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三0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0六卷)  2000/5/2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306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夜叉王偈颂第三首:

  【众生恶业为重障,佛示妙理令开解,譬以明灯照世间,此法严仗能观见。】

  严持器仗夜叉王,他修学的法门是「得能资益一切甚羸恶众生解脱门」。『众生恶业为重障』,六道众生,甚至於包括了九法界,我们讲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没有明心见性的菩萨,这都在十法界之内,这些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业,业里面有分做善业、恶业,这是六道众生所造作的。善、恶业同称为「染业」,与染业相对的是「净业」;换句话说,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六道之外的他们这些人造作的业,我们称它作「净业」,这是首先要辨别清楚的。业决定是障碍,障碍什么?障碍我们明心见性,就是连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所造的都障碍见性,出不了十法界。六道众生可怜,造作善恶业,善恶都属於染业,染污我们的清净心,染污真如本性,所以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总得辨别清楚,如何把这些障碍除掉,让我们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

  造作诸业当中,最严重的、最可怖畏的是三途,那我们试问问:今天这个世间几个人不造三途业?回过头来再自己认真反省反省,我们自己有没有造作三途业?什么是三途业?「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是三途业,这是重障,我们要清楚。我们弘法利生造的是什么业?弘法利生算不算是善业?不见得。如果我们弘法利生的目的,是在名闻利养,是在求社会大众的恭敬,是在要求在社会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如果以这个为目的,弘法利生也是恶业,也没有办法脱离三途果报。

  前清乾隆时间那个时代,慈云灌顶法师,这是我们佛门的大德,他的著作很多,搜集在《卍续藏经》里面,就将近有十几种。我们过去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参考他的注解,他在这个注解末后,特别为我们说出,念佛人有一百种不同的果报,我们学佛的老同修都知道。那个「一百」不是数字,但是他确确实实举了一百条,举这个一百条是举例。由此可知,念佛人的果报各个不相同。头一条就是念佛人的果报在阿鼻地狱,这第一条;最后一条是上上品往生。这是特别提醒我们,念佛是好事情,为什么还会堕地狱?

  我那个时候年轻,在李炳南老居士会下学教的时候,看到这一部书我非常疑惑,我向老师请教:造其他的恶业堕地狱,我们还能接受;念佛人堕地狱,那我们还不能接受。老师听到我提出这个问题,他说:你这个问题是大问题,这不是普通问题,我不跟你讲,我要在讲经的时候跟大众宣布。老师为我们说出来,这个念佛人,所谓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古德讲「喊破喉咙也枉然」。表面上看起来他很虔诚,一天到晚手拿著念珠,「阿弥陀佛」不间断,心里面是非人我、贪瞋痴慢,尽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打著佛的招牌,所以他的罪过是罪上又加罪,让一般人看到,「这是阿弥陀佛的弟子,阿弥陀佛的弟子尽做这些坏事」,於是世间一些无知的人,把这个事情就怪到阿弥陀佛头上去了,「阿弥陀佛教的学生干这些坏事」,这个罪过就堕阿鼻地狱。他叫社会一切大众因他而毁谤佛法,谤佛、谤法、谤僧,罪是从这个地方结的。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试问问我们如不如法?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什么叫如法?经典上的教诲,我们有没有做到?经典上所说的道理,我们究竟懂得多少?大家都是以《无量寿经》为主修的法门,这个很好,务必在这个法门里面得几分相应,然后才能够广学多闻。这标准在哪里?我们接触其他法门,对於其他法门通达明了,这是智慧;如如不动,决不受它影响,这是念佛三昧;有这个能力才行,才可以广学多闻。如果我们听到别人一些言论,我们的信心就动摇,就产生疑惑,这是我们既无智慧,又没有念佛三昧,那怎么办?老老实实学自己的法门,少跟别人接触。

  现在是比较难,难在没有师承。过去的人,跟一个老师,在一个道场,老师管教很严,不准你到其他道场参学,不准你听别人讲经说法,管得严,行!现在这个时代民主自由开放,言论自由,著作发表自由,都没有人干涉,於是邪知邪见充满了社会,我们不幸而生在这个时代,所以我们的道业很难成就。但是要晓得,我们不能成就真正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的基础没打好,基础打好,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可是几个念佛人、修行人,真正在基础上下过功夫?

  净宗修学的基础,也就是所有法门共同的基础,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跟我们讲的「净业三福」,我们有没有去做?「孝养父母」,我们懂不懂?说实在话,这一句话我们不懂,这「孝养」两个字怎么能做到?道理、事相、境界都非常模糊。「奉事师长」,亦复如是。所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做不到。十善业是修行的根,佛在《无量寿经》也说了很多次,经文一开端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就是十善业道,身、语、意三业。

  讲到「三辈往生」,佛又特别给我们说出修十善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一直到「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天天念,没有想到去落实。每天念十遍、念二十遍,不能落实,那也是枉然。真的要把它做到!日常生活当中断恶修善,要与《无量寿经》上的总纲领相应,总纲领是什么?在经题里面,经题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是「清净、平等、觉」。我们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清净做不到,我们把幅度放宽一点,今年跟去年相比,心是不是清净了一些?这一个月跟上一个月相比,有没有进步?标准就是「清净平等觉」。人修「清净平等觉」,果报就是「无量寿庄严」,那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如果我们的心行与清净平等觉不相应,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把握。

  善知识、好老师教导我们,斩钉截铁,让我们一丝毫的犹豫都没有,简单明了。我在往年学佛,第一个亲近章嘉大师,第一次跟他见面,他老人家就教我「看破、放下」,直截了当。你能够放得下,你就能得三昧,我们修念佛法门就得念佛三昧;你能看得破,你就开智慧,烦恼轻、智慧长。不需要知道的事情,知道得愈少愈好,古大德常常教人,「知事少时烦恼少」。你的烦恼为什么断不了?你知道的事情太多了。还要天天去打听,唯恐知道太少了,你的烦恼哪一天能断得了?决定断不了的。「识人多处是非多」,交际应酬,认识的人愈多,是非就愈多。知道事情愈多,烦恼就愈多,这个与清净平等觉背道而驰。所以真正修道人言语少,连道家老子都说,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世间的学问是要天天去增长,像现在讲要吸收新的科技知识,这是「日益」;修道的人要天天减少,减少你的妄想,减少你的分别,减少你的执著,这是修道。不需要知道的事情,最好是不要去接触。

  所以很多老同修都知道我,我是凡夫,不是圣人,凡夫要守凡夫的本分,那就要好好的跟佛菩萨学习。我说过很多次,都是在讲台上讲的,我不看信件,所以你们不需要给我写信,你们给我写信我不会看的。为什么?看就知道事情太多了,烦恼就多了,我的心就不清净了。非必要的事情,不要来找我。我也曾经说过很多次,真正老实念佛,他不会来找我,凡是来找我的都是不老实。老实人一定是如理如法的在家里用功修行,他来找我没有必要。他应当到念佛堂,没有念佛堂,在家里可以修,家里不供佛也能修。不供佛,西方就是阿弥陀佛。我们每天拜佛,向西方礼拜就可以了,观想就行了,不必供佛菩萨的形像。这是讲没有条件供佛的,可以这样做,非常如法。如果你有条件,你请得佛像,或者是塑像,或者是画像都可以,你可以供在你的家里面,朝暮礼拜。

  佛像供在家里面要供什么地方?如果你们家里面的房子很多,应当要空出一间做佛堂,供养佛;如果房间不多,就供在客厅,都行。客厅供在上方,这个上下怎么区别?坐在这个位子,每一个人进到这个房子,他第一眼看到,这个方就是上方。像我们现在这个讲堂,我们坐的这个地方就是上方,门窗都在两旁跟对面,无论什么人进来,你在这里第一眼一定看到,这个方向就叫上方。每一个家庭的建设都不一样,所以上方不能按东南西北来说,要看他门户怎么开法。如果家里面人不信佛,反对佛,客堂也不能供佛,那怎么办?我们可以做一个小佛龛,供养在你的卧房都没关系。做个小佛龛,有门,或者用个帘子,你拜佛的时候打开,拜完之后再把它的门关好,这样很好,很恭敬。我们的恭敬心到了就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最近,还有不少人要来找我写字。前一个月茗山老和尚在此地,告诉我说,太苦了。找他写字的人太多了,堆成一大堆,一天到晚写不完,累死了!八十四岁了,天天叫人家站到那个地方写字,於心不忍。他说幸亏他还没有学画画,如果学画画,那就完了。所以现在有些人找我写字,我要找人代笔。真的找我写,我写小字,你们去放大。我们不可以开这个例子,开这个例子茗山法师是榜样,真的会累死。所以这一些应酬都是形式,形式不重要,佛法的修学重实质。实质是如何破障,怎样去断烦恼,怎样恢复自己清净平等觉,这个重要!

  第二句,『佛示妙理令开解』。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叫「妙理」。六道凡夫,包括十法界里面这些菩萨、声闻、缘觉们,他们起心动念都是从意识里面流出来的,从识心里头流出来的,不是从自性,所以他们东西就不妙了。称性,这叫妙;不称性,这就不妙。如来与法身大士,所谓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一些人都是超越十法界,住在一真法界,他们的法妙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

  不但诸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更难得的是他表演给我们看。此地文字里头的「示」,这个「示」,言说跟表演都包括在其中。佛为我们开示,我们做学生的人要能够悟入。如果佛对我们的开示,我们看到了、听到了,不开悟、不懂,不能够依教奉行,这就是我们的业障太重,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这事怎么办?一定要知道消除业障。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一句话是真的,决定不是妄语。可是我们有很多人求佛并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原因?大师说,这是我们自己有业障,障碍住感应,必须将自己的业障消除,感应就现前。

  要怎样消除业障?老师说,要改过、要忏悔。忏悔就是改过,儒家讲的「不贰过」。因此真正会用功的人,真正会修行的人,他用的是什么功夫?他所用的功夫,天天反省、思惟、检点自己的过失。这一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对人对事对物,与佛的经教;我们受持《无量寿经》,就用《无量寿经》就行;跟《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比照一下,有几桩跟佛讲的相应,那你就做到了,好;有几桩跟佛所讲的不相应,没做到。你能这样的检点,你就觉悟了,佛法讲开悟,你开解了、明白了。已经做到的要保持,明天还要继续做到,不要忘掉了;没有做到的,明天应当努力去把它做到。所以经要熟读的原因就在此地,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念头才起来就知道,我这个念头该不该起,我这个话该不该说,我这个事情该不该做。佛菩萨怎样教导我们,我们应当怎样学习,这个叫悟入,要契入佛的境界。

  净宗,夏莲居老居士讲得好,这是「大乘之大乘,了义当中的了义」。他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有经论的依据,也有古大德的说法。近代人,有一些人提出自己的意见,反对这个会集本,说经不应该会集。我在前几天听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他说有法师就提出这个问题,向一位老法师请教,这个老法师是反对会集的。这些年轻法师都经常在外面做佛事,就跟老法师说,「我们每一堂佛事都是会集的」,向老法师质疑。古人编的《朝暮课诵》,编的种种忏仪,都是取自於许许多多经论,不都是会集的吗?那要不能会集的话,早晚课不能做了?早晚课的仪规都要改过来了?所有这些佛事也都统统要改了?老法师听了,没有话说,掉头就走了。

  再说得亲切一点,我们每个人有这个身体,身体也是会集的,许许多多不同器官会集的,眼睛不是耳朵,耳朵不是鼻子,如果不准会集,好,只有一个眼睛,其他都不要,行不行?讲不通!我们身体不就明明是个会集的吗?释迦牟尼佛讲一切经,给诸位说,统统是会集的。他从哪里会集?会集古佛所说的。所以世尊说,他一生没有说一句法,谁要说他说法,那是谤佛。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说过去古佛所讲的,他也是会集。只要你会集得好,会集得让一切众生读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能够开解,你就度了众生,你就帮了众生的忙。

  这一部经里面,有许多的理论,有许多的方法,有许多境界,它还是会集的。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现在所读的这个本子,八十卷的本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它怎么不是会集的?佛不是在一个地方讲的,七个地方讲的,九次法会,这不是会集成这个本子吗?由此可知,凡是有意见的,都是妄想分别执著。佛跟大菩萨教导我们,怎样才能够契入佛的境界?要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天天还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做活计,你哪一天能出头?换句话说,你的心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清净,能平静下来?

  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现前,这样我们学佛才真正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目标,我们才会有成就。所以常常要反省,每天晚上做晚课;这个早晚课我说的次数太多了,早课是用佛法提醒我们自己,这一天起心动念,对人对事对物要遵守佛的教诲,不要犯过失;晚课是反省、是检点、是忏悔、是改过,这个早晚课真的在用功夫。决不是说早晨、晚上,把这些经咒念一遍给佛菩萨听听,念完之后就没事了,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经上讲的全不相干。这样作法罪重了,为什么?早晨骗佛菩萨骗一次,晚上又骗一次,一年到头都在骗佛菩萨,你这个罪业重!佛菩萨没有真的在面前,只是造的像,连这个像你都欺骗它,你说你这个心太残忍了。所以一定要懂得做早晚课真正的意思,依教奉行,功德真的是无量无边。

  下一句是比喻,『譬以明灯照世间』。这个世间黑暗,「明灯」是佛菩萨的智慧。这个地方也提示了我们,唯有真实智慧,才能够解决问题。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求的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不是从经教里面来的。经教念得再多、记得再多,如果不能够体悟,那你所学的叫「记问之学」。你也会说,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你的烦恼没断,你的习气没断,只要有烦恼习气夹杂在你所修学的里面,都叫做「世智辩聪」,你没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定里头来的,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心、平等心。你的心清净平等就生智慧,下面一个「觉」,觉是智慧。智慧是从清净平等里面生的,不是从经典文字里头生的,这个我们要懂。

  经典文字是诸佛如来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实智慧,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清净平等心,你决定看不到经典里头的智慧,你能够理解的经文都是世智辩聪,都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菩萨的意思。我们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是用自己的意思来解释佛经,不是佛的意思。经典里面的意思无量无边,字字句句都是大圆满,不仅《华严》是圆教,圆满,一切经教无一不是大圆满。大乘佛法里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以不一定限制这一部经,部部经都是大圆满,字字句句都是大圆满,你能看得出来吗?一字一句讲一百年也讲不完,那是你的智慧开了。智慧不开,这一句,两、三句话就讲完了,再就没得讲了,这是智慧不开。

  所以一定要懂得,学佛就是学开智慧,要学开智慧一定要依照佛菩萨的教诲,有次序,按部就班。头一条是戒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是什么?绝对不是讲五戒、十戒,这个意思太窄小了。戒学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诫;换句话说,所有一切经、律、论都是教诫,我们要遵守。对初学,入门要选择一门,专修。「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佛菩萨、祖师教诫我们的,我们遵守。可是这一门,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经论,你要读诵,你要受持,还要为人演说。这一句话,佛在所有经里面不知道说多少遍,「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读诵是戒学,受持就有定慧,受是完全接受,接受佛所讲的理论,接受佛所教导的方法,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把这些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把佛所教的方法变成我们的生活行持,完全落实才管用。这叫「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永远不失掉。「为人演说」,就是读诵、受持具体的行法。「演」是表演,我们把佛的教诲,譬如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佛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做到了,完全落实了,这叫「演」,表演给别人看,演是做给别人看。「说」,别人看了之后向你请教,你就讲解给他听,这叫「说」。做到以后再说,这是真修行,这是真正得受用。

  经论虽然多,佛教人方向跟目标决定是一致的,所以无论修学哪个宗派,显宗好、密宗也好,教下好、宗门也好,没有一个法门不好。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关键在契机,我的根机,我的程度,我现前生活的方式,哪一个法门对我最适合,我就选择哪个法门。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能力选择,佛很慈悲,他代我们选择,这个选择提供我们做一个参考。佛在《大集经》里面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佛跟我们说了一个大方向。我们实在不会选择,想想佛说这三个时期,三种不同的根性,三种不同的成就,我现在生在末法时期,那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就老老实实修净土。这是佛提供我们的参考资料,帮助我们选择法门,这是依教奉行。

  净土经论,确实在这个末法一万年,已经过了一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我们想想一定可以大行其道。什么原因?它简单、容易,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进入到工业高科技的时代,每一个人生活分秒必争,如果有大量的典籍,一般人看到都会感到困难,很难学习。净土经论在所有宗派里头最少,它只有六种,六种的分量都不大,是以《无量寿经》的分量最大,其他的经论跟《无量寿经》比,分量都少很多。六种东西合在一起,现在我们可以把它订成薄薄的一小册,单单就这个现象就会被现代人接受、现代人欢迎。又何况这六种里面,不必完全受持,选择一种就可以了。任何一种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学,这一生当中决定能够破障,断烦恼,往生不退作佛。

  六种里面经文最少的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文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它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最少的。经文虽然少,义理圆满,方法精要。大势至菩萨,这是夏莲居老居士说出来的,他老人家没说出来之前,古人没有人说过,这是他的慧眼独具。他在《净修捷要》里面跟我们说,「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我早年,黄念祖老居士将这本书送给我,我一翻到这一句,我吓了一跳;然后一想,果然不错,他确实是净宗初祖。他是虚空法界的初祖,尽虚空、遍法界头一个提倡念佛,专修专弘的是大势至菩萨,法界初祖。於是我们就想到,咱们娑婆世界头一个提倡的是谁?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成道,第一部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佛是在定中讲的。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在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我们娑婆世界初祖。慧远大师在中国提倡,是中国初祖。所以要讲到净宗初祖,我们要问是哪一个初祖?法界是大势至菩萨,娑婆是普贤菩萨,中国是慧远大师,这事我们就搞清楚了。

  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话真是简要详明,他讲修行的方法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要懂得了,依教奉行,那就恭喜你,你决定往生,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保证。「都摄六根」是戒学,「净念相继」是定慧,这八个字里头具足圆满的戒定慧三学。如何「都摄六根」?我们在去年印了一个图画,我想很多同修都看到,四只猴子。我们就在楼下二楼办公室里头做的,去照相,把这个图案做成功,印了不少张,很多人都喜欢。那四只猴子代表,就是「都摄六根」,我们应当要学。我们今天念佛,心为什么定不下来?六根往外面六境去跑,眼喜欢看,非看不行,什么都要看,耳什么都要听,嘴什么都要说,这个就麻烦大了,你的六根怎么能摄得住?你的心定不下来。真正要想定下来,你真正做到不要看、也不要听、也不要说,为什么?天下本无事。事从哪里来的?事从你的多看、多听、多说里头来的。《金刚经》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的心就收了。

  古德教我们修道,有两句话说得很好,「少说话,多闭目」。少说话,多把眼睛闭起来,闭目养神。这个意思就是少看,少看、少听、少说,你的心自然就定下来,就静下来了,清净心生智慧。所以这个世界上一切事情,不必要知道那么多,临时有事情发生了,人家向你请教,你一听就明了。你为什么会明了?你有智慧。他们天天在打听、天天在研究、天天在讨论,堕在五里雾中,他不明了。为什么原因?没有智慧,他心不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智慧「照世间」,智慧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指点迷津,做一切众生智慧光明的引导,这个人就是佛菩萨。

  所以「都摄六根」重要,是我们学佛,修净土,求生极乐世界,第一个条件,然后才做到「净念相继」。六根要收不住,「净念」决定没有,也就是净念是清净心。用清净心、平等心念佛,就有感应。「相继」是不间断,确确实实做到二六时中都不间断。也许有人问,那哪里能做得到?人总得睡觉;睡觉,念佛不就断了吗?这个「念」不是口念,大家今天讲「念佛」,意思也会错了,以为一定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才叫念佛,这是口头念佛。「念」什么意思?中国「念」字怎么写法,「念」是今心,心上真有佛,不是口上,口上有佛没有用。古德讲:「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口念没有用,心上真有佛。心上真有佛,口里头一句佛号也没有,他是念佛人,他心里头真有。念兹在兹,他不是在口头上,他在心上,睡觉也没有忘记。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要用这个功夫。

  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就为这么一桩事情:念阿弥陀佛。换句话说,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只有将阿弥陀佛放在心上,这个人叫念佛人。阿弥陀佛的形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弥陀佛的教诲念念不忘,要把五经一论里面所讲的道理、所有的教训,都要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我们日常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人一天到晚一声佛号都没念,甚至於家里也没有供佛像,也没有看他在佛面前磕一个头,他是真正念佛人,他是「如来第一弟子」,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天天读经,天天念佛、拜佛,到临命终时不能往生,这种人太多了,过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人而已。为什么那么多念佛的人都不能往生?都是属於「口念弥陀心散乱」,都是属於这一类的。没有将经典里面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没有将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错在这里。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一时一刻没有离开我们,可惜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佛菩萨在哪里?佛菩萨在经典里面。我们今天看这些形相,不懂经论的道理,对於佛像你也一无所知。社会上人说我们拜偶像、说我们迷信,我们听了,点点头,没错!我们是迷信。学佛,佛是什么不知道,那你不是迷信吗?拜菩萨,菩萨是什么也不晓得。

  佛法是教学,佛法是教育,佛教育里面所有一切的设施,都是教导我们的。我们见到佛菩萨的像,你们看看佛像,看看菩萨像,他多么安详,从这个造像里面,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戒定慧三学,它完全表露在这个像上,我们应当要学习。你们看到下面大殿里面,佛像两旁供养的十八罗汉,罗汉每一个人相貌不相同、姿势不相同,你仔细再观察,他们都在定中,都从造像透出他的慈悲,透出他接引众生的方便。我们去瞻仰佛菩萨、罗汉的形相,你就有收获,你知道他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他教我们是什么东西,那就是佛像在放光「照世间」,我们要知道他的光明。

  我们现在这个讲台上,供养的是一尊地藏菩萨,这也是一位同修供养我的。这一尊地藏菩萨的像造得好,我们把它特别供在这个讲台上。为什么?《地藏经》上说,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直要等下面这一尊弥勒菩萨出世之前,这一段长时间当中佛不住世,代替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就是地藏菩萨。所以佛不在世,地藏菩萨是代理佛,我们供奉在此地。为什么要地藏菩萨来代表,为什么不叫观音菩萨代表?观音菩萨名气比他大;为什么不叫文殊、普贤做代表?为什么请他做代表?这是表法的意思,他代表什么?「孝亲尊师」。佛不在世,我们守住孝亲尊师,就如同佛在世一样。看到地藏菩萨,就想到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下面接著「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里头的根本教诲。许多人都知道,佛家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头一句「慈心不杀」,这就是「慈悲为本」,「修十善业」是「方便为门」。十善业是方便,就在净业三福里头一条,地藏菩萨是代表头一条。地藏菩萨的三经,都是净业三福第一条四句、十六个字的具体说明,这十六个字里头无量义。我们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依教奉行,如佛住世没有两样,所以这个偈颂里头以「明灯照世间」来比喻。

  《华严》、《大智度论》里面都说到,「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法要讲解、要研究、要讨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我们讲经是上课,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当中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交换心得,不断的求改进,改过就精进,这是真正的学佛。『此法严仗能观见』,这个方法严持器仗王能观见,能观见就是代表他明白了,他落实了,他得到真实的受用,然后能够以这个方法教一些有缘的同学,自行化他。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