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六九卷) 2002/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569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大众念请第十一句到第二十句:
这个地方有二十句,我们介绍过了。这个二十句所谓「念请」,与会的菩萨们有这些疑惑并没有提出来发问,这叫念。菩萨有这个念头,佛就知道,所以只要有疑,不必等到提出来,世尊也答覆。答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现相,这一品经「如来现相品」,多分是现相答;言说答是往后,本经总共是三十九品,往后这三十八品无非是为诸菩萨解答疑惑。这些问答与我们修学、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要以为这是菩萨的疑问,菩萨是代我们发问。我们有疑不知道自己有疑,就是见了佛,我们也问不出来,这是愚痴到极处。六根三业,我们听了这个名称,就晓得这是自己本分的事。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三业:身业、语业、意业。十句问,其中将身业开为两句,一个身光、一个放光,所以总共有十句。这十句实在是太明显,都是讲我们自身的事情,是我们本分的事情。
读了《华严》这才晓得,这不过是刚刚透一点讯息,我们的本来面目与诸佛如来体相、德用毫无差别,於是我们这才想到现前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这是我们应当要反省的、应当要忏悔的。我们得佛力的加持,读经就是佛力加持,希望我们真的觉悟了,真正觉悟了。从今而后认真努力,改过自新,奋发图强,恢复自家本来面目,我们就不辜负这一会。我们这一生能遇到这个法门,这就是参与这一会。
前面介绍的,是清凉大师引用「不思议法品」里面所说的。「离世间品」讲得很详细,六根每一根都说十门,在本经的五十七卷。譬如说佛眼,眼讲十种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五眼圆明,我们在《金刚经》上读过,大乘经里面常说的;《华严》以十代表圆满,多说了五种眼: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无碍眼、一切智眼。我们把这些名称念一念,详细的到后面经文我们会读到,在此地略知其义就可以了。《疏》里面说「体不出五者」,五就是《佛地论》、《摄论》里面所说的「五法摄大觉性」,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哪五法?一真法界与四智菩提,这个地方讲的清净智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本来的智性,我们一般讲的根本智,这是理,这是体。四智菩提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法的修学实在说,如此而已。
【唯愿世尊,哀愍我等,开示演说。】
这是结请。如果有前面这些疑问,要没有这个意思,那就不叫做念请;有这个意思。『唯愿世尊,哀愍我等,开示演说』,并没有说出来,与会菩萨有这个意思。下面又有十句,这十句是问「化用普周」,化是教化,佛的教化众生,佛所起的作用普遍周圆。
【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众生海,法界安立海,佛海,佛波罗蜜海,佛解脱海,佛变化海,佛演说海,佛名号海,佛寿量海。】
这十句,清凉大师在科题上讲「引例举法」,大科上「众海同请」。我们看到经文上讲『又』,这是另一个段落;前面讲的结束,二十问是一个段落。这又是一个段落,这个段落是『十方世界海一切诸佛』,「海」是比喻广大无有边际,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这个意思。十方三世无量无边佛刹,用「海」来形容。每一个佛刹都有佛在教化,都有佛住世,这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所以我们从经文上,真的简单扼要了解佛法内容是什么。在这一卷经里面总共有四十问,这四十个问题就是整个佛法的内容。如果有人问:你们佛教到底是讲些什么?这四十句就统统包含了。细说,往后还有许多问题,《华严经》总共三百一十个问题,前面这四十句是纲领,总纲领。尤其是这个地方的十句,也可以说是世间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所有学术界他们所研究的课题,这十句全都包括了。
我们在此地建立道场,大概这个地区是佛教第一个道场,这个地区许许多多宗教信徒,一定对我们抱著好奇心,会常常来问我们:你们在这里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要有能力很简单、很扼要的为他们说清楚、说明白。我们在这里学习的是宇宙,世界就是讲的宇宙,我们要了解宇宙间的真相。宇宙是怎么来的?怎么样形成的?那是在第三句,但是此地也有这个意思。『世界海』就是整个宇宙的缘起、来源,第二个『众生』,可以说是所有一切生命的缘起,这是大问题,这是研究真的大题目。无量劫来多少人抓住这一个命题,用尽毕生的精力,也没有办法搞清楚、搞明白。许许多多的论文留在人间,但是那些学说总不能教人心服口服。学术界里面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见解,还保留著许许多多的疑问争端,一直到今天都不能解决。
方东美先生在「华严哲学」这个讲座里面就提出来,他说全世界的哲学,许许多多的疑问争端在《华严》里面都能得到答案,所以他说这一部书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最完美的哲学概论,这是当年我跟他学哲学的时候他告诉我的。他说:这个 教科书的编辑,在这世间是找不到的。他非常具体说明,这个教科书里头有圆满的理论,有周详的方法,后面还带著表演,「入法界品」善财五十三参是表演,这样编教科书,世界上找不到第二本。早年我跟他学的时候,他大概只有五十岁的样子,对《华严》赞叹备至,真的像佛法里面讲的五体投地。可惜在那个时代,他没有能够打破哲学的框架;要是能打破哲学的框架,他所研究的成果就非常可观。但是到晚年,确确实实他这个哲学领域的框架似乎突破了。他「华严哲学」这个讲座是晚年在辅仁大学开的,比起早年我亲近他的那个时代,境界大大的不同,大幅度的提升。形式上没有皈依佛,实际上是真的皈依了。七十九岁,生病病得相当严重的时候,我听同学们告诉我,他去看广钦法师,广钦法师给他授三皈依,我们听了非常欢喜。方先生真的最后总归是入了佛门,他入佛门实实在在讲,得力於《华严》的研学。所以「众生海」是讲生命的起源。
『法界安立海』,可以说今天科学家所讲的不同维次空间,是怎么来的?「法界」,佛经上常常讲的十法界。法界是不是只有十个?不是的,十是代表圆满,法界无量无边。这个科学家同意,科学家在理论上讲,这个空间维次是无限的,佛法里面讲法界也是无限的。我们可以说每一个人的法界都不一样,哪里会有相同的?到什么时候完全相同?成佛就相同,所以佛佛道同。菩萨、等觉菩萨都不同,虽然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那一品生相无明每一位等觉菩萨也不一样,哪里会相同?再说到我们自己一个人,我们一个人这个空间维次是不是相同的?不相同。为什么?念念不相同,空间维次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这个法说老实话,也是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不相应,「时分」、「方分」,就是讲这个问题,时间与空间。
如果我们细细去想想,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想想我们十岁的时候,我们对於宇宙人生那种体会、那种想法看法,到我们二十岁的时候显然不相同,空间维次不一样。三十比二十又不一样,四十比三十也不一样,十年十年你很容易体会到。实实在在讲年年不一样,再细分月月不一样、天天不一样,然后分到极处是念念不一样。就一个人来说,已经没有头数可得,何况一切众生?这个经上要给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很有趣味!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用一句话来答覆,他讲的是什么?宇宙人生真相。这么多问题,总而言之都是宇宙人生真相,要是照佛经里面的术语,《般若经》上讲的四个字:「诸法实相」。以后要有人问,我相信问的人会很多,我们同学都要有能力答覆。你们学的是什么?我们学习的是要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样说法他能懂,讲「诸法实相」就没有人懂了。所以把佛法介绍给别人,尽量不要用佛经里面的术语,我们自己了解术语,要把这个术语用现代语说出来,他好懂,容易接受,会生欢喜心。
第四个问题『佛海』,「佛」是觉的意思,觉海。觉海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智慧,觉之体是智,智之用是觉,所以觉跟智是一桩事情。我们平常解释佛这个字,都是用三种智、三种觉来解释。三种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种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佛经里的术语。「佛海」是讲这个,讲这三种智跟三种觉。
第五『佛波罗蜜海』,这个好懂,十种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照梵语的意思来翻,翻作「彼岸到」,顺著中国文法来讲「到彼岸」。到彼岸,翻成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不会尊重的,所以这种翻译他不翻,保留著原音再加以解释,这叫做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的,是我们尊重它,翻成到彼岸,中国人不会尊重。这是当年翻经的法师们他们所创造的例子,有五种不翻,这是五种不翻里面的尊重不翻。像「佛」这个意思固然有尊重,但是它有含多义不翻,它不是一个意思,很多意思,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字来翻它。所以含多义我们就没有法子翻,用音翻译过来然后再加以解释。佛这一个字,平常我们讲三种智、三种觉,在中国确实找不到这样的字汇。
「波罗蜜」,我们从意思上来讲,这样讲就容易懂,意思是圆满成就。如果就到彼岸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也有讲,中国人讲到家,功夫到家了。无论做哪一桩事情,你做得达到最高的标准,我们讲好到不能再好,那你就到家了。写字,写的一手好的书法,你写字的功夫到家了;画画,你画画的功夫到家了。我们中国讲到家,印度人都讲波罗蜜。你炒菜,烹调的手艺非常高明,到家了,也称你「你这个菜烧得到家」,在印度都称为波罗蜜,波罗蜜是这个意思。「佛波罗蜜」,你的布施做得圆满,布施波罗蜜,你的持戒做到圆满,持戒波罗蜜;你忍辱的功夫圆满,说到家也可以;你精进功夫到家,你的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样样都做到究竟圆满,这是波罗蜜。
第六句『佛解脱海』,每一句里头都用「海」,包括尽了。「解」是解除,我们用一个方便的话说,中国古老成语里面形容,心结,心里头有结,「心有千千结」;这个结是什么?你的忧虑、忧愁、牵挂、烦恼,无量无边,佛经里面也说「结使」,烦恼的代名词,无量无边的烦恼你把它解开了。脱是脱什么?脱苦,你有结你就有苦,结打开了,苦就没有、就脱了。佛经里面讲的三苦、八苦,无量无边的苦痛统统脱离了,用海来形容。佛再也不会有结,再也不会有苦,真正达到究竟圆满的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讲的。解脱,因跟果都说到,解是因,脱是果。用佛法成语来讲,解就是破迷开悟,脱就是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是因,离苦得乐是果。
后面这四句是讲佛化他的作用,利益众生。前面这六句都是说我们自己的智慧、德能;后四句是讲利益众生,也就是德能的起用。你有这么多的智慧、能力,这个智慧、能力做什么用?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解脱。头一个就是『变化』,这个变化意思我们很清楚能体会到:随类现身,有感必应,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随类化身,随机说法,他是什么根机给他说什么法门,能令一切众生各个得益,变化!
第八句『佛演说海』,佛应众生之感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身之后帮助众生来表演。所以我们常常讲形象重要,形象是什么?戒律里面所讲的威仪,威仪是形象。我们常讲要给一切众生做个好样子,好样子怎么做?威仪就是教给我们怎么作法。我们今天在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学圣贤、怎样学佛菩萨,因为圣贤跟佛菩萨为我们表演最好的形象。他们所表演的实实在在讲超越时空,不受时空的限制,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里面,永远都给众生最好的启发,帮助他开智慧。所现的色身相好,这是头一个摄受众生的方法。色身相好代表什么?代表你修善。为什么?色身相好,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你的心好,相就好;心清净,身体就好。身体清净,他不生病,他不容易衰老,他能够保持青春的活力,这是从清净心显示出来的。新加坡许哲,就是这个代表。
我们一般人常常讲的未老先衰,他为什么衰的?心不清净,他的心被污染了。相为什么不好?他有烦恼、他有恶业,不能够把他的相貌转过来。所以古人曾经讲过,人四十岁之前,你的相貌、体质依旧受前生业力的影响,换句话说,前世的业力会影响你四十年;四十岁之后,你的相貌、体质你自己要负责任。为什么?那是你这一生当中修得的,换句话说,是后天的,后天的影响是大过先天的。四十岁之前先天大过后天,四十岁之后,后天大过先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是二十六岁才懂得的,以前不晓得。到台湾,真正是有这个缘分、机缘亲近真善知识,我听他们说话,听他们教导,我明白了,认真努力修学,诚心诚意接受老师的指导教诲,我改变了。
我到四十岁就有很显著的改变,所以看相算命说我四十五岁有灾难,化解了,平平安安度过。那个时候继续讲《楞严经》,证实《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命是自己造的,命当然自己可以改变。云谷大师的话不错,了凡先生改过来了,我也改过来了,我比了凡夫先生改得还要殊胜,成绩比了凡先生还要好。但是这些原理原则、方法,确实我受《了凡四训》这本书影响非常之深。这本书是我学佛第一本念的,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给我的,我二十六岁的时候读的。佛经第一本经,那时候还没有人指导,念的是《六祖坛经》丁福保居士的笺注。这个时候都还没有亲近方老师,是在亲近方老师之前我认识朱镜宙老居士,朱老居士把《了凡四训》介绍我。《六祖坛经》是在一个朋友家里面,我度假在台中住在他们家里住了有一个多星期,他家书架里书很多,我看到这本书,看得很喜欢,一个星期把它看完,连经文带注解看完了,我非常欢喜。所以在早年我对禅很有兴趣,亲近章嘉大师对密也很有兴趣,后来我皈依净土,皈依净土是讲《华严》、讲《法华》、讲《楞严》,真正明白了。这个法门适合於我的根性,我修学这个法门肯定有成就。
「现相品」第二个段落,「引例举法请」:
【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众生海,法界安立海,佛海,佛波罗蜜海,佛解脱海,佛变化海,佛演说海,佛名号海,佛寿量海。】
这十种海,我们介绍了七句,第八句我们的意思还没有说尽。这段经文我没有依照清凉大师的说法,但是清凉大师的《疏钞》诸位自己去做参考,我的讲法是契现代大众的根机。既有『变化』,这就是示现,随类应化,必须要有表演,这个表演就讲到形象。说到形象,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诸位要知道,八相成道这个示现是给我们启示,无非都是应众生的根器,做如是的示现。示现最重要的是要引导众生来发问,他来问,你就可以给他解说。我前面给诸位说到色身相好,这是一切诸佛如来应化在九法界摄受众生的第一个方法,佛给我们显示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的所谓是金刚不坏身。众生见到这个相好、见到这个色身,自然就起欢喜心,就起尊重心、仰慕心,这个教化的机缘逐渐就成熟了。
他欢喜来亲近,常常来请教,你给他讲解,讲解的内容不超过这十个题目。所以色身相好多么重要,佛在大乘经上常讲,菩萨示现成佛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修相好,一百劫的时间干什么?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没有色身相好,就不能摄受众生,人家一看你的样子,对你不喜欢,就讨厌你,不喜欢接近你,你怎么能成就?你才晓得这个事情多重要!所以我们修行,修行的成绩在哪里?就在色身相好。相由心转,体质也是由心转,心善相就好,心清净身体就好,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要想得像佛菩萨一样的色身相好,你就要认真修清净心,断恶修善。
『演说』,佛在经上嘱咐我们太多了。一部《金刚经》不过五千言而已,五千多字,「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这句话,佛就讲了将近二十遍,由此可知,这句话重要。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反覆的叮咛,真正是称得上千叮咛万嘱咐、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不怕罗嗦。为什么?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往往把它疏忽掉了。受持,一定要接受佛陀的教诲,反过来说一定要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你不能够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你怎么能接受佛陀教诲?要接受佛陀教诲先决的条件,放下烦恼习气,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佛讲的话我们才能做到。读诵,读诵是天天跟佛接近,时时刻刻不离开佛菩萨,意思在此地。如果我们不读经典,一定就胡思乱想,烦恼习气马上现行;如果要读世间这些书,增长妄想,不但你断不了,天天增长。初学的人,智慧没有开、没有定力,古大德教我们跟定一个老师;老师一定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肯定的,老师一定教我们把所有一切外缘断掉。
我跟李老师头一天见面,他就跟我谈这个条件。我到台中的目的是拜他为老师,跟他学经教,他就给我开出三个条件。第一条:从今天起你只能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的任何高僧大德、在家居士,他们所讲的一切经法,一律不准听,头一个条件,只可以听他一个人的。第二个条件:从今天起不管你看什么书,看什么文字,一定要经过他同意,他不准、不许可的,统统不能看。第三个条件:你以前学的,我跟方东美先生学的、跟章嘉大师学的,他说「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一切从头学起。你能接受这三个条件,你在我这里,老师表示欢迎;你不能接受,你到别的地方去,另外跟其他高明的大德。我想了一想,接受了,完全顺从。到以后,很多很多年以后,到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师,我把我学习的经过告诉他,演培法师说他做小沙弥的时候跟谛闲法师,谛闲法师对他也是这三个条件。我这才恍惚大悟,原来这个不是李炳南老居士的,是佛门里头自古以来代代相传。你想亲近一个善知识,一定要遵守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我明白了,这叫师承,这真正建立师生的关系。所以我们才听说,学生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可遇不可求;老师找一个好学生,比学生找老师还要困难,我懂得了。你想在这三个条件去找学生,你到哪里去找?
早年我在海外弘法一个人走,出国到美国、到加拿大都是我一个人,没有一个陪著我的。在外国各个大都市都是一个人走,确确实实感觉到很孤单,力量很薄弱。每一次回到台湾我去看老师,我都会跟老师说:多培养几个人,我们在全世界弘法有个助手。每一次我跟他见面都会有这个请求,大概总讲了有十来次,最后李老师说:「你替我找学生,我来教。」这句话说了以后,我再不提了,我知道什么?没有这个学生,到哪里再去找一个像我这样百分之百服从?我找不到了。所以这一句以后我再也不提了,我体会到古大德讲的这两句话,老师找学生不容易!到哪里去找?我在这一生当中一个也没有遇到,不但没有遇到,听都没有听说过。演培法师说谛闲法师是这样要求他的,演培法师没有照做;他告诉我,他跟谛老法师一年多,以后就偷偷的溜了。佛门叫溜单,没有告诉老师,偷偷的离开了。到哪里去?到厦门,太虚法师在那里办佛学院,他到厦门「南普陀佛学院」里面去念书去了,跟太虚法师去了。你才晓得多难!
太虚法师办学现代化,不是古老的师承,他是现代化的教学,我们在《太虚大师全书》里面看到。就像一般学校安排的许许多多课程,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有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研究班,他完全按照现在学校的这种模式。谛闲老法师、李炳南老居士还是禀承著古老的承传,私塾的教学,一对一的教学生。所以我替演培法师惋惜,演培法师要是真正能够接受谛闲老法师的教诲,那个成就不得了!他溜单溜错了。我如果在台湾要是溜了单,台湾有福严精舍,也有几个好的佛学院,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为什么?搞佛学去了,也搞广学多闻去了,不能一门深入。李老师教人是一门深入,这一部经你没有能够学好,你决定不能够学第二部经,而且决定不许可同时学两部经,同时学两样东西不可以,你可以旁听。譬如他教古文、教诗词,教其他的我们可以旁听,不能在上面浪费时间精力,你的时间精力要在你本修的这个课程一门。我得这个利益,这个指导经过这几十年证明是正确的。说实在的话,现在人的聪明智慧不会输给古人,为什么成就不如古人?古人用心专一,现在人心是散乱的,学东西学得太多太杂。佛法讲精进,我看现在人学的东西他是杂进、乱进,所以他求得的是知识,不是学问,是聪明不是智慧,这里头有区别。
第九句『佛名号海』,说佛的名号包括佛教里面所有一切名号,菩萨的名号、声闻缘觉的名号、护法神众的名号,这是佛陀教学的手段,顾名思义,让我们从这里面觉悟,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是怎么建立的?是随著众生需要而建立,他的用意是对治众生的毛病习气,我们同学要特别注意,这个可以说是佛门里面的基本常识。菩萨我们现在知道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成佛,他为什么叫释迦牟尼佛,他不取别的名号?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来由是什么?来自这一个时代、这个地区众生的毛病习气,佛名号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用来对治这个时间,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这个时间。从法运来讲一万二千年这个时段,地区是娑婆世界,我们可以这样说:此时此地。这些众生最严重的毛病是什么?自私自利没有慈悲心,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好人善人,损人的事情少,少做一点损人利己的事情;心行不善的人,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意念真的人皆有之。
所以佛的名号用「释迦」,释迦是梵语,什么意思?能仁。仁是仁慈,就是唤醒我们,你要能发仁慈心,也就是用现代的话说,你要爱人,爱自己更要爱别人,释迦是这个意思。要以大慈悲心待人接物,名号里头是这样提醒我们的。名号后面「牟尼」,牟尼是对自己,我们这个时段、这个地区的众生,心地极不清净,贪瞋痴慢,起心动念都是恶业,所以名号是用牟尼。牟尼是寂灭的意思,清净寂灭,灭就是把烦恼习气灭掉,把一切不净灭掉;不净里面,就包括著不善。恢复到自己清净心,所以名号的含义我们就很清楚,佛教导我们对自己要清净,常常保持清净心,对别人要仁慈,这就是他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总纲领,名号是从这儿来的。
佛那个字是通号,释迦牟尼是别号,通号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一个佛字就包括了三宝。由此可知,觉正净的作用,特别提出来一个是仁慈,一个是清净,针对著娑婆世界现阶段众生,这个阶段是一万二千年,大病、病根!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是随众生而建的,完全看众生的烦恼,他是什么样的烦恼,佛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治。所以教你常常念佛菩萨名号,常念是念念提醒自己。在佛法里面,佛的名号一般讲多半代表性德,菩萨的名号代表修德,佛菩萨都没有一定的名号,随著一切众生烦恼习气,他的名号随时在变。「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在佛法里头完全显示出来了。
晚近弘一大师,这是提起来我们大家都很尊敬的一位大德,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有名的才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以后看破红尘出家了,出了家他还常常画画写字,给一些信徒们结缘。他写字后头的署名,后人给他这些墨宝编成册子,他的署名有一百多种,真是兴之所至就起了那个名字。有些名字大概一生当中就用一次,很多,我们想想他为什么?大概都是佛法里面讲的观众生的根性,他这一张字写给你的,看看你的根性他署个名,这个名对你用的不对别人用,用意无非是提醒你。这个「佛名号海」弘一大师学会了,他用名号帮助众生觉悟。看到对方要造恶业的,他的名号一定用善;看到对方是懈怠懒散的,他一定用勤、用定;看到你愚痴,连是非善恶都没有能力辨别,他一定用慧。所以没有一定的,佛没有定法,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名号,他那个名号就多了,是这么一个原因。有人不懂得,这个大师兴之所至随便起个名号,不是的,他有用意,这里面是高度的智慧。将来本经「名号品」专门答覆这个问题,给你解释。
虽然佛的名号是性德,菩萨名号是修德,大乘经上常讲,性修不二。我们看到性德就想到修德,听到修德,我们就会想到性德,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是这样建立的。弘一大师,弘一这个名号他用得最多,用得时间最久、最普遍,有他的用意。一是专一不杂,实实在在它这个意思就含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自行化他,不就这个意思吗?所以古德常讲顾名思义,看到这个名号你要想到它的意思,我们就能得受用。在中国大乘佛教最著名的、表修德的四大菩萨,地藏、观音、文殊、普贤,名号意思要懂得。观是观照、观察,世是世间,世间一切众生在那里受苦受难你观见了。观见之后,立刻主动的去帮助他,救苦救难。你或者看见或者听见,你主动就要去做,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我们供观世音的像,写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什么意思?就是教我们常常想著、常常念著这个世间有许许多多苦难众生,等著我们去帮助,这是你真正叫拜观音,真正叫修「观音法门」。但是根本的法门是地藏,地是代表心地,我们知道地底下有许许多多的宝藏养活众生,五谷杂粮地上长的,金银财宝是地下开采出来的,养育众生的。佛就用大地代表心地,我们心地宝藏是什么?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
如何来开发?《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教导我们用孝、用敬,这两个字开发心地宝藏。净业三福第一条前面两句所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的内容。《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什么?就这两句,孝亲尊师是开发性德的一把钥匙。所以世出世间法你想修学成就,第一个因素就是尊师重道。尊师尊道从哪里来的?从孝养父母来的。你要不孝养父母,你怎么可能会尊师重道?在家不孝顺父母会去尊师重道,那个老师听到会害怕。为什么?反常,你对父母不孝顺,你来尊敬我,一定有企图,一定有目的,那要好好的提防你。如果你在家是个孝子,那他非常欢迎,为什么?你这个心是真心,你不会有恶意,这是古今中外不变的大道理。所以佛法修行从哪里修起?从地藏修起。地藏是什么?《地藏经》就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地藏经》的纲领,它的落实是落实在十善业道。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里头。
你看看菩萨名号它代表的意思,我们见塑造菩萨的像,看到这个像就晓得他代表这个,不是迷信,用名字、用这些形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目的用意在此地。这哪里是迷信?这不是拜偶像。我们见到佛菩萨形像顶礼膜拜,那是什么意思?恭敬我们的性德,尊敬我们的修德。这个形像代表我们的性德、代表我们的修德,是这么个意思。它确实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他不是神,他不是主宰,教我们一个科目。所以佛教为什么佛菩萨名号这么多?形像这么多?它的科目很多,每一个学科用一个佛菩萨来代表,时时刻刻来提醒我们。所以从孝亲尊师扩大就是仁慈博爱,观世音菩萨代表仁慈博爱。这两位菩萨,实在讲就是把释迦牟尼佛名号的意思,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了。可是智慧不开会产生副作用,佛家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家的教育;可是古德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也是真的,这产生副作用。为什么?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慈悲方便感情用事,那麻烦了,你很容易招来祸害,沦落下流。所以文殊代表智慧,文殊师利菩萨代表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们孝亲尊师、仁慈博爱,都要依智慧为基础,不可以感情用事。
佛家有没有人情?有,有人情,通情达理,它是理智作主。再给你说,情跟智是一不是二,迷的时候,智变成情;觉悟的时候,情就是智慧,我们今天讲感情跟智慧是一桩事情,只有觉迷。觉悟了感情就变成无量智慧,迷惑了智慧就变成感情。佛法自始至终是讲求智慧,我们不能不知道。最后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讲「方便为门」,换句话说,前面三位菩萨代表的是「慈悲为本」,普贤是方便为门。普贤菩萨把孝敬、仁慈博爱、真实智慧,完全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普贤菩萨。由此可知,佛法里面所讲的菩萨,讲这么多菩萨,原来是一桩事情,这四大菩萨合起来是一个人,不是四个人。诸位同修千万不要误会了,是一,所以《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是一个性德,无量无边菩萨是一个修德,《华严经》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要不懂得佛法表法的意趣,你就不能欣赏释迦牟尼佛教学的高度艺术,你就没有能力欣赏。
第十句『佛寿量海』,「寿量」是讲寿命,寿命无量无边,佛在大经上讲的。为什么?明心见性的人我们称他作佛,明心见性就是我们的身心跟自性融合成一体。这个境界里面我们的心跟性合成一体,我们的身跟刹土众生合成一体,就像一粒微尘跟大地合成一体。我们今天不晓得,以为我们是独立的,以为我们跟它没关系,实际上我们一个人就像一粒微尘一样,跟大地是一体。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我的身就是刹土众生,我的心就是虚空法界。你说他的寿量?无量寿,真的是无量寿,不是假的,无量寿现在就证得了。有没有生死?确确实实没有生死。生死是世间六道众生一种抽象的概念,决定不是事实。这一个概念在《百法明门论》也是属於二十四个不相应里面的,不相应行法就是说它不是真的,完全是抽象的概念,决定没有事实。你要说依他起性还有一点依据,心法、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性,心不相应行法比依他起性还要假,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不是事实。事实是无量寿,真正的无量寿,法身无量寿,报身无量寿,应化身也是无量寿。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大众念请第十一句到第二十句:
这个地方有二十句,我们介绍过了。这个二十句所谓「念请」,与会的菩萨们有这些疑惑并没有提出来发问,这叫念。菩萨有这个念头,佛就知道,所以只要有疑,不必等到提出来,世尊也答覆。答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现相,这一品经「如来现相品」,多分是现相答;言说答是往后,本经总共是三十九品,往后这三十八品无非是为诸菩萨解答疑惑。这些问答与我们修学、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要以为这是菩萨的疑问,菩萨是代我们发问。我们有疑不知道自己有疑,就是见了佛,我们也问不出来,这是愚痴到极处。六根三业,我们听了这个名称,就晓得这是自己本分的事。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三业:身业、语业、意业。十句问,其中将身业开为两句,一个身光、一个放光,所以总共有十句。这十句实在是太明显,都是讲我们自身的事情,是我们本分的事情。
读了《华严》这才晓得,这不过是刚刚透一点讯息,我们的本来面目与诸佛如来体相、德用毫无差别,於是我们这才想到现前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这是我们应当要反省的、应当要忏悔的。我们得佛力的加持,读经就是佛力加持,希望我们真的觉悟了,真正觉悟了。从今而后认真努力,改过自新,奋发图强,恢复自家本来面目,我们就不辜负这一会。我们这一生能遇到这个法门,这就是参与这一会。
前面介绍的,是清凉大师引用「不思议法品」里面所说的。「离世间品」讲得很详细,六根每一根都说十门,在本经的五十七卷。譬如说佛眼,眼讲十种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五眼圆明,我们在《金刚经》上读过,大乘经里面常说的;《华严》以十代表圆满,多说了五种眼: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无碍眼、一切智眼。我们把这些名称念一念,详细的到后面经文我们会读到,在此地略知其义就可以了。《疏》里面说「体不出五者」,五就是《佛地论》、《摄论》里面所说的「五法摄大觉性」,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哪五法?一真法界与四智菩提,这个地方讲的清净智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本来的智性,我们一般讲的根本智,这是理,这是体。四智菩提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法的修学实在说,如此而已。
【唯愿世尊,哀愍我等,开示演说。】
这是结请。如果有前面这些疑问,要没有这个意思,那就不叫做念请;有这个意思。『唯愿世尊,哀愍我等,开示演说』,并没有说出来,与会菩萨有这个意思。下面又有十句,这十句是问「化用普周」,化是教化,佛的教化众生,佛所起的作用普遍周圆。
【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众生海,法界安立海,佛海,佛波罗蜜海,佛解脱海,佛变化海,佛演说海,佛名号海,佛寿量海。】
这十句,清凉大师在科题上讲「引例举法」,大科上「众海同请」。我们看到经文上讲『又』,这是另一个段落;前面讲的结束,二十问是一个段落。这又是一个段落,这个段落是『十方世界海一切诸佛』,「海」是比喻广大无有边际,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这个意思。十方三世无量无边佛刹,用「海」来形容。每一个佛刹都有佛在教化,都有佛住世,这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所以我们从经文上,真的简单扼要了解佛法内容是什么。在这一卷经里面总共有四十问,这四十个问题就是整个佛法的内容。如果有人问:你们佛教到底是讲些什么?这四十句就统统包含了。细说,往后还有许多问题,《华严经》总共三百一十个问题,前面这四十句是纲领,总纲领。尤其是这个地方的十句,也可以说是世间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所有学术界他们所研究的课题,这十句全都包括了。
我们在此地建立道场,大概这个地区是佛教第一个道场,这个地区许许多多宗教信徒,一定对我们抱著好奇心,会常常来问我们:你们在这里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要有能力很简单、很扼要的为他们说清楚、说明白。我们在这里学习的是宇宙,世界就是讲的宇宙,我们要了解宇宙间的真相。宇宙是怎么来的?怎么样形成的?那是在第三句,但是此地也有这个意思。『世界海』就是整个宇宙的缘起、来源,第二个『众生』,可以说是所有一切生命的缘起,这是大问题,这是研究真的大题目。无量劫来多少人抓住这一个命题,用尽毕生的精力,也没有办法搞清楚、搞明白。许许多多的论文留在人间,但是那些学说总不能教人心服口服。学术界里面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见解,还保留著许许多多的疑问争端,一直到今天都不能解决。
方东美先生在「华严哲学」这个讲座里面就提出来,他说全世界的哲学,许许多多的疑问争端在《华严》里面都能得到答案,所以他说这一部书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最完美的哲学概论,这是当年我跟他学哲学的时候他告诉我的。他说:这个 教科书的编辑,在这世间是找不到的。他非常具体说明,这个教科书里头有圆满的理论,有周详的方法,后面还带著表演,「入法界品」善财五十三参是表演,这样编教科书,世界上找不到第二本。早年我跟他学的时候,他大概只有五十岁的样子,对《华严》赞叹备至,真的像佛法里面讲的五体投地。可惜在那个时代,他没有能够打破哲学的框架;要是能打破哲学的框架,他所研究的成果就非常可观。但是到晚年,确确实实他这个哲学领域的框架似乎突破了。他「华严哲学」这个讲座是晚年在辅仁大学开的,比起早年我亲近他的那个时代,境界大大的不同,大幅度的提升。形式上没有皈依佛,实际上是真的皈依了。七十九岁,生病病得相当严重的时候,我听同学们告诉我,他去看广钦法师,广钦法师给他授三皈依,我们听了非常欢喜。方先生真的最后总归是入了佛门,他入佛门实实在在讲,得力於《华严》的研学。所以「众生海」是讲生命的起源。
『法界安立海』,可以说今天科学家所讲的不同维次空间,是怎么来的?「法界」,佛经上常常讲的十法界。法界是不是只有十个?不是的,十是代表圆满,法界无量无边。这个科学家同意,科学家在理论上讲,这个空间维次是无限的,佛法里面讲法界也是无限的。我们可以说每一个人的法界都不一样,哪里会有相同的?到什么时候完全相同?成佛就相同,所以佛佛道同。菩萨、等觉菩萨都不同,虽然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那一品生相无明每一位等觉菩萨也不一样,哪里会相同?再说到我们自己一个人,我们一个人这个空间维次是不是相同的?不相同。为什么?念念不相同,空间维次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这个法说老实话,也是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不相应,「时分」、「方分」,就是讲这个问题,时间与空间。
如果我们细细去想想,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想想我们十岁的时候,我们对於宇宙人生那种体会、那种想法看法,到我们二十岁的时候显然不相同,空间维次不一样。三十比二十又不一样,四十比三十也不一样,十年十年你很容易体会到。实实在在讲年年不一样,再细分月月不一样、天天不一样,然后分到极处是念念不一样。就一个人来说,已经没有头数可得,何况一切众生?这个经上要给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很有趣味!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用一句话来答覆,他讲的是什么?宇宙人生真相。这么多问题,总而言之都是宇宙人生真相,要是照佛经里面的术语,《般若经》上讲的四个字:「诸法实相」。以后要有人问,我相信问的人会很多,我们同学都要有能力答覆。你们学的是什么?我们学习的是要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样说法他能懂,讲「诸法实相」就没有人懂了。所以把佛法介绍给别人,尽量不要用佛经里面的术语,我们自己了解术语,要把这个术语用现代语说出来,他好懂,容易接受,会生欢喜心。
第四个问题『佛海』,「佛」是觉的意思,觉海。觉海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智慧,觉之体是智,智之用是觉,所以觉跟智是一桩事情。我们平常解释佛这个字,都是用三种智、三种觉来解释。三种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种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佛经里的术语。「佛海」是讲这个,讲这三种智跟三种觉。
第五『佛波罗蜜海』,这个好懂,十种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照梵语的意思来翻,翻作「彼岸到」,顺著中国文法来讲「到彼岸」。到彼岸,翻成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不会尊重的,所以这种翻译他不翻,保留著原音再加以解释,这叫做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的,是我们尊重它,翻成到彼岸,中国人不会尊重。这是当年翻经的法师们他们所创造的例子,有五种不翻,这是五种不翻里面的尊重不翻。像「佛」这个意思固然有尊重,但是它有含多义不翻,它不是一个意思,很多意思,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字来翻它。所以含多义我们就没有法子翻,用音翻译过来然后再加以解释。佛这一个字,平常我们讲三种智、三种觉,在中国确实找不到这样的字汇。
「波罗蜜」,我们从意思上来讲,这样讲就容易懂,意思是圆满成就。如果就到彼岸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也有讲,中国人讲到家,功夫到家了。无论做哪一桩事情,你做得达到最高的标准,我们讲好到不能再好,那你就到家了。写字,写的一手好的书法,你写字的功夫到家了;画画,你画画的功夫到家了。我们中国讲到家,印度人都讲波罗蜜。你炒菜,烹调的手艺非常高明,到家了,也称你「你这个菜烧得到家」,在印度都称为波罗蜜,波罗蜜是这个意思。「佛波罗蜜」,你的布施做得圆满,布施波罗蜜,你的持戒做到圆满,持戒波罗蜜;你忍辱的功夫圆满,说到家也可以;你精进功夫到家,你的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样样都做到究竟圆满,这是波罗蜜。
第六句『佛解脱海』,每一句里头都用「海」,包括尽了。「解」是解除,我们用一个方便的话说,中国古老成语里面形容,心结,心里头有结,「心有千千结」;这个结是什么?你的忧虑、忧愁、牵挂、烦恼,无量无边,佛经里面也说「结使」,烦恼的代名词,无量无边的烦恼你把它解开了。脱是脱什么?脱苦,你有结你就有苦,结打开了,苦就没有、就脱了。佛经里面讲的三苦、八苦,无量无边的苦痛统统脱离了,用海来形容。佛再也不会有结,再也不会有苦,真正达到究竟圆满的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讲的。解脱,因跟果都说到,解是因,脱是果。用佛法成语来讲,解就是破迷开悟,脱就是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是因,离苦得乐是果。
后面这四句是讲佛化他的作用,利益众生。前面这六句都是说我们自己的智慧、德能;后四句是讲利益众生,也就是德能的起用。你有这么多的智慧、能力,这个智慧、能力做什么用?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解脱。头一个就是『变化』,这个变化意思我们很清楚能体会到:随类现身,有感必应,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随类化身,随机说法,他是什么根机给他说什么法门,能令一切众生各个得益,变化!
第八句『佛演说海』,佛应众生之感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身之后帮助众生来表演。所以我们常常讲形象重要,形象是什么?戒律里面所讲的威仪,威仪是形象。我们常讲要给一切众生做个好样子,好样子怎么做?威仪就是教给我们怎么作法。我们今天在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学圣贤、怎样学佛菩萨,因为圣贤跟佛菩萨为我们表演最好的形象。他们所表演的实实在在讲超越时空,不受时空的限制,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里面,永远都给众生最好的启发,帮助他开智慧。所现的色身相好,这是头一个摄受众生的方法。色身相好代表什么?代表你修善。为什么?色身相好,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你的心好,相就好;心清净,身体就好。身体清净,他不生病,他不容易衰老,他能够保持青春的活力,这是从清净心显示出来的。新加坡许哲,就是这个代表。
我们一般人常常讲的未老先衰,他为什么衰的?心不清净,他的心被污染了。相为什么不好?他有烦恼、他有恶业,不能够把他的相貌转过来。所以古人曾经讲过,人四十岁之前,你的相貌、体质依旧受前生业力的影响,换句话说,前世的业力会影响你四十年;四十岁之后,你的相貌、体质你自己要负责任。为什么?那是你这一生当中修得的,换句话说,是后天的,后天的影响是大过先天的。四十岁之前先天大过后天,四十岁之后,后天大过先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是二十六岁才懂得的,以前不晓得。到台湾,真正是有这个缘分、机缘亲近真善知识,我听他们说话,听他们教导,我明白了,认真努力修学,诚心诚意接受老师的指导教诲,我改变了。
我到四十岁就有很显著的改变,所以看相算命说我四十五岁有灾难,化解了,平平安安度过。那个时候继续讲《楞严经》,证实《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命是自己造的,命当然自己可以改变。云谷大师的话不错,了凡先生改过来了,我也改过来了,我比了凡夫先生改得还要殊胜,成绩比了凡先生还要好。但是这些原理原则、方法,确实我受《了凡四训》这本书影响非常之深。这本书是我学佛第一本念的,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给我的,我二十六岁的时候读的。佛经第一本经,那时候还没有人指导,念的是《六祖坛经》丁福保居士的笺注。这个时候都还没有亲近方老师,是在亲近方老师之前我认识朱镜宙老居士,朱老居士把《了凡四训》介绍我。《六祖坛经》是在一个朋友家里面,我度假在台中住在他们家里住了有一个多星期,他家书架里书很多,我看到这本书,看得很喜欢,一个星期把它看完,连经文带注解看完了,我非常欢喜。所以在早年我对禅很有兴趣,亲近章嘉大师对密也很有兴趣,后来我皈依净土,皈依净土是讲《华严》、讲《法华》、讲《楞严》,真正明白了。这个法门适合於我的根性,我修学这个法门肯定有成就。
「现相品」第二个段落,「引例举法请」:
【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众生海,法界安立海,佛海,佛波罗蜜海,佛解脱海,佛变化海,佛演说海,佛名号海,佛寿量海。】
这十种海,我们介绍了七句,第八句我们的意思还没有说尽。这段经文我没有依照清凉大师的说法,但是清凉大师的《疏钞》诸位自己去做参考,我的讲法是契现代大众的根机。既有『变化』,这就是示现,随类应化,必须要有表演,这个表演就讲到形象。说到形象,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诸位要知道,八相成道这个示现是给我们启示,无非都是应众生的根器,做如是的示现。示现最重要的是要引导众生来发问,他来问,你就可以给他解说。我前面给诸位说到色身相好,这是一切诸佛如来应化在九法界摄受众生的第一个方法,佛给我们显示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的所谓是金刚不坏身。众生见到这个相好、见到这个色身,自然就起欢喜心,就起尊重心、仰慕心,这个教化的机缘逐渐就成熟了。
他欢喜来亲近,常常来请教,你给他讲解,讲解的内容不超过这十个题目。所以色身相好多么重要,佛在大乘经上常讲,菩萨示现成佛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修相好,一百劫的时间干什么?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没有色身相好,就不能摄受众生,人家一看你的样子,对你不喜欢,就讨厌你,不喜欢接近你,你怎么能成就?你才晓得这个事情多重要!所以我们修行,修行的成绩在哪里?就在色身相好。相由心转,体质也是由心转,心善相就好,心清净身体就好,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要想得像佛菩萨一样的色身相好,你就要认真修清净心,断恶修善。
『演说』,佛在经上嘱咐我们太多了。一部《金刚经》不过五千言而已,五千多字,「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这句话,佛就讲了将近二十遍,由此可知,这句话重要。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反覆的叮咛,真正是称得上千叮咛万嘱咐、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不怕罗嗦。为什么?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往往把它疏忽掉了。受持,一定要接受佛陀的教诲,反过来说一定要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你不能够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你怎么能接受佛陀教诲?要接受佛陀教诲先决的条件,放下烦恼习气,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佛讲的话我们才能做到。读诵,读诵是天天跟佛接近,时时刻刻不离开佛菩萨,意思在此地。如果我们不读经典,一定就胡思乱想,烦恼习气马上现行;如果要读世间这些书,增长妄想,不但你断不了,天天增长。初学的人,智慧没有开、没有定力,古大德教我们跟定一个老师;老师一定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肯定的,老师一定教我们把所有一切外缘断掉。
我跟李老师头一天见面,他就跟我谈这个条件。我到台中的目的是拜他为老师,跟他学经教,他就给我开出三个条件。第一条:从今天起你只能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的任何高僧大德、在家居士,他们所讲的一切经法,一律不准听,头一个条件,只可以听他一个人的。第二个条件:从今天起不管你看什么书,看什么文字,一定要经过他同意,他不准、不许可的,统统不能看。第三个条件:你以前学的,我跟方东美先生学的、跟章嘉大师学的,他说「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一切从头学起。你能接受这三个条件,你在我这里,老师表示欢迎;你不能接受,你到别的地方去,另外跟其他高明的大德。我想了一想,接受了,完全顺从。到以后,很多很多年以后,到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师,我把我学习的经过告诉他,演培法师说他做小沙弥的时候跟谛闲法师,谛闲法师对他也是这三个条件。我这才恍惚大悟,原来这个不是李炳南老居士的,是佛门里头自古以来代代相传。你想亲近一个善知识,一定要遵守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我明白了,这叫师承,这真正建立师生的关系。所以我们才听说,学生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可遇不可求;老师找一个好学生,比学生找老师还要困难,我懂得了。你想在这三个条件去找学生,你到哪里去找?
早年我在海外弘法一个人走,出国到美国、到加拿大都是我一个人,没有一个陪著我的。在外国各个大都市都是一个人走,确确实实感觉到很孤单,力量很薄弱。每一次回到台湾我去看老师,我都会跟老师说:多培养几个人,我们在全世界弘法有个助手。每一次我跟他见面都会有这个请求,大概总讲了有十来次,最后李老师说:「你替我找学生,我来教。」这句话说了以后,我再不提了,我知道什么?没有这个学生,到哪里再去找一个像我这样百分之百服从?我找不到了。所以这一句以后我再也不提了,我体会到古大德讲的这两句话,老师找学生不容易!到哪里去找?我在这一生当中一个也没有遇到,不但没有遇到,听都没有听说过。演培法师说谛闲法师是这样要求他的,演培法师没有照做;他告诉我,他跟谛老法师一年多,以后就偷偷的溜了。佛门叫溜单,没有告诉老师,偷偷的离开了。到哪里去?到厦门,太虚法师在那里办佛学院,他到厦门「南普陀佛学院」里面去念书去了,跟太虚法师去了。你才晓得多难!
太虚法师办学现代化,不是古老的师承,他是现代化的教学,我们在《太虚大师全书》里面看到。就像一般学校安排的许许多多课程,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有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研究班,他完全按照现在学校的这种模式。谛闲老法师、李炳南老居士还是禀承著古老的承传,私塾的教学,一对一的教学生。所以我替演培法师惋惜,演培法师要是真正能够接受谛闲老法师的教诲,那个成就不得了!他溜单溜错了。我如果在台湾要是溜了单,台湾有福严精舍,也有几个好的佛学院,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为什么?搞佛学去了,也搞广学多闻去了,不能一门深入。李老师教人是一门深入,这一部经你没有能够学好,你决定不能够学第二部经,而且决定不许可同时学两部经,同时学两样东西不可以,你可以旁听。譬如他教古文、教诗词,教其他的我们可以旁听,不能在上面浪费时间精力,你的时间精力要在你本修的这个课程一门。我得这个利益,这个指导经过这几十年证明是正确的。说实在的话,现在人的聪明智慧不会输给古人,为什么成就不如古人?古人用心专一,现在人心是散乱的,学东西学得太多太杂。佛法讲精进,我看现在人学的东西他是杂进、乱进,所以他求得的是知识,不是学问,是聪明不是智慧,这里头有区别。
第九句『佛名号海』,说佛的名号包括佛教里面所有一切名号,菩萨的名号、声闻缘觉的名号、护法神众的名号,这是佛陀教学的手段,顾名思义,让我们从这里面觉悟,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是怎么建立的?是随著众生需要而建立,他的用意是对治众生的毛病习气,我们同学要特别注意,这个可以说是佛门里面的基本常识。菩萨我们现在知道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成佛,他为什么叫释迦牟尼佛,他不取别的名号?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来由是什么?来自这一个时代、这个地区众生的毛病习气,佛名号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用来对治这个时间,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这个时间。从法运来讲一万二千年这个时段,地区是娑婆世界,我们可以这样说:此时此地。这些众生最严重的毛病是什么?自私自利没有慈悲心,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好人善人,损人的事情少,少做一点损人利己的事情;心行不善的人,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意念真的人皆有之。
所以佛的名号用「释迦」,释迦是梵语,什么意思?能仁。仁是仁慈,就是唤醒我们,你要能发仁慈心,也就是用现代的话说,你要爱人,爱自己更要爱别人,释迦是这个意思。要以大慈悲心待人接物,名号里头是这样提醒我们的。名号后面「牟尼」,牟尼是对自己,我们这个时段、这个地区的众生,心地极不清净,贪瞋痴慢,起心动念都是恶业,所以名号是用牟尼。牟尼是寂灭的意思,清净寂灭,灭就是把烦恼习气灭掉,把一切不净灭掉;不净里面,就包括著不善。恢复到自己清净心,所以名号的含义我们就很清楚,佛教导我们对自己要清净,常常保持清净心,对别人要仁慈,这就是他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总纲领,名号是从这儿来的。
佛那个字是通号,释迦牟尼是别号,通号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一个佛字就包括了三宝。由此可知,觉正净的作用,特别提出来一个是仁慈,一个是清净,针对著娑婆世界现阶段众生,这个阶段是一万二千年,大病、病根!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是随众生而建的,完全看众生的烦恼,他是什么样的烦恼,佛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治。所以教你常常念佛菩萨名号,常念是念念提醒自己。在佛法里面,佛的名号一般讲多半代表性德,菩萨的名号代表修德,佛菩萨都没有一定的名号,随著一切众生烦恼习气,他的名号随时在变。「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在佛法里头完全显示出来了。
晚近弘一大师,这是提起来我们大家都很尊敬的一位大德,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有名的才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以后看破红尘出家了,出了家他还常常画画写字,给一些信徒们结缘。他写字后头的署名,后人给他这些墨宝编成册子,他的署名有一百多种,真是兴之所至就起了那个名字。有些名字大概一生当中就用一次,很多,我们想想他为什么?大概都是佛法里面讲的观众生的根性,他这一张字写给你的,看看你的根性他署个名,这个名对你用的不对别人用,用意无非是提醒你。这个「佛名号海」弘一大师学会了,他用名号帮助众生觉悟。看到对方要造恶业的,他的名号一定用善;看到对方是懈怠懒散的,他一定用勤、用定;看到你愚痴,连是非善恶都没有能力辨别,他一定用慧。所以没有一定的,佛没有定法,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名号,他那个名号就多了,是这么一个原因。有人不懂得,这个大师兴之所至随便起个名号,不是的,他有用意,这里面是高度的智慧。将来本经「名号品」专门答覆这个问题,给你解释。
虽然佛的名号是性德,菩萨名号是修德,大乘经上常讲,性修不二。我们看到性德就想到修德,听到修德,我们就会想到性德,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是这样建立的。弘一大师,弘一这个名号他用得最多,用得时间最久、最普遍,有他的用意。一是专一不杂,实实在在它这个意思就含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自行化他,不就这个意思吗?所以古德常讲顾名思义,看到这个名号你要想到它的意思,我们就能得受用。在中国大乘佛教最著名的、表修德的四大菩萨,地藏、观音、文殊、普贤,名号意思要懂得。观是观照、观察,世是世间,世间一切众生在那里受苦受难你观见了。观见之后,立刻主动的去帮助他,救苦救难。你或者看见或者听见,你主动就要去做,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我们供观世音的像,写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什么意思?就是教我们常常想著、常常念著这个世间有许许多多苦难众生,等著我们去帮助,这是你真正叫拜观音,真正叫修「观音法门」。但是根本的法门是地藏,地是代表心地,我们知道地底下有许许多多的宝藏养活众生,五谷杂粮地上长的,金银财宝是地下开采出来的,养育众生的。佛就用大地代表心地,我们心地宝藏是什么?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
如何来开发?《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教导我们用孝、用敬,这两个字开发心地宝藏。净业三福第一条前面两句所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的内容。《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什么?就这两句,孝亲尊师是开发性德的一把钥匙。所以世出世间法你想修学成就,第一个因素就是尊师重道。尊师尊道从哪里来的?从孝养父母来的。你要不孝养父母,你怎么可能会尊师重道?在家不孝顺父母会去尊师重道,那个老师听到会害怕。为什么?反常,你对父母不孝顺,你来尊敬我,一定有企图,一定有目的,那要好好的提防你。如果你在家是个孝子,那他非常欢迎,为什么?你这个心是真心,你不会有恶意,这是古今中外不变的大道理。所以佛法修行从哪里修起?从地藏修起。地藏是什么?《地藏经》就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地藏经》的纲领,它的落实是落实在十善业道。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里头。
你看看菩萨名号它代表的意思,我们见塑造菩萨的像,看到这个像就晓得他代表这个,不是迷信,用名字、用这些形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目的用意在此地。这哪里是迷信?这不是拜偶像。我们见到佛菩萨形像顶礼膜拜,那是什么意思?恭敬我们的性德,尊敬我们的修德。这个形像代表我们的性德、代表我们的修德,是这么个意思。它确实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他不是神,他不是主宰,教我们一个科目。所以佛教为什么佛菩萨名号这么多?形像这么多?它的科目很多,每一个学科用一个佛菩萨来代表,时时刻刻来提醒我们。所以从孝亲尊师扩大就是仁慈博爱,观世音菩萨代表仁慈博爱。这两位菩萨,实在讲就是把释迦牟尼佛名号的意思,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了。可是智慧不开会产生副作用,佛家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家的教育;可是古德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也是真的,这产生副作用。为什么?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慈悲方便感情用事,那麻烦了,你很容易招来祸害,沦落下流。所以文殊代表智慧,文殊师利菩萨代表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们孝亲尊师、仁慈博爱,都要依智慧为基础,不可以感情用事。
佛家有没有人情?有,有人情,通情达理,它是理智作主。再给你说,情跟智是一不是二,迷的时候,智变成情;觉悟的时候,情就是智慧,我们今天讲感情跟智慧是一桩事情,只有觉迷。觉悟了感情就变成无量智慧,迷惑了智慧就变成感情。佛法自始至终是讲求智慧,我们不能不知道。最后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讲「方便为门」,换句话说,前面三位菩萨代表的是「慈悲为本」,普贤是方便为门。普贤菩萨把孝敬、仁慈博爱、真实智慧,完全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普贤菩萨。由此可知,佛法里面所讲的菩萨,讲这么多菩萨,原来是一桩事情,这四大菩萨合起来是一个人,不是四个人。诸位同修千万不要误会了,是一,所以《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是一个性德,无量无边菩萨是一个修德,《华严经》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要不懂得佛法表法的意趣,你就不能欣赏释迦牟尼佛教学的高度艺术,你就没有能力欣赏。
第十句『佛寿量海』,「寿量」是讲寿命,寿命无量无边,佛在大经上讲的。为什么?明心见性的人我们称他作佛,明心见性就是我们的身心跟自性融合成一体。这个境界里面我们的心跟性合成一体,我们的身跟刹土众生合成一体,就像一粒微尘跟大地合成一体。我们今天不晓得,以为我们是独立的,以为我们跟它没关系,实际上我们一个人就像一粒微尘一样,跟大地是一体。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我的身就是刹土众生,我的心就是虚空法界。你说他的寿量?无量寿,真的是无量寿,不是假的,无量寿现在就证得了。有没有生死?确确实实没有生死。生死是世间六道众生一种抽象的概念,决定不是事实。这一个概念在《百法明门论》也是属於二十四个不相应里面的,不相应行法就是说它不是真的,完全是抽象的概念,决定没有事实。你要说依他起性还有一点依据,心法、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性,心不相应行法比依他起性还要假,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不是事实。事实是无量寿,真正的无量寿,法身无量寿,报身无量寿,应化身也是无量寿。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