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卷) 1999/6/3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152
请掀开经本,化乐天偈颂第九首:
【佛於曩世无量劫。具修广大波罗蜜。勤行精进无厌怠。喜慧能知此法门。】
这是喜慧天王他的赞颂,与前面妙髻天王赞颂的义趣,我们可以连贯起来看,都是如来果地不思议的境界。古人称《华严》为「大不思议经」,称《维摩》为「小不思议经」,都是称性的境界。为什么不思议境界用这两部经做代表?不用其他的经?这里头含义很深,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得到。《华严》代表出家佛,《维摩》代表在家佛,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在家跟出家是平等的、是没有高下的,所以平等心是成佛第一个因素。我们今天修行,决定成不了佛,什么原因?出家比在家高一等,永远不能平等,那就不能作佛。诸位在大乘经上,我相信读得很多。佛跟我们讲十法界的因行,因行当然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因行里面,佛跟我们说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要记住;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缘觉是因缘心,声闻是四谛心。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佛是平等,平等就能成佛,高下就决定不能成佛。所以菩萨以下,心都有高下,但是愈是往上一个阶层,高下的心愈淡薄,这个意念就愈小,到完全平等,这个人成佛了。所以用这两部经来表不思议,很有道理。当年世尊在世,是两尊佛同时住世,一个是出家佛、一个在家佛。我们看《维摩经》,维摩示疾,释迦牟尼佛派大弟子去问候,舍利弗、目犍连见到维摩居士,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佛没有两样。我们今天出家人的观念错了,所以念佛往生,出家人反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念佛是出家人教的,在家人他真的念佛往生了,出家人反而不能往生。我们要晓得,贡高我慢,你想想看这是多么大的障碍。所以要学以平等心接待一切众生,绝不能以傲慢心来对人。用傲慢对待别人,吃亏的是自己,别人没吃亏,自己吃亏。
这首偈喜慧天王教给我们,佛於过去无量劫中,『具修』,具是具足,没有欠缺;『广』是多,不但是多,而且还『大』;『波罗蜜』就是菩萨所修的无量法门,六度万行;「万」不是数字,是形容多,无量无边的行门。说六度,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六大类。所以「六」是纲领,每一条之下都具足无量无边的行门。说布施,布施里面又分为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里面,每一条要细说都说不尽。财里面包括的范围就太大太大了,佛跟我们讲,财里面又可以分两大类:内财、外财。外财,身外之物;内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利益一切众生的意愿,这属於内财。我们的劳力,以劳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属於内财。服务的项目也是无量无边,我们看这个社会,男女老少,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业,在他自己本分岗位之中,尽心尽力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就是对社会、对人民、对众生服务,负责尽职,内财布施。内财远过於外财的布施,今天社会大众看颠倒了,看重什么?重视外财布施,而忽略内财布施。本经在「十回向品」,第六回向这一部分里面,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将近一百种的布施,都是我们平常所忽略的,我们没有想到。佛所讲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众生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岗位,为社会大众、为法界众生服务的那些项目。世间人又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个话说得没错,诸佛如来也是以服务为目的,随类化身,随缘服务。服务就是此地讲的「具修广大波罗蜜」,把你服务的项目做到尽善尽美,就叫做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以字面的意思来翻,古人翻作「到彼岸」,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到家」的意思,到家就是做到最圆满,你的功夫到家了。无论做什么事情,你做到非常成熟,所谓是止於至善,在佛法里面称波罗蜜。做到没有一丝毫的欠缺,没有缺陷,这就是至善圆满。
我们学布施,布施要怎样才能做到至善圆满?佛法里面说得太多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第一个要用真心,不能用虚假的心。可是几个人用真心?所以发心修学得不到结果。得不到结果,佛在经上也说过,《楞严经》上就讲得很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我们冷静的反省一下,我们的因地真不真?我们发心,心里还有自私自利,这个因就不真,所以你希求的果报得不到。我们学佛人,每一个人深切的希求,是希望烦恼轻、智慧长。我们有没有得到?我们的烦恼还是很多,妄念止不住,智慧还是不开。什么原因?因地不真。因地为什么不真?观念不正确。世间哲学里面所讲的人生观、宇宙观,这两句话就是说你对人生的看法、你对宇宙的看法,你的看法不正确,你的看法错误了。世出世间的圣人,「圣」这个字的意思,是明了的意思、觉悟的意思,圣人,也就是说世出世间的明白人、觉悟人,明白、觉悟的标准是什么?他的看法,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与事实真相相应,这个人是觉悟的人,这个人叫明白人,我们中国人称为圣人,印度人称为佛陀,他的修因才正确。我们错在哪里?错在自私自利,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不知道。所以你怎么去想、怎么去观察,都是错用了心,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我们今天早晨讲《感应篇》里面「孝」字,谁懂得孝?谁认识孝?孝是讲事实真相,是讲宇宙万法的本体,从这个字上建立正确的观念,现在人所讲的正确的人生宇宙观。怎样能行孝?怎样能尽孝?「中」字。中,你心里有中,儒家讲的「中庸之道」,佛家讲的「中道第一义谛」,你心里有中。用心用得纯正,这就叫做中。我们凡夫用心不正,错用了心,总是斜了、偏了,不知道用中,因地不真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说得最粗、最浅显,大家最容易懂得,就是私心,自私自利,大错特错了。你用这个心,你能得多少利益?太少太少了。假如你用心偏的幅度大,纯是欺人骗人,你骗得来的那些财富依旧会被别人骗去,你得不到受用,保不住的。这个不但在历史上记载得很多,如果我们留意,细心观察现前的社会,这些事情太明显了。几个人能发财?我们看到有很多,用一些不太正当的手段发了大财,所谓是亿万富翁,你看看他日常生活,可怜得不得了,没得受用,实际上他的生活远远不如一个普通人。对於得到财富的念头,全是妄想。
这在二十多年前,我在香港讲经,那个故事我也讲过好几遍。邀请我到香港讲经的是谢道莲居士,这个居士前年过世,也不在了。她发心要买一点礼物送给我,好心!我陪她一起到银行,她去提款。银行下面是保险柜,她带我去看,打开她保险柜那个箱子,里面是一些金银珠宝,展示给我看。我看了之后,我告诉她,我说:你只有这么一点点?她听我这个话就很惊讶,也很不高兴。「太可怜,太少了,我比你多得多,多得太多太多了。」她说:法师,你有这么多?「是!」我说:你看看,你这些金银珠宝不敢放在家里,放在家里怕人偷,不敢戴在身上,戴在身上怕人家把你的手割断,要放在保险箱里面,一个月、半个月打开来看看、摸摸,这个就是自己的话,那所有世界上金银珠宝店统统是我的。为什么?我高兴,到那里,「拿出来!」我看看摸摸,那不就是跟你有什么两样?你怎么这么愚痴?这个算是自己的,那全世界珠宝哪个不算是我的?你打开来,我看看摸摸也是我的。人就糊涂到这种地步!
所以要晓得,古人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是等到你死的时候带不去,现在都没带去。你们想想看,你晚上睡觉,睡熟了,不跟死人差不多吗?哪一样东西是你的?每天都要死一次,还不觉悟?所以明白人、觉悟的人晓得,没有一样是自己的,包括这个身体都不是自己的,这才叫觉悟的人。什么是自己?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禅宗觉悟的人说,「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这个话说得有味道,这个话说得真实。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自性本具无量智慧、无量财富、无量宝藏,这不假,确确实实是事实,这个事实就摆在我们面前,而且一点都不要操心。她那点珠宝放在保险箱,天天心里挂念著,时时刻刻放不下;我们无尽的财宝摆在人家珠宝店里,可宽心了,从来不去挂念它,要明白这个道理。现在有钱的人,银行放多少钱,实际上手上一张钞票也没有,都是阿拉伯数字,假的。人为这些假东西天天在操心,过这种日子,岂不是佛经上讲「可怜悯者」?可怜的程度,实在讲不如街上要饭的人,要饭的人不可怜,为什么?他身心没有挂碍、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他很自在,逍遥自在。天天忧虑牵挂那些阿拉伯数字,那些人可怜。几个人觉悟到?几个人明白?佛明白,菩萨知道,这些不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吗?
我们如果不读佛经,说实在话,也迷在其中。读了佛经,这一下才省悟过来,才知道我们应当为一切众生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我们今天选择佛教育,选择一个出家人的身分,我们今天居在这个岗位上,这个岗位干什么?教化众生。所以要想想,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社会上是什么身分?他干些什么?大家称他作佛,佛的意思搞不清楚;甚至於很多误会了,把佛看作神,把他当神明来供奉,错了。佛的意思是觉者,翻成中国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明白人。释迦牟尼佛是个觉悟的人,是个明白人,他在社会上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扮演什么身分?他国王不做了,他本来是王子的身分,可以继承王位的。我们在讲席里曾经介绍过,他受过最好的教育,文学、武艺也达到波罗蜜多,他全都舍弃掉了。他选择出家,修道、弘法。他选择这个行业,选择这种身分,目的何在?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目的在此地。他希求的是希望这个世间,再扩大是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和睦相处,不分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一切众生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现代社会,诸位常常听说,种族歧视,宗教战争,这很残酷,很不幸,果报尤其不可思议。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达到至善美满、和谐幸福的社会,他知道政治达不到,军事也达不到;经济,乃至於科学技术都做不到,只有一个办法能做到,教育。所以他老人家发心出家修道,用现在的话来说,从事义务的,义务是不讲报酬,他生活所需,每天一钵饭,三衣一钵,绝不麻烦任何一个人;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在物质生活他过最低的水平,生活简单,生活容易,全心全力去做社会教育工作,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所以他一生所干的,劝人,劝导一切众生断恶修善,他自己做出榜样给人看,做到圆满了,「广大波罗蜜」,帮助人破迷开悟。
所以「断恶修善」是第一个阶段,教学第一个阶段的目标,远离一切恶业。第一个目标是讲「因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不善的因一定得不善之果,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世间人所讲真理,什么是真理?因果报应是真理。你学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还是因果。从这个基础上再向上提升,「破迷开悟」,逐渐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业,也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永恒的事业,生生世世从来没有间断,普贤菩萨讲的「不疲不厌」,就干这桩事情。舍己为人,从来没有为自己著想过,念念为社会大众服务。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什么身分?他是个义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在佛门里面称他为天人导师,他是老师的身分,师道。我们跟他学习称弟子、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跟一切菩萨的关系是同学的关系,要搞清楚,菩萨是佛早年的学生,是我们的学长,我们关系多么亲切。师徒如父子,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好学生,对於老师的教诲要记住;为什么我们提倡读经,要把经念得很熟,就是老师的教诲要记住,不能忘记。要研究经论,老师讲的意思我们要懂,他的教诲字字句句都含著无量义。这个无量义不是赞叹,是真实的。怎么晓得是真实?佛所说的字字句句称性,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自性没有边际,所以他讲的义趣就没有边际。
不同我们凡夫,我们凡夫的言论文字是有边际、有界限的。为什么?我们是从意识心里流出来的,意识心有界限、有边际。所以世间这些文字,诸位看个一遍、两遍就不想看,那个意思尽了。世间再好的文学作品,很有摄受人的能力,在中国,像著名的四大小说,看个十遍、二十遍,不再想看了,它的摄受能力就到此为止。可是佛的经典,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无量劫,三大阿僧只劫,愈看愈有味道,永远看不厌,永远说不倦,我们在讲台上讲经,同样一部经讲很多遍,愈讲愈有味道,不会疲倦。为什么?字字句句称性,每读一遍有一遍的悟处,每讲一遍有讲一遍的悟处,这个才有味道。不像世间的文字,念一遍之后,第二遍决定没有悟处,报纸杂志看一遍,你绝对不会想去再看第二遍的。
佛经,「经」这一个字的意思也很多,通常讲「贯摄常法」,要是用这四个字做标准,报纸杂志里一个字都没有,可是佛经里面这四个字是字字具足。「贯」是贯穿,说到究竟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个字都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能够摄人心。我们今天好像没有感触到,这四个字一个字都没有感受到,什么原因?我们没有入进去。中国谚语有一句话说得很有味道,囫囵吞枣,我们今天学佛法就是像囫囵吞枣;佛法学了,什么味道不知道,没有细嚼,没有能够嚼出它的味道,法味。你要能够嚼到味道,贯摄常法这四个字你就有体会了。如何能够嚼出味道?真正的法味,那一定要依马鸣菩萨教导我们的方法,离言说相听,离名字相读,离心缘相,才能够证得,才能契入境界。我们今天全著了相,佛在经上说得很好,「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们不肯离。一切法就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要离相,你才能证得;不离相,《大方广佛华严经》摆在面前,也不是佛法。佛法是什么意思?佛法是明白了、觉悟了。凡是明白、觉悟了,就叫佛法;凡是迷惑颠倒,不明白、不觉悟,就叫世间法。世法跟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迷悟不同。觉悟了,穿衣吃饭也是佛法;迷惑了,诵经拜佛全是世间法。
我们要学佛具修广大波罗蜜,而且要知道这个事情是长时间的,不是短时间的。现在人不管学什么,没有耐心,总希望很快就能成就,诸佛如来也办不到,即使办到了,诸佛如来也不会做这种示现。你看释迦牟尼佛示现的,释迦牟尼佛是古佛再来,不是在这一生当中修行成佛,表演给我们看的,古佛再来。他在《梵网经》上不是跟我们说得很明白吗?这一次到这里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八千次是指在我们这个地球,不算他方世界,他方世界要算起来那就数不清了,单单到这个地球上来示现作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岂不早就成佛?来表演给我们看的。表演还要示现八相成道,教给我们修学有次第,不能躐等,按部就班的来学习,才能有成就。
《华严》是圆顿大法,善财童子在这个地方也给我们做了一个表演,怎么成就的?亲近善知识,好善、好德、好学,一生才能证果。所以学佛的基础,世尊教给我们净业三福,要不在这上头打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净业三福,我们要把它归纳起来,用几句话来总说:第一个是真诚至善之心,待人接物;第二纯是爱心,爱护一切众生;第三纯是无私的心、无条件的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诸位想想,三福十一句话是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佛菩萨的心行。纯善、纯是敬爱,是佛菩萨的存心,佛菩萨的德;无私、无条件为一切众生服务,是菩萨行。
菩萨行的纲领里面,给我们分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前五度;第六「般若」,那是智慧、那是用心。所以纯善的心、纯是爱心,就是真实的智慧,那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个大智、大德融在布施里面,才称为布施波罗蜜。如果只有布施,没有一个至善的心、真诚的爱心,只叫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那个布施是三界有漏的福报,财布施得财富,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布施里面有真诚的善心,有真诚的爱心,那个布施是波罗蜜,是功德。功德里面决定有福德,福德里面不一定有功德,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唯有真诚的善心,真实的爱心,无条件的布施供养,自然能够融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所谓不同的族群都能够圆融和合。我们细细观察佛菩萨,人家就是修这个法门,教化一切众生统统修学这个法门。布施是舍己为人,决定不为自己,念念为一切众生,内财、外财都能够布施供养一切众生,这是布施波罗蜜。
持戒波罗蜜是守法,一切如理如法,这一条很重要。尤其是与不同的族群接触,不同的宗教接触,你要是不守他的法,你就是不尊重他。你不尊重他,你有心去帮助他,人家拒绝,不接受。中国古人常讲,入境要随俗。古时候,中国国家没统一,印度也是没统一,是部落的社会。我们看历史,周朝八百诸侯,八百诸侯是八百个国家,大国方圆百里,小国有二、三十里,就像现在的小村庄、小镇,它是一国,这里头领导人就是诸侯。所以每个国家地区,言语不相同,我们现在讲方言。实际上,每个国家语言不相同,生活习惯不相同,文字也不相同。诸位现在看看,中国古时候写的篆字,你们最常见的「福寿」,百福、百寿,一百种写法,你要晓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写法?是当时各个诸侯、各个国家写法不一样,是有来历的,不是人故意想出来的。其实不止一百种写法,中国文字到秦才统一,秦始皇把这些诸侯都消灭了,改成郡县,这才成为统一的局面,以后文字统一了;但是以前这些国家的文字,还都能保留下来。所以中国文字在古时候的写法,一个字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你要晓得它历史的根源。
这么样一个复杂的族群,能够融合在一个社会里面生活,大家都能过得很幸福、很美满,没有歧视,没有隔阂,要靠教育。儒家是这种教学,佛法更是圆满的教导,所以教我们要守法,守法就是互相尊重。我们访问伊斯兰教,访问印度教,他们特别用素食来招待我们,这对我们尊重,知道我们生活习惯,我们看到很感激、很欢喜。我们招待他也是这样的,去年我们这里举办的温馨晚会,我们先要打听他们喜欢吃什么,我们做的饭菜完全合他的口味。温馨晚会那一天有三千八百多人,几百桌,你去看看桌上菜不一样,不是完全请他来吃素,那我们对他就不尊重。所以我们对伊斯兰教,用牛肉供养他们,我们晓得普通市面上卖的牛肉他不吃的,一定要清真寺做的。我们在此地有一些清真馆,专门供养伊斯兰的,我们请那些厨师来做,这是我们对他尊重。所以他请我们用素菜,对我们尊重,互相尊重,相亲相爱,这你们都看到。
这几天展览会,每一天不同的宗教,这些宗教领导人,我们一接触,你看多欢喜!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佛法的落实,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做的。我们不仅仅是在经典上学这些文字的教诲,一定要把这个教诲落实到生活上。我们要晓得,我们今天生活的空间是整个地球,这个地球上住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跟他接触、跟他往来,决定尊重他,这是我们持戒。有很多人不懂,温馨晚会,我们请伊斯兰的朋友们,我们供养的是荤腥,不知道的人说我们破戒,那是他对於戒律完全不知道;我们是持戒,不是破戒。换句话说,今天有多少佛教徒,「持戒」两个字不懂,这两个字他认识,真正的意思他不懂,当然他就更不知道怎么做法。不深入经藏,你怎么会开智慧?智慧不开,处处成障,你所接触的都是障碍。智慧开了之后一切通达,自在无碍,《华严经》里面讲,不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的法界是一真法界,为什么叫一真?没有障碍了;十法界有障碍,一真法界没有障碍。懂得什么叫戒,怎样持戒,你智慧不开,你怎么能圆融?
我们看在华严会上,华严会上族群之多,我们没法子想像,因为它的范围太大,尽虚空遍法界是他们生活的范围。极乐世界,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个觉悟的人、明白的人,看看各种不同宗教,那些宗教的领袖,那些宗教的传教师,我们怎么看法?全是诸佛如来,全是法身大士,我们对他的尊敬跟对佛菩萨的尊敬没有两样。为什么?诸佛菩萨有这个能力,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分,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你怎么会知道?他们的传教师,他们的宗教领袖,说不定就是观音菩萨化身,说不定就是阿弥陀佛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哪一法不是佛法?佛家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种经不是佛经?你明白了、觉悟了,法法皆是;你不明白、不觉悟,坚固的执著在那里,没有一法是佛法。
佛法第一个「破执著」,破执著才能证阿罗汉果,舍弃一切分别才能成为菩萨,我们不懂这个道理,从哪里学佛?所以佛眼睛看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平等心现前,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说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诸佛如来就是讲的自性。诸位都念过《金刚经》,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告诉我们,《金刚经》里有的时候说「佛」,有的时候说「如来」,为什么有这两种说法?凡是说「佛」是从相上说的,凡是说「如来」是从性上说的,差别在此地。性是从理体上说,相是从形相上说,形相虽然不一样,理体是一个,所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是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的。既然是是的,他怎么不是佛菩萨?所以我们应当以尊敬佛菩萨这种心态,尊敬一切众生,尊敬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这叫学佛,这是佛法,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
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每一个天王代表一个不同的族群,代表一个不同的文化,所以全经总共有两百多个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都是一家人。这里面没有冲突、没有摩擦、没有歧视,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佛菩萨明白。佛菩萨不但明白,佛菩萨都做到了。《华严经》善财童子参访胜热婆罗门,那是诸佛如来化现的;《地藏经》上我们读到婆罗门女,也是诸佛如来化现的。婆罗门就是我们现在此地讲的兴都教,世尊那个时代,诸佛如来能够现婆罗门身,现在兴都教里难道没有诸佛如来现身吗?我不相信。每一个宗教里头,每一个族群、每一个行业里面,都有诸佛如来的化身。你看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还不觉悟吗?三十二应告诉我们,各种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不同行业、不同身分,诸佛菩萨统统在里面现身。我们肉眼凡夫常常得罪佛菩萨,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虔诚的佛教徒,还学得不错,哪里知道全都错了。怎么错?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所以《华严》不能不读,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实在讲,讲这部经最契机,这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我在澳洲各个宗教跟他们接触的时候,常常介绍给他们,真正能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教材。方东美先生赞叹这部经,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一部哲学概论,他是哲学家,他把这个看作哲学概论。所以他晚年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辅仁是天主教办的,博士班的学生学《华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体会到这个意思,拓开心量,像佛菩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一法漏掉的,全部在心性包容之中。平等的包容、清净的包容、智慧慈悲的包容,这才晓得纯善之心、纯爱之心,是这样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晓得,持戒是什么个意思,怎么个持法。
忍辱波罗蜜,耐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圆满的成就,要无限的耐心,绝不是一朝一夕。做学问要有耐心,处事待人接物也要有耐心。有耐心、有方法,方法是在持戒里面,有次第、有程序、有方法,忍辱就是再加上耐心,哪有不成就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间一切法要想成就,决定要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第四精进波罗蜜,『勤行精进无厌怠』,「进」是有进步。儒家讲「苟日新,日日新」,天天要有进步。佛法讲「精进」,比它那个意思还要好,精是纯而不杂,纯一善心、纯一爱心、纯一利益一切众生心,纯而不杂。杂是什么?杂自私自利。决定不能夹杂,不可以有一念自利的念头,不可以有一念自利的行为,不夹杂这个,只是以至善至诚爱人利人,这个世界怎么会不和平?社会哪里会不安定?今天社会不安定、世界不太平,谁造成的?我们自己没有依教奉行,责任在自己,不在别人。觉悟的人决定不会把责任推诿给别人,是我没做得好,我没有懂得佛说话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真实义我没懂得,我没做到。我没有尽心尽力去宣扬,把佛陀这样美好的教诲,至真至善的教诲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我没做到,责任在自己,不在别人,这才能精进,这是精进深一层的意思。
禅定是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我们的理念,也就是我们的看法想法,我们的说法做法,绝不被外面境界所干扰、所动摇。楞严会上说得很好,「清净明诲章」里面佛有很清楚的教诲,我们处在末法时期,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以我们自己要有主宰,不为邪师所动。邪师所说我们需不需要理会?不需要,学如来对付他们的办法,默摈。默摈就是完全不理会,他说他的,我们说我们的,他批评我们,我们不必答覆,不必解释,这叫禅定。般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论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般若波罗蜜。要学佛,无量劫中勤行精进,没有厌怠,不厌倦、不懈怠。喜慧天王从这个法门契入佛的境界,也就是一真法界,他从这里契入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化乐天偈颂第九首:
【佛於曩世无量劫。具修广大波罗蜜。勤行精进无厌怠。喜慧能知此法门。】
这是喜慧天王他的赞颂,与前面妙髻天王赞颂的义趣,我们可以连贯起来看,都是如来果地不思议的境界。古人称《华严》为「大不思议经」,称《维摩》为「小不思议经」,都是称性的境界。为什么不思议境界用这两部经做代表?不用其他的经?这里头含义很深,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得到。《华严》代表出家佛,《维摩》代表在家佛,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在家跟出家是平等的、是没有高下的,所以平等心是成佛第一个因素。我们今天修行,决定成不了佛,什么原因?出家比在家高一等,永远不能平等,那就不能作佛。诸位在大乘经上,我相信读得很多。佛跟我们讲十法界的因行,因行当然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因行里面,佛跟我们说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要记住;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缘觉是因缘心,声闻是四谛心。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佛是平等,平等就能成佛,高下就决定不能成佛。所以菩萨以下,心都有高下,但是愈是往上一个阶层,高下的心愈淡薄,这个意念就愈小,到完全平等,这个人成佛了。所以用这两部经来表不思议,很有道理。当年世尊在世,是两尊佛同时住世,一个是出家佛、一个在家佛。我们看《维摩经》,维摩示疾,释迦牟尼佛派大弟子去问候,舍利弗、目犍连见到维摩居士,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佛没有两样。我们今天出家人的观念错了,所以念佛往生,出家人反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念佛是出家人教的,在家人他真的念佛往生了,出家人反而不能往生。我们要晓得,贡高我慢,你想想看这是多么大的障碍。所以要学以平等心接待一切众生,绝不能以傲慢心来对人。用傲慢对待别人,吃亏的是自己,别人没吃亏,自己吃亏。
这首偈喜慧天王教给我们,佛於过去无量劫中,『具修』,具是具足,没有欠缺;『广』是多,不但是多,而且还『大』;『波罗蜜』就是菩萨所修的无量法门,六度万行;「万」不是数字,是形容多,无量无边的行门。说六度,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六大类。所以「六」是纲领,每一条之下都具足无量无边的行门。说布施,布施里面又分为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里面,每一条要细说都说不尽。财里面包括的范围就太大太大了,佛跟我们讲,财里面又可以分两大类:内财、外财。外财,身外之物;内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利益一切众生的意愿,这属於内财。我们的劳力,以劳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属於内财。服务的项目也是无量无边,我们看这个社会,男女老少,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业,在他自己本分岗位之中,尽心尽力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就是对社会、对人民、对众生服务,负责尽职,内财布施。内财远过於外财的布施,今天社会大众看颠倒了,看重什么?重视外财布施,而忽略内财布施。本经在「十回向品」,第六回向这一部分里面,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将近一百种的布施,都是我们平常所忽略的,我们没有想到。佛所讲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众生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岗位,为社会大众、为法界众生服务的那些项目。世间人又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个话说得没错,诸佛如来也是以服务为目的,随类化身,随缘服务。服务就是此地讲的「具修广大波罗蜜」,把你服务的项目做到尽善尽美,就叫做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以字面的意思来翻,古人翻作「到彼岸」,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到家」的意思,到家就是做到最圆满,你的功夫到家了。无论做什么事情,你做到非常成熟,所谓是止於至善,在佛法里面称波罗蜜。做到没有一丝毫的欠缺,没有缺陷,这就是至善圆满。
我们学布施,布施要怎样才能做到至善圆满?佛法里面说得太多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第一个要用真心,不能用虚假的心。可是几个人用真心?所以发心修学得不到结果。得不到结果,佛在经上也说过,《楞严经》上就讲得很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我们冷静的反省一下,我们的因地真不真?我们发心,心里还有自私自利,这个因就不真,所以你希求的果报得不到。我们学佛人,每一个人深切的希求,是希望烦恼轻、智慧长。我们有没有得到?我们的烦恼还是很多,妄念止不住,智慧还是不开。什么原因?因地不真。因地为什么不真?观念不正确。世间哲学里面所讲的人生观、宇宙观,这两句话就是说你对人生的看法、你对宇宙的看法,你的看法不正确,你的看法错误了。世出世间的圣人,「圣」这个字的意思,是明了的意思、觉悟的意思,圣人,也就是说世出世间的明白人、觉悟人,明白、觉悟的标准是什么?他的看法,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与事实真相相应,这个人是觉悟的人,这个人叫明白人,我们中国人称为圣人,印度人称为佛陀,他的修因才正确。我们错在哪里?错在自私自利,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不知道。所以你怎么去想、怎么去观察,都是错用了心,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我们今天早晨讲《感应篇》里面「孝」字,谁懂得孝?谁认识孝?孝是讲事实真相,是讲宇宙万法的本体,从这个字上建立正确的观念,现在人所讲的正确的人生宇宙观。怎样能行孝?怎样能尽孝?「中」字。中,你心里有中,儒家讲的「中庸之道」,佛家讲的「中道第一义谛」,你心里有中。用心用得纯正,这就叫做中。我们凡夫用心不正,错用了心,总是斜了、偏了,不知道用中,因地不真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说得最粗、最浅显,大家最容易懂得,就是私心,自私自利,大错特错了。你用这个心,你能得多少利益?太少太少了。假如你用心偏的幅度大,纯是欺人骗人,你骗得来的那些财富依旧会被别人骗去,你得不到受用,保不住的。这个不但在历史上记载得很多,如果我们留意,细心观察现前的社会,这些事情太明显了。几个人能发财?我们看到有很多,用一些不太正当的手段发了大财,所谓是亿万富翁,你看看他日常生活,可怜得不得了,没得受用,实际上他的生活远远不如一个普通人。对於得到财富的念头,全是妄想。
这在二十多年前,我在香港讲经,那个故事我也讲过好几遍。邀请我到香港讲经的是谢道莲居士,这个居士前年过世,也不在了。她发心要买一点礼物送给我,好心!我陪她一起到银行,她去提款。银行下面是保险柜,她带我去看,打开她保险柜那个箱子,里面是一些金银珠宝,展示给我看。我看了之后,我告诉她,我说:你只有这么一点点?她听我这个话就很惊讶,也很不高兴。「太可怜,太少了,我比你多得多,多得太多太多了。」她说:法师,你有这么多?「是!」我说:你看看,你这些金银珠宝不敢放在家里,放在家里怕人偷,不敢戴在身上,戴在身上怕人家把你的手割断,要放在保险箱里面,一个月、半个月打开来看看、摸摸,这个就是自己的话,那所有世界上金银珠宝店统统是我的。为什么?我高兴,到那里,「拿出来!」我看看摸摸,那不就是跟你有什么两样?你怎么这么愚痴?这个算是自己的,那全世界珠宝哪个不算是我的?你打开来,我看看摸摸也是我的。人就糊涂到这种地步!
所以要晓得,古人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是等到你死的时候带不去,现在都没带去。你们想想看,你晚上睡觉,睡熟了,不跟死人差不多吗?哪一样东西是你的?每天都要死一次,还不觉悟?所以明白人、觉悟的人晓得,没有一样是自己的,包括这个身体都不是自己的,这才叫觉悟的人。什么是自己?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禅宗觉悟的人说,「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这个话说得有味道,这个话说得真实。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自性本具无量智慧、无量财富、无量宝藏,这不假,确确实实是事实,这个事实就摆在我们面前,而且一点都不要操心。她那点珠宝放在保险箱,天天心里挂念著,时时刻刻放不下;我们无尽的财宝摆在人家珠宝店里,可宽心了,从来不去挂念它,要明白这个道理。现在有钱的人,银行放多少钱,实际上手上一张钞票也没有,都是阿拉伯数字,假的。人为这些假东西天天在操心,过这种日子,岂不是佛经上讲「可怜悯者」?可怜的程度,实在讲不如街上要饭的人,要饭的人不可怜,为什么?他身心没有挂碍、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他很自在,逍遥自在。天天忧虑牵挂那些阿拉伯数字,那些人可怜。几个人觉悟到?几个人明白?佛明白,菩萨知道,这些不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吗?
我们如果不读佛经,说实在话,也迷在其中。读了佛经,这一下才省悟过来,才知道我们应当为一切众生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我们今天选择佛教育,选择一个出家人的身分,我们今天居在这个岗位上,这个岗位干什么?教化众生。所以要想想,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社会上是什么身分?他干些什么?大家称他作佛,佛的意思搞不清楚;甚至於很多误会了,把佛看作神,把他当神明来供奉,错了。佛的意思是觉者,翻成中国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明白人。释迦牟尼佛是个觉悟的人,是个明白人,他在社会上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扮演什么身分?他国王不做了,他本来是王子的身分,可以继承王位的。我们在讲席里曾经介绍过,他受过最好的教育,文学、武艺也达到波罗蜜多,他全都舍弃掉了。他选择出家,修道、弘法。他选择这个行业,选择这种身分,目的何在?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目的在此地。他希求的是希望这个世间,再扩大是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和睦相处,不分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一切众生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现代社会,诸位常常听说,种族歧视,宗教战争,这很残酷,很不幸,果报尤其不可思议。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达到至善美满、和谐幸福的社会,他知道政治达不到,军事也达不到;经济,乃至於科学技术都做不到,只有一个办法能做到,教育。所以他老人家发心出家修道,用现在的话来说,从事义务的,义务是不讲报酬,他生活所需,每天一钵饭,三衣一钵,绝不麻烦任何一个人;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在物质生活他过最低的水平,生活简单,生活容易,全心全力去做社会教育工作,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所以他一生所干的,劝人,劝导一切众生断恶修善,他自己做出榜样给人看,做到圆满了,「广大波罗蜜」,帮助人破迷开悟。
所以「断恶修善」是第一个阶段,教学第一个阶段的目标,远离一切恶业。第一个目标是讲「因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不善的因一定得不善之果,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世间人所讲真理,什么是真理?因果报应是真理。你学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还是因果。从这个基础上再向上提升,「破迷开悟」,逐渐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业,也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永恒的事业,生生世世从来没有间断,普贤菩萨讲的「不疲不厌」,就干这桩事情。舍己为人,从来没有为自己著想过,念念为社会大众服务。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什么身分?他是个义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在佛门里面称他为天人导师,他是老师的身分,师道。我们跟他学习称弟子、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跟一切菩萨的关系是同学的关系,要搞清楚,菩萨是佛早年的学生,是我们的学长,我们关系多么亲切。师徒如父子,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好学生,对於老师的教诲要记住;为什么我们提倡读经,要把经念得很熟,就是老师的教诲要记住,不能忘记。要研究经论,老师讲的意思我们要懂,他的教诲字字句句都含著无量义。这个无量义不是赞叹,是真实的。怎么晓得是真实?佛所说的字字句句称性,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自性没有边际,所以他讲的义趣就没有边际。
不同我们凡夫,我们凡夫的言论文字是有边际、有界限的。为什么?我们是从意识心里流出来的,意识心有界限、有边际。所以世间这些文字,诸位看个一遍、两遍就不想看,那个意思尽了。世间再好的文学作品,很有摄受人的能力,在中国,像著名的四大小说,看个十遍、二十遍,不再想看了,它的摄受能力就到此为止。可是佛的经典,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无量劫,三大阿僧只劫,愈看愈有味道,永远看不厌,永远说不倦,我们在讲台上讲经,同样一部经讲很多遍,愈讲愈有味道,不会疲倦。为什么?字字句句称性,每读一遍有一遍的悟处,每讲一遍有讲一遍的悟处,这个才有味道。不像世间的文字,念一遍之后,第二遍决定没有悟处,报纸杂志看一遍,你绝对不会想去再看第二遍的。
佛经,「经」这一个字的意思也很多,通常讲「贯摄常法」,要是用这四个字做标准,报纸杂志里一个字都没有,可是佛经里面这四个字是字字具足。「贯」是贯穿,说到究竟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个字都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能够摄人心。我们今天好像没有感触到,这四个字一个字都没有感受到,什么原因?我们没有入进去。中国谚语有一句话说得很有味道,囫囵吞枣,我们今天学佛法就是像囫囵吞枣;佛法学了,什么味道不知道,没有细嚼,没有能够嚼出它的味道,法味。你要能够嚼到味道,贯摄常法这四个字你就有体会了。如何能够嚼出味道?真正的法味,那一定要依马鸣菩萨教导我们的方法,离言说相听,离名字相读,离心缘相,才能够证得,才能契入境界。我们今天全著了相,佛在经上说得很好,「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们不肯离。一切法就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要离相,你才能证得;不离相,《大方广佛华严经》摆在面前,也不是佛法。佛法是什么意思?佛法是明白了、觉悟了。凡是明白、觉悟了,就叫佛法;凡是迷惑颠倒,不明白、不觉悟,就叫世间法。世法跟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迷悟不同。觉悟了,穿衣吃饭也是佛法;迷惑了,诵经拜佛全是世间法。
我们要学佛具修广大波罗蜜,而且要知道这个事情是长时间的,不是短时间的。现在人不管学什么,没有耐心,总希望很快就能成就,诸佛如来也办不到,即使办到了,诸佛如来也不会做这种示现。你看释迦牟尼佛示现的,释迦牟尼佛是古佛再来,不是在这一生当中修行成佛,表演给我们看的,古佛再来。他在《梵网经》上不是跟我们说得很明白吗?这一次到这里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八千次是指在我们这个地球,不算他方世界,他方世界要算起来那就数不清了,单单到这个地球上来示现作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岂不早就成佛?来表演给我们看的。表演还要示现八相成道,教给我们修学有次第,不能躐等,按部就班的来学习,才能有成就。
《华严》是圆顿大法,善财童子在这个地方也给我们做了一个表演,怎么成就的?亲近善知识,好善、好德、好学,一生才能证果。所以学佛的基础,世尊教给我们净业三福,要不在这上头打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净业三福,我们要把它归纳起来,用几句话来总说:第一个是真诚至善之心,待人接物;第二纯是爱心,爱护一切众生;第三纯是无私的心、无条件的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诸位想想,三福十一句话是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佛菩萨的心行。纯善、纯是敬爱,是佛菩萨的存心,佛菩萨的德;无私、无条件为一切众生服务,是菩萨行。
菩萨行的纲领里面,给我们分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前五度;第六「般若」,那是智慧、那是用心。所以纯善的心、纯是爱心,就是真实的智慧,那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个大智、大德融在布施里面,才称为布施波罗蜜。如果只有布施,没有一个至善的心、真诚的爱心,只叫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那个布施是三界有漏的福报,财布施得财富,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布施里面有真诚的善心,有真诚的爱心,那个布施是波罗蜜,是功德。功德里面决定有福德,福德里面不一定有功德,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唯有真诚的善心,真实的爱心,无条件的布施供养,自然能够融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所谓不同的族群都能够圆融和合。我们细细观察佛菩萨,人家就是修这个法门,教化一切众生统统修学这个法门。布施是舍己为人,决定不为自己,念念为一切众生,内财、外财都能够布施供养一切众生,这是布施波罗蜜。
持戒波罗蜜是守法,一切如理如法,这一条很重要。尤其是与不同的族群接触,不同的宗教接触,你要是不守他的法,你就是不尊重他。你不尊重他,你有心去帮助他,人家拒绝,不接受。中国古人常讲,入境要随俗。古时候,中国国家没统一,印度也是没统一,是部落的社会。我们看历史,周朝八百诸侯,八百诸侯是八百个国家,大国方圆百里,小国有二、三十里,就像现在的小村庄、小镇,它是一国,这里头领导人就是诸侯。所以每个国家地区,言语不相同,我们现在讲方言。实际上,每个国家语言不相同,生活习惯不相同,文字也不相同。诸位现在看看,中国古时候写的篆字,你们最常见的「福寿」,百福、百寿,一百种写法,你要晓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写法?是当时各个诸侯、各个国家写法不一样,是有来历的,不是人故意想出来的。其实不止一百种写法,中国文字到秦才统一,秦始皇把这些诸侯都消灭了,改成郡县,这才成为统一的局面,以后文字统一了;但是以前这些国家的文字,还都能保留下来。所以中国文字在古时候的写法,一个字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你要晓得它历史的根源。
这么样一个复杂的族群,能够融合在一个社会里面生活,大家都能过得很幸福、很美满,没有歧视,没有隔阂,要靠教育。儒家是这种教学,佛法更是圆满的教导,所以教我们要守法,守法就是互相尊重。我们访问伊斯兰教,访问印度教,他们特别用素食来招待我们,这对我们尊重,知道我们生活习惯,我们看到很感激、很欢喜。我们招待他也是这样的,去年我们这里举办的温馨晚会,我们先要打听他们喜欢吃什么,我们做的饭菜完全合他的口味。温馨晚会那一天有三千八百多人,几百桌,你去看看桌上菜不一样,不是完全请他来吃素,那我们对他就不尊重。所以我们对伊斯兰教,用牛肉供养他们,我们晓得普通市面上卖的牛肉他不吃的,一定要清真寺做的。我们在此地有一些清真馆,专门供养伊斯兰的,我们请那些厨师来做,这是我们对他尊重。所以他请我们用素菜,对我们尊重,互相尊重,相亲相爱,这你们都看到。
这几天展览会,每一天不同的宗教,这些宗教领导人,我们一接触,你看多欢喜!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佛法的落实,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做的。我们不仅仅是在经典上学这些文字的教诲,一定要把这个教诲落实到生活上。我们要晓得,我们今天生活的空间是整个地球,这个地球上住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跟他接触、跟他往来,决定尊重他,这是我们持戒。有很多人不懂,温馨晚会,我们请伊斯兰的朋友们,我们供养的是荤腥,不知道的人说我们破戒,那是他对於戒律完全不知道;我们是持戒,不是破戒。换句话说,今天有多少佛教徒,「持戒」两个字不懂,这两个字他认识,真正的意思他不懂,当然他就更不知道怎么做法。不深入经藏,你怎么会开智慧?智慧不开,处处成障,你所接触的都是障碍。智慧开了之后一切通达,自在无碍,《华严经》里面讲,不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的法界是一真法界,为什么叫一真?没有障碍了;十法界有障碍,一真法界没有障碍。懂得什么叫戒,怎样持戒,你智慧不开,你怎么能圆融?
我们看在华严会上,华严会上族群之多,我们没法子想像,因为它的范围太大,尽虚空遍法界是他们生活的范围。极乐世界,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个觉悟的人、明白的人,看看各种不同宗教,那些宗教的领袖,那些宗教的传教师,我们怎么看法?全是诸佛如来,全是法身大士,我们对他的尊敬跟对佛菩萨的尊敬没有两样。为什么?诸佛菩萨有这个能力,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分,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你怎么会知道?他们的传教师,他们的宗教领袖,说不定就是观音菩萨化身,说不定就是阿弥陀佛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哪一法不是佛法?佛家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种经不是佛经?你明白了、觉悟了,法法皆是;你不明白、不觉悟,坚固的执著在那里,没有一法是佛法。
佛法第一个「破执著」,破执著才能证阿罗汉果,舍弃一切分别才能成为菩萨,我们不懂这个道理,从哪里学佛?所以佛眼睛看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平等心现前,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说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诸佛如来就是讲的自性。诸位都念过《金刚经》,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告诉我们,《金刚经》里有的时候说「佛」,有的时候说「如来」,为什么有这两种说法?凡是说「佛」是从相上说的,凡是说「如来」是从性上说的,差别在此地。性是从理体上说,相是从形相上说,形相虽然不一样,理体是一个,所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是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的。既然是是的,他怎么不是佛菩萨?所以我们应当以尊敬佛菩萨这种心态,尊敬一切众生,尊敬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这叫学佛,这是佛法,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
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每一个天王代表一个不同的族群,代表一个不同的文化,所以全经总共有两百多个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都是一家人。这里面没有冲突、没有摩擦、没有歧视,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佛菩萨明白。佛菩萨不但明白,佛菩萨都做到了。《华严经》善财童子参访胜热婆罗门,那是诸佛如来化现的;《地藏经》上我们读到婆罗门女,也是诸佛如来化现的。婆罗门就是我们现在此地讲的兴都教,世尊那个时代,诸佛如来能够现婆罗门身,现在兴都教里难道没有诸佛如来现身吗?我不相信。每一个宗教里头,每一个族群、每一个行业里面,都有诸佛如来的化身。你看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还不觉悟吗?三十二应告诉我们,各种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不同行业、不同身分,诸佛菩萨统统在里面现身。我们肉眼凡夫常常得罪佛菩萨,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虔诚的佛教徒,还学得不错,哪里知道全都错了。怎么错?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所以《华严》不能不读,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实在讲,讲这部经最契机,这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我在澳洲各个宗教跟他们接触的时候,常常介绍给他们,真正能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教材。方东美先生赞叹这部经,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一部哲学概论,他是哲学家,他把这个看作哲学概论。所以他晚年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辅仁是天主教办的,博士班的学生学《华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体会到这个意思,拓开心量,像佛菩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一法漏掉的,全部在心性包容之中。平等的包容、清净的包容、智慧慈悲的包容,这才晓得纯善之心、纯爱之心,是这样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晓得,持戒是什么个意思,怎么个持法。
忍辱波罗蜜,耐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圆满的成就,要无限的耐心,绝不是一朝一夕。做学问要有耐心,处事待人接物也要有耐心。有耐心、有方法,方法是在持戒里面,有次第、有程序、有方法,忍辱就是再加上耐心,哪有不成就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间一切法要想成就,决定要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第四精进波罗蜜,『勤行精进无厌怠』,「进」是有进步。儒家讲「苟日新,日日新」,天天要有进步。佛法讲「精进」,比它那个意思还要好,精是纯而不杂,纯一善心、纯一爱心、纯一利益一切众生心,纯而不杂。杂是什么?杂自私自利。决定不能夹杂,不可以有一念自利的念头,不可以有一念自利的行为,不夹杂这个,只是以至善至诚爱人利人,这个世界怎么会不和平?社会哪里会不安定?今天社会不安定、世界不太平,谁造成的?我们自己没有依教奉行,责任在自己,不在别人。觉悟的人决定不会把责任推诿给别人,是我没做得好,我没有懂得佛说话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真实义我没懂得,我没做到。我没有尽心尽力去宣扬,把佛陀这样美好的教诲,至真至善的教诲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我没做到,责任在自己,不在别人,这才能精进,这是精进深一层的意思。
禅定是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我们的理念,也就是我们的看法想法,我们的说法做法,绝不被外面境界所干扰、所动摇。楞严会上说得很好,「清净明诲章」里面佛有很清楚的教诲,我们处在末法时期,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以我们自己要有主宰,不为邪师所动。邪师所说我们需不需要理会?不需要,学如来对付他们的办法,默摈。默摈就是完全不理会,他说他的,我们说我们的,他批评我们,我们不必答覆,不必解释,这叫禅定。般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论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般若波罗蜜。要学佛,无量劫中勤行精进,没有厌怠,不厌倦、不懈怠。喜慧天王从这个法门契入佛的境界,也就是一真法界,他从这里契入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