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四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卷)  1999/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146

  请掀开经本,看化乐天长行第六位:

  【最上云音天王。得普知过去一切劫成坏次第解脱门。】

  最上云音天王,这是说宿命通。宿命通如果没有达到圆满,就不可能有这种能力。因为经上所说的『过去一切劫』,这个时间就长,长到不可思议。这个地方说的「劫」是大劫,一个大劫是大千世界(经上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成住坏空一次。『成坏』里面就包括住,成住坏空。这个时间很长,而实际上每一劫时间的长短也并不完全相同,这个道理我们应当晓得。在我们这个世间,每一年都有岁差,可以说大致上相同,大的劫数也是如此。劫的成住坏空,也就是讲世界的成住坏空,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菩萨『普知』,普是普遍,没有不知道的。我们也想有这个智慧,而实际上这个智慧是我们的本能,佛说每一个众生都有。现在我们不但不知道劫的成住坏空,实在说,我们自己在一生当中,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事情忘掉了,记不得。这一世的事情都记不得,过去世就更不必说了。过去世我们不晓得,未来世也不知道。可是有这种能力的人,我们现在人讲突破时间,有能力突破时间的人他知道,他知道过去,也知道未来。所以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方便,讲经说法契机,为什么?知道你过去,过去生生世世你做些什么他都晓得,说法就契机。凡夫没有这个能力,完全凭观察、凭经验,知道一个大概,大概里面还免不了有错误,所以说法很难契机。

  我们看了这句经文,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灾难很多。灾难怎么形成的?众恶所感,众生大家都造恶业,於是就形成一个共业,共业感召来的。宗教里面相信这个说法,不仅是佛教,其他的宗教也相信。可是科学家们不相信,他说这个说法没有科学根据,这是迷信,这是古时候人假借神道设教,目的是劝人行善而已,不是事实,他不能相信。不是事实,现在这些灾变原因是什么?他们天天找科学根据,天天去研究,研究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结果,也不能说得叫人心服口服。这些事情佛在经上说过,世间人为什么研究、观察都没有办法发现原因?是世间人的智慧达不到。佛这个讲法,我们细细的思惟,也不无道理。世间人再聪明,心思再细腻,观察再入微,佛说不能超过阿赖耶识。八识里面,第六意识的功能最大,与它相应的心所五十一个,几乎没有一个心所与它不相应的。它向外缘能够缘虚空法界,向内能够缘阿赖耶识,但是虚空法界的根源它缘不到。为什么?根源是一念自性,这是第六意识缘不到的;换句话说,宇宙生命的起源它找不到,在佛法里面讲,虚空法界的来源它缘不到。根本缘不到,它所缘的是枝叶而已,枝叶能解决问题有限,不能彻底解决,彻底解决要真实智慧,真实智慧能突破空间的维次。智慧才能突破,聪明没有办法突破,佛说世间人是世智辩聪,这不能够突破空间维次。科学家也在想方法,用什么方法能够突破,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他们肯定空间是多元次的。

  佛法里教给我们,不但佛法,宗教里几乎都有,用什么方法来突破?用禅定的功夫。定功愈深,突破的维次就愈多,於是这些事实真相逐渐就明了了。其他宗教里面也修定,不仅仅是古代印度那些宗教。真正修定的,都能够肯定六道轮回的现象,六道以外比较困难,为什么?那要突破更多维次的空间,空间维次是无限量的,我们在讲席当中曾经跟诸位报告。这种现象怎么发生的?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所产生的,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所以空间的维次就无量无边。定功有浅深不同,世间禅定佛说了八种,四禅八定,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到第八定,通常不要到第八定,到第四禅,四禅的定功就相当深了,对於六道里面的状况非常清楚、非常明了,但是依旧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六道情况看到、清楚,到底从哪里来的,这个就不知道了。看出六道里面的变化,变化最后的结果不知道,他只能看这一段。所以这还是一个枝节,没有能够观察到根本,根本必须还要把定力加深提高。

  阿罗汉得到的是第九定,世间禅定只有八种,第九超出了,超出六道轮回;他的观察力量就更大,但是还是没有办法超越大千世界。四圣法界里面的圣者能力比六道就强太多,但是还是没有找到根本,要找到根本必须破一品无明,这个根本才发现。发现什么?法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才发现。发现还不能够透彻理解,透彻理解要证得地上菩萨的果位,我们常常念的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大菩萨,十地菩萨,这才对根本逐渐明了,也知道用什么方法证得究竟圆满的自性,究竟圆满就是圆教佛果。用什么方法?念佛的方法。所以,什么人相信念佛成佛?地上菩萨。《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他明白了,他再也没有怀疑了。十地菩萨是从初地到等觉,这是找到根,真正是从根本修,跟我们现在讲的根本,意思大大的不相同。他见到根本,我们没见到,听说而已,所以半信半疑,这个信心不踏实、不坚固。地上菩萨他们的信心坚固,他们心地踏实,接受文殊、普贤的教导,所以始终不离念佛,我们才真正明了,「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为了适合现代人的根性,我想出念佛的方法,过去在美国、在加拿大极力的提倡。最近居士林这些领众念佛的几位法师才想到,试验试验,听说效果还不错,很受大家欢迎,诸位不妨到念佛堂去参学。

  必须心静下来之后,才能够普知。前面一位念光天王,得的是「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昨天跟诸位介绍过。今天最上云音天王得「普知」,普知跟了知意思一样。昨天教给我们怎样修福,你不了知你怎么会修福?今天最上云音天王「普知一切劫成坏次第」,我们才能够免难。总而言之,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佛在这个经上说,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仅十法界,一切诸佛净土也是这么个道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的是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唯识所变的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诸位要晓得,我们娑婆世界,六道是凡圣同居土,四圣法界是方便有余土,出了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那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什么人住的?法身大士,《华严经》上面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住的是实报土,实报土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你晓得这些情况,自己就知道选择。实报土在哪里?没有离开现在。这在大经里,佛跟我们讲真话,真话是唯识所变。法身大士他们住在此地,他住实报土,我们住同居土,不是土不一样,土实在是一样的,我们的观念不一样,我们的想法看法不一样。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境界唯识所变,识就是想法看法。所以每一个众生他的依报正报,说实在话,跟别人都不一样,绝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众生里面差别大,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依正庄严,这是跟你讲真话,华严会上讲的。因此我们才真正明了,共业里有不共业,共业的力量很大,不共业的力量也大,所以经上才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讲自性,能生能变,佛是一个圆满觉悟的人,众生在迷。所以我们的想法看法这个力量也很大,跟佛的力量没什么差别。如果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的想法看法相同,你就得到佛力加持。为什么?相应,这个力量就更大,我们想像当中力量增加一倍。所以境界是我们自己念头变现出来的,如果你相信、你肯定,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佛法真能帮助我们,它有理论依据,不是随便说。

  我们懂得灾难怎么来的,灾难怎么形成的,我们如何面对现前的环境?佛教我们用戒定慧来转变、来改造,如果我们不用这个方法,那就是随著业力转。随著业力,我们要相信,决定是恶业大过善业,这是没有办法否定的。《百法》里面,菩萨给我们归纳,烦恼有二十六类,善心所只有十一个;烦恼是恶心所,恶心所二十六个,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菩萨这个归纳,是从事实真相里面做的结论,不是他自己凭空制造的,不是他想像的,是事实。所以我们恶念比善念多,恶念的力量比善念的力量强大,有二十六个,我们不能不懂。何况外面的诱惑,这是大家都能够看得到,现在社会恶的诱惑比善多,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几个是善的?几个是恶的?这一看不就清楚了吗?内有烦恼,外面有诱惑,你没有甚深的定慧,你怎么能做得了主?你怎么能不受诱惑?怎么能够不造恶业?

  古时候古圣先贤,特别在我们东方,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可爱,可爱在哪里?自古以来知道积德累功,知道因果的道理跟现象。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教育,教育是后天的,先天的善根福德不足,后天良好教育来帮助你补足。今天这个乱世,灾变异常,我们中国人在这两、三百年当中,饱受外国人的欺负。伤害最大的是什么?自信心失掉,失去民族自信心,所以中国人最近这两百多年来受尽了苦难。今天整个世界都乱,全世界的人都丧失自信心,灾难现前。难得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了一句话,大概他说了不少次,听说他许多著作里面都有,要救众生,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只有大乘佛法与中国孔孟学说。所以这个世界如果要有救,中国人恢复民族自信心就有救。这个话是外国人说出,中国人自己说话不相信,相信外国人,外国月亮圆!这就充分显示出我们自信心没有了,要外国人赞叹我们好。中国东西,人家说好!现在欧美大学都有汉学系,专门研究中国汉学,研究中国的古籍,愈来愈兴旺,愈来愈多,好现象!我看到之后赞叹,但是也可惜,太迟了。如果能早五十年觉悟的话,今天世界上不至於有这么多灾难。

  我们一定要相信,善因决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造恶因要想得善报,世出世间圣人都肯定的告诉我们,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你把这个道理参透了,我们起心动念,纯是一个善心,纯是一个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念头,所有一切灾难遇到了,自然就会化解,中国人所谓「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世间无知,「他运气好,他不错,你看灾难他躲过」,他不晓得人家有善因,不是运气好。善心、善行才能够度过灾难,不但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去做,而且要教导别人。不论他能不能接受,我们都要教,尽到我们自己的爱心,他能接受他得利益,他不能接受,我们对他的责任尽到了,我们知道,不能够不说。能力就是智慧的起用,真正智慧是从清净心得来的。前面我曾经跟大家提过,人定胜天,人心要是定的,「天」,今天就是讲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变,你就有能力去处理。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灾变,我们的心是定的,大乘经上常讲「不惊不怖」,我们不惊慌、不恐怖,你才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看明白。再看底下这句:

  【胜光天王。得开悟一切众生智解脱门。】

  要怎样帮助众生开悟,这里面更重要的是怎样帮助自己开悟,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实在说这就是他的目的。《法华经》上讲「开示悟入」,佛对於我们的恩德就是在开示。「开」是开启,譬如宝藏藏在里面,它有个门,现在把门打开,他帮助我们打开。我们这个门过去永远是闭塞的,所谓是顿开茅塞,闭塞的门打开了,这个门是智慧之门。利根的人他就觉悟,就能悟入,中下根性的人还是不行,开了之后他不识货,所以还要进一步「指示」,一桩一桩的做详细介绍,他才真正能明了。所以佛在经上常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说就是开示,演是表演,要做出个样子给人看;说是说明。诸佛菩萨,我们看看过去祖师大德,甚至於在家的大德,都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帮助我们学习,这种教学才是圆满的。只是每天言语上的教导,学生没有看到样子,不但学习困难,连理解也不容易。所以老师尽到开示的责任,学生一定要悟入。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虽然不多,但是意思很清楚。他说「以开摄示」,开里面包括示,「以悟摄入」,这是对的,开示确实是有密切关联,悟入也是。可是真正的善知识,开示两个字都做到了,示是做榜样、做模范。天台家说,所谓是「能说不能行」,能说是「开」,不能行没有「示」,他能说,说得不错,说的与佛法都相应,他没有能做到,没有能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但是他说的是正法,他没有说错,「国之师也」,这也算是个好老师,教得不错。谚语有所谓「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老师」,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为什么?学生能做到,老师没做到,他能做到,学生超过老师,道理在此地。如果「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这称为国宝。能说不能行,称为国师。著重在行,行是入,能说是他悟了,我们佛法讲解悟。大彻大悟是解悟,但是他没有行,行是证悟,证悟才管用。解悟算是不错,智慧开了,如果不能行,依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他在六道里面投生会到天上去,二十八层天里面去享天福,为什么?他有智慧,行是他没有断烦恼,要断烦恼才能超越三界,不断烦恼不能超越轮回,这个要知道。

  后面两句他说「开示约能化,悟入约所化」,这两句话说得好。「能化」是老师,「所化」是学生,老师能够帮助学生的,也就是佛菩萨能帮助众生的,开示而已,我们要明白。佛菩萨保佑我们,佛菩萨加持我们什么?开示而已,这是真实的慈悲。悟入是我们作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悟是明了,通达明了,入是做到,今天讲落实。把你所觉悟的、所了解的,落实到你生活当中,落实在你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叫悟入,你才能得真实的受用。如果不能够落实,有解无行,得不到真正利益,反而不如一个有行无解的人。为什么?有行无解,他得福报,他学一句他就做一句,学两句他就做两句,他得真实利益。佛法著重在行,《华严经》它的表法,《华严》是以普贤为第一,文殊还排在第二。文殊代表解门,普贤代表行门,你就了解,偏重在行门。行离不开解,解不能离开行,解行相应,著重在行门。菩萨排名位次有很深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

  供养佛菩萨形像,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佛代表自性,菩萨代表从性起用,起用里面一定是一个解,一个行。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代表解、代表智慧,观世音菩萨代表行、代表慈悲,西方三圣也是把观音摆在第一,大势至摆在第二,解行虽然并重,偏重在行门,跟《华严》的表法完全相同,这是我们都要明了,才不至於迷信。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是教育、是教学,而不是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那就错了。供养他,他就保佑我,他用什么保佑我?他说法保佑我,教诲保佑我。你依教奉行,你就得福、就得利;你违背教训,你就会遇到一些灾祸;灾祸不是佛菩萨给你的,福利也不是佛菩萨给你的。佛菩萨教导我们,而且自身做个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懂得教学的义趣。你自己会了,你也就有能力帮助别人。这只是说一个原则。

  哪一个人不想求智慧?为什么偏偏我们智慧不开?这在教学里有个很深的道理,现代人疏忽了。过去是梁启超说的、还是唐大圆,好像是唐大圆讲的,我过去曾经看过。唐大圆二次大战时期他还在,就抗战期间,好像他在西南大学教书,方东美先生认识他,他比方先生年岁大,曾经在一个学校教过书。他非常感慨的说过,现代人舍弃根本智,而希求后得智,也是说无有是处。古人修学是先求根本智,然后再得后得智,所以他有智慧,我们现在没智慧。这个说法,现代人听了还是不会懂,什么叫根本智?什么叫后得智?这是佛经里面的名相。根本智就是清净心、就是禅定,后得智是清净心的起用,这个说法大家就容易懂。现代的教育,不知道训练学生清净心,他智慧怎么能生得起来?没有智慧,只有聪明,没有智慧。中国古时候的教学,我们在《礼记》里面可以读到,在唐宋,乃至於明清,儒家教学里面我们也能够见到。清朝末年陈弘谋居士编的《五种遗规》,搜集了不少资料,诸位能够发现古时候教学怎么教法。那个时候没有学校,私塾,一个老师教十几、二十个学生,老师真的像经上讲的开示,以身作则,著重在身教。老师的一举一动、生活行为,学生看在眼里,那是榜样,这是个负责任的老师。古时候,七、八岁上学,上学就离开父母,就跟著老师,生活跟老师在一起,大概只有初一、十五、年节才回家,《礼记》里面讲「就外傅」,傅是师父,小孩跟师父了。

  从前有很多大家庭,家有内外之分,不是自己家里人,客人,比较疏远的亲戚朋友,都不能入内。里面是自己家里人活动的地方,外面是招待宾客的,有内外之分,所以家教非常之严,内外分得很清楚。儿童,男女五岁不同席,防微杜渐,满五岁男女就要分开,在一起吃饭,不能坐在一张桌子,所以社会能安定。小学教育教什么?教你做人的道理,教洒扫应对,老师做示范,学生认真学习,学了之后回家会侍奉父母,他知道怎样孝顺父母。孝道从小教起,小不教,到年岁大了,不相信,不听这一套了,从小养成这个习惯。所以在家里面,父母教导他尊重老师,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怎样孝敬父母,怎么样友爱兄弟,怎么样尊重长辈,教你做人的基本道理。从小扎根,印象深刻,所以一生当中他的行持纵然有错误的地方,大致都不离谱,不会有大错误。

  书籍念古圣先贤的书,只念不求解,为什么?儿童记忆力好,教你背诵,没有讲解,天天背,天天念天天背。古人教书的方法,看学生资质,学生天分好的,标准在哪里?就是教你一篇课文,十遍就能够背诵,以这个为标准;十遍还不能背,分量就太多了。古时候老师教的十几、二十个学生,同样都是念一种书,每个人念的进度不一样;天资好的,每天能念两、三百字,十遍就能背;程度差一点的,念一百个字,甚至於五、六十个字。标准就是十遍可以背,十遍不能背,分量太多,所以每一个人进度不相同。能背了,还要念一百遍,加强记忆,所以念完之后,一生都不会忘记。所以童蒙教学就是读书,老师在那里听,学生大声的念,老师才听得见。这样从七、八岁到十二、三岁,大概重要的典籍都念过、都背过。从前四书五经,经学;另外还有史学,非常重要,历史。在清朝,大概都是念史这一方面,念《通鉴辑览》,或者最初学的读《纲鉴》,《纲鉴》就是历史的纲要、大纲,详细一点的就是《通鉴辑览》。你把这部书念熟了,将来研究中国历史你就有根基。历史是家谱,我们祖宗代代相传,他们做些什么事情?你对於家谱不了解,你怎么会爱你的家?你怎么会爱你的国?过去这些古圣先贤,你对他都认识、都了解,爱国爱家的心才会生起来。所以史学非常重要,不能说你的家不认识,你的民族不认识。再就是子学、文学,文学是集,背这些东西。

  十三岁之后,所背的东西差不多都完成了,要晓得这一段期间修什么?根本智。《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先要求无知,让你心清净。天天教你干活,干活是修福,洒扫应对,教你做人修福。教你读经,读经是修慧,慧在哪里?读了又不懂,真智慧。他要不念书,小孩也会胡思乱想,读书把胡思乱想打掉了,用这个方法把他的妄念打掉,让他的心是定的,他的心是清净的,所以不能讲,讲,他又胡思乱想。只教你念,不给你讲,这样子有个六、七年的时间,心定下来了。所以到大学的时候,古时候没有中学,就是太学,上大学的时候,大学老师讲解,研究讨论,他真开智慧,他有这个能力,他受过这个训练。我们在古籍里面看到,古时候有很多十几岁、不到二十岁考中举人,考中举人就有资格作县市长,我们现在看还是小孩,他能够管理国家的大事。谚语常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十几、二十岁担当国家的重任,他有智慧。再讲解、研究、讨论,那是后得智,无所不知。古人读书乐,老师讲解,给你讲书的时候不要带书本,哪里像我们现在讲经还要拿个本子看到,古时候哪有这个道理?讲的人经本都背得很熟,听的人也背得很熟,说到第几章、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的本子是木刻版,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古时候刻的本子都一样,每一家刻得不一样,但是说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一定是一样,你不能说中国不科学,整个版本都相同。不像现在,现在印书就不一样,每一家排版行路不一样,字数不一样,所以你一定要找它是哪一家的本子。版本不同的时候,那就不一样,就找不到了。说实在话,没有中国古人那个方法好,它是统一的。而且当中没有标点符号,背诵的时候要自己圈,自己圈点,增加你的印象。有训练的方法,开智慧的方法,但是这一套教学法现在没有人提倡,没有人用,非常可惜,所以现在人不好教。

  在佛门里面,诸位也许有听到「五年学戒」,我们现在也没有了。五年学戒就跟儒家的童蒙教育意思完全相同,不过年龄不一样。儒家童蒙教学,那是真的儿童。一般出家至少都十几岁,十六、七岁出家,还是童子。二十几岁出家,乃至於三、四十岁出家,年岁愈大愈难教,他在社会上经历的时间长,习气很重,妄想多、分别执著多,这就困难了。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戒律是一门大学问。五年学戒,实际上学的是什么?沙弥律仪。你们出家人一定很熟悉,十条戒律,二十四门威仪,学这个。五年之中要切实做到,跟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如何对待老师?沙弥律仪里有规定。这五年当中,还是福慧双修。修福是工作,寺院里面繁重的粗活都分配给你做,这是修福;也就是讲怎样做一个出家人,要劳动,要勤苦。除这个之外,你学经教,接受老师的教导,也是没有讲解,叫你背诵。你学华严,《华严经》要背;你学天台,《法华经》要背。你经论不能背诵,你没有根基,所以每天读经。

  诸位晓得,读经也是把妄想杂念念掉,修清净心。诸位要晓得,修禅定,面壁打坐是修定,读经也是修定,念佛还是修定。修定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都是修定。在教下,特别是发心学讲经,是以读经修定,读经的时候就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读经的时候绝不思惟经里的意思,不可以,就是读,读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不漏,一句没念错,这是修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它是属於修行,修根本智。听讲、研究讨论,那是后得智。古时候出家人,纵然他不讲经、不说法,在寺院里面担任执事都通宗通教,所以他们的功夫都得力,这令人羡慕,他都有成就,受过很好的教育。现在这个废弃了,没有人重视,所以佛法衰了。要知道衰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衰的,我们要清楚。不读经,不研求,自然就衰了。

  讲经的人才怎样选拔出来?古时候佛门里面没有培训班,没有佛学院。道场里面和尚天天讲经,和尚年岁大了,或者是要栽培继起的人才,有首座代讲,首座就是讲经说法。继起的人才从听众里面选拔,讲小座,复讲。能够讲的,统统让他复讲,在复讲里面淘汰一部分。讲得好的,意思能讲得清楚、讲得明白的,每天让他讲。所以那个时候学讲经,比你们现在容易,不像你们现在这么辛苦。如果你们现在这种方法,在那个时候全部都被淘汰了。这一座经听下来,听老和尚讲两个小时,叫你上台去复讲,你至少有能力讲一个半钟点,才会被选出来。如果老和尚讲两个小时,你只讲一个小时,你就会被淘汰。所以你自己要有这个能力,理解力很强,记忆力很强,才能够被选拔出来。选拔出来之后,就讲小座,小座是复讲。复讲当中再接受教导,帮助你改进,有老师指导你,有同学、听众,也是接受听众的批评,不断的改进,中国历代这些讲经法师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所以任何一个道场,没有说不讲经的,不讲经那不是道场。

  诸位必须要认识清楚,古代的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变成宗教是在清朝中叶以后。说实在话,清朝乾隆的时候还是教学,最早恐怕也是嘉庆、道光之后,寺庙里不讲经,讲经的时间逐渐缩短。原本寺庙是天天讲经,它是学校,学校老师总得天天上课。学生从哪里来?常住,这是固定的;外面来就讨经单的,他喜欢听这部经,到这个道场。道场现在讲这部经,他想来学、想来听,可以住在这个道场,道场也分配一部分工作给他做,这是讨经单。还有居士,有一些在家居士,念书人,从前农业社会有的是时间,喜欢来学经教,居士也可以到寺庙来讨经单,这部经如果讲半年,他在寺庙可以住半年。有能力的,给寺庙送一点供养,没有,寺庙也无所谓,并不是说一定要缴费,寺庙没有的。你可以到寺庙来住一段时期,来学这部经教,在家居士也有。每天讲经,每天研究讨论,这是解门。行门,最低限度两堂功课不缺,而且这两堂功课,大概都是做到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换句话说,讲经的道场,每天修行至少有三个小时到四个小时。修行总不外一个是参禅,一个是念佛,所以有念佛堂、有禅堂,这是一般道场普遍都有设立的。禅堂有堂主带领,念佛堂也有堂主带领,解行相应,这叫道场。

  所以每一个道场都有它的学风,有它的道风,学风是解门,道风是行门,真有东西学,真学到东西。不像现在,现在道场没有了,学不到东西,学什么?学经忏佛事。我生在这个年代很不幸,出家的目的就是想专心学经教,在家有工作,时间少,工作辞掉,想全心全力学经教。到寺庙的时候,老和尚劝导我学经忏佛事,我不是为这个出家的。这是见解不相同,兴趣不相同,我就被寺庙开除了,开除之后再也回不去了。老和尚对我真的是非常爱护,常常钞票往我口袋里塞,对我很好,就是希望我去赶经忏、去搞佛事;我的决心没有改变。以后离开寺庙,还算不错,李老师能够收留我,我到台中慈光图书馆住了十年。在那个地方还能有学习的机会,解行并进,奠定这一点基础。我知道这些情形,我了解修行人的苦处,所以我发心帮助你们年轻人。我那个时候没有老和尚帮助,在台湾道安法师了解我,肯帮助我,但是他做不了主,他那个住持是有名无实,大权在当家师、在信徒手上。如果我要搞经忏佛事,他们欢迎,要学习讲经,他们摇头,没有法子,真的是走投无路。我看如果有机缘,我一定帮助大家,大的力量没有,也不需要,简简单单建一些小茅蓬,给诸位能够安身立命,能够有机会让你天天去讲经。能有这么一个道场,我们佛法就有前途,就有希望,众生有福。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