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六0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0七卷)  2002/1/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607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香焰菩萨偈颂第九首:

  【一切广大刹,亿劫不思议,菩萨三昧中,一念皆能现。】

  这一首偈还是说微细入於毛孔刹中所起的作用。『一切广大刹,亿劫不思议』,先把菩萨的境界跟我们说出来,然后让我们了解事实的真相,这是不思议的境界。如何能够证实?能够契入?末后这两句说出来了,『菩萨三昧中,一念皆能现』,契入没有别的,就是在一心、一念。九法界的凡夫为什么不能够契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没有得一心。由此可知,净宗所修的法门确确实实是个直截了当的法门。为什么?它修一心,一心就是一念。所以我们如果得一心不乱,华严境界就契入。菩萨毛孔当中所现的大用,我们要知道,这个作用是圆满的。为什么?性德的流露。心性是圆满的,一心不乱何尝不是明心见性?这个道理要懂。

  在这首偈子里面我们要学的,就是要学「菩萨三昧中,一念皆能现」。菩萨的三昧,三昧是正受、是正定。在哪里修?怎么修法?你要问说在哪里修?一切时一切处,一切顺逆境缘都是菩萨道场。用什么方法?那真是叫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问题是我们不会。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你会么?」这句话的意味深长,这句话的境界不可思议,「你会么?」给诸位说,全在日常生活当中,事相殊胜妙好,佛法里面讲无比的庄严,我们一般人讲都做到尽善尽美。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是三昧。修行到哪里去修?一般人总是要找一个清净环境,深山里面人迹不到,没错,确实有这种根性的人,有此必要。特别是对初学,为什么?初学的人环境影响你的情绪、影响你的身心,不能不选择,这是初学。

  我们选择这个地方建道场,理由亦复如是,尽量避开诱惑,减少不善的影响,这样的环境有助於我们身心的清净。可是诸位必须要记住,这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手段,也就是初学要用这个手段。我们现在是初学,初学有初学的修行方法,有教导的方法,学做人、学办事。自古以来,初学著重在修福,老修著重在修慧,度众那要福慧双修。无论是宗门教下,总不外这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在《华严经》里面有没有?有,但是跟一般修行不一样;《华严经》这三个阶段融合在一起,所谓「行布不碍圆融」,行布就是次第,「圆融不碍行布」,所以《华严》这个方法快速,跟大乘不一样,速度快、成就高。《华严》多听,你的心量自自然然拓开了,这是大乘法里头没有的。舍不舍次第?不舍。还是要从严持戒律做起,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严持戒律,处事待人接物要守规矩。

  我们现在是初学,难在哪里?我们的坏习惯养成自然了。诸位到这个地方来共同学习,年龄都是三、四十岁,有些同学接近五十,半百之年了。从小养成的坏习惯,现在听了佛法,很想发愤用功来改自己的毛病习气,难,很难!想改也改不掉。这是什么原因?古人所讲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你已经养成习惯了。我们要不要改?要改,不改不能成就。不改,你的成就只是阿赖耶识里面种善根,善根增长不能成熟;要是真正去改,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熟。说老实话,为什么改得这么困难,为什么改不掉?说实在的,你对於事实真相认识得不清楚,虽然听经听了这么久,懂不懂?好像懂了,细细的去观察你没有懂,似懂非懂。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当然之理。为什么说当然?因为你没有做,你没有落实,你说「我懂了」,你的知没有通过试验,你这个知就不真实、不踏实。怎样试验?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这是试验。

  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讲,要把佛经里面讲的这些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这是试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的思想、我的见解确实改变了,把我自己从前对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放弃了,统统换成佛菩萨的想法、看法,通过试验。佛菩萨在经论里面教给我们断恶修善,这些教诲我们要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境界现前,一切人事物立刻就能够判断是非善恶,有这个能力。是善的要去做,不善的不但不能做,念头都不起,通过这个试验。天天在试验,年年岁岁在试验,尽形寿不舍离。这个样子你的解跟行就相应,功夫就得力了,改毛病、改习气不是难事,轻而易举。所以感觉到困难,没有去做,很想做、想统统都做,做不来,太多了。

  章嘉大师教我们,一天做一条,今天我修不杀生,我真的把它落实了;明天,我修不偷盗。不是说到明天我修不偷盗,我就可以杀生了,不是这样的,学了一条之后要保持,受持。这样一天学一条,三个月你就脱胎换骨,你就不是凡人了。你能够保持个两三年,你就是圣人,真佛弟子!所以功夫得力从哪里下手?绝不贪多,积功累德,一天一条慢慢的累积起来,你就成了德,用这个办法。你看看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是怎样断恶修善的?用功过格,一天也是一条两条,他不是一天要做个几十条、几百条,不是!这个样子做,扎实、脚踏实地。《太上感应篇》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也用这个方法,一天学一句,我在这一天一定要做到这一句,到第二天我就学两句,第三天我就学了三句;真肯这样作法,三个月到半年,你的气质就不一样。古人讲「读书在变化气质」,我们佛法里面讲转凡成圣,你虽不是大圣是小圣。小乘须陀洹就是小圣,初信位的菩萨就是小圣。我没有证得须陀洹、没有证得初信,总跟初信、须陀洹靠近了。我们学天台大师的话,不能证得圆满位,我要证得分证位,须陀洹的分证位、初信菩萨的分证位,你说这行不行?肯定可以做到。

  勇猛精进,对自己不能纵容、不能姑息,对自己真的要严格的约束,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你看看许多人学佛,学到老一无所成,什么原因?就这个地方搞错了,他对自己很宽大,对别人要求很苛刻,彼此两方面都不得利益。你对别人严格要求,别人看你自己也做不到,对你生怀疑、对你生误会、对你产生叛逆。自己对自己过分的放纵、放逸,德修不成,学不能进步,一直到老死后悔莫及。可是我们看看现前一般学佛的人,到临终后悔好像还不多,至死不悟,你说可怜不可怜?这种人我们晓得果报在三途。真正学佛要记住,「菩萨三昧」。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菩萨三昧。最高的享受不是吃得好、穿得好,不是世间名闻利养、荣华富贵,不是这个;最高的享受是你真正觉悟了,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最高的享受。身语意业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真正享受。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间为我们示现的最高的享受,你看他的生活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们看到他不是苦不堪言吗?王子,他可以作帝王,他为什么过这种生活?这种生活比作国王享受还要殊胜,我们凡夫看不懂。凡夫当然看不懂,你迷在五欲六尘之中,你不知道。这一桩事我们要细心去观察你才能明了,粗心大意你看不出来。在中国古代,颜回之乐孔老夫子知道,别人看不出来。别人看颜回穷途潦倒,过著最低的物质生活,夫子知道他快乐,不亦悦乎!世间人以为什么是乐?名闻利养是乐,荣华富贵是乐,物质生活过得非常好这是乐,以为这是乐。在新加坡,我看整个新加坡这个都市里头有一个真正快乐的人,许哲,是新加坡最快乐的人、最幸福的人。在新加坡的同修,你们想想我的话,你们仔细的观察,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心地没有一个恶念,身口没有一个恶行,这才是真正之乐,真正的享受。

  方东美先生在佛经里面看出佛菩萨,说出这么一句话不容易,他们这个生活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说不出这句话来。由此可知,他能说得出这句话来,他没有入这个境界,也非常靠近。我们佛法里面说,他没有证得究竟位,他证得分证位,感受到佛菩萨生活的气氛,他才能说得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什么最重要?三昧最重要,三昧叫正受,你想想这个名词的意义。受是享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要知道六道凡夫的享受不正常,什么叫不正常?心有忧喜,身有苦乐,这个享受不正常;反过来看,诸佛菩萨的享受,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叫正受。再说得明白一点、明显一点,心没有烦恼、没有习气,身没有生老病死,这是正受。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他是为生老病死而发心修行的,生老病死这个问题不能解决,那他的修行就没有结果。这个问题他真的解决了,没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从哪里来的?是从苦乐忧喜里头来的,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来的;离妄想分别执著,觅生老病死了不可得。这个话意思很深,一般人听不懂。离妄想分别执著,你的真心本性现前,自性里头本具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般若智照之下,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哪有什么意思?确确实实了不可得,这个问题才真正得到答案,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人的生活,起心动念都跟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融合成一体,他怎么不快乐?他怎么不自在?全部华严的境界就是菩萨三昧正受,我们要想恢复正常的享受,那就先要把不正常的享受放下。初学的过程当中,事要放下,为什么?事不放下会影响你。你看到这个事相,你那个心又动了,烦恼又起来了,要远离。真正得三昧之后,这个事要不要放下?不需要。为什么?「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得大自在。

  初学不行,佛为弟子所制的这些禁戒,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完全是教初学。像我们教子弟一样,教小朋友,小朋友不懂事、无知,要告诉他「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吃东西「这个不可以吃,那个不可以吃」,说了许多禁忌;到他长大智慧开了,他都通达了,还需要教这个吗?不需要。小时候已经养成习惯,自自然然他就合规矩。孔老夫子他自己也说,七十以后言谈举止不用作意,自然合规矩。这个合规矩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法身菩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虽然事事无碍,不失规矩。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佛要不要去持戒?不需要,自然就是这样,从来没有起个心、动个念「我要持戒」,自自然然就如法,那就叫做究竟圆满。我们的心还会被外面境界所转,还会受外面境界影响,那你就得受戒。自己要问自己,哪一个人不受外头环境影响?不受外面境界影响的,一个也找不到。

  我这一生当中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所以佛、菩萨,很多菩萨是古佛再来的,读《华严》我们很清楚,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来现身。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首先树立一个形象给我们看,为我们做一个样子,做个榜样、做个模范,中国大陆讲「样板」。供养大众,希望大众见到、听到,能有所觉悟。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梵网经》上他老人家自己说,这一次是第八千次,常常到这个世间来。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作菩萨、作比丘、作优婆塞、作优婆夷,不知道有多少!应化在社会里头各行各业。哪个行业里头没有佛菩萨?如果没有佛菩萨,这世间还得了?那不知道乱成什么样子!今天这个世间,大家晓得妖魔鬼怪多,佛菩萨也不少,要没有佛菩萨应化其中,这个社会早就毁灭掉了。佛菩萨应化在其中,把这个事情平衡了,还能维持这个样子。我们这个乱世、这个乱象能不能转好,完全看众生的觉悟。众生觉悟,首先自己觉悟。

  所以我问同学们,你们是愿意作菩萨?还是愿意作妖魔?什么是妖魔?存心损人利己,这是妖魔;存心舍己为人,这是菩萨。菩萨跟妖魔,就在自己一念之间。我给社会大众带来烦恼,我就是魔王,魔子魔孙;我给社会大众带来是清醒的觉悟,那你就是菩萨,真佛弟子!真佛弟子你的前途一定是往上升,魔的弟子你将来必定堕恶道。这个事情自己要清楚,自己要下定决心,摆在面前「佛」、「魔」两条道路,你走哪一条?佛的道路开始走起来好像很辛苦,愈走愈自在,愈走愈快乐,那个路是宽的。魔的道路眼前走起来好像满幸福,为什么?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起心动念都是害别人。这个路子前面是狭窄的,愈走路面愈狭小,走到最后阿鼻地狱,我们不能不明白。

  菩萨三昧怎么修法?经上讲得很好:「一念皆能现」,就是一念觉,这个说法我们还是不好懂,还是不晓得从哪里下手;说得再浅一点、再明白一点,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经典里面的教诲,你才能得菩萨三昧。学教、修行,学教要不能落实在生活里面,修行两个字落空了。譬如佛教我们布施,我们非常悭吝贪而无厌,布施是对治这个烦恼的。我不肯修布施,我的贪心与日俱增,悭贪的烦恼一年比一年严重,悭贪堕饿鬼,你一年一年跟鬼接近,自己错自己不知道。佛教导我们用什么方法破悭贪?用布施、供养。佛教导我们,用礼敬的方法破自己的憍慢。如果说平常我只尊重某一个人,某一个人说话我听,其他人跟我说的不听,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为什么?傲慢习气没断。傲慢习气人都有,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学来的,生下来就有。

  你仔细观察婴儿,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在地上爬,你看他有没有傲慢?你仔细观察,贪瞋痴的习气你就看到了。他看到那个糖他会去抓,如果跟他同样一个大的小孩,他两个就会争,虽然不会说话,那些动作上你都看得出来,都想要得到。得到欢喜,得不到就哭,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学得的。我们学佛从这些地方真的是微密观照,你就了解。儒家讲「傲不可长」,佛家是傲慢一定要把它消灭掉,不能有,这个东西障碍性德。所以佛教我们礼敬诸佛,一切恭敬。我也听说不少的同学来告诉我,某个人对师父很尊敬,只听师父一个人的话,别人讲话都不听。我听了怎么样?我听了摇头。为什么?他听我讲经这么多年他没有开悟,他要悟了怎么样?一切恭敬。什么人的话都能听,有智慧拣别,他说的话是好话,我们应当记住;说的话是不好的话,要把它忘得干干净净。

  许哲有这个本事,成就自己的善心善行。谁是我的老师?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华严境界!善人是我的老师,不善人也是我的老师;善人我要向他学习,不善人是我的一面镜子。看到他的不善,回过头来想想「我有没有这样的不善?」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恶人是我的老师,我统统恭敬,平等的恭敬、真诚的恭敬,真的学会了。我如果看到这样的同学,我欢喜。当然初学跟一个老师有毕业的一天,我们佛法讲「出师」,你觉悟了。觉悟了你就去参学,这样才能成就圆满的智慧德能。好,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香焰菩萨偈颂最后一首:

  【一切诸佛土,一一诸菩萨,普入於佛身,无边亦无尽。】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非常好,他说「非唯一会」,就是不只是这一会,「一切菩萨皆入佛身,方为赞佛」,这个赞颂才圆满。每一位菩萨都入佛身,这个佛身是毛孔;入一毛孔,一切毛孔亦复如是,每一个毛孔里头都入。入一佛如是,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的一一毛孔统统入,这个法界叫不思议法界。我们在经典里看出来,事实真相是重重无尽,这才是事实真相,没有一桩事情是单纯的,重重无尽。所以我们想释迦牟尼佛怎么会契入这个境界?我们没有办法想像,真的是不可思议,这才真正叫庄严佛净土。佛法的殊胜,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在世尊把这些事实真相为我们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不在这里;它最极的殊胜是教导我们证入,这才叫实学,我们不是来听讲故事的。正如旅行一样,我们现在还没有起程,我们来听他给我们介绍需要走的这一路的状况,我们希望达到目的地的那个状况。佛给我们讲经说法是这个,终极目的是教我们开步走,是要我们达到目的地。

  诸佛菩萨为这么一桩事情倒驾慈航,到九法界里面现身为大家说法,不是来讲故事给你听的,没有什么好讲头,是想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地。确实我们有这个心想修行,想在这一生当中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成佛,但是哪里晓得成佛有这么殊胜?一切大乘经上讲的真正是介绍,所谓「沧海一滴」,《华严经》上介绍得多,说得详细,这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给你说就是极乐世界的境界。一切诸佛果地上的境界,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的境界,一切诸佛这个境界是相同的。菩萨入一切佛身毛孔,我们无法想像,果德上真的是大圆满,真正是大解脱、大自在。我们读了听了,禁不住要问:我能契入吗?这个问题问得好,你能有这个问题问出来,可见得你有心了,佛法讲你的善根触动了;你要没有这一念,你的善根还没有触动。经教你眼看触动了,这个光碟你在听讲触动了,你生起向往的心,兴起恋慕的心、求得的心。这个心是觉心,你真正觉悟了,非常可贵。真正这种心,这个念头发起了,你会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你这个念头不动,生不起来,佛菩萨想加都加不上;念头才动,一切诸佛菩萨都知道,怎么不会加持你?这种加持是帮助,不是情见是智照,自自然然法尔如是。所以这一句总结才结出赞叹的圆满,赞佛到究竟之处。

  前面两句话要记住,『一一诸菩萨,普入於佛身』,「一一」是一切十方三世无量无边刹土里面的菩萨,每一位!这个菩萨,的指等觉菩萨,也能够引申旁及地上菩萨,他们有能力,三贤位的菩萨达不到这个境界。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很幸运选择净土法门,我们要问,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的这些菩萨众,下下品往生的,能不能入这个境界?我给你说的答案是肯定的,能入这个境界。为什么?《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清楚,《阿弥陀经》上也说得很清楚,十方世界念佛众生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八地以上,那怎么不能入这个境界?你晓得这个道理,你才真正了解净土法门的殊胜,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不是虚妄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净宗法门殊胜,到底有几个人晓得?有几个人能说得出来?但是你要记住,带业往生你的烦恼习气并没有断,你只是一句佛号功夫得力,伏住了,虽有烦恼习气它不起现行,这样的境界。我们今天烦恼习气常常起现行,要知道这样不能往生。烦恼习气是有,我有能力控制住,它不起作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能够随顺佛陀的教诲。印光大师那四句偈不得了,我们选作院训,「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你只要做到这十六个字,你往生就有把握。出家人敦伦尽分,就在「沙弥律仪」,沙弥律仪要不能做到,这句话就落空。伦是伦理,佛门有佛门的伦理,上下尊卑。佛法是讲平等,心地平等,事不能平等。五个指头伸出来长短不一样,你要是平等,好,把它切成一样长,哪有这个道理?什么叫平等?离妄想分别执著就平等,要懂得这是真平等。事上你把它切平,平等了,心里头不平,你那个平等是假平等,不是真平等。

  前面我们念过,「身住一切处,一切皆平等」,我们提倡修学的重点:真诚、清净、平等。我们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味真诚来接待,这就是平等。但是你要晓得,为什么事上不能平等?事上是缘,缘不平等。事是怎么形成的?是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著就不平等,所以事相不平等。我们每一个人长的相不平等、不一样,但是眼见是平等的,你有眼能见,我有眼我也能见,耳听也是平等的。实实在在讲,这个见闻还是不平等的,为什么?每一个人所见的感受不平等,每一个人听的感受也不一样。有人听了喜欢,有人听了忧愁,这怎么会平等?我们不谈感受,只谈作用,眼有见的作用,耳有听的作用,那行,那是平等的;到感受,那是分别执著,又不平等了。所以唯有随顺佛陀的教诲,佛陀今天不住世,他的教诲就是留下来的这些经论。经论我们也不必学很多,我们只选择其中的部分。实在讲,古德讲得很清楚:「一经通,一切经通」,古人确确实实一生专攻一部经。

  晚近我们所看到的,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周止庵居士一生专攻《心经》,他们在一部经上下的功夫深,用的时间差不多都是三、四十年,三、四十年专攻一部,他成为专家。你想想看,今天学《金刚经》,自自然然会选择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你要是参考注解一定是它摆在第一,不会去看别的,这用三、四十年的功夫!你要研究《心经》,你一定想到周止庵的《心经诠注》,他变成这部经的权威学者,我们用世间的话来讲。他们不是世间学者,他们有学还有修。这些人很难得,都是求生净土。江味农居士常常讲,「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念佛往生的。末法时期这些大德,都是做出这种形象来给我们看,教导我们。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我心目当中都是佛菩萨再来示现的,教我们怎么学法。我们一般人学佛、学经教贪多,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看,不懂得学习的方法、不懂得这里面的诀窍,所以时间浪费、精力浪费,到后来一无所成,真可惜!

  我早年在佛光山,佛光山刚刚开山的时候,办了一个「东方佛教学院」,星云法师找我,我在那里教了十个月。我跟法师建议一个学生学一样,或者把它分成小组,三个人学一样,那个时候学生有一百多人。一生专攻这一部经,做专家不做通家。法师没有接受,他说这个方法是好,但是不像学校,没有采纳。如果那个时候要采纳,今天佛光遍照世界,我们能想像得到。全世界缺少弘法利生的人才,那个时候如果真用这种方针来培训,那现在每一个人至少都有三十年的功夫,三十年用在一部经上,不都变成江味农、周止庵?那还得了!我在此地劝勉我们的同修,还是几十年前的老话,希望你们专攻一部经,不能贪多。贪多嚼不烂,贪多你的心不定,菩萨三昧你得不到。一门,很容易得菩萨三昧。为什么?心是定的,没有妄想。

  我学一部,别的同学讲经我可不可以听?可以,那叫参学。我讲《华严》你可以听,听完就算了,不要去研究经本,也不要去看注解,听完就算了。你还是研究你自己的那一门东西,你把你所听到的融会到你自己那一部经典里面,你可以去发挥。对於《华严》不需要深入,你那一部通了,你的《华严》自然通了,就怕的是你不通。要通,研究是决定研究不通的。要怎样才通?解行相应,你就通了。你所学的东西要不能在行里头求证,没有法子通,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开悟。悟是要功夫的,功夫是要在生活当中历练的。你看看善财五十三参历事练心,这是修学最后的一个阶段。就像现在一般学校毕业了,毕业之后实习,如果你是学师范的,你要到学校里教书实习,实习个一两年,成绩不错才发文凭给你;没有通过实习,这个文凭不发。你要是学技术的,你要到工厂实验室去学习,实验,你真的学到了。你学工商管理,给一个工厂、给一个商场,你去管理,看到你管的成绩不错,文凭颁发给你,承认你。

  佛法是要通过实习的,我们在学院里头天天上课,日常生活当中你慢慢去磨炼,解行相应。到你有了这个基础,你到外面各个道场去参学,就是五十三参。要通过这样的实验,你那个智慧才叫真正圆满,方先生以前教给我的。没有通过实验的不是真智慧,为什么?你没有经过考验。善财童子出师之后,出师就毕业了,他念的学院是文殊菩萨办的,在文殊菩萨那里学成,毕业了,出去试验、历练,在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去参访。你说哪一法不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连贪瞋痴也是佛法。於是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现实的社会。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眼前森罗万象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个经是活的。我们今天展开这个经典是什么?说明书,是虚空法界刹土众生的说明书,为我们介绍,我们明白了,晓得在哪里学。

  「一一诸菩萨,普入於佛身,无边亦无尽」,这是什么境界?这个境界原来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在佛毛孔中,一一毛孔无不如是,我们去想这个境界。佛法通常不用想,为什么?想里头有心意识、有情执,就是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去想,想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观,所以不用想用观。观照,佛家用的术语,观照不用心意识,也就是离分别执著,没有成见在里头。想里头有成见,「我以为怎样怎样」,有这个东西掺杂在里头;观,没有。用现代人讲的话,观是纯粹客观的,想是带著主观,主观往往把事情看错,客观才能看到真相,没有主观观念在里头。我们应付一切人事物,有时候稍稍夹杂一点主观观念,到最后怎么样?最后发现错误,这是我们在参学里头得到的教训。错误虽然不大,小小的错误我们就得到警觉,就知道回头,就知道错误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我们从根本上修正,这个错误才能够不再犯。

  这一点相当不容易,你看看古人所说的,人要不犯过,这是个理想,除了如来真的一点过失都没有,菩萨都不免,圣贤人都不免。夫子常说尧舜都难免,这是中国的大圣人,孔老夫子一生最佩服的、最敬仰的,都还不能够说完全没有过失。所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就说明改过非常重要。圣贤人与我们不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就是他们知过能改。凡夫生生世世还搞六道轮回,知过不能改,差别就在此地。我们读香焰光菩萨这一段赞颂,他提醒我们什么?他教导我们什么?我们在这里头又学到些什么?我们修学佛法,古大德常常说「开卷有益」,这三个问题要有肯定的答案,我们这堂课没有空过、没有白上。

  《华严经》好,经文长,菩萨多,每一个菩萨都来教导我们。有时候方法非常接近,有时候不一样,都是值得我们做参考的。但是你要成就,你要记住一门深入。我们今天选择这个法门还是《华严经》上的,没有离开《华严》,我们选择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的一位善知识,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跟著普贤菩萨走。普贤法门要怎样才能够契入?记住他是大乘圆教等觉菩萨,古大德说比这个说得还要高,他不是说大乘,一乘,一乘圆教等觉菩萨。菩萨行先决的条件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发不是菩萨,发菩提心才算是菩萨。我们没有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我们这些年来把它归结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说法大家好懂,这就是菩提心,你用这种心去修行,叫普贤行,用这个心去修十波罗蜜、去修普贤十愿,就叫普贤行。

  我们是把经典上佛讲的三心,写成了五个。菩提心的体就是真心之体,真如本性,「真诚」,就是经上讲的至诚心。至诚心是真诚到极处,没有丝毫虚假,这是体。深心是自受用,自受用里面我把它写成三条:「清净、平等、正觉」。古人讲深心是好善好德,这个解释也很好,我把深心说作「清净、平等、正觉」。回向发愿心,我写成「慈悲」,马鸣菩萨讲的他受用是大悲心,慈悲就是大悲心,慈悲就是回向发愿心。这样说起来大家好懂,不需要再加以解释。我们要常存这样的心,要常念普贤十愿,要常行文殊十波罗蜜,我们就是修普贤行。念念求生净土,把这个功德回向庄严佛净土。天天念「愿以此功德」,什么功德?你有什么功德?如果我们存心常念、常行,那就是功德。这个功德,上可以供养诸佛如来,为什么?依教修行供养;下可以供养微尘数刹土众生,真正做到,那是功德。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些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懂。

  特别在现前的社会,儒跟佛衰微到极处,在家出家的大德看到眼前这些状况,没有不痛心流泪的,我看过,都在想方设法来拯救。拯救,根本在人才。往年我听说赵朴初老居士在上海参加一个佛教会议,他提出来:「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要培养人才。」他知道人能弘法,非法弘人。世出世间任何一个事业,要想建立、兴旺,没有人才做不到。钱财没有用处,那是助缘,人才是正因。但是人才太难了,要找什么样的人?用世俗的话来说,要找真正肯牺牲奉献的人,这种人难找。不能够牺牲奉献、不能够舍己为人,怎么教也教不出来。他有这样的悲愿,发这样的大心,纵然遇到知识差一点,他也能成就。因正,善根厚,稍稍有一些启发他就能悟入。没有这种悲愿,不能牺牲自己,佛菩萨来教他都没有用处。他的道心发不起来,没有办法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不是说真的没有办法,他自己做不到。

  我们看到古时候苏秦、张仪悬梁刺股,发愤求学,成功了。那是真苦,读书夜以继日,晚上打瞌睡怎么办?从前都是留长头发,屋梁上栓个绳子,头发绑在绳子上,打瞌睡头一低下来,这个绳子就把你吊起来,用这种方法。佛家讲的勇猛精进,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而不是像现在疲倦了赶紧去休息,放逸懈怠惯了,毛病习气改不过来。没有古人这样的毅力,没有古人这种决心、精神,所以一生往往空过了。要想成就,不吃苦头成就不了的。去年香港亚视到新加坡来访问我,我们在净宗学会招待他吃饭。吃完之后,他是没有给我说,他是跟别人说,他说「过这样的生活,你们还会有成就?」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生活太富裕了。居士林的菜比净宗学会的丰富得多,居士林的菜大概十五道到二十道,净宗学会通常才七、八个菜。你看看人家,他不是学佛的,他是电台的记者,有这样的感想,我相信他在中国大陆访问,看到出家人一定非常清苦。我们今天过天堂的生活,没有受过苦,成就难了!我在学佛的时候我吃苦头,真正吃苦头十五年,往后就好像一般生活,你们认为正常了。古人讲的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肯吃苦、怕吃苦,一点小小的挫折都禁不起,这个人不会有成就。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经文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