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0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200
请掀开经本,三十三天长行最后一句:
【自在光明天王。得开悟一切诸天众。令永断种种疑解脱门。】
这一段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但意思没有尽。前面我们特别强调听经、讲经的重要,尤其是讲经。我们知道自己的根性很劣,很难觉悟,很难回头,很难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可是上台学讲经,确实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干这桩事情,自己在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集中精神、集中时间把这桩事情做好,经常不断的练习,确实能改正自己的习气。这是我自己的经验,特别提出来给同学们做参考。佛在经上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菩萨尚且是大障碍,何况我们?对菩萨来说,障碍他的精进;对我们来讲,那就完全障碍住,连善根都障碍住。由此可知,断疑生信这个科目比什么都重要,它是修学真正的基础,也就是我们要怎样建立信心。第一个要建立自信心。世法、佛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世间或者是学术,或者你从事某一个行业,你为什么不能成功?你对於你自己有怀疑,对你的工作有怀疑,这就是你不能成功的第一个因素。反过来,无论从事世法、佛法,凡是有成就的,决定对於自己有坚定的信心。老师教导学生,也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优先。甚至於我们在外面讲经弘法,首先也要观机,然后确定这一次讲演的目的。目的里面第一条,也是帮助社会大众认识佛法,不要误解佛法,还是属於断疑起信。这就是我们到外面讲什么,自己总得清楚、总得明了,对哪些人讲,我们希望这次讲演之后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就没有白讲。如果讲了之后,让听众半信半疑,那我们就全都失败了。所以帮助一切众生生起自信心,你才晓得这个功德多大!
佛法跟其他宗教讲「信」,确实不一样。往年我在美国,有一些基督教的牧师来看我,跟我谈到他们基督教第一个是讲信,我们净土法门第一个也讲信,「我们一样」。我告诉他不一样,他问:为什么?我说:你们第一个信是信上帝对不对?是的。我们第一个信是信自己,我们把信佛排在第二位,首先信自己,第二个才信佛;你们头一个就信上帝,你们把信他摆在第一,把信自己,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完全靠他,我们不一样。所以佛教给我们,尤其是教大乘,首先要相信自己是未来佛,相信自己有佛性,然后才相信释迦牟尼佛已成佛,我们是未成的佛。我们跟他学习,他把他修学的经过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学到之后和他一样的成就,这个叫圆满。人有自信心,才能够真正达到自强不息;国家民族有自信心,这个国家民族一定兴旺。如果丧失信心,那就是多灾多难,一切听别人宰割,一切听别人做主,自己做不了主,这个很可怜!佛法教学,如果我们对自己还有疑惑,佛门虽然广大,我们依然是不得其门而入。要相信我们有佛性,我们的心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自性里面具足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只是我们现在迷了,如何破迷开悟,恢复自己的智慧德相,佛法无非如是而已,这是佛首先教给我们的。
然后我们相信他,他是什么?诸佛菩萨。诸佛已经恢复自性,性具的智慧德相圆满显露了;菩萨正在修学,正在逐渐接近圆满;他们的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值得我们效法,他们所说的是正确的。我们所见所闻,往往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现在社会上大家承认这是真理,过几年又被一个人推翻了,会被别人推翻这就不是真理。所以现在科学家不敢讲真理,因为前面经验教训,过不多久又有一个新的科学家出现,把以前科学家所讲的定律推翻,或者给它修订。唯有佛陀的教诲是不能够被推翻的,为什么?因为他是称性而说,自性才是真实。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字字句句都真实,所以这才是世间人所讲的真理。他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讲的实相,讲得太多了,讲得太细了。我们要多读、多学习,了解真理,真实的事相,我们的疑才能统统断掉,我们的修学充满了信心,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体会到了,真的是有求必应。对於佛的教诲,古大德常常提示我们要圆解,避免偏见陋执。
清凉大师在此地举了个例子,「疑有多种种」,我们凡夫疑虑的事情太多太多了,理论上的疑惑,事相上的疑惑,听经也生疑惑。他举例举得好,譬如「闻空疑断」,断什么?断灭,空,什么都没有了。「闻有疑常」,我们晓得常见跟断见都是邪见。「闻双是,则疑其两分。闻双非,疑无所据」。双是,亦空亦有;双非,无空也无有。这是佛在经论里常说的,佛说这个意思深,一般浅人听了不能不怀疑。如何断疑生信?一定要深解义趣,圆解佛所说的真实义才行。佛所有的言说,要记住它一个总原则,都是方便法。凡是佛所讲的,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一乘也好,就是讲到《法华》、《华严》,还是方便说。真实说行不行?不行,真实说不出,真实要你自己去体会,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凡是言说能说得出来的,都是方便法。所以这经上也有说,佛跟佛见面一句话都没有;不但一句话没有,一个念头都没有,佛跟佛见面一个念头都没有。佛跟菩萨见面才有话说,为什么?菩萨有感,佛有应。这个味道很深,要细心去体会。佛跟佛见面,给诸位说,那才叫真说、真闻。真说无说,真闻无闻,这话我们又听不懂了,愈听愈迷惑,这是真的。所以一定要求圆解,要求深解,才能够断疑生信。天王懂得这种教学的方法,极高明的教学法。我们要晓得,佛法是师道,老师的责任是什么?就是帮助学生破迷开悟,儒家也是这个说法,所以这是师道。
清凉后面还有几句话也说得好,「又闻空疑有,闻有疑空等,互相疑也」,末后这一句总结,「今开之使悟」。诸位要晓得,「开之使悟」就是平常我们讲开悟,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功德事,世出世间第一桩大好事,真正是上报四恩,下济三苦,慈悲济世。在事上去做,做不圆满,非常有限,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开之使悟,彻底解决问题。这个道理太深太广,世间人见不到。今天有难,他没得吃,你送点吃的给他,他感激你;没有衣服穿,送几件衣服给他穿,他感恩戴德。你帮助他破迷开悟,他不懂;他认为这个,肚子饿了不能充饥,天寒了不能保暖,这个东西要它干什么?有什么用处?诸位想想,如果这个东西没有用处,释迦牟尼佛一生干这个事情,孔老夫子一生也干这个事情。几千年之后,提起释迦、孔子,人人都景仰,什么原因?从前人知道,现在人知道是愈来愈少了。他们做救济的工作是从根救,根是什么?根是心,从心地上来拯救。这个拯救是真正达到了根本,世间人对众生的救济是枝叶,不是根本。根本的救拔是什么?根本救拔是你根本就不会遇到灾难。哪里还遇到灾难才去救,那多苦!我们常讲防患於未然,让你这许许多多天灾人祸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他懂得天灾人祸怎么发生的,根在哪里,他从根本上把它消除,这才叫极高明,无比的殊胜功德。怎么做法?教学。
孔夫子一生教学,有教无类,夫子也不分别。春秋那个时代,国家没统一,许许多多的小国家,不论你是哪一国人,只要你肯学,夫子都乐意教;不分国籍,不分族类,不分信仰,平等、热心、慈悲的教诲,这是大圣。释迦牟尼佛更是如此,他教的范围更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教学的内容更广更深,让学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科目上来说,夫子跟佛陀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内容广狭浅深就大大的不相同。夫子所教止於人道,佛陀的教诲是十法界;夫子所教一生一世,如来所教通三世,有过去,还有未来。所以浅深广狭不一样,但是科目是一样的,都是教给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我们完全通达明白了,所有一切的疑虑都断了,我们的信心才真正生起来。这个信心生起来,在《华严》里面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依著信心来修行。没有信心修什么?这是我们要明了的、要学习的。在现在第一个要紧的事情,是帮助自己建立信心,然后我们才能帮助别人。自己信心都不具足,怎么能够帮助别人?在讲台上所表现的,会听的人就听得很清楚,真正自己有信心,你讲出来的言语斩钉截铁,没有丝毫怀疑;你自己没有信心,讲出来人家听了半信半疑,自己说出来的模棱两可,没有信心。所以我们怎样帮助自己建立信心?只有一个方法:读圣贤书。圣贤书在世间流通,功德利益就在此地,它能帮助我们建立信心,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能帮助我们超凡入圣,我们称为圣教,圣贤人的教诲。长行我们就讲到此地,再看下面偈颂:
【尔时释迦因陀罗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三十三天众而说颂言。】
说偈颂的仪式,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太多了,这里头用意非常的深,也是我们的恶习气,什么恶习气?贡高我慢,不懂得谦虚,不懂得礼貌,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他们做出模范来给我们看。『承佛威力』是谦虚,『普观天众』是恭敬,学问、道德都是在这个地方学,都是在这个地方表现。众生哪一个没有傲慢的习气?高兴的时候跟你打个招呼,不高兴的时候看到你理都不理,这个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他没有受过教育,或者他受的教育不够深刻。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断的在重复。这部《华严经》从头到尾念过一遍,别的经文记不住,这个一定有很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看诸佛菩萨,每一个人都是这么谦虚,对大众都是这么恭敬,这是入道之门。你要没有学会,你怎样努力精进修学,最后你还是一无所成。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个地方学起,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对一切人都要谦虚,对智慧能力比我强的人当然要谦虚,对智慧能力不如我的人更要谦虚。骄慢是大障碍,对待一切大众一定要恭敬,特别是我们学佛的。学佛一定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一定要有法缘,法缘从哪里来的?恭敬当中来的。到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你怎么会有法缘?即使你成了佛,你也没办法度众生,何况你也成不了。证个阿罗汉果,骄慢都要断得干干净净。别说阿罗汉,诸位看看佛经,佛经里面所讲的,色界天人六个根本烦恼里面,「慢」他已经降伏,瞋恚、骄慢他降伏了;他没有断,他伏住了,不起作用。换句话说,瞋恚、骄慢还会起现行,你修的功夫再好,你是欲界天,色界天你没有分,你才晓得这个烦恼是多么严重。佛为什么要无数次的为我们示现,道理在此地。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佛菩萨的慈悲,真正是大慈大悲,处处为我们显示。前面长行有十一句,后面偈颂也有十一首,我们看第一首:
【我念三世一切佛。所有境界悉平等。如其国土坏与成。以佛威神皆得见。】
清凉大师在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注解,「平等者,化仪同故」。天王赞颂报告他自己修学的心得,提供我们做参考。『我』,天王自称,他忆念三世一切诸佛。『所有境界悉平等』,平等是化仪同故,教化众生的仪式相同,化法也相同。天台家立的八教,就是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但是佛教化众生的手段因人而异,在化仪我们用天台家的讲法,有顿、渐、秘密、不定,是从一切众生根性上建立的。首先要观机,化仪是观机,从这个地方建立教学的方法。方法有藏、通、别、圆;贤首家方法是五教:小、始、终、顿、圆。不懂得观机,就没有办法教导,无法施教。无论佛用什么方式教导众生,决定是平等的。「平等」两个字意思很深,从哪个地方体会到平等?佛是平等心,佛对於一切众生,众生根性有利钝的差别,佛的心没有差别,佛的教也没有差别,差别是众生根性不相同。佛经上有个比喻,比喻得非常之好,佛教化众生譬如法雨普施。像天上下雨,众生因为根器不同,譬如草木,大树雨下下来它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它吸收的水分少。那不是雨不平等,雨很平等,你自己吸收不平等。这个比喻得很好,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佛的心是平等的,佛的教是平等的,佛所有一切设施是平等的。但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从众生这方面来看就不平等,就有差别;从佛那边看,平等,没有差别,尤其是所有境界都平等。
清凉底下说得好,「又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如来有去来今」。我们世间人,这随著世间说,世间人因为有分别、有执著,所以有三世的说法,有十方的说法。佛随顺众生,也说三世、也说十方、也说十法界,其实在佛的境界里头完全平等。所以佛说法,古德讲「佛依二谛说法」。佛说法依据什么?依据两种原则:一个是俗谛,俗谛就是随顺众生;一个是真谛,真谛是佛知佛见。说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众生听了疑惑,不懂,所以佛一定依世间人他们的知见、他们的常识,用这个做手段,诱导他入真谛,所以他还是平等的。根性利的人,佛这个诱导时间短,很短的时间他就入真谛,就契入境界;根性不利的人时间就长,再长,生生世世,佛也不会舍弃,「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无论你流落到哪一界,在哪一道,佛菩萨依旧是照顾你。照顾你,你能够得多少,那就看你的业障。你的业障要是浅薄,你得到佛的照顾就多;业障要是深重,得到照顾就少。业障轻的人就像大树,业障重的人是小草,佛的照顾是平等的,没有厚薄。众生的感受不同,感受里头有厚薄,这是自己业障不一样。现前的例子我们能看到,我们大家都在看《华严经》,经本都展在面前,我读经我感受的比你们就深,我看的意思比你们就多,这是很显然的;并不是这个经,特别给我多一点,给你少一点,没有,平等的。我为什么能看出多一点?我烦恼比你们轻,我放下的比你们多,道理就在此地。你能跟我一样的看破、放下,经本摆在你面前,你比我说得还好。由此可知,放不下,看不破,那是业障。这个东西佛菩萨帮不上忙,非得自己舍掉,没有第二个办法。真的放下,真的要看破,看破就是佛知佛见。佛看破了,凡夫没看破;也可以这么说,看破了是佛菩萨,没有看破是凡夫。放下是福德,是真实的受用;放不下,苦难重重!所以,佛法所有一切对众生的施为决定是平等的。佛菩萨的境界当中,这个菩萨最低也都是法身大士,我们讲圆教初住以上,他们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三世,也没有十方,所以叫一真。他们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得大自在。今天科学家讲空间的维次是障碍,没有法子突破,我们人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也没有办法进入到未来;他们行,他们这种障碍没有了。在他们境界里面,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现象,没有差别。他们生活的空间,帮助众生的空间,无限大!
第三句是『如其国土坏与成,以佛威神皆得见』。「国土」是依报,成住坏空。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无情里面有植物、有矿物,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前一句讲人事,这一句是讲依报的环境,「以佛威神皆得见」。天王他所得的法门是「忆念三世佛出兴,乃至刹成坏皆明见大欢喜解脱门」。这四句偈,总而言之,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何以能成就?末后这句话重要,「以佛威神皆得见」。佛的威神表现在哪里?就是在教学。今天佛不住世了,佛灭度到现在三千年,佛的威神就在遗教之中,就是经典。佛的威神在经典里面,我们依靠经典也能够得见。所以人生在世,实实在在讲,第一桩大事,第一桩重要的事情,经不可不读,第一桩大事,天天要读。现在读,虽然你不开悟,不要紧,天天读,锲而不舍,决定有开悟的一天,就是怕你不读。如果有坚定信心去读,一定有悟处,积小悟就成大悟,累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要想将我们觉悟的时间提早,觉悟的程度加深加广,最好的方法是为人演说,就能办到。所以佛教学生修学的秘诀,这个秘诀佛在一生当中总说了几万次都不止,几乎佛天天说,说了四十九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这一句,这是修学的秘诀。
「受持」,就是今天我们讲的落实,你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深信不疑,也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你要落实在生活上,你要去做到。怎么做法?佛也把纲领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三皈依里面,也是教导我们基本的原则: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诸位一定要晓得,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三个字里头,我有两个字做到,还有一个没做到,那三个都没做到。一个做到,三个都具足,才真的做到,真正受持。「受」,也可以这样讲,得到受用,得到真实的受用;「持」是保持,不会失掉,一得永得,你是真的得到了。得到还会退转,还会失掉,你并不是真的得到;真正得到,不会失掉。「读诵」是自他两利,自利是熟悉、薰习。每天不断的接受佛的教诲,我们读经就是听佛讲经,听佛说法,天天要听,要用长时间去听。我们读经,别人也在听。我们看《坛经》,六祖惠能大师他的因缘是听经,偶尔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他从窗户下面经过,听到人在念《金刚经》,他的缘从这里来的。他听了觉得很好,人家念完之后,他就向人家请教。所以读诵是自利利他。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更多,只要你读经,就有许许多多鬼神围绕在那里听。读诵尚有这么多人听,你要是讲解,听的众生就更多。天目山齐居士跟你们讲感应的事情,可以做证明。所以我们讲要认真的讲,不能把意思讲错,有鬼神在听,这是自他两利。
「为人演说」,也是自他两利。可是我们要发心,以利他为第一,知道利他就是自利,自他不二。念念为利他,好!我执,这是烦恼的根,渐渐就淡化了。一切不为我想,都为他想,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就养成一个习惯,起心动念都是为众生想。我们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没学佛之前起心动念都为自己想,学了佛之后要把它转过来。转是很难,但是确实能转得过来,这一转过来,你就得大自在。佛家常讲烦恼轻、智慧长,一定的道理。烦恼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我执来的。现在你头一个执著没有了,你的烦恼少了一大半,见思烦恼就没有了。还有分别,你还有尘沙烦恼,见思烦恼淡了。大乘佛法的修学,方法确实比小乘方便,比小乘善巧。所以「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是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真正学会了,在日常修学,功夫决定得力,决定有进步。如果这一句当作耳边风,虽然听得很多,没有在意,没有认真去学习,你的功夫当然不得力。为什么?没有认真去学。认真学就是要把它做到,佛所讲的这些话要搞清楚,真搞清楚、搞明白,要把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这叫受持。我们再看第二首:
【佛身广大遍十方。妙色无比利群生。光明照耀靡不及。此道普称能观见。】
这是普称满音天王他的赞颂,他得的法门是「能令佛色身最清净广大世无能比解脱门」。所以他的赞颂里面,第一句「广大」,第二句是「妙色无比」,第三句「清净」。清凉在注子里注得好,我们先看经文,我们要学『佛身广大遍十方』。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去观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一个心,真心;是一个性,本性;是一个身,法身,所以他们的境界叫一真法界。他们包括我,我就不能包括他,我们错就错在这里,我们没有这个认知,这个认知叫大彻大悟。我们今天学佛,佛法里面,清凉大师在这个经里告诉我们「信解行证」。信的是什么?信这桩事情;解,也是解这桩事情,明了这桩事情;行,我们整个生活与这桩事情融合在一起;证这桩事情,证得一真。我们不晓得这是一体,用现在的话来讲,是生命共同体,这个话说来大家比较好懂,真不真实?还是隔一层。为什么隔一层?还有个「共同体」,「共同」里头就有分别执著,连个共同体的念头都没有,真的是一。共同就不是一,他在共同,一有什么共同?但是说「一」,太难理解,太难懂了,这才是我们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要晓得,「佛身广大遍十方」,这个身是法身。可是诸位要晓得,法身、报身、应身是一个身,因为世间众生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才说三身,《华严》上说十身,是从你妄想分别执著里头说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这些言说都没有了。所以佛跟佛见面,一个念头都不生。我们想想,诸佛如来如是,我也如是。经上有说「自性佛」,我们现在虽然没有能够到佛的境界,但是有自性佛,自性佛身跟诸佛如来的佛身没有两样,「广大遍十方」。
『妙色无比利群生』,妙色是说诸佛如来随感赴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形,妙色。妙在哪里?妙在空有不二。像《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妙!他妙,我们妙不妙?我们也妙,我们跟佛确确实实没有两样。他妙,他清楚,他明白;我们妙,我们不清楚,我们根本没有觉察到。《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难道我们不是虚妄的?我们是真实的?那个虚妄就是妙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是妙色。妙色才是无比,无与伦比。佛妙,众生也妙,佛以妙色来度众生,让众生自己觉悟,原来自己也是「广大遍十方」,也是「妙色无比」。『光明照耀』,这四个字是讲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性具智慧里面还包含著有德相。我们修学要在这个地方著眼,要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所以《华严经》字字句句都是说我们自己,没有一句话是离开我们自己而说的,因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佛与法身菩萨们肯定了,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我们听到如来的教诲,还有很多疑问,还不敢相信、不敢接受,这是我们自己的过失。如何消除这个疑虑,也能像佛菩萨那么肯定?要靠自己修学的功夫;也就是要将我们无量劫来的情见,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放下。我们现前唯一一条道路,跟著佛走,依教奉行。跟著佛走,走到一段距离,自己就入境界了。原先不认识路,先跟人家走,跟人家走过几遍我就认识了,我就不要再跟他。现在很生疏,佛是过来人,跟著他走就没错。可是跟著他走,你要记住,你要聪明,跟著他走要认路,不是永远跟他;永远跟他,那你就错了。跟他要认路,路认识之后不要他带领,这才叫真正学佛,这是真实功德。这一首的意思我们没有讲完,「古德明通有六义」,我们明天接著再讲。
请掀开经本,三十三天长行最后一句:
【自在光明天王。得开悟一切诸天众。令永断种种疑解脱门。】
这一段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但意思没有尽。前面我们特别强调听经、讲经的重要,尤其是讲经。我们知道自己的根性很劣,很难觉悟,很难回头,很难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可是上台学讲经,确实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干这桩事情,自己在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集中精神、集中时间把这桩事情做好,经常不断的练习,确实能改正自己的习气。这是我自己的经验,特别提出来给同学们做参考。佛在经上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菩萨尚且是大障碍,何况我们?对菩萨来说,障碍他的精进;对我们来讲,那就完全障碍住,连善根都障碍住。由此可知,断疑生信这个科目比什么都重要,它是修学真正的基础,也就是我们要怎样建立信心。第一个要建立自信心。世法、佛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世间或者是学术,或者你从事某一个行业,你为什么不能成功?你对於你自己有怀疑,对你的工作有怀疑,这就是你不能成功的第一个因素。反过来,无论从事世法、佛法,凡是有成就的,决定对於自己有坚定的信心。老师教导学生,也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优先。甚至於我们在外面讲经弘法,首先也要观机,然后确定这一次讲演的目的。目的里面第一条,也是帮助社会大众认识佛法,不要误解佛法,还是属於断疑起信。这就是我们到外面讲什么,自己总得清楚、总得明了,对哪些人讲,我们希望这次讲演之后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就没有白讲。如果讲了之后,让听众半信半疑,那我们就全都失败了。所以帮助一切众生生起自信心,你才晓得这个功德多大!
佛法跟其他宗教讲「信」,确实不一样。往年我在美国,有一些基督教的牧师来看我,跟我谈到他们基督教第一个是讲信,我们净土法门第一个也讲信,「我们一样」。我告诉他不一样,他问:为什么?我说:你们第一个信是信上帝对不对?是的。我们第一个信是信自己,我们把信佛排在第二位,首先信自己,第二个才信佛;你们头一个就信上帝,你们把信他摆在第一,把信自己,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完全靠他,我们不一样。所以佛教给我们,尤其是教大乘,首先要相信自己是未来佛,相信自己有佛性,然后才相信释迦牟尼佛已成佛,我们是未成的佛。我们跟他学习,他把他修学的经过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学到之后和他一样的成就,这个叫圆满。人有自信心,才能够真正达到自强不息;国家民族有自信心,这个国家民族一定兴旺。如果丧失信心,那就是多灾多难,一切听别人宰割,一切听别人做主,自己做不了主,这个很可怜!佛法教学,如果我们对自己还有疑惑,佛门虽然广大,我们依然是不得其门而入。要相信我们有佛性,我们的心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自性里面具足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只是我们现在迷了,如何破迷开悟,恢复自己的智慧德相,佛法无非如是而已,这是佛首先教给我们的。
然后我们相信他,他是什么?诸佛菩萨。诸佛已经恢复自性,性具的智慧德相圆满显露了;菩萨正在修学,正在逐渐接近圆满;他们的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值得我们效法,他们所说的是正确的。我们所见所闻,往往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现在社会上大家承认这是真理,过几年又被一个人推翻了,会被别人推翻这就不是真理。所以现在科学家不敢讲真理,因为前面经验教训,过不多久又有一个新的科学家出现,把以前科学家所讲的定律推翻,或者给它修订。唯有佛陀的教诲是不能够被推翻的,为什么?因为他是称性而说,自性才是真实。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字字句句都真实,所以这才是世间人所讲的真理。他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讲的实相,讲得太多了,讲得太细了。我们要多读、多学习,了解真理,真实的事相,我们的疑才能统统断掉,我们的修学充满了信心,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体会到了,真的是有求必应。对於佛的教诲,古大德常常提示我们要圆解,避免偏见陋执。
清凉大师在此地举了个例子,「疑有多种种」,我们凡夫疑虑的事情太多太多了,理论上的疑惑,事相上的疑惑,听经也生疑惑。他举例举得好,譬如「闻空疑断」,断什么?断灭,空,什么都没有了。「闻有疑常」,我们晓得常见跟断见都是邪见。「闻双是,则疑其两分。闻双非,疑无所据」。双是,亦空亦有;双非,无空也无有。这是佛在经论里常说的,佛说这个意思深,一般浅人听了不能不怀疑。如何断疑生信?一定要深解义趣,圆解佛所说的真实义才行。佛所有的言说,要记住它一个总原则,都是方便法。凡是佛所讲的,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一乘也好,就是讲到《法华》、《华严》,还是方便说。真实说行不行?不行,真实说不出,真实要你自己去体会,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凡是言说能说得出来的,都是方便法。所以这经上也有说,佛跟佛见面一句话都没有;不但一句话没有,一个念头都没有,佛跟佛见面一个念头都没有。佛跟菩萨见面才有话说,为什么?菩萨有感,佛有应。这个味道很深,要细心去体会。佛跟佛见面,给诸位说,那才叫真说、真闻。真说无说,真闻无闻,这话我们又听不懂了,愈听愈迷惑,这是真的。所以一定要求圆解,要求深解,才能够断疑生信。天王懂得这种教学的方法,极高明的教学法。我们要晓得,佛法是师道,老师的责任是什么?就是帮助学生破迷开悟,儒家也是这个说法,所以这是师道。
清凉后面还有几句话也说得好,「又闻空疑有,闻有疑空等,互相疑也」,末后这一句总结,「今开之使悟」。诸位要晓得,「开之使悟」就是平常我们讲开悟,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功德事,世出世间第一桩大好事,真正是上报四恩,下济三苦,慈悲济世。在事上去做,做不圆满,非常有限,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开之使悟,彻底解决问题。这个道理太深太广,世间人见不到。今天有难,他没得吃,你送点吃的给他,他感激你;没有衣服穿,送几件衣服给他穿,他感恩戴德。你帮助他破迷开悟,他不懂;他认为这个,肚子饿了不能充饥,天寒了不能保暖,这个东西要它干什么?有什么用处?诸位想想,如果这个东西没有用处,释迦牟尼佛一生干这个事情,孔老夫子一生也干这个事情。几千年之后,提起释迦、孔子,人人都景仰,什么原因?从前人知道,现在人知道是愈来愈少了。他们做救济的工作是从根救,根是什么?根是心,从心地上来拯救。这个拯救是真正达到了根本,世间人对众生的救济是枝叶,不是根本。根本的救拔是什么?根本救拔是你根本就不会遇到灾难。哪里还遇到灾难才去救,那多苦!我们常讲防患於未然,让你这许许多多天灾人祸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他懂得天灾人祸怎么发生的,根在哪里,他从根本上把它消除,这才叫极高明,无比的殊胜功德。怎么做法?教学。
孔夫子一生教学,有教无类,夫子也不分别。春秋那个时代,国家没统一,许许多多的小国家,不论你是哪一国人,只要你肯学,夫子都乐意教;不分国籍,不分族类,不分信仰,平等、热心、慈悲的教诲,这是大圣。释迦牟尼佛更是如此,他教的范围更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教学的内容更广更深,让学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科目上来说,夫子跟佛陀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内容广狭浅深就大大的不相同。夫子所教止於人道,佛陀的教诲是十法界;夫子所教一生一世,如来所教通三世,有过去,还有未来。所以浅深广狭不一样,但是科目是一样的,都是教给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我们完全通达明白了,所有一切的疑虑都断了,我们的信心才真正生起来。这个信心生起来,在《华严》里面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依著信心来修行。没有信心修什么?这是我们要明了的、要学习的。在现在第一个要紧的事情,是帮助自己建立信心,然后我们才能帮助别人。自己信心都不具足,怎么能够帮助别人?在讲台上所表现的,会听的人就听得很清楚,真正自己有信心,你讲出来的言语斩钉截铁,没有丝毫怀疑;你自己没有信心,讲出来人家听了半信半疑,自己说出来的模棱两可,没有信心。所以我们怎样帮助自己建立信心?只有一个方法:读圣贤书。圣贤书在世间流通,功德利益就在此地,它能帮助我们建立信心,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能帮助我们超凡入圣,我们称为圣教,圣贤人的教诲。长行我们就讲到此地,再看下面偈颂:
【尔时释迦因陀罗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三十三天众而说颂言。】
说偈颂的仪式,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太多了,这里头用意非常的深,也是我们的恶习气,什么恶习气?贡高我慢,不懂得谦虚,不懂得礼貌,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他们做出模范来给我们看。『承佛威力』是谦虚,『普观天众』是恭敬,学问、道德都是在这个地方学,都是在这个地方表现。众生哪一个没有傲慢的习气?高兴的时候跟你打个招呼,不高兴的时候看到你理都不理,这个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他没有受过教育,或者他受的教育不够深刻。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断的在重复。这部《华严经》从头到尾念过一遍,别的经文记不住,这个一定有很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看诸佛菩萨,每一个人都是这么谦虚,对大众都是这么恭敬,这是入道之门。你要没有学会,你怎样努力精进修学,最后你还是一无所成。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个地方学起,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对一切人都要谦虚,对智慧能力比我强的人当然要谦虚,对智慧能力不如我的人更要谦虚。骄慢是大障碍,对待一切大众一定要恭敬,特别是我们学佛的。学佛一定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一定要有法缘,法缘从哪里来的?恭敬当中来的。到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你怎么会有法缘?即使你成了佛,你也没办法度众生,何况你也成不了。证个阿罗汉果,骄慢都要断得干干净净。别说阿罗汉,诸位看看佛经,佛经里面所讲的,色界天人六个根本烦恼里面,「慢」他已经降伏,瞋恚、骄慢他降伏了;他没有断,他伏住了,不起作用。换句话说,瞋恚、骄慢还会起现行,你修的功夫再好,你是欲界天,色界天你没有分,你才晓得这个烦恼是多么严重。佛为什么要无数次的为我们示现,道理在此地。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佛菩萨的慈悲,真正是大慈大悲,处处为我们显示。前面长行有十一句,后面偈颂也有十一首,我们看第一首:
【我念三世一切佛。所有境界悉平等。如其国土坏与成。以佛威神皆得见。】
清凉大师在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注解,「平等者,化仪同故」。天王赞颂报告他自己修学的心得,提供我们做参考。『我』,天王自称,他忆念三世一切诸佛。『所有境界悉平等』,平等是化仪同故,教化众生的仪式相同,化法也相同。天台家立的八教,就是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但是佛教化众生的手段因人而异,在化仪我们用天台家的讲法,有顿、渐、秘密、不定,是从一切众生根性上建立的。首先要观机,化仪是观机,从这个地方建立教学的方法。方法有藏、通、别、圆;贤首家方法是五教:小、始、终、顿、圆。不懂得观机,就没有办法教导,无法施教。无论佛用什么方式教导众生,决定是平等的。「平等」两个字意思很深,从哪个地方体会到平等?佛是平等心,佛对於一切众生,众生根性有利钝的差别,佛的心没有差别,佛的教也没有差别,差别是众生根性不相同。佛经上有个比喻,比喻得非常之好,佛教化众生譬如法雨普施。像天上下雨,众生因为根器不同,譬如草木,大树雨下下来它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它吸收的水分少。那不是雨不平等,雨很平等,你自己吸收不平等。这个比喻得很好,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佛的心是平等的,佛的教是平等的,佛所有一切设施是平等的。但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从众生这方面来看就不平等,就有差别;从佛那边看,平等,没有差别,尤其是所有境界都平等。
清凉底下说得好,「又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如来有去来今」。我们世间人,这随著世间说,世间人因为有分别、有执著,所以有三世的说法,有十方的说法。佛随顺众生,也说三世、也说十方、也说十法界,其实在佛的境界里头完全平等。所以佛说法,古德讲「佛依二谛说法」。佛说法依据什么?依据两种原则:一个是俗谛,俗谛就是随顺众生;一个是真谛,真谛是佛知佛见。说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众生听了疑惑,不懂,所以佛一定依世间人他们的知见、他们的常识,用这个做手段,诱导他入真谛,所以他还是平等的。根性利的人,佛这个诱导时间短,很短的时间他就入真谛,就契入境界;根性不利的人时间就长,再长,生生世世,佛也不会舍弃,「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无论你流落到哪一界,在哪一道,佛菩萨依旧是照顾你。照顾你,你能够得多少,那就看你的业障。你的业障要是浅薄,你得到佛的照顾就多;业障要是深重,得到照顾就少。业障轻的人就像大树,业障重的人是小草,佛的照顾是平等的,没有厚薄。众生的感受不同,感受里头有厚薄,这是自己业障不一样。现前的例子我们能看到,我们大家都在看《华严经》,经本都展在面前,我读经我感受的比你们就深,我看的意思比你们就多,这是很显然的;并不是这个经,特别给我多一点,给你少一点,没有,平等的。我为什么能看出多一点?我烦恼比你们轻,我放下的比你们多,道理就在此地。你能跟我一样的看破、放下,经本摆在你面前,你比我说得还好。由此可知,放不下,看不破,那是业障。这个东西佛菩萨帮不上忙,非得自己舍掉,没有第二个办法。真的放下,真的要看破,看破就是佛知佛见。佛看破了,凡夫没看破;也可以这么说,看破了是佛菩萨,没有看破是凡夫。放下是福德,是真实的受用;放不下,苦难重重!所以,佛法所有一切对众生的施为决定是平等的。佛菩萨的境界当中,这个菩萨最低也都是法身大士,我们讲圆教初住以上,他们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三世,也没有十方,所以叫一真。他们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得大自在。今天科学家讲空间的维次是障碍,没有法子突破,我们人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也没有办法进入到未来;他们行,他们这种障碍没有了。在他们境界里面,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现象,没有差别。他们生活的空间,帮助众生的空间,无限大!
第三句是『如其国土坏与成,以佛威神皆得见』。「国土」是依报,成住坏空。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无情里面有植物、有矿物,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前一句讲人事,这一句是讲依报的环境,「以佛威神皆得见」。天王他所得的法门是「忆念三世佛出兴,乃至刹成坏皆明见大欢喜解脱门」。这四句偈,总而言之,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何以能成就?末后这句话重要,「以佛威神皆得见」。佛的威神表现在哪里?就是在教学。今天佛不住世了,佛灭度到现在三千年,佛的威神就在遗教之中,就是经典。佛的威神在经典里面,我们依靠经典也能够得见。所以人生在世,实实在在讲,第一桩大事,第一桩重要的事情,经不可不读,第一桩大事,天天要读。现在读,虽然你不开悟,不要紧,天天读,锲而不舍,决定有开悟的一天,就是怕你不读。如果有坚定信心去读,一定有悟处,积小悟就成大悟,累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要想将我们觉悟的时间提早,觉悟的程度加深加广,最好的方法是为人演说,就能办到。所以佛教学生修学的秘诀,这个秘诀佛在一生当中总说了几万次都不止,几乎佛天天说,说了四十九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这一句,这是修学的秘诀。
「受持」,就是今天我们讲的落实,你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深信不疑,也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你要落实在生活上,你要去做到。怎么做法?佛也把纲领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三皈依里面,也是教导我们基本的原则: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诸位一定要晓得,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三个字里头,我有两个字做到,还有一个没做到,那三个都没做到。一个做到,三个都具足,才真的做到,真正受持。「受」,也可以这样讲,得到受用,得到真实的受用;「持」是保持,不会失掉,一得永得,你是真的得到了。得到还会退转,还会失掉,你并不是真的得到;真正得到,不会失掉。「读诵」是自他两利,自利是熟悉、薰习。每天不断的接受佛的教诲,我们读经就是听佛讲经,听佛说法,天天要听,要用长时间去听。我们读经,别人也在听。我们看《坛经》,六祖惠能大师他的因缘是听经,偶尔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他从窗户下面经过,听到人在念《金刚经》,他的缘从这里来的。他听了觉得很好,人家念完之后,他就向人家请教。所以读诵是自利利他。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更多,只要你读经,就有许许多多鬼神围绕在那里听。读诵尚有这么多人听,你要是讲解,听的众生就更多。天目山齐居士跟你们讲感应的事情,可以做证明。所以我们讲要认真的讲,不能把意思讲错,有鬼神在听,这是自他两利。
「为人演说」,也是自他两利。可是我们要发心,以利他为第一,知道利他就是自利,自他不二。念念为利他,好!我执,这是烦恼的根,渐渐就淡化了。一切不为我想,都为他想,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就养成一个习惯,起心动念都是为众生想。我们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没学佛之前起心动念都为自己想,学了佛之后要把它转过来。转是很难,但是确实能转得过来,这一转过来,你就得大自在。佛家常讲烦恼轻、智慧长,一定的道理。烦恼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我执来的。现在你头一个执著没有了,你的烦恼少了一大半,见思烦恼就没有了。还有分别,你还有尘沙烦恼,见思烦恼淡了。大乘佛法的修学,方法确实比小乘方便,比小乘善巧。所以「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是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真正学会了,在日常修学,功夫决定得力,决定有进步。如果这一句当作耳边风,虽然听得很多,没有在意,没有认真去学习,你的功夫当然不得力。为什么?没有认真去学。认真学就是要把它做到,佛所讲的这些话要搞清楚,真搞清楚、搞明白,要把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这叫受持。我们再看第二首:
【佛身广大遍十方。妙色无比利群生。光明照耀靡不及。此道普称能观见。】
这是普称满音天王他的赞颂,他得的法门是「能令佛色身最清净广大世无能比解脱门」。所以他的赞颂里面,第一句「广大」,第二句是「妙色无比」,第三句「清净」。清凉在注子里注得好,我们先看经文,我们要学『佛身广大遍十方』。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去观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一个心,真心;是一个性,本性;是一个身,法身,所以他们的境界叫一真法界。他们包括我,我就不能包括他,我们错就错在这里,我们没有这个认知,这个认知叫大彻大悟。我们今天学佛,佛法里面,清凉大师在这个经里告诉我们「信解行证」。信的是什么?信这桩事情;解,也是解这桩事情,明了这桩事情;行,我们整个生活与这桩事情融合在一起;证这桩事情,证得一真。我们不晓得这是一体,用现在的话来讲,是生命共同体,这个话说来大家比较好懂,真不真实?还是隔一层。为什么隔一层?还有个「共同体」,「共同」里头就有分别执著,连个共同体的念头都没有,真的是一。共同就不是一,他在共同,一有什么共同?但是说「一」,太难理解,太难懂了,这才是我们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要晓得,「佛身广大遍十方」,这个身是法身。可是诸位要晓得,法身、报身、应身是一个身,因为世间众生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才说三身,《华严》上说十身,是从你妄想分别执著里头说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这些言说都没有了。所以佛跟佛见面,一个念头都不生。我们想想,诸佛如来如是,我也如是。经上有说「自性佛」,我们现在虽然没有能够到佛的境界,但是有自性佛,自性佛身跟诸佛如来的佛身没有两样,「广大遍十方」。
『妙色无比利群生』,妙色是说诸佛如来随感赴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形,妙色。妙在哪里?妙在空有不二。像《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妙!他妙,我们妙不妙?我们也妙,我们跟佛确确实实没有两样。他妙,他清楚,他明白;我们妙,我们不清楚,我们根本没有觉察到。《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难道我们不是虚妄的?我们是真实的?那个虚妄就是妙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是妙色。妙色才是无比,无与伦比。佛妙,众生也妙,佛以妙色来度众生,让众生自己觉悟,原来自己也是「广大遍十方」,也是「妙色无比」。『光明照耀』,这四个字是讲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性具智慧里面还包含著有德相。我们修学要在这个地方著眼,要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所以《华严经》字字句句都是说我们自己,没有一句话是离开我们自己而说的,因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佛与法身菩萨们肯定了,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我们听到如来的教诲,还有很多疑问,还不敢相信、不敢接受,这是我们自己的过失。如何消除这个疑虑,也能像佛菩萨那么肯定?要靠自己修学的功夫;也就是要将我们无量劫来的情见,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放下。我们现前唯一一条道路,跟著佛走,依教奉行。跟著佛走,走到一段距离,自己就入境界了。原先不认识路,先跟人家走,跟人家走过几遍我就认识了,我就不要再跟他。现在很生疏,佛是过来人,跟著他走就没错。可是跟著他走,你要记住,你要聪明,跟著他走要认路,不是永远跟他;永远跟他,那你就错了。跟他要认路,路认识之后不要他带领,这才叫真正学佛,这是真实功德。这一首的意思我们没有讲完,「古德明通有六义」,我们明天接著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