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四卷) 1999/3/3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124
请掀开经本,接著看第二首:
【佛身如是定境界。一切众生莫能测。示彼难思方便门。此慧光王之所悟。】
这是慧光梵王他的赞颂,也是他的心得报告,他所得的法门是「使一切众生入禅三昧住解脱门」。禅三昧就是禅定,禅定的正受,这是大小乘一切佛法修学的中心,无论哪一个法门都是修禅三昧,所以禅三昧称为正受,正常的享受。法门虽然很多,经上常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是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它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得到『定境』;定境就是法身,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清凉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初二句入禅之境,如来法身,即是心性,若能观之,为上定故」。所以上上禅、甚深禅定就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性定,不是修得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在什么地方?在我们一个人身体上面,就是六根根性。诸位要晓得,六根根性本来就是不动,见性、闻性、觉性、尝性从来没动过。动的是什么?动的是识。识有分别妄想执著,性没有。所以我们的性定有没有?有。妄识是依性定而起的,没有性定哪来的妄识?妄识怎么起来的?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禅三昧,所以才出现妄识。
这些道理、事实我们都必须要清楚,对我们修行证果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要用世间法来说,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有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佛法里面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念念所向往的,念念所希求的,他求不到,为什么求不到?不晓得这个道理,希求的方法错误了,所以他得不到。哪里晓得这个东西就是自己的真心,能够保持著真心,那就有求必应。你想想看,求作佛这是最难的,世出世间没有比这个更难的,求作佛都能得到,何况其余?其余小事,太容易了,哪有得不到的?有求必应是真理、是老实话。凡是求不到,就是你理论错误、方法错误。
这个地方是给我们讲根本的原理,那就是『佛身如是定境界』。这个「佛身」就是我们自己的法身,就是我们自己的本人,禅宗里头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佛身就是讲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在什么地方?本来面目跟我们现在自己这个身是合而为一,本来面目永远不会失掉,本来面目是一切法之根本依。一切法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本来面目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怎么会失掉?佛法里面讲的「失」是迷失,就是说你不认识叫做失掉,并不是真的失掉,真如自性怎么可能真的失掉?失掉就不能叫真如,失掉就不可以叫自性,只是在面前不认识。大乘经论常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可惜凡夫不认得,凡夫不承认那是自己。
下面这句说得好,『一切众生莫能测』。为什么众生不能测?众生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莫能测度。只要带著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见不到自性本定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如来果地上所谓是「证得」,其实他有没有得?没有。如果真的有得,那不就有失吗?所以又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个话是真的。这桩事情,佛在《华严经》上不知道说多少遍,为什么说这么多遍?怕的是我们不觉悟,怕的是我们没有法子去体会,所以不厌其烦,百遍千遍,无非是希望我们在这个梦境当中省悟过来。
『示彼难思方便门』,难思是不可思议,境界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佛以善巧方便,还是用种种言说把这桩事情烘托出来,还是慈悲为我们指示出来,让我们觉悟。清凉注子里头,这两句话说得好,末后这一行底下:「次句」,是第三句,「示入」,我们怎样能入这个境界?「方便虽多,同入一寂」,寂就是定境界,寂就是清净心。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你心不清净,你就不能入。佛法的修学,特别是大乘,大乘修清净心而已。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这五个字;心清净你也能入,心平等你也能入,心觉悟了你也能入,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到最后就是这三门。这三门就是三宝,三宝是觉正净,清净就是净,平等就是正,后面是觉,所以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宝,就是觉正净。清净平等觉也是三学,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戒定慧三学。我们明白了,才知道《无量寿经》的殊胜,可是你要不认真的去学,你就入不了境界。
所以持戒的目的在哪里?得清净心。如果持戒的人,自己持戒再清净、再严格,还会见别人的过,他这个戒不能得清净心,这个戒是福报,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要得清净心,那就是决定要依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得清净心,你从持戒见性,入佛的境界。你还会见到世间种种过失,你就没有办法入佛境界,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明心见性;「定境界」就是明心见性。修定,定境里面还杂著有妄想邪念也不能见性。诸位要晓得,定中有境界的,这个境界破坏你的正念,所有一切境界现前,祖师大德是怎么教给我们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境、魔境现前,一概不理,见如不见,用这个态度来对待它,你才能得平等心。魔境界现前讨厌它,佛境界现前欢喜它,你就错了,你这里头还是动烦恼。所以佛境、魔境一律平等,你的平等心现前,这是功德,你功夫成就了。所以实际修行在哪里修?就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在这里头,善财童子讲的「历事炼心」;历是经历,经历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在这儿炼心,炼什么心?真心。真心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在生活当中一切接触,那叫「方便门」。可是在方便当中,你要是得清净,或者是平等,或者是觉悟,你得到了,那门就找到了。凡夫方便里头找不到门,佛菩萨教我们在日常方便当中有门,就是在这里头契入。所以「方便虽多」,要晓得方便是什么意思,就是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方便。
如何能够在一切境缘当中得清净心?「同入一寂」,这是功夫、这是智慧。这也就是随缘当中去学不变,寂是不变的,动是变的。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都无需要理会,要紧的是修定。怎么个修法?《金刚经》上,给我们说了一个具体的原则,「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是外面境界相没有了,不是说外头境界相不接触,那是不可能的。都市这个相很繁杂,我们远离,到深山里头,找一个很清净的地方修行,那还是相,你怎么能离相?相是永远离不开的,这要知道。离相的意思是不执著相、不分别相,那叫离相,不是说离开、躲避,躲避不了的,永远这个相都会在现前。为什么?性它能现相,相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怎么能离开心?怎么能离开识?所以说决定有相。只要不分别、不执著,不打妄想,那就叫离相。所以佛教我们过日子,教我们生活,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一切境界相可不可以受用?可以受用,决不能执著。一执著,烦恼现前,不执著得大自在,相而无相,无相而相;受用的时候是用而无用,无用而用。这就是清凉在本经上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佛华严。佛说这个经,还不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过佛华严的生活,佛华严就是佛与法身大士们他们的生活。我们确实能得到,就在能不能转变;你能转变你就得到,你不能转变,那你还是迷在六道里头。
昨天我看到有个同修给我写了封信,没有具名,不知道是哪个人写的,字还写得不错。内容说我们上一次办的温馨晚会,招待许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我们尊重别人,在饮食上我们有很多方便,他非常不赞成,决定不能吃众生肉,吃众生肉怎样怎样怎样。话讲得没错,他不能办事,他办事办不通,要晓得通权达变。佛没有定法可说,执著定法你就错了,他只知道一面,不知道另外一面。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做什么样的示现,在另外一个世间又做一个什么样示现,没有一定。世尊在我们这个地方的示现,也没有教我们吃素,释迦牟尼佛有说,经上有说,但是从来没落实。为什么?托钵,「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托钵,人家家里吃什么就供养什么,这最方便的。如果你一定要吃素,还得叫人家去准备一份素食来供养你,你不是叫人添麻烦吗?你不是在这边分别执著吗?佛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吃饭,吃而无吃,无吃而吃,他跟你不一样。你是真的在境界上起心动念,诸佛菩萨没有起心动念,你跟诸佛菩萨境界还差得远。佛度众生目的在哪里?教他开悟,教他明心见性,教他作佛,目的在此地。不是教人吃肉不吃肉,那小事情,所以不能因小节而伤害了大体。我们今天不能因为这些小事,把一切众生接触佛法的殊胜机缘断掉了。哪一个大、哪一个小,你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别。
佛教传到日本,那个时候日本的出家人也是素食,也真的出家。明治天皇他那个时候制定一个政策,日本人口太少,鼓励人民多生小孩,所以就跟出家人来谈判;出家人一定要结婚,一定要生儿女,如果不结婚,天皇说我们日本这个国家不要佛教。这个问题严重,不要佛教,佛教妨碍了他国家的政策。所以这些出家人再开会商量,决定接受天皇的条件,日本保持佛教,所有出家人统统结婚。这是利害得失摆在面前,你要晓得怎么处理。所以日本佛教,要用我们的话来说,完全变成居士的佛教,居士能成菩萨、能作佛。我们要晓得,日本出家人为什么会结婚,了解它的历史,然后我们就明白了,当年那些法师了不起,有真智慧,通权达变;在什么状况之下,我们应该要怎样做,一定要把佛法留在世间,正法久住,觉悟人天,这是大事,其他的是小事。如果没有权智就不能度众生,你自己修行可以,不能度众生,这是属於权智。
我当年学佛,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对於初学的人决定不劝他吃素。他有两个原则:不劝他吃素,不劝他受戒,所以他法缘胜,跟他学佛的人那么多。如果说学佛决定吃素,好多人都不来了,你不是把许许多多人在这一生稀有难逢闻法的机缘给断掉吗?这个太残酷了,这个牺牲太大太大了。我跟他十年,问过他,他老人家给我分析,不可以。先教他闻法,逐渐逐渐他觉悟了,吃素是他自己发心,不要劝他,他自己到那个时候,想想应该要这样做法,那就好了。我吃素,没有人劝我,人家想劝我吃素,不可能,办不到的事情。必须自己把理论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觉得应该要这样做法,哪里要人劝?受戒这个事情不能劝,为什么?受戒容易,持戒难。你劝他受戒,将来持不了,破了戒,你有罪过;他犯那个罪,那个人劝我的,不是我自己要受的;他就把造作罪业推到你头上来,你劝他的,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劝。李老师劝人受三皈,从来不劝人受戒;劝人不杀生,从来不劝人素食。所以他接引的人有那么多,在台湾可以说,任何一个法师、居士,接引大众都比不上他。他往生的殊胜,在台湾也是第一,也可能是空前绝后。往生四十九天当中,差不多有六百多人给他念佛,日夜不间断念四十九天,你到哪里去找?哪一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六百多人,四十九天日夜佛号不间断。不是一个人有这么大的精力,轮班,人多;在台中有几万人,那个佛堂里面容纳六百人,平常有一些人在外面等,哪一个念累出来了,外头马上就有一个补进去。这个盛况过去没有,我想将来也不可能,人少数可能,那么多人不可能。韩馆长往生,我们也是日夜给她念佛,四十九天不间断,她没有那么多人,人少的时候大概不到十个人,多的时候有两、三百人,每天有的时候多,有的时候就少。李老师他那个助念念佛,六百个位子没有空位子,你说多殊胜!
佛法讲结法缘,结法缘就要有方便,没有方便是结不了法缘的。可是我们自己不能够因为自己贪餮而制造这些形象,那就错误了。我过去曾经跟诸位讲过一个故事,那是我一个好朋友,杨修满先生告诉我的,杨先生现在还在,八十多岁了。年轻的时候,跟日本人打仗的时候,他做情报工作,被日本人发现了,他们同事有两、三个人。那个时候被日本人抓到,不但是死,死得非常残酷,日本人不会叫你好死。他逃到一个寺庙,南京中华门外有一个寺庙,老和尚救了他,老和尚给他一件海青穿上去,正在那里有佛事,掺杂在里面,日本宪兵队来没找到,这救他一命。抗战胜利之后,他们为了答谢老和尚救命之恩,念念不忘,摆了一桌酒席请老和尚,把老和尚请来了。请来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和尚吃素的,我们今天一桌都是鸡鸭鱼肉,这怎么办?非常尴尬。老和尚看到这个就晓得,坐下来就吃;这个了不起,老和尚这一招把所有人都度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情形是开缘,这不是犯戒,开戒,叫开缘。他不是有意的,不是有意做,他是疏忽,但是老和尚不怪他。如果老和尚想吃鸡鱼鸭肉,「你们请我,我去应供」,那就错了,那就造罪业了。所以他对佛法好的印象,一生都不磨灭,常常跟人讲,这个出家人慈悲,对我们的过失不责备。这就给他种了佛种子,就让他在这里起敬仰之心,以后有缘他一定会学佛。所以这是实智跟权智一定要清楚,权智就是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应当用怎样恰到好处的方法对待人。人有善根成熟的,有善根没有成熟的,有没有善根的,种类不齐,你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巧妙的方法,让所有一切众生都得利益,都生欢喜心,这叫方便门,方便门不可思议。这是慧光梵王他所修的法门,他从这个法门明心见性。再看第三首:
【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如是劫海演不穷。善思慧光之解脱。】
这是善思慧光明梵王,他所修的法门是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前面长行我们读过、介绍过,在第一面,「得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偈颂里第一句,就是说不思议法。『佛刹微尘法门海』,海是比喻,法门有多少?微尘数。微尘怎么算法?佛刹微尘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刹土,这是佛刹,把这些佛刹,这佛刹是大世界,把它磨成微尘,一个微尘算一个法门,你说法门有多少?这个话是真的,还是假设的比喻?给诸位说,是真的,不是假设的比喻。平常佛在经上常常用的比喻,恒河沙数、大千世界微尘数,跟这个都不能比。大千世界微尘数是一个佛刹,这个地方的佛刹没有说一个、两个,所有佛刹都在里头,句句都是真话。由此可知,法门真的是无量无边,这个无量无边是真实的无量无边,绝对不是有量的无量无边,真实无量无边。
任何一个法门都能明心见性,只是我们不会。会的人,常说「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会的人;不会的人找不到门,会的人到处都是门,处处都是门。世出世间所有法都是门,不要以为是一定要佛法才能入门,佛法入是比较方便。真正通达的人不是佛法也入门,所以佛家才说「圆人说教,无教不圆」。圆人是圆顿根性的人,我们要问什么样的人是圆顿根性的人?於一切法中,心清净,不分别、不执著,不打妄想,这种人就圆顿根性。意见很多,主张很多,这个人就不圆,他也不会顿。因为心清净,妄想分别执著少,与性德就相应,所以他的知见就是性德的起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他跟一般凡夫所见的不相同;凡夫所见的是尘境,他所见到的是性境,性境是不思议境界。由此可知,都在用心不同,一个用真心,一个用妄心,用真心的人成就,用妄心的人错了,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提示大家真诚。我们写了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是真心。真诚心是体,其余四个是用,真心的作用。但是体用不是一定的,体可以作用,用也可以作体,你才圆过来了。清净心可以作体,其余四个是作用;慈悲心可以作体,其他四个都是作用,互为体用,诸位细细去思惟。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这个心,别人用什么心对待我没有关系,那是他的事情,我一定要用这样的心对人对事对物,我有门可入;否则的话,你就找不到门路。这个门路,浅而言之,出三界的门路,出六道的门路;说深一层,是入佛知见的门路,是成佛、成菩萨的门路。只要你心用得正,门门都通大道,世出世法门门都通大道,端在用心。这就是自性,就是性德。
后面两句,清凉大师说这是「普入义」。『一言演说无尽余』,这是讲法师说法。凡是为人讲解宇宙人生真相的,皆是法师。法师不分在家、出家,这个要懂得,佛门里有一些称呼,这是属於佛学常识。和尚也不分在家、出家,出家人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决定是出家身分。其余的,你说佛,佛也不一定在家、出家;世尊当年在世,同时两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佛,维摩长者示现在家佛。所以佛、菩萨、阿罗汉,在家、出家都有。和尚是梵语,意思是亲教师,直接指导我修学,教导我的,这个人就是我的和尚,是我的亲教师。现在在学校里,像大学研究所里面,指导教授那是亲教师。在一般学校里面,校长是亲教师,给你上课的那些老师还不是亲教师。你要晓得,上学去念书,谁教你?校长教你。教育的政策他制订的,课程他安排的,他教你。谁去执行?他请一些老师来执行。所以校长才是和尚,那些执行,替他、帮助他教学的等於助教,帮助他教学的称阿闍梨。阿闍梨也是梵语,翻成轨范师,这个人他的言行可以做我们学生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他是执行和尚的教学政策。和尚只有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和尚;研究所里面,指导教授可以称为和尚。所以这个没有在家、出家,也没有男女老少。这些普通名词我们要熟知,不要起误会。法师也是普通名称,男女老少,只要是依照佛法修学,教化别人,都可以称法师。
「一言演说尽无余」,一言是一法,佛刹微尘数法门里面的一法,任何一法那个意思说不尽,无有穷尽。这个话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很难相信。不但是文字言说,实实在在讲,世出世间所有一切诸法,任何一法都不可思议,理上讲都是无有穷尽,事上讲无有边际。你要问为什么?称性。任何一法,言语文字都是自性流露,一称性那就不可思议,就无有穷尽。要知道法法称性,法法都是自性流露,没有一法是例外的。所以悟过来以后的人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的相分,你从相分里见性,那哪有穷尽?
再看底下一句,『如是劫海演不穷』,这是讲时间。一个字、一句话,劫海都说不完。这个劫,他要是没有说小劫、中劫,那决定就是大劫。一个大劫这么长的时间都说不完,一句话都说不完,一个字的意思都说不完。我们现在学讲经,上台没话说,这很苦,到处去搜集资料,什么原因?我们没有见性。所以我劝勉同修,方法技术学到之后,德行就重要。德行,要晓得称性是真正的德行。怎么称性法?决定要认真的学习,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决定要用这个心,决定要落实在五戒十善之中,不要搞太多,太多太杂了学不会。完全圆圆满满落实在五戒十善,这个好懂,容易;起心动念都与五戒十善相应,我们的性德渐渐就会流露,祖师们常讲烦恼轻、智慧长。实在讲,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情,烦恼重,智慧就少了,烦恼轻就是烦恼变成智慧,智慧就多了,烦恼少了;迷了怎么样?智慧变成烦恼。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情,它会转变,智慧会转变成烦恼,烦恼会转变成智慧。一念觉,烦恼变成智慧;一念迷,智慧变成烦恼。换句话说,我们的心一念真诚,烦恼变成智慧;一念虚伪,智慧变成烦恼。一心清净,烦恼变成智慧;心地污染,智慧变成烦恼。要懂这个道理,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情,要知道他们的关系,了解事实真相。
所以智慧从哪里来的?不是别人给我们的。别人能给,释迦牟尼佛很慈悲,我们还要修什么?他应该都给我们。境界是你自己转变的,正是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别人帮不上忙。佛菩萨慈悲只能给我们做增上缘,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把他修学的经验提供给我们,我们来参考,我们来效法、来学习。他是怎么转变成功的,我们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转变,决定成功。「他的方法」,这句话里头有弊病。他的理论、他的方法,我何必要学他?他没有理论、他没有方法,他的理论、他的方法是自性里面的性德。所以我们学佛、看经,头一个肯定,看到佛,佛是自己,看到菩萨,菩萨是自己,不要想到是他、我两个对立,你的烦恼永远不会消灭,你的境界永远转不过来。所以看到经上讲的佛,佛是我们自己、是色相,讲到如来,如来是我们自己的自性,那你得的受用就不一样;你在经典里头字字句句,虽然不能看到无量义,你也会看出很深的意思来,一字一句都讲不尽,何况一部经。这个地方绝不是假设,绝不是比喻。
有一些世间人,这是我过去遇过的,台湾大学的教授,还很有名的教授,看过佛经告诉我:释迦牟尼佛很会吹牛、很会说大话,说大话,说老实话没有人说得过释迦牟尼佛。这是凡夫的执著,凡夫的情见,他不晓得,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字字句句是真话、实话,不是大话,真实话,都是说我们自己的性德。这个样子我们才真的佩服,不是他的见解,不是他的主张,所说的都是自性流露。自性,生佛不二,他的自性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我们自己的自性就是一切诸佛的自性,自他不二,这个样子我们才真正生起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解行证都是在信心基础里面成就的,信心要是不足,后面就很困难,很难有成就。清凉注子注得好,我们把它念一遍,「初句,即不思议法。次二句」,就是第二句、第三句,「明普入义,以一言说尽故,一言说尽之辨」,辨是辩才,「劫海亦不能穷,显法无尽也」。末后这两句总结结得好,「约能包,则一言说尽。约能久,则劫海莫穷」,这两句话结得非常之好。再看第四首偈:
【诸佛圆音等世间。众生随类各得解。而於音声不分别。普音梵天如是悟。】
这是普云音梵王他所修学的法门,在长行里面我们看到,他所得的是「入诸佛一切音声海解脱门」,他是依这个法门修学证果的,因此在大会当中,这个赞颂也叙说他自己修学的法门。『诸佛圆音』,「音」就是说法的音声,特别在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拣选圆通,他就选耳根法门,为我们说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指我们娑婆世界,当然特别指我们地球这个地区,我们这个地区的有情众生耳根最利,听东西听得清楚;你给他看未必能看清楚,你跟他讲他听得清楚,六根当中耳根利。所以诸佛菩萨到这个地区来教化众生,一定要以音声做佛事,以音声为教学的手段。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没有用文字,大家只有听讲,没有讲义,也没有写出来的文字参考资料,跟当时中国孔老夫子教学,可以说完全相同。孔老夫子教学也了不起,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在经上我们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孔老夫子弟子三千,也不少。当然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不止三千,这个三千是常随众;夫子也有常随众,七十二贤人,不是常随众那就多了。这是中印两位好老师,他们都是以音声做佛事。可是佛的音声是圆音,这就难得,夫子的音还没有到圆音。
什么叫圆音?清凉大师给我们在注解里说了三个意思,「圆音之义,文略有三义。一广无边,二别诠表,三无分别」。实在讲就是底下这三句,第一句就是广无边;第二句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别诠表;而於音声不分别,这是无分别。所以这首偈,实在讲就是说明,佛说法的音声圆满而没有缺陷。第一句话『等世间』,「等」是平等,世间是讲虚空法界,佛说法的音声遍满虚空法界,一切处、一切时无不圆满具足,我们此时此处也不例外。为什么我们听不见?佛的音声确实在现前,我们听不见是这个收音机有故障,不灵光。如果这个收音机恢复了,没有故障,我们在此地可以听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法的音声。那个说法音声,也就像频道不相同,想听哪个频道,想听哪一尊佛,想听说什么经,就听到了,这个俗话叫神通,天耳通。我们现在耳不通,所以距离稍微远一点、声音小一点,我们就听不见。本来我们的眼可以见虚空法界,可以见过去、未来,我们的耳也能够听虚空法界,也能听过去、未来,这没什么了不起,佛说这是我们的本能,你应该如此。现在眼不能见,耳不能听,这有故障,佛法叫业障。
业障从哪里来的?业障是自己造成的;自己迷了自性,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是业障,障住了。几时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打掉,我们的能力就恢复;分别执著去一分,你就恢复一分,去两分就恢复两分。恢复不是得来,因为是你的本能,哪里是你有东西得来?所以成佛了,不是给你讲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就是你全部的能力统统恢复了,并没有新得来,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幸迷失了!我们要恢复,一定要断烦恼,烦恼是什么?妄想是烦恼,分别是烦恼,执著是烦恼。於一切法统统不执著,放下了,你的能力恢复一部分;执著放下了,就证阿罗汉果,也就是我们讲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是执著。佛给我们讲,阿罗汉恢复的能力,这是恢复得最小的;天眼,普通阿罗汉能够见一个小千世界;天耳,我们要依照这个比例,大概小千世界范围之内的一切音声,都没有问题,都能听得见;宿命,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两个合起来也是一千。假如再把分别也断掉,於一切法里头不分别,那你恢复的能量就更大,你可以见到一个大千世界、两个大千世界、三四五个大千世界不等,完全看你的功夫,这就是菩萨的果位。圆教十信位的菩萨,六根的能力超过阿罗汉太多太多了;十住的能力就更大,往上十行、十回向、十地,愈往上面去,恢复的能力愈大,你所见的境界就愈广。你能够见得到,你就能够达到,达到是神足通;换句话说,生活空间大了。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得到,小乘阿罗汉生活空间至少是一个小千世界,他生活空间往来无碍,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哪里有缘哪里应化。菩萨的生活空间就更大,差不多是一个大千世界,释迦牟尼佛这个教区,菩萨在这个教区里面活动没障碍。如果是见性的菩萨,他的空间就更大,决定不止一个大千世界,那真的是无量无数的大千世界。生活空间大了,所以你得大自在,这个事情都是真的。
我们今天唯一的方法能够证实,也想能够契入这个境界,只有靠往生;因为断烦恼,我们的确没有能力。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生到那边,我们在经上看到,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几几乎乎跟佛的能力差不多。所以佛经上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哪个等级的菩萨?七地以上,这个法门真的不可思议!哪一个人说是凡夫一品烦恼没有断,一下到极乐世界就作七地菩萨?难信之法。不是我们人难信,菩萨们难信,阿罗汉不相信,他们好辛苦,修无量劫才修到这个境界,你怎么一下就得到?不可思议的法门。经上讲得没错,「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连等觉菩萨要不得佛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个法门普度众生,而且经上讲平等得度,这个了不起。一切诸佛度众生不平等,像办学校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是不平等。西方极乐世界平等的,这个我们没法子说,真的不可思议。我们今天唯一的是仰信世尊,我们只有敬仰,相信他的话不是骗我们的,决定不是跟我们开玩笑的,句句是事实,唯证方知。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文的时候,我们真的能生欢喜心,虽然不入这个境界,听到这个讯息也非常高兴,带来无尽的欢喜。
『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别诠表,别是差别,诠是诠叙,表是表法。众生的种类差别太多太多,也是无数无尽,但是所有一切众生听到佛说法的音声,都能够理解,都能够听得懂,这是佛说法音声之妙。我们还是听不懂,我们听不懂,我们也会想像到有很多很多众生听不懂,为什么他说众生随类各得解?这话讲得没错,我们这一类的人,要得清净耳根就听懂,不得清净耳根就不懂。什么人得清净耳根?底下一句:『而於音声不分别』,你就听懂了。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懂?分别;一接触音声,马上就落到分别执著,好了,就不懂了;不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就听懂了,关键在这里。不落在妄想分别执著,这是用闻性去听,那哪有听不懂的?所以耳就通了,就没有障碍了。我们现在用耳识,用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它有障碍。这是普云音梵王他所证得的境界,诸位细细去体会,很有趣味。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接著看第二首:
【佛身如是定境界。一切众生莫能测。示彼难思方便门。此慧光王之所悟。】
这是慧光梵王他的赞颂,也是他的心得报告,他所得的法门是「使一切众生入禅三昧住解脱门」。禅三昧就是禅定,禅定的正受,这是大小乘一切佛法修学的中心,无论哪一个法门都是修禅三昧,所以禅三昧称为正受,正常的享受。法门虽然很多,经上常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是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它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得到『定境』;定境就是法身,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清凉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初二句入禅之境,如来法身,即是心性,若能观之,为上定故」。所以上上禅、甚深禅定就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性定,不是修得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在什么地方?在我们一个人身体上面,就是六根根性。诸位要晓得,六根根性本来就是不动,见性、闻性、觉性、尝性从来没动过。动的是什么?动的是识。识有分别妄想执著,性没有。所以我们的性定有没有?有。妄识是依性定而起的,没有性定哪来的妄识?妄识怎么起来的?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禅三昧,所以才出现妄识。
这些道理、事实我们都必须要清楚,对我们修行证果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要用世间法来说,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有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佛法里面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念念所向往的,念念所希求的,他求不到,为什么求不到?不晓得这个道理,希求的方法错误了,所以他得不到。哪里晓得这个东西就是自己的真心,能够保持著真心,那就有求必应。你想想看,求作佛这是最难的,世出世间没有比这个更难的,求作佛都能得到,何况其余?其余小事,太容易了,哪有得不到的?有求必应是真理、是老实话。凡是求不到,就是你理论错误、方法错误。
这个地方是给我们讲根本的原理,那就是『佛身如是定境界』。这个「佛身」就是我们自己的法身,就是我们自己的本人,禅宗里头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佛身就是讲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在什么地方?本来面目跟我们现在自己这个身是合而为一,本来面目永远不会失掉,本来面目是一切法之根本依。一切法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本来面目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怎么会失掉?佛法里面讲的「失」是迷失,就是说你不认识叫做失掉,并不是真的失掉,真如自性怎么可能真的失掉?失掉就不能叫真如,失掉就不可以叫自性,只是在面前不认识。大乘经论常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可惜凡夫不认得,凡夫不承认那是自己。
下面这句说得好,『一切众生莫能测』。为什么众生不能测?众生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莫能测度。只要带著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见不到自性本定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如来果地上所谓是「证得」,其实他有没有得?没有。如果真的有得,那不就有失吗?所以又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个话是真的。这桩事情,佛在《华严经》上不知道说多少遍,为什么说这么多遍?怕的是我们不觉悟,怕的是我们没有法子去体会,所以不厌其烦,百遍千遍,无非是希望我们在这个梦境当中省悟过来。
『示彼难思方便门』,难思是不可思议,境界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佛以善巧方便,还是用种种言说把这桩事情烘托出来,还是慈悲为我们指示出来,让我们觉悟。清凉注子里头,这两句话说得好,末后这一行底下:「次句」,是第三句,「示入」,我们怎样能入这个境界?「方便虽多,同入一寂」,寂就是定境界,寂就是清净心。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你心不清净,你就不能入。佛法的修学,特别是大乘,大乘修清净心而已。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这五个字;心清净你也能入,心平等你也能入,心觉悟了你也能入,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到最后就是这三门。这三门就是三宝,三宝是觉正净,清净就是净,平等就是正,后面是觉,所以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宝,就是觉正净。清净平等觉也是三学,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戒定慧三学。我们明白了,才知道《无量寿经》的殊胜,可是你要不认真的去学,你就入不了境界。
所以持戒的目的在哪里?得清净心。如果持戒的人,自己持戒再清净、再严格,还会见别人的过,他这个戒不能得清净心,这个戒是福报,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要得清净心,那就是决定要依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得清净心,你从持戒见性,入佛的境界。你还会见到世间种种过失,你就没有办法入佛境界,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明心见性;「定境界」就是明心见性。修定,定境里面还杂著有妄想邪念也不能见性。诸位要晓得,定中有境界的,这个境界破坏你的正念,所有一切境界现前,祖师大德是怎么教给我们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境、魔境现前,一概不理,见如不见,用这个态度来对待它,你才能得平等心。魔境界现前讨厌它,佛境界现前欢喜它,你就错了,你这里头还是动烦恼。所以佛境、魔境一律平等,你的平等心现前,这是功德,你功夫成就了。所以实际修行在哪里修?就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在这里头,善财童子讲的「历事炼心」;历是经历,经历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在这儿炼心,炼什么心?真心。真心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在生活当中一切接触,那叫「方便门」。可是在方便当中,你要是得清净,或者是平等,或者是觉悟,你得到了,那门就找到了。凡夫方便里头找不到门,佛菩萨教我们在日常方便当中有门,就是在这里头契入。所以「方便虽多」,要晓得方便是什么意思,就是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方便。
如何能够在一切境缘当中得清净心?「同入一寂」,这是功夫、这是智慧。这也就是随缘当中去学不变,寂是不变的,动是变的。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都无需要理会,要紧的是修定。怎么个修法?《金刚经》上,给我们说了一个具体的原则,「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是外面境界相没有了,不是说外头境界相不接触,那是不可能的。都市这个相很繁杂,我们远离,到深山里头,找一个很清净的地方修行,那还是相,你怎么能离相?相是永远离不开的,这要知道。离相的意思是不执著相、不分别相,那叫离相,不是说离开、躲避,躲避不了的,永远这个相都会在现前。为什么?性它能现相,相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怎么能离开心?怎么能离开识?所以说决定有相。只要不分别、不执著,不打妄想,那就叫离相。所以佛教我们过日子,教我们生活,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一切境界相可不可以受用?可以受用,决不能执著。一执著,烦恼现前,不执著得大自在,相而无相,无相而相;受用的时候是用而无用,无用而用。这就是清凉在本经上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佛华严。佛说这个经,还不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过佛华严的生活,佛华严就是佛与法身大士们他们的生活。我们确实能得到,就在能不能转变;你能转变你就得到,你不能转变,那你还是迷在六道里头。
昨天我看到有个同修给我写了封信,没有具名,不知道是哪个人写的,字还写得不错。内容说我们上一次办的温馨晚会,招待许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我们尊重别人,在饮食上我们有很多方便,他非常不赞成,决定不能吃众生肉,吃众生肉怎样怎样怎样。话讲得没错,他不能办事,他办事办不通,要晓得通权达变。佛没有定法可说,执著定法你就错了,他只知道一面,不知道另外一面。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做什么样的示现,在另外一个世间又做一个什么样示现,没有一定。世尊在我们这个地方的示现,也没有教我们吃素,释迦牟尼佛有说,经上有说,但是从来没落实。为什么?托钵,「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托钵,人家家里吃什么就供养什么,这最方便的。如果你一定要吃素,还得叫人家去准备一份素食来供养你,你不是叫人添麻烦吗?你不是在这边分别执著吗?佛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吃饭,吃而无吃,无吃而吃,他跟你不一样。你是真的在境界上起心动念,诸佛菩萨没有起心动念,你跟诸佛菩萨境界还差得远。佛度众生目的在哪里?教他开悟,教他明心见性,教他作佛,目的在此地。不是教人吃肉不吃肉,那小事情,所以不能因小节而伤害了大体。我们今天不能因为这些小事,把一切众生接触佛法的殊胜机缘断掉了。哪一个大、哪一个小,你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别。
佛教传到日本,那个时候日本的出家人也是素食,也真的出家。明治天皇他那个时候制定一个政策,日本人口太少,鼓励人民多生小孩,所以就跟出家人来谈判;出家人一定要结婚,一定要生儿女,如果不结婚,天皇说我们日本这个国家不要佛教。这个问题严重,不要佛教,佛教妨碍了他国家的政策。所以这些出家人再开会商量,决定接受天皇的条件,日本保持佛教,所有出家人统统结婚。这是利害得失摆在面前,你要晓得怎么处理。所以日本佛教,要用我们的话来说,完全变成居士的佛教,居士能成菩萨、能作佛。我们要晓得,日本出家人为什么会结婚,了解它的历史,然后我们就明白了,当年那些法师了不起,有真智慧,通权达变;在什么状况之下,我们应该要怎样做,一定要把佛法留在世间,正法久住,觉悟人天,这是大事,其他的是小事。如果没有权智就不能度众生,你自己修行可以,不能度众生,这是属於权智。
我当年学佛,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对於初学的人决定不劝他吃素。他有两个原则:不劝他吃素,不劝他受戒,所以他法缘胜,跟他学佛的人那么多。如果说学佛决定吃素,好多人都不来了,你不是把许许多多人在这一生稀有难逢闻法的机缘给断掉吗?这个太残酷了,这个牺牲太大太大了。我跟他十年,问过他,他老人家给我分析,不可以。先教他闻法,逐渐逐渐他觉悟了,吃素是他自己发心,不要劝他,他自己到那个时候,想想应该要这样做法,那就好了。我吃素,没有人劝我,人家想劝我吃素,不可能,办不到的事情。必须自己把理论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觉得应该要这样做法,哪里要人劝?受戒这个事情不能劝,为什么?受戒容易,持戒难。你劝他受戒,将来持不了,破了戒,你有罪过;他犯那个罪,那个人劝我的,不是我自己要受的;他就把造作罪业推到你头上来,你劝他的,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劝。李老师劝人受三皈,从来不劝人受戒;劝人不杀生,从来不劝人素食。所以他接引的人有那么多,在台湾可以说,任何一个法师、居士,接引大众都比不上他。他往生的殊胜,在台湾也是第一,也可能是空前绝后。往生四十九天当中,差不多有六百多人给他念佛,日夜不间断念四十九天,你到哪里去找?哪一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六百多人,四十九天日夜佛号不间断。不是一个人有这么大的精力,轮班,人多;在台中有几万人,那个佛堂里面容纳六百人,平常有一些人在外面等,哪一个念累出来了,外头马上就有一个补进去。这个盛况过去没有,我想将来也不可能,人少数可能,那么多人不可能。韩馆长往生,我们也是日夜给她念佛,四十九天不间断,她没有那么多人,人少的时候大概不到十个人,多的时候有两、三百人,每天有的时候多,有的时候就少。李老师他那个助念念佛,六百个位子没有空位子,你说多殊胜!
佛法讲结法缘,结法缘就要有方便,没有方便是结不了法缘的。可是我们自己不能够因为自己贪餮而制造这些形象,那就错误了。我过去曾经跟诸位讲过一个故事,那是我一个好朋友,杨修满先生告诉我的,杨先生现在还在,八十多岁了。年轻的时候,跟日本人打仗的时候,他做情报工作,被日本人发现了,他们同事有两、三个人。那个时候被日本人抓到,不但是死,死得非常残酷,日本人不会叫你好死。他逃到一个寺庙,南京中华门外有一个寺庙,老和尚救了他,老和尚给他一件海青穿上去,正在那里有佛事,掺杂在里面,日本宪兵队来没找到,这救他一命。抗战胜利之后,他们为了答谢老和尚救命之恩,念念不忘,摆了一桌酒席请老和尚,把老和尚请来了。请来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和尚吃素的,我们今天一桌都是鸡鸭鱼肉,这怎么办?非常尴尬。老和尚看到这个就晓得,坐下来就吃;这个了不起,老和尚这一招把所有人都度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情形是开缘,这不是犯戒,开戒,叫开缘。他不是有意的,不是有意做,他是疏忽,但是老和尚不怪他。如果老和尚想吃鸡鱼鸭肉,「你们请我,我去应供」,那就错了,那就造罪业了。所以他对佛法好的印象,一生都不磨灭,常常跟人讲,这个出家人慈悲,对我们的过失不责备。这就给他种了佛种子,就让他在这里起敬仰之心,以后有缘他一定会学佛。所以这是实智跟权智一定要清楚,权智就是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应当用怎样恰到好处的方法对待人。人有善根成熟的,有善根没有成熟的,有没有善根的,种类不齐,你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巧妙的方法,让所有一切众生都得利益,都生欢喜心,这叫方便门,方便门不可思议。这是慧光梵王他所修的法门,他从这个法门明心见性。再看第三首:
【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如是劫海演不穷。善思慧光之解脱。】
这是善思慧光明梵王,他所修的法门是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前面长行我们读过、介绍过,在第一面,「得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偈颂里第一句,就是说不思议法。『佛刹微尘法门海』,海是比喻,法门有多少?微尘数。微尘怎么算法?佛刹微尘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刹土,这是佛刹,把这些佛刹,这佛刹是大世界,把它磨成微尘,一个微尘算一个法门,你说法门有多少?这个话是真的,还是假设的比喻?给诸位说,是真的,不是假设的比喻。平常佛在经上常常用的比喻,恒河沙数、大千世界微尘数,跟这个都不能比。大千世界微尘数是一个佛刹,这个地方的佛刹没有说一个、两个,所有佛刹都在里头,句句都是真话。由此可知,法门真的是无量无边,这个无量无边是真实的无量无边,绝对不是有量的无量无边,真实无量无边。
任何一个法门都能明心见性,只是我们不会。会的人,常说「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会的人;不会的人找不到门,会的人到处都是门,处处都是门。世出世间所有法都是门,不要以为是一定要佛法才能入门,佛法入是比较方便。真正通达的人不是佛法也入门,所以佛家才说「圆人说教,无教不圆」。圆人是圆顿根性的人,我们要问什么样的人是圆顿根性的人?於一切法中,心清净,不分别、不执著,不打妄想,这种人就圆顿根性。意见很多,主张很多,这个人就不圆,他也不会顿。因为心清净,妄想分别执著少,与性德就相应,所以他的知见就是性德的起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他跟一般凡夫所见的不相同;凡夫所见的是尘境,他所见到的是性境,性境是不思议境界。由此可知,都在用心不同,一个用真心,一个用妄心,用真心的人成就,用妄心的人错了,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提示大家真诚。我们写了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是真心。真诚心是体,其余四个是用,真心的作用。但是体用不是一定的,体可以作用,用也可以作体,你才圆过来了。清净心可以作体,其余四个是作用;慈悲心可以作体,其他四个都是作用,互为体用,诸位细细去思惟。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这个心,别人用什么心对待我没有关系,那是他的事情,我一定要用这样的心对人对事对物,我有门可入;否则的话,你就找不到门路。这个门路,浅而言之,出三界的门路,出六道的门路;说深一层,是入佛知见的门路,是成佛、成菩萨的门路。只要你心用得正,门门都通大道,世出世法门门都通大道,端在用心。这就是自性,就是性德。
后面两句,清凉大师说这是「普入义」。『一言演说无尽余』,这是讲法师说法。凡是为人讲解宇宙人生真相的,皆是法师。法师不分在家、出家,这个要懂得,佛门里有一些称呼,这是属於佛学常识。和尚也不分在家、出家,出家人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决定是出家身分。其余的,你说佛,佛也不一定在家、出家;世尊当年在世,同时两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佛,维摩长者示现在家佛。所以佛、菩萨、阿罗汉,在家、出家都有。和尚是梵语,意思是亲教师,直接指导我修学,教导我的,这个人就是我的和尚,是我的亲教师。现在在学校里,像大学研究所里面,指导教授那是亲教师。在一般学校里面,校长是亲教师,给你上课的那些老师还不是亲教师。你要晓得,上学去念书,谁教你?校长教你。教育的政策他制订的,课程他安排的,他教你。谁去执行?他请一些老师来执行。所以校长才是和尚,那些执行,替他、帮助他教学的等於助教,帮助他教学的称阿闍梨。阿闍梨也是梵语,翻成轨范师,这个人他的言行可以做我们学生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他是执行和尚的教学政策。和尚只有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和尚;研究所里面,指导教授可以称为和尚。所以这个没有在家、出家,也没有男女老少。这些普通名词我们要熟知,不要起误会。法师也是普通名称,男女老少,只要是依照佛法修学,教化别人,都可以称法师。
「一言演说尽无余」,一言是一法,佛刹微尘数法门里面的一法,任何一法那个意思说不尽,无有穷尽。这个话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很难相信。不但是文字言说,实实在在讲,世出世间所有一切诸法,任何一法都不可思议,理上讲都是无有穷尽,事上讲无有边际。你要问为什么?称性。任何一法,言语文字都是自性流露,一称性那就不可思议,就无有穷尽。要知道法法称性,法法都是自性流露,没有一法是例外的。所以悟过来以后的人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的相分,你从相分里见性,那哪有穷尽?
再看底下一句,『如是劫海演不穷』,这是讲时间。一个字、一句话,劫海都说不完。这个劫,他要是没有说小劫、中劫,那决定就是大劫。一个大劫这么长的时间都说不完,一句话都说不完,一个字的意思都说不完。我们现在学讲经,上台没话说,这很苦,到处去搜集资料,什么原因?我们没有见性。所以我劝勉同修,方法技术学到之后,德行就重要。德行,要晓得称性是真正的德行。怎么称性法?决定要认真的学习,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决定要用这个心,决定要落实在五戒十善之中,不要搞太多,太多太杂了学不会。完全圆圆满满落实在五戒十善,这个好懂,容易;起心动念都与五戒十善相应,我们的性德渐渐就会流露,祖师们常讲烦恼轻、智慧长。实在讲,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情,烦恼重,智慧就少了,烦恼轻就是烦恼变成智慧,智慧就多了,烦恼少了;迷了怎么样?智慧变成烦恼。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情,它会转变,智慧会转变成烦恼,烦恼会转变成智慧。一念觉,烦恼变成智慧;一念迷,智慧变成烦恼。换句话说,我们的心一念真诚,烦恼变成智慧;一念虚伪,智慧变成烦恼。一心清净,烦恼变成智慧;心地污染,智慧变成烦恼。要懂这个道理,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情,要知道他们的关系,了解事实真相。
所以智慧从哪里来的?不是别人给我们的。别人能给,释迦牟尼佛很慈悲,我们还要修什么?他应该都给我们。境界是你自己转变的,正是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别人帮不上忙。佛菩萨慈悲只能给我们做增上缘,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把他修学的经验提供给我们,我们来参考,我们来效法、来学习。他是怎么转变成功的,我们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转变,决定成功。「他的方法」,这句话里头有弊病。他的理论、他的方法,我何必要学他?他没有理论、他没有方法,他的理论、他的方法是自性里面的性德。所以我们学佛、看经,头一个肯定,看到佛,佛是自己,看到菩萨,菩萨是自己,不要想到是他、我两个对立,你的烦恼永远不会消灭,你的境界永远转不过来。所以看到经上讲的佛,佛是我们自己、是色相,讲到如来,如来是我们自己的自性,那你得的受用就不一样;你在经典里头字字句句,虽然不能看到无量义,你也会看出很深的意思来,一字一句都讲不尽,何况一部经。这个地方绝不是假设,绝不是比喻。
有一些世间人,这是我过去遇过的,台湾大学的教授,还很有名的教授,看过佛经告诉我:释迦牟尼佛很会吹牛、很会说大话,说大话,说老实话没有人说得过释迦牟尼佛。这是凡夫的执著,凡夫的情见,他不晓得,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字字句句是真话、实话,不是大话,真实话,都是说我们自己的性德。这个样子我们才真的佩服,不是他的见解,不是他的主张,所说的都是自性流露。自性,生佛不二,他的自性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我们自己的自性就是一切诸佛的自性,自他不二,这个样子我们才真正生起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解行证都是在信心基础里面成就的,信心要是不足,后面就很困难,很难有成就。清凉注子注得好,我们把它念一遍,「初句,即不思议法。次二句」,就是第二句、第三句,「明普入义,以一言说尽故,一言说尽之辨」,辨是辩才,「劫海亦不能穷,显法无尽也」。末后这两句总结结得好,「约能包,则一言说尽。约能久,则劫海莫穷」,这两句话结得非常之好。再看第四首偈:
【诸佛圆音等世间。众生随类各得解。而於音声不分别。普音梵天如是悟。】
这是普云音梵王他所修学的法门,在长行里面我们看到,他所得的是「入诸佛一切音声海解脱门」,他是依这个法门修学证果的,因此在大会当中,这个赞颂也叙说他自己修学的法门。『诸佛圆音』,「音」就是说法的音声,特别在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拣选圆通,他就选耳根法门,为我们说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指我们娑婆世界,当然特别指我们地球这个地区,我们这个地区的有情众生耳根最利,听东西听得清楚;你给他看未必能看清楚,你跟他讲他听得清楚,六根当中耳根利。所以诸佛菩萨到这个地区来教化众生,一定要以音声做佛事,以音声为教学的手段。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没有用文字,大家只有听讲,没有讲义,也没有写出来的文字参考资料,跟当时中国孔老夫子教学,可以说完全相同。孔老夫子教学也了不起,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在经上我们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孔老夫子弟子三千,也不少。当然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不止三千,这个三千是常随众;夫子也有常随众,七十二贤人,不是常随众那就多了。这是中印两位好老师,他们都是以音声做佛事。可是佛的音声是圆音,这就难得,夫子的音还没有到圆音。
什么叫圆音?清凉大师给我们在注解里说了三个意思,「圆音之义,文略有三义。一广无边,二别诠表,三无分别」。实在讲就是底下这三句,第一句就是广无边;第二句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别诠表;而於音声不分别,这是无分别。所以这首偈,实在讲就是说明,佛说法的音声圆满而没有缺陷。第一句话『等世间』,「等」是平等,世间是讲虚空法界,佛说法的音声遍满虚空法界,一切处、一切时无不圆满具足,我们此时此处也不例外。为什么我们听不见?佛的音声确实在现前,我们听不见是这个收音机有故障,不灵光。如果这个收音机恢复了,没有故障,我们在此地可以听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法的音声。那个说法音声,也就像频道不相同,想听哪个频道,想听哪一尊佛,想听说什么经,就听到了,这个俗话叫神通,天耳通。我们现在耳不通,所以距离稍微远一点、声音小一点,我们就听不见。本来我们的眼可以见虚空法界,可以见过去、未来,我们的耳也能够听虚空法界,也能听过去、未来,这没什么了不起,佛说这是我们的本能,你应该如此。现在眼不能见,耳不能听,这有故障,佛法叫业障。
业障从哪里来的?业障是自己造成的;自己迷了自性,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是业障,障住了。几时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打掉,我们的能力就恢复;分别执著去一分,你就恢复一分,去两分就恢复两分。恢复不是得来,因为是你的本能,哪里是你有东西得来?所以成佛了,不是给你讲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就是你全部的能力统统恢复了,并没有新得来,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幸迷失了!我们要恢复,一定要断烦恼,烦恼是什么?妄想是烦恼,分别是烦恼,执著是烦恼。於一切法统统不执著,放下了,你的能力恢复一部分;执著放下了,就证阿罗汉果,也就是我们讲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是执著。佛给我们讲,阿罗汉恢复的能力,这是恢复得最小的;天眼,普通阿罗汉能够见一个小千世界;天耳,我们要依照这个比例,大概小千世界范围之内的一切音声,都没有问题,都能听得见;宿命,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两个合起来也是一千。假如再把分别也断掉,於一切法里头不分别,那你恢复的能量就更大,你可以见到一个大千世界、两个大千世界、三四五个大千世界不等,完全看你的功夫,这就是菩萨的果位。圆教十信位的菩萨,六根的能力超过阿罗汉太多太多了;十住的能力就更大,往上十行、十回向、十地,愈往上面去,恢复的能力愈大,你所见的境界就愈广。你能够见得到,你就能够达到,达到是神足通;换句话说,生活空间大了。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得到,小乘阿罗汉生活空间至少是一个小千世界,他生活空间往来无碍,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哪里有缘哪里应化。菩萨的生活空间就更大,差不多是一个大千世界,释迦牟尼佛这个教区,菩萨在这个教区里面活动没障碍。如果是见性的菩萨,他的空间就更大,决定不止一个大千世界,那真的是无量无数的大千世界。生活空间大了,所以你得大自在,这个事情都是真的。
我们今天唯一的方法能够证实,也想能够契入这个境界,只有靠往生;因为断烦恼,我们的确没有能力。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生到那边,我们在经上看到,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几几乎乎跟佛的能力差不多。所以佛经上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哪个等级的菩萨?七地以上,这个法门真的不可思议!哪一个人说是凡夫一品烦恼没有断,一下到极乐世界就作七地菩萨?难信之法。不是我们人难信,菩萨们难信,阿罗汉不相信,他们好辛苦,修无量劫才修到这个境界,你怎么一下就得到?不可思议的法门。经上讲得没错,「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连等觉菩萨要不得佛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个法门普度众生,而且经上讲平等得度,这个了不起。一切诸佛度众生不平等,像办学校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是不平等。西方极乐世界平等的,这个我们没法子说,真的不可思议。我们今天唯一的是仰信世尊,我们只有敬仰,相信他的话不是骗我们的,决定不是跟我们开玩笑的,句句是事实,唯证方知。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文的时候,我们真的能生欢喜心,虽然不入这个境界,听到这个讯息也非常高兴,带来无尽的欢喜。
『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别诠表,别是差别,诠是诠叙,表是表法。众生的种类差别太多太多,也是无数无尽,但是所有一切众生听到佛说法的音声,都能够理解,都能够听得懂,这是佛说法音声之妙。我们还是听不懂,我们听不懂,我们也会想像到有很多很多众生听不懂,为什么他说众生随类各得解?这话讲得没错,我们这一类的人,要得清净耳根就听懂,不得清净耳根就不懂。什么人得清净耳根?底下一句:『而於音声不分别』,你就听懂了。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懂?分别;一接触音声,马上就落到分别执著,好了,就不懂了;不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就听懂了,关键在这里。不落在妄想分别执著,这是用闻性去听,那哪有听不懂的?所以耳就通了,就没有障碍了。我们现在用耳识,用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它有障碍。这是普云音梵王他所证得的境界,诸位细细去体会,很有趣味。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