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六二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二二卷)  2002/02/0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622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第七段西南方华焰髻菩萨赞颂:

  这位菩萨在前面来集会的时候,我们看到名号称为「普华严髻」。普华严髻,这个地方是「华焰髻普明智」,这个名字上不同的多,同的比较少,但是是一个人。他的十首赞颂是赞叹佛摄受众生自在的大德,答前面「云何是佛自在」这一问,所以统统是现相来答覆。请看经文: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华焰髻普明智,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这一段是说偈的仪式。仪式里面我们特别要留意的,这个念的遍数太多了,『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这两句是上求下化,感应道交。经上重复这么多句,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要以最简单、最普通的话来讲,我们学佛的同学念念不忘佛菩萨的教诲,念念不忘落实佛菩萨的教诲,你就得佛力加持。但是还有一点跟这个同样重要的,念念不忘众生;「观察十方」是念念不忘众生,尤其是苦难的众生。哪些众生在受苦受难?给诸位说,凡是没有破迷开悟的,没有明心见性的,都在受苦难折磨;特别是六道里头的众生,迷得很深、迷得很严重。如果念念不忘苦难众生,就能跟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佛哪有不加持的道理!

  往下十首颂是赞叹如来教化众生的大自在,我们要学。我们现在不敢讲教化众生,与一切众生能和睦相处,真正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照顾、互助合作,也就有一点小自在了。所以这十首颂就很重要了,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现在请看第一首颂:

  【一切国土中,普演微妙音,称扬佛功德,法界悉充满。】

  这一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十首颂里面前面六首是讲「摄生无遗」,第二段有两首是讲「寂用无碍」,最后面两首是讲「大用无涯」。我们看到这个内容,真的仰慕之心油然而生。「无遗」就是佛门里面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都不会漏掉。也许有人说了,佛这么慈悲度众生,一个都没有漏掉,为什么不来度我?怎么把我漏掉?有人来问过我。其实佛没有把你漏掉,那为什么你不得度?是你不愿意佛度你,你不接受佛度你,这个没有法子,这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这个众生排斥,这个众生不接受。问我这个话的还不是普通人,是出家人;还不是一般出家人,是修行修得很不错的出家人。他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我如是回答他。他听了很茫然:「我天天求佛度我,我怎么会拒绝?」每天在佛菩萨面前磕头许愿,求佛来度他,他提出这些证明「我没有拒绝」!

  那好,我得要问问你,佛法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修学的基础、修学的根本是「净业三福」,这个你不能不承认。「净业三福」末后,佛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你做到没有?你懂不懂?三世诸佛净业的正因;换句话说,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不管你是哪个宗派,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要从这个地方修起。我问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做到了没有?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奉事师长,你没有学过,那你还谈什么?你这不是拒绝吗?是的,现在这个年代没有人教了。没有人教,自己学。不能说没人教,我就可以不学了,哪有这种道理!会学的人,没人教,到处请教,找不到人,找书。你自己不肯学,你这是拒绝佛度你。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的十条你做到了没有?你说你做了。你做了多少?你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一般讲,考试你能不能及格?第一条大概问题就很多,第二条更不必说了。

  「受持三皈」你做到没有?「我受了三皈,我早晚课都在佛前打三皈」。那是形式、样子,不管用的。「皈」是回归、是回头。你回头了没有?「依」是依靠,依靠三宝,你有没有依靠?有没有回头?没有依靠,你就是排斥,你不接受!佛就是用这个来度你。你自己天天在学,天天在骗自己,你没有认真去做,你怎么能怪佛没有来度你,开玩笑!「三宝」,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明白,真的是简单明白;「佛」意思是觉,「法」意思是正,「僧」意思是净,这叫做三宝,「觉正净」三宝。六祖大师怕一般人对三宝发生误会,他从意思里面来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再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觉正净」三宝。我们从哪里回头?从迷惑。觉的反面是迷,我们现在是迷,我们要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你做到了没有?我们从邪知邪见,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种种错误的想法、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那叫皈依僧。你做到了没有?你没有做到,你就是拒绝佛度你,拒绝佛菩萨帮助你。佛菩萨是真的在帮助你,你自己不肯接受,那有什么法子!

  三皈之后,接著就是教你持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学佛,「具足众戒」就是五戒,五戒每一条都做到,叫做具足。「威仪」是处事待人接物的规矩、礼貌,你懂不懂?现在这个社会虽然已经不讲「礼」,但是你有礼貌,处处受人欢迎,处处得人帮助,这礼貌还是好事。虽然社会一般人不讲,但是真正有礼貌的人,人家都欢喜你,也都尊重你,对你有好感。由此可知,礼貌是人的天性,内有诚敬,外面自然就具足规矩、礼貌,这东西不学不行。「不犯威仪」,威仪是今天我们讲的良好的风度。在大庭广众之中,言语动态都有分寸,博得大众对你的好感,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试问问,你有没有?第三条是大乘菩萨修的,最基本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说:「其他的你所学的,我就不要问了,就这三条你有没有做到?你老老实实说。」然后你才真正发现,你排斥佛来度你,你拒绝一切菩萨来帮助你,我讲的话都是实话。

  这一首偈是说佛,当然也包括菩萨摩诃萨有能力摄受众生、教化众生,他有能力。这个「摄受」,摄字意思很深。「摄」像磁石吸铁,我们今天讲磁铁、磁石,它能够吸铁。诸佛菩萨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像磁石一样,众生一接触就被他吸引;我们今天讲磁场,这个磁场太好了,进入这个磁场他就舍不得离开,有这样的力量。「能摄」,什么能?就是智慧德能相好。第一首里面是讲的「身语深广」,摄受众生;这一首是讲的「语业」,第二首是讲的「身业」。教化众生,我们在经上看得很多,有时候佛把「身」摆在前面,把「语」摆在后面。这个地方把语摆在前面,把身摆在后面,各有用意。这个地方排列的方法,跟佛在《无量寿经》讲的完全相同。《无量寿经》上,佛教给我们善护三业,他把语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第二句才讲身业,「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个意思我们应该能体会得到,众生造罪业,语业犯的过失最多、最容易,要特别小心谨慎,守口如瓶。

  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从小就要学会说话,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说话要有分寸,要知道察言观色。古时候,有父母教。父母教儿女相当辛苦,不但要教而且还要做榜样给儿女看,才尽到父母的职责,把底下这一代教好。到了能够接受教育的年龄了,老师教。你的长辈都有义务教导你,都要接受。长大了踏进社会,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份差事,你的上司教导你。公家机关,你的长官教导你;私人公司,你的老板教导你,你的经理教导你。现前这个社会,大家把做人这桩事情疏忽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丢掉了。我们看到许许多多拿到博士学位了,不会做人,在社会上处处吃亏,没有人缘。中国、外国都一样,你要没有相当好的社会关系、社会基础,你做事情难,太难太难!即使你是有背景、有后台、有关系,别人对你阳奉阴违,不会真心对待你。为什么?你的关系不是自己建立的,是靠外面的势力。他为什么对你好?他不是怕你,他是忌讳你后面的背景,不是真心来帮助你。

  我们在这个社会这几十年当中看多了,看多之后,自己就有高度的警觉,处在今天的社会要自求多福。如果是心地善良,没有一般人的心机、手段,真的你在这个社会难以生存。你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唯一能做的是安分守己,做一点小事业,能够维持自己最低的生活。学佛的人老实念佛,你这一生能够平平安安的度一生,这就不错了。如果妄想升官发财,过那种奢侈的生活,那你叫自找苦吃。处今日之世,大非易事。几个人能觉悟到?过去我看到韩馆长的外孙,我常常想著他,这个人从小憨厚老实,没有心机,没有能力在这个社会上跟人家竞争;换句话说,他在这个社会上走投无路。最后他有自知之明,他选择的是念神学院,毕业之后做牧师去了。正确,这个选择是智慧的选择。馆长看他念神学院也很欢喜。为什么?「於人无争,於世无求」。

  话虽然这样说,我们今天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僧团里面,内部有没有争执的?有!再仔细观察其他宗教,内部有没有矛盾,有没有争执?当然也有,但是总比社会其他地方要稍微好一点。你会受到许多压力,但是总不会把你开除,你还能够生存下去。所以这些比较老成一点的人,社会上讲他没有能力跟人争,总要选择这条路。这条路里头,里面的争执也不少,如何懂得回避?但是在宗教里面,确实你以一颗虔诚的心,神明还是会照顾你。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菩萨会保佑你,佛菩萨会照顾你。

  现在是真正修行也遭人嫉妒,都是事实。我学佛五十年,出家四十四年,我一出家就讲经,讲经讲了四十四年。我剃度的寺庙是圆山临济寺,我到台中去参学,学成之后回不去了,寺庙把我开除,不准我回去。再找其他的寺庙,没有一个寺庙收容我,搞到这种地步非常悲惨。所以我被韩馆长收容,在她家里住了十七年。住十七年,我们才有一个小小的华藏图书馆,在景美民生大楼买了一个单位。最初我们那个道场只有五十坪,要合此地讲的平方英尺,我们大概只有一千七百尺,我们的图书馆就这么大。以后慢慢发展,一直到我们离开,我们的面积才到二百五十坪,大概将近有一万尺的样子。走投无路,但是这些状况老师预先告诉我了,所以我们心里有准备。我在台中学经,老师告诉我:你学经教,讲得不好受人歧视,这个还无所谓;如果你讲得好,你就走投无路。为什么走投无路?别人嫉妒你、排斥你。我果然被他老人家料中,走投无路,苦不堪言。但是佛菩萨照顾,总还有地方住,还有讲台天天可以练习讲经,实在讲我就很满足了。因为我不会想明天,我也不会想明年,所以我活得很自在。我只有今天,今天一天过得很充实、过得很满足,我就够了。明天还没有到,想它干什么?如果想明天、想明年,这个日子不能过。

  我们学佛依教奉行,没有为自己,只感觉到佛家的经典这么好,真正是世间第一等的好书,这么好的教诲可惜世间人不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就有义务、有使命把这个好东西介绍给世间人。我并不希求什么果报,一生都没这个念头。所以这一生确实这是章嘉大师早年教我的、告诉我的,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佛菩萨照顾你。我相信老师的话,我能够度过许许多多的难关,受过许许多多的挫折、打击,就是相信老师这一句话:一生佛菩萨照顾,顺境逆境都是佛菩萨替我安排的。我自己一生随缘不攀缘,逆来顺受,往往一个打击、一个挫折,确实都把自己境界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欢喜!这是我自己学佛五十年当中的体验,到晚年愈来愈自在了。

  年轻学佛的时候,许许多多梦想不可能实现,我想弥陀村、想净宗学会、想学院,我自己知道都是梦想。为什么?自己没有福德。没有信徒,没有真正有财力、有势力的信徒来护持,我又不会攀缘,这就是讲一般交际应酬我不会。我只老老实实的读经、讲经、念佛,所以一生寄居在别人的道场。景美华藏图书馆是韩馆长建立的,是用我的影响力,实际上是她建立的,如果没有她,我不可能去搞道场。我这个人一生真的是读书人,读书人不会办事,所以对於管理人、管理事务,我是外行,一窍不通。我不敢做,我做这个肯定失败,找麻烦,心不得清净。恐怕在这一生当中,连往生这个缘都毁掉了,那我就大错特错了。所以一生要依靠别人。难得佛菩萨保佑,我遇到韩馆长,她照顾我三十年;她走了之后,这是佛菩萨安排李木源居士照顾这三、四年。去年,澳洲的缘成熟了。道场谁管?我是挂个名,决定不能管事。往年在图书馆跟我们一起同学的,在一起修学悟字辈的这些出家人,有二十几个人,他们去管理,我现在是完全退居了。我只做一桩事情,在摄影棚里面录相;把《华严经》讲一遍,《法华》、《楞严》、净土「五经一论」各讲一遍。

  香港、新加坡,这都是过去多年讲经说法的地区,同学们很多,对我都很爱护。所以香港有一个摄影棚,此地有个摄影棚,澳洲是我自己建了一个摄影棚。我要把光阴抓紧,一年一定要工作三百天,每天讲四个小时,一年录一千二百个小时,这是我的功课。除此之外,一切随缘,小事;这是我的大事,我要认真把这个工作做好,我对得起佛教,对得起这一生出家一场。第二首:

  【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所现众色形,令入此法中。】

  这一首跟前面一首都是赞叹「能摄的身业」,前面一首是讲的语,这一首是讲的身。前面两句是说的体,『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我们常讲的清净法身;后面两句是讲作用,有体有用。在这一点凡夫跟佛显然不同,凡夫是以这个五蕴缘聚的色相以为是身,不知道佛在经上常说这个身是什么东西?四大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四大就是「色」,「地水火风」这四大是色。四大五蕴众缘聚合现这样一个形相,众生把这个当作身。诸佛菩萨跟凡夫知见不一样,诸佛菩萨是以法为身,所以称之为「法身」。这四大五蕴,缘聚形相就现前,缘散了,这个形相就没有了。这个话你有没有听懂?如果你要是听懂了,这个身没有生死。缘聚缘不生,缘散缘不灭,不生不灭。

  那我们要问,这个身相到底有没有?佛给我们讲真话,「有即非有,非有即有」,给你讲的真话。你要是不懂,我举个比喻,譬如这一本书,这本书是个身,这本书是怎么成为身?许多张纸订在一起就成为书,这一本书是众缘和合而现的形相。订在一起这是书;把它拆开来,一张一张纸摊开,书没有了,形相就没有了。纸散开来,缘散了,书就不存在,就没有书了。你们想想,缘聚,纸订在这个地方,这个缘不生,一张一张纸并不生;拆开散掉的时候,那一张一张纸没有灭,缘聚缘不生,缘散缘不灭。这个书的形相,你说它是有还是没有?这个书就是代表我们现在的身相,我们这个身相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为什么?缘聚就像这本书一样。你想这个意思,你把它想通了,生死就了了,你对於生死的恐惧完全没有了。你知道什么?知道没有生死,你知道没有相。

  佛在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才会真正懂佛这个话的意思,确实没有。所以给你说这个形相,佛在经上常讲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知道这个形相,真的确确实实是无所有、是毕竟空、是不可得。然后你再想到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有一切万事万物一个道理,一样通了,一切都通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毕竟空寂。你要把这本书,我刚才讲的意思,你真正明白通达,你就通达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你的智慧就开了。你在这一切法里头,还会不会起妄想分别执著?不会了。为什么会起妄想分别执著?是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产生误会。

  佛跟我们讲,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连佛法也不例外,「因缘所生」,佛这一句话就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你解答了。因缘所生,凡是因缘所生,都不是真实的,相有体无,事有理无。因有,告诉你果无。果怎么无?果又变成因,因果永远在循环、永远在相续、永远在转变,因果有这三个特性,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转变了,因果相续。所以佛法里头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为什么不空?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佛对於宇宙之间一切事理性相,他看得清楚,他看得透彻。我们凡夫全都看错了,所以对於一切事都斤斤计较。佛菩萨在旁边看到好笑,有什么好计较的,毕竟空寂。佛菩萨何以生活得那么自在?他了解,他不计较,他随缘,随缘而不攀缘。他是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真放下得大自在,我们哪能晓得!

  这两首偈是说一桩事情,「能摄受」,一个是言语,一个是形相。夫子教学也是把这个排在第一位,形相就是德行、言语;佛也是把这个排在第一位,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孔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没有通过信,他们的见解,他们摄受众生、教化众生的方法、原理原则,可以说是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方法技巧上有一些不一样,原理原则没有两样。我们通称之为「圣人」,他的圣明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头一个我们要会说话,接著要有好的形相。确确实实,「以法为身」,这个道理很深。

  我们每个人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你什么时候把「我」忘记?可以说从来没有忘记过。睡觉睡得很熟,「我」还是没有忘记,他会作梦。「我」是不是真有?大乘佛法里面肯定真有,凡夫不知道。在佛法里面,「我」的定义有八种,八种里头最重要的是主宰、自在的意思。我们想想看,拿这个标准来看这个「身」,身上有没有我?身上有我,你不知道。身上什么是我?四大五蕴是我,就好像这一本书一样。是不是真有这本书?有。这本书真的东西是什么?真的东西是纸张,纸张聚合这是一本书;纸张散掉,那就没有了。那个书,真正的书是什么?真正的书是一张一张的纸。聚起来,它不生;散掉的时候,它不灭,它不生不灭。我们看到什么生灭?看到这个书的形相,这个形相有生灭,实质它没有生灭。

  诸位要晓得,四大五蕴不生不灭。现在科学家也有所谓「物质不灭」,物质不灭就是五蕴里头的色法不灭,色是物质;「精神不灭」,精神是「受想行识」。我们这个身体是精神跟物质集合的一个形相。如果有物质没有精神,这个身体叫死尸、死人;如果有精神没有物质,我们叫他做灵鬼,中国人叫他做灵魂。孔老夫子在《易经》里面称他为游魂,佛经典里面称他作神识,有精神没有物质。所以这是精神跟物质合起来现的形相,精神不灭,物质也不灭。你从我举的这一本书的例子,你去仔细观察,你细心去体会。

  这个事实真相,对於我们的知见,也就是现在人讲的宇宙观、人生观很重要,可以纠正你一些错误的观念、想法、看法。想法、看法正确了,你得自在,你就有主宰,於是「我」就找到了。所以佛法承认有我,有真我;凡夫没有我。什么人有?觉悟的人有,不觉悟的人没有。实在讲不觉悟的人有,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没有感觉,等於没有。这里意思很深,要细心去参究。

  从这一点,你就了解整个宇宙一切万法,佛为什么以法为身?法是指是什么?万事万物,这里面包括宇宙之间一切的道理、一切的现象、一切众生;这个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这个「刹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太空里面的星球,佛家讲的世界。这里面的众生有有情众生,有情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动物。动物是精神跟物质合在一起的;植物、矿物,我们一般人讲只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而实际上还是有精神现象,精神现象很微弱不明显;动物的这个精神状况非常明显,反应很快。实际上连矿物、连自然现象,风起、云飘、雷电、光波、电磁波、声波里头都有精神在其中。怎么知道?因为这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怎么能脱离精神?心跟识是精神,怎么能脱离?不能脱离。所以《华严经》里面讲,风有风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山神、水神、花神、树神、草木神,他都有灵性,他的灵性比较微弱,他不是没有。

  佛彻底觉悟,了解事实真相。什么是身?法界是身,所以称之为「法身」。尽虚空遍法界,万事万物是自己,你什么时候肯定了,认识、承认了,那恭喜你,你证得清净法身,你就是法身佛。你刚刚证得,你是法身佛里的小佛。《华严经》上什么地位?初住菩萨,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不再执著这个身是身了。这个「身」是我法身里头一个细胞、一个小分,这个形相我们世间人讲有生灭,在佛法里面不叫生灭,叫隐现;缘聚这个相现起来,缘散这个相没有了,叫隐现,不叫生灭。没有生灭,不生不灭。所以你觉悟了,你在一切法里头,觅生灭了不可得。那个生灭是个什么法?你们要学过《百法明门论》,生灭是不相应行法,不是事实,是众生的一个错误观念,现在人称之为抽象观念,佛讲得多清楚、多明白!

  一切众生贪生怕死,为这个肉身造无量无边罪业,不值得!为了三寸不烂之舌,跟许许多多众生结下冤仇,你要吃它的肉!肉好吃,谁知道好吃?三寸舌头,到喉咙里头就没有味道了。为这个舌头,要满足他的味觉,造多少杀业,到果报酬偿的时候才知道苦。佛在经上举的比喻,「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生生世世,互相残害、互相食噉;这一生我吃它,来生它吃我。佛眼看这些众生愚痴颠倒,可怜悯者!

  佛对於事实真相明白了,所以他示现的相清净庄严;他的语,语意甚深甚广,用这个来摄受众生。「一切国土中,普演微妙音,称扬佛功德,法界悉充满」,这句话具体而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最好的代表。你看看《华严经》上佛说的、菩萨说的,字字句句称扬佛功德,他的境界遍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我们现在总有一点点体会到了。我们六根所接触到的都是佛现的身,都是诸佛如来的清净法身。是诸佛如来的清净法身,也是自己的清净法身,自己现在不肯承认就叫没有证得,哪一天你承认了就叫证得。你真的证得?没有!《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证得跟没有证得之前一点分别都没有,一个是明白了,叫证得;一个是完全不了解、不明白,叫没有证得。实在讲就是觉跟迷,觉了就叫证得,迷了就没有证得。

  我们今天入不了这个法界是听得不够。我们无始劫以来,所受的薰习是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习气薰染,把我们薰糊涂了。所以心思冥顽不灵,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这个能力失掉了,过的生活不正常。要怎么办?怎样才能恢复我们的性德?唯一的一个方法,佛教导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句话它的内涵就是戒定慧三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成就戒定慧。如果你涉猎的法门太多,你也是长时薰修,你戒定慧不得力;换句话说,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降伏不住。《金刚经》上讲:「云何降伏其心?」你降伏不住。真正能降伏得住,有效的降伏,那是一门深入,长时期的薰修,这才能成功。

  我跟你们同学说过,我这一生是你们大家的一个样子。我对佛法的薰修五十年了,我学佛第七年出家讲经,一直到今天从来没有中断过,世缘放下了,名闻利养我在少年时候就看破了,这个也是缘。我少年时代,二十岁之前,中国对日本抗战,我们那个时候是流亡学生,也是无家可归,学校收容,所以我们懂得尊师重道,我们知道感恩老师。那个时候老师照顾我们,父母不在身边,同学互相帮助,我才选择这条道路,选择了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虽然遇到许许多多的障碍,真的是三宝威神加持,都能够突破。

  同学们,你们想学佛,你们想有成就,我这一生这个经历,值得你们大家做参考。我这一生修学的经历,在台湾还有不少人很清楚、很了解。在台北的同学,在台中的同学,你们还能打听得到。但是真正跟我在一起同学的,出家、在家的同参道友,对我很了解的,有许多人都不在了,都过世了。老一辈的这些法师,在台湾好像现在只剩下悟明老法师,其他的都走了。我们回顾这五十年,一场梦,时间确实一弹指,一场梦。我很幸运遵循老师的教诲,这条路总算是走出来了。

  所以我劝同学们,你要走这条路,这条路是光明的大道,有两个基本条件,你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能遵守。释迦牟尼佛离开我们的前夕,嘱咐后世的学生,「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要能守住这两条,这条路你能走得通,遇到困难,肯定佛菩萨加持你;你要是不持戒,你要是怕苦,这个路你走不通。佛菩萨慈悲,想帮助你、加持你,加不上;你抗拒,不是佛不帮助你。佛教你,你不听,你不愿意受苦,你不知道那苦里头有真乐。中国古人讲的话都是很有味道的,「苦尽甘来」,真正的法味、无上的法味是从苦里头来的。这些话都是真理,你能懂吗?希望同修们要深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作佛、作菩萨去,还是往三途去,都在现前一念之间,这个路是自己自由选择的。这是佛的恩德,这是佛的慈悲,这是佛的救度,我们自己能不能成就,责任在自己;诸佛菩萨尽到他们的本分,圆圆满满的尽到了。

  『所现众色相,令入此法中』,后头这一句多好。「此法」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佛菩萨果地的境界,我们通常讲一真法界。佛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帮助你入佛境界。《法华经》上讲的「入佛知见」,开示悟入,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悟」是明白了,完全了解、通达了。「入」是落实了,我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跟佛完全相同,我给人介绍,为人家讲法,我的行法、我的日常生活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叫入。入佛知见,那就是入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

  佛度众生,佛帮助众生做到圆满,你没有入这个境界,佛帮助你还没有圆满。没有圆满,佛不放弃,要记住「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不放弃,佛不勉强你,等到你哪一天觉悟,哪一天回头,佛再现身为你说法来帮助你。佛帮助众生不著急,我们要晓得这些事实真相。不像凡夫,帮助一个人,著急得不得了,对方不接受,难过多少天。佛不会,佛知道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知道他什么时候回头。但是佛非常慈悲,总希望能够帮助你早一天回头,所以时时刻刻都在那里暗示。感应里面讲的,「显应显示,冥应冥示,显应冥示,冥应显示」,佛以这个四大类帮助一切众生,从来没有间断过。

  烦恼轻的人、染污轻的人、善根厚的人、心思敏捷的人容易觉察到,这一类的人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根熟众生,容易得度,佛不舍弃,往往一生当中有圆满的成就。只有心思愚暗、烦恼妄想分别严重,这个根性没熟。虽没有熟,佛也给他作增上缘,帮助他,希望他早一天成熟。从这些地方微密观察,我们才真正知道佛恩广大,佛对於一切众生真的是无微不至。

  「所现众色形」,这是随类现身。前面经文讲得很多,佛总是随顺一切众生的乐好欲求。为什么?这个样子教导,众生容易接受。你要是违背他的嗜好,违背他的愿求,难了!他根本不能接受的。用现代话来讲,这是圆满的智慧、高度的艺术,佛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要认真努力在经典当中学习,处事待人要有智慧、要有艺术,在佛法的名词是「善巧方便」,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要紧!人家欢喜你,就容易接受你的教化。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