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四六卷) 2001/12/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546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云音菩萨赞颂第四首:
【积集福德发光地,奢摩他藏坚固忍,法云广大悉已闻,摩尼果中如是说。】
这是赞颂三地菩萨,也是每一句是一个意思。第一句是把他修学的法说出来了,名称说出来了。『积集福德』,我们看到这四个字,我想每个人都非常欢喜,我们确实要修福、要修慧,福慧双修。可是怎样修法?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说了很圆满的道理、很好的方法,如果我们如理如法的来修学,一定得到圆满的福慧,像诸佛如来一样。三地名称叫「发光地」,我们如果在一些典籍或者古人注疏里面,看到发光地,我们就知道那是三地菩萨。
『奢摩他藏坚固忍』,这是讲要修禅定。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奢摩他、三摩、禅那」,都是禅定的名称。奢摩他,如果单独的说,这个禅定是止比较多,三摩是观比较多,禅那是止观均等,这都是用来对治我们烦恼习气的,我们应当要知道。我们初学从哪里入门?实在讲确实要从奢摩他。奢摩他,你要忍耐,样样都要忍耐,忍是止的意思;也就是说定慧等学,我们初学的人要偏重在定,这一点不能不知道。老修行确实他有定功,偏重在观,真正到成就那一定是止观均等,称之为禅那。菩萨在此地说实在的话,是为我们示现,这两句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
十波罗蜜在前面已经详细说过,所以就不再多说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也是简单的带过,每一句把它的要点为我们指示出来。「积集福德」这句话,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什么是福?什么是德?要有能力辨别清楚。福的反面是祸。中国古时候的这些祖先,实在讲都非常了不起,创造文字,跟其他国家民族的祖先不一样。人家发明的文字是用字母拼音,中国不是的,中国是用符号、用图画,这个符号里面充满了智慧。祸跟福这两个字乍看非常接近,这就是教导我们是祸还是福,实际上就是心里头的念头一点点差别。如果这个念头是大公无私,是为一切众生,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福;如果是自私自利,尤其是损人利己,这个不管你做的什么事情,是祸不是福。
昨天有位居士给我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在台湾中部,一个种田的老农,他卖菜,自己吃的菜没有农药,卖给别人的菜农药都用得很重。他自己知道农药有剧毒不能吃,他卖给别人吃。凡是有农药的那个菜一定都非常好看,没有农药的菜,虫吃。头一天喷的农药喷得很重,第二天他就拿到市场去卖,不怕别人中毒,不怕别人要命。有一天他到市场去卖菜,遇到车祸被火车辗死了。这样的行为在今天社会里面太多太多了,就是中国古人常讲的谋财害命,你想得人家一点钱财,你把人家的命送掉了;尤其是卖假药,那更不得了。这是同学们举的,这都是事实,纵然说是一种巧合,实际上我们讲报应。古德常讲「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天天做亏心事,那个时辰总有到的时候,你躲不过。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觉,为人不能做亏心事。现在社会大众,只知道眼前的小利,真的是蝇头小利,造了极重的罪业,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来不及了。
人在世间,要做一个义人。我早年接触宗教,正式接触宗教是基督教,我很认真的去读《新旧约全书》。圣经里面所讲的义人,给我的印象非常之深,跟我们中国儒家、道家、佛家所讲的没有两样。人要有道义,要有仁义,要有情义,要有恩义,具足这四种大义,这个人是个义人。义人上帝保佑他,神明帮助他。眼前纵然生活辛苦一点,那是过去生中不懂得修积福德,不要紧,现在修来得及。《了凡四训》里面袁了凡先生自己说的,他过去生中修积一点小福,不大,命里面没有功名、没有富贵,生活能过得去,我们一般讲小康之家。没有功名就是讲没有学位,参加考试没有学位;寿命也不算长,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明白了,他知道了,所以万念俱灰。我们一般人讲消极,非常的消极,人到这个世间干什么来的?是来受果报的。正是佛在经典上常讲的「人生酬业」,你过去生中造的业,你这一次来酬偿业报。你造的善业你来享福,你造的恶业你来受苦,一生都为命运主宰,你还能有什么作为?了凡先生在这种环境里面生活了二十多年,以后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给他讲了一番大道理。什么道理?消灾集福之道。
命运从哪里来的?是自己造的,真的是自作自受,不是天地鬼神、上帝主宰的,不是的。但是世间人有几个人明白这个大道理?又有几个人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学佛之后这才明了,命运是自己造的。既然是自己造,自己当然可以改变,而且改变并不是很难,理通达明白了,我们的信心就有了。云谷禅师给了凡先生启发这一番大道理,帮助他建立信心。从今而后,天天反省。反省要有标准,我们今天学佛的同修何尝不想改过,为什么改不了?没有依标准。出家人标准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莲池大师也跟袁了凡一样用功过格,在那个时代想必是一个风气,在家的读书人、出家的修行人,都用这个方法认真的改过自新。莲池大师功过格在《全集》有,不叫功过格,叫自知录。你们看《莲池大师全集》,自知录我们从前曾经把它抽出来印成单行本,供养大众。如果不用这个自知录,用《沙弥律仪》很好,我觉得愈是初学,我们修行没有根底,功夫不得力,用这个有好处。莲池、蕅益大师都有《沙弥律仪》的录要。《沙弥律仪》分量太多了,把它节录里头重要的,分量就少了;分量少,我们受持方便,功夫容易得力。实际上,这些修行基本的标准,确确实实是要认真去读诵、去研究,还要细细的去讲解;否则的话,我们每天做这些形式再做上几十年,做到一辈子,功夫都不得力,这一生又会空过了。
佛对於修福非常重视,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赞佛「二足尊」,二就是福德、智慧,这两种做到究竟圆满,称二足尊。足就是圆满,满足;尊,人间天上,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你看看佛说法,把福摆在前面,慧摆在后面,这是真的,一点不假。我们看到六波罗蜜里面布施、持戒是修福,第三就讲到忍辱,忍辱里面就有慧了,先修福。中国古老谚语常讲「福至心灵」,福报现前,智慧也就来了,好像那个心就开窍、就灵了,你才知道福是多么的重要。福是从布施修来的、从持戒修来的,於是积集福德我们就明了它的内容了。布施是舍己为人、牺牲奉献,佛法里面讲布施供养。对象要是愈广大,你的福报就愈大;时间愈长,你享福的时间就愈久。我们要修像佛那样的大福德,佛的对象广大,我们在《华严经》看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刹土众生是佛修福的对象,是佛修布施供养的对象,是佛修持戒的对象。持戒怎么也为他们修的?没错,持戒就是自己做个模范,自己做个好样子给他看,用这个好样子来供养一切众生。
譬如持不杀生的戒,人要持不杀生的戒,样子会变,会变得非常慈祥,这一切小动物看到你都欢喜,都不会畏惧,带给他们安乐。这在布施里叫无畏布施,持戒是布施、是供养。一般练气功的人知道,他看每一个人的气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浓淡也不一样。善人、好人那个气的色彩鲜明,颜色是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好;如果心术不正,常常存著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待人的,这个人的气不好,气是灰色的、暗色的、黑色的,这是气功人能看得出来。我们平常人心要是细,你观察人,你会觉得这个人面貌、威仪非常祥和,这个气氛好,外国人讲磁场好。如果这个人他的气氛是很暴戾,看到叫人害怕,我们常讲这人有杀气,杀气很重,让人看到他都感觉到寒毛直竖。从这些地方你就能体会到,祸福是有预兆的,福报没有现前,祥和之气先现前了,知道这个人快要发福了;灾祸没有来,看到这个人有凶恶之气,面门上没有光彩,或者他那个光是灰色的、黑色的,我们就晓得他的灾祸不远了。
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起心动念。你的心是清净的、是善的,这是积集福德之道;你的念头是凶是恶,那是招来灾祸的根源。先看你起心动念,根!然后再看你言语造作。你在造业,你造善业,必得善果;你造恶业,必得恶报。我们现在讲的是地上菩萨,上贤位十回向菩萨证入地上菩萨都以为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不知道初地上面还有二地、三地到十地、到等觉、妙觉,他不知道,以为一切都圆满了。地上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在积集福德,到如来果地也没有把它放弃。哪一尊佛不是在修福修慧?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不是给九法界众生做一个好榜样?修行十波罗蜜,我们想想,十地菩萨不说了,如来果地上还要那么认真去表演吗?为什么?为给九法界众生启发,做给他们看的,让他们看了的时候自自然然觉悟,这叫真实功德。真实功德绝对不是从佛菩萨自身说的,自身一切都放下了,一个念头都不生了,还有什么功德不功德?完全是对还没有彻底觉悟的众生。十地菩萨没有彻底觉悟,特别是前面六个果位,就是一地到六地不是彻底觉悟。
昨天我们举《仁王经》这个说法供养大家,这才知道修行证果不是一个容易事。通常说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这话什么人讲的?十回向菩萨讲的。十回向从初回向到第十回向,这十个位次要修多么长的时间?三个阿僧只劫,修满了他登初地,以为初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错会了意思。所以他的说法没错,是他们说的,不是佛在《华严经》上讲的;《华严经》上讲的无量劫,无量阿僧只劫,这个话一点都不错。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才知道念佛法门之可贵。念佛法门决定不能够少了积集福德,念佛法门首先就教给我们修净业三福,修净业三福就是积集福德;你没有三福,你念佛不能往生。我们在三地菩萨这里看到了。
「奢摩他藏坚固忍」,修福不能忘了修定。我们修三福之后,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念佛就是「奢摩他藏」。念佛堂主七师常常警惕大众,「放下万缘、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这是念佛堂堂主的口头禅,时时刻刻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奢摩他藏」,提起正念就是一句六字洪名,那是正念,念佛法门里面的正念。「坚固忍」,你才能保持得住;你要没有「坚固忍」,你怎么能保持得住?忍辱波罗蜜,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忍,决定没有一丝毫计较,与一切人都能够和睦相处,这是什么?修忍辱波罗蜜,这是你积集福德。第二对环境,无论是顺境、无论是逆境要忍,顺境里面不生贪念,你要忍这个,逆境里头不生厌恶,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这靠忍辱。第三说到我们这个经上,修学法门你要能忍耐,你不能忍耐你怎么能成就?你要想成就没有别的,忍到底!从初发心忍到成佛,成佛之后为了教化众生,还是不能放弃忍辱的形象,我还要做出忍辱的样子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看。这叫行菩萨道,这叫普度众生。
清凉大师讲三地里面四个意思,第一个就是一定要知道「积集福德」,第二个「修诸禅定」;第三个「忍度偏多」,菩萨在这里十度齐修,偏重在忍辱波罗蜜,这个事情我们自己要知道。假如我们自己悭吝贪爱这个念头重,我们偏重在布施。如果我们造作恶业这个习气很重,有意无意都与恶业相应,我们就偏重在持戒。如果我们没有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有始无终、有头无尾,总不能成就,学一个法门学了很久的时间不能得力,你就要懂得忍度要偏多。后面这两句「闻持广博」。
『法云广大悉已闻』,这一句是讲博学多闻。「法云广大」,是说诸佛菩萨说法说得太多了。这是三地菩萨,不说其他的了,就从华藏世界来讲,初住到十回向三十个地位,再加上三地,三十三个位次,三十三个位次你想想看,他亲近多少诸佛如来?尤其是登地以上,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第一首偈「神通境界等虚空」,第二首偈「普见十方无量佛」,这一句「法云广大悉已闻」与前面完全照应,这是真的,这不是想像的。我们如果想广学多闻,是有次第的,人家到三地,四弘誓愿里面第三条才圆满成就。我在学佛的时候,这个事情曾经细心的想过,我要怎么学法;我自己这个作法我也劝导同学,我们要认真在断烦恼上下功夫。那是什么?积集福德。「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事情要到极乐世界去,现在做不到。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品往生的人,他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们的福报等於七地菩萨,我们这才讲三地,比三地高得多了。所以我们知道他有能力亲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法云广大悉已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现前了。
所以四弘誓愿后面两愿,都要到极乐世界才能完成。现在我们要修的?前面两愿,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要舍己为人,「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就是圆满功德。我来到这个世间不是为自己的,是为众生的。所谓义人,义是什么意思?义是义务、尽义务,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不求果报,不求回报。要求回报那就不是义务,那是商业行为,不求回报。中国古人讲义气,「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现在在这个社会找有这种观念的人,没有了,找不到了,这个社会焉能没有灾难?社会的人都不义,我们怎样帮助他?我们要讲义,要行义。心里要存义,做出道义、仁义、情义、恩义的形象,就是帮助社会,就是广度众生,做出样子给人看,做出样子给鬼神看。
『摩尼果中如是说』,「摩尼」是究竟圆满的佛果,究竟圆满佛果里面是这么说的。菩萨在大乘法里面总共五十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分为这五位,五位每一个位次里面都有十个阶级,每一个阶级修行的是同样的科目。譬如我们在这里看到三地修忍辱,你就晓得三信位修忍辱,三住修忍辱,三行修忍辱,第三回向修忍辱。初住修布施,初行修布施,初回向修布施,初地修布施。但是《华严》跟其他的不一样,一修一切修。它有一个偏重,三地菩萨十度圆修,偏重在忍辱波罗蜜。我们要学教是可以学的,我们是在信位,甚至信位还不到,所以我们也能够十度齐修,这就是圆顿的根性。但是要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知道重点在哪里。
偈颂第五首:
【焰海慧明无等地,善了境界起慈悲,一切国土平等身,如佛所治皆演畅。】
这是云音赞颂四地菩萨的一首偈,也有四个意思。在第一句里面,赞叹菩萨的智慧,把四地的名称说出来了,四地叫「焰慧地」。『焰海慧明无等地』,「无等」是说他超越世法,世法没有能够跟他相等的,名号上完全显示著智慧。实在讲前面三地智慧已经透出来,发光了。光从哪里来的?从戒来的,佛家常讲「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他智慧是这么来的,所以三地发光了。四地慧成就了,智慧之大,像海洋一样,所以「焰海慧明」,智慧非常的明显,世法没有能够跟他相等的。
『善了境界起慈悲』,「善了境界」这是第二个意思,「了」是明了。清凉大师注解「了道品境,异凡夫故」,「道品」从纲领上讲是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道品我们要注意,一般人提到这个法门都以为这是小乘教,没有错,小乘确确实实是依三十七道品修学。我读过天台大师四念处注解,四念处只有四条,怎么有厚厚的一本书?我展开来一看才晓得,才恍然大悟,原来四念处不是专门小乘人学的,他分藏教四念处、通教四念处、别教四念处、圆教四念处。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科,於是我们才晓得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通宗门教下,通显教密教,换句话说,包括一切佛法,不是那样单纯的。
「了」是明了,上面加个「善」,这个意思就深,意思就广。加个「善」,活活泼泼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落实在「众生无边誓愿度」。「善了」两个字也可以这么说,「了」契理,「善」契机,理机双契叫「善了」。道品的境界,观身不净的境界是什么?观受是苦的境界是什么?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换句话说,三十七道品有三十七种不同的境界,明了!三十七道品一展开,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门,无量无边的境界。这不是凡夫,凡夫对於境界完全不知道,凡夫确实是醉生梦死。佛在经论上常常讲「可怜悯者」,这个话千真万确,一点都不过分,真正是迷惑颠倒、醉生梦死。唯有修行人逐渐逐渐觉悟了,逐渐逐渐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到四地菩萨智慧是大开了,「善了境界」。
凡圣的差别就是在迷悟,一念觉悟,凡夫就成佛。华严会上圆教初住以上,天台家判定分证佛位,他们是真佛不是假佛,不过这个佛还没有圆满。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讲义里面讲的诸佛,他就用这个意思来说。「诸佛」是说什么意思?就是四十一个阶位,四十一种不同的佛。初住是佛,二住是佛,三住是佛,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个阶位叫诸佛。究竟圆满那是最后的究竟佛,分证位佛有四十一个阶位称诸佛,这不是凡夫。下面一句「起慈悲」,慈悲不同於小乘。二乘人有能力断烦恼、断习气,辟支佛断习气,慈悲心生不起来。这个慈悲是大慈大悲,大乘佛法常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慈悲就是世俗人讲的爱心;为什么佛要换个名词,不叫爱叫慈悲?这是拣别世间人的爱,它里头有情,情是迷、是不觉,诸佛菩萨的爱里面是智不是情。换句话说,这个爱心是以智慧为基础的,我们给它换个名称叫做慈悲;假如这个爱心是以情识为基础的,就称它作爱。佛这么一区别,凡圣就显示出来了。诸位一定要知道,世间人讲的爱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它是情识做基础,那个情识千变万化。今天跟你好,爱你,明天跟你不好,恼你、害你,哪里是爱?佛菩萨的慈悲是真的、是永恒的,永远不变的。你误会佛菩萨、你侮辱佛菩萨、你伤害佛菩萨,甚至於你毁灭佛菩萨,佛菩萨还是那么爱你,绝不因为你的行为有丝毫的减弱,不要说爱心退转,爱心减一分都没有。所以慈悲是真爱,世间那个爱情是假的,决定不是真的。
我们学佛要学慈悲,我们学佛要学真心。对任何一个人、对任何一个众生坦诚,用真诚心来对待。也许有人说,别人都是虚情假意对我,我用真心对待他,那我岂不是吃亏了吗?没错,眼前吃一点小亏,这是不能避免的,后来得大福报。我说这些话这叫方便说,不是真实说。虽不是真实说,也不是假话。真实说怎么样?你决定不吃亏。将来得大福报,现在也得福报,现在得福报这个福报「隐」,就是不显,你没有发现;来世得福报,明显。这一世你得福报,你能够忍受,你能够原谅冤亲债主,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毁谤你的人、侮辱你的人,你不把他们这些恶行、恶事放在心上。我们现在得什么好处?不生烦恼,清凉自在,业障消除了。业障消除,后面什么东西来?福报、智慧就来了。你看看现前得的这个福大不大?很少人能够体会到,这个大福报好像是根、好像是芽,才发芽像个小草一样,没有注意到,它会长成大树。所以给你讲真话,立刻就得福报,所谓是灾消福来。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这个道理了解得愈透彻,你就干得愈认真,你就干得愈努力。你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做而做得不及格?我常讲的十成里面,你只能做到一、二成,也就是一百分里头你只能做到一、二十分,算不错了。许许多多人我见到的,一百分里头只能做到一、两分,不起作用。为什么做不到?不能克服自己的习气,一丝毫都不能忍受,他怎么能成就?他没有见到,他生不起慈悲心。菩萨在此地,「善了境界」,这说明他不是凡夫,他是圣人。「起慈悲」,他是大乘菩萨,他不是小乘。
『一切国土平等身』,这是第四个意思「净身土」,他得清净心,清净平等觉他证得了。为什么?清凉大师注解讲「离身见」,见思烦恼里面的身见他断掉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初地断分别身见」,这是真断,不是相似位,不是观行位,我们才晓得断身见是多难!初地断分别身见,绝对不再执著这个身是自己;「四地断俱生身见」。烦恼有两种:一种是分别烦恼;一种是俱生烦恼,就是我们讲的习气。无始劫以来养成的这个习气,到四地断掉了。初地决定不执著这个身是我,什么是我?刹土众生是我身。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证得法身」,刹土众生是我身、是法身。人人都有,只是他自己不承认,所以他不能证得;到这个地步他承认了、他肯定了,所以别教初地菩萨证一分法身。由此可知,我们常常讲,圆教初住菩萨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是真的断一品无明,真的证一分法身。到圆教初地菩萨,是断三十品无明,证三十品法身。证三十品法身是真的证得,为什么?你起作用了。你证得一品,没错,确实那不是假的,法身的作用还得不到。
这个我们得用比喻来说,佛在经典上常常用月光来做比喻。从初一到十五,十五天。初一这一天月亮没有光,这个原因我们大家都知道,大概到初二就有一个蛾眉月,有一点点。我们把初二这个月牙比喻做圆教初住菩萨,他真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光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能不能起作用?不能起作用。为什么?光度太小,没有照明的作用;初三、初四、初五,还是不大。到什么时候才能起作用?大概到初十、十一、十二,这个时候晚上出去走路,要是月光亮的话,可以不要用灯了。地上菩萨登了地,就像初十、十一。从初地到等觉就像十一到十四,十五那是究竟圆满的佛果,用这个来比喻。诸位能够想像到这个意思,稍稍能够有一点体会得到了。所以到四地菩萨,「俱生身见」断掉了,也就是断干净了。前面虽然断,不是一下就断干净的,烦恼习气慢慢断,绝对不是一天就能断得了。
离了身见才能够「一切国土平等身」,平等是一真法界。只有一才平等,二就不平等。所以宗门大德常讲「识得一,万事毕」,一切事就圆满了,你要真正认识一。我们念佛法门与这个道理相应不相应?跟诸位说,相应。念佛是方法,方法跟其他宗派方法不一样。念佛的目的是什么?一心不乱;你看看,是一。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能所不二。那就是说,一心就是一真法界,一心就是极乐世界,一心就是华藏世界。诸位总要记住,二心就不对了,二心就落在十法界里;再有三心、四心、五心,现在人心可麻烦了。早年我在台湾讲经,街上贴的电影广告,有个电影片子我印象很深刻,叫「心有千千结」,这心太多了。心愈多,愈往下坠落;心愈少,愈往上超升,到一心就入一真法界。
一心,那个时候境界是什么?「一切国土平等身」。诸位要知道,「国土」是依报,「身」是正报,身土是一不是二。这个很难懂,跟你讲身即是土,土即是身,这是大乘法里面讲的法身。法是什么?我们用最浅显的话来说,法就是众缘和合而现起的形相,这个解释相当圆满,一切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我们人是动物有个身,这个身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树木花草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山河大地还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你们现在看到这个画面,我们背后这是云海,这个云海是古晋李居士山庄,每天早晨都能看到这一片云海,这个云海还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都叫众生。所以众生把所有一切形相包括尽了,这是法身;所谓「身」就是形相。一切诸法总的合起来讲,法身!法身包括我们这个身在内。现在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不知道自己这一个身跟所有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这个事实真相不了解,不知道我身跟一切众生身是一不是二。
大乘经上我们常常念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完全不晓得,迷了!在这里头分自分他,自他对立,不能够相融,麻烦就出在这里,这就叫迷惑颠倒。我们迷、我们错了,但是不承认自己错,「我没有错,你错了!」还说佛菩萨错了,「佛菩萨这个想法看法、说法有问题」,为什么?「不是事实真相」。他把迷惑颠倒以为是事实真相,而真正事实真相是一无所知,这叫颠倒。经上常讲的颠倒错乱,就是说这个事情,不知道万法平等。我身跟一个蚂蚁身是平等的,我身跟树木花草身是平等的,我身跟大地上的微尘是平等的,谁知道?不但是平等,而且是一不是二。《金刚经》所讲的「一合相」,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几个人能够真正领会得一合相?到这个地方四地菩萨才真正证得,得这个受用了,「一切国土平等身」。
你们想想,我们在前面「十波罗蜜」里面读过的,他已经转识成智,也就是末那与四大烦恼脱离了。我见没有了,我爱没有了。我爱化成慈悲,我见这个身见化成法身。我痴没有了,「善了境界」,我痴没有了。我慢没有,起慈悲;有我慢,慈悲心生不起来。所以你从这些经文上你仔细去观察,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今天学习,我们在什么地位自己要清楚,我们是在观行位。我们在一切现象当中观察,修正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一切错误的观念,这就是修行。修正我们无量劫以来一切错误的行为,观行!有没有效果、功夫得不得力?那是看你用功的程度。你要真正做如是观,看破世界,看破诸法,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个看破就是真正「善了境界」。当然我们今天这个善还谈不上,如果逐渐逐渐明了,明了再往上提升才是「善了」。
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在日常生活当中学,这个修行就是学、学习,学随缘,学恒顺众生。「恒顺众生」这个意思很深,众生刚才说过,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一切随顺,不与他相违背,那就对了。佛菩萨、觉悟的人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恒顺众生。我们往往看到这一句话把意思搞错了,以为众生是一切人,我们把众生的范围搞这么小,不知道众生是整个虚空法界所有一切的现象。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众生,所以包括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顺。可是我们是凡夫,久远劫以来都在做凡夫,都在六道里头打滚,现在听到佛法,明了少分,习气转不过来。不要紧,慢慢来!成败的关键就在勤惰。所以大乘法里常讲,「菩萨善根,唯一精进」,就是不退转。如果退转,那就难了。如果你能够保持进步不退,这一生肯定有成就,成就大小也在你的勤惰。
如何能保持精进不退?章嘉大师给我讲的两句话「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你才能保持得住。看破,不肯放下,你保持不住;放下,不肯再进步求看破,你也会退步,你保不住。看破怎么学法?要读诵大乘,要为人演说。放下怎么做?放下要落实,把你在经教上所学到的,具体变成自己日常生活行为,这才行。如果不能够把所学的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哪有不退转的道理?形式上做得再好,没有用,你的烦恼习气一成都没有改过来;换句话说,你在六道里头死死生生,还是烦恼做主宰,业力牵著你走,你自己做不了主。学佛虽然不能讲白学,为什么?阿赖耶识里头种了种子,我们晓得早晚你会成佛的,但是那个早晚的时间太长了。聪明人、有智慧的人,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不要等到来生,这才叫真正的可贵,当生成就!这样的人诸佛赞叹、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尊敬拥护。为什么?有志气,是英雄豪杰,不是凡夫。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不为习俗所转移,不为外境所动摇,自己有定力,自己有智慧。把自己的心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把自己的身与刹土众生合而无一,一般人讲的天人合一,这是真实无尽的福德,积集福德应该这样去做。真正要做到,以我们现前境界来讲,最好的方法天天学习大乘,一天都不能空过。一天空过一天就会堕落,如果三天五天空过,那就大幅度的退转,那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佛学院逢年过节还放假,古时候对於年节比我们现在人还要重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逢年过节我们在经典上没有看到他放假?这是什么回事情?我们想到了,一天不上课、一天不在一起学习就退转了。我们这一生什么事情最大?死生事大。在这个世间这一生,小事一桩。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是大事。要完成这个大事,决定不能懈怠,一天假都不能放。释迦牟尼佛做给我们看,我们明白了,我们看了之后体会到、明了了,佛这样慈悲为我们示现,我们终於搞清楚、搞明白了,对得起佛菩萨。是不是真对得起?未必!为什么?你真搞明白但你没有做到,你还是对不起佛菩萨,要落实!
如何落实?还是佛在经教千言万语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每天要干这个事情。受持就是落实,佛在经里面讲的这些道理,我接受了,佛教给我们生活、处事待人的方法,我接受了;接受就是我都做到了,把道理变成我的思想、见解,把方法变成我们日常生活行为。持是保持,不是做一天、不是做一年,尽形寿生生世世,永远保持;不但一天不能离开,刹那须臾都不可以离开,这是成就自己。读诵大乘、为人演说,这是保持的不二法门。怎么能保持得住?天天读诵,天天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形象给人看。演是身教,说是言教,先身教后言教。先身教,先教人看到你的形象,引起他的质疑,他会向你请教,你就可以为他解说。由此可知,形象是招牌,形象是摄受,我们讲接引。他有这个心、有这个意思、有这个兴趣了,你再跟他解说,他容易开解。经教里面当然最圆满的、最具备的、最完整的,无过於《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学习起来时间很长,说老实话,是一生的事业。清凉大师为我们示现的,他老人家一生讲五十遍,寿长,活一百多岁,「华严菩萨」当之无愧!决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我们应当向他学习。『如佛所治皆演畅』,「畅」是畅通无阻,从这里看法缘殊胜。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云音菩萨赞颂第四首:
【积集福德发光地,奢摩他藏坚固忍,法云广大悉已闻,摩尼果中如是说。】
这是赞颂三地菩萨,也是每一句是一个意思。第一句是把他修学的法说出来了,名称说出来了。『积集福德』,我们看到这四个字,我想每个人都非常欢喜,我们确实要修福、要修慧,福慧双修。可是怎样修法?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说了很圆满的道理、很好的方法,如果我们如理如法的来修学,一定得到圆满的福慧,像诸佛如来一样。三地名称叫「发光地」,我们如果在一些典籍或者古人注疏里面,看到发光地,我们就知道那是三地菩萨。
『奢摩他藏坚固忍』,这是讲要修禅定。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奢摩他、三摩、禅那」,都是禅定的名称。奢摩他,如果单独的说,这个禅定是止比较多,三摩是观比较多,禅那是止观均等,这都是用来对治我们烦恼习气的,我们应当要知道。我们初学从哪里入门?实在讲确实要从奢摩他。奢摩他,你要忍耐,样样都要忍耐,忍是止的意思;也就是说定慧等学,我们初学的人要偏重在定,这一点不能不知道。老修行确实他有定功,偏重在观,真正到成就那一定是止观均等,称之为禅那。菩萨在此地说实在的话,是为我们示现,这两句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
十波罗蜜在前面已经详细说过,所以就不再多说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也是简单的带过,每一句把它的要点为我们指示出来。「积集福德」这句话,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什么是福?什么是德?要有能力辨别清楚。福的反面是祸。中国古时候的这些祖先,实在讲都非常了不起,创造文字,跟其他国家民族的祖先不一样。人家发明的文字是用字母拼音,中国不是的,中国是用符号、用图画,这个符号里面充满了智慧。祸跟福这两个字乍看非常接近,这就是教导我们是祸还是福,实际上就是心里头的念头一点点差别。如果这个念头是大公无私,是为一切众生,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福;如果是自私自利,尤其是损人利己,这个不管你做的什么事情,是祸不是福。
昨天有位居士给我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在台湾中部,一个种田的老农,他卖菜,自己吃的菜没有农药,卖给别人的菜农药都用得很重。他自己知道农药有剧毒不能吃,他卖给别人吃。凡是有农药的那个菜一定都非常好看,没有农药的菜,虫吃。头一天喷的农药喷得很重,第二天他就拿到市场去卖,不怕别人中毒,不怕别人要命。有一天他到市场去卖菜,遇到车祸被火车辗死了。这样的行为在今天社会里面太多太多了,就是中国古人常讲的谋财害命,你想得人家一点钱财,你把人家的命送掉了;尤其是卖假药,那更不得了。这是同学们举的,这都是事实,纵然说是一种巧合,实际上我们讲报应。古德常讲「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天天做亏心事,那个时辰总有到的时候,你躲不过。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觉,为人不能做亏心事。现在社会大众,只知道眼前的小利,真的是蝇头小利,造了极重的罪业,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来不及了。
人在世间,要做一个义人。我早年接触宗教,正式接触宗教是基督教,我很认真的去读《新旧约全书》。圣经里面所讲的义人,给我的印象非常之深,跟我们中国儒家、道家、佛家所讲的没有两样。人要有道义,要有仁义,要有情义,要有恩义,具足这四种大义,这个人是个义人。义人上帝保佑他,神明帮助他。眼前纵然生活辛苦一点,那是过去生中不懂得修积福德,不要紧,现在修来得及。《了凡四训》里面袁了凡先生自己说的,他过去生中修积一点小福,不大,命里面没有功名、没有富贵,生活能过得去,我们一般讲小康之家。没有功名就是讲没有学位,参加考试没有学位;寿命也不算长,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明白了,他知道了,所以万念俱灰。我们一般人讲消极,非常的消极,人到这个世间干什么来的?是来受果报的。正是佛在经典上常讲的「人生酬业」,你过去生中造的业,你这一次来酬偿业报。你造的善业你来享福,你造的恶业你来受苦,一生都为命运主宰,你还能有什么作为?了凡先生在这种环境里面生活了二十多年,以后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给他讲了一番大道理。什么道理?消灾集福之道。
命运从哪里来的?是自己造的,真的是自作自受,不是天地鬼神、上帝主宰的,不是的。但是世间人有几个人明白这个大道理?又有几个人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学佛之后这才明了,命运是自己造的。既然是自己造,自己当然可以改变,而且改变并不是很难,理通达明白了,我们的信心就有了。云谷禅师给了凡先生启发这一番大道理,帮助他建立信心。从今而后,天天反省。反省要有标准,我们今天学佛的同修何尝不想改过,为什么改不了?没有依标准。出家人标准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莲池大师也跟袁了凡一样用功过格,在那个时代想必是一个风气,在家的读书人、出家的修行人,都用这个方法认真的改过自新。莲池大师功过格在《全集》有,不叫功过格,叫自知录。你们看《莲池大师全集》,自知录我们从前曾经把它抽出来印成单行本,供养大众。如果不用这个自知录,用《沙弥律仪》很好,我觉得愈是初学,我们修行没有根底,功夫不得力,用这个有好处。莲池、蕅益大师都有《沙弥律仪》的录要。《沙弥律仪》分量太多了,把它节录里头重要的,分量就少了;分量少,我们受持方便,功夫容易得力。实际上,这些修行基本的标准,确确实实是要认真去读诵、去研究,还要细细的去讲解;否则的话,我们每天做这些形式再做上几十年,做到一辈子,功夫都不得力,这一生又会空过了。
佛对於修福非常重视,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赞佛「二足尊」,二就是福德、智慧,这两种做到究竟圆满,称二足尊。足就是圆满,满足;尊,人间天上,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你看看佛说法,把福摆在前面,慧摆在后面,这是真的,一点不假。我们看到六波罗蜜里面布施、持戒是修福,第三就讲到忍辱,忍辱里面就有慧了,先修福。中国古老谚语常讲「福至心灵」,福报现前,智慧也就来了,好像那个心就开窍、就灵了,你才知道福是多么的重要。福是从布施修来的、从持戒修来的,於是积集福德我们就明了它的内容了。布施是舍己为人、牺牲奉献,佛法里面讲布施供养。对象要是愈广大,你的福报就愈大;时间愈长,你享福的时间就愈久。我们要修像佛那样的大福德,佛的对象广大,我们在《华严经》看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刹土众生是佛修福的对象,是佛修布施供养的对象,是佛修持戒的对象。持戒怎么也为他们修的?没错,持戒就是自己做个模范,自己做个好样子给他看,用这个好样子来供养一切众生。
譬如持不杀生的戒,人要持不杀生的戒,样子会变,会变得非常慈祥,这一切小动物看到你都欢喜,都不会畏惧,带给他们安乐。这在布施里叫无畏布施,持戒是布施、是供养。一般练气功的人知道,他看每一个人的气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浓淡也不一样。善人、好人那个气的色彩鲜明,颜色是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好;如果心术不正,常常存著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待人的,这个人的气不好,气是灰色的、暗色的、黑色的,这是气功人能看得出来。我们平常人心要是细,你观察人,你会觉得这个人面貌、威仪非常祥和,这个气氛好,外国人讲磁场好。如果这个人他的气氛是很暴戾,看到叫人害怕,我们常讲这人有杀气,杀气很重,让人看到他都感觉到寒毛直竖。从这些地方你就能体会到,祸福是有预兆的,福报没有现前,祥和之气先现前了,知道这个人快要发福了;灾祸没有来,看到这个人有凶恶之气,面门上没有光彩,或者他那个光是灰色的、黑色的,我们就晓得他的灾祸不远了。
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起心动念。你的心是清净的、是善的,这是积集福德之道;你的念头是凶是恶,那是招来灾祸的根源。先看你起心动念,根!然后再看你言语造作。你在造业,你造善业,必得善果;你造恶业,必得恶报。我们现在讲的是地上菩萨,上贤位十回向菩萨证入地上菩萨都以为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不知道初地上面还有二地、三地到十地、到等觉、妙觉,他不知道,以为一切都圆满了。地上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在积集福德,到如来果地也没有把它放弃。哪一尊佛不是在修福修慧?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不是给九法界众生做一个好榜样?修行十波罗蜜,我们想想,十地菩萨不说了,如来果地上还要那么认真去表演吗?为什么?为给九法界众生启发,做给他们看的,让他们看了的时候自自然然觉悟,这叫真实功德。真实功德绝对不是从佛菩萨自身说的,自身一切都放下了,一个念头都不生了,还有什么功德不功德?完全是对还没有彻底觉悟的众生。十地菩萨没有彻底觉悟,特别是前面六个果位,就是一地到六地不是彻底觉悟。
昨天我们举《仁王经》这个说法供养大家,这才知道修行证果不是一个容易事。通常说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这话什么人讲的?十回向菩萨讲的。十回向从初回向到第十回向,这十个位次要修多么长的时间?三个阿僧只劫,修满了他登初地,以为初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错会了意思。所以他的说法没错,是他们说的,不是佛在《华严经》上讲的;《华严经》上讲的无量劫,无量阿僧只劫,这个话一点都不错。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才知道念佛法门之可贵。念佛法门决定不能够少了积集福德,念佛法门首先就教给我们修净业三福,修净业三福就是积集福德;你没有三福,你念佛不能往生。我们在三地菩萨这里看到了。
「奢摩他藏坚固忍」,修福不能忘了修定。我们修三福之后,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念佛就是「奢摩他藏」。念佛堂主七师常常警惕大众,「放下万缘、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这是念佛堂堂主的口头禅,时时刻刻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奢摩他藏」,提起正念就是一句六字洪名,那是正念,念佛法门里面的正念。「坚固忍」,你才能保持得住;你要没有「坚固忍」,你怎么能保持得住?忍辱波罗蜜,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忍,决定没有一丝毫计较,与一切人都能够和睦相处,这是什么?修忍辱波罗蜜,这是你积集福德。第二对环境,无论是顺境、无论是逆境要忍,顺境里面不生贪念,你要忍这个,逆境里头不生厌恶,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这靠忍辱。第三说到我们这个经上,修学法门你要能忍耐,你不能忍耐你怎么能成就?你要想成就没有别的,忍到底!从初发心忍到成佛,成佛之后为了教化众生,还是不能放弃忍辱的形象,我还要做出忍辱的样子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看。这叫行菩萨道,这叫普度众生。
清凉大师讲三地里面四个意思,第一个就是一定要知道「积集福德」,第二个「修诸禅定」;第三个「忍度偏多」,菩萨在这里十度齐修,偏重在忍辱波罗蜜,这个事情我们自己要知道。假如我们自己悭吝贪爱这个念头重,我们偏重在布施。如果我们造作恶业这个习气很重,有意无意都与恶业相应,我们就偏重在持戒。如果我们没有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有始无终、有头无尾,总不能成就,学一个法门学了很久的时间不能得力,你就要懂得忍度要偏多。后面这两句「闻持广博」。
『法云广大悉已闻』,这一句是讲博学多闻。「法云广大」,是说诸佛菩萨说法说得太多了。这是三地菩萨,不说其他的了,就从华藏世界来讲,初住到十回向三十个地位,再加上三地,三十三个位次,三十三个位次你想想看,他亲近多少诸佛如来?尤其是登地以上,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第一首偈「神通境界等虚空」,第二首偈「普见十方无量佛」,这一句「法云广大悉已闻」与前面完全照应,这是真的,这不是想像的。我们如果想广学多闻,是有次第的,人家到三地,四弘誓愿里面第三条才圆满成就。我在学佛的时候,这个事情曾经细心的想过,我要怎么学法;我自己这个作法我也劝导同学,我们要认真在断烦恼上下功夫。那是什么?积集福德。「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事情要到极乐世界去,现在做不到。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品往生的人,他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们的福报等於七地菩萨,我们这才讲三地,比三地高得多了。所以我们知道他有能力亲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法云广大悉已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现前了。
所以四弘誓愿后面两愿,都要到极乐世界才能完成。现在我们要修的?前面两愿,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要舍己为人,「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就是圆满功德。我来到这个世间不是为自己的,是为众生的。所谓义人,义是什么意思?义是义务、尽义务,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不求果报,不求回报。要求回报那就不是义务,那是商业行为,不求回报。中国古人讲义气,「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现在在这个社会找有这种观念的人,没有了,找不到了,这个社会焉能没有灾难?社会的人都不义,我们怎样帮助他?我们要讲义,要行义。心里要存义,做出道义、仁义、情义、恩义的形象,就是帮助社会,就是广度众生,做出样子给人看,做出样子给鬼神看。
『摩尼果中如是说』,「摩尼」是究竟圆满的佛果,究竟圆满佛果里面是这么说的。菩萨在大乘法里面总共五十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分为这五位,五位每一个位次里面都有十个阶级,每一个阶级修行的是同样的科目。譬如我们在这里看到三地修忍辱,你就晓得三信位修忍辱,三住修忍辱,三行修忍辱,第三回向修忍辱。初住修布施,初行修布施,初回向修布施,初地修布施。但是《华严》跟其他的不一样,一修一切修。它有一个偏重,三地菩萨十度圆修,偏重在忍辱波罗蜜。我们要学教是可以学的,我们是在信位,甚至信位还不到,所以我们也能够十度齐修,这就是圆顿的根性。但是要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知道重点在哪里。
偈颂第五首:
【焰海慧明无等地,善了境界起慈悲,一切国土平等身,如佛所治皆演畅。】
这是云音赞颂四地菩萨的一首偈,也有四个意思。在第一句里面,赞叹菩萨的智慧,把四地的名称说出来了,四地叫「焰慧地」。『焰海慧明无等地』,「无等」是说他超越世法,世法没有能够跟他相等的,名号上完全显示著智慧。实在讲前面三地智慧已经透出来,发光了。光从哪里来的?从戒来的,佛家常讲「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他智慧是这么来的,所以三地发光了。四地慧成就了,智慧之大,像海洋一样,所以「焰海慧明」,智慧非常的明显,世法没有能够跟他相等的。
『善了境界起慈悲』,「善了境界」这是第二个意思,「了」是明了。清凉大师注解「了道品境,异凡夫故」,「道品」从纲领上讲是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道品我们要注意,一般人提到这个法门都以为这是小乘教,没有错,小乘确确实实是依三十七道品修学。我读过天台大师四念处注解,四念处只有四条,怎么有厚厚的一本书?我展开来一看才晓得,才恍然大悟,原来四念处不是专门小乘人学的,他分藏教四念处、通教四念处、别教四念处、圆教四念处。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科,於是我们才晓得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通宗门教下,通显教密教,换句话说,包括一切佛法,不是那样单纯的。
「了」是明了,上面加个「善」,这个意思就深,意思就广。加个「善」,活活泼泼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落实在「众生无边誓愿度」。「善了」两个字也可以这么说,「了」契理,「善」契机,理机双契叫「善了」。道品的境界,观身不净的境界是什么?观受是苦的境界是什么?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换句话说,三十七道品有三十七种不同的境界,明了!三十七道品一展开,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门,无量无边的境界。这不是凡夫,凡夫对於境界完全不知道,凡夫确实是醉生梦死。佛在经论上常常讲「可怜悯者」,这个话千真万确,一点都不过分,真正是迷惑颠倒、醉生梦死。唯有修行人逐渐逐渐觉悟了,逐渐逐渐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到四地菩萨智慧是大开了,「善了境界」。
凡圣的差别就是在迷悟,一念觉悟,凡夫就成佛。华严会上圆教初住以上,天台家判定分证佛位,他们是真佛不是假佛,不过这个佛还没有圆满。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讲义里面讲的诸佛,他就用这个意思来说。「诸佛」是说什么意思?就是四十一个阶位,四十一种不同的佛。初住是佛,二住是佛,三住是佛,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个阶位叫诸佛。究竟圆满那是最后的究竟佛,分证位佛有四十一个阶位称诸佛,这不是凡夫。下面一句「起慈悲」,慈悲不同於小乘。二乘人有能力断烦恼、断习气,辟支佛断习气,慈悲心生不起来。这个慈悲是大慈大悲,大乘佛法常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慈悲就是世俗人讲的爱心;为什么佛要换个名词,不叫爱叫慈悲?这是拣别世间人的爱,它里头有情,情是迷、是不觉,诸佛菩萨的爱里面是智不是情。换句话说,这个爱心是以智慧为基础的,我们给它换个名称叫做慈悲;假如这个爱心是以情识为基础的,就称它作爱。佛这么一区别,凡圣就显示出来了。诸位一定要知道,世间人讲的爱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它是情识做基础,那个情识千变万化。今天跟你好,爱你,明天跟你不好,恼你、害你,哪里是爱?佛菩萨的慈悲是真的、是永恒的,永远不变的。你误会佛菩萨、你侮辱佛菩萨、你伤害佛菩萨,甚至於你毁灭佛菩萨,佛菩萨还是那么爱你,绝不因为你的行为有丝毫的减弱,不要说爱心退转,爱心减一分都没有。所以慈悲是真爱,世间那个爱情是假的,决定不是真的。
我们学佛要学慈悲,我们学佛要学真心。对任何一个人、对任何一个众生坦诚,用真诚心来对待。也许有人说,别人都是虚情假意对我,我用真心对待他,那我岂不是吃亏了吗?没错,眼前吃一点小亏,这是不能避免的,后来得大福报。我说这些话这叫方便说,不是真实说。虽不是真实说,也不是假话。真实说怎么样?你决定不吃亏。将来得大福报,现在也得福报,现在得福报这个福报「隐」,就是不显,你没有发现;来世得福报,明显。这一世你得福报,你能够忍受,你能够原谅冤亲债主,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毁谤你的人、侮辱你的人,你不把他们这些恶行、恶事放在心上。我们现在得什么好处?不生烦恼,清凉自在,业障消除了。业障消除,后面什么东西来?福报、智慧就来了。你看看现前得的这个福大不大?很少人能够体会到,这个大福报好像是根、好像是芽,才发芽像个小草一样,没有注意到,它会长成大树。所以给你讲真话,立刻就得福报,所谓是灾消福来。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这个道理了解得愈透彻,你就干得愈认真,你就干得愈努力。你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做而做得不及格?我常讲的十成里面,你只能做到一、二成,也就是一百分里头你只能做到一、二十分,算不错了。许许多多人我见到的,一百分里头只能做到一、两分,不起作用。为什么做不到?不能克服自己的习气,一丝毫都不能忍受,他怎么能成就?他没有见到,他生不起慈悲心。菩萨在此地,「善了境界」,这说明他不是凡夫,他是圣人。「起慈悲」,他是大乘菩萨,他不是小乘。
『一切国土平等身』,这是第四个意思「净身土」,他得清净心,清净平等觉他证得了。为什么?清凉大师注解讲「离身见」,见思烦恼里面的身见他断掉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初地断分别身见」,这是真断,不是相似位,不是观行位,我们才晓得断身见是多难!初地断分别身见,绝对不再执著这个身是自己;「四地断俱生身见」。烦恼有两种:一种是分别烦恼;一种是俱生烦恼,就是我们讲的习气。无始劫以来养成的这个习气,到四地断掉了。初地决定不执著这个身是我,什么是我?刹土众生是我身。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证得法身」,刹土众生是我身、是法身。人人都有,只是他自己不承认,所以他不能证得;到这个地步他承认了、他肯定了,所以别教初地菩萨证一分法身。由此可知,我们常常讲,圆教初住菩萨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是真的断一品无明,真的证一分法身。到圆教初地菩萨,是断三十品无明,证三十品法身。证三十品法身是真的证得,为什么?你起作用了。你证得一品,没错,确实那不是假的,法身的作用还得不到。
这个我们得用比喻来说,佛在经典上常常用月光来做比喻。从初一到十五,十五天。初一这一天月亮没有光,这个原因我们大家都知道,大概到初二就有一个蛾眉月,有一点点。我们把初二这个月牙比喻做圆教初住菩萨,他真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光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能不能起作用?不能起作用。为什么?光度太小,没有照明的作用;初三、初四、初五,还是不大。到什么时候才能起作用?大概到初十、十一、十二,这个时候晚上出去走路,要是月光亮的话,可以不要用灯了。地上菩萨登了地,就像初十、十一。从初地到等觉就像十一到十四,十五那是究竟圆满的佛果,用这个来比喻。诸位能够想像到这个意思,稍稍能够有一点体会得到了。所以到四地菩萨,「俱生身见」断掉了,也就是断干净了。前面虽然断,不是一下就断干净的,烦恼习气慢慢断,绝对不是一天就能断得了。
离了身见才能够「一切国土平等身」,平等是一真法界。只有一才平等,二就不平等。所以宗门大德常讲「识得一,万事毕」,一切事就圆满了,你要真正认识一。我们念佛法门与这个道理相应不相应?跟诸位说,相应。念佛是方法,方法跟其他宗派方法不一样。念佛的目的是什么?一心不乱;你看看,是一。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能所不二。那就是说,一心就是一真法界,一心就是极乐世界,一心就是华藏世界。诸位总要记住,二心就不对了,二心就落在十法界里;再有三心、四心、五心,现在人心可麻烦了。早年我在台湾讲经,街上贴的电影广告,有个电影片子我印象很深刻,叫「心有千千结」,这心太多了。心愈多,愈往下坠落;心愈少,愈往上超升,到一心就入一真法界。
一心,那个时候境界是什么?「一切国土平等身」。诸位要知道,「国土」是依报,「身」是正报,身土是一不是二。这个很难懂,跟你讲身即是土,土即是身,这是大乘法里面讲的法身。法是什么?我们用最浅显的话来说,法就是众缘和合而现起的形相,这个解释相当圆满,一切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我们人是动物有个身,这个身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树木花草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山河大地还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你们现在看到这个画面,我们背后这是云海,这个云海是古晋李居士山庄,每天早晨都能看到这一片云海,这个云海还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都叫众生。所以众生把所有一切形相包括尽了,这是法身;所谓「身」就是形相。一切诸法总的合起来讲,法身!法身包括我们这个身在内。现在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不知道自己这一个身跟所有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这个事实真相不了解,不知道我身跟一切众生身是一不是二。
大乘经上我们常常念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完全不晓得,迷了!在这里头分自分他,自他对立,不能够相融,麻烦就出在这里,这就叫迷惑颠倒。我们迷、我们错了,但是不承认自己错,「我没有错,你错了!」还说佛菩萨错了,「佛菩萨这个想法看法、说法有问题」,为什么?「不是事实真相」。他把迷惑颠倒以为是事实真相,而真正事实真相是一无所知,这叫颠倒。经上常讲的颠倒错乱,就是说这个事情,不知道万法平等。我身跟一个蚂蚁身是平等的,我身跟树木花草身是平等的,我身跟大地上的微尘是平等的,谁知道?不但是平等,而且是一不是二。《金刚经》所讲的「一合相」,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几个人能够真正领会得一合相?到这个地方四地菩萨才真正证得,得这个受用了,「一切国土平等身」。
你们想想,我们在前面「十波罗蜜」里面读过的,他已经转识成智,也就是末那与四大烦恼脱离了。我见没有了,我爱没有了。我爱化成慈悲,我见这个身见化成法身。我痴没有了,「善了境界」,我痴没有了。我慢没有,起慈悲;有我慢,慈悲心生不起来。所以你从这些经文上你仔细去观察,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今天学习,我们在什么地位自己要清楚,我们是在观行位。我们在一切现象当中观察,修正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一切错误的观念,这就是修行。修正我们无量劫以来一切错误的行为,观行!有没有效果、功夫得不得力?那是看你用功的程度。你要真正做如是观,看破世界,看破诸法,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个看破就是真正「善了境界」。当然我们今天这个善还谈不上,如果逐渐逐渐明了,明了再往上提升才是「善了」。
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在日常生活当中学,这个修行就是学、学习,学随缘,学恒顺众生。「恒顺众生」这个意思很深,众生刚才说过,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一切随顺,不与他相违背,那就对了。佛菩萨、觉悟的人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恒顺众生。我们往往看到这一句话把意思搞错了,以为众生是一切人,我们把众生的范围搞这么小,不知道众生是整个虚空法界所有一切的现象。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众生,所以包括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顺。可是我们是凡夫,久远劫以来都在做凡夫,都在六道里头打滚,现在听到佛法,明了少分,习气转不过来。不要紧,慢慢来!成败的关键就在勤惰。所以大乘法里常讲,「菩萨善根,唯一精进」,就是不退转。如果退转,那就难了。如果你能够保持进步不退,这一生肯定有成就,成就大小也在你的勤惰。
如何能保持精进不退?章嘉大师给我讲的两句话「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你才能保持得住。看破,不肯放下,你保持不住;放下,不肯再进步求看破,你也会退步,你保不住。看破怎么学法?要读诵大乘,要为人演说。放下怎么做?放下要落实,把你在经教上所学到的,具体变成自己日常生活行为,这才行。如果不能够把所学的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哪有不退转的道理?形式上做得再好,没有用,你的烦恼习气一成都没有改过来;换句话说,你在六道里头死死生生,还是烦恼做主宰,业力牵著你走,你自己做不了主。学佛虽然不能讲白学,为什么?阿赖耶识里头种了种子,我们晓得早晚你会成佛的,但是那个早晚的时间太长了。聪明人、有智慧的人,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不要等到来生,这才叫真正的可贵,当生成就!这样的人诸佛赞叹、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尊敬拥护。为什么?有志气,是英雄豪杰,不是凡夫。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不为习俗所转移,不为外境所动摇,自己有定力,自己有智慧。把自己的心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把自己的身与刹土众生合而无一,一般人讲的天人合一,这是真实无尽的福德,积集福德应该这样去做。真正要做到,以我们现前境界来讲,最好的方法天天学习大乘,一天都不能空过。一天空过一天就会堕落,如果三天五天空过,那就大幅度的退转,那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佛学院逢年过节还放假,古时候对於年节比我们现在人还要重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逢年过节我们在经典上没有看到他放假?这是什么回事情?我们想到了,一天不上课、一天不在一起学习就退转了。我们这一生什么事情最大?死生事大。在这个世间这一生,小事一桩。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是大事。要完成这个大事,决定不能懈怠,一天假都不能放。释迦牟尼佛做给我们看,我们明白了,我们看了之后体会到、明了了,佛这样慈悲为我们示现,我们终於搞清楚、搞明白了,对得起佛菩萨。是不是真对得起?未必!为什么?你真搞明白但你没有做到,你还是对不起佛菩萨,要落实!
如何落实?还是佛在经教千言万语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每天要干这个事情。受持就是落实,佛在经里面讲的这些道理,我接受了,佛教给我们生活、处事待人的方法,我接受了;接受就是我都做到了,把道理变成我的思想、见解,把方法变成我们日常生活行为。持是保持,不是做一天、不是做一年,尽形寿生生世世,永远保持;不但一天不能离开,刹那须臾都不可以离开,这是成就自己。读诵大乘、为人演说,这是保持的不二法门。怎么能保持得住?天天读诵,天天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形象给人看。演是身教,说是言教,先身教后言教。先身教,先教人看到你的形象,引起他的质疑,他会向你请教,你就可以为他解说。由此可知,形象是招牌,形象是摄受,我们讲接引。他有这个心、有这个意思、有这个兴趣了,你再跟他解说,他容易开解。经教里面当然最圆满的、最具备的、最完整的,无过於《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学习起来时间很长,说老实话,是一生的事业。清凉大师为我们示现的,他老人家一生讲五十遍,寿长,活一百多岁,「华严菩萨」当之无愧!决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我们应当向他学习。『如佛所治皆演畅』,「畅」是畅通无阻,从这里看法缘殊胜。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