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六一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一三卷)  2002/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613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东北方法海菩萨赞颂: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法海慧功德藏,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这一位菩萨的名号,在前面大众集会当中说为「最胜光明灯无尽功德藏」,跟这个地方的名字好像不相同,意思相同。『法海』的意思就是最胜光明,法是指佛法,佛法深广似海,称之为「法海」,所以具有最胜光明的意思。『功德藏』,这一边也有「功德藏」,这个没有差别。「无尽」两个字前面有,此地没有,这个是大同小异。他的十首赞颂是赞佛摄受殊胜的眷属,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佛的智慧德行摄受世出世间最殊胜的同学、同参道友。这一段经文是答覆前面的「云何是佛力」。这个「力」是力量、是能力。佛有能力摄受经上常讲的有缘众生,这个有缘不外乎心行纯净纯善,这样的一类众生跟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自自然然就聚集在一处。我们常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所以是一个自然现象。

  说偈仪式当中,我们要特别留意的是『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这两句的意义非常深广,我们要特别用心来学习。在哪里学习?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中,常常能提醒自己求佛威神加持,我发愿为十方一切众生服务,就能得佛加持。你说为什么?因为诸佛如来他们的大心大愿就是普度众生。「普度」就是平等普遍的帮助众生、协助众生,「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帮助、协助,帮助他们消灾免难,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帮助他们转凡为圣。用什么方法帮助?种种方便。佛有智慧、有德能、有善巧方便,我们没有,要求佛威神加持。在这个地方必须要晓得,我们的「心、行、愿」如果跟佛不相应,那怎么样求也求不到。所以必须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样才能起感应道交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偈颂,这向下有十首偈,我们看第一首:

  【此会诸佛子,善修众智慧,斯人已能入,如是方便门。】

  『此会』是毗卢遮那佛从口中放光,召集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其中有缘的同学们,这就是来参加这一次法会的菩萨。这些菩萨他们的身分全是等觉菩萨,我们在经上看的「菩萨摩诃萨」,这个名称是对地上菩萨的通称,也就是从初地到等觉,等觉称为十一地。而事实上,经上跟我们说的这些代表、上首,全是等觉菩萨。与他们同来的人数多,没有法子计算,我们可以想像而知,全是地上菩萨,不是普通人。

  我们要怎样学他?你看看经文,他们『善修众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著重在这个「善」字,他们「善修」。我们也修,不善,所以怎么样修,好像智慧没有增长。我们仔细反省检点,智慧没增长,烦恼可增长了。确实烦恼天天在增长,没有觉得烦恼减少,没觉得。觉得的是什么?觉得的是烦恼增加,妄想分别执著不能断,禁不起外面六尘境界的诱惑,总是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自己做不了主,哪来的智慧!怎样才能做得了主?这个作主就是「禅定」,我们底下一品就是「三昧品」。

  由此可知,人家「善修众智慧」的关键,是他在境界里头做得了主。六根不能不对六境,这不可能的,张开眼睛、闭著眼睛都是对的色尘。那也许同学要问:我张开眼睛见色,闭上眼睛那不就离开色尘?没有。色尘有两种,一种是明,一种是暗。你张开眼睛见明,闭著眼睛见暗,你想想看对不对?这些话是世尊在《楞严经》上说的,我们闭了眼睛见到暗,跟张开眼睛在黑暗当中见到暗,有什么两样!

  所以六根没有办法离开外面六境,眼见色,「色」是眼根的境界,「声」是耳根的境界,离不开。那么要怎么办?这就讲到修行。所以善修,那个「善」就在此地,不离而离这叫善。不离是眼见色、耳闻声;离,就在见色上离色,闻声上离声,这个叫善。这些菩萨聪明绝顶,他会修,跟小乘人不一样。小乘人一定离开,都市太繁华了,诱惑力量太多了,找一个清静的环境去修,避免诱惑,尽量减低诱惑,这是小乘,这是初学。这些是大菩萨摩诃萨,他们所谓是「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叫做善,善修;即相修福,离相修慧,福慧双修,他会!

  在哪里修?我们举一个例子,每个人天天要吃饭,吃饭就是修行,福慧双修。你在吃饭的时候,你知道你自己的饭量。佛陀当年在世,每个人有一个钵,这个钵就是盛饭的,钵的大小跟自己的饭量相应。我的饭量大,我这个钵就大一点;我的饭量小,我的钵就做小一点,应量器。钵另外一个名字叫应量器,应我所需要的这个量,这是修福。我不多吃,我吃饱就够了,没有贪心,修福!

  又何况佛教导我们「食存五观」,吃饭的时候,佛教给我们五种观想,都是修福、惜福。吃饭的时候,不著色香味。中国人考究,饮食讲求的是色香味;修行人不著色香味,那是修慧。所以托钵所托的是好几家供养的都混合在一起,这叫「袈裟味」;把所有的味调合在一起成一味,这个一味叫「平等味」。你们想想看,吃饭都是修行,「善修众智慧」!

  穿衣是修行。古时候佛陀在世,衣就是外面这一件披衣。中国因为纬度高,气候寒冷,三衣不够用,没有法子御寒,佛法通情达理,佛教化众生随缘随分,没有丝毫执著,中国人还过中国人的生活、还穿中国人的衣服,出家唯一的差别就是头发剃掉,其他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同。佛的这一件衣,我们就披在身上,做为一种纪念。

  佛陀在世所穿的这个衣,我们在新加坡很容易见到。你看看印度人,他们到现在服装还是释迦牟尼佛当年的服装,是一块很大的布裹在身上,我们常常看到。到中国来,我们中国把它做为象徵纪念性的,就没有那么大,把它裁成一半,我们披在身上。原先在披的地方打个结,由於打个结太麻烦,所以最后就钉两个带子,搭的时候这两个带子打个结。还是不方便,不知道是哪一位祖师大德发明用这个钩跟环,这就方便多了,样子还是跟从前一个样子,缩小了。

  我们现在这是二十五条衣,诸位能够看到这个格子,一格一格的,你就能想像到佛陀在世,这个格子很大,因为他衣大,现在我们把它缩小一半,都要懂得。一共是二十五条,我不跟诸位细说,四长一短,每一条的格子是四长一短,错综缝起来的。为什么要这样作法?这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就事来讲。从前出家人,施主供养一钵饭不难。实在讲那个时候生活都相当艰苦,不可能是一家供养你一钵饭,一家供养你一点点,好几家才凑一钵饭,你够吃了。但是要得一件衣,那就相当不容易了。所以这个衣从哪里来的?都是这些在家人穿旧的衣服、破的衣服,不要了,丢掉了。出家人在垃圾堆里头捡起来,把它洗洗干净,把破损的地方裁掉,还可以用的留下来。这样子也是很长时间捡了不少这些碎布,破碎的,缝缝补补成一件衣,惜福!

  裁成一样大的方块,这个一样大的意思,我们现在懂了。以前我出家的时候,很好奇,很喜欢问,为什么出家人的衣服是一个方格、一个方格的?老和尚跟我们说,这个一格一格就好像农夫种田一样,想想是有一点像,所以这个衣叫「福田衣」,我们听了也真的以为是这个意思,搞了几十年。到九九年,我参加中国建国五十周年的国庆大典,难得宗教局长跟文物局长陪同我参观历史博物馆,里面展出的青州出土的一些文物,全都是佛像。

  我看到其中有几尊毗卢遮那佛像,身上披了袈裟,仔细看,每一格里面都画的有图画。画的是什么?十法界。我才恍然大悟,我明白了,这一格一格代表什么?多元文化,代表不同的国土,我们佛经里面讲的不同的佛刹、不同的法界。这个格子里面我们看到有佛法界,最上面这一格里面画的诸佛,下面是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再下面是六道,最下面是地狱法界。我们明白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身,你看包在身上,一个身。我看到这个像的时候,我明白了,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一个身。这个身是什么身?法身,这个意思好!

  人要是真正证得法身,那才叫真实的福田,你有福了。你要没有真正的证得法身,你哪里来的福?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你有什么福报?谁有福报?菩萨摩诃萨,他明白了,所以这件衣服披在身上,心是清净的、平等的。我们归结诸佛如来的心性,「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在一件衣上;「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也在这一件衣上。你会穿衣吗?穿衣是福慧双修,几个人懂这个道理。我九九年参加北京建国五十年大会,最大的收获是对袈裟的含义真正明了了。我出家学佛几十年,天天搭这件衣,不知道这件衣的意义。

  这个衣服意义懂得了,那平常我们穿衣,无论穿什么衣服,你都要知道这个意思。虽然我们的衣服里面并没有这个形象,没有这个形象,但具足这个意思;衣是线条织成的,竖的线条,我们称之为经,横的线条,我们称之为纬。你想想看,每一个线条织的时候,它当中都有个孔,都有个小方块。这个方块很小,你看不见,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之下,就看得很清楚,那不是一格一格的吗?那一格一格不就是代表多元文化,不就是代表不同的国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就是代表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这一件衣披在身上,十法界依正庄严跟我是一体。如果我们都有诸佛如来、菩萨摩诃萨的认知,你想想看,人与一切众生的关系多么亲密!怎么可能有斗争?天灾人祸自自然然就消除了。

  昨天晚上我去看李会长,李会长告诉我,曾士生部长(我跟他也很熟悉)最近他去拜访此地各个宗教,提倡宗教之间要互相了解,而不是容忍。这个话说得有道理,容忍是有限度的,到忍无可忍的时候,麻烦就来了。要了解,要互相了解,了解之后,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才有理论的基础。诸位看看佛教这个穿衣,你看这个意思多深多广,可惜没有人懂、没有人讲。我们在讲席当中,过去也曾经讲过不少次,九九年我从北京回来就跟大家讲。

  所以古来祖师大德常常责备我们,不会吃饭,不会穿衣,我们听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吃饭吃这么多年,长这么大了,怎么不会吃饭?从小天天都穿衣服,哪天不穿衣服,怎么说不会穿衣?真的不会。没有想到人家「善修众智慧」,原来穿衣吃饭是「善修众智慧」。所以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会修的人都是福慧双修。

  在这个社会里头,现前的新加坡佛教很兴旺。这些年来,佛教徒的人数不断在增加,占总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所以出家人受到社会信徒的尊敬,布施供养常常有。我们是出家人,人家来布施供养,要不要接受?他布施供养你的目的何在?你是福田僧,我供养你是来种福田的。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有没有这个福分来消受?这一点不能不知道。细细想想,实实在在是无德无能,又没有福报,怎么能消受得起!古大德给我们提出的警告,「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个话是真话,不是吓唬人的,我们有没有想到。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怎么办?如果人家供养,我们拒绝,拒绝是失礼。换句话说,一定要接受;接受过来,自己又没有福报。我们要有聪明智慧,要善修!我没有福,道场大众当中有福报的,我供养道场。我在新加坡这么多年,你们看到所有一切信徒对我的供养,红包我从来没有看过,这里拿过来,那一边就送给常住了。在居士林,全部送给居士林;在净宗学会,全部送给净宗学会。道场还有收据给我,我现在收据累积有好几千张,我看都不看。这个道场有福报,为什么?它护持正法,它在这里办培训班,在栽培学生,它有福。我们在此地尽心尽力协助它,我们也沾一点福的边缘。

  最近有同修知道我在澳洲建了一个净宗学院,净宗学院在那边建设,对那边也是广行布施。钱从哪里来的?钱从海外各个地方来的,不是寄给我的,直接寄到净宗学院。净宗学院在银行有个户头,不拘多少,一块、两块,一万、两万,诚心诚意的供养。我们懂得因果,信徒的供养,有些是指定用途的,指定用途要把它改变作另外用途,这有过失的。古来祖师大德的教训里面很多很多,百丈大师清规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学佛懂道理,一生当中不背因果。

  我自己发愿,我也常常劝别人,我们这一生来到这个世间,应该做世间第一等好人,「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善修!「存好心」,存什么样的好心?佛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要存这个好心,无贪、无瞋、无痴。这个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丝毫不善;对於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没有一丝毫不善的念头对他。你们要问我修行什么功夫,我老老实实告诉你,我做到了。我能常生欢喜心,我心里头没有怨、没有对头,无论别人用什么态度,不友好的态度对我,我是一味真诚慈悲待人。我别的功夫没有,这个做到了。我向纯净纯善精进,希望这一生,将来到临命终时,一丝毫遗憾都没有。罗汉、菩萨、佛果那个很高,我们未必能做得到,这个善人我们可以做到。

  「说好话」,除了佛在经教上教给我们的不妄语、不两舌(绝不挑拨是非,决定没有欺骗别人)、不恶口、不绮语。除这个之外,出言无不是利益众生,这是说好话。古德常常赞佛,「世间好语佛说尽」。真的,世间好话,特别是在《华严经》,真的都被他讲完了,我们要学。「做好事」,大乘经论上常常教导我们,「四摄六度、普贤十愿、文殊十波罗蜜」,这是好事!菩萨无量无边的善行,总不出普贤的十愿、文殊的十波罗蜜。上面这三条做到了,这是真正的好人。这些年来我们讲经,做出的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念念不忘这八个字,念念以这八个字作为我们善修的标准,我们干的是这个,我们要知道学习。

  『斯人已能入』,「斯人」是指这个大会里面的佛子、菩萨摩诃萨们,他们能入毗卢遮那佛的境界。诸佛如来的方便门,善巧方便,他们都懂得。不但懂得,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落实,都能做到,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无一不是福慧双修。这个境界,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实实在在讲,一般大小乘经论里面看不到的,华严会上看到了。看到了,看明白了,就要晓得怎么样去进修,怎样把菩萨们的善修,善修福慧,变成我自己的生活行持。生活行持就是福慧双修,我们才得受用。

  我们的生活、工作,不拘任何一个行业,处事待人接物,跟一切众生往来,不仅跟一切人,一切动物,小动物,蚊虫蚂蚁,不但跟动物,跟一切植物,树木花草,跟它们接触的时候,也是福慧双修。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行不是菩萨行!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今天最重要的,我们得学会。果然学会了,这一生当中,哪有不成无上道的道理!你不能成无上道,是你不会。怎样才会?不深入经藏很难学会。所以佛常常提醒我们,深入经藏、深解义趣,你就学会了。今天我是用穿衣吃饭,举这么两个小例子。你看看你会不会穿衣,会不会吃饭。好,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法海菩萨第一首颂:

  【此会诸佛子,善修众智慧,斯人已能入,如是方便门。】

  这一首偈子,在前面跟诸位说得很多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说的这几句很好,我们把它念一念。法海菩萨这十首颂是「赞佛摄胜眷属,答佛力问」,这个意思在前面说过了。「寄赞菩萨,实由佛力」,这个意思在前面很多。赞菩萨就是赞佛,像我们一般人称赞他的儿女,实际上就是称赞他的父母。称赞学生,也就是真正称赞他的老师,老师教得好,才有好学生;父母教得好,才有好儿女。这里赞菩萨『此会诸佛子』,就是赞佛教导。这个意思我们总要懂、总要明了,《华严经》的经文,处处都含著有这个深义。

  第一首是讲「智满得法」,我在前面是讲的,不但智满,福也满。我们赞佛,常常称赞「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就是智慧、福德这两种,佛都圆满了,「足」就是圆满,为世出世间一切众生最尊敬的,世出世间福慧之大,没有超过诸佛如来的。所以智慧、福德圆满,他才能得法。得什么法?得究竟法,得大圆满法。「能入」,入就是证入。大圆满、究竟法,就是此地讲的『如是方便门』。

  讲到「如是方便门」,清凉大师在里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指前面所讲的三轮之化。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细说,师子奋迅菩萨所说的。特别是对同学当中,要发心学习讲经教学的同学们,三轮之化重要。清凉大师讲「如是方便门」,就是指前面师子奋迅所讲的,佛身这十种教化。清凉在《疏钞》里面,又引用《佛地经》上讲的佛身十种教化,这些都给诸位介绍过了。第二个意思就是指这段偈颂后面的九首,后面九首是别说。这第一首是总说,后面是别说。

  这九首偈一共说了七桩事情,我们现在看第二首:

  【一一国土中,普演广大音,说佛所行处,周闻十方刹。】

  这一首偈颂是赞叹「普演大音」,当然我们就明了是讲经教学。「大」,清凉大师真的是详细的给我们指出,他说有三种「大」。第一个「处大」。你看看『一一国土中』,说明佛教确确实实是多元文化的教学,绝不局限於一处。这个理与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这样我们才不至於滞於情见,我对某个地方产生感情了,那就错了。感情是你在这个地方生烦恼了,你喜欢这个地方、爱这个地方,喜欢、爱是烦恼,你的智慧失掉了,福跟慧都没有了。

  佛法讲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这个爱心是以智慧为基础的,不是感情的。佛菩萨在什么地方现身,在什么地方说法,是依什么?依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什么叫感?依教修行。这个地方依教修行的人多,佛菩萨自然就来了,不请他就来了。《无量寿经》上说菩萨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不必要请他就来了。

  如果请他就来,不请他就不来,那是藏教的小菩萨,不是大菩萨。大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用请他。即使是冤家对头,这个人过去曾经欺骗过我、侮辱过我、陷害过我,现在他回头向善,还是来帮他,真的是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等念怨亲,我们要在这些地方学习。要帮助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世界海微尘数佛刹,一一佛刹微尘数众生,所以不局限一个地区,不局限在一个佛刹。哪里有缘,哪里现身,千处祈求千处应!用的是清净心、平等心,这个才叫大慈大悲。心稍稍有一点偏邪,纵有慈悲,不能称为大慈悲。

  佛经上讲慈悲,常说的有四种,第一种「爱缘慈悲」,这很小的。我喜欢你,对你慈悲;不喜欢你,对你就不慈悲。这种慈悲凡夫都有。第二种慈悲是「众生缘慈悲」,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讲的能够推己及人。会想到我喜欢的,别人也喜欢;我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为自己想,同时也能为别人想,儒家称这种人为君子,仁人。中国的仁者,你看看这个字的符号表示的意思,两个人,有我还有人。有我,不替别人著想,这个人没有仁慈。这是「众生缘慈悲」。第三种叫「法缘慈悲」,那是对於佛法有相当程度的通达明了,他觉悟了,知道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的关系,知道修行证果必须要「自行化他」;化他实在是自度,自他不二,懂得这些道理,那个慈悲心是从这些道理里面生出来的,这是「法缘慈悲」。

  如来果地上,这些道理都不需要讲了。无缘,没有任何条件,为什么?情与无情同一体,还谈什么条件!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提醒,希望大家这一个观念愈来愈深刻。长时间的薰修,不知不觉变成自己的见解、思想的依据,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如果我们有这个念头,这个慈悲是法缘慈悲。自自然然契入,连念头都没有,这是无缘慈悲,你已经契入了。你没有契入的时候是法缘慈悲。此地讲「斯人已能入」,入就是无缘慈悲。没入,想学,没有证入,自己的身心跟宇宙万物(佛法讲一切众生)还没有融成一体的时候是法缘慈悲。融成一体是无缘慈悲,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此地讲的摩诃萨的境界。

  常常说、常常听,说多了、听久了,不知不觉入了这个境界,好!不知不觉就证得法身了。「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想想看,你入这个境界,还有什么佛法不通!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是从这里生的,你把它的源头找到了,你融入在里面。一切诸佛所说之法,就是你心性里头所说的,所以才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经通,通在什么?契入这个境界,通了。所有一切法是从这个地方生的,所有一切法都还回归到这个地方,心性。

  经没有大小,经没有差别。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好,「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差别相、不平等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哪个法不平等!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跟六百卷的《大般若》平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十句一句、四个字四十个字,跟你说,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你信不信?文殊菩萨十波罗蜜,要用中国字来讲很简单,布施度、持戒度,一条三个字,共三十个字。实际上还不到三十个字,为什么?后面的「愿、力、智」是两个字,实际上是二十七个字。这二十七个字,试问问,它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不平等?平等!那我们再问问,我们是念佛人,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阿弥陀佛」四个字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平不平等?还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不但是无佛无众生,无法无非法,大家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

  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很具体的跟我们说出这三个「广大」。第一个「处大」,「一一国土中」,我们在这里头心胸拓开了,知道帮助一切众生。佛家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他不肯接受。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好心,诚心诚意帮助他,他对你怀疑。我们培训班有这个经验。第一届九个同学,都是从中国大陆来的。到这边来,四事供养不缺乏,诚心诚意来教导他、帮助他。他们几个人天天开会,研究居士林、净宗学会这些人到底怀的是什么心?为什么要对我们这么好,目的何在?企图何在?天天在研究。搞了一个半月才知道我们没有目的,我们没有企图,佛教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依教奉行。一直到他们稍稍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看不少人都痛哭流涕,在求忏悔,「我们错了」!那个时候,我们一届是三个月,已去掉一半的时间。第二届之后正常了,对我们没有怀疑。

  佛教导我们,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希求众生回报的念头,有这个念头是错误的。有这个念头,刚才讲了善修,那你的修不善,你只修到福,没有修到慧;福固然重要,慧更重要。慧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福不行。福能帮助我们的是教化众生有许许多多的方便,福是给我们方便,而慧才能了生死、才能出三界。

  所以修福不能著相,就是修慧;修福没有想求回报的心,这个福里头就有慧,福慧都有了,福就是慧,慧就是福。有一念的希求、有一念的欲望,慧没有了,福里头就没有慧。我们同学不能不知道,要把对於世出世间法希求的这个念头断掉。我们是凡夫,真正断掉了,那你就是菩萨摩诃萨,你不是凡人。如果实在断不掉,我劝你只希求一桩事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求亲近阿弥陀佛。这是正确的,把我所行一切的善行善事都做为求生净土的条件,以这些功德回向庄严净土。

  实在讲,这个话人家听不懂。我换句话说:做为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大家好懂。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有条件的,哪些条件?我做了这么多好事,好事我不享受、我不享福,我只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把我这些善行善事都供养阿弥陀佛、供养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对了,没错!虽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不高,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慧,你著相修行,但是肯定能往生。生到什么地方?「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生这两个地方。如果不著相,那你是肯定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你有智慧!我在此地把净宗法门的秘诀都告诉大家了,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些方法,往生自己有把握。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第二,清凉大师第二说「义大」。『普演广大音』,第一个是「处大」,我们懂得了。第二是「义大」,「义」是什么?我们在许多宗教典籍里头看到,上帝、天神、真主都赞叹义人,这个人有道义、有仁义、有情义、有恩义;道德、仁慈、人情、恩德统统都具足,这个人是世间的义人,佛赞叹,菩萨赞叹,所有宗教里头的众神都赞叹。我们要学,义人就是好人。清凉大师讲「义大」,诸佛菩萨行仁行义,菩萨们广大音所宣扬的,『说佛所行处』,佛的自行化他,具足这四个大义。

  我们看看六道凡夫也有,不能称为「大」,为什么?「大」,那个心要遍虚空法界才能称「大」。六道众生的道义、仁义、情义、恩义范围不大,只在他的范围区域之内。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世界,有没有讲道义、仁义、情义、恩义?有,范围很小。我这个小团体里头,我只喜欢哪几个人,我不喜欢的,对他就没有仁慈;对我本国的人我有,对外国人就没有了;对我这一族的人有,对不同的族群就没有了;甚至於对我这个宗教信徒有,对别的宗教就没有了。不大!哪里像佛这样,『一一国土中』,后头还有『周闻十方刹』,这个才真正是大。

  那我们要问,什么叫道义?「道」,简单的讲是自然的秩序,绝对不是人为的,不是人创造的。中国儒家讲的伦常大道,伦是伦理,常是五常。伦理是天然的秩序: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不是人创造的,自然而然,人必须要遵守,这是行道。如果要是违背了,天下大乱,人就要受苦,所谓「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这个社会就不得了。现代的社会确实有许多人不讲道义了,社会动乱,人人自危,没有安全感,道没有了。

  道,还有天然的法则,必须要遵守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常道。「仁」,推己及人。「礼」是人与一切众生接触必须要守的规矩,叫礼节。「义」是什么?自己要知道自己的身分,知道自己应该尽的义务。我们今天是出家人的身分,我的义务是讲经、是教学。每天讲经教学,这是我的义务,我应该要干的活。古德常讲「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今天吃饭,我要对得起这一餐饭,我今天应尽的义务,我做到了。我们在哪个工作岗位上,要把这个工作岗位尽心尽力把它做好,这是义务。「智」是不迷惑,对一切人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信」是有信用,「人无信而不立」,一定要讲求信用。

  所以「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必须遵守的规矩,伦常大道,这是道义!你要不懂,那就不能称之为人。人跟畜生不一样,人懂道义,人行道义,道义是自性的性德流露;换句话说,人的行为随顺性德。三恶道里面的行为,多半是违背性德。实在讲畜生、饿鬼当中,也有少数能够随顺性德的,这个因缘很复杂,经典里头都有说明。

  这第二个讲的是「义大」。菩萨们所宣扬的、所表演的,演是做到,为人演说、表演,这个意思我们要能体会。

  菩萨行佛所行,我们的同学,出家众,都受了菩萨戒;在家众,也有不少受菩萨戒的,你懂得吗?受菩萨戒就要行佛所行,你才是诸佛如来的菩萨弟子。只受戒而不能行佛所行,天台大师说你是「名字菩萨」。这个话说得很客气、说得很好听,意思是什么?有名无实,你是挂名的菩萨,你没有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四摄六度,你不懂,你没有做到。

  第三大是「体大」,就是后面这句「周闻十方刹」。周是周遍,闻是普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你的影响所及,是这个意思。影响所及,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无论你在哪个地方,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现在物理学、心理学都说波动的现象。近代的大科学家,他们的研究、观察,发现世间没有物质存在。物质现象到底是什么?他们的说法是波动的现象,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科学家这个说法,跟佛法的讲法没有两样,佛是在三千年前说的。

  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动心,就是波动。「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相里面就变成物质了,说明物质是波动的现象,三千年后的科学家才发现。所以佛才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波动的现象而已,有现相没有实体。换句话说,这是幻相,《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没有事实。

  不达之人,「不达」就是不明了、不通达,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把这些幻相误以为真实,在这里头生起妄想分别执著,麻烦在这里!所以他的心量愈来愈小,於是他的波动,无论是身体动作(身的波动)、言语(音声的波动),最根本的、最厉害的是念头的波动(起心动念),都随著你自己的知见,也就是随著你的心量,你能波动多大范围是你的心量。你的心量愈大,那你波动的范围就愈大;你的心量小,你波动的范围就小。这个地方的菩萨摩诃萨,他们每个人都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换句话说,这不是普通人。

  由此可知,他们这个波动的现象,物理波动现象速度缓慢,但是他物跟心合一,我们从比喻里面能够体会到;譬如音声(声波),声波的速度很慢,电波的速度很快,我们的音声附在电波上,音声传递的速度就快了。我们今天是运用这么一个道理,把我们的形相、把我们的声音附在电磁波里面,我们在这个地方讲解《华严经》,诸位同学有在中国的、有在香港、有在澳洲、在台湾、在美国、在加拿大、在欧洲,你们从网路上同时就看到、就听到。声波哪有这么快?附在电磁波里头立刻就看到了。

  但是电磁波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在太空当中,它的速度还是很缓慢,慢得很可怜。如果要跟思想波结合起来,随著思想波,那就不可思议,思想波才起心动念就周遍法界。如果我们的心量要大,起心动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念念都想到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我们的音声、我们的色相随著思想周遍虚空法界,「周闻十方刹」,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心量大,功德不可思议。

  「事事无碍」我们现在做不到,「理事无碍」是沾到一点边了,这是讲影响力。菩萨摩诃萨不必说,我们单说我们凡夫如何来学习。你要想学习跟虚空法界诸佛菩萨、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没有别的,拓开心量,念念都与虚空法界刹土众生相应,用久了,自自然然也能入。他们已能入,我们也能入,要真干、要放弃自私自利!不要小心量,小心量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好,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