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四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五一卷)  2001/10/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451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药神十法,长行第一句:

  【复次吉祥主药神,得普观一切众生心而勤摄取解脱门。】

  不但是人生於世,乃至於一切动植物,我们观察他们的生态现象,都不能够免除生老病死。因此医药对於众生,与饮食同等的重要,甚至於我们看到有许多药食。在这一个单元里面,世尊也为我们举了十个例子,第一位『吉祥主药神』,我们看到菩萨的名号,意义就非常的殊胜。「吉祥」这个名词很具有启发性,什么样因由才能够得到吉祥?吉利祥和,这不仅是一句祝福的话,实实在在是在提醒我们大众,凡是如理如法而得到的吉利祥和,这是真的;如果是非法违理得来的利益,那决定不吉祥,你暂时可以得到,你的灾祸在后面,所以这一句话是赞颂,同时也是警惕。在古时候,臣子对於君王常用这一句话,甚至於我们在戏剧里面,也常常听到的「皇上吉祥」,这是赞颂,又是提醒,就是说你的起居作为,一定要如理如法。在民间吉祥如意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赞颂,含著有同样的意思在。

  这是一位主药神,主药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大夫,为一切众生治病调身。凡是从事於这个行业的,都可以归纳在主药神这个单元里面。他所修学的法门,是『普观一切众生心而勤摄取』,这句话不太好懂,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他说「顺情则易摄,逆意则难调,故普观之」。清凉大师这个解释,提供了我们很好的解释。凡是精於医道的大夫,他平常接触一些人物,跟我们一般人的观察不一样。他很细心的观察一个人,观察任何一个人身体健康不健康、有没有病痛。有一些人现前身体似乎是很健康,可是他有潜伏著病因,可能三、五年之后会发病,也可能十年八年之后发病。真正高明的医术,能够看到三、四十年后,你会发什么样的病。

  这个说法似乎显得很神奇,其实我们懂得这个原理,就不觉得奇怪。譬如现代这个时代,汽车是我们必须的交通工具,已经不是奢侈品,是很普通的交通工具。喜欢车的人,懂得汽车构造的原理和技术,他的经验非常丰富。车在一发动的时候,他听到发动的声音,看到当时状况,他就能判断这个车的性能,能够预料这个车跑多久、哪个地方会发生故障。从哪里来?从经验当中来的,从学术当中得来的。由此可知,人也是一部机器,是一部非常精密的机器。精於医术的人,看你的气,看你皮肤的颜色,听你说话的音声,看你走几步路的动作,就能够知道你身体的状况。就跟对玩车很有经验的人,一听车的发动,就知道这个车有没有问题,同样的道理。

  从前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的时候,李老师的医道相当高明。他曾经跟我说过,第一流的大夫望闻问切,切是把脉,第一等的功夫,一望就知道,不必问。望就是观你的气色、听你的声音、你谈话时的声音,就知道你什么病,第一等的医生。第二等的医生,看了之后,也听到你的声音,还得问问你,这是二等的;到把脉,这叫三等。李老师以前告诉我们,要把脉诊断,这是三等医生。还有三等三的讲法,怎么叫三等三?我们在李老师那里听的东西确实很多,中国的医学第一等的不是治病,是讲长生之道,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调养、保养这个身体。

  根据中国医学里头的记载,人这个机器,如果保养得好,一丝毫没有糟蹋他,人的寿命正常应该是活两百岁,所以中国医学是讲长生之道。第二等防止疾病,第三等这才治疗,所以这就变成三等。治疗里面望闻是一等,到问是二等,到把脉是第三等,所以把脉叫三等三,三等里面的第三等。那我们看主药神应当是一等的、一流的,你看看这平常「普观一切众生心而勤摄取」,这是药王菩萨、药师如来。主药神那当然是这一大类的,药师如来这一类的,他们大慈大悲。我们应当要学习,要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观察一切众生。

  观什么?观众生的心,众生起心动念,我们要知道。起心动念是业因,造业的第一个因素。起心动念在造作业习,后面就有果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作恶业必定要受恶报。清凉大师注解说得好:顺情的菩萨就容易教诲。摄是摄受众生,而勤摄受;那个逆意的,就是恶习气很重的人,比较难调伏。难调伏,菩萨是不是舍弃他?不是的,难调能调。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叫大慈大悲。不是说你叛逆,就不教你了,这个不是教育家,这不是一个好老师。好老师对於叛逆的学生,也要用真诚大慈悲,用长时间去感化他,这个感化就是此地讲的「勤摄取」。决不是以为这个学生不接受教训、违背老师的教诲,甚至於抵触,乃至於经上讲的,对老师毁谤、侮辱、陷害,当然他造的是无间罪业,可是老师有没有舍弃他?老师没有,老师还是在等待机缘,用种种善巧方便来帮助他,真正显示出「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教育,成功的教育。这个学生顽皮,这个学生不守规矩,把他开除,开除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好的教育方法,怎么样把恶人变成好人、变成善人,把坏的分子变成好分子,教育成功,这是教育的伟大。

  佛法是教育,所以佛法当中,对於一切叛逆,都是以慈心来对待,以善心来对待,以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来帮助他,而不是排斥。虽然世尊在灭度之前,弟子们向世尊请教四个问题,其中就有一个,恶比丘我们如何跟他相处?佛在世,恶逆的比丘、出家人,佛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来调伏他、来教导他。我们凡夫弟子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能力,僧团里面遇到这样的同参道友,我们怎么办?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默摈」,这是不得已。默摈是什么意思?不要理他,回避他,各人修各人的,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这是我们自己的智慧、善巧方便不足以感动对方,只好用这个方法。

  所以佛的教诲,我们要懂得他里面的意思,默摈有许许多多的技巧,有许许多多的层次。并不是说默摈就是不理他,我们要这样想法、作法,把佛的意思错会了。再恶的恶人,他也有长处,他也有善行,对於他的优点、他的善行,我可以随喜;对於他的恶行、他的悖逆,我不随喜,这就是默摈,我不赞成他。那要看机缘,他能接受,我们就提出反对的意见,我不赞成;如果他不能接受,或者引起更多的麻烦,我们就不表态,我们也不说赞成,也不说反对,都是对待恶比丘的态度。我们常讲要见机行事,要察言观色,「普观」。

  假以时日,总是要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那怎么帮助?自己要做一个回头的榜样,要做一个觉悟的样子,这是教化难调伏的一类众生。从这个地方,我们更深入体会到,菩萨在恶比丘里头有没有示现的?有,也示现恶比丘。佛陀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也是菩萨再来,他是不是真正的恶人?他不是的,他是菩萨示现的。就像唱戏在舞台上表演,他的角色是反派的,他不是真的恶人,他要演个恶人。演得很像,演得很逼真,教恶人看到的时候回头。如果我们把他当作真的恶人,错了!那就冤枉他了,我们就把人看错了。

  由此可知,我们要怎样修自己,要怎样帮助别人,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他无恶不作,示现那个恶人,他是真的恶,是假的恶?他作恶的动机何在、目的何在?我们晓不晓得?不知道。我们是在初学这一阶段,那应当怎么办?决定要随顺佛陀的教诲,连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都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从这里下手。儒家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吾师」,真实教诲。三个人是什么?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来教我的,善人为我示现善行,做好榜样,我要向他学习;恶人为我示现恶行,示现恶的果报,提醒我,警觉我。我见到之后要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恶行?我将来会不会受这个恶报?」警惕自己,认真反省,断恶修善,那个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反面教,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我们对他都要恭敬供养。

  在《华严经》里面佛教导我们,只有一桩事情有差别,对於善的我们要赞叹,对於恶的示现不赞叹,恭敬供养是平等的,只有一个不赞叹。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看他参访胜热婆罗门,这是一位善知识,表演愚痴的;甘露火王,这个菩萨他示现的是恶人,表现瞋恚。善财童子参访,去参访他们就是向他们学习,有礼敬、有供养,没有赞叹。所以对於善行的,我们有恭敬、赞叹、供养;对於恶行的,我们有恭敬,没有赞叹,有供养。这是好的学习态度,我们要知道学习,如理如法的修学,我们这一生当中,肯定能成无上道。问题就在我们自己,能不能懂得佛菩萨的教诲?能不能懂得如理如法的修学?修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过菩萨的生活,如何做菩萨的工作,菩萨的工作就是我们日常工作。如何学习菩萨接触大众,处事待人接物,把我们所学的经教,都落实在生活当中,这叫学佛。

  所以应当要学习吉祥神,时时刻刻观察众生心,看众生他起的是什么心、动的是什么念,他的言语造作。善的我们向他学习,恶的我们自己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你们想想哪个地方不是菩萨学处?哪个地方不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皆是道场。学佛要这样的一个学法,自行化他,你就在行菩萨道。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留意,自己没有做到,你没有法子影响人。一定先自己做到,然后才能扩大影响,帮助一切还没有觉悟的众生。第二位:

  【栴檀林主药神,得以光明摄取众生,俾见者无空过解脱门。】

  这一段清凉大师没有注解,让我们从经文句里面去想他的道理。栴檀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檀香,大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檀香、沈香,这是类似经典里面讲的栴檀。佛在经典里面曾经说过,阎浮提有这种香料。这个香能治病,我们现在讲的是瘟疫,许多瘟疫烧这种香能够驱除瘟疫,这香是宝。佛经里面称为牛头栴檀,牛头大概是取它的形相,它的样子好像个牛头,非常名贵。世间的万物,佛告诉我们,我们在多年经验当中,也稍稍能体会得到,佛菩萨圣人讲的话有道理,「应运而生」,一切万物都是应运而生。这个运要盛,就有许许多多珍宝出现;运要衰,这些珍宝都不见了。

  你看看古代,隋唐,这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我们从历史上去看,那个时候,帝王对於臣子们赏赐黄金千镒,白银万两,常常看到。这些记载使我们想像到,在那个时候金银财宝,佛经里面讲的七宝多,他才能够大量的赏赐功臣。我们看看现代,现在没有了,这些珍宝到哪里去了?不见了!由此可知,这些万物岂不是应运而生?而我们佛法,佛给我们讲的原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说得有道理。如果一切众生心善,这些宝物它自然就出现;众生心行不善,这些珍宝就没有了。

  而大自然界常常发生灾害,像这个水灾、旱灾,旱灾属於火,地震、风灾,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这些从不善心想变现的。哪些不善心想?贪瞋痴慢。佛在《楞严经》上说,贪心感得的是水灾;瞋恚心所感召的是火灾,也就是旱灾;愚痴感得风灾;不平,嫉妒、愤恨不平感得的是地震。不能说自然灾害与我们人心的念头不相干,那就错了!起心动念确确实实与虚空法界有连带的感应,这个道理只有在佛经里面讲得清楚、讲得明白。

  所以我们自己起心动念,绝对不是只有个人受果报,「那是小事,那种果报自作自受,与别人没有关系。」而实际上我们想错了,绝对不是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只是自己的果报,不是的!牵累别人,因此这个罪就重了。自作自受这个罪轻,自己作自己受,还要连累到别人,那你罪就大了,你就会造极重的罪。你连累的人愈多,连累的时间长,这个罪孽就是地狱。而这些事情,是最容易让我们疏忽掉的,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读经,实在讲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金刚经》上教导我们「深解义趣」,读经要求解,解要求解得深、解得广,我们得的利益就大,能够运用在我们生活当中。你解得不够深不够广,换句话说,你用的就少,你用得就有局限。如果你解得既深又广,那是大用无涯,你就得大福德,像栴檀香一样。

  在中国古人记载里头有,在哪个朝代我记不清楚,我曾经听老师讲过。古代对於天子的进贡,这个进贡就是对於皇帝送礼,送的礼物。像送香,香最少要一斤,要不足一斤,这不能够做为送给皇帝的礼物。所以他说那个时候,印度有一个出家人,带了有一点牛头栴檀,量很少,大概只有四两,他想送给皇帝做为贡品。皇帝办事的人员,那时候多半是太监,一看这个分量不合规定,就拒绝了。这个法师就把这个香烧一丸,那一丸多大,我们也不晓得。这一丸香燃烧之后,记载说长安四十里的范围都闻到这个香,才知道这是宝,於是破格收了,收下了,有这么一个故事。

  菩萨他所修学的法门,『得以光明摄取众生』,光明是智慧,智慧后面连到「摄取」,我们就会连想到善巧方便。智慧必定有善巧方便,才能利益众生,让一切众生遇到他,决没有一个空过,一切众生个个都得利益,没有空过的。就像经典里面常说的,善根成熟的上根人,帮助他成就,那就是帮助他证果;善根少的人,帮助他增长;没有善根的人,帮助他种善根,一个空过的都没有。这一段经文,我们在今天读它,我们自自然然会联想到,学菩萨「以光明摄取众生」。

  现在不是我们行门当中的智慧光明,当然这是本,我们今天讲的「软体」。硬体的光明,那就是电视萤幕、电脑上的萤幕,萤幕放光。重要我们有软体,软体藉著硬体的光明,能令一切众生无空过者。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启发,怎样能够把这个效果扩大?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把这个讯息,广泛介绍给有缘的同学,把我们讲经的讯息、讲经的内容、讲经的时间、讲经的网路网址、电视频道时间,广泛的介绍。现在人讲的文宣工作,宣传工作做好了,效果就扩大。我们是在做,但是文宣工作做得不够,读这些经文,我们才恍然觉悟过来。

  现代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报纸他每天要看,电视他每天要看,我们可以把讲经的讯息,在电视里做广告,在报纸上做广告,在杂志上做广告。我们今天看到有一些佛教的杂志上有,刊登著许许多多道场活动的这些项目,这些对学佛的同学有帮助、有利益,这叫有缘人,叫佛度有缘人。那还有不学佛的这些人,这些讯息他就闻不到了。不学佛的人就是没有善根的人,我们有没有想到要给他种善根?过去我在台北,我讲经的时候,常常劝勉我们的同修,有很多做生意的,这商家他们都常常做广告。我劝导他们,在自己广告版面上,多印几个字: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请常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给大家种善根。这个不需要多费钱,你广告那一个版面那么大,他钱是固定的,多加这几个字样进去,你给许许多多人种了善根。做电视广告也可以这么做,你在你广告萤幕里面打几个这个字样,不念也没有关系,你还是宣传你的广告,但是你打这几个字样。如果你广告的时间长、版面大,像有一些法师讲经,特别是在电视传播,或者是网路上的讯息,你能够把网址、把电视的频道时间打在你的广告上,你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有善根的人帮助他成熟,善根少的人帮助他增长,没有善根的人给他种善根。我们要会做,菩萨在此地教我们这一招。

  主药神长行第三句:

  【离尘光明主药神,得能以净方便灭一切众生烦恼解脱门。】

  这一个问题可以说是所有修行人都非常关心的一个大问题。我们都希望把烦恼能够断掉,可是烦恼就是断不了。怎样才能把烦恼断掉?其实菩萨的名号,就把这个方法显示出来,『离尘』。离尘,『光明』就显发了,光明是自性般若智慧,一切众生个个本具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本有的。本有的自性般若光明,现在为什么没有了?被尘垢所盖覆。所以我们本有的智慧光明不能够显发。而实在讲,不是不能显发,照常显发,显发变质了。怎么说变质了?变成烦恼了,也就是说夹杂著尘垢的自性般若智慧就叫做烦恼。烦恼无尽原来是无量智慧,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如果不夹杂尘垢,无尽的烦恼就变成无量的智慧。所以菩萨修学的法门,是『能以净方便灭一切众生烦恼』。这一位菩萨,他是从断烦恼而成无上道的,他用什么方法断烦恼?用一个「净」字,用一个「离」字。我们在今年特别强调纯净纯善,「离尘」就是纯善,恢复到我们纯净的心,烦恼才能离。佛确确实实有方便、有方法,问题我们要真正去做。

  现在我们要问,什么叫做尘?哪些是尘?尘这一个字是比喻,比喻什么?染污。我们这一张书桌,两天不擦它,桌面上就有尘垢,我们这个手摸上去,手上就有灰尘。桌子、椅子天天要清洁,每天要扫地、要擦桌子,这是为什么?清除尘垢。我们都懂得、都很重视,这是我们生活环境的卫生。可是有没有想到我们心地上染污的尘垢?没有想到把它擦干净。《六祖坛经》里面所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比喻,我们的心如果不时时去照顾它,它也会被尘垢污染,那个污染就是烦恼。不是烦恼染污了心性,是心性染污之后,起的作用就变成了烦恼,我们一定要懂得。

  因此尘是染污的意思,哪些染污?佛经里面讲的六尘。六尘是我们六根所对的境界,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的那个对象。实在讲那个对象不叫尘,如果你不小心,你被这六种对象污染了,这六种东西就叫做尘;如果你不被它污染,这六种东西都叫做性。觉悟的人,也就是没有被污染的人,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这样的人就叫做明心见性。我们不是的,我们眼见色被色污染,怎么知道被色污染?一见就生起好恶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才生,就被污染,那么外面这个色境就叫做尘,我们被它污染。

  你接触它的时候,你对它生欢喜心,不顺自己的意思,你生厌恶的心;或者在一个境界里头,我也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讨厌,这个境界比较好,但是我们对於外面境界并不能彻底了解它,这叫无明。你想想看,有好恶是烦恼,没有好恶是无明,全都被污染。所以我们要晓得尘是什么意思,尘有哪些种。实在讲尘无量无边,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这六大类,你六根所对的,每一类里头都是无量无边。所以我们在这里头如何不起烦恼,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动感情,不动感情这个状态是什么?是定慧。定慧在这个时候就现前了,定慧就是此地讲的「离」,此地讲的「净」。有慧你自然就离了,净就是定。离不是远离,不是给它离开,给它离开你又错了,你还是被污染,你们想想对不对?依旧被污染。如如不动,离即同时,不即不离。离即同时,这叫真离。眼见不见色?见色,并不躲避它,心里头不染。心不染,根就不染。心里才起心动念,根、心都染污,都被它污染,就这么个道理。

  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人、大修行人他修什么?说实实在在的话,就是六根接触六尘之处修不动心。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於一切境界不即不离,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动物、植物、矿物跟大自然界,为什么?全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在佛法里总名称叫众生。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恒顺就是不即不离,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才叫恒顺;才起心动念就不顺了,这个意思很深。恒顺,顺什么?顺众生的法性,顺众生的法相,顺众生的作用,无一而不随顺。在随顺当中证无上道,在恒顺当中圆满智慧,永离烦恼成就圆满智慧。你要不顺,你到哪里修?

  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都是菩萨修行的道场,都是菩萨自行化他的道场,这是事实真相,这才叫『净方便』。『灭一切众生烦恼』,「一切众生」在这里有两个意思,是双关语。第一个意思,自己这个身心是一切众生。许许多多众缘和合而生起这个身相,大经上讲无量因缘,无量因缘就是一切众生,生起这个身相;无量因缘生起心相,所以我们自己的身心是一切众生,这是一切众生真的意思,本义!然后再引申,净化我们身心之外的一切众生。不但我们要净化有情众生,净化一切人、一切动物、一切植物、山河大地。

  话说起来它挺好听的,能做得到吗?跟诸位说,答案是肯定的,能!问题是在我们自己有没有真正觉悟。诸佛菩萨能,真善知识能。你说能,我们看今天的社会一团糟,这个世界人心被污染,严重的污染,心理污染、精神污染、生理污染,我们居住的环境污染,地球生态被污染,这是我们大家看到现实的这个现象,你怎么说是诸佛菩萨、大修行人净化了世间?学佛的同修们,知不知道经典上有一个掌故,我们佛法叫公案,现在人讲是故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就有人怀疑,问:「释迦如来你已经证得圆满的佛果,你的实报庄严土在哪里?」释迦牟尼佛在打坐,把一个腿放下来,脚按在地上,大地立刻就变现琉璃世界,就像极乐世界一样。大家一看到,原来释迦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不离同居土。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领悟过来,原来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在一起肩靠肩、手拉手,他住的是极乐世界,我们住的是五浊恶世。五浊恶世跟极乐世界在一起,没有分割,没有界限。但是他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就像我们今天看电视,两个不同的频道都在一个萤光幕上,他懂得这两个频道都在这个萤光幕上;我们不懂得,我们只知道这一个频道,只知道这一个现相,不知道有第二个频道,不知道有第二个景象。所以无量无边的法界是不是真的?是真的。就像现在这个电视台,我们常常看到,像美国的电视台一百多个频道,是有!一百多个频道都在这一个萤光幕上,你按哪个频道,哪个频道出现。

  现在科技发达,可以把这一个画面分割成许多画面,使不同的频道在一个画面当中分割出来,统统都看到。那就像佛现神通相似的,可以藉著佛的神力,现前能够看到不同维次的空间。因此我们对於《华严经》上所说的,诸佛如来的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句话有一点点明白。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还是一不是二。佛经里面讲的一是一真法界,讲的多是十法界,这一句话说明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关系、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事实真相。

  我们从这里体会得,晓得诸佛如来用的「净方便」,确确实实是有能力帮助别人、帮助一切动物、帮助一切植物、帮助山河大地,乃至於帮助九法界的众生净化心灵。所以我们决定不能够小看自己,以为自己没有智慧、没有能力。其实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就是连蚊虫、小蚂蚁,他的智慧德能,跟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为什么今天它得这么小的一个报身?都是尘垢覆盖了真性,迷惑颠倒,从虚妄的想像变现出这么一个现象。一切法从心想生,不但我们的根身是从心想生;器界,器是器世间,界就是十法界,都是从心想生。你要问从哪个心想生?从自己的心想生。

  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自己的心想,与一切众生的心想是通的。既然是通的,当然有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就是你有能力帮助别人。今天这个影响力很模糊,甚至於我们完全没有感触,所以有人说毫无影响,「我影响不了他,他也影响不了我。」这个话有没有错?不能说他有错,为什么?因为他自己有严重的障碍,这个障碍,佛经里面称为业障。业障很重,佛菩萨不能影响我们。其实佛菩萨跟我们是通的,确实能影响我们、能加持我们。我们自己有严重的障碍,排斥他,他没有办法影响我们。实实在在讲还是有影响,影响很微弱。

  就好比白天的阳光,我们今天是阴天,很浓厚的云彩,乌云把日光遮住了,使得景象显得非常阴暗。阴暗还是有阳光,它还是透过浓浓的乌云,还是照下来,光减弱了。所以诸佛菩萨透过我们自己严重的业障,还是有加持,加持的力量很微弱,微弱到我们自己都不能觉察。但是利根的人他觉察得到,不是他自己感受到,他能代替我们感受到。而利根的人本身,当然他那个感受很强烈,他也晓得我们所有一切众生连山河大地,都得到诸佛菩萨光明威神的加持。佛在经上也讲,如果要是没有诸佛菩萨威德加持,众生造这些罪业,这个世界早就坏了,哪里还能存在?众生造这么重的罪业,这个世界还能够存在,什么原因?诸佛菩萨智慧神通慈悲的加持。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自己应该怎么修,知道自己应当要远离尘垢。知道远离尘垢的方法,知道远离尘垢的境界,知道怎样才真正修成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如同诸佛菩萨一样的高度的善巧方便,现在人讲高度艺术的手法、手段,来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第四尊:

  【名称普闻主药神,得能以大名称增长无边善根海解脱门。】

  第四尊『名称普闻』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句话我们在佛门里面常常听,听得耳熟,可是真正的意思很模糊,并不清楚,也能晓得名号与功德。甚至於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名号有什么功德,更不能够体会不可思议。今天我们读到这一节经文,顺便简单跟诸位同修做个报告。清凉大师注解里头说得好:「始学者,以名为实宾。大士以名为佛事」。清凉大师这两句讲得好,我们初学的人名跟实是相对的。有一个实体,我们就会给他取一个名号,名者实之宾,实是主,名是宾,老子所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这也是说明名实的关系。

  我们修道的人、做功夫的人,要寻名求实,这是初学。契入境界的人怎么样?名跟实是一不是二。《坛经》里头就显示这个意思,如果我们用《坛经》的这个例子来讲:「名实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为什么?二就迷了,迷了是世间法,不二就悟了,悟了是佛法。所以佛法跟非佛法,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界限在哪里?迷悟。迷了一切法就叫世间法,悟了一切法就叫佛法,法没有迷悟,迷悟在人不在法。但是迷悟那个法,法不是定法,法会变的,千变万化!所以它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法不可以执著。不但不能执著,不可以分别,分别已经错了,何况执著!佛这些教诲的义趣,我们如果要是参透了,不要说参透,真正能契入个几分,你就得大受用。这个受用就是自在随缘,看破放下,法喜充满,智慧现前,这你得受用了。不得受用,你没有契入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佛在经上所讲的你没有悟入,没悟入当然不能够落实,怎么能得到受用?

  我们从初学举例来说,释迦牟尼佛这是名号,是不是他的真正名字?不是,是他职位的名称。譬如我们这一个团体,叫「佛陀教育协会」。「佛陀教育协会」里面有一个会长,会长是不是某一个人的名称?不是的,谁坐在这个职位上,他就叫会长。会长可能姓张,会长也可能姓李,也可能姓王,不就是这个意思吗?释迦牟尼佛是一个职位的名称,「佛陀教育主持人」职位的名称。无论是哪一个人主持这个教育,他的名号就叫做释迦牟尼佛。就是在我们现代这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佛讲他这个阶段是法运,法运是一万二千年。在这个时段、在这个地区,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无论什么人来主持这个教育,我们讲示现作佛,他的名号都叫做释迦牟尼佛。

  为什么?是在这个地区、这个阶段教学的宗旨。主持教学的人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这三桩事情,「释迦」、「牟尼」、「佛」,应机说法。这个主药神里头,第一位「普观众生心」,这是个好老师、善知识,他的教学一定契机契理。理上就不说了,众生的根机,在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这个地区,众生的毛病是什么?众生迫切需要的是什么?这就是这一个阶段教学的宗旨。名号就是教学宗旨,所以一定要用释迦。释迦是梵语,这个地方古时候翻经不把它翻成中文,这在翻经体例里面,「五种不翻」之一,是属於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是能翻的,我们对他尊重,所以音译,加以解释。

  「释迦」的意思是能仁,能够以仁慈对待别人。这个宗旨对不对?对!现阶段这一个地区,这个地球上的众生,毛病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这是大错特错!所以佛教化我们现前阶段众生,他的目标、方向宗旨就是仁慈博爱,教导我们以仁慈博爱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释迦的意思,名号是这么来的。「牟尼」翻成中国意思是寂静的意思,寂是寂灭,静是清净。佛晓得现前这个世间众生心地不清净,妄想分别执著太多太多了,这就不寂。所以佛提出这一个名号「牟尼」,牟尼是寂静,寂就是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灭掉,寂灭是灭这个,恢复到身心清净,境界清净。你们想一想这个名号的含义,你要问释迦牟尼佛教我们什么东西?都在名号上,释迦牟尼佛教的就是这个。

  「佛」这个名号是通名,觉而不迷;「释迦」跟「牟尼」是别名,别名还是通名。佛的这个名,通十方三世,是总的通;释迦、牟尼这是别的通,就在这一万二千年当中,在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人在这里作佛,都要用这个名号。为什么?对症下药。换句话说,无论哪个大夫给这个人治病,只要是高明的大夫,他诊断之后开的药方一定都是一样的。这是药方的名称!我们听了这个名号,就觉悟了。念「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是印度话,意思是皈依,南无有皈依的意思、有礼敬的意思,也就是恭敬的意思;有归命的意思,比皈依的意思更加一层。

  我们从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回过头来,要依仁慈博爱待人处事接物。我们要把自己烦恼断尽,恢复到清净心,远离烦恼,回归到自己清净心,这是南无的意思。从迷而不觉回过头来,依觉而不迷,这才是真正「南无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我们佛弟子每天合掌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都会念,谁懂这个意思?谁能够把这个名号落实?如果名号的意思不能落实,这个名号不叫白念了?实在讲也不能说白念,为什么?「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阿赖耶识里落了一个种子,这个种子不会起现行,因为你没有觉察。

  种子落在阿赖耶里头,不知道要到哪一生哪一劫,你遇到善知识给你讲解,恍然大悟,真的回过头来,不再自私自利,对人、对事、对物一片慈悲,对自己不生烦恼了,心地清净平等,智慧现前,这就叫南无释迦牟尼佛。我举这一个名号!所以名号是我们修学的总纲领、总方向、总原则。我们讲佛法修学的根本,戒定慧,那是它的手段,名号才是真正的总纲领,是总纲领当中的总纲领。释迦牟尼佛他的俗名叫悉达多,名的意思也很好,翻成中国意思是「一切义成」。他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号,当然也是希望这个小孩,将来一生都能够称心如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圆满成就,他取这个意思。他以后创立这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他用这个名号显示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方向、目标、宗旨,「名称普闻」!好,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