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三六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六二卷)  2000/9/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362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阿修罗王长行,第七句:

  【坚固行妙庄严阿修罗王,得普集不可坏善根净诸染著解脱门。】

  坚固行妙庄严菩萨,他修的法门对我们现前来讲非常重要。名号里面有『坚固行』,我们如何去学习。他学的法门是『普集不可坏善根净诸染著』,什么叫做「不可坏善根」?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万善顺理,普不可坏」,这是说出来了。理是法性理体,所有一切的善心、善行都要与性德相应,这样就坚固,就是不坏的善根,在这里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今天我们一般大众起心动念、一切行为,违背理,随顺事。如果是随顺觉悟的人,诸佛菩萨的行事,这个没有问题;随顺六道凡夫的行事,这里面就有善有恶。我们怎样辨别善恶?善恶的标准又在哪里?我们要想来生不堕三途,来生不再搞六道轮回,这些事情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有希望。这些事情不清楚、不明了,在佛法里面就是愚痴、就是邪见。自己堕在邪见里面,决定不承认自己是邪见,如果承认自己是邪见,已经转过来了,总认为自己的想法看法是正确的。

  我们在讲经里头也提到过不少次,邪正的根本是妄想分别执著。诸位想想,我们有什么能力断妄想分别执著?执著里头最严重的执著是我执,见思烦恼里面头一条身见;边见,这个麻烦大了;戒取见、见取见这两种,我们一般人称为「成见」,某人成见很深。戒取见是在因上的成见,见取见是在果上的成见,这个事情很麻烦。接受过圣贤人的教诲,在凡夫地没有觉悟之前;换句话说,不懂得什么叫性德,在这个阶段随顺圣贤人的教诲,就是正知正见,他们所说的、他们所做的,顺理。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断恶,远离十恶,这是讲到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一直到不贪、不瞋、不痴,这属於消极,是消极的善,远离十恶。所以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消极的十善之后,依十善业,修六度、修四无量心、修四摄法、修三十七道品,积极的善,那就不是消极的。

  此地「万善」,万善的根是十善;以十善的心,修六度万行,这就是万善。修善重要的要顺理,「理」这个字就难了,就不好懂。虽然难,虽然不好懂,它有个总原则,有个总的大前提。那是什么?是慈悲,是利益一切众生,这是永远都不会变的。无条件的爱心,帮助众生脱离苦难。脱离苦难也要著重一个理,我们如果执著在事上,往往迷失了理,是好心做了坏事。这个坏事虽然不是罪,但是是过,比罪轻一等。

  怎样能够避免过失?不能不亲近善知识。现在到哪里去找善知识?真正善知识都是非常谦虚,都是自卑而尊人,我们肉眼凡夫怎么会认得?古人教导我们,现在善知识我们不认识,实在讲善知识并不多,很难遇到。诸佛菩萨,过去的这些祖师大德,那是我们的真善知识,我们可以亲近。亲近,他人不在了;人虽然不在,他的著述留在人间,我们多多的去读、去研究、去理解,把你所理解的统统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就亲近善知识了,做古大德、做佛菩萨私淑弟子。真正肯学,这是真实弟子,佛经里面讲「第一弟子」,这不是假的。

  在世法里面,从前孟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孟子学孔子,孔子已经不在世,读孔子的书,学孔子的为人,读书有不明了的地方,向孔子的学生请教,他学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称孟子为「亚圣」。学得很像,这都是找前人作老师。在佛门里面也有典型的例子,蕅益大师私淑莲池。那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他就专门读莲池大师的书,依莲池大师教诲去修行。给诸位同修说,也都是一门深入,他并没有学杂,他没有学多,跟一个老师学。孟子专学孔子,蕅益专学莲池,都学成功,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行,决定没有好的成绩。真正要好的成绩,杰出的成就,必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才能成功。

  诸位今天如果真正发心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注解不多,尤其是会集本,注解只有一种,黄念祖老居士做的,我们有一个讲记,这两种东西可以做为基本的参考资料,一门深入。到一个阶段之后,到纯熟的时候,再去参考其他不同的译本、会集本,会帮助你开悟。必须在一个本子里头扎根,然后再求贯通,其余八个本子你能够贯通。贯通之后,你再看五经一论,你再看《观经》、《弥陀经》、《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往生论》,对於这一个宗派你就通达了。这个通达不难,扎根难。

  所以根本的教学比什么都重要,然后你的思想、见解、言行,不但皆善,而且都能够顺理。顺理就不可坏,不但你的因行不可坏,你的果德也不可坏。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你所获得的福慧没有能够沮坏的。为什么不可坏?顺理,称性。凡是称性、顺理,决定不可坏,道理在此地。「斯解脱处,何染不亡」,从这个地方证得解脱。「何染」就是指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我们今天讲妄想、分别、执著。「亡」是灭了,这一些烦恼永远断掉了。实在说是转烦恼成菩提,无量无边的烦恼都转变成智慧,转变成四种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都转了。「功归正觉」,这一句话非常重要。这个功劳,这正是无比殊胜的功劳,因为你超凡入圣,转迷为悟,超凡入圣。这个功劳归谁?归正觉。

  我们现在怎么办?我们现在有觉,但是不正。为什么不正?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觉就不正。佛跟儒的教学,真正是所谓「一鼻孔出气」,儒家讲「正心」,佛法讲「正觉」。正觉的根源是什么?真诚。儒家的正心在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就是万事顺利。我们今天的大病就是没有诚意;换句话说,总不免自欺欺人,这就是没有诚意的现象。自己也知道,但是改不过来。为什么改不过来?古人说得很好,你没有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你那个意怎么会诚?你的意,染污意,无量劫来被污染了。诸佛菩萨他们是清净意,也就是我们常讲,诸佛菩萨是清净心,我们的心是染著心,这不一样。

  修行讲求的是从根本修,这个地方说到根本了。根本在致知格物,致知是求学,我们不肯学;格物是断烦恼、断习气,我们没有在这里下功夫。我们的习气染著非常严重,要克服自己这个毛病,一定要下一番功夫。这个功夫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忍耐,《金刚经》上佛说「一切法得成於忍」。我们看到境缘里面,顺自己心意的不生贪爱,贪爱心起来你要忍,你不忍不行;见到不如意的,你就生瞋恚,你也要忍。真正能忍,才能不起贪心、不起瞋心,永远保持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万事万物。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布施教你要放下,能不能放下关键在忍,你能忍,你才会放下。我们初学最重要的就是放下自己的成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决定不去随顺它,这是忍辱;反过来随顺佛菩萨的教诲,也要有很大的忍耐。认真努力去做,在这里面得定、得智慧,智慧开了,那就是正觉。

  清凉大师注子里有这么一句,我们就知道前面他老人家所讲的「万善顺理」,这个「理」不是普通的理,是性理,也就是明心见性。这是什么地位?这一看不就很明显了吗?圆教初住以上的地位,法身菩萨,「万善顺理,普不可坏」,「普」是普遍,也就是一切不可坏。所以这不是普通的境界,我们要想到在这个地方学习。「故偈云佛力」,偈颂里面,第七首说「佛力能生普令净」,清凉是引这一句。这个「佛力」是佛力加持,自己有正觉,这是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如是修者,坚固妙严」,「坚」就是不可坏,万善顺理就是「妙严」,妙庄严;对我们现行的修学很重要。再看底下这一句,第八句:

  【广大因慧阿修罗王,得大悲力无疑惑主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这里给我们提示,「悲用智故,普令无疑。主斯事者,广大因慧」。菩萨修学的法门,我们要细心体会。『大悲力』,清凉大师告诉我们,悲跟慧不能离开;有慈悲,没有智慧,我们佛门里面常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是我们四众同修耳熟的。可是佛家常常教导我们,「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诸佛如来自行化他离不开慈悲、智慧,所以慈悲跟方便都因智慧而能够成为德行;如果没有智慧,随顺自己的习气烦恼,慈悲跟方便都成了祸害。这些事情我们稍微留意,常常在我们的身边,可能我们自己都触犯,实在是粗心大意,自己不能知觉。帮助人造作罪业,还以为自己是慈悲、是方便,这正是我们的愚痴,正是自己的邪见。

  做错事情还不肯承认,为什么?面子问题。永远不能改过,这个过失累积就变成大恶,就变成重罪,「不通忏悔」。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们看看别人,想想自己,这个问题要不能够解决,决定障碍这一生往生净土。由此可知,不忏悔,决定不行。忏悔不丢人!古德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能够悔过、改过的人,诸佛菩萨赞叹,社会大众尊敬;有过而不肯承认,不知道悔改,诸佛菩萨摇头,社会大众了解的时候回避他。这里头的利害,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才能够养成一个勇於改过的殊胜的行门。

  菩萨得法『大悲力无疑惑』,「无疑惑」是智慧,智能够帮助我们断疑生信,「大悲力」表现在事相上,广度众生,慈悲救济。慈悲救济里面决定要有智慧,现在世间人做慈济功德的很多,我们也曾经听到有一些人说,他们做得不如法。为什么会不如法?没有智慧,感情用事,流弊无穷。我们要问,这个事情要不要做?还是要做。大家一定要明了,这个世间要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事情,完全没有流弊的事情,佛都做不到。佛不是做不到,佛了解世间人、六道众生决定做不到,所以他老人家示现做不到,我们要懂佛的意思。

  佛陀在世,僧团外面有六师外道,僧团本身有六群比丘,这些人在团体里面无事生非。实际上六师外道跟六群比丘,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佛菩萨再来的,就跟唱戏一样,唱反派的。他不是真的反派,他唱反派,让我们凡夫觉悟,觉悟到凡是事情不可能有十全十美。明知道这里面有弊病还是要做,譬如说救灾,有很多人说我们这个钱拿去救灾,结果都被那些救灾的人吃掉了。这是难免的事情,他不会把救灾钱全吃掉,他总还有一部分去救灾。你听到有这个事情,「好了,我们不救济了」,你看那些人饿死吗?这是错误的,不能因为有弊病我们就不做。弊病我们要想方法尽可能的避免,把它的幅度降低,不可以不做。不做就真的古人所谓是「因噎废食」,这是大错特错。这个世间人,在家、出家,贪瞋痴都没有断,见财起贪心的,出家人不是没有。

  新加坡谈禅法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自己一生修苦行,在城隍庙卖香、卖蜡烛、卖纸钱,一块、两块这样收,在这里攒积,攒积一笔钱送到大陆上,帮助大陆上恢复寺院。我听说福建的西禅寺,他就捐了一百多万美金;过去在美国,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当时买会所的时候,那个时候是美金七十万,谈禅法师捐了四十万。他捐出去的钱,再也不过问它的用途,说得很明白,「我捐给你,因果你自己负」,就说这么一句话。我的钱交给你,因果你负,这个态度正确的。各人有各人的因果,不能怕人家在当中图利,我们好事就不做了,这个错了,这把自己修福的缘断掉了。

  所以肯修福的人,永远是有福的。譬如你拿一百万去做好事,如果当中真的有人在里面他自己贪用、贪污,用了几十万,还有一些钱他也拿去做好事,你还是得福报。这些人贪污用你钱,他是负债的,将来他还要还你的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布施的人不吃亏。那一边修福,将来有报恩的,这边还有一批还债的,你把事实真相都搞清楚,你就很安心的去做,不可能再有忧虑。受恩惠的一定会报恩,欠债的一定会还债,有什么好顾虑?只问这个事情我们当做不当做,不要怕当中有一些弊病,不要怕这个。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因果通三世,慈悲济世的工作才能做得圆满。由此可知,真正要做慈悲救世的工作,不能不闻法。深入经藏,深解义趣,是修大悲济世基本课程,才真正能做得如法,如理如法,才能得真实的功德利益。

  菩萨德号叫『广大因慧』,这个名号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清凉大师注解得很好,「主斯事者,广大因慧」,主持慈悲济世工作的这个人,他一定是具足广大因慧。广大的因就是大慈大悲,落实在事相上就是四摄六度,六度最后是般若波罗蜜,那是慧。没有慧,前面的事都变成福报,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如果有智慧在里面,福报就变成福德,智慧不多,有点小慧;如果有大智慧在里面,福德就变成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出六道,能成佛道。

  於是我们就能体会得到,诸佛菩萨所示现的,示现得最明显、示现得最多的是教学。由此可知,慈悲济世的根本,还是在办教育。教人转恶为善,得福报,得人天福报;再帮助你转迷为悟,福报就转变成功德。一开悟,全是功德,果报是超凡入圣,这叫真救济;没有把你救出六道,这个救济不究竟。帮助你脱离六道轮回,才是真正的救济,六道轮回之苦你永远离开了。再到六道里面来,那是倒驾慈航,普度众生。那是乘愿再来,不是业力来投胎;虽有种种苦行,示现的、表演的,不是真的受。

  四圣法界里面,苦乐忧喜舍都没有了,苦乐忧喜舍叫五种受,都没有了。所以阿罗汉以上的这些圣者,到六道里面来度化众生,都是乘愿再来的。我们凡夫看到,他有苦乐忧喜舍受,实际上没有,他是像唱戏,舞台上表演的,不是真的。不像我们凡夫真有苦乐忧喜舍,他是表面上有,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我们的苦乐忧喜舍是内外都有,人家外表上装著有,实际上没有。那种种表演都是度众生的方法,佛法里头称之为「善巧方便」,不是真的有苦乐忧喜舍受。我们要是看阿罗汉还有五种受,那你就完全搞错了。他要有五种受,他是凡夫,他是六道里面的凡夫,没有离开六道;离开六道,这五种受都没有了。

  五种受里面最高级的是「舍受」,舍的是什么?内舍忧喜,外苦乐都舍了;身有苦乐受,心有忧喜受,这是凡夫。内外都舍,那叫「舍受」。为什么不叫禅定?没有出三界,是定功伏住了。在天道里面,四禅天跟四空天,都是住在舍受里头。他会退转,他会堕落,如果他要是不退,那就超越六道。四禅八定都是属於舍受,舍受跟禅定的境界是相同的,就是不能够持久。佛跟我们讲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换句话说,他住舍受住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在我们听起来是天文数字,时间太长了;但是比起无限的时空,八万大劫是很小的、很短的一个时间,不是长时间。这就是说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都不是究竟的,时间到了,他的功夫失掉了,失掉了烦恼又起现行,还是要往下堕落。

  到第八定不错了,所以楞严会上佛鼓励这些人,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达到第九定,第九定就出了三界。阿罗汉所证的禅定叫第九定,《楞严》上讲「九次第定」,这是阿罗汉跟辟支佛所证得的,这是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不会再退到六道轮回里面去。这个功夫相当不容易,不要说是九定、八定,说老实话,我们连个初禅、初定都得不到。这个东西很现实,你自己修修看,仔细想想看,你心里面还有没有忧喜?你身还有没有苦乐?身还有苦乐,心还有忧喜,没有在初禅,欲界。你搞得再高明,你还是欲界天人,你到不了初禅天。然后大家才知道,修禅定的难处,禅宗不容易。

  往年倓虚老法师常讲,他一生当中看过许许多多修禅定的,一生当中从来没有见到一个开悟的,一生当中也没有听到说有哪一个人开悟的。禅宗要开悟才管事,才了生死,才出三界。如果没有开悟,他得定;得定,他的果报就是在四禅天、四空天。换句话说,不开悟是不能出三界,这是真难!近代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谈过,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包括往后去,要想从禅宗、密宗里面得解脱的,恐怕没有人能做到。这个话是很客观的话,他自己跟虚云老和尚参过禅,跟贡噶活佛学过密,他是密宗的金刚上师,这两种法都修,不能成就,所以他还是遵照他的老师夏莲居老居士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他在晚年,每天十几万声的佛号,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他是念佛往生的,这一条路是个稳当的道路。他也是表演给我们看,从禅、从密里头回过头来,死心塌地念佛。注解《无量寿经》是夏老嘱咐他的,这是叫尊师重道,不辜负老师的教诫,把这个任务完成了。完成之后,他全心全力念佛,念佛走的。这真正叫报师恩,孝亲尊师从这个地方能看到。

  清凉在此地虽然言语不多,我们要体会他的深义,他的精义之所在。特别讲到「主斯事者」,这一位菩萨是修慈济功德而证果的,「广大因慧阿修罗王」,广大因慧菩萨,他是修这个法门。哪一个法门都能修行证果,我们现在明白了,不再执著,门门都好,门门都成无上道。「主斯事者」要有智慧,主持的人要没有智慧,底下办事的人就更没有智慧了;主持的人有智慧,必定教导所有办事的人都有智慧。这什么意思?大家想想,用现代的话来说,办培训班。现在社会上的这些工商业,哪一个大的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大的财团,他们的干部,一般讲科长级以上的干部,每年都培训。我们以前住在美国常常听到,同修当中他这两个星期不见了,到哪儿?受训去了,公司要培训。反过来我们看佛教的,或者是其他宗教、许多慈善团体,做的这些事情流弊很多,原因在哪里?这些工作干部没有培训。培训里面最重要的是要培训他的道心,是要让他彻底了解因果的道理与事实,让他有这个认知,他去做救济的事业就会很认真去做,真能够舍己为人,不敢从中贪图丝毫利益,因为贪图这个利益,果报太可怕了。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跟我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时候我很年轻,我才二十几岁,他老人家七十岁了,常常讲故事给我听,都是真的事情。这事情好像写在他的著作里头,他有一本《八大人觉经讲记》,好像那里面有写,他写了好几本书。他说这是在民国初年,那个时候上海租界还很多,都是外国人的占领区,当中有一位也是一个财主,在清朝时候做的官也不小,住在租界里面。他有四个姨太太,那是叫四姨太,加上自己元配,五个太太。清朝亡了之后,他就住在租界念佛,做这些慈善事业,每一个人都称他作善人,这大善人。过了几年他死了,死了之后,四姨太太非常想念他,去找能够通灵的人,希望把他找来问问他的状况。结果正好在那个时候,有一个法国人通灵,他能够把过世的人找回来,跟自己家亲眷属可以谈话;就是能把这个人找回来,附在人身上谈话,他有这个能力。

  当时在上海找这个人的人很多,她听说了,找他来。找他来之后,那个时候要的钱很多,普通一般人是找不起的,好像一次,在那个时候还是用银元,一千块银元,那是很大的数字。她家里富有,这个钱对她还能够拿得出来,钱就交了。交了过了三天都没有消息,四姨太就找他,「你是不是骗我」?这个法国人说:「我绝对不是骗你,我确实去找,找了三天找不到。」然后他就说,你们家里亲戚朋友当中,如果有过世的,我再跟你找一个,证明我不是骗你的,我收费只收一半。正好他们家里的大儿子过世也没多久,那个大儿媳妇就讲,「好,你去给我找找我的先生」,付一半的钱。在不到几个小时之后,找到了,他附在人身上,听声音确实是他的大儿子,一点都没错。就问他死了以后的状况,他跟家里人谈了。然后就问他:「你父亲到哪里去了?怎么找不到?」他说:「父亲堕地狱了。」他们家里人很吃惊,他一生行善、积德,都做好事,天天拜佛念经,怎么会堕地狱?

  他大儿子说,他在前清末年的时候,北方有灾难,朝廷命令他去赈灾,他把赈灾的钱自己挪用了一大部分,所以灾民得不到赈款,死的人很多,这个原因堕地狱。他说现在在上海,他的老朋友还有几个人知道这个事情。於是这个四姨太太就找他先生的老朋友,几个老朋友说,他不错是做过钦差大臣,是去赈过灾,但是究竟他有没有吞没灾款,那就不得而知,这证实了。他自己於心有愧,他吞没的那些钱,虽然后世拿去做好事,布施、修桥铺路,天天拜佛诵经,还是抵不了罪过,还是要堕地狱。所以那法国人,他的本事在饿鬼道他找得到,地狱道他就没有办法。这跟我们《地藏经》上讲的很相像,《地藏经》上说的,地狱只有两种人可以去,一个是菩萨到地狱度众生,另外就是有地狱罪业的人;除这两种人之外,决定见不到地狱。所以这个法国人见不到地狱,找不到。

  朱老居士一生自己亲自遇到这些事情很多,那时候跟我们讲,业因果报是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起心动念自己要知道约束。不要认为起个恶念没有罪,那你就完全想错了。大小乘里面的结罪,经典讲得很明白,小乘论事不论心,修小乘的人起心动念,那是什么?起心动念做恶的念头他不犯戒,不是没有罪,他还是有罪,但是不算犯戒;大乘法里面起心动念就犯戒,有罪又犯戒。绝对不是说小乘论事不论心,心里头起心动念做恶的念头就没事,那你就完全想错了;动的恶念不算犯戒,但是他有罪。大乘里面,起个恶念不但有罪,还破戒。

  修行,古大德一再教导我们「从根本修」,根本就是起心动念。我们回头要从起心动念处回头,务必把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塑造成纯善的人,像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所说的,昼夜常念善法。我们忆念经典上的教训,善法。所以经一定要念得很熟,最好都能够背诵,没有事情就背诵经典,背诵经典就是常念善法;思惟善法,研究讨论是思惟善法;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是观察善法。务必要念,要叫善法念念增长。末后佛还一再郑重嘱咐,「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才真正叫止於至善。这是佛菩萨的大道,我们为什么不走大道?为什么走妖魔鬼怪的小道?我们能够遵守佛陀的教诲,不但走出六道,也走出十法界。自己要认识清楚,要认真努力去干,别人怎么看法与我不相干,别人怎么个批评法与我也不相干。你要是个纯善的人,不肯造恶,不肯说坏话,现在社会人说,你是迷信,你是个怪人、怪物,因为你跟他们不一样。是不一样,随他怎么讲去,我们走我们的佛道、菩萨道,他走他的三恶道。我们没有能力帮助他回头,我们也不可以受他的影响。这些熟人跟自己总是有缘人,将来自己成佛了,再回过头来帮助他们不算晚。我们自己不成就,跟他们一样的堕落,这就真正的错了。

  清凉大师注子里头讲,「主斯事者,广大因慧」,这两句话语重心长。今天多少善心人,想做一点好事,都不能做圆满,原因在哪里?都是因为没有真实智慧;换句话说,没有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没有机缘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育,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我们学佛的弟子,在家、出家四众弟子都有责任,不但佛经我们要讲,要发心为大众讲;至少儒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我们也都要能够通达、能够讲解。尤其在现前,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无论在哪个地区,居民都有很多不同的族群、很多不同的宗教,我们单单只说自己的经典,人家以为你就是佛教,我们不妨多讲几种东西。

  如果有这么一个道场,一个星期有三天讲佛经,两天讲道教的经典,两天讲儒家的经典,儒、释、道可以圆融,在基本上都是劝人断恶向善,都是帮助人破迷开悟。这样合起来讲,确实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这样做比单一宣讲佛经,我觉得更容易契机,法缘会更殊胜。因为有很多人他不相信佛的,你讲儒家他来听;他来听久了,慢慢他也来听佛经。像新加坡信道教的人很多,但是讲道教经典的人很少,如果有这么个地方常常讲道教的经,我相信很多道教的信徒也都来听。所以不必去分宗教、分派别,不必,一视同仁,平等的来弘扬,这样子就好。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