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七十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074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一面,第五行看起:

  「复有无量日天子。所谓日天子。光焰眼天子。须弥光可畏敬幢天子。离垢宝庄严天子。勇猛不退转天子」,昨天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接著看第六尊:

  【妙华璎光明天子。】

  我们看到『妙华』,学佛的同修立刻会联想到《妙法莲华经》,名号里面确确实实含著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是广义的「妙华」,「华」是表因行,菩萨六度万行,因是装饰品,庄严具。菩萨行都加上一个「妙」字,妙就是与光明相应,就妙了,『光明』是表智慧。凡夫心行与智慧不相应,所以不能称之为妙。行这个字范围非常的广大,从起心动念都是行为,实在说一切众生的念头是众行之根,众行是讲万事万法,有情众生我们常说他有行动、有行为,无情的众生也有行动,它那种行动我们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如果说是受过相当教育,在日常生活当中,纵然是极细微的看不出来,也能看出相当的深度。能够体会到今天物理学家所讲,分子的动态、原子的动态,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可以能够见到,这是一切万物的行为。一切物的行为,真的比我们凡夫心行妙多了,为什么?一切万事万物的行为它能够随顺自然,随顺自然就是随顺性德,所以也能称为妙。现在科学家研究的确实是很妙,大讲到太空物理,小说到量子力学,确实非常奇妙,或者称之为非常微妙。但是科学家不知道这些东西与心性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那个妙跟佛经里面的妙有等级的差别,佛经这个等级就高,佛法里面讲非空非有,这才叫妙。

  相有性空,这个说法诸位听得很多,而实际上是世尊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性跟相都不可得,那才是真的。可是这个说法我们很难体会,如果说相有性空还比较好懂一点,性相俱不可得很难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微妙。既然性相都不可得,佛还为什么要示现?为什么还要度众生?这道理在哪里?这道理就更妙更深了。佛在经上常常用四个字来形容,「法尔如是」,这句话的意思很深。「法尔」就是自然的,这里头决定没有起心动念,用现代话说,纯粹是物理的现象;再深一层说,是自然心理的现象。凡夫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起心动念违背了心理的自然现象、物理的自然现象,这就招来许许多多的灾难。个人的灾难是生死轮回,万物的灾难就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要知道都是从念头上生的。诸佛如来、法身大士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不会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净土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云何应住」,心要住在哪里?住在一心不乱,住在常住真心,那就是随顺自然的心理,随顺自然的物理。而心理跟物理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两桩事情,又看错了,又打妄想,又起分别执著了。这一错,麻烦可就大了,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些事实真相,唯有佛陀能说得出来,为什么他能说得出来?他见到这个现象,我们现在科学家讲发现,他发现这个现象。现象本来就存在,从来没有人发现,他发现了。在佛法里面不叫发现,叫证得,叫证入,或者叫契入;用的名词不一样,就是现代人讲的发现。所以佛得受用,我们迷在这个现实的里面,产生许许多多的错觉,我们不得受用,在这里面的感受很痛苦。如果是入这个境界,那你的感受就自在,得大自在。

  这个名号我们将他落实,日常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定要与智慧相应。说到慧,必定就连到戒定,诸位要知道,戒定慧三学,三即是一、一即是三,没有独立的。我们学佛,为什么学得这么辛苦,学得这么艰难,竟毕生勇猛精进都得不到结果?原因就是一开端就产生一个错误观念,这错误观念以为戒定慧是三桩事情,不知道它是一桩事情。这样子,不但是一生,累劫修行都不能证果,修得太苦了。如果知道它是一桩事情,戒里面有定慧,定里面有戒慧,慧里面有戒定,一而三、三而一,你就容易,就不难了。为什么说容易、说不难?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如果你说这三个,三不是一,一不是三,这就是分别、就是执著,就打妄想,你就难了。佛法没有别的,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弃掉,真正舍弃掉之后,万法是一不是二,不但戒定慧是一,万法归一,诸位也曾经听过。万法怎么归一?你试试看,怎么归法,如何归到一?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万法就归一。一是什么?一心,一法界,一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维摩经》里面说它做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真,一真就是不二。所以我们心里面起心动念还有二,这就很难契入。几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对人、对事、对物入了不二法门,你就证果,你就契入,你就发现一真法界,你也彻底明白十法界,这要真正会用功才行。可是这桩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不肯舍弃分别执著,就难在这个地方。而分别执著是自己造成,不是别人给你,因此任何人都帮不上忙,这是实话。如果别人能帮忙,诸佛如来应当帮我们忙,他要不帮忙那就不慈悲,佛菩萨也帮不上忙。必须你自己真的明白、真的觉悟,把分别执著放下,於一切法都不分别、都不执著,你的戒定慧三学就现前,你就发现了。现在给你讲戒定慧,是名词术语,有名无实。什么时候你真正发现戒定慧?放弃妄想分别执著就发现,这是佛法的总纲领,如来就是用这个教化一切众生,这就是「妙华璎光明」。

  我们虽然不能像佛菩萨那么彻底放下,多少也放下几分,放一分你就开一分智慧,放两分就开两分智慧;这个东西要真干,绝对不是口里面说说就算数,一定要真干。放下的人跟没放下的人不一样,放下的人得大自在,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跟大众相处他也有分别、也有执著,他也打妄想。这又是怎么回事情?这叫和光同尘,永嘉大师讲的「分别亦非意」,执著也非意,妄想亦非意,那才妙。在普贤行愿里面这叫恒顺众生,顺著众生的妄想,顺著众生的分别,顺著众生的执著,其实统统没有,这是佛菩萨的生活。凡夫以为这个东西有,佛知道这些东西都没有。为什么要随顺众生?随顺众生才能帮助众生,如果不随顺众生,就不能够教化众生。这就所谓随类现身、随机说法,大开方便之门,是这么个意思。在这里面成就功德,就是随喜功德,功德是什么?更深一层戒定慧,将戒定慧不断向上提升,这是妙法。由此可知,功夫完全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受用也在日常生活当中。教理要与善友常常在一起研究讨论,这样子才能够自利利他。下面第七尊,菩萨的德号是:

  【最胜幢光明天子。】

  『幢』在此地是表佛法,佛家常讲「高树法幢」。幢是旗帜一类,我们世间人讲举起大旗,举起你大的旗帜,幢是旗帜一类。旗帜是代表信号,远远就能够望到看到。「最胜幢」就是代表佛法里面最殊胜的法门,在本经就是代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最殊胜的法幢。《华严》是最胜,净土也是最胜。为什么说净土最胜?因为《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说明极乐世界是《华严》的归宿,是《华严》的总结,那怎么不殊胜?隋唐时代的古大德都认为,《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这个话的意思,如果我们用经开三分意思来说,大家更好懂,《华严》、《法华》好比是净土经典的序分,《无量寿经》才是这个经典的正宗分,所谓引导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古德曾经说过,净宗的经论古人都称为往生经,往生经包括三经一论,专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称它作往生经。往生经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说。真正究竟圆满,无比的殊胜,称为最胜幢。世间任何一法不能跟它相比,世出间无量无边的法门也不能跟它相比。

  我往年在台湾是民国六十年开始讲《华严经》,以后因为常常出国,这部经断断续续的在讲,讲了十七年没讲完;《八十华严》讲到十回向品,讲了一半,《四十华严》一半还没讲到。以后在《华严经》上明白,一般人讲开悟,悟的是什么?我在讲《四十华严》的时候,有一天有讲台上,忽然起了一个疑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到底学哪个法门?我起了这么一个疑念。文殊、普贤这两位大士他们学的是什么法门?起了这个疑问。然后在《华严经》细细去观察,这明白了,文殊修弥陀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普贤菩萨也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是文殊的学生,是文殊的传人,是文殊菩萨得意弟子,你想想他学什么法门?当然修的是念佛法门。念哪一尊佛?念阿弥陀佛。我这样才肯定往生经第一殊胜。所以以后《华严经》放下,不想再讲。为什么?《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精华,讲《无量寿经》就是讲《大方广佛华严经》,何必要惹大部经这么麻烦,分量这么多!我们讲浓缩的《华严经》,讲精华的《华严经》,岂不是更好?所以讲《华严经》这念头就断掉。

  那个时候讲这部经,我们还没有这些录音、录影的设备,那个时候没有留下来。在这些年当中,有许许多多法师、大德,凡是遇到我都劝请,希望我把这部经完完整整的讲一遍。我遇到的人太多,次数太多,想想也许有这个必要。但是到哪里去讲?如果还像往年一样,常常到各个地区去巡回弘法,每年到各个地区跟大家见见面,我就想《华严经》恐怕五十年都讲不完,所以讲这个经的念头很难提起来。韩馆长往生,往生之前非常希望我把这部经讲一遍,我感她的恩,那时候就想怎么讲法?就想了一个方法,到世界各地去旅游,每个地方都讲《华严经》,接著讲。譬如今天讲到此地,明天换一个地方就接著讲,然后把各个地方经凑起来,不就是完整的?想了这么个办法,这办法也行。但是麻烦的是摄影这些设备要跟著我走,我走到哪里,这些人员都要跟著我到那里,机器要带著才行。当然我们要求隔音的设备那就不容易,但是最新最好的机器效果还是不错,所以就想出这么一个方式。

  但是人想总不如佛安排,没想到佛给我安排到这个地方叫我不要动,继续不断在这个地方,这个经就有可能在这边讲圆满。其他的地区,我们把这些录相带送去。现在科学技术更方便,每个地区都有电脑,我们现在网际网路上,现场就上网,诸位从网路里面同时都可以能够看到,都可以能够听到,方便太多了。无需要劳碌奔波,我们把佛法送到你家里面。现在的电脑非常进步,前天有位同修从美国带来一部,很小,就像十六开书本一样大,也就是这么薄薄的,像一本书一样。他们告诉我这是最新的,直接可以连上网路,你说这多方便。而且价格也不算太贵,这是刚刚出来,好像美金卖二千块钱,太方便了。这对讲经法师来讲利益太大,讲经法师不要到外头去乱跑,坐在这一个地方,全世界都能看到、都能听到。

  现在世界小了,诸位从美国飞到这边来,从美国东岸听说飞三十个小时。我在去年此地报纸里面看到一段消息,美国跟俄国合作在发展快速的飞机,好像现在在试飞,这飞机应当很快就可以启用。飞机的体积大,乘客多,可以乘几百人,速度快,比现在的飞机要快一倍多。他们那时候想,从美国的西岸到日本只需要两个小时,如果用这飞机从美国东岸飞到此地来,我看五、六个小时足够了。这是地球愈来愈小,交通愈来愈方便,飞机大载客多,价钱愈来愈低廉,欢迎大家常常到新加坡来念佛。我在这个地方等著诸位来,非常欢迎大家来。

  尤其是弥陀村,在我想会比我们预料更快成就,李木源居士做事情的速度,我说话都赶不上。我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在这里讲经提到,念佛堂佛像应当供在当中,方便绕佛,我在这里说过这话。第三天他就拿了一个图给我看,我说:这是什么图?阿弥陀佛的像,四尊在一个莲花上,四面都看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背靠背,四尊佛在一个莲花上。我问他:这图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们从中国订做的,阿弥陀佛的佛像,放在念佛堂的当中。第三天这么快,他已经去订做,图都画好了,价钱也估出来。我说:我说话都追不上你。所以我们弥陀村的建筑一定很快就成就,有这么一个热心人在领导,三宝加持,人力、物力、财力都不缺乏。在这个地方,现在真正体会到所谓心想事成,很不可思议。这是我们讲到「最胜幢」,这个法幢当然就是现在的居士林,这是世间最胜的法幢,我们要拥护,我们要真正明了,利用这个道场成就自己的道业。第八尊:

  【宝髻普光明天子。】

  『髻』也是高显的意思,跟幢的意思相同。「髻」是头发,头发在一个人的顶端,最高的地方,所以也用它来表法。「宝髻」是表性德。一切法中性德是宝,世尊在这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就是宝髻。『普』是普遍、是平等,并不是诸佛如来专利、他专有,不是的,一切众生各个具足,跟如来相比绝不欠少一毫一分。所以我们的智慧跟诸佛如来相等,我们的能力跟诸佛如来相等,我们的德相也跟如来相等。正如《无量寿经》所说的,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理平等,事也平等,那个地方确确实实是四无碍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这个世间理平等,事不平等,原因在什么地方?因为我们这个地方的众生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把原本是平等的性德破坏。诸位要晓得,不是别人破坏,是自己把它破坏掉,自己是妄想分别执著破坏,所以不能现前。

  我们能破坏的,给诸位说,只是一个妄相,妄相的本体是自性,自性有没有破坏?没有,你能够破坏的只是表面的表皮而已,里面没有坏,里面是永远不会破坏。因此这一点点表皮上的破坏,实在讲是微不足道,只要我们一念回过头来,立刻就恢复正常,这就是佛法常讲的「迷悟之间」。如何能够摆脱迷惑?大彻大悟就成功。迷是什么?迷是心乱,再给你讲得明白一点,迷是胡思乱想,一天到晚都胡思乱想,晚上睡觉还作梦,作梦就是胡思乱想;人如果没有胡思乱想,他就不作梦。由此可知,我们的妄想从来没有停止过,睡觉的时候身体在休息,妄念没休息。你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睡眠不如修定,睡眠未必你能够休息得好。你晚上作梦,尤其是作恶梦,你的睡眠怎么能睡得好?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休息。禅定是休息。休息,再跟诸位说,不在於身体,身体是机器,机器需不需要休息?你们现在看到许多工厂里面机器,二十四小时在运作,人分三班去照顾它,机器永远不停。我们身体可以永远不停,它是机械。为什么会感觉得疲劳?妄念太多,感觉得疲劳。如果你把妄念停止,身体每天二十四小时,一年到头不间断,它不会累。

  你们在此地听李居士报告过,大陆上有法师他想念佛七天七夜,不睡眠、不吃东西,行不行?行!照样行,精神很饱满。然后再试一试,二十一天行不行?二十一天也行。别说二十一天,二十一年,二百一十年都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试验出来了。他在定中,定中他需要的能量,当然机器的运作是需要能量,饮食是能量直接的补充。能量消耗到哪里去?我过去曾经跟李炳老说过,我们谈到饮食的问题。我向他老人家报告,我认为能量的消耗,大概百分之九十五都消耗在妄念上,实际上身体运动的能量也不过是占百分之五而已,李老师同意我的说法。所以妄想少,吃一餐饭的时候一个星期足够,体力的运作一个星期足够用。非常可惜,你能量补充进去大量流失,被妄想流掉了。佛家讲有漏,这名词好,你的能量大量漏掉,从妄想就漏掉,你真正得受用这是微乎其微。我讲的百分之五可能还是说得太多,实际上比这个还要少。真正有定功的人不需要饮食,我们在小乘经里面常常看到,阿罗汉出去托钵,一个星期去托一次,一个星期吃一餐饭,辟支佛是半个月去托钵一次,半个月吃一餐饭,他一餐饭能量推动他活动可以维持两个星期,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要晓得,性德是真正之宝,而且这个宝平等,人人都具足,不会说是他有我没有,我有他没有,平等的,大家都有。问题就是你自己要懂得开发,用什么方法开发?用诚敬。印光法师教给我们,一分诚敬你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为什么诚敬能开发?真诚、恭敬是性德,开发自性的性德,一定要与性德相应的东西才能开发。我们想求智慧,每天动脑筋,搬一大堆的书来研究,能不能得到智慧?得不到。为什么?智慧是性德。你现在用的方法是妄想,妄想跟性德不相应,妄想不能开发性德。所以天天在研教,在钻故纸那些人,费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在搞,远远不如一个参禅、念佛的人。为什么?参禅的人离心意识,不用妄想;念佛的人也不用妄想,真诚心念、恭敬心念,念一段时期他豁然开悟。什么道理?他用的方法跟性德相应,道理在此地。

  学教的人就难,古时候学教的人也能开悟,是比较慢一点,但是能开悟。能开悟他有方法,方法是入观,随文入观能开悟,你随文要不能入观就不会开悟。什么叫做随文入观?文就是世尊的教诲,入是契入,观是观念,这个意思就是:随著佛的教诲改变自己的观念。佛说戒,我们这个心跟戒学就相应;佛说定,我们跟定就相应;佛说慧,我们跟慧就相应;佛说布施,我们一切放下就相应;这叫入观,入他这个境界。佛叫我们断一切恶,我们确确实实从心地里面连一个恶念都不生,断恶了。佛叫我们修一切善,我们心里确确实实善的意念生起来。什么是善?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念是善;舍己为人是善,他真的契入,这是修行。这样研教是修行,这样研教能开悟。研教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在禅定当中,起心动念不离止观,止是放下,放下万缘,观是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这样才能开悟。「宝髻」这是性德,唯有性德现前,这才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的,连佛法也在内。佛在《金刚经》上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思就是说,佛法也不要去执著它,也无需去分别它。为什么?它是缘生法,佛法也是因缘所生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去分别它、执著它,错了。第九尊:

  【光明眼天子。】

  这个名号的意思很清楚,每位同修都能够体会得到。『光明眼』就是慧眼,特别是照世间,佛法讲照见,光明眼就是照见。照见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般若心经》给我们说出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真相。五蕴皆空是真相,五蕴是什么?五蕴就是万法。在佛法教学里面,归纳起来叫五蕴,展开来百法。五蕴里面,色受想行识。色,百法里面的色法,十一个色法;受、想,是五十一个心所里面两个心所;行,不相应行法;识,识里面包括八心王、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里除了受想,还有四十九个。五蕴展开来就是百法,百法展开来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五蕴皆空就是万法皆空,了不可得。《金刚经》又给我们用比喻来说,「梦幻泡影」,所以你在这里面分别、执著、计较,错了,完全错了。

  菩萨用什么态度来对一切法?普贤菩萨讲得最好,恒顺众生,什么叫恒顺?随他去,就是恒顺,完全顺其自然。随他去,佛菩萨度众生要不要教他?也随他去。他喜欢接受,教他,这就是随顺;不喜欢接受,你就不能教他。他不愿意接受,你要去教他,你不是随顺;他喜欢接受,你不教他,也不是随顺。所以法叫缘生法,一个喜欢学,一个喜欢教,因缘成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八个字里面意思深广无尽,那是菩萨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原则有十个,这就是十大愿王,十个原则,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处事待人接物的十个原则,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总不离开这十个原则,在佛法里面叫普贤行,修普贤行。

  如果没有慧眼,不能照见,别说是普贤行你没法子修,普通的菩萨行你都没法子修。菩萨行是六度,普贤行是佛行,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之所行。第一个是礼敬,敬人、敬事、敬物,永远在敬爱之中,礼敬里面就有慈悲,慈悲是清净、平等的爱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第二是赞叹,赞叹是对众生的,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赞叹有原则,利益众生的,赞叹;於众生没有利益的,不赞叹。而且赞叹还有时节因缘,在某一个时候不可以赞叹,过一个时候可以赞叹,里头妙不可言。有些善行,即时可以赞叹;有些看的是恶行,即时不能赞叹,可是那个恶行后面的结果很好,到果报现前可以赞叹,我们佛法讲逆增上缘,可以称赞他的功德。这个没有光明眼你看不到,你要看得广、要看得深,深就是你要看的时候,一桩事情它的起因、它的结果、它的影响,你从它刚刚开始有个动机,你就能够观察到它的后果,这是慧眼。有这种眼,才能够自利利他。自利,帮助你得定,为什么?把妄想分别执著破了,照破了。

  禅宗的功夫也分三个段落,功夫浅的,虽浅,功夫得力,叫观照。观照这个功夫,相当於我们念佛功夫成片,这就是观照。也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能够提起正念,不会被境界迷惑,这叫观照,这一点功夫就相当不容易。也就是说,时时刻刻能够提醒,外面境界梦幻泡影,不是真的。起心动念就错了,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起瞋恚,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而且在境界里面,决定不会有个念头要占有它,不会有这念头。为什么?因为它不存在,这幻相如露亦如电,电像闪电一样,你怎么能抓得住?境界相消失得太快,刹那之间就起变化,决定不存在;不存在就是无住,决定不住。念念不住,刹那不住,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对於一切法决定没有一个占有的念头,你的心多自在,这才叫真正放得下。有一念想得到它,你就放不下,那是一个错误观念。事实上,你能不能得到?得不到,决定得不到。不要说外面,就连你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所以对这个身体要舍弃。我们从讲堂进来,走到这个地方,身体里细胞新陈代谢就换了许多,在大门口那个我,到讲台上的我,不是一个人!里面细胞已经换了很多,不是原来那个人,刹那不住,假的。你要把事实真相看到,连这个身体都不会执著我要它,都不会,随缘。世间人迷惑颠倒,把这个当作真的,真的是自己,怎样保养它,怎样爱护它,到最后全等於零,身体还是要死,他不知道刹那刹那在变化。人都怕死,其实每天晚上都要死一次,他都不觉悟。你睡熟,人家把你身体抬走,你都不知道,这跟死有什么两样?基督教说复活,第二天早晨他复活了。一定要明了事实真相,然后我们才真正是随缘度日,那就自在。你才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你不迷惑。光明眼非常重要,离开了分别执著,你的眼就放光,你慧眼就现前。第十尊:

  【持胜德天子。】

  这段经文里头有十一位菩萨表法,第十尊『持胜德』。「持」是保持,「胜」是殊胜,如何能够保持自己殊胜的德能,这的确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怎样能保持?世尊在一切经论里,常常提醒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做到,那就叫做依教奉行,那就是真正保持殊胜的性德。这桩事情,必须要克服自己的习气,要跟自己无始劫来烦恼习气,认真的去做克己的工作。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而这桩事情自古以来就很为难。世尊当年在世教导学生,只有讲经说法,没有领众修行,正是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干涉任何一个人修学,他老人家天天只是讲经说法,与学生们在一起研究讨论,解答学生们的疑难,四十九年都做这个工作。学生很老实,明了之后都能够依教奉行,真正做到。受持就是依教奉行,读诵是常常记住老师的教诲;那个时候没有书本,读诵就是记住老师的话,反覆背诵老师的话;遇到人,为人演说,把老师教导我们的传授给别人,自己在生活当中体验悟到的也可以教导别人。

  可是到后来,我们凡夫,说实实在在的话,一代不如一代。现代人听到我这个话不承认,他们说什么?我们一代比一代进步,哪里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他讲的话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我讲的也有道理。他说的是物质这方面进步,天天在进步;我讲的是德行这方面,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进步是物质文明进步,人文的文明退步。这两种文明做一个比较,哪一个重要?人文重要。物质发展到极处,世界毁灭,大家同归於尽,结果是这样。人文进步,社会和谐,一切众生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相亲相爱,有什么不好?不会灭亡。物质文明进步,精神文明没有,最后的结果就是同归於尽,我们必须要晓得。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非常非常重要!为人演说是劝人为善,自己本性不好,是个恶人、是个坏人,天天劝别人做好事,劝到最后自己不知不觉就变成好人,这个方法妙,妙绝了。所以自己有一些不善的根性不怕,习气再重都不怕,果然天天肯劝别人,你不知不觉当中,佛法讲薰习,长时期的薰习,不知不觉自己就改变了。改变最有效果、最殊胜是念佛堂,念佛堂一天到晚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的是阿弥陀佛,想的是阿弥陀佛,眼睛看的都是阿弥陀佛。我们念佛堂统统挂满阿弥陀佛的像,你在这里面不知不觉就把你那些恶的习气薰习掉,它就不起作用。常常到念佛堂来薰习,进步非常的快速,这是「持胜德」最好的方法。同修们在一起,应当谈些什么?自己修学的心得,或者自己所听的经典,常常讨论这些,交换心得。最忌讳杂心闲话,遇到人没有话题,张家长、李家短,天天在搞两舌、在搞是非,造业。张家、李家跟你有什么关系?完全不相干。造业当然要受果报,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要造,造净业,绝不造染业,净业是佛法。末后这一尊,第十一尊:

  【普光明天子。】

  这意思很容易懂得。『普光明』就是表根本智。根本智是平等性智,根本智也是大圆镜智,大圆镜智从哪里来?从平等性里面显示出来,所以总表根本智。根本智实在讲就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充满真实智慧,一切明了通达而没有障碍,这叫根本智。但是这个智没有起作用,它是清净的,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所以说般若无知。无知,不是说没有智慧,是没有起用;没有起用是没有起利他的作用,自利。根本智是自利,后得智是利他,这一定要搞清楚。根本智叫实智,后得智又叫权智,所有一切善巧方便都是利益众生,不是利益自己。如果把权智来自利,那你就错了,完全是颠倒错乱。权智是利他,实智是自利,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下面: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这是总结。末后一句是叹德:

  【皆勤修习利益众生增其善根。】

  这段经文是用日天子来表法。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一定有所事事,你在这一生当中,一定有一些工作你要做,决定不能说游手好闲过一辈子。实在讲游手好闲过一辈子,那也是享福,没福的人做不到,大福报,他是真正来享福。享福,他也不肯修福,福报享完他就走了,一定要有所事事。这里面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要为社会、要为众生做出贡献,这是世出世间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这一生没有空过。对社会、对众生,一定要帮助大家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身分,无论在社会上是什么样地位,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应当做好事,都应当做利益社会众生的好事。

  佛菩萨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可以说是非常圆满,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你是男子,你做男子的模范;你是女人,你做女人的模范;你是富有,你在富有当中做模范;你是贫贱,贫贱人当中的模范。模范就是菩萨,我们社会人讲模范,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菩萨;佛菩萨就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一切众生的模范,这个我们要懂得。清凉大师在此地解释德行里面的意思也是这么说,「成就本行等利益」,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就是你现在的身分地位当中,尽到自己的责任,尽到自己的本分,这一点不能说不重要。我们自己要是明白,那你就是觉悟了。我们这一生在这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应该尽什么样的义务。中国古圣先贤,孔孟儒家所说,五伦十义;五伦就是身分地位,十义就是你是哪一个身分、哪个地位,你要尽些什么义务,那个义务就是你本行的事业。

  我们学佛,佛是什么?我们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详细报告过。现在在这个社会,佛教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态,我们要辨别清楚,我们学的是哪一种佛法?我们学的是传统,传统是教育。《论语》里面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古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称「佛教」就好。现在人看到「佛教」两个字,迷信、宗教,那怎么办?所以不能不麻烦一点,再加两个字进去,「佛陀教育」。这两个字加进去,大家就不会误会,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这是传统。它不是宗教,它不是邪教,它也不是哲学,它是教育,是个非常完美智慧的教育。这世间无论是什么人,你要不要智慧?即使是宗教徒,你也要智慧。

  我有一年在辅仁大学讲演,学校请我去。前面两排十几位神父,坐在前面听我讲演,我看到有这么多神父,我高兴极了,劝他们皈依,劝他们学佛。我在学校讲,他们容易懂,学校的学生在家有父母,在学校有老师;你们信了上帝,上帝是你们的父母,释迦牟尼佛是你们的老师,没有冲突,这不是叛教。真正来皈依,正式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不但不违背你的教义,上帝要是看到欢喜;我这儿女不错,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有智慧。否则的话,你要是排斥,「那是佛教,我这是天主教,决定不能去信佛教」上帝一定想到,小孩是不错,可惜没有受过教育,上帝也难为情!佛教是完美的教育、智慧的教育,任何宗教徒都要皈依三宝,都要接受这个教育,这是正理。

  我们在经上看到,当时许许多多婆罗门外道,都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可见得这是教育,超越宗教,并不排斥宗教徒来学佛。不排斥,欢迎他来学,而且还不准他改变他的宗教;背弃你的教,到这里学佛,等於那个学生不要父母,光要老师,这还得了?这完全错误。鼓励他们敬他的上帝,这就没有冲突。绝不是说你那里不可以信,要信这个;这个话,佛没这个说法的。佛要这个说法,那就不是恒顺众生,那哪里叫随喜功德?你信教,你跟神是建立父子关系、主仆关系,你在佛教里面是师生关系,决定没有冲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正名在今天这个社会非常重要,使社会一切大众不会再排斥佛教育,欢喜佛教育,愿意学习佛教育,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破迷开悟的教育。

  学佛的人,特别是弘传佛教育这些人,他们在社会上的定位,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也就是说他们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在这大舞台上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很重要。释迦牟尼佛在社会上是什么地位?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位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我想这名称我们所有的佛门同修都承认。释迦牟尼佛一生搞社会教育工作,他不拿报酬,他尽义务,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义工,社教义工。释迦牟尼佛是这个身分,我们后来的学生都是这个身分,我们是社教义工,这在社会上是很值得大家尊敬。所以古时候帝王大臣对出家人没有不尊敬,为什么?他们知道这是社会教育的工作者,是社教义工。他们教学的目的,经上讲得很好,帮助一切众生增长善根。换句话说,他们的影响、他们的成就,决定是帮助社会和谐安定和平,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什么是恶?自私自利,这是恶,一切恶的根源。帮助众生觉悟,断贪瞋痴,贪瞋痴是迷,舍弃贪瞋痴,觉悟了,舍弃贪瞋痴,智慧就开了,这是佛家教学的内容,佛家教学的目标。

  佛要教大家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贪瞋痴慢,他自己先做到,自己做不到,要求别人做到,那是假的,别人怎么肯相信?自己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真的放下。大家一看,他确实贪瞋痴慢都放下,那他教我们大概是有一点道理。教我们放下,他自己不肯放下,那大有问题。现在人劝你布施修福,他自己不肯布施;你布施,他在那里收,你愈布施得多,他口袋里愈饱满。他自己是一毛都不拔,这如何能令人相信?可是世间还有一些傻瓜,还有一些呆子,偏偏还到那里去布施,这确实有,我曾经见过。可是那个头脑稍微清楚一点的人看到,这个不对,他叫我们布施,他自己不肯布施,这不是真的。如果布施真正有好处,他一定先干,他不会落在人后面,我们从这些地方能够体会到。

  佛法教人先要给大家做表率,一定是先自己做到,然后才劝勉别人。自己没做到,说实在话,讲的那个话都含糊,犹豫不决,叫人听了之后模棱两可,叫人听了总还有怀疑,不能够坚定信心。原因在哪里?自己没做到。劝别人做,纵然是好事情,说话的心、说话的音声都不对劲。自己真的做到,真得利益,劝人的心理、言语斩钉截铁,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我们听许许多多人在台上讲演,我们能听得出。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话,跟我们一般后人同样来讲这个经的话,给人感受不一样,世尊完全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确确实实是无私无我,念念念一切众生,念念为社会、为人民,没有一念是为自己想的。我们要想学佛,就要在这些地方学。

  经文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这些经文都是介绍华严法会参加的大众,讲经还没说到,那还早,先介绍出席的这些人物。但是这些人物都是有表法的意思,他们在这法会里面代表菩萨的行门。十住,住佛所住;十行,行佛之行,那是成就自己。从阿修罗王,在本经的三十三面,阿修罗王一直到这个地方是代表十回向;十回向是利他,不是自利。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体会,自利而后才能利他。十回向就是我们讲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的条件是什么?住佛所住,行佛所行,然后才能够弘法利生。换句话说,你的心是佛心,你的行是佛行,才能够谈到度众生,才能够帮助别人。如果你自己的心是凡夫心,你自己的行是轮回业,你怎么能帮助别人?

  经文还没有读到,先从出席的这些大众里面,意思就已经透露出来,我们从这些地方体会。佛的心是什么?平等心。佛的行是什么?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凡夫没有办法做到,做不到的原因是自私自利,舍不掉。晓得徵结在此地,关键在此地,功夫在哪里用?就在这里用,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打掉。怎么打掉?全心全力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只要对社会、对大众有好处的事情,全心全力去做,尽心尽力去做,这就对了。永远无间断的去做,只尽义务不享权利,不要名、不要利,地位、权利一概统统不要,这就是菩萨行,这才是回向位的菩萨。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