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四0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0一卷)  2001/3/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401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夜神偈颂第一首:

  【尔时普德净光主夜神,承佛威力,遍观一切主夜神众,而说颂言。】

  这一段是说偈的仪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心得报告之前的礼节。这一段文字在《华严经》里面不断的在重复,由於重复的遍数太多,在《华严经》里面至少看到有几百遍,这样多的重复一定它有用意;换句话说,这一段文非常重要,所以不断的提示。这一段文字真正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谦德。众生傲慢的习气实在太重,我们读《礼记》,《礼记》一开端就教给我们,「傲不可长,欲不可纵」。由此可知,众生这个习气,圣人非常重视。这是障道第一个因缘,只要这个习气在,你的道业就肯定不能成就。世出世法要想有成就,都是从谦虚当中学来的。

  我们知道经文里面所说的这些大众,无论他示现的是什么身分,全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这个意思非常明显,我们能觉察得出来。他在表演的时候,『承佛威力』,绝不以为自己有能力。纵然自己有能力,这个能力依旧是诸佛如来加持的,这是谦德的流露。人只要有丝毫自以为是、自以为能,他的道与德就断掉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遍观一切主夜神众』,这一句很重要,这是对大众的礼敬。虽然这些话向佛报告,这个报告每个人都有分。诸位要晓得,这一段当中,开头只提这一句,这已是简略了,如果再详细是每一首偈颂前面都有这一句。在第二段,前面长行文我们念到是「喜眼观世主夜神」,第二段前面要具足这个经文一定是:「尔时喜眼观世主夜神,承佛威力,遍观一切主夜神众,而说颂言」。梵文的经文上有没有?肯定有。佛经到中国翻译,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繁琐,所以就把它省略掉,一段当中就用一个起头。梵文是决定每一段都有的,这才如法。我们一定了解,没有一个不谦虚,没有一个不恭敬。所以这一句在此地,不是一个无意义的一段文字,它的意义比什么都深刻。

  下面偈颂就是普德净光主夜神,他的修学报告,他的修学心得。首先我们要记住他所修学的法门,前面长行「得寂静禅定乐大勇健解脱门」。寂静禅定才真正是法喜充满,所以偈颂里面他说:

  【汝等应观佛所行,广大寂静虚空相,欲海无涯悉治净,离垢端严照十方。】

  他成就了,他劝告我们。『汝等』这两个字,包括我们在内;只要有机缘读到这一首偈颂的,「汝等」就包括他在内了。我们修行怎么个修法?『应观佛所行』。天主教《玫瑰经》,十五段就是十五桩事情,他们天天作观。每天早晚课诵在默想,想什么?想圣母玛丽亚一生的行为,想耶稣一生的行为,把这两个人一生的行为,归纳为这十五桩事情。也正同中国从前儒家跟孔孟学者,每天也修观想,观想夫子的圣德。中国人喜欢简单,只归纳成五个字:温、良、恭、俭、让。要常常想到,孔老夫子一生处世为人,他所具备的五种德行。第一个是温和,平易近人;我把它写作温厚,现代世间人不够厚道,所以我把「温」后面加一个「厚」。温厚、善良、恭慎,恭敬一定要加谨慎,节俭、忍让,要常常去想夫子的德行,向他学习,效法他。

  天主教、基督教,要学耶稣,要学圣母玛丽亚,人家的德行是什么,这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古今中外的教学,对於这一点都非常的重视。所谓希圣希贤,希望自己能够作圣作贤,那圣贤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每天都要用一段时间去想像、去思惟,然后跟自己做个对比,我在这一天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符不符合这个标准?我们的「德」才天天有进步,「学」天天才有长进。如果不做这一层功夫,所学都不能够落实。学得再多,讲得再好,所谓是能说不能行。从前在哈尔滨极乐寺往生的修无师就讲:「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真智慧要能说能行。要想能行,你早晚课诵就要思惟,真正向佛菩萨学习。

  所以头一句就教给我们,「汝等应观佛所行」。在华严会上,这个佛是毗卢遮那如来。我们把这个范围缩小,毗卢遮那如来我们没有办法观,我们不得已而求其次,我们观释迦如来。他应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给我们这些人做为现前的榜样,释迦他是怎样存心、怎样修学、怎样处事接人待物,我们在这个地方修学。经典里面也将他老人家一生的心行,归纳做几个纲领,小乘法里面归纳为四谛、十二因缘,大乘法里面归纳为六度、普贤十愿,我们熟知的,我们有没有认真的去思惟、去观察?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总而言之,佛教所有的弟子们一定要修十善业道。

  十善业道是佛家的基本修行方法,一开端佛就教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那个善法就是十善业,昼夜常念;「思惟善法」,让自己的思想,每一个念头都不离开十善,那叫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是把这十善落实到我们的言行;而且后头还追了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多么重要的修学纲领,如果我们真正能依教奉行,决定一生成就,哪里需要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不需要!就跟《华严经》上讲的善财童子,《法华经》讲的龙女八岁成佛,人家为什么能?他把世尊教诲做到了,不折不扣的做到,所以一生成就。一般人为什么做不到?听了之后,立刻就忘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依然随顺烦恼、随顺习气,把佛的教诲忘得一干二净,那有什么用处?我们的缘算相当殊胜,天天在薰习,天天在薰习还是不管用,还是不能够落实;由此可知,烦恼习气之重!

  我们对於烦恼习气重,这一句话体会不深,没有方法体会得到。从这些地方细细去观察,这才发现真的重,天天在薰习都回不了头来,随念随忘。那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加强薰习;除这个办法,没有第二个方法。我们学佛学了十年,功夫不得力,努力再学十年,二十年不成再学二十年,只有这个方法,认真努力去修学。所以经教不听怎么行?於是我们就想到,「应观佛所行」,佛所行的是什么?一生讲经、说法、教学,这是佛所行。从讲经说法里面真的觉悟,天天讲,天天劝人,也天天劝自己。我从这里面得的利益,如果没有过去这四十年,天天在讲大乘,天天在学大乘,这个境界也转不过来,哪有那么容易!所以说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习」。

  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没有别的,经教薰习的时间太短,力量不够。我们今天面临这个社会,不受佛法薰习,就受烦恼薰习,这肯定的。我们一天有多少时间用在佛法上?凡是不用在佛法上,决定就是烦恼起来。所以我们每天随顺烦恼习气的时间长,随顺经教的时间短,因此佛才教导我们「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个方法,不会运用这个方法,那就难了,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这个方法妙绝了,要完全接受,要不折不扣的把它用上,我们这一生当中才有救。这个观察有事、有理、有性、有相、有因、有果,就从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去看,从世尊八相成道里面去观察,八相成道观察世尊一生,四十九年不断的在讲经说法就是长时薰习。

  虽然说的经教很多,多即是一,一即是多,所以说一不是定一,说多不是定多。但是这个意思很深,不是我们初学的境界。因此对初学人来说,还是一部经深入,才能够产生效果。古德教学五年学戒,我们一些同修都听过,但是你不懂这个意思。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戒律也不容易。五年学戒是遵守老师的教诫,这五年是学生活教育,是求根本智。所以古人成就比现在人殊胜,他的方法正确。现在人的成就比不上古人是方法上的错误,绝对不是说现在人的聪明智慧不如古人,这个我不承认,完全在方法。古人的教学是从根本智入手,像树一样先有根本,然后才有枝叶花果。现在人把根本舍掉了,一开头就要树叶花果,不要根。有没有?有!花瓶里头插的花,没有根。你买下来,回来你就可以摆起来,很好看,时间不长久就枯死了,没有根。根本智是禅定,他不是修别的,是修定。《般若经》里面讲「般若无知」,无知之知就是根本智;他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必须先学到无知,然后才能无所不知。我们现在颠倒了,现在一下手求有知,有知结果是什么?有所不知。错了!走死路子了!

  现代人有知识,没有智慧,知识是冲动的,它不是安静的,所以造成社会的动乱。这个世界上的灾难,知识造成的。智慧是和平的,智慧决定是从静、定当中生的。所以古人的教学就是一部经,一部经而且不讲,只教你读诵,要求背诵。这是什么?这就是根本智,智在其中,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做,这是戒学,戒是方法、守法;定是专心,没有杂念;将经文念得清清楚楚、念得明明白白,没有念错字,没有念颠倒,这是慧学;这就是根本智。这样念,念久了,智慧就开了。为什么?他这个念是修定,念的时候没有杂念掺进来。圣人的教诲,那真的与《十善业道经》讲的原则完全符合:常念善法,经书是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都在其中;不会起一个妄念,那是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每天用的时间久了,真正用功夫,每天至少四个小时到六个小时,功夫才会得力。如果每天能用十个小时、十二个小时,你功夫的进步非常之快。

  经里面什么意思不要去想,一想经里面的意思都是妄想,胡思乱想。佛教导我们真正的目的是教我们开智慧,智慧开了,经上的文字是活的,我常常提到字字句句无量义,讲不完,所谓是横说竖说、深说浅说,意思讲不尽。到用的时候观机,他是什么样的程度,他需要什么,给他怎么样一个讲法,活的不是死的。到这个时候,不但是佛经活了,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活了,随拈一法都是无量义,随拈一法都是圆满的大法。虚空法界一切性相事理因果,一就是圆满,圆满就是一。所以才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就是讲上本《华严经》,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见到的,上本《华严经》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在哪里?一微尘,任何一粒微尘里面都含藏著三千大千《大华严》。这是事实真相,决不是随便说这一句话。什么人能证实?法身大士们证实了,他们契入这个境界。这是佛教学真正目的之所在,佛绝对不是说,教你学这一部经,这一部经你会,再换一部经就不会,这种教学不善。佛的教学是希望我们这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一法明白了,世出世间所有法你都明白。这才是佛教学真正的目标,真实的愿望,我们要懂。

  清凉大师注解,「初句解脱之力能观」,这一句话讲得好。我们今天想观,观不成,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我们没有解脱之力。什么是解脱之力?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三种束缚,我们就无能为力了。怎样把这三种束缚解脱掉?这三种束缚在佛经里头还有一个讲法,叫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是妄想,尘沙烦恼是分别,见思烦恼是执著。如果我们能够把一切执著解脱掉,执著放下了,於世出世间法再不执著,给诸位说,六道没有了。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执著来的;你只要有执著,你决定有六道;你执著不能够放下,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放下分别,十法界超越了。这晓得十法界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来的;没有分别就没有十法界。没有妄想就没有《华严经》上的四十一个位次,法身菩萨为什么有四十一个等级?妄想来的;妄想没有了,这四十一个等级就没有了,圆满的佛果。所以不放下怎么行?

  我学佛缘很好,我学佛第一个亲近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看佛经大概一个月的样子,我认识他,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学佛的因缘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他是一位教授,他也不是居士,我们从哲学里面入进去的。所以我第一个跟出家人见面是章嘉大师,而我第一句话向他请教的,就是我跟他讲:佛法很好,我知道,知道这个很好,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很快入进去?我提出这个问题。他给我的答覆是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放下重要!为什么不肯放下?没有看破。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那你真的就入了,妄想分别执著一放下,你就入佛境界。章嘉大师的答覆了不起,一句话。这是真正高人,不是真正高人,你提出这个问题,他给你讲了半天,你也抓不到头绪。所以是真有学问、真有德行,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把门路给我们指出来。

  由此可知,佛法最难的就是执著。许许多多人在佛法修学修得很好,但是全是人天福报,为什么?坚固的执著。这对一类众生是有好处,不堕恶道,但是他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佛法里面讲小根器的人,佛用这个方法帮助他,来生还能得人天福报,这不是佛法的究竟法。如果说持戒持得很严,但是见到别人不持戒,见到别人破戒,心里面还生烦恼,轻慢心,他的果报将来在哪里?果报在修罗道。修罗也享福,他有贡高我慢的习气,有自以为是的习气,轻慢别人。但是修罗享福就免不了造业,福享完了,业报现前他就入三恶道,所以修罗不是纯善。

  纯善之道是普贤十愿头一条:礼敬诸佛。我戒律持得再清净、持得再好,对於不持戒的人、犯戒的人,我也把他当佛菩萨看待。他破戒、犯戒,我们要做什么想?佛菩萨示现给我看的,我不如他,谦德。这个你绝不堕三途,绝不堕恶道。见到别人善,我们恭敬他,不难;见到别人作恶不善,还是纯一恭敬心,这个难,这是圣人,这不是凡夫;这有几个人能懂?所以普贤是大行,普贤是佛行,比菩萨行还要高一级;为什么?他是真正的真诚清净平等。所以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道理就在此地。要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是修普贤行,净宗法门完全修普贤行,你们看《无量寿经》就知道了。所以《普贤行愿品》不能不读,应当常常思惟、常常观察、常常学习、常常效法,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把我们不平的心修成平等,使自己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贪瞋痴慢磨得干干净净,我们就有能力,就有解脱之力,就能够观佛所行。如果还有烦恼习气在,决定障碍这个能力,我们没有能力观察。

  我们在世间处事待人接物,冤亲债主很多,他们对我们的误会,对我们造成种种障难、毁谤,甚至於陷害,我们要用佛心对他,我们尊重他,我们敬他、爱他,遇到他有困难,我们热心去无条件帮助他,这个难!别人对你好,你对他好,不难;别人对你不好,甚至於别人要杀你,你对他还那么好,这个难。佛菩萨能做到,《金刚经》你们念的歌利王,忍辱仙人被他割截身体,他对他还是那么好,「发愿:我成佛头一个来度你」,一丝毫怨恨心都没有,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所以忍辱仙人对歌利王感恩,怎么会有一点瞋恚心?在这个境界里面,才知道自己忍辱功夫到什么程度,如果有一念瞋恚的念头,他不行,他忍辱的功夫不到家,他六波罗蜜不能圆满。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得到真正的解脱力,然后才能观佛所行。没有这个能力,你怎么观,你都不能够契入佛的境界。

  下面给我们略举,第二句「寂静乐,神以此定,观佛此体」。观佛所行的广大,普度一切众生。佛的心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大;佛的行大,教化众生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对於十法界一切众生之类平等教化。他没有分别,这是佛教徒、那是基督教徒,佛教徒教,基督教徒不教,没这个道理。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看到,有胜热婆罗门、有遍行外道,那都不是佛教徒。婆罗门就是现代的印度教,在我们此地叫兴都教,在中国称为印度教,古时候称婆罗门。这不是佛教徒,佛教不教他们?教,只要他们肯学,佛没有要他改变宗教,这高明。真正是有教无类,无论你信仰什么宗教没有关系,你跟佛是求智慧。所以佛法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你学任何宗教都没有妨碍,帮助你得智慧,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

  佛不改变他们的信仰,不要求他们统统来信佛教,这是对他们的尊重。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为什么?世间所有一切法与佛法没有障碍,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那又何必一定要他脱离那个宗教来信佛教?这是我们后世人迷惑颠倒,是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生的念头,错了!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无论你信仰哪个宗教都好,都欢喜,都尊重,都帮助你,决定不改变。我们在这里学到真正的佛法,在这里面真正能够体会到一点四无碍的法界。

  《华严经》的经题就显示这个意思,它的梵文原文翻译的题目是「大方广」,我们现在翻成「佛」,它不是,它翻成「觉者」,「大方广觉者杂华庄严经」,这是它原来的题目翻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喜欢简,把觉者就翻成佛,把杂华杂字去掉用一个华,庄严严字去掉,叫《华严经》。这个意思我们一想就明了,像一个花园一样,大花园,所有不同种类的这些花卉统统都具足,不是清一色的;这就是各个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土、不同的众生,就像杂华庄严;没有像现在人动脑筋改良品种,都统一。佛不是统一的思想,佛是大家在一块聚集,在一块生活,都能够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真的是现在人所讲的共存共荣,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华严经》。

  今天世界上许多人在提倡多元文化,我跟他们讲《华严经》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教导我们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不同族群,这个不同族群不仅是人类,包括了畜生、饿鬼、地狱,各个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我们共同生活在大宇宙里面,如何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大家都能享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学《华严经》,连这一个念头都不能够改变,那学什么《华严》?那《华严》讲的是什么?我们现在念的夜神,主夜神,我们中国民间讲的黑无常,主夜神是黑无常,主昼神是白无常,无常大鬼,他示现的是这个身分。在华藏世界,大家都平等,真正在这里看出生佛平等。佛说话谦虚,他不是说佛生平等,生佛平等;佛在下面,把众生抬上去,这个谦德!从谈话当中,「我和你」,我在上,你在下;佛菩萨说话一定是你和我。你从这上面去体会到,处处尊敬别人,言语行动无不如是。这都从「广大」两个字里面含著的。

  『广大』是事,『寂静』是理,与一切众生交往,共存共荣,心永远是寂静的,这才能做到,心是定的。『虚空相』是事实真相,《金刚经》上讲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虚空相。虚空相是事实真相,你真正明了一切法了不可得,你还有什么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妄想分别执著从哪里生的?把虚妄相当作真实,错了!可是众生对於这个迷、执著,时间太久太久了,他误以为这是真实。佛告诉我们,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虚妄是什么?相有理无。所以佛给我们讲,事实真相非有非无;你说它无,它有相;你说它有,这个相当体皆空,了不可得。现代的科学家逐渐逐渐也发现这个相是虚妄的,最近这些大科学家比半个世纪以前有长足的进步。半个世纪以前的科学家还肯定物质存在,现代科学家已经否定,物质不存在,物质是什么?波动的现象。所以愈来愈接近佛法所说的,真的是波动的现象,没有事实。所以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我们了解真相,心要寂静,行要广大。

  觉悟的人没有别的事情,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手段?这部经上讲一百多类不同身分的人,那都是显示方法种类,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形式,《华严经》上都告诉你,给我们的启示。真是所谓大用无方,没有一定的方法。可是他有一定的原则,帮助众生觉悟。只要帮助众生觉悟,真的觉悟,什么方法都是正确的。如果这个方法是让众生迷惑,那都是错误的。佛法有没有叫众生迷惑的?也有,那是手段,那不是目的。他先叫你迷,迷了之后慢慢叫你再悟过来,可以用这个手段。这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用的手段方法也不一样。

  清凉用底下经文来解释这一段,下面经文讲「普见三世佛而无取著,以知如来无相,性相本空故,故云寂静虚空相也」。这是以佛说的经文,互相来参照。「普见三世佛而无取著」,这一句话意思很深。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佛,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介绍过,像现在佛门里面,一般寺院习俗过年的时候拜万佛,万佛忏,实际上就是《万佛名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虚空法界许多诸佛,他老人家一口气讲了一万二千多个名号,有过去的、有现在的、有未来的。而实际上讲,未来佛就是现在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连蚊虫蚂蚁都是,都是未来佛。你要轻视它、欺负它、杀害它,你就是杀佛,几个人懂这个道理?

  蚂蚁有灵性,我们现在跟它交往效果非常显著,特别在厨房、在洗手间,蚂蚁常常跑来的时候,你就可以跟它谈话。我们学佛的人,我们称蚂蚁称菩萨,蚂蚁菩萨。你可以跟它商量,可以跟它沟通,它来得太多,干扰我们的生活,我们跟它沟通,请它出去,决定不能伤害,它会离开的。它有它的生活空间,我们有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们可以互相往来,但是不要互相干扰,我不干扰你,你也不能干扰我。你有所需,我帮助你,它来干什么?找东西吃的;我们预备它吃的东西,把它放在外面院子里面,它就出去了,很听话。

  住的房间里面,像这些甚至於苍蝇、蚊子、跳蚤、蟑螂、蜘蛛都听话,这个心多慈悲,爱心!真诚的爱心就能感动这些动物,关键在真诚,古人所讲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个金石,石是石头,连矿物都能受感动,动物哪有不受感动的道理?我们读了古书,我们自己做试验,看看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果然是真的。我们今天连石头瓦砾,我们还没有办法做到,至少草木我们已经可以沟通,花草树木可以沟通。我们以爱心对待它,它长得非常茂盛,花开得很美,它报答我们。我们怎么对待它,它报答我们,植物都能感动。

  最近,大概两个月的事情,我这一次到图文巴,悟谦法师种了一些丝瓜,丝瓜晚上托梦给她,它说它已经长得太大,叫她去采。她没有发现,没有发现丝瓜在叶子底下,她们看不到。她到第二天找,果然找到了,这么长、这么大的一个丝瓜,很老不能吃。那个丝瓜托梦给她,叫她采下来,那采下将来可以做种子。就这么奇怪,瓜会托梦给她,叫她去采。确确实实花草树木都有灵性,都可以沟通。所以住在山上,我们非常明显感触到山神、树神、花草树木之灵,跟我们生活在一起非常和睦,彼此互相关照。我们佛法说,他都是我们的护法神,你住在那个地方怎么会不欢喜?我们要以爱心对人对事对物,以真诚心,决定没有一丝毫伤害这个念头;不但没有行为,念头都不生。儒家讲「止於至善」,我们才能真正做到。

  第三句讲『欲海无涯悉治净』。清凉大师讲,这就是大勇健。什么是最大的勇?人能改过自新,才是大勇。这个勇不是对别人,是要对自己,对别人不算是大勇。能够断自己的烦恼习气,这真正叫「大勇健」。「准下经云,则自他兼净也。」由此可知,「欲海无涯」,欲是欲望,一切众生所有烦恼习气都从这儿来的,贪瞋痴慢从这儿生起的。这些东西自性里头统统都没有,是从迷惑里头生起来的。自性里面没有欠缺,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相。《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一句话道破了。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如来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德是德能,相是相好,智慧、能力、相好,都跟诸佛如来平等,一样的,现在为什么丧失掉?一句话说破了,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我们如果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就现前,障碍没有了。

  佛在大乘经教常说,佛不度众生。佛没有度众生,众生是怎么度的?自己度的,自己觉悟,自己度自己。佛确实没有能力度众生,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自己迷的,你自己造业,必须你自己解决问题,佛菩萨帮不上忙。佛菩萨会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让我们觉悟。我们是自己迷失了方向,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应当回头。所以佛能帮助我们的,只是到此为止。这就是所谓「开示悟入」,佛能帮助我们是开示,悟入决定是自己事情。我们得到佛菩萨开示,自己不能悟入,那就没有法子。虽不能悟入,佛菩萨并不舍弃我们,「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一生不行,来生;来生不行,后生;生生世世照顾。从这个地方,我们才认识体会到佛恩之大,超过父母。永远不肯舍弃我们,纵然造作恶业,堕到阿鼻地狱,还是不肯舍弃,还是想方设法来帮忙。

  我们要重视,这是「欲海无涯」,欲望永远没有止尽,随著欲望的发展,我们自己前途就是苦海无边,一世比一世要辛苦,必须从这里回头,要觉悟。所以「悉治净」,治是对治,一定要做到清净无染。

  末后一句,这是讲定果。『离垢』,垢是烦恼的代名词,离垢就得清净,心清净,心清净而后身清净,身心清净我们的环境就清净。所以真正的事实是境随心转,凡夫是心随境转,他迷,觉悟的人是境随心转。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可以说染污已经达到最严重的程度,但是觉悟的人,在他心目当中这个世界是清净的,跟极乐世界、跟华藏世界无二无别。所以每一个人的世界不一样,凡夫跟圣人在一起,圣人住极乐世界,凡夫住污秽世界,不相同。所以境决定随心转,至於你住什么样的境界,那完全看你自己的功夫,与外面境界毫不相关,这都是事实。

  「离垢」就是放下,放下一切的欲望,放下自私自利。念念想众生,不要想自己;想别人的利益,不要想自己的利益;这个好,自己所得到的是不可思议的;念念为自己,所得到的非常有限。我们肯帮助别人,众神会帮助我们,感应不可思议,完全是一片真诚,我们得到的回报。但是我们并没有希求回报,我们念念只是帮助佛法、帮助众生,希望佛法能够久住世间,希望众生有机缘能够闻佛法;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其他的念头。所以一切都得到诸佛护念,都得到龙天善神的护持,得到他们帮助。

  『端严照十方』,端正庄严。「照」,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这一个思想的波,遍及十方法界,与十方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上面讲的意思都是就佛境界所说的,下面有一行说,「若约天说,即四句皆是定用;以住此解脱,能见佛体用因果故」。能见佛体,能见佛用,能见佛因果,这个说法也非常的圆满。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