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五一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九卷)  200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519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第八大段,第八大科,「明座内众流分」,这一段为我们介绍如来师子座里头出现许许多多的菩萨众。经文分十段,第一段是说出处,第二段是说众类,第三段列名,第四段结数,第五段是供养,这些大众供养,第六段是「供众海」,第七段是「敬绕佛」,第八段「坐本方」,第九段「叹德能」,最后一段是赞颂。

  【尔时如来师子之座,众宝妙华,轮台基陛,及诸户牖,如是一切庄严具中。】

  这是第一段,是讲的出处。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座就是总,宝是别,有总有别。『如是一切庄严具中』,这是这一小段里的总结,结,结得很广,它说的「一切」,换句话说,不只『轮台基陛及诸户牖』,不只这些。「所以此能出」,怎么能出这么多的菩萨?从如来师子宝座里面流出许许多多菩萨。大师在这里告诉我们,「座该法界」,如来师子座多大?包含了整个虚空法界,这是不思议境界;「依正混融」,到常寂光土身土不二,身即是土,土即是身,所以这个境界是常寂光的境界,也就是宗门里头所谓的万法归一,这真正归到一。身与土也归一,所以才出无量无边的菩萨众。在这个境界里面,「一一纤尘」,我们讲微尘,一一微尘「无不广容普遍」,像经上讲的「芥子纳须弥」,一毛端之中,不是一尊佛在那里转大法轮,遍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菩萨都在这毛端里转法轮,一一毛端无不如是!所以「座遍刹土」,无量无边的刹土「恒在座中」,故从座流出,这个不是变化。这座多大?虚空法界有多大,如来师子座就多大,真的是法性身、法性土。

  大师后面有几句话说得好,「若约法空之因」,如果就法空这个因来讲,「及法空之座,则万行为严,能生菩萨」。什么是庄严?『众宝妙华』,那是表法的,代表诸佛菩萨,大乘经里常讲的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才是庄严。「能生菩萨」,生的菩萨数量无量无边。读《华严经》最重要的是要能体会它意在言外,决定不能著相,决定不可以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那你看《华严经》就把它看成世间的神话小说,而不知道它所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最高的境界,我们相信佛所说的这句话:「不思议境界」,前面普贤菩萨所说的。

  【一一各出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

  师子座里面一一庄严具中,那个庄严具太多太多了,一一庄严具里面又『各出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这是圆教大乘,所以师子座里头不会流出声闻、缘觉,也不会流出权教菩萨,它流出的是菩萨摩诃萨。这一句话,我们就清清楚楚体会到法身菩萨,为什么?从法性座里头流出来的,当然是法身菩萨。菩萨是三贤位的菩萨,这是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摩诃萨是地上菩萨。下面第三段「列众名」,列名,名太多了,哪里能说得尽?略举十位上首来做代表,每一位上首代表一方,十位上首代表十方,十方是四方、四维、上下。

  【其名曰: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萨摩诃萨。雷音普震菩萨摩诃萨,众宝光明髻菩萨摩诃萨,大智日勇猛慧菩萨摩诃萨,不思议功德宝智印菩萨摩诃萨,百目莲华髻菩萨摩诃萨,金焰圆满光菩萨摩诃萨,法界普音菩萨摩诃萨,云音净月菩萨摩诃萨,善勇猛光明幢菩萨摩诃萨。】

  这是十位菩萨的德号,代表一一庄严具中所出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以这十位菩萨来做代表,代表十方。下面是结众数:

  【如是等而为上首】

  这一句是结前面十位,这十位等而为上首。

  【有众多佛刹微尘数同时出现。】

  由此可知,十方各个皆有众多佛刹微尘数同时出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庄严具不只一种,太多太多了。如果我们冷静去想想,这个师子宝座是尽虚空法界,我们这个世界在宝座当中;能不能看到宝座?看不到,我们太小了。有众多刹尘之数,这种境界、这个现相,我们世间人没有法子想像;想像尚且不能,怎么能够说得出来?因此,我们对於佛的境界决定没有疑惑,他要不是契入这个境界、亲证也就是亲自见到这个现相,他怎么能够说得出来?这个现相不是六道凡夫能够想像得出的,也不是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所能知的,所以「不思议境界」我们从这一段经文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知道这一句话的含义。

  下面是第五段,从宝座流出来这些菩萨,当然要供佛,这一定的道理。菩萨见佛,哪有不供养的道理?这是我们要学,要学菩萨懂得布施供养。常常有布施供养的心,常常有布施供养之行。请看经文,这个地方也有十句:

  【此诸菩萨,各兴种种供养云。】

  『兴』是兴起,我们讲发心,这个发心是自自然然的,兴起种种无量无边的供养。『云』这个字代表非有非无,相有理无。云彩,我们在下面看到天空上有云彩,现在我们坐飞机飞到云层上面,看到云是一片雾气,不可得!佛用这个字让我们在这里面觉悟,世出世间所有的供养要不要?要!为什么?表敬意,表我们的敬意。能不能执著、能不能分别?不能!为什么?毕竟不可得!我们用身体供养,我们这个身相也不可得,《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虚妄就是云的意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也是云的意思。敬意不能没有,供养不能没有,决定不能够起分别执著。

  所以凡夫不行,凡夫我们布施供养送礼物,别人送给我们,我们送给别人,著相!有分别执著。诸佛菩萨彼此供养都没有分别、都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执著的供养称性,是性德。为什么?无论什么供养具都平等,法性平等,没有高下。没有说你送供养的礼物很名贵,他供养这个东西很普通,没有!决定是平等的,完全称性。我们从这里头体会得,就能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我们送别人的礼物我们晓得,他不是佛菩萨,他会分别执著,他收礼物确实有轻重贵贱之分;别人送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学佛菩萨就在学这一点,一律平等,决定不起分别执著,诚敬心是平等的。我们从这些地方去体会,自己才能真正得受用。

  佛经里面看到这个「云」字,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但是事不能没有,这正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要懂这个意思。这一句是总说,下面再别说。别说说不尽,也只举例而说,举十个例子;「种种供养云」下面是十个例子。

  【所谓一切摩尼宝华云】

  这是供华,香花供养这是最普遍的。花表因,我们看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花代表因,代表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之因。『摩尼』是自在的意思,摩尼叫如意宝,一切如意的宝花。如意,那就是能称一切众生的心,这个花你喜欢它是什么颜色,它就会变什么颜色,喜欢它是什么形状,它就会变什么形状,能随人意。第二句:

  【一切莲华妙香云】

  莲华是表离一切污染,妙香!清净无染的妙香。闻到这个香气身心清净,这是用香来供养。第三句:

  【一切宝圆满光云】

  所有供养具都没有离开宝,从宝座里头流出。光表智慧,华表因行,香表妙德。第四句:

  【无边境界香焰云】

  有香有光,焰是光,火焰;『无边境界』,如来、法身菩萨所证得的。第五句:

  【日藏摩尼轮光明云】

  『日藏』是比喻太阳,在我们境界里所有光明,太阳光最大。太阳是圆的,用『摩尼轮』来比喻。第六句:

  【一切悦意乐音云】

  这是音乐的供养,音乐歌舞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非常之多,现在人讲文艺的表演。佛经里面,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世尊示现成佛第一部宣说的大经,说得很多。所以我们在中国,敦煌、云岗许许多多石窟里面看到这些绘画、雕塑、浮雕,看到佛在那里讲经说法,天人供养。在这些变相图里面,许许多多天女散花、音乐舞蹈,供佛,供养大众。这也显示福德圆满,是福德圆满之相。第七句:

  【无边色相一切宝灯光焰云】

  灯明供养。现在接近新年,我们看到路上张灯结彩。大的节日,许许多多大小城市村镇都有灯火来庆助,这是一种非常喜悦的气氛,也是承平兴旺的气氛。往年我们在美国过年,当地人过圣诞节,张灯结彩,香港也不例外,现在已经开始灯都吊上了。《华严经》里头早就有,诸佛如来讲经说法的大会,有人用宝灯来供养。第八句:

  【众宝树枝华果云】

  这也是喜庆节日里面不能缺少的供品,是庄严具。宝树、华果,供华供果供宝树。我们人间供这些,都是用些象徵性的,像圣诞节快到了,外国人用的圣诞树,树上张灯结彩。这样的庄严具都是无量无边,我们能想像到场面的壮观。第九句:

  【无尽宝清净光明摩尼王云】

  『摩尼』是如意宝珠,『王』形容它大,这是很大的摩尼珠,摩尼珠中之王,它放光明。现在我们人间没有这个东西,但是象徵,我们用灯来代表。圆球这种形状的灯光,也有许许多多的色彩,把它来代表清净光明的摩尼宝珠。最后一句:

  【一切庄严具摩尼王云】

  这一句里面东西就多了,说之不尽。『一切庄严具』,都是用摩尼宝所造的。后面这一句总结:

  【如是等诸供养云,有佛世界微尘数。】

  这是总结它的数量。菩萨无量无边,每一位菩萨只要有一个供养具,这个供养之物品也就无量无边。再看底下这一段,菩萨供养佛、供养世尊,不能疏忽大众,这是一定的道理。

  【彼诸菩萨,一一皆兴如是供养云。】

  这一句是总结上面的。

  【雨於一切道场众海,相续不绝。】

  这是把所有一切供养都送到了,送到这个大会上。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有开示,「众多菩萨,各兴刹尘供云,已重叠难思,况相续不绝。」我前面讲的比喻太少了,一尊菩萨带一个供养,一样东西供养;清凉大师说的,每一尊菩萨他所兴的供养具都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菩萨,这些供养具重叠难思,又何况相续不绝!我们读这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是现相,我们听到了,我们想像这个境界。再深入去思惟,我们应当如何学习,怎样落实到自己生活当中?学习菩萨「广修供养」,普贤菩萨十愿第三愿,这些菩萨们做到了,做给我们看。

  清凉大师说,「而诸供具,皆称云者,乃有多义。」供具为什么都称云?这里头有很多意思,下面注解里面一共有九个意思,所以称为云。第一个是「色相显然」,清清楚楚,你真的看到了。第二个意思「智揽无性」,你要有真实智慧去观察,这些供养具是变化所作,有相无性;就是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因此不可以分别执著,显示出心境平等、心境一如。第三个,「从法性空无生法起」,这些供具从哪里出来的?从法性空里面无生法现出来的。第四句,「能现所现,迥无所依」,随著菩萨供养的心自自然然出现,庄严道场。第五句是「应用而来,故来无所从。用谢而去,故去无所至。」诸佛世尊这个时候讲经说法,集会大众,菩萨兴供养,无量无边的供养具就现前了。这些供养具现在空中,变化万端。这个变化不是人为的,不是人设计的,自自然然编织成美妙的图案。这些图案当中显示如来所说的微妙大法,让你看到之后,你就觉悟,你就明白了。用它的时候,这个相就现前;不用的时候,相就没有了。「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要用的时候就现前,不用的时候就没有了。

  我们现在这个庆典节日快要到了,大家张灯结彩,忙得不亦乐乎,装饰市容。节日过去之后,又要把它卸下来,当作垃圾来处理,确实是很麻烦。说实实在在的话,在经济不景气的这个时候,我们感觉得这是一笔很大的浪费。不像诸佛菩萨他们的示现,要的时候现前,不要的时候没有了,这个道理是现在科学家所讲的「质与能」,自在变幻的境界!我们知道能量是充遍虚空法界,需要用的时候,把这些能量变为物质;用完之后,把这个物质又变回成能量,能与质互相转变,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这个样子。物质从哪儿来的?物质是能量变现出来的。科学家告诉我们,能量集聚就变成物质,科学家讲的,事实是不是如此?我想不然,不尽然!能量集聚变成物质就太麻烦了,哪有《大方广佛华严》里头讲的这么自在!所以科学家是在摸索、是在探测,实际上的真相他没有发现。但是能与质的互相转变,这是正确的。不仅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就连一真法界都不例外,可以说都是质跟能互相在转变。这一个道理我们要是明白了,我们就晓得什么叫「不去不来」,什么叫「不生不灭」。《中观论》跟我们讲,「一切诸法,本来皆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所以才说不可思议!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用云来比喻。

  第六个意思,「能含滋润」,云是雾气,有滋润这个意思。这些供养具能够启发大众的觉性,它有这个意思在,能帮助大众破迷开悟。第七个意思,「注法雨」,表法,看到这个境界,佛不说法意思都明显了。第八个意思是「益万物」,不但与会菩萨得益,凡是见闻的一切大众,没有不得利益的;纵然是下下根人,能看到这个境界,阿赖耶识里头也种了善根。第九个意思「重重无碍」,云确确实实没有障碍。「重重无碍」,现在我们比古人更清楚更明白,知道地球的上空,云层确实是一层一层重叠的。供品里头有这么多意思,这都是云的形象,所以句句都用云来表法。大师在此地提示我们,「上下诸文,云义皆尔」,我们了解,凡是经上讲到云,都有这个意思。

  【现是云已,右绕世尊,经无量百千匝。】

  献上供养之后,向佛致敬。这个致敬是绕佛,绕佛一定是右绕,顺著右手,现在我们一般人讲顺著时钟的方向,右绕!这个代表随顺如来教诲,随顺法性,而不能够左绕,左绕是违背法性。这些都是表法的意思,时时刻刻提醒初学,也提醒自己,自己没有成佛,纵然证到等觉菩萨位,还是菩萨,还没有证得究竟果位,都要随顺佛陀教诲,随顺佛陀的教诲就是随顺法性。『经无量百千匝』,我们平常在一般大乘经上看到,佛的弟子见佛都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是在我们人间;这些菩萨绕佛是「无量百千匝」,不只三匝。

  「座内众流」第八小段,「坐本方」:

  【随其方面,去佛不远,化作无量种种宝莲华师子之座,各於其上,结跏趺坐。】

  供养致敬完毕之后,自己退回到自己的方位,从哪一方面流出、流现的,就坐在哪一个方面。秩序有条不紊,显示出无比的庄严,它不凌乱。清凉大师注得好,「各坐本方,参而不杂也」,这场面多庄严!「如师子子,亦师子故」,这些菩萨是真正的佛弟子,佛坐师子座,他们也化作「宝莲华师子座」,那个样子很像佛。菩萨座也叫做师子,「自化自坐」,自已变化师子座,自己坐在上面,这实在讲也是在表法。表的是「自心智现」,这个境界是自己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的相,「还自安处故」,自己现的相还是自己在受用。

  诸佛菩萨坐的仪式多半是『跏趺』,我们一般人讲双盘,两个腿都盘在上面。为什么是这种坐法?都是为一切众生做榜样的、做示现的。《大智度论》引一首偈子讲,「若结跏趺坐,身安入三昧」,用意在此地。坐相,这种坐相是最安稳的。一般人不习惯,确确实实是不习惯,他没有养成这个习惯。年轻的时候要养成这个习惯,对你身体健康真的是大有帮助。我们知道人到中年之后,这个身体逐渐老化,骨头里石灰质多,显得僵硬,不像年轻时候那样的柔软,跏趺坐能够保持体质不衰。我们看到新加坡的许哲居士,一百零三岁了,她坐的时候都是双盘,她的骨头是软的,年轻时候锻炼出来的,养成一种习惯。这一个坐法,中年之后要学就困难了。所以无论学什么世出世间法,都要年轻,愈年轻愈好,根底好、基础好;四十岁以上就困难了,学什么都有障碍。

  学了之后就不能放弃,每天坐,只要坐下来就是这个仪式,佛法讲四威仪里头「坐如钟」,钟的形状多么稳重、端庄。《大智度论》里面这首偈子是说,「若结跏趺坐,身安入三昧。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除睡懒覆心,身轻不疲倚。觉悟亦轻便,安坐如龙蟠。」所以佛相多半都是跏趺坐,画佛像也是多半都画跏趺坐相。这个形相魔王看到都惊怖,魔希望扰乱道人心,坐在那里如如不动,魔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是讲跏趺坐的利益。下面第九段「叹德能」,这里面我们学习的东西就很多。

  【是诸菩萨所行清净,广大如海。】

  这一句是总说,赞叹总共有十二句,后面十一句是别说。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一段文是「叹其德能」,「别显一一各是一种清净广大」。文可以分做三段,第一段就是第二、第三、第四这三句,是说明「三业清净广大」。《无量寿经》佛教导我们「善护三业」,可以与这个地方的经文合起来看。第一句:

  【得智慧光,照普门法。】

  这一句是意业,身语意他把意业摆在前面,下一句是身业,再下一句是语业。清凉大师注解「智证普法」,这个意思很深。观音菩萨以圆融中道的智慧,我们在《心经》开端读到,观自在菩萨,就是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圆融中道妙观。「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在般若会上说的。佛教初学,说「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般若会上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个是对初学来讲修善,般若会上对一些大菩萨来讲,只要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一切世间苦都消失了,自然就没有了,你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嘛!佛教初学,有初学的办法;教法身菩萨,有法身菩萨的办法。我们今天属於初学,所以心善、思想善、行为善,实在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不会舍弃。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证得法身菩萨的境界,还要不要修十善业道?像观世音菩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照见五蕴皆空,还要不要修十善?还是修十善,一直到如来究竟果地,依旧不舍十善。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给九法界众生做最好的榜样、示范。见性之后,哪有不善的?真的到了纯净纯善,跟初学的凡夫在一起,决定是如斯示现。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的「严持戒律」,为我们示现的「以苦为师」,能吃苦,吃苦一丝毫埋怨的念头都没有。观音菩萨为我们示现的妙观,他是一个明心见性的古佛再来,早就成佛了。教化众生,给我们立了有十普法门,「得智慧光,照普门法」。

  《法华经》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中国读诵的人非常多。观音有三部经,实在讲念《普门品》的人最多。另外两部还很多人都不知道,第一部就是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第七回向章」,菩萨教善财童子自行化他,统统讲到,讲得很圆满。第二部经在《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部经里面大部分是讲观世音菩萨他怎么修成的,为我们做示范。第三部《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多分是讲菩萨如何帮助九法界众生。观音三经,三经都不是独立的,都是附属在大经里面。古时候有大德,现在也有一些大德,夏莲居老居士就把这三部经特别捻出来,合成一册《观音三经》;我过去也印过两种不同的注解,三经的注解。修观世音菩萨法门,一定要依这三经。要想深入,这三部大经要一起学习,《华严》、《楞严》、《法华》,这个顺序是依照释迦牟尼佛讲经顺序排列的。

  这里讲到「普门」,我们要略为跟诸位介绍「十普」。诸位同修看到十普这个名词,就知道是观音法门。第一个是「慈悲普」,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慈悲心遍虚空法界才普。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千不是数字,是表法的,表无量无边。哪个地方众生有苦难,观世音菩萨就来了,不要去求他,他自然就来了。人在痛苦的时候,虽然没有明著希求别人帮助,心里有这个念头,有这个意思,只要有一点点这个念头,这个念头非常微弱,自己还不知道,菩萨晓得了,菩萨一定来帮助你。决定不分国土、不分族类,像《华严经》上讲的无量无边刹海。感应决定不失时,众生有感,菩萨立刻就有应。菩萨的应,这个感应有四种,有「显感显应」,非常明显的求佛菩萨来救我,来帮助我,佛菩萨真来了。佛菩萨或者是化身或者是应身,很明显的「显感显应」。像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在路上生病了,附近没有村落、没有人家,这个时候真的是可怜。病倒不能动弹的时候,有个乞丐来了,来照顾他,一直照顾他病好,乞丐走了。他问那个乞丐叫什么名字?他叫文吉;问他住在哪里?他住在五台山下,他说:「你到五台山去问,他们都知道我。」老和尚到五台山打听这个人,人家告诉他,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化身来帮助他,显感显应!

  第二种「显感冥应」,我求佛菩萨,确实是很清楚、很明白希求佛菩萨来帮助,佛菩萨冥冥当中来照顾你,你看不到形相,可是确实得利益。这个境界、灾难自然消除,或者看到别的原因消除了,就逢凶化吉。没有看到佛菩萨的形相,其实佛菩萨在那儿帮助,冥冥当中在帮助,「显感冥应」。第三种「冥感显应」,好像自己并没有求菩萨,菩萨来了,菩萨在面前现身了。在过去,周邦道居士的夫人,感应地藏菩萨到她家里去化缘,那是属於冥感显应,她自己并没有起个念头来布施供养出家人,那个时候她并没有学佛。地藏菩萨化身示现一个出家人到她家里去化缘,因为她没有学佛,她又不懂得佛法,地藏菩萨化五斤香油,她也没有给他,菩萨就走了。走了之后,她想想很奇怪,为什么?她家里头的大门没有开,这个和尚从哪来的?他怎么进来的?走了之后,门还是关到的,他到哪里去了?这一桩事情,她很多年疑惑都解不开。以后到台中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把这些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说是地藏菩萨,她后悔莫及!这是属於「冥感显应」,她自己与地藏菩萨有缘,这个缘起现行,自己都不晓得,菩萨现身了!以后学佛学得那么虔诚、那么认真,有那么殊胜的成就,这个缘无比殊胜!

  第四种叫「冥感冥应」,冥感冥应实在讲最多,只要我们自己是以真诚心来学佛,佛菩萨都在我们周边,我们不晓得。确确实实诸佛护念,护法善神拥护保佑,自己不晓得。这个事情是真的,我们能够信得过,为什么?有一个事实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修学正法、弘护正法,魔王嫉妒,妖魔鬼怪统统都来障碍你、都来为难你,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是真实的事相。我们真修,真的在弘护,还能够维持在目前这个状况,如果不是诸佛护念、不是龙天善神保佑,决定不可能!不要说弘护了,就是修行,修行人心地要稍稍有一点退转、有一点疑惑,立刻就遭魔障!这个事情,我们从过去历史上看到,现在我们看看我们周边的同修,不论是出家在家,你不真干,魔不找你,为什么?不值得他来找你。你要真干,他就来障碍你。这些事情,我们在一生当中所见所闻太多了。说实实在在的话,我们修行这个功夫,魔王瞧不起,他知道你没成就,你出不了三界,他在旁边笑笑而已!

  稍稍有这么一点点小成就,谁找你?冤亲债主,你过去害他命,你没有偿他命,你过去破坏他的善事,他还没报复,你过去欠他的钱,你还没有还,你修行往生想走?他不会放过你的,他来刁难,我们生生世世得罪的众生太多太多了!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是不是真的念念当中把自己修行的功德与一切冤亲债主共享,有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好!把这些冤亲债主化解了。如果没有这个念头,他不会饶过你,你每天做课诵,诵经拜佛,甚至於讲经听经,你末后的回向,回向要是有口无心,没有用!回向念回向偈,要从内心里头真正有这个心,这个回向有用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可以跟冤亲债主给他化开,他看了也很欢喜。为什么?你修行修得好,我沾一点光,对他有利益。尤其是要发愿,我修行成就,我成了罗汉、成了菩萨、成了佛,先度这些冤亲债主,首先要来帮助你们,要来照顾你们。我早一天成就,你们早一天离苦,离苦得乐;我晚一天成就,你们就多受一天苦,常存此心!这是「慈悲普」,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要学习,念念不忘众生。过去无知,烦恼盖覆了我们自性,所以做了许许多多的错事,现在学佛明白过来、觉悟过来了,决定不伤害一个众生。对於从前做错的事情要忏悔,忏悔不是常常念著,忏悔是改过自新,把自己修行的功德供养给他们、布施给他们,这真忏悔!佛教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也是真忏悔。我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我要修行补过,别人对不起我的地方要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我们修的是什么?心地纯净,身口纯善。十善业道真的去做,特别是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佛在《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那个人的过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我们都不晓得;什么是假的?佛菩萨示现在表演的,那不是真的。我们这个世间,世间愈乱,众生愈苦,佛菩萨愈多,大慈大悲!灾难严重的地区,佛菩萨先来帮助。佛菩萨现的身分不一样,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有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示现的畜生道,还有示现的无情众生,树木花草,我们哪里知道?确实,这是真的事情。一定要养慈悲心,大慈悲心,「慈悲普」,这是十普里头第一条。

  第二个「弘愿普」,观世音菩萨我们大家都知道,是阿弥陀佛的学生,阿弥陀佛得力的助手。於是我们就晓得,弥陀发四十八愿,观音菩萨怎能没有四十八愿?学生的愿就是老师的愿望,这才是继法的弟子,传法弟子。以誓愿为己愿,以佛愿为己愿。通常经论上所讲的「四弘誓愿」,愿愿都遍虚空法界,才叫普。怎么修法?「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服务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烦恼无尽誓愿断」,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他们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我要断,看到别人有贪烦恼,我要把贪烦恼断掉;看到别人有瞋烦恼,我要把瞋烦恼断掉;看到别人有嫉妒烦恼,我要把嫉妒烦恼断掉。我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毛病过失,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种种不善,我要在自己分上断得干干净净,这就普了!断烦恼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是为帮助众生,为众生服务。

  学法门亦复如是,无量无边众生根性各个不相同,我们如何去帮助他?帮助他的重点是破迷开悟,方法、手段无量无边。法门无量,那是方法、手段;目标只有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不必说了,那是果,我们的服务在因。乃至於「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在这一个段落里面看到了佛境界,只有证得圆满的佛果,像毗卢遮那佛这个境界,才真的是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在这个境界里头我们看到了,这话是实话,一点都不假!所以这是「弘愿普」。

  第三个是「修行普」,行是造作、行为,善的行为、善的造作必须念念增长,不是天天增长,是念念增长。不善的思想、不善的造作、不善的言语,要念念把它断掉,这就是三十七道品里头的「四正勤」。境界都是遍虚空法界,自他不二,就普了!自行即是化他,化他即是自行,不要再有一个念头,「哪是自行、哪是化他?」你把它分成两段,这是错误的,这就不普,圆融成一体才是普门。第四个「断惑普」,这是讲断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是盖覆我们的真性,都是障碍不思议解脱境界。惑障要断得干净,所以不能有毫分不善夹杂,不能有毫分不净夹杂。身心世界,在佛法里面讲法界,融成一体。心与虚空法界融,身与刹土众生融,这才入普门。

  第五「入法门普」,我们在大乘了义经典里面明白了,一法入一切法入,我们入一个法门就入一切法门。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个有限,自性本具的无量无边,一入一切入。因此我们学习,不能不懂这个道理。真正懂这个道理,你才会专心。专心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能入。一定要了解「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能见性,门门都能彻法底源,所以一通一切都通了。古大德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什么道理?入法门普。我学这一部经,另外一部经拿来的时候,我就不通了,自己一定晓得,我入得不够。像我们挖井一样,挖得不够深,水出不来,还要往下面挖。有些地方那深水井,这个井打下去两三百公尺水出来了,不是没有水,深度不够。

  我们学经教亦复如是,佛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的「深解义趣」,我解得不够深。达到一定的深度,通了,其他经都通了。你才晓得达到一定的深度,给诸位说,三昧现前了,你心是定的,不是散乱的。定就开智慧,智慧就通达。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学东西最忌讳的是杂修,是你学得太多太杂;太多太杂,你不会得三昧,也就是说你的心定不下来,你心里头一定还是有妄想、有执著、有分别,你智慧怎么会开?古大德教我们的方法是正确的。现在一接触佛法就广学多闻,样样都想学,样样都想通,结果搞了一辈子,一部经都不通,错了!所以真正初学,能不能学《华严》?不能学《华严》,为什么?太大了,受不了!要选一部适合自己程度的经典,不要太长,一门深入。《华严》能不能听?能听,你多听帮助你开智慧,听了以后不要执著。听懂,很好,听不懂,没有关系,无所谓!懂一句,有一句的受用;懂两句,有两句的好处,这就行了。到什么时候才学?智慧开了,通了,那个时候你学起来容易,你不会感觉到困难了。这是入法门普,入法门普是一法入,不是多法入。一法入,入了之后一切入了,这就对了。好,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