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二四卷) 2000/6/2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324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摩睺罗伽王偈颂:
【尔时善慧威光摩睺罗伽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摩睺罗伽众而说颂言。】
说偈的仪式前面我们读得很多,最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还是一个恭敬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从这里看到诸佛菩萨的确是昼夜常念,须臾刹那都没有失去,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偈颂第一首:
【汝观如来性清净,普现威光利群品,示甘露道使清凉,众苦永灭无所依。】
这是善慧王的赞颂,也是他的修学报告。长行里面,他得的法是「以一切神通方便令众生集功德」,从这个地方修行证果的。赞颂里面这四句,我们应当怎样来学习?『观』是观察,正是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给我们「观察善法」。善法里面究竟圆满的根本法是自性,所以教我们观『如来性清净』。「如来性清净」,就是自性清净。当然这一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容易事情。为什么?如果不是明心见性的人,你怎么能够见到自性?所以这个话是对法身大士说的。圆初住的菩萨,破一分无明,见一分自性,证一分法身,契入如来的境界。
如来,《金刚经》上说得好,「如来者,诸法如义」,这是《金刚经》上世尊跟我们解释如来是什么意思,「诸法如义」。佛这一句话我们能懂吗?要用现代的话,诸法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如来,一切法就是真如自性,这叫「诸法如义」。谁知道?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看到了。古时候宗门一些大德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去找他的老师印证,老师就问道,问的话都很奇奇怪怪的,你看《五灯会元》,问那些话我们都不懂,可是悟道的人听了之后他懂;也有用言语答覆的,也有不用言语,用表态的,也有随便拈一物比划比划,老师点点头,给他印证。无论是他说话也好,不说话也好,表态也好,动作也好,无一不是显「诸法如义」。我们没有入境界,所以《五灯会元》看到的时候完全看不懂,不知道他们说些什么,契入境界人就懂,你就能看出味道。所以这个当机者是法身大士,不是我们普通人。我们普通人也能学习,虽入不了境界,要懂这个道理。为什么?我们才不至於贡高我慢,才知道自己真不行,要虚心,要去努力学习。虽然不能契入境界,我们退一步,相似境界;再退一步,观行境界。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见到火,感到火的暖气,这比较接近,这是一般人讲的气氛。没入境界,能够感受一点气氛,这就很有受用。所以必须要接近道,不能远离。
「如来性清净」,我们总结教学,归纳了十句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如来性清净」。这是观行位中的,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也能够学习。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修真诚。真诚心怎么修?舍弃自己的成见,真诚心就能现前。一般凡夫起心动念总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以为怎样怎样」,这就不行了,这是凡夫知见,这就叫迷惑颠倒。把这些念头统统舍弃,曾国藩先生过去讲得好,他给「诚」下了个定义,「诚」字怎么讲?「一念不生是谓诚」。心里有个念头不诚、不真,佛经上常讲「真心离念」,没有念,有念皆妄,妄念。我们能把一切妄念放下,真诚心就现前,「如来性清净」的气氛,就能够沾到一点边缘。
清净心是决定不染污,什么叫染污?你心里面还有牵挂、还有忧虑、还有疑惑,只要有一丝一毫,你的心就不清净,被污染了。不但世法不许,它会染污,佛法也不许。如果你心里头有佛法,你心里头有如来,心里头有清净心,你已经被污染了。《六祖坛经》里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我们说真诚,真诚是一物;说清净,清净又是一物;说如来,如来也是一物,你都被它污染了。所以佛很慈悲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如来所说一切法,决定不可以染著;换句话说,决定不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被污染了。应该要怎样?像流水一样,让它流过去,决定不取它。这流过去,自己开悟,真的觉悟了。稍有执著,悟门就堵塞了。所以法不能不舍,不舍你就决定不能开悟,你的悟门被堵死了,你就被佛法害了。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起信论》是很好的一部书,教初学的。「大乘起信」,你看到这个名词就知道,这是最初级的教科书,入门的教科书。他教导我们怎样接受佛的教诲?第一句教给我们「离言说相」,不可以执著如来的言说。文字是言语的符号,言语尚且不能执著,怎么能执著文字?这是真正懂得佛法,真正会学,在佛法称之为「善学」。分别执著文字相,这不善,只能学佛法的皮毛,佛法的精髓他没有分。第二条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如来」是名字,「性」是名字,乃至於「三宝」也是名字,「佛」也是名字,「菩萨」也是名字,「法」也是名字,「僧」也是名字,这些名词术语它是表达的一个工具,启发我们自性的一种方法,一执著就坏了。执著,不但不能够开发自性,反而造成障碍。
古大德有一个很巧妙的比喻,说为「以楔除楔」,楔是什么?从前木匠做家俱的榫头,那个时候没有钉子,怎样坚固?是把这榫头地方敲开一点,用个小木片把它再塞进去,这样子它就坚固了,用这个比喻,这个叫楔。如果我们把这个榫头打出来,再用一个来敲,就把它敲开了,你把它打通了。如果你不晓得这个道理,那一边楔出去了,这一边楔又塞住了,那不是一样事情吗?世法舍去,不执著了,再执著佛法,还是不通,这个比喻很巧妙。佛法要畅通无阻,不可以执著名字相。名字都是释迦牟尼佛教学的方法,帮助我们明心见性的一种工具,工具需要用,不可以执著。好比我们过河,在从前过河要用船,船是过渡的工具,到了对岸就要离开船,船要舍掉,不肯下船,永远到不了彼岸。船就代表佛法,佛法要舍你才真正得到佛法,佛法不舍永远得不到佛法,所以要离名字相。
第三,「离心缘相」。这更进一步,心缘相是什么?决定不能用自己的思惟想像来解释佛法,佛法没得解释的。我也曾经说过多遍,佛法没有意思,你说哪个经里头讲什么,这是错误的,什么也没讲。初学的人听到这个说法,听了太玄了,佛法什么都没讲,我们学什么?确实什么都没有讲,我们才能够恢复自性本具圆满的智慧;他要有讲,那他是魔说,不是佛说,佛没有说。没有说,天天在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做学生的要会:「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就完全相应,这才是佛的真正学生。如果我们是有听而听,错了,你只能听一点佛法的皮毛,听一点佛学常识,不能契入。
「如来性」,这三个字妙绝了,把世出世间依正庄严,「体、相、用」全部都包括在其中,就跟本经经题「大方广」的义趣完全相同。清净,体清净、相清净、用清净,无一不清净。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普现威光利群品』,「威」是威德,「光」是光明。「普现」,普是平等的现,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威光是说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自性的威光。威就是德能,说「威」是指它的能力,这个能力非常非常大,经里面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能变,用「威光」两个字来说明、来形容。「群品」是十法界的众生,利益他们。普贤菩萨十愿里面「广修供养」,「利」就是「广修供养」,称性的,方方面面都顾到,没有一丝毫的欠缺。也许有同修听到这个话起了疑惑,就以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来看,社会上有许许多多苦难的人,衣食都不全,生活非常艰难困苦,这是不是欠缺?如果从清净的本性来看,没有欠缺,那也是心现识变的。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辛苦?这不是如来性的事情,那是妄识边的事情。妄识是迷失了自性,造作种种不善,所感得的报应,是这么个道理!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明事实真相,看到别人生活环境比我好,总觉得老天对不起他,社会对不起他,怨天尤人。这个念头是错误的,这个行为更是错误的,能解决问题吗?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种种不幸的遭遇,从哪里来的?过去今生造作种种不善招感来的。
这就是底下一句,『示甘露道使清凉』。这一句是讲教学,佛教教育,要开示他、教导他业因果报。我们能不能改善恶劣的生活环境?可以,只要你明理,只要你懂方法。这些例子自古至今很多,也许说那些例子是人家说的,我没见到,古人书籍记载这些东西,大概都是劝善的,未必真有其事,那你就错了。眼前的事例也不少,就在我们眼前,李木源居士十年前得癌症,医生给他诊断寿命只有三个月,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几乎内脏统统都扩散到,现在他还保留那些X光照片,我看到三十多张,那一看真的是没救了,他能够万缘放下,把后事全部都料理、都交代,到居士林去作义工,活一天为佛教多做一天事情,这是积功累德,等往生。过了半年也没事,再去检查没有了,这奇迹。所以上个星期,香港亚洲卫视来访问他。我们懂得,我们是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是识。从前他心里头有恶念,过去生中有恶因,恶念是缘,感得这个果报。现在念头整个转过来,恶念没有了,念念都是善因,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念念是为利益众生,念念是为正法久住,所以他身体里面细胞的组织重新排列,改变了排列,恢复正常,比一般正常的人还健康。
病,不要靠医生,不要靠医药。靠医生、靠医药,你的心永远被境界所转,被境界所转的是凡夫。《楞严经》上,诸位去念念看,佛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菩萨不被境界转,有能力转境界。身体是属於境界,谚语常说「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你有病看医生,这个医生不错,给他看看果然病好了。是医生把你看好了吗?我不相信。你的病怎么好?信心好的,还是一切唯心造。你对於那个医生有信心,是你信心把你的病治好,医生、药物只不过是外缘而已,这个缘增长了你的信心。如果你对这个大夫没有信心,对这个药物没有信心,大夫真好,药物也不错,你吃了没效。为什么?决定不能够吸收,你的信心在排斥,这才是真正的道理。高明的医生他懂得,我讲给他听,他点头,没错,是这样的。我过去在美国遇到一个医生,我跟他谈,他承认,那个医生是个基督教徒。佛家讲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为什么不想善,天天想恶?为什么不想身体健康,天天想病?人没有病,病就被他想出来了。想去治这个病,你们想想看这病能治得好吗?永远治不好,他天天在想治病,他那个病根没有拔掉。天天在忙著治病,这很辛苦,为什么不把念头转过来?诸佛菩萨、大阿罗汉,哪个是生病的样子?
佛法基本的理念,就是你真正要能体会、要能认知,「一切法从心想生」。我真的明白了,真的肯定了,我可以转自己的业报。纵然过去往昔造的种种不善业,甚至於造五逆十恶的罪业,只要能回头,没有不能转变的。阿鼻地狱,一念圆满转过来,就变成极乐世界。看你怎么个转法,你能转一半,得人天福报,转个九十度、一百度,人天福报;一百八十度的回转,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华藏,就是极乐。这是说明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不懂这个道理不行,你修行很辛苦。
佛法里面诸位也曾经听说有渐修、有顿超,我们也非常羡慕顿超,自己也想顿超,超不了。顿超确实有,所谓「顿超」,没有别的,念头转得快,转得彻底,转得究竟。所谓「渐修」,渐修是慢慢的转,而且还有进退,进进退退,这个成就、效果就慢了。李木源居士这个病能够一下好转,他是顿超,他知道他自己不行,知道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放不下的也要放,带不去!这样逼著他万缘放下,不是他甘心放下,他是无可奈何,不能不放下。无论是什么方式,什么样的外缘,那都关系不大,你真的放下,转过来了,果报立刻就变了。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都必须要清楚、要了解。
顿超、顿断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就是善导大师的话:「遇缘不同」。中国古老的谚语里面,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说法跟善导讲的「遇缘不同」意思是相同的。我们每个人遇到的缘不一样,因此渐修的多,顿超的少。佛教导大家,各种法门都有,适应各种不同的根性,我们不是利根、不是顿教的根机,那就走渐教,一步一步慢慢的来。能不能成就,决定在自己将所学习的能不能落实;能够落实,你肯定有成就;不能落实,那就谈不上了。落实就是要做到!
首先要从观念上改过来,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世间法里头也说建立人生观,对於人生的看法,建立宇宙观,对宇宙的看法,这非常重要,看法要正确,经论里面说得很多。其次要在行为上修正一切错误,这叫修行。正确的看法是智慧,正确的行为是德行,这两者要相辅相成,这就是所谓看破、放下。两者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归在行门,必须要改习气毛病,要晓得习气毛病害自己生生世世,不是一时,不是一生,生生世世。佛在经上说得好,我们跟诸佛菩萨的缘分不是在这一生结的,生生世世无量劫前,我们就曾经遇到佛法、曾经听到佛法、曾经修学佛法,为什么搞到现在还是这个地步?没有认真的学习。所以说来说去,你的善根还是很深厚的,你今天接触听到能生欢喜心,就是知道你善根深厚,你善根不深厚,你接触你怎么能生欢喜心?可是我们自己一定立刻就要警觉到,我过去修学为什么不成就?没有真干。回想想这一生当中再不肯真干,跟过去生中一样,又要空过了。
真正觉悟一定真干,真干是放不下的也得放下,自己一定要明了,你所放不下的,对自己决定有害,没有一丝毫的利益。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决定学诸佛菩萨,一切随缘,不攀缘。攀缘是什么?自己有希求心是攀缘,随缘没有希求心。随缘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攀缘的心,不清净,不平等。在修学过程当中,清净、平等是关键。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慧不必学,清净、平等决定开智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佛法决定是靠自己,决定不能够依赖别人,这是佛陀教学令我们尊敬佩服的地方。佛经里头常说,佛法叫「无依道人」,依是依靠,没有依靠。佛教导一切众生,个个顶天立地,有依靠,错了。你那个靠山倒掉,你怎么办?无依靠才能够见性,有依靠是决定见不了性的。我们今天仰赖三宝加持,我们能不能见性?不能。可是在今天又不能没有依靠,像小孩两、三岁,他不靠父母不行,非依靠不可。我们今天佛法是幼稚园的佛法,一定要依靠父母、依靠老师、依靠诸佛菩萨、依靠善知识;但是要记住,不能永远依靠,自己总要有独立的那么一天,这就对了。
诸佛菩萨决定不许可我们永远依靠,所以在三皈依里头,这个皈依有层次的,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初期修学阶段,我们要依靠佛法僧,像我们今天依靠释迦牟尼佛,依靠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这些经典,这法宝,依靠这一些讲经修学的大德们,得到他们的指引,学习他们的经验,这是我们初步的依靠,这是不究竟的。究竟的皈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那是究竟的,觉正净就是「如来性清净」。摆脱对一切人事物的依靠,这是向上一著,宗门常讲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境界。
「甘露道」就是菩萨道,甘露在此地是比喻。甘露是什么?这是传说天上一种饮料,我们讲饮料大家好懂,这个饮料好,喝了之后长生不老,称之为甘露。「清凉」,这是古德用甘露来比喻佛法,佛的教法是甘露法。这个比喻一点都不过分,佛法确确实实让我们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契入大涅盘境界,大涅盘境界就是不生不灭,使我们永远脱离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永断,这叫「清凉」,得清凉自在。烦恼从哪里来的?从迷失本性而来的。这个东西本来没有,迷失了本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里面产生了烦恼。
我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生起无量无边的妄想,妄想是烦恼的根源,从妄想里面生分别、生执著,麻烦就来了。我们不知道事实真相是「本来无一物」,这就是所谓「起惑造业」,下面就感果报,果报是三途六道,果报是我们这一生所受的。所以佛法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诸位要记住,离苦得乐是果报。如何能使这个果报现前?必须要修因。果,佛不能给我们,菩萨、神仙都不能给我们。佛法是教学,教你开悟,教你修因,你把恶的因断掉,恶的果报就消失;善的因修成,善的果报就现前。
民国初年,印光法师一心提倡《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度了不少人,这个人后福无穷。这个小册子在全世界流通,现在还度很多人,你就晓得他的福报有多大。我们知道他以后念佛往生,他现在在极乐世界了。这个小册子里教给我们什么?教给我们深信因果,说明业因果报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从这里生信心。这是世出世间法断恶修善的基础,的确是一本好书,过去我曾经讲过几遍。我们从这个地方启发信心,真正相信种善因必得善果,造恶业必有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相信了,应该怎样去做?你首先要有能力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有个标准,这个标准是随著社会价值观在那里产生变化,我们要有智慧、要有能力辨别。
现在人所谓的善是不是真善,现在人所说的恶是不是真恶,我们要有能力辨别。这个能力是要从教育当中得来,教育一定要接受圣贤的教育,如果你要是接受魔鬼的教育,魔鬼的善恶跟圣人的善恶恰恰相反;圣人讲这个是恶,他说那是善;圣人讲那个是善,他说是恶。今天的社会,佛在《楞严经》上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是什么人?妖魔鬼怪。譬如说,古圣先贤、诸佛菩萨都教导我们,节俭是善;今天社会教你什么?消费是善,你要不消费,他就不能赚钱,恰恰颠倒。那你相信现代人所说的,还是相信佛菩萨所讲的?你就要晓得,相信诸佛菩萨所说的,跟著诸佛菩萨走,将来我们会作诸佛、会作菩萨;跟著现代人的思想行为去走,将来一定入恶道,不会出离轮回。
今天的社会麻烦在此地,说正法的人少,说邪法的人太多了。今天讲民主自由,一举手他的人数多,於是邪正颠倒了。正法没有人相信,邪法大大的畅行,这怎么得了?所以我们要有能力辨别,你要想获得这个能力,只有一个方法,天天读佛书,天天得佛法薰修,我们才有能力辨别。这里面有一个大道理,使我们对於古圣先贤的教学肯定的认知,这个大道理就是「如来性清净」。凡是与性德相应的,这决定是善法;与性德相违背的,这决定是恶法,这是善恶永远不变更的原则。
佛法里面讲善恶也有等级,五戒十善是最低的,愈往上面去说得愈深、说得愈广。为什么?上升之后,你的生活活动空间大,自自然然不一样。譬如在过去的社会,不要说多,一个世纪之前,一百年以前的社会,交通不发达,资讯不发达,生活在农村里面的人,确确实实几乎有一半以上,一生没有离开他生长的地方,顶多到他县城去过,他自己这一个县,邻县没去过,一生都没去过,这样的人很多。他生活的空间小,他知道不需要那么多,在这一个地方规规矩矩做人就行了,就是个好人,五戒十善足够用了。
一百年之后的现在社会,我们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资讯发达,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一点小小的事情,我们立刻就知道,从广播、从电视里面就晓得。交通便捷,生活在现代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有去度假旅游。不但在自己国家,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常常去旅游,生活空间大了,於是我们需要的知识就广,我们需要遵守的规矩也多了,每个国家的法律不一样,风俗习惯人情都不相同,入境要随俗。现在我们生活空间是一个地球,将来科技更进步,到外太空旅行,到别的星球上去,那我们的知识、要遵守的东西,比现在又要不晓得多多少倍了。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佛法教学。我们在人道,提升到天道,欲界天、色界天,再提升到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一层比一层高,一层你的生活空间广大,到一真法界你的活动空间没有边际。所以五戒十善就不是我们现在这个讲法,他也讲五戒十善,讲得非常深、非常广。可是它有一个决定不变的原则:得清凉,得离苦得乐。
末后一句:『众苦永灭无所依』。有依就有苦,这一定道理。你脱不了你所依靠的,而且常常怕这个依靠失掉,患得患失,你的苦没有办法离开。几时到「无所依」,你就得大自在。人到无所依,才与诸佛菩萨靠近,为什么?所有一切诸佛菩萨都无所依,哪里还会依赖人?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大慈大悲,教化一切众生,他有没有依?给诸位说,还是无所依。他要有所依的话,他就退转了,他就是凡夫。有所依是攀缘,无所依是随缘,用现在的话来说,有机会我们就做,没有机会就不做。没有机会,去寻找机会,错误了;他才不会去寻找机会。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说得好,「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进退根据什么?根据机缘,有机会我们要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没有机会,回头好好修自己,「独善其身」。看起来好像是两桩事情,其实是一桩事情,独善其身也是兼善天下。独善其身是你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总有一天被你的邻居、朋友发现了,「你这个人不错,我们要向你学习」,不过没有那么积极就是了,这还是兼善天下。
过去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机缘不成熟,跑到少林寺去面壁,面壁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真正发心向他求道,他把法传给慧可。从达摩到五祖忍和尚,这五代都是单传,单传就是没有机会,做独善其身。到第六代惠能大师,他的机缘成熟,广度众生。禅宗在中国佛法里面,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影响一千多年,都是在机缘。所以我们也要懂得,有弘法利生的缘分,我们不能懈怠,不能够图安逸,再辛劳都要去做;没有机缘,千万不要惹麻烦,要懂得独善其身,使自己的道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由此可知,无论是进,无论是退,都是为众生,都是为佛法,绝对不是为自己。如果还有一念为自己,你不能解脱,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还在。只要这三桩东西都在,这个人决定是六道众生,不能超越六道。放下执著,对於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了,你才有能力超越六道,但是不能超越十法界。为什么?因为你还有分别,还有妄想。几时对於世出世间法都不分别了,像《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所说的,真正做到「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行了,这个时候你有能力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的境界现前了。如果不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你决定生华藏世界,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好比华藏是新加坡这个地区,极乐世界是乌节路,是华藏里头最精彩的一个区,所以生华藏跟生极乐是一不是二。我们要明了,要有这个志向,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不要再等到来生来世,那就完了,不知道又要受多少苦难。
「众苦永灭」,「众苦」是六道才有众苦,十法界里头也有苦,比我们轻一点,反正都算在众苦里头。「无所依」,就是说永远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了。可是诸位要记住,如来的「甘露道」才帮得上忙,不是如来甘露道,就难了。难在哪里?大家要细细想想。当年世尊何以出现在印度?印度是古代宗教最发达的地区,印度教的历史,他们自己说有一万多年,但是现在学术界承认它八千五百年,也了不起了。佛教,中国历史记载才三千年,外国人承认是二千五百多年。印度是宗教之国,印度当时那些宗教徒们都修禅定,禅定的功夫能够突破时空,所以他们能够见到六道。他们确实有能力到欲界天、到色界天,但是就是没有办法突破六道,释迦牟尼佛出现帮助他。人家已经达到这个境界,帮助他突破。为什么他不能突破?他有所依。为什么有所依就不能突破?因为六道就是有所依变现出来的,有所依就是分别执著。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分别执著来的。分别执著决定不能破分别执著,所以要用无所依才能破有所依,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佛法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才真正见到一真,证得一真,道理在此地。
我们看现在一些宗教,现在宗教都有所依,依靠上帝,依靠主,不管他把他的上帝、主定在哪一个位次,都是有所依。一祷告,「主啊」,依靠。这个可以到色界四禅天,可以到无色界天,就出不去。你要问什么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话就给你解答了。因为你的心想里头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分别执著变现出六道十法界,你用分别执著决定不能突破。佛把这个原理告诉我们,这才是真正的甘露道,真正教我们得清凉自在,离苦得乐。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摩睺罗伽王偈颂:
【尔时善慧威光摩睺罗伽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摩睺罗伽众而说颂言。】
说偈的仪式前面我们读得很多,最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还是一个恭敬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从这里看到诸佛菩萨的确是昼夜常念,须臾刹那都没有失去,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偈颂第一首:
【汝观如来性清净,普现威光利群品,示甘露道使清凉,众苦永灭无所依。】
这是善慧王的赞颂,也是他的修学报告。长行里面,他得的法是「以一切神通方便令众生集功德」,从这个地方修行证果的。赞颂里面这四句,我们应当怎样来学习?『观』是观察,正是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给我们「观察善法」。善法里面究竟圆满的根本法是自性,所以教我们观『如来性清净』。「如来性清净」,就是自性清净。当然这一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容易事情。为什么?如果不是明心见性的人,你怎么能够见到自性?所以这个话是对法身大士说的。圆初住的菩萨,破一分无明,见一分自性,证一分法身,契入如来的境界。
如来,《金刚经》上说得好,「如来者,诸法如义」,这是《金刚经》上世尊跟我们解释如来是什么意思,「诸法如义」。佛这一句话我们能懂吗?要用现代的话,诸法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如来,一切法就是真如自性,这叫「诸法如义」。谁知道?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看到了。古时候宗门一些大德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去找他的老师印证,老师就问道,问的话都很奇奇怪怪的,你看《五灯会元》,问那些话我们都不懂,可是悟道的人听了之后他懂;也有用言语答覆的,也有不用言语,用表态的,也有随便拈一物比划比划,老师点点头,给他印证。无论是他说话也好,不说话也好,表态也好,动作也好,无一不是显「诸法如义」。我们没有入境界,所以《五灯会元》看到的时候完全看不懂,不知道他们说些什么,契入境界人就懂,你就能看出味道。所以这个当机者是法身大士,不是我们普通人。我们普通人也能学习,虽入不了境界,要懂这个道理。为什么?我们才不至於贡高我慢,才知道自己真不行,要虚心,要去努力学习。虽然不能契入境界,我们退一步,相似境界;再退一步,观行境界。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见到火,感到火的暖气,这比较接近,这是一般人讲的气氛。没入境界,能够感受一点气氛,这就很有受用。所以必须要接近道,不能远离。
「如来性清净」,我们总结教学,归纳了十句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如来性清净」。这是观行位中的,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也能够学习。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修真诚。真诚心怎么修?舍弃自己的成见,真诚心就能现前。一般凡夫起心动念总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以为怎样怎样」,这就不行了,这是凡夫知见,这就叫迷惑颠倒。把这些念头统统舍弃,曾国藩先生过去讲得好,他给「诚」下了个定义,「诚」字怎么讲?「一念不生是谓诚」。心里有个念头不诚、不真,佛经上常讲「真心离念」,没有念,有念皆妄,妄念。我们能把一切妄念放下,真诚心就现前,「如来性清净」的气氛,就能够沾到一点边缘。
清净心是决定不染污,什么叫染污?你心里面还有牵挂、还有忧虑、还有疑惑,只要有一丝一毫,你的心就不清净,被污染了。不但世法不许,它会染污,佛法也不许。如果你心里头有佛法,你心里头有如来,心里头有清净心,你已经被污染了。《六祖坛经》里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我们说真诚,真诚是一物;说清净,清净又是一物;说如来,如来也是一物,你都被它污染了。所以佛很慈悲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如来所说一切法,决定不可以染著;换句话说,决定不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被污染了。应该要怎样?像流水一样,让它流过去,决定不取它。这流过去,自己开悟,真的觉悟了。稍有执著,悟门就堵塞了。所以法不能不舍,不舍你就决定不能开悟,你的悟门被堵死了,你就被佛法害了。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起信论》是很好的一部书,教初学的。「大乘起信」,你看到这个名词就知道,这是最初级的教科书,入门的教科书。他教导我们怎样接受佛的教诲?第一句教给我们「离言说相」,不可以执著如来的言说。文字是言语的符号,言语尚且不能执著,怎么能执著文字?这是真正懂得佛法,真正会学,在佛法称之为「善学」。分别执著文字相,这不善,只能学佛法的皮毛,佛法的精髓他没有分。第二条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如来」是名字,「性」是名字,乃至於「三宝」也是名字,「佛」也是名字,「菩萨」也是名字,「法」也是名字,「僧」也是名字,这些名词术语它是表达的一个工具,启发我们自性的一种方法,一执著就坏了。执著,不但不能够开发自性,反而造成障碍。
古大德有一个很巧妙的比喻,说为「以楔除楔」,楔是什么?从前木匠做家俱的榫头,那个时候没有钉子,怎样坚固?是把这榫头地方敲开一点,用个小木片把它再塞进去,这样子它就坚固了,用这个比喻,这个叫楔。如果我们把这个榫头打出来,再用一个来敲,就把它敲开了,你把它打通了。如果你不晓得这个道理,那一边楔出去了,这一边楔又塞住了,那不是一样事情吗?世法舍去,不执著了,再执著佛法,还是不通,这个比喻很巧妙。佛法要畅通无阻,不可以执著名字相。名字都是释迦牟尼佛教学的方法,帮助我们明心见性的一种工具,工具需要用,不可以执著。好比我们过河,在从前过河要用船,船是过渡的工具,到了对岸就要离开船,船要舍掉,不肯下船,永远到不了彼岸。船就代表佛法,佛法要舍你才真正得到佛法,佛法不舍永远得不到佛法,所以要离名字相。
第三,「离心缘相」。这更进一步,心缘相是什么?决定不能用自己的思惟想像来解释佛法,佛法没得解释的。我也曾经说过多遍,佛法没有意思,你说哪个经里头讲什么,这是错误的,什么也没讲。初学的人听到这个说法,听了太玄了,佛法什么都没讲,我们学什么?确实什么都没有讲,我们才能够恢复自性本具圆满的智慧;他要有讲,那他是魔说,不是佛说,佛没有说。没有说,天天在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做学生的要会:「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就完全相应,这才是佛的真正学生。如果我们是有听而听,错了,你只能听一点佛法的皮毛,听一点佛学常识,不能契入。
「如来性」,这三个字妙绝了,把世出世间依正庄严,「体、相、用」全部都包括在其中,就跟本经经题「大方广」的义趣完全相同。清净,体清净、相清净、用清净,无一不清净。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普现威光利群品』,「威」是威德,「光」是光明。「普现」,普是平等的现,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威光是说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自性的威光。威就是德能,说「威」是指它的能力,这个能力非常非常大,经里面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能变,用「威光」两个字来说明、来形容。「群品」是十法界的众生,利益他们。普贤菩萨十愿里面「广修供养」,「利」就是「广修供养」,称性的,方方面面都顾到,没有一丝毫的欠缺。也许有同修听到这个话起了疑惑,就以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来看,社会上有许许多多苦难的人,衣食都不全,生活非常艰难困苦,这是不是欠缺?如果从清净的本性来看,没有欠缺,那也是心现识变的。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辛苦?这不是如来性的事情,那是妄识边的事情。妄识是迷失了自性,造作种种不善,所感得的报应,是这么个道理!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明事实真相,看到别人生活环境比我好,总觉得老天对不起他,社会对不起他,怨天尤人。这个念头是错误的,这个行为更是错误的,能解决问题吗?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种种不幸的遭遇,从哪里来的?过去今生造作种种不善招感来的。
这就是底下一句,『示甘露道使清凉』。这一句是讲教学,佛教教育,要开示他、教导他业因果报。我们能不能改善恶劣的生活环境?可以,只要你明理,只要你懂方法。这些例子自古至今很多,也许说那些例子是人家说的,我没见到,古人书籍记载这些东西,大概都是劝善的,未必真有其事,那你就错了。眼前的事例也不少,就在我们眼前,李木源居士十年前得癌症,医生给他诊断寿命只有三个月,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几乎内脏统统都扩散到,现在他还保留那些X光照片,我看到三十多张,那一看真的是没救了,他能够万缘放下,把后事全部都料理、都交代,到居士林去作义工,活一天为佛教多做一天事情,这是积功累德,等往生。过了半年也没事,再去检查没有了,这奇迹。所以上个星期,香港亚洲卫视来访问他。我们懂得,我们是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是识。从前他心里头有恶念,过去生中有恶因,恶念是缘,感得这个果报。现在念头整个转过来,恶念没有了,念念都是善因,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念念是为利益众生,念念是为正法久住,所以他身体里面细胞的组织重新排列,改变了排列,恢复正常,比一般正常的人还健康。
病,不要靠医生,不要靠医药。靠医生、靠医药,你的心永远被境界所转,被境界所转的是凡夫。《楞严经》上,诸位去念念看,佛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菩萨不被境界转,有能力转境界。身体是属於境界,谚语常说「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你有病看医生,这个医生不错,给他看看果然病好了。是医生把你看好了吗?我不相信。你的病怎么好?信心好的,还是一切唯心造。你对於那个医生有信心,是你信心把你的病治好,医生、药物只不过是外缘而已,这个缘增长了你的信心。如果你对这个大夫没有信心,对这个药物没有信心,大夫真好,药物也不错,你吃了没效。为什么?决定不能够吸收,你的信心在排斥,这才是真正的道理。高明的医生他懂得,我讲给他听,他点头,没错,是这样的。我过去在美国遇到一个医生,我跟他谈,他承认,那个医生是个基督教徒。佛家讲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为什么不想善,天天想恶?为什么不想身体健康,天天想病?人没有病,病就被他想出来了。想去治这个病,你们想想看这病能治得好吗?永远治不好,他天天在想治病,他那个病根没有拔掉。天天在忙著治病,这很辛苦,为什么不把念头转过来?诸佛菩萨、大阿罗汉,哪个是生病的样子?
佛法基本的理念,就是你真正要能体会、要能认知,「一切法从心想生」。我真的明白了,真的肯定了,我可以转自己的业报。纵然过去往昔造的种种不善业,甚至於造五逆十恶的罪业,只要能回头,没有不能转变的。阿鼻地狱,一念圆满转过来,就变成极乐世界。看你怎么个转法,你能转一半,得人天福报,转个九十度、一百度,人天福报;一百八十度的回转,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华藏,就是极乐。这是说明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不懂这个道理不行,你修行很辛苦。
佛法里面诸位也曾经听说有渐修、有顿超,我们也非常羡慕顿超,自己也想顿超,超不了。顿超确实有,所谓「顿超」,没有别的,念头转得快,转得彻底,转得究竟。所谓「渐修」,渐修是慢慢的转,而且还有进退,进进退退,这个成就、效果就慢了。李木源居士这个病能够一下好转,他是顿超,他知道他自己不行,知道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放不下的也要放,带不去!这样逼著他万缘放下,不是他甘心放下,他是无可奈何,不能不放下。无论是什么方式,什么样的外缘,那都关系不大,你真的放下,转过来了,果报立刻就变了。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都必须要清楚、要了解。
顿超、顿断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就是善导大师的话:「遇缘不同」。中国古老的谚语里面,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说法跟善导讲的「遇缘不同」意思是相同的。我们每个人遇到的缘不一样,因此渐修的多,顿超的少。佛教导大家,各种法门都有,适应各种不同的根性,我们不是利根、不是顿教的根机,那就走渐教,一步一步慢慢的来。能不能成就,决定在自己将所学习的能不能落实;能够落实,你肯定有成就;不能落实,那就谈不上了。落实就是要做到!
首先要从观念上改过来,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世间法里头也说建立人生观,对於人生的看法,建立宇宙观,对宇宙的看法,这非常重要,看法要正确,经论里面说得很多。其次要在行为上修正一切错误,这叫修行。正确的看法是智慧,正确的行为是德行,这两者要相辅相成,这就是所谓看破、放下。两者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归在行门,必须要改习气毛病,要晓得习气毛病害自己生生世世,不是一时,不是一生,生生世世。佛在经上说得好,我们跟诸佛菩萨的缘分不是在这一生结的,生生世世无量劫前,我们就曾经遇到佛法、曾经听到佛法、曾经修学佛法,为什么搞到现在还是这个地步?没有认真的学习。所以说来说去,你的善根还是很深厚的,你今天接触听到能生欢喜心,就是知道你善根深厚,你善根不深厚,你接触你怎么能生欢喜心?可是我们自己一定立刻就要警觉到,我过去修学为什么不成就?没有真干。回想想这一生当中再不肯真干,跟过去生中一样,又要空过了。
真正觉悟一定真干,真干是放不下的也得放下,自己一定要明了,你所放不下的,对自己决定有害,没有一丝毫的利益。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决定学诸佛菩萨,一切随缘,不攀缘。攀缘是什么?自己有希求心是攀缘,随缘没有希求心。随缘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攀缘的心,不清净,不平等。在修学过程当中,清净、平等是关键。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慧不必学,清净、平等决定开智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佛法决定是靠自己,决定不能够依赖别人,这是佛陀教学令我们尊敬佩服的地方。佛经里头常说,佛法叫「无依道人」,依是依靠,没有依靠。佛教导一切众生,个个顶天立地,有依靠,错了。你那个靠山倒掉,你怎么办?无依靠才能够见性,有依靠是决定见不了性的。我们今天仰赖三宝加持,我们能不能见性?不能。可是在今天又不能没有依靠,像小孩两、三岁,他不靠父母不行,非依靠不可。我们今天佛法是幼稚园的佛法,一定要依靠父母、依靠老师、依靠诸佛菩萨、依靠善知识;但是要记住,不能永远依靠,自己总要有独立的那么一天,这就对了。
诸佛菩萨决定不许可我们永远依靠,所以在三皈依里头,这个皈依有层次的,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初期修学阶段,我们要依靠佛法僧,像我们今天依靠释迦牟尼佛,依靠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这些经典,这法宝,依靠这一些讲经修学的大德们,得到他们的指引,学习他们的经验,这是我们初步的依靠,这是不究竟的。究竟的皈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那是究竟的,觉正净就是「如来性清净」。摆脱对一切人事物的依靠,这是向上一著,宗门常讲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境界。
「甘露道」就是菩萨道,甘露在此地是比喻。甘露是什么?这是传说天上一种饮料,我们讲饮料大家好懂,这个饮料好,喝了之后长生不老,称之为甘露。「清凉」,这是古德用甘露来比喻佛法,佛的教法是甘露法。这个比喻一点都不过分,佛法确确实实让我们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契入大涅盘境界,大涅盘境界就是不生不灭,使我们永远脱离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永断,这叫「清凉」,得清凉自在。烦恼从哪里来的?从迷失本性而来的。这个东西本来没有,迷失了本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里面产生了烦恼。
我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生起无量无边的妄想,妄想是烦恼的根源,从妄想里面生分别、生执著,麻烦就来了。我们不知道事实真相是「本来无一物」,这就是所谓「起惑造业」,下面就感果报,果报是三途六道,果报是我们这一生所受的。所以佛法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诸位要记住,离苦得乐是果报。如何能使这个果报现前?必须要修因。果,佛不能给我们,菩萨、神仙都不能给我们。佛法是教学,教你开悟,教你修因,你把恶的因断掉,恶的果报就消失;善的因修成,善的果报就现前。
民国初年,印光法师一心提倡《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度了不少人,这个人后福无穷。这个小册子在全世界流通,现在还度很多人,你就晓得他的福报有多大。我们知道他以后念佛往生,他现在在极乐世界了。这个小册子里教给我们什么?教给我们深信因果,说明业因果报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从这里生信心。这是世出世间法断恶修善的基础,的确是一本好书,过去我曾经讲过几遍。我们从这个地方启发信心,真正相信种善因必得善果,造恶业必有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相信了,应该怎样去做?你首先要有能力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有个标准,这个标准是随著社会价值观在那里产生变化,我们要有智慧、要有能力辨别。
现在人所谓的善是不是真善,现在人所说的恶是不是真恶,我们要有能力辨别。这个能力是要从教育当中得来,教育一定要接受圣贤的教育,如果你要是接受魔鬼的教育,魔鬼的善恶跟圣人的善恶恰恰相反;圣人讲这个是恶,他说那是善;圣人讲那个是善,他说是恶。今天的社会,佛在《楞严经》上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是什么人?妖魔鬼怪。譬如说,古圣先贤、诸佛菩萨都教导我们,节俭是善;今天社会教你什么?消费是善,你要不消费,他就不能赚钱,恰恰颠倒。那你相信现代人所说的,还是相信佛菩萨所讲的?你就要晓得,相信诸佛菩萨所说的,跟著诸佛菩萨走,将来我们会作诸佛、会作菩萨;跟著现代人的思想行为去走,将来一定入恶道,不会出离轮回。
今天的社会麻烦在此地,说正法的人少,说邪法的人太多了。今天讲民主自由,一举手他的人数多,於是邪正颠倒了。正法没有人相信,邪法大大的畅行,这怎么得了?所以我们要有能力辨别,你要想获得这个能力,只有一个方法,天天读佛书,天天得佛法薰修,我们才有能力辨别。这里面有一个大道理,使我们对於古圣先贤的教学肯定的认知,这个大道理就是「如来性清净」。凡是与性德相应的,这决定是善法;与性德相违背的,这决定是恶法,这是善恶永远不变更的原则。
佛法里面讲善恶也有等级,五戒十善是最低的,愈往上面去说得愈深、说得愈广。为什么?上升之后,你的生活活动空间大,自自然然不一样。譬如在过去的社会,不要说多,一个世纪之前,一百年以前的社会,交通不发达,资讯不发达,生活在农村里面的人,确确实实几乎有一半以上,一生没有离开他生长的地方,顶多到他县城去过,他自己这一个县,邻县没去过,一生都没去过,这样的人很多。他生活的空间小,他知道不需要那么多,在这一个地方规规矩矩做人就行了,就是个好人,五戒十善足够用了。
一百年之后的现在社会,我们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资讯发达,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一点小小的事情,我们立刻就知道,从广播、从电视里面就晓得。交通便捷,生活在现代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有去度假旅游。不但在自己国家,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常常去旅游,生活空间大了,於是我们需要的知识就广,我们需要遵守的规矩也多了,每个国家的法律不一样,风俗习惯人情都不相同,入境要随俗。现在我们生活空间是一个地球,将来科技更进步,到外太空旅行,到别的星球上去,那我们的知识、要遵守的东西,比现在又要不晓得多多少倍了。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佛法教学。我们在人道,提升到天道,欲界天、色界天,再提升到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一层比一层高,一层你的生活空间广大,到一真法界你的活动空间没有边际。所以五戒十善就不是我们现在这个讲法,他也讲五戒十善,讲得非常深、非常广。可是它有一个决定不变的原则:得清凉,得离苦得乐。
末后一句:『众苦永灭无所依』。有依就有苦,这一定道理。你脱不了你所依靠的,而且常常怕这个依靠失掉,患得患失,你的苦没有办法离开。几时到「无所依」,你就得大自在。人到无所依,才与诸佛菩萨靠近,为什么?所有一切诸佛菩萨都无所依,哪里还会依赖人?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大慈大悲,教化一切众生,他有没有依?给诸位说,还是无所依。他要有所依的话,他就退转了,他就是凡夫。有所依是攀缘,无所依是随缘,用现在的话来说,有机会我们就做,没有机会就不做。没有机会,去寻找机会,错误了;他才不会去寻找机会。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说得好,「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进退根据什么?根据机缘,有机会我们要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没有机会,回头好好修自己,「独善其身」。看起来好像是两桩事情,其实是一桩事情,独善其身也是兼善天下。独善其身是你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总有一天被你的邻居、朋友发现了,「你这个人不错,我们要向你学习」,不过没有那么积极就是了,这还是兼善天下。
过去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机缘不成熟,跑到少林寺去面壁,面壁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真正发心向他求道,他把法传给慧可。从达摩到五祖忍和尚,这五代都是单传,单传就是没有机会,做独善其身。到第六代惠能大师,他的机缘成熟,广度众生。禅宗在中国佛法里面,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影响一千多年,都是在机缘。所以我们也要懂得,有弘法利生的缘分,我们不能懈怠,不能够图安逸,再辛劳都要去做;没有机缘,千万不要惹麻烦,要懂得独善其身,使自己的道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由此可知,无论是进,无论是退,都是为众生,都是为佛法,绝对不是为自己。如果还有一念为自己,你不能解脱,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还在。只要这三桩东西都在,这个人决定是六道众生,不能超越六道。放下执著,对於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了,你才有能力超越六道,但是不能超越十法界。为什么?因为你还有分别,还有妄想。几时对於世出世间法都不分别了,像《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所说的,真正做到「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行了,这个时候你有能力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的境界现前了。如果不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你决定生华藏世界,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好比华藏是新加坡这个地区,极乐世界是乌节路,是华藏里头最精彩的一个区,所以生华藏跟生极乐是一不是二。我们要明了,要有这个志向,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不要再等到来生来世,那就完了,不知道又要受多少苦难。
「众苦永灭」,「众苦」是六道才有众苦,十法界里头也有苦,比我们轻一点,反正都算在众苦里头。「无所依」,就是说永远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了。可是诸位要记住,如来的「甘露道」才帮得上忙,不是如来甘露道,就难了。难在哪里?大家要细细想想。当年世尊何以出现在印度?印度是古代宗教最发达的地区,印度教的历史,他们自己说有一万多年,但是现在学术界承认它八千五百年,也了不起了。佛教,中国历史记载才三千年,外国人承认是二千五百多年。印度是宗教之国,印度当时那些宗教徒们都修禅定,禅定的功夫能够突破时空,所以他们能够见到六道。他们确实有能力到欲界天、到色界天,但是就是没有办法突破六道,释迦牟尼佛出现帮助他。人家已经达到这个境界,帮助他突破。为什么他不能突破?他有所依。为什么有所依就不能突破?因为六道就是有所依变现出来的,有所依就是分别执著。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分别执著来的。分别执著决定不能破分别执著,所以要用无所依才能破有所依,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佛法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才真正见到一真,证得一真,道理在此地。
我们看现在一些宗教,现在宗教都有所依,依靠上帝,依靠主,不管他把他的上帝、主定在哪一个位次,都是有所依。一祷告,「主啊」,依靠。这个可以到色界四禅天,可以到无色界天,就出不去。你要问什么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话就给你解答了。因为你的心想里头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分别执著变现出六道十法界,你用分别执著决定不能突破。佛把这个原理告诉我们,这才是真正的甘露道,真正教我们得清凉自在,离苦得乐。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