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七一卷) 2001/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471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主地神第八句:
【寂音悦意主地神,得普摄持一切众生言音海解脱门。】
清凉在这一句,为我们说明的是「长行,一言尽摄无余。偈颂,则一言普遍无极」,长行跟偈颂合起来看就是大乘法里头常讲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样的境界,当然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才有这样圆满的德能。说到如来果地,也就是说到我们自己的自性,在这部大经里头在在处处显示当人自性功德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如何能够圆满现前起用?这是佛法修学真正的目标,也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学佛不能够把方向目标订在这个地方,实在是错了。
菩萨的德号『寂音悦意』,「寂音」是讲的称性,「悦意」是讲的摄受众生,能够令一切众生都满意,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一桩事情,佛菩萨能做到。如何能够令一切众生都满意?他这个音不是别的音,「寂音」,是从清净寂灭里面发出的音声,才能令一切众生满意。清净寂灭是性体,《仁王经》上讲五忍菩萨,最高的层次是寂灭忍,下品寂灭忍是法云地的菩萨,中品寂灭忍是等觉菩萨,上品寂灭忍是究竟的佛果,大乘经上也有称为妙觉位,《楞严经》上称妙觉。在这个时候,无论是示现、无论是言音,都叫做寂音。因为令一切众生悦意,所以菩萨修学的法门,『普摄持一切众生言音海』。从法门里面来说,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菩萨是语言学家,古今中外的语言他都能够通达无碍。
『普摄持』,「普」的意思是平等的摄持。对象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当然指的是九法界众生。读《华严》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字样一定要懂得,它是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要怎么学法?「摄」是摄受,「持」是保持,摄受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交往。我们与一切众生交际往来,也就是今天所谓人际关系,这种良好关系要能够永远保持而不丧失,这可不是一个容易事情。但是这一桩事情非常重要,古人常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说明三个关系。天时就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谈到的,佛教我们什么东西?我常说佛法教导我们三桩事情,第一桩事情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二桩事情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桩事情是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就是天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是地利,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人和。三个关系哪个关系最重要?人和最重要。但是那两个关系不能够疏忽,疏忽了也不行。实际上讲这三个关系是同等的重要,同等重要里头人和摆在第一。真的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了,说老实话天地鬼神看到都欢喜;人与人的关系搞不好,天地鬼神看到厌弃你,讨厌。天灾人祸怎么能避免?这个事情多么重要。
所以在佛法教学里面,这是课程的重点。佛教菩萨四摄六度,四摄是摄受,六度是保持。以大菩提心来从事於这桩事情,那就是「普摄持一切众生」,不仅是「言音海」,世出世法无一不普摄受。所以我们读到这一节经文,最低限度要学会摄持,这个太重要了。真正要做,菩萨名号「寂音悦意」,那个寂好。实在讲,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烦恼习气,一个人要想令一切众生都生欢喜心,谈何容易?甚至於在我们感觉当中连佛菩萨都做不到。释迦牟尼佛僧团里面还有提婆达多,六群比丘常常闹事,扰乱僧团。僧团外面有六师外道,对於世尊的教学未能完全了解,於是有意无意也会造成一些障碍,哪能令人都满意?最明显的魔王波旬,处心积虑要破坏佛法,这个「悦意」太难做到了。
但是「寂音」真的能把这个事情处理得圆满,寂音是心里面一念不生,寂静的状态这是真心,真心的本体。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心现的,从心现我们能够体会这个悦意的意思,所以这一点我们要学习,要把它落实,那我们的受用真的是无量无边。先不说他受用,说自受用,必定能够证得无量三昧,这是诸佛菩萨修学的。那就是要保持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永远保持平静,回归到寂灭。保持寂灭,这是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应当知道用功的。这样的心,修学四摄六度,就如菩萨摩诃萨一样,平等摄受一切众生。如果要能够永远保持,那是需要高度的智慧,真实智慧、善巧方便这才能做到。
说到四摄法,我们不能不略略的提一提,虽然常说,常说我们没有落实。四摄法,头一个是布施,六度头一个也是布施,它的意思不一样。六度里头的布施,意思深广无尽;四摄法里的布施,意思没有那么深,也没有那么广。简单的说法,人与人之间往来交际,以什么为最先?四摄法里头「布施」,那我们就明白了,这个布施原来就是讲的送礼请客。人与人往来,送礼请客是最先,我们可不能忘记。初交也许你会记得,我们初认识一个朋友送个纪念品,彼此交换一点礼物。人与人之间交际,社团与社团之间的交际,譬如我们佛教团体,我们跟其他团体往来,或者我们跟其他宗教往来,国家与国家当中的外交、交际,不能忘记送礼。外交礼节是一个专门的功课,这一点大家重视了,但是我们平常人与人之间的往来疏忽了,跟外交礼节是同样的重要。
我们看古时候朋友之间,许许多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我们好的榜样。那些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都有常礼。这个常礼一定要遵守,不能失礼。礼尚往来,这个尚是崇尚,礼的精神是崇尚往来。往来要密切,要常常往来,交情才厚,彼此了解才深,才真正达到第二个「爱语」、第三个「利行」、第四个「同事」。人与人之间不能不常往来,常往来什么事都没有了。由此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人与人当中的误会怎么产生的?不常往来。不常往来一定造成互相猜疑,猜疑常常猜错了,做了错误的判断。同样道理,我们宗教与宗教之间,再扩大国家与国家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常往来必定就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一处要常往来,不可以不往来。
菩萨他修的法门特别重视这桩事,可以说「普摄受」就是讲的常往来,就是讲的交际,这里面可以化解许许多多的天灾人祸。人与人之间没有误会,就不至於产生争斗,不会发生战争。人与大自然也能常往来、常常关心,减少许许多多自然的灾害。人与天地鬼神常往来,就能得到不同维次空间的神圣冥显的加持。冥是暗中加持,显是明显的加持。他的生活当然幸福美满,这是肯定的。第九句:
【妙华旋髻主地神,得充满佛刹离垢性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焰云普遍,令物离垢为性」。这句话不太好懂,焰是火焰,它表智慧,因为它都是放光的;唯有智慧光明,能令一切众生远离垢污,垢污就是染污。令一切众生,清凉这里注得好,「离垢为性」,解释这个地方「离垢性」,他修的法门是『得充满佛刹离垢性』。这个意思我们要能够体会,离垢性是真实智慧,什么时候我们自性般若现前,自性般若确确实实充满佛刹,这个佛刹不是一佛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无不充满,这才叫离垢性。由此可知,「垢」就是指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自性般若光明现前,转烦恼为菩提,这才是真正的离垢为性。
『妙华旋髻』菩萨,德号里面「华」表修因,「妙华」。在大乘经里面有《妙法莲华经》,那是一乘圆教的大经。在佛法教学里面常常把华比作因,植物先开华后结果,华如果开得好,我们就能够预知果结得好,这一年果实一定丰收,所以华代表因行。华指什么?通常是指六波罗蜜,从六波罗蜜来看,这个离垢性就很明显了。布施波罗蜜,能离悭贪垢为性,悭贪是垢秽;持戒波罗蜜,能离恶业垢秽之性,这个意思更明显、更清楚了。六波罗蜜是因华,大菩提是果报,果德,修因证果。我们要向地神学习,地神的心量充满佛刹,不是将这个土地分割小块据为己有,那就错了,就完全错了。
无论这个地神管辖的范围是大还是小,在《华严经》上大小不二。佛家常常讲「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是大能够包容小,这个没有问题,我们很容易懂。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很小,怎么能够容纳须弥山?这个就不可思议了。确确实实能容纳须弥山,须弥山没有缩小,这个芥菜子没有放大,这是不思议境界。你要是落入思议里面,就不能相容,你就无法理解;如果你把思议统统舍掉,这个境界就现前。不能思不能议,这个思就是想,不能想;议是说,不能说。为什么境界现前?到你不能思不能议的时候,是入了寂灭的境界。寂灭境界里面没有大小,没有长短,没有来去,没有生灭,你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了。真相之性如是,真相之相亦如是。说真相之性如是,我们勉强还能接受,说真相之相亦如是,我们不能接受。什么原因?我们长时劫,这不能讲时间,要用劫来计算,长时劫堕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起心动念全是妄想分别执著,於是这事实真相一无所知。佛菩萨偶尔跟我们谈到事实真相,我们就觉得非常奇怪、非常的诧异,没法子接受,就是这么个道理。
现在我们要怎样学习?学习《华严》大教,我们要接受这个课程。要学习这个课程,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拓开心量,心量小没有法子接受这个课程,心量要大。我常常劝勉同学,舍弃自私自利,你才能学大乘,何况是学《华严》!舍弃自私自利可以学大乘,说老实话学《华严》还不行。说真的,有自私自利的心,连学小乘都有障碍。你看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讲的须陀洹,须陀洹有没有自私自利?小乘初果须陀洹也离了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证须陀洹果。於是我们就知道,我们也是多生多劫修行,搞到眼前这个地步,什么原因?没有把我执舍掉,没有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舍掉。现在不但讲舍,稍微淡一点都有好处。但是这个稍微淡一点,我们都很难做到,「我的利益」看得太重太重了。
我常常说,说无数次了,但是还要说,为什么?大家没省悟过来。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确确实实有控制的欲望、控制的念头,这个念头不能放下,就是常讲的自私自利放不下,自私自利从哪里放下?从这里放下。对於一切人事物占有,「据为己有」这种念头是错误的念头,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行为,与佛法完全相违背。佛陀教导我们,用什么态度对於一切人事物?随缘。起心动念想控制、想占有,那是攀缘不是随缘。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跟诸位说,临终时往生极乐世界一丝毫牵挂都没有。现前心里头无牵无挂,无有忧虑,你现在得自在,换句话说,你身心健康。为什么健康?你跟法性合而一体。法性里头没有这个念头,没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没有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没有!没有这个东西据为己有,没有,连己都没有。「我」都没有,哪里会有「我所有」?我跟我所有,凡夫有,圣人没有。什么叫圣人?随顺法性的人,这个人叫圣人,或者我们换句话说,随顺自然的人,这就更容易体会了。一切随顺自然,自然而然,这多好!一丝毫勉强都没有。
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然后我们的真诚心充满虚空法界,一丝毫虚伪都没有。虚伪是垢秽,真诚是离虚伪垢秽之性;清净是离染污,清净是离染污之性,这个性是讲体性。平等是离高下的体性,正觉是离迷惑的体性,慈悲是离自私自利的体性,一一都充满虚空法界。这是什么样的气象?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努力去学习,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现在搞错了,对於事实真相是一无所知,所以堕落在六道三途,苦不堪言。第十句:
【金刚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法轮所摄持普出现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法能摄持心行,如金刚之轮。佛则不动现世,若须弥出海。」后面这是解释『出现』的意思。菩萨的德号,有『金刚』、有『普持』,「金刚」明显表现出佛法里面最重要的大法,金刚般若。所以清凉大师说「法能摄持心行」,这句话没错,这个法就是金刚般若法门。如果修学这个法门,我们的心行自然就与法性相应。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世尊像法的时代,佛法传入中国。而世尊的法运,正法时代戒律成就,像法时代禅定成就,末法时代净土成就,这是佛在《大集经》所说的。佛教是像法传到中国来,所以禅风就兴盛起来,一直影响到近代。从菩提达摩把禅宗传到中国,到惠能大师达到登峰造极,影响一千多年,所以在中国大陆看看一般的道场寺院,多半都称为禅寺。
可是在近代有名无实,往年倓虚老法师在香港讲经教学的时候常说,他一生亲近不少善知识大德,对於修禅他说得禅定他见过,听说的那当然更多了;开悟的,他没有听说过,当然他没有见过。所以他虽然是天台宗的传人、天台宗的大德,他念佛求生净土。天台宗的祖师大德念佛求生净土不足以为怪,从智者大师开始,智者大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所以天台宗的祖师大德,虽然修禅观,「摩诃止观」是禅,「小止观」也是禅,最后都是念佛往生净土。这个般若法门,随著六祖惠能大师流通到全国,六祖是从《金刚般若》里面开悟的。所以这部经因人而知名度大大的增长,这部经在中国就变成家喻户晓。
《华严经》主地神长行第十句:
【金刚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法轮所摄持普出现解脱门。】
这一位菩萨所修学的法门,前面虽然介绍过,但时间到了,我们的话还没有讲完。因为我们看到《华严经》上这许许多多神众,清凉大师注疏里称之为杂神众,这些神众几乎全都是诸佛如来应现的,确确实实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门得度,就示现哪一种法门」。总的来说不外乎弘护,弘法与护法。我们如果看出这一个事实,体会得真实的道理,自自然然就明了,实在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原本一体。会学的人在我们生活的周边,一切人事物点点滴滴,无一不是菩萨学处。正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所示现的,学生只有我自己一个人,除我自己之外,无一不是善知识,这样才能够一生圆满成就。
『金刚普持主地神』,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得一切佛法轮所摄持』,「一切佛法轮」就是抓住整个佛法的总纲。整个佛法的总纲是什么?他名号上讲的「金刚普持」,一切佛法岂不就是指的《金刚般若》吗?我们再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讲经有几个大单元,这就是古大德判教「五时说教」,把它分成五个时期,这是讲大单元。第一个时期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在菩提树下,那是在定中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这部经是佛在定中讲的,我们一般人看不到。你没有这种定功,你就没有办法参与这个法会。我们想想这些神众哪有这个功夫?这些神众还都是凡夫,见思烦恼没有断,天神也不行,何况这些杂神?我们知道,如果是真正的杂神他不能参加,他没有能力参加。那就像我们人,真正是人道的凡夫,他不能参加。人道里头有修行的,像宗门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种人可以参加。明心见性,见性就是法身大士,他具足这个条件参与华严法会,是极少数的人。教下里面大开圆解的、净土宗证得理一心不乱的人,都有资格参加。
华严海会里有人众,我们看到有天众、有这些神众。这些神是两种状况,一种是菩萨示现的,来教化这一类众生的,他本来就是诸佛如来,本来就是法身大士,那他当然没有问题;第二类他本来是神众,接受诸佛如来的教化,他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有资格参与华严海会,是这么一个情形。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这些人物,你一定要知道,他们都是菩萨摩诃萨,都是破无明证法身的大菩萨。天台大师在「六即佛」里面称他们为分证即佛。这其中我们深深相信,绝大多数都是诸佛如来应化而来的,他们不是凡夫;示现凡夫身,不是凡夫。像晚近印光大师,我们眼睛当中看他是凡夫,哪里知道他是西方世界等觉菩萨再来的,我们看错了。过去一般人看布袋和尚是凡夫,他走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弥勒不但是等觉,是后补佛,下一次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龙华三会。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
世尊第一个单元讲《大方广佛华严》,用了多少时间?经论上有说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有说三七日中,这两个说法都有经典做根据。到底是二七日还是三七日?我们不必在这个地方去分别执著。为什么?我们怎样分别执著,或者你细心去考证,最后都得不到结果,而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必要,你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情就行了。什么时候你完全了解?你哪一天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事情你就完全明白了,那个时候就是所谓「得来全不费功夫」。何必在这个时候浪费精神、浪费时间?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时间用来办道,这个要紧,也就是用来真正去办离惑证真的这一桩大事情、破迷开悟的大事情。破迷开悟一定要断惑证真,这样做就对了。这是第一个单元。
第二个单元,佛对一般众生说法了,一般众生没有这么高的程度,佛要以善巧方便教化初学。这一个单元十二年,讲《阿含经》,小乘经。这里面多半讲人天法门,教你怎么做人、怎样生天、怎样不堕恶道。这个十二年教完了,大家有了基础,这个十二年好像佛教的小学,小学毕业之后要提升中学,释迦牟尼佛办中学,中学是《方等》,方是方便,善巧方便,等是等同大乘,这是大乘法,等同菩萨。第三个单元结束之后,就进入第四个单元,第四个单元是佛法的中心,讲般若;我们怎么知道?在时间上讲最长。《阿含》跟《方等》加起来总共二十年,二十年当中办小学、中学。现在办大学,大学讲般若,般若讲了多少年?二十二年。最长的一个时期,换句话说,最大的一个单元。最大,时间用得最长,我们就晓得,这是世尊出现在世间教学中心的单元,最重要的单元。现在中文《大藏经》里面,分量最大的《大般若经》,比《华严》分量多,总共六百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里头的一卷。这一卷是因为惠能大师是在这一卷经里面开悟的,也是因人、事把这一卷经的知名度提高了。般若讲完之后,最后一个单元《法华》、《涅盘》,《法华》是八年,《涅盘经》是一日一夜,一天,那是世尊最后的遗嘱,佛就示现入灭了。这四十九年所说的,四十九年般若占二十二年。
金刚地神,他所修学的法门是「一切佛法轮」,他所学的是圆满的佛法,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他没有不修学的。地神是护法神之一,是护法神里面的大神,主要的大神。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提供道场,道场是土地。古往今来我们要建立一个道场,首先要有土地,提供土地、提供道场,这个人是地神,最主要的护法。九华山地藏菩萨的护法神闵公长者,他捐献的土地,建造的寺院,很难得闵公的儿子跟地藏菩萨出家了,道明和尚。我们能够在香港弘法,没有地神护法怎么行?哪里有这个场所?在我们没有这个道场之前,租借「街坊福利会」的讲堂,那是小地神,几个同修凑合起来租一个星期,都是属於地神,正法才能在这个地区弘扬光大。
佛在《涅盘经》上说,护法的功德超过弘法,护法是如来第一弟子,弘法是如来第二弟子。为什么?没有护法,无论你是法师或者是大德居士,你再有修持,你再有智慧,你再有善巧方便,能把经教说得很好,没有地方让你讲,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定要得地神的帮助,你才有用武之地,你才能把你自己的智慧、德行、善巧方便发挥出来,利益广大众生。法师在这个地方教学,多少众生得利益,都是地神的,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地神虽然他不讲经不说法,他提供道场,护持道场,所有一切闻法得益的、开悟的、证果的,都是地神的功德,也就是都是护法的功德。所以地神护法的范围非常非常之广,在我们道场甚至於每一位做义工的,也都是属於地神这一个团体的;没有他们,这个道场成就就不能圆满。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误以为法师讲经功德很大,是没错,不知道还有一个更大的。法师讲经说法就像学校里教员上课一样,谁去请这个教员?校长。谁提供教室?校长。谁去招收学生?还是校长。这个学校、这个教育谁办的?校长,不是教员办的。因此地神是金刚智慧,我们一般人不认识,不懂这个道理。
我们以佛门来说,寺院庵堂里面的住持当家,就是属於地神护法神。他护持道场就是护持正法,护持这一个地区众生法身慧命。他自己需不需要讲经?不一定,自己可以讲也可以不讲。自己不讲,邀请外面法师来讲,这就对了。如果环境许可,有这个力量,一定要懂得培养佛法继起的人才,弘护人才,这个地神的功德无量无边,他真的是如来第一弟子。他在这个职位上,如果自己不能够弘法利生,又不礼请法师、大德来帮助他弘法利生,他就失职了。等於说是这个学校你是个校长,你自己没有亲自去上课教学,又不肯聘请教员,把学生的课业荒废了,这个校长失职,这个校长有罪过。佛教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当年做出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每天跟大家上课八个小时。后来中国佛法正规走向丛林制度,所以丛林制度就是正规的学校制度,不但在一起共同学习,还要共同修行。
佛陀当年在世,只是共学,没有共修,修行是个人事情。只是上课的时候在一起,研究讨论在一起,修行是个人的事情。丛林制度兴起之后共学共修,解行并重,解行相应,非常好的制度,这是唐朝时代,马祖道一和尚跟百丈禅师他们两个人发起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立清规就是制定教学的方针、教学的计划。教育计划是百丈大师他老人家做的,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丛林制度提倡的是每天上课八小时,修行八小时。实在说,我们凡夫智慧、能力、身体不能跟佛菩萨比,释迦牟尼佛每天跟大家上八个钟点的课,四十九年不休息,他能做得到,我们凡夫做不到。凡夫体力好一点的勉强,一天能上四堂课四个小时,要想保持四十九年恐怕做不到。我们过去看那些老法师,七十多岁体力衰了,跟大家上课,一天只能上一个小时,讲经。时间太长,体力不够。年轻体力好,虽然时间可以多一点,但是不能够长时期保持。我也曾经每天上课八个小时,但是那个时间只能保持大概半年多,不到一年。在一般的状况之下,大多数每天两个小时,这对外面讲经,多半是在晚上同修们有时间来听。
现在我们是感到时间太少了,而且这些大经,迫切需要,我们是很勉强的在做,希望三宝加持。我们每天四个小时,能够维持五年;不求三宝加持,我们体力恐怕也没有办法支持。因此,丛林每天八个小时上课怎么办?就不是一个老师教,他请很多老师就像学校上课一样。这个老师在丛林制度里面称为首座和尚,首座和尚不止一个人,可以请好几位,可以教不同的科目,但是在和尚主持之下。和尚拟订教学的计画,科目虽然多,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你不会乱。这是必须要知道的,否则的话怎么样?就变成杂修,那是有害无利。每一个老师讲的不一样,教你走的方向不一样,这个老师教你走东,那个老师教你走西,你到底往哪里去?这个问题是住持和尚的事情。哪些课程是他安排的,哪些人来教也是他请的,完全按照他的主意、按照他的理想去做,这样就不错了。
这一桩事情,我们过去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这个道场是李炳南老居士创办的,他是第一届的馆长,我正好在那个时候追随他老人家。「慈光图书馆」办了一个大专佛学讲座,那是短期的,利用寒假跟暑假,大专学生放假的时候,有志研究佛学的,特别为他们开个班。一般时间都是两个星期,最长的一次是四个星期。这个班里面总共开了六门课,这个课程是李老师自己决定的。前面两门课是介绍佛法,也就是讲我们今天所谓是「认识佛教」,佛教到底是什么,你总得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他老人家自己编了一个讲义《佛学概要十四讲》,这个课程的时间是十四个小时,十四个小时为学生介绍什么是佛法。另外也要从经典里面选择一部,也是包括大小乘教义的。学生时间短,只有十四天时间,一天上课八个小时,因此也不能够选大部经,他选择《八大人觉经》。这里头八条,前面两条是讲小乘,后面六条是讲大乘,大小乘的教义都有了。这是选这一部经典给初学的人介绍佛法,这算是第一个单元,有两门课。
第二个单元是解门,解门也选择两部经。佛法里面讲佛学的,我们一般学生他总欢喜研究佛学,研究佛教的道理,佛法的道理也是深广无际,但是总不出两门,这两门是般若、法相,法相也叫唯识,於是在这两门里面选一个代表的经典。般若是性宗,性宗里面就选《般若心经》,相宗就选《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还是太长,他老人家依《百法明门论》编一个表解,讲大意,把时间缩短。所以解门里头两门功课。解门之后还有行门,行门非常重要,特别给这些大专同学初学佛法的时候,对他们强调行门的重要。在行门里面也选择两部经典,一部是《佛说阿弥陀经》,专修净土;另外一部选的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可以通一切行门,最后也指归净土。李老师精心设计的,他设计课程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天天在想。课程设计好之后,选老师,哪一个老师讲哪一个课程。这里面两个课程他自己讲,《佛学概要十四讲》他自己讲,《佛说阿弥陀经》他自己讲。其余四个课程请四个老师,这四个老师都是他的学生,这就好办了。不管讲什么决定是一个方向、一条路,这就对了。
所以古时候丛林里面首座和尚,什么条件启请?一定是本宗。和尚设计的这些课程、主讲这些课程的人,不能跟教学主要目标分歧,那就错了,那教学的效果就完全失败了。所以和尚找哪些人来教?决定是找自己的学生。自己学生怎样培养出来的?在从前并没有佛学院,是平常讲经的时候看看有能力学习的这些年轻人,选他们出来覆讲,叫覆小座。和尚讲两个小时,明天就让学生重复讲这两个小时,所有讲经的法师都是这样学习出来的。这叫师承,跟一个老师学,学一家之言。这样学出来,当然不会有问题。虽然开许多经论,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你不会错乱,这就对了。假如上课的老师知见不同,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佛学院虽然多,我也曾经教过佛学院,有实际上困难,学生在佛学院读书无所适从。那就是什么?老师来源不是一处。这个老师不是跟一个人学的,於是思想、见解、修行方法,各个不相同。都说自己的好,别人都不如自己。所以学生听了之后,莫知所云,无所适从,这种教学是失败的。
这是自古以来,至少是一千五百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古代佛法的承传是师承。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办培训班,培训班前面四届是我教的,第五届我就让老学生(前面四届的同学)教新的学生,教得很成功。第六届我就想,可以多设几个科目,还是让我们自己的同学来教,就不会错。多设几个科目,但是参考资料一定要用我讲经的录像带、光碟,你就不会出问题。老同学有基础、有根底,只要依循这个规矩,你会成就,你教学会成功。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离开老师?就是不受老师的约束、不受老师的影响?一定要到自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就出师了,我们现在人讲毕业了,你可以自由发挥了。如果你不到这个程度,你要不守老师的规矩,很容易出错误。那个出错误自己要负责任,佛门里面常说「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你把经讲错了。我依照老师的意思来讲,讲错了,因果老师负责,我不负责。这个道理要懂。
我当年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常常提醒我,我遵守李老师的规矩十年,十年之中决定不违背他老人家的教诲,决定遵守他老人家的方法。说老实话没有一丝毫创新,没有!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李老师他要求我五年,我自己感觉到五年不够,我向老师报告,我再延五年,十年!这个根底才打下去。十年之后我才涉猎其他的经论,才读古大德的注疏。最初十年之内,就遵守李老师的教诲,讲许多经用李老师他的那些纲要,他都把它做成表解。现在诸位在《李炳南老居士全集》里面你能看到,大概好像有三册,是他往年讲演、讲经的那些笔记。他的笔记多半是用表解的方式,我完全遵守,这是做学生的态度。
我这一生讲经,说实在话我没有李老师那么勤奋,李老师准备统统写成笔记,我没有做这个工作。所以在过去,录音录像之前,你没有听到你就不可能再听第二遍。自从「华藏图书馆」成立之后,我们自己才有录音、录影的设备,但是那个时候的机器、技术都比不上现在,但是也可以做为初学的参考。我自己所以不做这些笔记,实在讲也是受李老师的影响,我跟他学习的时候,他不准我写笔记。原来我也写笔记,次数不多,被他看见之后,他告诉我:「你不要写,你写这个有什么用?」叫我全神贯注听讲。而且教我听讲的方法,不要听他的言语,听什么?听意思。他跟我讲,古人会听的听「教理」,一听道理明白了,悟入了,这是最上乘的。为什么?教理通一切经论。没有这个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听「教义」。教义就是可以通跟我相关的这个经论,通一部分,不是学一部只会一部,那个学得很辛苦。所以他不让我记笔记,我也就把笔记放下去了,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写笔记的兴趣,兴趣被他打掉了。当然这是根性不相同,你们同学做笔记我并不反对。
这是讲「得一切佛法轮所摄持普出现」,我们从这里深深体会到地神护法。要晓得哪些是地神?我们自己是不是在地神的地位?我要怎样护持?我要怎样弘扬?弘护一体,正法住世,佛法就复兴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主地神第八句:
【寂音悦意主地神,得普摄持一切众生言音海解脱门。】
清凉在这一句,为我们说明的是「长行,一言尽摄无余。偈颂,则一言普遍无极」,长行跟偈颂合起来看就是大乘法里头常讲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样的境界,当然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才有这样圆满的德能。说到如来果地,也就是说到我们自己的自性,在这部大经里头在在处处显示当人自性功德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如何能够圆满现前起用?这是佛法修学真正的目标,也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学佛不能够把方向目标订在这个地方,实在是错了。
菩萨的德号『寂音悦意』,「寂音」是讲的称性,「悦意」是讲的摄受众生,能够令一切众生都满意,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一桩事情,佛菩萨能做到。如何能够令一切众生都满意?他这个音不是别的音,「寂音」,是从清净寂灭里面发出的音声,才能令一切众生满意。清净寂灭是性体,《仁王经》上讲五忍菩萨,最高的层次是寂灭忍,下品寂灭忍是法云地的菩萨,中品寂灭忍是等觉菩萨,上品寂灭忍是究竟的佛果,大乘经上也有称为妙觉位,《楞严经》上称妙觉。在这个时候,无论是示现、无论是言音,都叫做寂音。因为令一切众生悦意,所以菩萨修学的法门,『普摄持一切众生言音海』。从法门里面来说,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菩萨是语言学家,古今中外的语言他都能够通达无碍。
『普摄持』,「普」的意思是平等的摄持。对象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当然指的是九法界众生。读《华严》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字样一定要懂得,它是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要怎么学法?「摄」是摄受,「持」是保持,摄受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交往。我们与一切众生交际往来,也就是今天所谓人际关系,这种良好关系要能够永远保持而不丧失,这可不是一个容易事情。但是这一桩事情非常重要,古人常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说明三个关系。天时就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谈到的,佛教我们什么东西?我常说佛法教导我们三桩事情,第一桩事情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二桩事情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桩事情是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就是天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是地利,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人和。三个关系哪个关系最重要?人和最重要。但是那两个关系不能够疏忽,疏忽了也不行。实际上讲这三个关系是同等的重要,同等重要里头人和摆在第一。真的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了,说老实话天地鬼神看到都欢喜;人与人的关系搞不好,天地鬼神看到厌弃你,讨厌。天灾人祸怎么能避免?这个事情多么重要。
所以在佛法教学里面,这是课程的重点。佛教菩萨四摄六度,四摄是摄受,六度是保持。以大菩提心来从事於这桩事情,那就是「普摄持一切众生」,不仅是「言音海」,世出世法无一不普摄受。所以我们读到这一节经文,最低限度要学会摄持,这个太重要了。真正要做,菩萨名号「寂音悦意」,那个寂好。实在讲,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烦恼习气,一个人要想令一切众生都生欢喜心,谈何容易?甚至於在我们感觉当中连佛菩萨都做不到。释迦牟尼佛僧团里面还有提婆达多,六群比丘常常闹事,扰乱僧团。僧团外面有六师外道,对於世尊的教学未能完全了解,於是有意无意也会造成一些障碍,哪能令人都满意?最明显的魔王波旬,处心积虑要破坏佛法,这个「悦意」太难做到了。
但是「寂音」真的能把这个事情处理得圆满,寂音是心里面一念不生,寂静的状态这是真心,真心的本体。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心现的,从心现我们能够体会这个悦意的意思,所以这一点我们要学习,要把它落实,那我们的受用真的是无量无边。先不说他受用,说自受用,必定能够证得无量三昧,这是诸佛菩萨修学的。那就是要保持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永远保持平静,回归到寂灭。保持寂灭,这是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应当知道用功的。这样的心,修学四摄六度,就如菩萨摩诃萨一样,平等摄受一切众生。如果要能够永远保持,那是需要高度的智慧,真实智慧、善巧方便这才能做到。
说到四摄法,我们不能不略略的提一提,虽然常说,常说我们没有落实。四摄法,头一个是布施,六度头一个也是布施,它的意思不一样。六度里头的布施,意思深广无尽;四摄法里的布施,意思没有那么深,也没有那么广。简单的说法,人与人之间往来交际,以什么为最先?四摄法里头「布施」,那我们就明白了,这个布施原来就是讲的送礼请客。人与人往来,送礼请客是最先,我们可不能忘记。初交也许你会记得,我们初认识一个朋友送个纪念品,彼此交换一点礼物。人与人之间交际,社团与社团之间的交际,譬如我们佛教团体,我们跟其他团体往来,或者我们跟其他宗教往来,国家与国家当中的外交、交际,不能忘记送礼。外交礼节是一个专门的功课,这一点大家重视了,但是我们平常人与人之间的往来疏忽了,跟外交礼节是同样的重要。
我们看古时候朋友之间,许许多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我们好的榜样。那些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都有常礼。这个常礼一定要遵守,不能失礼。礼尚往来,这个尚是崇尚,礼的精神是崇尚往来。往来要密切,要常常往来,交情才厚,彼此了解才深,才真正达到第二个「爱语」、第三个「利行」、第四个「同事」。人与人之间不能不常往来,常往来什么事都没有了。由此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人与人当中的误会怎么产生的?不常往来。不常往来一定造成互相猜疑,猜疑常常猜错了,做了错误的判断。同样道理,我们宗教与宗教之间,再扩大国家与国家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常往来必定就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一处要常往来,不可以不往来。
菩萨他修的法门特别重视这桩事,可以说「普摄受」就是讲的常往来,就是讲的交际,这里面可以化解许许多多的天灾人祸。人与人之间没有误会,就不至於产生争斗,不会发生战争。人与大自然也能常往来、常常关心,减少许许多多自然的灾害。人与天地鬼神常往来,就能得到不同维次空间的神圣冥显的加持。冥是暗中加持,显是明显的加持。他的生活当然幸福美满,这是肯定的。第九句:
【妙华旋髻主地神,得充满佛刹离垢性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焰云普遍,令物离垢为性」。这句话不太好懂,焰是火焰,它表智慧,因为它都是放光的;唯有智慧光明,能令一切众生远离垢污,垢污就是染污。令一切众生,清凉这里注得好,「离垢为性」,解释这个地方「离垢性」,他修的法门是『得充满佛刹离垢性』。这个意思我们要能够体会,离垢性是真实智慧,什么时候我们自性般若现前,自性般若确确实实充满佛刹,这个佛刹不是一佛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无不充满,这才叫离垢性。由此可知,「垢」就是指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自性般若光明现前,转烦恼为菩提,这才是真正的离垢为性。
『妙华旋髻』菩萨,德号里面「华」表修因,「妙华」。在大乘经里面有《妙法莲华经》,那是一乘圆教的大经。在佛法教学里面常常把华比作因,植物先开华后结果,华如果开得好,我们就能够预知果结得好,这一年果实一定丰收,所以华代表因行。华指什么?通常是指六波罗蜜,从六波罗蜜来看,这个离垢性就很明显了。布施波罗蜜,能离悭贪垢为性,悭贪是垢秽;持戒波罗蜜,能离恶业垢秽之性,这个意思更明显、更清楚了。六波罗蜜是因华,大菩提是果报,果德,修因证果。我们要向地神学习,地神的心量充满佛刹,不是将这个土地分割小块据为己有,那就错了,就完全错了。
无论这个地神管辖的范围是大还是小,在《华严经》上大小不二。佛家常常讲「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是大能够包容小,这个没有问题,我们很容易懂。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很小,怎么能够容纳须弥山?这个就不可思议了。确确实实能容纳须弥山,须弥山没有缩小,这个芥菜子没有放大,这是不思议境界。你要是落入思议里面,就不能相容,你就无法理解;如果你把思议统统舍掉,这个境界就现前。不能思不能议,这个思就是想,不能想;议是说,不能说。为什么境界现前?到你不能思不能议的时候,是入了寂灭的境界。寂灭境界里面没有大小,没有长短,没有来去,没有生灭,你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了。真相之性如是,真相之相亦如是。说真相之性如是,我们勉强还能接受,说真相之相亦如是,我们不能接受。什么原因?我们长时劫,这不能讲时间,要用劫来计算,长时劫堕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起心动念全是妄想分别执著,於是这事实真相一无所知。佛菩萨偶尔跟我们谈到事实真相,我们就觉得非常奇怪、非常的诧异,没法子接受,就是这么个道理。
现在我们要怎样学习?学习《华严》大教,我们要接受这个课程。要学习这个课程,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拓开心量,心量小没有法子接受这个课程,心量要大。我常常劝勉同学,舍弃自私自利,你才能学大乘,何况是学《华严》!舍弃自私自利可以学大乘,说老实话学《华严》还不行。说真的,有自私自利的心,连学小乘都有障碍。你看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讲的须陀洹,须陀洹有没有自私自利?小乘初果须陀洹也离了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证须陀洹果。於是我们就知道,我们也是多生多劫修行,搞到眼前这个地步,什么原因?没有把我执舍掉,没有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舍掉。现在不但讲舍,稍微淡一点都有好处。但是这个稍微淡一点,我们都很难做到,「我的利益」看得太重太重了。
我常常说,说无数次了,但是还要说,为什么?大家没省悟过来。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确确实实有控制的欲望、控制的念头,这个念头不能放下,就是常讲的自私自利放不下,自私自利从哪里放下?从这里放下。对於一切人事物占有,「据为己有」这种念头是错误的念头,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行为,与佛法完全相违背。佛陀教导我们,用什么态度对於一切人事物?随缘。起心动念想控制、想占有,那是攀缘不是随缘。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跟诸位说,临终时往生极乐世界一丝毫牵挂都没有。现前心里头无牵无挂,无有忧虑,你现在得自在,换句话说,你身心健康。为什么健康?你跟法性合而一体。法性里头没有这个念头,没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没有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没有!没有这个东西据为己有,没有,连己都没有。「我」都没有,哪里会有「我所有」?我跟我所有,凡夫有,圣人没有。什么叫圣人?随顺法性的人,这个人叫圣人,或者我们换句话说,随顺自然的人,这就更容易体会了。一切随顺自然,自然而然,这多好!一丝毫勉强都没有。
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然后我们的真诚心充满虚空法界,一丝毫虚伪都没有。虚伪是垢秽,真诚是离虚伪垢秽之性;清净是离染污,清净是离染污之性,这个性是讲体性。平等是离高下的体性,正觉是离迷惑的体性,慈悲是离自私自利的体性,一一都充满虚空法界。这是什么样的气象?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努力去学习,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现在搞错了,对於事实真相是一无所知,所以堕落在六道三途,苦不堪言。第十句:
【金刚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法轮所摄持普出现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法能摄持心行,如金刚之轮。佛则不动现世,若须弥出海。」后面这是解释『出现』的意思。菩萨的德号,有『金刚』、有『普持』,「金刚」明显表现出佛法里面最重要的大法,金刚般若。所以清凉大师说「法能摄持心行」,这句话没错,这个法就是金刚般若法门。如果修学这个法门,我们的心行自然就与法性相应。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世尊像法的时代,佛法传入中国。而世尊的法运,正法时代戒律成就,像法时代禅定成就,末法时代净土成就,这是佛在《大集经》所说的。佛教是像法传到中国来,所以禅风就兴盛起来,一直影响到近代。从菩提达摩把禅宗传到中国,到惠能大师达到登峰造极,影响一千多年,所以在中国大陆看看一般的道场寺院,多半都称为禅寺。
可是在近代有名无实,往年倓虚老法师在香港讲经教学的时候常说,他一生亲近不少善知识大德,对於修禅他说得禅定他见过,听说的那当然更多了;开悟的,他没有听说过,当然他没有见过。所以他虽然是天台宗的传人、天台宗的大德,他念佛求生净土。天台宗的祖师大德念佛求生净土不足以为怪,从智者大师开始,智者大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所以天台宗的祖师大德,虽然修禅观,「摩诃止观」是禅,「小止观」也是禅,最后都是念佛往生净土。这个般若法门,随著六祖惠能大师流通到全国,六祖是从《金刚般若》里面开悟的。所以这部经因人而知名度大大的增长,这部经在中国就变成家喻户晓。
《华严经》主地神长行第十句:
【金刚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法轮所摄持普出现解脱门。】
这一位菩萨所修学的法门,前面虽然介绍过,但时间到了,我们的话还没有讲完。因为我们看到《华严经》上这许许多多神众,清凉大师注疏里称之为杂神众,这些神众几乎全都是诸佛如来应现的,确确实实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门得度,就示现哪一种法门」。总的来说不外乎弘护,弘法与护法。我们如果看出这一个事实,体会得真实的道理,自自然然就明了,实在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原本一体。会学的人在我们生活的周边,一切人事物点点滴滴,无一不是菩萨学处。正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所示现的,学生只有我自己一个人,除我自己之外,无一不是善知识,这样才能够一生圆满成就。
『金刚普持主地神』,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得一切佛法轮所摄持』,「一切佛法轮」就是抓住整个佛法的总纲。整个佛法的总纲是什么?他名号上讲的「金刚普持」,一切佛法岂不就是指的《金刚般若》吗?我们再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讲经有几个大单元,这就是古大德判教「五时说教」,把它分成五个时期,这是讲大单元。第一个时期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在菩提树下,那是在定中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这部经是佛在定中讲的,我们一般人看不到。你没有这种定功,你就没有办法参与这个法会。我们想想这些神众哪有这个功夫?这些神众还都是凡夫,见思烦恼没有断,天神也不行,何况这些杂神?我们知道,如果是真正的杂神他不能参加,他没有能力参加。那就像我们人,真正是人道的凡夫,他不能参加。人道里头有修行的,像宗门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种人可以参加。明心见性,见性就是法身大士,他具足这个条件参与华严法会,是极少数的人。教下里面大开圆解的、净土宗证得理一心不乱的人,都有资格参加。
华严海会里有人众,我们看到有天众、有这些神众。这些神是两种状况,一种是菩萨示现的,来教化这一类众生的,他本来就是诸佛如来,本来就是法身大士,那他当然没有问题;第二类他本来是神众,接受诸佛如来的教化,他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有资格参与华严海会,是这么一个情形。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这些人物,你一定要知道,他们都是菩萨摩诃萨,都是破无明证法身的大菩萨。天台大师在「六即佛」里面称他们为分证即佛。这其中我们深深相信,绝大多数都是诸佛如来应化而来的,他们不是凡夫;示现凡夫身,不是凡夫。像晚近印光大师,我们眼睛当中看他是凡夫,哪里知道他是西方世界等觉菩萨再来的,我们看错了。过去一般人看布袋和尚是凡夫,他走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弥勒不但是等觉,是后补佛,下一次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龙华三会。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
世尊第一个单元讲《大方广佛华严》,用了多少时间?经论上有说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有说三七日中,这两个说法都有经典做根据。到底是二七日还是三七日?我们不必在这个地方去分别执著。为什么?我们怎样分别执著,或者你细心去考证,最后都得不到结果,而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必要,你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情就行了。什么时候你完全了解?你哪一天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事情你就完全明白了,那个时候就是所谓「得来全不费功夫」。何必在这个时候浪费精神、浪费时间?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时间用来办道,这个要紧,也就是用来真正去办离惑证真的这一桩大事情、破迷开悟的大事情。破迷开悟一定要断惑证真,这样做就对了。这是第一个单元。
第二个单元,佛对一般众生说法了,一般众生没有这么高的程度,佛要以善巧方便教化初学。这一个单元十二年,讲《阿含经》,小乘经。这里面多半讲人天法门,教你怎么做人、怎样生天、怎样不堕恶道。这个十二年教完了,大家有了基础,这个十二年好像佛教的小学,小学毕业之后要提升中学,释迦牟尼佛办中学,中学是《方等》,方是方便,善巧方便,等是等同大乘,这是大乘法,等同菩萨。第三个单元结束之后,就进入第四个单元,第四个单元是佛法的中心,讲般若;我们怎么知道?在时间上讲最长。《阿含》跟《方等》加起来总共二十年,二十年当中办小学、中学。现在办大学,大学讲般若,般若讲了多少年?二十二年。最长的一个时期,换句话说,最大的一个单元。最大,时间用得最长,我们就晓得,这是世尊出现在世间教学中心的单元,最重要的单元。现在中文《大藏经》里面,分量最大的《大般若经》,比《华严》分量多,总共六百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里头的一卷。这一卷是因为惠能大师是在这一卷经里面开悟的,也是因人、事把这一卷经的知名度提高了。般若讲完之后,最后一个单元《法华》、《涅盘》,《法华》是八年,《涅盘经》是一日一夜,一天,那是世尊最后的遗嘱,佛就示现入灭了。这四十九年所说的,四十九年般若占二十二年。
金刚地神,他所修学的法门是「一切佛法轮」,他所学的是圆满的佛法,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他没有不修学的。地神是护法神之一,是护法神里面的大神,主要的大神。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提供道场,道场是土地。古往今来我们要建立一个道场,首先要有土地,提供土地、提供道场,这个人是地神,最主要的护法。九华山地藏菩萨的护法神闵公长者,他捐献的土地,建造的寺院,很难得闵公的儿子跟地藏菩萨出家了,道明和尚。我们能够在香港弘法,没有地神护法怎么行?哪里有这个场所?在我们没有这个道场之前,租借「街坊福利会」的讲堂,那是小地神,几个同修凑合起来租一个星期,都是属於地神,正法才能在这个地区弘扬光大。
佛在《涅盘经》上说,护法的功德超过弘法,护法是如来第一弟子,弘法是如来第二弟子。为什么?没有护法,无论你是法师或者是大德居士,你再有修持,你再有智慧,你再有善巧方便,能把经教说得很好,没有地方让你讲,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定要得地神的帮助,你才有用武之地,你才能把你自己的智慧、德行、善巧方便发挥出来,利益广大众生。法师在这个地方教学,多少众生得利益,都是地神的,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地神虽然他不讲经不说法,他提供道场,护持道场,所有一切闻法得益的、开悟的、证果的,都是地神的功德,也就是都是护法的功德。所以地神护法的范围非常非常之广,在我们道场甚至於每一位做义工的,也都是属於地神这一个团体的;没有他们,这个道场成就就不能圆满。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误以为法师讲经功德很大,是没错,不知道还有一个更大的。法师讲经说法就像学校里教员上课一样,谁去请这个教员?校长。谁提供教室?校长。谁去招收学生?还是校长。这个学校、这个教育谁办的?校长,不是教员办的。因此地神是金刚智慧,我们一般人不认识,不懂这个道理。
我们以佛门来说,寺院庵堂里面的住持当家,就是属於地神护法神。他护持道场就是护持正法,护持这一个地区众生法身慧命。他自己需不需要讲经?不一定,自己可以讲也可以不讲。自己不讲,邀请外面法师来讲,这就对了。如果环境许可,有这个力量,一定要懂得培养佛法继起的人才,弘护人才,这个地神的功德无量无边,他真的是如来第一弟子。他在这个职位上,如果自己不能够弘法利生,又不礼请法师、大德来帮助他弘法利生,他就失职了。等於说是这个学校你是个校长,你自己没有亲自去上课教学,又不肯聘请教员,把学生的课业荒废了,这个校长失职,这个校长有罪过。佛教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当年做出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每天跟大家上课八个小时。后来中国佛法正规走向丛林制度,所以丛林制度就是正规的学校制度,不但在一起共同学习,还要共同修行。
佛陀当年在世,只是共学,没有共修,修行是个人事情。只是上课的时候在一起,研究讨论在一起,修行是个人的事情。丛林制度兴起之后共学共修,解行并重,解行相应,非常好的制度,这是唐朝时代,马祖道一和尚跟百丈禅师他们两个人发起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立清规就是制定教学的方针、教学的计划。教育计划是百丈大师他老人家做的,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丛林制度提倡的是每天上课八小时,修行八小时。实在说,我们凡夫智慧、能力、身体不能跟佛菩萨比,释迦牟尼佛每天跟大家上八个钟点的课,四十九年不休息,他能做得到,我们凡夫做不到。凡夫体力好一点的勉强,一天能上四堂课四个小时,要想保持四十九年恐怕做不到。我们过去看那些老法师,七十多岁体力衰了,跟大家上课,一天只能上一个小时,讲经。时间太长,体力不够。年轻体力好,虽然时间可以多一点,但是不能够长时期保持。我也曾经每天上课八个小时,但是那个时间只能保持大概半年多,不到一年。在一般的状况之下,大多数每天两个小时,这对外面讲经,多半是在晚上同修们有时间来听。
现在我们是感到时间太少了,而且这些大经,迫切需要,我们是很勉强的在做,希望三宝加持。我们每天四个小时,能够维持五年;不求三宝加持,我们体力恐怕也没有办法支持。因此,丛林每天八个小时上课怎么办?就不是一个老师教,他请很多老师就像学校上课一样。这个老师在丛林制度里面称为首座和尚,首座和尚不止一个人,可以请好几位,可以教不同的科目,但是在和尚主持之下。和尚拟订教学的计画,科目虽然多,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你不会乱。这是必须要知道的,否则的话怎么样?就变成杂修,那是有害无利。每一个老师讲的不一样,教你走的方向不一样,这个老师教你走东,那个老师教你走西,你到底往哪里去?这个问题是住持和尚的事情。哪些课程是他安排的,哪些人来教也是他请的,完全按照他的主意、按照他的理想去做,这样就不错了。
这一桩事情,我们过去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这个道场是李炳南老居士创办的,他是第一届的馆长,我正好在那个时候追随他老人家。「慈光图书馆」办了一个大专佛学讲座,那是短期的,利用寒假跟暑假,大专学生放假的时候,有志研究佛学的,特别为他们开个班。一般时间都是两个星期,最长的一次是四个星期。这个班里面总共开了六门课,这个课程是李老师自己决定的。前面两门课是介绍佛法,也就是讲我们今天所谓是「认识佛教」,佛教到底是什么,你总得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他老人家自己编了一个讲义《佛学概要十四讲》,这个课程的时间是十四个小时,十四个小时为学生介绍什么是佛法。另外也要从经典里面选择一部,也是包括大小乘教义的。学生时间短,只有十四天时间,一天上课八个小时,因此也不能够选大部经,他选择《八大人觉经》。这里头八条,前面两条是讲小乘,后面六条是讲大乘,大小乘的教义都有了。这是选这一部经典给初学的人介绍佛法,这算是第一个单元,有两门课。
第二个单元是解门,解门也选择两部经。佛法里面讲佛学的,我们一般学生他总欢喜研究佛学,研究佛教的道理,佛法的道理也是深广无际,但是总不出两门,这两门是般若、法相,法相也叫唯识,於是在这两门里面选一个代表的经典。般若是性宗,性宗里面就选《般若心经》,相宗就选《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还是太长,他老人家依《百法明门论》编一个表解,讲大意,把时间缩短。所以解门里头两门功课。解门之后还有行门,行门非常重要,特别给这些大专同学初学佛法的时候,对他们强调行门的重要。在行门里面也选择两部经典,一部是《佛说阿弥陀经》,专修净土;另外一部选的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可以通一切行门,最后也指归净土。李老师精心设计的,他设计课程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天天在想。课程设计好之后,选老师,哪一个老师讲哪一个课程。这里面两个课程他自己讲,《佛学概要十四讲》他自己讲,《佛说阿弥陀经》他自己讲。其余四个课程请四个老师,这四个老师都是他的学生,这就好办了。不管讲什么决定是一个方向、一条路,这就对了。
所以古时候丛林里面首座和尚,什么条件启请?一定是本宗。和尚设计的这些课程、主讲这些课程的人,不能跟教学主要目标分歧,那就错了,那教学的效果就完全失败了。所以和尚找哪些人来教?决定是找自己的学生。自己学生怎样培养出来的?在从前并没有佛学院,是平常讲经的时候看看有能力学习的这些年轻人,选他们出来覆讲,叫覆小座。和尚讲两个小时,明天就让学生重复讲这两个小时,所有讲经的法师都是这样学习出来的。这叫师承,跟一个老师学,学一家之言。这样学出来,当然不会有问题。虽然开许多经论,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你不会错乱,这就对了。假如上课的老师知见不同,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佛学院虽然多,我也曾经教过佛学院,有实际上困难,学生在佛学院读书无所适从。那就是什么?老师来源不是一处。这个老师不是跟一个人学的,於是思想、见解、修行方法,各个不相同。都说自己的好,别人都不如自己。所以学生听了之后,莫知所云,无所适从,这种教学是失败的。
这是自古以来,至少是一千五百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古代佛法的承传是师承。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办培训班,培训班前面四届是我教的,第五届我就让老学生(前面四届的同学)教新的学生,教得很成功。第六届我就想,可以多设几个科目,还是让我们自己的同学来教,就不会错。多设几个科目,但是参考资料一定要用我讲经的录像带、光碟,你就不会出问题。老同学有基础、有根底,只要依循这个规矩,你会成就,你教学会成功。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离开老师?就是不受老师的约束、不受老师的影响?一定要到自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就出师了,我们现在人讲毕业了,你可以自由发挥了。如果你不到这个程度,你要不守老师的规矩,很容易出错误。那个出错误自己要负责任,佛门里面常说「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你把经讲错了。我依照老师的意思来讲,讲错了,因果老师负责,我不负责。这个道理要懂。
我当年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常常提醒我,我遵守李老师的规矩十年,十年之中决定不违背他老人家的教诲,决定遵守他老人家的方法。说老实话没有一丝毫创新,没有!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李老师他要求我五年,我自己感觉到五年不够,我向老师报告,我再延五年,十年!这个根底才打下去。十年之后我才涉猎其他的经论,才读古大德的注疏。最初十年之内,就遵守李老师的教诲,讲许多经用李老师他的那些纲要,他都把它做成表解。现在诸位在《李炳南老居士全集》里面你能看到,大概好像有三册,是他往年讲演、讲经的那些笔记。他的笔记多半是用表解的方式,我完全遵守,这是做学生的态度。
我这一生讲经,说实在话我没有李老师那么勤奋,李老师准备统统写成笔记,我没有做这个工作。所以在过去,录音录像之前,你没有听到你就不可能再听第二遍。自从「华藏图书馆」成立之后,我们自己才有录音、录影的设备,但是那个时候的机器、技术都比不上现在,但是也可以做为初学的参考。我自己所以不做这些笔记,实在讲也是受李老师的影响,我跟他学习的时候,他不准我写笔记。原来我也写笔记,次数不多,被他看见之后,他告诉我:「你不要写,你写这个有什么用?」叫我全神贯注听讲。而且教我听讲的方法,不要听他的言语,听什么?听意思。他跟我讲,古人会听的听「教理」,一听道理明白了,悟入了,这是最上乘的。为什么?教理通一切经论。没有这个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听「教义」。教义就是可以通跟我相关的这个经论,通一部分,不是学一部只会一部,那个学得很辛苦。所以他不让我记笔记,我也就把笔记放下去了,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写笔记的兴趣,兴趣被他打掉了。当然这是根性不相同,你们同学做笔记我并不反对。
这是讲「得一切佛法轮所摄持普出现」,我们从这里深深体会到地神护法。要晓得哪些是地神?我们自己是不是在地神的地位?我要怎样护持?我要怎样弘扬?弘护一体,正法住世,佛法就复兴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