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四0卷) 2001/12/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540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法界菩萨赞颂,十波罗蜜:
在第一首偈的后面,清凉大师有一番很长的开示,给我们说明十波罗蜜的真相,便利我们学习。他的开示一共分成十段,我们讲到第五段「次第」,次第是不能够颠倒的,因为它前面会引发后面,譬如布施引发持戒,持戒引发忍辱,忍辱引发精进,它有这个意思在。后面的境界一定比前面境界要深、要微细,所以后后胜於前前,后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这是说明它的次第。
第六个是讲「相摄」,也就是讲互融、互遍。每一条,举「布施」,布施一定包括其他九个波罗蜜,这是必定具足的法门。为什么?所有一切法门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法门虽然不相同,体性是相同的,哪有不相融的道理?通常我们讲六度,我们举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决不恼害众生。把伤害众生的念头都拔掉了,无畏布施才做到圆满。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我们自己做出形象来,人家看到生欢喜心,看到心里有感动,这就是法布施。他要想学、愿意学,进一步教导他,那是成熟众生。所以任何一度都具足一切波罗蜜,这是相摄的意思。清凉注解文字不多,说得很好,大家自己可以看。
第七段讲「修证」,修证是「五位通修」,五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个位次统统都修。到佛的果地,十波罗蜜才是究竟圆满。圆满就好像毕业了,这个毕业有小学毕业、有中学毕业、有大学毕业、有研究所毕业,都是毕业生,程度可不相同。十信菩萨他也毕业了,像是小学,十住菩萨像是初中,十行菩萨像是高中,再往上去十回向像是大学,十地菩萨像是研究所。虽然都是毕业生,这里面的程度差别很大,位位都修,包括等觉,五十一个菩萨位次。
所以有人要问,你们佛教到底修的是什么,我们跟他讲,我们修的是六度十波罗蜜,这是一点都不错。佛教我们学习什么?学习布施、学习持戒、学习忍辱,从初发心到成佛就是这几个科目。这些科目要真正能够修好,像我们现在有没有办法直接来修?说老实话,我们做不到。你们听了前面讲的七种殊胜,你就晓得,世间人学佛,这个形象上学得不错,学会了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学的样子很像,用心不一样,心量不一样,他用的心没有具足七殊胜,心量不够大。这是《华严》教义,华严教的心量跟其他宗不一样,它起心动念所缘的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量多大!我们一般人常说「量大福大」,他量大。我们平常修行没有这么大的量,没有前面讲的七种最胜,所以修学的只是形式,跟实质上那差别很大,这个不能不知道。
大师在这一条里面,他说这个十是就因位来说的,修因,「总有三名」。第一个是「无数劫,施等势力尚微」,我们现在就在这个地位上,我们现在学菩萨,学著布施、持戒,这个六度的力量薄弱,「被烦恼伏」,这不是事实吗?我们的功夫敌不过烦恼,换句话说,境界现前,贪瞋痴慢就起来了,布施不能够伏悭贪心,持戒不能伏恶业,忍辱不能伏瞋恚,你说怎么办?敌不过烦恼习气,这个时候,这个名称叫做「但名波罗蜜」。实在讲,天台大师的六即,可能是从这段经文所得到的启示,这很有可能,所以他将佛分成六个位次,名字佛位。如果我们修学六度敌不过烦恼,那叫「但名波罗蜜」,就是名字六度,名字六度有名无实。我们总要想想,佛教给我们修这六种,或者修这十种,目的何在?目的是破除六种坚固的烦恼习气,所以从修因、果报上我们自己知道,自己在什么程度。「无数劫」,可见得烦恼习气重!
第二「劫去」,「势力渐增,能伏烦恼」,前面是无数劫,修到自己功夫能得力了,这个得力是能把烦恼控制住,有能力伏烦恼。我修布施,确确实实悭贪的心是没断,但是它不起作用了,确实控制住,把它伏住了,说明你这个布施度起了作用。度什么?度悭贪;持戒,功夫得力,不但恶行你不会造,恶的念头也伏住,不会起恶念,不会再造恶事,这个持戒度有力量,这个时候叫做「近波罗蜜」,你跟波罗蜜靠近了。这种位次就是天台家六即佛里面讲的「观行即佛」、「相似即佛」,都是属於「近波罗蜜」。
第三个「僧只」,修行六度或者十度,这个力量非常之大,能够把烦恼断掉,这个经上讲「毕竟伏一切烦恼」,就是我们一般常讲的,见思、尘沙、无明断掉了,这就叫做「大波罗蜜」,在六即佛里面讲,这是分证即位,到如来果地是究竟波罗蜜。我们将天台六即跟这一段文字合起来看就不难懂了。在这一段里面告诉我们修证,证是断烦恼,断烦恼就证菩提。如果修这六种法而不断烦恼,这是修的三界有漏福报,与无上菩提不相应,那是福德,不是功德,这个意思我们必须要懂得。所以《华严经》经文里面,前前后后常常说「广大波罗蜜多」,也就是这些法身菩萨们,他们所修的这十种法,确确实实永断一切烦恼。
第八段是「约教」,从教学这一方面来说。「诸教可思」,诸教就是讲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只要是佛陀的教学,决定离不开这六个科目。《华严》一切是讲圆满、讲圆融、讲互摄、讲遍摄,所以《华严》将六展开为十,十波罗蜜。《华严》教义一定是任何一法都融摄一切法,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清凉大师在《钞》里面说明,为什么小乘不能成就波罗蜜,什么原因?七种最胜他没有。小乘法里头不讲这七种最胜,换句话说,虽修这个法门,伏不住烦恼,这是事实。我们遇到小乘的学人,他们的境界我们很清楚,他们有善心、有善行,烦恼习气很难断,用什么方法断,他们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大乘菩萨善巧方便,用四摄六度。
可是修行,诸位总是要记住,七最胜里头,第一条「安住菩萨种性」,如果没有这一条,真的就很难了。这是佛家常讲「这个人的根性如何」,先观察他,他是什么样的根性?这个人起心动念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起心动念为自己是小乘根性,他来学佛,入佛门,小乘根性,起心动念为自己。起心动念为自己,也能够为别人,这个比前面根性就高一等,能够想到别人,儒家所讲的「推己及人」,五乘根性里头这是天人的根性。能够厌弃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心心想出离,想脱离六道轮回,知道六道轮回很苦,但是没有发大心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根性是声闻根性、缘觉根性;发了菩提心,当中还夹杂著自私自利,这个菩提心不纯,这是权教菩萨;一心为众生,一心为正法住世,决不夹杂自己的名闻利养,不夹杂贪瞋痴慢,这是菩萨种性。这个种性的人不多,七最胜里头是头一条!
不是菩萨种性,怎么修菩萨道?不是说不能学,《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学,成绩是什么?名字菩萨。有没有好处?有好处,阿赖耶里头种下了菩萨种性的种子,种子虽然有了,它不会起现行。但是你要晓得,现前菩萨种性的人,是过去生中无量劫前种的种子,生生世世的薰修,在这一生它起作用。这个起作用就是起心动念怜悯一切众生,能舍己助人,我们一般讲牺牲奉献,把别人摆在第一,自己摆在最末后。这是阿赖耶识里面菩萨种子起现行、起作用了,非常的难能可贵。这样根性的人心量一定很大,性格豪爽,倾财仗义,乐善好施。他要发心学佛,学大乘就不难,往往很容易契入。清凉大师在小注里面,就五教来说:小、始、终、顿、圆,来说根性;我刚才讲的,是从五乘佛法来说根性,虽有不同,但是也很接近。
第九段讲「观心」,「观心者,可以意得」,大师虽然说了这么一句话,《钞》里头还是加以说明,怕一般人不能体会。这一条就是我们通常讲形式跟实质,观心是讲实质,也就是说你有没有六度心,此地讲十度。世尊在大乘经里面常常跟我们说明,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条件,当然每一个法界要说因缘无量无边,决不是单纯的,非常复杂,可是这复杂的因缘里面,哪一个因缘最重要?我们称它做第一个因素,佛给我们说出来了。成佛第一个因素是平等心,这从观心上讲的。你成菩萨,六度心。今天是华严会上的菩萨,是十度心。你的心跟这个相应不相应?缘觉,十二因缘心。阿罗汉,四谛心。这是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
六道里面,什么样的心你会生天?上品十善、四无量心,这是生天的第一个因素。阿修罗,一般经上讲下品十善,掺杂著烦恼习气,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这个说法说哪一种阿修罗?阿修罗有四种,《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除了地狱道没有阿修罗,天上有阿修罗,人间有阿修罗,饿鬼有阿修罗,畜生有阿修罗。如果讲他修下品十善带著烦恼习气,那可以说畜生跟饿鬼的阿修罗。如果人天阿修罗,他修的善肯定是上品十善,贪瞋痴慢没有伏;换句话说,他没有慈悲喜舍,他有贪瞋痴慢。上品十善加上慈悲喜舍生天;如果上品十善加上贪瞋痴慢,天阿修罗。福报再稍微次一点,人间阿修罗,他得这个果报。
人道,佛讲五戒十善心。饿鬼道第一个业因是贪心,不管你贪什么,贪心重的人与饿鬼道相应。学佛贪图佛法,还是贪心,只是你贪的对象换了,用贪心学佛法,果报还是在鬼道,不过在鬼道里头会享一点福报,因为你那个对象还不错,大多数到鬼道里面当官去了。作城隍,城隍就是县市长,中国人讲的都城隍,都城隍就是省长。山神、土地,去做鬼神去了,贪图佛法。如果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那就当饿鬼去了,在鬼道里面受的果报就很苦了。地狱道是瞋恚心,瞋恚、嫉妒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这是讲什么?讲观心,你常常存的是什么心,就知道你将来会到哪一道。所以我们学佛,果真常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佛菩萨的心,你不作佛也肯定作菩萨。
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一念相应心舍,则具十度」。舍就是放下。我初学佛,正式第一天跟出家人见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舍而不取」这就叫布施,这就是施心。我放下,我决不求回报,我不想求要得什么,这个心是施心,与七最胜相应。「不为过非所污」,这是戒。过,种种罪过,就是烦恼;非,是讲种种不正见,邪知邪见。烦恼邪见不能够染污,这个心是持戒的心。「忍可非有为忍」,忍可,我们一般讲承认、同意、随缘、不要去计较,忍可有这个意思,他有也好,没有也好,这叫忍。这个意思讲得很深,在诸法实相里面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能不能接受?你能不能同意?你能够接受、能够同意,这是忍,得忍心。佛在《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就是忍。《心经》上一开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那是忍。我们佛法常讲的「万法皆空」,你能不能忍?这上能忍,那什么都解决了,还有什么不能忍的?
「离身心相」,这才叫精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它十条都跟放下相应,放下身心世界,这叫精进。「寂然不动」,这是禅定,清净寂灭,如如不动。「决了无生为慧」,这是般若波罗蜜,决是决定,了是明了,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既然不生,哪里会有灭?当然没有灭。只要说一个无生,《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全都具足: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是般若波罗蜜。「虽空不碍知相」,这是方便波罗蜜。虽然性体空寂,像佛在《楞严经》上说的,不碍万象发挥,这是方便。就说这个意识心吧,意识心是空的,找不到在哪里,像《楞严经》上前面七处徵心,佛并没有问阿难真心妄心,没提真妄,心在哪里?阿难所答的心是妄心,七处都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这个意识心它能随缘现相。一些人睡觉都会作梦,梦中那个相是意识变现的,意识找不到,但是不碍它随缘现相,方便!
我们现前这个相是怎么回事?阿赖耶所变现的,《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现在这个相是阿赖耶所变的。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叫方便。希望成佛,这是愿波罗蜜。成佛是为什么?成佛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成佛,决不为自己,这个愿是真愿。我自己早一天成佛,众生少吃一天苦头,我会全心全力帮助他;我要晚一天成佛,众生就多吃一天苦头。所以勇猛精进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地藏经》大家都念得很熟,光目女为什么那样精进?婆罗门女为什么那么拼命?因为她们知道,她早一天成就,她母亲早一天离开地狱,她要是晚一天成就,她母亲在地狱就多受一天苦。这个愿真实,这个愿的力量推动她勇猛精进。
我们今天精进不起来,什么原因?众生痛苦好像跟我没有关系,我早一天成就、迟一天成就好像无所谓,《地藏经》上这些经文多念念!什么时候你能够体会到虚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相,刹土众生是自己的身相,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佛在经上虽然常常说,几个人承认?几个人认可?听听释迦牟尼佛说的是不错,不承认!不能接受。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你不是他、他不是你,坚固的分别执著,迷失了事实真相,所以悲愿发不起来。什么时候你体会到事实真相,那个悲愿才真正能发得起来,众生在受苦受难,就像自己亲生父母在受苦一样。不过现在人难了,亲生父母受苦受难他也不问,不像从前了。
我往年在美国旧金山讲经,有个同修告诉我,这个做儿子的跟他自己太太商量好,把他母亲卖掉,他母亲受苦受难好像觉得跟他没有关系。现在是伦常道德已经断灭了,这个世间怎么会不遭难?怎么能把一般外面这些众生苦难看作是自己受苦受难?作梦他也想不到,你怎么跟他讲他也不会承认,他说你胡说八道,他说你头脑有问题,你应该看精神科医生。跟他讲假的他相信,跟他讲真的他不能接受,愿发不起来。
诸位同学:我们现在接著讲第九「观心」,讲到「愿心」。「愿」后面是「力」,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思择不动为力」,思是思惟,择是择法、选择,不为动摇,这个是力。「决断分明为智」,智是正确的判断力,力是决定不会被外缘干扰,自己确实能有主宰。所以十波罗蜜后面的四种:方便、愿、力、智,可以说就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能够助成前面五度,这是连智说,助成六波罗蜜达到究竟圆满,它有这个作用。大乘法里面讲六波罗蜜没有说得这么详细,十波罗蜜说得详细,特别是对我们中下根性、初学的人来说,确实是很有利益、很有受用。
后面大师在这里做一个结论:「一念方等,十度顿圆,纵七最胜,亦在一念,可以思准。」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一念方等」,这个「方」就是「才」,一念才平等,这个等是平等,十波罗蜜就圆满了,所以佛的心是平等心。我们的心不平等,是希望通过修学十波罗蜜达到平等。果然一念平等,十波罗蜜一定圆满具足,就是七最胜也不例外。七种最胜在於一念,如果有二念,二念就不具足了。我们《阿弥陀经》里面常讲「一心不乱」,念佛的功夫是以这个为标准,以这个为目标,要念到一心不乱。到一心,十波罗蜜、七最胜统统具足。为什么?一念决定平等,二念就不平等。净土宗是用念佛的方法念到一心不乱,这个方法方便。禅宗用参究的方法,目的还是一心不乱。一心是禅定,不乱是智慧。用念佛方法来修就叫做「念佛三昧」,用参禅的方法来修,禅里头还有许许多多法门,把它那个方法贯在三昧前面,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三昧,三昧是一,方法不一样。我们念佛方法把这个境界说成为「一心不乱」,《华严经》里面称为「一真法界」,一个意思!我在讲经时常说,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能所是一不是二。大师说:「欲令行者,即之於心」,所以他在「观心」用了四个字:「可以意得」,还怕我们对这句话有疑惑,又做了这一番解释。从这些地方看到大师心很细,很慈悲,特别是对於后来的学者。
下面是第十段,第十段是解释偈颂,请看第一首,第一首是布施波罗蜜:
【昔於众生起大悲,修行布施波罗蜜,以是其身最殊妙,能令见者生欢喜。】
四句偈,前面两句是修因,后面两句是讲果报。大师在十波罗蜜每一波罗蜜前面都有简单的开示。舍己利人,这叫做布施。布施的体性,「无贪及所起三业而为其性」,最主要的没有悭贪心你才肯施,你才能施。三业是身、语、意,这是能施的工具。我想布施,我要没有身、没有语、没有这个意思,这个施不能够起作用,不能现行。所以形象不能不要,没有这个形象不能度无量无边众生,没有这个形象也不能成就自己无上菩提,所以形象非常重要,身、语、意三业这是形象。以无贪的心跟这个形象,这是能布施的性体。
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这是我们在平常讲席当中常常提到的。财布施的目的、总的目的,都是断悭贪。用这一个字财施,里面包括是什么?包括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用一个财来代表。换句话说,身外之物,包括自己这个身体,身体也是物,身体叫内财,统统能布施,现代人的话叫服务。我捐献一切财物帮助需要的人,这是财施。我没有财物布施供养,我用我的身体去当义工,去帮他服务,也是属於财布施,内财布施。这是一个道场,是一个社会慈善福利的机构,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看到的:养老院、孤儿院、医院,有很多年轻人利用假日或者利用他空闲的时间,到这里面去做义工,帮助大家去服务,不要一丝毫的报酬,这是他用身体布施,用他的劳力、用他的时间、用他的精神,叫内财布施。内财不一定是像经上讲的捐献器官,捐献器官也是属於内财布施。
为大众服务,这种内财布施是非常普遍的,应当要学,断自己的悭贪。我们去帮人做义工服务,断什么悭贪?贪爱自己的身体,生怕自己身体劳累了,要好好的养息,这都是贪心。世间人常说「这个人懒惰,懒死了」,你想想这句话什么味道?懒惰会死,没有听说哪一个人勤快死了?没听说过。勤奋工作,尤其是做义工,舍己为人,那我们学佛知道,这个果报,身体一定一天比一天强壮;纵然是自己身体多灾多病,因为他为大众服务,大众的福报大,他肯利用自己身体为大众服务,他的业就转过来了,报也转过来了。为什么?不是自己的业报,众生的福报!是这么回事情。由此可知,利他才是真正自利,常常想著自己的利益,果报适得其反,得的是祸害,得的是灾难,真正利益得不到。很可惜,这个道理真正懂得的人不多。我们学佛明白这个道理,自己认真努力去做,遇到有缘人要劝导他多修布施。
财布施,果报得财富。法布施,目的是要断吝法的心,嫉妒别人善法的心,断这个烦恼的。无畏布施,是改变自己短命多病的业报。三种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议。尤其经上教导我们,『昔於众生起大悲』,昔是往昔,这是讲诸佛如来,他在过去生中修菩萨道,生生世世,於众生这一边生起大慈悲心。『修行布施波罗蜜』,诸位看到「布施波罗蜜」,布施你就要想到财、法、无畏这三大类的布施,波罗蜜你就要想到七种最胜。七种最胜里面,世尊教导我们常念善法,常念就是心善,那就是菩萨种性。思惟善法,这是天天想善,观察善法是行善。自己行善,看别人行善,这样才能够令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大师在注子里面说得很好:「因中,大悲行施,已该此三」,就是这三大类的布施。「此悲亦是七最胜中前三最胜」,安住最胜、依止最胜、意乐最胜,具足这三条。
再看他的果报:『以是其身最殊妙』。财布施,你得财富,所以不可以吝财。在中国古时候,春秋战国时代,吴跟越,他们的历史知道的人很多,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他们这个国家的疆域就是在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这一带。在历史上,一个国家被灭亡,再能复兴起来太少太少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越王勾践复国是一个例子,他能够复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后能把吴国打败,把吴国灭了。吃尽了苦头,卧薪尝胆,那种忍受耻辱、雪耻报仇的意念非常强烈,他终於达成了。
帮助越王勾践,有两个最得力的助手:文种、范蠡,功不可没,跟勾践同甘苦、共患难。范蠡聪明,跟这个大王相处二三十年,对他的为人了解非常透彻,这个人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患难时他需要你,他也能信任你,安乐的时候他不需要你,不需要你他就不信任你,对你常常怀疑,麻烦就来了。所以国家恢复之后,吴国灭掉了,他就写信告诉文种:大王是这种性格,你要准备走路。文种半信半疑,被杀了。范蠡聪明,改换姓名逃走了,去做小生意。带著西施,西施是他太太,以前送给吴王夫差做情报工作,非常厉害的一招。吴国灭了之后,他把西施接回来,两个人逃了,去做买卖,做小生意。没有几年发了大财,发了之后他修大布施,把这些钱财救济一些贫穷苦难的人民,散财。散了之后,又从小生意慢慢做起,过个两三年又发了。
历史上记载,三聚三散,他跟这些众生结多少的恩惠!死了之后,中国人供奉他做财神,很有道理!中国大陆上财神是范蠡,他是一个发财的好榜样。财从哪里来?布施,欢喜财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他不享受,不愿意过富裕的生活,过很普通的生活,多余的钱都帮助社会大众,慷慨大方。现在我听说许多地方供财神是供关公,我不晓得这是什么意思,关公与发财好像不相干。供关公,关公是讲义气,特别是情义、恩义。中国从前敬关公是敬义气。人在社会,人与人之间要讲道义。道义有仁义、有情义、有恩义,义气特重的人在历史上称为侠义,所以用关公来做财神好像没有什么道理。用范蠡是非常有道理,是一个发财人的典型模范,因果圆备。
我们要想发财,应当向范蠡学习,修财布施。要想增长聪明智慧,你就要懂得法布施,决定不吝法。我教人、我劝人、我帮助人,我知道多少完全告诉你,一丝毫不保留。保留,果报是愚痴。世尊的弟子周利盘陀伽,我们大家都很熟,《阿弥陀经》上一开端有列他的名字,祖师大德讲解《阿弥陀经》,把他的故事也注得很详细。这个人世尊弟子当中,那真叫奇笨无比,找不到第二个了,没有悟性,又没有记性。他的哥哥比他早出家,他以后出家,他的哥哥都摇头:「这个人,弟弟怎么能学道?」带来给释迦牟尼佛看,释迦牟尼佛居然收了他,他哥哥也觉得很意外。教他念两句偈,念到下一句上一句忘掉了,再教他念上一句,下一句又忘掉了,一点记性都没有。佛分配他一个工作,教他每天去扫地,拿著一个扫帚,佛就叫他只念扫帚,天天扫地,扫了几年之后他开悟了,他明白这个道理了。世尊说他往昔的因缘,过去生中他是修行人,他是个讲经的法师,吝法,他所知道的讲一半还留一半。为什么?怕别人超过他,所以来生后世,生生世世得愚痴果报,这是我们一个很好的样子。你要是吝法,自己手上有法物,好像有经书、典籍别人要,自己不看又不给别人,你来生得愚痴果报;你懂得,跟别人讲解,你还留一手,周利盘陀伽是例子。他要不遇到世尊,恐怕他的愚痴还要报很多世。这些我们现在明白,都是菩萨大权示现,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这个样子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欢喜修法布施,不但来生你更聪明、更有智慧,此生你的聪明智慧也年年增长、月月不同。为什么不修?修无畏布施,多多照顾无依无靠的老人、孤儿、贫病,生病没有钱看医生,没有钱买药,我们能发心帮助他们,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现代的人有一个很错误的观念,自己一生当中勤苦的经营,总是想储蓄留一笔钱养老,还要留一笔钱准备自己将来生病的医药费,医药保险、医药费。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不是正确的,佛法里头没有。你留一笔钱想防老,你将来一定会老,你留一笔钱准备做医药费,你将来一定会有病。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还没有老,天天在想老,没有生病,天天就打算将来生病要留医药费,错了!
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她从来没有想过她老了,所以她不老;从来没有想过她要生病,所以她不生病。她每天修无畏布施,今年一百零三岁,还要照顾二十多家贫病穷苦的人,给他们送米、送油,天天跑,帮助他们缴房租,生病的时候带他们看病,帮助他们买药。她一生修这三种布施:财、法、无畏,特别著重在无畏布施。她自己本身没有财,她做义工,义务的照顾大家、帮助大家服务,她用内财布施,身体健康,一百零三岁,一点毛病都没有。所以她常说:「我们要长寿,不要老」,这个正确,要长寿,要健康,不要生病,她统统做到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照顾贫苦的人、照顾生病的人,就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是敷衍塞责,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我们从她看到她的因,也看到她的果报,再看看佛经,两下对照一看,佛讲的话一点都不错,我们不能够疏忽。
菩萨行门虽多,无量无边的法门,佛讲经说法把无量的法门归纳成十个法门,十波罗蜜,这十个波罗蜜还可以归纳,归纳成一个就是布施。你们诸位细细想想是不是?布施里面包括财、法、无畏三大类。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你是个持戒的人,人家对你放心,谚语常讲「财不露白」,怕你知道了,你起了恶念,你要来窃盗;你是个持戒的人,你看到了,放心,没有关系,他不偷盗的,他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他知道了没有关系,人家放心,没有恐惧,这是无畏布施!你修忍辱,没有关系,我说话说错了,得罪他,他不会记仇的,他不会报复的,他心安,这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加上后面方便、愿、力、智,全部属於法布施。所以我初学佛,向章嘉大师请教:「佛法我知道无比殊胜,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契入?」他老人家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清凉大师在经里面告诉我们,行门总结到最后一个字「舍」,舍就是放下,用舍心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就是波罗蜜。舍的心没有放下修这些,那是世间有漏福报,不叫波罗蜜。波罗蜜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清净心、无相智,修这十个法门,这叫波罗蜜。
果报当中「财能资身,无畏益心,法资法身」,这个说得深、说得高。财布施能滋润我们的身体,健康长寿;无畏布施利益我们的心,什么心?慈悲心,必定是增长慈悲心;法布施是滋润我们的法身;「故得果身,身最殊妙」,以是其身最殊妙。我们离开清凉大师这个注解,用现代的话来讲,大家更容易理解:财布施,你的财用不缺乏,愈施愈多,我们现在一般人讲,这个人一定得福报,福报现出来富贵相,这是身体富贵相;法布施,你得的是智慧相;无畏布施,一定得清净长寿相;这个讲法大家好懂,你现在得利益,「以是其身最殊妙」。
由此可知,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常讲庄严我们自己的身相,也就是庄严佛家所讲的法相,现在我们一般所讲的形象。你走出去,你的形象如何能叫别人见到,对你生欢喜心、生尊敬心、生仰慕心、生效法心想跟你学。你是社会大众学习的好榜样,大众看到你才晓得怎么样能发财,怎么样能增长智慧,怎么样才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每一个人都希求,拼命在追求,可是怎么样?搞错了,他不懂这个道理,也不懂这个方法。他的结果是恰恰相反,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想得到这三个结果,他不晓得这里头道理。
一般常人,我常常劝同学,你没有开始学佛之前,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原因在哪里?教你深深了解因缘果报,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用什么方法强求都求不得,不叫冤枉吗?命里没有的能不能求到?能,有道理、有方法,你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求儿女得儿女,求什么都能满你的愿。什么原因?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学、智慧的教育,智慧开了,没有一样不圆满。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意思没有讲完,我们下一堂课接著讲。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法界菩萨赞颂,十波罗蜜:
在第一首偈的后面,清凉大师有一番很长的开示,给我们说明十波罗蜜的真相,便利我们学习。他的开示一共分成十段,我们讲到第五段「次第」,次第是不能够颠倒的,因为它前面会引发后面,譬如布施引发持戒,持戒引发忍辱,忍辱引发精进,它有这个意思在。后面的境界一定比前面境界要深、要微细,所以后后胜於前前,后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这是说明它的次第。
第六个是讲「相摄」,也就是讲互融、互遍。每一条,举「布施」,布施一定包括其他九个波罗蜜,这是必定具足的法门。为什么?所有一切法门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法门虽然不相同,体性是相同的,哪有不相融的道理?通常我们讲六度,我们举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决不恼害众生。把伤害众生的念头都拔掉了,无畏布施才做到圆满。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我们自己做出形象来,人家看到生欢喜心,看到心里有感动,这就是法布施。他要想学、愿意学,进一步教导他,那是成熟众生。所以任何一度都具足一切波罗蜜,这是相摄的意思。清凉注解文字不多,说得很好,大家自己可以看。
第七段讲「修证」,修证是「五位通修」,五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个位次统统都修。到佛的果地,十波罗蜜才是究竟圆满。圆满就好像毕业了,这个毕业有小学毕业、有中学毕业、有大学毕业、有研究所毕业,都是毕业生,程度可不相同。十信菩萨他也毕业了,像是小学,十住菩萨像是初中,十行菩萨像是高中,再往上去十回向像是大学,十地菩萨像是研究所。虽然都是毕业生,这里面的程度差别很大,位位都修,包括等觉,五十一个菩萨位次。
所以有人要问,你们佛教到底修的是什么,我们跟他讲,我们修的是六度十波罗蜜,这是一点都不错。佛教我们学习什么?学习布施、学习持戒、学习忍辱,从初发心到成佛就是这几个科目。这些科目要真正能够修好,像我们现在有没有办法直接来修?说老实话,我们做不到。你们听了前面讲的七种殊胜,你就晓得,世间人学佛,这个形象上学得不错,学会了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学的样子很像,用心不一样,心量不一样,他用的心没有具足七殊胜,心量不够大。这是《华严》教义,华严教的心量跟其他宗不一样,它起心动念所缘的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量多大!我们一般人常说「量大福大」,他量大。我们平常修行没有这么大的量,没有前面讲的七种最胜,所以修学的只是形式,跟实质上那差别很大,这个不能不知道。
大师在这一条里面,他说这个十是就因位来说的,修因,「总有三名」。第一个是「无数劫,施等势力尚微」,我们现在就在这个地位上,我们现在学菩萨,学著布施、持戒,这个六度的力量薄弱,「被烦恼伏」,这不是事实吗?我们的功夫敌不过烦恼,换句话说,境界现前,贪瞋痴慢就起来了,布施不能够伏悭贪心,持戒不能伏恶业,忍辱不能伏瞋恚,你说怎么办?敌不过烦恼习气,这个时候,这个名称叫做「但名波罗蜜」。实在讲,天台大师的六即,可能是从这段经文所得到的启示,这很有可能,所以他将佛分成六个位次,名字佛位。如果我们修学六度敌不过烦恼,那叫「但名波罗蜜」,就是名字六度,名字六度有名无实。我们总要想想,佛教给我们修这六种,或者修这十种,目的何在?目的是破除六种坚固的烦恼习气,所以从修因、果报上我们自己知道,自己在什么程度。「无数劫」,可见得烦恼习气重!
第二「劫去」,「势力渐增,能伏烦恼」,前面是无数劫,修到自己功夫能得力了,这个得力是能把烦恼控制住,有能力伏烦恼。我修布施,确确实实悭贪的心是没断,但是它不起作用了,确实控制住,把它伏住了,说明你这个布施度起了作用。度什么?度悭贪;持戒,功夫得力,不但恶行你不会造,恶的念头也伏住,不会起恶念,不会再造恶事,这个持戒度有力量,这个时候叫做「近波罗蜜」,你跟波罗蜜靠近了。这种位次就是天台家六即佛里面讲的「观行即佛」、「相似即佛」,都是属於「近波罗蜜」。
第三个「僧只」,修行六度或者十度,这个力量非常之大,能够把烦恼断掉,这个经上讲「毕竟伏一切烦恼」,就是我们一般常讲的,见思、尘沙、无明断掉了,这就叫做「大波罗蜜」,在六即佛里面讲,这是分证即位,到如来果地是究竟波罗蜜。我们将天台六即跟这一段文字合起来看就不难懂了。在这一段里面告诉我们修证,证是断烦恼,断烦恼就证菩提。如果修这六种法而不断烦恼,这是修的三界有漏福报,与无上菩提不相应,那是福德,不是功德,这个意思我们必须要懂得。所以《华严经》经文里面,前前后后常常说「广大波罗蜜多」,也就是这些法身菩萨们,他们所修的这十种法,确确实实永断一切烦恼。
第八段是「约教」,从教学这一方面来说。「诸教可思」,诸教就是讲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只要是佛陀的教学,决定离不开这六个科目。《华严》一切是讲圆满、讲圆融、讲互摄、讲遍摄,所以《华严》将六展开为十,十波罗蜜。《华严》教义一定是任何一法都融摄一切法,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清凉大师在《钞》里面说明,为什么小乘不能成就波罗蜜,什么原因?七种最胜他没有。小乘法里头不讲这七种最胜,换句话说,虽修这个法门,伏不住烦恼,这是事实。我们遇到小乘的学人,他们的境界我们很清楚,他们有善心、有善行,烦恼习气很难断,用什么方法断,他们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大乘菩萨善巧方便,用四摄六度。
可是修行,诸位总是要记住,七最胜里头,第一条「安住菩萨种性」,如果没有这一条,真的就很难了。这是佛家常讲「这个人的根性如何」,先观察他,他是什么样的根性?这个人起心动念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起心动念为自己是小乘根性,他来学佛,入佛门,小乘根性,起心动念为自己。起心动念为自己,也能够为别人,这个比前面根性就高一等,能够想到别人,儒家所讲的「推己及人」,五乘根性里头这是天人的根性。能够厌弃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心心想出离,想脱离六道轮回,知道六道轮回很苦,但是没有发大心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根性是声闻根性、缘觉根性;发了菩提心,当中还夹杂著自私自利,这个菩提心不纯,这是权教菩萨;一心为众生,一心为正法住世,决不夹杂自己的名闻利养,不夹杂贪瞋痴慢,这是菩萨种性。这个种性的人不多,七最胜里头是头一条!
不是菩萨种性,怎么修菩萨道?不是说不能学,《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学,成绩是什么?名字菩萨。有没有好处?有好处,阿赖耶里头种下了菩萨种性的种子,种子虽然有了,它不会起现行。但是你要晓得,现前菩萨种性的人,是过去生中无量劫前种的种子,生生世世的薰修,在这一生它起作用。这个起作用就是起心动念怜悯一切众生,能舍己助人,我们一般讲牺牲奉献,把别人摆在第一,自己摆在最末后。这是阿赖耶识里面菩萨种子起现行、起作用了,非常的难能可贵。这样根性的人心量一定很大,性格豪爽,倾财仗义,乐善好施。他要发心学佛,学大乘就不难,往往很容易契入。清凉大师在小注里面,就五教来说:小、始、终、顿、圆,来说根性;我刚才讲的,是从五乘佛法来说根性,虽有不同,但是也很接近。
第九段讲「观心」,「观心者,可以意得」,大师虽然说了这么一句话,《钞》里头还是加以说明,怕一般人不能体会。这一条就是我们通常讲形式跟实质,观心是讲实质,也就是说你有没有六度心,此地讲十度。世尊在大乘经里面常常跟我们说明,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条件,当然每一个法界要说因缘无量无边,决不是单纯的,非常复杂,可是这复杂的因缘里面,哪一个因缘最重要?我们称它做第一个因素,佛给我们说出来了。成佛第一个因素是平等心,这从观心上讲的。你成菩萨,六度心。今天是华严会上的菩萨,是十度心。你的心跟这个相应不相应?缘觉,十二因缘心。阿罗汉,四谛心。这是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
六道里面,什么样的心你会生天?上品十善、四无量心,这是生天的第一个因素。阿修罗,一般经上讲下品十善,掺杂著烦恼习气,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这个说法说哪一种阿修罗?阿修罗有四种,《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除了地狱道没有阿修罗,天上有阿修罗,人间有阿修罗,饿鬼有阿修罗,畜生有阿修罗。如果讲他修下品十善带著烦恼习气,那可以说畜生跟饿鬼的阿修罗。如果人天阿修罗,他修的善肯定是上品十善,贪瞋痴慢没有伏;换句话说,他没有慈悲喜舍,他有贪瞋痴慢。上品十善加上慈悲喜舍生天;如果上品十善加上贪瞋痴慢,天阿修罗。福报再稍微次一点,人间阿修罗,他得这个果报。
人道,佛讲五戒十善心。饿鬼道第一个业因是贪心,不管你贪什么,贪心重的人与饿鬼道相应。学佛贪图佛法,还是贪心,只是你贪的对象换了,用贪心学佛法,果报还是在鬼道,不过在鬼道里头会享一点福报,因为你那个对象还不错,大多数到鬼道里面当官去了。作城隍,城隍就是县市长,中国人讲的都城隍,都城隍就是省长。山神、土地,去做鬼神去了,贪图佛法。如果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那就当饿鬼去了,在鬼道里面受的果报就很苦了。地狱道是瞋恚心,瞋恚、嫉妒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这是讲什么?讲观心,你常常存的是什么心,就知道你将来会到哪一道。所以我们学佛,果真常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佛菩萨的心,你不作佛也肯定作菩萨。
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一念相应心舍,则具十度」。舍就是放下。我初学佛,正式第一天跟出家人见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舍而不取」这就叫布施,这就是施心。我放下,我决不求回报,我不想求要得什么,这个心是施心,与七最胜相应。「不为过非所污」,这是戒。过,种种罪过,就是烦恼;非,是讲种种不正见,邪知邪见。烦恼邪见不能够染污,这个心是持戒的心。「忍可非有为忍」,忍可,我们一般讲承认、同意、随缘、不要去计较,忍可有这个意思,他有也好,没有也好,这叫忍。这个意思讲得很深,在诸法实相里面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能不能接受?你能不能同意?你能够接受、能够同意,这是忍,得忍心。佛在《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就是忍。《心经》上一开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那是忍。我们佛法常讲的「万法皆空」,你能不能忍?这上能忍,那什么都解决了,还有什么不能忍的?
「离身心相」,这才叫精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它十条都跟放下相应,放下身心世界,这叫精进。「寂然不动」,这是禅定,清净寂灭,如如不动。「决了无生为慧」,这是般若波罗蜜,决是决定,了是明了,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既然不生,哪里会有灭?当然没有灭。只要说一个无生,《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全都具足: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是般若波罗蜜。「虽空不碍知相」,这是方便波罗蜜。虽然性体空寂,像佛在《楞严经》上说的,不碍万象发挥,这是方便。就说这个意识心吧,意识心是空的,找不到在哪里,像《楞严经》上前面七处徵心,佛并没有问阿难真心妄心,没提真妄,心在哪里?阿难所答的心是妄心,七处都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这个意识心它能随缘现相。一些人睡觉都会作梦,梦中那个相是意识变现的,意识找不到,但是不碍它随缘现相,方便!
我们现前这个相是怎么回事?阿赖耶所变现的,《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现在这个相是阿赖耶所变的。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叫方便。希望成佛,这是愿波罗蜜。成佛是为什么?成佛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成佛,决不为自己,这个愿是真愿。我自己早一天成佛,众生少吃一天苦头,我会全心全力帮助他;我要晚一天成佛,众生就多吃一天苦头。所以勇猛精进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地藏经》大家都念得很熟,光目女为什么那样精进?婆罗门女为什么那么拼命?因为她们知道,她早一天成就,她母亲早一天离开地狱,她要是晚一天成就,她母亲在地狱就多受一天苦。这个愿真实,这个愿的力量推动她勇猛精进。
我们今天精进不起来,什么原因?众生痛苦好像跟我没有关系,我早一天成就、迟一天成就好像无所谓,《地藏经》上这些经文多念念!什么时候你能够体会到虚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相,刹土众生是自己的身相,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佛在经上虽然常常说,几个人承认?几个人认可?听听释迦牟尼佛说的是不错,不承认!不能接受。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你不是他、他不是你,坚固的分别执著,迷失了事实真相,所以悲愿发不起来。什么时候你体会到事实真相,那个悲愿才真正能发得起来,众生在受苦受难,就像自己亲生父母在受苦一样。不过现在人难了,亲生父母受苦受难他也不问,不像从前了。
我往年在美国旧金山讲经,有个同修告诉我,这个做儿子的跟他自己太太商量好,把他母亲卖掉,他母亲受苦受难好像觉得跟他没有关系。现在是伦常道德已经断灭了,这个世间怎么会不遭难?怎么能把一般外面这些众生苦难看作是自己受苦受难?作梦他也想不到,你怎么跟他讲他也不会承认,他说你胡说八道,他说你头脑有问题,你应该看精神科医生。跟他讲假的他相信,跟他讲真的他不能接受,愿发不起来。
诸位同学:我们现在接著讲第九「观心」,讲到「愿心」。「愿」后面是「力」,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思择不动为力」,思是思惟,择是择法、选择,不为动摇,这个是力。「决断分明为智」,智是正确的判断力,力是决定不会被外缘干扰,自己确实能有主宰。所以十波罗蜜后面的四种:方便、愿、力、智,可以说就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能够助成前面五度,这是连智说,助成六波罗蜜达到究竟圆满,它有这个作用。大乘法里面讲六波罗蜜没有说得这么详细,十波罗蜜说得详细,特别是对我们中下根性、初学的人来说,确实是很有利益、很有受用。
后面大师在这里做一个结论:「一念方等,十度顿圆,纵七最胜,亦在一念,可以思准。」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一念方等」,这个「方」就是「才」,一念才平等,这个等是平等,十波罗蜜就圆满了,所以佛的心是平等心。我们的心不平等,是希望通过修学十波罗蜜达到平等。果然一念平等,十波罗蜜一定圆满具足,就是七最胜也不例外。七种最胜在於一念,如果有二念,二念就不具足了。我们《阿弥陀经》里面常讲「一心不乱」,念佛的功夫是以这个为标准,以这个为目标,要念到一心不乱。到一心,十波罗蜜、七最胜统统具足。为什么?一念决定平等,二念就不平等。净土宗是用念佛的方法念到一心不乱,这个方法方便。禅宗用参究的方法,目的还是一心不乱。一心是禅定,不乱是智慧。用念佛方法来修就叫做「念佛三昧」,用参禅的方法来修,禅里头还有许许多多法门,把它那个方法贯在三昧前面,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三昧,三昧是一,方法不一样。我们念佛方法把这个境界说成为「一心不乱」,《华严经》里面称为「一真法界」,一个意思!我在讲经时常说,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能所是一不是二。大师说:「欲令行者,即之於心」,所以他在「观心」用了四个字:「可以意得」,还怕我们对这句话有疑惑,又做了这一番解释。从这些地方看到大师心很细,很慈悲,特别是对於后来的学者。
下面是第十段,第十段是解释偈颂,请看第一首,第一首是布施波罗蜜:
【昔於众生起大悲,修行布施波罗蜜,以是其身最殊妙,能令见者生欢喜。】
四句偈,前面两句是修因,后面两句是讲果报。大师在十波罗蜜每一波罗蜜前面都有简单的开示。舍己利人,这叫做布施。布施的体性,「无贪及所起三业而为其性」,最主要的没有悭贪心你才肯施,你才能施。三业是身、语、意,这是能施的工具。我想布施,我要没有身、没有语、没有这个意思,这个施不能够起作用,不能现行。所以形象不能不要,没有这个形象不能度无量无边众生,没有这个形象也不能成就自己无上菩提,所以形象非常重要,身、语、意三业这是形象。以无贪的心跟这个形象,这是能布施的性体。
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这是我们在平常讲席当中常常提到的。财布施的目的、总的目的,都是断悭贪。用这一个字财施,里面包括是什么?包括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用一个财来代表。换句话说,身外之物,包括自己这个身体,身体也是物,身体叫内财,统统能布施,现代人的话叫服务。我捐献一切财物帮助需要的人,这是财施。我没有财物布施供养,我用我的身体去当义工,去帮他服务,也是属於财布施,内财布施。这是一个道场,是一个社会慈善福利的机构,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看到的:养老院、孤儿院、医院,有很多年轻人利用假日或者利用他空闲的时间,到这里面去做义工,帮助大家去服务,不要一丝毫的报酬,这是他用身体布施,用他的劳力、用他的时间、用他的精神,叫内财布施。内财不一定是像经上讲的捐献器官,捐献器官也是属於内财布施。
为大众服务,这种内财布施是非常普遍的,应当要学,断自己的悭贪。我们去帮人做义工服务,断什么悭贪?贪爱自己的身体,生怕自己身体劳累了,要好好的养息,这都是贪心。世间人常说「这个人懒惰,懒死了」,你想想这句话什么味道?懒惰会死,没有听说哪一个人勤快死了?没听说过。勤奋工作,尤其是做义工,舍己为人,那我们学佛知道,这个果报,身体一定一天比一天强壮;纵然是自己身体多灾多病,因为他为大众服务,大众的福报大,他肯利用自己身体为大众服务,他的业就转过来了,报也转过来了。为什么?不是自己的业报,众生的福报!是这么回事情。由此可知,利他才是真正自利,常常想著自己的利益,果报适得其反,得的是祸害,得的是灾难,真正利益得不到。很可惜,这个道理真正懂得的人不多。我们学佛明白这个道理,自己认真努力去做,遇到有缘人要劝导他多修布施。
财布施,果报得财富。法布施,目的是要断吝法的心,嫉妒别人善法的心,断这个烦恼的。无畏布施,是改变自己短命多病的业报。三种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议。尤其经上教导我们,『昔於众生起大悲』,昔是往昔,这是讲诸佛如来,他在过去生中修菩萨道,生生世世,於众生这一边生起大慈悲心。『修行布施波罗蜜』,诸位看到「布施波罗蜜」,布施你就要想到财、法、无畏这三大类的布施,波罗蜜你就要想到七种最胜。七种最胜里面,世尊教导我们常念善法,常念就是心善,那就是菩萨种性。思惟善法,这是天天想善,观察善法是行善。自己行善,看别人行善,这样才能够令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大师在注子里面说得很好:「因中,大悲行施,已该此三」,就是这三大类的布施。「此悲亦是七最胜中前三最胜」,安住最胜、依止最胜、意乐最胜,具足这三条。
再看他的果报:『以是其身最殊妙』。财布施,你得财富,所以不可以吝财。在中国古时候,春秋战国时代,吴跟越,他们的历史知道的人很多,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他们这个国家的疆域就是在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这一带。在历史上,一个国家被灭亡,再能复兴起来太少太少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越王勾践复国是一个例子,他能够复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后能把吴国打败,把吴国灭了。吃尽了苦头,卧薪尝胆,那种忍受耻辱、雪耻报仇的意念非常强烈,他终於达成了。
帮助越王勾践,有两个最得力的助手:文种、范蠡,功不可没,跟勾践同甘苦、共患难。范蠡聪明,跟这个大王相处二三十年,对他的为人了解非常透彻,这个人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患难时他需要你,他也能信任你,安乐的时候他不需要你,不需要你他就不信任你,对你常常怀疑,麻烦就来了。所以国家恢复之后,吴国灭掉了,他就写信告诉文种:大王是这种性格,你要准备走路。文种半信半疑,被杀了。范蠡聪明,改换姓名逃走了,去做小生意。带著西施,西施是他太太,以前送给吴王夫差做情报工作,非常厉害的一招。吴国灭了之后,他把西施接回来,两个人逃了,去做买卖,做小生意。没有几年发了大财,发了之后他修大布施,把这些钱财救济一些贫穷苦难的人民,散财。散了之后,又从小生意慢慢做起,过个两三年又发了。
历史上记载,三聚三散,他跟这些众生结多少的恩惠!死了之后,中国人供奉他做财神,很有道理!中国大陆上财神是范蠡,他是一个发财的好榜样。财从哪里来?布施,欢喜财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他不享受,不愿意过富裕的生活,过很普通的生活,多余的钱都帮助社会大众,慷慨大方。现在我听说许多地方供财神是供关公,我不晓得这是什么意思,关公与发财好像不相干。供关公,关公是讲义气,特别是情义、恩义。中国从前敬关公是敬义气。人在社会,人与人之间要讲道义。道义有仁义、有情义、有恩义,义气特重的人在历史上称为侠义,所以用关公来做财神好像没有什么道理。用范蠡是非常有道理,是一个发财人的典型模范,因果圆备。
我们要想发财,应当向范蠡学习,修财布施。要想增长聪明智慧,你就要懂得法布施,决定不吝法。我教人、我劝人、我帮助人,我知道多少完全告诉你,一丝毫不保留。保留,果报是愚痴。世尊的弟子周利盘陀伽,我们大家都很熟,《阿弥陀经》上一开端有列他的名字,祖师大德讲解《阿弥陀经》,把他的故事也注得很详细。这个人世尊弟子当中,那真叫奇笨无比,找不到第二个了,没有悟性,又没有记性。他的哥哥比他早出家,他以后出家,他的哥哥都摇头:「这个人,弟弟怎么能学道?」带来给释迦牟尼佛看,释迦牟尼佛居然收了他,他哥哥也觉得很意外。教他念两句偈,念到下一句上一句忘掉了,再教他念上一句,下一句又忘掉了,一点记性都没有。佛分配他一个工作,教他每天去扫地,拿著一个扫帚,佛就叫他只念扫帚,天天扫地,扫了几年之后他开悟了,他明白这个道理了。世尊说他往昔的因缘,过去生中他是修行人,他是个讲经的法师,吝法,他所知道的讲一半还留一半。为什么?怕别人超过他,所以来生后世,生生世世得愚痴果报,这是我们一个很好的样子。你要是吝法,自己手上有法物,好像有经书、典籍别人要,自己不看又不给别人,你来生得愚痴果报;你懂得,跟别人讲解,你还留一手,周利盘陀伽是例子。他要不遇到世尊,恐怕他的愚痴还要报很多世。这些我们现在明白,都是菩萨大权示现,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这个样子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欢喜修法布施,不但来生你更聪明、更有智慧,此生你的聪明智慧也年年增长、月月不同。为什么不修?修无畏布施,多多照顾无依无靠的老人、孤儿、贫病,生病没有钱看医生,没有钱买药,我们能发心帮助他们,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现代的人有一个很错误的观念,自己一生当中勤苦的经营,总是想储蓄留一笔钱养老,还要留一笔钱准备自己将来生病的医药费,医药保险、医药费。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不是正确的,佛法里头没有。你留一笔钱想防老,你将来一定会老,你留一笔钱准备做医药费,你将来一定会有病。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还没有老,天天在想老,没有生病,天天就打算将来生病要留医药费,错了!
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她从来没有想过她老了,所以她不老;从来没有想过她要生病,所以她不生病。她每天修无畏布施,今年一百零三岁,还要照顾二十多家贫病穷苦的人,给他们送米、送油,天天跑,帮助他们缴房租,生病的时候带他们看病,帮助他们买药。她一生修这三种布施:财、法、无畏,特别著重在无畏布施。她自己本身没有财,她做义工,义务的照顾大家、帮助大家服务,她用内财布施,身体健康,一百零三岁,一点毛病都没有。所以她常说:「我们要长寿,不要老」,这个正确,要长寿,要健康,不要生病,她统统做到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照顾贫苦的人、照顾生病的人,就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是敷衍塞责,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我们从她看到她的因,也看到她的果报,再看看佛经,两下对照一看,佛讲的话一点都不错,我们不能够疏忽。
菩萨行门虽多,无量无边的法门,佛讲经说法把无量的法门归纳成十个法门,十波罗蜜,这十个波罗蜜还可以归纳,归纳成一个就是布施。你们诸位细细想想是不是?布施里面包括财、法、无畏三大类。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你是个持戒的人,人家对你放心,谚语常讲「财不露白」,怕你知道了,你起了恶念,你要来窃盗;你是个持戒的人,你看到了,放心,没有关系,他不偷盗的,他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他知道了没有关系,人家放心,没有恐惧,这是无畏布施!你修忍辱,没有关系,我说话说错了,得罪他,他不会记仇的,他不会报复的,他心安,这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加上后面方便、愿、力、智,全部属於法布施。所以我初学佛,向章嘉大师请教:「佛法我知道无比殊胜,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契入?」他老人家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清凉大师在经里面告诉我们,行门总结到最后一个字「舍」,舍就是放下,用舍心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就是波罗蜜。舍的心没有放下修这些,那是世间有漏福报,不叫波罗蜜。波罗蜜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清净心、无相智,修这十个法门,这叫波罗蜜。
果报当中「财能资身,无畏益心,法资法身」,这个说得深、说得高。财布施能滋润我们的身体,健康长寿;无畏布施利益我们的心,什么心?慈悲心,必定是增长慈悲心;法布施是滋润我们的法身;「故得果身,身最殊妙」,以是其身最殊妙。我们离开清凉大师这个注解,用现代的话来讲,大家更容易理解:财布施,你的财用不缺乏,愈施愈多,我们现在一般人讲,这个人一定得福报,福报现出来富贵相,这是身体富贵相;法布施,你得的是智慧相;无畏布施,一定得清净长寿相;这个讲法大家好懂,你现在得利益,「以是其身最殊妙」。
由此可知,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常讲庄严我们自己的身相,也就是庄严佛家所讲的法相,现在我们一般所讲的形象。你走出去,你的形象如何能叫别人见到,对你生欢喜心、生尊敬心、生仰慕心、生效法心想跟你学。你是社会大众学习的好榜样,大众看到你才晓得怎么样能发财,怎么样能增长智慧,怎么样才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每一个人都希求,拼命在追求,可是怎么样?搞错了,他不懂这个道理,也不懂这个方法。他的结果是恰恰相反,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想得到这三个结果,他不晓得这里头道理。
一般常人,我常常劝同学,你没有开始学佛之前,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原因在哪里?教你深深了解因缘果报,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用什么方法强求都求不得,不叫冤枉吗?命里没有的能不能求到?能,有道理、有方法,你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求儿女得儿女,求什么都能满你的愿。什么原因?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学、智慧的教育,智慧开了,没有一样不圆满。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意思没有讲完,我们下一堂课接著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