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104
请掀开经本,我们还从五十八面读起,这是一个段落,五十八面最后一行:
「复次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观一切众生根为说法断疑解脱门。净庄严海天王。得随忆念令见佛解脱门。最胜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无所依庄严身解脱门。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间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解脱门。乐寂静天王。得於一毛孔现不思议佛刹无障碍解脱门。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门观察法界解脱门。乐旋慧天王。得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无边劫常现前解脱门」,昨天讲到此地。今天我们继续看第八尊天王:
【善种慧光明天王。得观一切世间境界入不思议法解脱门。】
菩萨得到的法门,『观一切世间境界』,「一切世间」包括三种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前面讲得很多。这一切世间我们都晓得非常复杂,《华严经》自始至终为我们说明这些差异的现象,说得很多,而且会会几乎都有多次的重复,所以这部经我们从头到尾念一遍,这些印象都会很深,那就是重复多遍,这是世尊教学的善巧。在这种种不同意见当中,我们怎样去观察,才能够开智慧?这一切境界当中,有事有理,有性有相,有因有果,天台大师在《法华经》里面,将十如是展开为百界千如,那就是「观一切」的良好模式,我们得到他这个启示,就晓得如何观察世间。
现代科学家也善於观察,譬如太空物理学家宏观宇宙,观察宇宙无穷大,这是一种观法;量子力学家往小处去观察,观察一切事物无限小。所以今天的科技很明显的走上两个极端,一个是无穷大,一个是无限小。他们的观察不能说不敏锐,观察的结果也能够令一切人满意,可是为什么不能解决问题?就是此地讲,他为什么不能入解脱门?这一点我们学佛的同修不能不留意,他们再宏观、再微细的观察,没有把「我」舍弃掉,虽然观察到无我,我也不可得,但是意念没有舍弃,所以还是得不到解脱,依旧是凡夫境界,连个小乘须陀洹果都不能证得。
我说这个话,同修们要警惕,不能证果,此地讲不能入解脱门。此地这个解脱门高,不是普通,法身大士的解脱门。此地的解脱是十法界,脱离十法界,解除一切烦恼,这里面佛家常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脱离十法界这是高。最低的解脱是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最低。从初信到十信,华严会上还没有他们的地位,为什么?他们没有出十法界,不是法身大士,没有入一真法界,没有入华藏世界,这不算是真的解脱。可是佛告诉我们,证得小乘初果、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个人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的见惑,断八十八品的见惑是「解」;「脱」哪里?三恶道,这种人决定不堕三恶道。但是他没有离开六道,他在六道里面人间、天上,他轮转的范围就是这个范围,他不会堕三恶道。我们听了世尊这一番话,最重要的要相信世尊没有妄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所谓如语就是完全说的是事实真相,佛所说的并不增加一点点,也不缺少一点点,真相是什么,完全照事实说出,这叫如语。
我们想想,如果我们见惑还没有断,见惑里面第一个是身见,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这叫身见,也就是我执,这有我;有我当然就有我所有的,这个妄念就生起来。佛法里面的修证,最低的水平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有「我」你就有私心,你就有人我是非,你就有贪瞋痴慢,你就有三苦、八苦;换句话说,你就有六道轮回。所以证得初果的人,在大乘是证得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我们就称他作圣人。初果须陀洹,这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入流」,他入圣人之流,他不是凡夫。虽然现在还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但是距离脱离六道轮回是有一个期限,佛说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脱离了。诸位要晓得这叫「位不退」,三不退里这是位不退,决定不会再堕成凡夫。我们在一生修学过程当中,最低限度要证这个果位,你才算是有成就。
可是八十八品见惑不容易断,要以这个水平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修行人,在一生当中能够成就,那真的是太稀有,凤毛麟角。一般人怎么样?只能说在佛门里面跟诸佛菩萨结个法缘,如同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遇到佛法,也曾经像现前这样的修学过,但是没有拿到须陀洹的学位,还是流转六道。这个事情,我们在过去生中已经干了很多遍,甚至遍数已经数不清,这一次碰到了再干一遍。到什么时候我们才会真正觉悟,才会真正回头?难说!善导大师给我们讲,「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生生世世每一次真的是遇缘不同。如果遇缘殊胜,我们能把握机会,真的这一生就把这个事情办妥了。
如果修学其他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断烦恼才证菩提,几乎没有例外的。你断见惑,你证初果;你再将欲界思惑九品当中最重的前六品断掉,你证二果;再把其余断尽,证三果。三果不错,不再到欲界来,在四禅五不还天修行;到那个地方再去断色界、无色界。色界四禅,无色界有四种定,总共是八个天,天上分为八类,每一类里面有九品,八九七十二品,七十二品思惑都在四禅五不还天断尽,断尽了证阿罗汉果。这是见思烦恼解开,脱三界六道轮回,在佛法里面讲成就小乘阿罗汉;在华严这是圆教,圆教菩萨,佛给我们讲七信位的菩萨。七信上面还有八信、九信、十信,才到初住。七信以上,八信、九信、十信断的是尘沙烦恼。在十信位子里面,破一品无明,这就超越十法界。解脱的意思在此地,他把尘沙烦恼也解开,脱离十法界,这样才入一真法界,入解脱门;此地入解脱门是入一真法界。所以大家想想不容易。
可是法门里面有个特别法门,看你有没有缘分遇到,那就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一品烦恼都不要断,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往生的,见思烦恼没断;没断烦恼也能够进入一真法界,也能够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这个话说起来没人相信,所以净宗称为难信之法。我们听了就相信,这个奇怪,不可思议。一般照常理来讲,二乘不相信,菩萨不相信,为什么?找不到理由,你凭什么?凡夫一品烦恼不断,能够超越三界,能够超越十法界,没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难信,我们遇到了为什么会相信?佛告诉我们,这是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曾经学过这个法门,这一次接触到之后,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引起来,所以你能信,你不排斥;同时又得到诸佛如来本愿的加持;里面善根渐渐到成熟,外面得佛力加持,我们能信。虽然如是,如果自己无量劫来还有些恶习气,还有烦恼,这个烦恼习气自己要没有能力控制住,烦恼在捣乱,干扰我们的信愿,使我们在六尘境界里面依旧会起贪瞋痴慢,这个障碍很可能把这一生的机会又错过,那真是太可惜了。
因此,修学的缘就非常重要。缘里面,一个是善知识,你有缘遇到善知识,善知识提携帮助你,帮助你破迷生信,这个容易,说破迷开悟,那个难,那是差不多你自己根熟可以做到。善知识能够帮助你破迷开悟,给你讲经说法,你听了豁然大悟,明心见性,根熟了,熟透了。我们没熟透,还差一截,在这种情况之下,善知识他能帮助我们断疑生信。特别是净宗法门,我们果然具足信心,从信心里面生起愿心,这一生很可能就成就,这个成就的殊胜不可思议。如果善根差得太多,信心还是不能够建立,能够深信因果,畏惧恶道,断恶修善,也能够暂时不堕三恶道。你能够修善,能够持戒修善,来生可以保住人身,修得好还可以生到欲界天去享天福,这是暂时的小果。这一切世间种种这些情形,说之不尽,佛法所讲的只说一个大概,略说而已,必须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冷静的观察,你愈冷静,观察就愈清楚。所以有定功的人,无论看什么事情,比我们凡夫高明多了;也就是说你的心愈清净,你看得愈深愈广,随著你的清净心的浅深;清净心浅深就是定功的浅深,你看的深广不一样。这是讲观察一切世间境界。
观察要有结果,我们才真正能得到受用。观事,从事里面就看到理;观理,从理当中你就明白事,你就叫会观。你看到所有这一切事相,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你就不会观察,你怎么能得受用?你怎么能解决问题?更深的,观相见性,观性了相,通达一切法相,这是深的;这一层我们凡夫不容易做到。凡夫能够做到从事上明了理,悟了理,从理上能够明白事相,那就相当不错。与这个相类似,这是观察因缘果报,看到因想到果,看到果知道因,业因果报清清楚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自己对於这个境界决定不迷惑,智慧开了几分;虽然没有大彻大悟,小小悟处会常常有。
这里面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议,理事不可思议,性相不可思议,业因果报不可思议。「不思议」这一句话好,从我们初学人来说,我们绝对不能用思考想像来解释这些问题,你要用你的思考、你的想像来解决问题,会产生错误。懂得佛说不可思议,我们就不用思考,我们仔细观察,在观察之中保持自己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依这个原则你仔细去观察,这叫修观。宗门教下,这是修学的一个总纲领、总原则,这叫观照。如果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叫失照,你在修观的时候照失掉了。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有观没有照。我们每天面对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观察里面打妄想,依自己的妄想做标准,来判断一切人事物,於是产生错误,自己不晓得。科学家观察宇宙得不到解脱,原因也在此地,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这种过错,我们一定要避免,祖师大德真是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可惜我们没有把这些教训记住,没有认真的去做到。不能怪佛不慈悲,不能怪祖师善友不慈悲,讲得太多,在经上讲,不知道讲多少遍,祖师大德注疏当中也看得太多。我们看得很多,听得很多,就是很健忘,记不住,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旧习气、旧毛病依旧常犯,我们亏吃在这个地方。我们如果懂得不思议,懂得这句话,初学应该怎么做法?等到有一天豁然开悟了,理事、性相、业因果报全都明白,那个时候你也会跟佛一样说「不可思议」,这是你亲证的境界,不可思议。这个时候说不可思议,跟我们现在说不可思议,意思不一样,意思完全不相同。菩萨是从业因果报的观察,他得到解脱,他是用这个法门成就的。可见得修行真是门门通大道,关键还是世尊一句话,「微密观照」,还是这句话,我们一定要学习。第九位尊者:
【无垢寂静光天王。得示一切众生出要法解脱门。】
前面是观察业因果报得解脱,这尊天王是从教学当中得解脱。法门无量无边,『出要』两个字很重要,无量无边法门你要掌握不到这两个字,你就没有办法出离三界六道,往上那更不必说;不但三界六道你不能出,三恶道都不能够离开,所以「出要」两个字是关键。我们抓到一门,这一门真正能够帮助我们出离六道轮回,出离十法界,这对我们是最重要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在理论上讲都是出要法门,在根机上讲各个不相同。正如同咱们生病要吃药,药铺里每一味药都是良药,都能够治人的病痛。这种常识我们有,我们生病了,不敢随便吃药,为什么?怕吃错药,吃错了。吃错了药,不但病不能好,可能还要送命,这个常识我们晓得。法门亦复如是,法门就是良药,如果你要是修错,药吃错我们身命送掉,法门修错法身慧命可耽误掉,原因在这个地方。所以法要契机,就好像药要用得妥当,要对症。药对症,法契机,是一个道理;药对症就药到病除,法契机这个人修学立刻就证果、就开悟。因此,讲经说法不能疏忽契机这个道理。
诸位同学你们在此地学经教,李炳南老居士早年为了帮助初学经教的同学们,编了一个小册子《内典讲座之研究》。这里面最重要是教我们,自己修学要契机,契自己的机,我们这一生修学才会有结果,才会有成就。讲经说法是帮助别人,要契大众之机,这样则功不唐捐。功不唐捐是古人的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讲,你的功夫没有白费,你的时间、你的精力用得有价值、有意义、有收获,不至於白费。所以,观机就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一块修学,我常常提醒同学们,我们可以参考古人的注解,决定不能依照古人的见解来讲,为什么?我们面对著大众,这些大众是现代人,不是古人;用古时候方法来讲,虽然没讲错,祖师讲的,是没讲错;唐朝祖师是对唐朝人讲的,不是对我们现代人讲的,相去差不多一千年,这一千年有多么大的变化?这就不契机了。
我们可以参考他,参考他什么?他在那个时代怎么讲法。你多看看这些注解,汉朝人的注解,汉朝这些祖师大德他们讲经说法他怎么说,唐朝这些人他又怎么说;最好看同一部经,你很明显的能看得出来;你再看看宋朝人怎么说,明朝人怎么说,清朝人怎么说,我就开悟现在应该怎么说法,你就明白了。我们今天如果拿唐朝的注解照说,那现在的对象是唐朝人,他才契机;我拿清代祖师大德注解来讲,座下是清朝人才行。你要不懂得这个原理原则,你怎么能做到契机?不契机,佛说这是闲言语,说了等於没说。为什么?人家听不进去。纵然听懂了,在现在生活上用不上,佛法是要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问题。所以经典没有变,字没有两样,讲法要不一样,佛经是活的,不是死的,正因为如此,它超越时空,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现代人所谓是真理。
我们要深深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义趣,也就是说掌握到「出要」。如果你的智慧开了,给诸位说,门门都是出要;智慧没有开,只有一门出要,其他门你都出不去。这是诸佛如来大开方便之门,这就是净土持名念佛法门,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无论什么样的根性,遇到缘还都能成功,稀有难逢。我们烦恼业障再重,只要你信,只要肯去,没有一个去不了的。你说我不认识字,我不会读经,不要紧,只要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功,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很多。一句阿弥陀佛,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念掉,他就相应,往生的瑞相往往比通宗通教的这些大德还要殊胜很多。这个法门是世尊给我们选择的,世尊在《大集经》里,为我们后世众生普遍授记,「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禅定成就,末法净土成就」,这几句话是佛为后世众生普遍授记,你说多殊胜!我们不取这个法门,取其他法门,那就得看根性;换句话说,你要懂得观机,你在其余大乘法中也能够抓住出要,来帮助他们。这个出要,说老实话,没有净土那么样的究竟。净土的出要是出十法界,不仅是横超三界,横超三界是讲出六道轮回,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所以实际上超越十法界,这是无比的殊胜稀有。不是净宗的根机,你要想什么方法去催化他,把他变成净土根机,这是高明的手法。没有这个能力,要观察他的根机,帮他最低程度的解脱,最低程度的解脱就是劝善规过,说明六道的由来,业因果报理论与事实的真相,劝导他断恶修善、深信因果,他能够脱离三恶道,生得人天善道。实在讲,我非常客观的来观察,只能做到此地。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里面,他说这是「於著相得解脱」。这句话你要不留意很难懂,如果你细心去体会,你会恍然大悟。他说的是什么?就是说念佛法门。一切法门著相不会解脱,净土法门著相能解脱。著什么相?著阿弥陀佛的相,著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相。其他的相可著不得,你如果著其他的相,你就没有办法解脱了。这个地方『得示』,示是开示、显示,「一切众生出要法」,就是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这个法门。末后这一尊:
【广大清净光天王。得观察一切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
这个法门比前面要难得多。前面是专指净宗,法门虽然很容易修学,快速稳当成就,缘不容易遇到;彭际清居士所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这一天居然在此地遇到,要知道这个因缘是很不容易遇到;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都是说真话。怎么会遇到?诸位同修善根福德因缘感应而现前的。我们这个地方建讲堂、建念佛堂、建弥陀村、建佛学院,得三宝的加持,进行得很顺利。李木源居士念念祈求三宝保佑,希望弥陀村早一天建成,他刚才还说如果建得太晚,好多念佛的同修都已经往生了。当然这么多同修在这里念佛往生,我想他们往生不会那么快,一定等弥陀村建好了,在弥陀村里面往生,做示范、做表演,那个影响力就更大、更不可思议。所以功夫已经成就可以往生,希望你们多住几年,广度众生,所以这个缘分非常之稀有。
这尊菩萨,这是以种种善巧方便,恒顺众生,应机说法,都能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才叫入佛法。『入佛法』三个字怎么讲法?你要先懂得佛法两个字的意思;法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佛是觉的意思;佛法两个字,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真实、正确、完全没有错误的觉了一切法,这叫佛法。「入佛法」,可见得你已经觉了,你已经通达一切法,这才叫入佛法。佛法要怎样才能入?要智,你没有智,怎么会觉悟?佛这个字,诸位看看经典里面的解释,细细的说,佛这个字里面具有智慧、觉悟两个意思,智慧是能觉,觉悟是所觉。智慧里面又说作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觉里面也说为三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一般在佛法解释「佛」这个字的意义。由此可知,「入佛法」,你的教学确实有了成就、有了成绩,你教学真有了成绩,学生开悟了,成就学生的智慧。成就学生什么智慧?根本智、后得智,成就学生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才叫入佛法。所以此地入佛法的水平很高,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普通境界。
佛法的教学难,佛法教学跟现代社会教学不一样。我们看看前清没有佛学院,也没有佛学班,佛教里面办佛学院、办佛学班,民国年间才有。也有不少热心的大德们,在家、出家都有,他们办学有没有办成功?没有。怎么说没有?佛学院、佛学班里面,没有修行证果的人,成就是以证果为标准,没有修行证果的人。只培训一些佛学的学者,佛学家,佛学博士,这不是证果,还是凡夫,不算成就。这桩事情,从前演培法师倒明白;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楞严经》,那一次到香港住的时间久一点,住了四个月,遇到演培法师,他知道我在那里讲经,也很欢喜。有一次我们在一块旅游,我陪他。他很想在香港找徒弟,有不少居士们介绍,介绍这些想跟他出家,都是大学生,他听了说:学历太高了。他说:法师,你要什么样的学历?他说:我只要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就好了。他说:人家收的都是大学生,都是硕士、博士,你为什么收这么低的?因为我本身就是这样的。你们想想他这个话的意思,他说这个话用意究竟在哪里?为学跟为道不同,老子说得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先哲的话说得不错。
谈到讲经,他是个讲经的法师,那时我们不少法师在一起,他说:现在讲经的法师,哪一个是佛学院毕业出来的?他指著我:包括你在内。确实我们都没有念过佛学院,都不是佛学院出来的。这是说明现在佛学院,多半采取社会一般教育这个模式来办学,也分科、也分系,一个学年,一个学期,学多少门功课,把佛法当作普通学校来办。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还是凡夫,他们能够得到佛学的知识,不是佛经讲的智慧;他读的是佛经的知识,没有佛经讲的智慧,所以他解决不了问题。什么问题?本身的烦恼不能解决。再说到极处,本身的生死不能解决,反而不如一个念佛堂的老太婆,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临终站著走的,差远了!一个念佛就作佛去了,一个当法师讲经说法还要搞六道轮回,还要堕三途,怎么能比?这一点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
古来祖祖相传,教学的方法是怎么教的?从前培训讲经的法师没有特别,就是在听经当中去选拔。今天老和尚在这里讲一座经,你们想学讲经的可以跟老和尚说明,我想学,老和尚点头,行,明天你复讲;今天听了明天你复讲,复讲老和尚听。你能讲得下来,继续叫你讲,一部经从头到尾复讲一遍,讲得不错,这样就把你提出来,是从这个地方选拔的。选拔讲经的法师,法师本身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德行,德行是讲根本,孝亲尊师,这是基本条件;第二个你要有记忆的能力,听了一堂经,至少要能记得六、七成,明天才能讲,你要准备写讲稿来不及,所以要有很好的记性;第三个条件,你要有相当理解的能力,有这三个条件就行。你能记得住,不能理解,不行,你能够理解。所以上台讲演,确实是复讲,叫复小座,都是从复小座里面训练出来的。
复小座并不要你完全把老师所讲的统统照样讲一遍,不是这个意思;统统照样讲一遍,现在的录音机是最好的,哪个人也比不上。是要通过你的理解,用你自己的言语说出来,你才能成就。所以记老师的,不要记老师的一句一句话,记老师讲经整个的纲领、段落、层次,你把这个记住、掌握就行了;用不著记他一句一句,那个罗嗦,那个人学不出来。你听了之后,你能够把它听出一个头绪,它的纲领,它的段落、层次、脉络,你把这个搞清楚,你能够理解,然后你自己把这段经文说出来。这样的人不多,就是具备这个能力的人不多。中国弘法人才,自古以来代代相传都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最初的祖师爷是谁,你们知不知道?阿难尊者。阿难尊者,世尊灭度之后结集法藏,他出来复讲;阿难尊者是怎样掌握,我们要晓得。所以复小座,阿难尊者是祖师爷,以后代代相传。
我也是这个方法学到的。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我复讲一部经,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用了三年的时间。李老师每一个星期讲一次,他是星期三讲,我第二天晚上复讲。他三年这部经讲完,我也是三年,这部经复讲圆满。我第二遍就在台北市讲,这部经过去我大概讲过六、七遍,这样学才能学得出来。我学得很轻松,什么原因?李老师一个星期讲一遍,我就很轻松了;如果天天讲,那很吃力,他一个星期讲一遍。我的预备我是看古人注解,我同时看两、三种注解,两、三种注解以一种为主。那是李老师教我,用圆瑛法师的讲义为主,为什么?圆瑛法师是近代人,依他的讲义为主。我是先看,譬如说李老师这个星期三要讲这一段,我这一段要看很多遍。第二个注解也算是现代人,孙仲霞居士的《楞严直解》,第三种注解是交光法师的《楞严经正脉》。我大概是圆瑛法师的讲义会看三、四遍,《直解》看一遍,《正脉》看一遍,然后我就听李老师讲,他怎么讲法。因为他也是参考这几种书,他也是主要参考圆瑛老法师的注解,我先看了之后再看他怎么讲。我不注重他讲的那些内容,我著重他讲的方法,所以我们学东西学活的,不学死的。这套方法学会,好像数学公式,怎么代就活用,方法学会,什么经我们拿到手都没有问题了。所以《楞严》是下了苦功,很彻底、认真的学习。我学《华严》就简单,我只听一卷,这一卷听下来,那八十卷我都会了,无需要再听。
所以听经要会听,学习要善学,我们在短的时间当中掌握到纲领、掌握到原则,一句一句话学那就太难,那怎么能教得会?可是要具备这个能力不容易,而这个能力真正的基础,给诸位同学说就是尊师重道。印光大师讲的一点都不错,「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同样一个老师,教我们二十多个学生,大家在一起上课,每个学生所得的利益不相同,所悟入的浅深不一样,你要问问,那是什么原因?对老师、对法门诚敬的心不一样,所以他得的法、他的成就也就不一样,这真正是关键,真正懂得的人实在不多。我们具足十分的真诚恭敬,纵然十分的利益得不到,六、七分的利益是准得到;如果你只有五成的恭敬心,实在讲你能得到的利益是二、三成;对於佛法、对於老师只有三分的恭敬心,可以说你什么都得不到,道理在此地。
无论修学,无论帮助别人,要以「入佛法」为标准,也就是要帮助他们觉悟,要帮助他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要从初学逐渐把境界向上提升,帮助他入更深的一个层次。面对一切众生,面对种种善巧方便,是要有很大的耐心,有很大的爱心,这是佛法讲的大慈大悲。慈能与乐,与乐是帮助他开悟;悲能拔苦,帮助他脱离生死轮回,这是悲心。你没有一个真正护念众生的心,关怀众生的心,爱护众生的心,帮助众生的心,这个事情就做不成功了。《地藏经》上讲得很好,「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你对他好心,他误会你是恶意,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太多太多,连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都不例外。僧团里面的学生六群比丘、提婆达多,世尊对他大慈大悲,平等的关怀爱护,他们错解了佛的意思,跟佛做冤家、做对头,这是僧团里面的。所以今天我们僧团里面出了问题,有什么希奇?释迦牟尼佛在世就表演。僧团以外的在家二众当中出问题就更多,某某居士在法师会下听经多少年,现在他信基督教,现在他在毁谤佛教,自古以来也很多。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人去学外道,反过来谤佛、谤法,多得是。这就是说明种种众生,种种根性习气不相同,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在里面,外面遇到这些恶缘他就变质了。
所以老师对学生的爱护,防止外缘的干扰,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今天不容易做到,古时候保守的社会比较方便,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每个人都不愿意受人的约束。你仔细去观察,现在的小孩不愿意接受父母的约束,现在的学生不愿意受老师的约束,他要自由,那有什么法子?所以现代的众生比从前的众生难教,我们必须知道。在这个状况之下,我们懂得,我们要学佛菩萨,现身说法,永无间断;但是对於听法的人,对於修行的人,决定不能有丝毫的要求。你听懂了,你喜欢做,你怎么做。为什么?他不接受约束,愈是约束严,愈容易引起反抗,不但教不好学生,自己还生烦恼,自己一生烦恼,清净心失掉,那真叫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有智慧保住自己身心清净,念念与弥陀相应,决定得生净土。先要把自己保住,脚跟稳住,然后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稳住脚跟,就是绝不干涉别人,你懂得这个道理就好了;绝不对人,不要说过分的要求,任何要求都不可以,我们才身心清净。现前这个社会,要用儒家的话来讲,真叫乱世,要懂得处乱世之道。与一切人结善缘,绝不结恶缘,平等清净爱护众生,帮助众生。爱护帮助还要随他的性质,他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能劝就劝导,劝不能超过三次,超过三次就变成冤家对头;一次不接受还可以劝第二次,第二次不接受不要再劝,再劝就惹麻烦了。那怎么办?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合掌令欢喜」,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阿弥陀佛」就好了。你这一生不能得度还有来生,这一次机会失掉还有下一次,慢慢来,时间是无量劫。我们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在这个大时代当中,靠人,人家已经不给你做靠山,唯一的方法是自己觉悟,自己修,自己度。
今天这个机缘稀有难得,诸大菩萨聚集在新加坡,诸上善人聚会在这个地区,这是稀有难逢的缘分。我们遇到了要珍惜这个缘分,把这个缘分促成,不但成就自己,也成就许许多多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应当怎么做法?要到这个讲堂来听经,到这个讲堂来念佛,就是自行化他。我们自己来听经、念佛,自己得利益,庄严道场,做道场的影响众,让初学的人,让没有学佛的人,听到这个道场的庄严殊胜,他们生起恭敬心,生起信心,你就度了他,你就帮助他了。很多人不晓得,我在家里听经就好了,何必到这里来?家里听经是自利,不能利他,到这里来听经是自利利他,利他的功德超过自利。大慈菩萨所讲,你能够利益两个人,比你自己精进;你能够利益十几个人,影响到十几个人,你的福德就无量;你能够影响几百人,甚至於几千人,你就是菩萨;如果你影响超过一万人以上,大慈菩萨说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大慈菩萨偈语很好,茗山老法师来天天给大家写字,明天我拿来请他写一张,供养我们居士林。我们可以拿他这个墨宝来影印,影印之后每一个同修都可以拿到家里去,勉励自己修学真实功德。修真实功德还要缘分,如果这里没有居士林,没有净宗学会,没有这个道场,你想修都修不到,没地方修。可见得想修福,还是有福之人,没有福报之人想修福都修不到。这是讲到度众生有一个标准,有个水平,一定要帮助众生入佛法。这里头意思浅深,诸位细细去思惟,细心去体会,才能够真正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悟有不同的层次,苦乐也有不同的差别。长行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接著下面是偈颂,偈颂前面有说偈仪,我们念一念:
【尔时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众。而说颂言。】
这是第四禅,第四禅凡夫有三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承佛威力』是谦虚,他能够说法,能够说偈赞佛,是佛力加持的,表示自己没有这个智慧德能。这个谦敬态度,我们一定要学习。古大德是自己的东西也不敢说是自己的,说成是老师的。孔老夫子在中国这两千年来,哪一个不尊称他是大圣人?可是孔老夫子自己,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自处?他告诉大家,他是「述而不作」。述是什么?说别人的,没有自己的东西,他所说的、他所教导的,是从前圣贤人所讲的,不是自己的创作,显示出一丝毫骄慢的心都没有,谦诚恭敬。佛门教导也是如此,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不能学现在的时髦,现在自己稍稍有一点点本事,值得骄傲!完了,值得骄傲就没有了。所以要谦虚。
我们看译经,译经的常识诸位都知道,我们在经题里面看到,像这部经,唐朝罽宾国沙门实叉难陀译。实际上翻译的人很多,参与译经的工作,那些名字不能列出来,要列出来太多了。只用一个人做代表,这个代表的人物是当年译经法会的主席,用他做代表。在中国译经史里面,规模最大是鸠摩罗什的道场,总共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师规模更大,有六百多人,唐朝时候,是很大规模的译经院。这里头分工合作,经译成了以主席的名义来发表,他负责任,对翻译负责。也有少数没有参加翻译,他也担任这个名义,像《楞严经》这是很特殊的。一号,老和尚要为我们讲《楞严》,他讲十天,我看到今天讲义印出来,他不是讲全经,是取当中的一段。这部经译经的法师般剌密帝,那一段历史很令人感动。《楞严》在印度那个时候是国家的国宝,不准流通出去,所以那个时候印度人吝法,到现在印度佛法没有了。不可以吝法,佛法要传遍十方,利益九界众生,怎么可以珍惜不让别人看?这是秘笈、法宝,别人不能看。所以得这种果报,因缘果报我们都看得很清楚。
佛法一定要流通,我们看到现在,有很多佛门的著作,版权页:「版权所有,不准翻印」,这就是吝法。他这个著作流传在世间,他能往生,能作佛吗?不能,死了以后到阎罗王去报到,阎罗王判他的刑,版权页是铁证,赖不掉的。这是你的著作,你后头不是印「版权所有,不准翻印」吗?麻烦大了!照我们一般常识来说,这是堕阿鼻地狱,什么时候他才能出来?这个世间,他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一本都没有,他才能出离。如果还有一本,人珍惜把它收藏在图书馆,糟了!他什么时候才能出头?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古大德流通的东西,后面都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哪有心量这么小,只求自利,不能利他,口口声声要度化众生,还要版权所有,不准你翻印,你怎么度化?这些地方不是细事,我们要懂得。
「承佛威神」,没有傲慢,把功劳推到佛那边,推到老师那边。『普观一切』,普观一切也是谦敬的表现,表示没有偏心,这个意思好。不偏在某一边,代表这个团体的全体,不是代表这个团体某一些利益的人,他代表整个四禅天。四禅天里面福报也有大小不相同,福报小的少广天,福报大一点的无量广天,福报最大的广果天,他并不代表某一部分,他代表全体。所以普观一切,这都是我们要懂得的。我们今天学佛,学佛就是学明白人,学个懂事懂理的人,我们出门是代表整体的佛法;虽然我们是净宗,如果说只代表净宗,错了,我们代表全部全体的佛法。我们利益的是一切众生,不是某一个局部的。这一切众生缘不相同,住在新加坡近,方便,近水楼台;其他外面地区就比较远,没这么方便,这是缘不同。而我们利益众生的心决定没有差等;决定不是我们偏向新加坡这个地区,其他地区就不闻不问,这错了,没有这个道理,决定是平等的,这是普观一切。如果我们用《无量寿经》的经题来说,承佛威力是清净心,普观一切是平等心,诸位想想看这个意思,这样才能够圆满,这是说偈仪中的一点意思。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我们还从五十八面读起,这是一个段落,五十八面最后一行:
「复次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观一切众生根为说法断疑解脱门。净庄严海天王。得随忆念令见佛解脱门。最胜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无所依庄严身解脱门。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间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解脱门。乐寂静天王。得於一毛孔现不思议佛刹无障碍解脱门。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门观察法界解脱门。乐旋慧天王。得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无边劫常现前解脱门」,昨天讲到此地。今天我们继续看第八尊天王:
【善种慧光明天王。得观一切世间境界入不思议法解脱门。】
菩萨得到的法门,『观一切世间境界』,「一切世间」包括三种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前面讲得很多。这一切世间我们都晓得非常复杂,《华严经》自始至终为我们说明这些差异的现象,说得很多,而且会会几乎都有多次的重复,所以这部经我们从头到尾念一遍,这些印象都会很深,那就是重复多遍,这是世尊教学的善巧。在这种种不同意见当中,我们怎样去观察,才能够开智慧?这一切境界当中,有事有理,有性有相,有因有果,天台大师在《法华经》里面,将十如是展开为百界千如,那就是「观一切」的良好模式,我们得到他这个启示,就晓得如何观察世间。
现代科学家也善於观察,譬如太空物理学家宏观宇宙,观察宇宙无穷大,这是一种观法;量子力学家往小处去观察,观察一切事物无限小。所以今天的科技很明显的走上两个极端,一个是无穷大,一个是无限小。他们的观察不能说不敏锐,观察的结果也能够令一切人满意,可是为什么不能解决问题?就是此地讲,他为什么不能入解脱门?这一点我们学佛的同修不能不留意,他们再宏观、再微细的观察,没有把「我」舍弃掉,虽然观察到无我,我也不可得,但是意念没有舍弃,所以还是得不到解脱,依旧是凡夫境界,连个小乘须陀洹果都不能证得。
我说这个话,同修们要警惕,不能证果,此地讲不能入解脱门。此地这个解脱门高,不是普通,法身大士的解脱门。此地的解脱是十法界,脱离十法界,解除一切烦恼,这里面佛家常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脱离十法界这是高。最低的解脱是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最低。从初信到十信,华严会上还没有他们的地位,为什么?他们没有出十法界,不是法身大士,没有入一真法界,没有入华藏世界,这不算是真的解脱。可是佛告诉我们,证得小乘初果、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个人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的见惑,断八十八品的见惑是「解」;「脱」哪里?三恶道,这种人决定不堕三恶道。但是他没有离开六道,他在六道里面人间、天上,他轮转的范围就是这个范围,他不会堕三恶道。我们听了世尊这一番话,最重要的要相信世尊没有妄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所谓如语就是完全说的是事实真相,佛所说的并不增加一点点,也不缺少一点点,真相是什么,完全照事实说出,这叫如语。
我们想想,如果我们见惑还没有断,见惑里面第一个是身见,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这叫身见,也就是我执,这有我;有我当然就有我所有的,这个妄念就生起来。佛法里面的修证,最低的水平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有「我」你就有私心,你就有人我是非,你就有贪瞋痴慢,你就有三苦、八苦;换句话说,你就有六道轮回。所以证得初果的人,在大乘是证得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我们就称他作圣人。初果须陀洹,这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入流」,他入圣人之流,他不是凡夫。虽然现在还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但是距离脱离六道轮回是有一个期限,佛说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脱离了。诸位要晓得这叫「位不退」,三不退里这是位不退,决定不会再堕成凡夫。我们在一生修学过程当中,最低限度要证这个果位,你才算是有成就。
可是八十八品见惑不容易断,要以这个水平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修行人,在一生当中能够成就,那真的是太稀有,凤毛麟角。一般人怎么样?只能说在佛门里面跟诸佛菩萨结个法缘,如同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遇到佛法,也曾经像现前这样的修学过,但是没有拿到须陀洹的学位,还是流转六道。这个事情,我们在过去生中已经干了很多遍,甚至遍数已经数不清,这一次碰到了再干一遍。到什么时候我们才会真正觉悟,才会真正回头?难说!善导大师给我们讲,「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生生世世每一次真的是遇缘不同。如果遇缘殊胜,我们能把握机会,真的这一生就把这个事情办妥了。
如果修学其他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断烦恼才证菩提,几乎没有例外的。你断见惑,你证初果;你再将欲界思惑九品当中最重的前六品断掉,你证二果;再把其余断尽,证三果。三果不错,不再到欲界来,在四禅五不还天修行;到那个地方再去断色界、无色界。色界四禅,无色界有四种定,总共是八个天,天上分为八类,每一类里面有九品,八九七十二品,七十二品思惑都在四禅五不还天断尽,断尽了证阿罗汉果。这是见思烦恼解开,脱三界六道轮回,在佛法里面讲成就小乘阿罗汉;在华严这是圆教,圆教菩萨,佛给我们讲七信位的菩萨。七信上面还有八信、九信、十信,才到初住。七信以上,八信、九信、十信断的是尘沙烦恼。在十信位子里面,破一品无明,这就超越十法界。解脱的意思在此地,他把尘沙烦恼也解开,脱离十法界,这样才入一真法界,入解脱门;此地入解脱门是入一真法界。所以大家想想不容易。
可是法门里面有个特别法门,看你有没有缘分遇到,那就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一品烦恼都不要断,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往生的,见思烦恼没断;没断烦恼也能够进入一真法界,也能够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这个话说起来没人相信,所以净宗称为难信之法。我们听了就相信,这个奇怪,不可思议。一般照常理来讲,二乘不相信,菩萨不相信,为什么?找不到理由,你凭什么?凡夫一品烦恼不断,能够超越三界,能够超越十法界,没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难信,我们遇到了为什么会相信?佛告诉我们,这是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曾经学过这个法门,这一次接触到之后,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引起来,所以你能信,你不排斥;同时又得到诸佛如来本愿的加持;里面善根渐渐到成熟,外面得佛力加持,我们能信。虽然如是,如果自己无量劫来还有些恶习气,还有烦恼,这个烦恼习气自己要没有能力控制住,烦恼在捣乱,干扰我们的信愿,使我们在六尘境界里面依旧会起贪瞋痴慢,这个障碍很可能把这一生的机会又错过,那真是太可惜了。
因此,修学的缘就非常重要。缘里面,一个是善知识,你有缘遇到善知识,善知识提携帮助你,帮助你破迷生信,这个容易,说破迷开悟,那个难,那是差不多你自己根熟可以做到。善知识能够帮助你破迷开悟,给你讲经说法,你听了豁然大悟,明心见性,根熟了,熟透了。我们没熟透,还差一截,在这种情况之下,善知识他能帮助我们断疑生信。特别是净宗法门,我们果然具足信心,从信心里面生起愿心,这一生很可能就成就,这个成就的殊胜不可思议。如果善根差得太多,信心还是不能够建立,能够深信因果,畏惧恶道,断恶修善,也能够暂时不堕三恶道。你能够修善,能够持戒修善,来生可以保住人身,修得好还可以生到欲界天去享天福,这是暂时的小果。这一切世间种种这些情形,说之不尽,佛法所讲的只说一个大概,略说而已,必须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冷静的观察,你愈冷静,观察就愈清楚。所以有定功的人,无论看什么事情,比我们凡夫高明多了;也就是说你的心愈清净,你看得愈深愈广,随著你的清净心的浅深;清净心浅深就是定功的浅深,你看的深广不一样。这是讲观察一切世间境界。
观察要有结果,我们才真正能得到受用。观事,从事里面就看到理;观理,从理当中你就明白事,你就叫会观。你看到所有这一切事相,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你就不会观察,你怎么能得受用?你怎么能解决问题?更深的,观相见性,观性了相,通达一切法相,这是深的;这一层我们凡夫不容易做到。凡夫能够做到从事上明了理,悟了理,从理上能够明白事相,那就相当不错。与这个相类似,这是观察因缘果报,看到因想到果,看到果知道因,业因果报清清楚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自己对於这个境界决定不迷惑,智慧开了几分;虽然没有大彻大悟,小小悟处会常常有。
这里面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议,理事不可思议,性相不可思议,业因果报不可思议。「不思议」这一句话好,从我们初学人来说,我们绝对不能用思考想像来解释这些问题,你要用你的思考、你的想像来解决问题,会产生错误。懂得佛说不可思议,我们就不用思考,我们仔细观察,在观察之中保持自己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依这个原则你仔细去观察,这叫修观。宗门教下,这是修学的一个总纲领、总原则,这叫观照。如果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叫失照,你在修观的时候照失掉了。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有观没有照。我们每天面对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观察里面打妄想,依自己的妄想做标准,来判断一切人事物,於是产生错误,自己不晓得。科学家观察宇宙得不到解脱,原因也在此地,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这种过错,我们一定要避免,祖师大德真是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可惜我们没有把这些教训记住,没有认真的去做到。不能怪佛不慈悲,不能怪祖师善友不慈悲,讲得太多,在经上讲,不知道讲多少遍,祖师大德注疏当中也看得太多。我们看得很多,听得很多,就是很健忘,记不住,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旧习气、旧毛病依旧常犯,我们亏吃在这个地方。我们如果懂得不思议,懂得这句话,初学应该怎么做法?等到有一天豁然开悟了,理事、性相、业因果报全都明白,那个时候你也会跟佛一样说「不可思议」,这是你亲证的境界,不可思议。这个时候说不可思议,跟我们现在说不可思议,意思不一样,意思完全不相同。菩萨是从业因果报的观察,他得到解脱,他是用这个法门成就的。可见得修行真是门门通大道,关键还是世尊一句话,「微密观照」,还是这句话,我们一定要学习。第九位尊者:
【无垢寂静光天王。得示一切众生出要法解脱门。】
前面是观察业因果报得解脱,这尊天王是从教学当中得解脱。法门无量无边,『出要』两个字很重要,无量无边法门你要掌握不到这两个字,你就没有办法出离三界六道,往上那更不必说;不但三界六道你不能出,三恶道都不能够离开,所以「出要」两个字是关键。我们抓到一门,这一门真正能够帮助我们出离六道轮回,出离十法界,这对我们是最重要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在理论上讲都是出要法门,在根机上讲各个不相同。正如同咱们生病要吃药,药铺里每一味药都是良药,都能够治人的病痛。这种常识我们有,我们生病了,不敢随便吃药,为什么?怕吃错药,吃错了。吃错了药,不但病不能好,可能还要送命,这个常识我们晓得。法门亦复如是,法门就是良药,如果你要是修错,药吃错我们身命送掉,法门修错法身慧命可耽误掉,原因在这个地方。所以法要契机,就好像药要用得妥当,要对症。药对症,法契机,是一个道理;药对症就药到病除,法契机这个人修学立刻就证果、就开悟。因此,讲经说法不能疏忽契机这个道理。
诸位同学你们在此地学经教,李炳南老居士早年为了帮助初学经教的同学们,编了一个小册子《内典讲座之研究》。这里面最重要是教我们,自己修学要契机,契自己的机,我们这一生修学才会有结果,才会有成就。讲经说法是帮助别人,要契大众之机,这样则功不唐捐。功不唐捐是古人的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讲,你的功夫没有白费,你的时间、你的精力用得有价值、有意义、有收获,不至於白费。所以,观机就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一块修学,我常常提醒同学们,我们可以参考古人的注解,决定不能依照古人的见解来讲,为什么?我们面对著大众,这些大众是现代人,不是古人;用古时候方法来讲,虽然没讲错,祖师讲的,是没讲错;唐朝祖师是对唐朝人讲的,不是对我们现代人讲的,相去差不多一千年,这一千年有多么大的变化?这就不契机了。
我们可以参考他,参考他什么?他在那个时代怎么讲法。你多看看这些注解,汉朝人的注解,汉朝这些祖师大德他们讲经说法他怎么说,唐朝这些人他又怎么说;最好看同一部经,你很明显的能看得出来;你再看看宋朝人怎么说,明朝人怎么说,清朝人怎么说,我就开悟现在应该怎么说法,你就明白了。我们今天如果拿唐朝的注解照说,那现在的对象是唐朝人,他才契机;我拿清代祖师大德注解来讲,座下是清朝人才行。你要不懂得这个原理原则,你怎么能做到契机?不契机,佛说这是闲言语,说了等於没说。为什么?人家听不进去。纵然听懂了,在现在生活上用不上,佛法是要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问题。所以经典没有变,字没有两样,讲法要不一样,佛经是活的,不是死的,正因为如此,它超越时空,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现代人所谓是真理。
我们要深深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义趣,也就是说掌握到「出要」。如果你的智慧开了,给诸位说,门门都是出要;智慧没有开,只有一门出要,其他门你都出不去。这是诸佛如来大开方便之门,这就是净土持名念佛法门,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无论什么样的根性,遇到缘还都能成功,稀有难逢。我们烦恼业障再重,只要你信,只要肯去,没有一个去不了的。你说我不认识字,我不会读经,不要紧,只要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功,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很多。一句阿弥陀佛,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念掉,他就相应,往生的瑞相往往比通宗通教的这些大德还要殊胜很多。这个法门是世尊给我们选择的,世尊在《大集经》里,为我们后世众生普遍授记,「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禅定成就,末法净土成就」,这几句话是佛为后世众生普遍授记,你说多殊胜!我们不取这个法门,取其他法门,那就得看根性;换句话说,你要懂得观机,你在其余大乘法中也能够抓住出要,来帮助他们。这个出要,说老实话,没有净土那么样的究竟。净土的出要是出十法界,不仅是横超三界,横超三界是讲出六道轮回,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所以实际上超越十法界,这是无比的殊胜稀有。不是净宗的根机,你要想什么方法去催化他,把他变成净土根机,这是高明的手法。没有这个能力,要观察他的根机,帮他最低程度的解脱,最低程度的解脱就是劝善规过,说明六道的由来,业因果报理论与事实的真相,劝导他断恶修善、深信因果,他能够脱离三恶道,生得人天善道。实在讲,我非常客观的来观察,只能做到此地。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里面,他说这是「於著相得解脱」。这句话你要不留意很难懂,如果你细心去体会,你会恍然大悟。他说的是什么?就是说念佛法门。一切法门著相不会解脱,净土法门著相能解脱。著什么相?著阿弥陀佛的相,著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相。其他的相可著不得,你如果著其他的相,你就没有办法解脱了。这个地方『得示』,示是开示、显示,「一切众生出要法」,就是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这个法门。末后这一尊:
【广大清净光天王。得观察一切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
这个法门比前面要难得多。前面是专指净宗,法门虽然很容易修学,快速稳当成就,缘不容易遇到;彭际清居士所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这一天居然在此地遇到,要知道这个因缘是很不容易遇到;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都是说真话。怎么会遇到?诸位同修善根福德因缘感应而现前的。我们这个地方建讲堂、建念佛堂、建弥陀村、建佛学院,得三宝的加持,进行得很顺利。李木源居士念念祈求三宝保佑,希望弥陀村早一天建成,他刚才还说如果建得太晚,好多念佛的同修都已经往生了。当然这么多同修在这里念佛往生,我想他们往生不会那么快,一定等弥陀村建好了,在弥陀村里面往生,做示范、做表演,那个影响力就更大、更不可思议。所以功夫已经成就可以往生,希望你们多住几年,广度众生,所以这个缘分非常之稀有。
这尊菩萨,这是以种种善巧方便,恒顺众生,应机说法,都能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才叫入佛法。『入佛法』三个字怎么讲法?你要先懂得佛法两个字的意思;法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佛是觉的意思;佛法两个字,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真实、正确、完全没有错误的觉了一切法,这叫佛法。「入佛法」,可见得你已经觉了,你已经通达一切法,这才叫入佛法。佛法要怎样才能入?要智,你没有智,怎么会觉悟?佛这个字,诸位看看经典里面的解释,细细的说,佛这个字里面具有智慧、觉悟两个意思,智慧是能觉,觉悟是所觉。智慧里面又说作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觉里面也说为三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一般在佛法解释「佛」这个字的意义。由此可知,「入佛法」,你的教学确实有了成就、有了成绩,你教学真有了成绩,学生开悟了,成就学生的智慧。成就学生什么智慧?根本智、后得智,成就学生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才叫入佛法。所以此地入佛法的水平很高,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普通境界。
佛法的教学难,佛法教学跟现代社会教学不一样。我们看看前清没有佛学院,也没有佛学班,佛教里面办佛学院、办佛学班,民国年间才有。也有不少热心的大德们,在家、出家都有,他们办学有没有办成功?没有。怎么说没有?佛学院、佛学班里面,没有修行证果的人,成就是以证果为标准,没有修行证果的人。只培训一些佛学的学者,佛学家,佛学博士,这不是证果,还是凡夫,不算成就。这桩事情,从前演培法师倒明白;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楞严经》,那一次到香港住的时间久一点,住了四个月,遇到演培法师,他知道我在那里讲经,也很欢喜。有一次我们在一块旅游,我陪他。他很想在香港找徒弟,有不少居士们介绍,介绍这些想跟他出家,都是大学生,他听了说:学历太高了。他说:法师,你要什么样的学历?他说:我只要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就好了。他说:人家收的都是大学生,都是硕士、博士,你为什么收这么低的?因为我本身就是这样的。你们想想他这个话的意思,他说这个话用意究竟在哪里?为学跟为道不同,老子说得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先哲的话说得不错。
谈到讲经,他是个讲经的法师,那时我们不少法师在一起,他说:现在讲经的法师,哪一个是佛学院毕业出来的?他指著我:包括你在内。确实我们都没有念过佛学院,都不是佛学院出来的。这是说明现在佛学院,多半采取社会一般教育这个模式来办学,也分科、也分系,一个学年,一个学期,学多少门功课,把佛法当作普通学校来办。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还是凡夫,他们能够得到佛学的知识,不是佛经讲的智慧;他读的是佛经的知识,没有佛经讲的智慧,所以他解决不了问题。什么问题?本身的烦恼不能解决。再说到极处,本身的生死不能解决,反而不如一个念佛堂的老太婆,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临终站著走的,差远了!一个念佛就作佛去了,一个当法师讲经说法还要搞六道轮回,还要堕三途,怎么能比?这一点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
古来祖祖相传,教学的方法是怎么教的?从前培训讲经的法师没有特别,就是在听经当中去选拔。今天老和尚在这里讲一座经,你们想学讲经的可以跟老和尚说明,我想学,老和尚点头,行,明天你复讲;今天听了明天你复讲,复讲老和尚听。你能讲得下来,继续叫你讲,一部经从头到尾复讲一遍,讲得不错,这样就把你提出来,是从这个地方选拔的。选拔讲经的法师,法师本身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德行,德行是讲根本,孝亲尊师,这是基本条件;第二个你要有记忆的能力,听了一堂经,至少要能记得六、七成,明天才能讲,你要准备写讲稿来不及,所以要有很好的记性;第三个条件,你要有相当理解的能力,有这三个条件就行。你能记得住,不能理解,不行,你能够理解。所以上台讲演,确实是复讲,叫复小座,都是从复小座里面训练出来的。
复小座并不要你完全把老师所讲的统统照样讲一遍,不是这个意思;统统照样讲一遍,现在的录音机是最好的,哪个人也比不上。是要通过你的理解,用你自己的言语说出来,你才能成就。所以记老师的,不要记老师的一句一句话,记老师讲经整个的纲领、段落、层次,你把这个记住、掌握就行了;用不著记他一句一句,那个罗嗦,那个人学不出来。你听了之后,你能够把它听出一个头绪,它的纲领,它的段落、层次、脉络,你把这个搞清楚,你能够理解,然后你自己把这段经文说出来。这样的人不多,就是具备这个能力的人不多。中国弘法人才,自古以来代代相传都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最初的祖师爷是谁,你们知不知道?阿难尊者。阿难尊者,世尊灭度之后结集法藏,他出来复讲;阿难尊者是怎样掌握,我们要晓得。所以复小座,阿难尊者是祖师爷,以后代代相传。
我也是这个方法学到的。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我复讲一部经,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用了三年的时间。李老师每一个星期讲一次,他是星期三讲,我第二天晚上复讲。他三年这部经讲完,我也是三年,这部经复讲圆满。我第二遍就在台北市讲,这部经过去我大概讲过六、七遍,这样学才能学得出来。我学得很轻松,什么原因?李老师一个星期讲一遍,我就很轻松了;如果天天讲,那很吃力,他一个星期讲一遍。我的预备我是看古人注解,我同时看两、三种注解,两、三种注解以一种为主。那是李老师教我,用圆瑛法师的讲义为主,为什么?圆瑛法师是近代人,依他的讲义为主。我是先看,譬如说李老师这个星期三要讲这一段,我这一段要看很多遍。第二个注解也算是现代人,孙仲霞居士的《楞严直解》,第三种注解是交光法师的《楞严经正脉》。我大概是圆瑛法师的讲义会看三、四遍,《直解》看一遍,《正脉》看一遍,然后我就听李老师讲,他怎么讲法。因为他也是参考这几种书,他也是主要参考圆瑛老法师的注解,我先看了之后再看他怎么讲。我不注重他讲的那些内容,我著重他讲的方法,所以我们学东西学活的,不学死的。这套方法学会,好像数学公式,怎么代就活用,方法学会,什么经我们拿到手都没有问题了。所以《楞严》是下了苦功,很彻底、认真的学习。我学《华严》就简单,我只听一卷,这一卷听下来,那八十卷我都会了,无需要再听。
所以听经要会听,学习要善学,我们在短的时间当中掌握到纲领、掌握到原则,一句一句话学那就太难,那怎么能教得会?可是要具备这个能力不容易,而这个能力真正的基础,给诸位同学说就是尊师重道。印光大师讲的一点都不错,「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同样一个老师,教我们二十多个学生,大家在一起上课,每个学生所得的利益不相同,所悟入的浅深不一样,你要问问,那是什么原因?对老师、对法门诚敬的心不一样,所以他得的法、他的成就也就不一样,这真正是关键,真正懂得的人实在不多。我们具足十分的真诚恭敬,纵然十分的利益得不到,六、七分的利益是准得到;如果你只有五成的恭敬心,实在讲你能得到的利益是二、三成;对於佛法、对於老师只有三分的恭敬心,可以说你什么都得不到,道理在此地。
无论修学,无论帮助别人,要以「入佛法」为标准,也就是要帮助他们觉悟,要帮助他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要从初学逐渐把境界向上提升,帮助他入更深的一个层次。面对一切众生,面对种种善巧方便,是要有很大的耐心,有很大的爱心,这是佛法讲的大慈大悲。慈能与乐,与乐是帮助他开悟;悲能拔苦,帮助他脱离生死轮回,这是悲心。你没有一个真正护念众生的心,关怀众生的心,爱护众生的心,帮助众生的心,这个事情就做不成功了。《地藏经》上讲得很好,「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你对他好心,他误会你是恶意,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太多太多,连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都不例外。僧团里面的学生六群比丘、提婆达多,世尊对他大慈大悲,平等的关怀爱护,他们错解了佛的意思,跟佛做冤家、做对头,这是僧团里面的。所以今天我们僧团里面出了问题,有什么希奇?释迦牟尼佛在世就表演。僧团以外的在家二众当中出问题就更多,某某居士在法师会下听经多少年,现在他信基督教,现在他在毁谤佛教,自古以来也很多。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人去学外道,反过来谤佛、谤法,多得是。这就是说明种种众生,种种根性习气不相同,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在里面,外面遇到这些恶缘他就变质了。
所以老师对学生的爱护,防止外缘的干扰,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今天不容易做到,古时候保守的社会比较方便,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每个人都不愿意受人的约束。你仔细去观察,现在的小孩不愿意接受父母的约束,现在的学生不愿意受老师的约束,他要自由,那有什么法子?所以现代的众生比从前的众生难教,我们必须知道。在这个状况之下,我们懂得,我们要学佛菩萨,现身说法,永无间断;但是对於听法的人,对於修行的人,决定不能有丝毫的要求。你听懂了,你喜欢做,你怎么做。为什么?他不接受约束,愈是约束严,愈容易引起反抗,不但教不好学生,自己还生烦恼,自己一生烦恼,清净心失掉,那真叫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有智慧保住自己身心清净,念念与弥陀相应,决定得生净土。先要把自己保住,脚跟稳住,然后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稳住脚跟,就是绝不干涉别人,你懂得这个道理就好了;绝不对人,不要说过分的要求,任何要求都不可以,我们才身心清净。现前这个社会,要用儒家的话来讲,真叫乱世,要懂得处乱世之道。与一切人结善缘,绝不结恶缘,平等清净爱护众生,帮助众生。爱护帮助还要随他的性质,他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能劝就劝导,劝不能超过三次,超过三次就变成冤家对头;一次不接受还可以劝第二次,第二次不接受不要再劝,再劝就惹麻烦了。那怎么办?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合掌令欢喜」,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阿弥陀佛」就好了。你这一生不能得度还有来生,这一次机会失掉还有下一次,慢慢来,时间是无量劫。我们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在这个大时代当中,靠人,人家已经不给你做靠山,唯一的方法是自己觉悟,自己修,自己度。
今天这个机缘稀有难得,诸大菩萨聚集在新加坡,诸上善人聚会在这个地区,这是稀有难逢的缘分。我们遇到了要珍惜这个缘分,把这个缘分促成,不但成就自己,也成就许许多多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应当怎么做法?要到这个讲堂来听经,到这个讲堂来念佛,就是自行化他。我们自己来听经、念佛,自己得利益,庄严道场,做道场的影响众,让初学的人,让没有学佛的人,听到这个道场的庄严殊胜,他们生起恭敬心,生起信心,你就度了他,你就帮助他了。很多人不晓得,我在家里听经就好了,何必到这里来?家里听经是自利,不能利他,到这里来听经是自利利他,利他的功德超过自利。大慈菩萨所讲,你能够利益两个人,比你自己精进;你能够利益十几个人,影响到十几个人,你的福德就无量;你能够影响几百人,甚至於几千人,你就是菩萨;如果你影响超过一万人以上,大慈菩萨说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大慈菩萨偈语很好,茗山老法师来天天给大家写字,明天我拿来请他写一张,供养我们居士林。我们可以拿他这个墨宝来影印,影印之后每一个同修都可以拿到家里去,勉励自己修学真实功德。修真实功德还要缘分,如果这里没有居士林,没有净宗学会,没有这个道场,你想修都修不到,没地方修。可见得想修福,还是有福之人,没有福报之人想修福都修不到。这是讲到度众生有一个标准,有个水平,一定要帮助众生入佛法。这里头意思浅深,诸位细细去思惟,细心去体会,才能够真正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悟有不同的层次,苦乐也有不同的差别。长行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接著下面是偈颂,偈颂前面有说偈仪,我们念一念:
【尔时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众。而说颂言。】
这是第四禅,第四禅凡夫有三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承佛威力』是谦虚,他能够说法,能够说偈赞佛,是佛力加持的,表示自己没有这个智慧德能。这个谦敬态度,我们一定要学习。古大德是自己的东西也不敢说是自己的,说成是老师的。孔老夫子在中国这两千年来,哪一个不尊称他是大圣人?可是孔老夫子自己,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自处?他告诉大家,他是「述而不作」。述是什么?说别人的,没有自己的东西,他所说的、他所教导的,是从前圣贤人所讲的,不是自己的创作,显示出一丝毫骄慢的心都没有,谦诚恭敬。佛门教导也是如此,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不能学现在的时髦,现在自己稍稍有一点点本事,值得骄傲!完了,值得骄傲就没有了。所以要谦虚。
我们看译经,译经的常识诸位都知道,我们在经题里面看到,像这部经,唐朝罽宾国沙门实叉难陀译。实际上翻译的人很多,参与译经的工作,那些名字不能列出来,要列出来太多了。只用一个人做代表,这个代表的人物是当年译经法会的主席,用他做代表。在中国译经史里面,规模最大是鸠摩罗什的道场,总共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师规模更大,有六百多人,唐朝时候,是很大规模的译经院。这里头分工合作,经译成了以主席的名义来发表,他负责任,对翻译负责。也有少数没有参加翻译,他也担任这个名义,像《楞严经》这是很特殊的。一号,老和尚要为我们讲《楞严》,他讲十天,我看到今天讲义印出来,他不是讲全经,是取当中的一段。这部经译经的法师般剌密帝,那一段历史很令人感动。《楞严》在印度那个时候是国家的国宝,不准流通出去,所以那个时候印度人吝法,到现在印度佛法没有了。不可以吝法,佛法要传遍十方,利益九界众生,怎么可以珍惜不让别人看?这是秘笈、法宝,别人不能看。所以得这种果报,因缘果报我们都看得很清楚。
佛法一定要流通,我们看到现在,有很多佛门的著作,版权页:「版权所有,不准翻印」,这就是吝法。他这个著作流传在世间,他能往生,能作佛吗?不能,死了以后到阎罗王去报到,阎罗王判他的刑,版权页是铁证,赖不掉的。这是你的著作,你后头不是印「版权所有,不准翻印」吗?麻烦大了!照我们一般常识来说,这是堕阿鼻地狱,什么时候他才能出来?这个世间,他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一本都没有,他才能出离。如果还有一本,人珍惜把它收藏在图书馆,糟了!他什么时候才能出头?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古大德流通的东西,后面都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哪有心量这么小,只求自利,不能利他,口口声声要度化众生,还要版权所有,不准你翻印,你怎么度化?这些地方不是细事,我们要懂得。
「承佛威神」,没有傲慢,把功劳推到佛那边,推到老师那边。『普观一切』,普观一切也是谦敬的表现,表示没有偏心,这个意思好。不偏在某一边,代表这个团体的全体,不是代表这个团体某一些利益的人,他代表整个四禅天。四禅天里面福报也有大小不相同,福报小的少广天,福报大一点的无量广天,福报最大的广果天,他并不代表某一部分,他代表全体。所以普观一切,这都是我们要懂得的。我们今天学佛,学佛就是学明白人,学个懂事懂理的人,我们出门是代表整体的佛法;虽然我们是净宗,如果说只代表净宗,错了,我们代表全部全体的佛法。我们利益的是一切众生,不是某一个局部的。这一切众生缘不相同,住在新加坡近,方便,近水楼台;其他外面地区就比较远,没这么方便,这是缘不同。而我们利益众生的心决定没有差等;决定不是我们偏向新加坡这个地区,其他地区就不闻不问,这错了,没有这个道理,决定是平等的,这是普观一切。如果我们用《无量寿经》的经题来说,承佛威力是清净心,普观一切是平等心,诸位想想看这个意思,这样才能够圆满,这是说偈仪中的一点意思。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