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三0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0五卷)  2000/5/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305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夜叉王偈颂第二首:

  【如来救护诸世间,悉现一切众生前,息彼畏途轮转苦,如是法门音王入。】

  在前面我们读过「自在音夜叉王」,他得的是「普观察众生方便救护解脱门」。这个地方这一首是他的赞颂,也是他自己修学的报告,在这一首偈里面,我们应当怎样来学习。

  第一句:『如来救护诸世间』,这一句话是把三种世间都包括在其中了。第一个是有情世间,多分是讲六道里面的众生,这个六道不是一个世界的六道,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刹土绝大多数都有六道,所以这个范围非常之广。如果广义的来讲,这个地方所说的世间可以概括九法界,六道之外的有声闻、缘觉、菩萨,也都包括在其中。更广的意思,把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包括在其中,这叫智正觉世间。换句话说,世法、出世法依正庄严,这三个字概括尽了。「如来救护诸世间」,前一首偈子我们看到,「为救是等佛兴世」,所以在此地,我们要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出兴在世间为什么?为救如是等众生而已。

  『悉现一切众生前』,「悉」是圆圆满满。诸佛菩萨在哪里?都在世间应化,我们凡夫不认识。佛菩萨应以什么身帮助众生,他就示现什么样的身相,佛菩萨没有固定的身相,随类现身,随机教化;他也没有一定的教法。虽然色相没有一定,教法也没有一定,但是他所依据的教理,依据的教学原则、方向、目标是有一定的,这是我们在许许多多地方都能够体会得到的。不仅是在一切经中,一切祖师大德留下来文字之中,我们如果把界限突破往更宽广面去观察,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圣贤教诲,我们都能看得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方向目标,那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苦为乐,转凡成圣」,是他教学的目标。这四句前面两句是他们教学的方向,后面两句是他们教学的目的,永远不会变更的。我们要学习就在这个地方留意,在这个地方去著手,於是我们现前也现一切众生前。

  凡夫在这个世间到底是一回什么样的事情?有这样疑情的人不多,所以众生多分都是醉生梦死。觉悟的人,他从哪里觉悟?就从这个地方觉悟,想一想自己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为什么会到这个世间来?来到这个世间之后又为些什么?将来之后又到哪里去?你心里头如果有这些疑问,你就开始觉悟了,这是佛家特别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疑情」。有这种念头,古人说得好,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很多人没有这个疑惑,所以他永远不开悟。

  我们到底为什么来的?佛说得好,难怪古大德常常赞叹,「世间好语佛说尽」,世间的真实语也是佛说尽了。人生来干什么的?佛讲了一句话:「人生酬业」,这是把事实真相一语道破。六道众生都是酬偿他的业报,过去世造的业因,这一生来受果报。过去要造的是善因,这一生当中受的是福报,享福;过去生中造不善因,这一生当中要受苦报。正是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给你定的?自己定的,自己过去生中造作的业因,这个业因决定的,不是别人定的。许许多多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於是受报的时候,不知道老老实实的消业障,又造了无量无边的业习。这个事情麻烦了,所以生生世世永远脱离不了轮回苦。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真正修行人明了。

  修行,修的是什么行?所谓的行,就是我们的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包括太多了,说不尽。佛将它归纳为三大类,这就好说了,我们也好懂。这三大类就是身、语、意,行为再多都不出这三大类。身是动作,口是言语,意是念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属於行为。於是行为又分为三种:善的善行、恶行、无记行。无记,说不上善恶,就称为无记,行为分成这三种。凡是错误的、恶的念头,不善的言语,不当的动作,必须要加以修正,这叫修行。由此可知,真正的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敲著木鱼念经拜佛,这只是修行里头的一部分,修行的样子。实质上的修行,是在断恶修善。我们念头才起来,古人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觉悟得快。念头才起,立刻就警觉到这个念头善不善?如果是善念,行!这个念头可以起来;如果是恶念,立刻就把它止住,不可以相续。第一个恶念,第二个念头就不是恶念,转成善念,要转得快,这叫做修行,这叫用功,功夫在这个地方用。

  言语,给人家说话,话还没有说出来,自己要能够警觉到,这个话该不该讲?需不需要讲?应该讲的要说。应该讲是利益众生,这个话是应该讲的;不是利益众生的话,不必要说。诸佛菩萨,经上常讲,戒条里头也有,决定没有戏论。什么叫戏论?对众生没有意义的话,没有好处的话,都称之为戏论。佛菩萨没有戏论,所以佛菩萨的言语很少,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多话绝对不是一个好事情,所谓「言多必失」。话多了,换句话说,免不了造口业,有意无意说错了话,伤害到别人,跟人家结下冤仇,还不晓得从哪里结起的。正是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把你的话解释错了。所以言语是祸福之门,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小心。佛在经典里面关於这个问题讲得很多,举的例子也很多。

  行为是行动,我们的造作决定不可以说,我私生活、私人行为,与社会大众没有关系,你这个想法就错了。我们起心动念,与整个社会、虚空法界,都有不可分的关联。念头,现在人比较容易体会到,现在用的电器已经非常普遍了,电器是一种波动的现象,我们知道电波、光波、音波,这个常识现在已经很普遍,我们起心动念,思想有波;善的思想波对一切众生都有好处,恶的思想波对一切众生都有害处。不能说我打个妄想,想个坏事,与别人不相干,你错了,你这个波周遍法界。定功深的人,他能够观察到,他能够接收到,但是他不受影响,他能够接收到这是慧,他不受影响是定。但是六道里面,一些凡夫没有定慧,就受影响。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常常在谈起,为什么这个社会恶人多?为什么这个社会邪知邪见多?这个事相能够体会觉察的人愈来愈多,可是「为什么」,找不到答案。其实你要问「为什么」?我们自己从早到晚有没有起过恶念?有没有起过不善的念头?这个恶念、不善的念头就加持这些作恶的众生,你也加持他,让他的恶念、邪知邪见念念增长,不可以说没有关联。

  现在这个世间种种波动,实在讲是很不好的现象,为什么?太乱、太杂了。像街头,许许多多人都有手提电话,每一支手提电话发的电波干扰我们的脑波,我们意志思想不能说是跟它没有关系。愈是没有修持功夫的人,没有善根福德的人,受这个干扰就比较严重。这个人有善根、有福德、有修行,受它的干扰比较少。这是事实真相,这个现象不好,很不好!可是这个世界还能够维持得住,这又是什么原因?诸佛菩萨善的思想波,加持一些具有善根福德的众生,他在那里做平衡作用,所以这个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如果没有这些佛菩萨,「悉现一切众生前」,大慈大悲,以他们的愿心来加持我们,这个世界早就到末日了,哪里还能维持到今天?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体会,务必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离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才是佛弟子,这才是一个觉悟的人。

  下面第三句:『息彼畏途轮转苦』。轮回可怖,很恐怖。轮回是什么?说得粗显一点,就是因果报应。这是真理,这是事实,诸佛菩萨都不能改变。你造作的业因,你必定感受果报,绝对不可以说是造了业因,将来没有果报的,没这回事情!果报现前,没有法子躲避,这是佛经里头常讲,诸佛如来都没有能力转定业。业报是自己造,必须要自己转。佛菩萨对我们最大的恩德是教导我们,让我们明了我们的生活真实的状况,让我们觉悟业因果报的道理与事实,这个样子我们自自然然就能够断恶修善。人能断恶修善,才能够转自己的业报。过去由於无知造作许许多多的罪业,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我们起心动念总是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做得太多了!

  「损人利己」,是个错误概念,是迷惑颠倒,是愚昧无知,跟我们心里头想的恰恰相反。为什么?损人决定不利己,这是事实真相。要想利己,一定要利益别人,利人才是真正利己。我们凡夫想错了,愚痴!所以我们的思想错了,我们的言语造作跟著就错了,这才遭受许许多多不如意的果报。果报,这是我们一生的生活,生活得很不如意,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不知道痛苦从哪里来。我们学佛,读佛经读多了,这才稍稍觉悟,知道这些事实真相。佛好,佛让我们了解之后,又教导我们怎样转变。如果真的听懂了,真的搞明白了,自己做一个转变,我们的生活立刻就改善了。古德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可是我们学佛同修,有许许多多人在佛菩萨面前求愿,没有感应,於是就怀疑佛菩萨不灵,造业就造得更重。佛菩萨到底是灵是不灵?你对佛菩萨没有认识清楚,与灵不灵没有关系,你可不能冤枉人,不能错怪人,怨天尤人,不善!那不是善业,先要把他认识清楚。佛菩萨教导我们,我们懂了没有?我们做了没有?真懂了,真依教奉行,佛菩萨的教诲就很灵验,能把我们现前的业报转变。我们求愿,愿没有现前,决定有障碍。障碍不在外面,诸位要记住,障碍在自己,自己的业障,不是别人障碍你、别人破坏你,不是!全是自己的业障。外面别人破坏障碍,那只是缘而已,不是因,是缘。真正的因是自己所造的业,如果自己的恶业消除了,外面恶缘障碍不了你。内有恶因,外面这个恶缘它就起了作用,是这么回事情。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再也不会怨天尤人,我们的愿望、善愿不能现前,决不会怪别人,回过头来好好的修因,积功累德,这个重要!

  「息彼畏途轮转苦」,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讲一个原则,息灭贪瞋痴。轮回苦无过於三途:贪心,饿鬼,鬼道苦;瞋恚,地狱苦;愚痴,畜生苦。贪瞋痴三毒烦恼,他所感的果报是饿鬼、地狱、畜生。我们要想脱离三途、脱离六道,一定要断贪、瞋、痴。这个断不是真断,是转变,转贪瞋痴为戒定慧。将对世出世间一切法贪欲舍掉,转变成样样都如理如法,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样样都如理如法,这就叫「戒」,我们现在讲合理合法;转瞋恚为清净、平等,清净、平等是定;转愚痴、无明为通达明了,通达明了是慧。这就叫转贪瞋痴成戒定慧,你的业就转过来了,你的轮回苦就转过来了。所以转,果上不能转,因上转,这是最好的修学方法。古大德常讲「从根本修」,我们现在讲从根本上转变,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在行为当中总不外乎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做得不合理、不合法,这里头贪欲就生起来了。一切都如理如法,贪欲不生,这转过来了。

  如理如法的标准就是圣贤的教诲。经跟我们讲理,不违背经典的教训,如理;戒律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法则,我们能够遵守,就如法。由此可知,经、律、论三藏就是我们转变的一个标准。三藏的典籍太多了,一般人常讲浩如烟海,分量太多了,现在人看到这么大的典籍都吓倒,不敢修学。其实大家要晓得,这么多的典籍是佛教化一切众生用的,不是对我的。我们自己只要在这里面选择少分,适合自己修学,自己喜欢修学的一部分,就足够了,一部经都够用。我们看看古来的祖师大德,无论是在家、出家,一生受持一部经,遵守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道理,遵守这一部经里面佛所讲的教训方法,对人、对事、对物,他就修成功了。所以关键是要自己真干才行,不可以贪多,学佛法想学许许多多经论,想作大通家,完全又落到贪瞋痴里面去了,还是搞贪瞋痴,所以他不开智慧。

  各人所依据经典不一样,没有关系,只要一门深入,长时间的薰修,个个都有成就,哪一部经都好。佛在《金刚经》上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哪个法门都好,哪个经论都好,问题只要是一门深入,入得愈深愈好。怎么叫深入?信得深,解得深,行得深,然后你就证得深。对於别人所修学不同的法门、经论,我们只有赞叹,不必去模仿。我们也想跟著他学,那就错了!路只能走一条,不能走两条,一条路走到底,你的目的就达到了。祖师所说的「条条大路通长安」,唐朝首都在长安,现在的西安,不管你从四面八方,你只要向著这个方向,你一定会达到目的地。「条条大路」就是比喻无量法门,「长安」是比喻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都能通达,都能到达。所以学多了,反而成了障碍,到不了。

  所以学习贵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古人懂得,古人的善根福德比我们现在人深厚,我们现在人不如他们。他们大多数都非常老实,一生守住一门,所以他都有成就。现在的人有善根、有福德,但是薄,不厚,为什么?禁不起诱惑,现在的术语说,禁不起挑战。我们心地要和平,心里常常有战斗、竞争不好。我们跟人家不争,我们不与人家斗,我们决不跟人家战。所以我们用的言语,禁不起外面的诱惑,将自己的信心动摇了,解、行也动摇了,这是我们不如古人之处。

  论福报,古人有福,今人也有福,不相类也。古人的福报,确实他得很多受用;今人的福报,把我们的善心、善愿反而迷惑了,把我们带向五欲六尘的享受里面去,五欲六尘的享受愈享受愈迷惑。换句话说,今人享福堕落,古人享福上升,果报不相类,我们要清楚。今人的福报,像我们现在用电灯,古人用什么?古人用油灯、蜡烛,没有我们这么明亮,没有我们这么方便。古人出门,有福报的人家,家里养著有马匹,骑马,乘轿子;现在人一般家庭里面,自己家里都有私家车,古人比不上。可是古人那个生活心是定的,现在人在声光化电里头,心是浮的。在享受里头,这两个差别就太大太大了,心定容易悟道,心浮多生烦恼,妄念纷飞,自己心定不下来,虽享福,果报不若古人,我们都要清楚,都要通达,都要明了。然后佛在经典里面教给我们许许多多原理原则,我们能够掌握到少分,我们这一生就得很大的利益。

  菩萨在这一首偈颂当中,为我们显示这个纲领、原则,我们应当学习诸佛如来救护众生这个心愿。这是什么愿?四弘誓愿里头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常常有这个愿,常常有这个心。这个心愿如何落实?那就一定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所学习的是社会一切大众的表率,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社会大众的榜样,你就「救护诸世间」,你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就落实了。可是你要能够做到表率、做到榜样,后面两条你不能不认真去做,「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四弘誓愿这四句是有次第的,不能颠倒的,正如同我们到这个讲堂上楼,这个讲堂在五层,你必须有一层、二层、三层、四层、五层,才能到达这里,不可以颠倒的。换句话说,先断烦恼,后学法门。为什么?烦恼要是断了的话,你智慧就开了,学法门快,一闻千悟。

  过去龙树菩萨在年轻时候,他的智慧高,我们现在人讲天才儿童。他烦恼轻、智慧高,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法,他三个月完全通达,我们今天三十年都没有办法。人家三个月完全通达,什么原因?他没有烦恼。古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先断烦恼,为什么叫你学一部经?教你学一个法门?这个定慧等学,一部经、一个法门,你的心专、专一,专一就会把烦恼断尽。你学习的科目多,你就分心;分心,妄想、杂念、烦恼断不了,你的智慧不开,学再多的东西都是学个皮毛,决不得受用。所以古人的教学法是先断烦恼,佛如是,儒家也如是。

  儒家,诸位要是看过《四书》,《大学》是方法,《中庸》是理论。在方法它举的纲目,头一个「格物」,第二个「致知」,然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也是有顺序、有次第,也不可以颠倒的。第一个格物,格物是什么?断烦恼。物是欲望,我们现在讲是物欲,物欲就是烦恼;格是格除,你要把物欲格除。儒家讲,道家也不例外,老子所谓的「无欲则刚,有容乃大」。这些大圣大贤他们没有开过会,没有在一块统一说法、看法,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真实智慧。这不是一家所说的,我们能不相信吗?我们能怀疑它吗?所以世出世间修学的方法都是从断烦恼下手。

  「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儒家讲的「格物」,道家讲的「无欲」。佛说得透彻,佛的言语比较通俗化,我们听起来容易懂,无需要多加解释,这是佛法的好处,所以佛经的文字比起儒家、道家浅显多了。儒、道今天的人很难看得懂,但是佛法比较容易懂,这就是佛菩萨苦口婆心度化众生的方便,所谓的善巧方便,它的语言文字不太生涩,总希望别人容易了解、容易做到。所以我们晓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教学最高明的手段,用这个方法帮助你回到清净心、回到平等心,只要心地清净、平等,老实了,这个时候智慧就现前。到智慧现前的时候,再广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时候无量无边法门,你一接触就通达了。

  诸位在《六祖坛经》里面,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例子。法达禅师到曹溪参访六祖,法达是学《法华经》的,他曾经将《法华经》念过三千遍;由此可知,他对《法华经》滚瓜烂熟。《法华经》,诸位都晓得,经文相当长,它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一天的时间,八个小时到十个小时,大概差不多是念一部,一天念一部,他念三千部,这说一个整数,我们估计他在这一部经上下了十年工夫,没开悟。但是他有这种功行,显示出傲慢,这就是现在人讲的「值得骄傲」。他值得骄傲,表现在行为上,到曹溪去参拜六祖,拜的时候,头没有叩地上。头没有叩地上,惠能大师看到了,三拜完了之后起来,问他:你刚才礼拜头没有著地,你一定有值得骄傲之处,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说出来了,他念过三千部《法华经》,值得骄傲。

  六祖问他《法华经》的义趣,他答不出来,反过来向六祖大师请教。惠能大师说:这个经我没念过。六祖不认识字,当然没念过经。他说:你念给我听听,我给你解释。法达禅师当著大众朗诵,念到第二品,《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大师就叫他:不必念了,我完全明白了。你们诸位想想看,这一部经才开头念几篇,后头就统统都明白了,这是什么?智慧。法达念了十年,念了三千部智慧不开,什么原因?「值得骄傲」,就完了。值得骄傲就是烦恼起来了,所以没有智慧。六祖能大师没有值得骄傲之处,所以他有智慧,再大部的经,听到头,尾巴都清楚、都明了,再给他讲解,他才恍然大悟。悟了之后,再磕头,头磕到地下去,他不值得骄傲了。

  这个说明为什么叫你先断烦恼,再学法门,这叫易行道。烦恼断了,智慧开了的话,学东西容易、快速。一大藏教五千多卷经典,三个月全部通达,龙树做得到,每个人都做得到。只是我们今天烦恼太多,障住我们的智慧,所以纵然是一部经,学个十几、二十年都还不开悟。由此可知,学一个法门,读一部经典,还是以断烦恼为主要。你每天念经,经文长的像《法华经》、《楞严经》,一天念一遍,一部纵然念得很熟,大概也要五个小时;念得不熟,恐怕要八个小时到十个小时。念经是修行,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在念经的时候,决定不可以有妄想分别执著,恭恭敬敬的念,老老实实的念。什么叫恭敬?什么叫老实?不夹杂分别、执著,不夹杂妄想,就叫老实,就叫恭敬。一面念经,还一面打妄想,不老实,不恭敬。要晓得恭敬、老实就是断烦恼。

  我在念经,这个时间里面妄想分别执著不生,这叫功夫,这叫戒学,这叫持戒,圆满具足戒学。念的时候专心,一心一意在读经,这个一心是修定。经文自始至终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一个字,没有念颠倒,也没有念漏掉,这是修慧。所以你一天几个小时读经,这几个小时修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经文短的,像现在许多同学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经文不长,念熟了,大概念一遍四十分钟、五十分钟就行了。可是我们每天用四、五十分钟来修戒定慧,时间太短了,你的功夫很难得力。那怎么办?多念几遍。念得很熟的人,念一遍只要四十分钟,希望你每天念十遍,这么长的时间修戒定慧,你才能得清净心,你才能把你的烦恼习气控制住,这种功夫自己非常清楚、非常明了。

  一天到晚打妄想是最糟糕的事情、最可怖的事情,如何将自己烦恼习气完全控制住,读经是个好方法,比念佛效果还好。所以念佛应当在读经之后,第二个阶段;否则的话,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很普遍。念佛没有办法降伏自己的妄念,怎么办?用读经,读经方法好,一打妄想立刻觉察到,一打妄想,经念错了。可是那一句「阿弥陀佛」夹杂妄想,下面「阿弥陀佛」没念错,你不容易觉察,读经非常容易觉察。念几年经,心定了,妄念少了,再念佛,这个佛号功夫得力。所以妄想杂念多,用读经这个方法有效。

  我们自己要懂得克服自己的困难,消除自己的业障,自己不懂得方法,不肯认真克服自己烦恼习气,这一生必定空过,这个不能不注意。尤其要提高警觉,真正是高度的警觉,这个警觉是什么?我们临命终的那一天,怎么办?如果你的缘不好,你的家亲眷属把你送到医院,病重送到医院是很糟糕的事情,你自己完全不能作主,听别人摆布,这就苦不堪言。你能不能往生确实没有把握,必须自己现在就要开始用功,就要想到临终时候。临终时候,不生病,预知时至,不受别人控制,你成功了。有没有?有!我们同修当中常常听到。新加坡这几年,念佛往生的人就有不少,生死自在,可以提前几天走,也可以延后几天走,他有这个本事。许多念佛同修都希望李木源居士给他办后事,李居士常常出国,所以找到他的人,他就跟他讲,「我什么时候要出国,或者你提前,或者你延后等我回来」。他们真能做得到,就有好几位同修提前,提前往生,等他把他的事情统统料理好了,刚刚好他出国的时间到了。有这种本领!

  去年居士林的老林长,陈光别老居士,这是晚年身体不好,八十多岁了,在家里头养病。他这个表率、模范,值得我们学习。平常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学佛,这下生病了,在家里天天躺在床上没事情做,把我们这边讲经的录像带全部借回家,每天反覆的听,我听他家里人讲,他每天听八个小时,听得很专心,听了四年。一天听八个小时,四年不中断,他明白了,他清楚了,万缘放下。他往生三个月之前晓得,预知时至,走得很自在,真的往生了。实际上,他真正学佛就是生病这四年,这是值得给我们做模范、做榜样。

  生死事大,在世间其他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放在心上,不值得跟别人去竞争,毫无意义。真正的大事,生死大事,我来生到哪里去?如果不觉悟,来生还继续搞轮回,随业流转,这就可怕了。我们这一生当中造作的善恶业,绝大多数的人造恶业多,善业少。善恶业怎么个区别?凡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事情,善业;凡是利益自己的事业,恶业。那我们想想,我们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我们起心动念所做的事业,是为自己利益多,还是为别人利益多?这一反省就明白了,我们做自私自利的事情做得太多了,帮助别人的事情不多,於是将来六道轮回到哪里去就很清楚了。恶念、恶行多,三途去了;善念、善行多,这才是人、天两道,都不如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求生净土,必定要息灭贪瞋痴,要成就戒定慧,我们才能够如愿以偿。

  这一首偈里头,中心的一个字「息」;「畏途」,是三恶道、三途。三恶道的业因是贪瞋痴,贪瞋痴的根是自私自利,我们怎样把它息灭?聪明人,有智慧的人,立刻就要转念头,转自私自利为利益一切众生,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从今而后绝不再搞自私自利,念念为正法久住,为一切众生真实利益。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是什么?破迷开悟,这是真实利益。断恶修善是好利益,但是出不了六道轮回,破迷开悟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

  『如是法门音王入』,就是自在音夜叉王,他就是修这个法门而入法界的。这个「入」是契入,我们一般讲证果,他修这个法门证果的。前面长行文说得好,「普观察众生方便」,我们就差了这一点。「普」是清净观、平等观,看六道众生,看清楚、看明白,先度自己,再帮助别人。自己看自己很不容易看清楚,看别人,看别人然后回光返照,回过头来看自己。看到别人的善行我们要学习,看到别人的恶行我们要改正,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善业,才能真正帮助自己永脱轮回。转业力为愿力,就在一念之间。这是自在音王他的赞颂,赞颂里面教导我们应当这样的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