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一六卷) 2000/6/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316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摩睺罗伽王长行,第二句:
【净威音摩睺罗伽王,得使一切众生除烦恼得清凉悦乐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除惑契寂,是清净因。清凉悦乐,是涅盘果」。这两句话将菩萨修学的法门,精髓的地方给我们点出来了。菩萨德号『净威音』,这三个字表三个意思,但是「净」为主。前面也曾经提到过「普现威光」,这个地方的「威」跟前面「神通」的意思是相应的。「音」是法音,流转的意思也包含在其中。无论是威德,无论是演教弘宗,都以清净心为主。唯有清净心,才能够『使一切众生除烦恼』。「烦」,我们中国这个字,左面是「火」,人在恼怒的时候,全身都发热,面色都是红润的,显示出怒火燃烧。
用什么方法来对治?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原则是讲清净,但是怎样才能得清净,这是我们所渴求的。我们也希望得清净心、得平等心、得慈悲心,像诸佛菩萨一样,可是这个心就是生不起来。真正想成就自己的人,不能不在这个地方留意。我们这一生要不能成就的话,不懂佛法的人不知道,读了一些佛经,稍稍懂得的人,逐渐就体会到,这一生要不成就就不得了,世间没有比这一桩事情更恐怖了。如果不能成就,自己冷静的去想想,想想前途、想想来世,必堕恶道。恶道不论是地狱、饿鬼、畜生,不论哪一道,堕进去容易,出来就太难了。佛讲的话是真实话,绝对不是吓唬人的。佛要是说话吓唬别人,佛是打妄语,佛就不仁慈了。《金刚经》上所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这不都变成假话吗?那佛的话还能相信吗?我们一定要相信,诸佛菩萨所说之法字字句句都真实。「如语」是完全讲到真相,不添一点,也不减一点,这才叫如语,跟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由此可知,自古以来,凡是一生成就的人,没有别的,「畏恶道苦」,他真正懂得佛的话,恶道太恐怖、太可怕了。决定要随顺佛陀的教诲,好好的修学。
修学里面头一个就是要除烦恼,除烦恼是克己的功夫。佛帮助我们,给我们很多的教诲,这一些教训我们称之为戒律。持戒的目的在哪里?断烦恼而已矣!最基本的教学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的目的是对治十恶,恶是烦恼,佛教我们从这里学起。不但是佛,儒家也从这里下手。人要不肯断除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人就没救了,诸佛菩萨再慈悲都帮不上忙。四弘誓愿里面,佛教学的顺序,首先教你发愿,这个愿就是无上菩提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是什么意思?帮助众生转迷为悟,转恶为善,转凡为圣,「度」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想帮助别人,首先得帮助自己;自己要做不到,你就没有方法帮助别人。所以佛法的修学,决定要落实在生活里面。
佛菩萨知道,我们自己在修学过程当中也体验到,众生不是好度的。《地藏经》上讲得多清楚,「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菩萨以好心对众生,众生以恶意相向,这难度。众生不领情,不知道你对他好,认为你妨碍他自由,他对你起怨恨心。在这种情况之下,佛菩萨只有退走,免得加重你烦恼,加重你造罪业。难!真难!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教导学生,他的方法是应机施教。我们在早年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他跟我讲过几次,他教学对於所有学生态度方法不一样。学生分三等:上根的人,佛经里面讲成熟了,他真想学。老师对这种学生从来没有什么好面孔的,有打、有骂,这真正好学生,帮助他改正错误。打他、骂他,学生感激老师,不怨恨老师,老师才可以这样做。如果是骂他,他脸色就变了,马上就不高兴,老师对这个学生永远不会骂他,对他都是笑嘻嘻、客客气气。为什么?他不能接受教诲,他需要人奉承他,不可以责备他。这种学生,老师是把他舍弃掉了,你只可以随堂来听经,因为讲经的时候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可以来随分的听,你能听多少是你自己的,你什么时候觉悟、什么时候回头也是你自己,老师绝对不会责备你,这是第二等的。第三等的是阳奉阴违,这种学生很不容易回头,在老师面前是一个态度,背老师之后又是一个态度,烦恼习气完全现前,老师也清楚、也明了,不糊涂。在他心目当中,每一个学生将来的前途,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会往哪一道去。可是老师对一切人总是苦口婆心的劝导,在一生当中决定不放弃任何机会,这叫大慈大悲。
决定是从断烦恼开始,儒、佛都一样。儒家教学从「格物」开始,它讲八个层次,第一步是格物。「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如何把物欲放下?「格」,格是比喻,格斗,儒家所谓是「克己功夫」,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从这个地方下手。如果烦恼习气不能克服,求智慧是决定办不到的。烦恼习气不能克服的人,他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念过书,他一生所做的坏事做得少、做得小;烦恼习气不能克服,要受过很多教育,他懂得很多,将来做大坏事,会造极重的罪业,后果决定堕阿鼻地狱。所以圣贤人教学,为什么把德行摆在第一?德行就是断烦恼。
我们现前这个教学,这是随顺世法,随缘,不是古时候的教学方法。古时候出家人教学方法,不是说你一出家就能够听经,没这回事情!就能够涉猎经教,没这个道理!「五年学戒」,五年学戒是什么意思?用前五年的时间,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做这个功夫。在寺院里他做些什么工作?粗重的工作,做粗活。你们读《坛经》,惠能大师一进黄梅道场,他做什么工作?厨房里去,柴房里去,舂米、破柴,做这些工作。讲堂里面讲经他没有资格去听,禅堂里面参禅他也没有资格。五年学戒,奠定你德行的基础。为常住服务是修福,折服自己的烦恼是修慧、修定,我们常讲是福慧双修。折服自己的贪瞋痴慢,不管你是什么身分、是什么地位,你是什么出身,你一出家一律平等看待。那个教学法正确的,所以古人成就的多,他受过基础的训练;今天我们这一代,成就的人少,没有受过基础教育。而现代人实在讲,也很不愿意受这个教育。现在人讲的是民主自由开放,那你完全把他的民主自由开放扼杀掉了,他怎么会愿意?所以今天修学难,太难太难了!
我们虽然遇到这个法门是最殊胜的,简单、容易、快速、稳当,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如果烦恼习气不能除掉,依旧是一个大障碍,我们能往生吗?这个我在讲经里头讲过很多次,我们讲真话。真正要达到往生的条件,你们想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上所讲的做到没有?道理要不清楚,佛的教诲要是做不到,天天念佛,那是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世界?诸上善人聚会的所在。我们是不是个善人?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善,怎么能够加入他们的团体?我们得想想这个道理,不可能的。
我劝导大家,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中善、下善,我们最低限度也要有个下善。这三个等级从哪里分?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净业三福。下善真正做到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你全做到了,你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净土,你决定得生。为什么?你是善人,你与他相应,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再能够落实「三皈、众戒、不犯威仪」,你就能够生方便有余土。再能够把「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条十一句统统做到了,你生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佛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不仅是修净土法门,修所有一切法门,都从这三条十一句下手。佛说,这三条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净威音」。我们不肯做怎么行?做不到,那就是这一生当中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这一生不能成就。你要问:我哪一生才能成就?答案很简单,你哪一生做到就成就了。我现在做到,我这一生决定成就。
其实我们每一位同学善根都很深厚,善根是怎么来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修学过这个法门。修学这个法门为什么没能往生?不符合条件。好像这书念过,考试不及格,不符合条件,没有办法。这一世蒙过去善根福德,这一生遇到的因缘,又碰到了。所以有很多同修告诉我,听到这个法门、看到《无量寿经》会流眼泪,有很深的感动,他问我这是什么原因?这个事情经上讲得很清楚,过去生中的善根现前,遇到生惭愧心;那一生遇到没能成就,这一生又遇到了。遇到了,就要想到过去生中遇到,为什么不成就?烦恼没断掉,习气还是照样起现行,那有什么法子?
学佛修道,头一个就是要把烦恼习气放下。放不下,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印光大师教我们一个很好的办法,你们大家知道,老和尚说我们常常把「死」贴在额头上,死了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你还有哪一样东西能带走的?他老人家这样教人,自己也是这个作法。我们在苏州灵岩山看他的关房,我去看过,关房里面很小的佛堂,没有我们这么大,供养只有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背后写了一个大字:「死」。天天看著这个字,常常想著这个字,这是真实智慧。诸位想想哪一个人不是如此?从生下来就往死亡的路上走,就往坟墓里头走,一天比一天接近,一步也不肯停,真叫勇猛精进,个个人都是这样的,但是有几个人能够意识到?「黄泉路上无老少」,能想到这一点,他就什么都放下了。我在这一生当中,我要的是什么?如果你需要的,一部《阿弥陀经》,一句六字洪名,其他的都不要了;你再要都是累赘,累赘会牵引著你不能往生。在这一生当中,如果你有福报,有多余的,布施给一切需要的众生,自己不要求享受。一天三餐能吃得饱,衣服能够御寒蔽体,够了,还要什么?积德累功重要!
烦恼里头最严重的,佛在经上讲「贪瞋痴慢」,这是最严重的。这四个字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你要不把这四个字断掉,你决定出不了轮回。念佛法门也是把这四个字断掉,它不是断根,它叫「伏断」,我有能力控制住它,它不起现行,就是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起作用,不是根断掉了。见思烦恼的根断掉了,那你已经证阿罗汉果,你就不是凡人。我们今天修行的功夫是把它压住、控制住,不让它发作,这样就能带业往生。你不能控制,你佛念得再好,你也是往生不了,决定不相应。可是控制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练习,不要说现在没有关系,我往生的时候控制住就行了。到往生的时候控制不住了,一定要养成习惯,现在就要把它控制牢,往生的时候才不至於产生障碍。
烦恼能控制得住,然后求智慧就有好处,才学法门。所以这个次第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儒家教学也是这样,先格物,后致知,「致知」就是佛家讲的学法门。智慧开了,这才修身,修身是知道做人、懂得做人、懂得办事、懂得应酬。烦恼断掉之后,这个人的福报现前。我们自性里头无量的智慧德能,烦恼障碍我们的德相,所知障障碍了我们的智慧。致知破所知障,格物破烦恼障。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破烦恼障,断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破所知障。两种障碍都破了,这人成佛了,儒家讲的「修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再没有过失了,这叫身修。身修,他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现前了。我们现在总结佛的教诲,我们写了五句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现前才叫身修。身修而后家齐,一定的道理。
你的家兴旺,社会安定繁荣,世界和平,根本就是在断烦恼、学法门。儒家「学记」里面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比什么都重要。我常常勉励我们同学,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基础在教育。教育有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这四个教育搞好,天下太平;如果这四个教育疏忽,天下大乱。今天社会的动乱,世界的不安,根源在哪里?根源在教育疏忽了,大家没重视。教育的根是在家庭,就是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解脱,解是什么?解开烦恼,脱离六道轮回。这个经上每一句讲的「解脱」,这个解脱是小的解脱,不是究竟解脱。你脱离六道轮回了,六道之外还有十法界,还需要修解脱。《华严经》上这个解脱是究竟解脱,不但十法界脱离了,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个品位也脱离了,每一个人所证得的都是究竟佛果。所以我跟大家说明,我们所看到这些人物,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倒驾慈航示现的;否则的话,他哪有这么大的成就?究竟圆满的成就,究竟圆满的解脱,也就是说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断尽了。
这些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我们从哪里做起?世出世间圣贤都给我们提供建议,因为每一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从你最严重的烦恼习气,从这里下手。你最重的、最困难的,你能够断得了,其他的就比较容易。所以要想想我的烦恼习气哪一条最重,我就从这里下手,这个建议很有道理。贪心重的先断贪,贪里面还分很多类:贪财的、贪色的、贪名的,甚至於还贪图佛法的,多了!自己要清楚、要明了,从最严重的习气先下手。这跟治病一样,人生病,病有很多种,哪一种病它要命,这病严重,先治它,其他的小毛病慢慢再治,首先治要命的病。我们烦恼习气里头哪一条是真的要命的,我们从这里下手。积功累德要认真去做、要努力去做,但是要随缘不攀缘,攀缘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这是你的清净心没有了。又要勇猛精进,又要不失清净心,这就对了,这才叫菩萨道。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道理,我们要懂得。
佛法修学的提升,不外乎看破、放下,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没有止尽的。你看破一分,你必定放下一分;你真的能放下一分,又帮助你看破一分。看破两分,自然就放下两分;你能放下两分,你会看破三分;是这样辗转相辅相成,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看破是明了,我们今天读经、研究经教,经教里头所说的道理、方法,我都清楚、明白了,这叫看破。放下是什么?做到了,落实了,这叫放下。佛所教导的决定是正面的,我们没有接受佛法教导,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是负面的,这个负面的要放下。负面的会帮助我们堕落,不是向上提升。
菩萨用什么方法「得使一切众生除烦恼」?就是他名号里头三个字:「净」,清净心,清净行;「威」是讲他的德行,前面所讲的「一切神通方便」,这一个「威」字就包括了;「音」是慈悲的教诲。「净」是心,「威」是行,做出来给人看,「音」是言说。这个地方包的,佛家讲三轮教诲:身、口、意;「音」是口,「威」是身,「净」是意。这样才能够真正叫一切众生觉悟,真正随顺佛陀教诲,认真来学习,渐渐的断除烦恼。烦恼轻,智慧就增长;烦恼跟智慧就像明暗两面一样,黑暗减少了,光明就透出了。
智慧为什么不开?烦恼障住了,这佛家讲的「业障」,这个业障就是烦恼跟成见。成见是属於所知障,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我以为怎样,所知障。诸佛菩萨没有成见,所以诸佛菩萨无法可说;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无法可说。我们有法可说,为什么?我们有成见,我们有主张,我们有意思,这是凡夫,所以智慧不开。智慧不开,我们也能说一点,说的什么?记问之学,听得多、看得多,所以也能说一点。说得再好,说得很如法,一点没说错,给诸位说,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这是什么?福报,这叫法布施,来生得一点聪明智慧。这个聪明智慧是世智辩聪,你没开悟。你开悟了,那是真实智慧,那就不是世智辩聪。但是世智辩聪决定没有好处,你们看看历史上,古今中外那些老奸巨滑,哪一个不是世智辩聪?造无量无边罪业,死了堕三途。所以佛把「世智辩聪」定位在「八难」之一,遭了难,你还以为好事情?表面看起来好的,一转世,你就晓得这个坏了。你没有世智辩聪,你造的业小,你做的坏事不会多,不会堕得那么重。所以佛教我们要求智慧,不求聪明才智,道理在此地。
名号里面身语意三业清净,这才能给众生做榜样,教化一切众生除烦恼。烦恼除掉之后,果德现前,果德是什么?『清凉悦乐』。我们看到这一句,哪个不生欢喜心?哪一个不希望得到?这是果,果必有因,因是三业清净。《无量寿经》佛跟我们讲得很具体,「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除烦恼。我们要细心体会,要知道怎样去修学,不可以以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标准,要以佛经的教诲做标准,就不会错误。佛经的标准,决定是受一切众生欢喜的,一切众生尊重的、悦乐的;我们自己的标准,往往众生讨厌的、不喜欢的。你从这里细细去检点,你才能够体会到这标准到底对不对?我这个作法能叫一切众生都能生欢喜心,都能够很尊重,这个标准不错;如果叫一切众生讨厌,一切众生对你敬而远之,你就要反省,那个标准错误的。
断烦恼是第一层功夫,烦恼断掉了,要是清净平等真诚不能够现前,这个断烦恼的因不胜,果当然不圆满。你的果报在哪里?大概来生还能得人道,更好一点欲界天。这个我们在佛经上看得很多,欲界天大概最高只能够到忉利天;你心不清净,烦恼是少了,清净心的程度不够。所以一定要跟清净心相应,身语意三业清净。果然得三业清净,这就是佛家讲你入三昧,三昧就是禅定,你有定功,有这个功夫了,你的果报在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更高的生到四空天去,这是与清净心相应。与清净心少许的相应,还不够这个标准,你还没有办法脱离欲界,欲界上面四层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些天人他们的功夫,佛家叫做「未到定」,他确实是有一点功夫,但是不及格,功夫不到,脱不了欲界。譬如我们在学校念书,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五十分,不能说他没有成绩,有,成绩不及格,五十分不如六十分,四十分不如五十分;六十分可以到初禅,五十分只有到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四十分的只好到兜率天,三十分的到夜摩天,就好比这种情形。如果要脱离六道轮回,相应功夫超过色界、无色界,你才能够出离。
我们想到这个地方,就知道这多么困难,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然后才知道净土殊胜,净土只要少许的相应,少到什么程度?真的有个一、二分的相应,就能往生,不可思议。好像我们去考试,考试得了多少分?只得了一分、两分,一分、两分就能往生,没有交白卷,还有个一、两分,这是不可思议,无法想像的。换句话说,我们只要这一、两分,只要能拿到不失人身,就能往生。如果有能力生天的,回向求往生,那是太容易了,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净业三福,我们只要做到第一条,就决定得生净土。
由此可知,孝亲尊师,决定不能够缺少。尤其是在现代这个社会,儿女不懂得孝顺父母,学生不知道尊敬老师,这还得了!佛法的根在此地,我们要是把这个根丢掉了,你修得再好,你都不能往生,这个一定要懂得。佛法的根在这里,佛法到最后完成,圆满菩提也在这里。从这里开始,到这里圆满,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你才不至於走错路。孝亲尊师怎样做得好?佛经上跟我们讲得很好,我们能够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就是孝亲尊师。父母对我们期望是什么?是希望我们做一个好人,希望我们对社会、对众生有贡献,老师对我们的期望跟父母一样。我们真正学好,这就是孝敬。我们不肯学好,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底下两句是落实,培养慈悲心,「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修十善业」就是孝顺父母,「修十善业」就是尊敬师长,底下这两句落实。
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不知道孝顺父母,哪里会懂得尊敬师长?慈悲心决定发不出来,十善他决定做不到,这个人前途,我们就很清楚的晓得,他来生在三途。就跟《地藏经》上讲的一模一样,他很侥幸在恶道里面遇到地藏菩萨教诲,一念善心到人间来,来了之后又糊涂了,寿命终了又堕落下去,地藏菩萨看到,「你怎么又回来了」,「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就这个意思。这个原因就是他的烦恼习气太深了,纵然遇到佛法、遇到善友,怎么样都提不起来,他克服不了自己的烦恼,断不了自己的习气,所以我们读这一节文感触很深。
佛法归纳到最后,修学的纲领就是觉、正、净三门。禅宗、性宗从觉门入,觉而不迷,这个实在不容易;教下,像贤首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这些从正门入,正知正见,也不容易,也很难。净土宗跟密宗是从净门入,从清净心入,比前面两种容易。这两种都是从净门入,净土宗比密宗来得方便,方便在哪里?净土宗远离一切世法,比较容易得清净心;密宗不离世法,它在世法里面成就清净心,这个难,相当不容易。也就是说,净土宗是离开五欲六尘得清净心,密宗是不离五欲六尘得清净心,他的清净心当然比我们殊胜,这一定道理,他的成就当然比我们高;换句话说,我们生凡圣同居土,他生实报庄严土,确实比我们高。可是他的实报庄严土要是生不去,就堕阿鼻地狱。所以说是稳当、有把握,净土宗比它殊胜,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自己要衡量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学密?我的启蒙老师是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师,他把这些事情给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想想,难!实在是难!不离五欲六尘得清净心,我们自己不能骗自己,骗别人还可以,骗自己就愚痴到了极处,做不到。做不到,这才退一步修净土。
从这个地方得的果报是「清凉悦乐」,这里头也有等级差别;你能够除一品烦恼,你就得一分清凉自在;你断两分烦恼,你就有两分清凉自在。清凉自在,就是方东美先生早年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在世法里头讲福报、清福,你真正享受到了。福报现前,智慧一定现前,中国古人常说「福至心灵」,福报现前,心思灵敏,智慧现前。这个东西我们现在很清楚,因为你烦恼少一分,智慧就透一分。由此可知,这是好事,只要把烦恼伏住,把烦恼减少,你的福祉都现前了。我们天天想著、天天念著,求福求慧,不晓得从哪里求。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烧香磕头祷告,供养香花水果,求不到的,他不会给你的,那是迷信。真正求到的,是在此地教给我们的方法,断烦恼而已!非常现实,烦恼少一分,福祉就多一分;烦恼少十分,福祉就多十分。所以这边说「清凉悦乐,是涅盘果」,在菩萨这里他们是「涅盘果」现前了;我们今天所修的是向著「涅盘果」的方向,决定没有错误。所以小乘讲四果有「四果向」,你方向很正确,虽然没有达到,再努力精进,一定可以达到,「向」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净威音摩睺罗伽王教导我们的,是他自己修学的,他从这个法门证果。此地「解脱门」就是无上菩提果,证无上菩提果报的门径方法,他用这个方法成就的。在此地说出来,目的提供我们做参考,如果我们懂得这个意思,明了他所修学的方法,依教奉行,这种殊胜的果报,我们一定也能够得到。
佛法的修学,著重在行门,解门在其次。《华严》跟净土都是相应的,我们从供养佛菩萨形像表法里面得知。净土宗,我们供养的西方三圣,当中是阿弥陀佛,两边是观音、势至,一佛二菩萨,这种供养的方式诸位一定要晓得,佛代表本体,代表法性,所以佛不说法,《华严经》上你们看到佛不说法;菩萨说法,菩萨代表从体起用,所以就有说。佛无说,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哪来的说法?从体起用,那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就有说了。作用广大无边,不外乎两大类,两尊菩萨代表就够了。一个菩萨代表知,一个菩萨代表行;或者我们佛法里面术语,一个菩萨代表解,一个菩萨代表行。说解行、说知行,都是一个意思。观音菩萨代表慈悲,行门;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解门;从体起用,总离不开这两门。这两位菩萨排名,观音菩萨第一,大势至菩萨第二,这什么意思?重视行门,解门辅助行门,是这个意思。《华严》里面的表法,我们在经上看得很清楚,文殊、普贤,普贤是长子,文殊是庶男,这《华严经》上说的。你们想想也是重视行门,普贤菩萨代表行门,文殊菩萨代表解门。
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在一般寺院庵堂看到佛菩萨形像,要懂得它是什么意思,如何去体会,如何去警惕,如何去学习,供养佛菩萨形像就有意义。不是把它当作神明来供奉,那就错了。所以佛弟子供养佛菩萨的形像,通常说是两个意思。一个是报恩,就像我们中国一般人家里供祖先牌位一样,纪念,不忘记、不忘本,知恩报恩,是这个意思。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的父母、师长都不在,都过世,往生了,我们今天还供奉他的照片、供奉他的牌位,纪念他,这是知恩报恩。纪念里头更重要的是要想到他的教诲,要依教奉行,把他的教训落实在自己生活里面,这是真报恩,这是真正的孝敬、真正的奉事,没有迷信。很多人不懂,说是我们拜偶像,这是很大很大的误会。我们要懂得误会是怎么造成的,我们佛弟子一定很清楚、很明了,帮助社会大众解释,破除这个误会,佛陀的教学、佛陀的教育,必定受到广大众生的欢迎。这个教育能够普遍推行,社会自然安定,世界自然和平,对一切众生有大利益,我们要懂得、要明了。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摩睺罗伽王长行,第二句:
【净威音摩睺罗伽王,得使一切众生除烦恼得清凉悦乐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除惑契寂,是清净因。清凉悦乐,是涅盘果」。这两句话将菩萨修学的法门,精髓的地方给我们点出来了。菩萨德号『净威音』,这三个字表三个意思,但是「净」为主。前面也曾经提到过「普现威光」,这个地方的「威」跟前面「神通」的意思是相应的。「音」是法音,流转的意思也包含在其中。无论是威德,无论是演教弘宗,都以清净心为主。唯有清净心,才能够『使一切众生除烦恼』。「烦」,我们中国这个字,左面是「火」,人在恼怒的时候,全身都发热,面色都是红润的,显示出怒火燃烧。
用什么方法来对治?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原则是讲清净,但是怎样才能得清净,这是我们所渴求的。我们也希望得清净心、得平等心、得慈悲心,像诸佛菩萨一样,可是这个心就是生不起来。真正想成就自己的人,不能不在这个地方留意。我们这一生要不能成就的话,不懂佛法的人不知道,读了一些佛经,稍稍懂得的人,逐渐就体会到,这一生要不成就就不得了,世间没有比这一桩事情更恐怖了。如果不能成就,自己冷静的去想想,想想前途、想想来世,必堕恶道。恶道不论是地狱、饿鬼、畜生,不论哪一道,堕进去容易,出来就太难了。佛讲的话是真实话,绝对不是吓唬人的。佛要是说话吓唬别人,佛是打妄语,佛就不仁慈了。《金刚经》上所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这不都变成假话吗?那佛的话还能相信吗?我们一定要相信,诸佛菩萨所说之法字字句句都真实。「如语」是完全讲到真相,不添一点,也不减一点,这才叫如语,跟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由此可知,自古以来,凡是一生成就的人,没有别的,「畏恶道苦」,他真正懂得佛的话,恶道太恐怖、太可怕了。决定要随顺佛陀的教诲,好好的修学。
修学里面头一个就是要除烦恼,除烦恼是克己的功夫。佛帮助我们,给我们很多的教诲,这一些教训我们称之为戒律。持戒的目的在哪里?断烦恼而已矣!最基本的教学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的目的是对治十恶,恶是烦恼,佛教我们从这里学起。不但是佛,儒家也从这里下手。人要不肯断除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人就没救了,诸佛菩萨再慈悲都帮不上忙。四弘誓愿里面,佛教学的顺序,首先教你发愿,这个愿就是无上菩提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是什么意思?帮助众生转迷为悟,转恶为善,转凡为圣,「度」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想帮助别人,首先得帮助自己;自己要做不到,你就没有方法帮助别人。所以佛法的修学,决定要落实在生活里面。
佛菩萨知道,我们自己在修学过程当中也体验到,众生不是好度的。《地藏经》上讲得多清楚,「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菩萨以好心对众生,众生以恶意相向,这难度。众生不领情,不知道你对他好,认为你妨碍他自由,他对你起怨恨心。在这种情况之下,佛菩萨只有退走,免得加重你烦恼,加重你造罪业。难!真难!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教导学生,他的方法是应机施教。我们在早年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他跟我讲过几次,他教学对於所有学生态度方法不一样。学生分三等:上根的人,佛经里面讲成熟了,他真想学。老师对这种学生从来没有什么好面孔的,有打、有骂,这真正好学生,帮助他改正错误。打他、骂他,学生感激老师,不怨恨老师,老师才可以这样做。如果是骂他,他脸色就变了,马上就不高兴,老师对这个学生永远不会骂他,对他都是笑嘻嘻、客客气气。为什么?他不能接受教诲,他需要人奉承他,不可以责备他。这种学生,老师是把他舍弃掉了,你只可以随堂来听经,因为讲经的时候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可以来随分的听,你能听多少是你自己的,你什么时候觉悟、什么时候回头也是你自己,老师绝对不会责备你,这是第二等的。第三等的是阳奉阴违,这种学生很不容易回头,在老师面前是一个态度,背老师之后又是一个态度,烦恼习气完全现前,老师也清楚、也明了,不糊涂。在他心目当中,每一个学生将来的前途,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会往哪一道去。可是老师对一切人总是苦口婆心的劝导,在一生当中决定不放弃任何机会,这叫大慈大悲。
决定是从断烦恼开始,儒、佛都一样。儒家教学从「格物」开始,它讲八个层次,第一步是格物。「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如何把物欲放下?「格」,格是比喻,格斗,儒家所谓是「克己功夫」,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从这个地方下手。如果烦恼习气不能克服,求智慧是决定办不到的。烦恼习气不能克服的人,他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念过书,他一生所做的坏事做得少、做得小;烦恼习气不能克服,要受过很多教育,他懂得很多,将来做大坏事,会造极重的罪业,后果决定堕阿鼻地狱。所以圣贤人教学,为什么把德行摆在第一?德行就是断烦恼。
我们现前这个教学,这是随顺世法,随缘,不是古时候的教学方法。古时候出家人教学方法,不是说你一出家就能够听经,没这回事情!就能够涉猎经教,没这个道理!「五年学戒」,五年学戒是什么意思?用前五年的时间,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做这个功夫。在寺院里他做些什么工作?粗重的工作,做粗活。你们读《坛经》,惠能大师一进黄梅道场,他做什么工作?厨房里去,柴房里去,舂米、破柴,做这些工作。讲堂里面讲经他没有资格去听,禅堂里面参禅他也没有资格。五年学戒,奠定你德行的基础。为常住服务是修福,折服自己的烦恼是修慧、修定,我们常讲是福慧双修。折服自己的贪瞋痴慢,不管你是什么身分、是什么地位,你是什么出身,你一出家一律平等看待。那个教学法正确的,所以古人成就的多,他受过基础的训练;今天我们这一代,成就的人少,没有受过基础教育。而现代人实在讲,也很不愿意受这个教育。现在人讲的是民主自由开放,那你完全把他的民主自由开放扼杀掉了,他怎么会愿意?所以今天修学难,太难太难了!
我们虽然遇到这个法门是最殊胜的,简单、容易、快速、稳当,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如果烦恼习气不能除掉,依旧是一个大障碍,我们能往生吗?这个我在讲经里头讲过很多次,我们讲真话。真正要达到往生的条件,你们想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上所讲的做到没有?道理要不清楚,佛的教诲要是做不到,天天念佛,那是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世界?诸上善人聚会的所在。我们是不是个善人?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善,怎么能够加入他们的团体?我们得想想这个道理,不可能的。
我劝导大家,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中善、下善,我们最低限度也要有个下善。这三个等级从哪里分?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净业三福。下善真正做到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你全做到了,你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净土,你决定得生。为什么?你是善人,你与他相应,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再能够落实「三皈、众戒、不犯威仪」,你就能够生方便有余土。再能够把「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条十一句统统做到了,你生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佛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不仅是修净土法门,修所有一切法门,都从这三条十一句下手。佛说,这三条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净威音」。我们不肯做怎么行?做不到,那就是这一生当中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这一生不能成就。你要问:我哪一生才能成就?答案很简单,你哪一生做到就成就了。我现在做到,我这一生决定成就。
其实我们每一位同学善根都很深厚,善根是怎么来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修学过这个法门。修学这个法门为什么没能往生?不符合条件。好像这书念过,考试不及格,不符合条件,没有办法。这一世蒙过去善根福德,这一生遇到的因缘,又碰到了。所以有很多同修告诉我,听到这个法门、看到《无量寿经》会流眼泪,有很深的感动,他问我这是什么原因?这个事情经上讲得很清楚,过去生中的善根现前,遇到生惭愧心;那一生遇到没能成就,这一生又遇到了。遇到了,就要想到过去生中遇到,为什么不成就?烦恼没断掉,习气还是照样起现行,那有什么法子?
学佛修道,头一个就是要把烦恼习气放下。放不下,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印光大师教我们一个很好的办法,你们大家知道,老和尚说我们常常把「死」贴在额头上,死了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你还有哪一样东西能带走的?他老人家这样教人,自己也是这个作法。我们在苏州灵岩山看他的关房,我去看过,关房里面很小的佛堂,没有我们这么大,供养只有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背后写了一个大字:「死」。天天看著这个字,常常想著这个字,这是真实智慧。诸位想想哪一个人不是如此?从生下来就往死亡的路上走,就往坟墓里头走,一天比一天接近,一步也不肯停,真叫勇猛精进,个个人都是这样的,但是有几个人能够意识到?「黄泉路上无老少」,能想到这一点,他就什么都放下了。我在这一生当中,我要的是什么?如果你需要的,一部《阿弥陀经》,一句六字洪名,其他的都不要了;你再要都是累赘,累赘会牵引著你不能往生。在这一生当中,如果你有福报,有多余的,布施给一切需要的众生,自己不要求享受。一天三餐能吃得饱,衣服能够御寒蔽体,够了,还要什么?积德累功重要!
烦恼里头最严重的,佛在经上讲「贪瞋痴慢」,这是最严重的。这四个字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你要不把这四个字断掉,你决定出不了轮回。念佛法门也是把这四个字断掉,它不是断根,它叫「伏断」,我有能力控制住它,它不起现行,就是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起作用,不是根断掉了。见思烦恼的根断掉了,那你已经证阿罗汉果,你就不是凡人。我们今天修行的功夫是把它压住、控制住,不让它发作,这样就能带业往生。你不能控制,你佛念得再好,你也是往生不了,决定不相应。可是控制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练习,不要说现在没有关系,我往生的时候控制住就行了。到往生的时候控制不住了,一定要养成习惯,现在就要把它控制牢,往生的时候才不至於产生障碍。
烦恼能控制得住,然后求智慧就有好处,才学法门。所以这个次第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儒家教学也是这样,先格物,后致知,「致知」就是佛家讲的学法门。智慧开了,这才修身,修身是知道做人、懂得做人、懂得办事、懂得应酬。烦恼断掉之后,这个人的福报现前。我们自性里头无量的智慧德能,烦恼障碍我们的德相,所知障障碍了我们的智慧。致知破所知障,格物破烦恼障。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破烦恼障,断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破所知障。两种障碍都破了,这人成佛了,儒家讲的「修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再没有过失了,这叫身修。身修,他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现前了。我们现在总结佛的教诲,我们写了五句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现前才叫身修。身修而后家齐,一定的道理。
你的家兴旺,社会安定繁荣,世界和平,根本就是在断烦恼、学法门。儒家「学记」里面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比什么都重要。我常常勉励我们同学,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基础在教育。教育有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这四个教育搞好,天下太平;如果这四个教育疏忽,天下大乱。今天社会的动乱,世界的不安,根源在哪里?根源在教育疏忽了,大家没重视。教育的根是在家庭,就是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解脱,解是什么?解开烦恼,脱离六道轮回。这个经上每一句讲的「解脱」,这个解脱是小的解脱,不是究竟解脱。你脱离六道轮回了,六道之外还有十法界,还需要修解脱。《华严经》上这个解脱是究竟解脱,不但十法界脱离了,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个品位也脱离了,每一个人所证得的都是究竟佛果。所以我跟大家说明,我们所看到这些人物,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倒驾慈航示现的;否则的话,他哪有这么大的成就?究竟圆满的成就,究竟圆满的解脱,也就是说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断尽了。
这些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我们从哪里做起?世出世间圣贤都给我们提供建议,因为每一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从你最严重的烦恼习气,从这里下手。你最重的、最困难的,你能够断得了,其他的就比较容易。所以要想想我的烦恼习气哪一条最重,我就从这里下手,这个建议很有道理。贪心重的先断贪,贪里面还分很多类:贪财的、贪色的、贪名的,甚至於还贪图佛法的,多了!自己要清楚、要明了,从最严重的习气先下手。这跟治病一样,人生病,病有很多种,哪一种病它要命,这病严重,先治它,其他的小毛病慢慢再治,首先治要命的病。我们烦恼习气里头哪一条是真的要命的,我们从这里下手。积功累德要认真去做、要努力去做,但是要随缘不攀缘,攀缘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这是你的清净心没有了。又要勇猛精进,又要不失清净心,这就对了,这才叫菩萨道。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道理,我们要懂得。
佛法修学的提升,不外乎看破、放下,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没有止尽的。你看破一分,你必定放下一分;你真的能放下一分,又帮助你看破一分。看破两分,自然就放下两分;你能放下两分,你会看破三分;是这样辗转相辅相成,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看破是明了,我们今天读经、研究经教,经教里头所说的道理、方法,我都清楚、明白了,这叫看破。放下是什么?做到了,落实了,这叫放下。佛所教导的决定是正面的,我们没有接受佛法教导,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是负面的,这个负面的要放下。负面的会帮助我们堕落,不是向上提升。
菩萨用什么方法「得使一切众生除烦恼」?就是他名号里头三个字:「净」,清净心,清净行;「威」是讲他的德行,前面所讲的「一切神通方便」,这一个「威」字就包括了;「音」是慈悲的教诲。「净」是心,「威」是行,做出来给人看,「音」是言说。这个地方包的,佛家讲三轮教诲:身、口、意;「音」是口,「威」是身,「净」是意。这样才能够真正叫一切众生觉悟,真正随顺佛陀教诲,认真来学习,渐渐的断除烦恼。烦恼轻,智慧就增长;烦恼跟智慧就像明暗两面一样,黑暗减少了,光明就透出了。
智慧为什么不开?烦恼障住了,这佛家讲的「业障」,这个业障就是烦恼跟成见。成见是属於所知障,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我以为怎样,所知障。诸佛菩萨没有成见,所以诸佛菩萨无法可说;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无法可说。我们有法可说,为什么?我们有成见,我们有主张,我们有意思,这是凡夫,所以智慧不开。智慧不开,我们也能说一点,说的什么?记问之学,听得多、看得多,所以也能说一点。说得再好,说得很如法,一点没说错,给诸位说,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这是什么?福报,这叫法布施,来生得一点聪明智慧。这个聪明智慧是世智辩聪,你没开悟。你开悟了,那是真实智慧,那就不是世智辩聪。但是世智辩聪决定没有好处,你们看看历史上,古今中外那些老奸巨滑,哪一个不是世智辩聪?造无量无边罪业,死了堕三途。所以佛把「世智辩聪」定位在「八难」之一,遭了难,你还以为好事情?表面看起来好的,一转世,你就晓得这个坏了。你没有世智辩聪,你造的业小,你做的坏事不会多,不会堕得那么重。所以佛教我们要求智慧,不求聪明才智,道理在此地。
名号里面身语意三业清净,这才能给众生做榜样,教化一切众生除烦恼。烦恼除掉之后,果德现前,果德是什么?『清凉悦乐』。我们看到这一句,哪个不生欢喜心?哪一个不希望得到?这是果,果必有因,因是三业清净。《无量寿经》佛跟我们讲得很具体,「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除烦恼。我们要细心体会,要知道怎样去修学,不可以以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标准,要以佛经的教诲做标准,就不会错误。佛经的标准,决定是受一切众生欢喜的,一切众生尊重的、悦乐的;我们自己的标准,往往众生讨厌的、不喜欢的。你从这里细细去检点,你才能够体会到这标准到底对不对?我这个作法能叫一切众生都能生欢喜心,都能够很尊重,这个标准不错;如果叫一切众生讨厌,一切众生对你敬而远之,你就要反省,那个标准错误的。
断烦恼是第一层功夫,烦恼断掉了,要是清净平等真诚不能够现前,这个断烦恼的因不胜,果当然不圆满。你的果报在哪里?大概来生还能得人道,更好一点欲界天。这个我们在佛经上看得很多,欲界天大概最高只能够到忉利天;你心不清净,烦恼是少了,清净心的程度不够。所以一定要跟清净心相应,身语意三业清净。果然得三业清净,这就是佛家讲你入三昧,三昧就是禅定,你有定功,有这个功夫了,你的果报在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更高的生到四空天去,这是与清净心相应。与清净心少许的相应,还不够这个标准,你还没有办法脱离欲界,欲界上面四层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些天人他们的功夫,佛家叫做「未到定」,他确实是有一点功夫,但是不及格,功夫不到,脱不了欲界。譬如我们在学校念书,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五十分,不能说他没有成绩,有,成绩不及格,五十分不如六十分,四十分不如五十分;六十分可以到初禅,五十分只有到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四十分的只好到兜率天,三十分的到夜摩天,就好比这种情形。如果要脱离六道轮回,相应功夫超过色界、无色界,你才能够出离。
我们想到这个地方,就知道这多么困难,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然后才知道净土殊胜,净土只要少许的相应,少到什么程度?真的有个一、二分的相应,就能往生,不可思议。好像我们去考试,考试得了多少分?只得了一分、两分,一分、两分就能往生,没有交白卷,还有个一、两分,这是不可思议,无法想像的。换句话说,我们只要这一、两分,只要能拿到不失人身,就能往生。如果有能力生天的,回向求往生,那是太容易了,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净业三福,我们只要做到第一条,就决定得生净土。
由此可知,孝亲尊师,决定不能够缺少。尤其是在现代这个社会,儿女不懂得孝顺父母,学生不知道尊敬老师,这还得了!佛法的根在此地,我们要是把这个根丢掉了,你修得再好,你都不能往生,这个一定要懂得。佛法的根在这里,佛法到最后完成,圆满菩提也在这里。从这里开始,到这里圆满,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你才不至於走错路。孝亲尊师怎样做得好?佛经上跟我们讲得很好,我们能够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就是孝亲尊师。父母对我们期望是什么?是希望我们做一个好人,希望我们对社会、对众生有贡献,老师对我们的期望跟父母一样。我们真正学好,这就是孝敬。我们不肯学好,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底下两句是落实,培养慈悲心,「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修十善业」就是孝顺父母,「修十善业」就是尊敬师长,底下这两句落实。
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不知道孝顺父母,哪里会懂得尊敬师长?慈悲心决定发不出来,十善他决定做不到,这个人前途,我们就很清楚的晓得,他来生在三途。就跟《地藏经》上讲的一模一样,他很侥幸在恶道里面遇到地藏菩萨教诲,一念善心到人间来,来了之后又糊涂了,寿命终了又堕落下去,地藏菩萨看到,「你怎么又回来了」,「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就这个意思。这个原因就是他的烦恼习气太深了,纵然遇到佛法、遇到善友,怎么样都提不起来,他克服不了自己的烦恼,断不了自己的习气,所以我们读这一节文感触很深。
佛法归纳到最后,修学的纲领就是觉、正、净三门。禅宗、性宗从觉门入,觉而不迷,这个实在不容易;教下,像贤首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这些从正门入,正知正见,也不容易,也很难。净土宗跟密宗是从净门入,从清净心入,比前面两种容易。这两种都是从净门入,净土宗比密宗来得方便,方便在哪里?净土宗远离一切世法,比较容易得清净心;密宗不离世法,它在世法里面成就清净心,这个难,相当不容易。也就是说,净土宗是离开五欲六尘得清净心,密宗是不离五欲六尘得清净心,他的清净心当然比我们殊胜,这一定道理,他的成就当然比我们高;换句话说,我们生凡圣同居土,他生实报庄严土,确实比我们高。可是他的实报庄严土要是生不去,就堕阿鼻地狱。所以说是稳当、有把握,净土宗比它殊胜,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自己要衡量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学密?我的启蒙老师是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师,他把这些事情给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想想,难!实在是难!不离五欲六尘得清净心,我们自己不能骗自己,骗别人还可以,骗自己就愚痴到了极处,做不到。做不到,这才退一步修净土。
从这个地方得的果报是「清凉悦乐」,这里头也有等级差别;你能够除一品烦恼,你就得一分清凉自在;你断两分烦恼,你就有两分清凉自在。清凉自在,就是方东美先生早年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在世法里头讲福报、清福,你真正享受到了。福报现前,智慧一定现前,中国古人常说「福至心灵」,福报现前,心思灵敏,智慧现前。这个东西我们现在很清楚,因为你烦恼少一分,智慧就透一分。由此可知,这是好事,只要把烦恼伏住,把烦恼减少,你的福祉都现前了。我们天天想著、天天念著,求福求慧,不晓得从哪里求。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烧香磕头祷告,供养香花水果,求不到的,他不会给你的,那是迷信。真正求到的,是在此地教给我们的方法,断烦恼而已!非常现实,烦恼少一分,福祉就多一分;烦恼少十分,福祉就多十分。所以这边说「清凉悦乐,是涅盘果」,在菩萨这里他们是「涅盘果」现前了;我们今天所修的是向著「涅盘果」的方向,决定没有错误。所以小乘讲四果有「四果向」,你方向很正确,虽然没有达到,再努力精进,一定可以达到,「向」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净威音摩睺罗伽王教导我们的,是他自己修学的,他从这个法门证果。此地「解脱门」就是无上菩提果,证无上菩提果报的门径方法,他用这个方法成就的。在此地说出来,目的提供我们做参考,如果我们懂得这个意思,明了他所修学的方法,依教奉行,这种殊胜的果报,我们一定也能够得到。
佛法的修学,著重在行门,解门在其次。《华严》跟净土都是相应的,我们从供养佛菩萨形像表法里面得知。净土宗,我们供养的西方三圣,当中是阿弥陀佛,两边是观音、势至,一佛二菩萨,这种供养的方式诸位一定要晓得,佛代表本体,代表法性,所以佛不说法,《华严经》上你们看到佛不说法;菩萨说法,菩萨代表从体起用,所以就有说。佛无说,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哪来的说法?从体起用,那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就有说了。作用广大无边,不外乎两大类,两尊菩萨代表就够了。一个菩萨代表知,一个菩萨代表行;或者我们佛法里面术语,一个菩萨代表解,一个菩萨代表行。说解行、说知行,都是一个意思。观音菩萨代表慈悲,行门;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解门;从体起用,总离不开这两门。这两位菩萨排名,观音菩萨第一,大势至菩萨第二,这什么意思?重视行门,解门辅助行门,是这个意思。《华严》里面的表法,我们在经上看得很清楚,文殊、普贤,普贤是长子,文殊是庶男,这《华严经》上说的。你们想想也是重视行门,普贤菩萨代表行门,文殊菩萨代表解门。
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在一般寺院庵堂看到佛菩萨形像,要懂得它是什么意思,如何去体会,如何去警惕,如何去学习,供养佛菩萨形像就有意义。不是把它当作神明来供奉,那就错了。所以佛弟子供养佛菩萨的形像,通常说是两个意思。一个是报恩,就像我们中国一般人家里供祖先牌位一样,纪念,不忘记、不忘本,知恩报恩,是这个意思。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的父母、师长都不在,都过世,往生了,我们今天还供奉他的照片、供奉他的牌位,纪念他,这是知恩报恩。纪念里头更重要的是要想到他的教诲,要依教奉行,把他的教训落实在自己生活里面,这是真报恩,这是真正的孝敬、真正的奉事,没有迷信。很多人不懂,说是我们拜偶像,这是很大很大的误会。我们要懂得误会是怎么造成的,我们佛弟子一定很清楚、很明了,帮助社会大众解释,破除这个误会,佛陀的教学、佛陀的教育,必定受到广大众生的欢迎。这个教育能够普遍推行,社会自然安定,世界自然和平,对一切众生有大利益,我们要懂得、要明了。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