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十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080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四面第一行:
【复有不可思议数兜率陀天王。所谓知足天王。喜乐海髻天王。最胜功德幢天王。寂静光天王。可爱乐妙目天王。宝峰净月天王。最胜勇健力天王。金刚妙光明天王。星宿庄严幢天王。可爱乐庄严天王。如是等而为上首。不思议数。皆勤念持一切诸佛所有名号。】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第一句是列数,标示团体的类别,这个团体是兜率陀天。『兜率陀』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喜足」,欢喜知足的意思。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诸佛如来示现作佛之前,也就是我们常讲成道、成佛,菩萨成佛,最后身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再往上提升一级,就证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位菩萨常常在这一层天中教化众生,修喜足之行。喜足标准是什么?是不是事事都称心如意才叫做喜足?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说,喜足就很难了。诸位细心观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示现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世尊每一天吃饱,他吃得比我们少,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晚上找一个大树底下盘腿打坐就能够恢复疲劳,休息休息就行了,三衣一钵,他就知足了。每天遇到一些在家、出家的学生,跟他们谈谈话,帮助他们解决疑难,令他们觉悟,佛就很欢喜了;并不是他的生活很优裕,事事都能够称心如意,不是这个意思。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好,得少少的意悦,那就是喜的意思;一切都能放下,都能够不希求,就是知足。所以喜足,我们可以从世尊当年在世一生行谊当中去体会,以及后来祖师大德们,我们世间人心目当中所见到的苦行僧,这些苦行僧也展现出喜足的境界。
这是我们要细心体会的,要知道学习的,学习诸佛菩萨,学习苦行的大德。实在讲,我们以为他苦行,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到他苦行,而实际上我们看错了,他一点都不苦,反过来他看我们苦,看这些世间人、富贵人苦;他自己觉得他喜足,他心地清净慈悲,常生欢喜心,他真正是做到知足常乐,人间的兜率天人,岂不是这个样子吗?唯有喜足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后补佛都住在兜率陀天。他为什么不住在其他的天上?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补处菩萨哪个地方都好住,他为什么不住四禅天,他要住兜率天?於是我们明了,兜率是表法,后补佛一定是欢喜知足;也就是说常生欢喜心,知足常乐,这样的菩萨不久就成佛果。也许同修要问,难道菩萨也有不知足的吗?有,有很多菩萨发心度众生,众生还没度完,可见得他还没有知足是为别人,不是为自己。对自己来讲,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别说菩萨,小乘初果都已经离四相,我法两种执著几乎都断尽,还有微细的这些念头没除,所以还称不上喜足;必须微细的念头都能除尽,这才叫知足。这是兜率表法的义趣。
他们在此地是表三地菩萨,三地是发光地,诸位同修要在这个地方体会表法的义趣。知足才能放光,发光就是放光,光是什么?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由此可知,你对於世出世间法还有希求,还没有满足,这个念头,不但是行为,就是这个念头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无上菩提,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我们消除这个障碍,知足常乐的境界就现前,一般讲你就证得了。契入这个境界,你在生活当中表现是什么样子?我们中国人造弥勒菩萨的像,弥勒菩萨就是住在兜率天,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弥勒菩萨在中国应化的身相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确实给我们显示是知足常乐。我们中国人将菩萨的形像供奉在天王殿当中,这个意思很深,让一切众生一入山门,第一眼就见到弥勒菩萨,就看到欢欢喜喜,笑面迎人。古德说得好,菩萨示现是「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平等心是佛心,平等心是真心,喜悦相是大慈大悲,佛家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弥勒菩萨的造像就将这几句话完全显露出来。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菩萨要笑脸迎人,要常常保持著欢喜心,如果我们有一念瞋恚,那就不是菩萨。欢喜心里面要记住「平等」,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你那个欢喜是从清净平等心里面生起来的,不是感情;如果从感情里面生起欢喜心,可麻烦了,那叫情执,那是错误的,那是烦恼,不是菩提。弥勒菩萨的欢喜心,是从清净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这是真实慈悲表现。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这就没有错误,就真正学佛。向下也列举十位上首,名号之中显示发光地修学的形象,也显示出三地菩萨的修因证果。
我们看第一尊,『所谓知足天王』。知足就是兜率陀天王的意思,兜率陀是梵语,翻成华文的意思就是知足。这一位总说,后面九位是别说。我们在此地要特别留意,知足的意思很深很广,六道凡夫为什么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过失就是不知足。不知足我们就能体会到,念念增长贪瞋痴慢,唯有知足的人才能够转烦恼成菩提。佛教给我们对於世出世间法都要知足,世法里面衣食足,够了,还要求什么?佛菩萨,自古以来高僧大德,大德里面包含在家居士,我们在《大藏经》里面看到,《居士传》,这是历代在家修行成就的,《善女人传》,都是记载历代在家男女二众修行证果之士。诸位必须知道,出家人有修行证果,在家人修行证果比出家人多,多得太多了。出家有佛,释迦牟尼佛是个代表;在家也有佛,在家人成佛,我们在经上看到,跟世尊同时出现的维摩居士,维摩居士是在家佛。世尊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人所共知,维摩居士说法,他们去听经,听维摩居士讲经说法,也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些出家比丘见维摩居士礼节,跟见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
由此可知,当时这些出家大德,人人谦虚,对人、对事、对物都恭敬有礼,他们这种示现做给我们后人看,我们现在这一代出家人修行不如在家人,这是事实,我们无需要避讳。看看念佛往生,在家人多过出家人,而且女众多过男众,这不是事实吗?为什么出家人反而没有在家人那样的成就?在家人对三宝有恭敬心、有真诚心。反而出家人以为自己出家,穿上长袍大袖衣服,就起了贡高我慢,以为出家人就高人一等,谦虚恭敬心没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行为,诸位要知道,造业,你的修行就不相应,念念跟烦恼相应,跟菩提不相应,不如在家。换句话说,在家人的心比我们清净,在家人的心比我们慈悲,所以他们的成就多过我们,我们要觉悟。在晚近将这桩事实说得最透彻、最明白,可以说是欧阳竟无居士,他是民国初年的人,曾经在南京办过佛学院,他那个佛学院叫「支那内学院」,时间虽然不长,倒是出了不少杰出的善知识。他在内学院院训里面说得很清楚,「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教我们要尊师重道,不是出家第一大,老师第一大,他讲得没错。
在佛法里面谁最大?和尚第一大。「和尚」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亲教师」,亲自指导我修学的老师第一大,这个老师我们称他作和尚。和尚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少,我跟他学,他就是我的和尚。像本经末后示现善财童子去参访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都是示现年岁很小没有成年,十几岁。德生童子,说童子不满二十岁,说童女不满十六岁,善财跟他学,他就是善财的和尚,善财童子要称他作和尚,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往年我出家,也受过三坛大戒,我回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习,李老居士是我的和尚,我称他作和尚。所以诸位要记住,和尚不是说剃了光头、穿这个衣服都叫和尚,那是误会,他跟我们哪有这种关系?我们今天看到出家人都称和尚,错了!看到出家人称什么?称比丘,女众称比丘尼,这个没有称错;如果都称作和尚,我们都搞错了,不知道和尚是什么意思。和尚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是我的老师,我不能称他作和尚,他跟我没有这个关系;称呼里面很重要,不可以误会。我们通常称他作比丘、比丘尼,没有称错,称他作法师,行!也不算错;不能称和尚,因为我们跟他没有师生的关系,不能称和尚。称和尚就是直接教导我们的老师,所以和尚第一大,跟父母一样,这叫师道。佛法从孝亲尊师里面入门,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净业三福」,这是修学的根基。
我们对於世法佛法都要知足。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佛法里面我们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根性,适合自己生活环境,修学就格外容易,功夫容易得力。一门就是知足,选择的法门太多,那就不是知足了。也许诸位读了《华严》疑问就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不知足,这又怎么说法?善财童子最初修学一个老师,不是很多老师,他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也许你们要问:善财运气好,找到这样一个好老师,我们比不上他,我们到哪里去找文殊菩萨来做老师?起这种疑惑的人没有念过《华严经》,真正明了《华严经》,你就开悟了。文殊也是表法,表什么?根本智;后面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后得智,全是表法,跟此地讲这些天王一样都是表法,你可不能把它看死。文殊表根本智,根本智要从一个老师你才能够得到,这是你入门;你要是学许多法门,亲近很多老师,那你注定失败,你不会有成就。
所以佛在这个经里面,叫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识做一个修学榜样给我们看,老师只有一个人,学生也只有一个人,这个意思深。我们亲近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你才专、你才精,不杂;两个老师教你是两条路,三个老师是三岔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你往哪里走?你愈学愈复杂、愈学愈迷惑,你怎么能开智慧?佛家的教学一门深入,一个老师,中国过去儒家教学也是一个老师,也是一门功课;一门没有学会,决定不能够学第二门。用这种方法成就你的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文殊菩萨所表。根本智成就,什么叫根本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就是根本智。无知,实在讲就是大定,在我们净宗来讲就是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清净平等觉合起来就是根本智,就是《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慧就是根本智。你几时得到,然后老师才叫你出去参学。
参学是什么?出师,中国过去的话叫出师,现在的话叫毕业,可以离开老师,毕业了;从前我们不叫毕业,叫出师。出师之后干什么?参学,那就是五十三参,他在文殊菩萨这里修学毕业,再出去参学。参学是什么意思?面对广大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如同禅宗惠能大师所说「不生烦恼,常生智慧」,常生智慧是生后得智。所以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的是,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一切人物,接触这一切人,接触这些人他从事的哪些行业,我们今天讲各行各业。你所见到的事,你所见到这些人在造作,那是因,你再看这些人的生活当中受用,那是果。换句话说,后得智从哪里来?从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因、一切果这里面开悟,不生烦恼,只生智慧。惠能对五祖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叫做五十三参。
在五十三参里面可了不起,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是善友」,这句话的意思正是佛在经里面教导我们,「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他这个认知是肯定的,面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是我过去父母,是未来诸佛;是过去父母,我们的孝心生起来,三福里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这个心生起来;他又是未来诸佛,我们第二句「奉事师长」这个心生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是以真诚孝敬之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菩萨,这是觉悟的心。反过来看六道众生不知道孝道,不知道孝亲,不知道尊师;六道里面谈到孝亲尊师范围很窄小,不究竟、不圆满,佛法里面讲孝亲尊师,真正说到究竟圆满处。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去认知、去肯定,无上佛道在这一生当中就不难成就。
所以普贤菩萨总结《华严经》修学,他老人家说出十个纲领,总结全部的经义。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是谁?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是诸佛;对於一切人,你要真诚的礼敬,对於一切事也得礼敬。对事怎样礼敬?办事情认真负责就是对事的礼敬。对物,物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无情是物,有情也是物,不但人是动物,我们讲有情之物,人是动物,畜生也是动物;我们肉眼看不见,天人也是动物,鬼神、地狱都是动物;有情众生我们今天叫动物,范围多大。六道以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佛都可以包括在「物」这个字里面。物这个字包括范围太广,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一个字都包括了,我们统统要礼敬,然后孝敬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念念具足圆满的孝敬,你所修的叫普贤行。普贤菩萨跟大乘菩萨修行不相同的地方就是这个心,普贤菩萨念念都是孝敬,他那个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佛教我们要修,特别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你的孝敬不能够达到尽虚空遍法界,你所修的就不是普贤行。佛在经上说得很好,「菩萨若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句话我们听懂了没有?这句经文我们会了没有?
我请李木源居士,将来弥陀村里面建的念佛堂圆形,圆形象徵莲花,念佛堂就是莲池海会,赵朴老给我们写了四个字,将来念佛堂就是莲池海会;我们居住的环境叫弥陀村,道场是莲池海会。念佛堂里面供奉阿弥陀佛像,供奉一万尊佛像,一万是表圆满,全部都供奉阿弥陀佛像,这个用意是表法的。佛像我们也由一切同修来认捐,佛像下面就刻你自己的名字,两重意思;一个意思,我们在这个念佛堂念佛,「诸佛海会悉遥闻」,一切诸佛都参与我们共修,一切诸佛所现的相跟阿弥陀佛一样,无二无别,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第二个意思是我们的期望,我们期望我们很快就往生不退成佛,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样子,跟阿弥陀佛的样子完全相同。所以这尊像是一切诸佛的相,也是我们自己的相,用这个来表法。表法是重要修学的方便,佛家讲的善巧方便,我们看到这尊佛像就要想到,我要跟佛一样。
怎样才学成跟佛一样?《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太长,我们读到前面,不知道后头讲什么;讲到后面,前面就忘光,经文太长了,很不容易掌握到修行的纲领;好在普贤菩萨把它归纳为十条,十大愿王,就是十大愿王也很不容易掌握。还是《无量寿经》好,《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浓缩,是《华严经》的精华,便於读诵、便於受持;真正能把《无量寿经》字字句句的意思明白通达,你就大开圆解。你能把《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做到,落实到你生活里面,你就是修普贤行,你十大愿王才圆满,你就很像一尊佛了;前面跟诸位说过,纵然不能入分证位,你也一定入相似位。入相似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不是同居土;如果你要是入分证位,你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干的。总归结都是我们对世法、对佛法知足才办得到,如果不知足,还有贪心,你就很难成就,所以这一层深义要细心去体会。
第二位菩萨,『喜乐海髻天王』。名号里面很明显的显示出知足的妙用,知足常乐,显示出常乐。「喜乐海髻」,海跟髻是形容词,都是形容他的喜乐,喜乐无边,海的意思。喜乐高显,显是明显,行高,德行高妙,髻表这个意思。为什么说他喜乐之行高妙?诸位要细细体会这个意思。如果你在世间得大富贵,显示出喜乐不算高妙。像世尊当年在世,印度十六大国王,经典里面记载这些护法、大富长者,他们喜乐不算高妙。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每天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天忙著各处去教化众生,其乐无穷,这个喜乐高妙。凡夫不知道,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这种生活苦到极处,而释迦牟尼佛自得其乐,这个乐是真乐,不是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可比的,自性里面流出来的真乐。
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少见,孔老夫子有一位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夫子常常赞叹他。颜回很穷,我们从夫子口中知道他生活的状况,一箪食、一瓢饮,吃饭连饭碗都没有,用什么东西盛饭?用竹编一个篓,用这个盛饭,可见得他很穷,饭碗都没有;喝水连个杯子都没有,用葫芦瓢去舀水。「箪食瓢饮」是说颜回贫穷到这个地步,夫子说得好,这样的生活一般人过都感觉得很忧虑,而颜回怎么?「不改其乐」,颜回一天到晚表现得欢喜。这是儒家一个代表人物,知足常乐,在中国古代颜回代表,在我们佛法里面释迦牟尼佛代表,这样的生活别人过起来过不下去,真是夫子所说不堪其忧,大圣人不改其乐,这才真叫做喜乐海髻。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到,如果我们能够很细心很冷静去体会、去观察,你才能够得到个中之三昧,粗心大意你看不出来,你体会不到,当然你更无从学习。
这是千言万语,总归结起来叫我们对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要懂得知足。为什么?知足之后,你的心是定的,定就能开慧,《楞严经》上讲「净极光通达」,你的心平静,平静到极处就放光;此地代表发光地菩萨,就放光,放光是智慧现前。由此可知,真实智慧从哪里来的?清净心上得来的。换句话说,清净平等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无量的智慧,他怎么不欢喜?他怎么不快乐?如果从事相上来讲,世间人他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他以为这些境缘之中有好有丑、有苦有乐,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出来的。诸佛菩萨觉悟,对於人生宇宙的真相彻底通达明了,正如《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知道所有的现象是平等的。不但是平等的,而且是幻化的,不但是幻化的,而且是了不可得,所以他的心行对著外面境界永远是清净平等,那叫真乐,那叫真自在!自在还有一层深义,能转境界这才叫自在,楞严会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诸佛菩萨他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这就是真乐。
第三位菩萨,『最胜功德幢天王』。功德,修功有得。修功,从总纲领上来讲「三学六度」,这是修功,你所得的是什么?「三德密藏」,那是你所得的。这个说法诸位听了还是很模糊,怎样落实?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与真如自性相应,你就有功。这个说法还是不好懂,我们把这话还要说得浅、说得明白,起心动念与戒定慧相应。与戒相应,今日之下所谓合情、合理、合法,你与戒相应。想一想我起心动念,我言语造作,合不合情理法?情理法的标准在哪里?标准在经典;在一切经中,我们今天选择的是《无量寿经》。其实佛说的经论很多,无论依据哪一部经都好,但是你必须依一门,你不能搞太多太杂,太多太杂你就没有办法、没有依靠,依一门。我的思想,我的见解言语,跟佛在经上讲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那你就如理如法,如理如法叫持戒,这是戒学;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工作里面,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换句话说,遵循佛的教诲,一一依教奉行。正如同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教给我们,「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要去做」,这叫持戒。
怎样与定相应?《金刚经》上有两句话说得很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与定相应了。所谓「不取於相」,决定不被外面境界相所诱惑,这是不取於相。我们今天看到外面境界就起心动念,这个不行,你著相了;不会被外境诱惑,这是本事,这是你真的有功夫。内里面不生烦恼,如如不动,不生烦恼是不起贪瞋痴慢。我内里面不起,外面不受影响,你就与定相应。什么叫修定?这叫修定。诸位同修要记住,修定不是盘腿面壁,你把盘腿面壁当作修定,你错了。《坛经》里面跟我们讲坐禅,完全是发挥《金刚经》上这两句话的意思;什么叫做坐禅?「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坐,六祖这个说法岂不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的注解吗?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是坐禅。
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参访鬻香长者,那是修禅定的。他在哪里修?在市廛当中修。市廛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商场,最热闹的地方;现在此地我们中国人讲超级市场,他去逛超级市场那叫修禅定。超级市场东西多,看得你眼花撩乱,看了怎么样?不取於相,他不著相,在这里面不起心、不动念,那叫修禅定;可见得他修禅定不是在打坐,他是在逛市场。我们凡夫对哪一种人起恭敬心?每天面壁,闭著眼睛在那里不动的,「这个人了不起,你看看七天都没有出定,定功很深」。我们不知道那个逛市场,天天东看看、西看看,那个人的定功比那个还高,不知道,真正有功夫的人我们看不出来。盘腿面壁不动,我们认为那个功夫高,那是初级的修学法;天天逛市场,如如不动,高级修行法,我们不知道。高级修行的人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我们凡夫市场上一逛,贪瞋痴都起来了,这个东西要喜欢起了贪心,那个不喜欢起了瞋恚心,不晓得人家在逛市场的时候修戒定慧。这是定的意思。
慧是什么?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慧。所以《华严经》上法身大士教给我们,定慧在哪里修?最热闹的地方去修。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你不被外面境界诱惑,自己能够如如不动,这是定,定慧等持,也叫做福慧双修,福是什么?定是福。这是「最胜功德」。落实到我们生活当中,断恶修善,三轮体空;三轮是不著相,断恶不著断恶之相,你的心清净平等,修善不著修善之相。如果著相修善,你所得到是三界有漏的福报,如果不著相断恶修善,那是最殊胜的功德。可是从断恶修善事相上来说没有两样,从用心上来讲凡圣完全不同;凡人修福,圣人积功累德,圣人所修的是功德,凡人所修的是福报,怎么会一样?
德号里头加上「最胜」,诸位现在明白了吗?最胜的功德幢就是讲堂跟念佛堂,没有比这个更殊胜。讲堂能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念佛堂能令一切众生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还有什么功德能够跟这个相比?你要是明白,你才知道建讲堂,请法师、大德居士讲经说法;建念佛堂,领导大众在一起念佛共修,这是最胜功德幢。不过这里面要认识清楚,我在这里不能不多说几句,怕的是大家生起误会。佛家任何一个道场都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会有真正的成就。念佛的道场也只能有一种仪规,念佛里面也是一个腔调,如果我们用的仪规不相同,念佛的腔调不一样,今天念这个调,明天念那个调,念佛堂共修的人怎么会得一心?你的功夫怎么能得力?所以念佛堂领众的法师,或者是领众的大德居士,一个人,这样才得力。今天我念佛堂请甲法师来念佛,过两天我再请乙法师来念佛,每个人念的不一样,这个念佛堂的人就念乱掉了,这个事情很难。请法师讲经,我这里有个讲堂,今天请甲法师来讲《弥陀经》,下一次又请一个法师来讲《金刚经》,把听众也听糊涂,这个事就难了。所以你真正想建立道场,成就众生,不能随便请人讲经。
我过去初学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在台中住十年,我看到他老人家做的方法,的确跟人不一样。这个道场他一个人领导,念佛他教的,他没有请任何人来指导莲社同修念佛,没有过。顶多一年偶尔打一个佛七,请一位法师来主七,在佛七里头当老和尚,打佛七里面领众还是居士,都是他的学生,都是他平常调教出来的,我看出来了。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每个星期讲经,我看到许许多多法师大德从台中经过,他老人家一定是去顶礼、去礼拜,送上供养,有的时候请法师吃饭;但是从来没有请法师讲经过,不但不请法师讲经,连请法师讲开示都没有,我发现了。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为什么不请法师讲开示?这个法师很有名气,我们大家很仰慕他的。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不行,他跟我们修的法门不一样,我们同修在一起,几十年好不容易建立一个共识,如果法师来跟我们讲经讲的不一样,我们听了一定又有很多同修生了疑心、起了疑惑,然后不知道要费多少时间、费多少苦口婆心才把他拉回来,这是自找麻烦。这叫真善知识,真正爱护大众,跟诸位大众在一块共修,他真正负责任,所以我们才体会到,古大德所说的「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古时候这些大德们懂这个道理,所以可以请;现代这些出家的法师,已经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很难。你请他来讲经,他讲他一套东西,他不顾你们;如果你们这边是修净土宗,他是个修禅的、学密的,他来讲禅密比你念佛高,你听了之后怎么办?你到底是参禅还是学密去?还是继续念佛?就把你搞乱了。可是古德你要是请他来讲经,或者是请他来讲开示,他一定赞叹你的道场,赞叹你的法门,赞叹你们的老师,增长你的信心;他对你这个道场有贡献,没有破坏,那样的法师当然可以请,当然就没有问题。这是基本常识,可是现在人没有这个修养,我们就感到很困难了。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原则,所以过去我在香港讲经,这是一九七七年,二十年前了,我在那边讲《楞严经》。圣一法师来听我讲经,一连听了好几天,听得很欢喜,他是参禅的,我是修念佛法门的,虽然讲《楞严》,我也把《楞严》结归到净土。圣一法师请我到大屿山,宝林寺是他住持的道场,禅宗道场。我去参访,看到他们认真在坐香,我欢喜。那时候他道场有四十多位出家众,其中还有几位外国僧人,每天坐香。圣一法师请我在禅堂里面讲开示,我赞叹圣一法师,赞叹宝林寺道场,赞叹这些同修们在一起和睦共修,我帮助他使他的信众对於老师更有信心,对於道场更有信心,这叫赞叹三宝。我离开道场之后,还有几位居士陪我一道去,在路上就跟我说:法师,你对於禅宗这么样的赞叹,你为什么不学禅?人家是什么道场,我们就要赞叹这个法门,我们总不可以说,你参禅很不容易、很难开悟,没有念佛好。人家已经在那里参了二十几年,我这几句话破坏人家道场,那我就有罪过,不可以这样做法,我们要懂得礼貌,要知道怎么说法。所以这些同修问:禅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参禅,去念佛?我只有说:我不是参禅的根器,他们的根器都高过我,我不如他们,只好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说的话没错,一定要懂得。
你们同修在此地,也许有几位还记得,早年我到此地来,演培法师请我到他道场讲演,我赞叹演培法师。演培法师虽然跟我很熟,我们也算是老朋友,他跟我学的法门不一样,他修弥勒净土,他求生兜率天,我们正好讲到兜率天,我们修弥陀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我到他那个道场,极力赞扬法相唯识,赞扬兜率净土,劝勉同修认真跟他学习,我对於弥陀净土一字不提。他那么多的信徒,跟他已经二十多年,我总不能到那里去,「弥勒净土难,弥陀净土容易」,不可以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就破坏人家道场,这有罪过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个法门都好,你跟这个老师学习,你决定有成就;我们要懂得礼貌。所以我到很多地方,人家请我去讲经,请我去讲演,他放心,我懂规矩,我守法,守法就是持戒,我不会毁犯。
不仅我懂这个道理,我还懂得结法缘。我到别人道场去讲经,或者去讲演,很多信徒供养我,我把这个供养全部供养他的常住,我跟他常住结法缘,我不会带走,所以有很多道场都喜欢请我去讲经,为什么?对他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不拉他的信徒,我不要人家一分钱,我们法缘就结下去;不但这个道场结了法缘,其他道场听到也欢喜,也来找我去讲经。如果我们到那里去讲经,又收皈依徒弟,又把红包统统带走,这个道场一看害怕,下次再不找你。不但这个道场缘断绝,其他道场听说:那个法师很厉害,把我的信徒都拉去,我们信徒红包都被他拿走;没有一个地方会请你讲经,你的法缘就全断掉。这里面我们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要知道怎样成就「最胜功德幢」。我们自己所修的知足常乐,我们对一切众生,只是把佛法介绍给大家、推荐给大家。尤其是净土法门,当生成就的佛法,我们推广的面愈广愈好,令一切大众生起信愿,信愿愈深愈好,希望人人都能够真修,各个都能够往生净土,不退成佛,我们的目的就达到。除此之外,万缘放下,这个样子就如法。
在现在,我们真正要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很难得。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办大专佛学讲座,这里面老师也不少,有六个,开了六门功课,除他自己之外,所有的老师都是他的学生,知见相同,目标方向一致,无论讲哪一部经论最后都结归到净土,这个殊胜。而不像一般寺院道场办佛学讲座,大专佛学讲座,请几位老师开几门功课,各人讲各人的,学生听了之后无所适从。我参加过这个讲座,我上课的时候极力赞叹净土,第二堂课那位法师完全排斥净土,学生来跟我说:我们怎么办?我说:你自己看著办!我也不能说那个老师讲错,老师没讲错,那你只好自己看著办!以后这种讲座我就不参加,不但讲座不参加,佛学院请我去教书,我也不参加,我知道困难。办一个成功的佛学院难,没有办法请老师,请老师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知见,会把学生教得迷迷糊糊,对不起学生。所以要想办一个成功的佛学院,一定先培养师资,师资道合,然后这一批人共同来合作、来办学,佛学院能办成功;这个事情难,跟世间教学完全不相同。这是我们讲到最胜功德幢,的确是很不容易的。
第四尊,『寂静光天王』。这个意思也很明显,唯有寂静才能生圆满的智慧。《仁王经》上将菩萨分为五个等级,这五个等级都用忍来表法,最高的等级叫「寂灭忍」。经上告诉我们寂灭忍是属於哪个位次?下品是法云地的菩萨,十地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如来的果位。比这个低一级的,诸位也很熟悉,叫「无生法忍」,无生法忍下品是七地菩萨,中品是八地菩萨,上品是九地菩萨。由此可知,「寂静光」是十地以上,下品是十地,中品是等觉,这是智慧可以说已经达到究竟圆满了。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在我们现前就应当要学习寂静。从哪里学起?从静学起;实在讲这个方法,也跟楞严会上所讲解结的意思相同。佛在楞严会上跟我们讲,六根每一个根都有六个结,最初下手之处从动静,我们离开一切躁动修静,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的功夫才能够得力。所以修行人如何修静?你有静的功夫,能够享受到清净的乐趣,远离一切躁动,让你的心渐渐定下来,渐渐能够远离五欲六尘,然后才能做到远离分别执著。
我们今天讲离分别执著,实在说是非常困难,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无始劫来烦恼习气太重,外面现在这个境界诱惑的力量比古时候不知道要强烈到多少倍。外面有强烈的诱惑,里面有烦恼习气,所以修行很难成就,念佛法门尚且不容易得到功夫成片,其他的法门根本就不可能成就。往年倓虚大师说过,黄念祖老居士也讲过,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修禅不但是不能开悟,禅定都得不到。你得禅定,果报也不过是在四禅天而已,出不了三界;你学教,你不可能大开圆解;你学密,你得不到三密相应;所以到最后劝你老实念佛,求一个带业往生,这是我们现代人能办得到的。最后结归到净土,我们要知道这一层的深义,然后死心塌地老实念佛,我们这一生还有救。但是对净宗法门理论境界不能不清楚,因为你不清楚你就会有疑惑,有疑惑就会产生障碍。每天研究这些教理目的何在?无非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建立清净的信心、清净的愿心,然后我们的功夫才得力。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四面第一行:
【复有不可思议数兜率陀天王。所谓知足天王。喜乐海髻天王。最胜功德幢天王。寂静光天王。可爱乐妙目天王。宝峰净月天王。最胜勇健力天王。金刚妙光明天王。星宿庄严幢天王。可爱乐庄严天王。如是等而为上首。不思议数。皆勤念持一切诸佛所有名号。】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第一句是列数,标示团体的类别,这个团体是兜率陀天。『兜率陀』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喜足」,欢喜知足的意思。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诸佛如来示现作佛之前,也就是我们常讲成道、成佛,菩萨成佛,最后身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再往上提升一级,就证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位菩萨常常在这一层天中教化众生,修喜足之行。喜足标准是什么?是不是事事都称心如意才叫做喜足?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说,喜足就很难了。诸位细心观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示现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世尊每一天吃饱,他吃得比我们少,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晚上找一个大树底下盘腿打坐就能够恢复疲劳,休息休息就行了,三衣一钵,他就知足了。每天遇到一些在家、出家的学生,跟他们谈谈话,帮助他们解决疑难,令他们觉悟,佛就很欢喜了;并不是他的生活很优裕,事事都能够称心如意,不是这个意思。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好,得少少的意悦,那就是喜的意思;一切都能放下,都能够不希求,就是知足。所以喜足,我们可以从世尊当年在世一生行谊当中去体会,以及后来祖师大德们,我们世间人心目当中所见到的苦行僧,这些苦行僧也展现出喜足的境界。
这是我们要细心体会的,要知道学习的,学习诸佛菩萨,学习苦行的大德。实在讲,我们以为他苦行,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到他苦行,而实际上我们看错了,他一点都不苦,反过来他看我们苦,看这些世间人、富贵人苦;他自己觉得他喜足,他心地清净慈悲,常生欢喜心,他真正是做到知足常乐,人间的兜率天人,岂不是这个样子吗?唯有喜足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后补佛都住在兜率陀天。他为什么不住在其他的天上?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补处菩萨哪个地方都好住,他为什么不住四禅天,他要住兜率天?於是我们明了,兜率是表法,后补佛一定是欢喜知足;也就是说常生欢喜心,知足常乐,这样的菩萨不久就成佛果。也许同修要问,难道菩萨也有不知足的吗?有,有很多菩萨发心度众生,众生还没度完,可见得他还没有知足是为别人,不是为自己。对自己来讲,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别说菩萨,小乘初果都已经离四相,我法两种执著几乎都断尽,还有微细的这些念头没除,所以还称不上喜足;必须微细的念头都能除尽,这才叫知足。这是兜率表法的义趣。
他们在此地是表三地菩萨,三地是发光地,诸位同修要在这个地方体会表法的义趣。知足才能放光,发光就是放光,光是什么?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由此可知,你对於世出世间法还有希求,还没有满足,这个念头,不但是行为,就是这个念头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无上菩提,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我们消除这个障碍,知足常乐的境界就现前,一般讲你就证得了。契入这个境界,你在生活当中表现是什么样子?我们中国人造弥勒菩萨的像,弥勒菩萨就是住在兜率天,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弥勒菩萨在中国应化的身相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确实给我们显示是知足常乐。我们中国人将菩萨的形像供奉在天王殿当中,这个意思很深,让一切众生一入山门,第一眼就见到弥勒菩萨,就看到欢欢喜喜,笑面迎人。古德说得好,菩萨示现是「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平等心是佛心,平等心是真心,喜悦相是大慈大悲,佛家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弥勒菩萨的造像就将这几句话完全显露出来。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菩萨要笑脸迎人,要常常保持著欢喜心,如果我们有一念瞋恚,那就不是菩萨。欢喜心里面要记住「平等」,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你那个欢喜是从清净平等心里面生起来的,不是感情;如果从感情里面生起欢喜心,可麻烦了,那叫情执,那是错误的,那是烦恼,不是菩提。弥勒菩萨的欢喜心,是从清净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这是真实慈悲表现。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这就没有错误,就真正学佛。向下也列举十位上首,名号之中显示发光地修学的形象,也显示出三地菩萨的修因证果。
我们看第一尊,『所谓知足天王』。知足就是兜率陀天王的意思,兜率陀是梵语,翻成华文的意思就是知足。这一位总说,后面九位是别说。我们在此地要特别留意,知足的意思很深很广,六道凡夫为什么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过失就是不知足。不知足我们就能体会到,念念增长贪瞋痴慢,唯有知足的人才能够转烦恼成菩提。佛教给我们对於世出世间法都要知足,世法里面衣食足,够了,还要求什么?佛菩萨,自古以来高僧大德,大德里面包含在家居士,我们在《大藏经》里面看到,《居士传》,这是历代在家修行成就的,《善女人传》,都是记载历代在家男女二众修行证果之士。诸位必须知道,出家人有修行证果,在家人修行证果比出家人多,多得太多了。出家有佛,释迦牟尼佛是个代表;在家也有佛,在家人成佛,我们在经上看到,跟世尊同时出现的维摩居士,维摩居士是在家佛。世尊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人所共知,维摩居士说法,他们去听经,听维摩居士讲经说法,也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些出家比丘见维摩居士礼节,跟见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
由此可知,当时这些出家大德,人人谦虚,对人、对事、对物都恭敬有礼,他们这种示现做给我们后人看,我们现在这一代出家人修行不如在家人,这是事实,我们无需要避讳。看看念佛往生,在家人多过出家人,而且女众多过男众,这不是事实吗?为什么出家人反而没有在家人那样的成就?在家人对三宝有恭敬心、有真诚心。反而出家人以为自己出家,穿上长袍大袖衣服,就起了贡高我慢,以为出家人就高人一等,谦虚恭敬心没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行为,诸位要知道,造业,你的修行就不相应,念念跟烦恼相应,跟菩提不相应,不如在家。换句话说,在家人的心比我们清净,在家人的心比我们慈悲,所以他们的成就多过我们,我们要觉悟。在晚近将这桩事实说得最透彻、最明白,可以说是欧阳竟无居士,他是民国初年的人,曾经在南京办过佛学院,他那个佛学院叫「支那内学院」,时间虽然不长,倒是出了不少杰出的善知识。他在内学院院训里面说得很清楚,「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教我们要尊师重道,不是出家第一大,老师第一大,他讲得没错。
在佛法里面谁最大?和尚第一大。「和尚」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亲教师」,亲自指导我修学的老师第一大,这个老师我们称他作和尚。和尚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少,我跟他学,他就是我的和尚。像本经末后示现善财童子去参访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都是示现年岁很小没有成年,十几岁。德生童子,说童子不满二十岁,说童女不满十六岁,善财跟他学,他就是善财的和尚,善财童子要称他作和尚,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往年我出家,也受过三坛大戒,我回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习,李老居士是我的和尚,我称他作和尚。所以诸位要记住,和尚不是说剃了光头、穿这个衣服都叫和尚,那是误会,他跟我们哪有这种关系?我们今天看到出家人都称和尚,错了!看到出家人称什么?称比丘,女众称比丘尼,这个没有称错;如果都称作和尚,我们都搞错了,不知道和尚是什么意思。和尚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是我的老师,我不能称他作和尚,他跟我没有这个关系;称呼里面很重要,不可以误会。我们通常称他作比丘、比丘尼,没有称错,称他作法师,行!也不算错;不能称和尚,因为我们跟他没有师生的关系,不能称和尚。称和尚就是直接教导我们的老师,所以和尚第一大,跟父母一样,这叫师道。佛法从孝亲尊师里面入门,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净业三福」,这是修学的根基。
我们对於世法佛法都要知足。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佛法里面我们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根性,适合自己生活环境,修学就格外容易,功夫容易得力。一门就是知足,选择的法门太多,那就不是知足了。也许诸位读了《华严》疑问就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不知足,这又怎么说法?善财童子最初修学一个老师,不是很多老师,他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也许你们要问:善财运气好,找到这样一个好老师,我们比不上他,我们到哪里去找文殊菩萨来做老师?起这种疑惑的人没有念过《华严经》,真正明了《华严经》,你就开悟了。文殊也是表法,表什么?根本智;后面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后得智,全是表法,跟此地讲这些天王一样都是表法,你可不能把它看死。文殊表根本智,根本智要从一个老师你才能够得到,这是你入门;你要是学许多法门,亲近很多老师,那你注定失败,你不会有成就。
所以佛在这个经里面,叫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识做一个修学榜样给我们看,老师只有一个人,学生也只有一个人,这个意思深。我们亲近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你才专、你才精,不杂;两个老师教你是两条路,三个老师是三岔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你往哪里走?你愈学愈复杂、愈学愈迷惑,你怎么能开智慧?佛家的教学一门深入,一个老师,中国过去儒家教学也是一个老师,也是一门功课;一门没有学会,决定不能够学第二门。用这种方法成就你的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文殊菩萨所表。根本智成就,什么叫根本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就是根本智。无知,实在讲就是大定,在我们净宗来讲就是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清净平等觉合起来就是根本智,就是《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慧就是根本智。你几时得到,然后老师才叫你出去参学。
参学是什么?出师,中国过去的话叫出师,现在的话叫毕业,可以离开老师,毕业了;从前我们不叫毕业,叫出师。出师之后干什么?参学,那就是五十三参,他在文殊菩萨这里修学毕业,再出去参学。参学是什么意思?面对广大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如同禅宗惠能大师所说「不生烦恼,常生智慧」,常生智慧是生后得智。所以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的是,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一切人物,接触这一切人,接触这些人他从事的哪些行业,我们今天讲各行各业。你所见到的事,你所见到这些人在造作,那是因,你再看这些人的生活当中受用,那是果。换句话说,后得智从哪里来?从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因、一切果这里面开悟,不生烦恼,只生智慧。惠能对五祖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叫做五十三参。
在五十三参里面可了不起,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是善友」,这句话的意思正是佛在经里面教导我们,「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他这个认知是肯定的,面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是我过去父母,是未来诸佛;是过去父母,我们的孝心生起来,三福里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这个心生起来;他又是未来诸佛,我们第二句「奉事师长」这个心生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是以真诚孝敬之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菩萨,这是觉悟的心。反过来看六道众生不知道孝道,不知道孝亲,不知道尊师;六道里面谈到孝亲尊师范围很窄小,不究竟、不圆满,佛法里面讲孝亲尊师,真正说到究竟圆满处。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去认知、去肯定,无上佛道在这一生当中就不难成就。
所以普贤菩萨总结《华严经》修学,他老人家说出十个纲领,总结全部的经义。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是谁?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是诸佛;对於一切人,你要真诚的礼敬,对於一切事也得礼敬。对事怎样礼敬?办事情认真负责就是对事的礼敬。对物,物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无情是物,有情也是物,不但人是动物,我们讲有情之物,人是动物,畜生也是动物;我们肉眼看不见,天人也是动物,鬼神、地狱都是动物;有情众生我们今天叫动物,范围多大。六道以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佛都可以包括在「物」这个字里面。物这个字包括范围太广,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一个字都包括了,我们统统要礼敬,然后孝敬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念念具足圆满的孝敬,你所修的叫普贤行。普贤菩萨跟大乘菩萨修行不相同的地方就是这个心,普贤菩萨念念都是孝敬,他那个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佛教我们要修,特别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你的孝敬不能够达到尽虚空遍法界,你所修的就不是普贤行。佛在经上说得很好,「菩萨若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句话我们听懂了没有?这句经文我们会了没有?
我请李木源居士,将来弥陀村里面建的念佛堂圆形,圆形象徵莲花,念佛堂就是莲池海会,赵朴老给我们写了四个字,将来念佛堂就是莲池海会;我们居住的环境叫弥陀村,道场是莲池海会。念佛堂里面供奉阿弥陀佛像,供奉一万尊佛像,一万是表圆满,全部都供奉阿弥陀佛像,这个用意是表法的。佛像我们也由一切同修来认捐,佛像下面就刻你自己的名字,两重意思;一个意思,我们在这个念佛堂念佛,「诸佛海会悉遥闻」,一切诸佛都参与我们共修,一切诸佛所现的相跟阿弥陀佛一样,无二无别,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第二个意思是我们的期望,我们期望我们很快就往生不退成佛,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样子,跟阿弥陀佛的样子完全相同。所以这尊像是一切诸佛的相,也是我们自己的相,用这个来表法。表法是重要修学的方便,佛家讲的善巧方便,我们看到这尊佛像就要想到,我要跟佛一样。
怎样才学成跟佛一样?《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太长,我们读到前面,不知道后头讲什么;讲到后面,前面就忘光,经文太长了,很不容易掌握到修行的纲领;好在普贤菩萨把它归纳为十条,十大愿王,就是十大愿王也很不容易掌握。还是《无量寿经》好,《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浓缩,是《华严经》的精华,便於读诵、便於受持;真正能把《无量寿经》字字句句的意思明白通达,你就大开圆解。你能把《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做到,落实到你生活里面,你就是修普贤行,你十大愿王才圆满,你就很像一尊佛了;前面跟诸位说过,纵然不能入分证位,你也一定入相似位。入相似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不是同居土;如果你要是入分证位,你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干的。总归结都是我们对世法、对佛法知足才办得到,如果不知足,还有贪心,你就很难成就,所以这一层深义要细心去体会。
第二位菩萨,『喜乐海髻天王』。名号里面很明显的显示出知足的妙用,知足常乐,显示出常乐。「喜乐海髻」,海跟髻是形容词,都是形容他的喜乐,喜乐无边,海的意思。喜乐高显,显是明显,行高,德行高妙,髻表这个意思。为什么说他喜乐之行高妙?诸位要细细体会这个意思。如果你在世间得大富贵,显示出喜乐不算高妙。像世尊当年在世,印度十六大国王,经典里面记载这些护法、大富长者,他们喜乐不算高妙。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每天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天忙著各处去教化众生,其乐无穷,这个喜乐高妙。凡夫不知道,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这种生活苦到极处,而释迦牟尼佛自得其乐,这个乐是真乐,不是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可比的,自性里面流出来的真乐。
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少见,孔老夫子有一位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夫子常常赞叹他。颜回很穷,我们从夫子口中知道他生活的状况,一箪食、一瓢饮,吃饭连饭碗都没有,用什么东西盛饭?用竹编一个篓,用这个盛饭,可见得他很穷,饭碗都没有;喝水连个杯子都没有,用葫芦瓢去舀水。「箪食瓢饮」是说颜回贫穷到这个地步,夫子说得好,这样的生活一般人过都感觉得很忧虑,而颜回怎么?「不改其乐」,颜回一天到晚表现得欢喜。这是儒家一个代表人物,知足常乐,在中国古代颜回代表,在我们佛法里面释迦牟尼佛代表,这样的生活别人过起来过不下去,真是夫子所说不堪其忧,大圣人不改其乐,这才真叫做喜乐海髻。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到,如果我们能够很细心很冷静去体会、去观察,你才能够得到个中之三昧,粗心大意你看不出来,你体会不到,当然你更无从学习。
这是千言万语,总归结起来叫我们对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要懂得知足。为什么?知足之后,你的心是定的,定就能开慧,《楞严经》上讲「净极光通达」,你的心平静,平静到极处就放光;此地代表发光地菩萨,就放光,放光是智慧现前。由此可知,真实智慧从哪里来的?清净心上得来的。换句话说,清净平等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无量的智慧,他怎么不欢喜?他怎么不快乐?如果从事相上来讲,世间人他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他以为这些境缘之中有好有丑、有苦有乐,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出来的。诸佛菩萨觉悟,对於人生宇宙的真相彻底通达明了,正如《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知道所有的现象是平等的。不但是平等的,而且是幻化的,不但是幻化的,而且是了不可得,所以他的心行对著外面境界永远是清净平等,那叫真乐,那叫真自在!自在还有一层深义,能转境界这才叫自在,楞严会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诸佛菩萨他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这就是真乐。
第三位菩萨,『最胜功德幢天王』。功德,修功有得。修功,从总纲领上来讲「三学六度」,这是修功,你所得的是什么?「三德密藏」,那是你所得的。这个说法诸位听了还是很模糊,怎样落实?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与真如自性相应,你就有功。这个说法还是不好懂,我们把这话还要说得浅、说得明白,起心动念与戒定慧相应。与戒相应,今日之下所谓合情、合理、合法,你与戒相应。想一想我起心动念,我言语造作,合不合情理法?情理法的标准在哪里?标准在经典;在一切经中,我们今天选择的是《无量寿经》。其实佛说的经论很多,无论依据哪一部经都好,但是你必须依一门,你不能搞太多太杂,太多太杂你就没有办法、没有依靠,依一门。我的思想,我的见解言语,跟佛在经上讲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那你就如理如法,如理如法叫持戒,这是戒学;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工作里面,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换句话说,遵循佛的教诲,一一依教奉行。正如同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教给我们,「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要去做」,这叫持戒。
怎样与定相应?《金刚经》上有两句话说得很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与定相应了。所谓「不取於相」,决定不被外面境界相所诱惑,这是不取於相。我们今天看到外面境界就起心动念,这个不行,你著相了;不会被外境诱惑,这是本事,这是你真的有功夫。内里面不生烦恼,如如不动,不生烦恼是不起贪瞋痴慢。我内里面不起,外面不受影响,你就与定相应。什么叫修定?这叫修定。诸位同修要记住,修定不是盘腿面壁,你把盘腿面壁当作修定,你错了。《坛经》里面跟我们讲坐禅,完全是发挥《金刚经》上这两句话的意思;什么叫做坐禅?「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坐,六祖这个说法岂不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的注解吗?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是坐禅。
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参访鬻香长者,那是修禅定的。他在哪里修?在市廛当中修。市廛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商场,最热闹的地方;现在此地我们中国人讲超级市场,他去逛超级市场那叫修禅定。超级市场东西多,看得你眼花撩乱,看了怎么样?不取於相,他不著相,在这里面不起心、不动念,那叫修禅定;可见得他修禅定不是在打坐,他是在逛市场。我们凡夫对哪一种人起恭敬心?每天面壁,闭著眼睛在那里不动的,「这个人了不起,你看看七天都没有出定,定功很深」。我们不知道那个逛市场,天天东看看、西看看,那个人的定功比那个还高,不知道,真正有功夫的人我们看不出来。盘腿面壁不动,我们认为那个功夫高,那是初级的修学法;天天逛市场,如如不动,高级修行法,我们不知道。高级修行的人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我们凡夫市场上一逛,贪瞋痴都起来了,这个东西要喜欢起了贪心,那个不喜欢起了瞋恚心,不晓得人家在逛市场的时候修戒定慧。这是定的意思。
慧是什么?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慧。所以《华严经》上法身大士教给我们,定慧在哪里修?最热闹的地方去修。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你不被外面境界诱惑,自己能够如如不动,这是定,定慧等持,也叫做福慧双修,福是什么?定是福。这是「最胜功德」。落实到我们生活当中,断恶修善,三轮体空;三轮是不著相,断恶不著断恶之相,你的心清净平等,修善不著修善之相。如果著相修善,你所得到是三界有漏的福报,如果不著相断恶修善,那是最殊胜的功德。可是从断恶修善事相上来说没有两样,从用心上来讲凡圣完全不同;凡人修福,圣人积功累德,圣人所修的是功德,凡人所修的是福报,怎么会一样?
德号里头加上「最胜」,诸位现在明白了吗?最胜的功德幢就是讲堂跟念佛堂,没有比这个更殊胜。讲堂能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念佛堂能令一切众生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还有什么功德能够跟这个相比?你要是明白,你才知道建讲堂,请法师、大德居士讲经说法;建念佛堂,领导大众在一起念佛共修,这是最胜功德幢。不过这里面要认识清楚,我在这里不能不多说几句,怕的是大家生起误会。佛家任何一个道场都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会有真正的成就。念佛的道场也只能有一种仪规,念佛里面也是一个腔调,如果我们用的仪规不相同,念佛的腔调不一样,今天念这个调,明天念那个调,念佛堂共修的人怎么会得一心?你的功夫怎么能得力?所以念佛堂领众的法师,或者是领众的大德居士,一个人,这样才得力。今天我念佛堂请甲法师来念佛,过两天我再请乙法师来念佛,每个人念的不一样,这个念佛堂的人就念乱掉了,这个事情很难。请法师讲经,我这里有个讲堂,今天请甲法师来讲《弥陀经》,下一次又请一个法师来讲《金刚经》,把听众也听糊涂,这个事就难了。所以你真正想建立道场,成就众生,不能随便请人讲经。
我过去初学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在台中住十年,我看到他老人家做的方法,的确跟人不一样。这个道场他一个人领导,念佛他教的,他没有请任何人来指导莲社同修念佛,没有过。顶多一年偶尔打一个佛七,请一位法师来主七,在佛七里头当老和尚,打佛七里面领众还是居士,都是他的学生,都是他平常调教出来的,我看出来了。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每个星期讲经,我看到许许多多法师大德从台中经过,他老人家一定是去顶礼、去礼拜,送上供养,有的时候请法师吃饭;但是从来没有请法师讲经过,不但不请法师讲经,连请法师讲开示都没有,我发现了。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为什么不请法师讲开示?这个法师很有名气,我们大家很仰慕他的。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不行,他跟我们修的法门不一样,我们同修在一起,几十年好不容易建立一个共识,如果法师来跟我们讲经讲的不一样,我们听了一定又有很多同修生了疑心、起了疑惑,然后不知道要费多少时间、费多少苦口婆心才把他拉回来,这是自找麻烦。这叫真善知识,真正爱护大众,跟诸位大众在一块共修,他真正负责任,所以我们才体会到,古大德所说的「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古时候这些大德们懂这个道理,所以可以请;现代这些出家的法师,已经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很难。你请他来讲经,他讲他一套东西,他不顾你们;如果你们这边是修净土宗,他是个修禅的、学密的,他来讲禅密比你念佛高,你听了之后怎么办?你到底是参禅还是学密去?还是继续念佛?就把你搞乱了。可是古德你要是请他来讲经,或者是请他来讲开示,他一定赞叹你的道场,赞叹你的法门,赞叹你们的老师,增长你的信心;他对你这个道场有贡献,没有破坏,那样的法师当然可以请,当然就没有问题。这是基本常识,可是现在人没有这个修养,我们就感到很困难了。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原则,所以过去我在香港讲经,这是一九七七年,二十年前了,我在那边讲《楞严经》。圣一法师来听我讲经,一连听了好几天,听得很欢喜,他是参禅的,我是修念佛法门的,虽然讲《楞严》,我也把《楞严》结归到净土。圣一法师请我到大屿山,宝林寺是他住持的道场,禅宗道场。我去参访,看到他们认真在坐香,我欢喜。那时候他道场有四十多位出家众,其中还有几位外国僧人,每天坐香。圣一法师请我在禅堂里面讲开示,我赞叹圣一法师,赞叹宝林寺道场,赞叹这些同修们在一起和睦共修,我帮助他使他的信众对於老师更有信心,对於道场更有信心,这叫赞叹三宝。我离开道场之后,还有几位居士陪我一道去,在路上就跟我说:法师,你对於禅宗这么样的赞叹,你为什么不学禅?人家是什么道场,我们就要赞叹这个法门,我们总不可以说,你参禅很不容易、很难开悟,没有念佛好。人家已经在那里参了二十几年,我这几句话破坏人家道场,那我就有罪过,不可以这样做法,我们要懂得礼貌,要知道怎么说法。所以这些同修问:禅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参禅,去念佛?我只有说:我不是参禅的根器,他们的根器都高过我,我不如他们,只好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说的话没错,一定要懂得。
你们同修在此地,也许有几位还记得,早年我到此地来,演培法师请我到他道场讲演,我赞叹演培法师。演培法师虽然跟我很熟,我们也算是老朋友,他跟我学的法门不一样,他修弥勒净土,他求生兜率天,我们正好讲到兜率天,我们修弥陀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我到他那个道场,极力赞扬法相唯识,赞扬兜率净土,劝勉同修认真跟他学习,我对於弥陀净土一字不提。他那么多的信徒,跟他已经二十多年,我总不能到那里去,「弥勒净土难,弥陀净土容易」,不可以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就破坏人家道场,这有罪过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个法门都好,你跟这个老师学习,你决定有成就;我们要懂得礼貌。所以我到很多地方,人家请我去讲经,请我去讲演,他放心,我懂规矩,我守法,守法就是持戒,我不会毁犯。
不仅我懂这个道理,我还懂得结法缘。我到别人道场去讲经,或者去讲演,很多信徒供养我,我把这个供养全部供养他的常住,我跟他常住结法缘,我不会带走,所以有很多道场都喜欢请我去讲经,为什么?对他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不拉他的信徒,我不要人家一分钱,我们法缘就结下去;不但这个道场结了法缘,其他道场听到也欢喜,也来找我去讲经。如果我们到那里去讲经,又收皈依徒弟,又把红包统统带走,这个道场一看害怕,下次再不找你。不但这个道场缘断绝,其他道场听说:那个法师很厉害,把我的信徒都拉去,我们信徒红包都被他拿走;没有一个地方会请你讲经,你的法缘就全断掉。这里面我们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要知道怎样成就「最胜功德幢」。我们自己所修的知足常乐,我们对一切众生,只是把佛法介绍给大家、推荐给大家。尤其是净土法门,当生成就的佛法,我们推广的面愈广愈好,令一切大众生起信愿,信愿愈深愈好,希望人人都能够真修,各个都能够往生净土,不退成佛,我们的目的就达到。除此之外,万缘放下,这个样子就如法。
在现在,我们真正要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很难得。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办大专佛学讲座,这里面老师也不少,有六个,开了六门功课,除他自己之外,所有的老师都是他的学生,知见相同,目标方向一致,无论讲哪一部经论最后都结归到净土,这个殊胜。而不像一般寺院道场办佛学讲座,大专佛学讲座,请几位老师开几门功课,各人讲各人的,学生听了之后无所适从。我参加过这个讲座,我上课的时候极力赞叹净土,第二堂课那位法师完全排斥净土,学生来跟我说:我们怎么办?我说:你自己看著办!我也不能说那个老师讲错,老师没讲错,那你只好自己看著办!以后这种讲座我就不参加,不但讲座不参加,佛学院请我去教书,我也不参加,我知道困难。办一个成功的佛学院难,没有办法请老师,请老师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知见,会把学生教得迷迷糊糊,对不起学生。所以要想办一个成功的佛学院,一定先培养师资,师资道合,然后这一批人共同来合作、来办学,佛学院能办成功;这个事情难,跟世间教学完全不相同。这是我们讲到最胜功德幢,的确是很不容易的。
第四尊,『寂静光天王』。这个意思也很明显,唯有寂静才能生圆满的智慧。《仁王经》上将菩萨分为五个等级,这五个等级都用忍来表法,最高的等级叫「寂灭忍」。经上告诉我们寂灭忍是属於哪个位次?下品是法云地的菩萨,十地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如来的果位。比这个低一级的,诸位也很熟悉,叫「无生法忍」,无生法忍下品是七地菩萨,中品是八地菩萨,上品是九地菩萨。由此可知,「寂静光」是十地以上,下品是十地,中品是等觉,这是智慧可以说已经达到究竟圆满了。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在我们现前就应当要学习寂静。从哪里学起?从静学起;实在讲这个方法,也跟楞严会上所讲解结的意思相同。佛在楞严会上跟我们讲,六根每一个根都有六个结,最初下手之处从动静,我们离开一切躁动修静,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的功夫才能够得力。所以修行人如何修静?你有静的功夫,能够享受到清净的乐趣,远离一切躁动,让你的心渐渐定下来,渐渐能够远离五欲六尘,然后才能做到远离分别执著。
我们今天讲离分别执著,实在说是非常困难,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无始劫来烦恼习气太重,外面现在这个境界诱惑的力量比古时候不知道要强烈到多少倍。外面有强烈的诱惑,里面有烦恼习气,所以修行很难成就,念佛法门尚且不容易得到功夫成片,其他的法门根本就不可能成就。往年倓虚大师说过,黄念祖老居士也讲过,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修禅不但是不能开悟,禅定都得不到。你得禅定,果报也不过是在四禅天而已,出不了三界;你学教,你不可能大开圆解;你学密,你得不到三密相应;所以到最后劝你老实念佛,求一个带业往生,这是我们现代人能办得到的。最后结归到净土,我们要知道这一层的深义,然后死心塌地老实念佛,我们这一生还有救。但是对净宗法门理论境界不能不清楚,因为你不清楚你就会有疑惑,有疑惑就会产生障碍。每天研究这些教理目的何在?无非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建立清净的信心、清净的愿心,然后我们的功夫才得力。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