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三七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七二卷)  2000/10/3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372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阿修罗王偈颂,第八首:

  【佛大悲身无与等,周行无碍悉令见,犹如影像现世间,因慧能宣此功德。】

  这是广大因慧阿修罗王,在长行我们看到,他修学的法门是「大悲力无疑惑主解脱门」。清凉注解,「悲用智故,普令无疑」。由此可知,慈悲跟智慧决定不能够离开,离开之后,就是佛家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里面要有智慧,这就是佛教导我们,整个佛法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方便一定要有智慧,决定不是感情的。也就是说凡夫总离不开情识,情识是迷,所以慈悲、方便才产生许许多多副作用,这个副作用都是不好的,都是不善的。由此我们能体会得到,佛法的教学始终不离智慧,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学佛是什么?学佛是求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清净心里面生的。染污的心生烦恼,清净心生智慧,我们离开一切染污,烦恼就不生了,具足清净就常生智慧,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一定要懂得。清净智慧的起用,就是慈悲,就是方便。菩萨在这个地方说出他自己修学的心得,教导我们,提供给我们做参考,我们要知道怎样学习。

  『佛大悲身无与等』,这是说佛的大慈大悲,世出世间没有能跟他相等的。这一句话是赞佛,我们要从赞叹里面去体会它深密的义趣。佛的慈悲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这不是从外面学来的。外面学来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真实东西是自性本具的。所以佛法的修学,法门再多,无一不重视明心见性。这是佛法修学,不论哪个宗派、不论哪个法门,最后的一个目标,开发我们自性本具智慧德能,这才叫大圆满,这个东西不是从外面学来的。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教导我们的,无非是排除性德之障碍而已,只要把障碍排除掉,性德就自然现前了。

  障碍,无量劫来薰习累积的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这就是障碍。这些烦恼习气,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六道众生性德不能够透露,自己做不了主宰,谁做主宰?烦恼习气做主宰,於是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六道轮回,把清净法身转变成现在这种污秽的业报身。这一个事实真相世尊为我们说出来,他要不为我们说出来,我们永远都不会觉悟,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决定是迷惑造业,死死生生永远在搞轮回,这是佛对我们的大恩大德。世人尊称佛法为三宝,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珍宝都不能跟这个相比。

  但是佛为我们说出来,我们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情,怎么样远离烦恼习气,怎样恢复性德,摆在我们面前两大课题。这个事情佛帮不上忙,佛如果帮得上忙,我们还用得著修行吗?不要修了,佛大慈大悲,不都帮助我们成佛了?要知道这个事情佛帮不上忙,这要自己认真努力去学习,所谓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佛只能把道理讲清楚,方法教导我们,还是要自己去干,自己不干,那还要落空。我们跟佛的缘分很深很深,不是这一世结的,这一世是决定不可能。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跟佛就结了深厚的因缘,为什么没有成就?就是听了佛的话,也会点头、也知道很好,但是就是做不到,做不到还是要搞轮回,我们错就错在这里,不能不知道。要想成就,一定把这个过失改正过来,念念之中都要遵循佛陀教诲,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去模仿,我们去学习。

  在这一首偈里面,首先我们要学佛的「大悲身」。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从我们身体上表现出来。大慈悲如何落实在我们身上?「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具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厨房里面常常看到小蚂蚁,洗手间里面也常常看到有小蚂蚁,你看到之后怎么办?要跟它们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但不能杀它,把它赶走都不应该,都没有慈悲心。你真正以爱心对它,它自然会走;你也不要讨厌它,它妨碍你,我们让它一点,大慈大悲这才能落实。如果我们讨厌它,把它赶走,赶走已经不慈悲了。

  晚近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个榜样,我们在大师传记里面看到,他住的房间有跳蚤、有蚊虫、有虱子,他的侍者要想把这些东西清除,当然不是杀它,把它清除,拿到外面去放生,印光大师阻止,不准他动,跟它在一起生活。告诉侍者说,这是我自己德行不够,留它在我身边好,它是善知识,提醒我,我应当认真努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把这些小动物当作善知识看,跟我们一般人观念完全不相同。传记里面记载著,老和尚七十岁以后,不管他在哪个地方住,他的房间里头一个都找不到,别人住的时候有,他住的时候就没有。老和尚说的这个话应验了,那就是他的德行能够感化小动物,「老和尚年岁大了,要让他清静一点,不要去干扰他,年轻的时候没关系」。佛家讲「迁单」,搬家,这些蚊虫、蚂蚁、跳蚤,它们都搬家了。

  这个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做传记的人故意这样写的,还是确有事实?我们最近在马来西亚的婆罗洲,李金友居士的山上,我们看到事实。李居士的山上决定不杀生,山上所有的员工统统素食,住在山上的客人也要吃素;你不能吃素,那你就不要到山上去。他这个山开发今年是第六年,山上的树木花草决定不用化肥、决定不用杀虫剂,他请的有专家种花、种菜。他告诉我,头一年所种的菜,差不多是百分之七、八十都被虫吃掉,剩下来的不多。他看到很欢喜,「我种菜供养这些动物,人吃、虫吃都一样,好事情」,这个心是平等心,这个心是大慈大悲。第二年虫吃的就比较少一点,第三年就更少,现在是第六年,他菜园里面的菜还是有虫,虫所吃掉的绝对不到十分之一。我们现在到他的菜园看,每一片菜叶里头大概有两、三个小洞,虫吃的。由此可知,你以慈悲心对它,它也以爱心报答你;你要用杀虫剂,杀不尽的,愈杀愈多。不杀,不杀逐渐逐渐就没有了。花园、菜园,放音乐、放佛号供养这些树木花草,专人在照顾。这个山上所有一切生物,包括树木花草一片祥和,这是我们亲眼所看见的。

  慈悲落实好,对於一切众生、一切小动物决定没有伤害的念头,把这个念头从心地里面拔除,只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行,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心行,我们在一位在家居士身上看到了。他一家人本身这个作法,自自然然就影响到他家里面的儿女,他有个最小的儿子今年五岁,好像才上幼稚园,他能够跟他幼稚园的小朋友说,看到地上爬的蚂蚁,有些小朋友要去抓这个蚂蚁,他就制止,告诉那个小朋友,「如果你是蚂蚁,有人来捉你,你喜不喜欢?」他能说出这个话,对於小动物非常爱护。这个山上员工有三百多人,个个不杀生,个个都能够爱护小动物,这是他的教化成功。我看这个人,佛家讲的菩萨化身,他是个经商的,佛家讲商主,应以商主身得度者,即现商主身而教化之,菩萨无处不现身。

  我们看了、接触到了,要明了,不但一切有情众生都有善心,「人之初,性本善」,所有一切动物它的性也是本善,为什么变成不善?「习相远」,习性变成了不善。习性是受外面环境的薰染,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生起妄想分别执著,这样就变成不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性本善,不但有情众生的性本善,无情众生的性也是本善。我们要想使我们周边的人事、物质环境,都能够达到至善,从哪里做起?从自己内心做起。佛在许多经论里面都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念头。所谓依报就是我们的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都是属於依报。我们要想依报好、依报庄严,怎么去做?从内心里面去做,一定要使自己的心行做到纯善无恶,你的依报环境自然就转了。

  我在过去房间里遇到这些小动物,我都会把它送到房间外面去,现在我学印光大师不送它了,让它自由跟我在一起生活,一点厌弃的心都没有,欢迎它来玩,欢迎它来共同生活,可是愈来就愈少了,怎么会没有感应?只要我们对待这些小动物,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它能感受到。我们起心动念,要晓得这个心念是波动,这个波动它能接受得到。善念这波动是善的,恶念这波动是不善的,我们中国人一般人讲气氛,「这个地方气氛非常好,那是善念的波动;这里气氛很不好,那是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波动」,我们能感受得到。心愈细,感受得愈明显,心愈清净,极其微细的波动现象都能够明显的感触到。中国人讲气氛,外国人讲磁场,名称不一样,意思都相通。所以我们要学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要把佛菩萨的慈悲、方便落实在我们生活上,落实在我们起心动念,落实在言语造作。

  第二句这个意思告诉我们,完全是开放的,『周行无碍悉令见』,没有一丝毫隐藏。如果有丝毫隐藏,就是私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凡是有隐藏都是不愿意别人知道,凡是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大多数都是不能见人的事情,不善。再想想佛是怎么教我们的?佛教给我们,消业障最有效果、最基本的方法,叫「发露忏悔」。什么叫发露?完全显露出去让别人看,不能够隐藏,隐藏你的罪过愈来愈深、愈来愈严重。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为人应当积阴德,德是好的,好的事情不要暴露,不好的事情应当暴露出去。不好的事情暴露出去,决定会受到外面人的指责;指责好,指责就是果报,我造作的不善,立刻就报掉了。造作的好事隐藏起来,你的善愈积愈厚,你的报愈报愈殊胜。跟世间人的想法恰恰相反,世间人是把自己不善隐瞒起来,把自己善的地方尽量的报发出去,让别人欢喜赞叹,把你所修的善全报完了;你的罪业在那里没有动,根深蒂固,这就是往后三途的业因。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他想错了,他做错了。由此可知,佛菩萨教导我们是绝对正确的,这是真实智慧。

  大慈大悲,周行无碍,这是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自自然然显露出来。用现在人的话,纯真的大爱,决定没有私心,对一切众生决定是平等的爱护,这里头没有偏心。佛家不说爱,佛家说慈悲,为什么要把爱改成慈悲?这是佛说法所用的言语词汇的善巧,慈悲是跟智慧结合在一起的;换句话说,这个爱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这个爱是清净的,不是染污的;这个爱是平等的,不是偏爱;这叫慈悲。所以慈悲是理性的爱,是清净的爱,是平等的爱,不同於世间人。世间人的爱不平等,那个爱有染污,爱就想占有,占有的念头就是染污,就不清净。爱这个、不爱那个,不平等。所以它是属於情执,是属於一种感情的执著,佛家讲迷情、迷执。佛法讲慈悲,完全是理性的,这是真爱,永恒不变。世间人的恩爱是假的,常常会变化。

  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道义已经没有了,你跟人家讲道义,人家听到都会讥笑你,你的思想太落伍,你是十八世纪以前的人,不合乎这个时代。现在这个时代讲什么?讲利害。今天的社会,你仔细观察,确实说这个社会现象,「争名夺利,恣情纵欲」这八个字,所以社会怎么会安定?世界怎么会和平?人活在这个世间,怎么可能有幸福?一家欢欢喜喜欢乐,利害的集合,到哪一天利害发生冲突了,这个家庭立刻破碎。所以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今天社会的现象,我们必须要晓得。但是我们看得很清楚,仔细较量,还是道义的集合是真实的、是长久的。

  今天道义的集合,大概最明显的是在佛门。佛门,我们今天大家在一起相聚,不是利害,这里面无利可图。我们欢欢喜喜聚在一起,这学道。除这一个场所之外,其他场所就很难见到了。我们不能说没有,难!少!即使在佛门、在宗教里面,依旧免不了还有一些利害集合的。凡是利害集合,总免不了斗争,争名、争利、争权,总是搞这些东西,他的心怎么会平静?换句话说,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完全没有分;换句话说,他生活在忧虑、得失、烦恼之中,他没有幸福。纵然争得名和利,争得权和势,他也不能够安宁。为什么?常常想到怎样保持不会失掉,想到怎么样不会被别人夺去,麻烦太多了。

  这跟佛菩萨不一样,佛菩萨把这些统统放下,所以他得大自在,那才过一种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我常说身心无事,心地清净,身清净,没有事情,这才是真正幸福。他的事情是念念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什么?帮助他离苦得乐。我们晓得他现在所想的,他的思想、他的见解、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苦,苦不堪言,他不知道乐,他以苦作乐,所以菩萨要帮助他、感化他、教导他,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转恶为善,帮助他超凡入圣,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就为了这个。这里面完全没有自己,还有自己夹杂在里面,那像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我们在学佛菩萨,什么时候成了佛菩萨,就是刚才讲的,我没有了,你就成了佛菩萨。

  现在学佛菩萨,里面夹杂著还有我在里头,这是学习作佛菩萨。到什么时候我没有了,《金刚经》上讲我相没有了、人相没有了、众生相没有了、寿者相没有了,恭喜你,你成了菩萨,你是法身菩萨。只要你还夹杂著四相、四见在里面,这是在学习作菩萨,天台大师讲的「观行即佛」。假如我们学佛,依旧还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那就是天台大师讲的「名字即佛」。诸位要清楚,有名无实,你还是搞六道轮回,你还是要遭三途果报,地狱、饿鬼、畜生你免不了。真正是放弃自己的成见,远离自己的烦恼习气,真的跟佛学,佛在经上怎么讲,我就怎么做,这叫观行位;改变自己的习气,这样我们在佛法里才真正得受用。世尊在经典里面无数次的提醒我们、劝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观行位,这个位次不高,可以说刚刚入门而已。观行位的功夫,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叫做功夫成片,有这样的功夫就肯定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确实这是带业往生,自己烦恼习气并没有断,只是不再用。听从佛的教诲,就有这样殊胜的果报。

  第三句说得好,前面两句是事,第三句是理,『犹如影像现世间』。假如没有第三句,我们单看前面两句,观行即、相似即都可以包括,我们凡夫的境界。有了第三句,我们就晓得,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他们是来表演的。这一句就像《金刚经》后面四句偈所说的一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与法身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事实真相。而我们在这个事实真相完全被迷了,对於事实真相一丝毫都不能够觉察,不知道这个现实的境界是假的,是像影像,影像不是真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破四相、破四见就一丝毫都不难,为什么?了解事实真相。

  我们读《了凡四训》,你在这小册子里头看到,我们一般人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永远不会断,一天到晚打妄想,何以了凡居士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上三天三夜不打一个妄想?这是功夫!但是袁了凡不是功夫,袁了凡是了解自己命运。孔先生跟他算命,他完全相信,一生都是命里注定的,打妄想也没有用,「算了,不打妄想」,打妄想很累。他是了解自己命运是注定的,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能把妄想放下。如果你要真正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相是什么?梦幻泡影。你要真的理解、明白了,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马上就放下了。

  诸位要晓得,定能伏烦恼、控制著烦恼,让它不起作用,慧能够灭烦恼,也就是说转烦恼成菩提。没有慧不行,专靠修定,解决不了问题;一定要从禅定里面开智慧,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可是定,一定要依照方法去修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净土宗的戒律是什么?这个不能不知道。净土宗戒律的总纲领就是「净业三福」,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教导韦提希夫人的,教韦提希夫人就是教我们一切大众,三条十一句,是我们修净土、求往生的根本戒,我们把它列在修行纲领里面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这四句话做到了,就是佛的大悲身落实在我们自己身上。将这四句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就周遍法界了。

  我们在《十善业道经》里看到,佛教导我们以十善业,落实在菩萨行六度里面,在天人四无量心里面,落实在接触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四摄法里面,后面再跟我们讲落实在三十七道品里面。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师讲四教:藏、通、别、圆。由此可知,三十七道品是全部的佛法,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全部包括在其中,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量无边法门都不超越,这正是《华严经》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境界多广大。所以佛法的教学,从孝敬开始,最后还归宿到圆满的孝敬,始终是一不是二,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体会,要在这些地方学习。

  第三句是开智慧,是诸佛如来的境界,我们也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入这个境界,得大自在,那真的是周行无碍。不但四相不执著,四相有没有?有,不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在面前,但是我们感受不一样。以前误认为这个东西是真实的,是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这里面起贪瞋痴慢,生起患得患失的念头,这个境界会影响我们。现在明白了,这些境界全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於是在这个境界里不动心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心多清净。清净心对於事实真相,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了。

  境界如是,我们自己身心也不例外。一切有为法里面,什么叫有为法?相宗入门的经论,天亲菩萨造的《百法明门论》,这一部书文字不多,但是义理非常丰盛。菩萨造这一部论,只解释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讲的一句话:「一切法无我」,《百法明门论》就是解释这一句话。什么叫一切法?菩萨把一切法归纳成一百类,这一百类就是代表一切法。后面再跟我们解释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二无我。人无我,我执就破了;法无我,法执也破了;我、法两种执著放下,这个人是法身大士。诸位要晓得,放下我执就超越六道,放下法执就超越十法界,从《百法》里面认识梦幻泡影。

  《百法》里面分为五个段落,第一段是讲心法。世间还有不少人认为身是假的,念头是真的,外国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他不把身当作自己,他把他那个「思」认为这是真的。思是意识心,也是假的。佛把这个列在头一条,八识,心法,八个心法;第二,五十一个心所法;第三,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心所法跟不相应行法都是属於心理作用,八识是妄心之体,心所与不相应行法是心理作用。后面再跟你讲色法,色法是讲物质世界。我们身体属於色法,讲五根:眼、耳、鼻、舌、身;那个意,意是属於心法。根身器界,这是属於色法。色法归纳为十一类,十一个色法。这些都叫做有为法,与有为法相对的是无为法,后面有六条无为法,有为法九十四个项目。

  有为法都不是真的,梦幻泡影。有为法包括我们的身心世界,这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要认识清楚,假的不是真的。这个现象存在有多久?有些人以为天长地久,以为人的寿命很短促,山河大地寿命很长,全都搞错了。佛告诉我们这些现象,这都是假相,梦幻泡影的假相,它存在的时间多久?「如露亦如电」;露是露水,太阳出来就没有了;电是闪电。跟你说如闪电,这是讲真话;跟你说如露水,这是随顺众生说的相续相,相续相也不长;真相是刹那生灭。你真正契入这个境界,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自己的身体,了不可得。不可得,你要执著有个得,错了。知道事实真相,得失的念头放下了,你的烦恼就去了一大半。绝大半的烦恼是从得失里头生出来的,知道在这个世间,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可得。

  佛这一句话:「不可得」,在《大般若经》里头说了,我没有去统计,至少说了几千遍。所以《大般若经》从头到尾看一遍,分量太大了,当然记不住,「不可得」一定记住,为什么?重复的遍数太多了。这是世尊苦口婆心的提醒我们,让我们从这个地方真正觉悟过来,才真的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决不会把这些东西放在自己心上。统统放下,心清净,好,真心现前。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本来无一物」,你就回到这个境界了。身心世界统统放下,本来无一物,真心现前。从此以后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是智慧,妄心是妄想分别执著,真心是圆满的般若智慧,这里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用真心,我们自性性德自然流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跟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一样。这是转迷成悟,转凡成圣。在这个世间帮助一切众生,众生不觉。契入这个境界之后,这个人就是佛家讲的「乘愿再来」,为什么?他业报身已经尽了。世间人来说,业报身尽了,这个人就要死了,寿命到了。修行人业报身到了之后,他已经转了,他把业报身转成为愿力身,所以他这个身还可以在世间常住。业报身有我,有我就有业报;愿力身里头没有我,「我」已经完了、结束了,转成愿力。愿力,这就是佛菩萨应化来的。这个境界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修行证果,他证果了。

  依照佛经典都是方便说,诸位要晓得,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全是方便说,没有一句是真实说。为什么?真实说是一句话都没有,那是真实的。凡是说出来的,全是方便说,我们要懂这个意思。真实的清净心里头,一念不生,一句话没有。身心跟虚空法界完全融成一片,这是真实的。不但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身也是遍虚空法界。跟你说身体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每一个毛端,都是遍虚空法界,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所以没有大小。为什么佛经里,小里头能现大?一毛孔里面诸佛菩萨在里面转大法轮?这个讲的时候,我们很难懂,很难理解。你要晓得,他的毛孔、细胞跟虚空法界融合成一,这个问题解决了。所以毛孔没有放大,虚空法界没有缩小,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多么自在!依报、正报没有一样不圆融,没有一样不圆满,我们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就是你自己干不干,你自己肯不肯放下?

  从哪里放起?我也常常奉劝同修,从自私自利放起。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这个念头不放下,就不得其门而入,永远在门外。自私自利的心愈重,你跟佛法,佛法就是性德,愈离愈远;放下自私自利,你就进门了。入门之后,当然还有遥远的路要走。登堂入室,头一个是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拔掉。一定要学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为什么?一切众生是真正自己。我们要想证得清净法身,什么是法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你入这个境界,你才证得法身。证得法身,那你就超越,不但是超越六道,十法界超越了。

  《华严经》难得,善财童子在这部经里面,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要像善财童子那样认真的学习,这部《华严经》随著经文逐渐把自己境界提升,《华严经》圆满了,你就成佛了。这是你要真干才行,你不真干,你只有解,没有行。行是什么?行是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见解,这叫行。过去没有读这个经典,我们的想法看法错了,首先要肯定佛在经典上,他的想法看法是绝对正确。展开经卷,随文入观。「观」,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止观。止是止我们从前的错误,观是我们要建立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宇宙人生观,这叫随文入观。止,实在讲是放弃、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观就是向佛菩萨学习,我们就能入这个境界,随著经文的次第,逐渐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所以这部经圆满了,善财成佛了,我们要能跟善财一样,我们也成佛了。机缘难得,太难得了,得到放弃太可惜了,一定要认真努力,一定要克服自己的障难。自己的障碍、困难,就是自己的妄想分别,就是自己的烦恼习气,一定要克服。突破这一关,我们就成就了。展开经卷,入佛境界,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末后一句,因慧菩萨,这是他的修学。他契入,所以他能够为大众宣说,修行证果,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