重的污染。这什么原因?不善用心。说不善用心还是恭维客气话,你根本就不会用心,始终恐怕你一生当中你都是用的妄心。用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你怎么能入门?
这些年来,我将佛法,佛陀教导我们的种种的原理原则归纳为二十个字,你们天天都念得很熟,哪一个字你做到?哪一个字你真懂得?为什么?真懂得就做到了。没有做到,你不懂!什么叫真诚?你不懂什么叫真,你也不懂什么叫诚,这两个字会念,两个字不懂。真是什么意思?诚是什么意思?真诚是什么意思?清是什么意思?净是什么意思?清净是什么意思?你的心不真不诚、不清不净、不平不等,於是烦恼天天增长。什么东西增长?不真天天增长,不诚天天增长。不真是妄,不诚是虚伪,你根本没有体会到宇宙人生真相,这个事情多麻烦!怎么教?没法子教。实在讲,法子是有,你不肯听。教学方法的总原则、总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学,你不肯学戒,那有什么方法!所以经不但你听不懂,你完全误会、错会了意思。小乘佛法里头重视戒律、重视形象,大乘法里面重实质而不重形相。什么叫实质?那个心行自自然然与戒相相应,那个形相完全纯熟、熟透,跟实质集合成一体了!不是大乘法不要戒律。
修行戒定慧好像三层楼,我现在要盖楼房,我要盖最高的一层,底下两层我都不要,你给我盖第三层,你能盖得出来吗?第三层的基础是第二层,第二层的基础是第一层,第一层还有基础,打个地基,你懂得吗?所以学院成立之后,我为什么特别强调《弟子规》、《十善业道经》、《感应篇》、《沙弥律仪》,还有《地藏菩萨本愿经》?你们要懂得,这些话往年在台湾的时候,我不是没有讲,在台湾我讲过《了凡四训》,讲过《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过《沙弥律仪》,《地藏经》讲过好几遍,你们听不懂嘛!净宗学会成立,我写了一个缘起,以馆长的名义发表,里面提出修行五个科目。第一个是净业三福,第二个是六和,第三个是三学,第四个是六度,第五个是普贤十愿。你们做了没有?没做!你们相处在一起不和,意见太多,心不清净,妄想杂念太多。六祖在《坛经》里面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们是专门打听世间过,唯恐知道得太少,你的心怎么会清净?
还好我受你们的影响不大,为什么?你们出家是馆长收你们的,不是我收你们的。我这一生跟印光大师一样,没有收出家徒弟,你们的法名是馆长给你们起的,馆长管教你们。你们天天在我会下听经,我也不承认你是我的学生,你是我的什么?听众!讲经的法师对听众没有责任,你听了多少是你自己的,你有没有悟处也是你自己的,不是学生不是徒弟。如果是徒弟、是学生,那就有管教,那就严格了。今天这个社会,演培法师讲得好,没有师徒的关系,只是朋友。朋友可以规劝,不能教训,他听也好,不听也好,今天是民主自由开放,诸位要明了。净业三福里面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有没有把我当作老师?没有!悟本说真话,你们连他都不如!如果认他是我的老师,那就要依教奉行;如果是阳奉阴违,你就是背师叛道。背师叛道跟大不孝是一样的罪,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关系,你就没有这么重的罪。
这个道场是菩萨建立的,佛菩萨建立的;实实在在讲,我们到这个地方、选择这个地方,都是馆长在暗中保佑,她一直到现在没有离开我们。馆长照顾你们是希望成就你们,如果你们没有成就,你们对不起馆长。住在别人的道场,你们心不安,为了教你们的心安,古人常讲「身安则道隆」,我们要想修道,首先的条件身心安稳,没有压迫感,这个道场对你来讲没有压迫感,你好好在这里修学,你会有成就。但是仔细去观察、去思惟,压迫感还是存在。谁压迫你?烦恼压迫你,习气压迫你。烦恼习气就是魔障,换句话说,魔在压著你,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八大人觉经》上讲的四种魔,魔在压迫你。如果你修道,魔就变成你的护法,魔就转变了;你要能转他,不能被他所转。被他所转,你是凡夫;你能转他,你是菩萨。《楞严经》上讲得更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好!所以要真正用功修行,要把修行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
从哪里落实?从今天落实。我今天这一天当中,是不是把修行当作我这一天当中的第一桩大事?修行怎么修法?这不能搞错,是不是所有工作都不要做,统统放下去,放了,我就在这里拜佛念经?每天八个小时听经、八个小时念佛,是你们自己订的,我尊重你们,你们订了拿来给我看,很好!我给你订了,你做不到,是我的错;你们自己订的,自己做不到,那是你自己的过失。常住事多,尤其是我们不断在研究、办活动,虽然办活动,念佛跟听经有没有影响?给诸位说,没有影响。听经随身听,念佛随时念,不妨碍常住上的工作,你是福慧双修,为常住服务是修福。随身听经你们都带了一个小机器随身听,只要这个工作不需要用思考,一点妨碍都没有。念佛更是不会中断,心行要相应,心口要相应,心跟身要相应。
听经先听什么?我劝诸位同学在两年之内把自己的根扎稳,这个根就是《了凡四训》、《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这是根。这几样分量都不大,每天听八个小时,从这里扎根。两年之后,你再选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会有成就。我给你选这几门功课,实在说就是落实五个科目的前面两科:三福、六和,我们学佛要从这里学起。三福六和都做不到,你的根坏掉了,无论学大乘、小乘统统不能成就。这是我劝导大家的,听不听那是你,我管不了你,我也不会问你。你在此地修学不如法,馆长会迁你的单,护法神会迁你的单,也不用我操心。为什么?道场是佛菩萨建立的,我相信佛菩萨一直他要操心、他要来管理,我跟大家句句都是讲真实话。
今天讲到普贤菩萨入的这个大定,「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这个意思太深太深了,你要没有基础的话,你不会懂。清凉真是难得,「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都给我们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把这三个名词合起来看,普贤菩萨入的是什么定,你就能晓得。合起来华严宗里面讲的法界定,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刹土众生,菩萨六根面对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们想想是不是?是不是这个意思?是不是这个境界?三皈到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它落实了。学佛始於三皈,终於普贤,自始至终是一不是二,这才叫真实教诲。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要接著前面未尽的意思,再来深入的学习。清凉大师接著说,「显於依正,离如来藏,无别自体,故入此也。」这一句是说明为什么要入定、要入这个大定,说得很明白。大乘经里面常讲的依正庄严,这句话的范围很广很大,正是正报,一般讲我们的身;依报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环境所依靠的。最贴近这个身的,我们穿的内衣,往外逐渐扩大,我们居住的房舍、居住的庭院,再扩大这就变成都市、国家、地球。地球再要扩大,这是我们的太空,太空还是我们生活环境,无量无边的天体星球,统统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这还不大,在佛法里面讲,我们能够觉察到的,真的充其量是个单位世界而已,黄念祖老居士常说,单位世界就是今天天文学家所说的银河系。银河系在太空不能独立生存,跟其他的银河系互相有引力的关系,它才能够正常的运行。这样一扩大,我们的依报环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一刹土里面无量无边的众生。「依正庄严」,这句话统统包括了。依正庄严的体是什么?就是如来藏身,所以说「离如来藏,无别自体」。
普贤菩萨要宣说依正庄严的真相,在没有宣说之前,先做出这个样子,先入定,入定是契入境界。好比我们课堂上课,现在要跟你讲历史、地理课,讲到哪里?讲到中国,在没有讲之前,先到中国做一番观光考察,然后回来再上这个课,学生听了印象就加深,信心增长了。为什么?你曾经去过,你不仅是书本上的常识,或者是听别人所云的,亲身到达。普贤菩萨如是,要给你说一切依正庄严,他先入如来藏身的大定,这个意思多好!第三个意思,叙说过去跟现在的异同。清凉有一段文,开头提到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贤首国师。「贤首释云」,这清凉的老师,他解释说:「诸佛遍於一切,即显诸佛无不周遍法界刹海,及彼尘中所有诸刹。诸刹尘中,复有诸刹,如是重重,不可穷尽。」我们读这一段经文没有疑惑,为什么?前面我们读得太多,我们了解。一一微尘含摄无量无边的刹土,一一毛孔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所以世界不是平面的,方东美先生常讲是立体的、重叠的,重重无尽!但是诸位要晓得,重重无尽的世界,它的体如来藏身。我们在《华严》里面真正恍然大悟,就如贤首国师所说的,「诸佛遍於一切」。
我们今天凡夫打妄想,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好像彼此都不相往来的,到这个地方我们明白了,一尊佛原来就是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原来就是一尊佛。一尊佛在《华严经》里面非常明显的为我们显现出来是毗卢遮那佛,这一尊佛。诸位一定要晓得毗卢遮那,我们常常就想到毗卢遮那一定是一个人,完全搞错了。很多寺院里面有毗卢殿,这个大殿有毗卢殿,毗卢殿当中供养的佛就是毗卢遮那佛,带的那个帽子就像地藏菩萨戴的帽子一样,坐在千叶莲华之中。我们一提毗卢遮那,马上就想到那个,是著了相,不知道毗卢遮那佛没有相。前面我们讲的意思,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用什么来表?应当是一片光明。用这个来表,我觉得造那个佛像来表法的时候是更能令人领悟。古时候造像,行!为什么?讲经说法的法师多,他懂得这个像是代表光明遍照的,代表宇宙万有本体的,代表自性本具的,他懂这个意思。现在人不懂,讲了也不懂。
在宗教里面,我们看到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供奉的真主阿拉,没有形相。所以他们礼拜,教堂里面礼拜是对著麦加那个方向,是一片白色的墙,什么形相都没有。这倒很像《华严》讲的毗卢遮那的意思,毗卢遮那法界藏身,他用一片白的墙来表法,什么形相都没有。所以我常常讲,所有宗教里面的神圣是一不是二。凡夫亏吃在哪里?妄想分别执著,吃亏在这个地方。不知道,我们用宗教的话来讲,真神只有一个,《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一个!他能够随类化无量无边身。我们这一类的众生喜欢佛菩萨,他就现佛菩萨身;那一边的众生他爱耶稣,他就现耶稣身;另外一个地方,他喜欢真主,他就现真主身。原来是一个!他有大智、大德、大能,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宗教是神圣的教育、神圣的教学,要像佛在经上所说的彻法底源,你就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刹土众生是一体,这里面所有一切矛盾冲突统统消化掉,化为乌有了。
宇宙是祥和的,如果你有分别执著妄想,宇宙不太平。就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一样,到处都有动乱,到处都有纷争、都有战争,什么原因?都是起於妄想分别执著,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祥和的,祥和才是健康;斗争是出了毛病,战争是出了大病。因为众生出了毛病,生了病,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为我们医疗。医疗的这个方法是先入大定,这是佛在经上常说:自己不能度,哪里能度人;要想度人,先得自度。示现入三昧是自度,然后出定再度他,这个示现的意义很深很深!又何况贤首国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我们对於一切诸法没有不尊敬的,这个要学!无论在什么地方,普贤菩萨是怎么教我们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我们有没有做到?哪里是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一切物里面包括天地鬼神,我们有没有以真正恭敬心来对待?没有!别人到我们道场里来了,「这道场是我的,你是外人」,你的恭敬心在哪里?
图文巴这个地方的人可以这样说,「这土地是我的,你们是外人,你们到我这里来干什么?」你听了做何感想?就算你出生的地方,当地人也可以问你,「这土地是我的,你出生在这里干什么?你来干什么?」诸位想想,统统是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出来的麻烦。佛陀的教诲那是一服良药,治我们这些病的,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病太多太多了,总离不开这三个大根,妄想是个根,分别是个根,执著是个根。我们今天在《华严经》,在这一段祖师开示的,清凉、贤首给我们开示的,我们恍然大悟,我们的生活空间原来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刹土是我们依报的环境,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们依报当中有情的环境,全是自己,没有外人。就像作梦一样,你在梦中不是梦到许许多多人吗?那人从哪来的?自己意识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不是外面人跑到你梦里来,没有!是一不是二。
所以觉悟的人见到一切人都是亲人,佛在大乘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是我过去父母,我要尽孝,孝养父母;是未来诸佛,佛是老师,我要奉事师长。净业三福头两句话,我们做不到,我们在行持上犯什么过失?大不孝,大不敬!还说是佛门弟子,说得不好听的话,把佛的脸给丢尽了!这是对佛真正的侮辱。你有功你还是有过?你有罪还是有福?你还不清楚吗?所以《地藏经》上的话,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起心动念就是《地藏经》上所讲的。什么时候我们对於一切众生没有分别心了,你才是佛弟子。不但一切人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一切众生,佛不是讲一切人,众生包括著所有的动物,还包括著所有的植物,植物是生物,还包括著所有的天地鬼神,我们用什么心来对待?如果心目当中果然看到这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才入佛门。净业三福头一条,法身菩萨所修的。
我们读贤首大师这一段话,感慨万千!今天是多少人学佛,不得其门而入,学到老,都还在门外,还没入门,这个原因我们要懂。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个祖宗!一家人!这一个祖宗是谁?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清凉说得好,「一切依正,离如来藏,无别自体」,如来藏是他的真体。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肯定,生智慧、生大慈悲心,然后你才能学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这部经里面所教的,都不离十愿,全部的《华严经》是十愿的细说,到最后教你受持的时候,把所说的归纳为十个纲领。就像我这五十年的修学,把佛菩萨的教诲归纳成二十个字十句,便於受持;这二十个字展开,就是一大藏教。这一大藏教,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不离这个。於是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人对事对物,都能与这纲领原则圆满的相应,我们行的是佛道,行的是大菩萨道;如果相违背,你行的是魔道,你行的是恶道。这个恶道就是三恶道,这个不难懂,只要头脑没有痴呆,你多想想,你就会懂。这不是佛法,佛法不能想,这是世间法,可以想想的,想想你就明白了。不可以再造业,要以大智慧、大慈悲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真正平等,你要记住自卑而尊人,这才叫真正平等。不可以说平等,「我们是一般大,你有什么了不起?」这不是平等,这你已经堕到贪瞋痴慢里头去了,你的瞋心、你的傲慢起来了。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你看看孔老夫子对待任何一个人,谦卑、谦下,显示出平等对待的真正意义、平等对待的真相,自己谦卑而尊敬对方。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自己谦虚推崇别人。尊敬别人、推崇别人,没有自大的,没有说「你跟我差不多」,没有这种心态,没有这种言语。为什么?它建立在性德的平等上。真如本性我们在此地讲,就是毗卢遮那如来藏身,在一般讲法身,是一不是二。大乘经上佛常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用这个大家听得很习惯。佛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是平等的,这个平等的观念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这是真平等。形象上何以要做到自卑而尊人?因为六道凡夫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他们不平等;不平等里头要教他平等,谦卑、恭敬那是善巧方便,那就是大慈大悲,那就是真实智慧,从这个态度里头统统显露出来了。这个意思都是从「诸佛遍於一切,即显诸佛无不周遍法界刹海,及彼尘中所有诸刹」,尘中还有诸刹,诸刹还有微尘,重重无尽!
下面再说,「如来藏身者,明即此遍刹之身,包容所遍法界刹海,无不皆在如来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总有四句。」贤首国师这个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学《华严经》从头学到此地,听到这几句话,应当毫无疑惑。明是说明,说明遍刹之身。我们要问,遍刹之身是一还是多?不好懂!贤首国师当年在宫廷里面讲经,很可能就是讲到这些地方,大家听了听不懂。他有善巧方便,请皇帝做一个八角亭,八角亭是八面,每一面安装一个大的镜子,你要不懂,请你到亭子当中去站一下,站在那个地方,看到镜子照镜子,你这个人在这个亭子里面,感到自己无量无边身。这个时候问你,这无量无边身就好比此地讲的遍刹之身,是一还是多?是多身还是一身?你要说是一身,看到许许多多身,数不尽的;你要说许许多多身,一个身现的,从这个地方就领悟到经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说一,不少,说多,它也不多,多跟少摆平;本来它是极不平的,到这时候摆平了。摆平就是和睦,就平等,我们今天讲和平。和平谈何容易?不入这个境界,哪来的和平?入这个境界,才真正懂得和平,和平的真谛於是呈现出来了。
贤首国师不容易,他把它归纳成四句,「融通,总有四句」,四句说明真相。「一、身遍刹海,二、刹在身中,三、身遍身内刹,四、刹入遍刹身。即内即外,依正混融,无碍无障」,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谁能懂?诸佛如来如是,我们要问我们如不如是?跟诸位说,亦复如是。这个话不是我随便说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过,《地藏菩萨本愿经》就讲得很清楚。你造作五逆十恶罪,堕阿鼻地狱,阿鼻地狱的受罪期限,都是论大劫计算。你要记住,一个大劫是这一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成住坏空叫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个世界坏了,世界空了,那大概我这个地狱里头受的罪应该没有了?不然,你到他方世界继续受你的这个刑罚。他方世界也坏了,还有没有坏的世界,你到那里去。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我们的业报身亦复如是。由此可知,佛与众生没有两样,差别在哪里?就是迷悟。
诸佛如来、菩萨摩诃萨们,他们是觉而不迷,我们是迷而不觉;他们是正而不邪,我们是邪而不正;他们是净而不染,我们是染而不净。我们永远堕落在迷邪染,人家常住在觉正净,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个之外,无二无别。所以我在讲《华严经》,这里面常讲,《华严经》上所说的全是我们自己,不是说的别人,说的我们自己依正庄严的真相,关键就是一个觉迷,觉是这个相,迷也是这个相,性跟相没有觉迷,觉迷在个人。在自己,不在别人,跟别人不相关。为什么?别人是我的依报,依报里头有两种,一个是有情,一个是无情。正报就是自己,自己之外全都是依报。依报是环境,我们常讲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人事环境是有情的依报,物质环境是无情的依报。依报里头不但是无情的,有情的,觉跟迷都一样,没有两样。
觉悟的人,依正庄严全是诸佛菩萨示现,为自己做得度的增上缘,为自己做觉正净的增上缘,为自己做成就真实智慧、无量德能相好的增上缘。迷而不觉,那做的是恰恰相反,为我们做妄想分别执著的增上缘,做六道三途的增上缘。觉迷一念之间,中国人常讲「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用这个比喻、用这个话来看这桩事情,非常逼真。我们跟诸佛菩萨们一念之差,但是那个果报真的是不只千里万里,所谓是天壤之别;壤是地,天壤之别,差别太大太大了。觉悟人过的是极乐世界的生活,迷人所过的是三途六道的生活,怎么能比?这些事情总得要多想想,到你想通了,还是学佛好。「学」这个字的本意有效法的意思,我们要以佛菩萨做榜样、做模范,向他学习。
佛菩萨怎么修成的?这些年来我们也常常讲四好,这都是帮助初学。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你要真干!存好心,我常常讲的落实到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你常存这个心,存好心。说好话,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还要加一句「称赞如来」。行好事,这里面从纲领上讲,修四摄、学六度。六度里面布施、持戒,持戒里面就要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是持戒,《十善业道经》是持戒,《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是持戒,《沙弥律仪》是佛讲的戒律,其他的暂时不谈。这些东西统统做好,这是持戒,行好事从这个地方下手。都不肯干,那有什么法子?那只好什么?各人干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谁都不能够代替别人。后面做好人,做好人是什么意思?要做出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诸佛菩萨是好人,我们怎样把诸佛菩萨这个形象显示出来给社会大众看,这做好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叫做好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