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卷) 1999/7/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155
请看经文,第三知足天长行,我们从第一句看起:
【复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兴世圆满教轮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为我们提示,这一位天王,知足天就是兜率陀天,兜率陀天的天王「得总相法门,诸佛将兴,皆生彼天。下生之时,普应法界,顿阐华严,为圆满相」,这个意思讲得很清楚,也讲得很明白。一切诸佛要到世间来示现,首先要化现在兜率作补处菩萨,就是后补佛。现在在我们这个世界,住在兜率天的菩萨是弥勒菩萨,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弥勒下生经》里面,世尊告诉我们,他要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从兜率内院降生到人间示现成等正觉。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诸位要记住,一天是我们人间的四百年,他的寿命是四千岁。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寿命四千岁,诸位就可以算得出来,算这个数字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补处菩萨为什么不住在其他天道,一定要选择在兜率陀天?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知足」,也是表法的意思。告诉我们,成佛一定要知足,不知足决定不能够圆成佛道,知足才常乐。换句话说,佛菩萨之外,这些众生都不懂得知足,所以才造作罪业,才惹上无量无边的轮回苦报。追究它的原因都是不知足,不知足从哪里来的?从自私自利,从无止境的欲望来的。我们必须要知道,如果这些欲望不能够克制,不能够断除,我们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缘分都没有,都被它障碍了。世尊当年在世,首先示现一个知足的样子给我们看,他的生活,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的是知足常乐的生活。真正学佛的人要学释迦牟尼佛,菩萨学佛学得很像,祖师大德学佛也学得不错,我们今天干什么?是不是真的在学佛?所以我们要仔细去想想,我们是在学什么?是在修什么?学佛要像佛,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的。
不但是出家的佛弟子认真努力学,许许多多在家的佛弟子也学得很像。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的佛弟子,他一生过著释迦牟尼佛的生活,衣食非常简单。我跟他十年,十年没有看过他穿一件新衣服,以后我才晓得,他那一套中山装穿了四十多年。里面的内衣我们不知道,往生之后我们才晓得,汗衫内衣补了再补,这种时代衣服穿破了还补补钉,没听说过;袜子也是补了再补的,我们看不出来。现在到台中,你看看李老师纪念馆,他这些遗物展示在那边,我们看到了。我们今天穿衣服,不但是破了,稍微旧一点就换新的,不要了,丢掉了;人家穿破了,还补补钉。他不是没有能力穿著一点好东西,他自己本身有工作,他有三、四份工作,他的收入非常可观。钱到哪里去?全部是做好事去了。自己住的小房子一点点大,在台湾很多人去过,十五坪,一坪是四米,算平方米的话,六十个平方米,卧房、客厅、厨房都在里面。一个人生活了一辈子,九十五岁还不需要人照顾,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最后的两年,身体差一点,才接受学生照顾。不要人照顾好,证明什么?自己身体很健康,可以照顾自己;有人照顾侍候,身体不行。这是在家的佛弟子。
他三十几岁就学佛,他曾经告诉我,学佛没有多久他就日中一食,所以他日中一食几十年了。我到台中看到他老人家,我很受感动。在台中没有出家,亲近他老人家的时候,我持午;也就是我一天吃两餐,晚餐这一餐不吃,也有十五年了。以后出家之后再亲近他,看到他那个样子很惭愧,我也就把早餐断掉了。我吃到第八个月的时候,我才告诉他,我说:老师,我现在也是一天吃一餐。「多久了?」八个月了。他说:身体怎么样?「很好!精神体力都没有什么衰退。」他桌子一拍,好!永远这样下去。我们生活需求少,生活容易,可以不求人,这是真正智慧。以后我离开台中,到台北讲经,遇到韩馆长。韩馆长说:不行,一天一定吃三餐,将来你身体不好,我们责任担当不了。所以才吃三餐,三餐吃一餐的量,我每一餐饭吃一点点;把一餐化作三餐,做三次吃,还是一次的分量。现在你们这几天看到,我没有到厨房吃早饭、晚饭,我告诉大家我现在又回复一餐,现在韩馆长不管我了,省事!好像多出很多时间出来了。一餐实实在在好,身体非常轻爽,肠胃干净;可是诸位记住,决定不能把三顿合在一顿吃,那样我想不到一个月,你要住医院去了,你的问题来了;绝对是正常。
饮食,我们知道是能量的补充,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运作需要能量。可是能量有节省的、有消耗的,像你们开汽车,现在开车的人都知道,有很耗油的车,有很节省油的车,美国的车就很耗油。我们身体能量到底消耗到哪里去?我在生活当中有个体验,我曾经向李老师报告。我说:能量的消耗,应当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他说:对,一点都不错。心地愈清净、定功愈深的人,消耗能量就少。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七天吃一餐,出去托钵一次;辟支佛半个月出去托钵一次,半个月吃一餐,他就足够了。世尊当年在世,僧团里面每天吃一餐,其实僧团里面这些人,许许多多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不是真正的阿罗汉,真正的阿罗汉七天才需要补充一次能量。他为什么要示现日中一食?给我们初学人做榜样,让我们初学人照著这个方法来学习。换句话说,我们每天只要把妄想杂念减少,正念提起来;正念是什么?想佛,想菩萨,想佛菩萨的教诲,这是正念;如果能够放下妄想杂念,提起正念,你一天一餐足够了。有人说劳心、劳力消耗量大,假的,劳心、劳力消耗能量只占百分之五,顶多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消耗在妄想上,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李老师在台中是非常忙碌的人,他的工作量超过一般人五倍都不止。所以一般人要想找他、亲近他,一定要一个星期之前预约,给你排时间,你临时去找他,决定找不到,实在太忙碌了。那么大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精神体力超过年轻人,这是给我们做了证明;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没有他心清净,我们的工作量比他少。你从这些地方仔细去观察、去思惟,你就了解事实真相。我一天吃一餐,还是不如他,我吃的比他多。日中一食,印光大师说得好,最好采取面食,麦的营养比大米要高。所以李老师自己多半是面食,他每一餐小馒头两个就够了,我要吃三个。当年在台中,他老人家的生活费用,一餐的费用台币两块钱,我要三块钱,所以这一点不如他,没有办法跟他一样。他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六十块钱,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用要九十块钱,降到自己最低的生活标准。在那个时候美金跟台币兑换是一比四十,所以李老师的生活费用算美金一块半一个月,我还得要两块多一点,他一块半就够了,知足!衣食住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样样知足。
学佛也要知足,我每天念一部经,学一个法门,这叫知足。不是搞许多经论、许多法门,那是不知足。可是佛曾经教导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这话说得没错。可是在学法门之前,那个条件你具不具足?四弘誓愿是教导我们修学一个原则、一个次第,发菩提心,你发了没有?什么是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要是用现代的话来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是众生的范围,度是什么意思?无条件的尽心尽力为这些众生服务。要发这样的心,无条件的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热忱服务,这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愿。我们有没有发这个心?不分族类,不分形相,包括所有动物,还包括一切鬼神在内,我们都要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热忱的去服务,不求报偿,这才叫真正发了菩提心。你希望为一切众生服务,你要有服务的能力,要有服务的智慧,所以后面接著「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是智慧德行的障碍,你必须把障碍断掉,你才能恢复智慧德能。烦恼不能断,第一个因素你不知足,知足的人才能断烦恼。你还有贪瞋痴慢,你还有自私自利,你的障碍没有去掉,你法门怎么能学?「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烦恼断尽了。
你看看菩萨,这在《华严经》可以看到,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修行的榜样,他老人家在文殊会上专精一门深入,接受一个老师教诲,一个法门;一个老师是文殊菩萨,一个法门是念佛法门。文殊会上没有看到文殊菩萨叫善财念阿弥陀佛;经文字面上没有,你要去想。怎么知道文殊菩萨教他念佛法门?在前面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你想想看,老师学这个法门,善财是老师的得意弟子,得意弟子一定是老师的真传。於是我们就想到,他在文殊会上所修的法门,一定是念佛法门,「老实念佛,一门深入」,这是我们的猜想,后面有证明。他修这个法门,把烦恼断尽,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然后才出去参学。一品无明没有断,没有资格参学,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老师劝他去参学。参学,老师给他介绍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称吉祥云比丘,吉祥就是德的意思。德云比丘为我们做证明,德云比丘修的是什么?念佛法门。而且还示现念佛的方法,这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学习。参访德云,德云示现在别峰,另外一个山头。别峰表什么?表特别法门,门余大道,表这个意思。德云法师所修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般舟三昧,他在别峰经行念佛。
所以我们就了解,念佛是要以经行为主,这个方法太好了。为什么?身体是个机器需要运动,经行是运动,他不是躺在那里,不是坐在那里,他是在那里绕佛经行。念佛堂要以经行为主,实在累了,才坐下来止静,止静是不得已。现在念佛堂止静的时间长了,我教他:错误了,止静的时间要短,十五分钟、二十分钟足够了,绕佛的时间要长,最好能够绕四十分钟、五十分钟,止静的时间不可以超过二十分钟,这样子调节身心。我们现在的身体比不上古人,烦恼太多了,吃得太多了,现在讲吃得太好。太好是什么?病就多了,病从口入,贪心就起来了。天天讲求饮食,起贪瞋痴,造成修行上的重大障碍。所以人都希望早一点成就,偏偏不能成就,希望功夫得力是偏偏不能得力,不晓得自己天天在挑剔饮食,是造成不得力、功夫不成就的第一个因素。他不能把障碍去掉,所以他的希求永远达不到。
佛菩萨做出模范来给我们看,教我们怎么念佛方法。德云比丘虽然讲了二十几种念佛的方法,那二十几种我们仔细一观察是什么?原来诸佛如来所讲的无量无边法门,统统是念佛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念佛的。在《华严》里面我们才真正发现,真正体会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念佛法门,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归万法。真正体会到,真正明白了,「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才不会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法门不好,不会有这种分别执著了。都是修的念佛法门,只是念佛的方式不一样,方法不相同,其实都是修的一桩事情。对我们来说,我们这种根性,持名念佛是最为方便的。善财参访第一个善知识,诸位要记住,第一个世间人常讲先入为主,第一个就是先入为主,跟老师所传的完全相应,增长了信心,增长了愿心。到末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明白的说出来了,「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看看,一个开头,一个结尾,你就晓得善财童子学的是什么?彻始彻终一句弥陀念到底,才看出《华严经》的味道,《华严经》的指归。所以隋唐大德说,《华严》、《法华》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我看到这些文字,我点头、我欢喜,确实如此。但是这个话我没说出来,我体会到这个意思,这个话没说出来,他们说出来了,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不是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来。指引是什么意思?譬如一部经,经都分三分,指引是序分。我们可以看成《华严经》、《法华经》是《无量寿经》的序分,《无量寿经》是《华严》、《法华》的正宗分,《阿弥陀经》是流通分。《华严》包括所有一切经,那不就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论是《无量寿经》的序分,《无量寿经》是所说一切经的正宗分,《弥陀经》是所说一切经的流通分。我们这才把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藏搞清楚、搞明白了,坚定的信愿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你说你信,露水道心,那个信靠不住,愿也靠不住,所以你修行得不到结果。你要有真正的信愿,果就在眼前。
所以知足比什么都重要,世间法里面知足常乐。人在一世当中,能够过得最幸福、最美满是什么人?知足。最幸福的人,一生过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得大圆满的人,不一定是大富大贵,不一定有财富,不一定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像祖师大德所示现,我们社会一般人看的是贫贱,他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这叫贱,贱是没有地位,贫是没有财富,但是他过得最幸福。世间有地位、有财富,大富大贵人没有他幸福,没有他自在,没有他快乐。所以诸佛如来要示现佛身度众生,以佛的这种身分帮助众生,先要住兜率天。这是明显的告诉我们,你要想成就究竟圆满、幸福自在,首先要懂得知足。知足是大富,知足是大贵,世间人不晓得。何以说知足是大富大贵?知足的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种善因,既种善因,后面必定有善果,这是一定的道理。知足之人决定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他样样都在做,热心在做,他舍己为人的在做。为什么一天吃一餐?把那两餐节省下来,帮助没有饭吃的人,所以他的果报就无比的殊胜。不知足的人不肯布施,吝啬,贪吝是一切众生根本烦恼,所以佛教菩萨断烦恼,头一个就对准这个根本烦恼,教菩萨学布施;六度布施在第一个,四摄法布施也是在第一个。但是知足的人能施,不知足的人不能布施,所以把知足摆在第一。
我们要细心去观察,深深体会到这个意思,那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自己就晓得了,从知足学起,样样知足;爱惜物力,决定不能浪费,多余的布施给缺乏的人。我过去跟李老师,李老师的学生很多,我当年亲近他的时候,他告诉我,台中莲社的莲友名册已经有二十万人。这二十万莲友都是李老师的学生,对李老师都非常恭敬,供养是源源不断,供养吃的东西李老师分给大家,供养些衣服,看李老师衣服都是旧衣服没有新的,常常买新衣服送给他,他接受过来,欢欢喜喜接受,那个人走了之后,他的衣服就送人,还送我好几件。送我一套非常好的,料子很好的羊毛内衣,我一直留到现在都没穿,常常看到它就想到老师,随手就转送了。我现在衣服很多,可是你们看到我穿的就几件旧衣服,新的都放在那里。干什么?有需要的时候给人,我暂时在保管。要有知足能施的心,欢喜布施的心,破悭贪烦恼,所以布施度悭贪。布施而不知足,悭贪是度不了的,那只是修六道里面有漏福报而已,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把悭贪烦恼断掉,那个布施才叫度,才叫波罗蜜;否则的话,世间人修布施,不是波罗蜜,不是度,他悭贪烦恼没有舍弃。所以布施最重要舍悭贪,这知足的意思比什么都重要。自己一定要知道修福,更重要的知道惜福,一张纸都不肯浪费,用到不能再用了才舍弃,我们要养成这种习惯,无论用什么东西不能糟蹋。
我在此地曾经跟诸位说过,我有一个在家的老师,周邦道先生,是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他是我的校长。以后在台湾,在一起学佛,常常能够在一起聚会。这个人有学问,是民国成立之后第一个状元,民国没有状元,民国举办高考,他是高考第一名,就相当於前清的状元一样,官也做得不小。公家配给他的汽车,他公事才坐那个车,不是公事他坐公共汽车、坐巴士,所以一般人说他傻,傻到这个样子。他不是傻,他惜福,替国家惜福:我私人的事情,不可以浪费公家一滴汽油。公家给他装的电话,不是公事不用这个电话,他家的儿女跟朋友交谈,到外面去打电话,不准用公家的,这个电话费是公家付的,不肯浪费国家一分一厘,作官做到这种样子。他是我们学生的榜样,我们学生知道有这么个校长,对校长没有不恭敬的、没有不佩服的,我一生见到这么一个人。到以后听说,周恩来总理也是这样的,我们佩服;也是一生穿一套旧衣服,里面内衣都是补补钉的。周总理也有汽车,听说他没有儿女,他有侄儿,到那里去想坐他的车不准:这是公家的车子,你们办私事不可以用,公私分明。这是菩萨示现,不是普通人,这种人后福无量无边,值得人尊敬。我们做学生的人,要把老师的德行发扬光大,所以我现在积极想在贵州,从前我念书的老地方,我去建一个中学纪念老师,把老师的德行宣扬光大,做我们大家学习的好榜样。他们怎么能做到?没有别的,知足二字而已。最简单的生活,最清苦的生活,过得很自在、很逍遥。我们如果知足,我们也能做到。
所以知足天王,他得的是什么法门?『一切佛出兴世圆满教轮』。圆满教轮就是清凉讲的《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圆满教轮,方东美先生说的佛法概论。确实《华严》是佛教概论,是学佛人首先要学的一部经,先学概论然后再分门别类,专修里面某一个部分。一切经是《华严》的部分,某一个部分细说深入,《华严》是全部佛学的概论,从这里学起。「一切佛」这是讲十方三世,尤其我们著重在三世: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统统都是因为知足而成就的。「出兴世」,出兴世应化在世间。我们知道法身大士都有这个能力,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示现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什么叫做佛的身分?我们要认识清楚,佛的身分就是老师的身分。菩萨的身分不一定是老师,菩萨可以示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菩萨在天上示现为天王,在人间示现为人王、示现为大臣、示现为宰官,你们在《普门品》里面看到,《普门品》是大家常常读诵的,所以菩萨示现各个不同的身分。但是佛,佛一定是老师的身分,天人师。什么老师?我们要搞清楚,我跟大家介绍,这一位老师是义务的,义务就是不受报酬,教学生不需要学生交学费,这是义务的,我们现在讲义工,不接受酬劳的。他所教的内容是多元文化,所以佛的教学不是定法,佛没有定法可以教人,多元的,现在我们讲多元文化。他的教导是社会教育,他没有办学校,不是专门教育,是社会教育,无所不包。是个社会教育的工作者,一生从事於这个工作,这个人我们称他作佛。
我们学佛,特别是出家,出家学佛就是老师的身分,就是要搞社会教育工作。所以同修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教决定不是宗教。如果大家把佛教看作宗教,以宗教这个心态来学佛,那你就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来不是宗教,你们在《华严经》里看到,哪个地方它是宗教?所列的这些人都是不同的族类。知足天跟我们前面所读的化乐天,这是两个大的不同族群,大不同族群里面,又有很多小的不同族群。这一段,知足天里面给我们列了十位天王,这十位天王就是小的不同族群。像我们地球上人类,这是一个大的族群,人类里面又分做不同的族类:白种人、黄种人、红种人、黑种人不同的族群。这些不同族群里面又分,他们建立许多不同的国家,每一个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多元文化。而这个老师什么都教,不是只教一样,样样都教,他样样都通达,一切众生无论什么疑难杂症,遇到他统统能解决,他是个好老师。
他的智慧,他的才艺,他的德能从哪里来的?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世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作佛」;这个作佛,不是老师的意思,这个作佛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作佛」这两个字,要看用在哪个地方,是怎么个讲法。我们现在出家了,学佛了,学作佛,这个作佛的意思是「作师」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所标榜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如果是个不好的样子,对社会大众有不好的影响,我们决定不能想,决定不能说,决定不能做,我们今天出家,学佛、作佛是做这个。所以起心动念要想到社会的安全、人民的福祉,对人民的幸福、社会安全有不良的影响,决定不能想、不能说、不能做,这才叫佛菩萨。在家同修要作菩萨,也要为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在家的同修都有事业,以你的事业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你开个店,你这个店要知道,我是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个心就是菩萨心,那你开这个店,这个店就是道场。如果说我开这个店是为赚钱的,是为我利益一家的,你这是凡夫。佛跟凡夫一念之间,事没有两样,就是用心不一样;用心不一样,造业就不一样。菩萨念念为社会众生服务,不以利润为目的,所以他开店天天做生意,他是在福慧双修,他是在积功累德,处处利益顾客,真诚心,货真价实,决定没有欺瞒,这是服务。为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开这个店欺骗顾客,提高价钱,让顾客欢喜,打折扣给你,这个东西明明卖一块钱的,十块!我现在最便宜给你,打二折两块钱我就卖给你,他还赚了一块。这就不是菩萨心,欺瞒众生,这造罪业。所以菩萨跟凡夫就是一念之间的差别,无论是什么身分,无论是什么样的行业,都是为社会、为众生服务,都是菩萨,都能成佛,都能够积德累功。积德是存好心,累功是说好话、行好事,我们在《感应篇》里给诸位细细说过。
这是「佛出兴於世」,这是用佛的身分。补处菩萨示现在世间作佛,示现做一个义务多元文化的教育家,义务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干这个。这个事情,大家都晓得好事情,不好干。为什么?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对那些天天想利润的人,就发生冲突。所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就会招来许许多多的障碍,嫉妒障碍。我这个人一生,从小念书就被人嫉妒,障碍不晓得有多少,好事多磨。多磨还是要做,不能说有障碍我们就不做,那我们就错了。他为什么障碍?要原谅他,他无知,他迷惑颠倒,他要是觉悟了,比我做得还认真。绝不能因为他们这个障碍,我们就退心,就退转,那就大错特错,那你还是为自己。只为众生、只为社会,不为自己,什么样的障碍都可以突破。谚语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在一时。尽心尽力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的功德就圆满了。我们要能体会道心,要能够体会人心,人心是迷惑的,道心是觉悟的,所以种种障难还是可以突破的。障难多的时候,我们姿势低,名闻利养是他们所要求的,尽量给他,我们只办事。名给人家,利给人家,你所要的我都供养给你,减少障难。尽量学谦卑,处处我们在人之下,不要学在人之上。学诸佛,佛谦卑,孔老夫子谦卑,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人家尊敬我们,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有没有真正的德行值得人尊敬。愈想会愈惭愧,愈想愈不敢接受人的尊敬,这些大道理不能不懂,不能不学习。
「圆满教轮」,我们把这句话浅说,是怎样能使我们教化达到圆满,这是一门学问。佛教给我们四摄法,以「四摄法」与广大群众接触,以「六和敬」与广大群众相处。可是如果要叫四摄、六和落实,不知足是决定做不到的,归根结柢还是这两个字,你才能够真正踏实的去做。不能有一丝毫虚伪,虚伪的做作,别人看得出来,不是真的,被人拆穿了一文不值,人家不相信你了,一定要从真诚心中作。前天我们参加道教的集会,我写了几个字送给他,《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有几个也很难得,我说《道德经》四十九章,他们那个文都能背得下来,可见得他们念得很熟。这里面有两句很重要的话,老子说:「别人以善心对我,我要以善心对人;别人以不善心对我,我还以善心对人。别人信我,我也信人;别人不信我,我还是信他。」这种理念是佛菩萨的理念,别人用虚情假意对我,我们要用真诚心对他;别人毁谤我们,我们赞叹他,他有长处。一个人都有缺点、都有优点,我们不要记人家的缺点,要记人家的优点,赞叹人家的优点。别人陷害我们,我们帮助他们。别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是他迷惑颠倒,是他一时失去理性,不能怪他,我们不能用同样这种态度去报复,那就错了。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佛一再劝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
所以我们遇到别人毁谤、侮辱、陷害、障碍,我们要看作替我们消灾,替我们消业障,我们要生真诚感恩之心,要以报恩的态度对他,这个怨结就化解。化解之后,我们还要帮助他成无上道。这是这几天早晨,跟诸位讲大忠大孝的意思,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讲「恒顺众生」的意思。恒顺不是顺烦恼,是顺佛性,如果顺烦恼,那就错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良知良能,这是我们应当随顺的。所以「顺」这个字是大学问,顺这个字是高度生活艺术,真正懂得的人不多。孔子赞叹舜王,舜认识、舜懂得。我们看到,舜王随顺他的父母、兄弟,是高度艺术,高度的智慧,几年之中就让他父母、兄弟觉悟了,回头是岸,都成圣成贤,大孝!中国讲孝,把舜摆在第一,「二十四孝」诸位知道,后面二十三个比不上舜。舜的孝是圆满的,一百分的,往后其他的孝,大概都是三、四十分,五、六十分而已,唯有舜做得圆满。佛法里面讲孝道、讲菩萨行、讲菩萨道,是究竟圆满的,所以是圆满的忠孝。圆满教轮,就是讲圆满的忠孝。孝是德、是存心,我们今天讲的理念。孝是理念,忠是行为;孝是体,忠是用。对於理体圆满的觉悟了,处事待人接物,你这个行才做得圆满。两种圆满都做到了,这是佛菩萨,大圣。在我们中国古代,舜是真正做到了。尽忠尽孝,这是圆满法轮。我们要将世尊圆满的教学,要能在这个世间普遍能够推行,这是高度的智慧,也是高度的技术。佛家讲高度的技术,是讲善巧方便。可是这个力量的来源就是真诚心,深深的认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我们全心全力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开发自性,破迷开悟,帮助这些众生作佛、作菩萨,转凡成圣。这是佛菩萨的使命,佛菩萨的天职。
我们今天发心出家,披上佛的袈裟,我们就要学佛;否则的话,这个衣披在身上不得了,这是罪过!你怎么可以冒充?今天这个世界上仿冒查得很严重,我们读书人喜欢书,看到人家后头版权所有,决定不敢翻印,你翻印就有罪,要受法律制裁。我们今天披上这件衣,仿冒佛陀,世间法律虽然不制裁我们,天地鬼神制裁我们,这件衣不好披,要知道。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劝人出家,印光法师一生不劝人出家,他不给人剃度,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不劝人出家。什么原因?出家这个责任太重了。劝你出家,你要不能尽责任,那就是劝你堕阿鼻地狱,他堕阿鼻地狱,劝的人有罪有过,不可以。劝人学佛,劝人受三皈,劝人受五戒,顶多到五戒为止。李老师劝人三皈,不劝人受五戒,为什么?他劝你受五戒,你受了之后做不到,他有过失。这是明白人知道,不敢这样做。受五戒是你自己发心的,明白的人决定不敢劝。劝受三皈可以,劝人学佛,劝人断恶修善。
所以真正明白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看「出家好,你赶快出家」,将来堕落之后,我今天堕落都被他害的,这个人我要报复他,我决定不能饶过他。谁知道这种利害?谁知道后果?明白人知道,糊涂人不知道。所以这个利益要晓得,如果这一生有利,来生不利,这不是真实利益;这一生不利,来生有利益,后生有利益,那才叫真正的利益。我们世间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后世,眼光太浅太短,所以往往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只贪图眼前的小利,不知道后果的可畏。所以世尊圆满教轮,我们要如何去学习,如何把它做到接近圆满,这是我们现在的课题。这一句意思没有尽,下一次我还讲这一句。今天时间到了。
请看经文,第三知足天长行,我们从第一句看起:
【复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兴世圆满教轮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为我们提示,这一位天王,知足天就是兜率陀天,兜率陀天的天王「得总相法门,诸佛将兴,皆生彼天。下生之时,普应法界,顿阐华严,为圆满相」,这个意思讲得很清楚,也讲得很明白。一切诸佛要到世间来示现,首先要化现在兜率作补处菩萨,就是后补佛。现在在我们这个世界,住在兜率天的菩萨是弥勒菩萨,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弥勒下生经》里面,世尊告诉我们,他要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从兜率内院降生到人间示现成等正觉。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诸位要记住,一天是我们人间的四百年,他的寿命是四千岁。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寿命四千岁,诸位就可以算得出来,算这个数字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补处菩萨为什么不住在其他天道,一定要选择在兜率陀天?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知足」,也是表法的意思。告诉我们,成佛一定要知足,不知足决定不能够圆成佛道,知足才常乐。换句话说,佛菩萨之外,这些众生都不懂得知足,所以才造作罪业,才惹上无量无边的轮回苦报。追究它的原因都是不知足,不知足从哪里来的?从自私自利,从无止境的欲望来的。我们必须要知道,如果这些欲望不能够克制,不能够断除,我们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缘分都没有,都被它障碍了。世尊当年在世,首先示现一个知足的样子给我们看,他的生活,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的是知足常乐的生活。真正学佛的人要学释迦牟尼佛,菩萨学佛学得很像,祖师大德学佛也学得不错,我们今天干什么?是不是真的在学佛?所以我们要仔细去想想,我们是在学什么?是在修什么?学佛要像佛,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的。
不但是出家的佛弟子认真努力学,许许多多在家的佛弟子也学得很像。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的佛弟子,他一生过著释迦牟尼佛的生活,衣食非常简单。我跟他十年,十年没有看过他穿一件新衣服,以后我才晓得,他那一套中山装穿了四十多年。里面的内衣我们不知道,往生之后我们才晓得,汗衫内衣补了再补,这种时代衣服穿破了还补补钉,没听说过;袜子也是补了再补的,我们看不出来。现在到台中,你看看李老师纪念馆,他这些遗物展示在那边,我们看到了。我们今天穿衣服,不但是破了,稍微旧一点就换新的,不要了,丢掉了;人家穿破了,还补补钉。他不是没有能力穿著一点好东西,他自己本身有工作,他有三、四份工作,他的收入非常可观。钱到哪里去?全部是做好事去了。自己住的小房子一点点大,在台湾很多人去过,十五坪,一坪是四米,算平方米的话,六十个平方米,卧房、客厅、厨房都在里面。一个人生活了一辈子,九十五岁还不需要人照顾,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最后的两年,身体差一点,才接受学生照顾。不要人照顾好,证明什么?自己身体很健康,可以照顾自己;有人照顾侍候,身体不行。这是在家的佛弟子。
他三十几岁就学佛,他曾经告诉我,学佛没有多久他就日中一食,所以他日中一食几十年了。我到台中看到他老人家,我很受感动。在台中没有出家,亲近他老人家的时候,我持午;也就是我一天吃两餐,晚餐这一餐不吃,也有十五年了。以后出家之后再亲近他,看到他那个样子很惭愧,我也就把早餐断掉了。我吃到第八个月的时候,我才告诉他,我说:老师,我现在也是一天吃一餐。「多久了?」八个月了。他说:身体怎么样?「很好!精神体力都没有什么衰退。」他桌子一拍,好!永远这样下去。我们生活需求少,生活容易,可以不求人,这是真正智慧。以后我离开台中,到台北讲经,遇到韩馆长。韩馆长说:不行,一天一定吃三餐,将来你身体不好,我们责任担当不了。所以才吃三餐,三餐吃一餐的量,我每一餐饭吃一点点;把一餐化作三餐,做三次吃,还是一次的分量。现在你们这几天看到,我没有到厨房吃早饭、晚饭,我告诉大家我现在又回复一餐,现在韩馆长不管我了,省事!好像多出很多时间出来了。一餐实实在在好,身体非常轻爽,肠胃干净;可是诸位记住,决定不能把三顿合在一顿吃,那样我想不到一个月,你要住医院去了,你的问题来了;绝对是正常。
饮食,我们知道是能量的补充,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运作需要能量。可是能量有节省的、有消耗的,像你们开汽车,现在开车的人都知道,有很耗油的车,有很节省油的车,美国的车就很耗油。我们身体能量到底消耗到哪里去?我在生活当中有个体验,我曾经向李老师报告。我说:能量的消耗,应当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他说:对,一点都不错。心地愈清净、定功愈深的人,消耗能量就少。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七天吃一餐,出去托钵一次;辟支佛半个月出去托钵一次,半个月吃一餐,他就足够了。世尊当年在世,僧团里面每天吃一餐,其实僧团里面这些人,许许多多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不是真正的阿罗汉,真正的阿罗汉七天才需要补充一次能量。他为什么要示现日中一食?给我们初学人做榜样,让我们初学人照著这个方法来学习。换句话说,我们每天只要把妄想杂念减少,正念提起来;正念是什么?想佛,想菩萨,想佛菩萨的教诲,这是正念;如果能够放下妄想杂念,提起正念,你一天一餐足够了。有人说劳心、劳力消耗量大,假的,劳心、劳力消耗能量只占百分之五,顶多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消耗在妄想上,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李老师在台中是非常忙碌的人,他的工作量超过一般人五倍都不止。所以一般人要想找他、亲近他,一定要一个星期之前预约,给你排时间,你临时去找他,决定找不到,实在太忙碌了。那么大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精神体力超过年轻人,这是给我们做了证明;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没有他心清净,我们的工作量比他少。你从这些地方仔细去观察、去思惟,你就了解事实真相。我一天吃一餐,还是不如他,我吃的比他多。日中一食,印光大师说得好,最好采取面食,麦的营养比大米要高。所以李老师自己多半是面食,他每一餐小馒头两个就够了,我要吃三个。当年在台中,他老人家的生活费用,一餐的费用台币两块钱,我要三块钱,所以这一点不如他,没有办法跟他一样。他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六十块钱,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用要九十块钱,降到自己最低的生活标准。在那个时候美金跟台币兑换是一比四十,所以李老师的生活费用算美金一块半一个月,我还得要两块多一点,他一块半就够了,知足!衣食住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样样知足。
学佛也要知足,我每天念一部经,学一个法门,这叫知足。不是搞许多经论、许多法门,那是不知足。可是佛曾经教导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这话说得没错。可是在学法门之前,那个条件你具不具足?四弘誓愿是教导我们修学一个原则、一个次第,发菩提心,你发了没有?什么是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要是用现代的话来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是众生的范围,度是什么意思?无条件的尽心尽力为这些众生服务。要发这样的心,无条件的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热忱服务,这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愿。我们有没有发这个心?不分族类,不分形相,包括所有动物,还包括一切鬼神在内,我们都要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热忱的去服务,不求报偿,这才叫真正发了菩提心。你希望为一切众生服务,你要有服务的能力,要有服务的智慧,所以后面接著「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是智慧德行的障碍,你必须把障碍断掉,你才能恢复智慧德能。烦恼不能断,第一个因素你不知足,知足的人才能断烦恼。你还有贪瞋痴慢,你还有自私自利,你的障碍没有去掉,你法门怎么能学?「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烦恼断尽了。
你看看菩萨,这在《华严经》可以看到,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修行的榜样,他老人家在文殊会上专精一门深入,接受一个老师教诲,一个法门;一个老师是文殊菩萨,一个法门是念佛法门。文殊会上没有看到文殊菩萨叫善财念阿弥陀佛;经文字面上没有,你要去想。怎么知道文殊菩萨教他念佛法门?在前面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你想想看,老师学这个法门,善财是老师的得意弟子,得意弟子一定是老师的真传。於是我们就想到,他在文殊会上所修的法门,一定是念佛法门,「老实念佛,一门深入」,这是我们的猜想,后面有证明。他修这个法门,把烦恼断尽,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然后才出去参学。一品无明没有断,没有资格参学,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老师劝他去参学。参学,老师给他介绍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称吉祥云比丘,吉祥就是德的意思。德云比丘为我们做证明,德云比丘修的是什么?念佛法门。而且还示现念佛的方法,这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学习。参访德云,德云示现在别峰,另外一个山头。别峰表什么?表特别法门,门余大道,表这个意思。德云法师所修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般舟三昧,他在别峰经行念佛。
所以我们就了解,念佛是要以经行为主,这个方法太好了。为什么?身体是个机器需要运动,经行是运动,他不是躺在那里,不是坐在那里,他是在那里绕佛经行。念佛堂要以经行为主,实在累了,才坐下来止静,止静是不得已。现在念佛堂止静的时间长了,我教他:错误了,止静的时间要短,十五分钟、二十分钟足够了,绕佛的时间要长,最好能够绕四十分钟、五十分钟,止静的时间不可以超过二十分钟,这样子调节身心。我们现在的身体比不上古人,烦恼太多了,吃得太多了,现在讲吃得太好。太好是什么?病就多了,病从口入,贪心就起来了。天天讲求饮食,起贪瞋痴,造成修行上的重大障碍。所以人都希望早一点成就,偏偏不能成就,希望功夫得力是偏偏不能得力,不晓得自己天天在挑剔饮食,是造成不得力、功夫不成就的第一个因素。他不能把障碍去掉,所以他的希求永远达不到。
佛菩萨做出模范来给我们看,教我们怎么念佛方法。德云比丘虽然讲了二十几种念佛的方法,那二十几种我们仔细一观察是什么?原来诸佛如来所讲的无量无边法门,统统是念佛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念佛的。在《华严》里面我们才真正发现,真正体会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念佛法门,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归万法。真正体会到,真正明白了,「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才不会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法门不好,不会有这种分别执著了。都是修的念佛法门,只是念佛的方式不一样,方法不相同,其实都是修的一桩事情。对我们来说,我们这种根性,持名念佛是最为方便的。善财参访第一个善知识,诸位要记住,第一个世间人常讲先入为主,第一个就是先入为主,跟老师所传的完全相应,增长了信心,增长了愿心。到末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明白的说出来了,「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看看,一个开头,一个结尾,你就晓得善财童子学的是什么?彻始彻终一句弥陀念到底,才看出《华严经》的味道,《华严经》的指归。所以隋唐大德说,《华严》、《法华》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我看到这些文字,我点头、我欢喜,确实如此。但是这个话我没说出来,我体会到这个意思,这个话没说出来,他们说出来了,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不是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来。指引是什么意思?譬如一部经,经都分三分,指引是序分。我们可以看成《华严经》、《法华经》是《无量寿经》的序分,《无量寿经》是《华严》、《法华》的正宗分,《阿弥陀经》是流通分。《华严》包括所有一切经,那不就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论是《无量寿经》的序分,《无量寿经》是所说一切经的正宗分,《弥陀经》是所说一切经的流通分。我们这才把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藏搞清楚、搞明白了,坚定的信愿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你说你信,露水道心,那个信靠不住,愿也靠不住,所以你修行得不到结果。你要有真正的信愿,果就在眼前。
所以知足比什么都重要,世间法里面知足常乐。人在一世当中,能够过得最幸福、最美满是什么人?知足。最幸福的人,一生过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得大圆满的人,不一定是大富大贵,不一定有财富,不一定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像祖师大德所示现,我们社会一般人看的是贫贱,他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这叫贱,贱是没有地位,贫是没有财富,但是他过得最幸福。世间有地位、有财富,大富大贵人没有他幸福,没有他自在,没有他快乐。所以诸佛如来要示现佛身度众生,以佛的这种身分帮助众生,先要住兜率天。这是明显的告诉我们,你要想成就究竟圆满、幸福自在,首先要懂得知足。知足是大富,知足是大贵,世间人不晓得。何以说知足是大富大贵?知足的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种善因,既种善因,后面必定有善果,这是一定的道理。知足之人决定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他样样都在做,热心在做,他舍己为人的在做。为什么一天吃一餐?把那两餐节省下来,帮助没有饭吃的人,所以他的果报就无比的殊胜。不知足的人不肯布施,吝啬,贪吝是一切众生根本烦恼,所以佛教菩萨断烦恼,头一个就对准这个根本烦恼,教菩萨学布施;六度布施在第一个,四摄法布施也是在第一个。但是知足的人能施,不知足的人不能布施,所以把知足摆在第一。
我们要细心去观察,深深体会到这个意思,那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自己就晓得了,从知足学起,样样知足;爱惜物力,决定不能浪费,多余的布施给缺乏的人。我过去跟李老师,李老师的学生很多,我当年亲近他的时候,他告诉我,台中莲社的莲友名册已经有二十万人。这二十万莲友都是李老师的学生,对李老师都非常恭敬,供养是源源不断,供养吃的东西李老师分给大家,供养些衣服,看李老师衣服都是旧衣服没有新的,常常买新衣服送给他,他接受过来,欢欢喜喜接受,那个人走了之后,他的衣服就送人,还送我好几件。送我一套非常好的,料子很好的羊毛内衣,我一直留到现在都没穿,常常看到它就想到老师,随手就转送了。我现在衣服很多,可是你们看到我穿的就几件旧衣服,新的都放在那里。干什么?有需要的时候给人,我暂时在保管。要有知足能施的心,欢喜布施的心,破悭贪烦恼,所以布施度悭贪。布施而不知足,悭贪是度不了的,那只是修六道里面有漏福报而已,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把悭贪烦恼断掉,那个布施才叫度,才叫波罗蜜;否则的话,世间人修布施,不是波罗蜜,不是度,他悭贪烦恼没有舍弃。所以布施最重要舍悭贪,这知足的意思比什么都重要。自己一定要知道修福,更重要的知道惜福,一张纸都不肯浪费,用到不能再用了才舍弃,我们要养成这种习惯,无论用什么东西不能糟蹋。
我在此地曾经跟诸位说过,我有一个在家的老师,周邦道先生,是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他是我的校长。以后在台湾,在一起学佛,常常能够在一起聚会。这个人有学问,是民国成立之后第一个状元,民国没有状元,民国举办高考,他是高考第一名,就相当於前清的状元一样,官也做得不小。公家配给他的汽车,他公事才坐那个车,不是公事他坐公共汽车、坐巴士,所以一般人说他傻,傻到这个样子。他不是傻,他惜福,替国家惜福:我私人的事情,不可以浪费公家一滴汽油。公家给他装的电话,不是公事不用这个电话,他家的儿女跟朋友交谈,到外面去打电话,不准用公家的,这个电话费是公家付的,不肯浪费国家一分一厘,作官做到这种样子。他是我们学生的榜样,我们学生知道有这么个校长,对校长没有不恭敬的、没有不佩服的,我一生见到这么一个人。到以后听说,周恩来总理也是这样的,我们佩服;也是一生穿一套旧衣服,里面内衣都是补补钉的。周总理也有汽车,听说他没有儿女,他有侄儿,到那里去想坐他的车不准:这是公家的车子,你们办私事不可以用,公私分明。这是菩萨示现,不是普通人,这种人后福无量无边,值得人尊敬。我们做学生的人,要把老师的德行发扬光大,所以我现在积极想在贵州,从前我念书的老地方,我去建一个中学纪念老师,把老师的德行宣扬光大,做我们大家学习的好榜样。他们怎么能做到?没有别的,知足二字而已。最简单的生活,最清苦的生活,过得很自在、很逍遥。我们如果知足,我们也能做到。
所以知足天王,他得的是什么法门?『一切佛出兴世圆满教轮』。圆满教轮就是清凉讲的《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圆满教轮,方东美先生说的佛法概论。确实《华严》是佛教概论,是学佛人首先要学的一部经,先学概论然后再分门别类,专修里面某一个部分。一切经是《华严》的部分,某一个部分细说深入,《华严》是全部佛学的概论,从这里学起。「一切佛」这是讲十方三世,尤其我们著重在三世: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统统都是因为知足而成就的。「出兴世」,出兴世应化在世间。我们知道法身大士都有这个能力,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示现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什么叫做佛的身分?我们要认识清楚,佛的身分就是老师的身分。菩萨的身分不一定是老师,菩萨可以示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菩萨在天上示现为天王,在人间示现为人王、示现为大臣、示现为宰官,你们在《普门品》里面看到,《普门品》是大家常常读诵的,所以菩萨示现各个不同的身分。但是佛,佛一定是老师的身分,天人师。什么老师?我们要搞清楚,我跟大家介绍,这一位老师是义务的,义务就是不受报酬,教学生不需要学生交学费,这是义务的,我们现在讲义工,不接受酬劳的。他所教的内容是多元文化,所以佛的教学不是定法,佛没有定法可以教人,多元的,现在我们讲多元文化。他的教导是社会教育,他没有办学校,不是专门教育,是社会教育,无所不包。是个社会教育的工作者,一生从事於这个工作,这个人我们称他作佛。
我们学佛,特别是出家,出家学佛就是老师的身分,就是要搞社会教育工作。所以同修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教决定不是宗教。如果大家把佛教看作宗教,以宗教这个心态来学佛,那你就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来不是宗教,你们在《华严经》里看到,哪个地方它是宗教?所列的这些人都是不同的族类。知足天跟我们前面所读的化乐天,这是两个大的不同族群,大不同族群里面,又有很多小的不同族群。这一段,知足天里面给我们列了十位天王,这十位天王就是小的不同族群。像我们地球上人类,这是一个大的族群,人类里面又分做不同的族类:白种人、黄种人、红种人、黑种人不同的族群。这些不同族群里面又分,他们建立许多不同的国家,每一个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多元文化。而这个老师什么都教,不是只教一样,样样都教,他样样都通达,一切众生无论什么疑难杂症,遇到他统统能解决,他是个好老师。
他的智慧,他的才艺,他的德能从哪里来的?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世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作佛」;这个作佛,不是老师的意思,这个作佛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作佛」这两个字,要看用在哪个地方,是怎么个讲法。我们现在出家了,学佛了,学作佛,这个作佛的意思是「作师」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所标榜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如果是个不好的样子,对社会大众有不好的影响,我们决定不能想,决定不能说,决定不能做,我们今天出家,学佛、作佛是做这个。所以起心动念要想到社会的安全、人民的福祉,对人民的幸福、社会安全有不良的影响,决定不能想、不能说、不能做,这才叫佛菩萨。在家同修要作菩萨,也要为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在家的同修都有事业,以你的事业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你开个店,你这个店要知道,我是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个心就是菩萨心,那你开这个店,这个店就是道场。如果说我开这个店是为赚钱的,是为我利益一家的,你这是凡夫。佛跟凡夫一念之间,事没有两样,就是用心不一样;用心不一样,造业就不一样。菩萨念念为社会众生服务,不以利润为目的,所以他开店天天做生意,他是在福慧双修,他是在积功累德,处处利益顾客,真诚心,货真价实,决定没有欺瞒,这是服务。为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开这个店欺骗顾客,提高价钱,让顾客欢喜,打折扣给你,这个东西明明卖一块钱的,十块!我现在最便宜给你,打二折两块钱我就卖给你,他还赚了一块。这就不是菩萨心,欺瞒众生,这造罪业。所以菩萨跟凡夫就是一念之间的差别,无论是什么身分,无论是什么样的行业,都是为社会、为众生服务,都是菩萨,都能成佛,都能够积德累功。积德是存好心,累功是说好话、行好事,我们在《感应篇》里给诸位细细说过。
这是「佛出兴於世」,这是用佛的身分。补处菩萨示现在世间作佛,示现做一个义务多元文化的教育家,义务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干这个。这个事情,大家都晓得好事情,不好干。为什么?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对那些天天想利润的人,就发生冲突。所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就会招来许许多多的障碍,嫉妒障碍。我这个人一生,从小念书就被人嫉妒,障碍不晓得有多少,好事多磨。多磨还是要做,不能说有障碍我们就不做,那我们就错了。他为什么障碍?要原谅他,他无知,他迷惑颠倒,他要是觉悟了,比我做得还认真。绝不能因为他们这个障碍,我们就退心,就退转,那就大错特错,那你还是为自己。只为众生、只为社会,不为自己,什么样的障碍都可以突破。谚语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在一时。尽心尽力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的功德就圆满了。我们要能体会道心,要能够体会人心,人心是迷惑的,道心是觉悟的,所以种种障难还是可以突破的。障难多的时候,我们姿势低,名闻利养是他们所要求的,尽量给他,我们只办事。名给人家,利给人家,你所要的我都供养给你,减少障难。尽量学谦卑,处处我们在人之下,不要学在人之上。学诸佛,佛谦卑,孔老夫子谦卑,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人家尊敬我们,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有没有真正的德行值得人尊敬。愈想会愈惭愧,愈想愈不敢接受人的尊敬,这些大道理不能不懂,不能不学习。
「圆满教轮」,我们把这句话浅说,是怎样能使我们教化达到圆满,这是一门学问。佛教给我们四摄法,以「四摄法」与广大群众接触,以「六和敬」与广大群众相处。可是如果要叫四摄、六和落实,不知足是决定做不到的,归根结柢还是这两个字,你才能够真正踏实的去做。不能有一丝毫虚伪,虚伪的做作,别人看得出来,不是真的,被人拆穿了一文不值,人家不相信你了,一定要从真诚心中作。前天我们参加道教的集会,我写了几个字送给他,《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有几个也很难得,我说《道德经》四十九章,他们那个文都能背得下来,可见得他们念得很熟。这里面有两句很重要的话,老子说:「别人以善心对我,我要以善心对人;别人以不善心对我,我还以善心对人。别人信我,我也信人;别人不信我,我还是信他。」这种理念是佛菩萨的理念,别人用虚情假意对我,我们要用真诚心对他;别人毁谤我们,我们赞叹他,他有长处。一个人都有缺点、都有优点,我们不要记人家的缺点,要记人家的优点,赞叹人家的优点。别人陷害我们,我们帮助他们。别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是他迷惑颠倒,是他一时失去理性,不能怪他,我们不能用同样这种态度去报复,那就错了。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佛一再劝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
所以我们遇到别人毁谤、侮辱、陷害、障碍,我们要看作替我们消灾,替我们消业障,我们要生真诚感恩之心,要以报恩的态度对他,这个怨结就化解。化解之后,我们还要帮助他成无上道。这是这几天早晨,跟诸位讲大忠大孝的意思,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讲「恒顺众生」的意思。恒顺不是顺烦恼,是顺佛性,如果顺烦恼,那就错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良知良能,这是我们应当随顺的。所以「顺」这个字是大学问,顺这个字是高度生活艺术,真正懂得的人不多。孔子赞叹舜王,舜认识、舜懂得。我们看到,舜王随顺他的父母、兄弟,是高度艺术,高度的智慧,几年之中就让他父母、兄弟觉悟了,回头是岸,都成圣成贤,大孝!中国讲孝,把舜摆在第一,「二十四孝」诸位知道,后面二十三个比不上舜。舜的孝是圆满的,一百分的,往后其他的孝,大概都是三、四十分,五、六十分而已,唯有舜做得圆满。佛法里面讲孝道、讲菩萨行、讲菩萨道,是究竟圆满的,所以是圆满的忠孝。圆满教轮,就是讲圆满的忠孝。孝是德、是存心,我们今天讲的理念。孝是理念,忠是行为;孝是体,忠是用。对於理体圆满的觉悟了,处事待人接物,你这个行才做得圆满。两种圆满都做到了,这是佛菩萨,大圣。在我们中国古代,舜是真正做到了。尽忠尽孝,这是圆满法轮。我们要将世尊圆满的教学,要能在这个世间普遍能够推行,这是高度的智慧,也是高度的技术。佛家讲高度的技术,是讲善巧方便。可是这个力量的来源就是真诚心,深深的认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我们全心全力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开发自性,破迷开悟,帮助这些众生作佛、作菩萨,转凡成圣。这是佛菩萨的使命,佛菩萨的天职。
我们今天发心出家,披上佛的袈裟,我们就要学佛;否则的话,这个衣披在身上不得了,这是罪过!你怎么可以冒充?今天这个世界上仿冒查得很严重,我们读书人喜欢书,看到人家后头版权所有,决定不敢翻印,你翻印就有罪,要受法律制裁。我们今天披上这件衣,仿冒佛陀,世间法律虽然不制裁我们,天地鬼神制裁我们,这件衣不好披,要知道。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劝人出家,印光法师一生不劝人出家,他不给人剃度,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不劝人出家。什么原因?出家这个责任太重了。劝你出家,你要不能尽责任,那就是劝你堕阿鼻地狱,他堕阿鼻地狱,劝的人有罪有过,不可以。劝人学佛,劝人受三皈,劝人受五戒,顶多到五戒为止。李老师劝人三皈,不劝人受五戒,为什么?他劝你受五戒,你受了之后做不到,他有过失。这是明白人知道,不敢这样做。受五戒是你自己发心的,明白的人决定不敢劝。劝受三皈可以,劝人学佛,劝人断恶修善。
所以真正明白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看「出家好,你赶快出家」,将来堕落之后,我今天堕落都被他害的,这个人我要报复他,我决定不能饶过他。谁知道这种利害?谁知道后果?明白人知道,糊涂人不知道。所以这个利益要晓得,如果这一生有利,来生不利,这不是真实利益;这一生不利,来生有利益,后生有利益,那才叫真正的利益。我们世间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后世,眼光太浅太短,所以往往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只贪图眼前的小利,不知道后果的可畏。所以世尊圆满教轮,我们要如何去学习,如何把它做到接近圆满,这是我们现在的课题。这一句意思没有尽,下一次我还讲这一句。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