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0二卷) 2002/1/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602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南方法喜菩萨偈颂第五、六、七首,有一些同学希望我把这三首偈重新再讲一遍,希望能够听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第五首:
【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
这一首偈是一般大乘人的境界,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引用这个说法。三首偈都是讲「体用无碍」,体是性体,用是德用,如来果地上是已经证得了。我们凡夫有,虽有,但是自己不能够觉察,所以虽然也是从体起用,因为被业力所控制,这个无碍就变成有障碍了。偈颂前面两句,清凉大师注解里头说得很好,就相上来说「无生现生」,好懂,一般中等以上程度的人都能够听得懂。有从哪里来的?有从无来的。法相宗里面常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诸位学过这么多年的大乘佛法,都有这个认识。觉,觉性不动。什么叫觉,什么叫不觉?这个意思我们要搞清楚,觉是不动的、是清楚的,不觉就动了。就像水一样,佛经里头常常用水来做比喻,水在平静时一点波浪都没有,这个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这是觉,觉的意思。如果这个水起了一点波浪,动了,动就是不觉,它也能照,照到外面的境界相就是支离破碎的。小的波浪还好,虽然不是照得纯真,接近真,接近真实。动得幅度愈大,把这个境界相就破坏得愈多,大风大浪,几乎这个境界相完全照不出来。那个倒影在水面上,的的确确是支离破碎的,佛常常用这个做比喻。修行人心愈清净,外面境界就照得愈清楚,就像水的动跟静的现象一样。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心如止水,不动,所以外面这个境界相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夫心是动的,九法界众生动的幅度不一样,愈往上去动的幅度愈小,愈往下面去动的幅度愈大,他心不定。心不动的时候水就恢复平静,平静的水它就有照的作用。照就是智慧,般若智慧的观照。心一浮动,智慧就没有了,智慧没有就变成烦恼。我们可以这样说法,诸位从这个比喻上去体会,这个水在平静的时候,这个照叫智慧;起了波浪它也照,那个时候照叫情见、妄见,他所见到的事实真相是一点点,不完整、断断续续的,很不容易连成一片,六道众生如是。你要是明白这一个道理,你就晓得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为一切众生解决问题,他不需要学习,他不需要问你,你一说出来他都知道。为什么?你见到的事实是片面的,他见到的是完整的,他照的是完整的,你所照的是片面的。你一个波浪起来的时候,你这个波浪照的是一小片,另外一片你照不到,你照的是支离破碎的。
这个事情我们很可以在水边,比如在江边、在海边,我们在香港,香港这边看九龙那边的景观,那个海水是有波浪的,大致轮廓你可以看得清楚,细细看不行,看不清楚。如果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像湖面没有风浪,它的倒影跟形相就一模一样,我们从这里去体会。所以佛教学生、教大众最重要的是什么?妄念要断掉,妄念就是波浪。妄念为什么不能断?你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境界就好比风一样,譬如人家赞叹你,你欢喜了,这一欢喜,清净心失掉,平等心失掉,你就照不清楚;别人毁谤你、侮辱你,你瞋恚心生起来,那个波浪就更大。在这个时候做种种决定,怎么会没有错误?
中国在古代这些读书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读书人,书读得很好的,让他来担任重大的任务?古人有一句话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为什么?通情达理,他对宇宙人生的道理明白了,虽然没有完全明白,比一般人要明白得很多。他那个心也是在动,他那个波浪小,一般众生的波浪大,他波浪小所照的就能够指导波浪大的。意气平!修行人要注意,我们的意气不平,什么功夫都没有。《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往生西方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清净平等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方法,用这个方法要做出成绩出来,成绩是清净平等觉。所以这一句佛号,要把清净平等觉的障碍打掉,才起心动念赶快「南无阿弥陀佛」,归到阿弥陀佛这里。七情五欲、贪瞋痴慢打掉了,用这一句佛号代替了,常常这样锻炼,时时刻刻这样锻炼,锻炼到一段时期心静下来,静下来就是烦恼习气伏住了,往生就有把握。要是伏不住,不行!
大乘法里面平常所讲的「相」,这是从相上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宇宙万事万物,星球、生命从哪里来的?心现识变。但是心跟识都没有相,「无生」,无生是讲心性、是讲性识,它能现相。所以不要说性了,就从阿赖耶识就有四分,四分里头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从哪里来的?自证分是体,其他三个都是作用。自证分生见分,见分生相分。证自证分是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就是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於自证分、见分、相分完全明了,那个明了叫证自证分,真实智慧。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都具足四分,这个理,修学大乘的人不能不懂。
相从哪里来的?相从见来的。见是什么?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讲,是心想,「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见是心想,这是见分。相是幻相,想来的。譬如我们现在在此地,我们提到布里斯本净宗学会,大家去过的马上就想到了,净宗学会的形象都在你脑海之中,就现相了。没有去过的,听到这个名词他就起了妄想,他也能想,想的时候不切实际,可能跟道场就有很大的差距。你听说的愈多,或者你看过这地方的图片,那你想的比较接近,从心想生。见分是想,能见,能见一定要见到相,相就出来了。「见」用现在的话是属於精神,相就属於物质。物质从哪里来的?精神变现出来的。精神从哪里来的?从自性里变现出来的,自证分就是真如本性。凡夫差在哪里?凡夫差在没有证自证分,没有智慧,完全著了相。
你看看我们世间的学问,世间学问到今天为什么不能够像佛法这样的把宇宙人生事实真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搞不出来?原因都在精神、物质这两方面下功夫,不知道精神跟物质是同源,同一个根源:自证分。因此,佛家讲心物是一,哲学上讲心物,佛法里头用的是空、色,《般若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空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这个意思含得很深、很广,要晓得空跟色是一。或者佛法里头也有说「心、色」,心法色法,心法跟色法是同体,同出於一源,那个源就是心性。这个样子你才能够找到根源,但是你不能执著,执著你永远见不到,你所见到的模模糊糊。为什么?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妄想分别执著很微细,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修行人,佛为什么把它分作这么多阶级、这么多层次?就是你妄想执著轻重广狭。妄想分别执著轻的人层次就高,妄想分别执著重的人那就在下面。
如果就十法界来说,这个都是我们假设的,佛法界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没有,菩萨法界这三种有,很轻,缘觉法界比菩萨法界重一点,声闻法界比缘觉又重一点。下面是天法界,天下面是人法界,愈往下面去愈严重,到地狱法界全迷了,是妄想分别执著最严重的。法界无量无边,那个轻重成分不相同也是无量无边。我们这几个人在一起,大家都是人,每个人境界不相同,每个人智慧不相等,什么原因?每个人的分别执著轻重不相同。愈轻愈淡薄,显出来这个人很有智慧;坚固的执著,不肯放弃自己执著,他的烦恼习气就显得很重,显出他没有智慧,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把佛法修学、教学原理原则给我们说出来了,让我们了解现前的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总归纳起来不外乎六根、六尘、六识,这个十八界就讲清楚了,把宇宙人生真相归纳这十八类,说尽了!根,这是讲正报,我们的根身;识,我们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有作用,它有照的作用。照有智,智照这是佛菩萨,是觉悟的人。有情,情我们就不叫照,叫见。为什么叫情?你里头带著妄想分别执著、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这种照我们就叫做情见。就像水起了波浪,起了波浪它还是照,照不到真相,水平如镜才能照到真相。这是我们讲的前面两句。
后面两句是从心性上讲的,「无住而住」,『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法性用虚空来做比喻,诸位一定要知道,凡是比喻只能比喻个彷佛,没有办法比喻得恰到好处,实在不得已,用虚空来做比喻。性、法性就是真心,就是本体、就是理,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真理。它有没有?它确实有,它是宇宙万有的根、宇宙万有的本,宇宙万有是它变现出来的,但是它没有形相,换句话说,我们六根都接触不到。眼看不见、耳听不见,鼻舌身都没有办法接触到,意也缘不到;意是我们想,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也想不到,它真有,所以用虚空来做比喻。「诸佛於中住」,这个住是什么意思?这个住就是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与法性融成一体。怎样才能融成一体?你的心要如虚空,你就融成一体。你的心要不是虚空,你就违背了法性,你就迷失了法性。我们跟诸佛、跟法身菩萨不相同的,是我们心里头有念,有丝毫妄想,你就有住。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头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你要到本来无一物,你就「诸佛於中住」了。
你还有一物,你心里还有一个念头,你就不住法性。你住哪里?住妄想。凡夫住在妄想里头,住妄想的人无事生事。这什么意思?六道本来没有的,三途本来没有的,十法界本来没有的,为什么会有?因为你住妄想生这么多事。那些觉悟的人他们住法性,不住妄想,看到我们住妄想不住法性的这些众生,「梦幻泡影」,他们在作梦。佛菩萨法身大士们看得很清楚,九法界众生都在作梦,这个梦很苦,苦恼!为什么?他不醒。佛菩萨来教化众生,好比什么?推推他:「醒来!醒来!」,把他唤醒。菩萨法界的人根利,一推他就醒过来了;六道里面的众生,怎么推他醒不过来,偶尔醒一下,哼一声,哼一声翻过去又睡著了,就是这个样子。地狱众生你怎么样推他,他不会醒,气都不吭一声,睡得太熟,他不觉,就好比这种境界。这一首偈的意思我们要明了、要清楚。
下面两首是怕我们著相,佛讲无生而示现生,是没错,你要是一分别、一执著就错了,你不解如来真实义。这首偈,如果诸位真正明了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学习的要领,后头两首偈不要讲了,讲就多余的。马鸣菩萨教我们听教闻法,要用什么样的心态?离言说相,你听讲经、听说法,不著言说,他多讲几句、少讲几句,长说、短说,无关紧要,你要体会这个意思。离名字相、名词术语,像这个地方讲「佛」、讲「生」都是名字,「有生」、「无生」都是名字,离名字相,不要分别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第三个离心缘相,你只是一味去听,不要想,你要想它「这是什么意思?」完了,落在意识里变成情见。你要是真正懂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是智照,你只管听,听的时候真的入定了。离言说、名字、心缘,人入定了,这样听经会开悟,会断烦恼习气。为什么?烦恼习气都是从分别著相而来的,你现在不分别、不著相,你用的是自性般若观照。
像《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你用智照,不是用情见。世间人用情见,尤其是六道里头的众生,哪个不是用情见?你要是用智照,那你很容易超越六道轮回,了生死、出三界。凡夫成佛,佛在大乘经教一乘经典里面讲真话,要多少时间?刹那之间,转过来就行了,把情见转成智照,凡夫就成佛了。《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做示范,你看他怎么转的?《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八岁小孩,龙女是畜生道,不是人道,她怎么成佛的?念头转过来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有分别执著,不再有妄想,她就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教我们,没有别的,就是希望我们在这里觉悟。哪一个觉悟,哪个就得度,成功了、回头了,回头是岸。那个岸是什么?大菩提涅盘。你还有分别执著妄想,你在六道生死轮回,脱离不了。真正觉悟的人不再搞六道生死轮回,觉悟了。觉悟之后,佛经里常说,「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这一生修行这个事情已经办妥;「不受后有」,永远不再搞生死轮回了。
但是你这个身还在,身还在这个世间,生死自在,想走就走了。有些人就走了,有些人还不走,这是什么原因?走的没有法缘,自己成就了,在这个世间没有法缘,法缘没有成熟;没有成熟,住在这个地方没有用处。佛菩萨自己了了之后,就要帮助别人,这是自自然然的,没有人劝你,没有人要求你,为什么这样子?佛经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但是很难懂,「法尔如是」。这句话没有法子形容,只好说自然而然,自自然然就是这个样子,不好懂!所以佛为随顺众生,希望众生能够了解一点点,当然意思不可能全懂,尽量帮助你,怎么个说法?愿力。你在没有觉悟之前,你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你已经见性,自性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你都现前,这是你自己已经圆满了;你从前发的这个愿,说话要算话,不能说了不算。从前发了,是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好了,你去度众生去吧!这个解释大家能懂,但是不是真正的意思,距离真正的意思很远很远,真正意思给你讲,你不懂。佛在经上只用四个字,「法尔如是」,这个境界确实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我们言语达不到,这是功夫,是境界上的问题。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
聪明人干脆放在那里不想了,做自己的功夫。功夫是什么?章嘉大师教的那个方法妙极了,看破、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要知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个天下是什么?法性,「法性如虚空」,法性才是自己,佛法里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法性就是佛性,就是自性、就是真性、就是真心,如虚空,无一物。《般若经》常常讲,「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的功夫真正练到这个境界就见性了。法性是性德,本有的,我们是修德,修德跟性德合而为一,性修不二,这个境界就叫做明心见性。在净土宗里头这个境界就叫做理一心不乱,在教下讲这个境界叫大开圆解,名相说得这么多,一个境界、一桩事情!为什么有这么多名相?是因为你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样,你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同。
好像你们从许许多多地方到「图文巴净宗学院」来,有人从东方来的,有人从南方来的,有人从北方来的,有人从西方来的,有人自己开车来的,有人走路来的,有人坐摩托车来的,有人是坐公共汽车来的,还有人坐火车来的。来的方向不一样,你来所用的交通工具不一样,你的方法手段不一样,到达目标是一样的。这才真正明白佛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管你从哪个方向来,不管你用什么交通工具来的,到达这里不都一样?都到了,「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决定不能分别「这个方向好,这个法门好」,那你错了。哪个是最好的法门?哪个是最好的方向、最好的工具?看你自己住在哪里。我住在东方,我不必说我要跑到南方去绕一个大圈,我才能走到,你从东方走一样,就路回家,不要绕圈子,直截了当。门门大道,都通达法性。
所以会修行的人在哪里修?就在现前生活环境当中,不必改变,就在现前工作之中,不必要换个工作。无论是哪种生活方式,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工作,统统都能证得法性,统统都能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关键就在你会不会。如何让我们这些不会的人也能会,唯一的手段就是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以你要想契入境界,你不讲经说法不行。哪个菩萨不教化众生?不教化众生的人不是菩萨。你出了家,人家尊称你法师,师是老师,为什么称你法师?你以佛法教导我。法的根本是什么?法性。你要是帮助我契入法性,我尊称你是法师;我证得法性,是你教我的、是你指导我的,你是我的老师。对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晓得法是我们的老师,我依法为师,修因证果;我依法教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修因证果,这是法师的意思。如果我们有法师之名,没有法师之实,叫冒充法师,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既然出家了,拜释迦牟尼佛作老师了,我们自己这个身分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是佛的弟子,我们不能认真努力修学、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佛弟子、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法师,问心就有愧了。
印光大师,你看他老人家这个遗教,他的署名「常惭愧僧」。惭愧是什么意思?对不起自己是惭,对不起大众是愧。我做得不够好,我居法师位,我做得不够好。印光大师可以说在最近一百年当中,第一个人!找不到第二个跟他一样,他的德行、他的学问、他的事业。他一生的事业弘法利生,真正做到弘护正法,是我们末法时期的典型,是末法时期的模范。我们要不能够认真向他学习,我们还走什么路?他老人家的遗教我们要念念记在心上,时时依教奉行。
法喜菩萨偈颂第六首:
【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光明靡不周,名称悉远闻。】
这首偈是从用上讲的,无去住而能够普周法界。「无住」、「无生」,大乘经论里面佛讲得最多,都是从一切诸法本体上说的,所以经上常常讲。清凉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引用许多经论来做例子,细说无生之理。《维摩经》里面讲「不二」,《楞伽经》里面讲「一切不生」,《中论》里面讲「不生为论宗体」。傅大士讲的尤其是明了,我在上面曾经提醒同修们,傅大士这首偈子我们要好好记住,他说:「佛法以无生为体,无著为宗」,无著就是无住,「忘想为因」,这个忘是把它忘掉,也就是离心缘相。「涅盘为果」,这个忘想,实在讲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要离开,这是因,大菩提涅盘是果。
这首偈一开端『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这是唯恐我们听了佛的话,著了相,著了言说相、著了名字相,又著了心缘相,你就把佛这首偈的意思错会了,万万著不得!我跟诸位说的「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是怎么个住法你要懂得,你要是有「住」这个念头就错了。这个「住」是诸佛如来他们所证得的,这个证得不是情见是智照,他们的智照与性体、与性德融合成一个,住是这个意思。唯恐我们错解了,以为佛有个住处,我们现在有个住处,住在图文巴,住在净宗学院,有个住处。六道众生对於住处是非常重视的,我们一般人讲居住环境、生活环境,有这个念头就有住处了。我们跟人见面常常会问「你住在哪里?」都会有个住处。佛没有住处,佛无住,你看看佛经上展开第一句:「如是我闻,佛在」,不是说佛住,他无住。他住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佛的家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你不能叫他住,你不能讲他有家,你只能说现在在哪里,「佛在」,那个字意思很深。
这是就后面这两句说的,「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怕你误会,心里执著佛有个住处、分别佛有个住处,所以告诉你法性如空,无所住。何况体无生,「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你要能体会这个意思,生跟无生,无生跟生,是一不是二。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作用,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我们想「它是什么道理?」这个「什么道理」,是我们自己起了分别妄想执著,它的真正道理你永远参不透,你去研究是用心思去思惟,达不到。这个事实真相佛在经上用一句话说: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就是一真法界,这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
你要怎样能够契入?不思议就契入。不思,离妄想;不议,议是说,离分别执著,所以佛法常讲这个事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处灭是不思,言语道断是不议,不思议。不思议,你就解脱了;你有思有议,你没有解脱,然后你才晓得这个习气是多深!天天我们在讲不思议,还是思议,思议不思议,把不思议变成了思议,这个麻烦大不大?这种功夫要很长的时间不断往上提升,就是渐渐放下,一年放下一点,年年不能中断,一世放下一点,生生世世不中断。佛法常讲凡夫修行证果是无量劫、三大阿僧只劫,你听了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不要打妄想;如果你听了之后,是分别执著又打妄想,那这个时间是没有止尽的。佛说这个话,真正的意思是说离妄想分别执著之难,这是真正意思。
对六道众生来讲、对九法界众生来讲,也确实是事实,众生里头绝大多数放不下。口里说放下了,实际上一丝毫都没有放下。所以我们要让这个功夫进展,没有别的,天天说、天天听,听多了说多了,阿赖耶识里面种子多了。长时薰修,我们这个习气增加了,慢慢它就产生力量,这个力量自自然然就放下了,不再分别执著。遇到一切人事都好,你才真正能够随缘,恒顺众生。能随缘、能恒顺,你就得自在。为什么?心清净,保持心地的水平,不让它起波浪,於是不知不觉渐渐就把情见转变成智照,这个时候你自己会觉得功夫得力了。就像惠能大师一样「常生智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生智慧,不生情见,智慧就是智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生烦恼,不会生自私自利,不会生名闻利养,不会生起贪瞋痴慢,不会生起享受五欲六尘,它不会生,心永远是平静的,所以它生智慧。跟水一样,平了,不起波浪。我们今天实在说从哪里用功?功夫怎么用法?学著在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不被境界所影响。不为境界所影响,这是功夫,境界影响不了你。为什么?你看破了,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梦幻泡影,虚幻不实。你在这里头何必去争它,何必一定要怎样要怎样,没有如此必要。一切都随顺,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大家说好就好。
我今天早晨还跟几个同修说,要学尊重别人,即使是一个家庭,夫妻儿女在一起生活,你这是一家人,你是做个家长,家里面无论什么事情,日常生活当中,今天中午我们吃几个什么菜,你这家里不管是四个人、五个人,提出来「我们今天吃什么好不好?」这个话很温馨、很温暖。你虽然是家长做父亲的,你尊重你的太太、尊重你的儿女,他们听了那个感受不一样。如果独断专行,我想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不与大家商量,是可以,你家人那个心不一样。这些地方布施恩德、布施恩惠,同时教导你的家人,将来他长大了,他也有家庭、他也有事业,事业,一个团体,或者是公家的团体、或者是私人的公司,你有许多员工你作老板,你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你这个老板会对你所有员工都照顾到。
佛经说偈仪式里,「承佛威神,观察十方」,那个观察大众是统统照顾到,不是只顾自己一个人。我喜欢怎样怎样,行不通!我喜欢怎样,他喜欢怎样,各人的意见不和,团体就破坏了。你看看古今中外成功的领袖,绝不执著自己的成见。自己虽然有很好的作法,他也把它遮盖起来,问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有什么好的方法。有人提出来跟自己相接近的,实在讲也没有自己这个好,自己可以达到一百分,他那个可以达到九十分,我用他的不用我的,采取他的,再给他略加修正,这是高明的领袖。别人才乐意为他献策,才会常常为他的事业著想,为他尽忠、为他效力。为什么?尊重别人。如果处处独断专行,别人都不如我的,结果变成孤家寡人,没有一个人会替你出主意,没有一个人真心为你效劳、为你服务,你怎么会不失败?
古人有两句话讲得很好:「做事难,做人更难」。古今中外做大事业成功的这些大人物,你看看他们的优点、他们的长处,没有别的,做人好,我们佛法讲法缘好、人缘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他的事业当然很顺利成就。佛法的教学,重点我常常讲,佛教我们三桩事情:第一个教我们人和,人与人之间怎样和睦相处,决定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虽然讲个互,从我本身做起,我不等待别人尊敬我,我先尊敬他;我不等待别人照顾我,我先照顾别人;我不等人家帮助我,我首先全心全力帮助人,这是菩萨法。
第二个,怎样跟自然环境相处?要用真诚的爱心照顾到环境。最接近的环境是我们自己的房间,我们自己住的房间,有没有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都是佛法。自己房间收拾好了,大厅里面、餐厅里面、厨房里面,主动的赶快去做,帮助你的家人,自己带头这是菩萨,跟到后面做的那是众生,菩萨带头。统统都做好了,这个家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再看看你的兄弟姊妹的房间、父母的房间,如果还没有收拾好的,帮助他们收拾。菩萨是要做一切众生的榜样、模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是师表、表率,范是模范。世出世间的学问都讲求实学,实学是活学活用;学了没有用处,恭维你,说得好听一点,你这是玄学,学了没有用处。所学非所用,你学它干什么?浪费你的时间、浪费你的精力,在日常生活当中派不上用场。
我很小十几岁在学校念书,我对於学校的功课不重视,所以我每逢考试,及格而已。我的老师都知道,老师也非常爱护我,我的校长问过我,「你可以拿到高分数,你为什么不拿?」我向校长报告,我只要及格年年升级就好,我绝对不会留级这就可以,我要高分数干什么?因为我遇到考试答这个考题,我自己算大概算到六十七、八分,我就交卷,我不做了。我考试从来都是头一个交卷,老师看了我的卷子都摇头,为什么?不肯做,我只及格就可以。真的从小「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我把这个看得很淡泊,不重视。我所重视的在哪里?读书。我在图书馆读书,我跟我老师讲,学校里排的课程没用处,我学不到东西。我在图书馆读我自己想学的东西,这个东西我学了我就有用,对我有真的好处。我著重实学,我搜集了不少食谱,我会做菜,我做了我自己能吃,我还能照顾别人。我能够看建筑图,盖房子的这些图我很喜欢看,我自己可以盖个小木屋自己住,我懂得怎样选材料。我不是将来作建筑师盖房子给别人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自己能照顾自己,所以从小我们接受这个训练。以后出家,老和尚常常讲出家人三把刀:剃头刀,自己会剃头;剪刀,衣服破了自己可以缝补;菜刀,下厨房样样都能干。你没有这三把刀,你就不够资格做出家人。尤其是个大的寺院,在从前大的寺院都是住几千人,那么多人生活,你要统统把他照顾到,你要不认真努力学,怎么行?学,这就是培福,福慧双修,这有福了。
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不著相,不著相慧在其中。菩萨道就是福慧双修,在哪里修?一切时一切处,『处处皆见佛,光明靡不周』,《华严经》上尤其讲得透彻。毛孔、微尘,正报最小的是毛孔,依报最小的讲微尘,佛说依报,这里面十方诸佛刹土,一切诸佛都在其中转大法轮。一毛孔如是,所有毛孔都是如是;一微尘如是,所有微尘皆如是。这个境界我们见不到,谁见到?法身菩萨见到。我们修礼敬怎么修法?敬人,念念当中不要忘了别人。如果这个事情是与大众有关系的,徵求大众的意见,这是尊重别人。你尊重别人,别人就尊重你,你不尊重别人,人家也不尊重你。凡事要商量,不能独断专行。再好的事情因为你独断,人家心里就难过,这样变成吃力不讨好,你真正替别人做,别人不感激你,不但不感激你还恨你,就差那么一点,少了尊重。在我们十大愿王讲,少了礼敬,你不懂得礼敬。你服务得再好,做得再周到,人家心里不高兴。你的事稍微做得不圆满、欠周到,但是你的敬意很真诚,别人欢喜。你有小小差错误失,人家不会见怪你,不一样!
所以,什么是真学问?通情达理,对待人情世故你通达、你明了。佛教处处对於情理法都讲得非常透彻,不是世间学问能够相比的。读经如果读得再多,你如果不解义,你不得受用;解其义,不能落实也是枉然。「处处皆见佛」,这个地方可不能著相,著相就错了。『光明靡不周,名称悉远闻』,这两句不难懂,前面都跟诸位细说过。你的智照,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你的教诲影响深远,远是影响十方,深是影响三世。第七首:
【无体无住处,亦无生可得,无相亦无形,所现皆如影。】
这是完全为了怕你著相,所以用否定的方法,让你在这里面细心去体会。佛法里面常说「法性如空」,哪来的住处?法的体无生,体尚且无生,哪有能生?哪有所生?把前面「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否定了。否定不是不承认,佛说否定的意思是教你不执著,你不执著、不分别你才真正见到事实真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虚空万物的缘起,人生是生命的缘起,这两大问题你解决了。这个在世间一切科学、一切哲学、一切宗教千万年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佛为我们说出来,说出之后要我们自己去证明,这是佛法教学最高明的地方。佛不是说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相信,不是的,要我们证实,证实他所讲的完全是事实真相,没有错误。要如何才能证实?离心意识,也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方法,「不思议解脱」你就证得了。证入这个境界,佛说这个境界是本有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楞严经》上讲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那个菩提就是智照,智慧观照到究竟圆满,你才晓得事实真相本来如此,绝对不是从哪里得来的。
智慧包括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本来就有,不是从哪里开的。悟也是本来就有,哪里有什么开悟?能力也是本来有的,样样都会,你为什么现在不会呢?你没有缘,你没有学,没有人教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是万德万能,这才是一个圆圆满满的人,圆满的相好,智慧、能力、相好,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我们今天失掉了,这个失掉是迷失,因为你生起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把你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失掉了。佛法教学无他,教导我们恢复性德而已。所以佛在经上说老实话,佛不度众生,佛没有东西教人,所教的全是你自己本有的,佛没有一样东西给别人。佛知道你样样圆满具足,但是样样都不能现前,你要过这个苦日子,过得很辛苦、很可怜。佛为我们做增上缘,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我们只要把烦恼习气淘汰掉,渐渐就恢复了。这里面不能不认真努力学习,为什么?这是增上缘,能够帮助我们提早恢复性德。你要不肯学,那你恢复性德的时间就长,就无量劫,无数世。要认真勇猛精进,一生成就。
《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做的示范,天天在进步,一生圆满菩提。见到普贤菩萨,最高的境界他就得到了。都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他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那是代表。在社会无论遇到哪一个人,都向他学习;无论遇到什么事,统统都学习,所以他变成什么都会,没有一样他不会的。真正是中国古德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一天都不放松。喜欢学、好学,这是真学问,把自己在课本上、经教上所学的东西完全落实,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凡夫自私自利,有我无人,没有把别人放在心上。佛是怎么样的?佛是无我有人。佛无我,菩萨无我,有人。人就是我,我就是人,自他不二。佛菩萨一切都为众生,来到这个世间是干什么的?如果来到世间是为自己,那你是来受苦受难的,为什么?你是来酬报的,你前世造的业,你这一世受果报,你是来受报的。学佛则不尔,学佛到这世间来干什么的?不是受报的,是来修福修慧的,福慧双修!
福怎么修?为一切众生服务,主动的、义务的,不讲求任何条件,无条件为一切众生服务,修福。慧怎么修法?离一切相,我为一切众生服务无我相,不执著我为大家做了多少好事,那你著相了。也不执著我做了多少什么事情,也不把我服务的那些人放在心上,「我对你们有恩惠,你们要感恩戴德,我今天照顾你,你们将来也要这样照顾我。」那错了,你所作所为是有条件的,是附带条件的,附带条件的只有福没有慧。如果把这个东西统统忘得一干二净,心地清净平等,像水一样,微波都不生,这是慧。福在慧中,慧在福中,福慧是一次完成的,分不开来的。不是说某个时候专修福,某个时候专修慧,不是,福慧一起修,福慧不分家,这是菩萨行,这是真正觉悟了。所以一定要懂得尊重别人而不著相,爱护别人也不著相,为他服务还是不著相。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句话意思你听懂了没有?「离一切相」是不著,三轮体空;「即一切法」,认真努力、全心全力把它做到尽善尽美,「即一切法」。这是大乘法里头空有两边不著,「离一切相」不著有,「即一切法」不著空,这叫行中道,这叫第一义,这是真理。不肯为众生服务,起心动念没有想到别人,错了!那个修成顶多你修到阿罗汉果。如果是一点利益众生的心都没有,给诸位说那不是佛道,小乘须陀洹果也没有分,你落到哪一道?魔道,不是佛。佛的心是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能不照顾别人?我这二、三十年来,念念想照顾别人,想做一个好样子,缘不具足,也就是条件不够;条件要具足,我会全心全力去做。
当然我们发心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众生要有福;要没有福,他承受不了。佛菩萨替我们选择这个地方我也很仔细观察,这个地方的人有福,能够接受我们全心全力无条件的为他服务。这个地方的人老实厚道,不造恶业,知足常乐。造恶业、不知足的那个地区,我们想替他服务,总有许许多多障碍、障缘把它破坏掉。所以要记住,『亦无生可得,无相亦无形,所现皆如影』,这几句因为昨天详细讲过,把上一次跟今天合起来听、合起来看,大意应该就差不多了。四首十二句意思深广无尽,深位菩萨要想把它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都不容易做到,为什么?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一段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南方法喜菩萨偈颂第五、六、七首,有一些同学希望我把这三首偈重新再讲一遍,希望能够听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第五首:
【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
这一首偈是一般大乘人的境界,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引用这个说法。三首偈都是讲「体用无碍」,体是性体,用是德用,如来果地上是已经证得了。我们凡夫有,虽有,但是自己不能够觉察,所以虽然也是从体起用,因为被业力所控制,这个无碍就变成有障碍了。偈颂前面两句,清凉大师注解里头说得很好,就相上来说「无生现生」,好懂,一般中等以上程度的人都能够听得懂。有从哪里来的?有从无来的。法相宗里面常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诸位学过这么多年的大乘佛法,都有这个认识。觉,觉性不动。什么叫觉,什么叫不觉?这个意思我们要搞清楚,觉是不动的、是清楚的,不觉就动了。就像水一样,佛经里头常常用水来做比喻,水在平静时一点波浪都没有,这个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这是觉,觉的意思。如果这个水起了一点波浪,动了,动就是不觉,它也能照,照到外面的境界相就是支离破碎的。小的波浪还好,虽然不是照得纯真,接近真,接近真实。动得幅度愈大,把这个境界相就破坏得愈多,大风大浪,几乎这个境界相完全照不出来。那个倒影在水面上,的的确确是支离破碎的,佛常常用这个做比喻。修行人心愈清净,外面境界就照得愈清楚,就像水的动跟静的现象一样。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心如止水,不动,所以外面这个境界相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夫心是动的,九法界众生动的幅度不一样,愈往上去动的幅度愈小,愈往下面去动的幅度愈大,他心不定。心不动的时候水就恢复平静,平静的水它就有照的作用。照就是智慧,般若智慧的观照。心一浮动,智慧就没有了,智慧没有就变成烦恼。我们可以这样说法,诸位从这个比喻上去体会,这个水在平静的时候,这个照叫智慧;起了波浪它也照,那个时候照叫情见、妄见,他所见到的事实真相是一点点,不完整、断断续续的,很不容易连成一片,六道众生如是。你要是明白这一个道理,你就晓得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为一切众生解决问题,他不需要学习,他不需要问你,你一说出来他都知道。为什么?你见到的事实是片面的,他见到的是完整的,他照的是完整的,你所照的是片面的。你一个波浪起来的时候,你这个波浪照的是一小片,另外一片你照不到,你照的是支离破碎的。
这个事情我们很可以在水边,比如在江边、在海边,我们在香港,香港这边看九龙那边的景观,那个海水是有波浪的,大致轮廓你可以看得清楚,细细看不行,看不清楚。如果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像湖面没有风浪,它的倒影跟形相就一模一样,我们从这里去体会。所以佛教学生、教大众最重要的是什么?妄念要断掉,妄念就是波浪。妄念为什么不能断?你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境界就好比风一样,譬如人家赞叹你,你欢喜了,这一欢喜,清净心失掉,平等心失掉,你就照不清楚;别人毁谤你、侮辱你,你瞋恚心生起来,那个波浪就更大。在这个时候做种种决定,怎么会没有错误?
中国在古代这些读书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读书人,书读得很好的,让他来担任重大的任务?古人有一句话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为什么?通情达理,他对宇宙人生的道理明白了,虽然没有完全明白,比一般人要明白得很多。他那个心也是在动,他那个波浪小,一般众生的波浪大,他波浪小所照的就能够指导波浪大的。意气平!修行人要注意,我们的意气不平,什么功夫都没有。《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往生西方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清净平等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方法,用这个方法要做出成绩出来,成绩是清净平等觉。所以这一句佛号,要把清净平等觉的障碍打掉,才起心动念赶快「南无阿弥陀佛」,归到阿弥陀佛这里。七情五欲、贪瞋痴慢打掉了,用这一句佛号代替了,常常这样锻炼,时时刻刻这样锻炼,锻炼到一段时期心静下来,静下来就是烦恼习气伏住了,往生就有把握。要是伏不住,不行!
大乘法里面平常所讲的「相」,这是从相上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宇宙万事万物,星球、生命从哪里来的?心现识变。但是心跟识都没有相,「无生」,无生是讲心性、是讲性识,它能现相。所以不要说性了,就从阿赖耶识就有四分,四分里头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从哪里来的?自证分是体,其他三个都是作用。自证分生见分,见分生相分。证自证分是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就是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於自证分、见分、相分完全明了,那个明了叫证自证分,真实智慧。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都具足四分,这个理,修学大乘的人不能不懂。
相从哪里来的?相从见来的。见是什么?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讲,是心想,「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见是心想,这是见分。相是幻相,想来的。譬如我们现在在此地,我们提到布里斯本净宗学会,大家去过的马上就想到了,净宗学会的形象都在你脑海之中,就现相了。没有去过的,听到这个名词他就起了妄想,他也能想,想的时候不切实际,可能跟道场就有很大的差距。你听说的愈多,或者你看过这地方的图片,那你想的比较接近,从心想生。见分是想,能见,能见一定要见到相,相就出来了。「见」用现在的话是属於精神,相就属於物质。物质从哪里来的?精神变现出来的。精神从哪里来的?从自性里变现出来的,自证分就是真如本性。凡夫差在哪里?凡夫差在没有证自证分,没有智慧,完全著了相。
你看看我们世间的学问,世间学问到今天为什么不能够像佛法这样的把宇宙人生事实真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搞不出来?原因都在精神、物质这两方面下功夫,不知道精神跟物质是同源,同一个根源:自证分。因此,佛家讲心物是一,哲学上讲心物,佛法里头用的是空、色,《般若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空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这个意思含得很深、很广,要晓得空跟色是一。或者佛法里头也有说「心、色」,心法色法,心法跟色法是同体,同出於一源,那个源就是心性。这个样子你才能够找到根源,但是你不能执著,执著你永远见不到,你所见到的模模糊糊。为什么?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妄想分别执著很微细,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修行人,佛为什么把它分作这么多阶级、这么多层次?就是你妄想执著轻重广狭。妄想分别执著轻的人层次就高,妄想分别执著重的人那就在下面。
如果就十法界来说,这个都是我们假设的,佛法界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没有,菩萨法界这三种有,很轻,缘觉法界比菩萨法界重一点,声闻法界比缘觉又重一点。下面是天法界,天下面是人法界,愈往下面去愈严重,到地狱法界全迷了,是妄想分别执著最严重的。法界无量无边,那个轻重成分不相同也是无量无边。我们这几个人在一起,大家都是人,每个人境界不相同,每个人智慧不相等,什么原因?每个人的分别执著轻重不相同。愈轻愈淡薄,显出来这个人很有智慧;坚固的执著,不肯放弃自己执著,他的烦恼习气就显得很重,显出他没有智慧,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把佛法修学、教学原理原则给我们说出来了,让我们了解现前的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总归纳起来不外乎六根、六尘、六识,这个十八界就讲清楚了,把宇宙人生真相归纳这十八类,说尽了!根,这是讲正报,我们的根身;识,我们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有作用,它有照的作用。照有智,智照这是佛菩萨,是觉悟的人。有情,情我们就不叫照,叫见。为什么叫情?你里头带著妄想分别执著、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这种照我们就叫做情见。就像水起了波浪,起了波浪它还是照,照不到真相,水平如镜才能照到真相。这是我们讲的前面两句。
后面两句是从心性上讲的,「无住而住」,『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法性用虚空来做比喻,诸位一定要知道,凡是比喻只能比喻个彷佛,没有办法比喻得恰到好处,实在不得已,用虚空来做比喻。性、法性就是真心,就是本体、就是理,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真理。它有没有?它确实有,它是宇宙万有的根、宇宙万有的本,宇宙万有是它变现出来的,但是它没有形相,换句话说,我们六根都接触不到。眼看不见、耳听不见,鼻舌身都没有办法接触到,意也缘不到;意是我们想,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也想不到,它真有,所以用虚空来做比喻。「诸佛於中住」,这个住是什么意思?这个住就是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与法性融成一体。怎样才能融成一体?你的心要如虚空,你就融成一体。你的心要不是虚空,你就违背了法性,你就迷失了法性。我们跟诸佛、跟法身菩萨不相同的,是我们心里头有念,有丝毫妄想,你就有住。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头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你要到本来无一物,你就「诸佛於中住」了。
你还有一物,你心里还有一个念头,你就不住法性。你住哪里?住妄想。凡夫住在妄想里头,住妄想的人无事生事。这什么意思?六道本来没有的,三途本来没有的,十法界本来没有的,为什么会有?因为你住妄想生这么多事。那些觉悟的人他们住法性,不住妄想,看到我们住妄想不住法性的这些众生,「梦幻泡影」,他们在作梦。佛菩萨法身大士们看得很清楚,九法界众生都在作梦,这个梦很苦,苦恼!为什么?他不醒。佛菩萨来教化众生,好比什么?推推他:「醒来!醒来!」,把他唤醒。菩萨法界的人根利,一推他就醒过来了;六道里面的众生,怎么推他醒不过来,偶尔醒一下,哼一声,哼一声翻过去又睡著了,就是这个样子。地狱众生你怎么样推他,他不会醒,气都不吭一声,睡得太熟,他不觉,就好比这种境界。这一首偈的意思我们要明了、要清楚。
下面两首是怕我们著相,佛讲无生而示现生,是没错,你要是一分别、一执著就错了,你不解如来真实义。这首偈,如果诸位真正明了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学习的要领,后头两首偈不要讲了,讲就多余的。马鸣菩萨教我们听教闻法,要用什么样的心态?离言说相,你听讲经、听说法,不著言说,他多讲几句、少讲几句,长说、短说,无关紧要,你要体会这个意思。离名字相、名词术语,像这个地方讲「佛」、讲「生」都是名字,「有生」、「无生」都是名字,离名字相,不要分别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第三个离心缘相,你只是一味去听,不要想,你要想它「这是什么意思?」完了,落在意识里变成情见。你要是真正懂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是智照,你只管听,听的时候真的入定了。离言说、名字、心缘,人入定了,这样听经会开悟,会断烦恼习气。为什么?烦恼习气都是从分别著相而来的,你现在不分别、不著相,你用的是自性般若观照。
像《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你用智照,不是用情见。世间人用情见,尤其是六道里头的众生,哪个不是用情见?你要是用智照,那你很容易超越六道轮回,了生死、出三界。凡夫成佛,佛在大乘经教一乘经典里面讲真话,要多少时间?刹那之间,转过来就行了,把情见转成智照,凡夫就成佛了。《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做示范,你看他怎么转的?《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八岁小孩,龙女是畜生道,不是人道,她怎么成佛的?念头转过来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有分别执著,不再有妄想,她就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教我们,没有别的,就是希望我们在这里觉悟。哪一个觉悟,哪个就得度,成功了、回头了,回头是岸。那个岸是什么?大菩提涅盘。你还有分别执著妄想,你在六道生死轮回,脱离不了。真正觉悟的人不再搞六道生死轮回,觉悟了。觉悟之后,佛经里常说,「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这一生修行这个事情已经办妥;「不受后有」,永远不再搞生死轮回了。
但是你这个身还在,身还在这个世间,生死自在,想走就走了。有些人就走了,有些人还不走,这是什么原因?走的没有法缘,自己成就了,在这个世间没有法缘,法缘没有成熟;没有成熟,住在这个地方没有用处。佛菩萨自己了了之后,就要帮助别人,这是自自然然的,没有人劝你,没有人要求你,为什么这样子?佛经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但是很难懂,「法尔如是」。这句话没有法子形容,只好说自然而然,自自然然就是这个样子,不好懂!所以佛为随顺众生,希望众生能够了解一点点,当然意思不可能全懂,尽量帮助你,怎么个说法?愿力。你在没有觉悟之前,你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你已经见性,自性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你都现前,这是你自己已经圆满了;你从前发的这个愿,说话要算话,不能说了不算。从前发了,是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好了,你去度众生去吧!这个解释大家能懂,但是不是真正的意思,距离真正的意思很远很远,真正意思给你讲,你不懂。佛在经上只用四个字,「法尔如是」,这个境界确实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我们言语达不到,这是功夫,是境界上的问题。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
聪明人干脆放在那里不想了,做自己的功夫。功夫是什么?章嘉大师教的那个方法妙极了,看破、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要知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个天下是什么?法性,「法性如虚空」,法性才是自己,佛法里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法性就是佛性,就是自性、就是真性、就是真心,如虚空,无一物。《般若经》常常讲,「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的功夫真正练到这个境界就见性了。法性是性德,本有的,我们是修德,修德跟性德合而为一,性修不二,这个境界就叫做明心见性。在净土宗里头这个境界就叫做理一心不乱,在教下讲这个境界叫大开圆解,名相说得这么多,一个境界、一桩事情!为什么有这么多名相?是因为你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样,你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同。
好像你们从许许多多地方到「图文巴净宗学院」来,有人从东方来的,有人从南方来的,有人从北方来的,有人从西方来的,有人自己开车来的,有人走路来的,有人坐摩托车来的,有人是坐公共汽车来的,还有人坐火车来的。来的方向不一样,你来所用的交通工具不一样,你的方法手段不一样,到达目标是一样的。这才真正明白佛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管你从哪个方向来,不管你用什么交通工具来的,到达这里不都一样?都到了,「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决定不能分别「这个方向好,这个法门好」,那你错了。哪个是最好的法门?哪个是最好的方向、最好的工具?看你自己住在哪里。我住在东方,我不必说我要跑到南方去绕一个大圈,我才能走到,你从东方走一样,就路回家,不要绕圈子,直截了当。门门大道,都通达法性。
所以会修行的人在哪里修?就在现前生活环境当中,不必改变,就在现前工作之中,不必要换个工作。无论是哪种生活方式,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工作,统统都能证得法性,统统都能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关键就在你会不会。如何让我们这些不会的人也能会,唯一的手段就是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以你要想契入境界,你不讲经说法不行。哪个菩萨不教化众生?不教化众生的人不是菩萨。你出了家,人家尊称你法师,师是老师,为什么称你法师?你以佛法教导我。法的根本是什么?法性。你要是帮助我契入法性,我尊称你是法师;我证得法性,是你教我的、是你指导我的,你是我的老师。对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晓得法是我们的老师,我依法为师,修因证果;我依法教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修因证果,这是法师的意思。如果我们有法师之名,没有法师之实,叫冒充法师,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既然出家了,拜释迦牟尼佛作老师了,我们自己这个身分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是佛的弟子,我们不能认真努力修学、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佛弟子、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法师,问心就有愧了。
印光大师,你看他老人家这个遗教,他的署名「常惭愧僧」。惭愧是什么意思?对不起自己是惭,对不起大众是愧。我做得不够好,我居法师位,我做得不够好。印光大师可以说在最近一百年当中,第一个人!找不到第二个跟他一样,他的德行、他的学问、他的事业。他一生的事业弘法利生,真正做到弘护正法,是我们末法时期的典型,是末法时期的模范。我们要不能够认真向他学习,我们还走什么路?他老人家的遗教我们要念念记在心上,时时依教奉行。
法喜菩萨偈颂第六首:
【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光明靡不周,名称悉远闻。】
这首偈是从用上讲的,无去住而能够普周法界。「无住」、「无生」,大乘经论里面佛讲得最多,都是从一切诸法本体上说的,所以经上常常讲。清凉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引用许多经论来做例子,细说无生之理。《维摩经》里面讲「不二」,《楞伽经》里面讲「一切不生」,《中论》里面讲「不生为论宗体」。傅大士讲的尤其是明了,我在上面曾经提醒同修们,傅大士这首偈子我们要好好记住,他说:「佛法以无生为体,无著为宗」,无著就是无住,「忘想为因」,这个忘是把它忘掉,也就是离心缘相。「涅盘为果」,这个忘想,实在讲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要离开,这是因,大菩提涅盘是果。
这首偈一开端『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这是唯恐我们听了佛的话,著了相,著了言说相、著了名字相,又著了心缘相,你就把佛这首偈的意思错会了,万万著不得!我跟诸位说的「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是怎么个住法你要懂得,你要是有「住」这个念头就错了。这个「住」是诸佛如来他们所证得的,这个证得不是情见是智照,他们的智照与性体、与性德融合成一个,住是这个意思。唯恐我们错解了,以为佛有个住处,我们现在有个住处,住在图文巴,住在净宗学院,有个住处。六道众生对於住处是非常重视的,我们一般人讲居住环境、生活环境,有这个念头就有住处了。我们跟人见面常常会问「你住在哪里?」都会有个住处。佛没有住处,佛无住,你看看佛经上展开第一句:「如是我闻,佛在」,不是说佛住,他无住。他住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佛的家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你不能叫他住,你不能讲他有家,你只能说现在在哪里,「佛在」,那个字意思很深。
这是就后面这两句说的,「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怕你误会,心里执著佛有个住处、分别佛有个住处,所以告诉你法性如空,无所住。何况体无生,「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你要能体会这个意思,生跟无生,无生跟生,是一不是二。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作用,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我们想「它是什么道理?」这个「什么道理」,是我们自己起了分别妄想执著,它的真正道理你永远参不透,你去研究是用心思去思惟,达不到。这个事实真相佛在经上用一句话说: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就是一真法界,这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
你要怎样能够契入?不思议就契入。不思,离妄想;不议,议是说,离分别执著,所以佛法常讲这个事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处灭是不思,言语道断是不议,不思议。不思议,你就解脱了;你有思有议,你没有解脱,然后你才晓得这个习气是多深!天天我们在讲不思议,还是思议,思议不思议,把不思议变成了思议,这个麻烦大不大?这种功夫要很长的时间不断往上提升,就是渐渐放下,一年放下一点,年年不能中断,一世放下一点,生生世世不中断。佛法常讲凡夫修行证果是无量劫、三大阿僧只劫,你听了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不要打妄想;如果你听了之后,是分别执著又打妄想,那这个时间是没有止尽的。佛说这个话,真正的意思是说离妄想分别执著之难,这是真正意思。
对六道众生来讲、对九法界众生来讲,也确实是事实,众生里头绝大多数放不下。口里说放下了,实际上一丝毫都没有放下。所以我们要让这个功夫进展,没有别的,天天说、天天听,听多了说多了,阿赖耶识里面种子多了。长时薰修,我们这个习气增加了,慢慢它就产生力量,这个力量自自然然就放下了,不再分别执著。遇到一切人事都好,你才真正能够随缘,恒顺众生。能随缘、能恒顺,你就得自在。为什么?心清净,保持心地的水平,不让它起波浪,於是不知不觉渐渐就把情见转变成智照,这个时候你自己会觉得功夫得力了。就像惠能大师一样「常生智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生智慧,不生情见,智慧就是智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生烦恼,不会生自私自利,不会生名闻利养,不会生起贪瞋痴慢,不会生起享受五欲六尘,它不会生,心永远是平静的,所以它生智慧。跟水一样,平了,不起波浪。我们今天实在说从哪里用功?功夫怎么用法?学著在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不被境界所影响。不为境界所影响,这是功夫,境界影响不了你。为什么?你看破了,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梦幻泡影,虚幻不实。你在这里头何必去争它,何必一定要怎样要怎样,没有如此必要。一切都随顺,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大家说好就好。
我今天早晨还跟几个同修说,要学尊重别人,即使是一个家庭,夫妻儿女在一起生活,你这是一家人,你是做个家长,家里面无论什么事情,日常生活当中,今天中午我们吃几个什么菜,你这家里不管是四个人、五个人,提出来「我们今天吃什么好不好?」这个话很温馨、很温暖。你虽然是家长做父亲的,你尊重你的太太、尊重你的儿女,他们听了那个感受不一样。如果独断专行,我想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不与大家商量,是可以,你家人那个心不一样。这些地方布施恩德、布施恩惠,同时教导你的家人,将来他长大了,他也有家庭、他也有事业,事业,一个团体,或者是公家的团体、或者是私人的公司,你有许多员工你作老板,你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你这个老板会对你所有员工都照顾到。
佛经说偈仪式里,「承佛威神,观察十方」,那个观察大众是统统照顾到,不是只顾自己一个人。我喜欢怎样怎样,行不通!我喜欢怎样,他喜欢怎样,各人的意见不和,团体就破坏了。你看看古今中外成功的领袖,绝不执著自己的成见。自己虽然有很好的作法,他也把它遮盖起来,问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有什么好的方法。有人提出来跟自己相接近的,实在讲也没有自己这个好,自己可以达到一百分,他那个可以达到九十分,我用他的不用我的,采取他的,再给他略加修正,这是高明的领袖。别人才乐意为他献策,才会常常为他的事业著想,为他尽忠、为他效力。为什么?尊重别人。如果处处独断专行,别人都不如我的,结果变成孤家寡人,没有一个人会替你出主意,没有一个人真心为你效劳、为你服务,你怎么会不失败?
古人有两句话讲得很好:「做事难,做人更难」。古今中外做大事业成功的这些大人物,你看看他们的优点、他们的长处,没有别的,做人好,我们佛法讲法缘好、人缘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他的事业当然很顺利成就。佛法的教学,重点我常常讲,佛教我们三桩事情:第一个教我们人和,人与人之间怎样和睦相处,决定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虽然讲个互,从我本身做起,我不等待别人尊敬我,我先尊敬他;我不等待别人照顾我,我先照顾别人;我不等人家帮助我,我首先全心全力帮助人,这是菩萨法。
第二个,怎样跟自然环境相处?要用真诚的爱心照顾到环境。最接近的环境是我们自己的房间,我们自己住的房间,有没有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都是佛法。自己房间收拾好了,大厅里面、餐厅里面、厨房里面,主动的赶快去做,帮助你的家人,自己带头这是菩萨,跟到后面做的那是众生,菩萨带头。统统都做好了,这个家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再看看你的兄弟姊妹的房间、父母的房间,如果还没有收拾好的,帮助他们收拾。菩萨是要做一切众生的榜样、模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是师表、表率,范是模范。世出世间的学问都讲求实学,实学是活学活用;学了没有用处,恭维你,说得好听一点,你这是玄学,学了没有用处。所学非所用,你学它干什么?浪费你的时间、浪费你的精力,在日常生活当中派不上用场。
我很小十几岁在学校念书,我对於学校的功课不重视,所以我每逢考试,及格而已。我的老师都知道,老师也非常爱护我,我的校长问过我,「你可以拿到高分数,你为什么不拿?」我向校长报告,我只要及格年年升级就好,我绝对不会留级这就可以,我要高分数干什么?因为我遇到考试答这个考题,我自己算大概算到六十七、八分,我就交卷,我不做了。我考试从来都是头一个交卷,老师看了我的卷子都摇头,为什么?不肯做,我只及格就可以。真的从小「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我把这个看得很淡泊,不重视。我所重视的在哪里?读书。我在图书馆读书,我跟我老师讲,学校里排的课程没用处,我学不到东西。我在图书馆读我自己想学的东西,这个东西我学了我就有用,对我有真的好处。我著重实学,我搜集了不少食谱,我会做菜,我做了我自己能吃,我还能照顾别人。我能够看建筑图,盖房子的这些图我很喜欢看,我自己可以盖个小木屋自己住,我懂得怎样选材料。我不是将来作建筑师盖房子给别人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自己能照顾自己,所以从小我们接受这个训练。以后出家,老和尚常常讲出家人三把刀:剃头刀,自己会剃头;剪刀,衣服破了自己可以缝补;菜刀,下厨房样样都能干。你没有这三把刀,你就不够资格做出家人。尤其是个大的寺院,在从前大的寺院都是住几千人,那么多人生活,你要统统把他照顾到,你要不认真努力学,怎么行?学,这就是培福,福慧双修,这有福了。
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不著相,不著相慧在其中。菩萨道就是福慧双修,在哪里修?一切时一切处,『处处皆见佛,光明靡不周』,《华严经》上尤其讲得透彻。毛孔、微尘,正报最小的是毛孔,依报最小的讲微尘,佛说依报,这里面十方诸佛刹土,一切诸佛都在其中转大法轮。一毛孔如是,所有毛孔都是如是;一微尘如是,所有微尘皆如是。这个境界我们见不到,谁见到?法身菩萨见到。我们修礼敬怎么修法?敬人,念念当中不要忘了别人。如果这个事情是与大众有关系的,徵求大众的意见,这是尊重别人。你尊重别人,别人就尊重你,你不尊重别人,人家也不尊重你。凡事要商量,不能独断专行。再好的事情因为你独断,人家心里就难过,这样变成吃力不讨好,你真正替别人做,别人不感激你,不但不感激你还恨你,就差那么一点,少了尊重。在我们十大愿王讲,少了礼敬,你不懂得礼敬。你服务得再好,做得再周到,人家心里不高兴。你的事稍微做得不圆满、欠周到,但是你的敬意很真诚,别人欢喜。你有小小差错误失,人家不会见怪你,不一样!
所以,什么是真学问?通情达理,对待人情世故你通达、你明了。佛教处处对於情理法都讲得非常透彻,不是世间学问能够相比的。读经如果读得再多,你如果不解义,你不得受用;解其义,不能落实也是枉然。「处处皆见佛」,这个地方可不能著相,著相就错了。『光明靡不周,名称悉远闻』,这两句不难懂,前面都跟诸位细说过。你的智照,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你的教诲影响深远,远是影响十方,深是影响三世。第七首:
【无体无住处,亦无生可得,无相亦无形,所现皆如影。】
这是完全为了怕你著相,所以用否定的方法,让你在这里面细心去体会。佛法里面常说「法性如空」,哪来的住处?法的体无生,体尚且无生,哪有能生?哪有所生?把前面「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否定了。否定不是不承认,佛说否定的意思是教你不执著,你不执著、不分别你才真正见到事实真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虚空万物的缘起,人生是生命的缘起,这两大问题你解决了。这个在世间一切科学、一切哲学、一切宗教千万年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佛为我们说出来,说出之后要我们自己去证明,这是佛法教学最高明的地方。佛不是说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相信,不是的,要我们证实,证实他所讲的完全是事实真相,没有错误。要如何才能证实?离心意识,也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方法,「不思议解脱」你就证得了。证入这个境界,佛说这个境界是本有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楞严经》上讲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那个菩提就是智照,智慧观照到究竟圆满,你才晓得事实真相本来如此,绝对不是从哪里得来的。
智慧包括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本来就有,不是从哪里开的。悟也是本来就有,哪里有什么开悟?能力也是本来有的,样样都会,你为什么现在不会呢?你没有缘,你没有学,没有人教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是万德万能,这才是一个圆圆满满的人,圆满的相好,智慧、能力、相好,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我们今天失掉了,这个失掉是迷失,因为你生起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把你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失掉了。佛法教学无他,教导我们恢复性德而已。所以佛在经上说老实话,佛不度众生,佛没有东西教人,所教的全是你自己本有的,佛没有一样东西给别人。佛知道你样样圆满具足,但是样样都不能现前,你要过这个苦日子,过得很辛苦、很可怜。佛为我们做增上缘,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我们只要把烦恼习气淘汰掉,渐渐就恢复了。这里面不能不认真努力学习,为什么?这是增上缘,能够帮助我们提早恢复性德。你要不肯学,那你恢复性德的时间就长,就无量劫,无数世。要认真勇猛精进,一生成就。
《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做的示范,天天在进步,一生圆满菩提。见到普贤菩萨,最高的境界他就得到了。都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他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那是代表。在社会无论遇到哪一个人,都向他学习;无论遇到什么事,统统都学习,所以他变成什么都会,没有一样他不会的。真正是中国古德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一天都不放松。喜欢学、好学,这是真学问,把自己在课本上、经教上所学的东西完全落实,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凡夫自私自利,有我无人,没有把别人放在心上。佛是怎么样的?佛是无我有人。佛无我,菩萨无我,有人。人就是我,我就是人,自他不二。佛菩萨一切都为众生,来到这个世间是干什么的?如果来到世间是为自己,那你是来受苦受难的,为什么?你是来酬报的,你前世造的业,你这一世受果报,你是来受报的。学佛则不尔,学佛到这世间来干什么的?不是受报的,是来修福修慧的,福慧双修!
福怎么修?为一切众生服务,主动的、义务的,不讲求任何条件,无条件为一切众生服务,修福。慧怎么修法?离一切相,我为一切众生服务无我相,不执著我为大家做了多少好事,那你著相了。也不执著我做了多少什么事情,也不把我服务的那些人放在心上,「我对你们有恩惠,你们要感恩戴德,我今天照顾你,你们将来也要这样照顾我。」那错了,你所作所为是有条件的,是附带条件的,附带条件的只有福没有慧。如果把这个东西统统忘得一干二净,心地清净平等,像水一样,微波都不生,这是慧。福在慧中,慧在福中,福慧是一次完成的,分不开来的。不是说某个时候专修福,某个时候专修慧,不是,福慧一起修,福慧不分家,这是菩萨行,这是真正觉悟了。所以一定要懂得尊重别人而不著相,爱护别人也不著相,为他服务还是不著相。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句话意思你听懂了没有?「离一切相」是不著,三轮体空;「即一切法」,认真努力、全心全力把它做到尽善尽美,「即一切法」。这是大乘法里头空有两边不著,「离一切相」不著有,「即一切法」不著空,这叫行中道,这叫第一义,这是真理。不肯为众生服务,起心动念没有想到别人,错了!那个修成顶多你修到阿罗汉果。如果是一点利益众生的心都没有,给诸位说那不是佛道,小乘须陀洹果也没有分,你落到哪一道?魔道,不是佛。佛的心是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能不照顾别人?我这二、三十年来,念念想照顾别人,想做一个好样子,缘不具足,也就是条件不够;条件要具足,我会全心全力去做。
当然我们发心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众生要有福;要没有福,他承受不了。佛菩萨替我们选择这个地方我也很仔细观察,这个地方的人有福,能够接受我们全心全力无条件的为他服务。这个地方的人老实厚道,不造恶业,知足常乐。造恶业、不知足的那个地区,我们想替他服务,总有许许多多障碍、障缘把它破坏掉。所以要记住,『亦无生可得,无相亦无形,所现皆如影』,这几句因为昨天详细讲过,把上一次跟今天合起来听、合起来看,大意应该就差不多了。四首十二句意思深广无尽,深位菩萨要想把它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都不容易做到,为什么?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一段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