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三七卷) 香港 档名:12-017-0237
请掀开经本,月天子偈颂第七首看起:
【佛为一切福所依。譬如大地持宫室。巧示离忧安稳道。不动能知此方便。】
这是普游不动光天子,他修学的法门是「能持清净月普现十方解脱门」。我们看他的赞颂,这首报告对我们来讲,特别是我们现前的环境,很有帮助。清凉大师注解里面也注得很好,第一句『佛为一切福所依』,大师说「月为凉本」,这从比喻上说的,月亮是清凉之根本。用月来比喻佛,佛是佛性,佛性是一切福的根本依,而佛身,证得佛的这个人,他的教诲是一切福的增上依,如果没有诸佛如来的教诲,我们虽有自性,但是隐埋在烦恼之中,不能现前,福还是没有,把福就变成祸。「祸福」两个字形象非常接近,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宗造字就很有学问,就很有智慧,告诉我们祸福相差无几,实在讲在一念之间。一念觉,祸就变成福;一念迷,福就变成祸。祸跟福,体是一个,作用大大的不相同。
佛是代表觉悟,觉悟就是一切福;不是佛就是迷,迷了就是一切祸。一切祸是依迷,一切福是依觉,这个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什么叫觉?不迷就是觉。什么叫迷?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就是迷。为什么要这样说法?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觉心不动,所以觉悟的人心是定的,觉悟的人心是静的,迷才妄动,一个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是迷。佛菩萨绝对不胡思乱想,不但胡思乱想没有,我们讲正当的想法、利益众生的想法佛也没有,那个才叫做正念分明。经典里面常常比喻,那个比喻都非常有意义、有智慧,觉悟的人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你看觉悟了,觉悟的心叫大圆镜智。我们想想,镜子它的作用是照见,它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妄想?什么都没有,真的是一念不生,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妄想,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照见。照见是觉,才有一个念头起来就不觉,那就是无明。
无明是个动相,觉心是个静相。我们要问自己,到底是迷是觉?你就看心,古人讲观心,你看你自己的心是静的还是动的,如果自己心在动就是不觉。大经大论里面讲得太清楚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动相。相宗讲得好,「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相就出来了,「境界为缘长六粗」,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么样变现出来的。变现出来的相,相是幻相,《金刚经》上面讲「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十法界的真相,十法界的事实真相,它不是实在的,它没有存在。换句话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根本就不存在,刹那刹那在那里转变,转变的速度太快了。什么原因叫它转变?就是无明,就是妄想,叫它转变,它是虚幻的,它不是真实的。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体会得之后你心就安了。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心安是定,定能开智慧,理得是智慧开了。定帮助你开慧,慧帮助你更深一层的定功,我们讲理得心安、心安理得,就这个意思,定跟慧相辅相成。与定慧相应的是一切福,与定慧相反的是一切灾难。
懂得这一句,我们想趋吉避凶、想离祸得福,到哪里求?要到佛门里面来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今天佛门在哪里?一般寺庙算不算佛门?难!世尊在楞严会上说得好,末法时期,实际上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五浊恶世。佛法讲的是五五百年之后,五个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照西洋人的说法正好是这个时候,依照中国历史记载说的,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几年,斗诤坚固到极处。人与人不能够容忍,人与一切万物也不能够容忍,所以引起人的反抗,物的反抗,人的反抗是人祸,物的反抗是天灾,天灾人祸一起来了。怎么来的?我们自己惹出来的,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自己惹出来的,那就得自作自受。祸惹出来,纰漏捅出来,怎么办?后悔莫及!佛说我们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求佛到哪里求?真的难!可是佛菩萨住不住世?肯定住世,这个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得很多,推理上也能想得到,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菩萨慈悲爱护一切众生,众生愈是有灾难,那个爱心愈偏重,这是一定的道理。父母疼爱子女,子女多了,哪一个子女最辛苦的,他会特别多观照一点,这是正常的。诸佛菩萨亦复如是,今天我们这个世间众生遭遇到这样的大灾大难,佛菩萨哪有不来的道理?我们要如何辨别这个人是佛弟子、还是魔的弟子,我们从哪里辨别?佛家的经典就是标准。修行的人,传法的人,他的心行跟经典里面所说的相应,这是佛弟子,如果跟经典所说的相反是魔弟子,於是我们就很清楚的能够辨别。
尤其在修学过程当中,要掌握佛陀教诲的原理原则,我们自然就能得受用,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拿它来做修学的纲领。净宗学会成立,在佛陀教诲里面,我们采取《观经》的净业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学,菩萨六波罗蜜,普贤十愿,我们选这五个科目。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与这五个科目相应,这是跟著佛学,一定得一切福;如果与这个科目相违背,我们就离开佛了,离开佛就跟魔走了,跟魔走,得的是一切灾祸。三福里面彻始彻终就是前面两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父母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一切众生是我们的父母,一切众生都孝养了,哪有亲生的父母不孝养,没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意思是广义不是狭义。师长就是诸佛如来,哪些是我们的师长?一切众生是我们的师长。开始学习的时候,把一切众生当作父母、佛陀来看待,以孝顺父母的心孝顺一切众生,以尊敬佛陀的心尊敬一切众生,从这里扎根。一切善人是父母、是佛菩萨,一切恶人也是父母、也是佛菩萨,孝敬的心永远不变,这是我们一生修行证果的根基。什么人能在这个地方奠定根基,他一生决定成就;像《华严经》的善财,《法华经》的龙女,一生决定圆满成佛。有这个理念的人太少了,所以修行成佛的人不多。什么人有这个理念,什么人成就,为什么他能成就?因为这是事实真相,绝不是假设的,绝不是我们应该要这样看法,不是的,事实如是。
讲到究竟处,父母、师长是什么?是我们的真如自性,不是别的。念佛人,我相信大家都听过有这么两句话,「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总听过这两句话。我们对父母呢?自性的父母,唯心的家庭。再扩大到社会,扩大到国家,扩大到一切族类,扩大到十法界,何尝不是自性?芸芸众生是自性众生,十法界的依报是唯心法界。自性众生,唯心法界,它不是一个整体是什么?极乐世界即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们娑婆世界又何尝不是自性释迦,唯心娑婆?一个道理!一通一切都贯通了,只是迷人不承认,迷人不相信,那就没法子;觉悟的人肯定,觉悟的人深信不疑。所以觉悟的人决定是用真诚、清净、平等、觉悟、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五种心就是真心,这五种心就是性德,就是佛心,菩萨心。佛怎么处事待人接物?菩萨怎么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十个字,这十个字要圆满的落实。
我们是凡夫,无量劫来烦恼习气深重,烦恼习气必须要把它消除,不消除那继续不断还搞六道轮回,你这一生不能成就。要想消除烦恼,就要认真的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如何把烦恼淘汰尽?这一句话,「不见世间过」,烦恼习气统统淘汰尽了。我们看古往今来真正修行人,只见自己过,不见世间过,这样的人肯定一生成佛,他的成就之殊胜,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六祖坛经》里就是教我们这个,这是《坛经》里最重要的一句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反过来,若见世间过,不是真修行人!世间没有过失。蕅益大师开示里也有说过,「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跟六祖两句话一个意思。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就是说我们面对一切人、一切物,这里头没有好丑,也就是说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邪正。而好丑、是非、邪正、善恶,是从我们自己烦恼里生起来的;换句话说,从自己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那个境界是一真法界,那个境界是佛的法界,佛华严的境界。
所以真正会修行人,怎么修?念头才一动,马上就回过头来回光返照,「我又在打妄想了,我又起分别、又生执著了」,你这一觉悟,妄想分别执著马上就下去了,正是禅家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何以一觉,外面境界是平等的,没有过失?外面境界你就真正见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就见到了。十法界,所谓是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平等的,地狱法界跟诸佛法界完全平等,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古德用比喻来给我们说,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拿黄金,同样的分量、同样的成色,造十个像:佛像、菩萨像、声闻、缘觉、天人、修罗到饿鬼、畜生、地狱,摆在面前它平等的;全都是黄金,成色都一样,卖的价钱也完全相等,它平等的,完全相同,只是现的相不一样。为什么十法界会有苦乐?苦乐是从你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你本来不苦,你为什么要那么苦?你自找苦吃!不是别人给苦给你吃的,自找苦吃!不了解事实真相,还要怨天尤人,人对不起他,老天爷也对不起他,其实谁对不起他?自己对不起自己。觉悟的人知道自己对不起自己,与一切人事环境毫无交涉,这是真正修行人,真正搞清楚、真正搞明白了。所以诸佛菩萨了解事实真相,在一切境缘当中,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他永远不动心。心地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觉,一念觉就恢复了,这是「佛为一切福所依」。处事待人接物,不管是看有情众生、无情众生,真的,都是对父母那种孝敬心,对佛陀那种恭敬心来接待,决定没有丝毫差异,这个人所有一切灾难统统没有了。像白衣神咒里面说的「一切灾殃化为尘」,大水不能漂你,劫火也不能烧你,你已经证得金刚不坏身。这句经文的意思很深很深、很广很广,我们这样才认识什么是佛,理上的佛是真如自性,事上的佛是修行证果的人,理事是一,不二。我们认识不清楚,佛从哪里学起?要认识清楚,那就决定不能离开闻薰这个法门,读诵研究,听经闻法,长时间的薰习,慢慢我们就能够觉悟,就能够回头。
下一句是比喻,『譬如大地持宫室』。清凉大师的解释我们念一念,「应言大风持宫」,清凉大师说经文上是大地,应该说大风持宫,「而今云尔,即是转喻,大地如佛,宫室如福」。这个比喻是转喻,把大地比作佛,宫殿比作福,宫殿建立在地上,宫殿是比喻福。福要依靠佛,你才有福,你要不依靠佛,这个福不是真正的福,这话说得有理。也就是依靠真正的觉性,这个福报是真的,不是依靠真正的觉性,那福报是假的,佛家里面讲有漏的福报,有漏的福报不是真的。三界有漏福报,世间人修福都是修这种福;换句话说,他不是依真心修的福,他是依妄心修的福,也就是妄想执著没有放下,这种人修福,不是大地,是大风,不能够恒久。佛经里面讲的菩提心,我们现在不讲菩提心,讲菩提心大家不懂,我们现在讲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大家好懂,其实我说的这五个就是菩提心。世尊跟古来祖师大德,讲菩提心讲三个,佛说至诚心,菩萨说直心,这是菩提心之体,我说真诚,真诚就是菩提心的本体;清净、平等就是深心,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回向发愿心是处事待人接物,他受用,我们说正觉、慈悲,正觉、慈悲是他受用。为了契现代人的根机,我们把菩提心说成五句十个字,常存此心,我们这个福就建在大地上,这个宫室就建在大地上,这是依佛,不能不知道。
菩提心表现在外面一定是菩萨行,过菩萨的生活行为了。菩萨行的纲领是看破、放下,看破的意思是对於一切法通达明了,不迷惑;放下,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也就是不再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放下。表现给人看的是得大自在,与一切众生相处随缘而不攀缘,那是菩萨生活,那是佛华严的样子。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在《华严经》末后用很大的篇幅,四十卷,《华严经》八十卷,用一半的分量,以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识表演给我们看。这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就是整个社会,无论你过的是什么生活,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不是自在随缘,每一个人都过佛菩萨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是圆成佛道,善人是佛菩萨,恶人也是佛菩萨。甘露火王,那是我们凡夫心目当中的暴君、恶王,不讲道理,动不动就杀人,是菩萨;伐苏蜜多女,我们世间人讲妓女,是菩萨,是佛;胜热婆罗门表现的愚痴,我们今天讲无知,是佛,是菩萨。证明蕅益大师所讲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一个不是诸佛,没有一个不是菩萨。那种恭敬心、孝顺心、供养心油然而生,你才真正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这个人是用菩提心,这个人是行菩萨道。
是不是世间善恶都不分别?不是的,清楚得很。就是他没有是非善恶的念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因为他知道无论什么境界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真心为什么变现这么复杂?无量劫来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复杂,所以变现这种复杂的现象;但是要晓得,都是纯金,同一个心性,古人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它的分量价值是相等的,没有丝毫差别。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然后对人对事对物,恭敬心生起来,孝顺心生起来,供养的心才生得起来。生这个心就是回向发愿心,我们才能够全心全力真的去关心别人,关心事物,照顾别人,照顾事物,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心自然就流露了。我们今天最大的障碍、最大的困难,就是自私自利,自己样样都好,看别人总是不是,总看不顺眼。遇到诸佛菩萨得不到利益,自己业障太重了,不是佛菩萨不帮助你。佛菩萨礼物送给你,你不肯接受,有什么法子?你在这个地方挨饿受冻,别人供养你的衣服食物你不肯接受,这个情形就像这样的。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能够欢欢喜喜接受,接受诸佛菩萨真实教诲。接受不是凭口头一句话,不是凭一个妄想,妄想、嘴皮上的接受没有用,几分钟又变了。这是我们自己学佛,生生世世,多少年来不成就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把这个因素消除。
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劝导我们「真干」,这两个字说得好!真干是真的转过念头来,就在这个关键上下手。「不见世间过,只见自己过」,我们从这两句上下手,真干!我们就有救了。如果还是犯这两句,不见自己过,只见世间过,你就回不了头,永远回不了头,眼前这些大灾大难你决定没有法子幸免,修积什么样的功德、什么样的福报也不能够避免。为什么?你所做的是有漏的福报,惠能大师说「此事福不能救」。可是死了以后,我们知道死了并不就是了了,死了之后你会去轮回,不管轮回到哪一道,你所修积的这些福德还是有,还是会享受的,可是灾难不能避免。灾难不是一世,生生世世,只要不能脱离轮回,你就脱离不了灾难。六道灾难重,四圣法界也有灾难,灾难比较轻。真正脱离灾难,那要到一真法界,不但要超越六道,要超越十法界,永远不再有灾难了。为什么?一真法界是圆满的性德显现,里面决定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它没有灾难。由此可知,只要夹杂妄想分别执著,就不是真正修行人。可是要想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做不到,这不是凡夫境界,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们现前怎么办?我在讲席里也说过很多次,我们要承认自己是凡夫,不是圣人,别搞错了。既然是凡夫,佛教给我们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遵守佛菩萨的教诲,这是凡夫成佛不二法门,成佛的秘诀。佛在经典上教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学习、去做;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违犯,依教奉行,做学生,不要去问理由。就如同大人教小孩,叫你怎么做,乖乖去做,不要问理由,理你不懂。也就是说,一定要放弃自己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那个念头,念头尚且要放弃,何况行为?
我们有没有真的去做?真的去做就叫做真的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错误的行为里头最严重的,起心动念总是想控制别人,管别人,人都想管人、管事、管物,什么都要管,就是不知道管自己,你说糟糕不糟糕!自己管自己都没有管好,怎么会能把别人管好,哪有这种道理?佛菩萨的本事就是先把自己管好,然后再教导别人。佛菩萨不是管别人,佛菩萨是教别人,自己先把自己管好。经论上常讲众生造业造罪,《地藏经》上尤其说得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为什么说他造罪造业?就是起心动念都是想管别人,控制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有控制的念头,有控制的行为,就造业造罪。你的控制去管,管得好,你不过得的是一点有漏的福报,管得不好就是一身的罪业。佛菩萨教给我们放弃,这个要放下,要学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面诱导他。我们看诸佛菩萨种种示现,从这里面得到启示,从这里面我们开智慧。佛菩萨怎么样帮助别人?怎么样成就别人?他从随喜、恒顺下手,他没有讲一下来的时候要求改变,没有!你造恶业,顺著你造恶业,不是魔。魔是什么?魔看到你造恶业欢喜,帮助你造恶,加重你造恶,那是魔。佛随顺你造恶,绝不加重你,而慢慢在这里面感化你,叫你觉悟,叫你回头,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是佛菩萨造的。佛菩萨劝人回头,魔不劝人回头。佛菩萨劝人舍己为人;魔教人虽然为别人,决定不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魔,为自己的利益,以帮助别人做一个手段,目的是要成就自己殊胜的利益。魔也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他也做得很多,他也做得很好,做得很殊胜,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跟行为,那是魔。所以从事相上去看,你要不微细观察,佛跟魔很难辨别。
诸位读《楞严经》,末后五十种阴魔你就了解,佛跟魔,往往是大魔、高级的魔,在事相上跟佛丝毫没有差别,用心不一样,意思不相同。凡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主动自动的帮助一切众生,决定不附带任何条件。可是魔决定有附带条件,没有附带条件,换句话说,自己要得不到利益的话,他绝对不做。或是为利,或是为名,他总有一个目的在。不像诸佛菩萨,这些大圣大贤,他们没有目的,他们只有施舍,绝不求一丝毫图报那个念头,这是觉悟的深广不相同。在经文里面所比喻的,「所依不同」,佛是依自性,自性是真诚、清净、平等的;魔所依的是识,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阿赖耶是妄想,末那识是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这个不一样。性德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性德,决定是一切福,福不会变成祸。如果依妄想分别执著,那个福会变成祸,老子所谓「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句『巧示离忧安稳道』。清凉给我们提示,这就是「照现义」,也是「清凉义」。「巧」是善巧方便,「示」是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离忧」,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是忧,无量无边的烦恼,外面是种种灾变,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上的灾变永远脱离了,真正得到安稳。佛的善巧示现在哪里?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所表演的。我们要多想想,多体会体会,祖师大德们、真正修行人所表演的。近代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给我们表演一个很好的示范,我们有没有看清楚?有没有认清?必须自己有能力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才知道学习,我们向他学习。我们再细心将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谊,跟释迦牟尼佛一生去做个比较,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他们的用心用意相同,他们的方法手段在原理原则上相同,在方式上有所不同。原理上相同是契理,方式上不同是契机,都是没有私心,都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很大的启示。
尤其印光大师在近代给我们示现,近代佛教衰微,大力护持的人不见了,在过去有国王大臣护持,佛法到清末民初的时候,有力的人护持没有了,一直到今天,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的力量薄弱,无论在人力、财力、物力任何一方面,我们都比不上其他宗教。我们自己心里明白,唯有佛法能够究竟圆满的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心里清楚,可是我们今天所遭遇的环境,社会上多数人不相信,不能接受,根本就不接触佛法。印祖给我们示现的,我们就要特别去用心体会,努力学习。印祖把一切都放下,只有在弘法利生上下功夫,用现代的方法。他那个时代最进步的方法是印经流通,用铅字排版,在那个时代是最进步的方法,大量的流通经典。可是要晓得,经典是给知识分子用的,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人在中国很多。尤其是这些文字,虽然很浅显,还是文言文的体裁,在当时有效,现在困难了。印光大师印的那些书,现在人看不懂。现在大概六十岁以上的人行,给他看他欢喜,六十岁以下的人他拿到摇头。不但现代人看不懂文言文,现代人讨厌念书,看到那厚厚一本讨厌,哪有那么多时间看这个。现在人要什么?看电视,听录音带。於是我们要觉悟,我们要帮助现代人,要用这个方法。我们也是得三宝加持,新加坡政府很开明、很慈悲,批准我们设一个VCD生产的工厂,我们是小型的工厂。我就想到什么?我们以后不要印书了,我们做光碟,我们做有声书。书本文字显示在萤幕上,找一个音声很柔和,读音很正确的人去读,把他的音也录进去。打开电视,他看看电视上的字幕,听听声音,现在人喜欢这个,我们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这个成本还很低,像一本《无量寿经》,我前天问过他们,一本《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七十分钟,速度正好,不快不慢,一个光碟,一部《无量寿经》。文字打在萤幕上,声音又非常清晰,又非常好听,人见人爱,不听他也要听!一片的成本,我听说只要八毛钱,新加坡的钱八毛钱,我们印书这一本八毛印不到,印不出来,可是光碟有声书八毛钱就等於一册,一片就一册。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这么修的,我从印光法师那里得来的启示,契机契理。用这种方法把最重要的东西,今天要救急,救急要讲《感应篇》,要讲《了凡四训》。讲《了凡四训》的目的是帮助人深信因果,讲《感应篇》的目的是帮助人改恶为善,讲佛经是帮助人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就是「巧示离忧安稳道」。真实的功德在现前这个阶段就是光碟、网路、电视。所以有人找我去讲经,告诉我搞一个大的场所,能够召集一万人、两万人,请我去讲经;我摇头,不去。为什么?我们的精神体力很有限,那个效果不大。什么地方找我我去?电视台我去。电视台找我去讲,我一定会去,那个效果大,影响很深。而且讲下来的东西他录下来,录下来之后,我们可以制造光碟流通。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到,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很薄弱,就要想到我们的影响面要广,要影响得深,时间要影响久,这个事情我们赶快去做。你看看佛陀所做的,印光大师所做的,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都能掌握到这个重点,所以财力、物力、精神体力不浪费。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一切众生活的,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不动月天子他从这个地方入门,他从这个地方证果,契入佛华严的境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月天子偈颂第七首看起:
【佛为一切福所依。譬如大地持宫室。巧示离忧安稳道。不动能知此方便。】
这是普游不动光天子,他修学的法门是「能持清净月普现十方解脱门」。我们看他的赞颂,这首报告对我们来讲,特别是我们现前的环境,很有帮助。清凉大师注解里面也注得很好,第一句『佛为一切福所依』,大师说「月为凉本」,这从比喻上说的,月亮是清凉之根本。用月来比喻佛,佛是佛性,佛性是一切福的根本依,而佛身,证得佛的这个人,他的教诲是一切福的增上依,如果没有诸佛如来的教诲,我们虽有自性,但是隐埋在烦恼之中,不能现前,福还是没有,把福就变成祸。「祸福」两个字形象非常接近,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宗造字就很有学问,就很有智慧,告诉我们祸福相差无几,实在讲在一念之间。一念觉,祸就变成福;一念迷,福就变成祸。祸跟福,体是一个,作用大大的不相同。
佛是代表觉悟,觉悟就是一切福;不是佛就是迷,迷了就是一切祸。一切祸是依迷,一切福是依觉,这个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什么叫觉?不迷就是觉。什么叫迷?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就是迷。为什么要这样说法?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觉心不动,所以觉悟的人心是定的,觉悟的人心是静的,迷才妄动,一个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是迷。佛菩萨绝对不胡思乱想,不但胡思乱想没有,我们讲正当的想法、利益众生的想法佛也没有,那个才叫做正念分明。经典里面常常比喻,那个比喻都非常有意义、有智慧,觉悟的人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你看觉悟了,觉悟的心叫大圆镜智。我们想想,镜子它的作用是照见,它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妄想?什么都没有,真的是一念不生,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妄想,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照见。照见是觉,才有一个念头起来就不觉,那就是无明。
无明是个动相,觉心是个静相。我们要问自己,到底是迷是觉?你就看心,古人讲观心,你看你自己的心是静的还是动的,如果自己心在动就是不觉。大经大论里面讲得太清楚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动相。相宗讲得好,「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相就出来了,「境界为缘长六粗」,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么样变现出来的。变现出来的相,相是幻相,《金刚经》上面讲「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十法界的真相,十法界的事实真相,它不是实在的,它没有存在。换句话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根本就不存在,刹那刹那在那里转变,转变的速度太快了。什么原因叫它转变?就是无明,就是妄想,叫它转变,它是虚幻的,它不是真实的。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体会得之后你心就安了。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心安是定,定能开智慧,理得是智慧开了。定帮助你开慧,慧帮助你更深一层的定功,我们讲理得心安、心安理得,就这个意思,定跟慧相辅相成。与定慧相应的是一切福,与定慧相反的是一切灾难。
懂得这一句,我们想趋吉避凶、想离祸得福,到哪里求?要到佛门里面来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今天佛门在哪里?一般寺庙算不算佛门?难!世尊在楞严会上说得好,末法时期,实际上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五浊恶世。佛法讲的是五五百年之后,五个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照西洋人的说法正好是这个时候,依照中国历史记载说的,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几年,斗诤坚固到极处。人与人不能够容忍,人与一切万物也不能够容忍,所以引起人的反抗,物的反抗,人的反抗是人祸,物的反抗是天灾,天灾人祸一起来了。怎么来的?我们自己惹出来的,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自己惹出来的,那就得自作自受。祸惹出来,纰漏捅出来,怎么办?后悔莫及!佛说我们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求佛到哪里求?真的难!可是佛菩萨住不住世?肯定住世,这个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得很多,推理上也能想得到,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菩萨慈悲爱护一切众生,众生愈是有灾难,那个爱心愈偏重,这是一定的道理。父母疼爱子女,子女多了,哪一个子女最辛苦的,他会特别多观照一点,这是正常的。诸佛菩萨亦复如是,今天我们这个世间众生遭遇到这样的大灾大难,佛菩萨哪有不来的道理?我们要如何辨别这个人是佛弟子、还是魔的弟子,我们从哪里辨别?佛家的经典就是标准。修行的人,传法的人,他的心行跟经典里面所说的相应,这是佛弟子,如果跟经典所说的相反是魔弟子,於是我们就很清楚的能够辨别。
尤其在修学过程当中,要掌握佛陀教诲的原理原则,我们自然就能得受用,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拿它来做修学的纲领。净宗学会成立,在佛陀教诲里面,我们采取《观经》的净业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学,菩萨六波罗蜜,普贤十愿,我们选这五个科目。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与这五个科目相应,这是跟著佛学,一定得一切福;如果与这个科目相违背,我们就离开佛了,离开佛就跟魔走了,跟魔走,得的是一切灾祸。三福里面彻始彻终就是前面两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父母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一切众生是我们的父母,一切众生都孝养了,哪有亲生的父母不孝养,没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意思是广义不是狭义。师长就是诸佛如来,哪些是我们的师长?一切众生是我们的师长。开始学习的时候,把一切众生当作父母、佛陀来看待,以孝顺父母的心孝顺一切众生,以尊敬佛陀的心尊敬一切众生,从这里扎根。一切善人是父母、是佛菩萨,一切恶人也是父母、也是佛菩萨,孝敬的心永远不变,这是我们一生修行证果的根基。什么人能在这个地方奠定根基,他一生决定成就;像《华严经》的善财,《法华经》的龙女,一生决定圆满成佛。有这个理念的人太少了,所以修行成佛的人不多。什么人有这个理念,什么人成就,为什么他能成就?因为这是事实真相,绝不是假设的,绝不是我们应该要这样看法,不是的,事实如是。
讲到究竟处,父母、师长是什么?是我们的真如自性,不是别的。念佛人,我相信大家都听过有这么两句话,「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总听过这两句话。我们对父母呢?自性的父母,唯心的家庭。再扩大到社会,扩大到国家,扩大到一切族类,扩大到十法界,何尝不是自性?芸芸众生是自性众生,十法界的依报是唯心法界。自性众生,唯心法界,它不是一个整体是什么?极乐世界即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们娑婆世界又何尝不是自性释迦,唯心娑婆?一个道理!一通一切都贯通了,只是迷人不承认,迷人不相信,那就没法子;觉悟的人肯定,觉悟的人深信不疑。所以觉悟的人决定是用真诚、清净、平等、觉悟、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五种心就是真心,这五种心就是性德,就是佛心,菩萨心。佛怎么处事待人接物?菩萨怎么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十个字,这十个字要圆满的落实。
我们是凡夫,无量劫来烦恼习气深重,烦恼习气必须要把它消除,不消除那继续不断还搞六道轮回,你这一生不能成就。要想消除烦恼,就要认真的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如何把烦恼淘汰尽?这一句话,「不见世间过」,烦恼习气统统淘汰尽了。我们看古往今来真正修行人,只见自己过,不见世间过,这样的人肯定一生成佛,他的成就之殊胜,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六祖坛经》里就是教我们这个,这是《坛经》里最重要的一句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反过来,若见世间过,不是真修行人!世间没有过失。蕅益大师开示里也有说过,「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跟六祖两句话一个意思。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就是说我们面对一切人、一切物,这里头没有好丑,也就是说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邪正。而好丑、是非、邪正、善恶,是从我们自己烦恼里生起来的;换句话说,从自己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那个境界是一真法界,那个境界是佛的法界,佛华严的境界。
所以真正会修行人,怎么修?念头才一动,马上就回过头来回光返照,「我又在打妄想了,我又起分别、又生执著了」,你这一觉悟,妄想分别执著马上就下去了,正是禅家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何以一觉,外面境界是平等的,没有过失?外面境界你就真正见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就见到了。十法界,所谓是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平等的,地狱法界跟诸佛法界完全平等,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古德用比喻来给我们说,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拿黄金,同样的分量、同样的成色,造十个像:佛像、菩萨像、声闻、缘觉、天人、修罗到饿鬼、畜生、地狱,摆在面前它平等的;全都是黄金,成色都一样,卖的价钱也完全相等,它平等的,完全相同,只是现的相不一样。为什么十法界会有苦乐?苦乐是从你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你本来不苦,你为什么要那么苦?你自找苦吃!不是别人给苦给你吃的,自找苦吃!不了解事实真相,还要怨天尤人,人对不起他,老天爷也对不起他,其实谁对不起他?自己对不起自己。觉悟的人知道自己对不起自己,与一切人事环境毫无交涉,这是真正修行人,真正搞清楚、真正搞明白了。所以诸佛菩萨了解事实真相,在一切境缘当中,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他永远不动心。心地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觉,一念觉就恢复了,这是「佛为一切福所依」。处事待人接物,不管是看有情众生、无情众生,真的,都是对父母那种孝敬心,对佛陀那种恭敬心来接待,决定没有丝毫差异,这个人所有一切灾难统统没有了。像白衣神咒里面说的「一切灾殃化为尘」,大水不能漂你,劫火也不能烧你,你已经证得金刚不坏身。这句经文的意思很深很深、很广很广,我们这样才认识什么是佛,理上的佛是真如自性,事上的佛是修行证果的人,理事是一,不二。我们认识不清楚,佛从哪里学起?要认识清楚,那就决定不能离开闻薰这个法门,读诵研究,听经闻法,长时间的薰习,慢慢我们就能够觉悟,就能够回头。
下一句是比喻,『譬如大地持宫室』。清凉大师的解释我们念一念,「应言大风持宫」,清凉大师说经文上是大地,应该说大风持宫,「而今云尔,即是转喻,大地如佛,宫室如福」。这个比喻是转喻,把大地比作佛,宫殿比作福,宫殿建立在地上,宫殿是比喻福。福要依靠佛,你才有福,你要不依靠佛,这个福不是真正的福,这话说得有理。也就是依靠真正的觉性,这个福报是真的,不是依靠真正的觉性,那福报是假的,佛家里面讲有漏的福报,有漏的福报不是真的。三界有漏福报,世间人修福都是修这种福;换句话说,他不是依真心修的福,他是依妄心修的福,也就是妄想执著没有放下,这种人修福,不是大地,是大风,不能够恒久。佛经里面讲的菩提心,我们现在不讲菩提心,讲菩提心大家不懂,我们现在讲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大家好懂,其实我说的这五个就是菩提心。世尊跟古来祖师大德,讲菩提心讲三个,佛说至诚心,菩萨说直心,这是菩提心之体,我说真诚,真诚就是菩提心的本体;清净、平等就是深心,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回向发愿心是处事待人接物,他受用,我们说正觉、慈悲,正觉、慈悲是他受用。为了契现代人的根机,我们把菩提心说成五句十个字,常存此心,我们这个福就建在大地上,这个宫室就建在大地上,这是依佛,不能不知道。
菩提心表现在外面一定是菩萨行,过菩萨的生活行为了。菩萨行的纲领是看破、放下,看破的意思是对於一切法通达明了,不迷惑;放下,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也就是不再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放下。表现给人看的是得大自在,与一切众生相处随缘而不攀缘,那是菩萨生活,那是佛华严的样子。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在《华严经》末后用很大的篇幅,四十卷,《华严经》八十卷,用一半的分量,以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识表演给我们看。这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就是整个社会,无论你过的是什么生活,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不是自在随缘,每一个人都过佛菩萨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是圆成佛道,善人是佛菩萨,恶人也是佛菩萨。甘露火王,那是我们凡夫心目当中的暴君、恶王,不讲道理,动不动就杀人,是菩萨;伐苏蜜多女,我们世间人讲妓女,是菩萨,是佛;胜热婆罗门表现的愚痴,我们今天讲无知,是佛,是菩萨。证明蕅益大师所讲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一个不是诸佛,没有一个不是菩萨。那种恭敬心、孝顺心、供养心油然而生,你才真正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这个人是用菩提心,这个人是行菩萨道。
是不是世间善恶都不分别?不是的,清楚得很。就是他没有是非善恶的念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因为他知道无论什么境界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真心为什么变现这么复杂?无量劫来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复杂,所以变现这种复杂的现象;但是要晓得,都是纯金,同一个心性,古人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它的分量价值是相等的,没有丝毫差别。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然后对人对事对物,恭敬心生起来,孝顺心生起来,供养的心才生得起来。生这个心就是回向发愿心,我们才能够全心全力真的去关心别人,关心事物,照顾别人,照顾事物,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心自然就流露了。我们今天最大的障碍、最大的困难,就是自私自利,自己样样都好,看别人总是不是,总看不顺眼。遇到诸佛菩萨得不到利益,自己业障太重了,不是佛菩萨不帮助你。佛菩萨礼物送给你,你不肯接受,有什么法子?你在这个地方挨饿受冻,别人供养你的衣服食物你不肯接受,这个情形就像这样的。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能够欢欢喜喜接受,接受诸佛菩萨真实教诲。接受不是凭口头一句话,不是凭一个妄想,妄想、嘴皮上的接受没有用,几分钟又变了。这是我们自己学佛,生生世世,多少年来不成就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把这个因素消除。
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劝导我们「真干」,这两个字说得好!真干是真的转过念头来,就在这个关键上下手。「不见世间过,只见自己过」,我们从这两句上下手,真干!我们就有救了。如果还是犯这两句,不见自己过,只见世间过,你就回不了头,永远回不了头,眼前这些大灾大难你决定没有法子幸免,修积什么样的功德、什么样的福报也不能够避免。为什么?你所做的是有漏的福报,惠能大师说「此事福不能救」。可是死了以后,我们知道死了并不就是了了,死了之后你会去轮回,不管轮回到哪一道,你所修积的这些福德还是有,还是会享受的,可是灾难不能避免。灾难不是一世,生生世世,只要不能脱离轮回,你就脱离不了灾难。六道灾难重,四圣法界也有灾难,灾难比较轻。真正脱离灾难,那要到一真法界,不但要超越六道,要超越十法界,永远不再有灾难了。为什么?一真法界是圆满的性德显现,里面决定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它没有灾难。由此可知,只要夹杂妄想分别执著,就不是真正修行人。可是要想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做不到,这不是凡夫境界,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们现前怎么办?我在讲席里也说过很多次,我们要承认自己是凡夫,不是圣人,别搞错了。既然是凡夫,佛教给我们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遵守佛菩萨的教诲,这是凡夫成佛不二法门,成佛的秘诀。佛在经典上教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学习、去做;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违犯,依教奉行,做学生,不要去问理由。就如同大人教小孩,叫你怎么做,乖乖去做,不要问理由,理你不懂。也就是说,一定要放弃自己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那个念头,念头尚且要放弃,何况行为?
我们有没有真的去做?真的去做就叫做真的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错误的行为里头最严重的,起心动念总是想控制别人,管别人,人都想管人、管事、管物,什么都要管,就是不知道管自己,你说糟糕不糟糕!自己管自己都没有管好,怎么会能把别人管好,哪有这种道理?佛菩萨的本事就是先把自己管好,然后再教导别人。佛菩萨不是管别人,佛菩萨是教别人,自己先把自己管好。经论上常讲众生造业造罪,《地藏经》上尤其说得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为什么说他造罪造业?就是起心动念都是想管别人,控制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有控制的念头,有控制的行为,就造业造罪。你的控制去管,管得好,你不过得的是一点有漏的福报,管得不好就是一身的罪业。佛菩萨教给我们放弃,这个要放下,要学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面诱导他。我们看诸佛菩萨种种示现,从这里面得到启示,从这里面我们开智慧。佛菩萨怎么样帮助别人?怎么样成就别人?他从随喜、恒顺下手,他没有讲一下来的时候要求改变,没有!你造恶业,顺著你造恶业,不是魔。魔是什么?魔看到你造恶业欢喜,帮助你造恶,加重你造恶,那是魔。佛随顺你造恶,绝不加重你,而慢慢在这里面感化你,叫你觉悟,叫你回头,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是佛菩萨造的。佛菩萨劝人回头,魔不劝人回头。佛菩萨劝人舍己为人;魔教人虽然为别人,决定不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魔,为自己的利益,以帮助别人做一个手段,目的是要成就自己殊胜的利益。魔也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他也做得很多,他也做得很好,做得很殊胜,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跟行为,那是魔。所以从事相上去看,你要不微细观察,佛跟魔很难辨别。
诸位读《楞严经》,末后五十种阴魔你就了解,佛跟魔,往往是大魔、高级的魔,在事相上跟佛丝毫没有差别,用心不一样,意思不相同。凡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主动自动的帮助一切众生,决定不附带任何条件。可是魔决定有附带条件,没有附带条件,换句话说,自己要得不到利益的话,他绝对不做。或是为利,或是为名,他总有一个目的在。不像诸佛菩萨,这些大圣大贤,他们没有目的,他们只有施舍,绝不求一丝毫图报那个念头,这是觉悟的深广不相同。在经文里面所比喻的,「所依不同」,佛是依自性,自性是真诚、清净、平等的;魔所依的是识,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阿赖耶是妄想,末那识是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这个不一样。性德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性德,决定是一切福,福不会变成祸。如果依妄想分别执著,那个福会变成祸,老子所谓「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句『巧示离忧安稳道』。清凉给我们提示,这就是「照现义」,也是「清凉义」。「巧」是善巧方便,「示」是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离忧」,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是忧,无量无边的烦恼,外面是种种灾变,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上的灾变永远脱离了,真正得到安稳。佛的善巧示现在哪里?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所表演的。我们要多想想,多体会体会,祖师大德们、真正修行人所表演的。近代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给我们表演一个很好的示范,我们有没有看清楚?有没有认清?必须自己有能力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才知道学习,我们向他学习。我们再细心将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谊,跟释迦牟尼佛一生去做个比较,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他们的用心用意相同,他们的方法手段在原理原则上相同,在方式上有所不同。原理上相同是契理,方式上不同是契机,都是没有私心,都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很大的启示。
尤其印光大师在近代给我们示现,近代佛教衰微,大力护持的人不见了,在过去有国王大臣护持,佛法到清末民初的时候,有力的人护持没有了,一直到今天,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的力量薄弱,无论在人力、财力、物力任何一方面,我们都比不上其他宗教。我们自己心里明白,唯有佛法能够究竟圆满的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心里清楚,可是我们今天所遭遇的环境,社会上多数人不相信,不能接受,根本就不接触佛法。印祖给我们示现的,我们就要特别去用心体会,努力学习。印祖把一切都放下,只有在弘法利生上下功夫,用现代的方法。他那个时代最进步的方法是印经流通,用铅字排版,在那个时代是最进步的方法,大量的流通经典。可是要晓得,经典是给知识分子用的,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人在中国很多。尤其是这些文字,虽然很浅显,还是文言文的体裁,在当时有效,现在困难了。印光大师印的那些书,现在人看不懂。现在大概六十岁以上的人行,给他看他欢喜,六十岁以下的人他拿到摇头。不但现代人看不懂文言文,现代人讨厌念书,看到那厚厚一本讨厌,哪有那么多时间看这个。现在人要什么?看电视,听录音带。於是我们要觉悟,我们要帮助现代人,要用这个方法。我们也是得三宝加持,新加坡政府很开明、很慈悲,批准我们设一个VCD生产的工厂,我们是小型的工厂。我就想到什么?我们以后不要印书了,我们做光碟,我们做有声书。书本文字显示在萤幕上,找一个音声很柔和,读音很正确的人去读,把他的音也录进去。打开电视,他看看电视上的字幕,听听声音,现在人喜欢这个,我们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这个成本还很低,像一本《无量寿经》,我前天问过他们,一本《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七十分钟,速度正好,不快不慢,一个光碟,一部《无量寿经》。文字打在萤幕上,声音又非常清晰,又非常好听,人见人爱,不听他也要听!一片的成本,我听说只要八毛钱,新加坡的钱八毛钱,我们印书这一本八毛印不到,印不出来,可是光碟有声书八毛钱就等於一册,一片就一册。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这么修的,我从印光法师那里得来的启示,契机契理。用这种方法把最重要的东西,今天要救急,救急要讲《感应篇》,要讲《了凡四训》。讲《了凡四训》的目的是帮助人深信因果,讲《感应篇》的目的是帮助人改恶为善,讲佛经是帮助人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就是「巧示离忧安稳道」。真实的功德在现前这个阶段就是光碟、网路、电视。所以有人找我去讲经,告诉我搞一个大的场所,能够召集一万人、两万人,请我去讲经;我摇头,不去。为什么?我们的精神体力很有限,那个效果不大。什么地方找我我去?电视台我去。电视台找我去讲,我一定会去,那个效果大,影响很深。而且讲下来的东西他录下来,录下来之后,我们可以制造光碟流通。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到,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很薄弱,就要想到我们的影响面要广,要影响得深,时间要影响久,这个事情我们赶快去做。你看看佛陀所做的,印光大师所做的,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都能掌握到这个重点,所以财力、物力、精神体力不浪费。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一切众生活的,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不动月天子他从这个地方入门,他从这个地方证果,契入佛华严的境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