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五三卷) 2000/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253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干闼婆王偈颂,第五首:
【佛於往昔无量劫,修习大慈方便行,一切世间咸慰安,此道普音能悟入。】
在长行里面我们读到喜步普音干闼婆王,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如云广布普荫泽一切众生」,所以在赞颂里面,叙说他自己修行证果的方便门。我们在这里面怎样来学习,这是我们现前重要的课题。
『佛於往昔无量劫』,这一句是叙说时间之长远,显示出佛利生行愿的广大。利生,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为众生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永恒的,无有间断的,不是一时一处。众生有缘佛菩萨要做,众生没有缘佛菩萨也做,佛家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个度是不是佛度?不是的。佛帮助众生不分有缘无缘,众生的成就确实在跟佛有缘无缘,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懂得。众生跟佛有缘,众生这一生得度,众生跟佛没有缘,这一生就不能得度;而佛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不分有缘无缘,平等的示现,平等的教化。什么叫众生跟佛有缘?众生能信、能解、能行,这个众生与佛有缘,他这一生必定得度;众生看佛的示现、听佛的教诲不相信,不能理解,不知道奉行,这个人与佛无缘。所以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跟他没有缘,是他跟佛没有缘,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这样才能体会到佛心平等、佛心清净、佛心真诚。千万不要误会,佛说这个人与我无缘,我就不度他了,那佛的心还是不平等,佛的心还是不清净。所以这些微妙之处,我们必须要细心体会,才不至於把经的意思想错了,解错了。这第一句我们要学。
『修习大慈方便行』,「修」是修改、是修正,无量劫里头修习。我们今天学佛才学了几天、才学了几年,都感觉得厌烦,不想再修,那怎么能成就?这是佛菩萨表演给我们看的,他们永远不疲不厌,永不退转,精进不懈的在修学。学两个科目:一个是慈,一个是方便,这就是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慈方便」这四个字,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的心行包括尽了,佛的心是慈悲,佛的行是方便,一法不漏全都包括在其中。八万四千法门是方便门,无量法门是方便门,方便门所显现的就是无尽的慈悲,无尽的慈悲就落实在无量的方便,这个我们要懂得。
无量的方便表现在哪里?《华严》上明显的教导我们,表现在随类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我们从这个经开始研究到今天一年了,这一年当中我们看到华严会上,我们今天才看到初会的一部分,四十多个不同的族类,有同生众、有异生众,同生众是法身菩萨,异生众里面权教菩萨以下,声闻、缘觉、六道众生,从色界天、欲界天,八部鬼神,后面杂神众,这是我们讲族类。我们从这些族类上就体会到大慈方便,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诸佛菩萨有没有身?没有身,没有身才能现一切身。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够随意现身?我们执著这个身是自己,所以就不可能现第二个身。诸佛菩萨乃至声闻、缘觉,他们为什么能现种种身?他们不执著这个身是我。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无论现什么样的形相都自在,这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神通,孙悟空七十二变。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你就有这种神通能力?经上讲得很明白,得定你就有能力,通就现前了。但是定功夫有浅深不同,所以你神通的能力大小就不一样。你的定功愈深;换句话说,浅深差别在哪里?在你对於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放下程度多少;你放下几分,你得的小通;你放下多分,你就得大神通;你彻底放下,你就得圆满的神通。我们要是完全不能放下,不能放下你的智慧神通就不能现前。说实在话,智慧神通是每个人自己心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学得来的,也不是别人加持的,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出现品」里头一句话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世出世间、过去未来无所不知,那是智慧;什么是德相?德相就是无所不能。佛没有说,只有我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佛不是这个说法,大家统统都一样,平等平等。为什么你现在无所不知变成是一无所知,无所不能变成是一无所能,为什么会搞成这种地步?佛底下一句话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是一句话道破了!就是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所以你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德相不能现前。德是能力,相是相好。
我们在这个经里面看到,四十多种不同的族群,相不一样,都是诸佛如来称性变现的。我们从这个地方恍然大悟,我们今天所有这些色相,也是诸佛如来称性变现的,所以这才肯定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佛眼睛看众生是诸佛如来,众生看佛菩萨也是众生,外面的现相有没有改变?没有改变,众生见的是这个色相,诸佛如来见的也是这个色相,色相没有改变。但是我们的所见、所感、所受,确实有差别不同;凡夫著在相,著相不见性;诸佛如来见这个相,见相同时就见性,性相是一不是二。凡夫、权教菩萨性相是二,总合不拢来,这个问题出在这些地方。我们既然晓得问题之所以发生,现在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令一切众生恢复佛知佛见。
佛知佛见是我们自性本能,我们凡夫把本能忘掉了、迷失了,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了。迷的时候暂时不起作用,这个暂时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暂时大概时间很短,几个小时、几天,这个暂时可能是无量劫。无量劫为什么也说是暂时?你觉悟就清醒过来了,你要不觉,这个暂时的时间很长。这一觉悟、一回头,心性本能就现前了,问题是你几时回头?在你没有回头这一段时间,我们说暂时。因为佛菩萨晓得,你一定会回头,所有一切众生,包括阿鼻地狱,你一定会回头。那什么时候回头?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头要问你自己,这个不是佛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要问你自己。你自己什么时候想通了,想清楚、想明白了,决心回头,就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肯不肯?
为什么回头这么难?难在无量劫迷妄的习气太重了。现在也晓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不是好东西,应该要放下,可是事实上他就放不下。这是无量劫已经养成习惯,现在要把这个习惯改过来,难!虽然说难,不是不能改,真有人他就能改过来;由此可知,你有没有决心。决心从哪里来?决心是从真实的认知,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换句话说,你还没有放下,你还没有能彻底放下,你的认知浅,不够深;果然有相当深度的认知,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所以在佛法里头说,看你的智慧,看你理解的程度,从哪里看?从你放下多少上看,决不是从你的言论上看,从你实际行为上看,你究竟理解多少,你认识多少,这是一点都没有差误的。一分的认知就有一分的放下,这个认知我们叫看破,你真的有一分看破,你必定有一分放下,你有十分看破一定有十分放下。都属於「方便行」,佛在往昔无量劫修的什么?就修这个。
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这么长的时间迷惑、颠倒、错误,无量劫的习惯,现在还要用无量劫这么长的时间,把这些习气除得干干净净。怎么样能有效?那就一定要依教奉行。我们常讲,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肯定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是错误的,放弃自己的成见,完全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自己一定要明了,这不是跟佛菩萨走,不是被人牵著鼻子走,佛菩萨的教诲是我们自性的功德,这是随顺自性。佛菩萨决定不同凡人,凡人没有放下四相,没离四相,他有我、人、众生、寿者,他的想法,那是我们跟他走,被他牵著鼻子走的,那一点都不错。可是诸佛菩萨破了四相,破了四相他的言行就是心性,就是我们自己心性的流露,所以随顺诸佛菩萨的教诲,就是随顺我们自己的性德。你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欢欢喜喜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为什么?接受自己性德。
随顺自己的性德,这叫真正修行,这真修。不是随顺自己性德是相似的修学,你得的果报是相似的,相似的果报是什么?人天福报,不出三界,相似的善果。所以我们肯定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论,是从心性流露出来的,不是从他个人。我们说是从某一个人,这个人一定有分别、有执著,执著这个身是我。不执著身是我,他这个人就没有了;没有了,现这个身相,这叫示现,这个意思深。我们今天得到这个身相是没有办法,不能不得,业报!诸佛菩萨业消尽了,不但恶业尽了,善业也尽了。善恶都叫染业,所以我们对它另外用一个名词,称为净业。这个净业只是一个名号而已,实际上他著不著净业的相?他净业相也没有。他们身心清净跟虚空相等,所以他们的境界,我们称作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在《华严》里头也叫一真法界,在净土叫极乐世界,名称不一样,事实是一样,一桩事情。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读经?为什么要遵从佛经的教诲?你要不把它真搞清楚、搞明白,你不能死心塌地去学习。佛家经论就是我们自己真心、真如本性的流露,所以佛经称内典。不是他的内,是我自己的内,内就是心性,佛学称内学。然后你能不能体会到,释迦牟尼佛是我心性里面的释迦,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是我心性里面的毗卢遮那,我自性里面的阿弥陀佛,所以佛法里头才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释迦、弥陀、毗卢遮那不是外人,不是我心性之外有的,是我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那是自性的德相。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是跟自己学,不是跟外人学,跟阿弥陀佛学也是跟自己学,没有跟外人学,你不懂这个大道理,不能肯定这个事实,你在佛法修学,你的信心不坚固,你的信心不清净。人家说释迦牟尼佛是个人、印度人,你跟他学干什么?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也有圣人,孔子、老子都是圣人,你为什么不跟自己人学,去跟外国人学?我们听了这话有道理;什么道理?似是而非的道理,不是真道理。
一切会归到自性,那才叫真理。这个法门,世间只有佛法里头有,佛法以外没有,没有这个讲法。这种讲法、这种见地,我们冷静细心观察思惟,它是真的,它不是虚妄的,是世间人所谓的真理。真理是自性的性德,真理不在自性之外,自性之外没有真理。我们的信心是这样建立的,我们的理解是从这个地方发生的,正信正解。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人对事对物都循著这个信解,决定没有违背,这是菩萨行,正行!「信解行」圆满具足那就是果,不是说离开信解行之外别有一个果,那就错了,我们今天称它作佛果。
所以能信、能解、能行,果德上说『一切世间咸慰安』;「慰」是我们今天讲安慰,一切世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得到安慰。下面这个「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和平,中国人讲平安,和平安乐,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才能得安乐。由此可知,如果大家相处不和,是违背性德。不和是普遍的现象,诸位如果稍稍留意观察一下,无论大小团体都不和,社会上最小的团体是夫妇,两个人不和,那你这一生就够痛苦了。为什么不和?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各人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各人随顺自己的知见,这些知见全是错误的,全都是以自私自利为基础,这死路一条,愈迷愈深,愈陷愈苦,佛经里头称为可怜悯者。我们说得白一点,什么人最可怜?不能跟人和睦相处的人是最可怜的人;换句话说,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是最快乐的人。苦乐不在外头,你自己找的。
古时候的社会比现在好,现在科学技术虽然发达,物质文明进步,人与人不能相容。古时候物质文明虽然是比不上现在,人与人懂得相处,所以他们生活是快乐的,我们生活是悲哀的。我们看看古人的文字,看他们写的诗歌,看他们写的文章,描绘他们那个时候的生活状况,无论人过的什么生活,什么样的身分,都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真的是美!我们心目当中所向往的真善美慧,那个时候有。我们要问,为什么他们有,我们现在反而没有?这个答案在「教育」,古时候的人懂得,他重视教育。所以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就叫胎教,小孩还没出生,古人懂得母亲的思想、母亲的情绪,母亲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胎儿。所以在怀孕的时候,自己特别小心谨慎,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为什么?严格的讲,希望胎儿受好的影响,不要有坏的影响,怀孕十个月当中保持心境欢喜,不生烦恼,不发脾气,爱护自己儿女。今天的人哪懂得这个道理?现代社会真的《无量寿经》上佛所说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这有什么话说?
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幸遇到佛法,我们是受补习教育,中年才遇到,有很多人晚年才遇到,不幸中之大幸。纵然是晚年遇到,只要你能够真的抓住了,无量的功德利益还是得到。像我们居士林的老林长,陈光别老居士,真正听经是最后的四年,八十四岁开始听经,八十六岁往生,每天听经八个小时,一天都没有空过,他成就了。我们看他往生瑞相那么好,往生三个月前知道时间,他家人告诉我们,三个月之前,天天写八月初七、八月初七,写了十几个八月初七,八月初七那一天走的。所以纵然在晚年遇到,你能信、能解、能行,一样成就。而许多缘分好的,年轻时候就遇到了,遇到反而不能够相信,不能理解,不能奉行,反而不如老年人。老年接触到,实在讲有他的好处,他自己知道,在这个世间时间不长了,人生的际遇,这段路他走过,他明白,他了解,所以反而容易回头;时间虽然短,他真修。年轻人虽然时间长,还是迷惑颠倒,还是意气用事,随顺烦恼习气,很不容易回头,这一生遇到等於没有遇到,非常可惜!
偈颂虽然文字很少,含义深广无尽,佛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发心一定要发长远心,永远为一切世间的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仔细观察一切世间,尤其是现前的世界,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地区,众生的病根在哪里?通病是自私自利。我们如何表现?放下自私自利。通病是追求名闻利养,我们表现放下名闻利养。我们看这个地区、这个时代众生,贪瞋痴慢天天增上,我们的示现息灭贪瞋痴慢,做样子给他看。这就是「修习大慈方便行」,众生看了心里面得安慰。安慰程度的浅深,在他自己对於这些现相、言论,感受的深浅广狭之不同,没有诸佛菩萨给他示现,那怎么行?
在佛门里面,我们最敬仰的印光大师、禅宗的虚云老和尚,菩萨示现,不是凡人。他们的示现针对社会大众的通病,社会大众哪一个不追求物质的享受?他们示现粗茶淡饭,粗布衣裳。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照片,没有看过一张照片,虚老和尚穿的衣服当中没有补钉的,我没发现过,我看到他许多照片衣服上都有补钉。补了的衣服一样穿,只要洗得干干净净就好,教导我们要节俭,节俭是美德。我们纵然有多余的财富,帮助一些苦难的众生,好的给别人享受,别人不要的我们捡起来,自己受用。
佛陀当年在世如斯示现,那个时候的僧团,我们在经上看到,佛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天饮食都到外面托钵,衣服叫粪扫衣。什么叫粪扫衣?一般人衣服穿破了,丢弃不要了,把它捡来,捡来之后尽量去利用它,实在破的地方裁掉,还有可以用的地方,把它累积起来,积的量多了,再把它一块一块缝起来。严重破坏的,那就剪小块缝起来,这二十五条衣,破损不太严重的剪大块,就做成七条衣、五条衣,粪扫衣!所以一件衣里头,质料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缝好之后染色。
当年这些大圣大贤、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过这样的生活。我们愿不愿意、甘不甘心过这个日子?现在世间人不甘心、不愿意吃这个苦头。你不懂得这个苦吃的是一生,后来的福报,那众生就羡慕了,享受不尽的福报。众生不了解,尽可能的享受,把福报统统享光了,生生世世受苦。所以佛的示现慈悲方便行,「大慈方便行」,真实教诲,世间人不相信。所以这个世间是听骗不听劝,叫他尽情去享受,他相信,他马上就去了,那是骗他,魔骗他。佛劝导他,给你永恒的幸福,他不相信。魔骗他,眼前就有大福报,你可以尽情享受,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众生重视现实,什么现实?眼前叫现实,明天、明年的他就不顾了。
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我们现在明了能体会到,全是诸佛菩萨的化现,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所以我们今天看一切族群、一切宗教都是平等的。我们看看每一个宗教里面的神圣、贤哲,几乎没有一个不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示现,在物质生活都过得非常清苦。基督教的耶稣基督大家知道,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诸位仔细去观察,这些宗教里面的创始人、这些领袖,没有一个不是在物质生活上非常节俭,示现给世人看,以这个来劝导世人。口劝,自己做不到,人家不相信,他自己做到了。
经典里面所有一切经,哪一句话最重要?我在将近五十年学习之中,我得到了一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一句话最重要。「受」是完全接受,必须放弃自己的成见,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持」是保持,不是短时期的接受,要像此地讲的无量劫永恒接受,那叫持。我们以为物质生活清苦是个苦事情,实际上错了,完全错了!不知道简单的物质生活是大乐、大自在,世间人哪里懂?诸佛菩萨教给我们离苦得乐,怎么会教我们过苦日子?那是最乐、最幸福的生活,世间人不懂。世间人有病,天天打吗啡,天天吸毒,认为那个是乐。五欲六尘的享受就是打吗啡、就是吸毒,这种享受增长你的贪瞋痴慢,贪瞋痴是三毒。简单的物质生活与戒定慧相应,把你无量劫来这个病毒的根拔除,那怎么不乐?得大乐!
世间人没有智慧,迷惑颠倒,见不到,最高的物质享受他不懂,这就叫颠倒,这叫错乱。不但佛法里面的圣贤明白这个道理,中国古代古圣先王,我们看古老历史里面记载,三皇五帝他们懂得这个道理,他们生活居住的都非常简单朴实。古老经书里面讲,他们居住的是宫殿。什么叫宫?什么叫殿?不要以为宫殿是很豪华的建筑,那是以后的事情。远古时代,私人居住的地方就叫宫,宫是私人居住的地方;在一起办事的地方叫殿,搭个茅篷大家在一块开会办事,那也叫殿。挖个山洞自己在里面居住叫宫,都非常简单朴实,并没有豪华的宅第,没有!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是真正至高无上的享受,你才乐意选择这个生活方式,这个生活里头得大自在,真正的幸福美满在这里面,世间人找不到,佛菩萨晓得。
我们能不能放弃自己的成见?能不能放弃自己的迷惑?能不能放弃自己的这种种诱惑?随顺自性的性德,这才是佛家里面讲的转凡成圣。所以无量劫的烦恼习气染著,不放下,决定入不了门,不得其门而入。果然彻底放下了,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话意思深!佛法的契入对於大多数的人来说,大多数就是中等根性的人,在我们这个世间最好的方法就是多闻。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为这个世界众生选择法门,他说了两句名言:「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换句话说,我们要想契入诸佛境界,最有效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多听经。著重在多听,不一定在种类多。一部经、两部经就够了,多听!
中国古人所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自己会开悟。什么道理我们懂得,那一千遍念下来心定了,定能开慧。遍数少了,你的心不定,心不定不能开智慧。佛教给我们的原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一部经天天去念,老老实实去念,这是持戒。持戒就是守规矩,依照方法。念经的时候要用恭敬心,就如同听佛菩萨讲经说法,听佛菩萨教诲,恭恭敬敬的听,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是持戒。一心读诵、聆听,这就是修定。你听了之后有悟处,这是开智慧。一天不开智慧明天再念,一年不开智慧明年再念,锲而不舍,根利的三、五年智慧开了,根钝的十年、八年智慧也开了。这个方法古人传下来的,现代人不懂,反对背诵,不知道背诵的利益,背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不但是在做学问、修学佛法,即使对养生也是大道,因为身心清净,疾病就不生。病痛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生的。所以清净心能治病,治病根!
这些大道理古时候人容易懂,现在人不容易接受。现在是迷信科学,认为这个不合科学,迷信科学。古圣先贤的教诲被忽略了、被轻视了,现前遭到这么多的天灾人祸、这么多的灾难,还不晓得后悔,还不知道回头,为什么?找不出灾难的根源。灾难的根源是妄想分别执著,是自私自利,是贪瞋痴慢,他没找到这个根源。他们所寻求寻找的是物理,不晓得物理的根是心理。佛法法相唯识里面讲得最清楚,物是什么?物是相分;心是见分。相分从哪里来的?见分变现出来的,见分是相分的根。能够找到这个深处,可以解决许许多多问题,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根,距离真正的根非常接近。真正的根是什么?是自性,性相同源,都是从自证分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物理跟心理有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你把它分开就错误了;真正的因素,吉凶祸福的因素,你就找不到了。凭你自己的想像、猜测、判断,没有不错误的,这种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懂得,我们要明了,要认真努力来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让世间这些迷惑的人慢慢省悟过来。这就是有耐心,无量劫修习大慈方便行。
我们再将「大慈方便」说得更明显一点,就是落实。大慈是无条件的爱心,平等爱护一切众生,不分族类,不分国土,不分宗教,这叫大慈,平等的爱心。方便是什么?就是菩萨所行的六度,《华严经》文殊菩萨所讲的十波罗蜜,这是方便。第一是「布施」,文殊菩萨说布施,普贤菩萨说供养,我们以最极真诚恭敬的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布施供养。以我们的财力、物力、体力,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这叫布施供养,这是方便行。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现在所说的,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们就给与什么样的帮助。「持戒」是守法,我们对一切众生服务,一定要守礼、要守法,决定不会犯规,不会犯法。
「忍辱」是有耐心,纵然困难迫切在眼前,也要有耐心去应付,不能急躁,欲速则不达。要懂得观机,人事之机,时节因缘之机,时代环境之机,都要观察清楚,我们才能像佛在经上教导我们契机契理,这个事情才能成就。「精进」,进是进步,特别著重在精,精是纯而不杂。纯是什么?纯善无恶,不夹杂丝毫的恶念、恶意、恶行。什么是恶?於众生不利的,於自己有利的,这是恶;於自己不利,於众生有利的是善;这个说法是方便说,教初学。真实说是自他两利,无比殊胜的利益;但是初学的人他不懂。刻苦耐劳的生活是无比的利益,自利,世间人不懂,这个层次高了。
「禅定」用现在的话来说,浅而言之,是胸有主宰,有清净坚定的信心,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尤其是现代社会,《楞严经》上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不管你怎么说、你怎么做,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立刻就能辨别是善是恶、是邪是正,不会被外境动摇,这是禅定。我们做的是正法、是善法,你赞叹,我不受你的动摇,我还是全心全力做;你毁谤,我也不受动摇,我还是如理如法去做。不会说你赞叹我就欢喜,多做一点,你毁谤我就生气,少做一点,那你就被外面环境所转了。《楞严经》上说得多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不被环境转,我就能转环境。换句话说,我不被社会风气所染,我就有能力转变社会风气,这是禅定。「般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对於眼前事理清楚明了,过去、未来无有不清楚,无有不明了,我们的行是行六度,方便行。这一切世间无量无边的众生,六道十法界众生,他们看到了,他们听到了,都生欢喜心,都得到安慰,都得到平安,逐渐逐渐帮助他们和睦相处,平等的对待,佛陀教化才能收到真实的效果。全在我们自己觉悟,全在我们自己修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干闼婆王偈颂,第五首:
【佛於往昔无量劫,修习大慈方便行,一切世间咸慰安,此道普音能悟入。】
在长行里面我们读到喜步普音干闼婆王,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如云广布普荫泽一切众生」,所以在赞颂里面,叙说他自己修行证果的方便门。我们在这里面怎样来学习,这是我们现前重要的课题。
『佛於往昔无量劫』,这一句是叙说时间之长远,显示出佛利生行愿的广大。利生,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为众生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永恒的,无有间断的,不是一时一处。众生有缘佛菩萨要做,众生没有缘佛菩萨也做,佛家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个度是不是佛度?不是的。佛帮助众生不分有缘无缘,众生的成就确实在跟佛有缘无缘,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懂得。众生跟佛有缘,众生这一生得度,众生跟佛没有缘,这一生就不能得度;而佛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不分有缘无缘,平等的示现,平等的教化。什么叫众生跟佛有缘?众生能信、能解、能行,这个众生与佛有缘,他这一生必定得度;众生看佛的示现、听佛的教诲不相信,不能理解,不知道奉行,这个人与佛无缘。所以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跟他没有缘,是他跟佛没有缘,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这样才能体会到佛心平等、佛心清净、佛心真诚。千万不要误会,佛说这个人与我无缘,我就不度他了,那佛的心还是不平等,佛的心还是不清净。所以这些微妙之处,我们必须要细心体会,才不至於把经的意思想错了,解错了。这第一句我们要学。
『修习大慈方便行』,「修」是修改、是修正,无量劫里头修习。我们今天学佛才学了几天、才学了几年,都感觉得厌烦,不想再修,那怎么能成就?这是佛菩萨表演给我们看的,他们永远不疲不厌,永不退转,精进不懈的在修学。学两个科目:一个是慈,一个是方便,这就是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慈方便」这四个字,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的心行包括尽了,佛的心是慈悲,佛的行是方便,一法不漏全都包括在其中。八万四千法门是方便门,无量法门是方便门,方便门所显现的就是无尽的慈悲,无尽的慈悲就落实在无量的方便,这个我们要懂得。
无量的方便表现在哪里?《华严》上明显的教导我们,表现在随类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我们从这个经开始研究到今天一年了,这一年当中我们看到华严会上,我们今天才看到初会的一部分,四十多个不同的族类,有同生众、有异生众,同生众是法身菩萨,异生众里面权教菩萨以下,声闻、缘觉、六道众生,从色界天、欲界天,八部鬼神,后面杂神众,这是我们讲族类。我们从这些族类上就体会到大慈方便,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诸佛菩萨有没有身?没有身,没有身才能现一切身。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够随意现身?我们执著这个身是自己,所以就不可能现第二个身。诸佛菩萨乃至声闻、缘觉,他们为什么能现种种身?他们不执著这个身是我。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无论现什么样的形相都自在,这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神通,孙悟空七十二变。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你就有这种神通能力?经上讲得很明白,得定你就有能力,通就现前了。但是定功夫有浅深不同,所以你神通的能力大小就不一样。你的定功愈深;换句话说,浅深差别在哪里?在你对於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放下程度多少;你放下几分,你得的小通;你放下多分,你就得大神通;你彻底放下,你就得圆满的神通。我们要是完全不能放下,不能放下你的智慧神通就不能现前。说实在话,智慧神通是每个人自己心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学得来的,也不是别人加持的,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出现品」里头一句话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世出世间、过去未来无所不知,那是智慧;什么是德相?德相就是无所不能。佛没有说,只有我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佛不是这个说法,大家统统都一样,平等平等。为什么你现在无所不知变成是一无所知,无所不能变成是一无所能,为什么会搞成这种地步?佛底下一句话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是一句话道破了!就是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所以你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德相不能现前。德是能力,相是相好。
我们在这个经里面看到,四十多种不同的族群,相不一样,都是诸佛如来称性变现的。我们从这个地方恍然大悟,我们今天所有这些色相,也是诸佛如来称性变现的,所以这才肯定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佛眼睛看众生是诸佛如来,众生看佛菩萨也是众生,外面的现相有没有改变?没有改变,众生见的是这个色相,诸佛如来见的也是这个色相,色相没有改变。但是我们的所见、所感、所受,确实有差别不同;凡夫著在相,著相不见性;诸佛如来见这个相,见相同时就见性,性相是一不是二。凡夫、权教菩萨性相是二,总合不拢来,这个问题出在这些地方。我们既然晓得问题之所以发生,现在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令一切众生恢复佛知佛见。
佛知佛见是我们自性本能,我们凡夫把本能忘掉了、迷失了,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了。迷的时候暂时不起作用,这个暂时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暂时大概时间很短,几个小时、几天,这个暂时可能是无量劫。无量劫为什么也说是暂时?你觉悟就清醒过来了,你要不觉,这个暂时的时间很长。这一觉悟、一回头,心性本能就现前了,问题是你几时回头?在你没有回头这一段时间,我们说暂时。因为佛菩萨晓得,你一定会回头,所有一切众生,包括阿鼻地狱,你一定会回头。那什么时候回头?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头要问你自己,这个不是佛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要问你自己。你自己什么时候想通了,想清楚、想明白了,决心回头,就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肯不肯?
为什么回头这么难?难在无量劫迷妄的习气太重了。现在也晓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不是好东西,应该要放下,可是事实上他就放不下。这是无量劫已经养成习惯,现在要把这个习惯改过来,难!虽然说难,不是不能改,真有人他就能改过来;由此可知,你有没有决心。决心从哪里来?决心是从真实的认知,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换句话说,你还没有放下,你还没有能彻底放下,你的认知浅,不够深;果然有相当深度的认知,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所以在佛法里头说,看你的智慧,看你理解的程度,从哪里看?从你放下多少上看,决不是从你的言论上看,从你实际行为上看,你究竟理解多少,你认识多少,这是一点都没有差误的。一分的认知就有一分的放下,这个认知我们叫看破,你真的有一分看破,你必定有一分放下,你有十分看破一定有十分放下。都属於「方便行」,佛在往昔无量劫修的什么?就修这个。
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这么长的时间迷惑、颠倒、错误,无量劫的习惯,现在还要用无量劫这么长的时间,把这些习气除得干干净净。怎么样能有效?那就一定要依教奉行。我们常讲,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肯定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是错误的,放弃自己的成见,完全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自己一定要明了,这不是跟佛菩萨走,不是被人牵著鼻子走,佛菩萨的教诲是我们自性的功德,这是随顺自性。佛菩萨决定不同凡人,凡人没有放下四相,没离四相,他有我、人、众生、寿者,他的想法,那是我们跟他走,被他牵著鼻子走的,那一点都不错。可是诸佛菩萨破了四相,破了四相他的言行就是心性,就是我们自己心性的流露,所以随顺诸佛菩萨的教诲,就是随顺我们自己的性德。你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欢欢喜喜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为什么?接受自己性德。
随顺自己的性德,这叫真正修行,这真修。不是随顺自己性德是相似的修学,你得的果报是相似的,相似的果报是什么?人天福报,不出三界,相似的善果。所以我们肯定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论,是从心性流露出来的,不是从他个人。我们说是从某一个人,这个人一定有分别、有执著,执著这个身是我。不执著身是我,他这个人就没有了;没有了,现这个身相,这叫示现,这个意思深。我们今天得到这个身相是没有办法,不能不得,业报!诸佛菩萨业消尽了,不但恶业尽了,善业也尽了。善恶都叫染业,所以我们对它另外用一个名词,称为净业。这个净业只是一个名号而已,实际上他著不著净业的相?他净业相也没有。他们身心清净跟虚空相等,所以他们的境界,我们称作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在《华严》里头也叫一真法界,在净土叫极乐世界,名称不一样,事实是一样,一桩事情。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读经?为什么要遵从佛经的教诲?你要不把它真搞清楚、搞明白,你不能死心塌地去学习。佛家经论就是我们自己真心、真如本性的流露,所以佛经称内典。不是他的内,是我自己的内,内就是心性,佛学称内学。然后你能不能体会到,释迦牟尼佛是我心性里面的释迦,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是我心性里面的毗卢遮那,我自性里面的阿弥陀佛,所以佛法里头才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释迦、弥陀、毗卢遮那不是外人,不是我心性之外有的,是我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那是自性的德相。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是跟自己学,不是跟外人学,跟阿弥陀佛学也是跟自己学,没有跟外人学,你不懂这个大道理,不能肯定这个事实,你在佛法修学,你的信心不坚固,你的信心不清净。人家说释迦牟尼佛是个人、印度人,你跟他学干什么?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也有圣人,孔子、老子都是圣人,你为什么不跟自己人学,去跟外国人学?我们听了这话有道理;什么道理?似是而非的道理,不是真道理。
一切会归到自性,那才叫真理。这个法门,世间只有佛法里头有,佛法以外没有,没有这个讲法。这种讲法、这种见地,我们冷静细心观察思惟,它是真的,它不是虚妄的,是世间人所谓的真理。真理是自性的性德,真理不在自性之外,自性之外没有真理。我们的信心是这样建立的,我们的理解是从这个地方发生的,正信正解。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人对事对物都循著这个信解,决定没有违背,这是菩萨行,正行!「信解行」圆满具足那就是果,不是说离开信解行之外别有一个果,那就错了,我们今天称它作佛果。
所以能信、能解、能行,果德上说『一切世间咸慰安』;「慰」是我们今天讲安慰,一切世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得到安慰。下面这个「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和平,中国人讲平安,和平安乐,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才能得安乐。由此可知,如果大家相处不和,是违背性德。不和是普遍的现象,诸位如果稍稍留意观察一下,无论大小团体都不和,社会上最小的团体是夫妇,两个人不和,那你这一生就够痛苦了。为什么不和?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各人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各人随顺自己的知见,这些知见全是错误的,全都是以自私自利为基础,这死路一条,愈迷愈深,愈陷愈苦,佛经里头称为可怜悯者。我们说得白一点,什么人最可怜?不能跟人和睦相处的人是最可怜的人;换句话说,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是最快乐的人。苦乐不在外头,你自己找的。
古时候的社会比现在好,现在科学技术虽然发达,物质文明进步,人与人不能相容。古时候物质文明虽然是比不上现在,人与人懂得相处,所以他们生活是快乐的,我们生活是悲哀的。我们看看古人的文字,看他们写的诗歌,看他们写的文章,描绘他们那个时候的生活状况,无论人过的什么生活,什么样的身分,都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真的是美!我们心目当中所向往的真善美慧,那个时候有。我们要问,为什么他们有,我们现在反而没有?这个答案在「教育」,古时候的人懂得,他重视教育。所以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就叫胎教,小孩还没出生,古人懂得母亲的思想、母亲的情绪,母亲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胎儿。所以在怀孕的时候,自己特别小心谨慎,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为什么?严格的讲,希望胎儿受好的影响,不要有坏的影响,怀孕十个月当中保持心境欢喜,不生烦恼,不发脾气,爱护自己儿女。今天的人哪懂得这个道理?现代社会真的《无量寿经》上佛所说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这有什么话说?
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幸遇到佛法,我们是受补习教育,中年才遇到,有很多人晚年才遇到,不幸中之大幸。纵然是晚年遇到,只要你能够真的抓住了,无量的功德利益还是得到。像我们居士林的老林长,陈光别老居士,真正听经是最后的四年,八十四岁开始听经,八十六岁往生,每天听经八个小时,一天都没有空过,他成就了。我们看他往生瑞相那么好,往生三个月前知道时间,他家人告诉我们,三个月之前,天天写八月初七、八月初七,写了十几个八月初七,八月初七那一天走的。所以纵然在晚年遇到,你能信、能解、能行,一样成就。而许多缘分好的,年轻时候就遇到了,遇到反而不能够相信,不能理解,不能奉行,反而不如老年人。老年接触到,实在讲有他的好处,他自己知道,在这个世间时间不长了,人生的际遇,这段路他走过,他明白,他了解,所以反而容易回头;时间虽然短,他真修。年轻人虽然时间长,还是迷惑颠倒,还是意气用事,随顺烦恼习气,很不容易回头,这一生遇到等於没有遇到,非常可惜!
偈颂虽然文字很少,含义深广无尽,佛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发心一定要发长远心,永远为一切世间的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仔细观察一切世间,尤其是现前的世界,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地区,众生的病根在哪里?通病是自私自利。我们如何表现?放下自私自利。通病是追求名闻利养,我们表现放下名闻利养。我们看这个地区、这个时代众生,贪瞋痴慢天天增上,我们的示现息灭贪瞋痴慢,做样子给他看。这就是「修习大慈方便行」,众生看了心里面得安慰。安慰程度的浅深,在他自己对於这些现相、言论,感受的深浅广狭之不同,没有诸佛菩萨给他示现,那怎么行?
在佛门里面,我们最敬仰的印光大师、禅宗的虚云老和尚,菩萨示现,不是凡人。他们的示现针对社会大众的通病,社会大众哪一个不追求物质的享受?他们示现粗茶淡饭,粗布衣裳。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照片,没有看过一张照片,虚老和尚穿的衣服当中没有补钉的,我没发现过,我看到他许多照片衣服上都有补钉。补了的衣服一样穿,只要洗得干干净净就好,教导我们要节俭,节俭是美德。我们纵然有多余的财富,帮助一些苦难的众生,好的给别人享受,别人不要的我们捡起来,自己受用。
佛陀当年在世如斯示现,那个时候的僧团,我们在经上看到,佛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天饮食都到外面托钵,衣服叫粪扫衣。什么叫粪扫衣?一般人衣服穿破了,丢弃不要了,把它捡来,捡来之后尽量去利用它,实在破的地方裁掉,还有可以用的地方,把它累积起来,积的量多了,再把它一块一块缝起来。严重破坏的,那就剪小块缝起来,这二十五条衣,破损不太严重的剪大块,就做成七条衣、五条衣,粪扫衣!所以一件衣里头,质料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缝好之后染色。
当年这些大圣大贤、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过这样的生活。我们愿不愿意、甘不甘心过这个日子?现在世间人不甘心、不愿意吃这个苦头。你不懂得这个苦吃的是一生,后来的福报,那众生就羡慕了,享受不尽的福报。众生不了解,尽可能的享受,把福报统统享光了,生生世世受苦。所以佛的示现慈悲方便行,「大慈方便行」,真实教诲,世间人不相信。所以这个世间是听骗不听劝,叫他尽情去享受,他相信,他马上就去了,那是骗他,魔骗他。佛劝导他,给你永恒的幸福,他不相信。魔骗他,眼前就有大福报,你可以尽情享受,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众生重视现实,什么现实?眼前叫现实,明天、明年的他就不顾了。
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我们现在明了能体会到,全是诸佛菩萨的化现,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所以我们今天看一切族群、一切宗教都是平等的。我们看看每一个宗教里面的神圣、贤哲,几乎没有一个不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示现,在物质生活都过得非常清苦。基督教的耶稣基督大家知道,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诸位仔细去观察,这些宗教里面的创始人、这些领袖,没有一个不是在物质生活上非常节俭,示现给世人看,以这个来劝导世人。口劝,自己做不到,人家不相信,他自己做到了。
经典里面所有一切经,哪一句话最重要?我在将近五十年学习之中,我得到了一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一句话最重要。「受」是完全接受,必须放弃自己的成见,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持」是保持,不是短时期的接受,要像此地讲的无量劫永恒接受,那叫持。我们以为物质生活清苦是个苦事情,实际上错了,完全错了!不知道简单的物质生活是大乐、大自在,世间人哪里懂?诸佛菩萨教给我们离苦得乐,怎么会教我们过苦日子?那是最乐、最幸福的生活,世间人不懂。世间人有病,天天打吗啡,天天吸毒,认为那个是乐。五欲六尘的享受就是打吗啡、就是吸毒,这种享受增长你的贪瞋痴慢,贪瞋痴是三毒。简单的物质生活与戒定慧相应,把你无量劫来这个病毒的根拔除,那怎么不乐?得大乐!
世间人没有智慧,迷惑颠倒,见不到,最高的物质享受他不懂,这就叫颠倒,这叫错乱。不但佛法里面的圣贤明白这个道理,中国古代古圣先王,我们看古老历史里面记载,三皇五帝他们懂得这个道理,他们生活居住的都非常简单朴实。古老经书里面讲,他们居住的是宫殿。什么叫宫?什么叫殿?不要以为宫殿是很豪华的建筑,那是以后的事情。远古时代,私人居住的地方就叫宫,宫是私人居住的地方;在一起办事的地方叫殿,搭个茅篷大家在一块开会办事,那也叫殿。挖个山洞自己在里面居住叫宫,都非常简单朴实,并没有豪华的宅第,没有!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是真正至高无上的享受,你才乐意选择这个生活方式,这个生活里头得大自在,真正的幸福美满在这里面,世间人找不到,佛菩萨晓得。
我们能不能放弃自己的成见?能不能放弃自己的迷惑?能不能放弃自己的这种种诱惑?随顺自性的性德,这才是佛家里面讲的转凡成圣。所以无量劫的烦恼习气染著,不放下,决定入不了门,不得其门而入。果然彻底放下了,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话意思深!佛法的契入对於大多数的人来说,大多数就是中等根性的人,在我们这个世间最好的方法就是多闻。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为这个世界众生选择法门,他说了两句名言:「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换句话说,我们要想契入诸佛境界,最有效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多听经。著重在多听,不一定在种类多。一部经、两部经就够了,多听!
中国古人所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自己会开悟。什么道理我们懂得,那一千遍念下来心定了,定能开慧。遍数少了,你的心不定,心不定不能开智慧。佛教给我们的原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一部经天天去念,老老实实去念,这是持戒。持戒就是守规矩,依照方法。念经的时候要用恭敬心,就如同听佛菩萨讲经说法,听佛菩萨教诲,恭恭敬敬的听,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是持戒。一心读诵、聆听,这就是修定。你听了之后有悟处,这是开智慧。一天不开智慧明天再念,一年不开智慧明年再念,锲而不舍,根利的三、五年智慧开了,根钝的十年、八年智慧也开了。这个方法古人传下来的,现代人不懂,反对背诵,不知道背诵的利益,背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不但是在做学问、修学佛法,即使对养生也是大道,因为身心清净,疾病就不生。病痛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生的。所以清净心能治病,治病根!
这些大道理古时候人容易懂,现在人不容易接受。现在是迷信科学,认为这个不合科学,迷信科学。古圣先贤的教诲被忽略了、被轻视了,现前遭到这么多的天灾人祸、这么多的灾难,还不晓得后悔,还不知道回头,为什么?找不出灾难的根源。灾难的根源是妄想分别执著,是自私自利,是贪瞋痴慢,他没找到这个根源。他们所寻求寻找的是物理,不晓得物理的根是心理。佛法法相唯识里面讲得最清楚,物是什么?物是相分;心是见分。相分从哪里来的?见分变现出来的,见分是相分的根。能够找到这个深处,可以解决许许多多问题,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根,距离真正的根非常接近。真正的根是什么?是自性,性相同源,都是从自证分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物理跟心理有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你把它分开就错误了;真正的因素,吉凶祸福的因素,你就找不到了。凭你自己的想像、猜测、判断,没有不错误的,这种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懂得,我们要明了,要认真努力来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让世间这些迷惑的人慢慢省悟过来。这就是有耐心,无量劫修习大慈方便行。
我们再将「大慈方便」说得更明显一点,就是落实。大慈是无条件的爱心,平等爱护一切众生,不分族类,不分国土,不分宗教,这叫大慈,平等的爱心。方便是什么?就是菩萨所行的六度,《华严经》文殊菩萨所讲的十波罗蜜,这是方便。第一是「布施」,文殊菩萨说布施,普贤菩萨说供养,我们以最极真诚恭敬的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布施供养。以我们的财力、物力、体力,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这叫布施供养,这是方便行。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现在所说的,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们就给与什么样的帮助。「持戒」是守法,我们对一切众生服务,一定要守礼、要守法,决定不会犯规,不会犯法。
「忍辱」是有耐心,纵然困难迫切在眼前,也要有耐心去应付,不能急躁,欲速则不达。要懂得观机,人事之机,时节因缘之机,时代环境之机,都要观察清楚,我们才能像佛在经上教导我们契机契理,这个事情才能成就。「精进」,进是进步,特别著重在精,精是纯而不杂。纯是什么?纯善无恶,不夹杂丝毫的恶念、恶意、恶行。什么是恶?於众生不利的,於自己有利的,这是恶;於自己不利,於众生有利的是善;这个说法是方便说,教初学。真实说是自他两利,无比殊胜的利益;但是初学的人他不懂。刻苦耐劳的生活是无比的利益,自利,世间人不懂,这个层次高了。
「禅定」用现在的话来说,浅而言之,是胸有主宰,有清净坚定的信心,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尤其是现代社会,《楞严经》上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不管你怎么说、你怎么做,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立刻就能辨别是善是恶、是邪是正,不会被外境动摇,这是禅定。我们做的是正法、是善法,你赞叹,我不受你的动摇,我还是全心全力做;你毁谤,我也不受动摇,我还是如理如法去做。不会说你赞叹我就欢喜,多做一点,你毁谤我就生气,少做一点,那你就被外面环境所转了。《楞严经》上说得多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不被环境转,我就能转环境。换句话说,我不被社会风气所染,我就有能力转变社会风气,这是禅定。「般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对於眼前事理清楚明了,过去、未来无有不清楚,无有不明了,我们的行是行六度,方便行。这一切世间无量无边的众生,六道十法界众生,他们看到了,他们听到了,都生欢喜心,都得到安慰,都得到平安,逐渐逐渐帮助他们和睦相处,平等的对待,佛陀教化才能收到真实的效果。全在我们自己觉悟,全在我们自己修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