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七二卷) 2002/1/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572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大众念请四十句后面,有一句结请的经文:
【愿佛世尊,亦为我等如是而说。】
前面的十句,清凉大师在此地有一个总结。他说这十句有通有别,别是:「誓愿海」跟「发趣海」是十信菩萨修的,「助道海」跟「菩萨乘海」是十住菩萨修的,「一切菩萨行海」是十行菩萨修的,「一切菩萨出离海」是十回向菩萨修的,「神通海」、「波罗蜜海」、「菩萨地海」是十地菩萨修的,「菩萨智海」是等觉菩萨修的,这个地方意思非常的深、非常的广。通别,别是当位,我在哪一个地位主修的经典,这叫当位。譬如我们在学校念书,我是选择哪一个学系,我是念几年级,在这一年当中主修的课程是什么,这是别的意思。像刚才所讲的,「一切菩萨誓愿海」、「一切菩萨发趣海」是十信位菩萨主修的。十信有十个位次,从初信到十信每一个位次有每一个位次主修的课程。通就是主修之外,其他一切法门与自己主修有连带关系的,可以选修一两种。
但是在求学的时代,一个人要能成就,自古以来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你就很难有成绩可言。什么叫离开老师?离开老师有两种人:一种是离开老师教学的场所,到别的地方参学;另外一种是在老师这个道场里面,但是不听从老师指导、不顺从老师的教诲,这都是离开老师。天天跟老师在一起,并不接受老师指导,这种人也是离开老师,那很难成就。为什么?老师是个过来人,他有经验,他对於学生有使命、有责任要帮助他、辅导他,这是他的天职。学生不接受,老师没有责任,老师没有过失;学生肯接受,老师要是不能够辅导,或者不尽心、吝法,都有罪过。
当位修行的比什么都重要,我讲《华严经》,说实在话对我们现前的同学来讲,是过失,是绝大的错误,为什么?这不是你们当位的。为什么讲这部经?往年有许多法师、大德居士,怕这部经这个境界深广,唯恐往后没有人讲,来找我,我答应了。他们希望我能留一套录音带或者是录像带,提供后人做参考,目的在此地,所以在录影室讲,不在讲堂跟大众讲。可是大众能不能听?能听,那是什么?通义,确实是能听,不能在这里用时间、用精力,听就好了,不要做笔记,不要去查这些参考资料,不需要!只管听,对你有好处。你要把你自己本修的那一门搞好,你能够听可以帮助你本修的,这不是我们本修的。所以你们同学自己一定要有择法,佛家讲的择法眼,这是智慧。想想我在这一生,我想学一门什么东西?我一定要把这一门东西学好,专修专弘,那无量无边功德!你的心是定的。
我在台中,算得上是一个记忆力强的人、悟性高的人。十年我学五部经,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是《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四十华严》最后一卷,第四部学的《金刚经》,第五部学的是《楞严经》。我在台中十年,十年你们把这些经典合起来看看,分量不多,很少。古大德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任何一部经,分量最少的《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你要是把它学通,《华严经》你也通了。还用得著去费这么多事情吗?经卷展开毫无障碍,深讲浅讲,长讲短讲,得大自在,这是真正善知识的教导,这个老师对得起学生。所以我学《华严》,在台中李老师开讲《华严经》我听一卷,我这一卷听完之后,我就到台北讲《华严经》了。我比李老师讲得详细,时间讲得长,他老人家一个星期讲一个小时,我一个星期讲六个小时,我讲四次,一次一个半小时。所以他在台中讲了许多年,我两年进度就超过他了。这是什么?这是老师教的。
你不一门深入怎么行?这是讲教。教的基础在德行,这才叫根本的根本。为什么我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不断的在这里罗嗦:《沙弥律仪》重要、《弟子规》重要、《了凡四训》重要,我为什么这么罗嗦?根底!这是德行。没有这个底子学教,你在教下要想开悟,弘赞法师在《沙弥律仪增注》里说了多少遍「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你费那么多精力、费那么多时间,你所学的是佛学常识,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听得多、记得多而已,有没有受用?没有受用。所以一切受用要从做人处用真功夫,李老师常常讲,学佛没有别的,改心!改心是什么?我们心里头所想的、所思的,许许多多错误把它修正过来,依什么修正?戒律就是我们修正的标准。我说过多次,戒律不是佛菩萨对我们的约束,你这么看你就错了,你冤枉了佛菩萨,冤枉了好人。
戒律是什么?戒律是自己的性德,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迷惑,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本来就是这样的。而是我们迷失自性,犯了错误,这个错误犯得太久、太深,积非成是,以为这是正确的、是自然的,把真正本有的看作歧途。换句话说,宗门里面讲把自己本来面目看成那是错误的,自己现在养成不好的习惯以为这是正常的,我们错在这里。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教我们,学佛没有别的,学做人,佛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好人、究竟圆满的好人,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的那种好人,那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世尊、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教导我们的,有道理!不能不顺从,不顺从我们要吃大亏,这不能不知道。我跟诸位同修说过,我这五年是报恩的,把《华严》、《法华》、《楞严》、净土五经一论讲一遍。这几部经讲完之后,我的本来面目就现前了。我有生之年我专讲一部经,我跟你们说过是《弥陀经要解》,我能活多少年,我就会讲多少年。我不会在一个地方讲,我到处去讲,我会走遍全球到处去讲,就讲一部《阿弥陀经要解》,那是我衷心仰慕的,我修学所依据的。
通别的意思很深,我们不能不知道。今天念的这句经文『愿佛世尊,亦为我等如是而说』,这个话是心里话,没说出来,这个地方四十句都是念请,心里有求没说出来,菩萨动这个念头佛就知道了。大家提出问题,答在什么地方?清凉大师在《疏钞》有说,有通有局,「问有通局,答亦如之。通即诸会与此相应,皆是答此。」世尊讲这部《华严经》,从头至尾九会所说的,你看与哪个问题相应,就是答覆那个问题。这是讲通,通答。一个问题有好几次的答覆,那是在什么样状况之下,有不同的说法,问答都是活活泼泼的。大师在这里讲得好,他说我们在「世主妙严品」里面所看到的,这一品经一共有五卷,我们费了很长的时间讲完。在这里面我们看到同生众、异生众,也就是参与这个法会的大众。这些大众「九会常随」,是佛的常随众,佛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从来不离开佛陀的,所以说「岂得此问,局於初会」。我们现在这个经还是在初会,「九会常随」当然不局限在这一会,这一会有六品经。
「岂复众海问不尽耶?故知初会为总,九会同答此问。」这个说法说得好、说得正确。在这一会里面这一品是「现相品」现相答,这是总,后面是别说。现相答,对哪一类的根机?上根利智,这个形象显示出来,大家都明白了,疑惑都解除了。但是中下根人看不懂,必须还要有言说,所以言说对中下根性,现相对上根利智。上根利智哪有那么罗嗦、那么麻烦?或是身光或是放光,大众一接触疑惑就解除了。后面有几句话说得好,他说:「故诸分初,皆重举诸问」,清凉分这部大经为四分,每一分开端都会把这些问题重复提一提,这是有必要的。为什么?菩萨众太多太多了,而上根利智他也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培养出来的。现在上根的人,过去生中是中根,再过去他是下根,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我们现在是下根,我们可以从下根培养成中根,从中根可以培养成上根。所以这些菩萨们,小菩萨不断升级为中等菩萨,中等菩萨不断升级为高级的菩萨,这很明显。从十信位升到十住位,十住位升到十行位,十行位升到十回向位,十回向再升到十地位,十地是上根利智,会会重新提这些问题,当然有必要。初会里面的这些问题,现相答他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到第二会又有新的菩萨升到上面来,他们还是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些问题永远在这里循环,永远不断。到我们修成地上菩萨,我们还要重复提这个问题,这些道理事理,实在讲不难明白。
大师说「则显分分之中,皆通因果等故」,这没错的,所以《华严经》清凉大师判为五周因果。「则从此尽光明觉,答十海问」,从这个以下答覆了,这是正式为菩萨解答问题。「从此」就是从底下的文以后,一直到光明觉第九品,光明觉品是第九品,答十海。「问明已下,答十因问」,问明品是第十品,以下到第三十二品,答十因。「不思议下」,不思议品是第三十三品,「答二十句果」,就是最前面的二十句,到下面经文我们就会看到了。佛说经是答大众的疑惑,所以「又就四十问,十海为总,九会同答十海」。所以我在前面也特别给同学们提出,这「十海问」非常重要,这就是《华严经》的内容。十海就是前面讲的世界海、众生海、法界安立海,一直到佛寿量海,这是总;菩萨誓愿海,这都是讲的因。菩萨是在因位,佛是在果位。九会是《华严经》自始至终都是讲这十个课题。大师下面说得很详细,这段文讲得很详细。
「一、世界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这个世界怎么成就的?第四品,佛为我们解答这问题。「二、华藏品,答世界海」,第五品,讲世界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星球?有多少佛在教化?有多少众生?这都是我们讲现在人讲的太空物理、太空现象。「毗卢遮那品」,第六品,「但引因释成」,是讲现相的起因,做详细的解释。「现相品」是第二品,「三昧品」是第三品,这两品「但是说法由致,并非别答海问」。我们在前面看到菩萨说偈,它前面有个说偈的仪式,这两品经是如来说法的仪式。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说,过去法师们登坛讲经,首先有大座威仪,这是讲大座,大座有一套仪规,那个仪规是什么?是现相。法师升座之后入定,入定是什么?三昧,这都是从《华严经》上学得来的。诸佛如来,实在讲这个示相,现相入定,上上根人统统都明了了。明了他们不走,他们还在这里听,那是什么意思?做影响众,他不是当机众。要照现在来说,不但做影响众,也可能担任助教,大众听经闻法有疑惑、不能了解的地方,他可以在旁边各别来解释,帮助佛接引众生、帮助佛教化众生,这个意味在里头。
这个仪式告诉我们,心不能不清净。其实佛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还要做这个样子吗?这是老师的慈悲,做出个样子教后学,希望后来的学生要重视,重视三昧,也就是要重视清净心,清净能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你看,讲经不是解决问题吗?如果与会的大众没有这些问题,那还有什么经好讲?这个法会就圆满结束了,没得好说了!正因为大众有疑惑,实实在在讲那些疑惑未必真的是他们的疑惑,而是什么人的疑惑?我们的疑惑,九法界众生的疑惑。当然与会九法界众生的代表我们都看到了,但是那些代表真的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不是真的凡夫。真的凡夫像我们这样子见到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个问题也问不出来。我们心里有的疑惑,佛菩萨晓得,佛菩萨示现我们的身分,做我们的代表向佛提出来。这个问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利乐有情问」,不是他自己真不懂,是为了利益有疑问而问不出来这些众生,代他们问,我们是他们这一族的。
「四、四谛品」,这是正式说法,四谛是第八品,「答演说海」。第九品光明觉品到十忍品,十忍品是二十九品,「别答十句因问」,这段经很长,别答问因;「通答众生海」,修因之人就是佛教学的对象。再往下阿僧只品,这是三十品,「答变化海」。「长行举数,欲显化用难量」,经里面有长行、有偈颂,长行里面它的意思举出数字,阿僧只劫是数,显示教化众生的德用不可思议;偈颂里面,「广明变化重重,微细难说」。第三十一品寿量品,第三十二品住处品,都是答覆「寿量海」。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这是不思议品以下的五品经,「别答二十句果问」,就是这四十句最前面的二十句。「总明佛海」,就性德的深广显示佛海不可思议,所以全经的内容不出这四十问,我们用现在话说,这是四十个课题、四十个题目,全经没有离开。第九,就是第八会,离世间品,「答波罗蜜海,总摄诸位,皆成行故」,离世间品也有五卷经文,相当长,是讲修行的方法,波罗蜜海是修行方法。这一品经开端菩萨提了两百个问题,佛的答覆是每个问题答覆十句,两千法门。修行,你不修行你怎么能够离世间?波罗蜜圆满你才能够离世间。
我们今天,波罗蜜的边都沾不上。我们今天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修这六个科目,给诸位说,下面「波罗蜜」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在前面讲「七种最胜」你还记得吗?你与七最胜不相应,你所修的布施就是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你所修的这六种都是人天福报。你必须有五戒十善的根,你修这六种是人天福报;你如果没有五戒十善,你修这六种是世间有漏福报。诸位想想,阿修罗的福报大,罗刹的福报大,魔王的福报大,他那个福怎么修的?就是修这些。他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修这个,他没有五戒十善,所以修成功之后,修成大福报就变成魔王、变成阿修罗王、变成罗刹王,这里头真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七最胜非常非常重要,七最胜头一条「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是什么?发菩提心。我们要没有菩提心那怎么行?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七最胜还在上一品,在世主妙严品的末后,在第五卷,由此可知,如果不是菩萨种性就不行。我们如何把自己变成菩萨种性?这个重要。佛经里面常讲四种根机:人天根机、二乘根机、菩萨根机、一乘根机,我们至少要有菩萨根机才行。菩萨之人念念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在这个道场求学,这是上求;我们道场周围居民多半是老人,我们所学的东西落实在他们身上,真正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们、照顾他们,很好的实习,把所学的落实。我们对他们诚心诚意布施供养,完全是义务的,一无所求。
我们在这个地方守法,持戒就是守法,遵守这个国家的法令规章,遵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都落实。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修学佛法,我们有耐心,绝不操之过急,按部就班的来,有次第、有顺序,这里头就有忍辱跟持戒在里头。我们天天在求进步,就是精进。我们心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这是禅定。我们对於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般若。但是诸位晓得,这有没有波罗蜜?有没有波罗蜜,就看你是不是菩萨?如果是菩萨,你所修的就是波罗蜜。你要不是菩萨你是凡人,凡人这个六种是修福,福德;如果是菩萨种性,这六种叫功德。怎样把自己从凡夫提升到菩萨,这个很重要。实在讲提升的那个纲目,就是《观经》三福。所以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是无量无边功德,都是六波罗蜜、十波罗蜜。我们晓不晓得这个意思?
三福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一步一步提升,第一福在四种根机里面讲是人天根性;提升到第二福,第二福是二乘根性,「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提升到第三层,菩萨种性,「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自行化他。这样,你才知道净业三福是多么重要!真正叫你转凡成圣,三福第一福是凡,第二福是小圣,第三福是大圣。把这个疏忽掉,那有什么法子?没有法子了!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实实在在讲就是你懂不懂净业三福,你会不会净业三福,你能不能修净业三福?如果不能修,不管你学什么经论,你怎么样用功,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实话,我们不能不知道。希望好心发心出家的或者在家学佛的同学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认真学习。净业三福我们曾经做过专题讲演,留著有录像带、录音带,提供诸位同修做参考。如果到外面有人请你讲经、讲开示,多讲这个题目,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本经第八会「离世间品」是讲修行,清凉大师判的四分,信、解、行、证,离世间是行,最后第九会是证,五十三参是证果。
诸位同学:前面说到「离世间品」是「答波罗蜜海」,总摄五十一位菩萨行门。第九会就是入法界品,「答解脱海,证入法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将你所修学的圆满波罗蜜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起大用」。清凉说「问中为次,与答异者」,问答次序并不是连贯的一问一答,答覆有的时候没有按照问的次序。这是什么原因?问是就「本有修成,自行化他而为次第」,这是问法,它也有一个法则。现在科学家在探测宇宙也是从这开始,先有世界众生,然后才有佛出世修行,修因证果,教化众生。波罗蜜海是修因,解脱海是证果,其他的都是「大用」,都是作用。譬如「临机变化」,这就是一般大乘经上讲的「随类现身,随机说法」,随缘建立名号。这个意思前面都报告过,随著众生的感应,示现住世的长短。前面讲过佛没有寿命,住世长短完全是应机,众生有感,佛就住世,众生之感消失,佛就入般涅盘,佛没有寿量。我们懂这个道理。答覆里面是「先人后己」,总是把利益众生摆在前面,修行的时候是先己后人,起用的时候一定是先人后己,所以「大用四海居先」。大用就是讲「临机变化,随宜说法」,名号品里头「称物立名」,寿量品里面「随物修短」,这是「四海居先」。「自利果因」,这两个问题摆在后面。「又众生一海,亦可通在九海」,为什么?一切都为众生。「种种随宜」,显示出众生无量无边。这是讲通答。全经,总而言之不离佛海这十个题目。全经大意,我们在这里大致上就可以明白这经上讲的什么问题。
如果就局限的来讲,当会就答尽了。这里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现相答」,我们向下经文就看到了,另一种是「言说答」。但是在这一会里面又有一些问题,第一个是「经来未尽」,我们今天读这个本子,是一个残缺不完整的《华严经》。为什么残缺不完整?古时候《华严经》传到中国来,原本的梵本就残缺不齐,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答覆的意思没有讲完,但是经文没有了;从这里就晓得,向下一定还有很长的经文,这个经文散失,不完整。第二个是「答二兼余」,成就品里面会引用到。譬如「正答安立海及世界海」,这正式答覆这两个,可是它的意思包含了其他的三十八问,四十问题答两个,意思已经把三十八个问题也都包括在其中。这种情形在《华严经》可以说很常见,因为《华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第二段「供声偈请」。前面是念请,这个地方就说出来了,他是用偈颂的方式:
【尔时诸菩萨威神力故,於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音而说颂言。】
下面这个偈颂不是人说的,是供养具里面出的声音,这个声音很微妙!这桩事情在古代实在讲很难理解,供养具里头怎么会出声音?我们供养的香、供养的花,它怎么会出声音?现代科学技术发达,那倒不难了,我供养这一盆花,我在花里头放一个小录放机,录一卷小带子藏在里面,它真的会出声音。但是这是有为造作的。有为造作的可能,能做到,无为的也能够显示,这个境界就是事事无碍的境界,真正不可思议。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这一段文我们要说说,他讲得很好,这个文有两段,「先明因缘」。前面这四十句向佛请教的是在念,没说出来,佛虽然已经知道,众生有念头佛就知道了。这一段这是用言请,言不是菩萨自己说的,菩萨呈献佛这些供养具里面,供养具出声音,用偈颂赞佛。这声音一出来,中下根性的人都明了、都明白了。「前既为法兴供」,供养佛、对佛致敬,是为求法。世间人送礼也是这样的,接受礼物的人问:「你为什么送礼物给我?你为什么布施供养?你有什么愿望?」这是佛法的常规。佛陀弟子们出去托钵,托钵在家居士供养一钵饭,一定要问他「你有什么愿望?」出家人一定要给他说法、给他祝福。在家人对出家人财供养,出家人对在家人法供养,要回报,礼尚往来。不能说是有往不来,这个不可以的,礼尚往来,佛法也非常讲究。你布施供养决定要给你祝福,决定不可以白受供养,没有这个道理的。
现代一些人对这些事情往往疏忽了,接受别人的供养不知道回报,这个作法对自己来讲是折福,所以一定要知道知恩报恩。中国古人常常教人,「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那个心多厚,厚道!感恩戴德。这样的人有福,他常常会得一切天人帮助。为什么?知恩报恩的人谁不愿意帮助他?忘恩负义的人,没有人会帮助他。人要做一个义人,讲义气,《新旧约全书》里面非常赞叹「义」,这个人有道义、有仁义、有情义、有恩义,我们应当学。「义者,宜也」,你做得很好、做得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能够不及,这是义。所以菩萨为法来供佛、来亲近如来,这些供具宣说菩萨们的心愿,没有一点点的作意,所以是自然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自然的能力?经文里面讲,这是菩萨的威力。
『尔时诸菩萨威神力故』,这不是说它没有原因,它有原因,菩萨威神力的加持。『於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音』,这些供具是自然出的音声,说出菩萨的心愿。同生众、异生众只要参加华严法会的都是菩萨,不但都是菩萨,都是法身菩萨。后面大师又说,从表法上来讲,「表身口为供具故」,我们身、我们口是供养具,「供具皆即法界体故」,这个说得好。几个人知道?我们跟法界是同一体,是一不是二。一粒微尘跟大地是一体,几个人知道我们这小小一个身体跟虚空法界是一体?我们如果不读《华严》、不学《华严》,这个境界永远不会想到。《钞》里面大师引用解脱和尚一首赞佛偈,这首偈说:「合掌以为华」,合掌就表华,「身为供养具,善心诚实香」,「赞叹」就好像香燃烧,「香烟布」,布是散布。「诸佛闻此香,寻声来相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这是解脱和尚的一首偈,说得好!这就是我的身心就是供具,我不要用其他的,为什么?因为身心跟法界是合成一体。偈颂第一首:
【无量劫中修行满,菩提树下成正觉,为度众生普现身,如云充遍尽未来。】
偈颂总共有十首,清凉大师说十首偈分为两段,第一段前面三首「叹德请」,赞叹佛的大德,后面七首是「举法请」。『无量劫中修行满』,「满」是圆满,菩提树下示现成正觉。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知道,什么叫修行圆满?破了无明就叫圆满,无明没破,修行就不圆满。所以十法界里面,菩萨修行没有圆满,十法界里面的佛,修行也没有圆满。所以天台大师说十法界里面的佛,六即佛里面「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相似即。我们世间人称佛,有名无实,名字即佛,像谁?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叫别人都叫她做老佛爷,她那个佛是有名无实的,那是名字即佛。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相似即佛,超越十法界你往生到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这个时候叫分证即佛,你是真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如果说到九法界来现身作佛,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教化之,这个佛什么人有资格?圆教初住菩萨,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可以说「无量劫中修行满」。这句话我们要听懂它的意思,无量劫中修行满,修什么?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破一品无明。烦恼习气重!断烦恼有快有慢,什么人快?勇猛精进的人那就很快,他一生就成就;懈怠懒散的人他就慢,他可能要无量劫。无量劫六道轮回很苦,真正聪明、真正觉悟,不想再干六道轮回,他拼命,死他都不怕,他还怕什么苦?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克服烦恼习气,一生成就。
宋朝莹珂法师那就很了不起,他拼命,他知道他自己造的罪业。出家的时候不能够依教奉行,自己细心去想想,一生的行持决定堕阿鼻地狱,他想到阿鼻地狱恐怖了。向同参道友们请教,有没有方法能救他?同参道友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三天三夜没有睡眠、没有吃东西、没有喝水,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真干!阿弥陀佛真来了。佛来了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劝他好好的修学,「十年之后,我再来接引你。」莹珂法师抓住这个机会,向佛要求:「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诱惑,外面境界一诱惑我又要造罪业,这十年不晓得要造多少罪业?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阿弥陀佛接受他的请求,跟他讲「这样好了,三天之后我来接你」,莹珂法师欢喜,三天之后就往生。他把房门打开,欢欢喜喜告诉大家,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接他往生,寺庙里头没有一个人相信,这样一个破戒不守清规的出家人,三天之后他能往生?但是三天时间不长,大家心里想等著瞧吧!到三天果然往生,佛来接引他,大众念佛送他。这给我们示现一个最好的榜样,换句话说,我们肯不肯做?肯不肯拼命?莹珂法师生在那个时代还算是太平盛世,我们今天生在乱世,自己要明白,不能不真干。
所以我希望同修们,这个道场无论在家出家众,将来各个都有成就,各个都生西方净土,这个地方就是圣地,那还得了吗?真的是无量无边功德,诸佛赞叹、龙天善神拥护。完全在自己了不了解事实真相,想不想在这一生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亲近诸佛如来?亲近弥陀就是亲近诸佛如来,往生西方就是往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华严经》要学它干什么!入华严境界了,一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入华严境界!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华严经》上要不要用功夫?不需要。《无量寿经》上用功夫,《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详细注解。只要能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就入华严境界,你就入法界,极乐世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亲自证得了。要费心去研究?那叫冤枉!恐怕把往生这桩事情障碍住了,我说的话是真话,决非妄语!希望同修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契入,发菩提心、持戒念佛比什么都重要。我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如果有人代我讲这些经,我每天给他顶礼膜拜,我感谢他,我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我不再操这种心,不再干这个事情了。所以照一般法门来学,你是「无量劫中修行满」;你要是从净土法门,是一生当中修行满。
往下这是度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就是『菩提树下成正觉』,举这一个例子。佛的身都能现了,何况菩萨、声闻、一切众生身?『为度众生普现身』,「普」字好!什么身都能现,有情身、无情身都能现。『如云充遍尽未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这首偈,「即悲之智已满,为物现身」。第二首:
【众生有疑皆使断,广大信解悉令发,无边际苦普使除,诸佛安乐咸令证。】
清凉注解「即智之悲已圆,能断疑除苦,有悲必普」,「普」有平等的意思,真诚清净平等,「有智必能」,你有智慧你就有能力帮助众生。你有悲心,你对於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你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才是慈悲,大慈大悲!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一切众生平等得度,这个度就是帮助,我们帮助众生决定是平等的。有悲心,一定是真诚的爱护,真诚的关怀照顾,尽心尽力的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里头最重要的,不能忘掉帮助他断疑生信,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在物质上、其他精神娱乐上帮助他,他得眼前的小利益,他不能了生死、不能超越三界。九法界众生疑惑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明了。哪些疑惑?前面这四十句,九法界众生哪一个众生没有?这四十句总归纳:佛的十海,这是根本的大问。我们今天可以说在这个世间,科学家疑惑,哲学家也疑惑,宗教家也疑惑,世间大圣大贤对这些问题还是疑惑,只有佛能解说,除佛之外没有人能解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佛觉悟圆满,只有圆满觉悟的人有能力解说。
「世界海」是讲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海跟世界安立海,世界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怎么来的?众生那就讲生命,生命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变化?为什么众生福报不相同、苦乐不相同、寿命长短不相同?都是疑问。实在是难得,在这个经上全给我们解答了,这个经确实充满了真实智慧、圆满的智慧。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真正得到究竟圆满的利益,只有念佛往生弥陀净土,《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说的一切,圆满成就了!你想想看,我何必在这里研究经本?浪费这么多时间,浪费这么多精力,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事情耽误了,你说你冤枉不冤枉?错了,大错特错!你什么时候学《华严》?西方极乐世界签证手续办妥了,想去马上就去,这个时候你可以学《华严》,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拿到了,随时随处想往生就走得了,那对你没有障碍,在这个世出世间法你爱学哪个就学哪个,不碍事,这行!如果西方极乐世界没拿到,你不要把你第一桩大事忘掉了,比什么都重要。
『众生有疑皆使断』,这个话就很清楚、很明白的说出前面所讲的四十个疑问,这是把无量无边的疑惑归纳为这四十类,四十类展开是无量无边的疑问,都要帮助他断,断疑生信,这叫破迷开悟。『广大信解悉令发』,断疑生信,破迷开悟,解就开悟了,这个事情要紧,比什么都重要。这两句讲的是因,后面两句讲的是果。『无边际苦普使除』,九法界众生的苦都无有边际,不要说人苦,三途更苦,四圣法界也苦,为什么?没见性。佛证得究竟圆满,所以佛有能力帮助众生,这个能力就是智。智从哪里来的?智从定来的,定从戒来的。千千万万要记住这一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大家不要把戒疏忽,如果离开戒、不能持戒,你想得清净心,你办不到。过去无量劫又无量劫,无量无边那些菩萨圣众修行都是走这个路,都走戒定慧而成就的。我们今天戒不要了,定也不要了,单单来学教,想在这里面开智慧,哪有这个道理?
我们听说此地这些居民,曾经到我们这边来问,「这边有没有禅坐?」我们新建的这些房子,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小的禅堂,还要建一个教室教中国功夫,我们请吴居士来教太极拳、瑜伽,有一个教室给他。我们这里是多元文化,禅坐有必要,修清净心。讲堂我已经请悟行法师把《沙弥律仪》细细的讲一遍,跟大家在一起共修。过几天杨老师回来,我还会要求他把《弟子规》再好好的讲一遍,我们录像,这个录像带将来普遍流通。不但我们自己要得利益,我们同时要想到利益一切真正发心想学佛的人,我们要帮助他,自利不能够忘掉利他。帮助人转恶为善这是持戒,转迷为悟那是定慧,如果断恶修善做不到,定慧就没有了,哪里会有定慧?你要想有定有慧,我们念佛人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念佛法门里面讲慧就是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是念佛三昧,心不颠倒是慧,我们才有能力帮助别人,才有能力成就别人。
自己务必要福慧双修,持戒是修福,禅定里面有福有慧,不能不认真。不认真过失很重,重在什么地方?头一条罪名:破坏佛教形象。不出家,那好一些,没这么严重;出家,穿上这个衣服,破坏佛教形象。自己一定要晓得,穿上这个衣服是佛的代表,代表佛要像佛,代表佛要是跟佛完全相反、唱反调,这个罪过就很重了。我们要多想想,既然出家穿上这个衣服,代表佛,要做得很像,要没过失,帮助众生。『诸佛安乐咸令证』,这一句是得乐,上面一句是离苦,离苦得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大众念请四十句后面,有一句结请的经文:
【愿佛世尊,亦为我等如是而说。】
前面的十句,清凉大师在此地有一个总结。他说这十句有通有别,别是:「誓愿海」跟「发趣海」是十信菩萨修的,「助道海」跟「菩萨乘海」是十住菩萨修的,「一切菩萨行海」是十行菩萨修的,「一切菩萨出离海」是十回向菩萨修的,「神通海」、「波罗蜜海」、「菩萨地海」是十地菩萨修的,「菩萨智海」是等觉菩萨修的,这个地方意思非常的深、非常的广。通别,别是当位,我在哪一个地位主修的经典,这叫当位。譬如我们在学校念书,我是选择哪一个学系,我是念几年级,在这一年当中主修的课程是什么,这是别的意思。像刚才所讲的,「一切菩萨誓愿海」、「一切菩萨发趣海」是十信位菩萨主修的。十信有十个位次,从初信到十信每一个位次有每一个位次主修的课程。通就是主修之外,其他一切法门与自己主修有连带关系的,可以选修一两种。
但是在求学的时代,一个人要能成就,自古以来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你就很难有成绩可言。什么叫离开老师?离开老师有两种人:一种是离开老师教学的场所,到别的地方参学;另外一种是在老师这个道场里面,但是不听从老师指导、不顺从老师的教诲,这都是离开老师。天天跟老师在一起,并不接受老师指导,这种人也是离开老师,那很难成就。为什么?老师是个过来人,他有经验,他对於学生有使命、有责任要帮助他、辅导他,这是他的天职。学生不接受,老师没有责任,老师没有过失;学生肯接受,老师要是不能够辅导,或者不尽心、吝法,都有罪过。
当位修行的比什么都重要,我讲《华严经》,说实在话对我们现前的同学来讲,是过失,是绝大的错误,为什么?这不是你们当位的。为什么讲这部经?往年有许多法师、大德居士,怕这部经这个境界深广,唯恐往后没有人讲,来找我,我答应了。他们希望我能留一套录音带或者是录像带,提供后人做参考,目的在此地,所以在录影室讲,不在讲堂跟大众讲。可是大众能不能听?能听,那是什么?通义,确实是能听,不能在这里用时间、用精力,听就好了,不要做笔记,不要去查这些参考资料,不需要!只管听,对你有好处。你要把你自己本修的那一门搞好,你能够听可以帮助你本修的,这不是我们本修的。所以你们同学自己一定要有择法,佛家讲的择法眼,这是智慧。想想我在这一生,我想学一门什么东西?我一定要把这一门东西学好,专修专弘,那无量无边功德!你的心是定的。
我在台中,算得上是一个记忆力强的人、悟性高的人。十年我学五部经,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是《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四十华严》最后一卷,第四部学的《金刚经》,第五部学的是《楞严经》。我在台中十年,十年你们把这些经典合起来看看,分量不多,很少。古大德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任何一部经,分量最少的《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你要是把它学通,《华严经》你也通了。还用得著去费这么多事情吗?经卷展开毫无障碍,深讲浅讲,长讲短讲,得大自在,这是真正善知识的教导,这个老师对得起学生。所以我学《华严》,在台中李老师开讲《华严经》我听一卷,我这一卷听完之后,我就到台北讲《华严经》了。我比李老师讲得详细,时间讲得长,他老人家一个星期讲一个小时,我一个星期讲六个小时,我讲四次,一次一个半小时。所以他在台中讲了许多年,我两年进度就超过他了。这是什么?这是老师教的。
你不一门深入怎么行?这是讲教。教的基础在德行,这才叫根本的根本。为什么我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不断的在这里罗嗦:《沙弥律仪》重要、《弟子规》重要、《了凡四训》重要,我为什么这么罗嗦?根底!这是德行。没有这个底子学教,你在教下要想开悟,弘赞法师在《沙弥律仪增注》里说了多少遍「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你费那么多精力、费那么多时间,你所学的是佛学常识,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听得多、记得多而已,有没有受用?没有受用。所以一切受用要从做人处用真功夫,李老师常常讲,学佛没有别的,改心!改心是什么?我们心里头所想的、所思的,许许多多错误把它修正过来,依什么修正?戒律就是我们修正的标准。我说过多次,戒律不是佛菩萨对我们的约束,你这么看你就错了,你冤枉了佛菩萨,冤枉了好人。
戒律是什么?戒律是自己的性德,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迷惑,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本来就是这样的。而是我们迷失自性,犯了错误,这个错误犯得太久、太深,积非成是,以为这是正确的、是自然的,把真正本有的看作歧途。换句话说,宗门里面讲把自己本来面目看成那是错误的,自己现在养成不好的习惯以为这是正常的,我们错在这里。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教我们,学佛没有别的,学做人,佛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好人、究竟圆满的好人,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的那种好人,那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世尊、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教导我们的,有道理!不能不顺从,不顺从我们要吃大亏,这不能不知道。我跟诸位同修说过,我这五年是报恩的,把《华严》、《法华》、《楞严》、净土五经一论讲一遍。这几部经讲完之后,我的本来面目就现前了。我有生之年我专讲一部经,我跟你们说过是《弥陀经要解》,我能活多少年,我就会讲多少年。我不会在一个地方讲,我到处去讲,我会走遍全球到处去讲,就讲一部《阿弥陀经要解》,那是我衷心仰慕的,我修学所依据的。
通别的意思很深,我们不能不知道。今天念的这句经文『愿佛世尊,亦为我等如是而说』,这个话是心里话,没说出来,这个地方四十句都是念请,心里有求没说出来,菩萨动这个念头佛就知道了。大家提出问题,答在什么地方?清凉大师在《疏钞》有说,有通有局,「问有通局,答亦如之。通即诸会与此相应,皆是答此。」世尊讲这部《华严经》,从头至尾九会所说的,你看与哪个问题相应,就是答覆那个问题。这是讲通,通答。一个问题有好几次的答覆,那是在什么样状况之下,有不同的说法,问答都是活活泼泼的。大师在这里讲得好,他说我们在「世主妙严品」里面所看到的,这一品经一共有五卷,我们费了很长的时间讲完。在这里面我们看到同生众、异生众,也就是参与这个法会的大众。这些大众「九会常随」,是佛的常随众,佛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从来不离开佛陀的,所以说「岂得此问,局於初会」。我们现在这个经还是在初会,「九会常随」当然不局限在这一会,这一会有六品经。
「岂复众海问不尽耶?故知初会为总,九会同答此问。」这个说法说得好、说得正确。在这一会里面这一品是「现相品」现相答,这是总,后面是别说。现相答,对哪一类的根机?上根利智,这个形象显示出来,大家都明白了,疑惑都解除了。但是中下根人看不懂,必须还要有言说,所以言说对中下根性,现相对上根利智。上根利智哪有那么罗嗦、那么麻烦?或是身光或是放光,大众一接触疑惑就解除了。后面有几句话说得好,他说:「故诸分初,皆重举诸问」,清凉分这部大经为四分,每一分开端都会把这些问题重复提一提,这是有必要的。为什么?菩萨众太多太多了,而上根利智他也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培养出来的。现在上根的人,过去生中是中根,再过去他是下根,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我们现在是下根,我们可以从下根培养成中根,从中根可以培养成上根。所以这些菩萨们,小菩萨不断升级为中等菩萨,中等菩萨不断升级为高级的菩萨,这很明显。从十信位升到十住位,十住位升到十行位,十行位升到十回向位,十回向再升到十地位,十地是上根利智,会会重新提这些问题,当然有必要。初会里面的这些问题,现相答他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到第二会又有新的菩萨升到上面来,他们还是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些问题永远在这里循环,永远不断。到我们修成地上菩萨,我们还要重复提这个问题,这些道理事理,实在讲不难明白。
大师说「则显分分之中,皆通因果等故」,这没错的,所以《华严经》清凉大师判为五周因果。「则从此尽光明觉,答十海问」,从这个以下答覆了,这是正式为菩萨解答问题。「从此」就是从底下的文以后,一直到光明觉第九品,光明觉品是第九品,答十海。「问明已下,答十因问」,问明品是第十品,以下到第三十二品,答十因。「不思议下」,不思议品是第三十三品,「答二十句果」,就是最前面的二十句,到下面经文我们就会看到了。佛说经是答大众的疑惑,所以「又就四十问,十海为总,九会同答十海」。所以我在前面也特别给同学们提出,这「十海问」非常重要,这就是《华严经》的内容。十海就是前面讲的世界海、众生海、法界安立海,一直到佛寿量海,这是总;菩萨誓愿海,这都是讲的因。菩萨是在因位,佛是在果位。九会是《华严经》自始至终都是讲这十个课题。大师下面说得很详细,这段文讲得很详细。
「一、世界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这个世界怎么成就的?第四品,佛为我们解答这问题。「二、华藏品,答世界海」,第五品,讲世界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星球?有多少佛在教化?有多少众生?这都是我们讲现在人讲的太空物理、太空现象。「毗卢遮那品」,第六品,「但引因释成」,是讲现相的起因,做详细的解释。「现相品」是第二品,「三昧品」是第三品,这两品「但是说法由致,并非别答海问」。我们在前面看到菩萨说偈,它前面有个说偈的仪式,这两品经是如来说法的仪式。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说,过去法师们登坛讲经,首先有大座威仪,这是讲大座,大座有一套仪规,那个仪规是什么?是现相。法师升座之后入定,入定是什么?三昧,这都是从《华严经》上学得来的。诸佛如来,实在讲这个示相,现相入定,上上根人统统都明了了。明了他们不走,他们还在这里听,那是什么意思?做影响众,他不是当机众。要照现在来说,不但做影响众,也可能担任助教,大众听经闻法有疑惑、不能了解的地方,他可以在旁边各别来解释,帮助佛接引众生、帮助佛教化众生,这个意味在里头。
这个仪式告诉我们,心不能不清净。其实佛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还要做这个样子吗?这是老师的慈悲,做出个样子教后学,希望后来的学生要重视,重视三昧,也就是要重视清净心,清净能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你看,讲经不是解决问题吗?如果与会的大众没有这些问题,那还有什么经好讲?这个法会就圆满结束了,没得好说了!正因为大众有疑惑,实实在在讲那些疑惑未必真的是他们的疑惑,而是什么人的疑惑?我们的疑惑,九法界众生的疑惑。当然与会九法界众生的代表我们都看到了,但是那些代表真的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不是真的凡夫。真的凡夫像我们这样子见到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个问题也问不出来。我们心里有的疑惑,佛菩萨晓得,佛菩萨示现我们的身分,做我们的代表向佛提出来。这个问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利乐有情问」,不是他自己真不懂,是为了利益有疑问而问不出来这些众生,代他们问,我们是他们这一族的。
「四、四谛品」,这是正式说法,四谛是第八品,「答演说海」。第九品光明觉品到十忍品,十忍品是二十九品,「别答十句因问」,这段经很长,别答问因;「通答众生海」,修因之人就是佛教学的对象。再往下阿僧只品,这是三十品,「答变化海」。「长行举数,欲显化用难量」,经里面有长行、有偈颂,长行里面它的意思举出数字,阿僧只劫是数,显示教化众生的德用不可思议;偈颂里面,「广明变化重重,微细难说」。第三十一品寿量品,第三十二品住处品,都是答覆「寿量海」。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这是不思议品以下的五品经,「别答二十句果问」,就是这四十句最前面的二十句。「总明佛海」,就性德的深广显示佛海不可思议,所以全经的内容不出这四十问,我们用现在话说,这是四十个课题、四十个题目,全经没有离开。第九,就是第八会,离世间品,「答波罗蜜海,总摄诸位,皆成行故」,离世间品也有五卷经文,相当长,是讲修行的方法,波罗蜜海是修行方法。这一品经开端菩萨提了两百个问题,佛的答覆是每个问题答覆十句,两千法门。修行,你不修行你怎么能够离世间?波罗蜜圆满你才能够离世间。
我们今天,波罗蜜的边都沾不上。我们今天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修这六个科目,给诸位说,下面「波罗蜜」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在前面讲「七种最胜」你还记得吗?你与七最胜不相应,你所修的布施就是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你所修的这六种都是人天福报。你必须有五戒十善的根,你修这六种是人天福报;你如果没有五戒十善,你修这六种是世间有漏福报。诸位想想,阿修罗的福报大,罗刹的福报大,魔王的福报大,他那个福怎么修的?就是修这些。他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修这个,他没有五戒十善,所以修成功之后,修成大福报就变成魔王、变成阿修罗王、变成罗刹王,这里头真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七最胜非常非常重要,七最胜头一条「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是什么?发菩提心。我们要没有菩提心那怎么行?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七最胜还在上一品,在世主妙严品的末后,在第五卷,由此可知,如果不是菩萨种性就不行。我们如何把自己变成菩萨种性?这个重要。佛经里面常讲四种根机:人天根机、二乘根机、菩萨根机、一乘根机,我们至少要有菩萨根机才行。菩萨之人念念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在这个道场求学,这是上求;我们道场周围居民多半是老人,我们所学的东西落实在他们身上,真正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们、照顾他们,很好的实习,把所学的落实。我们对他们诚心诚意布施供养,完全是义务的,一无所求。
我们在这个地方守法,持戒就是守法,遵守这个国家的法令规章,遵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都落实。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修学佛法,我们有耐心,绝不操之过急,按部就班的来,有次第、有顺序,这里头就有忍辱跟持戒在里头。我们天天在求进步,就是精进。我们心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这是禅定。我们对於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般若。但是诸位晓得,这有没有波罗蜜?有没有波罗蜜,就看你是不是菩萨?如果是菩萨,你所修的就是波罗蜜。你要不是菩萨你是凡人,凡人这个六种是修福,福德;如果是菩萨种性,这六种叫功德。怎样把自己从凡夫提升到菩萨,这个很重要。实在讲提升的那个纲目,就是《观经》三福。所以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是无量无边功德,都是六波罗蜜、十波罗蜜。我们晓不晓得这个意思?
三福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一步一步提升,第一福在四种根机里面讲是人天根性;提升到第二福,第二福是二乘根性,「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提升到第三层,菩萨种性,「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自行化他。这样,你才知道净业三福是多么重要!真正叫你转凡成圣,三福第一福是凡,第二福是小圣,第三福是大圣。把这个疏忽掉,那有什么法子?没有法子了!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实实在在讲就是你懂不懂净业三福,你会不会净业三福,你能不能修净业三福?如果不能修,不管你学什么经论,你怎么样用功,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实话,我们不能不知道。希望好心发心出家的或者在家学佛的同学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认真学习。净业三福我们曾经做过专题讲演,留著有录像带、录音带,提供诸位同修做参考。如果到外面有人请你讲经、讲开示,多讲这个题目,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本经第八会「离世间品」是讲修行,清凉大师判的四分,信、解、行、证,离世间是行,最后第九会是证,五十三参是证果。
诸位同学:前面说到「离世间品」是「答波罗蜜海」,总摄五十一位菩萨行门。第九会就是入法界品,「答解脱海,证入法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将你所修学的圆满波罗蜜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起大用」。清凉说「问中为次,与答异者」,问答次序并不是连贯的一问一答,答覆有的时候没有按照问的次序。这是什么原因?问是就「本有修成,自行化他而为次第」,这是问法,它也有一个法则。现在科学家在探测宇宙也是从这开始,先有世界众生,然后才有佛出世修行,修因证果,教化众生。波罗蜜海是修因,解脱海是证果,其他的都是「大用」,都是作用。譬如「临机变化」,这就是一般大乘经上讲的「随类现身,随机说法」,随缘建立名号。这个意思前面都报告过,随著众生的感应,示现住世的长短。前面讲过佛没有寿命,住世长短完全是应机,众生有感,佛就住世,众生之感消失,佛就入般涅盘,佛没有寿量。我们懂这个道理。答覆里面是「先人后己」,总是把利益众生摆在前面,修行的时候是先己后人,起用的时候一定是先人后己,所以「大用四海居先」。大用就是讲「临机变化,随宜说法」,名号品里头「称物立名」,寿量品里面「随物修短」,这是「四海居先」。「自利果因」,这两个问题摆在后面。「又众生一海,亦可通在九海」,为什么?一切都为众生。「种种随宜」,显示出众生无量无边。这是讲通答。全经,总而言之不离佛海这十个题目。全经大意,我们在这里大致上就可以明白这经上讲的什么问题。
如果就局限的来讲,当会就答尽了。这里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现相答」,我们向下经文就看到了,另一种是「言说答」。但是在这一会里面又有一些问题,第一个是「经来未尽」,我们今天读这个本子,是一个残缺不完整的《华严经》。为什么残缺不完整?古时候《华严经》传到中国来,原本的梵本就残缺不齐,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答覆的意思没有讲完,但是经文没有了;从这里就晓得,向下一定还有很长的经文,这个经文散失,不完整。第二个是「答二兼余」,成就品里面会引用到。譬如「正答安立海及世界海」,这正式答覆这两个,可是它的意思包含了其他的三十八问,四十问题答两个,意思已经把三十八个问题也都包括在其中。这种情形在《华严经》可以说很常见,因为《华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第二段「供声偈请」。前面是念请,这个地方就说出来了,他是用偈颂的方式:
【尔时诸菩萨威神力故,於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音而说颂言。】
下面这个偈颂不是人说的,是供养具里面出的声音,这个声音很微妙!这桩事情在古代实在讲很难理解,供养具里头怎么会出声音?我们供养的香、供养的花,它怎么会出声音?现代科学技术发达,那倒不难了,我供养这一盆花,我在花里头放一个小录放机,录一卷小带子藏在里面,它真的会出声音。但是这是有为造作的。有为造作的可能,能做到,无为的也能够显示,这个境界就是事事无碍的境界,真正不可思议。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这一段文我们要说说,他讲得很好,这个文有两段,「先明因缘」。前面这四十句向佛请教的是在念,没说出来,佛虽然已经知道,众生有念头佛就知道了。这一段这是用言请,言不是菩萨自己说的,菩萨呈献佛这些供养具里面,供养具出声音,用偈颂赞佛。这声音一出来,中下根性的人都明了、都明白了。「前既为法兴供」,供养佛、对佛致敬,是为求法。世间人送礼也是这样的,接受礼物的人问:「你为什么送礼物给我?你为什么布施供养?你有什么愿望?」这是佛法的常规。佛陀弟子们出去托钵,托钵在家居士供养一钵饭,一定要问他「你有什么愿望?」出家人一定要给他说法、给他祝福。在家人对出家人财供养,出家人对在家人法供养,要回报,礼尚往来。不能说是有往不来,这个不可以的,礼尚往来,佛法也非常讲究。你布施供养决定要给你祝福,决定不可以白受供养,没有这个道理的。
现代一些人对这些事情往往疏忽了,接受别人的供养不知道回报,这个作法对自己来讲是折福,所以一定要知道知恩报恩。中国古人常常教人,「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那个心多厚,厚道!感恩戴德。这样的人有福,他常常会得一切天人帮助。为什么?知恩报恩的人谁不愿意帮助他?忘恩负义的人,没有人会帮助他。人要做一个义人,讲义气,《新旧约全书》里面非常赞叹「义」,这个人有道义、有仁义、有情义、有恩义,我们应当学。「义者,宜也」,你做得很好、做得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能够不及,这是义。所以菩萨为法来供佛、来亲近如来,这些供具宣说菩萨们的心愿,没有一点点的作意,所以是自然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自然的能力?经文里面讲,这是菩萨的威力。
『尔时诸菩萨威神力故』,这不是说它没有原因,它有原因,菩萨威神力的加持。『於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音』,这些供具是自然出的音声,说出菩萨的心愿。同生众、异生众只要参加华严法会的都是菩萨,不但都是菩萨,都是法身菩萨。后面大师又说,从表法上来讲,「表身口为供具故」,我们身、我们口是供养具,「供具皆即法界体故」,这个说得好。几个人知道?我们跟法界是同一体,是一不是二。一粒微尘跟大地是一体,几个人知道我们这小小一个身体跟虚空法界是一体?我们如果不读《华严》、不学《华严》,这个境界永远不会想到。《钞》里面大师引用解脱和尚一首赞佛偈,这首偈说:「合掌以为华」,合掌就表华,「身为供养具,善心诚实香」,「赞叹」就好像香燃烧,「香烟布」,布是散布。「诸佛闻此香,寻声来相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这是解脱和尚的一首偈,说得好!这就是我的身心就是供具,我不要用其他的,为什么?因为身心跟法界是合成一体。偈颂第一首:
【无量劫中修行满,菩提树下成正觉,为度众生普现身,如云充遍尽未来。】
偈颂总共有十首,清凉大师说十首偈分为两段,第一段前面三首「叹德请」,赞叹佛的大德,后面七首是「举法请」。『无量劫中修行满』,「满」是圆满,菩提树下示现成正觉。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知道,什么叫修行圆满?破了无明就叫圆满,无明没破,修行就不圆满。所以十法界里面,菩萨修行没有圆满,十法界里面的佛,修行也没有圆满。所以天台大师说十法界里面的佛,六即佛里面「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相似即。我们世间人称佛,有名无实,名字即佛,像谁?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叫别人都叫她做老佛爷,她那个佛是有名无实的,那是名字即佛。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相似即佛,超越十法界你往生到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这个时候叫分证即佛,你是真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如果说到九法界来现身作佛,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教化之,这个佛什么人有资格?圆教初住菩萨,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可以说「无量劫中修行满」。这句话我们要听懂它的意思,无量劫中修行满,修什么?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破一品无明。烦恼习气重!断烦恼有快有慢,什么人快?勇猛精进的人那就很快,他一生就成就;懈怠懒散的人他就慢,他可能要无量劫。无量劫六道轮回很苦,真正聪明、真正觉悟,不想再干六道轮回,他拼命,死他都不怕,他还怕什么苦?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克服烦恼习气,一生成就。
宋朝莹珂法师那就很了不起,他拼命,他知道他自己造的罪业。出家的时候不能够依教奉行,自己细心去想想,一生的行持决定堕阿鼻地狱,他想到阿鼻地狱恐怖了。向同参道友们请教,有没有方法能救他?同参道友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三天三夜没有睡眠、没有吃东西、没有喝水,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真干!阿弥陀佛真来了。佛来了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劝他好好的修学,「十年之后,我再来接引你。」莹珂法师抓住这个机会,向佛要求:「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诱惑,外面境界一诱惑我又要造罪业,这十年不晓得要造多少罪业?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阿弥陀佛接受他的请求,跟他讲「这样好了,三天之后我来接你」,莹珂法师欢喜,三天之后就往生。他把房门打开,欢欢喜喜告诉大家,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接他往生,寺庙里头没有一个人相信,这样一个破戒不守清规的出家人,三天之后他能往生?但是三天时间不长,大家心里想等著瞧吧!到三天果然往生,佛来接引他,大众念佛送他。这给我们示现一个最好的榜样,换句话说,我们肯不肯做?肯不肯拼命?莹珂法师生在那个时代还算是太平盛世,我们今天生在乱世,自己要明白,不能不真干。
所以我希望同修们,这个道场无论在家出家众,将来各个都有成就,各个都生西方净土,这个地方就是圣地,那还得了吗?真的是无量无边功德,诸佛赞叹、龙天善神拥护。完全在自己了不了解事实真相,想不想在这一生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亲近诸佛如来?亲近弥陀就是亲近诸佛如来,往生西方就是往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华严经》要学它干什么!入华严境界了,一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入华严境界!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华严经》上要不要用功夫?不需要。《无量寿经》上用功夫,《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详细注解。只要能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就入华严境界,你就入法界,极乐世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亲自证得了。要费心去研究?那叫冤枉!恐怕把往生这桩事情障碍住了,我说的话是真话,决非妄语!希望同修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契入,发菩提心、持戒念佛比什么都重要。我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如果有人代我讲这些经,我每天给他顶礼膜拜,我感谢他,我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我不再操这种心,不再干这个事情了。所以照一般法门来学,你是「无量劫中修行满」;你要是从净土法门,是一生当中修行满。
往下这是度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就是『菩提树下成正觉』,举这一个例子。佛的身都能现了,何况菩萨、声闻、一切众生身?『为度众生普现身』,「普」字好!什么身都能现,有情身、无情身都能现。『如云充遍尽未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这首偈,「即悲之智已满,为物现身」。第二首:
【众生有疑皆使断,广大信解悉令发,无边际苦普使除,诸佛安乐咸令证。】
清凉注解「即智之悲已圆,能断疑除苦,有悲必普」,「普」有平等的意思,真诚清净平等,「有智必能」,你有智慧你就有能力帮助众生。你有悲心,你对於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你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才是慈悲,大慈大悲!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一切众生平等得度,这个度就是帮助,我们帮助众生决定是平等的。有悲心,一定是真诚的爱护,真诚的关怀照顾,尽心尽力的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里头最重要的,不能忘掉帮助他断疑生信,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在物质上、其他精神娱乐上帮助他,他得眼前的小利益,他不能了生死、不能超越三界。九法界众生疑惑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明了。哪些疑惑?前面这四十句,九法界众生哪一个众生没有?这四十句总归纳:佛的十海,这是根本的大问。我们今天可以说在这个世间,科学家疑惑,哲学家也疑惑,宗教家也疑惑,世间大圣大贤对这些问题还是疑惑,只有佛能解说,除佛之外没有人能解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佛觉悟圆满,只有圆满觉悟的人有能力解说。
「世界海」是讲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海跟世界安立海,世界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怎么来的?众生那就讲生命,生命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变化?为什么众生福报不相同、苦乐不相同、寿命长短不相同?都是疑问。实在是难得,在这个经上全给我们解答了,这个经确实充满了真实智慧、圆满的智慧。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真正得到究竟圆满的利益,只有念佛往生弥陀净土,《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说的一切,圆满成就了!你想想看,我何必在这里研究经本?浪费这么多时间,浪费这么多精力,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事情耽误了,你说你冤枉不冤枉?错了,大错特错!你什么时候学《华严》?西方极乐世界签证手续办妥了,想去马上就去,这个时候你可以学《华严》,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拿到了,随时随处想往生就走得了,那对你没有障碍,在这个世出世间法你爱学哪个就学哪个,不碍事,这行!如果西方极乐世界没拿到,你不要把你第一桩大事忘掉了,比什么都重要。
『众生有疑皆使断』,这个话就很清楚、很明白的说出前面所讲的四十个疑问,这是把无量无边的疑惑归纳为这四十类,四十类展开是无量无边的疑问,都要帮助他断,断疑生信,这叫破迷开悟。『广大信解悉令发』,断疑生信,破迷开悟,解就开悟了,这个事情要紧,比什么都重要。这两句讲的是因,后面两句讲的是果。『无边际苦普使除』,九法界众生的苦都无有边际,不要说人苦,三途更苦,四圣法界也苦,为什么?没见性。佛证得究竟圆满,所以佛有能力帮助众生,这个能力就是智。智从哪里来的?智从定来的,定从戒来的。千千万万要记住这一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大家不要把戒疏忽,如果离开戒、不能持戒,你想得清净心,你办不到。过去无量劫又无量劫,无量无边那些菩萨圣众修行都是走这个路,都走戒定慧而成就的。我们今天戒不要了,定也不要了,单单来学教,想在这里面开智慧,哪有这个道理?
我们听说此地这些居民,曾经到我们这边来问,「这边有没有禅坐?」我们新建的这些房子,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小的禅堂,还要建一个教室教中国功夫,我们请吴居士来教太极拳、瑜伽,有一个教室给他。我们这里是多元文化,禅坐有必要,修清净心。讲堂我已经请悟行法师把《沙弥律仪》细细的讲一遍,跟大家在一起共修。过几天杨老师回来,我还会要求他把《弟子规》再好好的讲一遍,我们录像,这个录像带将来普遍流通。不但我们自己要得利益,我们同时要想到利益一切真正发心想学佛的人,我们要帮助他,自利不能够忘掉利他。帮助人转恶为善这是持戒,转迷为悟那是定慧,如果断恶修善做不到,定慧就没有了,哪里会有定慧?你要想有定有慧,我们念佛人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念佛法门里面讲慧就是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是念佛三昧,心不颠倒是慧,我们才有能力帮助别人,才有能力成就别人。
自己务必要福慧双修,持戒是修福,禅定里面有福有慧,不能不认真。不认真过失很重,重在什么地方?头一条罪名:破坏佛教形象。不出家,那好一些,没这么严重;出家,穿上这个衣服,破坏佛教形象。自己一定要晓得,穿上这个衣服是佛的代表,代表佛要像佛,代表佛要是跟佛完全相反、唱反调,这个罪过就很重了。我们要多想想,既然出家穿上这个衣服,代表佛,要做得很像,要没过失,帮助众生。『诸佛安乐咸令证』,这一句是得乐,上面一句是离苦,离苦得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