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三二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二六卷)  2000/6/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326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摩睺罗伽王偈颂,第三首:

  【佛智无等叵思议,知众生心无不尽,为彼阐明清净法,如是严髻心能悟。】

  这是胜慧庄严髻摩睺罗伽王他的赞颂,长行里面他所得的法门是「普使一切善不善思觉众生入清净法解脱门」。我们要留意,他能够使一切善与不善,「善」在六道里面讲的是三善道,「不善」是讲三恶道,正是显示出菩萨普度法界一切众生。能力从哪里来的?我们在赞颂里面看出来,这些人全都是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决定不是普通的人。这是华严法会,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这个法会的当机,也就是有条件参与这个法会,必须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以上的,这一些法身菩萨。每一个族群的代表,我们今天念的,每一位都是一个族群的代表、一个族群的领袖,这些决定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正是所谓「倒驾慈航」,来帮助他们、提升他们、成就他们,我们在赞颂里面就明显的看出来了。

  『佛智无等叵思议』,这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无等」,超越菩萨,等觉菩萨都跟他不能比,没有跟他相等的,如来果位;「叵思议」是不可思议;这一句是赞颂如来智慧德能究竟圆满。第二句是观机,『知众生心无不尽』。此地讲的「众生」,是十法界无边刹土。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所有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佛都知道;我们自己不知道,佛知道。自己何以不知道?自己很健忘,忘记了,佛不会忘记。佛怎么会晓得?我们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再微细,阿赖耶识里面已经有落谢种子,所以佛知道。唯识经论里面所说的「落谢种子」,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印象。我们起心动念心里头有个印象,印象很粗显我们很容易觉察到,印象非常薄弱我们就自己都不晓得了。可是佛心清净,一尘不染,因此感应度无比的灵敏。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我们讲微细的动物,蚊虫蚂蚁这还是大的,极其微细的,现在我们在显微镜看到的细菌,细菌是生物,它有生命,它有活动,这样微细的生命,它的活动佛也知道,佛没有不知道的。

  说佛知道,我们要能够体会,就是说我们自己都知道。现在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有烦恼把我们的灵敏度障碍住了。如果烦恼去掉之后,我们自性的灵敏度就恢复了,跟诸佛如来一样,确确实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是学问、是真实智慧,无所不能是德能、能力,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虚空法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这就是德能。世界从哪里来的?世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是没有。为什么说没有?相有体无,相是幻相,刹那生灭,刹那不住,这是事实真相。《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凡夫迷著在这个幻相上,不知道这个相是幻化,不知道这个相是刹那生灭。我们的念头太粗了,微细的刹那生灭,我们觉察不到。不但微细的觉察不到,就是很粗的也觉察不到,很粗的指什么?一天一天。昨天过去了,昨天就灭了,今天就生了;到今天晚上的时候,今天就灭了,明天又生了。这个生灭几个人能够觉察到?这很粗很粗的相摆在面前,觉察的人就不多,只有少数真正有学问、观察入微的这些人,他知道。「逝者如是乎」!他在感叹,生命一天一天就过去了。极其微细,佛在《仁王经》里面所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那我们就完全没有法子体会到。这个说法还是粗相,还不是经上所说的「极微之微」,我们在本经前面曾经举例讲过。

  总结的来说,世出世间无不是因果的定律,因果定律里面,我们看到好像东西存在,好像在眼前,好像是实在的,这只不过是因果的相续相。因果转变、循环、相续,这三样不空。体会得因果不空,你才见到诸法实相,这在佛经里面叫「见道位」。你见到事实真相,「道」就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你见到了。见道之后,可贵的是要修,修正道、修胜道,胜是殊胜。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随顺烦恼,他走的是恶道,他是往下堕落,不是向上提升。明了事实真相的人,他向上提升,他不会向下堕落。

  《十善业道经》上世尊劝导龙王这些大众,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就应当修善。那个「应当」,真的是「法尔如是」。人他当然就行善,他怎么会作恶?由此可知,还作恶,善还是提不起来,恶还是断不掉,什么原因?没搞清楚。在看到佛经、听到讲经,不过是听说而已,自己确确实实没有体会得这个境界。真体会得,你用什么方法逼著他去作恶,他也不会去做,宁舍生命他也不会起一个恶念,他明白了,这哪里要人劝?佛对於一切众生透彻了解,佛只是一味为众生讲经说法,让你自己觉悟,让你自己明了,自自然然你会断恶修善,你会转迷为悟,所以佛只是一味教学。

  众生几时回头,各个人的业障习气有厚薄不同,时节因缘不同。我们说佛菩萨有耐心,这是我们凡情执著,说佛菩萨有耐心,其实佛菩萨没有心。有心才讲耐心,佛菩萨没有心,佛菩萨永远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哪来的耐心?是我们看到,佛菩萨真有耐心,所谓是「无量劫中不舍一人」,我们很佩服。其实你要知道他没有心,他才能真正做到;他要有心,耐心还是有限度的。无心之心是真心,有心之心是妄心,真心在哪里?妄念断掉了,就是真心。妄念可以断掉,真心断不掉。我们凡夫用心,真心上面带著妄念,所以叫做妄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不是二。我们讲耐心,这就是妄心;耐心没有了,那是真心。像这些地方,诸位要细细去体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证明。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行,行里头去求证,证明佛在经论上所说的。所说的理、所说的事、所说的境界,一样一样去把它证实,这叫证果。

  唯有真实智慧才能达到圆满的观机,能观机才真正能够帮助众生,帮他离苦得乐。由此可知,我们要发心学佛,还要发心帮助别人,智慧不开怎么行?要想开智慧,佛跟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跟诸佛如来是平等的,决不是说佛的智慧能力比我们强一分,我们比佛菩萨差一等,没这个道理。智慧、德能、相好全是平等的,释迦牟尼佛如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如是说,没有两种说法。在我们今天为什么显示著这样的不平等?这个不平等是妄心造成的,众生心造成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三类都是无量无边,没有头数。这三种把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障碍住了,所以不能现前。本来没有六道,本来没有十法界,十法界跟六道都是从心想生,众生「心想异故」,每个人想的不一样,所以现的是不一样的法界。这个事实真相,也只有佛才能给我们说得出,我们明白了,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这才发心向佛学习。

  佛『为彼阐明清净法』,佛对我们的帮助,无非是说明而已,说明什么?说明「清净法」。诸位要知道,清净跟平等跟真实是一不是二,清净决定平等、决定是真实,清净法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一切众生的状况。《华严经》上讲毗卢遮那的法界是清净法,往生经里面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法。我们要想出离三界六道不清净,要想获得诸佛菩萨一样的清净,这是一切世间学佛众生共同的祈求,我们也是这样想法。到哪里去求?不是向佛求,不是向菩萨求,向外面求你就错了,向外面求是外道,心外求法。佛家讲「外道」,不是指其他宗教,是指心外求法,这叫外道。其他宗教如果向自性当中求,它就是佛法,学佛的人向外面求,那是外道,它不是佛法,我们要有智慧去辨别。佛法称「内学」,内里面求,求什么?求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特别是净土宗,净土宗求的目标是什么?《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我们就求这个。诸位要知道,一心是清净心,一心是平等心,一心是真诚心,二心就不真诚,就不平等,当然也就不清净。一心是什么?这还有耐心,耐心是二心,一心里头找不到有耐心,我们要从这里去体会。

  一心,无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里面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会不会起障碍?会不会障碍清净心?你执著有个阿弥陀佛就坏了,你分别有个阿弥陀佛,你也坏了。阿弥陀佛一天到晚挂在口上,没有妄想、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这是诸佛念佛。就是夏莲居老居士讲,这是「弥陀念弥陀」,这个意思很深。有分别、有执著,我是凡夫,我在这里念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有没有听到我念佛?你有这个妄想分别执著也不错,如果心里头专念阿弥陀佛、执著阿弥陀佛、分别阿弥陀佛,也能往生,这个法门殊胜就殊胜在这个地方,品位不高,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没有执著,还有分别,那你生方便有余土;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真的是「弥陀念弥陀」,你生实报庄严土。这个意思你懂了没有?没懂!如果懂了之后,日常生活当中一切都随缘,无有一样不是「弥陀念弥陀」。

  境、缘,境可以随缘,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顺境逆境、染缘净缘都不染著,这才是真正清净法。大乘佛法里面,密宗纯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高。可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会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不行,这法门不是你修的。到几时不染境界的时候才能修,也就是说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这个不行。这个自己一定要晓得限制自己,那就是佛教初学「严守禁戒」,这个禁戒多半是事上讲的。所以小乘戒论事不论心,好修;大乘戒不一样,大乘戒论心不论事,事上能随染净缘、能随顺逆缘,心清净,心确实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大乘难修,小乘容易修。可是小乘能出六道,出不了十法界,唯有大乘才能出十法界。

  学佛怎么个学法?到底我们是学大乘、学小乘?各人根性不相同,以我们的根性来说,我们在解,决定是大乘,我们的行一定要靠小乘,我们才有救。如果我们舍弃小乘,解行都是大乘,太危险了。那一步登天,登不上去,摔下来粉身碎骨,没命!解在大乘里有好处,心量逐渐逐渐拓开,眼光看得远大。自己一定要晓得,行门从脚下一步一步的去攀登,决定遵守佛陀的教诲,从十善业道修起,这就对了,一点都不错。念佛,这是大乘圆教,圆顿大法,如果把十善舍弃了,还造十恶业,念佛不能往生,这不是很明显的例子吗?我修念佛法门,我绝不违背十善业道,这个人决定往生。

  你要问为什么一定要修五戒十善?这是世尊教导的。修行人的根,修行人的基础,是「净业三福」。佛说得很明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就是清净法的正因。第一条里面教导我们,「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十善业」每一条都是慈心,慈心不杀,慈心不盗,慈心不淫,慈心不妄语,每一句都是慈心。慈心是什么?再一分析,慈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少一条心就不慈,慈心就有缺陷,就不圆满。然后我们才恍然大悟,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才晓得「慈悲为本」是什么意思!慈悲里头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所以它是「本」;「方便」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包括我们在生活范围当中全部的行为,都是方便。

  方便跟慈悲结合起来就是佛法,你们诸位好好想想这个意思。我们穿衣吃饭是方便,处事待人接物都是方便,跟慈悲一结合,这叫「菩萨行」,菩萨的生活;离开了慈悲,凡夫行。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佛法是觉悟之法,觉悟的根本。离开慈悲,那个心就是轮回心,轮回心是六道三途的根本,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与轮回心相应,你是造轮回业。样样都是轮回业,学佛也是轮回业,念佛堂念佛也是轮回业,为什么?你跟轮回心相应。轮回的心是什么?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轮回心。我们把这一些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把它转过来,转轮回心为大慈悲心,大慈悲心也叫做大菩提心,一个意思。每天还一样穿衣、一样吃饭、一样工作、一样应酬,依大慈悲心,这个人是菩萨,叫菩萨行,你的生活行为是菩萨行。你转不过来,转不过来是轮回行,就在一念之间。我们为什么不能转?为什么转不过来?是对於这些事实真相完全不清楚、不了解、不明白,真正搞清楚,明白了,你就会转了。还是一样生活,一样过日子,一样工作,一样应酬,用心不一样,起心动念为利益别人,不要为利益自己。

  昨天我们听说,天主教有个医疗小组,到非洲去帮助那些病苦的人,我们听到了,送一点钱给他。我说了,你们大家送钱给我,我昨天转送给他了,送得不多,我送他新加坡钱五万块钱,帮助他们买医药带过去,那一边医药非常缺乏。救护一切众生,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真实的救护、究竟的救护是教育,是教导他。你要不肯教他,他有苦难,在物质上帮助他一点,他永远不能够脱离贫苦。他如果受过教育,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自己可以谋生。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兴旺繁荣,看什么?看它的教育。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众生,这是究竟圆满的布施,三种布施都具足。布施里财布施,释迦牟尼佛虽然没有拿钱,身体是内财,每天为众生讲经说法,用体力,这是内财布施。众生有许许多多不如法,违背自性的行为,释迦牟尼佛要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那也是在布施。譬如现在这个社会,子女不知道孝顺父母,释迦牟尼佛要表现出一个孝顺父母的行为,做给别人看,这是布施。现在社会不知道尊敬师长,佛要做出尊敬师长的榜样,现在社会人忘恩负义,佛要做出一个知恩报恩的样子,做给别人看,这都是财布施。你有智慧,做得很像,扮演得很像,法布施。念念行行都希望众生觉悟,希望众生回头,是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圆满具足,所以佛得的果报圆满,我们学佛就是学这些。要用世俗的话说,学佛的做人,学佛的用心,学佛陀舍己为人,我们干的是这个。佛在经典上所讲的这些道理,我们体会得,我们明了,所说的这些方法、原理原则,我们都能把它落实到生活上,这叫真正学佛。决不是每天念经念给佛菩萨听,磕几个头表示恭敬,完全错误了,不是这个学法,一定要真正懂得、真正明了。

  经文里面「为彼阐明」,阐明有身教、有意教、有言教,目的是要令这一切众生觉悟。『如是』,这是总结上面所说的。胜慧庄严髻王,名号有意思,殊胜的智慧,唯有殊胜的智慧才能够庄严一切形象,他的作为、他的表现、他的形象美好而没有欠缺。『心能悟』,这个意思是双关的,对我们来说,我们读了这个经文,佛家的术语说,受持这一首偈颂,「心能悟」。你心不悟,你决定不可能受持这个法门。

  法门这么多,我们到底要受持哪一个?古德教初学,老师也是,初学教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受持一个法门。现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无量无边的法门,於是初学的人疑惑就起来了,这对於我们学一个法门到底有没有妨碍?我们要怎么样学它?《华严经》上跟我们讲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一;「一切」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归一个法门,统统辅助一个法门。好像画画一样,画一朵牡丹花,这是一,旁边画许许多多绿叶来陪衬,那是多。《华严经》上无量无边的法门,陪衬执持名号,专念「阿弥陀佛」的法门,就圆满了。

  念佛的人很会做人,念佛的人能与一切人和睦相处,念佛人能在一切顺逆境界当中,不失清净心、不失欢喜心,这叫大圆满,我们应当要学习。所以每天在读诵,每天在研究讨论,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改进我们自己的错误。我们有很多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如果不是天天在读诵、天天在研讨,我们这些缺点自己不会发现,发现尚且不能,改过就谈不上了;总得先发现,然后再改过。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断把品位向上提升,功德利益就在此地。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