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五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195
请掀开经本,第五个单元,三十三天长行第一句:
【复次释迦因陀罗天王。得忆念三世佛出兴。乃至刹成坏皆明见大欢喜解脱门。】
梵语称忉利,翻成华文的意思叫三十三。三十三天的来由,前面曾经跟诸位做过介绍,天王的名字都不再说了,我们单看他所修学的法门。他修的是『忆念三世佛出兴』,这是佛出世,过去、现在、未来,忆念诸佛出世。『乃至刹』,刹是刹土,依报的环境。依报环境有「成住坏空」,都能够看得清楚,看得明了。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对於诸佛如来依正庄严这些道理、事相,他看清楚、看明白了。《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我们平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禅宗里面讲就是明心见性,在本经里面说大方广,大是体,方是现相,广是作用,自性的体、相、作用他都『明见』,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既然「明见」,当然就契入这个境界,这是佛与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契入这个境界,自己也就成佛,也就成为法身大士,所以『欢喜解脱』,这是这一句的大意。从这个地方看来,忉利天主不是凡夫,而是诸佛如来的化现,经文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清凉大师的注解也注得非常好,「承力故忆念,念过去佛者,曾入此天故。三世有二,一亦念未来,二过去。自互相望,亦有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示现成佛,都曾经到过忉利天讲经说法。这桩事情,在经典里面世尊多次给我们说明,忉利天主礼请世尊在天宫里面讲经说法。大家常常念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在这个地方说的。不但忉利天主礼请释迦世尊,他方诸佛、诸大菩萨他常常礼请在天宫里面宣说妙法。佛菩萨讲经说法的目的何在?都在觉悟众生,所以称之为妙法。注解说「承力故忆念」,承蒙诸佛神力加持,才能常常忆念。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天王所修的就是忆念诸佛的法门,这个地方就教导我们了。我们今天说到念佛,许多人都以为念佛的名号就是念佛,没错,执持名号是念佛法门的一法,念佛法门无量法,无量方法里头的一种方法。这一种方法念得能不能相应,那就看你老不老实,如果老实念决定相应,不老实念就比较困难了。老实相当不容易,什么叫老实?老实念就是真念,真诚的念。真诚念,除了这一句佛号之外,决定不夹杂第二个念头在里面,这才叫老实念。由此可知,老实念不简单。为什么?必须万缘放下。念佛堂的堂主常常警策大众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才老实。有一个妄念存在,就不老实了。
由此可知,老实绝对不是普通人,有两种人:一种是上上根人,他一切通达明了,得清净心了。这是什么人?《华严经》上的法身大士。至少是初住菩萨,见思烦恼放下,尘沙烦恼也放下,无明也破了一品,老实了。我们哪能做得到?第二种人是下愚之人,真的是下下愚人,他虽然什么都不明白,他也不想明白,什么都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这个很难得,教他一句「阿弥陀佛」,就乖乖的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也是老实人,决定得生,这样的老实人生凡圣同居土;一切都明了、都通达,心地清净,那种人往生净土是生实报庄严土,这两种人都决定得生。最难得度的是当中这一段人,上不上、下不下,非常困难。诸佛菩萨苦口婆心,无有疲厌的就是教这些人。上根跟下愚好教,不费事。上根是具足大善根,下愚可以说他是大福德,他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虽然什么都不明了,那是大福德的人,不是我们人间讲的福德。这种善根、福德,都保证他一生不退成佛,都是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当中这一段人要觉悟,要发心学,学上上根人难,实在讲那是学不到的,学下愚之人比学上上根人要来得容易,换句话说,你可能学到;学上上根的人,一切通达明了,不可能学到。学下愚的人,什么都放下了,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分别、都不执著了。我们常常讲,电视也不看了,报纸也不看了,杂志也不看了,什么都不想知道,这个可不可以能学得到?能,可能学得到。保持心地的清净,这是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这是千古名言,古大德累积的经验教训。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需要攀缘,没有需要记住的人,何必记他的名字、记他的电话,不叫自找麻烦吗?除非有联系的必要,没有必要,不干这个事。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用不著去打听,不要自寻烦恼。没有必要读的书,都不要去看它,浪费精神,看了之后阿赖耶里头落印象,总是打闲岔。说实在话,总不如清净心自在,清净心就是觉性,就是觉心。
说实在话,我们学佛,读诵、听经,为什么不开悟?我们读《高僧传》、读《居士传》、读《善女人传》,为什么从前那些人,学佛三年五载就开悟了,很多!他们为什么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要把这个原因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原因消除,我们修学就方便了。实在说,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的心清净,我们的心不清净,他们知道事情少,决定不攀缘,决定不到处打听;他们接触的人少,不会把每个人记在心上,所以他们是非少。这是他们读诵闻法容易开悟成就的因素,值得我们深深的反省。所以修道的人,做学问的人,他们选择环境都是非常幽雅清净的环境,佛经里面叫「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很寂静的处所,很安静,没有闲杂人来扰乱,这个地方好修行,好用功。如果喜欢热闹,就麻烦了,修道就难;喜欢交际应酬,道业决定不能成就。诸佛菩萨有没有应酬?有,还很多。为什么?千处祈求千处应。那是什么?已经成功之后,不是在学的时候。他已经学成功了,所有一切境缘他都看破了,《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行!决定不受干扰。所以他们契入众生的境界,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确确实实他一尘不染,人家有这个本事、有这个功夫,这才可以教化众生。他不是去凑热闹,他是去弘法利生。我们凡人看到,佛菩萨也去赶庙会、也凑热闹,那是我们的见解,我们的境界。他的境界跟我们的境界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晓得怎么去修学。
佛出兴於世这是看到感应,刹土的成住坏空这是看到因果,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末后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他明见,生大欢喜心,诸位想想这什么意思?如果从示现上来说,入欢喜地,初地菩萨入欢喜地,明心见性了。圆教是初住,别教是初地,初地叫欢喜地,庆幸自己契入如来的境界。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契入这个境界没有不欢喜的,这个欢喜是法喜充满;这个欢喜,《论语》里面讲「不亦说乎」。它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自性里面生的欢喜心,不是外面境界,这是真正的欢喜。我们再看第二尊:
【普称满音天王。得能令佛色身最清净广大世无能比解脱门。】
这个法门里面意思很广也很深,他得的是『能令佛色身最清净』。清凉大师注子里说得好,「能令等者,然佛身无染净大小,亦无胜劣,犹若虚空」,你怎么能令?清凉这个说法真实。先要了解什么是佛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佛身。佛身哪有大小、哪有染净,你怎么能令佛身清净?你怎么能令佛身广大?这个意思《般若经》里讲得最透彻,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才晓得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我们修习的目的究竟何在?无非是要证得清净法身,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真正的目的。佛在经上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三世里头有过去、有未来,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那我们就包括在其中了,我们现在是众生。十方三世佛就有我们自己在里面,我们能不能肯定,有没有怀疑?佛说共同一法身,这个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体!所以禅宗开悟的人说,「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我们想想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你真的明白了,你真的肯定了,也入了这个境界,那你跟普称满音天王是一类人物,你也是法身大士,你也就超凡入圣,这真的不是假的。世尊说这些话,上根利智的人一听,他就觉悟了,他就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这一类的人,要想契入这个境界,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大乘经教天天不断的薰习,天天听,印象深了,时间久了,观念自然就改过来,不定碰到什么事情,豁然大悟,完全肯定了,真的是这个境界。这个时候你的心,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无论遇些什么人物,善人也好,恶人也好,你丝毫不沾染,你所显出来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我们标示这二十个字落实了,这是你转凡成圣,转迷成悟、转凡成圣。
「能令诸佛色身最清净」,这怎么能令?都是从作用上讲的。诸佛如来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的时候,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所现的身相不一样。每一个人见佛、见菩萨相状都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每一个人的业感不相同,诸佛菩萨应他怎么会一样?随感而应,佛菩萨无心,所现的身、所说的法都是随众生的感应,所以没有一定的身形,也没有定法可说。清凉在这一段注解,他用个比喻说,「犹若虚空,云屯即暗,日朗即明,色昏即劣,物隔言小」,这他用比喻说。昨天我们从香港回来,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一带云层很厚也很低,飞机在高空当中飞行你没有感觉,快要到的时候,大概半个小时,飞机逐渐下降,降到四、五千公尺的时候就看到这个情形,这么浓的云层,这个云层非常壮观,我们一般讲云海,非常壮观。我们一想下面地面一定是阴天,不是下雨就是阴天。所以底下这样浓厚的云层遮盖著太阳,下面就暗了。没有云层的时候这是晴天,晴空万里。清凉用这个来做比喻。色相不明显,这个相就劣,有障碍,有隔碍,现的身就小,这些全是讲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就好比云层一样,无明,妄想就是无明;分别就是色昏;执著就成了障碍。佛现身,现大身、现小身,现劣身、现胜身,不是佛那边的事情,是众生这边的事情。佛如果真的要想现什么样的身,那佛也有分别、也有执著、也有妄想,佛没有。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随著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见到佛身有大有小有胜有劣,有种种不同。如果我们什么念头都没有,所感应的是佛的法身,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
注子末后说,「今妄云尽而智光照故清净,性空现故广大,妙色显故无比,皆解脱力,故曰能令」。这个意思说得好,很清楚,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同学们要记住,要真正能体会到,我们今天要干的、要学的,就是要破妄想分别执著,你有这个念头,你就真正发了菩提心。为什么?求觉悟的心,觉悟就是菩提,我真的求觉悟。真求觉悟,就要把所有障碍觉悟的东西舍弃。妄想障碍觉悟,不打妄想了,所有一切想都是虚妄的,想它干什么?分别障碍觉悟,不再分别了,万法皆空,了不可得,你分别它干什么?再也不执著了。为什么?不可得,你还要执著吗?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怎么过日子?随缘。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日子过得多幸福,多美满,多快乐,多么自在!你在这个世间没有看破世间,念念还随顺著妄想分别执著,你的日子过得很苦。不管你有多大的福报,你有多高的地位,你有多大的财富,即使你做到大梵天王,你也不快乐,你也不自在。我们今天在此地看到忉利天王,三十三天,我们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一些宗教家称他们作天主,他们得大自在。他为什么得大自在?他们是佛化现的,他现的相是个忉利天主,实际上他是诸佛如来,这是另当别论。诸佛菩萨无论示现什么身分,同样的自在,为什么?不执著、不分别,决定没有一个妄念。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为度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契入诸法实相,不过如此而已。
所以「妄尽智显」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我们每天要读经、要听讲,读经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听讲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念佛还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真修,你是真修行!何以能离妄想分别执著?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讲的话,「离言说相」,离言说相就是对於一切言说,不但是佛的言说,所有一切言说,不分别、不执著,听得很清楚,意思我很懂,绝不放在心上,心上没有分别执著。「离名字相」,佛家的名词术语,我们讲名相,世间人所讲的成语,名字,意思清楚是慧,决没有落在分别执著里面那是定。「不著心缘相」,这一条非常重要,决定不要听了、看了就胡思乱想,你说「我研究研究,我想一想」,落到心缘相去了。不落,你完全用的是真实智慧。「等我想一想,等我研究研究」,落在意识里去了,那就不是真实智慧,那就变成我们所讲世智辩聪。
由此可知,诸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在哪里?一个会用心,一个不会用心。会用心是用真心,所以他是圣人;不会用心是用意识,用识心。我们今天糟糕的就是落在识心里头,不会用真心。会用真心的,《华严》里面讲「无障碍法界」,法界无障碍了。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境界里头觅十法界了不可得,到哪里去找?没有!可是你要是用识心,十法界宛然存在。你用真心,十法界了不可得,万法皆空,世出世法皆空。世间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娑婆、六道不可得,一真法界也不可得。有没有?有。我要给你说相有体无,你点头,你会承认;我告诉你相也没有,相是幻有,体是真空。你不要以为相真有,那你就完全错了,你看走了眼;相是幻有,佛经里面讲妙有。你要知道,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心经》上天天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才是事实真相,这才是真正佛身,这才是真正自己。这个真相一定要妄尽智显,这个境界就现前,在哪里?就在眼前。自他不隔毫端,他是诸佛如来,自是一切众生。反过来说也一样,自是诸佛如来,他是一切众生,都行。我们什么时候能契入境界?什么时候能妄尽还源?《楞严经》上讲妄尽还源。这个时候清净现前,心境是一不是二,心清净,境界清净;境广大,心也广大。「妙色显」,妙色是事实真相。「故无比」,世无能比。这是三种世间,不但是有情世间、器世间无能比,智正觉世间也无能比。
这是菩萨所修学的法门,我们读了、听了非常向往,怎样能够契入?我们要多想想,要把这个路子找到。刚才说过我们是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上根人,也不是下下愚人,我们这个根性最难办。用俗话来说,唯一的方法是好学,真正好学我们这一生能成就。释迦牟尼佛,中国的孔老夫子,他们所示现的,我们仔细去观察,好学。一生当中锲而不舍,教不倦,学不厌,这是他们为我们示现破迷开悟、超凡入圣、成佛作祖的唯一秘诀。一有时间,读书、讲学、研习,乐此不疲。他乐在哪里?大乐,大欢喜,清净自在,他怎么不乐?世出世间什么样的乐都不能跟它比,世无能比,这是真实的享受。我们展开经卷读经,听佛讲经说道,真诚恭敬心来听、来学。我们领悟之后,欢喜给别人讲,一个人讲,多人也讲,没有分别听众多少,欢喜讲,成就四无碍辩才。欢喜跟人在一起讨论,一天都不空过。所以你们同学当中,在这一点还欠缺。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我给你们讲过,我们同学七个人,以后除我一个人出家之外,那六个人都是居士,有家庭、有事业,我们一个星期聚会一次,三个小时。聚会的时候一个同学出来讲,讲完之后我们几个人研究讨论,那是学讲经,学讲经都是覆讲老师的。我们十年如一日,一个星期集会一次。你们今天的缘,我求学的时候不敢想,哪有同学们天天在一起,这个福报多大。不敢想像人间还有这么大福报的,天天在一起,天天在一块儿讲,天天在一块儿讨论,这个成就还得了!我们修学非常辛苦,但是我们能够珍惜机缘,能够把握著机缘,一个星期三个小时,决定不空过,决定不缺席,再重要的事情我们把时间挪开去办,这个时间我们决定要参与,除非生病,那是没办法。老师给我们讲经上课,一个星期也只一次,上一次课,听一次经。听经,他是对大众讲的,我们学生都坐在第一排,一个星期听一次经,一个星期上一次课。我们亲近李老师,一个星期只跟他见两次面,平常看不到的。所以同学在一块研究讨论,我们这七个人一个星期也是聚会一次。哪里像我们现在是天天在一起,每天在一起都可以研究讨论。不是研究讨论的时候,自己读自己的经典,你去预备找你的这些注解,你去写讲稿准备。有时间在一块的时候就是研究讨论,小座讲完的时候研究讨论,大座讲完之后,回来也研究讨论,这样才会有进步。所以欢喜学、好学,才能成功。
要想办法找地方讲,我们过去李老师教给我们居士家里讲,所以就天天也有研究讨论的时候。那是要你自己欢喜,你不欢喜,你跟人不肯结善缘,就没法子了。我在同学当中讲得最多,学得最多,我喜欢跟人结缘,人家邀请我到他家里去讲,讲完之后研究讨论。我们居士林跟净宗学会的信徒也很多,如果有居士邀请你们去讲经,一定要得会长同意,会长要了解这信徒家庭状况。到那边去讲,讲完之后向听众请教有没有疑问,他可以问你,你也可以问他。完了之后赶紧回来,决定没有留恋。接受人家招待,顶多是一杯茶水,其他的不接受,这是规矩。有些人家生活比较清苦一点,茶水我们自己带,这都是过去李老师教导我们的。一定要令众生生欢喜心,不能给人家添一点麻烦,不能给人家有丝毫的压力,精神上、物质上都不可以,这个样子人家才喜欢请法师讲经,我们这一天才没有空过。所以学讲经的人,不能一天不讲经。我们不在教室,不在讲堂讲的时候,一定要在信徒三个、五个聚集的时候也要讲,不可以一天空过。有别人讲经,除非我自己实在抽不出时间,否则的话决定去听。为什么?如果不长时间薰习,开不了悟,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决定断不掉。所以你想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不中断?我们自己当过学生,经历过这个境界,所以就能体会到。世尊当年会下这些学生,也必定跟我们现前一样,佛讲完经之后,他们几个人一组,几个人一组彼此又在那里互相讨论,又在那里覆讲,一定是这个情形。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讲:有在地面上诵经的,读诵的,讲经说法的,经行、念佛、参禅的,也有在空中的。那都是听完经之后,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真的在用功,真的在消化、在落实,没有空过。讲完之后就完了,那怎么可能有成就?你的境界怎么能转得过来?人家听了之后,境界就转了。天天在转,时时在转,转久了就是一个大的转变。像钟表一样,那个秒针一秒一秒的在转,转久了的时候,时针就转了。这个秒针是小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这才能入得了境界。秒针不转,你还谈什么悟?每天在这里听言说,那就统统学的是佛学常识,与我们自己的境界、与日常生活毫不相关,这个不能成就。
我们今天既然在学经教,就在经教上下功夫。初学多读注解,参考资料也以注解为范围。像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注解》,他引用的东西就很多,引用了一百多种。这些经论古籍,能够看得懂的,没有疑惑的,不必找麻烦去查原书;如果有问题、有疑惑,必要的,我们把原书找来,那一段文查出来,我们合起来看。要肯下功夫,要把所说的理出一个头绪出来,理出头绪学做科判,把它所讲的重点抓到,段落层次观察清楚。只要段落层次清楚,思想体系自然就明白。这个工作天天要练习,这是我在此地这么久的时间,观察诸位同学学习,我提供你们这一点参考的资料。必要的时候,我们不出去讲,我们在家里讲。居士林那个地方每一个星期你们讲一次,如果你们发心一个星期能讲两次、三次,没有地方请我们,我们在自己家里开班,这个地方也能讲,我们租的对面地方也能讲。真正肯讲,同学当中先说一说有哪几个熟的人,告诉他我星期几在哪里讲,请他们来听,听众三个、五个都行,十个、八个也行。不是这样千锤百炼,很难成就。悟教师很乖巧,我叫他到这里来他不肯来,住在吉隆坡,我说:你在干什么?讲《无量寿经》,天天讲。他说:我要把《无量寿经》一口气讲十遍。多难得!那个地方他有法缘,他有听众,要这样勤苦练习,所以他将来的成就一定殊胜。这个东西方法学会了之后,千锤百炼,成就辩才。如果能够将经教里面这些道理、教诲都能做到,落实到生活上,这个人就超凡入圣,那不仅仅是开悟,那是证果。
由此可知,开悟、证果都在自己肯干,只要自己真心肯干,这一生当中没有做不到的。真正是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有心真干,你就决定会成功。不肯干的人,怎么劝他也是枉然,劝多了他嫌你罗嗦。所以劝人也要懂得劝人的道理,事不过三,劝三次不听,决定不能讲第四次,人家讨厌。三次,那个表情已经摆出来,你还要讲?这不能讲了。作老师,作同学,作朋友,我们本分已经尽到,他将来的成败决定不能怪你。我们只能把自分做好,尽分尽责,这就是功德圆满。过去我们读佛经,读到六度都圆满这才圆成佛道。那个时候想布施圆满,佛对我,我还没有接到他的布施,他怎么圆满?以后才明了,这个圆满是自己的本分责任完全尽到了,这叫圆满,是心境上的圆满,不是事相上的圆满,事相上那是个人的机缘不相同。机缘不相同,也就是因果不相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因果这是决定勉强不得的,因一定要自己去修,这是别人帮不上的忙。诸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只是教学而已,教导你,教你是你自己要悟;你觉悟了,你阿赖耶识里头因种下去了,你要依教奉行;能奉行,缘具足了,可见得因缘是自分。因缘具足,果报就现前,种善因就得善果,种佛的因得佛的果,种菩萨的因得菩萨的果,这才是正理。果报,佛菩萨没有办法送给你,这个一定要懂。
我们今天总算是福德方面的事情,别人有福,我们沾光,我们没有吃的,人家送吃的东西给我们,我们没有穿的,人家送穿的东西给我们,还是有因果。我们接受人家供养能够白接受吗?不可能的。佛法里面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们出家人不了道要还,那些在家不学佛的人也要还,一个道理,没有两个道理,所以决定没有白受人供养的。如果存一个侥幸心理,自己不肯努力发愤,只希求别人供养,纵然你这一生能够获得,都是你前生所修的。你前生所修的一点点福报享受完了,你这一生没有继续修,来生怎么办?我们世间人常讲,人死了都作鬼,做什么鬼?饿鬼。饿鬼是焰口鬼,那多苦!永远得不到饮食,他口里喷火,饮食才接近口就被烧焦,这是饿鬼里头最苦的一类。什么原因堕落到这种身?吝啬,吝财、吝法,只想占别人便宜,而不能够帮助人。不肯发心帮助人,变这一类的身相,受这种苦报。佛说得很清楚,我们读了不能够粗心大意,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哪里知道这些文字、教诲、事相,都说到我们切身痛痒之处,我们怎么能大意,看了之后一定要觉悟,这是因果的教育。佛也很慈悲,帮助这一类罪苦的众生,让他们得到饮食、得到饱满,所以有焰口的佛事,是以三宝的力量来加持,一个人的力量不够。
焰口是起源於目犍连的母亲堕到鬼道是焰口鬼,目犍连有神通,证阿罗汉果,托钵拿饮食供养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一接著,口里头火就烧焦了。目连就向世尊祈求,有什么法子?世尊讲一个人力量不行,要集合大众的力量。证得阿罗汉果都不行,都度不了,你想想看那个罪业多重!仰赖三宝威神的加持,她才能得到浆水,才能得到饮食,所以焰口的佛事是布施饿鬼的。水陆的佛事都是修大布施,三界里头许许多多苦难众生业障习气非常深重,你普通供养他都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情都摆在面前。我们现在晓得,世出世间最殊胜的法是佛法,你把佛法送给人,人家不要,还要侮辱你,还要毁谤你,这么好的东西送给他,不要!没有比这个更殊胜,岂不是就是饿鬼道的饮食送给他,他自己喷火烧焦,不是一样的事情吗?所以这些事我们听了,看了,真的摆在我们面前。所以你只要冷静,只要仔细去观察,统统在我们身边,都在我们周围,你的警觉心自然高了,自动的就会发愤,就会努力,会认真学习。我不但要解决我自己问题,我还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是始觉,你开始觉悟,你真的觉悟了,真正肯发心作如来弟子,发心续佛慧命,利益众生。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五个单元,三十三天长行第一句:
【复次释迦因陀罗天王。得忆念三世佛出兴。乃至刹成坏皆明见大欢喜解脱门。】
梵语称忉利,翻成华文的意思叫三十三。三十三天的来由,前面曾经跟诸位做过介绍,天王的名字都不再说了,我们单看他所修学的法门。他修的是『忆念三世佛出兴』,这是佛出世,过去、现在、未来,忆念诸佛出世。『乃至刹』,刹是刹土,依报的环境。依报环境有「成住坏空」,都能够看得清楚,看得明了。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对於诸佛如来依正庄严这些道理、事相,他看清楚、看明白了。《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我们平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禅宗里面讲就是明心见性,在本经里面说大方广,大是体,方是现相,广是作用,自性的体、相、作用他都『明见』,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既然「明见」,当然就契入这个境界,这是佛与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契入这个境界,自己也就成佛,也就成为法身大士,所以『欢喜解脱』,这是这一句的大意。从这个地方看来,忉利天主不是凡夫,而是诸佛如来的化现,经文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清凉大师的注解也注得非常好,「承力故忆念,念过去佛者,曾入此天故。三世有二,一亦念未来,二过去。自互相望,亦有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示现成佛,都曾经到过忉利天讲经说法。这桩事情,在经典里面世尊多次给我们说明,忉利天主礼请世尊在天宫里面讲经说法。大家常常念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在这个地方说的。不但忉利天主礼请释迦世尊,他方诸佛、诸大菩萨他常常礼请在天宫里面宣说妙法。佛菩萨讲经说法的目的何在?都在觉悟众生,所以称之为妙法。注解说「承力故忆念」,承蒙诸佛神力加持,才能常常忆念。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天王所修的就是忆念诸佛的法门,这个地方就教导我们了。我们今天说到念佛,许多人都以为念佛的名号就是念佛,没错,执持名号是念佛法门的一法,念佛法门无量法,无量方法里头的一种方法。这一种方法念得能不能相应,那就看你老不老实,如果老实念决定相应,不老实念就比较困难了。老实相当不容易,什么叫老实?老实念就是真念,真诚的念。真诚念,除了这一句佛号之外,决定不夹杂第二个念头在里面,这才叫老实念。由此可知,老实念不简单。为什么?必须万缘放下。念佛堂的堂主常常警策大众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才老实。有一个妄念存在,就不老实了。
由此可知,老实绝对不是普通人,有两种人:一种是上上根人,他一切通达明了,得清净心了。这是什么人?《华严经》上的法身大士。至少是初住菩萨,见思烦恼放下,尘沙烦恼也放下,无明也破了一品,老实了。我们哪能做得到?第二种人是下愚之人,真的是下下愚人,他虽然什么都不明白,他也不想明白,什么都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这个很难得,教他一句「阿弥陀佛」,就乖乖的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也是老实人,决定得生,这样的老实人生凡圣同居土;一切都明了、都通达,心地清净,那种人往生净土是生实报庄严土,这两种人都决定得生。最难得度的是当中这一段人,上不上、下不下,非常困难。诸佛菩萨苦口婆心,无有疲厌的就是教这些人。上根跟下愚好教,不费事。上根是具足大善根,下愚可以说他是大福德,他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虽然什么都不明了,那是大福德的人,不是我们人间讲的福德。这种善根、福德,都保证他一生不退成佛,都是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当中这一段人要觉悟,要发心学,学上上根人难,实在讲那是学不到的,学下愚之人比学上上根人要来得容易,换句话说,你可能学到;学上上根的人,一切通达明了,不可能学到。学下愚的人,什么都放下了,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分别、都不执著了。我们常常讲,电视也不看了,报纸也不看了,杂志也不看了,什么都不想知道,这个可不可以能学得到?能,可能学得到。保持心地的清净,这是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这是千古名言,古大德累积的经验教训。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需要攀缘,没有需要记住的人,何必记他的名字、记他的电话,不叫自找麻烦吗?除非有联系的必要,没有必要,不干这个事。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用不著去打听,不要自寻烦恼。没有必要读的书,都不要去看它,浪费精神,看了之后阿赖耶里头落印象,总是打闲岔。说实在话,总不如清净心自在,清净心就是觉性,就是觉心。
说实在话,我们学佛,读诵、听经,为什么不开悟?我们读《高僧传》、读《居士传》、读《善女人传》,为什么从前那些人,学佛三年五载就开悟了,很多!他们为什么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要把这个原因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原因消除,我们修学就方便了。实在说,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的心清净,我们的心不清净,他们知道事情少,决定不攀缘,决定不到处打听;他们接触的人少,不会把每个人记在心上,所以他们是非少。这是他们读诵闻法容易开悟成就的因素,值得我们深深的反省。所以修道的人,做学问的人,他们选择环境都是非常幽雅清净的环境,佛经里面叫「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很寂静的处所,很安静,没有闲杂人来扰乱,这个地方好修行,好用功。如果喜欢热闹,就麻烦了,修道就难;喜欢交际应酬,道业决定不能成就。诸佛菩萨有没有应酬?有,还很多。为什么?千处祈求千处应。那是什么?已经成功之后,不是在学的时候。他已经学成功了,所有一切境缘他都看破了,《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行!决定不受干扰。所以他们契入众生的境界,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确确实实他一尘不染,人家有这个本事、有这个功夫,这才可以教化众生。他不是去凑热闹,他是去弘法利生。我们凡人看到,佛菩萨也去赶庙会、也凑热闹,那是我们的见解,我们的境界。他的境界跟我们的境界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晓得怎么去修学。
佛出兴於世这是看到感应,刹土的成住坏空这是看到因果,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末后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他明见,生大欢喜心,诸位想想这什么意思?如果从示现上来说,入欢喜地,初地菩萨入欢喜地,明心见性了。圆教是初住,别教是初地,初地叫欢喜地,庆幸自己契入如来的境界。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契入这个境界没有不欢喜的,这个欢喜是法喜充满;这个欢喜,《论语》里面讲「不亦说乎」。它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自性里面生的欢喜心,不是外面境界,这是真正的欢喜。我们再看第二尊:
【普称满音天王。得能令佛色身最清净广大世无能比解脱门。】
这个法门里面意思很广也很深,他得的是『能令佛色身最清净』。清凉大师注子里说得好,「能令等者,然佛身无染净大小,亦无胜劣,犹若虚空」,你怎么能令?清凉这个说法真实。先要了解什么是佛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佛身。佛身哪有大小、哪有染净,你怎么能令佛身清净?你怎么能令佛身广大?这个意思《般若经》里讲得最透彻,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才晓得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我们修习的目的究竟何在?无非是要证得清净法身,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真正的目的。佛在经上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三世里头有过去、有未来,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那我们就包括在其中了,我们现在是众生。十方三世佛就有我们自己在里面,我们能不能肯定,有没有怀疑?佛说共同一法身,这个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体!所以禅宗开悟的人说,「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我们想想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你真的明白了,你真的肯定了,也入了这个境界,那你跟普称满音天王是一类人物,你也是法身大士,你也就超凡入圣,这真的不是假的。世尊说这些话,上根利智的人一听,他就觉悟了,他就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这一类的人,要想契入这个境界,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大乘经教天天不断的薰习,天天听,印象深了,时间久了,观念自然就改过来,不定碰到什么事情,豁然大悟,完全肯定了,真的是这个境界。这个时候你的心,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无论遇些什么人物,善人也好,恶人也好,你丝毫不沾染,你所显出来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我们标示这二十个字落实了,这是你转凡成圣,转迷成悟、转凡成圣。
「能令诸佛色身最清净」,这怎么能令?都是从作用上讲的。诸佛如来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的时候,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所现的身相不一样。每一个人见佛、见菩萨相状都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每一个人的业感不相同,诸佛菩萨应他怎么会一样?随感而应,佛菩萨无心,所现的身、所说的法都是随众生的感应,所以没有一定的身形,也没有定法可说。清凉在这一段注解,他用个比喻说,「犹若虚空,云屯即暗,日朗即明,色昏即劣,物隔言小」,这他用比喻说。昨天我们从香港回来,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一带云层很厚也很低,飞机在高空当中飞行你没有感觉,快要到的时候,大概半个小时,飞机逐渐下降,降到四、五千公尺的时候就看到这个情形,这么浓的云层,这个云层非常壮观,我们一般讲云海,非常壮观。我们一想下面地面一定是阴天,不是下雨就是阴天。所以底下这样浓厚的云层遮盖著太阳,下面就暗了。没有云层的时候这是晴天,晴空万里。清凉用这个来做比喻。色相不明显,这个相就劣,有障碍,有隔碍,现的身就小,这些全是讲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就好比云层一样,无明,妄想就是无明;分别就是色昏;执著就成了障碍。佛现身,现大身、现小身,现劣身、现胜身,不是佛那边的事情,是众生这边的事情。佛如果真的要想现什么样的身,那佛也有分别、也有执著、也有妄想,佛没有。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随著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见到佛身有大有小有胜有劣,有种种不同。如果我们什么念头都没有,所感应的是佛的法身,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
注子末后说,「今妄云尽而智光照故清净,性空现故广大,妙色显故无比,皆解脱力,故曰能令」。这个意思说得好,很清楚,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同学们要记住,要真正能体会到,我们今天要干的、要学的,就是要破妄想分别执著,你有这个念头,你就真正发了菩提心。为什么?求觉悟的心,觉悟就是菩提,我真的求觉悟。真求觉悟,就要把所有障碍觉悟的东西舍弃。妄想障碍觉悟,不打妄想了,所有一切想都是虚妄的,想它干什么?分别障碍觉悟,不再分别了,万法皆空,了不可得,你分别它干什么?再也不执著了。为什么?不可得,你还要执著吗?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怎么过日子?随缘。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日子过得多幸福,多美满,多快乐,多么自在!你在这个世间没有看破世间,念念还随顺著妄想分别执著,你的日子过得很苦。不管你有多大的福报,你有多高的地位,你有多大的财富,即使你做到大梵天王,你也不快乐,你也不自在。我们今天在此地看到忉利天王,三十三天,我们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一些宗教家称他们作天主,他们得大自在。他为什么得大自在?他们是佛化现的,他现的相是个忉利天主,实际上他是诸佛如来,这是另当别论。诸佛菩萨无论示现什么身分,同样的自在,为什么?不执著、不分别,决定没有一个妄念。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为度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契入诸法实相,不过如此而已。
所以「妄尽智显」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我们每天要读经、要听讲,读经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听讲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念佛还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真修,你是真修行!何以能离妄想分别执著?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讲的话,「离言说相」,离言说相就是对於一切言说,不但是佛的言说,所有一切言说,不分别、不执著,听得很清楚,意思我很懂,绝不放在心上,心上没有分别执著。「离名字相」,佛家的名词术语,我们讲名相,世间人所讲的成语,名字,意思清楚是慧,决没有落在分别执著里面那是定。「不著心缘相」,这一条非常重要,决定不要听了、看了就胡思乱想,你说「我研究研究,我想一想」,落到心缘相去了。不落,你完全用的是真实智慧。「等我想一想,等我研究研究」,落在意识里去了,那就不是真实智慧,那就变成我们所讲世智辩聪。
由此可知,诸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在哪里?一个会用心,一个不会用心。会用心是用真心,所以他是圣人;不会用心是用意识,用识心。我们今天糟糕的就是落在识心里头,不会用真心。会用真心的,《华严》里面讲「无障碍法界」,法界无障碍了。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境界里头觅十法界了不可得,到哪里去找?没有!可是你要是用识心,十法界宛然存在。你用真心,十法界了不可得,万法皆空,世出世法皆空。世间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娑婆、六道不可得,一真法界也不可得。有没有?有。我要给你说相有体无,你点头,你会承认;我告诉你相也没有,相是幻有,体是真空。你不要以为相真有,那你就完全错了,你看走了眼;相是幻有,佛经里面讲妙有。你要知道,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心经》上天天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才是事实真相,这才是真正佛身,这才是真正自己。这个真相一定要妄尽智显,这个境界就现前,在哪里?就在眼前。自他不隔毫端,他是诸佛如来,自是一切众生。反过来说也一样,自是诸佛如来,他是一切众生,都行。我们什么时候能契入境界?什么时候能妄尽还源?《楞严经》上讲妄尽还源。这个时候清净现前,心境是一不是二,心清净,境界清净;境广大,心也广大。「妙色显」,妙色是事实真相。「故无比」,世无能比。这是三种世间,不但是有情世间、器世间无能比,智正觉世间也无能比。
这是菩萨所修学的法门,我们读了、听了非常向往,怎样能够契入?我们要多想想,要把这个路子找到。刚才说过我们是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上根人,也不是下下愚人,我们这个根性最难办。用俗话来说,唯一的方法是好学,真正好学我们这一生能成就。释迦牟尼佛,中国的孔老夫子,他们所示现的,我们仔细去观察,好学。一生当中锲而不舍,教不倦,学不厌,这是他们为我们示现破迷开悟、超凡入圣、成佛作祖的唯一秘诀。一有时间,读书、讲学、研习,乐此不疲。他乐在哪里?大乐,大欢喜,清净自在,他怎么不乐?世出世间什么样的乐都不能跟它比,世无能比,这是真实的享受。我们展开经卷读经,听佛讲经说道,真诚恭敬心来听、来学。我们领悟之后,欢喜给别人讲,一个人讲,多人也讲,没有分别听众多少,欢喜讲,成就四无碍辩才。欢喜跟人在一起讨论,一天都不空过。所以你们同学当中,在这一点还欠缺。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我给你们讲过,我们同学七个人,以后除我一个人出家之外,那六个人都是居士,有家庭、有事业,我们一个星期聚会一次,三个小时。聚会的时候一个同学出来讲,讲完之后我们几个人研究讨论,那是学讲经,学讲经都是覆讲老师的。我们十年如一日,一个星期集会一次。你们今天的缘,我求学的时候不敢想,哪有同学们天天在一起,这个福报多大。不敢想像人间还有这么大福报的,天天在一起,天天在一块儿讲,天天在一块儿讨论,这个成就还得了!我们修学非常辛苦,但是我们能够珍惜机缘,能够把握著机缘,一个星期三个小时,决定不空过,决定不缺席,再重要的事情我们把时间挪开去办,这个时间我们决定要参与,除非生病,那是没办法。老师给我们讲经上课,一个星期也只一次,上一次课,听一次经。听经,他是对大众讲的,我们学生都坐在第一排,一个星期听一次经,一个星期上一次课。我们亲近李老师,一个星期只跟他见两次面,平常看不到的。所以同学在一块研究讨论,我们这七个人一个星期也是聚会一次。哪里像我们现在是天天在一起,每天在一起都可以研究讨论。不是研究讨论的时候,自己读自己的经典,你去预备找你的这些注解,你去写讲稿准备。有时间在一块的时候就是研究讨论,小座讲完的时候研究讨论,大座讲完之后,回来也研究讨论,这样才会有进步。所以欢喜学、好学,才能成功。
要想办法找地方讲,我们过去李老师教给我们居士家里讲,所以就天天也有研究讨论的时候。那是要你自己欢喜,你不欢喜,你跟人不肯结善缘,就没法子了。我在同学当中讲得最多,学得最多,我喜欢跟人结缘,人家邀请我到他家里去讲,讲完之后研究讨论。我们居士林跟净宗学会的信徒也很多,如果有居士邀请你们去讲经,一定要得会长同意,会长要了解这信徒家庭状况。到那边去讲,讲完之后向听众请教有没有疑问,他可以问你,你也可以问他。完了之后赶紧回来,决定没有留恋。接受人家招待,顶多是一杯茶水,其他的不接受,这是规矩。有些人家生活比较清苦一点,茶水我们自己带,这都是过去李老师教导我们的。一定要令众生生欢喜心,不能给人家添一点麻烦,不能给人家有丝毫的压力,精神上、物质上都不可以,这个样子人家才喜欢请法师讲经,我们这一天才没有空过。所以学讲经的人,不能一天不讲经。我们不在教室,不在讲堂讲的时候,一定要在信徒三个、五个聚集的时候也要讲,不可以一天空过。有别人讲经,除非我自己实在抽不出时间,否则的话决定去听。为什么?如果不长时间薰习,开不了悟,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决定断不掉。所以你想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不中断?我们自己当过学生,经历过这个境界,所以就能体会到。世尊当年会下这些学生,也必定跟我们现前一样,佛讲完经之后,他们几个人一组,几个人一组彼此又在那里互相讨论,又在那里覆讲,一定是这个情形。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讲:有在地面上诵经的,读诵的,讲经说法的,经行、念佛、参禅的,也有在空中的。那都是听完经之后,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真的在用功,真的在消化、在落实,没有空过。讲完之后就完了,那怎么可能有成就?你的境界怎么能转得过来?人家听了之后,境界就转了。天天在转,时时在转,转久了就是一个大的转变。像钟表一样,那个秒针一秒一秒的在转,转久了的时候,时针就转了。这个秒针是小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这才能入得了境界。秒针不转,你还谈什么悟?每天在这里听言说,那就统统学的是佛学常识,与我们自己的境界、与日常生活毫不相关,这个不能成就。
我们今天既然在学经教,就在经教上下功夫。初学多读注解,参考资料也以注解为范围。像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注解》,他引用的东西就很多,引用了一百多种。这些经论古籍,能够看得懂的,没有疑惑的,不必找麻烦去查原书;如果有问题、有疑惑,必要的,我们把原书找来,那一段文查出来,我们合起来看。要肯下功夫,要把所说的理出一个头绪出来,理出头绪学做科判,把它所讲的重点抓到,段落层次观察清楚。只要段落层次清楚,思想体系自然就明白。这个工作天天要练习,这是我在此地这么久的时间,观察诸位同学学习,我提供你们这一点参考的资料。必要的时候,我们不出去讲,我们在家里讲。居士林那个地方每一个星期你们讲一次,如果你们发心一个星期能讲两次、三次,没有地方请我们,我们在自己家里开班,这个地方也能讲,我们租的对面地方也能讲。真正肯讲,同学当中先说一说有哪几个熟的人,告诉他我星期几在哪里讲,请他们来听,听众三个、五个都行,十个、八个也行。不是这样千锤百炼,很难成就。悟教师很乖巧,我叫他到这里来他不肯来,住在吉隆坡,我说:你在干什么?讲《无量寿经》,天天讲。他说:我要把《无量寿经》一口气讲十遍。多难得!那个地方他有法缘,他有听众,要这样勤苦练习,所以他将来的成就一定殊胜。这个东西方法学会了之后,千锤百炼,成就辩才。如果能够将经教里面这些道理、教诲都能做到,落实到生活上,这个人就超凡入圣,那不仅仅是开悟,那是证果。
由此可知,开悟、证果都在自己肯干,只要自己真心肯干,这一生当中没有做不到的。真正是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有心真干,你就决定会成功。不肯干的人,怎么劝他也是枉然,劝多了他嫌你罗嗦。所以劝人也要懂得劝人的道理,事不过三,劝三次不听,决定不能讲第四次,人家讨厌。三次,那个表情已经摆出来,你还要讲?这不能讲了。作老师,作同学,作朋友,我们本分已经尽到,他将来的成败决定不能怪你。我们只能把自分做好,尽分尽责,这就是功德圆满。过去我们读佛经,读到六度都圆满这才圆成佛道。那个时候想布施圆满,佛对我,我还没有接到他的布施,他怎么圆满?以后才明了,这个圆满是自己的本分责任完全尽到了,这叫圆满,是心境上的圆满,不是事相上的圆满,事相上那是个人的机缘不相同。机缘不相同,也就是因果不相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因果这是决定勉强不得的,因一定要自己去修,这是别人帮不上的忙。诸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只是教学而已,教导你,教你是你自己要悟;你觉悟了,你阿赖耶识里头因种下去了,你要依教奉行;能奉行,缘具足了,可见得因缘是自分。因缘具足,果报就现前,种善因就得善果,种佛的因得佛的果,种菩萨的因得菩萨的果,这才是正理。果报,佛菩萨没有办法送给你,这个一定要懂。
我们今天总算是福德方面的事情,别人有福,我们沾光,我们没有吃的,人家送吃的东西给我们,我们没有穿的,人家送穿的东西给我们,还是有因果。我们接受人家供养能够白接受吗?不可能的。佛法里面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们出家人不了道要还,那些在家不学佛的人也要还,一个道理,没有两个道理,所以决定没有白受人供养的。如果存一个侥幸心理,自己不肯努力发愤,只希求别人供养,纵然你这一生能够获得,都是你前生所修的。你前生所修的一点点福报享受完了,你这一生没有继续修,来生怎么办?我们世间人常讲,人死了都作鬼,做什么鬼?饿鬼。饿鬼是焰口鬼,那多苦!永远得不到饮食,他口里喷火,饮食才接近口就被烧焦,这是饿鬼里头最苦的一类。什么原因堕落到这种身?吝啬,吝财、吝法,只想占别人便宜,而不能够帮助人。不肯发心帮助人,变这一类的身相,受这种苦报。佛说得很清楚,我们读了不能够粗心大意,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哪里知道这些文字、教诲、事相,都说到我们切身痛痒之处,我们怎么能大意,看了之后一定要觉悟,这是因果的教育。佛也很慈悲,帮助这一类罪苦的众生,让他们得到饮食、得到饱满,所以有焰口的佛事,是以三宝的力量来加持,一个人的力量不够。
焰口是起源於目犍连的母亲堕到鬼道是焰口鬼,目犍连有神通,证阿罗汉果,托钵拿饮食供养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一接著,口里头火就烧焦了。目连就向世尊祈求,有什么法子?世尊讲一个人力量不行,要集合大众的力量。证得阿罗汉果都不行,都度不了,你想想看那个罪业多重!仰赖三宝威神的加持,她才能得到浆水,才能得到饮食,所以焰口的佛事是布施饿鬼的。水陆的佛事都是修大布施,三界里头许许多多苦难众生业障习气非常深重,你普通供养他都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情都摆在面前。我们现在晓得,世出世间最殊胜的法是佛法,你把佛法送给人,人家不要,还要侮辱你,还要毁谤你,这么好的东西送给他,不要!没有比这个更殊胜,岂不是就是饿鬼道的饮食送给他,他自己喷火烧焦,不是一样的事情吗?所以这些事我们听了,看了,真的摆在我们面前。所以你只要冷静,只要仔细去观察,统统在我们身边,都在我们周围,你的警觉心自然高了,自动的就会发愤,就会努力,会认真学习。我不但要解决我自己问题,我还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是始觉,你开始觉悟,你真的觉悟了,真正肯发心作如来弟子,发心续佛慧命,利益众生。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