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五七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七五卷)  2002/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575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光召有缘偈颂第三首:

  【佛昔往来诸趣中,教化成熟诸群生,神通自在无边量,一念皆令得解脱。】

  前面三句是十号里面的「世间解」,这是说明对於世间所有一切法,这个「世」实在讲通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够通达明了。清凉大师说这是权智圆明的德号,权智就是常讲的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这就是「世间解」的德号。『佛昔往来诸趣中』,「昔」是讲过去,从今天说昨天的事情都是过去。「往来诸趣」,诸趣是我们讲的六道十法界,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总是随顺众生的乐欲,随顺众生的爱好、随顺众生的欲望,确确实实是有求必应。佛的应化目的就是在底下这一句,『教化成熟诸群生』,「群生」是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刹土里面的九界众生,佛示现目的在此,我们一定要晓得,绝对不是为自己。我们现前的地位要想为自己必得学佛,学佛起心动念一切都为众生,为众生自己才得真实的利益。如果夹杂著丝毫为自己的念头,就错了。错在哪里?夹杂著一点点丝毫为我的念头,诸位要晓得这是增长我执。《金刚经》上说得多清楚、多明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夹杂丝毫为自己的念头,就著我相,有我相当然我的对面就有人相,我人的对面就有众生相、就有寿者相,四相具足是六道凡夫。这是凡夫修行极端困难、不能成就的第一个因素,我们现在是搞明白、搞清楚了。

  我执要不放下,真的是大难大难。我执要怎样放下?大乘法善巧方便,转念头,不为自己,一切为众生,一切为正法久住,不再去想我了,这个「我」久而久之自然就淡化,自然就不见了,这个方法妙极,比小乘破我执实实在在高明。所以我们要学佛「教化」,「教」是教学,「化」是成绩,通过教学,接受教学的众生他产生了变化,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成圣,成绩出来了,这是效果,化是效果、是成绩。「成熟诸众生」,没有善根的帮他种善根,有善根的帮他善根增长,善根已经增长的帮助他成熟。总而言之一句话,不断的要把众生的境界向上提升,这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们在一切世间的所作所为。这一切世间就是「诸趣」,就是为了这桩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什么事情都没有。

  『神通自在无边量』,这就是指的「世间解」,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达的。他的智慧、能力超过九法界的众生,神通!九法界众生见到了,都感到他神奇莫测。显示的这就我们常讲的形象,形象给人的感触是自在。「无边量」,这个量要用我们现在现前众生根机来说,这个量最好是我们解释为心量,为什么?我们现前众生心量太小了,不能容人;不能容人,换句话说,不能修福,心量狭小。像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无边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世间解,智慧开了,成就圆满的智慧,是如来果地。

  『一念皆令得解脱』,这一句是十号里面的「善逝」,「善」是好,好就叫善,「逝」就是去,这个意思是讲好去。清凉大师解释得很好,「不向三界二乘去」,他的方向、他的道路,他不是向三界六道,也不是向小乘,他到哪里去?他向大菩提,所以清凉说这是「直往菩提」的德号。这个解释也很好,十号里面实在讲最难讲、最难体会的是「善逝」,清凉这个说法我们可以采取。我们要发心、发愿,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西方极乐世界,不向其他处,这个真正是好去。「善逝」还有一个意思,实在讲每一个名号这个义理都深广无尽,大乘经上常常赞叹这些大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这叫善逝;小乘人,不住生死住涅盘,那就不善,不能利益众生,这个善好不圆满。六道凡夫,住生死不住涅盘,他的方向目标是六道三途,这个去处不好,这不能叫善逝。所以大乘菩萨两边不住,这是善逝。

  再讲得粗浅一点,我们现前能得受用,我们常讲放得下,是逝,放得下又能提得起,这是善,放下跟提起同时,放下跟提起不二,这是善逝。这话怎么说?我们全心全力断恶修善,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这是善;虽然勇猛精进在行善,心地里头不执著、不著相,痕迹都不落,那就是逝。如果修善,心里著相,那就有善没有逝。这又是一个很浅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对我们现前学习来讲是很有帮助的,也就是《般若经》常常讲的「三轮体空」。心地要清净,不能有丝毫染著,身、行要善,要帮助苦难众生,这是善逝的意思。

  「一念皆令得解脱」,「解脱」是逝,「一念」是善,解脱是去,离开六道了,离开十法界了。诸位要知道,心离开了,身有没有离开?身没有,六道众生有感,菩萨立刻就有应,菩萨虽然应化在这个世间,自己依旧恒住一真法界。譬如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实际上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住六道轮回。就像现在我们居住的国家,我们是本地人,要受本地许许多多的约束,他是外来观光旅游的人,他不受约束,就像这个情形,相似,他来去自由自在,我们没有他们那么自由自在。善逝的意思很多,总而言之一句话,离妄想分别执著是逝,行四摄六度、四无量心是善。以四无量心去行四摄六度,离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善逝,我们应当学。第四首:

  【摩尼妙宝菩提树,种种庄严悉殊特,佛於其下成正觉,放大光明普威耀。】

  这一首是说成正觉,正觉就是十号里面的佛,成佛了。『摩尼妙宝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的,用「摩尼妙宝」来赞叹「菩提树」,佛示现成道的场所。「菩提树」绝不局限於一种,只要是菩萨,示现在树下成道,这个树不论是什么树,为了纪念佛在这个树下证大菩提,就称这棵树叫大菩提,这个道理要懂。十方世界每天都有无量的菩萨示现八相成道,十方世界哪里会统统都是一样的树?当然不相同。尤其佛的示现随心应量,应机说法。但是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一定是选择一个大树底下,大树阴凉也庄严,不会选择在小树底下,一定选择大树,在这个树下敷座而坐,示现成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摩尼妙宝」,在这个树下表演明心见性,性体性德那是真正的摩尼妙宝。摩尼是如意的意思,能如一切众生意,这才是真正的妙宝。

  『种种庄严悉殊特』,「庄严」完全是表性德,是修德的圆满,是性德的显露,性修不二。『佛於其下成正觉』,成佛了。「佛」这个字,是印度梵文音译的,佛经传到中国之后把它译成华文,在古时候华文的文字数量不多,翻经的时候不够用,所以翻译佛经造了不少的新字,佛字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古时候有这个弗字,但是没有人字边,这是古字,所以用这个弗来翻这个音;但是印度佛陀是个人,所以旁边加了一个人,这是翻经的时候新造的字,变成佛法里头的专有名词。意思是什么?意思是觉悟的意思。不翻作觉而音译是因为佛这个字含多义,中国字汇里头找不到。翻成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样一个字含三个意思,在中国确实没有,这是用音译再加以解释。

  自觉不同於凡夫,凡夫不觉,佛觉悟了。觉他不同於二乘,阿罗汉跟辟支佛也自觉,但是他不肯帮助别人,所以称小乘,小乘跟大乘的差别在此地。小乘一般不肯主动去帮助人,有人向他请教,他也很慈悲也会教导你,但是你不找他,他不会找你的,不像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得很多,他们能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找他,他主动的来找你、来帮助你,这是大乘。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很明显的能区别出来。「觉行圆满」拣别不同於菩萨,菩萨虽然自觉觉他,没有圆满,佛圆满了,这里面含这么多意思。这里头最重要的我们要明白,如果不觉他,你自觉不能圆满。所以教学相长,老师固然帮助学生,学生也资助老师,彼此互相都有长进。所以不通过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你没有办法圆成佛道,也就是说你的觉行不能够圆满。所以小乘最高的果位只能证得阿罗汉,再也上不去,什么原因?不肯教学,想长进难。大乘的殊胜就是他教化众生不疲不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的结语都是无有疲厌,所以他才能够证得觉行圆满成正觉,这个正觉是无上正等正觉。

  『放大光明普威耀』,这是说如来果地上的大觉,超过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超过了三乘,佛的光明普周法界。佛的德能,随众生心,能现无量无边的神通变化。自性本具的相好,摄受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他的威德、他的照耀。虽然说一尊佛他有一个教区,没错,教区怎么来的?他与这一个地方的众生,过去生中有特别的缘分。如果没有缘分,怎么可能常住在这个地方?给诸位说,住一天都是缘分,缘分薄一点;常住在这个地方,与这个地区众生的缘深。释迦牟尼佛与娑婆世界众生缘深,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虽然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他方诸佛世界他去不去?常去,哪个地方有感,立刻就有应。所以一切诸佛活动的空间,都是尽虚空、遍法界。

  不但是诸佛如来,我们在大乘经上读过,「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法身菩萨,他们活动的空间就尽虚空、遍法界。为什么?法性没有障碍,《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最后的趣求都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不仅是禅宗,所有一切大乘佛法、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后的指归都是明心见性。换句话说,明心见性的方法不一样,手段不相同,方向跟目标没有两样,这一点我们总得要清楚、要明白。所以佛在大乘经上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自己修学哪一个法门,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要对这个法门明了,对自己的根性明了。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见异思迁,也不必去羡慕别人,最重要的一门深入。深到什么程度?深到见性,那个时候全都通了。

  我过去讲经曾经做个比喻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就好像一个球的表面,无量无边的点,你只要抓住一点,找到正确的方向,一门深入,决定可以达到圆心。那个圆心就好比见性,达到圆心,这个圆球球面上所有的点,你不统统都通达了吗?你没有达到圆心,你这一点跟另外一点不通,达到之后全都通了,就这么个道理。所以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根性,选择自己容易修学的法门。你要是不了解自己的根性,找一个与自己根性不相应的法门,你修得很辛苦,很不容易达到中心点,不容易达到圆心。古大德说我们佛门有难行道、有易行道,难行道、易行道真正的意思,就是与自己根性相不相应?与自己根性相应,这个道是易行道,你走得非常舒畅、非常欢喜,这个道路上没什么障碍,畅通无阻;如果选择的这个道与自己根性不相应,这就是难行道,这是易行、难行通途的一个讲法。

  特别的讲法,那是菩萨为我们指点的,八万四千法门是难行道,净土法门带业往生是易行道,特别为末法众生而说的。未法众生要想断烦恼、证菩提,太难!我们自己要清楚。带业往生对於我们末法众生是可能成就的,我说可能我不说一定,为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具备的条件,你统统具足肯定往生。你虽然修学净土法门,往生条件你并不具足,你在这个法门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结了一个善缘,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一个种子,这一生当中未必能往生。善导大师讲,不仅是得生或者是不得生,乃至於四土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说得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信心。他说这个不在其他,完全在缘,如果你遇到的缘殊胜,不但你能往生,你往生的品位高。我们今天遇到的缘,说实在话无比的殊胜。

  我们在古晋高山建一个念佛堂,这个地方很单纯,真的是人迹不到。这个念佛堂修什么?专修净业。模仿当年远公大师,决定没有掺杂,一部《无量寿经》、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底,不夹杂,我建这么一个道场。不是像此地建这个学院,学院的目的是培养弘法人才,续佛慧命,目的是正法久住世间;而古晋这个道场,是帮助一些有缘的同修们一心求生净土。这两个道场性质不相同,如果性质一样,一个道场就可以,何必搞两个?劳民伤财!一个道场有一个道场独特的道风,所以你喜欢念佛,希望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你到那个道场去;你喜欢弘法利生,做弘法、护法的工作,希望正法久住世间,普利一切众生,那就我们这个道场,这个道场目标如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五首:

  【大音震吼遍十方,普为弘宣寂灭法,随诸众生心所乐,种种方便令开晓。】

  清凉大师注解,「大音演寂,谓无上士。随心开觉,即调御丈夫。」这首偈子里面,十号里面有两种号,士是读书人,中国古时候把社会大众分为四大类,士、农、工、商,称为四民,这四种人民、四种团体,而把士摆在第一。士是读书人、是明理的人、是觉悟的人,「无上士」是大觉,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最优秀的,没有超过他的,称无上士。但是今天我们讲知识分子,要跟「士」这个字的意思来说还不一样,为什么?古时候这个士的意思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有能力,才称为士;今天讲知识分子,这个道德、智慧恐怕不能跟古时候这个士相比。古时候士最重道德,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头一个科目是德行,第二个科目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文学。德行摆在第一,言语摆在第二,今天这两样东西知识分子疏忽了。

  第五首:

  【大音震吼遍十方,普为弘宣寂灭法,随诸众生心所乐,种种方便令开晓。】

  这首偈是赞颂如来十号里面两种,前面两句「大音演寂」是无上士,后面两句「随心开觉」是调御丈夫。前面跟诸位略略的报告过,士是读书人的通称。我们非常感叹现在念书人跟从前念书人不同,从前读书人,德行摆在第一,读书的目的在效法圣贤,读书志在圣贤,所以在士农工商四民当中,士是摆在第一,就是他们效法圣贤、立志要作圣贤,这是为社会一切大众所尊敬的。现在读书人,那个目的不一样,目的是求世间的名闻利养,不知道什么叫道德,也不知道什么叫伦常,造成今天社会的苦难,动荡不安。明了这一个因素,现在在这个世间就不多了。

  『大音震吼遍十方』,「大音」是教化众生,对我们这个世间人来说,是以音声为教体。前面这四个字,就是我们常讲的苦口婆心大声疾呼,劝导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转迷为悟,回头是岸。「遍十方」,十方诸佛刹土,九法界的众生特别是六道三途,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声闻缘觉,无不是全心全力在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依然是迷惑的多,觉悟的少。

  『普为弘宣寂灭法』,「寂灭法」是大涅盘法,是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最高的目标,这目标是作佛。这个法声闻说不出来,因为他没有到这个境界,缘觉也不行,菩萨还是不行,菩萨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寂灭法」是无上正等正觉。佛为什么人说?为根熟的众生说,哪些是根熟众生?地上菩萨。佛在《仁王经》里面讲的五忍菩萨,最高的是寂灭忍,那才叫真正当机。寂灭忍分上下两品,上品是等觉菩萨,下品是法云地的菩萨,所以成熟的众生是这两个位次,佛给他说寂灭法。往前面去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的菩萨有三品,下品七地,中品八地,上品九地,如果此地说「普为弘宣无生法」,我们就晓得无生法的当机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萨。这个地方是讲「寂灭法」,寂灭忍比无生法忍还要高一等,这是讲到最高的,所以是无上士。「士」这一个字是通一切觉悟的圣者,可以说从小乘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从初信位的菩萨到等觉菩萨,都称之为士,不同於世间。无上士他高过等觉,他能为等觉「弘宣寂灭法」。

  后面这两句是调御丈夫,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调是调练,御是控御,调御乃摄有情的德号,摄受众生,这个意思就广了。调有调顺的意思,是对众生的心情来说的,众生的心情,有烦恼、有忧虑、有牵挂、有喜怒哀乐,佛知道,佛以善巧方便把它调顺。用什么方式?世出世间圣人都懂得,用音乐。乐就是调心的,儒家重视,《礼记》里面「乐记」,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明白、很透彻;佛法里面的梵呗,这个经典里面的偈颂,偈颂都可以谱成谱来演唱,它是属於诗歌。御是控御、控制,这是用什么方法?用戒律,儒家用礼。控御是控制我们的身体,控制我们的言语,所以调御把身语意三业都包括进去了。用什么样的方式要看这个众生的根性,要看他修学的程度,随顺众生的乐欲帮他调理。身有苦乐,如何帮助他离苦得乐?心有忧喜,如何帮助他除忧随喜?由此可知,调御这两个字就是教学的方式,用佛法的术语叫教学的仪式,我们现在一般讲仪规,仪式跟规矩。

  佛法重视乐教,音乐的教育。梵呗的演奏,不但悦耳他能够清心,让你听到这个音乐,烦恼就止住,清心寡欲,跟世间音乐不一样。世间音乐能够挑动人的感情,你听了之后会生伤感、悲痛。现代的音乐就更麻烦了,挑动人的欲念,换句话说,引导你烦恼,这种音乐与性德完全相违背。佛法里的音乐随顺性德,孔老夫子所讲的「思无邪」。所以调御丈夫它的教化范围广了,上中下三根普被,『随诸众生心所乐,种种方便令开晓』。不像前面无上士他宣寂灭法的对象是地上菩萨,真正的对象是法云地跟等觉这两个位次,九地以前是旁听生不是正科生。调御丈夫,下下根都有分,六道凡夫都有分,你遇到佛,佛有智慧、佛有能力使你身心调伏。

  现在佛不在了,我们末法众生能不能得到如来调御的利益?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在你接不接受。世尊虽然不在我们这个世间,他的遗教留在世间,我们依教奉行,身心就调御了。以经论调心,以戒律调身,他的经律论三学还在世间,这叫三宝。戒是僧宝,定是法宝,慧是佛宝,《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是僧宝,平等是定是法宝,觉是慧是佛宝。《无量寿经》是真正不可思议,三学三宝具足,是圆满的法轮,我们要认真修学,在这个世间真正是希有难逢,我们一生在这一部经上就有不思议的成就,我们不能不知道。谁能认识?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才能认识,他才能抓住;没有善根、没有福德,虽然摆在面前,当面空过,这一生不能成就,这是真话。我劝导大家、提醒大家,希望同学们都有正知正见,都有善根福德,在这一生当中求无上道,不能够学杂了,不能够学偏了。我的话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你们不听,果报是你们自受;我如果交代不清楚,误导你们,我有过失、我有罪过。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自己把路子走错了,责任是你自己负。我教你只有一条直路,没有第二条。第六首:

  【往修诸度皆圆满,等於千刹微尘数,一切诸力悉已成,汝等应往同瞻礼。】

  这一首清凉大师说「诸力皆圆,即天人师也」。师是师范,师表、模范。这些年来我们在各地弘法,总题目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悬挂在新加坡居士林讲堂的一幅对联。希望大家常常看到,常常警惕自己,我们发心出家,穿上圆领大袍,披上袈裟,干什么事情?这代表佛,代表佛教,代表菩萨,诸佛菩萨就是天人师,天上人间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你不能说这个要求太高了我做不到,做不到这个衣不能穿,穿上这个衣你就得做到,外表的形象是戒善。我说《沙弥律仪》不是最近才讲的,净宗学会成立,我们给同学们编了一个修行守则,列出行门五个科目,守则后面就节录《沙弥律仪》,早年就提倡了。现在为什么重提?没有落实,没有做到。实实在在讲我们是把修行的标准降到最低,我们能做得到。为什么做不到?这个要常常问自己,实实在在做不到,应当求佛加持,天天忏悔。如果业障太重,我们早晚课多拜佛。

  我最初离开我的工作,跟忏云法师住茅篷,那是个小道场,忏云法师教我忏除业障,用什么方法?拜佛。规定我每天拜八百拜,我一天不缺,在山上住了五个半月,就拜了五个半月。现前你们同学,修学的环境比我好得不知道超过多少倍,但是你们的修学比不上我。我那个时候年轻才三十一、二岁,住茅篷,茅篷简陋得电灯都没有,我们点什么灯?忏云法师很聪明,买汽车的电瓶,接手电筒那个小灯泡,像现在的这种小灯泡,那个时候台湾还没有。这是五十年前,用手电筒的小灯泡自己接,一个房间有一个这样小灯。晚上拜佛只点两支蜡烛,他规定我晚上要拜三百拜才去睡觉。我们在山上大概九点钟睡觉,两点钟起床做早课。早课之后诵经,个人念个人自己的经,天亮的时候用早餐。我在山上住的时候,山上所有这一切工作我做,我年纪最轻,三个法师:忏云法师、达宗法师、菩妙法师,两个居士:我跟朱镜宙老居士,朱老居士七十岁。所以常住一切工作,洗衣服、烧饭、种菜、整理环境、清洁环境,一个人做,那真的修了一点福报。居士身分伺候三位法师、一位老居士,我一生没有福报,真正修了一点福报。不吃苦你怎么能成就?佛教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看看现在学佛的年轻人,把佛陀的教诲忘得干干净净,你们现在以什么为师?以烦恼为师,以习气为师,你怎么会有成就?学习不听老师的,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你怎么会有成就?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懂。我对大家诚心诚意劝导,实在讲我对大家没有希望,为什么?我非常清楚,有希望就有失望,希望愈大失望愈大,那是世间人有,学佛的人不应该有;学佛的人只要尽到自己的本分,就是圆满功德,这是《楞严经》上讲的。各位自己将来成就高下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我的劝导忠告,我尽了我的责任,接不接受不是我的事情。尤其是现代民主自由开放,不但现在师生的关系没有了,你还认为我是师父你是徒弟,这个观念错误了。现在没有了,从前有;我跟我的老师有师生关系,有师徒关系,我以后没有了。

  我这个觉悟,过去新加坡演培法师也有,演培法师有一次跟我聊天讲到:现在佛法没有师徒,大家在一起是朋友、同学,我们就会过得很愉快、很幸福,我们都是同学,我们都是朋友,谁也不能干涉谁,谁也不能管谁。现在是这个时代,一定要认识清楚,这是观机,你心里面坦然。今天家庭里面没有父子,是什么?朋友,你跟你儿子是朋友。你要认为你是爸爸他是你儿子,你能管他?那错了!所以今天许许多多家庭都有问题,我在美国遇到很多。儿子、儿女不听父母的话,烦心来给我诉苦,我说:「你儿女没有错,你错了!」他听了就非常惊讶,为什么?今天这个社会没有父子,只有朋友,你把你儿女当作朋友看待,不要把他看成你儿子,你们会处得很好,有一些同修接受了。今天哪里有师生?伦理没有了。夫妻也是朋友,这一对夫妻能处得很好。五伦只剩下一个朋友,其他都没有了。而且今天的朋友,说实在话没有道义、没有仁义,情义、恩义都没有了,朋友之间什么东西维系?利害。我们彼此都有利益的可以做朋友,利害没有了,朋友关系就没有了,这成什么社会?

  所以这个社会的灾难、社会的反常,社会反常了,今年我们看到全世界气候反常,说个不好听的话,老天爷看到都不顺眼了,我们要觉悟。我们这个道场我深深期望同学们,大家在一起做好同学、好朋友,随顺佛陀教诲。我劝大家学《沙弥律仪》,绝对不是事师,不是来奉事我的,我不敢这样想法,我没有这个德行,是劝大家随顺佛陀教诲,建立自己的德行。如果你真的要做,谁是我的老师,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这是世尊教导我们的。我跟你们的关系是同学,年龄比你们大一点,学习的时间比你们久一点,我把我自己这五十年修学的经验、心得,提供出来给大家做参考,如是而已。我们总算有缘分,我尽心尽力的供养大众,每天在这个地方讲四个小时,法供养!希望大家能以佛为老师,我们都是以佛为老师,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以阿弥陀佛为老师。阿弥陀佛为老师,那就依《无量寿经》修行;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我们就要依《沙弥律仪》、《十善业道经》认真努力去学习,以佛为师,以戒为师。

  『往修诸度皆圆满』,「往」是往昔,佛现在已经圆满证得究竟的佛果,所以此地讲的是过去。「诸度」,前面讲的十波罗蜜,十波罗蜜都圆满了。怎么圆满的?十波罗蜜所对治的烦恼习气断尽了。布施波罗蜜圆满,悭贪的念头没有了,完全断干净,恢复了性德,自性里面没有悭贪。菩萨地悭贪没有了,习气没有断干净,如来地习气都断干净、都没有了。持戒波罗蜜对治的是恶业,一切烦恼习气见思、尘沙、无明统统断尽,持戒波罗蜜圆满了。忍辱波罗蜜对治的是瞋恚、是傲慢,这个烦恼断尽了。精进波罗蜜对治的懈怠、懒散,禅定波罗蜜对治的是散乱,般若波罗蜜对治的是愚痴。所以十波罗蜜对治的对象,病完全治好,完全没有了。六度展开就是无量无边的行门,无量无边菩萨行门统统圆满了。

  『等於千刹微尘数』,这是数量。「刹」是如来的刹土,是说佛成佛之后教化众生的范围。菩萨的万行,我们讲六度万行,也就是四弘誓愿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等於千刹微尘数,这是无量。『一切诸力悉已成』,「诸力」是如来果地上的十种智力。波罗蜜圆满,这十种智力成就,这就是天人师。清凉大师讲师是轨范,说五乘教利益众生,这是导轨众生的德号。导是引导,轨是轨道,像火车走的轨道一样,成佛之道。佛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为我们示现成佛之道,我们要想修行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你看他就行了,八相成道为我们做出最圆满的榜样。『汝等应往同瞻礼』,这一句是劝导,劝导我们应当向佛学习。「瞻礼」是种福,请求开示是种慧,福慧双修。这是前面六偈,显示自修的因果,因圆果满,最后一句劝导大家应当要去礼敬诸佛、瞻礼诸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