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三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卷)  1999/5/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135

  请掀开经本,他化天王偈颂的第四首,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诸佛遍世演妙音。无量劫中所说法。能以一言咸说尽。勇猛慧天之解脱。】

  这是第四位勇猛慧天王他的赞颂,也是他修学成就的报告。在前面长行里面我们读到,他是「得普摄为一切众生所说义」,从这个法门,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天王常常为大众讲经说法。在我们这个大世界,佛法里面讲的娑婆世界,也就是这个大千世界里面,众生的根性都是耳根最利。这个说法使我们想起,中国圣人在《易经》里面所讲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凡是同一类的就很容易相聚在一起。娑婆世界的众生,这不是指我们地球,这大世界,在这个区域里面,有情众生大概都是耳根最利。虽然亦有像眼根利的、舌根利的、身根利的,但是总不如耳根,所以他才能够到这个世间,我们俗话讲来投胎,到这个地区来居住。这种情形就像我们世间人一样,我们这个世间人同一个种族,同一种生活习惯,同使用一种语言,他会聚集在一处。纵然移民到其他的国家地区,他也会自然聚集在一处,像我们在美国看到很多都市,有中国城,那几条街全是中国人,有日本城,那一两条街全是日本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我们从这个小的现象去推想大的世界,无量无边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从他们的根性、爱好相接近,自然就聚集在一起。有人问,人死之后到哪一道去?到哪一道去谁在做主?绝对不是阎罗王,绝对不是天神,也不是佛菩萨,谁做主?自己做主,自己的习气做主,自己的嗜好做主,自己造业,自己受报。贪心重的都跟贪心重的聚在一起,那是饿鬼道;瞋恚心重的自然就跟瞋恚在一起;喜欢善法的,欢喜行善的,心善行善他们自然也聚会在一起。所以善人跟恶人不会聚集在一起,这是所谓人以群分,他一群,群就是团体,一个团体、一个团体这样分法。

  『诸佛遍世演妙音』,这就是说明佛菩萨在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里面,只要众生有感,佛菩萨决定就有应,应的方式一定是随类化身,演说妙法一定是随机说法,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性,这样说法众生才乐意接受,能够理解,欢喜奉行。佛哪有一定的形式?连色身身相都没有一定的,随类现身。虽然现身,绝不执著这个身相,虽然教化众生,也不执著教化的形式,所以他得大自在,真正所谓是示现而没有染著,这就是诸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业报不相同的地方。诸位想想什么叫业?业就是染著,染著才叫业。如果不染著,那就是示现,这样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无为的,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还是无为,这是佛菩萨。

  『演妙音』,妙音里面含的意思就深,不但深,广大无边。加上一个妙字,此地特别著重在音;换句话说,是以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为对象,音是对耳根。但是我们要晓得,这个字是个代表字,如果我们执著在音声,范围就小。这个「音」是法的代表字,如果这里用个「妙法」,意思就广了,其实「音」实在就含著有「法」的意思在。要是用法,六尘都是法;如果用音,则六尘里的一种,这个范围就小。但是我们知道,因为他这个偈子里面所讲的,第三句说「能以一言咸说尽」,那这个音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

  底下第二句讲,『无量劫中所说法,能以一言咸说尽』。诸佛在十方世界演说无量无边的妙法,在时间上讲无量劫中所说的一切法,一句话就能说完,这才叫圆满。从这一句里面,我们看到《华严》教义里面所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换句话说,一句话可以说无量劫也讲不完,你反过来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经典上任何一句、任何一个字,你要说它的意思,真的无量劫说不完。为什么?因为它称性,字字句句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它跟自性相应。再跟诸位说,不但是佛的经教字字句句与自性相应,世出世间大家想想,哪一法不与自性相应?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依正庄严唯心所现,那个心就是自性。既然是唯心所现,所现的一切法都是自性,只是我们今天迷惑,我们迷了自性。

  迷了自性,这句话怎么讲?不了解眼前所有一切诸法,都是自性所现的,都是唯识所变的。唯识所变,只能变它的相,不能变它的性。古大德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可以用金造成许许多多的器皿,你不能改变金的体质,不能改变。唯识所变就是改变它的形相,我用黄金造一尊佛像,现在我不想供养这个佛像,我想供养一个菩萨像,我把这个金熔化再造一尊菩萨像,这是唯识所变,但是金的分量还是那么多,一成没有改变,那是心现,所以识变不能改变心现。由此可知,识变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哪一法不是自性?自性也叫做法身,也叫做法性,哪一法不是法性?哪一法不是法身?如果我们从这些地方真正觉悟过来,明白过来,大慈悲心才能现前,清净平等觉也就能现前,清净平等觉是自受用,大慈大悲是他受用。

  我们今天是做一点善事,人家一称扬就得意忘形,做错几桩事情,人家责备我们几声,几天都在难过,这种现象是迷失了自性,这是凡夫。为什么会造成这个现象?归纳起来,还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这个现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免不了有过失;换句话说,妄想执著愈轻,过失就愈少;分别执著愈重,过失就愈多。清净心中决定没有过失,诸佛菩萨得清净心,我们讲不造业了。十法界里面的众生都还造业,只有轻重差别不同,到一真法界,我们才可以说他不造业了。这个地方,我们要记住、要明了,到一真法界是执著没有了、分别没有了,只还有无明没有断尽而已,无明破一分,见一分真性,证一分法身。

  什么叫证一分法身?真正明白了,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识就是自己本人,才真正觉悟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我们对一切众生的爱护,对一切众生的帮助,还要谈什么条件?还有什么理由好说的?没有理由,没有谈条件。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自他不二,自己跟别人不二,不二就是一体。这个事实真相,佛菩萨明白了,佛菩萨懂得了。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称性的,正报一毛孔,依报一微尘,佛在经上讲「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个意思是说什么?就是说一微尘你也说不尽,这里面的理、事、现相都说不尽,一即一切。为什么说不尽?一微尘就是法性,而且就是法性的全体。不可以说法性大、一微尘小,有大有小,你落在意识里面。心性里面没有大小,大小不二,没有长短,没有前后;换句话说,时间、空间都不存在。

  时间、空间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变现出来的,在心性里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在《百法明门论》里读到「时分、方分」,时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时间,方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空间。这两类列在哪个法里头?他是把它列在不相应行法。什么叫不相应?与心法不相应,与心所法不相应,与色法不相应,可是有这么回事情,要是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从抽象概念里面产生的。佛告诉我们,心法、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性,这就是缘生之法,假的不是真的。不相应行法就更假,仅仅是个抽象错误的概念而已,决定没有事实。而我们一切众生虚妄分别、坚固执著,认为这个东西是事实,这个妄想执著牢不可破。所以自己给自己画圈圈,自己给自己做障碍,我们的能力受了大障碍,本能对於过去无始、未来无终,都清楚、都明了、都知道,现在全不知道了,明天的事情完全不知道,过去的事情大多也都忘掉,能力丧失掉。

  为什么丧失掉?因为你有分别,你有妄想,你有执著。但是这些东西是虚妄的,虚妄当然可以能够断掉,只要你肯断,你肯放下;这个事情别人帮不上忙,这是自己的事情。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自性的本能就恢复,你就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这四个字意思很深,不好懂,单看字面上四个字没有办法理解。明心见性,事实上的真相,是跟宇宙,我们佛法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融合成一体,这是明心见性。如果不能融合成一体,那个明心见性是解悟,不是证悟。证悟是一体,水乳交融,分不开哪是水,分不开哪是乳,变成一体。这是佛菩萨所证的境界,证入这个境界之后,勇猛慧天王这个赞颂的意思,我们就能够体会到。

  「诸佛」,这意思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诸佛是指谁?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诸佛。佛在经上说,菩萨成佛的时候,看到大地众生同成佛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明明这些众生还是凡夫,还在造业,还在搞生死轮回,他怎么成佛?这话怎么讲法?还是佛经上讲的一个原则,境随心转。到你自己成佛的时候,所有外面境界统统都转过来,他没有转,你转了。譬如我们一个人身,没有觉悟的时候,我们身上每一个细胞,这细胞自己认为是自己,另外细胞是别人,分自分他,彼此能合作就算不错了。觉悟过来之后,才晓得每一个细胞原来是自己、是一个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人,你怎么能在里头起虚妄分别?起虚妄分别错了,错得太离谱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全是自性变现的,一念心性,那个一念心性就是诸佛。

  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他们所应现的现相,那就是在「演妙音」。他们心里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演妙音。演的时候,我们现在讲有善有恶。善恶是从分别执著里面显现出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善恶也了不可得,一切相对的法都不存在,这是你自己真正得清净平等觉。如果你还见到世间有善有恶,你没有入境界。但是一切众生所作所为,你清不清楚?太清楚了,太明白了。佛菩萨观察一切众生,一切现象的演变,只有一个迷悟,没有其他的。所以他真正的爱心才生起来,不会见到人行善他就喜欢,看到人作恶他就难过,那就是凡夫。

  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明了。可是一切众生积习太深太重,无量劫来的习气,哪有那么容易省悟过来,所以才要长时间的说法。「无量劫中所说法,能以一言咸说尽」,这里面长劫是长时,一言是短时,这里头显示出念劫圆融;一言短,无量劫长,一言就是无量劫,无量劫就是一言。这里头的意思,说实在的话,我们还不能一下体会过来,为什么不能体会?还是自己的障碍太重了,烦恼重、习气重,没有法子体会。如果烦恼轻,智慧现前,你就不难体会;体会到之后,晓得法法皆含无量义。佛经上字字句句无量义,昨天我们访问天主教,天主教《玫瑰经》里字字又何尝不是无量义?我们去看他们的中学、小学,中学、小学课本上字字句句也是无量义。我们看到教学黑板上,所有一画一点都是无量义,你能懂得吗?何以是无量义?都是自性的现相,那个相都是唯心所现,都是唯识所变。

  这个意思愈说愈深,愈说愈广,愈说愈不好懂,我们再把话说回来,让我们现在常识能够理解,容易体会。我们就说诸佛无量劫中所说的一切法,一言是阿弥陀佛一句就包括了,这大家好懂,确实是如此。古时候隋唐的大德,他们就我们凡夫知见来说,研究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哪个法能够把四十九年所说的全部都包容?大家几乎公认就是这部《华严经》,所以《华严》称之为根本法轮,一切经论都是《华严》眷属,也就是《华严经》的注解、《华严经》某一部分详细说明,一切经决定离不开《华严》。好像《华严》是一棵树它的根、它的本,其余一切经论都是枝枝叶叶,不管大枝小枝都离不开根本,它是个整体。《华严经》的末后归到极乐世界,最后的结论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代表极乐的是《无量寿经》,所以《华严》最后归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变成第一,第一里面的第一。《无量寿经》再归到哪里去?大家归到四十八愿,《无量寿经》实在讲就是四十八愿的说明,四十八愿的介绍。四十八愿以哪一愿为中心?第十八愿。十八愿是说什么?十八愿是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临命终时十念、一念就能往生。所以最后归结到「阿弥陀佛」名号上,这是一句,一句展开就是诸佛所说的一切经,无量劫中所说法,所说一切法都离不开阿弥陀佛这一句。如果诸位懂得阿弥陀佛这一句的含义,你就不会怀疑了。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觉,你想想看,无量觉能不能统摄一切诸佛所说法?确实无量觉能统摄,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就说尽了。从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演绎出「无量劫中所说法」,这个讲法我们好懂,也容易接受,也觉得很踏实。特别是在这个时代,真正契入心性那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可是我们老老实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求一个带业往生,消灾免难,真正是所谓死尽偷心,一心念佛,一定得好处。天王这一首的赞颂,可以坚定我们念佛的信心,这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利益。再看下面第五首:

  【世间所有广大慈。不及如来一毫分。佛慈如空不可尽。此妙音天之所得。】

  这是妙音句天王他的心得,他的成就。在长行里面我们读到,他是「得忆念如来广大慈增进自所行解脱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道霈禅师在此地节录了,诸位可以看看。『世间』就是说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这是讲大慈大悲,『不及如来一毫分』。如来,如果从相上说,圆教圆满的佛果,这从相上说。从相上说不如从性上说的好,如来就是一念自性,一念自性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由此可知,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大慈大悲,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说你要发慈悲心,这哪里是发出来的?是自性本具的德能。非常可惜,这个世间所有的众生迷失了自性,这个包括十法界里面菩萨法界、佛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没有见性。见性就不在十法界,就超越十法界,那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我们这个经上称他作法身大士。天台家说得好,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相似即佛,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大士是分证即佛,那个不一样,到如来果地那叫究竟即佛。究竟即佛一位,而分证即佛那就有四十一位,《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分证即佛。在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相似即佛、观行即佛,我们凡夫是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可是六即里头,头一个是理即佛,在理上讲是平等的,没话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是真佛,这个跟前面一首的「诸佛」意思是一样的。一切众生皆是真佛,理上讲的;在事上,那就有名字、有观行、有相似、有分证,这在相上讲的;到究竟,跟理完全相应,那就究竟。

  所以要晓得,大慈大悲是性德,什么叫慈悲?此地讲一个「慈」,没有说悲。慈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爱,佛教为什么用慈不用爱,这是翻经法师善巧方便。爱是感情的,也就是讲唯识所变的,慈是唯心所现的,没有落在识心里头。所以慈是一个理性的爱,不是感情的;爱是感情的,情就有变化,绝对不是永恒不变的,禁不起时势的考验。但是慈超越情识,永恒不变,这个爱心永恒不变。无论众生是行善、是造恶,这个爱心没有改变,无论这个众生是生天堂或者堕地狱,这个爱心也没有改变,这叫慈。所以慈是真爱,世间人讲的爱,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间所讲的广大慈,跟我们凡夫所说的爱,确实又有一点不同,接近於理性,但是它是相似的,它还不是真实的。

  世间有聪明人,有明白人,知道爱自己,知道爱家族,这就是他的智慧、他的德行提升,他能爱家族。再往上提升,他能爱社会、爱国家,再往上提升,他能爱这个世界,不但能爱一切人,还能爱一切动物、植物。但是他没有见性,他这种爱心也能保持很长,没有衰退,甚至於他的爱心不断的在增长,因为他智慧增长,慈悲心增长,可是他依旧在六道。六道色界天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广大慈,这是六道里的天人。可是天人寿命终了,往下堕落,堕落到人间,堕落到恶道,那个心就变了。他的心不变,他就不会往下堕落。心一变了,有疑惑,头一个是有疑,疑立刻就迷惑,迷了之后自信心就丧失掉,所以就往下堕落。这是我们知道,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为什么会堕落,为什么他们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这个界限。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去体会,我们不明了,到时候也会像他们一样。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能够避免这些天人的过失,我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能够超越轮回,能够超越十法界。

  其实这些原理原则,真的是一句话说尽了,《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五个字说尽了。但是几个人真正觉悟,真正回头,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所谓回头是回光返照,想想我的念头、我说的话、我的行为,跟清净平等觉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你是真修行,你功夫得力;不相应就是错了,又迷了,又颠倒、又堕落了。佛家讲修行的纲领叫作观,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禅宗里面讲观照,提起观照功夫。观就是观念,照就是明了清楚,把我们错误的观念转过来,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个观念是正确的;违背「清净平等觉」,我们的观念就是错误的,不清净就是污染,不平等就是分别,不觉就是迷惑。我们跟「迷邪染」相应,就是造轮回业。学佛、念佛,甚至讲经说法,还跟迷邪染相应,那有什么用处?你所造的这些善事、好事、学佛,都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都变成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如果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觉正净相应;觉正净是三个字,实在讲与当中一个字相应就行,因为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我们净宗法门就是修净,能与清净相应,清净是决定不染污。而染污最严重的是自私自利,这个事情很麻烦。只要有自私自利这个念头,你就没有办法摆脱严重的污染。念念都为自己,怎么得了!念佛不能往生。所以念头要换过来,念念为众生,决定不要为自己,我们这一生才有出头的日子。你看看佛菩萨为我们所示现的,都是示现舍己为人,佛菩萨在这个世间一生为什么?完全为大众,为社会、为众生,绝对没有为自己、为家庭,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么一个念头就是迷邪染。

  世间人迷而不觉,所以一切为自己,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为自己的享受。这个念头转不过来,在佛法里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再聪明也不过是修一点有漏的福报。有漏福报到哪里去享?不一定。诸位要知道,要能够在人道里面去享福,不容易。人道是五戒十善,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到,五戒十善能够达到八十分的标准,你来生可以不失人身,你这个福报在人间享;如果你五戒十善八十分达不到,来生得人身的机会很渺茫。如果你还有贪瞋痴慢,这个念头很深,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自自然然会起现行;换句话说,在这个状况之下,你来生往生到哪个地方的机会多?到三恶道。三恶道里面也有有福报的,享福的。畜生道有享福的,你们看看现在被人饲养的宠物,畜生道享福,真享福,全家人都爱护它,全家人都侍候它,它福报很大,把它当宝贝看待,是畜生身。饿鬼道里也有享福的,多财鬼,饮食不愁。我们一生修行,是不是想换来这种果报?这是要我们自己冷静去深思的。

  今天成佛作祖,或者是搞三恶道,都在我们现前一念之间,这个一念就是觉迷。你一念觉悟了,凡夫成佛一念之间,就是你念头转得过来转不过来。这个经上给我们讲可以顿悟、可以顿证,顿悟、顿证是人,渐悟、渐证也是人,顿悟不能顿证、渐悟不能渐证都是人,都是自己不是别人。妙音句天王在此地,对我们的教诲非常好。我们要问,我们也想顿悟顿证,从哪里下手?从大慈悲心下手。慈悲有慈悲的表现,「我很慈悲,我爱众生」,可是你所作所为把众生的好处都忘掉了,那慈悲在哪里?我念念有帮助众生的心,但是念念要有帮助众生的行为,要落实,光是口里头喊,那是没用处的,说到要做到。我们今天会说不会做,所以社会上对我们的批评,「佛教是自私自利的」。人家赞美天主教、赞美基督教,他们真正有爱心,做许许多多社会福利事业,真正做到牺牲奉献,社会人赞美。佛法是只会说大话,说好听的,没有去做过。到这几年来,佛教才慢慢觉悟,而且还被逼迫的,社会的压力,政府的鼓励,鼓励实在讲也是压迫你,逼著叫你做慈善事业。所以佛教徒今天做一点慈善事业是被动的,我们看看人家做这个慈善事业是主动的。说老实话,他们那些外教将来的前途比我们好,人家真的是善心善行,我们是口善心不善,行也不善,这是古人所讲「地狱门前僧道多」,真有道理。我们学佛,佛法是好,没真的觉悟过来,没有真的回过头来,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值得我们检讨的。所以我们看到「世间所有广大慈」,真的「不及如来一毫分」,我们这个如来没有在,没有现前,我们今天在此地讲的是理论。所以决定不能够轻视其他宗教,在实际上,他们的修养,他们的爱心,他们的行持,我们比不及、比不上,我们对别人怎能够不尊敬?

  昨天记者访问,问我们为什么要捐钱给他们?他们觉得奇怪。我们捐这些钱,这些钱算什么?人家替社会做这么多好事情,我们捐这一点,他替我们做。做好事是我们的愿望,人家在执行,我们送这一点钱是帮助他,希望他做得更好一点。诸位想想看,他的功德是一百分,我们的功德是五十分。我们对他不能够赠送,不能够供养,我们是一点功德都没有,我们哪里能比得上人?学佛要讲真话,凭良心讲话,你自己的念头真转过来才管用。我们今天天天讲求生净土、讲往生,实际上真是李炳南老居士所说的,一万个人当中难得二、三个人往生。那二、三个是真转过来了,依教奉行。大多数人不能往生,有口无心,念念还是自私自利,念念还是贡高我慢,怎么能成就?

  念念当中还是自己第一,自己高高在上,别人都不如我,这个念头有。《礼记》,你们现在有《礼记菁华》,每个人都可以看看。展开第一面第二行,「傲不可长」,说明这种骄慢的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习气,不用学的。贡高我慢,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是大烦恼。佛讲的贪瞋痴慢,贪瞋痴哪里是学来的?我们看看婴儿,现在是不满周岁,你仔细观察,贪瞋痴的现象就出来了。古时候有好的老师、好的父母,时时刻刻教导,把这个烦恼控制住一点,压住一点,懂得谦虚,懂得礼让。现在家里父母不教,学校老师不教,又遇到整个社会在竞争,竞争什么?竞争贪瞋痴慢。你贪瞋痴,我比你还高,他又比我更高,所以社会动乱,招来许许多多的灾难。天灾人祸从哪里来的?从这里来的;你造不善的因,它就有不善的果现前,《太上感应篇》里面讲得非常详细。

  学佛是学觉悟,觉悟了就要回头,彻底回头,这才能超过天人,超过世间所有广大慈。真正回头就是与自性相应,就是把烦恼习气放下了,自己的性德现前。性德里面,第一个流露出来的是真正的爱心,能爱一切众生,像慈母爱她的婴儿一样,能够舍身,舍自己生命她也欢喜,她也情愿,她也甘心。我们看到诸佛菩萨,一切都为众生,没有为自己。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我们从形象上去看,生活都过得很清苦,释迦牟尼佛是第一个好榜样。他可以过富裕的生活,为什么不肯?无非是做个榜样给后世弟子们看。我们今天过的生活,比释迦牟尼佛不知道提升了多少倍,可是我们的心行连一个世间凡夫修十善业道的人都不如;但是我们不知道惭愧,依旧是贡高我慢,我们将来的前途在哪里,有没有想到?冷静的时候多想想,我们畏惧的心就能现前。佛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两句话在今天我们念起来感触特别深,转眼之间就是来世,来世到哪里去有没有想到?再不肯回头,再不肯觉悟,不得了!

  清凉在注解里面,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佛慈称性」。与一念自性相应的慈悲,这种爱,这叫佛慈。第三句讲『佛慈如空不可尽』,为什么称性?他这个爱心、慈悲是跟虚空法界一样大,无有穷尽。这个慈悲落实,是对一切众生没有分别,他是平等的,没有污染,就是没有希求,所谓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是清净的;你要有求,你就不清净,你有分别,你就不平等;所以佛慈是清净的、是平等的,称性的。底下有个比喻,「若芥子之空」,芥子是什么?芥菜子,很小。「投刃之地,即不可尽」,为什么?称性。性不可尽,所以你的爱心不可尽,这个爱心对任何一个人、对任何一个物,都是性德圆满的流露。在此地没有东西可以比,「如空不可尽」,用虚空来做比喻。

  「空」,此地也举几个例子,「普覆」,覆是覆盖,普遍的覆盖。虚空覆盖大地,覆盖一切众生;慈悲像虚空,清净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对待一切万物。第二个意思「常摄」,摄是摄受,简单的说,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所以与人交往,真诚的爱心,不可以用虚伪,虚伪是假的,一旦拆穿的时候一文不值。常摄,常是永远不间断,它是性德。「广容」,容是包容,无所不容,虚空对於一切众生、对於大地圆满的包容。底下是「无碍」,没有障碍。「难坏、无尽」,没有任何一法能破坏,什么人能破坏虚空?这个慈心就像虚空一样。末后一句,无有穷尽;用空的意思,来比喻称性的爱心。妙音句天王从这个法门里面明心见性,契入佛的境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