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0九卷) 200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609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北方师子奋迅菩萨赞颂第三首:
【一切诸刹土,广大众会中,名号各不同,随应演妙法。】
这一首偈是「赞业果化」,这是第四种。「一切诸刹名号不同者」,清凉大师说:「示同趣类业报名字故。」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九法界,示现种种不同的身相。前面跟诸位报告过「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身相不相同,名号当然也不一样。这些事与理,前面都讲得很多,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
经文里面,我们看前面这两句,『一切诸刹土,广大众会中』。一切诸刹是种种不同,人间有佛刹,天上也有佛刹,九法界,哪一个法界都有佛菩萨应化,佛菩萨应化的所在就是刹土。刹土的形式不相同,名字也不一样,『名号各不同』。『随应演妙法』,这一句是说应以什么法门得度,佛菩萨就为他示现、演说什么样的法门。这一句明显的给我们说出来,佛无有定法可说,佛菩萨说法是随机而说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明了佛在大经里面,在大乘经上说:「佛无有定法可说。」菩萨亦复如是。
历代祖师大德当中,确实有不少是佛菩萨应化来的,我们从什么地方能观察得到?当然从「说经」,只有现佛身才说经。释迦牟尼佛要是示现菩萨身或其他身分到我们这个世间来,那就不能说经了,只能够讲经、注经。我们从「讲」跟「注」也能够看到,经不是定法。同样一部经,在中国读诵、流通最广的,要算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曾经看到《金刚经》五百家注,这是最少的,最少的也有五百种不同的注解。诸位想想,如果这部经只有一种讲法,那就一个注子就够了,哪里有那么多?可见得同样一部经,有种种不同的讲法。这个道理我们要认真的去参究,你要知道为什么。
世尊说经的目的是帮助人破迷开悟,所以说经一定有当机者、有对象,帮助这个人开悟。佛当年说经,祖师大德们(这里面有出家、有在家)讲经说法目的也有对象,现在听众是哪些人?不能把听众忘掉,要帮助这些听经的人悟入。听众对象不一样,讲的人要仔细观察,他的毛病究竟在哪里?这叫观机。他为什不开悟?为什么不修福?为什么学佛功夫不得力?这些问题讲经的同学们不能不知道。
大环境里面,我们要晓得时代的潮流,现在是什么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一切众生想什么?说什么?做些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无论他是作善还是作恶,我们一定要明了,他的果报在什么地方。更深一层的观察,他对於宇宙人生种种的想法看法,怎么形成的?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为什么会有这个看法?为什么会有这些作法?就像大夫替一个病人诊断一样,你要把他的病源搞清楚,这个病怎么来的?怎么生的?
从大环境到他个人,他个人的家庭,他家庭里面的上一代、再上一代,都是积功累德,修善修福,我们就晓得这个人善根,善有根!我们就晓得过去生中他有善根,今天生在有善根人的家庭,受过好的教养。但是今天大环境不好,他染了很多的恶习气,这恶习气是怎么样薰养而成的,你都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然后你给他讲一部经,你就晓得这个经应该怎么讲法。
《金刚经》五百种注解,你就知道五百种不同的讲法。五百种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讲法?有。任何一部经的讲法无量无边。为什么?对象不一样,那怎么会相同!对象不一样。就是同一个人听经,这一个人在一天当中,情绪变化不一样,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起伏不一样,早晚情绪不相同。他在欢喜高兴的时候,你应该是怎么讲法;他情绪低落的时候,应该怎么讲法。
佛菩萨有智慧,我们讲有神通、有善巧方便。有缘的人遇到他们,他们给你几句话一说,你恍然大悟,就醒悟过来。我们凡夫讲经说法,没有这个能力,这是什么原因?是自己的烦恼没有断尽,智慧不圆,方便有限。往往不但不能令众生开悟,反而令众生产生误会,这个事情往往有之。我们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的学习,为什么?没有这一方面的学问,讲经要想契机,难!理,佛在经教里面为我们指示,不会错误。我们的过失多半是不契机,所以经上这一句话「随应演妙法」,就是契机!随顺众生,应该给他说什么法,就给他说什么法,这个不能不晓得。
清凉大师说,上面这三首偈是「依身」说的。我们看第四首:
【如来大威力,普贤愿所成,一切国土中,妙音无不至。】
这一首在十化里头叫「辩扬化」,辩是辩才,扬是宣扬。「随应演妙法」,你要是没有辩才,你做不到。要有智慧观机,辩才演说才能帮助众生断疑生信。所以演说,讲席里头常常说,演是「表演」,说是「宣说」。演是形象,务必要做出来给人看。古大德(我们不要说佛菩萨了)是先做后说,他要发心讲经说法,他一定自己先做到。这个做到,我们要注意常常互相勉励。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灾难频繁,果报可畏,决定不能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决定要知道随顺佛陀教诲,改过自新。
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是「觉悟」。觉悟了,就要知道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觉悟就是「看破」,毛病习气改过来就是「放下」,自行化他,唯此一端!现在人只会说,在日常生活之中依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经讲得再好,别人不会相信;「你说佛讲得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做?你自己没有能做到,你要求我们做,是不是拿著佛菩萨来欺骗我们」?这种疑虑在所不免,自他都生烦恼。为人演说的目的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你看看,不但达不到这个目的,反而给这个目的加了一重障碍,你说罪过不罪过?
所以学经教的同学们,首先要观察众生的根机,知道他眼前迫切的需要,对於佛法没有信根的人、有怀疑的人,还有在没有接受佛教之前,曾经受到社会上一般错误的误导,很多!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就是属於这一类,被社会一些知识分子误导,说佛教是迷信、佛教是消极。我们从小听人家这么讲「先入为主」,对於佛法有一个很不好的成见,这个成见不容易打破。我要是没有遇到方东美先生,这个错误的见解,没有人能够帮我纠正。要是不能够纠正过来,佛法再好,我这一生不会接触它,不会相信它,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真的是当面错过!
我知道像我这样被误导的人不在少数,我们要如何帮助他除掉成见、帮助他生起信心,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你要观察听众的根性,已经相信的,这个相信还分等级,差别很大。确实有人是迷信,真的是迷信,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求佛菩萨保佑他,对於佛法什么也不懂,以为种种丰厚的祭祀供养,就得佛菩萨欢喜,得到佛菩萨保佑。这一类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是大有人在,趋向於迷信,同样也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对於知识分子来说,这个对於佛法是反宣传,是很不好的负面形象。还有一类,虽然有信心,但对於经教接触得少,信心不够深。有些对经教下过很多功夫,能通达,也能说得很好,但他做不到。
所以根性种种不齐,你要跟他讲经,当然有种种不同的方法。没有信心的人,帮助他生起信心,破除疑惑;已经有信心的人,帮助他信心增长;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帮助他理解;已经理解的,帮助他加深。所以同样一部经,就有无量无边的讲法,即使示现,也要看众生的根性,做种种不同的示现,这个才是「大方广、佛华严」,这是圆教,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同样道理,「圆人修法,法法皆圆」,没有一法不是圆满究竟的大乘法,这才是「无碍辩才」,世间人所谓的「通权达变」。
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个是佛法,用现代人的话来讲,是灵活的运用,活活泼泼的教学。你要问从哪里入门、下手?要从基础奠定,循序而进,不能够躐等。假如你没有根基,你就来学这个法门,不但不得利益,会造成更严重的障碍。那是什么?增长你的狂慧,增长你的邪知邪见。你没有基础,你不懂得,你听经也好,读经也好,往往会曲解经义、误解经义。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很多,不只是现在。
从根本修,古人确确实实,无论在家出家,你想学佛,师父都是从根本教起。我学佛,无论是章嘉大师、李老师、方东美先生,都不跟我说大乘经。方老师是把佛经当作哲学来研究,他重视解门,也是由浅而深,循序而进。但是章嘉大师跟李老师他们是修行人,他们不是世间的学者,重视德行。这两位大德,一个是在家,一个是出家,重视戒律,重视德行,我这才真正受到利益。两位善知识都是以身作则,他们讲得到做得到。我们听在耳里,看在眼里,不能不佩服,跟他们学习。
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跟李老师十年,我的佛学基础十三年,这十三年是受基础教育。小时候对於儒家的教学,只沾了一点边缘。由於时代的变迁,私塾废除了,改成学校,采取西洋教学的方法。私塾的教学重视德行,改成学校,虽然也讲,但是要求没有从前老师那么严格了。我那个时候进学校,学校还有修身课本,有这一门课,修身。我大概只上了一年,到第二年,这个课程改成公民,课程常常改;以后公民又改成社会,公民这个课程名字也没有了。我自己读书亲身经历的,改来改去。
虽然沾上一点边缘,根不深。亲近李老师的这个十年,李老师非常重视,帮助我们补习,我们真的是到三十出头,才真正下功夫来接受补习教育。老师那个时候常说:「亡羊补牢,还不算晚。」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学的佛法,学多了就变成狂慧,到那个时候,你要发心弘法利生,真的是损己损人。这些全都是事实,我自己亲身经历的。
我知道教学不容易,我见过老师教学。我跟李老师十年,我看他怎样教学生,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那份苦心的实在不多,阳奉阴违,比比皆是。在学校里面,学生舞弊,欺骗老师,这个事情可以说太多太多了。哪个学校没有?哪个班级里头没有?此风不可长。这种风气形成了,现在我听说这个风气演变到无法想像。你到学校念书,用功不用功无所谓,你家里头有钱有势,给老师多送一点礼,你的成绩就优良。你要不给老师送礼,你考得再好,拿不到分数。从前李老师常讲这叫「学店」。
教育文化事业走到这一个地步,完全破产了,怎么能够说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跟这八个字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教育破产了,社会当然动乱。今天的社会,大家都知道,不必微密观察,太明显了,家不像家,国不像国;再说得不好听,人不像人。人是什么?人懂得伦常、道德,五伦、五常、八德能够遵守不犯,那是人,人道。伦常、道德没有了,《左传》里面讲的:「人弃常则妖兴。」这是说一个人把伦理道德丢掉了,这人不是人,是魔、是妖!
古人眼目当中,看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你才晓得他是如何的悲痛,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值得我们反省。那要说是晚近,我们可以推到这近一百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被科技冲昏了头,迷失了方向,一味向科学技术工商业去发展,把伦理道德完全撇开了,不再重视了。最初那一班人不重视,下一代变本加厉,到再下一代,到我们这一代至少是第四代,完全不要了。后果恐怖!古人所说的,恐怕免不了有大劫难。
世出世间圣人都常常教导我们,警策我们,善因善果。儒家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殃是灾祸。我们想想,这一百年来,我们积的是善还是不善?这大家知道,我们积的是不善;不善,后面就有灾难。现在这个事情愈来愈紧迫,似乎就在眼前。最近这三、四十年来,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许许多多的预言,我们看到的有书籍,甚至於还有录像带流通,里面的内容都是讲大灾难,没有法子避免。可是我也看到不少预言的作者,也给我们有一线的希望,他说什么?只要人心悔过,忏悔、改过,灾难可以减轻、可以推迟,这真的是一线光明。
我们看看现在这个时代,人想的是什么?贪、瞋、痴!人表现在外面是什么?贡高我慢,目中无人;不要说目无尊长、目无父母,目中无人!谁有能力劝他们回头?谁有能力劝他们回心向善?做不到。李炳南老居士往生的前一天讲:「这个世界要乱了,佛菩萨神仙来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条生路,念佛求生净土。」说完这句话,第二天早晨他老人家往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眼前的局面,常常想到他老人家的话,他老人家最后的教诲,不能不认真努力学习。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现相品」,北方师子奋迅菩萨的赞颂第四首:
【如来大威力,普贤愿所成,一切国土中,妙音无不至。】
这首偈是劝赞,清凉大师讲「劝赞励化」。「励」是勉励,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劝勉。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劝勉非常重要,世出世间的善知识,没有不重视这种教学的方法,劝导勉励。
经文第一句『如来大威力』,这一句话不必详细解释,我们都知道,如来自性本具的「圆满智慧」现前了,「圆满的德能」也现前了,「圆满的相好」,三种圆满合起来,经论里头常常称为「大圆满」。大圆满是讲这三桩事情,这是我们凡夫眼目当中的「大威力」。
第二句告诉我们『普贤愿所成』,这是赞叹如来,勉励我们怎样修学;要修「普贤愿」,不修普贤愿,你就不能成就。普贤愿是什么?全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非普贤大愿。这样一部大经,我们学习很不容易掌握到它的纲领,从哪里学起?从哪里下手?可别忘记,还是持戒、修定、开慧,经上统统在教我们。所以无一不是从基础学起,有了好的基础,你才能够受持「文殊的十波罗蜜」、「普贤的十大愿王」,才能够恢复自性的大圆满。
十波罗蜜,前面详细介绍过。如果没有普贤十愿,十波罗蜜是大乘菩萨的行门。普贤菩萨跟一般大乘菩萨差别在哪里?差别在心量。大乘菩萨的心量,不错,很大了,但是没有周遍法界。即使也发周遍法界的弘愿,愿不深切,他那个大愿时有时无,有时候有,有时候就失掉了。不像普贤菩萨的弘愿,普贤菩萨弘愿是念念现前,这个了不起。换句话说,决定没有刹那之间「失念」;失念就是我们一般讲忘掉了。没有,刹那之间都没有忘,真的是念念相续,无有疲厌,这一点了不起!
「一者礼敬诸佛」,用什么来礼敬?几个人能懂得。势必要用其他的九愿,你才能完成礼敬;礼敬里头少了一愿,就不是礼敬。再跟诸位说,礼敬里头有圆满的十波罗蜜,缺少一条,礼敬就不圆满。这是一般人不懂的,他怎么能修?我这个说法是就本经教义来讲的,我们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没基础。然后你才晓得,礼敬里头要具足三学六度。
拿我们现在教学常常劝导同学的,你要圆满的具足我们今天所要求大家的《弟子规》。你做到了没有?有一条没有做到,礼敬里头就缺了一分;两条没有做到,就扣你两分。《太上感应篇》,你有没有做到?《沙弥律仪》有没有落实?我们现在要求的水平很低,古大德的要求高,不但沙弥律仪,还有比丘的律仪、菩萨的律仪。这样一来,那个礼敬分数扣光了,一百分恐怕剩下来只有二、三分而已。所以普贤行难,太难太难了。
佛在大乘经上常讲:「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这个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为什么?普贤菩萨的智慧、德行都是圆满的,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我们的德行有欠缺,那怎么行!但是我们今天读《华严》有一个好处,把我们的眼界拓宽了,心胸开阔。这个是真的,有一点帮助。
真正在行门上来讲,古德常常说,说得很好:「修行立愿在先。」你要先发大愿,愿能够导行;愿领导你的行,以行填愿,你这个愿不是虚愿。「愿」怎么能够发得起来?那是你有正确明显的认知,你的愿才发得起来。你对於宇宙人生真相完全不了解,叫你发个愿,去帮助一切众生,你发不出来。佛叫你发,「好,我也跟著佛说」。只是口说说而已,事实上做不到。这是什么道理,自己一定要懂得;不知道宇宙人生跟自己的关系,所以愿发不起来。
我们今天对於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我们诚敬、热情、互助的心发不起来,一看他跟我不同族群,他跟我不同信仰。佛教徒看到佛教徒有一种热情,看到基督教徒,看到回教徒,就生排斥。什么原因?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果然搞清楚了,这当中的误会隔阂自然就消除了。事实真相是什么?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不知道讲了多少遍,粗心大意的人都疏忽了。就像这一段前面所说的,佛随类化身,随缘说法。随类化身,这个众生喜欢基督,试问佛能不能现「基督身」而为说法?这个人喜欢阿拉,佛可不可以现「阿拉身」为他说法?
佛教化众生,你们天天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众生」是指谁?众生里面包不包括基督教徒?包不包括回教徒?包不包括所有不同的族类、所有不同的宗教?全都包括。经上不是常讲「尽虚空遍法界」、「世界微尘数刹土」、「每一个刹土,世界微尘数众生」,你想,包不包括?全都包括了。所以真正一个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诲,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怎么会不恭敬!礼敬诸佛,他知道耶稣是诸佛,上帝是诸佛,阿拉是诸佛,所有宗教的那些领袖、创教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诸佛菩萨示现应化的。
不仅如此,《华严经》实在讲得透彻、讲得明白,除我之外,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自然现象、风云的变幻,哪一样不是诸佛菩萨化现的!大而虚空世界,小而毛孔微尘,我们在前面都读过的。法界重重无尽,我们在那里看到的是重叠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就是自身这个身体,《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那个心是什么?「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心」、「识」就是这一个偈颂里头头一句:「毗卢遮那佛。」几个人明白,几个人肯定?果然搞清楚、搞明白、肯定了,「毗卢遮那」是梵语,意思是遍一切处,遍我一切身,遍我一切心;那个一切心就是「念头」。
由此我们稍稍能够体会得凡圣差别,就在一念迷悟。一念觉悟了,众生成佛;一念迷惑了,你就是六道凡夫。觉悟的人,他的行,当然是普贤行,那还能错得了!大乘菩萨行门不能圆满,总有一些欠缺,原因在哪里?认知不圆满,就是他的认识、他的知见不圆满。这是小乘不如大乘,大乘不如一乘。《华严》是一乘法,一乘法是如来果地的境界,菩萨虽然学佛,哪有佛这么大的心量、这么圆满的知见。这一部经自古以来讲的人少,学习的人可以说每一代都不缺乏。学得像不像?看你是不是真学,你果然真学,哪有不像的道理!
从哪里学起?总的来讲,心要跟虚空法界相应,行要具足圆满的菩萨行。这个圆满的菩萨行,就是从初发心到等觉,《华严经》上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像读书一样,从幼稚园小小班到研究所的博士班,完整的,这里头任何一位都圆摄一切位。这个教学的方法不可思议,世间没有。
在世间法里面,我们能看到高位摄低位,这个看到。譬如你读到博士班,读到最高的学位,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规规矩矩的不违背《弟子规》。《弟子规》是你初学的,幼稚园小小班初学的,一生都没有失去,还是这样规规矩矩的处事待人接物,这是高位能够摄低位。但是在佛法里面,低位里头有高位,初发心的时候,可以学等觉菩萨,这个教学的方法才叫圆满。所以我们读《华严》,一定要有这个认知,任何一位,譬如我们讲初住位,初住菩萨,他对前面来讲十信圆满具足,一条不缺;后面一直学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所修学的课程他也学。
一位如是,位位如是。有没有次第?有。虽有次第,但是它圆融,不像其他大乘法,其他大乘法有行布,没有圆融。顿教大乘有圆融,没有行布。唯独圆教,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诸位要记住,「行布」是佛学的术语,就是「次第」。「次第不碍圆融,圆融不碍次第」,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现象最为明显了。然后你才能够体会到,西方世界有四土、有九品,这就是次第;但是它的四土九品是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这就是圆融。
这一种教学的方式,现代世间看不到了。古时候有,我相信古时候西洋也会有,古时候私塾教学就是这样的。私塾一个教室,一个老师教十几二十个学生,最多只能教这么多。学生的年龄不相同,有五、六岁刚启蒙的,也有十几岁学得很不错的,在一起上课,程度不一样,年龄不一样。同学当中,大的同学他可以教小同学,同在一班,没有分班;分班就有次第,没有圆融。这不分班,真的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次第不妨碍圆融,圆融又不妨碍次第。
我们在私塾里头念过很短的时间,每一个人念的书不一样,有念《三字经》的,有念《百家姓》的,有念《幼学琼林》,有念《古文观止》,有念《四书》、《五经》。你学哪一门,老师给你上哪一门功课,各人念的书不一样。私塾里头念书很吵杂,因为大家念的不是一个本子。老师教每一人都要大声念,念到他能够听得到,他常常在座位中间巡视,听听你念的有没有念错,再听听他念的。我们相信西方古老时候,没有像现在这些学校,我想教学大概都是这种情形。世尊、孔子当年教学,就是这个方法,一个老师,学生可不少。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比孔子的多。我们也能够相信在历史上,释迦牟尼佛教学的这个团体,可能是规模最大的,很少有一个老师带著一千多学生,这很少。孔老夫子,我们在典籍上看,他也不过是几十个人而已。
「普贤愿」我们一定要重视。首先要有普贤的心量,普贤的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平等就是广大,为什么?不平等就有界限,有界限就不大了。心量很大,大的对面有小;换句话说,他是相对的大,他不是真大。普贤的大是没有相对的,不是相对的大、不是大小的大,那就是真的大了。古德有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个叫真大。有大小,有内外,那不是真大,是大乘佛法里头的,不是圆教的。在「贤首五教」里面讲,有大小,有内外,小教、始教、终教、别教都有,圆教没有。我们要怎样学成一个圆顿的根性?根性,说老实话,与过去生中有关系,不能说没有关系,多生多劫的积习,怎么会没有关系!但是虽然过去生中有这个习惯,后天不是不能改。所以为什么要教育?教育就是改变你的习惯。
西方也有一句谚语,说得很有道理:「四十岁之前,你的相貌受遗传的影响;四十岁以后,你的相貌要自己负责。」这个话讲得很有道理。换句话说,我们听了这个话,很容易明了,四十岁之前,你受业力的影响,过去生中造的业力。四十岁之后,你这一生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脱离这个影响。在中国修行人里面来讲,袁了凡就是最好的例子。命运从哪里来的?积习造成的。你所累积的习惯造成的,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我天天累积佛菩萨,我其他的都放弃,我专门累积佛菩萨的德行,那么你在这一生当中,肯定就成了佛菩萨。
佛法说出了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么不想佛?你为什么不作佛?佛的心叫「大菩提心」。大菩提心难懂,我们把它用现代的话语,简单的说出来,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佛心。我们能够放弃虚伪,就恢复真诚;放下染污,我们就得清净;放下人我,我们就平等;放下迷惑颠倒,我们就得正觉;放下自私自利,我们就恢复慈悲。由此可知,虚伪、染污,贪瞋痴的染污,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迷惑颠倒,自私自利,这是习气,过去今生所染著的不善的积习,把我们变成这个样子。
现在我们闻到佛法,我们明白过来了,要把这些不善的习气消除掉,断灭掉,随顺佛陀教诲,恢复本有的性德。你知道真诚是性德,只要把虚伪舍弃掉,真诚就透出来。真诚不要学,清净不要学,平等、正觉、慈悲都不要学,是你自性本有的。你现在被这些东西障碍,虚伪障碍你的真诚;贪瞋痴的染污,障碍你的清净心;嫉妒障碍你的平等心,嫉妒、傲慢障碍平等;迷惑颠倒,障碍你的般若智慧;自私自利,障碍你的大慈大悲。你本来跟佛没有两样。
我们要问,我们的真心、我们的佛性被障碍,它还在不在?在,肯定在。只要离开障碍,你就恢复了。我们的心要像佛心,这个心是普贤心。普贤的行,就是十波罗蜜。普贤的大愿,普贤的事业,愿力所成的事业,是自性本具的佛事。这个佛事是我们今天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一生从事於这个事业,你们看看孔老夫子一生也是从事於这个事业。中国人尊崇孔老夫子为圣人,在印度就称为佛陀,印度话的佛陀跟中国人的圣人,意思完全相同。印度人称菩萨,中国人称贤人,意思完全相同,於是我们学佛就知道从哪里下手。
社会教育,身教重於言教。教化众生,先要教化自己;自己没有能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你如何能帮助别人。孔老夫子教学,先端正自己。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先都做到,确确实实自己转恶为善、转邪为正、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他做到了,所以教学称之为「三转法轮」。
三转法轮,第一个是示相,我做出来给你看,「示相转」。这是我们常常提醒同学的,形象第一。世间人今天不知道孝顺父母,我做孝顺父母的这个示相,让你看看,你看看感想如何。世间人不懂得尊师重道,我表演给你看。我们今天讲经的场所,香港、新加坡、澳洲,我们的讲堂教室都悬挂著老师的德相,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示相教学,不忘师恩。我们今天这一点成就,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我们依教奉行就是尊师重道,老师教我的,我做到了。今天众生忘恩负义,不懂得什么叫道义、仁义、情义、恩义,我们做出来给他看。过去韩馆长对我们护持三十年,我们把这个大义示现给社会大众看看。所以我们也把她的照片跟老师平列在一起,甚至於特别尊重她,这是知恩报恩的教材,知恩报恩的示相。示相不懂,这再说明,这个说明就是「劝转」,三转法轮第二个,这才用言词来劝导你。最后「作证转」,我做到了,做证明给你看。所以世出世间教学,示相,形象摆在第一,你要教化众生,你要影响社会,第一个是端正自己的形象。我的形象不好,人家一看,就把你看穿了,讲得再好,没人相信。
虽然古德说:「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那是什么?那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听到你的言教,听得很有道理,你做不到,我来做。所以说「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学生超过老师。老师讲的,老师没做到,学生听了,学生做到了,学生超过老师。但那是很少数的学生,多数的学生不可能。所以你自己能用示相来教学,你感召的力量就强,受益的学生就多了。自己能说不能行,受益的学生很少,不会多。我们常讲上根利智得益,中下根性难了,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这一句是「普贤愿所成」,我们不能够疏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北方师子奋迅菩萨赞颂第三首:
【一切诸刹土,广大众会中,名号各不同,随应演妙法。】
这一首偈是「赞业果化」,这是第四种。「一切诸刹名号不同者」,清凉大师说:「示同趣类业报名字故。」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九法界,示现种种不同的身相。前面跟诸位报告过「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身相不相同,名号当然也不一样。这些事与理,前面都讲得很多,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
经文里面,我们看前面这两句,『一切诸刹土,广大众会中』。一切诸刹是种种不同,人间有佛刹,天上也有佛刹,九法界,哪一个法界都有佛菩萨应化,佛菩萨应化的所在就是刹土。刹土的形式不相同,名字也不一样,『名号各不同』。『随应演妙法』,这一句是说应以什么法门得度,佛菩萨就为他示现、演说什么样的法门。这一句明显的给我们说出来,佛无有定法可说,佛菩萨说法是随机而说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明了佛在大经里面,在大乘经上说:「佛无有定法可说。」菩萨亦复如是。
历代祖师大德当中,确实有不少是佛菩萨应化来的,我们从什么地方能观察得到?当然从「说经」,只有现佛身才说经。释迦牟尼佛要是示现菩萨身或其他身分到我们这个世间来,那就不能说经了,只能够讲经、注经。我们从「讲」跟「注」也能够看到,经不是定法。同样一部经,在中国读诵、流通最广的,要算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曾经看到《金刚经》五百家注,这是最少的,最少的也有五百种不同的注解。诸位想想,如果这部经只有一种讲法,那就一个注子就够了,哪里有那么多?可见得同样一部经,有种种不同的讲法。这个道理我们要认真的去参究,你要知道为什么。
世尊说经的目的是帮助人破迷开悟,所以说经一定有当机者、有对象,帮助这个人开悟。佛当年说经,祖师大德们(这里面有出家、有在家)讲经说法目的也有对象,现在听众是哪些人?不能把听众忘掉,要帮助这些听经的人悟入。听众对象不一样,讲的人要仔细观察,他的毛病究竟在哪里?这叫观机。他为什不开悟?为什么不修福?为什么学佛功夫不得力?这些问题讲经的同学们不能不知道。
大环境里面,我们要晓得时代的潮流,现在是什么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一切众生想什么?说什么?做些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无论他是作善还是作恶,我们一定要明了,他的果报在什么地方。更深一层的观察,他对於宇宙人生种种的想法看法,怎么形成的?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为什么会有这个看法?为什么会有这些作法?就像大夫替一个病人诊断一样,你要把他的病源搞清楚,这个病怎么来的?怎么生的?
从大环境到他个人,他个人的家庭,他家庭里面的上一代、再上一代,都是积功累德,修善修福,我们就晓得这个人善根,善有根!我们就晓得过去生中他有善根,今天生在有善根人的家庭,受过好的教养。但是今天大环境不好,他染了很多的恶习气,这恶习气是怎么样薰养而成的,你都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然后你给他讲一部经,你就晓得这个经应该怎么讲法。
《金刚经》五百种注解,你就知道五百种不同的讲法。五百种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讲法?有。任何一部经的讲法无量无边。为什么?对象不一样,那怎么会相同!对象不一样。就是同一个人听经,这一个人在一天当中,情绪变化不一样,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起伏不一样,早晚情绪不相同。他在欢喜高兴的时候,你应该是怎么讲法;他情绪低落的时候,应该怎么讲法。
佛菩萨有智慧,我们讲有神通、有善巧方便。有缘的人遇到他们,他们给你几句话一说,你恍然大悟,就醒悟过来。我们凡夫讲经说法,没有这个能力,这是什么原因?是自己的烦恼没有断尽,智慧不圆,方便有限。往往不但不能令众生开悟,反而令众生产生误会,这个事情往往有之。我们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的学习,为什么?没有这一方面的学问,讲经要想契机,难!理,佛在经教里面为我们指示,不会错误。我们的过失多半是不契机,所以经上这一句话「随应演妙法」,就是契机!随顺众生,应该给他说什么法,就给他说什么法,这个不能不晓得。
清凉大师说,上面这三首偈是「依身」说的。我们看第四首:
【如来大威力,普贤愿所成,一切国土中,妙音无不至。】
这一首在十化里头叫「辩扬化」,辩是辩才,扬是宣扬。「随应演妙法」,你要是没有辩才,你做不到。要有智慧观机,辩才演说才能帮助众生断疑生信。所以演说,讲席里头常常说,演是「表演」,说是「宣说」。演是形象,务必要做出来给人看。古大德(我们不要说佛菩萨了)是先做后说,他要发心讲经说法,他一定自己先做到。这个做到,我们要注意常常互相勉励。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灾难频繁,果报可畏,决定不能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决定要知道随顺佛陀教诲,改过自新。
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是「觉悟」。觉悟了,就要知道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觉悟就是「看破」,毛病习气改过来就是「放下」,自行化他,唯此一端!现在人只会说,在日常生活之中依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经讲得再好,别人不会相信;「你说佛讲得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做?你自己没有能做到,你要求我们做,是不是拿著佛菩萨来欺骗我们」?这种疑虑在所不免,自他都生烦恼。为人演说的目的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你看看,不但达不到这个目的,反而给这个目的加了一重障碍,你说罪过不罪过?
所以学经教的同学们,首先要观察众生的根机,知道他眼前迫切的需要,对於佛法没有信根的人、有怀疑的人,还有在没有接受佛教之前,曾经受到社会上一般错误的误导,很多!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就是属於这一类,被社会一些知识分子误导,说佛教是迷信、佛教是消极。我们从小听人家这么讲「先入为主」,对於佛法有一个很不好的成见,这个成见不容易打破。我要是没有遇到方东美先生,这个错误的见解,没有人能够帮我纠正。要是不能够纠正过来,佛法再好,我这一生不会接触它,不会相信它,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真的是当面错过!
我知道像我这样被误导的人不在少数,我们要如何帮助他除掉成见、帮助他生起信心,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你要观察听众的根性,已经相信的,这个相信还分等级,差别很大。确实有人是迷信,真的是迷信,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求佛菩萨保佑他,对於佛法什么也不懂,以为种种丰厚的祭祀供养,就得佛菩萨欢喜,得到佛菩萨保佑。这一类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是大有人在,趋向於迷信,同样也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对於知识分子来说,这个对於佛法是反宣传,是很不好的负面形象。还有一类,虽然有信心,但对於经教接触得少,信心不够深。有些对经教下过很多功夫,能通达,也能说得很好,但他做不到。
所以根性种种不齐,你要跟他讲经,当然有种种不同的方法。没有信心的人,帮助他生起信心,破除疑惑;已经有信心的人,帮助他信心增长;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帮助他理解;已经理解的,帮助他加深。所以同样一部经,就有无量无边的讲法,即使示现,也要看众生的根性,做种种不同的示现,这个才是「大方广、佛华严」,这是圆教,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同样道理,「圆人修法,法法皆圆」,没有一法不是圆满究竟的大乘法,这才是「无碍辩才」,世间人所谓的「通权达变」。
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个是佛法,用现代人的话来讲,是灵活的运用,活活泼泼的教学。你要问从哪里入门、下手?要从基础奠定,循序而进,不能够躐等。假如你没有根基,你就来学这个法门,不但不得利益,会造成更严重的障碍。那是什么?增长你的狂慧,增长你的邪知邪见。你没有基础,你不懂得,你听经也好,读经也好,往往会曲解经义、误解经义。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很多,不只是现在。
从根本修,古人确确实实,无论在家出家,你想学佛,师父都是从根本教起。我学佛,无论是章嘉大师、李老师、方东美先生,都不跟我说大乘经。方老师是把佛经当作哲学来研究,他重视解门,也是由浅而深,循序而进。但是章嘉大师跟李老师他们是修行人,他们不是世间的学者,重视德行。这两位大德,一个是在家,一个是出家,重视戒律,重视德行,我这才真正受到利益。两位善知识都是以身作则,他们讲得到做得到。我们听在耳里,看在眼里,不能不佩服,跟他们学习。
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跟李老师十年,我的佛学基础十三年,这十三年是受基础教育。小时候对於儒家的教学,只沾了一点边缘。由於时代的变迁,私塾废除了,改成学校,采取西洋教学的方法。私塾的教学重视德行,改成学校,虽然也讲,但是要求没有从前老师那么严格了。我那个时候进学校,学校还有修身课本,有这一门课,修身。我大概只上了一年,到第二年,这个课程改成公民,课程常常改;以后公民又改成社会,公民这个课程名字也没有了。我自己读书亲身经历的,改来改去。
虽然沾上一点边缘,根不深。亲近李老师的这个十年,李老师非常重视,帮助我们补习,我们真的是到三十出头,才真正下功夫来接受补习教育。老师那个时候常说:「亡羊补牢,还不算晚。」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学的佛法,学多了就变成狂慧,到那个时候,你要发心弘法利生,真的是损己损人。这些全都是事实,我自己亲身经历的。
我知道教学不容易,我见过老师教学。我跟李老师十年,我看他怎样教学生,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那份苦心的实在不多,阳奉阴违,比比皆是。在学校里面,学生舞弊,欺骗老师,这个事情可以说太多太多了。哪个学校没有?哪个班级里头没有?此风不可长。这种风气形成了,现在我听说这个风气演变到无法想像。你到学校念书,用功不用功无所谓,你家里头有钱有势,给老师多送一点礼,你的成绩就优良。你要不给老师送礼,你考得再好,拿不到分数。从前李老师常讲这叫「学店」。
教育文化事业走到这一个地步,完全破产了,怎么能够说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跟这八个字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教育破产了,社会当然动乱。今天的社会,大家都知道,不必微密观察,太明显了,家不像家,国不像国;再说得不好听,人不像人。人是什么?人懂得伦常、道德,五伦、五常、八德能够遵守不犯,那是人,人道。伦常、道德没有了,《左传》里面讲的:「人弃常则妖兴。」这是说一个人把伦理道德丢掉了,这人不是人,是魔、是妖!
古人眼目当中,看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你才晓得他是如何的悲痛,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值得我们反省。那要说是晚近,我们可以推到这近一百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被科技冲昏了头,迷失了方向,一味向科学技术工商业去发展,把伦理道德完全撇开了,不再重视了。最初那一班人不重视,下一代变本加厉,到再下一代,到我们这一代至少是第四代,完全不要了。后果恐怖!古人所说的,恐怕免不了有大劫难。
世出世间圣人都常常教导我们,警策我们,善因善果。儒家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殃是灾祸。我们想想,这一百年来,我们积的是善还是不善?这大家知道,我们积的是不善;不善,后面就有灾难。现在这个事情愈来愈紧迫,似乎就在眼前。最近这三、四十年来,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许许多多的预言,我们看到的有书籍,甚至於还有录像带流通,里面的内容都是讲大灾难,没有法子避免。可是我也看到不少预言的作者,也给我们有一线的希望,他说什么?只要人心悔过,忏悔、改过,灾难可以减轻、可以推迟,这真的是一线光明。
我们看看现在这个时代,人想的是什么?贪、瞋、痴!人表现在外面是什么?贡高我慢,目中无人;不要说目无尊长、目无父母,目中无人!谁有能力劝他们回头?谁有能力劝他们回心向善?做不到。李炳南老居士往生的前一天讲:「这个世界要乱了,佛菩萨神仙来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条生路,念佛求生净土。」说完这句话,第二天早晨他老人家往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眼前的局面,常常想到他老人家的话,他老人家最后的教诲,不能不认真努力学习。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现相品」,北方师子奋迅菩萨的赞颂第四首:
【如来大威力,普贤愿所成,一切国土中,妙音无不至。】
这首偈是劝赞,清凉大师讲「劝赞励化」。「励」是勉励,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劝勉。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劝勉非常重要,世出世间的善知识,没有不重视这种教学的方法,劝导勉励。
经文第一句『如来大威力』,这一句话不必详细解释,我们都知道,如来自性本具的「圆满智慧」现前了,「圆满的德能」也现前了,「圆满的相好」,三种圆满合起来,经论里头常常称为「大圆满」。大圆满是讲这三桩事情,这是我们凡夫眼目当中的「大威力」。
第二句告诉我们『普贤愿所成』,这是赞叹如来,勉励我们怎样修学;要修「普贤愿」,不修普贤愿,你就不能成就。普贤愿是什么?全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非普贤大愿。这样一部大经,我们学习很不容易掌握到它的纲领,从哪里学起?从哪里下手?可别忘记,还是持戒、修定、开慧,经上统统在教我们。所以无一不是从基础学起,有了好的基础,你才能够受持「文殊的十波罗蜜」、「普贤的十大愿王」,才能够恢复自性的大圆满。
十波罗蜜,前面详细介绍过。如果没有普贤十愿,十波罗蜜是大乘菩萨的行门。普贤菩萨跟一般大乘菩萨差别在哪里?差别在心量。大乘菩萨的心量,不错,很大了,但是没有周遍法界。即使也发周遍法界的弘愿,愿不深切,他那个大愿时有时无,有时候有,有时候就失掉了。不像普贤菩萨的弘愿,普贤菩萨弘愿是念念现前,这个了不起。换句话说,决定没有刹那之间「失念」;失念就是我们一般讲忘掉了。没有,刹那之间都没有忘,真的是念念相续,无有疲厌,这一点了不起!
「一者礼敬诸佛」,用什么来礼敬?几个人能懂得。势必要用其他的九愿,你才能完成礼敬;礼敬里头少了一愿,就不是礼敬。再跟诸位说,礼敬里头有圆满的十波罗蜜,缺少一条,礼敬就不圆满。这是一般人不懂的,他怎么能修?我这个说法是就本经教义来讲的,我们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没基础。然后你才晓得,礼敬里头要具足三学六度。
拿我们现在教学常常劝导同学的,你要圆满的具足我们今天所要求大家的《弟子规》。你做到了没有?有一条没有做到,礼敬里头就缺了一分;两条没有做到,就扣你两分。《太上感应篇》,你有没有做到?《沙弥律仪》有没有落实?我们现在要求的水平很低,古大德的要求高,不但沙弥律仪,还有比丘的律仪、菩萨的律仪。这样一来,那个礼敬分数扣光了,一百分恐怕剩下来只有二、三分而已。所以普贤行难,太难太难了。
佛在大乘经上常讲:「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这个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为什么?普贤菩萨的智慧、德行都是圆满的,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我们的德行有欠缺,那怎么行!但是我们今天读《华严》有一个好处,把我们的眼界拓宽了,心胸开阔。这个是真的,有一点帮助。
真正在行门上来讲,古德常常说,说得很好:「修行立愿在先。」你要先发大愿,愿能够导行;愿领导你的行,以行填愿,你这个愿不是虚愿。「愿」怎么能够发得起来?那是你有正确明显的认知,你的愿才发得起来。你对於宇宙人生真相完全不了解,叫你发个愿,去帮助一切众生,你发不出来。佛叫你发,「好,我也跟著佛说」。只是口说说而已,事实上做不到。这是什么道理,自己一定要懂得;不知道宇宙人生跟自己的关系,所以愿发不起来。
我们今天对於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我们诚敬、热情、互助的心发不起来,一看他跟我不同族群,他跟我不同信仰。佛教徒看到佛教徒有一种热情,看到基督教徒,看到回教徒,就生排斥。什么原因?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果然搞清楚了,这当中的误会隔阂自然就消除了。事实真相是什么?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不知道讲了多少遍,粗心大意的人都疏忽了。就像这一段前面所说的,佛随类化身,随缘说法。随类化身,这个众生喜欢基督,试问佛能不能现「基督身」而为说法?这个人喜欢阿拉,佛可不可以现「阿拉身」为他说法?
佛教化众生,你们天天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众生」是指谁?众生里面包不包括基督教徒?包不包括回教徒?包不包括所有不同的族类、所有不同的宗教?全都包括。经上不是常讲「尽虚空遍法界」、「世界微尘数刹土」、「每一个刹土,世界微尘数众生」,你想,包不包括?全都包括了。所以真正一个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诲,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怎么会不恭敬!礼敬诸佛,他知道耶稣是诸佛,上帝是诸佛,阿拉是诸佛,所有宗教的那些领袖、创教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诸佛菩萨示现应化的。
不仅如此,《华严经》实在讲得透彻、讲得明白,除我之外,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自然现象、风云的变幻,哪一样不是诸佛菩萨化现的!大而虚空世界,小而毛孔微尘,我们在前面都读过的。法界重重无尽,我们在那里看到的是重叠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就是自身这个身体,《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那个心是什么?「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心」、「识」就是这一个偈颂里头头一句:「毗卢遮那佛。」几个人明白,几个人肯定?果然搞清楚、搞明白、肯定了,「毗卢遮那」是梵语,意思是遍一切处,遍我一切身,遍我一切心;那个一切心就是「念头」。
由此我们稍稍能够体会得凡圣差别,就在一念迷悟。一念觉悟了,众生成佛;一念迷惑了,你就是六道凡夫。觉悟的人,他的行,当然是普贤行,那还能错得了!大乘菩萨行门不能圆满,总有一些欠缺,原因在哪里?认知不圆满,就是他的认识、他的知见不圆满。这是小乘不如大乘,大乘不如一乘。《华严》是一乘法,一乘法是如来果地的境界,菩萨虽然学佛,哪有佛这么大的心量、这么圆满的知见。这一部经自古以来讲的人少,学习的人可以说每一代都不缺乏。学得像不像?看你是不是真学,你果然真学,哪有不像的道理!
从哪里学起?总的来讲,心要跟虚空法界相应,行要具足圆满的菩萨行。这个圆满的菩萨行,就是从初发心到等觉,《华严经》上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像读书一样,从幼稚园小小班到研究所的博士班,完整的,这里头任何一位都圆摄一切位。这个教学的方法不可思议,世间没有。
在世间法里面,我们能看到高位摄低位,这个看到。譬如你读到博士班,读到最高的学位,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规规矩矩的不违背《弟子规》。《弟子规》是你初学的,幼稚园小小班初学的,一生都没有失去,还是这样规规矩矩的处事待人接物,这是高位能够摄低位。但是在佛法里面,低位里头有高位,初发心的时候,可以学等觉菩萨,这个教学的方法才叫圆满。所以我们读《华严》,一定要有这个认知,任何一位,譬如我们讲初住位,初住菩萨,他对前面来讲十信圆满具足,一条不缺;后面一直学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所修学的课程他也学。
一位如是,位位如是。有没有次第?有。虽有次第,但是它圆融,不像其他大乘法,其他大乘法有行布,没有圆融。顿教大乘有圆融,没有行布。唯独圆教,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诸位要记住,「行布」是佛学的术语,就是「次第」。「次第不碍圆融,圆融不碍次第」,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现象最为明显了。然后你才能够体会到,西方世界有四土、有九品,这就是次第;但是它的四土九品是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这就是圆融。
这一种教学的方式,现代世间看不到了。古时候有,我相信古时候西洋也会有,古时候私塾教学就是这样的。私塾一个教室,一个老师教十几二十个学生,最多只能教这么多。学生的年龄不相同,有五、六岁刚启蒙的,也有十几岁学得很不错的,在一起上课,程度不一样,年龄不一样。同学当中,大的同学他可以教小同学,同在一班,没有分班;分班就有次第,没有圆融。这不分班,真的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次第不妨碍圆融,圆融又不妨碍次第。
我们在私塾里头念过很短的时间,每一个人念的书不一样,有念《三字经》的,有念《百家姓》的,有念《幼学琼林》,有念《古文观止》,有念《四书》、《五经》。你学哪一门,老师给你上哪一门功课,各人念的书不一样。私塾里头念书很吵杂,因为大家念的不是一个本子。老师教每一人都要大声念,念到他能够听得到,他常常在座位中间巡视,听听你念的有没有念错,再听听他念的。我们相信西方古老时候,没有像现在这些学校,我想教学大概都是这种情形。世尊、孔子当年教学,就是这个方法,一个老师,学生可不少。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比孔子的多。我们也能够相信在历史上,释迦牟尼佛教学的这个团体,可能是规模最大的,很少有一个老师带著一千多学生,这很少。孔老夫子,我们在典籍上看,他也不过是几十个人而已。
「普贤愿」我们一定要重视。首先要有普贤的心量,普贤的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平等就是广大,为什么?不平等就有界限,有界限就不大了。心量很大,大的对面有小;换句话说,他是相对的大,他不是真大。普贤的大是没有相对的,不是相对的大、不是大小的大,那就是真的大了。古德有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个叫真大。有大小,有内外,那不是真大,是大乘佛法里头的,不是圆教的。在「贤首五教」里面讲,有大小,有内外,小教、始教、终教、别教都有,圆教没有。我们要怎样学成一个圆顿的根性?根性,说老实话,与过去生中有关系,不能说没有关系,多生多劫的积习,怎么会没有关系!但是虽然过去生中有这个习惯,后天不是不能改。所以为什么要教育?教育就是改变你的习惯。
西方也有一句谚语,说得很有道理:「四十岁之前,你的相貌受遗传的影响;四十岁以后,你的相貌要自己负责。」这个话讲得很有道理。换句话说,我们听了这个话,很容易明了,四十岁之前,你受业力的影响,过去生中造的业力。四十岁之后,你这一生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脱离这个影响。在中国修行人里面来讲,袁了凡就是最好的例子。命运从哪里来的?积习造成的。你所累积的习惯造成的,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我天天累积佛菩萨,我其他的都放弃,我专门累积佛菩萨的德行,那么你在这一生当中,肯定就成了佛菩萨。
佛法说出了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么不想佛?你为什么不作佛?佛的心叫「大菩提心」。大菩提心难懂,我们把它用现代的话语,简单的说出来,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佛心。我们能够放弃虚伪,就恢复真诚;放下染污,我们就得清净;放下人我,我们就平等;放下迷惑颠倒,我们就得正觉;放下自私自利,我们就恢复慈悲。由此可知,虚伪、染污,贪瞋痴的染污,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迷惑颠倒,自私自利,这是习气,过去今生所染著的不善的积习,把我们变成这个样子。
现在我们闻到佛法,我们明白过来了,要把这些不善的习气消除掉,断灭掉,随顺佛陀教诲,恢复本有的性德。你知道真诚是性德,只要把虚伪舍弃掉,真诚就透出来。真诚不要学,清净不要学,平等、正觉、慈悲都不要学,是你自性本有的。你现在被这些东西障碍,虚伪障碍你的真诚;贪瞋痴的染污,障碍你的清净心;嫉妒障碍你的平等心,嫉妒、傲慢障碍平等;迷惑颠倒,障碍你的般若智慧;自私自利,障碍你的大慈大悲。你本来跟佛没有两样。
我们要问,我们的真心、我们的佛性被障碍,它还在不在?在,肯定在。只要离开障碍,你就恢复了。我们的心要像佛心,这个心是普贤心。普贤的行,就是十波罗蜜。普贤的大愿,普贤的事业,愿力所成的事业,是自性本具的佛事。这个佛事是我们今天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一生从事於这个事业,你们看看孔老夫子一生也是从事於这个事业。中国人尊崇孔老夫子为圣人,在印度就称为佛陀,印度话的佛陀跟中国人的圣人,意思完全相同。印度人称菩萨,中国人称贤人,意思完全相同,於是我们学佛就知道从哪里下手。
社会教育,身教重於言教。教化众生,先要教化自己;自己没有能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你如何能帮助别人。孔老夫子教学,先端正自己。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先都做到,确确实实自己转恶为善、转邪为正、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他做到了,所以教学称之为「三转法轮」。
三转法轮,第一个是示相,我做出来给你看,「示相转」。这是我们常常提醒同学的,形象第一。世间人今天不知道孝顺父母,我做孝顺父母的这个示相,让你看看,你看看感想如何。世间人不懂得尊师重道,我表演给你看。我们今天讲经的场所,香港、新加坡、澳洲,我们的讲堂教室都悬挂著老师的德相,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示相教学,不忘师恩。我们今天这一点成就,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我们依教奉行就是尊师重道,老师教我的,我做到了。今天众生忘恩负义,不懂得什么叫道义、仁义、情义、恩义,我们做出来给他看。过去韩馆长对我们护持三十年,我们把这个大义示现给社会大众看看。所以我们也把她的照片跟老师平列在一起,甚至於特别尊重她,这是知恩报恩的教材,知恩报恩的示相。示相不懂,这再说明,这个说明就是「劝转」,三转法轮第二个,这才用言词来劝导你。最后「作证转」,我做到了,做证明给你看。所以世出世间教学,示相,形象摆在第一,你要教化众生,你要影响社会,第一个是端正自己的形象。我的形象不好,人家一看,就把你看穿了,讲得再好,没人相信。
虽然古德说:「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那是什么?那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听到你的言教,听得很有道理,你做不到,我来做。所以说「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学生超过老师。老师讲的,老师没做到,学生听了,学生做到了,学生超过老师。但那是很少数的学生,多数的学生不可能。所以你自己能用示相来教学,你感召的力量就强,受益的学生就多了。自己能说不能行,受益的学生很少,不会多。我们常讲上根利智得益,中下根性难了,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这一句是「普贤愿所成」,我们不能够疏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