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121
请掀开经本,看第四尊:
【普云音梵王。得入诸佛一切音声海解脱门。】
他的法门并不难懂,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很相应,是以音声做佛事。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得入』,怎样入『佛一切音声海』,海是比喻。十方世界有许许多多众生,跟我们娑婆世界根性相同的,也就是耳根最利;对耳根最利的众生,就一定要以音声做佛事。海是比喻深广。入,怎样才能入?当然在华严境界里面,这个入就是要证得如来的境界。宗门里头常说的明心见性,见性就入了,不见性没入,见性就是法身大士,他们自行化他,可以跟如来果地上相应了。我们现在是凡夫,是业障习气很重的凡夫,凡夫不是不能作佛,问题就是在我们修学相不相应,这是关键之所在。
刚才有北京来的赵居士,他写了一个剧本,观世音菩萨的剧本,我叫他拿给济公游本昌,交给他去看,做参考。使我想到「入」字,怎么样把这个剧本演好?演员要入这个境界。所以一个演员一定是熟读剧本,彻底了解里面的剧情,变成剧本里头人物的化身,他就演好了,这很值得我们做参考。我们要把经讲好,你要讲《普门品》,你就要揣摩观世音菩萨,你自己能够契入境界,变成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那你《普门品》怎么会讲不好?你要讲《地藏经》,你自己要入地藏境界,变成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个经就讲好了。「入」,这个关键重要。演艺人员能够契入,变成剧中人的化身,我们讲经说法也是演艺人员,也是在舞台上表演,我们演得不像。怎么不像?剧本不熟。经本就是剧本,不熟,没入境界,不能做为经本里面这些主角、配角的化身,所以讲不好,做不好。佛在经上不知道讲了多少次,教导我们要为人演说,演就是表演,生活就是表演,工作也是表演,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表演。我们没有演好,我们上台也讲不好,原因就是没有入,入这个字是关键。怎么样能够契入?还是一句老话,要依教修行。了解剧本,就是佛经里面讲的深入义趣。这个经里面,我们也说过很多遍,一部经、一段经文、一句经文都具足「教理行果」,我们对於这四方面,都能透彻理解才能入。用什么方法入?清凉大师教给我们「信解行证」,就入了。然后,哪有讲不好的道理?不但讲得好,你也做得很好,你所做的就是一切众生的榜样,修学这个法门的好样子。
清凉在这一段给我们一个提示,「圆音随类,名音声海」。这个意思更广,比我刚才讲的要深广很多,圆是圆满而没有欠缺,随类是随众生的根机,这里面随类化身、随机说法都包括在其中。末后他这个提示很重要,「要无分别,方入佛声」。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证入,就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要无分别,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放下了,你就能契入境界。自己日常生活行为像佛,言语造作当然也像佛,可见得「无分别」三个字重要。为什么佛教我们无分别?诸位想想,分别是妄心,无分别是用真心,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需要分别,你才见到诸法实相,稍稍有分别它就起变化了。诸位要晓得,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时候,这个境界是什么?唯心所现。唯心所现的是一真法界,那个法界就是一念自性;青莲法师在《地藏经科注》,纶贯第一句就给我们说出来,那是一真法界。
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怎么回事?一念心性,这个话是真的,这是一体。才动分别,就变成十法界,就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为什么?一落分别是识,叫「唯识所变」,一真看不到,一真隐了,所变现的十法界、六道、无量法界现前了。所以你要真正做到无分别,你是住一真法界;住一真法界,你就将十法界、六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怎么回事情。你堕在十法界里面,堕在六道里面,你什么都迷惑了,别说一真、其他法界你不了解,就是现前自己住的这个法界也迷惑不清楚。十法界,我们这个人法界,我们对於人法界知道多少?自住现前的境界都一无所知,你怎么会知道天法界,你怎么会知道饿鬼法界、地狱法界?一无所知。所以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那个时候的见解是佛知佛见,不但音声是圆满,见圆满、听圆满,六根的作用没有一样不圆满。
我们今天对这个道理懂得了,决定没有怀疑,如何把这个境界变成我们自己的境界,这是我们当前第一个课题。这个课题还是夏莲老讲的话,要「真干」!不真干,永远做不到;一定要将佛在经典里面教给我们怎样做,我们照做。在做的时候,当然我们对这个理还没有透彻的理解,做的时候困难,困难在哪里?心理上的障碍,绝不是外头境界;外面境界是事事无碍,障碍是心理上的障碍。譬如布施,还有难舍,还有这个心;又疑虑,我布施之后我怎么办?这就是心理上的障碍。为什么有这个障碍?理事没透彻。可是理事要透彻,要不从事上去修,是永远没有办法透彻;等到我统统透彻我再来干,没指望了。诸位要记住,解行是相辅相成的,你放下一分你又多理解一分,多解一分又再更放下一分,它是相辅相成的。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果地,就是这个办法。
你们看看,菩萨、声闻、缘觉,这些人怎么修成的?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就是「看破、放下」,这四个字说绝了、说尽了。所以,你不放下怎么行?放下就是布施。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真布施,真干!真干的时候,他就有智慧,确实烦恼轻、智慧长。有智慧是更容易放下、更痛快放下、更欢喜放下,一丝毫的执著都没有。实在讲,放下是放下烦恼,五欲六尘是烦恼的根源,因为它,我们才生起贪瞋痴慢。所以外缘放下,贪瞋痴慢自然就减少;外缘断绝,贪瞋痴慢自然就没有了。为什么?它是相对产生的,这是相对法;相对法,那一边没有,这一边也没有了。如果你说:等到那一边没有,我才没有;那永远不会成就的,它永远存在的,所以必须自己主动的要舍弃一切。与法相应,这个法就是事实真相,它就相应了。所以「无分别」,这句话非常重要。这个无分别是心里确实没有分别,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无分别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佛知佛见,你看在《无量寿经》上,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阿弥陀是什么意思?无量觉,无所不觉,这是阿弥陀的意思。由此可知,清净平等觉就是无量觉,无所不觉,所以这才能够真正入佛的音声海。再看第五尊:
【观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忆念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方便解脱门。】
我们看梵王的德号,就知道他是修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修这个法门是以大慈悲为主,观音菩萨代表慈悲。慈悲的落实,就是要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一切苦难的众生。哪些众生最苦?六道,六道众生最苦。在六道里面,人道跟三途特别苦。但是佛在经上常说,所说的都是事实,六道众生唯有人道容易得度,容易得度是容易教化。天道生活环境好,福报大,忙著去享福,对於佛苦口婆心的教诫不太容易接受。三恶道太苦,生活环境太苦,对於佛陀的教诲也不容易接受。这是佛在经上所说的「富贵学道难,贫穷学道难」,这是真的。换句话说,容易接受佛教诲是小康之家,生活能过得去,苦难也多,就是苦多乐少,它还有乐;三恶道是只有苦没有乐。天人是只有乐没有苦,他那个苦,什么时候才觉得苦?快要命终的时候,五衰相现前,他感觉到苦了,那个时间不长。所以天人能够得度,多半是在五衰相现前的时候遇到佛菩萨,那个缘分好,但是大多数的天人不见得遇到,这是要跟佛菩萨有缘分。没有缘分,临终的时候哪里会遇到?所以菩萨示现成佛一定在人道,菩萨示现其他身分教化众生,那是六道里面都有,唯独示现成佛是决定在人道,道理就在此地。这也是表演给我们看,为什么其他道不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的身分,要在人间示现这个身分?告诉人身难得,人身可贵,可贵就是容易觉悟。苦多乐少,苦容易觉悟;乐,还有一点小乐,有时间去修道、去修行。
菩萨对於众生的状况非常清楚,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教化众生,能令众生现前得殊胜利益,一定要应机,所以观机是大学问,教化能不能收到效果,关键在此地。我们在《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也特别提示,观机重要。观机我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第二类是时节因缘,第三是他现前所居住的环境。人、时、处这三方面,我们都能看得很清楚,都能看得很明白,你的教化就契机,契机决定能够收到殊胜的效果。我们观机的能力比不上菩萨,菩萨能忆念,『得忆念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方便门』,这是我们做不到的。虽然做不到,但是要学习,到哪里去学?《华严经》就是很好的学处,这部经自始至终只要我们留意,细心去观察,细心去思惟。他们展现这么多的法门,每一个法门应一类的根机,如果这样多我们记不住,就可以像本经最后把它浓缩,归纳为五十三参,无量法门归纳到最后是五十三个法门,好记了,容易学。你看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怎样自行化他,这给我们做了参考。
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勤奋的在修学;勤学佛法,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为自己可以不学,我自己堕饿鬼、堕畜生,自作自受,与别人无关。可是我学佛法为众生,那就不一样了,我要是学不好众生受苦,我如果学好了众生得乐,这个意思完全就不相同。所以佛劝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为众生就是菩提心,为自己就没有菩提心。为众生,我一定要做;为自己可做可不做,自己早一天成佛、晚一天成佛无所谓,不在乎。可是为众生就不可以,我们早一天成就,众生早一天脱离苦难,我们早一天成就,一切众生少受一天罪,发这样的心,发这样的誓愿,就叫做发菩提心。
菩提心头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念念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众生受苦受难,水深火热,刻不容缓,我们怎么能够懈怠?只要自己勇猛精进,你就得一切诸佛菩萨威神的加持。为什么?一切诸佛菩萨都有这个弘愿,我们现在用这个身体帮助他落实,他怎么不欢喜?怎么不加持?他加持我们,就是他的慈悲,就是他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是我们自己的心愿,跟佛菩萨的心愿合而为一,这就感应道交。我们的心愿跟佛菩萨的心愿不一样,这就没有感应了。为什么不一样?早晨我们说过,自私自利,念念想著自己,想著自己的利益,跟佛菩萨就产生隔碍,就不通了。念念想众生,尽心尽力去做,刻不容缓,这个感应就不可思议。在新加坡,你们仔细观察李木源居士,为什么他能做?他没有私心,真的是念念为佛法、为众生,他没有想过他个人事情,这才有感应。道场,实在讲,也并没有多长的时间,发展这样迅速、这样殊胜,这是我们亲眼所见的。佛家三转法轮,这是作证转,李会长个人给我们作证转;居士林那个道场,道场也给我们做了证明。他能做得到,此地能做得到,诸位同学如果你们回去之后,你们也能做到,你们的道场也能做到,问题在你们肯不肯发心做。
法身大士「忆念菩萨教化众生一切方便」,那很容易,他对於时间、空间都没有障碍,所以一切都是现成的。大乘经上常说,如来五眼圆明,《华严》说十眼。又告诉我们,如来果地上具足十眼,菩萨也有十眼;这个菩萨是讲法身大士,从初住菩萨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都具足十眼,都没有障碍了,所有一切障碍都突破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这个境界。菩萨教化众生种种方便,完全是性德的流露,此地加个「忆念」,对我们讲的,哪里他需要忆念?我们说忆念,他只是随顺我们的分别而分别,随顺我们的执著而执著,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他能忆念亦非意,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
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没有别的,就一桩事情,教化众生。我们今天真正觉悟了,真正明白了,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苦难从哪里来的?人为的,不善心所造作变现出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教化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政治不能解决,经济不能解决,科技也不能解决,战争更不能解决,乃至於宗教也不能解决。所以如来示现教学,他是来帮助众生解决问题的,解决社会的疑难杂症,他这么来的。他是王子出身,他不继承王位,这就是说明,解决社会问题国王解决不了,政治解决不了。佛在当时,他的武功也不错,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也是一流的,他不去当将军,不去当元帅,军事解决不了。示现出家,来当一个义务社会教育工作者,能解决问题,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诸位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做一个伟大的人物,名实相符,什么样的行业才能做伟大人物?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在中国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也是个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你看孔老夫子两千多年来,多么受人尊敬,无论中国、外国,提到孔老夫子都肃然起敬,我们才恍然大悟。
所以佛家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那样的教化众生,不能教众生,那就不是学佛了。教,还要有成绩表现,光是教了,教了学生考试个个不及格,那也不行。化就是成绩,他变化了,你教他,他能够转恶为善,这就化了。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化是成绩,所以教了真有成绩;不能只教,学生交白卷,那个不行;一定要教得学生有成绩,这是教化众生。一切众生,那就是夫子所说的有教无类,不分类别,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只要肯学的什么人都教,老师的心决定是清净平等,决定没有厚此薄彼,如果有这样的心,那就不是好老师。菩萨是好老师,菩萨的心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那个心是好老师。
「方便」,这里面包含得很深很广,可以说无所不包。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对於这个学生,用最适当的方法。众生根性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用的适当方法都不相同,这个方法对他来讲非常有效果、非常合适,这叫方便。我们生在末法时期,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非常深重,福报很浅,善根福德因缘都不具足,遇不到好老师;遇到好老师,我们中国人讲福气;你没这个福气,这个时候怎么办?世尊非常慈悲,教我们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不可思议,没有好老师指导,你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一样成就。凡是成就的人,真心修学就能成就,夏莲居老居士讲的真干,真干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真干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句弥陀念到底,道理懂不懂没有关系,念到心地真正清净,佛菩萨就现前,阿弥陀佛就现前了。正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就成功了。忆是天天想,想阿弥陀佛,心里头念著阿弥陀佛,什么都不念了,专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了,专想阿弥陀佛,就会把阿弥陀佛想来。什么道理?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一切法从心想生。阿弥陀佛怎么来的?心里想来的。心里面想什么就变现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想生,所以你想佛,佛就现前。我早年读《观经》三福,那是搞了很长时间,我才悟到「深信因果」,我才明白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忆佛念佛是因,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果。极乐世界也是心想生的,华藏世界也是心想生的,十法界、六道都是心想生的。由此可知,心想是真的,能变能生,所有一切境界是所变所生。我们能够掌握到能变能生,你就得大自在;不懂这个道理,单单在所变所生里面要想求殊胜的果报,没这个道理。
所以菩萨见性了,一切都是性德的流露,他从这个地方证得解脱。此地「解脱」两个字,脱就是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因为这个经是大乘圆教一乘大经,它脱的水平决定是十法界,脱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所以这个地方「解」,就是解除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经上说三种烦恼,这三种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说法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我们这个说法,大家更容易懂得。所以一定要放弃一切执著,你要从这里下手。我常跟大家说,放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这个念头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学得来的。你看婴儿,几个月才晓得爬,他都有意思控制,他想玩这东西他就要控制,别人拿它,他就哭、他就不高兴;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学来的,谁教他?占有一切人事物,这个意念跟行为也是俱生烦恼,我们要从这里断,你才是真正觉悟了。一切人事物,我们可以接触、可以享用,决定没有占有的心,你就会很自在,你没有痛苦。世间人痛苦哪里来的?得失,患得患失,痛苦。没有得失,那多自在、多快乐!不是不可以享受,可以享受,里头没有得失,那就得大自在。这是无始劫烦恼习气的根本,我们要断要从这里下手。宗门教下祖师大德都教给我们从根本修,根本在哪里?这就是根本。再看下面,第六尊天王:
【寂静光明眼梵王。得现一切世间业报相各差别解脱门。】
这里面特别是六道众生,六道众生都是『业报相』。相宗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业」无量无边,什么是业?我们要搞清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正在进行的时候,这是事,这些事影像落在阿赖耶识里就叫业。所以极其轻微动个念头,阿赖耶识就像一个档案室一样,已经列入档案那就是业。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打个妄想没事,打个妄想也造业了。阿赖耶识是档案库,不但这一生当中我们所造的业全有记录,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都在阿赖耶识里。所以阿赖耶识,不但是六道,也是十法界的总报主,相宗经论上说的。
这样多的这些业因到哪个受报?佛给我们讲,业因里头「强者先牵」,哪一个业因它的力量强大,它先受报。这里头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你烦恼习气很强;第二个是外缘诱惑,诱惑的力量很大,外面是缘,因遇到缘,果报就发生。虽有业因,外头没有缘,遇不到缘,这个业因种子永不消灭。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个种子受报的时候,受报以后它又造业,不是说我受报之后这个种子就没有了,没有这回事情,它继续不断造业。像我们得人身,人身是引业,过去生中我们修五戒十善,这个因引导我们到人道来投生,得人身。得人身这是果报,可是在受这个果报里面,我们又造无量无边的业,这个事情麻烦!就跟植物一样,种稻、种麦子,一粒种子下去,又不晓得生多少。无量劫来,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的,假如业习种子有体积的话,体积再小,尽虚空都容纳不下。佛这个话,我们想想是真的不是假的。好在这些业习种子没有形相,但是没有形相,它遇到缘,它会变出形相来。所以相分从哪里来的?相分从见分变现出来的。见相同源,同一个自证分,自证分就是我们一念自性,那才是真正宇宙万有的本体。这桩事情,唯有佛说得清楚、说得透彻。
因为一切众生,过去、今生造作的不一样,所以业报差别就不相等。这个差别的现象,在相宗里面称为满业。我们同得人身,同样的引业;得人身之后,我们相貌不相同,体质不相同,健康状况不相同,生活受用不相同,这是属於满业。满业这是讲,你过去修善,善业得福报;你造恶,那你就是得苦报。所以五戒跟十善有差别,五戒是引业,十善是满业;善跟戒一定要辨别清楚,虽然里面条目纲领大同小异。五戒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十善里面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但是善跟戒不一样,得业不相同,一个属於引业,一个属於满业。所以五戒一定要在三宝面前受,没有出家法师,自己在佛菩萨形像面前也可以受;一定在三宝面前,自己发愿要遵守,这是属於戒;善则不必。所以引业跟满业,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这就产生一切世间业报相,各个差别不相同。
他「得现」,比「得见」还要更进一层,见是见到这个事情,现是自己可以示现。唯有自己能示现,才能够真正度一切众生,才能示现随类化身。教化众生,一定要示现跟众生同样的身,还得要同样的业报,这个样子才能相应。现同样的身分,不同的业报,有时候还度不了人,帮不了忙,这种事情我们很清楚。像世间富贵人跟贫贱人,富贵人想帮助贫贱人,贫贱人一看到富贵人赶紧躲避,赶紧走了。那要怎样去帮助贫贱人?自己要化妆贫贱的样子跟他接近,他一看差不多,那一拍就合,就很谈得来。菩萨有这个智慧,这都是属於后得智、差别智,他用这个方法接近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他从这个地方得解脱,修行证果的。由此可知,我们要学习的,要学习帮助一切众生,知道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与一切众生相处只要掌握一个总原则: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无条件的帮助人,人家当然欢喜,愿意接受也非常感激你。帮助别人附带许多条件,人家虽然很困苦,没有法子的确需要你帮助,心里面不会尊重你,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充其量也表面应付你一下,不是真正的悦服,一定要无条件的帮助他。底下第七尊:
【普光明梵王。得随一切众生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解脱门。】
这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一切众生品类差别』,这句话就是我们现在讲,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这个差别很大。要想让这些不同的族群、这些大众,能够和睦融洽的生活在一起,这不容易。在这个世间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讲古圣先王,现在人讲大政治家,他们在世间建功立业,他建的什么功、立的什么业?就是调和不同的族群。他做成功了,他就是个成功的领袖,他做失败了,他也必定随之败亡,所以这是很不容易做的一桩事情,真正是大学问、大德能。『普光明梵王』他能做到,用我们世间人的眼光来看,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有本事、他有能力能够和合大众,能够调和大众。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是「於法自在,方能随类调生」。这句话提醒我们,於法自在,法是一切法,在一切法里面得自在,这不是凡人。怎样在一切法里头得自在?前面第一位大梵天王告诉我们,行净无染,就自在了。你能够调和大众,你决定是公平正直,绝对不会袒护任何一方;袒护任何一方,这个事情调伏不了。大公无私,你说的,每个不同意见的人他听了都服、都能相信,这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你自己要不是大公无私,你就做不到。念念为国家、为人民,没有一念为自己,你才能做得到。我们今天学佛,发心出家,更难得的我们遇到《大方广佛华严经》,才知道学佛要怎么学法。
世尊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调和印度那个社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以清净平等的心,把这个事情做好了。我们在经上看到,许多国王大臣都以佛为老师,做佛的学生。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宗教的领袖,也是以佛为老师,听佛的教诲,这就是今天大家所期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世尊当年在世,就把这个模式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在本经里面所看到,你现在在此地所看到不同的族类,这些诸天天王,都是许多宗教里面崇拜的主神,主要的神明。印度教里面崇拜的三位大神:第一个大梵天王,我们现在念的全是大梵天王;第二位那罗延天王,我们在经上也都读过;第三位是大自在天王。这是他们供奉的三位主要的神明,都在《华严经》上。小的神明就太多了,我听说有两万多,我们《华严经》上比它更多,他都能够融合,都能这么融洽,才晓得现在人所讲的多元文化教育,《华严经》真的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科书。多元文化的对象,就是全世界的人民,一切族群族类,一切宗教。
所以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我们要脱离宗教这个框架,走向大的教育。这个教育的对象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觉悟诸法实相,认识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跟自己是一体。他们有分别、有执著,他还在迷,跟我们一样,我们以前没有觉悟的时候也分别、也执著。我初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台湾基督教跟佛教辩论,我们辩赢了也欢喜鼓掌,哪个都是这样的,唯一遇到一个不一样的,章嘉大师。有一天我去看他老人家,我身上带了一本书,他看到了:你在看什么书?我说:我在看煮云法师写的一本《基督教与佛教的辩论》。他看到了,摇头!我就感到很奇怪,我说:人家毁谤我们、批评我们、攻击我们,我们辩答这应该的,煮云法师辩得很有理。大师不以为然,他说了一个比喻,他说:基督教像三岁小朋友,佛教是个大人,大人还会跟小朋友打架?这个说法说得好,你跟他打架的时候,你们两个一般大;三岁跟三岁会打架,三岁跟二十岁的人绝对不会打架。我们跟章嘉大师,真的是差一大截,这就看出不一样了。当时在我们佛教界所有法师,跟章嘉大师见解不相同,这个我们不能不佩服。所以像这些地方,我们就要学习。
普光明菩萨他得的法门,就正是我们现前所需要的。多元文化如何能够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同一个地区,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达到社会的和谐安定、繁荣兴旺,世界永久的和平,真正的和平,我们就学这个法门。学这个法门,清凉讲得好,我们首先的条件「於法自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怎样做到於法自在?必须断烦恼,必须要改习气,烦恼习气要除不掉,於法是决定不会自在的;还有私心,还念念要为自己,於法不自在。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佛法就是教化众生,你於法就会得自在。底下第八尊:
【变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净相寂灭行境界解脱门。】
清凉在这个地方给我们说,「佛身无相,等法性之清净,现而同化,为寂灭之行」,这个解释得非常之好。佛身无相,我们自己的身有没有相?给诸位说,也无相。一切众生心都是无相,无相之相叫实相,那是真正自己的德相。佛能随类现相,我们现在是随业现相,你们想想看,这里头很有味道。佛随类现相是随他、随众生,我们随业现相是随自己、随我;「我」就有业,随我就六道里搞轮回,随业现相,苦不堪言!佛,佛随众生现相,得大自在;众生有感,佛就现相,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虽现相也是无相,那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的实相,无相无不相之实相。所以佛说法,说而无说,佛现相,相而无相;无相现相,无说而说,一个道理。我们把这个意思会通了,你就会真学佛,你会真干,好处就太多了,真实利益。真实利益,有没有真实利益这个念头?没有,念头都没有。所以我们才意识到众生苦,众生可怜,众生愚痴!我们现在在众生位,非常幸运从这个地方得到讯息,我们想到许许多多众生没有这个机会,没有这么好运,没有看到《华严经》,没有听到《华严经》,我们能够遇到、能够接触,这多么幸运。
佛无论现什么样的相,现什么样的身,都跟法性相应,都跟一念自性相应,一念自性永远是清净的。我们跟佛的差别,我说得很多,就一念之间,一念之隔;他们是一念相应,我们是一念不相应。我们一念是跟妄识相应,他一念是跟自性相应;实际上,一念自性跟一念妄识是一桩事情,不二,一如。我们错在哪里?错在迷,归根结柢还是错在执著,我们执著识心,佛没有执著,生佛的差别关键就在此地。你要是真正透彻,才晓得破执著比什么都重要,执著不破永堕轮回,念佛念得再好,古人讲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没用处,也不能往生。所以我们要多想想,诸佛菩萨、古圣先贤所说的这些话,他的真正意思在哪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看第四尊:
【普云音梵王。得入诸佛一切音声海解脱门。】
他的法门并不难懂,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很相应,是以音声做佛事。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得入』,怎样入『佛一切音声海』,海是比喻。十方世界有许许多多众生,跟我们娑婆世界根性相同的,也就是耳根最利;对耳根最利的众生,就一定要以音声做佛事。海是比喻深广。入,怎样才能入?当然在华严境界里面,这个入就是要证得如来的境界。宗门里头常说的明心见性,见性就入了,不见性没入,见性就是法身大士,他们自行化他,可以跟如来果地上相应了。我们现在是凡夫,是业障习气很重的凡夫,凡夫不是不能作佛,问题就是在我们修学相不相应,这是关键之所在。
刚才有北京来的赵居士,他写了一个剧本,观世音菩萨的剧本,我叫他拿给济公游本昌,交给他去看,做参考。使我想到「入」字,怎么样把这个剧本演好?演员要入这个境界。所以一个演员一定是熟读剧本,彻底了解里面的剧情,变成剧本里头人物的化身,他就演好了,这很值得我们做参考。我们要把经讲好,你要讲《普门品》,你就要揣摩观世音菩萨,你自己能够契入境界,变成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那你《普门品》怎么会讲不好?你要讲《地藏经》,你自己要入地藏境界,变成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个经就讲好了。「入」,这个关键重要。演艺人员能够契入,变成剧中人的化身,我们讲经说法也是演艺人员,也是在舞台上表演,我们演得不像。怎么不像?剧本不熟。经本就是剧本,不熟,没入境界,不能做为经本里面这些主角、配角的化身,所以讲不好,做不好。佛在经上不知道讲了多少次,教导我们要为人演说,演就是表演,生活就是表演,工作也是表演,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表演。我们没有演好,我们上台也讲不好,原因就是没有入,入这个字是关键。怎么样能够契入?还是一句老话,要依教修行。了解剧本,就是佛经里面讲的深入义趣。这个经里面,我们也说过很多遍,一部经、一段经文、一句经文都具足「教理行果」,我们对於这四方面,都能透彻理解才能入。用什么方法入?清凉大师教给我们「信解行证」,就入了。然后,哪有讲不好的道理?不但讲得好,你也做得很好,你所做的就是一切众生的榜样,修学这个法门的好样子。
清凉在这一段给我们一个提示,「圆音随类,名音声海」。这个意思更广,比我刚才讲的要深广很多,圆是圆满而没有欠缺,随类是随众生的根机,这里面随类化身、随机说法都包括在其中。末后他这个提示很重要,「要无分别,方入佛声」。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证入,就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要无分别,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放下了,你就能契入境界。自己日常生活行为像佛,言语造作当然也像佛,可见得「无分别」三个字重要。为什么佛教我们无分别?诸位想想,分别是妄心,无分别是用真心,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需要分别,你才见到诸法实相,稍稍有分别它就起变化了。诸位要晓得,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时候,这个境界是什么?唯心所现。唯心所现的是一真法界,那个法界就是一念自性;青莲法师在《地藏经科注》,纶贯第一句就给我们说出来,那是一真法界。
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怎么回事?一念心性,这个话是真的,这是一体。才动分别,就变成十法界,就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为什么?一落分别是识,叫「唯识所变」,一真看不到,一真隐了,所变现的十法界、六道、无量法界现前了。所以你要真正做到无分别,你是住一真法界;住一真法界,你就将十法界、六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怎么回事情。你堕在十法界里面,堕在六道里面,你什么都迷惑了,别说一真、其他法界你不了解,就是现前自己住的这个法界也迷惑不清楚。十法界,我们这个人法界,我们对於人法界知道多少?自住现前的境界都一无所知,你怎么会知道天法界,你怎么会知道饿鬼法界、地狱法界?一无所知。所以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那个时候的见解是佛知佛见,不但音声是圆满,见圆满、听圆满,六根的作用没有一样不圆满。
我们今天对这个道理懂得了,决定没有怀疑,如何把这个境界变成我们自己的境界,这是我们当前第一个课题。这个课题还是夏莲老讲的话,要「真干」!不真干,永远做不到;一定要将佛在经典里面教给我们怎样做,我们照做。在做的时候,当然我们对这个理还没有透彻的理解,做的时候困难,困难在哪里?心理上的障碍,绝不是外头境界;外面境界是事事无碍,障碍是心理上的障碍。譬如布施,还有难舍,还有这个心;又疑虑,我布施之后我怎么办?这就是心理上的障碍。为什么有这个障碍?理事没透彻。可是理事要透彻,要不从事上去修,是永远没有办法透彻;等到我统统透彻我再来干,没指望了。诸位要记住,解行是相辅相成的,你放下一分你又多理解一分,多解一分又再更放下一分,它是相辅相成的。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果地,就是这个办法。
你们看看,菩萨、声闻、缘觉,这些人怎么修成的?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就是「看破、放下」,这四个字说绝了、说尽了。所以,你不放下怎么行?放下就是布施。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真布施,真干!真干的时候,他就有智慧,确实烦恼轻、智慧长。有智慧是更容易放下、更痛快放下、更欢喜放下,一丝毫的执著都没有。实在讲,放下是放下烦恼,五欲六尘是烦恼的根源,因为它,我们才生起贪瞋痴慢。所以外缘放下,贪瞋痴慢自然就减少;外缘断绝,贪瞋痴慢自然就没有了。为什么?它是相对产生的,这是相对法;相对法,那一边没有,这一边也没有了。如果你说:等到那一边没有,我才没有;那永远不会成就的,它永远存在的,所以必须自己主动的要舍弃一切。与法相应,这个法就是事实真相,它就相应了。所以「无分别」,这句话非常重要。这个无分别是心里确实没有分别,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无分别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佛知佛见,你看在《无量寿经》上,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阿弥陀是什么意思?无量觉,无所不觉,这是阿弥陀的意思。由此可知,清净平等觉就是无量觉,无所不觉,所以这才能够真正入佛的音声海。再看第五尊:
【观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忆念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方便解脱门。】
我们看梵王的德号,就知道他是修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修这个法门是以大慈悲为主,观音菩萨代表慈悲。慈悲的落实,就是要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一切苦难的众生。哪些众生最苦?六道,六道众生最苦。在六道里面,人道跟三途特别苦。但是佛在经上常说,所说的都是事实,六道众生唯有人道容易得度,容易得度是容易教化。天道生活环境好,福报大,忙著去享福,对於佛苦口婆心的教诫不太容易接受。三恶道太苦,生活环境太苦,对於佛陀的教诲也不容易接受。这是佛在经上所说的「富贵学道难,贫穷学道难」,这是真的。换句话说,容易接受佛教诲是小康之家,生活能过得去,苦难也多,就是苦多乐少,它还有乐;三恶道是只有苦没有乐。天人是只有乐没有苦,他那个苦,什么时候才觉得苦?快要命终的时候,五衰相现前,他感觉到苦了,那个时间不长。所以天人能够得度,多半是在五衰相现前的时候遇到佛菩萨,那个缘分好,但是大多数的天人不见得遇到,这是要跟佛菩萨有缘分。没有缘分,临终的时候哪里会遇到?所以菩萨示现成佛一定在人道,菩萨示现其他身分教化众生,那是六道里面都有,唯独示现成佛是决定在人道,道理就在此地。这也是表演给我们看,为什么其他道不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的身分,要在人间示现这个身分?告诉人身难得,人身可贵,可贵就是容易觉悟。苦多乐少,苦容易觉悟;乐,还有一点小乐,有时间去修道、去修行。
菩萨对於众生的状况非常清楚,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教化众生,能令众生现前得殊胜利益,一定要应机,所以观机是大学问,教化能不能收到效果,关键在此地。我们在《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也特别提示,观机重要。观机我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第二类是时节因缘,第三是他现前所居住的环境。人、时、处这三方面,我们都能看得很清楚,都能看得很明白,你的教化就契机,契机决定能够收到殊胜的效果。我们观机的能力比不上菩萨,菩萨能忆念,『得忆念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方便门』,这是我们做不到的。虽然做不到,但是要学习,到哪里去学?《华严经》就是很好的学处,这部经自始至终只要我们留意,细心去观察,细心去思惟。他们展现这么多的法门,每一个法门应一类的根机,如果这样多我们记不住,就可以像本经最后把它浓缩,归纳为五十三参,无量法门归纳到最后是五十三个法门,好记了,容易学。你看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怎样自行化他,这给我们做了参考。
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勤奋的在修学;勤学佛法,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为自己可以不学,我自己堕饿鬼、堕畜生,自作自受,与别人无关。可是我学佛法为众生,那就不一样了,我要是学不好众生受苦,我如果学好了众生得乐,这个意思完全就不相同。所以佛劝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为众生就是菩提心,为自己就没有菩提心。为众生,我一定要做;为自己可做可不做,自己早一天成佛、晚一天成佛无所谓,不在乎。可是为众生就不可以,我们早一天成就,众生早一天脱离苦难,我们早一天成就,一切众生少受一天罪,发这样的心,发这样的誓愿,就叫做发菩提心。
菩提心头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念念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众生受苦受难,水深火热,刻不容缓,我们怎么能够懈怠?只要自己勇猛精进,你就得一切诸佛菩萨威神的加持。为什么?一切诸佛菩萨都有这个弘愿,我们现在用这个身体帮助他落实,他怎么不欢喜?怎么不加持?他加持我们,就是他的慈悲,就是他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是我们自己的心愿,跟佛菩萨的心愿合而为一,这就感应道交。我们的心愿跟佛菩萨的心愿不一样,这就没有感应了。为什么不一样?早晨我们说过,自私自利,念念想著自己,想著自己的利益,跟佛菩萨就产生隔碍,就不通了。念念想众生,尽心尽力去做,刻不容缓,这个感应就不可思议。在新加坡,你们仔细观察李木源居士,为什么他能做?他没有私心,真的是念念为佛法、为众生,他没有想过他个人事情,这才有感应。道场,实在讲,也并没有多长的时间,发展这样迅速、这样殊胜,这是我们亲眼所见的。佛家三转法轮,这是作证转,李会长个人给我们作证转;居士林那个道场,道场也给我们做了证明。他能做得到,此地能做得到,诸位同学如果你们回去之后,你们也能做到,你们的道场也能做到,问题在你们肯不肯发心做。
法身大士「忆念菩萨教化众生一切方便」,那很容易,他对於时间、空间都没有障碍,所以一切都是现成的。大乘经上常说,如来五眼圆明,《华严》说十眼。又告诉我们,如来果地上具足十眼,菩萨也有十眼;这个菩萨是讲法身大士,从初住菩萨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都具足十眼,都没有障碍了,所有一切障碍都突破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这个境界。菩萨教化众生种种方便,完全是性德的流露,此地加个「忆念」,对我们讲的,哪里他需要忆念?我们说忆念,他只是随顺我们的分别而分别,随顺我们的执著而执著,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他能忆念亦非意,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
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没有别的,就一桩事情,教化众生。我们今天真正觉悟了,真正明白了,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苦难从哪里来的?人为的,不善心所造作变现出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教化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政治不能解决,经济不能解决,科技也不能解决,战争更不能解决,乃至於宗教也不能解决。所以如来示现教学,他是来帮助众生解决问题的,解决社会的疑难杂症,他这么来的。他是王子出身,他不继承王位,这就是说明,解决社会问题国王解决不了,政治解决不了。佛在当时,他的武功也不错,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也是一流的,他不去当将军,不去当元帅,军事解决不了。示现出家,来当一个义务社会教育工作者,能解决问题,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诸位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做一个伟大的人物,名实相符,什么样的行业才能做伟大人物?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在中国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也是个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你看孔老夫子两千多年来,多么受人尊敬,无论中国、外国,提到孔老夫子都肃然起敬,我们才恍然大悟。
所以佛家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那样的教化众生,不能教众生,那就不是学佛了。教,还要有成绩表现,光是教了,教了学生考试个个不及格,那也不行。化就是成绩,他变化了,你教他,他能够转恶为善,这就化了。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化是成绩,所以教了真有成绩;不能只教,学生交白卷,那个不行;一定要教得学生有成绩,这是教化众生。一切众生,那就是夫子所说的有教无类,不分类别,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只要肯学的什么人都教,老师的心决定是清净平等,决定没有厚此薄彼,如果有这样的心,那就不是好老师。菩萨是好老师,菩萨的心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那个心是好老师。
「方便」,这里面包含得很深很广,可以说无所不包。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对於这个学生,用最适当的方法。众生根性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用的适当方法都不相同,这个方法对他来讲非常有效果、非常合适,这叫方便。我们生在末法时期,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非常深重,福报很浅,善根福德因缘都不具足,遇不到好老师;遇到好老师,我们中国人讲福气;你没这个福气,这个时候怎么办?世尊非常慈悲,教我们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不可思议,没有好老师指导,你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一样成就。凡是成就的人,真心修学就能成就,夏莲居老居士讲的真干,真干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真干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句弥陀念到底,道理懂不懂没有关系,念到心地真正清净,佛菩萨就现前,阿弥陀佛就现前了。正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就成功了。忆是天天想,想阿弥陀佛,心里头念著阿弥陀佛,什么都不念了,专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了,专想阿弥陀佛,就会把阿弥陀佛想来。什么道理?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一切法从心想生。阿弥陀佛怎么来的?心里想来的。心里面想什么就变现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想生,所以你想佛,佛就现前。我早年读《观经》三福,那是搞了很长时间,我才悟到「深信因果」,我才明白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忆佛念佛是因,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果。极乐世界也是心想生的,华藏世界也是心想生的,十法界、六道都是心想生的。由此可知,心想是真的,能变能生,所有一切境界是所变所生。我们能够掌握到能变能生,你就得大自在;不懂这个道理,单单在所变所生里面要想求殊胜的果报,没这个道理。
所以菩萨见性了,一切都是性德的流露,他从这个地方证得解脱。此地「解脱」两个字,脱就是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因为这个经是大乘圆教一乘大经,它脱的水平决定是十法界,脱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所以这个地方「解」,就是解除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经上说三种烦恼,这三种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说法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我们这个说法,大家更容易懂得。所以一定要放弃一切执著,你要从这里下手。我常跟大家说,放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这个念头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学得来的。你看婴儿,几个月才晓得爬,他都有意思控制,他想玩这东西他就要控制,别人拿它,他就哭、他就不高兴;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学来的,谁教他?占有一切人事物,这个意念跟行为也是俱生烦恼,我们要从这里断,你才是真正觉悟了。一切人事物,我们可以接触、可以享用,决定没有占有的心,你就会很自在,你没有痛苦。世间人痛苦哪里来的?得失,患得患失,痛苦。没有得失,那多自在、多快乐!不是不可以享受,可以享受,里头没有得失,那就得大自在。这是无始劫烦恼习气的根本,我们要断要从这里下手。宗门教下祖师大德都教给我们从根本修,根本在哪里?这就是根本。再看下面,第六尊天王:
【寂静光明眼梵王。得现一切世间业报相各差别解脱门。】
这里面特别是六道众生,六道众生都是『业报相』。相宗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业」无量无边,什么是业?我们要搞清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正在进行的时候,这是事,这些事影像落在阿赖耶识里就叫业。所以极其轻微动个念头,阿赖耶识就像一个档案室一样,已经列入档案那就是业。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打个妄想没事,打个妄想也造业了。阿赖耶识是档案库,不但这一生当中我们所造的业全有记录,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都在阿赖耶识里。所以阿赖耶识,不但是六道,也是十法界的总报主,相宗经论上说的。
这样多的这些业因到哪个受报?佛给我们讲,业因里头「强者先牵」,哪一个业因它的力量强大,它先受报。这里头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你烦恼习气很强;第二个是外缘诱惑,诱惑的力量很大,外面是缘,因遇到缘,果报就发生。虽有业因,外头没有缘,遇不到缘,这个业因种子永不消灭。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个种子受报的时候,受报以后它又造业,不是说我受报之后这个种子就没有了,没有这回事情,它继续不断造业。像我们得人身,人身是引业,过去生中我们修五戒十善,这个因引导我们到人道来投生,得人身。得人身这是果报,可是在受这个果报里面,我们又造无量无边的业,这个事情麻烦!就跟植物一样,种稻、种麦子,一粒种子下去,又不晓得生多少。无量劫来,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的,假如业习种子有体积的话,体积再小,尽虚空都容纳不下。佛这个话,我们想想是真的不是假的。好在这些业习种子没有形相,但是没有形相,它遇到缘,它会变出形相来。所以相分从哪里来的?相分从见分变现出来的。见相同源,同一个自证分,自证分就是我们一念自性,那才是真正宇宙万有的本体。这桩事情,唯有佛说得清楚、说得透彻。
因为一切众生,过去、今生造作的不一样,所以业报差别就不相等。这个差别的现象,在相宗里面称为满业。我们同得人身,同样的引业;得人身之后,我们相貌不相同,体质不相同,健康状况不相同,生活受用不相同,这是属於满业。满业这是讲,你过去修善,善业得福报;你造恶,那你就是得苦报。所以五戒跟十善有差别,五戒是引业,十善是满业;善跟戒一定要辨别清楚,虽然里面条目纲领大同小异。五戒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十善里面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但是善跟戒不一样,得业不相同,一个属於引业,一个属於满业。所以五戒一定要在三宝面前受,没有出家法师,自己在佛菩萨形像面前也可以受;一定在三宝面前,自己发愿要遵守,这是属於戒;善则不必。所以引业跟满业,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这就产生一切世间业报相,各个差别不相同。
他「得现」,比「得见」还要更进一层,见是见到这个事情,现是自己可以示现。唯有自己能示现,才能够真正度一切众生,才能示现随类化身。教化众生,一定要示现跟众生同样的身,还得要同样的业报,这个样子才能相应。现同样的身分,不同的业报,有时候还度不了人,帮不了忙,这种事情我们很清楚。像世间富贵人跟贫贱人,富贵人想帮助贫贱人,贫贱人一看到富贵人赶紧躲避,赶紧走了。那要怎样去帮助贫贱人?自己要化妆贫贱的样子跟他接近,他一看差不多,那一拍就合,就很谈得来。菩萨有这个智慧,这都是属於后得智、差别智,他用这个方法接近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他从这个地方得解脱,修行证果的。由此可知,我们要学习的,要学习帮助一切众生,知道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与一切众生相处只要掌握一个总原则: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无条件的帮助人,人家当然欢喜,愿意接受也非常感激你。帮助别人附带许多条件,人家虽然很困苦,没有法子的确需要你帮助,心里面不会尊重你,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充其量也表面应付你一下,不是真正的悦服,一定要无条件的帮助他。底下第七尊:
【普光明梵王。得随一切众生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解脱门。】
这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一切众生品类差别』,这句话就是我们现在讲,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这个差别很大。要想让这些不同的族群、这些大众,能够和睦融洽的生活在一起,这不容易。在这个世间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讲古圣先王,现在人讲大政治家,他们在世间建功立业,他建的什么功、立的什么业?就是调和不同的族群。他做成功了,他就是个成功的领袖,他做失败了,他也必定随之败亡,所以这是很不容易做的一桩事情,真正是大学问、大德能。『普光明梵王』他能做到,用我们世间人的眼光来看,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有本事、他有能力能够和合大众,能够调和大众。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是「於法自在,方能随类调生」。这句话提醒我们,於法自在,法是一切法,在一切法里面得自在,这不是凡人。怎样在一切法里头得自在?前面第一位大梵天王告诉我们,行净无染,就自在了。你能够调和大众,你决定是公平正直,绝对不会袒护任何一方;袒护任何一方,这个事情调伏不了。大公无私,你说的,每个不同意见的人他听了都服、都能相信,这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你自己要不是大公无私,你就做不到。念念为国家、为人民,没有一念为自己,你才能做得到。我们今天学佛,发心出家,更难得的我们遇到《大方广佛华严经》,才知道学佛要怎么学法。
世尊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调和印度那个社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以清净平等的心,把这个事情做好了。我们在经上看到,许多国王大臣都以佛为老师,做佛的学生。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宗教的领袖,也是以佛为老师,听佛的教诲,这就是今天大家所期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世尊当年在世,就把这个模式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在本经里面所看到,你现在在此地所看到不同的族类,这些诸天天王,都是许多宗教里面崇拜的主神,主要的神明。印度教里面崇拜的三位大神:第一个大梵天王,我们现在念的全是大梵天王;第二位那罗延天王,我们在经上也都读过;第三位是大自在天王。这是他们供奉的三位主要的神明,都在《华严经》上。小的神明就太多了,我听说有两万多,我们《华严经》上比它更多,他都能够融合,都能这么融洽,才晓得现在人所讲的多元文化教育,《华严经》真的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科书。多元文化的对象,就是全世界的人民,一切族群族类,一切宗教。
所以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我们要脱离宗教这个框架,走向大的教育。这个教育的对象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觉悟诸法实相,认识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跟自己是一体。他们有分别、有执著,他还在迷,跟我们一样,我们以前没有觉悟的时候也分别、也执著。我初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台湾基督教跟佛教辩论,我们辩赢了也欢喜鼓掌,哪个都是这样的,唯一遇到一个不一样的,章嘉大师。有一天我去看他老人家,我身上带了一本书,他看到了:你在看什么书?我说:我在看煮云法师写的一本《基督教与佛教的辩论》。他看到了,摇头!我就感到很奇怪,我说:人家毁谤我们、批评我们、攻击我们,我们辩答这应该的,煮云法师辩得很有理。大师不以为然,他说了一个比喻,他说:基督教像三岁小朋友,佛教是个大人,大人还会跟小朋友打架?这个说法说得好,你跟他打架的时候,你们两个一般大;三岁跟三岁会打架,三岁跟二十岁的人绝对不会打架。我们跟章嘉大师,真的是差一大截,这就看出不一样了。当时在我们佛教界所有法师,跟章嘉大师见解不相同,这个我们不能不佩服。所以像这些地方,我们就要学习。
普光明菩萨他得的法门,就正是我们现前所需要的。多元文化如何能够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同一个地区,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达到社会的和谐安定、繁荣兴旺,世界永久的和平,真正的和平,我们就学这个法门。学这个法门,清凉讲得好,我们首先的条件「於法自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怎样做到於法自在?必须断烦恼,必须要改习气,烦恼习气要除不掉,於法是决定不会自在的;还有私心,还念念要为自己,於法不自在。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佛法就是教化众生,你於法就会得自在。底下第八尊:
【变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净相寂灭行境界解脱门。】
清凉在这个地方给我们说,「佛身无相,等法性之清净,现而同化,为寂灭之行」,这个解释得非常之好。佛身无相,我们自己的身有没有相?给诸位说,也无相。一切众生心都是无相,无相之相叫实相,那是真正自己的德相。佛能随类现相,我们现在是随业现相,你们想想看,这里头很有味道。佛随类现相是随他、随众生,我们随业现相是随自己、随我;「我」就有业,随我就六道里搞轮回,随业现相,苦不堪言!佛,佛随众生现相,得大自在;众生有感,佛就现相,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虽现相也是无相,那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的实相,无相无不相之实相。所以佛说法,说而无说,佛现相,相而无相;无相现相,无说而说,一个道理。我们把这个意思会通了,你就会真学佛,你会真干,好处就太多了,真实利益。真实利益,有没有真实利益这个念头?没有,念头都没有。所以我们才意识到众生苦,众生可怜,众生愚痴!我们现在在众生位,非常幸运从这个地方得到讯息,我们想到许许多多众生没有这个机会,没有这么好运,没有看到《华严经》,没有听到《华严经》,我们能够遇到、能够接触,这多么幸运。
佛无论现什么样的相,现什么样的身,都跟法性相应,都跟一念自性相应,一念自性永远是清净的。我们跟佛的差别,我说得很多,就一念之间,一念之隔;他们是一念相应,我们是一念不相应。我们一念是跟妄识相应,他一念是跟自性相应;实际上,一念自性跟一念妄识是一桩事情,不二,一如。我们错在哪里?错在迷,归根结柢还是错在执著,我们执著识心,佛没有执著,生佛的差别关键就在此地。你要是真正透彻,才晓得破执著比什么都重要,执著不破永堕轮回,念佛念得再好,古人讲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没用处,也不能往生。所以我们要多想想,诸佛菩萨、古圣先贤所说的这些话,他的真正意思在哪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