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三四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四五卷)  2000/8/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345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迦楼罗王长行,第三句:

  【清净速疾迦楼罗王,得普成就波罗蜜精进力解脱门。】

  世尊在这一段经文中是教导我们,从事於高科技的这一类人,如何将佛法落实在他们生活、工作上,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从事於航天科技,这在今天是高科技,飞行在太空,在宇宙星球与星球当中的穿梭,心胸开阔。不像一般人常讲的「岛国人的心态」,居住在一个海岛,心胸比较狭窄,眼界不宽。飞上青天就不一样,心胸开阔,知道宇宙是无穷的广大。大乘经上跟我们讲,诸佛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们的心胸广大,眼光深远。所以第一尊菩萨教导我们,「无著无碍眼」来观察世间。无障碍这个眼是慧眼,从哪里来的?从无著来的。无著就是一定要离妄想分别执著,无障碍的慧眼就现前,与他们的工作相应,与他们的行业相应。第二位菩萨教给我们「安住法界」,法界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说大悲心。第一位是讲大智慧,无碍的智慧;第二位菩萨教给我们无碍的慈悲,教化众生。

  今天我们看到第三位菩萨,逐渐逐渐具体的落实。落实在哪里?这个原理原则是一个,落实在六波罗蜜,『普成就波罗蜜』。特别侧重在「精进」,这与他们的行业有关系,高科技日新月异是精进。所以名号当中有『速疾』,这都是讲加速度、快速度。可是我们要特别著重,前面这两个字:『清净』。如果科技快速发展,心行不清净,就会带来灾难;换句话说,负面的效果出现了。如果能够具足智慧、慈悲、清净,这个快速发展对一切众生带来正面的利益,这是好事情。我们在经典里面,在在处处,佛都是教我们著重於禅定。无论做什么事情,儒家跟佛家的要求都是缓慢、稳重,唯独在这一篇里面看到快速。由此可知,佛家并不反对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不反对。但是怎样将佛法落实在高科技发展之中,这个重要!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少,只有一句话,「进策诸度,往修故成」。这个成是成佛,从事於太空科技这个行业也能成佛。所以会了,真的是哪一法不是佛法;不会,天天念《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问题你会不会。

  总纲领、总原则确实没有变,就是四摄六度。四摄六度的精神是为众生造福,决定不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为哪些众生?他不是为一个地区,不是为一个国家,不是为一个世界,他是为尽虚空、遍法界,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今天许多大国在发展科学技术,他是为自己。这些公司是为自己的利益来开发。国家来管制,也是为自己一个国家的利益,他不是为整个地球的利益。所以科技的发达,带给我们社会大众固然有一些便利,它的副作用是全世界的灾难。佛看到了,不能不说,不能不教导。佛法给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真实的利益,《无量寿经》上讲「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

  为一个地球的利益都不行,为什么?许多科学家都想到了,有星际战争,你这个地球跟其他的星球会发生战争。如何能避免星际战争?这个心量还要扩大,利益还要扩大,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平等的利益,这个战争就完全没有了,和平才能真正实现,这是佛法教导的中心。心量不大,可见得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解决局部,只能解决现前,不能解决永久。永久的和平,只有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他们那个世界里头才有。这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要想世界和平,要想社会安定,要想一切众生真正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必须要学佛。

  「成就波罗蜜」,前面讲得很多,可以不需要重复。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往年,我在美国曾经讲过,六度怎样落实在家庭主妇。家庭主妇,你要能落实四摄六度,你是主妇菩萨。去年我们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弘法大会惜别会上讲了一个小时,如何将四摄六度落实在经营酒店这个行业上。果然能落实,这个酒店老板、员工都是菩萨,凡是来住酒店的这些人都是你度脱的对象。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到你这个酒店来住宿的都是有缘之人,你就要度他。佛法广大,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用得上,不是学了没用的,真有用。落实在国家领导人,你看看佛所说的《仁王般若波罗蜜经》,那个王是国家领导人。将四摄六度法,落实在他的岗位上、他的工作上,这个王是菩萨,就是诸佛如来的化身。要落实在学生这个身分上面,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善财童子,菩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没有一个漏掉的,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佛陀的教学、佛陀的教育,确实是一切众生所必须要修学的,它确确实实能帮助你,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六度里面特别提出精进,这是尖端科技,日新月异。『精进力』,非常明显,我们要著重「精进力」三个字。精是纯而不杂,进是决定没有后退,天天在求进步。这样才能产生力量,这个力量是利益一切众生的,这就是菩萨事业。凡夫事业是利益自己,利益自己这一个集团的,这就是凡夫,凡圣就这一念之差。由此可知,起心动念为利益一切众生,这是佛菩萨。为了利益自己,你的家也好,你的一个团体也好,你的一个国家也好,都是凡夫。为什么?自私自利的念头没能拔除,心量还是小,不能像太虚空一样。

  我们的心量本来是大的,大到无法想像。《楞严经》上佛说了一个比喻,把我们的心量比喻做虚空,把虚空法界比喻做一片云彩,你们说云彩大还是虚空大?虚空法界在心性里头,就像一片云彩在太空里头一样。我们从佛这一个比喻里面去体会,那是我们本来的心量。现在心量为什么变得这么样的窄小?所以佛说迷了,迷失了我们的心量,所以变得这么小。小到一个人都不能容纳,他还有什么成就?可是大家一定要知道,一个人都不能容纳,他的前途是一片漆黑。果报在哪里?果报在地狱。不学佛的人不知道,学佛的人很清楚,学佛的人一生,所有一切作为都是为社会服务的。

  布施,布施两个字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头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他可以不来,他脱离十法界,还要回到十法界,还要回到六道里头,来干什么?来服务的,来帮助十法界迷惑颠倒的众生,天天在受苦受难、受折磨,没有办法脱离,所以他来是为大众服务,决不是为自己享受。我们从这里面细心观察、细心去体会,你才能认识诸佛菩萨;否则的话,你不认识。唯有认识清楚,我们对佛菩萨尊敬的心才能生得起来,效法的愿望才能够提得起来。你要是根本不认识他,仰慕效法不可能生起。这个认识要冷静细心去观察,我们才能明了,才知道他所作所为跟一般人不一样。世人所谓是他们做得太伟大了,大在什么地方?没有私心,不为自己,完全为社会、为众生服务,大在此地。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不退心庄严迦楼罗王,得勇猛力入如来境界解脱门。】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说,境界在偈文里面说得清楚。我们看偈颂的第四首,我们念一念就好了,这前面都讲过的,「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念普现无边行,如是难思佛境界,不退庄严悉明睹」。我们读了这一首偈,这一首偈说的是什么?诸佛如来神通广大不可思议。可是我们一定要明了,我们自己的智慧德相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换句话说,说诸佛如来的境界,就是说我们自己本有的境界。佛在此地启发我们,要我们认识老家。现在在外面流浪,流浪久了,把老家忘掉,不知道回头,这是可悲的现象。佛在此地提醒我们,我们觉悟了,就应当回头,所谓「回头是岸」、「回首如意」。

  回头从哪里回过头来?三皈依里面就提示我们,从迷回过头来就是觉,觉而不迷;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你就正知正见,正而不邪;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你就恢复清净,净而不染。佛给我们讲了三大纲领,我们想想我们今天确实是生活在迷邪染中,这是六道的境界,凡夫境界。诸佛菩萨生活在觉正净之中,我们应当要效法,应当要学习。迷、邪、染回过头来,就是觉、正、净。

  菩萨的德号『不退心庄严』,名号都是教导我们的。我们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容易退心,稍稍风动,就受不了。顺境里面生起贪心,逆境里面生瞋恚心,对於佛菩萨、对於经典里面的道理跟教诲怀疑,生疑惑心,这怎么能成就?我们纵然长年在佛法里薰修,迷邪染没有能摆脱掉,转不过来。转不过来的原因,我们迷邪染的习气养成了,无量劫到今天就干这个事情,根深蒂固,要想把它拔除,谈何容易!我们接触到佛法,佛法薰修才几天,不可能的。有人在佛法里面,一接触就开悟了,就省悟过来,那是多生多劫的薰修。我们佛门当中常讲,这个人善根深厚,他不是这一生修的。所以每一个成就的人,都是无量劫中培植的善根;没有这么深厚的善根,不可能。有善根,这一生能不能成就?那要看他能不能遇到殊胜的增上缘。很有善根,这一生遇不到缘;因是有了,缘没有,不能结果。有缘,没有因,不能结果;有因,缺少缘,也不能结果;因缘生法。自己有善根,又遇到殊胜的法缘,这个法缘一般讲好老师、好同学(同参道友)、好的修学环境,还要长时间的薰修,这几个条件就很难得到。古时候比我们现前的条件更差,他们只有读经研教,研究经典里面的道理。

  我们晓得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中国从南宋以后才有木刻本,在这个以前书籍多半都是手抄的抄本,你说这个多艰苦。我们晓得一般人家里头藏书有限,分量很少,家里头藏的有几十部书,那就了不起。书籍流通的数量很少,从前读书,我们大家在一起读书,每一个人书本都是抄的,你自己抄。现代科技发达,印刷进步方便,中等以上的家庭,都可以买一套《大藏经》,放在自己的书房。这在从前人,没有法子想像的。民国初年我在家乡,我们家乡是安徽,安徽全省有几部《大藏经》?听说只有两部半《大藏经》。所以要想读经,那就找有藏经的寺庙,它有藏经楼,到那个地方去借出来抄,自己抄,哪有现在这么方便?

  现在已经进入电脑了,我听说不但《大藏经》做成电脑的软片,一部《大藏经》只有两、三片。《四库全书》也有人在做,我想《四库全书》整个做出来,大概十几二十片。《四库》总共有七万多卷,往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把它印出来,十六开,就是现在我们看的《大藏经》这种版本,十六开的,一本这么厚,总共一千五百册,这是字缩小了。我们这个房间完全做成书架,一部书就装满了。这一部书在过去,中国总共只有七套,手写的。经过这么多年社会的变迁战乱,现在总共只剩三套。这三套:中国有一套,听说一套在英国博物馆里面,台湾有一套。文化界人士非常珍惜,所以把它影印出来,这样这部书才不会在这个世间消失,我们看到非常欢喜。它的分量是《大藏经》的十五倍,等於说是十五套《大藏经》,这么大的分量。

  这是说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我们得到的书本容易,这是我们比古人殊胜的地方;但是修学环境、修学的心态,我们远远不如古人。古人难得,非常珍惜;现在很容易得到,没有人瞧得起它。所以古人有成就,现在科技虽然方便,反而没有成就,不知道珍惜。这一种心态,现在还是很明显的能看得出来。我听说我们这个《大藏经》送到中国大陆,大陆四众同修真是焚香跪拜,顶在头顶上迎接,我们看得很感动。在台湾、在海外没见到过,得到一部《大藏经》,就跟得到普通的报纸杂志一样,没放在眼里,不知道尊重。非常明显,在中国大陆得到一套《大藏经》不容易,这是宝,真的是宝!

  所以很容易得来的时候,恭敬心没有了。印光大师常讲,「一分恭敬,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十分成就」。海外人对於经藏不重视,没有恭敬心,把它当作普通书籍一般看待,所以海外学佛的成就不如中国大陆,黄念祖老居士说的。黄老告诉学生,佛教在中国不在国外,国外没有佛教;国外有佛书、有佛像,没有佛教。这是说什么?中国人对於佛法,还有那么一分真诚的心、恭敬心,他们有成就。国外缘很殊胜,都变成了佛学,修行到最后证果,证什么果?佛学家,证这个果位。佛学家、佛学博士,不是阿罗汉、不是佛菩萨。佛学博士、佛学家不能了生死,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要明白这个道理。只有真正明白人,看得很清楚,我们对於中国的同修们才会起尊敬心。

  中国同修在物质生活上比不上外国,将来了生死、出三界,那比外国强太多了,国外比不上中国。我们想一想是现前物质享受重要,还是了生死、出三界重要?如果要知道了生死、出三界重要,我们决定要满足现前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苦一点好,苦一点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太苦了,这个世间有什么好留恋的?生活一富裕,「不错!西方极乐世界我没有见到,到底好不好」,他打很多问号,不想去。所以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安逸、舒适、快乐不是好事情,容易叫人堕落,那也是魔障,必须要认识清楚。

  诸佛菩萨不消极,日以继夜不休止的在工作,在努力为众生造福,他自己绝不享受。此地过去有一位陈嘉庚老居士,一生在南洋这边经商,发达了,发了大财,一生从事於教育的事业。他办了许多学校,此地的南洋大学是他办的,在中国大陆也办了许多学校。一生办教育事业,赚的钱都干这个;体格检查营养不良,你就晓得他自己的生活是多么节俭。这样富有的人,营养不良,这是笑话。他是省吃俭用,都拿去做好事。这是商人菩萨,做榜样给我们看。他是真正做救苦救难的事业。

  救苦救难最重要的是教育。这个老人早就不在了,一生当中在我想像,他没有遇到善知识。如果遇到善知识,一定会教他,佛教教育重要。办了许许多多学校,没有办一个佛教学校。佛教学校,不是佛教办普通学校,是培训讲经弘法人才的学校,没有办,这个可惜!所以今天在全世界,每一个地区都缺乏讲经弘法人才,佛教衰,衰在这个地方;社会大众对於佛教产生误会,也在这里。佛教好,没有人讲,没有人做,没有人晓得。一般社会佛教的形象,人家看到都说这是迷信。

  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就认为佛教最迷信。所有宗教里面,不值得一顾的就是佛教,我是最反对佛教的。没有人讲,不知道。我是遇到方东美先生,他才把佛教给我讲清楚。他说佛教是大学问,佛教是世间最高的哲学,於是我们才找佛经看。从前没有看过佛经,也不会去找佛经看,你送给我,我也不会看,「那迷信,看它干什么」,根本就不能接触。老师这么一介绍,我们的态度就变了,找佛经来看看。一看,果然是有道理,跟一般出家、在家人他们的修为是不一样。佛讲得没错,信徒们没做到,让人家看到起反感。於是学佛到哪里学?寺庙里学不到,经典里面才真正学到;我们要经典,不要寺庙。课堂里面学到,法会里头学不到。所以我感恩我的老师,他要不介绍给我,这么好的东西就当面错过。

  所以要想不退转,不退转才真精进。没有善缘,不可能不退转,今天这个社会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老师苦口婆心教导,实在讲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往年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慈光图书馆」办「大专佛学讲座」,几乎我每一届都参加。我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没有缺过席,期间最长的是四个星期,暑假时候办的。学生来了,接受四个星期的薰陶,不错了,确实思想观念都有改变,明显的改变。有一天,老师跟我们在一起吃饭,很感慨的跟我们说,「我们花了这么多心血,四个星期每天八个小时的上课,他结业之后到电影院看两场电影就完了」,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看两场电影就统统回去了,佛法就忘光了,说明社会诱惑力量之可怕!但是说总比不说好,办总比不办好,让这些年轻的学生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种子而已,要想他真正有成就,难了。真正有成就,那一定是长时间的薰修,决定不能松懈。离开课堂、离开老师、离开经本,人就变了,快速度的变了。

  我们看看古大德们的成就,他们怎样求得不退心、求得勇猛精进?不离开老师。诸位在《高僧传》里面看,中国大陆道场《山志》,你去看里面的记载,真正有成就的人,有很多一生不离开老师。老师往生圆寂了,才离开,找到有缘的地方教化一方。追随老师的标准最低限度的是开悟,大彻大悟,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个时候才可以离开老师。为什么?不会再迷惑,永远脱离迷邪染,真正安住在觉正净,这个行,可以出师;现在人讲,你可以毕业。不是这个程度,毕不了业;毕业出去,必定堕落。你禁不起名闻利养的诱惑;换句话说,你贪瞋痴慢天天在增长,你有什么成就?更有非常感人的事迹,确实在老师会下大彻大悟,还不肯离开老师,报老师的恩,帮助老师教学,非常难得。等老师往生的时候,他再离开去教化一方,教导我们知恩报恩。古人这些行谊,我们不能不细心去观察、不能不细心去思惟,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样做的用意究竟何在?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从这里学习,这样才能够入如来境界。

  简单的说,如来境界就是四摄、六度。四摄、六度完全落实在我们生活里面,落实在日常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就是如来境界。决定随顺经典上的教训,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告诉我们,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决定认真努力去做,佛教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做,你这样就入佛境界。佛教给我们做的不肯去做,教我们不能做的偏偏去做,你是永远都不能入佛境界。我们不去讲明心见性,那个太高了,不是我们凡夫能做到的,我们把标准降低一级,我们可以做到。随顺经典的教诲,决定不违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永脱轮回,永离十法界,真成就了。不但成就,实在讲是大圆满的成就,为什么不干?

  所以苦日子要永远保持,你将来发达,钱给别人去用,你才能了生死、出三界。我发达了,我就多享受一点。这一桩事情,千万不能跟外国人学。外国人,我知道他们居住的环境,生活水平差不多的,我们达拉斯那个小区,大概收入是两千块钱的收入,住在那边的。如果有个人工作升了,拿三千块钱收入,他马上搬家;他要搬到三千块钱收入那个区,代表他的身分提高。不能学!你收入三千块钱,住在两千块钱那个区里头,你很富有,你日子好过。你搬到高级区的时候,你很辛苦,何必找罪受?「知足常乐」。所以外国人常常搬家。

  我们中国人古时候家里建一栋房子,这个房子要不能住三百年,这不叫做家。中国人有老家,外国人没有老家;外国人天天搬家,游牧民族,没有老家。中国人做个家具、做一个桌子,红漆、大漆的家具至少要用一百年,这叫置产业。外国人讲好看,过两年就不要,就换新的。他们常常换新的,不讲究坚固耐用。中国人讲求坚固耐用,有多余的才能布施帮助别人,这才懂得节俭、懂得惜福、懂得造福,你的后福无穷。外国人不懂,没有这个观念,所以老了之后就好可怜。外国老人是真可怜,儿女不照顾,儿女没有照顾父母的义务。人老了怎么办?国家养,国家每个月给你一点生活费用。所以人老的时候,自己有一个小房子都把它变卖掉,车子也卖掉,拿这一点钱到老人院去住。你不住老人院,你根本没有人照顾。所以退休之后,都去住老人院,这是跟中国人的观念不一样。但是现在中国要是渐渐崇洋的话,那以后就很可悲了。

  中国人这个教育,儿童的时候培养德行的根基,严加管教,基础从这儿奠定的;中年的时候为社会造福,为社会服务造福;晚年的时候享福,人生最安乐的是晚年,晚年得果实。外国人不是的,外国人享福是什么?儿童享福;中年的时候,在社会上拼命奋斗。所以人家讲,很多人说,外国人儿童是天堂,中年人是战场,老年人就入坟墓。跟我们中国想法完全不一样,中国晚年是享福。所以福报不可以在儿童享;儿童享福,老年就不能享福,福报享光、享尽了。所以中国人把福报留在晚年享,晚年儿孙满堂,饴养天年,天伦之乐,这是外国人永远想像不到的。东西方的文化不相同,也可以这么说法,圣贤人的理念跟凡俗人理念不相同。那我们到底是选择走圣贤人的路,还是走凡俗人的道路?你要仔细去观察、仔细去思惟。年轻的时候受一点苦难,无所谓,有体力;年老的时候受苦,真可怜。所以人不可以不积德、不可以不修福,佛这样教导我们,中国儒家、道家也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看看其他宗教的典籍,他们的神圣亦是这样教人,没有例外的。

  十善业道是所有宗教共同善行的标准,四摄六度其他宗教也有,没有佛法讲得这么透彻,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圆满,佛法比儒家讲得还要精细。这也就是中国在古代,已经接受儒家的教诲,为什么还要欢迎佛法,道理在此地。这两样东西展在我们面前,我们才晓得,儒家讲的是纲领,佛说的是细目,一而二,二而一。在近代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提倡展示给我们的,就是儒、佛大道。他《文钞》里面,他讲儒家的东西来印证佛法,讲得太多了。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简单,但是非常重要,「绝思则入,方为勇猛」。换句话说,绝思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人才叫做勇猛精进。换句话说,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告诉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才叫做勇猛精进;如果还夹杂著不善在里面,不算是勇猛。佛讲得好,话讲得真好,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如果我们用这个经来说,这个善法就是四摄六度;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你的思想善;观察善法,你的行为善;心行皆善,这是如来境界。如果掺杂不善在里面,那就不是如来境界,还是凡夫境界;凡夫里面三善道的境界,出不了六道轮回。由此可知,恶决定要断干净,不可以还有残余的恶习气,这个东西决定妨碍,妨碍你入如来境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不能不懂。

  自古以来,多少好心修行人,也亲近善知识,也遇到很好的助缘,最后修行不能成功,原因在哪里?夹杂不善。夹杂不善,最重要的是心里、念头。我们要记住,心净,身就清净,身语就清净;心要不清净,身持戒,口不妄言,身口清净,意不清净,不能往生,不能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心净则佛土净,那是净土。心要不清净,不能往生净土。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此地,心不清净。我们看到有很多过世的人,走的时候瑞相很好,我们看到很欢喜,是不是一定往生?不见得,生天的瑞相跟往生的瑞相几乎没有两样。如果他还夹杂著不善,生天,走的时候神识也是从头顶走的,所以可以说肯定他不堕三恶道。真正往生,这个人决定是清醒,不会迷惑,他一定告诉你,「佛来了」,看到佛来接引,这是肯定往生。临终的时候,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三圣,见到净土的境界,这是肯定往生。如果没有这些瑞相,没有见佛、见西方境界的瑞相,我们只看他全身柔软,面色红润,最后的时候从头顶,这个顶上有暖气,这生天,肯定生天。生天跟往生也就是一念之间,夹杂不善。

  我们真正要想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善业道经》要天天念,那是标准。如果那里头不善的还犯了,有个一条、两条,往生就没有把握。「那要真正行善,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常常吃亏」,不怕!吃亏是福,肯吃亏的人都到极乐世界去;不肯吃亏的人,这一口气咽不下去,还在六道轮回去斗争,冤冤相报。不再干这个傻事了,过去生中干这个傻事,所以没去得了,这一生中再干这个傻事,不又耽误自己吗?所以你真正明白,什么亏都可以吃,什么样的侮辱都可以忍受,我只有一个目标,求生净土,一定要下定这个决心。在这个世间活一天,随缘一天,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有我自己的好去处,自己清清楚楚,自己有把握,这样才能够保证你不退心,保证你勇猛精进,契入如来境界。契入如来境界,没有往生之前就已经入,现在就过如来的生活、过菩萨的生活,跟一般人确实不一样。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