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168
请掀开经本,看知足天王偈颂的第三首:
【如来往昔修诸行。清净大愿深如海。一切佛法皆令满。胜德能知此方便。】
胜德天王,前面长行我们见到最胜功德幢天王,他得的法门是「消灭世间苦净愿海解脱门」。天王明显的告诉我们,「消灭世间苦」是需要净愿。而我们现前,正是遭遇到世间众生最极苦难的这种世纪,不但我们要消自己的业障,还要帮助一切众生度过苦难,方法就在这一大段的经文。所以知足天王这一段,我们说得格外的详细,几乎每一位天王我们都用了一个半小时,甚至於超过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介绍。他们的赞颂、修学的报告,同时也是教导我们。每一首偈颂,我们也不厌其烦的与诸位做出报告,这个报告还是很简略,因为每一首偈它的意思都非常的深广,实在讲都说之不尽。我们能说的,也无非是一个纲要而已,希望我们从这些纲要当中,真正能够得到殊胜的学习,我们才能得受用。这个受用是消灾免难。
第一句,清凉大师说得很好,前面两句是「以行净愿」,第三句是给我们讲「杂染本空」,是从理上讲,前面两句是从事上讲。事上一个是行、一个是愿,以行践愿,以愿导行,所以行愿始终不能够离开,决定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句是讲『如来往昔修诸行』。经上讲「如来」,都是从性德上说,也是从我们真如自性上讲。唯有与自性相应,这个行才叫净行;与自性相违背,这个行就不清净。佛在大乘经论上讲得很多,心性之体是清净寂灭。《仁王经》上跟我们说明菩萨修学五个阶段,这是从大分来区别,称为「五忍」,五个阶段都用「忍」字来表法,符合《金刚经》上佛所讲的「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仁王般若经》上,用五忍来说明菩萨修行的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叫「寂灭忍」,那就是如来地;「无生法忍」还是菩萨地。我们知道无生法忍有上中下三品,下品是七地菩萨,中品是八地菩萨,上品是九地菩萨。寂灭忍的下品是法云地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佛的果地。这个地方讲「如来往昔修诸行」,我们在五忍说法当中,就知道是寂灭忍,寂灭才称性。「行」,是生活行为,是处事待人接物。诸佛如来,我们在这个地方称诸佛如来,意思很狭窄,也就是称法云地、等觉、佛的果地,我们只称这三个位次。《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讲的范围大,他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菩萨就称之为诸佛如来;我们这个地方讲的范围没有那么宽,只讲法云地、等觉、佛果这三个位次。
他们这些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表现的,这是「诸行」,这些行为都与清净寂灭相应,也就是说与性德相应、与性体相应,这叫净行,不是清净寂灭里面什么都没有了。清净寂灭里头什么都没有了,诸位想想它还有什么作用?对於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点好处都没有了。我们要这样去体会,那就完全错了,就是佛法讲的豁达空,完全落在空的那一边去了,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没有了。佛法讲中道、讲用中,这个意思才殊胜。事有、相有,性空、体空,空有是一不是二,这叫中道,也就是说事上有。现在人有一个很严重的顾虑,事要不放弃,好像我们修行功夫就不得力,他把心性跟事修看作两桩事情,所以在一些工作上决定妨害自己的修行。修行必须要放下世间一切事务,这个说法有没有错?也不能说他有错,对於初级的是要这样做法,要放下一切事务。为什么?事务扰乱他的情绪,妨碍他的清净心,不能不放下。
连隋朝智者大师都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智者大师因为领众,要管理寺院行政事务,所以往生的品位很低,五品位往生,那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的。他告诉学生,如果他不领众,不管这些闲杂事务,他的品位会很高,牺牲自己的品位来护持佛法。但是他有一个底限,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那就是决定得生净土,品位低一点无所谓,一定能往生,这是他的底限。如果为了护持佛法,照顾别人,管理这些事务,自己不能往生,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智者示现一个底限,决定有把握往生,可以牺牲品位。这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舍己为人,舍己有个底限。传说里面,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智者大师的示现,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末法初期表演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有底限。
如果真正功夫成就的人,这个成就就是讲,宗门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如果到这个境界,给诸位说,理事就没有妨碍。不但理事没有妨碍,事事都没妨碍,这个境界高,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人家穿衣吃饭、工作应酬,点点滴滴全是佛法;要是用念佛法门来讲,全是念佛;如果说参禅,那全是禅定。禅宗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要换成念佛法门,无非是念佛。念佛不是挂在口头上,口不念心念,也未必心里念念是阿弥陀佛。那是怎么个念法?念念与清净寂灭相应,就是真念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的德号,真正会念佛的人是念自性的性体,不在乎这一句佛号。你念得更深入,你念的是自性的理体。我们的生活、行为,点点滴滴都是自性圆满的流露,那才叫真正的净行。这个净行,佛菩萨有没有表演给我们看?有,《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就是表演。「如来往昔修诸行」,五十三参圆满的表演给我们看。这五十三位善友不是菩萨,一般人看他们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从相上看,也是经中常讲,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从所现的相分上来看。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读到,吉祥云比丘是初住菩萨相,海云比丘是二住菩萨相,妙住比丘是三住菩萨相,从相上看的。如果从性上看、从本上看,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他们不是真正的法身大士,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应以初住菩萨身分出现,他就现初住菩萨身分。
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第七回向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如来化现的;应以第七回向位而得度者,就现第七回向位的现相。观音菩萨在五十三参里面是第七回向菩萨,我们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早就成佛了。由此可知,全是诸佛如来的化现,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是谁?善财童子,那是真的。善财参访吉祥云比丘,他就是初住菩萨;而示现初住菩萨的吉祥云,是诸佛如来。我们读这些大乘经、一乘了义的大经,对於这些本迹因缘不能不知道。然后才知道佛的恩德大,才真正体会到,经上所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了极处,为我们做出种种示现。所以种种示现都是纯净之行,一丝毫的染著都没有。谁有能力在事事之中、点点滴滴当中,都是修极清净行?大彻大悟的人行,明心见性的人行,在净土宗得理一心不乱的人行。为什么?他已经入无障碍的境界。无障碍的境界是佛境界,也就是大乘法里常讲的入佛境界、入佛知见,他们行。可是我们现在虽然不行,我们要知道,知道之后我们就不造业了;不知道这些道理、事实真相,很容易造业。造什么业?随便批评人,造口业。我们实实在在不晓得周边环境一切人,我们肉眼凡夫不晓得,很可能这些人当中,就有不少是诸佛菩萨再来示现的,我们随意批评,岂不是得罪诸佛菩萨?我们不学《华严》,对这些事情很难体会,学《华严》这才恍然大悟。
善财给我们做一个修学最好的榜样,做学生只有善财童子自己一个人,善财眼目当中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依正庄严都是如来化现的,都是诸佛菩萨、都是善知识,所以他一生圆满成佛。你要问,善财凭什么成佛?就凭这一点成佛。何以见得?佛在经上有理论给我们做依据,「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他成佛了。我们为什么成不了佛?我们凡夫眼看佛菩萨都是凡夫,看佛菩萨都有过失,是我们的过失,我们造罪业,我们的心不清净,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每一位同修都知道,「心净则佛土净」,都知道「境随心转」,我们心不清净。「土」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依报环境,我们心不清净,我们依报环境怎么会清净?我们不是佛心,你怎么会见到佛?善财童子的心清净,所以他修学的环境是净土;他心是佛心,所以他见无量无边诸佛。这里头有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你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了。这个原理,就是佛在《华严》上讲的「唯心所现」,心就是如来,心就是自性。既然是唯心所现,那我们要问,哪一法不是真心?哪一法不是自性?所以宗门彻悟之后告诉人,「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随拈一物无有不是。无有不是什么?无有不是自性,哪一法不是自性?自性是如来,自性是真佛,自性是佛之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佛之相,相从哪里来的?相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细细去参究,「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想生」,你去参究这几句话,这几句话是圆顿大法,圆顿教学里最重要的理论纲领。果然参透了,你才晓得世出世间无有一法不是自性,无有一法不是如来,我们就入佛境界。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你也就是法身大士,你的心极其清净,决不会起一个妄想,绝对不会起一个杂念。
你今天还有妄想、还有杂念,妄想杂念障碍了你的心性,使你不能明心见性,使你所有一切的行为都是染污行,不是清净行。我们这才明了,我们为什么会染污,为什么会不清净,我们今天当家做主的是意识。说清楚一点、说明白一点,第六识跟第七识当家做主;第七识是执著,第六识是分别,分别执著染污了自性,我们今天当家做主是这个。彻底觉悟的人,当家做主的是自性、是如来。所以悟了的人,我们用《百法明门论》里面的讲法来说,悟了的人跟诸佛如来同生性,没有觉悟的人跟诸佛如来是两样的,叫异生性,异是不一样。没有觉悟,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们,声闻、缘觉、菩萨,还包括藏教佛、通教佛,他们都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他们用得正,六道凡夫用得邪、用得偏邪。他们用得正,但是没有摆脱,还是八识当家;实际上,八识就是指六、七识。
四圣法界跟六凡法界差别在哪里?我们在讲席上曾经跟诸位同修报告过,四圣法界的人,他能够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随顺佛的教诲,但是还是用分别执著随顺佛的教诲,所以在天台家讲他们是相似位,这已经很了不起,超过六道轮回了,「相似即佛」。我们的麻烦在哪里?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不肯向佛菩萨学习,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这在天台家讲是名字位,「名字即佛」。说得不好听,有名无实,依旧是凡夫,轮回心造轮回业,还是搞这套。如果真正发心了,随顺佛菩萨的教诲,认真学习,学得还不完全像,有一点像,但是又不像,这是天台大师讲的「观行位」。观行位是你学习的功夫是有点得力,但是随顺佛陀的教诲,这里面我们世间人常讲七折八扣,讨价还价,做得不圆满,能够做到一成、二成,这是观行位。这种修行方法决定不能够出三界,也就是说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决定不堕三恶道。名字位有名无实,还是会堕三恶道。过去灌顶法师,在《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钞》末后,跟我们讲念佛有一百种不同的果报,他第一个就是「堕阿鼻地狱」,最后一个是「上上品往生成佛」。他这一百种果报,诸位仔细看,确确实实跟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的意思完全相合。前面没有办法,念佛还是要堕三恶道的,那是名字位;念佛能够得人天福报,不会堕三途的是观行位;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超越六道轮回,这是相似位;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分证位。分证位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证位。
凡圣在理论上讲是一念的转变,凡夫成佛,阿鼻地狱众生成佛,理论上都讲得通,一念,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一念迷,佛就堕落,凡夫跟佛是一念之差。一念圆满的觉悟,你的行为决定跟《无量寿经》上讲的一模一样,这个东西哪里要学的?自然的,不需要学习。我们是实在讲,无始劫来迷得太深、迷得太重,烦恼习气太重,断不了;不但断不了,悟也没办法悟得。古人常讲「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我们现在这个理,顿悟的能力都没有,你说这种障碍多大!我们是天天在薰习,所以我们的悟是渐悟,每天在读诵,每天在讲演、在讨论。我在讲台上四十年的时间,跟大家讲,我四十年没中断,所以是属於渐悟,不是顿悟。你们可以听听我过去讲经的那些录音带,往年还没有录相,留的有录音带。你把我那些录音带,一年一年你拿来比较听听,你就晓得我是渐悟,不是顿悟;不是上根利智,是中下根性。中下根性能有今天这一点成就,没有别的,锲而不舍天天干,没有一天中断。自己总得要晓得自己的根性,这才好办,不知道自己根性,那就非常困难。
我们知道自己根性是中下根性,而且下的地方占的成分多,中的占的成分少,所以才真正把所有一切事务放下,专心一志。我一生不敢搞道场、不敢领众,这大家都晓得,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为什么?专心,才有这么一点悟处,今天一切经论展在面前,意思会生起来。如果我要跟别的法师一样,也去搞道场,管人管事,说老实话,经典展开那个眼睛是黑的,看不出经典的意思。看不出来怎么办?照古人注解讲,要是有一点诚意、有一点恭敬心,注解没讲错,就算不错了。但是照古人注解讲也不容易,古大德的注解跟经义没有两样,我们晓得经字字句句无量义,古大德注解字字句句也是无量义。如果你没有悟处,照他注解讲,依文解义,佛家讲「三世佛怨」,祖师大德也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错了。讲得再好也可能堕到契理不契机,你的过失就比较小,理上讲没讲错,但是听众不得受用,犯这种毛病。更严重的毛病是求契机,讲得好听,但是违背宗旨,契机不契理那个过失就大,那个堕落就深、堕落苦。总要有悟处,悟处是自己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要排除自己的障难。
所以我深深体会到释迦牟尼佛是好老师,真正是好的典型模范。佛一生没有建道场,没有地方住的时候,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们要能明了,他做出样子就是教我们学习,教我们一切放得下。当年佛在世,像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些大道场,居士建的,与出家人毫无干涉。居士们礼请佛陀,带著他的弟子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佛是来作客的,不是作主的。我学佛之后,我看出来,所以我的主张,道场决定要在家人,让出家人专心办道,不要管这些拉杂事情。可是有很多出家的道友反对,好像我们这个道场权都在人家,我们在这里看人家脸色过日子,很难过。他们提出这个意见,好像也有道理,其实没有道理。我们出家,出家就没有家,出家再建个道场,不又回家去了?你对道场有所有权,你出了个小家,入了个大家,实在讲已经违背出家的意义。每天周边有那么多复杂的人事,你哪有时间去读经?教理不明,你怎么修正你的行持?
在中国古时候,寺院丛林多半是国家建的,十方道场,十方常住。我们看看寺院的匾额,「敕建」,敕建是皇帝下命令建的。居士们护持这个道场、建立这个道场,请出家人来作住持,来管理这个道场的行政,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诸位仔细去看看经论,只树给孤独园有没有「住持」这个名字?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住持?没有。佛陀在世,人家请讲经就讲经,请说法就说法,绝对没有管理道场这些行政事务,没有。佛没有,佛的弟子也都没有,那个时候道场这些事务管理全是在家人。这是到中国来产生一个很大的变化,出家人管理寺院行政事务。可是我们在古书里面看到,管理行政事务的那些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天台山的住持智者大师,释迦牟尼佛化身来的,等於说他来作义工,他来作护法。这就是说明,凡夫要搞这些事务,你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除非你是再来人。我们想想,烦恼习气多难断,天天搞这些是非人我;内贪瞋痴慢没有断,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你有什么本事能够超越轮回?你有什么本事、有什么把握,你能往生极乐世界?人贵自知之明。所以我劝勉同修,在今天这个大环境当中,我们要想把佛陀的教学再兴旺起来,叫这个世界众生都能够得利益,你要真正发心,此地讲「清净大愿」,你要发这个大愿。什么叫清净?清净就是一定要离开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你才叫清净。
一定要学习释迦牟尼佛那种生活方式。所以说建僧团,我来当护法,我护持你们,我给你们找一块土地,我不会建房舍,我想到的是蒙古包好,现在一个蒙古包听说人民币只要一千多块钱,我就算它两千块钱人民币。一个蒙古包住四个人,四个人是一众,僧团一众;有多少人,我们买多少个蒙古包。当中用个大的建筑物,愈简单愈好,做佛堂、做讲堂,住众统统住蒙古包,蒙古包是高级帐篷。生活是托钵,附近乡村里面去托钵,人家供养你一钵饭。我们托钵也要学佛的方法,不可以一个人去,至少你住一个帐篷四个人,四个人一起出去托钵,这是一个僧团。人家供养你吃,你吃完之后,就在那里讲经说法;三个人听、五个人听、十个八个听都好,这是每天的功课。人家对我们财供养,我们对人家法供养,这叫如法。佛示现的样子是这个样子,我们今天违背了佛陀的教诲,所以佛法衰到这种地步。
世尊一生教学,从来没有问人家要过一分钱,问人家要钱,增加别人的压力,增加别人的负担,这就有过失。何况钱财这个东西增长贪心,愈多愈想多,愈多愈舍不得,将来到哪里去?饿鬼、地狱、畜生,被这个东西害了。古人很有智慧,比今人高明得多,所以古人做铜钱,那个形式是什么东西?锁链。清朝以前的铜钱,当中都有个洞,那个洞连起来就是铁炼、枷锁,告诉你这个是枷锁里头的一部分,看到这个恐惧、害怕,不让你生起贪爱心。这个东西是有用,决定不能贪著,贪著那个炼条、锁链就把你拉到地狱去了。古时候人,做这个东西是充满智慧。很可惜,今天印钞票没有把这些字样印进去,钞票上真的也印几个字「贪财堕地狱」,钞票上就印上,拿到钞票一看底下就有。现在这个灾难,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贪遭水灾,贪是水,为什么会有洪水?贪心太重。瞋恚是火,为什么会火山爆发?瞋恚火。愚痴是风,住在台湾的人年年遇到台风,住在美国的人常常遭遇到龙卷风,痴感召得的。贪瞋痴感召得水火风三灾,三灾不是天然灾害,是我们业力招感的。应当是每一张钞票后头都要印上,让大家提高警觉。
佛教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个教诲我们一定要认真、要重视、要真干。所以同学们要真正发心,真正发心做一个佛的弟子,那你就要百分之百的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怎么做?释迦世尊已经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我们做到他那个样子就行了。道场里面可以收藏典籍,可以设图书馆,我们所需求的这些书本可以由图书馆来供给,用完了还回去,不必据为己有;据为己有,就是增加自己的负担。佛以及佛的那些弟子,他们应当放下的全都放下,他们没有包袱、没有负担。我们今天到哪里去还要带几本书,这几本书也是负担,太多了也会把我们压垮。所以我也劝常常跟我的几个同学们,我们今天到外面去,只带三本书,我们自己所学的,我们劝化别人的;我们带一本《无量寿经》,带一本《弥陀经要解》,带一本《华严经》。
《华严经》我现在看到台湾印的经本,印得很精致,一套它印了三册:《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四十华严》,很完整。可是真正实用,弘一大师教给我们,《八十华严》我们学习学到五十九卷,然后接著学《四十华严》。因为六十卷到八十卷这一部分是「普贤行愿品」,入法界品,这个译本只有原本的一半,不完整。《四十华严》是「普贤行愿品」完整的本子,非常难得。《华严经》四十品经文里面,李长者是说四十品,现在唐朝译本是三十九品,这四十品经里只有「入法界」这一品,或者说「普贤行愿品」这一品是完整的,其余的每一品都是残缺不齐。所以弘一大师教给我们读《华严》读九十九卷,五十九卷加上《四十华严》,九十九卷,这是我们中文译本最完全的。应当我们把《八十华严》前面这五十九卷,后面加上《四十华严》,九十九卷经印成一本,我们携带也方便,读诵也方便,给别人讲解也方便。所以我要委托台湾的同修给我印这个本子,把弘一大师教我们读诵《华严》,他有一篇文字印在前面。我这个想法是很早很早,当年李炳南老居士,在慈光图书馆讲《华严经》的时候,我就跟他老人家建议。因为我看到弘一法师这一篇文字,我非常欢喜,希望能够这样去做。当时李老师告诉我,他说:我们读诵、学习应当依照弘一大师的教诲,但是流通法宝我们还是要印完整的;所以他们现在印的是完整的。完整的不错,我们携带多带一本书,就增加一份重量。所以有完整的流通,也有合起来的流通,好。《九九华严》是非常实用,所以这个本子,我想想我们还是要做。这个做,我们不是对外广泛流通,是对真正学习《华严》的人,给他们做课本。对外流通我们还是完整的,六十、八十、四十,这三册一套做得很完美。我想我们另外印一本精装本,便於我们自己受持学习。我们有这三部书足够了,不必再搞多了。
供养这些钱,我都很著急,希望赶快把它花光,留在这里累赘、麻烦。虽然现在钱,不要自己管,放在银行,放在银行也是挂心的事情。银行户头撤销了,你说那个心多痛快!人才能真正得大自在,一丝毫忧虑牵挂都没有,我们学佛要学得像。我有这个想法,我还得到一个赞助的人,江味农老居士。我跟他没见过面,我读他的《金刚经讲义》,他在《讲义》里有一段就说得很清楚。他的看法,如果佛法要兴旺,再能够复兴起来,能够利益广大的众生,他劝导出家人应当要恢复托钵的制度。他在《讲义》里建议,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个建议是好的。必须知道,世出世间最殊胜的利益,就是弘扬佛法。把经典里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为广大群众讲清楚、讲明白,这是真正的慈悲济世,能令一切众生在现在世中得到最幸福美满的生活。他觉悟了,他要能够更进一步的修学,他在这一生当中可以永脱轮回,还有什么利益比这个利益更大?我们在佛经上看到,连世尊自己本身都赞叹。我们在三皈依上念「皈依佛,二足尊」,这赞叹到极处了。这个「二」是福德、智慧,两种都圆满,「足」是圆满。诸位想想,佛如果说是智慧圆满,他天天讲经说法,这个应该;佛的福报从哪里圆满?佛常常跟我们说,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是这三种果报都圆满;但是好像佛只有修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那是我们粗心大意。讲经说法,你讲的内容是法布施,可是我们要身体、要体力,身体体力是财,我们用这个身体为一切众生服务,为大家讲经说法,这是财布施,在佛法里面叫内财,外面那些金钱那是外财,内财比外财还殊胜。佛以体力、以智慧、以劳力,为一切众生服务,所以佛的福德也圆满。我们哪里需要再到处去找钱去做布施?那不叫给自己找麻烦吗?那是攀缘,不是随缘。我们用自己的劳力,不辞辛劳为一切众生介绍佛法、推荐佛法、说明佛法,要知道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在其中,所以得的果报无比殊胜。
《感应篇汇编》里面,引用佛法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都曾经读过。这个本子过去人写的,虽然是用最浅显的文言文来写,对现代人在文字上还是一重障碍。有好心人发心,把它翻成白话文,好。翻成白话文流通,可以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全部翻成流通,提供一些有时间、有心推广《感应》教学的这些人士,给他们做资料,好像是提供给老师的;再编成很精简的小册子,大量流通,供养社会一般大众。他们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研究,看到分量太多,他就不想看。所以这个本子愈简单,分量愈少,他们愈欢迎,这个可以让他起信、让他入门。入门进来,再要深入研究,我们有详细的东西给你。两方面都要兼顾到,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的。
为一切众生,为一切苦难众生,这就行菩萨道;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夹杂在其中,这就是净行,这就是净愿。以这个净愿、净行,回向求生净土,就是念佛。所以这样的修行,自利利他完全融合在一体,自利不碍利他,利他不碍自利,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这是《华严》圆顿的教学。我们的忧虑、疑惑就断得干干净净,清净心就现前。不要以为,我自利就没有办法利他,利他就妨碍自利,你始终有这个疑惑,你把自利、利他分成两桩事情,不知道它是一个整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整体,哪有自行化他不是一体的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心安理得,你就能契入大自在的境界。
所以修行,固然要懂得理论、方法、境界,过去李老师跟我讲过多少次,还要找一个样子,以前我们不重视,「我们要找一个模样」,以后逐渐明白他这句话重要。找一个样子,依照这个模样雕塑自己,自己要学得跟这个样子一模一样,我们就成功了。所以在当年,他老人家一再教我,以印光大师做榜样,出家人最低限度要学成他那个样子。印光大师不在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每天读诵,依教修行,这学印光法师。我这么多年来,在海内外讲经弘法,我介绍给大家,是阿弥陀佛做榜样,更殊胜、更直捷,我们学阿弥陀佛。我们造阿弥陀佛的像,供养阿弥陀佛的像,供像的意义在哪里?一看到他,我学他,我学得像不像?供养佛像真正的意义在此地,不是天天求佛菩萨保佑。天天想到,我像不像阿弥陀佛,让这一尊佛像时时刻刻提醒我。
阿弥陀佛怎么个学习法?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这部经每个字、每一句,它的意思我们懂多少?我们又学了多少?我们所懂得的,一定要认真学到,这才像。你所学到的,又帮助你深入,又帮助你理解,解跟行永远相辅相成。如果你解了不能行,你的解也就到此为止,你不能够向更深更广的义理上去开解。不能够深解,你的行也就有限度,止在一个境界里,没有办法再向上提升。所以解帮助行,行帮助解,永无止境。你在修学过程当中,实际上修学过程就是我们生活过程,修学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学,生活跟修学不能脱节,它是一桩事情;工作是修学,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修行。决定不是说,我每天读多少遍经,念多少声佛号,磕多少个大头,这叫修行,那完全是形式,形式是表演给别人看的。真正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与佛的教诲相应,这叫修行。违背佛陀的教诲,我们就错了,遵照佛陀的教诲就正确了。
阿弥陀佛的行持,就是阿弥陀佛的生活,也就是一切诸佛如来果地上的生活行持,就在《无量寿经》上。《无量寿经》,诸位要晓得是略说,只说一个纲领,细说是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我们要认识清楚、要看明白,《华严经》是什么?《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华严经》再要扩展,那就是《大藏经》;《大藏经》是《华严经》的注解,《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无量寿经》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真正能够认知、能够掌握住,这一生当中没有不成就的,所以希望我们认真努力修学。这首偈意思没讲完,只讲了一句,明天我们继续再讲底下的三句。
请掀开经本,看知足天王偈颂的第三首:
【如来往昔修诸行。清净大愿深如海。一切佛法皆令满。胜德能知此方便。】
胜德天王,前面长行我们见到最胜功德幢天王,他得的法门是「消灭世间苦净愿海解脱门」。天王明显的告诉我们,「消灭世间苦」是需要净愿。而我们现前,正是遭遇到世间众生最极苦难的这种世纪,不但我们要消自己的业障,还要帮助一切众生度过苦难,方法就在这一大段的经文。所以知足天王这一段,我们说得格外的详细,几乎每一位天王我们都用了一个半小时,甚至於超过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介绍。他们的赞颂、修学的报告,同时也是教导我们。每一首偈颂,我们也不厌其烦的与诸位做出报告,这个报告还是很简略,因为每一首偈它的意思都非常的深广,实在讲都说之不尽。我们能说的,也无非是一个纲要而已,希望我们从这些纲要当中,真正能够得到殊胜的学习,我们才能得受用。这个受用是消灾免难。
第一句,清凉大师说得很好,前面两句是「以行净愿」,第三句是给我们讲「杂染本空」,是从理上讲,前面两句是从事上讲。事上一个是行、一个是愿,以行践愿,以愿导行,所以行愿始终不能够离开,决定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句是讲『如来往昔修诸行』。经上讲「如来」,都是从性德上说,也是从我们真如自性上讲。唯有与自性相应,这个行才叫净行;与自性相违背,这个行就不清净。佛在大乘经论上讲得很多,心性之体是清净寂灭。《仁王经》上跟我们说明菩萨修学五个阶段,这是从大分来区别,称为「五忍」,五个阶段都用「忍」字来表法,符合《金刚经》上佛所讲的「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仁王般若经》上,用五忍来说明菩萨修行的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叫「寂灭忍」,那就是如来地;「无生法忍」还是菩萨地。我们知道无生法忍有上中下三品,下品是七地菩萨,中品是八地菩萨,上品是九地菩萨。寂灭忍的下品是法云地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佛的果地。这个地方讲「如来往昔修诸行」,我们在五忍说法当中,就知道是寂灭忍,寂灭才称性。「行」,是生活行为,是处事待人接物。诸佛如来,我们在这个地方称诸佛如来,意思很狭窄,也就是称法云地、等觉、佛的果地,我们只称这三个位次。《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讲的范围大,他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菩萨就称之为诸佛如来;我们这个地方讲的范围没有那么宽,只讲法云地、等觉、佛果这三个位次。
他们这些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表现的,这是「诸行」,这些行为都与清净寂灭相应,也就是说与性德相应、与性体相应,这叫净行,不是清净寂灭里面什么都没有了。清净寂灭里头什么都没有了,诸位想想它还有什么作用?对於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点好处都没有了。我们要这样去体会,那就完全错了,就是佛法讲的豁达空,完全落在空的那一边去了,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没有了。佛法讲中道、讲用中,这个意思才殊胜。事有、相有,性空、体空,空有是一不是二,这叫中道,也就是说事上有。现在人有一个很严重的顾虑,事要不放弃,好像我们修行功夫就不得力,他把心性跟事修看作两桩事情,所以在一些工作上决定妨害自己的修行。修行必须要放下世间一切事务,这个说法有没有错?也不能说他有错,对於初级的是要这样做法,要放下一切事务。为什么?事务扰乱他的情绪,妨碍他的清净心,不能不放下。
连隋朝智者大师都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智者大师因为领众,要管理寺院行政事务,所以往生的品位很低,五品位往生,那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的。他告诉学生,如果他不领众,不管这些闲杂事务,他的品位会很高,牺牲自己的品位来护持佛法。但是他有一个底限,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那就是决定得生净土,品位低一点无所谓,一定能往生,这是他的底限。如果为了护持佛法,照顾别人,管理这些事务,自己不能往生,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智者示现一个底限,决定有把握往生,可以牺牲品位。这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舍己为人,舍己有个底限。传说里面,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智者大师的示现,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末法初期表演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有底限。
如果真正功夫成就的人,这个成就就是讲,宗门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如果到这个境界,给诸位说,理事就没有妨碍。不但理事没有妨碍,事事都没妨碍,这个境界高,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人家穿衣吃饭、工作应酬,点点滴滴全是佛法;要是用念佛法门来讲,全是念佛;如果说参禅,那全是禅定。禅宗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要换成念佛法门,无非是念佛。念佛不是挂在口头上,口不念心念,也未必心里念念是阿弥陀佛。那是怎么个念法?念念与清净寂灭相应,就是真念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的德号,真正会念佛的人是念自性的性体,不在乎这一句佛号。你念得更深入,你念的是自性的理体。我们的生活、行为,点点滴滴都是自性圆满的流露,那才叫真正的净行。这个净行,佛菩萨有没有表演给我们看?有,《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就是表演。「如来往昔修诸行」,五十三参圆满的表演给我们看。这五十三位善友不是菩萨,一般人看他们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从相上看,也是经中常讲,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从所现的相分上来看。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读到,吉祥云比丘是初住菩萨相,海云比丘是二住菩萨相,妙住比丘是三住菩萨相,从相上看的。如果从性上看、从本上看,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他们不是真正的法身大士,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应以初住菩萨身分出现,他就现初住菩萨身分。
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第七回向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如来化现的;应以第七回向位而得度者,就现第七回向位的现相。观音菩萨在五十三参里面是第七回向菩萨,我们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早就成佛了。由此可知,全是诸佛如来的化现,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是谁?善财童子,那是真的。善财参访吉祥云比丘,他就是初住菩萨;而示现初住菩萨的吉祥云,是诸佛如来。我们读这些大乘经、一乘了义的大经,对於这些本迹因缘不能不知道。然后才知道佛的恩德大,才真正体会到,经上所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了极处,为我们做出种种示现。所以种种示现都是纯净之行,一丝毫的染著都没有。谁有能力在事事之中、点点滴滴当中,都是修极清净行?大彻大悟的人行,明心见性的人行,在净土宗得理一心不乱的人行。为什么?他已经入无障碍的境界。无障碍的境界是佛境界,也就是大乘法里常讲的入佛境界、入佛知见,他们行。可是我们现在虽然不行,我们要知道,知道之后我们就不造业了;不知道这些道理、事实真相,很容易造业。造什么业?随便批评人,造口业。我们实实在在不晓得周边环境一切人,我们肉眼凡夫不晓得,很可能这些人当中,就有不少是诸佛菩萨再来示现的,我们随意批评,岂不是得罪诸佛菩萨?我们不学《华严》,对这些事情很难体会,学《华严》这才恍然大悟。
善财给我们做一个修学最好的榜样,做学生只有善财童子自己一个人,善财眼目当中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依正庄严都是如来化现的,都是诸佛菩萨、都是善知识,所以他一生圆满成佛。你要问,善财凭什么成佛?就凭这一点成佛。何以见得?佛在经上有理论给我们做依据,「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他成佛了。我们为什么成不了佛?我们凡夫眼看佛菩萨都是凡夫,看佛菩萨都有过失,是我们的过失,我们造罪业,我们的心不清净,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每一位同修都知道,「心净则佛土净」,都知道「境随心转」,我们心不清净。「土」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依报环境,我们心不清净,我们依报环境怎么会清净?我们不是佛心,你怎么会见到佛?善财童子的心清净,所以他修学的环境是净土;他心是佛心,所以他见无量无边诸佛。这里头有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你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了。这个原理,就是佛在《华严》上讲的「唯心所现」,心就是如来,心就是自性。既然是唯心所现,那我们要问,哪一法不是真心?哪一法不是自性?所以宗门彻悟之后告诉人,「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随拈一物无有不是。无有不是什么?无有不是自性,哪一法不是自性?自性是如来,自性是真佛,自性是佛之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佛之相,相从哪里来的?相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细细去参究,「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想生」,你去参究这几句话,这几句话是圆顿大法,圆顿教学里最重要的理论纲领。果然参透了,你才晓得世出世间无有一法不是自性,无有一法不是如来,我们就入佛境界。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你也就是法身大士,你的心极其清净,决不会起一个妄想,绝对不会起一个杂念。
你今天还有妄想、还有杂念,妄想杂念障碍了你的心性,使你不能明心见性,使你所有一切的行为都是染污行,不是清净行。我们这才明了,我们为什么会染污,为什么会不清净,我们今天当家做主的是意识。说清楚一点、说明白一点,第六识跟第七识当家做主;第七识是执著,第六识是分别,分别执著染污了自性,我们今天当家做主是这个。彻底觉悟的人,当家做主的是自性、是如来。所以悟了的人,我们用《百法明门论》里面的讲法来说,悟了的人跟诸佛如来同生性,没有觉悟的人跟诸佛如来是两样的,叫异生性,异是不一样。没有觉悟,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们,声闻、缘觉、菩萨,还包括藏教佛、通教佛,他们都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他们用得正,六道凡夫用得邪、用得偏邪。他们用得正,但是没有摆脱,还是八识当家;实际上,八识就是指六、七识。
四圣法界跟六凡法界差别在哪里?我们在讲席上曾经跟诸位同修报告过,四圣法界的人,他能够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随顺佛的教诲,但是还是用分别执著随顺佛的教诲,所以在天台家讲他们是相似位,这已经很了不起,超过六道轮回了,「相似即佛」。我们的麻烦在哪里?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不肯向佛菩萨学习,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这在天台家讲是名字位,「名字即佛」。说得不好听,有名无实,依旧是凡夫,轮回心造轮回业,还是搞这套。如果真正发心了,随顺佛菩萨的教诲,认真学习,学得还不完全像,有一点像,但是又不像,这是天台大师讲的「观行位」。观行位是你学习的功夫是有点得力,但是随顺佛陀的教诲,这里面我们世间人常讲七折八扣,讨价还价,做得不圆满,能够做到一成、二成,这是观行位。这种修行方法决定不能够出三界,也就是说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决定不堕三恶道。名字位有名无实,还是会堕三恶道。过去灌顶法师,在《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钞》末后,跟我们讲念佛有一百种不同的果报,他第一个就是「堕阿鼻地狱」,最后一个是「上上品往生成佛」。他这一百种果报,诸位仔细看,确确实实跟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的意思完全相合。前面没有办法,念佛还是要堕三恶道的,那是名字位;念佛能够得人天福报,不会堕三途的是观行位;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超越六道轮回,这是相似位;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分证位。分证位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证位。
凡圣在理论上讲是一念的转变,凡夫成佛,阿鼻地狱众生成佛,理论上都讲得通,一念,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一念迷,佛就堕落,凡夫跟佛是一念之差。一念圆满的觉悟,你的行为决定跟《无量寿经》上讲的一模一样,这个东西哪里要学的?自然的,不需要学习。我们是实在讲,无始劫来迷得太深、迷得太重,烦恼习气太重,断不了;不但断不了,悟也没办法悟得。古人常讲「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我们现在这个理,顿悟的能力都没有,你说这种障碍多大!我们是天天在薰习,所以我们的悟是渐悟,每天在读诵,每天在讲演、在讨论。我在讲台上四十年的时间,跟大家讲,我四十年没中断,所以是属於渐悟,不是顿悟。你们可以听听我过去讲经的那些录音带,往年还没有录相,留的有录音带。你把我那些录音带,一年一年你拿来比较听听,你就晓得我是渐悟,不是顿悟;不是上根利智,是中下根性。中下根性能有今天这一点成就,没有别的,锲而不舍天天干,没有一天中断。自己总得要晓得自己的根性,这才好办,不知道自己根性,那就非常困难。
我们知道自己根性是中下根性,而且下的地方占的成分多,中的占的成分少,所以才真正把所有一切事务放下,专心一志。我一生不敢搞道场、不敢领众,这大家都晓得,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为什么?专心,才有这么一点悟处,今天一切经论展在面前,意思会生起来。如果我要跟别的法师一样,也去搞道场,管人管事,说老实话,经典展开那个眼睛是黑的,看不出经典的意思。看不出来怎么办?照古人注解讲,要是有一点诚意、有一点恭敬心,注解没讲错,就算不错了。但是照古人注解讲也不容易,古大德的注解跟经义没有两样,我们晓得经字字句句无量义,古大德注解字字句句也是无量义。如果你没有悟处,照他注解讲,依文解义,佛家讲「三世佛怨」,祖师大德也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错了。讲得再好也可能堕到契理不契机,你的过失就比较小,理上讲没讲错,但是听众不得受用,犯这种毛病。更严重的毛病是求契机,讲得好听,但是违背宗旨,契机不契理那个过失就大,那个堕落就深、堕落苦。总要有悟处,悟处是自己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要排除自己的障难。
所以我深深体会到释迦牟尼佛是好老师,真正是好的典型模范。佛一生没有建道场,没有地方住的时候,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们要能明了,他做出样子就是教我们学习,教我们一切放得下。当年佛在世,像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些大道场,居士建的,与出家人毫无干涉。居士们礼请佛陀,带著他的弟子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佛是来作客的,不是作主的。我学佛之后,我看出来,所以我的主张,道场决定要在家人,让出家人专心办道,不要管这些拉杂事情。可是有很多出家的道友反对,好像我们这个道场权都在人家,我们在这里看人家脸色过日子,很难过。他们提出这个意见,好像也有道理,其实没有道理。我们出家,出家就没有家,出家再建个道场,不又回家去了?你对道场有所有权,你出了个小家,入了个大家,实在讲已经违背出家的意义。每天周边有那么多复杂的人事,你哪有时间去读经?教理不明,你怎么修正你的行持?
在中国古时候,寺院丛林多半是国家建的,十方道场,十方常住。我们看看寺院的匾额,「敕建」,敕建是皇帝下命令建的。居士们护持这个道场、建立这个道场,请出家人来作住持,来管理这个道场的行政,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诸位仔细去看看经论,只树给孤独园有没有「住持」这个名字?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住持?没有。佛陀在世,人家请讲经就讲经,请说法就说法,绝对没有管理道场这些行政事务,没有。佛没有,佛的弟子也都没有,那个时候道场这些事务管理全是在家人。这是到中国来产生一个很大的变化,出家人管理寺院行政事务。可是我们在古书里面看到,管理行政事务的那些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天台山的住持智者大师,释迦牟尼佛化身来的,等於说他来作义工,他来作护法。这就是说明,凡夫要搞这些事务,你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除非你是再来人。我们想想,烦恼习气多难断,天天搞这些是非人我;内贪瞋痴慢没有断,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你有什么本事能够超越轮回?你有什么本事、有什么把握,你能往生极乐世界?人贵自知之明。所以我劝勉同修,在今天这个大环境当中,我们要想把佛陀的教学再兴旺起来,叫这个世界众生都能够得利益,你要真正发心,此地讲「清净大愿」,你要发这个大愿。什么叫清净?清净就是一定要离开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你才叫清净。
一定要学习释迦牟尼佛那种生活方式。所以说建僧团,我来当护法,我护持你们,我给你们找一块土地,我不会建房舍,我想到的是蒙古包好,现在一个蒙古包听说人民币只要一千多块钱,我就算它两千块钱人民币。一个蒙古包住四个人,四个人是一众,僧团一众;有多少人,我们买多少个蒙古包。当中用个大的建筑物,愈简单愈好,做佛堂、做讲堂,住众统统住蒙古包,蒙古包是高级帐篷。生活是托钵,附近乡村里面去托钵,人家供养你一钵饭。我们托钵也要学佛的方法,不可以一个人去,至少你住一个帐篷四个人,四个人一起出去托钵,这是一个僧团。人家供养你吃,你吃完之后,就在那里讲经说法;三个人听、五个人听、十个八个听都好,这是每天的功课。人家对我们财供养,我们对人家法供养,这叫如法。佛示现的样子是这个样子,我们今天违背了佛陀的教诲,所以佛法衰到这种地步。
世尊一生教学,从来没有问人家要过一分钱,问人家要钱,增加别人的压力,增加别人的负担,这就有过失。何况钱财这个东西增长贪心,愈多愈想多,愈多愈舍不得,将来到哪里去?饿鬼、地狱、畜生,被这个东西害了。古人很有智慧,比今人高明得多,所以古人做铜钱,那个形式是什么东西?锁链。清朝以前的铜钱,当中都有个洞,那个洞连起来就是铁炼、枷锁,告诉你这个是枷锁里头的一部分,看到这个恐惧、害怕,不让你生起贪爱心。这个东西是有用,决定不能贪著,贪著那个炼条、锁链就把你拉到地狱去了。古时候人,做这个东西是充满智慧。很可惜,今天印钞票没有把这些字样印进去,钞票上真的也印几个字「贪财堕地狱」,钞票上就印上,拿到钞票一看底下就有。现在这个灾难,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贪遭水灾,贪是水,为什么会有洪水?贪心太重。瞋恚是火,为什么会火山爆发?瞋恚火。愚痴是风,住在台湾的人年年遇到台风,住在美国的人常常遭遇到龙卷风,痴感召得的。贪瞋痴感召得水火风三灾,三灾不是天然灾害,是我们业力招感的。应当是每一张钞票后头都要印上,让大家提高警觉。
佛教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个教诲我们一定要认真、要重视、要真干。所以同学们要真正发心,真正发心做一个佛的弟子,那你就要百分之百的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怎么做?释迦世尊已经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我们做到他那个样子就行了。道场里面可以收藏典籍,可以设图书馆,我们所需求的这些书本可以由图书馆来供给,用完了还回去,不必据为己有;据为己有,就是增加自己的负担。佛以及佛的那些弟子,他们应当放下的全都放下,他们没有包袱、没有负担。我们今天到哪里去还要带几本书,这几本书也是负担,太多了也会把我们压垮。所以我也劝常常跟我的几个同学们,我们今天到外面去,只带三本书,我们自己所学的,我们劝化别人的;我们带一本《无量寿经》,带一本《弥陀经要解》,带一本《华严经》。
《华严经》我现在看到台湾印的经本,印得很精致,一套它印了三册:《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四十华严》,很完整。可是真正实用,弘一大师教给我们,《八十华严》我们学习学到五十九卷,然后接著学《四十华严》。因为六十卷到八十卷这一部分是「普贤行愿品」,入法界品,这个译本只有原本的一半,不完整。《四十华严》是「普贤行愿品」完整的本子,非常难得。《华严经》四十品经文里面,李长者是说四十品,现在唐朝译本是三十九品,这四十品经里只有「入法界」这一品,或者说「普贤行愿品」这一品是完整的,其余的每一品都是残缺不齐。所以弘一大师教给我们读《华严》读九十九卷,五十九卷加上《四十华严》,九十九卷,这是我们中文译本最完全的。应当我们把《八十华严》前面这五十九卷,后面加上《四十华严》,九十九卷经印成一本,我们携带也方便,读诵也方便,给别人讲解也方便。所以我要委托台湾的同修给我印这个本子,把弘一大师教我们读诵《华严》,他有一篇文字印在前面。我这个想法是很早很早,当年李炳南老居士,在慈光图书馆讲《华严经》的时候,我就跟他老人家建议。因为我看到弘一法师这一篇文字,我非常欢喜,希望能够这样去做。当时李老师告诉我,他说:我们读诵、学习应当依照弘一大师的教诲,但是流通法宝我们还是要印完整的;所以他们现在印的是完整的。完整的不错,我们携带多带一本书,就增加一份重量。所以有完整的流通,也有合起来的流通,好。《九九华严》是非常实用,所以这个本子,我想想我们还是要做。这个做,我们不是对外广泛流通,是对真正学习《华严》的人,给他们做课本。对外流通我们还是完整的,六十、八十、四十,这三册一套做得很完美。我想我们另外印一本精装本,便於我们自己受持学习。我们有这三部书足够了,不必再搞多了。
供养这些钱,我都很著急,希望赶快把它花光,留在这里累赘、麻烦。虽然现在钱,不要自己管,放在银行,放在银行也是挂心的事情。银行户头撤销了,你说那个心多痛快!人才能真正得大自在,一丝毫忧虑牵挂都没有,我们学佛要学得像。我有这个想法,我还得到一个赞助的人,江味农老居士。我跟他没见过面,我读他的《金刚经讲义》,他在《讲义》里有一段就说得很清楚。他的看法,如果佛法要兴旺,再能够复兴起来,能够利益广大的众生,他劝导出家人应当要恢复托钵的制度。他在《讲义》里建议,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个建议是好的。必须知道,世出世间最殊胜的利益,就是弘扬佛法。把经典里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为广大群众讲清楚、讲明白,这是真正的慈悲济世,能令一切众生在现在世中得到最幸福美满的生活。他觉悟了,他要能够更进一步的修学,他在这一生当中可以永脱轮回,还有什么利益比这个利益更大?我们在佛经上看到,连世尊自己本身都赞叹。我们在三皈依上念「皈依佛,二足尊」,这赞叹到极处了。这个「二」是福德、智慧,两种都圆满,「足」是圆满。诸位想想,佛如果说是智慧圆满,他天天讲经说法,这个应该;佛的福报从哪里圆满?佛常常跟我们说,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是这三种果报都圆满;但是好像佛只有修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那是我们粗心大意。讲经说法,你讲的内容是法布施,可是我们要身体、要体力,身体体力是财,我们用这个身体为一切众生服务,为大家讲经说法,这是财布施,在佛法里面叫内财,外面那些金钱那是外财,内财比外财还殊胜。佛以体力、以智慧、以劳力,为一切众生服务,所以佛的福德也圆满。我们哪里需要再到处去找钱去做布施?那不叫给自己找麻烦吗?那是攀缘,不是随缘。我们用自己的劳力,不辞辛劳为一切众生介绍佛法、推荐佛法、说明佛法,要知道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在其中,所以得的果报无比殊胜。
《感应篇汇编》里面,引用佛法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都曾经读过。这个本子过去人写的,虽然是用最浅显的文言文来写,对现代人在文字上还是一重障碍。有好心人发心,把它翻成白话文,好。翻成白话文流通,可以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全部翻成流通,提供一些有时间、有心推广《感应》教学的这些人士,给他们做资料,好像是提供给老师的;再编成很精简的小册子,大量流通,供养社会一般大众。他们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研究,看到分量太多,他就不想看。所以这个本子愈简单,分量愈少,他们愈欢迎,这个可以让他起信、让他入门。入门进来,再要深入研究,我们有详细的东西给你。两方面都要兼顾到,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的。
为一切众生,为一切苦难众生,这就行菩萨道;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夹杂在其中,这就是净行,这就是净愿。以这个净愿、净行,回向求生净土,就是念佛。所以这样的修行,自利利他完全融合在一体,自利不碍利他,利他不碍自利,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这是《华严》圆顿的教学。我们的忧虑、疑惑就断得干干净净,清净心就现前。不要以为,我自利就没有办法利他,利他就妨碍自利,你始终有这个疑惑,你把自利、利他分成两桩事情,不知道它是一个整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整体,哪有自行化他不是一体的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心安理得,你就能契入大自在的境界。
所以修行,固然要懂得理论、方法、境界,过去李老师跟我讲过多少次,还要找一个样子,以前我们不重视,「我们要找一个模样」,以后逐渐明白他这句话重要。找一个样子,依照这个模样雕塑自己,自己要学得跟这个样子一模一样,我们就成功了。所以在当年,他老人家一再教我,以印光大师做榜样,出家人最低限度要学成他那个样子。印光大师不在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每天读诵,依教修行,这学印光法师。我这么多年来,在海内外讲经弘法,我介绍给大家,是阿弥陀佛做榜样,更殊胜、更直捷,我们学阿弥陀佛。我们造阿弥陀佛的像,供养阿弥陀佛的像,供像的意义在哪里?一看到他,我学他,我学得像不像?供养佛像真正的意义在此地,不是天天求佛菩萨保佑。天天想到,我像不像阿弥陀佛,让这一尊佛像时时刻刻提醒我。
阿弥陀佛怎么个学习法?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这部经每个字、每一句,它的意思我们懂多少?我们又学了多少?我们所懂得的,一定要认真学到,这才像。你所学到的,又帮助你深入,又帮助你理解,解跟行永远相辅相成。如果你解了不能行,你的解也就到此为止,你不能够向更深更广的义理上去开解。不能够深解,你的行也就有限度,止在一个境界里,没有办法再向上提升。所以解帮助行,行帮助解,永无止境。你在修学过程当中,实际上修学过程就是我们生活过程,修学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学,生活跟修学不能脱节,它是一桩事情;工作是修学,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修行。决定不是说,我每天读多少遍经,念多少声佛号,磕多少个大头,这叫修行,那完全是形式,形式是表演给别人看的。真正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与佛的教诲相应,这叫修行。违背佛陀的教诲,我们就错了,遵照佛陀的教诲就正确了。
阿弥陀佛的行持,就是阿弥陀佛的生活,也就是一切诸佛如来果地上的生活行持,就在《无量寿经》上。《无量寿经》,诸位要晓得是略说,只说一个纲领,细说是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我们要认识清楚、要看明白,《华严经》是什么?《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华严经》再要扩展,那就是《大藏经》;《大藏经》是《华严经》的注解,《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无量寿经》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真正能够认知、能够掌握住,这一生当中没有不成就的,所以希望我们认真努力修学。这首偈意思没讲完,只讲了一句,明天我们继续再讲底下的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