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九一卷) 2002/1/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591
诸位同学,上面我们将「现相品」经文第四个大段介绍完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用的文字虽然不多,可是义理非常的丰富。就菩萨的德业这十句来说,我们介绍的这一段是「竖配十地」,十句每一句配在菩萨地上。第一句配初地,第二句配二地,最后一句配十地,这已经跟诸位介绍过了。除这个配法之外,还有横的配法,我们在前面也曾经略略的带过。横的配法是在等觉,也就是一位具足一切位,是用等觉菩萨来做代表。在《华严经》上初地已经具足十地的修学理论与方法,何况菩萨地的圆满:等觉位。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一定要懂得。为什么?我们要学,虽然是深位菩萨的修学方法,我们要模仿;就好像他们是大人,我们是小孩,小孩可以模仿大人。大人做出这个样子,希望小孩们模仿,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横配第一句,「理智了真」。理智,什么是理智?这个地方的理智,跟我们平常观念当中的理智不是一个意思,这个理是称理之智,也就是与法界相应之智,这个法界是一真法界。所以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了了,这个理智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了,法界真相於是大白,一真法界、十法界。第二句,「量智入行」。前面是理智,这里讲量智,量智是量周法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前面第一句真的是心包太虚,第二句量周沙界,法身菩萨如是。凡夫不如菩萨的地方我常常讲,心量太小了,佛菩萨起心动念都想到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行行都与量智相应,「量智入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总想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
第三句「证穷法身」,穷是穷尽,圆满的意思。尽虚空遍法界微尘数刹土众生是自己的法身,你要没有理智、没有量智,你怎么能够证得?证得了,证得法身你就是法身菩萨,你就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有这么大的心量?普通人哪有这种平等的爱心?哪有这样的大慈大悲?第四句「常观受用」,在竖配那是四地,善友是依。第五句「毛现神变」,毛孔放光,光中现世界海微尘数的菩萨,菩萨说法。第六句「念观法门」,第六这是般若现前,六地菩萨,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不是感情,不是情识的看法,是智慧的看法。智慧看法:宇宙就是法界,就是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现相。能现的是心识,所现的是法界,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念观法门。世尊为一切众生应机施教,展开无量的法门,实智、权智都圆满的现前。
第七句「外感佛加」,这是感应,内有感,外就有应,感动十方一切诸佛加持。我们晓得地上菩萨每一位从初地到等觉,都感得十方诸佛加持。十方诸佛加持,加到哪里去?加持到西方极乐世界。「地上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得十方一切诸佛的加持,什么疑惑都没有了,一句弥陀念到底,「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么清楚、这么明了。我对於净土生的信心是从《华严》上生起的,早年讲《华严》讲了十几年,经实在是太长了,十七年当中断断续续。因为一年差不多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国外,每一年回到台湾就接著讲,经没有讲圆满,同时也没有保留录音带、录影带,没有保留,多半散失了。这一次在新加坡从头讲起,希望把录像带保留下来;对我自己来讲,把这个大经重新温习一遍,对於净宗法门的信心更坚定了。每温习一遍,明显的感到诸佛神力的加持。第八,「内安深定」,这个字还是用普通的字好,浅深的深,用这个古写现在很多人不认识。第九「竖见来际」,第十「横无不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末后两句就是这个意思。
这十种大德,分配在十地、在十波罗蜜,我们用这个意思来做这一大段的总结,总是希望我们的修学能有一个入处,一般讲下手之处,我应该怎样修学,这个重要。初地修布施,就在我们现前要明了、要知道怎么修。经上说「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内是舍身,外是舍财,所有一切财物都能布施,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尘不染,把它布施干净了。诸位同修听了这个话,千万不要听错,往年有人常听我讲「看破放下」,他把意思听错了,有人写信给我,也有人看到告诉我,他看破放下了,家也不要了,事业也不要了,儿女也不要了,工作都不要了,他去修行了。过了一两个月麻烦来了,没有收入,没有饭吃了,也没有人救济他,问我怎么办?
看破放下这两个字你没搞清楚,看破是对於事实真相彻底明白了,这叫看破;放下是心里头一丝毫染著都没有了,那叫放下。没有叫你把工作放下,没有叫你把家庭放下,如果你这样作法,佛法不是正教,是邪教了!害人的东西!佛在经上常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你破坏世间法,你破坏家庭了,你破坏社会秩序,这是个误会,错解了意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并没有离开世间。《华严经》诸位要是从头听下来,你不要曲解,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菩萨修行的道场。家庭是佛法修行的道场、是菩萨道场,你的工作是菩萨修行道场,你处事待人接物还是菩萨修行道场,修什么?修布施。满众生的愿望,我为你服务。但是众生的愿望有正有邪,你要懂得戒律,你才知道分寸,这是智慧。这里头有理智、有量智,哪些事情我应该替你服务的,哪些事情我不能给你服务的。你有冤家、有对头叫我去害他,这个我不给你服务;你做种种不善,对社会、对众生有害的事情,我不能替你服务。你的所作所为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社会的,我全心全力给你服务,牺牲奉献,俗话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来帮助你。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第二条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如法。布施要是如法,布施里头就有持戒。布施不如法不能做,要如法。所以是内外财确实能够舍得,能舍。什么时候舍?为什么事情舍?这是智慧,这里头有区别,舍一定达到至善的目的。它真的有个目的,唐朝时候庞居士的故事,大家晓得。庞居士非常富有,他参禅开悟了,他很难得,太太也开悟了,女儿也开悟了,他那个家庭真的是大道场。他把他家里的财产统统装在一条大船上,放在长江当中,把船砸一个洞,全部沉到底下去,放下,舍了。他这种示现为什么?是为教化众生,他有目的,他这个目的达到了。别人看到一定会问他:「庞居士你这么多的财物,你能够救济穷苦的人多好?你何必把它统统沉到大江里面去?」他听了,只有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这句话用意太深太深了,很值得我们深深的去反省。人人都无事,天下太平,人人都想做好事,天下大乱。
台湾往年选拔好人好事,我们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在黑板上写四个字「好人好事」,然后把底下那个好圈一圈,右上角圈一圈,圈一圈念去声字,好人好事,好事就是多事,就是庞居士把财物沉到江底下的用意在此地。真正有道德之人,他做的事自自然然都是好事;如果不是道德之人,他所做的那一点表面好事,别有用心、别有意图,就坏了。庞居士是防止这个流弊,不是教你不做好事。要知道他这个举动用意在哪里?那个意思很深很深。换句话说,为社会、为众生做好事,佛常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好事,攀缘不是好事。随缘是一切条件统统具足,所谓是顺水推舟,轻而易举,社会大众得福,决定不能让众生受难受苦。
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出来替社会做事情很多,竞选。选出来之后,替社会、替人民做了哪些好事?社会人民是不是真正得到福利?今天我们想到庞居士:「好事不如无事」,好!这句话很有哲学的意味。所以佛禁止我们募化做好事,这是不可以的。募化来做社会福利事业,纵然是一桩好事,你的清净心被破坏,道心衰减。所以修学,我们的方向、目标是了生死出三界,不是在社会上做一个慈善家。社会上真正的慈善家不多,假得多,所以过去有人讽刺:「慈善家,慈善起家」,你们想想这句话的味道!由於热心勤奋到外面去募捐化缘,做社会慈善事业,他名利双收,社会上人称他为大善人、慈善家;捐献许许多多的财物,他拿多少去做慈善事业?看到财物多了,贪瞋痴慢就起来了,如果人家捐献一百万,他拿五十万去做慈善事业,自己赚五十万,这人已经很不错了,算算他已经有良心了。怕的就是他收了一百万,只拿一、两万去做好事,现在这个社会上这种人是大有人在,所以慈善起家!你这样才知道,庞居士是真正的善人,「好事不如无事」,绝不造业。他的财物统统丢弃、抛弃,就是留这一句话给后人,让后人去玩味他这一句话的意义。所以布施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害己害人,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现实环境里面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往往迷在名利之中,昏头转向,确确实实他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别人跟他讲,他听不进去的。自以为是,造作罪业,以为功德,不畏果报。
二地菩萨修持戒波罗蜜,诸位一定要清楚,地地都是十度同时修,它有个主。二地是以持戒为主,主修的,其余是助修;初地布施是主修,九个是助修,所以是一修一切修。「具持众戒,而无所著」,持戒波罗蜜最重要的就是不著相,《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的持戒波罗蜜圆满了;如果到「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你的持戒波罗蜜是大圆满。这样我们还要不要学戒律威仪?要!为什么?不坏世间法。内清净,外有规矩,不是规矩法则都不要了。自受用可以,他受用就有问题了,你自己可以证果,证什么果?证阿罗汉果,证不了佛果。如果你是有意不守戒律、不守规矩,你不但不能证果,你还要堕三途。为什么?你把佛的制度破坏了,把佛的规矩破坏了,把一切众生得度的机缘把它断掉了,这个罪不得了!你害了一切众生,你的慈悲心一点都没有。所以成了佛到究竟果位,佛到这个世间来还要守世间法,还要装模作样,为什么?为众生,不是为自己,要做出孝亲尊师、感恩的样子教化众生,众生不知道。所以这个戒律,初学是规范自己的,把自己的毛病习气照著这个标准改过来,真正改过来之后为众生。为什么?世间许许多多众生不懂规矩、不知道有性德,需要人做样子给他看,觉悟他,这是真正的慈悲,这是真实的爱护。做给人看,自己心地确确实实一尘不染。
三地,忍辱波罗蜜是主修,「悉能忍受一切诸恶,无有动摇」。实际上不但一切恶要忍,一切善也要忍。善何以要忍?善不能有贪恋,这个要忍。一切善法起了贪恋,坏了!你贪心起来了,贪心堕饿鬼。一切恶要忍,你要不忍的话,瞋恚心生起来了,堕地狱!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要忍。末后这一句话很好:「无动摇」,决定不为外面境界所动,忍辱波罗蜜。佛菩萨来了,决定没有贪爱之心;妖魔鬼怪来了,也没有一丝毫瞋恚之心,以平等心对待,忍辱波罗蜜圆满了。为什么?它真的是平等。佛是我们唯心所现的,妖魔鬼怪还是我们唯心所现的,能现是一个心性,它怎么不平等?我们最亲爱的亲人是唯识所变的,我们的冤家对头也是唯识所变的,所以佛教给我们等念冤亲。对於最亲爱的人、最痛恨的冤家,你要用平等心看待,不憎恶人,这是忍辱,要从这个地方修。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境界现前做不到,没用处!这些都是要落实。你天天在读诵、天天在为人演说,你自己做不到,入不了这个境界,讲经说法也不能了生死。你天天劝人为善,充其量你得一点善的果报而已,因为你的行为不是恶的,善因当然得善果,这善果在六道里面,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无论什么事情要忍,忍的真正真理是什么?是平等,这是忍的真理。佛在大乘经上常讲,菩萨行有没有成就,十波罗蜜有两条是最重要,一条是布施,一条是忍辱。布施是真能放下,是你积功累德;忍辱是保持你的功德,你要没有耐心、不能够忍耐,虽修功德不能保持。一动贪爱心,一动瞋恚心,功德就没有了。功德是什么?功德是平等心。一有贪爱、一有瞋恚,平等失掉了,不能不知道。能忍你功夫才会有进步,不能忍谈不上精进。
后面四地菩萨是以精进为主修,「普发众业,常修靡懈」,不懈怠,普是平等的,发是发心,众是众多,业是菩萨的事业。菩萨事业是教化众生,为什么说众?教化众生的方式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方式在哪里?在我们生活里面,我们生活是教化众生。新加坡居士林每天的供斋是布施供养,与一切众生结缘。佛不度无缘之人,缘结得深、结得好,他欢喜来学。我们明了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当时印度许许多多宗教家、宗教的传教士、宗教里面的学人,跟著佛学习的,以佛为老师的人很多。这个经后面五十三参有胜热婆罗门,古时候婆罗门教,现在称为印度教,在新加坡称为兴都教,这是从翻译的音译过来的。胜热婆罗门了不起,是印度教的领袖人物。在我们佛门里头,他是什么身分?他也是诸佛如来之一。另外还有遍行外道,《地藏经》上大家念得很熟的婆罗门女,那是婆罗门教的信徒。所以佛陀的教学,不分宗教、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一律平等的教导,只要你乐意来求学,佛没有不热心教导你的。它的的确确是现在人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而且是义务教育,我们要把佛教的本质认识清楚,它不是宗教。
我相信欧阳竟无大师的话;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他说佛教是宗教也是哲学,我不能反驳他,他是我的老师,尊师重道。但是我还是把欧阳大师内学院的训示,我把它摆在第一,我体会到欧阳大师所说的,所以肯定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创始人。这个教学最高的目标是超凡入圣,终极的目标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断尽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真智的障碍,烦恼习气断尽,佛说了,智慧是心性里头本有的东西,不是外来的。我们今天变得愚痴、没有智慧,是烦恼习气太重,把你自己心性本具的智慧障碍了、本有的能力障碍了、本有的相好障碍了。所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一切众生平等,没有差别。佛以无量的方便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恢复本性,圣人的教学宗旨都是相同的,儒家也是相同的,儒家是教学。教学的教材现在变成了经典,称之为经典是对这个教材的尊重,这个教材的内容确实超越时间、超越空间。
诸佛菩萨专志从事於这个教育,永远不懈怠,永远没有疲厌,这一种我们现在人讲的敬业精神,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在这个世间找不到。自己又不要求报酬,干的这么热心、这么起劲,什么报酬都不要,内外统统都奉献出来,布施供养,感化众生,这样的老师到哪里去找?现在这样的老师出现,一般人怀疑,所以你对人好,人家会怀疑你。为什么?他一生没有见过、他也没有听到过,你这个态度他会想到:「你有什么企图,你有什么目的?」他提心吊胆。我们要懂得一切众生的心理,要能观机。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介绍:
五地菩萨主修的是禅定,「於五欲境,无所贪著。诸次第定,悉能成就」。欲不仅是五欲六尘,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著,禅定的功夫才能不断的向上提升。如果对於世出世间法,还有毫分贪恋、贪著,对你修定会造成严重的妨碍,你的功夫不能向上提升,你的境界不会有进步。所以《金刚经》上佛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两句话我们要常常念著。法是一切诸佛所教之法、所说之法,舍是什么意思?舍是不执著。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学,认真努力的学,心里头要没有痕迹,就是说心里头不起贪爱,以清净平等心来受持,完全正确,这才叫真正行菩提道。也就是说佛陀的教诲,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自自然然依教奉行,依教奉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著你怎么能奉行?法尔如是。前面我们曾经举经中佛所讲的钟鼓做比喻,它没有起心动念,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
我们眼见色,张开眼睛见外面色相,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试问问我这个眼睛起不起作用?是不是看得很清楚?不是说我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眼睛睁开来什么也看不见,没有这个道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耳听声音也听得清清楚楚。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眼见外面的色,眼是见性,见外面的色性,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我们会变成这么糟的时候,就是张开眼睛见外面色相,它就起心动念、它就分别执著,堕落在凡夫。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六根的作用就是佛菩萨,不能起心动念!文字上用个无贪,无贪、无瞋、无痴,所有一切烦恼习气统统都没有,连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没有,你这个次第定不断向上提升。为什么说次第定?定确实是有等级的,在六道里面有八个等级,四禅四定。最低的等级是初禅,你要是得初禅定,你就生初禅天;再提升一级,你就到二禅天去了,所以叫次第定。到非想非非想天是第八个次第,第八定,阿罗汉是第九定,又提升了一级,超出六道了。辟支佛比阿罗汉又要高一级,菩萨比辟支佛又要高一级,到超出十法界证得圆教初住菩萨,这个果位这叫性定,自性本定现前了。
自性本定有没有次第?还是有。如果没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怎么来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菩萨位次就是定功深浅还不一样,这叫性定。性定为什么出现这个境界?因为你无明烦恼没有断尽,极其微细的无明很难破。见思、尘沙是粗重烦恼,容易断,无明烦恼不容易断,所以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初住菩萨破一品,见一分法身;二地菩萨破两品,见两分法身;四十一品无明破尽,见到圆满的法身,究竟圆满的果位,是这么一桩事情。在这里头显示次第定,次第定怎么修成?没有别的,不染著。换句话说,大家比较好懂一点,无论什么境界都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著,那你就一帆风顺了。稍稍动个念头,障碍就来了,你不是停止就是不能前进,就会往下堕落,但是停止在那个境界的少,退转的多,才动一个念头就退转了。同学大家在一起修行,看到别人动念头了,你要保持自己不动念头,修行这桩事情真的是个人干个人的。佛在经上常用比喻说,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谁都不能代替谁。最重要的是不能受别人影响,你就会成功;最糟糕的就是受别人影响。
戒律里头常常说,我们自己有一些毛病习气,自己要知道,尽量不要防害别人,这就是善行,这就是积德。现在人把这个事情疏忽掉了,有意无意妨害别人,自己完全不能够觉察。这是末法时期的现象,是普遍的现象,我们学佛不能够不明了。通过禅定,禅定决定开智慧,所以智慧不是突然开的,分分开的。在净土里面讲我们没有说禅定,但是我们讲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禅,加上个念佛三昧,就是用念佛这个方法得到禅定。不是用参究的方法,禅宗是用参究的方法,我们是用念佛的方法,方法不一样,功夫一样,目的一样。他们的结果叫做禅定,我们的结果叫做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或者我们又一个名词称为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不容毫分不净夹杂,那你这个清净心纯了,纯净那是大定,那不是普通定。至少初地以上菩萨,纯净这个境界现前了,智慧生起来了,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了。
六地菩萨主修般若,「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智门」。智慧开了,看一切法真相都现前了,所以得实相印,印是印证,就是证明。他证得实相,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智慧开了。普入智门,智慧的门开了,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无量的智慧。实相是什么?整个宇宙,十法界也好、一真法界也好,相有性无,能现现象的是自性,自性没有任何形相,但是它能够现相,所以从性上讲没有相;从相上讲有,所以相有,相不能说没有。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事就是事相,理就是理性,这是事实真相。诸佛如来都不例外,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是这个例子,阿弥陀佛相有性无,极乐世界事有理无,一真法界如是,十法界亦如是。这个境界你搞清楚、搞明白,完全看清楚,这叫真实智慧。心地纯净,一切设施作为纯善,纯善是什么意思?利益一切众生。自己呢?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切众生。不但自他是一,生佛是一,众生跟诸佛是一,一体!性相是一,理事是一,因果是一,这就是我们净宗讲的一心。一心能证、能入,入哪里?入一真法界。
净宗修学不简单,净宗修学有道理,有理论依据,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不二。你们想想是不是华严境界?彭际清讲得一点都不错,我是说不出来,但是一看到他这个说法,我立刻就认同,一点怀疑都没有。他比我高一著,他能说得出,我说不出。我也挨上边了,为什么?他一说出我立刻就懂得,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净宗是华严境界,净宗所修的是直截了当入华严的法门。念佛这个方法好,你真正懂得你才肯念,你才肯拼命念,你愈念愈欢喜,愈念愈有精神。你念得不欢喜、念得会懒惰懈怠,那是你没有入境界,就好像吃东西没有尝到味道,东西吃了,囫囵吞枣,一下子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会吃东西是细嚼慢咽,味道你品尝出来了。念佛的法味你要是品尝出来,法喜充满,你的精神充沛,哪里会没有精神?没有精神,就像吃东西一样你没有嚼出味道,所以精神提不起来。
一般修学人不容易入境界,什么原因?你有业障、你有魔障,两种障碍都有。业障是你自己本身的,魔障是你的冤亲债住,他障碍著你。为什么?你欠他的债没有还清楚,他要讨债,你欠他的命,他要讨命。冤亲债主是凡夫,报冤报仇他这个心不断,你修行修好了,想脱离三界、超越轮回,他到哪里去讨债?他到哪里去索命?他不甘心。所以,只有勇猛精进把这个难关克服。通常念佛,拼命念佛,性命都不顾,一般来讲大概总到第五天,好的境界就现前了,懈怠、疲倦、懒散、精神提不起来,这种统统没有了。往后你能保持,一松懈马上就堕落。最困难的前面五天是瓶颈,要冲,好境界就现前了;这几天冲不过,永远没有办法。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有信心,冤亲债主要给他回向,我认真努力修学,所有一切功德回向给他,做为对他的报偿。我成就了,回过头来一定度你,他能接受。这样一来,他不跟你为难了,他还保护你,他发心当你的护法。为什么?你成就他沾光,不再障碍你,这个事情自古以来例子太多太多了。「善观诸法」,善是智慧,我们今天观一切法不善,我们是用情见来观,他们是用理智来观,不一样。菩萨修学到这个地方是一个阶段,自己成就了;自己成就之后,全心全力帮助众生。
七地菩萨主修方便波罗蜜,「教化众生,随其心乐,现身说法」。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就是方便,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前观察你的根机,应该给你说什么法就给你说什么法,法门无量无边,看看现前哪一法对你是迫切需要的。我们仔细去观察,印光大师现出家比丘身,夏莲居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现在家居士身而为说法。印光大师的教学,意义无比的深广,深广的范围足足可以包括释迦牟尼佛往后九千年末法的法运。往后末法九千年,什么样的科目教学最契机?从印祖为我们示现的,我们明白是因果教育,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他老人家一生十六个字,他真的做到了,表演给我们看,「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我这一次有这么一个机缘,请加拿大温哥华那边一位金石家给我刻了一块印,这个印我改了两个字,这是印光大师的法印,我把信愿改做老实。这十六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印祖的法印,这个法印我的看法想法,确确实实影响往后九千年。前面八个字是因果教育,后面两句八个字是净宗教学,这是方便教化。看看今天的社会,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我们才体现印祖的教诲高明到极处,为我们订的教学方针、宗旨、方向,真的是纯正。我们出家人,出家人的敦伦从哪里做起?从戒律做起,戒律、威仪是敦伦。儒家的敦伦从哪里做起?确确实实从《弟子规》做起。我们要真干,要牺牲自己,不要性命,要把儒佛落实,把《沙弥律仪》、把《弟子规》落实。怎么样苦都要克服,牢牢记住世尊教导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
凡人所以成不了圣,入不了圣人之门,最大的障碍是不肯吃苦。古时候老师训练学生有一套,但是这一套现在不能用,现在用是犯法,说是你虐待人。古时候念书懈怠懒惰,老师罚学生跪砖头,砖头凹凸不平,你跪下就很难过,给你这个刺激,把你懒散懈怠、疲倦打掉。我小时候吃过这个苦头,但是时间很短,次数很少,李老师比我多。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很快到我差不多十岁就改成学校,私塾就没有了,学校里就没有这种体罚。学校是罚站,也有罚跪,但是罚跪都没有跪砖头。李老师那个时候罚跪跪砖头,常常遇到惩罚,所以他吃的苦头比我多,他的成就比我高。挨打的次数多,老师打学生叫「打记性」,这个地方你忘记了,忘记了狠狠的打你一顿,记住了,这个地方挨过打的。所以从前父母对儿女、老师对学生有体罚,现在没有了。没有了好不好?给诸位说,不好,损失太大太大了。古时候人用这个方法,他知道好不好?他不是不知道,这个方法效果殊胜,从效果上来说,好办法!
今天把这个方法废弃,教学的效果一落千丈,所以现代的社会变成什么?儿女不听父母的话,学生不听老师的话,孝道没有了,家庭没有了,师道没有了,教育没有了,换句话说,现代人只好套一句老话说:听天由命!那还有什么法子?古老这种教学的方法、这种手段,不可能再恢复。所以往后的教学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众生的痛苦一代比一代严重,真正是应了古人一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一句话我有很深刻的体会。所以对自己来讲是无比的庆幸,我们还沾一点古老教学的边缘。我在台湾方东美先生教导我,章嘉大师教导我,李老师教导我,还都是用古老的方法,往后没有了。
我今天在新加坡教这个培训班,我用的这点方法,比我自己当年求学放宽了很多很多,但是现在还有不少人反对,你还有什么法子?所以到最后大概被逼了,只有各人自修自了,除这个办法之外,实实在在找不出办法来。所以对同学们来说,一定要自己珍重,自重自爱,没有人能够帮助你,诸佛菩萨不再来了。他不来是慈悲,为什么?他要来认真教学,受到侮辱,侮辱圣贤罪过很重,所以他来是慈悲,他不来还是慈悲,不令众生造作重罪。不来了,人苦了。所以沾上一点圣教的边缘,一定懂得自重自爱,自己发愤学习,这样不辜负这一生到人间来,不辜负遇到这样大好因缘,遇到佛的正法。方便有多门,就是这个意思。
八地菩萨是以愿波罗蜜为主修的课程,「成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这是大愿,我们一定要学,念念都是愿意成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我们用什么供养?佛福慧都圆满了,我们只有用如教修行供养。就是佛在千经万论里面常常提醒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供养过去佛、现在佛。对於未来佛,未来佛是现在一切众生,我们三种供养都要尽心尽力去做,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我从一九八三年起了这个念头,将来有因缘我想建个弥陀村。这个念头常常在心里头,缘不成熟,那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个愿望,想建百姓宗祠,报祖宗之德。人不能忘本,人忘本一切就完了。来生后世得人身不容易!大难大难!换句话说,人要是忘本、忘记祖宗,这一生死了之后,可能是千万亿劫你都在三途轮回,就不是六道了,人天、修罗没有你的分,你那个轮回的圈子愈来愈小。所以,提倡建立百姓宗祠非常重要。我做不到,我要说,希望将来有大智慧的人、有大福德的人,我这个话提醒他,他听了他会觉悟、他会明了,他会做到。圣贤人的教育要恢复,我们从我们自己本身去做,这个愿心决定不退。没有缘,等待机缘;机缘成熟,全心全力去做,做的目的是成就众生、供养众生。
九地菩萨是以力波罗蜜为修学中心,「具深心力,无有杂染」。「力」就是佛菩萨果地上的十种智力。九地是法师地,自己具深心力。深心力是什么?深心是大菩提心里面的自受用,好善好德,他没有别的喜好,为善为德。真正是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所以他得到佛力加持。佛的什么力?佛的十种智力,加持他、帮助他教化众生。最后法云地的菩萨、十地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这是到究竟圆满。一切法的真实相圆满证得,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德相统统明白了。九地是法师地,十地当然是法师,决定不舍法师地;如果我们要换句话来说,以我们这一点浅见来讲,十地是护法,九地是弘法。
护法的智慧、福德决定超过弘法,护法是当校长,弘法是当教员;好教员要是遇到一个好校长,这个教育肯定办好。所以我这一点浅见,我觉得十地菩萨是护法,住持正法。一个道场里头的住持,净宗学会的会长,一个寺院的住持方丈,他的责任是住持正法、教化一方。他可以礼请弘法的人员来帮助他,像办学校,校长自己可以不必上课,他掌握著教育的政策,他策划教学的课程。依照他的政策方针、依照他的课程请老师,请老师来教学生,执行他的政策。所以九地菩萨是教员,十地菩萨是校长。如果校长不懂佛法,那就糟了,这学校问题严重了。所以校长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教员升上去的。九地往上一升就是十地,九地菩萨的智慧、德能一切功夫,十地菩萨知道得清清楚楚;十地菩萨的境界,九地菩萨不知道。所以护法功德超过弘法,弘护不能不懂佛法,不懂佛法就糟了。有时候自己以为是护法,实实在在是障碍佛法,自己以为在弘法利生,实际上在破坏佛法,不能不知道,罪福在一念之间。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上面我们将「现相品」经文第四个大段介绍完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用的文字虽然不多,可是义理非常的丰富。就菩萨的德业这十句来说,我们介绍的这一段是「竖配十地」,十句每一句配在菩萨地上。第一句配初地,第二句配二地,最后一句配十地,这已经跟诸位介绍过了。除这个配法之外,还有横的配法,我们在前面也曾经略略的带过。横的配法是在等觉,也就是一位具足一切位,是用等觉菩萨来做代表。在《华严经》上初地已经具足十地的修学理论与方法,何况菩萨地的圆满:等觉位。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一定要懂得。为什么?我们要学,虽然是深位菩萨的修学方法,我们要模仿;就好像他们是大人,我们是小孩,小孩可以模仿大人。大人做出这个样子,希望小孩们模仿,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横配第一句,「理智了真」。理智,什么是理智?这个地方的理智,跟我们平常观念当中的理智不是一个意思,这个理是称理之智,也就是与法界相应之智,这个法界是一真法界。所以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了了,这个理智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了,法界真相於是大白,一真法界、十法界。第二句,「量智入行」。前面是理智,这里讲量智,量智是量周法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前面第一句真的是心包太虚,第二句量周沙界,法身菩萨如是。凡夫不如菩萨的地方我常常讲,心量太小了,佛菩萨起心动念都想到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行行都与量智相应,「量智入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总想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
第三句「证穷法身」,穷是穷尽,圆满的意思。尽虚空遍法界微尘数刹土众生是自己的法身,你要没有理智、没有量智,你怎么能够证得?证得了,证得法身你就是法身菩萨,你就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有这么大的心量?普通人哪有这种平等的爱心?哪有这样的大慈大悲?第四句「常观受用」,在竖配那是四地,善友是依。第五句「毛现神变」,毛孔放光,光中现世界海微尘数的菩萨,菩萨说法。第六句「念观法门」,第六这是般若现前,六地菩萨,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不是感情,不是情识的看法,是智慧的看法。智慧看法:宇宙就是法界,就是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现相。能现的是心识,所现的是法界,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念观法门。世尊为一切众生应机施教,展开无量的法门,实智、权智都圆满的现前。
第七句「外感佛加」,这是感应,内有感,外就有应,感动十方一切诸佛加持。我们晓得地上菩萨每一位从初地到等觉,都感得十方诸佛加持。十方诸佛加持,加到哪里去?加持到西方极乐世界。「地上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得十方一切诸佛的加持,什么疑惑都没有了,一句弥陀念到底,「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么清楚、这么明了。我对於净土生的信心是从《华严》上生起的,早年讲《华严》讲了十几年,经实在是太长了,十七年当中断断续续。因为一年差不多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国外,每一年回到台湾就接著讲,经没有讲圆满,同时也没有保留录音带、录影带,没有保留,多半散失了。这一次在新加坡从头讲起,希望把录像带保留下来;对我自己来讲,把这个大经重新温习一遍,对於净宗法门的信心更坚定了。每温习一遍,明显的感到诸佛神力的加持。第八,「内安深定」,这个字还是用普通的字好,浅深的深,用这个古写现在很多人不认识。第九「竖见来际」,第十「横无不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末后两句就是这个意思。
这十种大德,分配在十地、在十波罗蜜,我们用这个意思来做这一大段的总结,总是希望我们的修学能有一个入处,一般讲下手之处,我应该怎样修学,这个重要。初地修布施,就在我们现前要明了、要知道怎么修。经上说「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内是舍身,外是舍财,所有一切财物都能布施,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尘不染,把它布施干净了。诸位同修听了这个话,千万不要听错,往年有人常听我讲「看破放下」,他把意思听错了,有人写信给我,也有人看到告诉我,他看破放下了,家也不要了,事业也不要了,儿女也不要了,工作都不要了,他去修行了。过了一两个月麻烦来了,没有收入,没有饭吃了,也没有人救济他,问我怎么办?
看破放下这两个字你没搞清楚,看破是对於事实真相彻底明白了,这叫看破;放下是心里头一丝毫染著都没有了,那叫放下。没有叫你把工作放下,没有叫你把家庭放下,如果你这样作法,佛法不是正教,是邪教了!害人的东西!佛在经上常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你破坏世间法,你破坏家庭了,你破坏社会秩序,这是个误会,错解了意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并没有离开世间。《华严经》诸位要是从头听下来,你不要曲解,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菩萨修行的道场。家庭是佛法修行的道场、是菩萨道场,你的工作是菩萨修行道场,你处事待人接物还是菩萨修行道场,修什么?修布施。满众生的愿望,我为你服务。但是众生的愿望有正有邪,你要懂得戒律,你才知道分寸,这是智慧。这里头有理智、有量智,哪些事情我应该替你服务的,哪些事情我不能给你服务的。你有冤家、有对头叫我去害他,这个我不给你服务;你做种种不善,对社会、对众生有害的事情,我不能替你服务。你的所作所为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社会的,我全心全力给你服务,牺牲奉献,俗话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来帮助你。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第二条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如法。布施要是如法,布施里头就有持戒。布施不如法不能做,要如法。所以是内外财确实能够舍得,能舍。什么时候舍?为什么事情舍?这是智慧,这里头有区别,舍一定达到至善的目的。它真的有个目的,唐朝时候庞居士的故事,大家晓得。庞居士非常富有,他参禅开悟了,他很难得,太太也开悟了,女儿也开悟了,他那个家庭真的是大道场。他把他家里的财产统统装在一条大船上,放在长江当中,把船砸一个洞,全部沉到底下去,放下,舍了。他这种示现为什么?是为教化众生,他有目的,他这个目的达到了。别人看到一定会问他:「庞居士你这么多的财物,你能够救济穷苦的人多好?你何必把它统统沉到大江里面去?」他听了,只有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这句话用意太深太深了,很值得我们深深的去反省。人人都无事,天下太平,人人都想做好事,天下大乱。
台湾往年选拔好人好事,我们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在黑板上写四个字「好人好事」,然后把底下那个好圈一圈,右上角圈一圈,圈一圈念去声字,好人好事,好事就是多事,就是庞居士把财物沉到江底下的用意在此地。真正有道德之人,他做的事自自然然都是好事;如果不是道德之人,他所做的那一点表面好事,别有用心、别有意图,就坏了。庞居士是防止这个流弊,不是教你不做好事。要知道他这个举动用意在哪里?那个意思很深很深。换句话说,为社会、为众生做好事,佛常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好事,攀缘不是好事。随缘是一切条件统统具足,所谓是顺水推舟,轻而易举,社会大众得福,决定不能让众生受难受苦。
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出来替社会做事情很多,竞选。选出来之后,替社会、替人民做了哪些好事?社会人民是不是真正得到福利?今天我们想到庞居士:「好事不如无事」,好!这句话很有哲学的意味。所以佛禁止我们募化做好事,这是不可以的。募化来做社会福利事业,纵然是一桩好事,你的清净心被破坏,道心衰减。所以修学,我们的方向、目标是了生死出三界,不是在社会上做一个慈善家。社会上真正的慈善家不多,假得多,所以过去有人讽刺:「慈善家,慈善起家」,你们想想这句话的味道!由於热心勤奋到外面去募捐化缘,做社会慈善事业,他名利双收,社会上人称他为大善人、慈善家;捐献许许多多的财物,他拿多少去做慈善事业?看到财物多了,贪瞋痴慢就起来了,如果人家捐献一百万,他拿五十万去做慈善事业,自己赚五十万,这人已经很不错了,算算他已经有良心了。怕的就是他收了一百万,只拿一、两万去做好事,现在这个社会上这种人是大有人在,所以慈善起家!你这样才知道,庞居士是真正的善人,「好事不如无事」,绝不造业。他的财物统统丢弃、抛弃,就是留这一句话给后人,让后人去玩味他这一句话的意义。所以布施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害己害人,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现实环境里面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往往迷在名利之中,昏头转向,确确实实他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别人跟他讲,他听不进去的。自以为是,造作罪业,以为功德,不畏果报。
二地菩萨修持戒波罗蜜,诸位一定要清楚,地地都是十度同时修,它有个主。二地是以持戒为主,主修的,其余是助修;初地布施是主修,九个是助修,所以是一修一切修。「具持众戒,而无所著」,持戒波罗蜜最重要的就是不著相,《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的持戒波罗蜜圆满了;如果到「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你的持戒波罗蜜是大圆满。这样我们还要不要学戒律威仪?要!为什么?不坏世间法。内清净,外有规矩,不是规矩法则都不要了。自受用可以,他受用就有问题了,你自己可以证果,证什么果?证阿罗汉果,证不了佛果。如果你是有意不守戒律、不守规矩,你不但不能证果,你还要堕三途。为什么?你把佛的制度破坏了,把佛的规矩破坏了,把一切众生得度的机缘把它断掉了,这个罪不得了!你害了一切众生,你的慈悲心一点都没有。所以成了佛到究竟果位,佛到这个世间来还要守世间法,还要装模作样,为什么?为众生,不是为自己,要做出孝亲尊师、感恩的样子教化众生,众生不知道。所以这个戒律,初学是规范自己的,把自己的毛病习气照著这个标准改过来,真正改过来之后为众生。为什么?世间许许多多众生不懂规矩、不知道有性德,需要人做样子给他看,觉悟他,这是真正的慈悲,这是真实的爱护。做给人看,自己心地确确实实一尘不染。
三地,忍辱波罗蜜是主修,「悉能忍受一切诸恶,无有动摇」。实际上不但一切恶要忍,一切善也要忍。善何以要忍?善不能有贪恋,这个要忍。一切善法起了贪恋,坏了!你贪心起来了,贪心堕饿鬼。一切恶要忍,你要不忍的话,瞋恚心生起来了,堕地狱!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要忍。末后这一句话很好:「无动摇」,决定不为外面境界所动,忍辱波罗蜜。佛菩萨来了,决定没有贪爱之心;妖魔鬼怪来了,也没有一丝毫瞋恚之心,以平等心对待,忍辱波罗蜜圆满了。为什么?它真的是平等。佛是我们唯心所现的,妖魔鬼怪还是我们唯心所现的,能现是一个心性,它怎么不平等?我们最亲爱的亲人是唯识所变的,我们的冤家对头也是唯识所变的,所以佛教给我们等念冤亲。对於最亲爱的人、最痛恨的冤家,你要用平等心看待,不憎恶人,这是忍辱,要从这个地方修。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境界现前做不到,没用处!这些都是要落实。你天天在读诵、天天在为人演说,你自己做不到,入不了这个境界,讲经说法也不能了生死。你天天劝人为善,充其量你得一点善的果报而已,因为你的行为不是恶的,善因当然得善果,这善果在六道里面,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无论什么事情要忍,忍的真正真理是什么?是平等,这是忍的真理。佛在大乘经上常讲,菩萨行有没有成就,十波罗蜜有两条是最重要,一条是布施,一条是忍辱。布施是真能放下,是你积功累德;忍辱是保持你的功德,你要没有耐心、不能够忍耐,虽修功德不能保持。一动贪爱心,一动瞋恚心,功德就没有了。功德是什么?功德是平等心。一有贪爱、一有瞋恚,平等失掉了,不能不知道。能忍你功夫才会有进步,不能忍谈不上精进。
后面四地菩萨是以精进为主修,「普发众业,常修靡懈」,不懈怠,普是平等的,发是发心,众是众多,业是菩萨的事业。菩萨事业是教化众生,为什么说众?教化众生的方式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方式在哪里?在我们生活里面,我们生活是教化众生。新加坡居士林每天的供斋是布施供养,与一切众生结缘。佛不度无缘之人,缘结得深、结得好,他欢喜来学。我们明了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当时印度许许多多宗教家、宗教的传教士、宗教里面的学人,跟著佛学习的,以佛为老师的人很多。这个经后面五十三参有胜热婆罗门,古时候婆罗门教,现在称为印度教,在新加坡称为兴都教,这是从翻译的音译过来的。胜热婆罗门了不起,是印度教的领袖人物。在我们佛门里头,他是什么身分?他也是诸佛如来之一。另外还有遍行外道,《地藏经》上大家念得很熟的婆罗门女,那是婆罗门教的信徒。所以佛陀的教学,不分宗教、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一律平等的教导,只要你乐意来求学,佛没有不热心教导你的。它的的确确是现在人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而且是义务教育,我们要把佛教的本质认识清楚,它不是宗教。
我相信欧阳竟无大师的话;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他说佛教是宗教也是哲学,我不能反驳他,他是我的老师,尊师重道。但是我还是把欧阳大师内学院的训示,我把它摆在第一,我体会到欧阳大师所说的,所以肯定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创始人。这个教学最高的目标是超凡入圣,终极的目标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断尽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真智的障碍,烦恼习气断尽,佛说了,智慧是心性里头本有的东西,不是外来的。我们今天变得愚痴、没有智慧,是烦恼习气太重,把你自己心性本具的智慧障碍了、本有的能力障碍了、本有的相好障碍了。所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一切众生平等,没有差别。佛以无量的方便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恢复本性,圣人的教学宗旨都是相同的,儒家也是相同的,儒家是教学。教学的教材现在变成了经典,称之为经典是对这个教材的尊重,这个教材的内容确实超越时间、超越空间。
诸佛菩萨专志从事於这个教育,永远不懈怠,永远没有疲厌,这一种我们现在人讲的敬业精神,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在这个世间找不到。自己又不要求报酬,干的这么热心、这么起劲,什么报酬都不要,内外统统都奉献出来,布施供养,感化众生,这样的老师到哪里去找?现在这样的老师出现,一般人怀疑,所以你对人好,人家会怀疑你。为什么?他一生没有见过、他也没有听到过,你这个态度他会想到:「你有什么企图,你有什么目的?」他提心吊胆。我们要懂得一切众生的心理,要能观机。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介绍:
五地菩萨主修的是禅定,「於五欲境,无所贪著。诸次第定,悉能成就」。欲不仅是五欲六尘,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著,禅定的功夫才能不断的向上提升。如果对於世出世间法,还有毫分贪恋、贪著,对你修定会造成严重的妨碍,你的功夫不能向上提升,你的境界不会有进步。所以《金刚经》上佛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两句话我们要常常念著。法是一切诸佛所教之法、所说之法,舍是什么意思?舍是不执著。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学,认真努力的学,心里头要没有痕迹,就是说心里头不起贪爱,以清净平等心来受持,完全正确,这才叫真正行菩提道。也就是说佛陀的教诲,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自自然然依教奉行,依教奉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著你怎么能奉行?法尔如是。前面我们曾经举经中佛所讲的钟鼓做比喻,它没有起心动念,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
我们眼见色,张开眼睛见外面色相,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试问问我这个眼睛起不起作用?是不是看得很清楚?不是说我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眼睛睁开来什么也看不见,没有这个道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耳听声音也听得清清楚楚。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眼见外面的色,眼是见性,见外面的色性,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我们会变成这么糟的时候,就是张开眼睛见外面色相,它就起心动念、它就分别执著,堕落在凡夫。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六根的作用就是佛菩萨,不能起心动念!文字上用个无贪,无贪、无瞋、无痴,所有一切烦恼习气统统都没有,连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没有,你这个次第定不断向上提升。为什么说次第定?定确实是有等级的,在六道里面有八个等级,四禅四定。最低的等级是初禅,你要是得初禅定,你就生初禅天;再提升一级,你就到二禅天去了,所以叫次第定。到非想非非想天是第八个次第,第八定,阿罗汉是第九定,又提升了一级,超出六道了。辟支佛比阿罗汉又要高一级,菩萨比辟支佛又要高一级,到超出十法界证得圆教初住菩萨,这个果位这叫性定,自性本定现前了。
自性本定有没有次第?还是有。如果没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怎么来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菩萨位次就是定功深浅还不一样,这叫性定。性定为什么出现这个境界?因为你无明烦恼没有断尽,极其微细的无明很难破。见思、尘沙是粗重烦恼,容易断,无明烦恼不容易断,所以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初住菩萨破一品,见一分法身;二地菩萨破两品,见两分法身;四十一品无明破尽,见到圆满的法身,究竟圆满的果位,是这么一桩事情。在这里头显示次第定,次第定怎么修成?没有别的,不染著。换句话说,大家比较好懂一点,无论什么境界都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著,那你就一帆风顺了。稍稍动个念头,障碍就来了,你不是停止就是不能前进,就会往下堕落,但是停止在那个境界的少,退转的多,才动一个念头就退转了。同学大家在一起修行,看到别人动念头了,你要保持自己不动念头,修行这桩事情真的是个人干个人的。佛在经上常用比喻说,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谁都不能代替谁。最重要的是不能受别人影响,你就会成功;最糟糕的就是受别人影响。
戒律里头常常说,我们自己有一些毛病习气,自己要知道,尽量不要防害别人,这就是善行,这就是积德。现在人把这个事情疏忽掉了,有意无意妨害别人,自己完全不能够觉察。这是末法时期的现象,是普遍的现象,我们学佛不能够不明了。通过禅定,禅定决定开智慧,所以智慧不是突然开的,分分开的。在净土里面讲我们没有说禅定,但是我们讲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禅,加上个念佛三昧,就是用念佛这个方法得到禅定。不是用参究的方法,禅宗是用参究的方法,我们是用念佛的方法,方法不一样,功夫一样,目的一样。他们的结果叫做禅定,我们的结果叫做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或者我们又一个名词称为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不容毫分不净夹杂,那你这个清净心纯了,纯净那是大定,那不是普通定。至少初地以上菩萨,纯净这个境界现前了,智慧生起来了,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了。
六地菩萨主修般若,「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智门」。智慧开了,看一切法真相都现前了,所以得实相印,印是印证,就是证明。他证得实相,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智慧开了。普入智门,智慧的门开了,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无量的智慧。实相是什么?整个宇宙,十法界也好、一真法界也好,相有性无,能现现象的是自性,自性没有任何形相,但是它能够现相,所以从性上讲没有相;从相上讲有,所以相有,相不能说没有。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事就是事相,理就是理性,这是事实真相。诸佛如来都不例外,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是这个例子,阿弥陀佛相有性无,极乐世界事有理无,一真法界如是,十法界亦如是。这个境界你搞清楚、搞明白,完全看清楚,这叫真实智慧。心地纯净,一切设施作为纯善,纯善是什么意思?利益一切众生。自己呢?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切众生。不但自他是一,生佛是一,众生跟诸佛是一,一体!性相是一,理事是一,因果是一,这就是我们净宗讲的一心。一心能证、能入,入哪里?入一真法界。
净宗修学不简单,净宗修学有道理,有理论依据,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不二。你们想想是不是华严境界?彭际清讲得一点都不错,我是说不出来,但是一看到他这个说法,我立刻就认同,一点怀疑都没有。他比我高一著,他能说得出,我说不出。我也挨上边了,为什么?他一说出我立刻就懂得,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净宗是华严境界,净宗所修的是直截了当入华严的法门。念佛这个方法好,你真正懂得你才肯念,你才肯拼命念,你愈念愈欢喜,愈念愈有精神。你念得不欢喜、念得会懒惰懈怠,那是你没有入境界,就好像吃东西没有尝到味道,东西吃了,囫囵吞枣,一下子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会吃东西是细嚼慢咽,味道你品尝出来了。念佛的法味你要是品尝出来,法喜充满,你的精神充沛,哪里会没有精神?没有精神,就像吃东西一样你没有嚼出味道,所以精神提不起来。
一般修学人不容易入境界,什么原因?你有业障、你有魔障,两种障碍都有。业障是你自己本身的,魔障是你的冤亲债住,他障碍著你。为什么?你欠他的债没有还清楚,他要讨债,你欠他的命,他要讨命。冤亲债主是凡夫,报冤报仇他这个心不断,你修行修好了,想脱离三界、超越轮回,他到哪里去讨债?他到哪里去索命?他不甘心。所以,只有勇猛精进把这个难关克服。通常念佛,拼命念佛,性命都不顾,一般来讲大概总到第五天,好的境界就现前了,懈怠、疲倦、懒散、精神提不起来,这种统统没有了。往后你能保持,一松懈马上就堕落。最困难的前面五天是瓶颈,要冲,好境界就现前了;这几天冲不过,永远没有办法。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有信心,冤亲债主要给他回向,我认真努力修学,所有一切功德回向给他,做为对他的报偿。我成就了,回过头来一定度你,他能接受。这样一来,他不跟你为难了,他还保护你,他发心当你的护法。为什么?你成就他沾光,不再障碍你,这个事情自古以来例子太多太多了。「善观诸法」,善是智慧,我们今天观一切法不善,我们是用情见来观,他们是用理智来观,不一样。菩萨修学到这个地方是一个阶段,自己成就了;自己成就之后,全心全力帮助众生。
七地菩萨主修方便波罗蜜,「教化众生,随其心乐,现身说法」。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就是方便,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前观察你的根机,应该给你说什么法就给你说什么法,法门无量无边,看看现前哪一法对你是迫切需要的。我们仔细去观察,印光大师现出家比丘身,夏莲居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现在家居士身而为说法。印光大师的教学,意义无比的深广,深广的范围足足可以包括释迦牟尼佛往后九千年末法的法运。往后末法九千年,什么样的科目教学最契机?从印祖为我们示现的,我们明白是因果教育,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他老人家一生十六个字,他真的做到了,表演给我们看,「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我这一次有这么一个机缘,请加拿大温哥华那边一位金石家给我刻了一块印,这个印我改了两个字,这是印光大师的法印,我把信愿改做老实。这十六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印祖的法印,这个法印我的看法想法,确确实实影响往后九千年。前面八个字是因果教育,后面两句八个字是净宗教学,这是方便教化。看看今天的社会,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我们才体现印祖的教诲高明到极处,为我们订的教学方针、宗旨、方向,真的是纯正。我们出家人,出家人的敦伦从哪里做起?从戒律做起,戒律、威仪是敦伦。儒家的敦伦从哪里做起?确确实实从《弟子规》做起。我们要真干,要牺牲自己,不要性命,要把儒佛落实,把《沙弥律仪》、把《弟子规》落实。怎么样苦都要克服,牢牢记住世尊教导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
凡人所以成不了圣,入不了圣人之门,最大的障碍是不肯吃苦。古时候老师训练学生有一套,但是这一套现在不能用,现在用是犯法,说是你虐待人。古时候念书懈怠懒惰,老师罚学生跪砖头,砖头凹凸不平,你跪下就很难过,给你这个刺激,把你懒散懈怠、疲倦打掉。我小时候吃过这个苦头,但是时间很短,次数很少,李老师比我多。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很快到我差不多十岁就改成学校,私塾就没有了,学校里就没有这种体罚。学校是罚站,也有罚跪,但是罚跪都没有跪砖头。李老师那个时候罚跪跪砖头,常常遇到惩罚,所以他吃的苦头比我多,他的成就比我高。挨打的次数多,老师打学生叫「打记性」,这个地方你忘记了,忘记了狠狠的打你一顿,记住了,这个地方挨过打的。所以从前父母对儿女、老师对学生有体罚,现在没有了。没有了好不好?给诸位说,不好,损失太大太大了。古时候人用这个方法,他知道好不好?他不是不知道,这个方法效果殊胜,从效果上来说,好办法!
今天把这个方法废弃,教学的效果一落千丈,所以现代的社会变成什么?儿女不听父母的话,学生不听老师的话,孝道没有了,家庭没有了,师道没有了,教育没有了,换句话说,现代人只好套一句老话说:听天由命!那还有什么法子?古老这种教学的方法、这种手段,不可能再恢复。所以往后的教学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众生的痛苦一代比一代严重,真正是应了古人一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一句话我有很深刻的体会。所以对自己来讲是无比的庆幸,我们还沾一点古老教学的边缘。我在台湾方东美先生教导我,章嘉大师教导我,李老师教导我,还都是用古老的方法,往后没有了。
我今天在新加坡教这个培训班,我用的这点方法,比我自己当年求学放宽了很多很多,但是现在还有不少人反对,你还有什么法子?所以到最后大概被逼了,只有各人自修自了,除这个办法之外,实实在在找不出办法来。所以对同学们来说,一定要自己珍重,自重自爱,没有人能够帮助你,诸佛菩萨不再来了。他不来是慈悲,为什么?他要来认真教学,受到侮辱,侮辱圣贤罪过很重,所以他来是慈悲,他不来还是慈悲,不令众生造作重罪。不来了,人苦了。所以沾上一点圣教的边缘,一定懂得自重自爱,自己发愤学习,这样不辜负这一生到人间来,不辜负遇到这样大好因缘,遇到佛的正法。方便有多门,就是这个意思。
八地菩萨是以愿波罗蜜为主修的课程,「成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这是大愿,我们一定要学,念念都是愿意成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我们用什么供养?佛福慧都圆满了,我们只有用如教修行供养。就是佛在千经万论里面常常提醒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供养过去佛、现在佛。对於未来佛,未来佛是现在一切众生,我们三种供养都要尽心尽力去做,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我从一九八三年起了这个念头,将来有因缘我想建个弥陀村。这个念头常常在心里头,缘不成熟,那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个愿望,想建百姓宗祠,报祖宗之德。人不能忘本,人忘本一切就完了。来生后世得人身不容易!大难大难!换句话说,人要是忘本、忘记祖宗,这一生死了之后,可能是千万亿劫你都在三途轮回,就不是六道了,人天、修罗没有你的分,你那个轮回的圈子愈来愈小。所以,提倡建立百姓宗祠非常重要。我做不到,我要说,希望将来有大智慧的人、有大福德的人,我这个话提醒他,他听了他会觉悟、他会明了,他会做到。圣贤人的教育要恢复,我们从我们自己本身去做,这个愿心决定不退。没有缘,等待机缘;机缘成熟,全心全力去做,做的目的是成就众生、供养众生。
九地菩萨是以力波罗蜜为修学中心,「具深心力,无有杂染」。「力」就是佛菩萨果地上的十种智力。九地是法师地,自己具深心力。深心力是什么?深心是大菩提心里面的自受用,好善好德,他没有别的喜好,为善为德。真正是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所以他得到佛力加持。佛的什么力?佛的十种智力,加持他、帮助他教化众生。最后法云地的菩萨、十地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这是到究竟圆满。一切法的真实相圆满证得,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德相统统明白了。九地是法师地,十地当然是法师,决定不舍法师地;如果我们要换句话来说,以我们这一点浅见来讲,十地是护法,九地是弘法。
护法的智慧、福德决定超过弘法,护法是当校长,弘法是当教员;好教员要是遇到一个好校长,这个教育肯定办好。所以我这一点浅见,我觉得十地菩萨是护法,住持正法。一个道场里头的住持,净宗学会的会长,一个寺院的住持方丈,他的责任是住持正法、教化一方。他可以礼请弘法的人员来帮助他,像办学校,校长自己可以不必上课,他掌握著教育的政策,他策划教学的课程。依照他的政策方针、依照他的课程请老师,请老师来教学生,执行他的政策。所以九地菩萨是教员,十地菩萨是校长。如果校长不懂佛法,那就糟了,这学校问题严重了。所以校长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教员升上去的。九地往上一升就是十地,九地菩萨的智慧、德能一切功夫,十地菩萨知道得清清楚楚;十地菩萨的境界,九地菩萨不知道。所以护法功德超过弘法,弘护不能不懂佛法,不懂佛法就糟了。有时候自己以为是护法,实实在在是障碍佛法,自己以为在弘法利生,实际上在破坏佛法,不能不知道,罪福在一念之间。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