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九十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十九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099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五面倒数第二行:

  【名称光善精进天王。得住自所悟处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解脱门。】

  天王他所得的法门叫『住自所悟处』,他自己悟的是什么?佛在大乘经上给我们说得很多,可是我们自己没有悟入佛的境界,无论怎么说都很不容易体会。正如同我们世间人,如果一生从来没有出过门,只是听别人说某些国家、某些地区,人文如何的文明,山水多么的壮观,听听没有见到,总是无法想像。在中国,未曾经到中国旅游的人很多,中国的风景名胜太多了,前一次诸位同修组团到黄山旅游,听说黄山的风景很美,我没去过,你们怎么跟我说,我也想像不出来,不是凭空能想像的。你们带了很多照片回来,又录相来,能看到一点点,看到局部,没有能看得完全,也只是知道一鳞半爪而已,必须自己亲自去过,那叫亲证的境界,别人一说你就会心的微笑,你曾经去过这个地方。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所悟的境界我们没悟过,怎么说都是隔很多层,怎么能体会?依照经上概括的说,《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这是佛与法身大士他们所悟入的境界,用现代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我这个说法大家比较好懂。可是宇宙人生真相究竟是什么,你还是不懂,为什么?真相从来没有见到过。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十法界,佛法里面常讲九界有情,所见的都不是真相。什么人才见到真相?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见到诸法实相;由此可知,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够承当。他「住自悟处」,自悟处要用《华严经》上的话来说,一真法界,华藏世界,这是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的悟处,也是他们的住处;住,心安住在悟处之中,这叫「住自所悟处」。

  我们不能够悟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禅宗里头所说的明心见性,所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的佛是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给我们说,经上说诸佛也是说分证佛位,从圆教初住菩萨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一共是四十二位,所以称之为「诸」,诸就是指四十二位;这些人都是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见性,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最后究竟圆满的佛果,称为究竟即佛,六即佛里是这个说法。佛告诉我们,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佛讲我们有烦恼,烦恼障碍了自性,所以你不能见性,你不能成佛。烦恼太多,佛将它分为三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类烦恼也是我们常常在讲席当中提到的。佛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所说,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世尊这句话,把我们迷失自性不能成佛的业因一语道破。我们今天不能作佛,不能作菩萨,什么原因?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诸位想想,烦恼不断,你怎么能成就?

  今天午餐之后,寂公老和尚在小客厅给我们讲开示,他老人家深深感慨现代年轻的学佛人不能从戒定上扎根,怎么会有成就?我们四众同修都要留意,你想不想作佛,想不想过菩萨的生活?如果想过佛菩萨的生活,一定要修戒定慧,一定要断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烦恼,现在人讲病毒。世间奇奇怪怪的病很多,这些病根在哪里?病源在什么地方?一直到今天医学界也没有说明白,佛说明白了,所有一切病毒的根源从贪瞋痴起,贪瞋痴是一切世间病毒的总根源。这个东西不能拔除,别说无上道没指望,想修行功夫得力都不容易,你都做不到,所以一定要把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断掉。怎么断法?佛教给我们持戒,广义的持戒就是守法,决定遵守佛菩萨的教诫,依教奉行。我们常讲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奉行,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敢违背,学佛从这里学起。

  特别是教小朋友,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开了小朋友的一个佛学班,听说报名已经超过一百二十人,原先想像大概只四、五十个人,没有想到还没有正式开班,已经有一百二十多人,好现象;要从小教起,小朋友要给他种善根。教学的内容,我们抓住《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净业三福纲领就行,从这个纲领上去搜集教材,适合小朋友的程度,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这就能契机契理,而为接受教育的人欢迎。这三个纲领,第一个「孝养父母」,教孝;第二个是「奉事师长」,要教他懂得尊师重道;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我们今天办学,我们办学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就这四句,用这十六个字做为教学的纲领、教学的宗旨,小朋友从小他扎下好的根基,一生受用不尽,这是人天善法。

  从这个善法再往上提升,将来我们办佛学院,我们有预科、有正科班、有研究班,我们也可以用三福做为我们教学的中心纲领。预科一年,要把净业三福第一条做到,我们教育偏重在这里。正科班的三年,我们要实行第二福跟第三福,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什么要讲清楚、要讲明白,皈是回头,你真的回头了,依是依靠。皈依佛,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佛者觉也」,皈依佛怎么讲?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这叫皈,依自性觉,自性觉就是佛,换句话说,真正皈依佛的人,每天面对著一切大众,对人、对事、对物觉而不迷,你就真的皈依了。觉迷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难讲。我们再看看皈依法,法是什么意思?法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是教我们从一切邪知邪见回头。邪知邪见,现在的话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你从错误的想法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标准在哪里?佛的经论就是标准。所以我们读经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我们是跟随佛菩萨学习,听他讲经说法向他学习,这是初学;第二个目的是印证,听听佛所讲的,看看经里所写的,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有没有错误,拿经典来对照一下;如果我的看法想法跟佛讲的一样,那就对了,你的知见就是正知正见;如果自己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不一样,我错了,佛没有错,我错了,我赶紧依照佛的教诲,把自己的错误修正过来,这叫皈依法。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从邪知见回过头来,依正知见,知见正那就是佛。所以三皈依是一而三、三而一,一条明白三条都得到。第三句皈依僧,僧是什么?僧是清净,也就是说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僧代表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表这个意思。我们现在在这个社会,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大家都有很深的感触。我们生活环境污染,我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污染,除此之外你要晓得,我们的心理被污染,心不清净,我们的精神被污染,我们的思想被污染,我们的见解也被污染,污染得太多太严重了。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这是皈依自性三宝才管用,才真的有效果。我们学佛的同修们,你们早晚课都要念三皈依,到底皈了没有?不能说只把这几句话念念就算,那没有用处,你念了真的回头,我这一天真有依靠,你才能得真受用。

  「具足众戒」,我们初学的人不能好高骛远,第一你把五戒、十戒做好,你就很了不起,要真做。诸位要晓得,戒跟善不一样。第一条给你讲十善业,修十善业你得的是三界的善报。在佛家讲我们一个人到世间来投胎,到这一道来是引业,法相宗里面说引业,引导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受生。得到这个身体之后,世间每一个人富贵贫贱不相同,智慧不相等,这是属於满业,那就是你过去生中所修善恶业的果报。一个人在世间,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造作的。因果通三世,你行善必定得福报,你作恶一定得殃祸,这是没法子避免的,所以善得福。戒就不一样,戒得什么?戒得定,戒叫三无漏学。这是戒跟善不一样,善是有漏的,戒是无漏的,我们要辨别清楚,不可以把戒跟善混合一谈,那你就错了。五戒跟十善里面名词有些地方相同,意思不一样,精神不相同,做法也不一样,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我们真的能把十善、五戒修好,你就是世间的大善人,将来往生才有把握。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告诉我们那边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天天念阿弥陀佛,心也不善、口也不善、行也不善,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去到那个地方天天跟人闹事,天天跟人吵架,哪有这个道理?去不了的。所以要心善行善,念佛才能往生。

  末后一句「不犯威仪」,威仪就是礼貌,人与人往来要懂礼貌,现在讲礼的人不多,甚至你讲礼人家说你落伍,你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了。不管怎么说,你对人有礼,人家见到总会很欢喜,一定要懂。最近我找到一部旧书《礼记菁华》,我们知道《礼记》的分量很多,那是大部头的著作,菁华编得好,分量大概只有全文的二十分之一,大幅度的浓缩,编得也非常好。我已经把这个书送到台湾,请他们给我印一万册,听说已经印好了,大概下个月就可以寄过来,希望诸位多看看。虽然我们不必学古代的这些礼仪,但是礼的精神要懂得。在佛门里面,古大德给我们编的有在家律仪,但是现在这个东西没有人讲,讲了也没人听,讲经还有人听,讲戒律你头一天讲,第二天人跑光了,为什么?句句都在骂我,这一讲都是毛病,谁愿意听人家骂?第二天人就不来,没人听。所以现在讲戒律的人没有,也不敢讲。可是我们自己要多看,必须把儒、佛礼法的精神融合到现代生活当中,融合到现代的礼节,这样大家就很容易接受,这才能行得通;精神不变,方式是可以变的。

  这个话我也讲得很多,古时候行礼最敬礼都是跪拜,人民见到帝王行三跪九叩首,我们佛弟子遇到佛菩萨,遇到自己的长一辈,都是要顶礼三拜。这个礼表敬,恭敬我们一定要有,决定不能打折扣,但是拜可以改一个形式。要知道我们佛门行跪拜礼,已经拦阻了许许多多人不愿意学佛,你要问他为什么不学佛?学佛要跪下来拜,我做不到;他就不来了。所以我就告诉他,学佛跪下来拜是从前的礼节,你要生在满清,你见到大官要不要三跪九叩首?你是生在现代,现代人我们用现代的礼节,我们恭敬心没有两样,在形式上要现代化、要本土化,佛法流通就毫无障碍。我们学佛用什么方式行礼?合掌、鞠躬,这个他懂;合掌鞠躬,不要说问讯,问讯他不懂,解释半天很麻烦,合掌鞠躬他懂得,这就很好。现代的礼节、现代的礼仪,融合佛法、儒家的精神,就非常美满,这个我们要知道。有很多老同修当然没有问题,你们见到出家人都礼拜,在公共场合遇到,他也趴在地上磕头,「法师,顶礼三拜」,我都吓一跳!为什么?这个形式看起来是不错,把很多想学佛的人吓呆了,不敢再到佛门问津,你说你做得对不对?你要顾忌到广大群众,接引他们学佛,你要有智慧,你要有善巧,在这种场合是合掌问讯;大家看到佛教礼节我也可以,你就带好多人进来。带进来之后,慢慢他懂得道理,他自然就会拜,何必要勉强?我是个过来人,所以我懂得。我年轻的时候很傲慢,不会低头的,我亲近章嘉大师三年我没有拜过他,我见到他只是合掌鞠躬,他没有怪我,反而他对我特别好;我看那些信徒,他老人家对待他们不如对待我,他对我特别好。说老实话,如果不是章嘉大师,其他的法师度不了我,我个性是《地藏经》上讲的「刚强难化」,我一生都记住他老人家的教诲,我非常感激他。

  所以通权达变我们才能接引众生,这是佛法的礼节,一定要明白它的深义。戒律,制戒的因缘,制戒的理论,戒行戒法,开遮持犯,你都要懂才行;你要不懂,你死在戒条之下,你怎么修持?你明了之后,才知道戒学的伟大,戒学的殊胜处;戒能帮助你得清净心,帮助你得定。我们今天能把心安住在三福就行。这是法身大士。三福末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初学的人真正能把心安住在三福上,你就是法器,你一定会有成就。如果连这个根基都没有,无论怎样认真努力修学,你不会有成就;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地基,搭个小茅蓬行,搭个帐篷可以,盖房子就倒掉了。这三条世尊说得很重,他老人家跟我们说得很明白,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此地所讲的境界高,得住自所悟处这个境界高,这是自悟。

  下面说『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这是我们要学,这是真正觉悟。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所缘的是什么境界?不外乎家亲眷属、亲朋好友,你缘的境界多小,圈子多小。虽然我们学佛也有几年,也曾经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发过四弘誓愿,不说发,念过,发未必,念过,「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众生我讨厌他,那个众生我不喜欢他,我才不度他,不是跟这个愿相违背吗?你怎么能成就?所以这个偈子念了之后,念多了要起作用。老法师也说学佛要「一门深入」,我还加了一句「长时薰修」,你才能有效果,才有收获。心量一定要大,法身大士他们的确跟我们不一样,他们起心动念想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所以人家是法身大士,人家是诸佛如来。我们的心量实在太小太小了,那怎么行?怎么可能有成就?今天我们最低限度,起心动念要想到全世界一切众生,你在佛法上功夫才会得力,你才能得清净心、得平等心。这个得到是相似的,还不是真实的,因为你范围还是不大,整个世界还是不大,这一个星球你想到、你关怀到,我们这个星球以外还有别的星球,你就没想到。没想到,会产生什么结果?星际大战,我们这个星球跟别的星球打仗,就会有这个毛病发生。诸佛菩萨了不起,他的心量包尽虚空遍法界,这里面矛盾没有了,冲突没有了。我们要有佛菩萨这么大的心量,「无边广大境界」就是佛门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样才能真正把你四弘誓愿第一愿兑现,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叫菩提心,菩提是觉悟的心,觉悟的心是究竟圆满的心,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必须要拓开心量。

  以上这十位天王,他们所得的法门介绍过。这里头特别要提醒诸位同修,每一个人都是一门,一门深入,没有一个天王说他学两个法门、三个法门,无量无边法门,他在其中学一个法门。这一门透了,透就解脱,解是什么?解是现在的术语讲解放,见思烦恼解放,尘沙烦恼解放,无明烦恼也解放;脱是什么?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证一真法界,解脱是这个意思。用什么方法?前面所讲的方法,一门深入,他就得解脱。每一位天王,他们的方法不一样,解脱门相同,都能够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门就是通达一真法界的门径。我们对这个地方要特别留意,然后你才晓得怎样修学。在无量法门当中,我们也要选择一门,这一门一定适合自己的根性,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生活环境,修学起来就方便。所以一切法门都叫方便门,哪一种对自己最方便,你就选择哪一种,一门深入,绝不改变,你就决定成功;这一点怕大家疏忽,特别提醒诸位。我们今天走的路子有经典做印证,那就没错,我们的想法、看法、做法没错,《华严经》上得到了印证。再看底下第二段,上首偈赞:

  【尔时妙焰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而说颂言。】

  『焰海天王』,是这一类当中的上首。这一类,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讲族群,大家好懂,这一个族群,或者说这一个社团、这一个团体。但是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类的族群、这一类的团体,我们要讲这一类,为什么?他这个团体在法会里是无量无边,我们前面读过「其数无量」,无量不是人,不是讲团体的人数无量,这一类的团体在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今天所谓是多元文化,如果你要觉得多元文化是现代社会所必需,你就要晓得现在许许多多人在寻求多元文化的教材,用什么东西来达到把多元融合成一元,许多人正在寻求。我在今年的春天,访问澳洲的邦德大学,接待我的是一位人文社会科学院的院长,澳洲人,他就向我提出这个问题,要找教材。他告诉我,他们的学校是澳洲最好的私立大学,贵族学校,学生两千多人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地区,他们是小型的联合国,那不就跟《华严经》一样?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社会、种族,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都不同,真正是多元文化。现在在一个学校生活,在一起上课,怎样能把多元融合成一元?他向我提这个问题。我就给他介绍《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我这一次建议格丽菲斯大学,成立一个多元文化研究所,培养团结全世界各种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这些人才,学什么东西?学《华严》,学会《华严》你就有办法普度众生,他们现在对这个很有兴趣,我给他们建议,非常有兴趣。希望明年我能把这个事情促成,这个对於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这是好事情,现在讲这是佛事,真正的佛事。

  天王在赞佛之前,我们看看他的举止,举止就是讲威仪,他的风采、他的风度,我们应当要学习。『承佛威力』,这个意思是说,不是我有能力,佛力加持。正如同我们今天坐在此地,跟大家一起学习《华严经》,我们有能力讲吗?没有。我们怎么会讲?佛菩萨加持,靠佛力;我在升法座之前顶礼三拜,求佛加持。诸位能听,听得很有兴趣,我看你听了之后也笑也点头,表示你听懂,你能够接受。你为什么会听懂?为什么会点头?为什么会欢喜?也是佛力加持,佛力加持这个道场,我们大家在此地才能生欢喜心。「承佛威力」,显示不是自己有能力。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承佛力者,显无我慢」,他说得好,谦虚。无论在什么地方,不但法身大士们讲经说法谦虚,处事待人接物也谦虚,菩萨如是,诸佛如来亦如是,我们凭什么傲慢?现在人稍微有一点能力就值得骄傲,一值得骄傲就完了。孔老夫子讲的话,他举个比喻说,假如一个人,这个人他的才华、他的智慧如周公之美,周公是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一个大圣人,他说假如有一个人智慧才华跟周公一样,「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这个人怎样?骄傲、吝啬,孔老夫子说:那不必说,这人没什么,不希奇了。

  要晓得傲慢是大烦恼,仅次於三毒,你看它的排名,贪瞋痴慢,还得了吗?我们自己常常要想一想,有没有傲慢的习气?我老实告诉你,决定有!这有我,我总比别人强一点,傲慢就出来。新加坡没有乞丐,美国都有乞丐,中国大陆有。我小的时候遇到讨饭、要饭的乞丐,也傲慢,这是在社会上贫贱到极处,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沦到乞丐,看到一个有钱的人,驾个车从他身边过,他还要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他还是傲慢,他还瞧不起他。所以要知道儒家教人,因为儒家没有讲了生死、出三界,儒家教人对傲慢这桩事情,只说到「傲不可长」,别增加了。佛法是教你要了生死、出三界,这个烦恼一定要断,不可以有。我们看看诸佛菩萨,他们多谦虚,我们要在这里学习。这些人从迹象上来讲,他的身分是天王,比人间的帝王高得太多,而实际上是诸佛如来化身,诸佛如来示现,不是凡人,他们都这么谦虚,我们凭什么傲慢?这个人看不顺眼,那个事情看不惯,你会有什么成就?诸佛菩萨看一切人都顺眼,看什么事都习惯,我们要学这一点。你能够学到之后,你的心情永远保持平和,心平气和你就健康长寿,你就不会有病。病从哪来的?傲慢会生病,贪瞋痴会生病,所以这个地方不能够疏忽,要认真学习。

  下面这一句,『普观一切自在天众』。不仅他要看看自己这个团体,还要看看尽虚空遍法界跟他同类的族群、同类的团体,表示心地平等,没有偏向。诸位学讲经,我们在《内典讲座之研究》的规矩里告诉诸位,升座之前还没有开讲,先要把底下大众都看一遍,表示没有偏心。你讲经专看这边不看那边,那边人说偏心,法师看都不看我们一眼,所以一定要把全场都照顾到,没有偏心。现在我们有机器在此地,不但诸位在现场听,全世界许许多多地方人家在电视机面前听,他们把网路接上电视,在电视机前面听我们现场讲经的人很多,所以我们要看镜头,看镜头就是看他们那些人,也不能把那些人忘掉了。我们现在正在做,听说我们同修也很能干,大概这一两天他们就给我装一个电视,让我也能看到外国的同修在那里听我讲经;他可以看到我,我也能看到他,他有没有注意听,我看得很清楚,这个很好,过两天他们就给我装。下面说偈,请看偈颂,在五十六面:

  【佛身普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寂灭无性不可取。为救世间而出现。】

  说偈是赞叹佛的德能,也是感恩到极处。普贤菩萨在修行方法里面,给我们说了十个纲领,我们称它作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第二个「称赞如来」。称赞属於礼节,一定要把这个教诲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无论对什么人一定要有礼,一定要懂得笑脸迎人,不可以有丝毫傲慢轻视的态度,那你就完全错了,你就不是佛弟子,你就不是在学佛了。诸位看到正规的佛教道场的建立,建筑都不是随便的,里面都有表法、都有学问,不是随便建造的,喜欢怎么造就怎么造,不可以的。佛教完全用来表法,正统的道场第一个建筑物是山门,山门是天王殿,这是你看到第一个建筑物。天王殿里面供养护法神四天王,《华严经》上都有,都介绍过;四天王分站在两旁,当中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造形是取宋朝布袋和尚,几乎现在全中国寺院庵堂供养弥勒菩萨都供养布袋和尚,他是南宋时候人,跟岳飞同时代。为什么塑造他?他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化身,说完就走了;这个话不假,弥勒菩萨化身。

  最值得我们学习是笑面迎人,我们把它供奉在天王殿的正当中做什么?学他常生欢喜心,对一切众生行大慈悲。他代表是「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对待一切众生平等欢喜,其实就是代表普贤菩萨十愿的第一愿「礼敬诸佛」,所以你要晓得供奉在那里是什么意思,教导我们的。造形表法的意义很深,弥勒菩萨肚皮很大,表能容人、能包容,要学弥勒菩萨的包容,要学弥勒菩的宽厚,要学弥勒菩萨常生欢喜心,想到弥勒菩萨教化众生,他留给后人东西虽然不多,印象深刻。曾经有人向他请教,佛法的修学怎么样修行?布袋和尚也不说话,笑眯眯的,你问的时候给你点头,把大布袋往地上一放,两个手一伸,你就明白了。怎么修行法?放下,人家一看懂得,放下!放下以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提起来背在肩膀上走了,理也不理,这什么意思?放下之后还要提起。诸位细细想这个,你要是想通,你一生受用不尽。世出世间一切法放得下,放下之后提起什么?普度众生。度众生不著度众生相,那叫放下,度众生是提起,不著度众生的相是放下。

  所以赞叹意思就很深,礼敬赞叹,我们在这里都看到,看人家是怎样赞叹法。与他自己所修的法门一定相应,妙焰海天王得的是「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门」,他赞的意思不离本行。换句话说,赞叹正是他修学心得的报告,前面两句就是他得法里头所讲的法界虚空界,而在赞叹里面显示出佛身普遍。《华严经》上讲佛有十身,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一般经论里面把十身归纳为三身:法身、报身、应身,这是讲得最多的。一一身皆遍法界,『佛身普遍诸大会』,大会是法界;《华严经》这一会会场多大?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会。我们从开讲以来,虽然经文讲得不多,这才是第二卷的开端,我们对这个概念已经很清楚,它是以虚空法界为一个法会。诸位必须要知道,华严如是,世尊哪一会不如是?最近星期四、星期五我们在讲《地藏经》,《地藏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召集的大会,与会大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统统都到,一个都没缺,你想想这个大会岂不也是尽虚空遍法界,跟华严有什么两样?经里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真的是如此。

  第二句是『充满法界无穷尽』,「无穷尽」是讲十身或者讲三身,无有穷尽。佛如是,菩萨如是,我们要问问,我们怎么样?我们也如是,我们如是自己不知道。众生跟佛的差别就是迷悟,佛知道,我们不知道。我们怎么会知道也如是?我举一个例子你们想一想,你要是想通,你就恍然大悟了。我们这个地方才起心动念,念头很微细,可能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十方三世诸佛如来都知道。你想想,我们这一念要不遍虚空法界,他怎么会知道?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为什么成佛的时候他说「大地众生皆成佛道」,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佛眼睛里面看是什么?诸佛。什么佛?糊涂佛、迷惑颠倒的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可惜迷惑颠倒,糊涂佛而已。就正如我们跟一群人在一起,那一群人喝酒喝醉,喝醉了不能说他不是人,他糊里糊涂是醉汉,所以佛眼睛看我们是醉佛,喝醉了的佛,就这么回事情。我们要是觉醒过来,跟他没有两样,无二无别,现在就是怎样能够醒悟过来。大家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才知道整个《华严经》所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德能,除此之外,别无一法可说。换句话说,你要认识你自己,宗门里面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华严经》上所说的就是我们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才晓得这个经跟我们关系多么亲切,世出世间还有什么东西比这个更亲切?没有,比父母还亲切,所以怎么能不学?不能说这个经太大,一定要认真努力来学习。

  第三句说『寂灭无性不可取,为救世间而出现』。寂静是自性的本体,自性确实有,但是它不是物质,所以我们六根都接触不到,看不到、听不到,身体也接触不到;不但前面五根没有法子接触到,你也想不到,意根对它也失去作用,六根达不到。六根里面功能最大的是意识,相宗经论里面告诉我们,意识对外能缘法界,能缘十法界,对内能缘阿赖耶,这个能力太大了,但是一真法界它缘不到,自性它缘不到。所以大乘经上常常讲到这个事情,就用「不可思议」四个字来说,不可以思是第六意识达不到,不可以议论是言语达不到,它真存在!所以叫它做空,这就是六根缘不到称它为空,这个空是真空,真空不空,为什么不空?它能现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它现的,一真法界也是它现的,它能现相当然就不空。所现的这些相称为妙有,妙有非有,不好懂,真空跟妙有都不好懂。大乘经论里面,世尊以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议他也教我们如何思议,太难得了;使我们在他教诲之下,虽然没有办法见到自性,自性的边缘靠近了一点,沾到一点气氛,这个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

  你了解性体寂静,你才晓得,佛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指导原则,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不能执著、不能分别。为什么不能分别、不能执著?因为体是寂静的,你分别执著就错,你起心动念就错。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万事万法你能够保持自己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给诸位说,你这是高级的禅定,正是经上所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个难。谁做到?释迦牟尼佛做到了。释迦牟尼佛早晨起来,也要整理自己的环境,然后出去托钵,托钵回来之后,吃完饭要跟这些学生们讲经说法,还要带他到外去旅游,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释迦牟尼佛常在定中,示现跟我们世间凡人有什么两样?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从来没有分别执著过,这叫佛。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叫凡夫。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叫正行、正受,那叫三昧。我们的生活心行跟他恰恰相反,我们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才会有妄想,才会有分别执著。诸佛如来对於事实真相清清楚楚,知道体是空寂的,此地讲寂静的,所以他在生活当中,我们用我们的话来说,念念与寂静相应。诸位要知道,我用念念与寂静相应,念念是多余的,但是不说这个就没得说,不好说了,连念都没有才真寂静,有念就不寂静。这是与性体相应。

  在作用当中,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不分别、不执著,与自性的相用相应,本经经题「大方广」三个字就是代表体相用,他与大方广相应。相是幻有不是真有,《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乘经上常讲「诸法缘生」,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还要分别吗?你还要执著吗?你所有的分别执著结果都等於零,都是空的。所以了解事实真相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会再有分别执著,他的心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才真正是常生欢喜心。欢喜心从哪里来的?从体性、现相、作用里面生出来的,我们平常讲自性的流露,法尔如是,你说这个多自在,多有受用。

  末后方便这一句,「为救世间而出现」,这正是善导大师所谓「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诸佛如来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干什么?寂用无碍,用同体寂,用同体遍。这个能力绝不是有意的,我们讲自然还怕诸位误会,所以佛家用「法尔」两个字,《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非自然非因缘」,是让我们在这个地方把一切意见消除,希望你在这句话当中相应,相应一般讲悟入。你从这里头去体会,体会到了豁然大悟,你明白了,了解诸法实相,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这个样子你才能自在度脱一切众生,「为救世间而出现」,出现两个字,就是随类现身、随机说法,得大自在。现身说法的目的是「为救世间」,世间是一切众生堕落的场所,佛慈悲帮助你超越世间;这个世间就是六道十法界,帮助你超越。再看第二首:

  【如来法王出世间。能然照世妙法灯。境界无边亦无尽。此自在名之所证。】

  这是自在名称光天王,这是轮到他来赞叹。实在这种情形诸位要晓得,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这些赞佛的人一个个都排队,你赞叹完了我再来,一个一个轮流?这样轮流的话,你看这么多人,尽虚空遍法界,释迦牟尼佛到何年何月才讲经说法?诸位一定要想通,华严会上这个境界非常微妙,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所有一切与会的菩萨大家同时赞叹,这是圆融,同时赞叹当中也不碍各别,各别就是行布、就是次第,次第跟圆融同时,不可分离,这也是不思议境界,所以古人称《华严》为大不思议解脱经,就是这个意思;《维摩》称小不思议,这称大不思议。

  自在名称光天王得的是「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所以他的赞偈与他的法门相应,也就是说他修学这个法门成就,他的赞叹总是赞叹这个法门;不能说我修学这个法门成就,我赞叹是赞叹别人的法门,那就不相应,决定是赞叹自分修学的法门。『如来法王出世间』,「如来」是对佛的称呼,佛的十种通号之一,经上用得很多。在《金刚经》上我们看到,有时候称「诸佛」,有时候称「如来」,古德给我们解释,称诸佛是就相上说,称如来是就性上说,这个讲法也非常好。《般若》是大乘,《华严》也是大乘,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解释。「法王」是对佛的尊称,佛於一切法得自在,称为法王;世出世间法他没有不通达,他完全没有障碍,这称法王。如来、法王这个名称,如来是从性德上赞叹,法王是从形相上赞叹,很圆满。出现在世间,他出现在世间干什么?

  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只为一桩事情,第二句所讲的『能然照世妙法灯』,这句话是比喻。世间的众生包括十法界,十法界里面众生没有破无明,无明没有破就犹如在昏暗之中,没破无明,一定要佛陀大慈大悲给我们照明,在黑暗当中给我们一线光明,引导我们出离黑暗。这都是比喻,比喻的是世尊为我们演说一切妙法,妙法是出离法,妙法是破无明、证法身之法,这是妙法,佛才有这个能力。经论里佛曾经说一句话说了无数次,稍稍读一点佛经的人,别的话记不住,这句话能记住,佛教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我们记得很清楚,一字不漏,遍数太多了。佛出现在世间教导我们,他老人家做到,做出来给我们看;受持是依教奉行,他自己做到,教我们。佛教我们持戒,他哪一条戒律没做到?全做到他才教我们,他做不到决定不教我们,那教我们我们不服,你要做到我才肯相信,我才肯跟你学;佛统统做到,戒圆满、定圆满、慧圆满,样样圆满,这是受持。读诵,佛何必还要读诵?读诵给我们看,给我们做榜样;佛教我们读经,他不读经,我们也不会服,所以他读。

  而且佛非常谦虚,清凉在《疏钞》里面为我们说出来,我们看经粗心大意看不懂。佛说他没说过经,没有说过一个字,他说了四十九年,说了这么多,为什么说没说过一个字?他所说的都是古佛所说的,没有一个字一句是自己的意思,谦虚到极处,所以说「今佛如古佛之再来,称之为如来」,人家多谦虚。现在人抄别人东西,还把人家名字抹掉,这是我的创作,他很有作为。佛所讲的是「述而不作」,他是转述古佛所讲的,自己一句话没有,这就是所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哪懂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如是,在我们中国也了不起,我们中国出了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也讲他述而不作,他所讲的、他所教人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没有自己的东西,谦虚到极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诸佛如来都没有创作,我们今天处处创作,还得了!创作是傲慢高山,高到高处,人都看见了。诸佛如来、世间圣人都没有创作,这一点我们要好好想一想,我们有什么德能敢创作,那你比孔老夫子、比释迦牟尼佛还要高几层。所以要学述而不作,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能力能超过《华严经》吗?你能写出一个作品跟《华严经》比一比吗?做不到,还是谦虚一点好,不要太骄傲。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我们活一辈子都学不了,要认真努力学习,受用无量无边,福德无量无边。

  第三句是『境界无边亦无尽』,这是普。因为天王他得法叫「普观一切法」,能照是观,境界无边无尽是普,他得的是普观一切法自在。末后总结这里头有他的名字『自在名』,这位天王叫「自在名称光天王」,这里头含著有他自己的名字;名字是人,他所证的,他所证也会为别人说,这句里含义就有自行、有化他。所以经典里面字字句句,我们都要细心的去读诵,细心去体会。记住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那就一定要明了这四种经「教理行果」,我们学习的方法是信解行证。一部经有这四个意思「教理行果」,一卷经也有这四个意思,一段经文也有这四个意思,一句经文也有这四个意思,乃至一个字都包含四个意思「教理行果」,我们要用信解行证,你才真正能得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