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十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052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面,倒数第二行:
【皆能示现种种光明。令诸众生热恼除灭。】
这一句是赞叹主火神的德行。德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够利益众生,水与火都可以利益众生;一种是损害众生。在经文里面所说的全是属於利益众生的,对於损害众生的就没有说,表法里面也是这个意思。『皆能示现』,我们看到这两个字,就知道他们不仅是法身大士,实实在在说都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来示现的。『种种光明』,就是种种智慧、种种权巧方便,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种类非常复杂,念头无量无边,他们的身口造作也是无量无边。如果没有种种智慧,不但不能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往往还成就众生造罪业,那就错了,就好比水火损害众生的意思。这个用意很微妙,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要有真实智慧,才能够令众生得利益。否则的话就损害众生,让他不知不觉当中造作许许多多的罪业,特别是在佛门里面。
佛门里面最常见的盗三宝物,这个罪过很重,《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菩萨告诉我们,你破戒堕阿鼻地狱,佛菩萨都有能力来救你;盗三宝物,佛菩萨没有能力救你;可是盗三宝物是太容易犯。刚才李居士告诉我,跟我们大家说寺庙常住情形,有很多人不明因果,利用种种机会做偷盗的行为。李居士也能示现种种光明,把这些作奸犯科的人他都能抓到,我们一般凡夫粗心大意看不出来。盗三宝物里面包括侵损常住,侵是侵犯,损是损耗,这是尤其容易犯的,不知不觉会犯。所以严持戒律这桩事情很不容易做好,真正做好、做圆满谈何容易,要很明道理,深信因果,他才能够做得到。
我们举个小例子说,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时候,他在机关服务,他是公务员,机关里面公事上用的信纸、信封很多。那个信纸、信封是给你办公的,可是许多人把它拿来写私人的信件,或者是自己有一些必须要的东西,用这些信封来包装,把它当作纸袋子来用,这很平常。这算不算盗三宝物?算,就是盗三宝物。所以他每次去领信纸、信封,当然他是一个佛教徒,不会领得很多,决定不会浪费,浪费都有罪过。他领了一定要向他的长官报告一下,我今天领信纸、信封,有一些我要写私人信件;长官嫌他罗嗦,每次领都要讲一句,嫌他罗嗦。他说,我不能不罗嗦,你不答应,我就犯偷盗戒。这是普通机关,侵损偷盗罪还小,轻!没有三宝常住物来得重。可是今天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於常住物不爱惜,对自己来讲,浅而言之,折福,你的福报就这么样报掉;深远的观察,将来一定堕恶道,你修得再好,你也抵不过这个罪业。经典里面佛菩萨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我们看了、读了,耳边风,没在意。常住物是十方供养的,四众布施的,来得容易,所以爱惜的心很难生起来。
在近代,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过去有一个老师,周邦道先生。晚年学佛,在台湾,他那个时候做考选部政务次长,就是相当第一副部长。公家配给他有汽车、有司机,家里面给他装电话,他的儿子、媳妇、孙子跟他住在一起。他自己如果不是公事,他不坐公家的轿车,公家给他车他不坐,他去坐巴士,从台湾来的同修都知道,他乘公共汽车,办公家的事情才用公家的车子。电话,不是公事决定不用公家的电话,外面朋友打给他可以,他不可以打给别人。为什么?浪费国家的财力。这样的公务人员,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大概找不到第二个。生活非常节俭,收入养活一些穷困的亲戚朋友,他一生干这个事情。今天上午台中莲社有两个同修来看我,给我谈到周先生的女婿,在他周年纪念的时候梦见老先生,老先生告诉他,他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看看娑婆世界这些人苦不堪言,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女婿也没有皈依,对佛教相当的陌生,经过几次梦到之后参加追悼,诚心诚意的跟著大众念佛,现在逐渐进入状况。所以真正明了因果的人少之又少,我们看看出家人造这些罪业,实在讲不忍心看,也不忍心说,果报各自去承担。
我过去在台北也常常劝勉大家,现在大众最常犯的,就是用常住的电话聊天,一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太过分了,哪有那么多废话说?如果是国际电话,那就更可怕,这都是属於偷盗,都是属於侵损常住。所以我劝大家尽可能利用传真,传真比电话好,你有很多事情,你就是写上五张纸、六张纸,传真的时间不过二、三分钟,它的计算费用传真跟打电话完全相同。电话里面办事有的时候说不清楚,对方还产生误会,传真有文字,不会产生误会,尽可能利用传真,不用电话。你能够替常住节省一分,你修福;你浪费一分,你造罪,诸如这一类的事情太多了,不胜枚举。总要自己提高警觉,知道修福、知道惜福、知道积功累德,经上讲:自己修,分分自己得。
前面一句「示现种种光明」,就是示现种种善巧方便,目的是末后这一句,『令诸众生热恼除灭』。热恼就是烦恼,心烦全身都发热。这一句就是讲惑业苦,智慧光明可以断惑,惑是迷惑,智慧能断惑,方便能断贪瞋,这是两种利益都具足,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学佛,不仅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懂得修福、惜福。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他日常生活当中,一个月他用多少钱?比小学生用的还少,他一个月只用十二块钱。我们出家人要用的超过他,就不叫出家人了。我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的期间,那是十年那么长的时间,李老师规定,一个月包括我自己吃饭、生活所有的费用,他说你决定不能够超过一百五十块钱,那是台湾钱。那个时候台湾钱跟新加坡钱比较,在那个当时大概是一比十二,就是新加坡的一块是台湾的十二块。他给我限制不可以超过一百五十块钱,他说如果你超过一百五十块钱,你就不是出家人。我们过最低的生活水平,决定不敢浪费。自己过去生中没修福,没有福报,这一生如果再不懂得惜福修福,福从哪里来?
现在大家看到我有这么一点福报,学了佛以后才懂得这个道理修的。我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省的决定节省,决定不会浪费。讲经的时间久了,认识人多了,当然供养也就多了,我把这些供养拿去印经书。我在早年的时候,这些供养做三桩作用,大概百分之九十用在印送经书,另外有百分之十,一部分放生,一部分布施医药,我只做这么三桩事情。经书印得很多,跟大家结的缘很广,法缘殊胜是这么来的。早年,大概是在二、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印《华严经》,那个时候一套成本是台湾钱二十四块,我印的是小本的,六十四开的小本,袖珍型的,平装十二册,一册两块钱。我在平常用钱的时候,我用两块钱我都会想一想,这两块钱如果能省下来就多印一本书,所以怎么敢浪费?希望我们的法宝普遍的流通。现在除了经书之外,我们做的有录音带、有录相带、有CD,许许多多东西都在流通,最近发展的网路,都用在弘法利生上。把自己的生活约束到最低的水平,我们这个日子过成习惯,就过得很舒服。
我们看到别人在享福,我在种福,我现在不要享,我要种福。福报什么时候享?古大德教导我们,也不是来生享,这一生临命终时候享,那是真的福报。临命终享什么福?没有病苦,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临命终时享这个福,不要害病,才是真正的福报。只要有福的人,纵然一生当中没有接触过佛法,只要临命终时候有福报,这个福报就是神智清楚,没有病苦,如果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往生,他一念、十念就决定得生。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说的,决定得生,只要他肯念,只要他肯愿意去就行。所以一个人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他最后那一念。有人念一生的佛,到最后那个念贪图世缘,反而不能往生,这种人很多。或者是临终病苦昏迷不醒,别人帮他助念,他都听不见,这不能往生。还有一类业障很重的人,一生念佛,临命终时听到念佛就讨厌、就排斥不能接受,当然不能往生。凡是不能往生,决定随业流转,这我们要晓得。所以道理不明、方法不清楚,这一生得度的机缘很不容易抓住,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主火神这一段就介绍到此地。再看底下一段,主风神:
【复有无量主风神。】
这一句是说出数量,团体的类别。『风』,诸位都知道,风也能利益人,也能损害人。温和的风我们感受到很快乐,如果来台风、龙卷风,对我们就有很大的伤害,所以水、火、风能利益众生,也能损害众生。此地表法表什么?表各种运动。因为风是动的,不动就不叫风。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基本的物质,现在称之为原子、电子、基本粒子,一切物相都是由这些东西组合而成的,这是基本的物质。佛叫它做四大,四大实在讲就是基本物质它的四个现象。四大里面有风大,风大就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由此可知,风的意思是表一切活动,我们现在社会里面所谓的运动,各类的运动都是属於这一类。主风神要落实在我们现前社会,就是主持各种各类运动的专门人才,这些人都算是主风神。在佛法里面,也和这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遍移风俗习惯,做这些潜移默化的工作,也算是主风神,是这一类的。懂得这个道理,在今天我们讲演艺人员,这些表演的,演艺人员他们也属於这一类。所以这一类里面包含的范围很广,甚至於还包括政治里面一些运动,只要是一种运动,都可以包括在这一类,就是这一类里面包括很多种、很多类。我们现在看上首表法:
【所谓无碍光明主风神。】
凡是风都有『无碍』的意思,如果有障碍它就不能活动,必须没有障碍它才能展开活动。从德号里面有光明两个字,再连上无碍,这个意思就是佛常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所应用的范围就广。这是「无碍光明」表的意思。第二尊:
【普现勇业主风神。】
『业』是造作,『勇』是勇猛,能普遍示现。这里面的意思明显的告诉我们,这些主风神能够随类化身,随类化身就是「普现勇业」。他们看到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里面没有障碍、没有畏惧。应当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表这个意思。这个意义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体会,如何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能让我们自己的生活与法相应,与无障碍相应,与普现相应。第三尊:
【飘击云幢主风神。】
我们在德号里面所看到的全都是动相,『飘』是动,『击』也是动,『云』也是动相,『幢』是高显,非常明显;这个动不是暗中在动,非常明显。尤其「云」这个字表法,它表的是非有非空,表空有不二、理事不二,表这个。「飘」,里面有广的意思,表愿;「击」,表行的意思。实在讲这两个字里面就是含著大愿大行,唯有愿行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才能够成就无上的佛法。第四尊:
【净光庄严主风神。】
净光、庄严前面都曾经看过,但是它们的类别不相同,此地是主风神里面讲的净光庄严,名号相同,意义跟前面不相同,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所有一切活动当中,一定要与智慧相应,要与清净心相应,这种活动对社会是有利的,对众生是有益的。如果没有智慧,心不清净,或者是为自己的利益,为一个小团体的利益,蛊惑群众,对社会产生破坏,罪过就无量无边,他与净光相背了。由此可知,佛法,我们把它总归结,你在这个经典里面细细去观察,把它总归结起来都离不开智慧,所以佛法可以说高度智慧的方法,高度智慧的享受,高度智慧的生活,句句离不开智慧,句句离不开清净,这才是庄严。庄严这两个字,简单的讲就是美好,通常我们也用真善美慧来解释。可是在世间法里面,真善美慧,说实实在在话有名无实,唯独佛法里面落实。你不懂得佛法,不知道修学佛法,真善美慧四个字只是你向往而已,决定不是事实。学了佛之后这才明了,你能够用清净光明庄严自性,庄严自身,庄严生活环境,然后再扩大庄严虚空法界。第五尊:
【力能竭水主风神。】
『竭水』是把水吹干,通常这水讲海水,能将大海水吹干。这是说运动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我想这个我们不必多说。过去我们可以在历史上读到,现前我们在世间许许多多的地区里面,自己要仔细观察也能够看得到,社会上所谓风云人物。为什么叫风云人物?因为他的活动能够影响整个社会,能够影响许许多多众生,这才称之为风云人物。他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够激发震动许许多多的人心,这是取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推行佛陀教育,又何尝不是个运动?这也是个大的运动,他老人家一生全心全力来推动这个运动。佛入灭之后,由他的学生代代相传,继续不断在推动,这个推动完全是正面的,利益社会大众的。经上讲「力能竭水」,这水是什么?水在佛法里面是表贪心,确实唯有佛法才能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觉悟之后才能断贪瞋痴。他的能力能够断贪,瞋跟痴自然就断掉了。我们连续读的这几段经文,这几段经文就是讲贪瞋痴,水是贪、火是瞋恚、风是愚痴;风是不守规矩,乱动,愚痴就乱动了。讲水,经上讲三类∶主河神、主海神、主水神,你看贪多厉害,讲了三类。瞋恚是主火神,一类;愚痴是主风神,也是一类;唯独水说了三类,这很有道理。
大乘菩萨修学的总纲领就是一个布施,六度统统是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所以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波罗蜜。布施是对什么?对悭贪。所以把烦恼、恶业整个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贪」字。你为什么会瞋?贪不到才瞋,如果贪到你就生欢喜心,你就不瞋了。你会瞋、会贪都是因为愚痴,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才造这个恶业。所以贪如果要是断掉,瞋跟痴统统都破掉了,这是我们应当要清楚的。然后你真正想用功,你从哪个地方用起,你也就心里有数,如何对治我们的贪心。不但在世法里面不起贪心,在佛法里面也不起贪心,你能够有这个认知,你的功夫自然就得力。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错误行为里面第一个是贪心。这个地方讲主风神,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要把贪断掉,连根拔除,那就是「力能竭水主风神」,跟这个名号意思就完全相应。必须要晓得贪烦恼的严重,贪世间五欲六尘,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贪图佛法也出不了六道轮回,什么原因?佛教我们断贪心,断贪烦恼,绝不是教我们转变贪的对象,你就搞错了。不是教我们转换贪的对象,要把贪心拔除,这在大乘经论里面说得非常之多,说得非常详细。
我们念念真有心在这上下功夫,我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就是古人讲的你有个入处,你懂得怎么修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历代祖师大德示现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前面所讲的示现种种光明,做出来给我们看。做什么样子?不贪、不瞋、不痴,他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世出世间一切法样样都能放得下,这就是「力能竭水」;放下之后,样样也能提得起,提起是为利益众生,决定不是为自利。你有自利的念头,你就有贪心。念念为帮助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这就是善巧方便。必须先放下,然后才能谈提起,有丝毫放不下,都造成自己严重的业障。真正修道人要常常记住,佛在《金刚经》上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除了真正利益众生之外,我们还有什么事?没事。除了利益众生之外,我们还有什么话好说?没话好说,佛跟佛见面一句话都没得说的。由此可知,我们想学菩萨要真学,总得要学得几分相似。不是利益众生的,绝不起念头;不是利益众生的,绝不多说一句话;不是利益众生的,绝不多做一桩事,你的身心才真正达到清净自在,无碍光明现前。为什么?你说为自己,没有自己,哪有自己?我与我所俱不可得,我们的功夫才会得力。所以无事,无事就老实念佛,就对了。有事是凡夫,无事是佛菩萨,这道理总要清楚、总要明了;真正明了清楚就叫做看破。第六尊:
【大声遍吼主风神。】
在大风的时候,我们听到风有音声。这个地方『大声遍吼』是在种种活动之中,表示全心全力宣扬佛法,这是大声遍吼的意思。「遍」不分种类,九法界众生平等得度,不分种类。在人间来讲,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别文化背景,不分别宗教信仰,以真诚心、清净心、大慈悲心关怀一切众生,将佛法介绍给大家。介绍佛法,我们常讲,讲了很多,随机说法,要知道这个原理。我们今天弘扬佛法,为什么不能够度一些其他的宗教徒?就是因为不懂得随机说法,你要懂得随机说法,九法界众生没有一个不得度的。像佛菩萨的现身示现,我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佛陀当年在世,这是经上有记载的,佛长的是什么样子?许多人见到佛陀,每个人说的不一样。为什么每个人看到都不一样?每个人看到都生欢喜,跟自己一样。所以佛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一个身体,那一个身体就是多变;白人看他是白人,黑人看他是黑人,这是妙相。我们这个相没有办法,不会变,不会随著众生念头变。所以一切众生看到佛,为什么那么亲切,就这个道理,这是随类化身达到极处。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什么叫随机说法。你是个信基督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圣经》,没两样,他就欢喜了。你跟伊斯兰教的时候,《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古兰经》,他怎么不来学?不学也来看看,看看到底你跟我一样不一样。佛家讲的话是真的,为什么?佛没有定法可说,佛所说法无非是破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而已。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是福报,希求天堂、希求福报、希求永生,佛法统统都可以把这方法告诉你,一点都不假。你所希求的都能帮助你达到,这才叫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才能真正讲到「大声遍吼」,普度虚空法界一切不同种类的众生。第七尊:
【树杪垂髻主风神。】
这个名号的含义不太好懂。『树杪』是树的尖端,诸位仔细想想它代表什么意思。我在过去讲席当中讲经,也曾经跟诸位做过多次的报告,佛的经典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我特别强调,讲经一定要讲到现代化与本土化,听众才能真正得利益。虽然我们是现代的讲法、本地大众需要的讲法,也绝对不违背教义,你才没有讲错。如果违背教义,那是魔说,不是佛说,决定不违背。我曾经劝导讲经的法师们、大德善知识们,无论在家、出家发心讲经的,我们要明白一个原则,佛经一定要了解它的义理,明白它的原理跟原则,你只要把这个掌握到,经怎么讲法没有一定。我们可以从注解里面去观察、去研究,现代注解,佛经注解最古的是汉朝时候,每个朝代都有许许多多人给佛的经论作注解。你怎么观察法?最好选择一部经。在中国大众最欢迎的、读诵最普遍的,无过於《金刚经》、《普门品》,这两部经家喻户晓;自古以来这两种经的注解也特别多,非常丰富。你细心去观察,汉朝人怎么讲法,他那种讲法必定契合那个时代众生的根机。你再看看唐朝注解,他怎么注法,他跟前人注解哪些地方不相同,你要留意这些。唐朝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跟汉朝人不同,所以讲法就不一样。再看宋朝的、看明朝的、看清朝的,你仔细去观察,然后你就恍然大悟,我们知道经应该怎么讲法。
正如同一棵树一样,经典是什么?经典是树的根本,根是埋在地下,本就是主干,这叫本。经典是根本,讲解是枝叶,枝叶没有离开根本。我们观察这棵树,千年的老树,有没有从前的枝?有,从前的老枝还在。老枝上又发新枝,年年发新枝,年年生新的叶,年年开新花,根本还是一个。枝干也许能够维系很多年,可是花跟叶一定是新的,年年不一样,推陈出新。你要是懂这个道理,你就会讲经,你讲经就会契机契理,不会把经讲错。如果你离开根本,那叫魔说;这就是离开了原理原则是魔说,那不是佛说。虽不离根本,不懂得推陈出新,那叫闲言语,为什么?不契机。所以有不少学讲经的大德们,拿著古人的注解来讲,完全照著注解来说,所谓是照本宣科,这个没有离开根本,但是不契机。
你要是依唐人的注解跟现代人讲解,那是什么意思?叫现代人去作唐朝时候人,这行不行?不行,讲不通,现代人的思想跟唐朝怎么会一样?现代人生活跟那个时候也不相同,拿那个时候的注解,现在人不能接受。虽然没有离开根本,那是过去的枝叶,不是今年新发的,所以没有用。树苗、树梢就是表今年才发的新叶,今年才开的新花,它决定没有离开根本,不但没有离开根本,连枝条都没有离开。要懂这个道理,然后你那个经就讲活了,就不是死的。古大德的注解要不要参考?要,参考能启发你、帮助你开智慧。而且读古人的注解,了解那个时代的状况,那个时代一般的意识形态,他们的思想见解,你就晓得这个法师这种说法对治他们的。就如同我们看处方,就知道那个人害什么病,就这么个道理。所以经典一定要活学活用,你才能得真实利益,这一尊菩萨的德号就表这个意思。下面一尊第八尊:
【所行无碍主风神。】
特别是这部经,清凉大师给我们说明,《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古时候很多人称这个经叫「大不思议经」,不可思议。清凉解释不思议就用四种无碍来解释。理无碍,本经所说的理,圆融到极处。不但在佛法里面没有障碍,我们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有显教、有密教,有宗门、有教下,任何一个宗派在《华严经》都是圆融的,没有障碍、没有冲突,真正是大圆满。在事上讲也没有障碍,事是事相,事相是从理里面变现出来的。理无碍,事哪里会有障碍?事是指万事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是没有妨碍。再深入的观察,理事无碍,理事交融,理里面有事,事里面有理,也是无障碍的。我们凡夫出的毛病就出在这个地方,以为什么?以为理事有障碍,其实它没有。不但理跟事交融没有障碍,事跟事的交融也没有障碍,事事无碍,这是不可思议达到极处,事事确实没有障碍。
他说的四种无碍,在我们凡夫这四种统统都有碍。碍从哪里来的?世尊也是在这个经里面,给我们说出来了,妄想、执著。说个妄想、说个执著,这里面还有个分别,不是漏掉,是省略掉的。妄想分别执著才产生许许多多的障碍,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给诸位说,不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一真法界。理事无碍,权教菩萨证得,但是他事事还是有碍,没有能达到事事无碍。通常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可以证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没有证得。超越十法界,这就是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事事无碍了。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能够尽虚空法界普遍示现色相,他就能够现身。这是属於事事无碍,随类现身,能现无量无边身。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做不到,一真法界初住菩萨就做到了。这是讲到「所行无碍」。
这一句我们现前应该怎样来修学?其实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就不难了。我们如果能够舍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所行也就无碍。我们今天为什么处处都有障碍?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就错了,为什么?那就变成理上有碍、事上有碍了。理上确实没有碍,事上也确实没有碍,所以你一定要回光返照。那个障碍出生在哪里?一定出生在自己的分别执著。自己分别执著舍掉,哪里还会有障碍?要懂这个道理,这才真正自己晓得修行著力之处在哪里。我们修行不是为别人修行,为别人,佛菩萨也做不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做不到。修行是修自己,自己得解脱,自己得契入境界。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这一切境缘当中必然是有顺有逆,顺逆境界你都要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自己成就了。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我自己错了。你能够这样回光返照,能够在这个地方观察,用功夫,做一个转变,你就入无障碍法界。
古人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我们为什么跟别人处不好?一定要自己检讨自己,不要去怪别人。我们看看佛菩萨给我们表演的,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他们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觉。境缘当中如果有不清净的,他默默的退出,离开,绝不参与,这是正确的,永远还是保持清净平等觉。所以他在境缘里头,顺境不生欢喜心,逆境也绝不生懊恼,永远保持清净,他知道进退。进退都是佛法,进退决定与根本的教义相应,与戒定慧相应,与六波罗蜜相应。我们没有见到过,诸佛菩萨跟人家有争论的,没有听说过。他教给我们忍让,忍让是对凡夫讲的,在法身大士忍让这个念头都没有,他做得那么自然、那么自在,进退自如,真是「所行无碍」。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人能够常常回过头来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在中国古大德里面第一个榜样,这是历代都尊崇的,舜王。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舜王他在年轻的时候,那个生活环境多么恶劣,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别人的缺点,都是天天在自己反省,改过自新。到最后把他一家人,他的后母,他后母生的儿子,他异母的兄弟,全都感化过来;不但感化一家人,感化他的邻里乡党。以后这个事情被尧王知道,尧王佩服,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这是大圣人。所以尧王召见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王位让给他。一定要做自己认真去反省的功夫,不怨天尤人,过失决定在我自己这边。为什么?外面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有什么问题?问题决定在自己这边,这是佛法讲的大道理。你明白这个大道理,你才能肯定修行从哪里修?修行从自己起心动念处修。念要纯正,念不能有一点邪恶,有丝毫邪恶掺杂在其中,纵然你成就,你也不能保持,你成功保持不久,最后还是要失败。如果你果然是真诚、清净,虽失败,后来会成就;你的失败是暂时的,你最后决定成就。这是讲到「所行无碍」。第九尊:
【种种宫殿主风神。】
『宫殿』表法的意思大家知道,此地著重在『种种』。「宫殿」表法我们简单的讲就是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说,爱护、关怀、帮助,这都是宫殿表的意思。「种种」,这里面就有学问,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那是无量的善巧方便,成熟自他,这个意思都在种种里面。不但是佛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种种根性不相同,用现代的话说,种种背景不相同,种种意识不相同,种种生活习性不相同,乃至种种思想信仰不相同,你用一种慈悲行不通。慈悲里头也要分种种,关怀也要分种种,帮助也要分种种,你才能够把一切众生都应付得妥妥善善。同样是个关怀、是个爱护,对甲表的态,对乙就不行,就不适用。如果我们要用最明显的例子来跟诸位说,我们对一个尊长,跟对一个二、三岁的小朋友,表态能一样吗?真的是爱护、关怀、帮助,不一样。小孩可以摸摸他的头,对尊长不可以,你不能去摸他的头,这是种种的意思,你就晓得这一切众生是多么复杂。你不懂得种种善巧方便,你是一个态度,会把事情搞糟,这里面就没有智慧。所以举一个例子,诸位从这一个例子里头,你就要能够体会这个事情确实是很复杂,如何把这个事情做圆满,真的不容易,这是对人。
再回过头来对自己,对自己也是这么复杂。我们成长过程期间不一样,我们也是从儿童、少年、青年、壮年,也是经历这个过程。每个过程里面,我们在生活、在工作上遭遇许许多多的挫折困难,遇到许许多多人事的变换。所以我们自己关怀自己,自己照顾自己,那个方法手段也不相同,也常常在变化,哪有一个一成不变的道理?这些都是学问。从哪里学?多读书、多历练,在生活里去锻炼,你才能学到东西,你才能成熟。而佛法里面,实在讲更是圆满,但是佛法比较难一点,就是佛讲话很含蓄,往往他不明说,他意在言外。像他说这些神众名号,我们要不细心去体会,哪里懂什么意思?你还不看著这些名字,张三、李四,点点名就算了,哪里晓得这个名号里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这就是佛教给我们学习的,这是佛教学的手段,教学的方式;处处教我们细心体会,这样才能开智慧。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惯了,佛用这个方法把我们这个过失改变过来,细心观察才能看出每个名号里面都含无量义,每个名号都是我们现前的学处。我们到哪里学?就在这个地方学。末后这一尊:
【大光普照主风神。】
『大光普照』,这个名字在前面都见过,但是他们类别不相同;这是在一切运动之中,一切活动当中。我们看这十尊菩萨德号的排列,他一开端「无碍光明」,以无碍光明开端,「大光普照」总结。总结里面不离智慧,不离平等。普照是平等心,平等是定心,要常常保持。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有能力随时契入华严三昧,得深禅定,所以他才能普照。他自性的般若光明,根本智、后得智才能够起作用;这个作用对自己是大自在,对众生就是大随缘。随缘就没有障碍,对自己自在就没有障碍,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我们要注重定,至於慧?慧不必求,因为求智慧这个念头就是慧的一个障碍。要紧的是,在我们本宗来讲,修清净心。我们今天所要求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华严三昧,一心不乱就是甚深禅定,一心不乱起作用就是大光普照。
不但进入念佛堂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能念一个小时,你就静静专心念一个小时,修一个小时,真修。诸位要晓得,我说这个真修就是这里头决定不能有丝毫夹杂,那叫真修。时间短没有关系,你得真实受用,绝不夹杂一个妄念,绝不夹杂分别执著。在念佛堂要学自在随缘,我们这个功夫就得力,念佛三昧就能得到。甚深的念佛三昧纵然不能得到,浅的念佛三昧,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念佛三昧,不难得到。你得到的时候,自在随缘你就体会到,身心轻安、快乐。不会说念佛愈念愈辛苦,愈念愈辛苦是功夫不得力;愈念愈快乐,功夫得力,愈念精神愈好,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愈念愈提不起精神,愈念愈想打瞌睡、愈想睡觉,这是没有契入境界。证明什么?证明你的妄想杂念很多,你有昏沉、掉举这两种障碍,障碍你念佛,这是业障,进念佛堂业障现前。什么叫业障?这就叫业障。但是这个业障不要怕它,一定要突破,不是不能突破的,知道这个障碍是决定可以突破的。在初学这个障碍是决定有的,你怕什么?每个念佛人都是通过这个关口的,我们也要把这个关口突破,突破之后就自在了。后面这一句是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这句话就不必多说了。我们再看末后这一句:
【皆勤散灭我慢之心。】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里面告诉我们,风是动,我们把它合现在所有的一切活动、运动,所以它的范围很广。大师告诉我们,它在表法是通表「方便无住」,所以有散灭我慢之心这个意思。这句经文,如果我们联想到《金刚经》上两句很有名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这句经义非常贴切。我慢是大烦恼,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接著就是慢。慢从哪里来?慢从痴来的,他要是有智慧就决定不会有我慢之心。这些菩萨们,「皆勤散灭我慢之心」,他们教我们,要把贡高我慢这个心要消灭掉。儒家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但是他毕竟是三界之内的人,没有超越三界的念头,所以他对慢他不讲灭,他讲伏,伏住。《礼记》里面讲「傲不可长」,他只说到这句话。我们佛法不但傲慢不能增长,要把它消灭掉。为什么?只要有慢这个念头在,贡高我慢,别人不如我,我比别人强,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问题才真的严重。
出离六道轮回基本的条件,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小乘阿罗汉为什么脱离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断掉了。由此可知,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就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是能变,六道轮回是所变。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只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六道轮回自然就不见了,还有什么出不出?自然就没有了。佛给我们讲的这个道理,讲得太清楚、太明白,我们细细的思惟、细细的观察,明了之后,肯定了,一定要依教奉行。在生活里面,生活是活动,在工作里面,工作也是活动,风是代表动态,哪能不动?起心动念都是动,言语造作还是动。在一切活动里面,把贪瞋痴慢舍掉,这就是主风神所表的义趣。所有一切活动,与智慧、与慈悲、与清净、与善巧方便相应,那就对了、就正确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面,倒数第二行:
【皆能示现种种光明。令诸众生热恼除灭。】
这一句是赞叹主火神的德行。德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够利益众生,水与火都可以利益众生;一种是损害众生。在经文里面所说的全是属於利益众生的,对於损害众生的就没有说,表法里面也是这个意思。『皆能示现』,我们看到这两个字,就知道他们不仅是法身大士,实实在在说都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来示现的。『种种光明』,就是种种智慧、种种权巧方便,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种类非常复杂,念头无量无边,他们的身口造作也是无量无边。如果没有种种智慧,不但不能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往往还成就众生造罪业,那就错了,就好比水火损害众生的意思。这个用意很微妙,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要有真实智慧,才能够令众生得利益。否则的话就损害众生,让他不知不觉当中造作许许多多的罪业,特别是在佛门里面。
佛门里面最常见的盗三宝物,这个罪过很重,《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菩萨告诉我们,你破戒堕阿鼻地狱,佛菩萨都有能力来救你;盗三宝物,佛菩萨没有能力救你;可是盗三宝物是太容易犯。刚才李居士告诉我,跟我们大家说寺庙常住情形,有很多人不明因果,利用种种机会做偷盗的行为。李居士也能示现种种光明,把这些作奸犯科的人他都能抓到,我们一般凡夫粗心大意看不出来。盗三宝物里面包括侵损常住,侵是侵犯,损是损耗,这是尤其容易犯的,不知不觉会犯。所以严持戒律这桩事情很不容易做好,真正做好、做圆满谈何容易,要很明道理,深信因果,他才能够做得到。
我们举个小例子说,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时候,他在机关服务,他是公务员,机关里面公事上用的信纸、信封很多。那个信纸、信封是给你办公的,可是许多人把它拿来写私人的信件,或者是自己有一些必须要的东西,用这些信封来包装,把它当作纸袋子来用,这很平常。这算不算盗三宝物?算,就是盗三宝物。所以他每次去领信纸、信封,当然他是一个佛教徒,不会领得很多,决定不会浪费,浪费都有罪过。他领了一定要向他的长官报告一下,我今天领信纸、信封,有一些我要写私人信件;长官嫌他罗嗦,每次领都要讲一句,嫌他罗嗦。他说,我不能不罗嗦,你不答应,我就犯偷盗戒。这是普通机关,侵损偷盗罪还小,轻!没有三宝常住物来得重。可是今天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於常住物不爱惜,对自己来讲,浅而言之,折福,你的福报就这么样报掉;深远的观察,将来一定堕恶道,你修得再好,你也抵不过这个罪业。经典里面佛菩萨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我们看了、读了,耳边风,没在意。常住物是十方供养的,四众布施的,来得容易,所以爱惜的心很难生起来。
在近代,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过去有一个老师,周邦道先生。晚年学佛,在台湾,他那个时候做考选部政务次长,就是相当第一副部长。公家配给他有汽车、有司机,家里面给他装电话,他的儿子、媳妇、孙子跟他住在一起。他自己如果不是公事,他不坐公家的轿车,公家给他车他不坐,他去坐巴士,从台湾来的同修都知道,他乘公共汽车,办公家的事情才用公家的车子。电话,不是公事决定不用公家的电话,外面朋友打给他可以,他不可以打给别人。为什么?浪费国家的财力。这样的公务人员,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大概找不到第二个。生活非常节俭,收入养活一些穷困的亲戚朋友,他一生干这个事情。今天上午台中莲社有两个同修来看我,给我谈到周先生的女婿,在他周年纪念的时候梦见老先生,老先生告诉他,他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看看娑婆世界这些人苦不堪言,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女婿也没有皈依,对佛教相当的陌生,经过几次梦到之后参加追悼,诚心诚意的跟著大众念佛,现在逐渐进入状况。所以真正明了因果的人少之又少,我们看看出家人造这些罪业,实在讲不忍心看,也不忍心说,果报各自去承担。
我过去在台北也常常劝勉大家,现在大众最常犯的,就是用常住的电话聊天,一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太过分了,哪有那么多废话说?如果是国际电话,那就更可怕,这都是属於偷盗,都是属於侵损常住。所以我劝大家尽可能利用传真,传真比电话好,你有很多事情,你就是写上五张纸、六张纸,传真的时间不过二、三分钟,它的计算费用传真跟打电话完全相同。电话里面办事有的时候说不清楚,对方还产生误会,传真有文字,不会产生误会,尽可能利用传真,不用电话。你能够替常住节省一分,你修福;你浪费一分,你造罪,诸如这一类的事情太多了,不胜枚举。总要自己提高警觉,知道修福、知道惜福、知道积功累德,经上讲:自己修,分分自己得。
前面一句「示现种种光明」,就是示现种种善巧方便,目的是末后这一句,『令诸众生热恼除灭』。热恼就是烦恼,心烦全身都发热。这一句就是讲惑业苦,智慧光明可以断惑,惑是迷惑,智慧能断惑,方便能断贪瞋,这是两种利益都具足,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学佛,不仅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懂得修福、惜福。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他日常生活当中,一个月他用多少钱?比小学生用的还少,他一个月只用十二块钱。我们出家人要用的超过他,就不叫出家人了。我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的期间,那是十年那么长的时间,李老师规定,一个月包括我自己吃饭、生活所有的费用,他说你决定不能够超过一百五十块钱,那是台湾钱。那个时候台湾钱跟新加坡钱比较,在那个当时大概是一比十二,就是新加坡的一块是台湾的十二块。他给我限制不可以超过一百五十块钱,他说如果你超过一百五十块钱,你就不是出家人。我们过最低的生活水平,决定不敢浪费。自己过去生中没修福,没有福报,这一生如果再不懂得惜福修福,福从哪里来?
现在大家看到我有这么一点福报,学了佛以后才懂得这个道理修的。我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省的决定节省,决定不会浪费。讲经的时间久了,认识人多了,当然供养也就多了,我把这些供养拿去印经书。我在早年的时候,这些供养做三桩作用,大概百分之九十用在印送经书,另外有百分之十,一部分放生,一部分布施医药,我只做这么三桩事情。经书印得很多,跟大家结的缘很广,法缘殊胜是这么来的。早年,大概是在二、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印《华严经》,那个时候一套成本是台湾钱二十四块,我印的是小本的,六十四开的小本,袖珍型的,平装十二册,一册两块钱。我在平常用钱的时候,我用两块钱我都会想一想,这两块钱如果能省下来就多印一本书,所以怎么敢浪费?希望我们的法宝普遍的流通。现在除了经书之外,我们做的有录音带、有录相带、有CD,许许多多东西都在流通,最近发展的网路,都用在弘法利生上。把自己的生活约束到最低的水平,我们这个日子过成习惯,就过得很舒服。
我们看到别人在享福,我在种福,我现在不要享,我要种福。福报什么时候享?古大德教导我们,也不是来生享,这一生临命终时候享,那是真的福报。临命终享什么福?没有病苦,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临命终时享这个福,不要害病,才是真正的福报。只要有福的人,纵然一生当中没有接触过佛法,只要临命终时候有福报,这个福报就是神智清楚,没有病苦,如果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往生,他一念、十念就决定得生。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说的,决定得生,只要他肯念,只要他肯愿意去就行。所以一个人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他最后那一念。有人念一生的佛,到最后那个念贪图世缘,反而不能往生,这种人很多。或者是临终病苦昏迷不醒,别人帮他助念,他都听不见,这不能往生。还有一类业障很重的人,一生念佛,临命终时听到念佛就讨厌、就排斥不能接受,当然不能往生。凡是不能往生,决定随业流转,这我们要晓得。所以道理不明、方法不清楚,这一生得度的机缘很不容易抓住,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主火神这一段就介绍到此地。再看底下一段,主风神:
【复有无量主风神。】
这一句是说出数量,团体的类别。『风』,诸位都知道,风也能利益人,也能损害人。温和的风我们感受到很快乐,如果来台风、龙卷风,对我们就有很大的伤害,所以水、火、风能利益众生,也能损害众生。此地表法表什么?表各种运动。因为风是动的,不动就不叫风。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基本的物质,现在称之为原子、电子、基本粒子,一切物相都是由这些东西组合而成的,这是基本的物质。佛叫它做四大,四大实在讲就是基本物质它的四个现象。四大里面有风大,风大就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由此可知,风的意思是表一切活动,我们现在社会里面所谓的运动,各类的运动都是属於这一类。主风神要落实在我们现前社会,就是主持各种各类运动的专门人才,这些人都算是主风神。在佛法里面,也和这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遍移风俗习惯,做这些潜移默化的工作,也算是主风神,是这一类的。懂得这个道理,在今天我们讲演艺人员,这些表演的,演艺人员他们也属於这一类。所以这一类里面包含的范围很广,甚至於还包括政治里面一些运动,只要是一种运动,都可以包括在这一类,就是这一类里面包括很多种、很多类。我们现在看上首表法:
【所谓无碍光明主风神。】
凡是风都有『无碍』的意思,如果有障碍它就不能活动,必须没有障碍它才能展开活动。从德号里面有光明两个字,再连上无碍,这个意思就是佛常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所应用的范围就广。这是「无碍光明」表的意思。第二尊:
【普现勇业主风神。】
『业』是造作,『勇』是勇猛,能普遍示现。这里面的意思明显的告诉我们,这些主风神能够随类化身,随类化身就是「普现勇业」。他们看到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里面没有障碍、没有畏惧。应当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表这个意思。这个意义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体会,如何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能让我们自己的生活与法相应,与无障碍相应,与普现相应。第三尊:
【飘击云幢主风神。】
我们在德号里面所看到的全都是动相,『飘』是动,『击』也是动,『云』也是动相,『幢』是高显,非常明显;这个动不是暗中在动,非常明显。尤其「云」这个字表法,它表的是非有非空,表空有不二、理事不二,表这个。「飘」,里面有广的意思,表愿;「击」,表行的意思。实在讲这两个字里面就是含著大愿大行,唯有愿行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才能够成就无上的佛法。第四尊:
【净光庄严主风神。】
净光、庄严前面都曾经看过,但是它们的类别不相同,此地是主风神里面讲的净光庄严,名号相同,意义跟前面不相同,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所有一切活动当中,一定要与智慧相应,要与清净心相应,这种活动对社会是有利的,对众生是有益的。如果没有智慧,心不清净,或者是为自己的利益,为一个小团体的利益,蛊惑群众,对社会产生破坏,罪过就无量无边,他与净光相背了。由此可知,佛法,我们把它总归结,你在这个经典里面细细去观察,把它总归结起来都离不开智慧,所以佛法可以说高度智慧的方法,高度智慧的享受,高度智慧的生活,句句离不开智慧,句句离不开清净,这才是庄严。庄严这两个字,简单的讲就是美好,通常我们也用真善美慧来解释。可是在世间法里面,真善美慧,说实实在在话有名无实,唯独佛法里面落实。你不懂得佛法,不知道修学佛法,真善美慧四个字只是你向往而已,决定不是事实。学了佛之后这才明了,你能够用清净光明庄严自性,庄严自身,庄严生活环境,然后再扩大庄严虚空法界。第五尊:
【力能竭水主风神。】
『竭水』是把水吹干,通常这水讲海水,能将大海水吹干。这是说运动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我想这个我们不必多说。过去我们可以在历史上读到,现前我们在世间许许多多的地区里面,自己要仔细观察也能够看得到,社会上所谓风云人物。为什么叫风云人物?因为他的活动能够影响整个社会,能够影响许许多多众生,这才称之为风云人物。他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够激发震动许许多多的人心,这是取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推行佛陀教育,又何尝不是个运动?这也是个大的运动,他老人家一生全心全力来推动这个运动。佛入灭之后,由他的学生代代相传,继续不断在推动,这个推动完全是正面的,利益社会大众的。经上讲「力能竭水」,这水是什么?水在佛法里面是表贪心,确实唯有佛法才能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觉悟之后才能断贪瞋痴。他的能力能够断贪,瞋跟痴自然就断掉了。我们连续读的这几段经文,这几段经文就是讲贪瞋痴,水是贪、火是瞋恚、风是愚痴;风是不守规矩,乱动,愚痴就乱动了。讲水,经上讲三类∶主河神、主海神、主水神,你看贪多厉害,讲了三类。瞋恚是主火神,一类;愚痴是主风神,也是一类;唯独水说了三类,这很有道理。
大乘菩萨修学的总纲领就是一个布施,六度统统是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所以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波罗蜜。布施是对什么?对悭贪。所以把烦恼、恶业整个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贪」字。你为什么会瞋?贪不到才瞋,如果贪到你就生欢喜心,你就不瞋了。你会瞋、会贪都是因为愚痴,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才造这个恶业。所以贪如果要是断掉,瞋跟痴统统都破掉了,这是我们应当要清楚的。然后你真正想用功,你从哪个地方用起,你也就心里有数,如何对治我们的贪心。不但在世法里面不起贪心,在佛法里面也不起贪心,你能够有这个认知,你的功夫自然就得力。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错误行为里面第一个是贪心。这个地方讲主风神,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要把贪断掉,连根拔除,那就是「力能竭水主风神」,跟这个名号意思就完全相应。必须要晓得贪烦恼的严重,贪世间五欲六尘,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贪图佛法也出不了六道轮回,什么原因?佛教我们断贪心,断贪烦恼,绝不是教我们转变贪的对象,你就搞错了。不是教我们转换贪的对象,要把贪心拔除,这在大乘经论里面说得非常之多,说得非常详细。
我们念念真有心在这上下功夫,我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就是古人讲的你有个入处,你懂得怎么修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历代祖师大德示现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前面所讲的示现种种光明,做出来给我们看。做什么样子?不贪、不瞋、不痴,他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世出世间一切法样样都能放得下,这就是「力能竭水」;放下之后,样样也能提得起,提起是为利益众生,决定不是为自利。你有自利的念头,你就有贪心。念念为帮助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这就是善巧方便。必须先放下,然后才能谈提起,有丝毫放不下,都造成自己严重的业障。真正修道人要常常记住,佛在《金刚经》上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除了真正利益众生之外,我们还有什么事?没事。除了利益众生之外,我们还有什么话好说?没话好说,佛跟佛见面一句话都没得说的。由此可知,我们想学菩萨要真学,总得要学得几分相似。不是利益众生的,绝不起念头;不是利益众生的,绝不多说一句话;不是利益众生的,绝不多做一桩事,你的身心才真正达到清净自在,无碍光明现前。为什么?你说为自己,没有自己,哪有自己?我与我所俱不可得,我们的功夫才会得力。所以无事,无事就老实念佛,就对了。有事是凡夫,无事是佛菩萨,这道理总要清楚、总要明了;真正明了清楚就叫做看破。第六尊:
【大声遍吼主风神。】
在大风的时候,我们听到风有音声。这个地方『大声遍吼』是在种种活动之中,表示全心全力宣扬佛法,这是大声遍吼的意思。「遍」不分种类,九法界众生平等得度,不分种类。在人间来讲,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别文化背景,不分别宗教信仰,以真诚心、清净心、大慈悲心关怀一切众生,将佛法介绍给大家。介绍佛法,我们常讲,讲了很多,随机说法,要知道这个原理。我们今天弘扬佛法,为什么不能够度一些其他的宗教徒?就是因为不懂得随机说法,你要懂得随机说法,九法界众生没有一个不得度的。像佛菩萨的现身示现,我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佛陀当年在世,这是经上有记载的,佛长的是什么样子?许多人见到佛陀,每个人说的不一样。为什么每个人看到都不一样?每个人看到都生欢喜,跟自己一样。所以佛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一个身体,那一个身体就是多变;白人看他是白人,黑人看他是黑人,这是妙相。我们这个相没有办法,不会变,不会随著众生念头变。所以一切众生看到佛,为什么那么亲切,就这个道理,这是随类化身达到极处。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什么叫随机说法。你是个信基督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圣经》,没两样,他就欢喜了。你跟伊斯兰教的时候,《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古兰经》,他怎么不来学?不学也来看看,看看到底你跟我一样不一样。佛家讲的话是真的,为什么?佛没有定法可说,佛所说法无非是破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而已。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是福报,希求天堂、希求福报、希求永生,佛法统统都可以把这方法告诉你,一点都不假。你所希求的都能帮助你达到,这才叫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才能真正讲到「大声遍吼」,普度虚空法界一切不同种类的众生。第七尊:
【树杪垂髻主风神。】
这个名号的含义不太好懂。『树杪』是树的尖端,诸位仔细想想它代表什么意思。我在过去讲席当中讲经,也曾经跟诸位做过多次的报告,佛的经典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我特别强调,讲经一定要讲到现代化与本土化,听众才能真正得利益。虽然我们是现代的讲法、本地大众需要的讲法,也绝对不违背教义,你才没有讲错。如果违背教义,那是魔说,不是佛说,决定不违背。我曾经劝导讲经的法师们、大德善知识们,无论在家、出家发心讲经的,我们要明白一个原则,佛经一定要了解它的义理,明白它的原理跟原则,你只要把这个掌握到,经怎么讲法没有一定。我们可以从注解里面去观察、去研究,现代注解,佛经注解最古的是汉朝时候,每个朝代都有许许多多人给佛的经论作注解。你怎么观察法?最好选择一部经。在中国大众最欢迎的、读诵最普遍的,无过於《金刚经》、《普门品》,这两部经家喻户晓;自古以来这两种经的注解也特别多,非常丰富。你细心去观察,汉朝人怎么讲法,他那种讲法必定契合那个时代众生的根机。你再看看唐朝注解,他怎么注法,他跟前人注解哪些地方不相同,你要留意这些。唐朝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跟汉朝人不同,所以讲法就不一样。再看宋朝的、看明朝的、看清朝的,你仔细去观察,然后你就恍然大悟,我们知道经应该怎么讲法。
正如同一棵树一样,经典是什么?经典是树的根本,根是埋在地下,本就是主干,这叫本。经典是根本,讲解是枝叶,枝叶没有离开根本。我们观察这棵树,千年的老树,有没有从前的枝?有,从前的老枝还在。老枝上又发新枝,年年发新枝,年年生新的叶,年年开新花,根本还是一个。枝干也许能够维系很多年,可是花跟叶一定是新的,年年不一样,推陈出新。你要是懂这个道理,你就会讲经,你讲经就会契机契理,不会把经讲错。如果你离开根本,那叫魔说;这就是离开了原理原则是魔说,那不是佛说。虽不离根本,不懂得推陈出新,那叫闲言语,为什么?不契机。所以有不少学讲经的大德们,拿著古人的注解来讲,完全照著注解来说,所谓是照本宣科,这个没有离开根本,但是不契机。
你要是依唐人的注解跟现代人讲解,那是什么意思?叫现代人去作唐朝时候人,这行不行?不行,讲不通,现代人的思想跟唐朝怎么会一样?现代人生活跟那个时候也不相同,拿那个时候的注解,现在人不能接受。虽然没有离开根本,那是过去的枝叶,不是今年新发的,所以没有用。树苗、树梢就是表今年才发的新叶,今年才开的新花,它决定没有离开根本,不但没有离开根本,连枝条都没有离开。要懂这个道理,然后你那个经就讲活了,就不是死的。古大德的注解要不要参考?要,参考能启发你、帮助你开智慧。而且读古人的注解,了解那个时代的状况,那个时代一般的意识形态,他们的思想见解,你就晓得这个法师这种说法对治他们的。就如同我们看处方,就知道那个人害什么病,就这么个道理。所以经典一定要活学活用,你才能得真实利益,这一尊菩萨的德号就表这个意思。下面一尊第八尊:
【所行无碍主风神。】
特别是这部经,清凉大师给我们说明,《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古时候很多人称这个经叫「大不思议经」,不可思议。清凉解释不思议就用四种无碍来解释。理无碍,本经所说的理,圆融到极处。不但在佛法里面没有障碍,我们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有显教、有密教,有宗门、有教下,任何一个宗派在《华严经》都是圆融的,没有障碍、没有冲突,真正是大圆满。在事上讲也没有障碍,事是事相,事相是从理里面变现出来的。理无碍,事哪里会有障碍?事是指万事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是没有妨碍。再深入的观察,理事无碍,理事交融,理里面有事,事里面有理,也是无障碍的。我们凡夫出的毛病就出在这个地方,以为什么?以为理事有障碍,其实它没有。不但理跟事交融没有障碍,事跟事的交融也没有障碍,事事无碍,这是不可思议达到极处,事事确实没有障碍。
他说的四种无碍,在我们凡夫这四种统统都有碍。碍从哪里来的?世尊也是在这个经里面,给我们说出来了,妄想、执著。说个妄想、说个执著,这里面还有个分别,不是漏掉,是省略掉的。妄想分别执著才产生许许多多的障碍,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给诸位说,不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一真法界。理事无碍,权教菩萨证得,但是他事事还是有碍,没有能达到事事无碍。通常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可以证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没有证得。超越十法界,这就是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事事无碍了。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能够尽虚空法界普遍示现色相,他就能够现身。这是属於事事无碍,随类现身,能现无量无边身。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做不到,一真法界初住菩萨就做到了。这是讲到「所行无碍」。
这一句我们现前应该怎样来修学?其实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就不难了。我们如果能够舍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所行也就无碍。我们今天为什么处处都有障碍?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就错了,为什么?那就变成理上有碍、事上有碍了。理上确实没有碍,事上也确实没有碍,所以你一定要回光返照。那个障碍出生在哪里?一定出生在自己的分别执著。自己分别执著舍掉,哪里还会有障碍?要懂这个道理,这才真正自己晓得修行著力之处在哪里。我们修行不是为别人修行,为别人,佛菩萨也做不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做不到。修行是修自己,自己得解脱,自己得契入境界。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这一切境缘当中必然是有顺有逆,顺逆境界你都要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自己成就了。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我自己错了。你能够这样回光返照,能够在这个地方观察,用功夫,做一个转变,你就入无障碍法界。
古人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我们为什么跟别人处不好?一定要自己检讨自己,不要去怪别人。我们看看佛菩萨给我们表演的,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他们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觉。境缘当中如果有不清净的,他默默的退出,离开,绝不参与,这是正确的,永远还是保持清净平等觉。所以他在境缘里头,顺境不生欢喜心,逆境也绝不生懊恼,永远保持清净,他知道进退。进退都是佛法,进退决定与根本的教义相应,与戒定慧相应,与六波罗蜜相应。我们没有见到过,诸佛菩萨跟人家有争论的,没有听说过。他教给我们忍让,忍让是对凡夫讲的,在法身大士忍让这个念头都没有,他做得那么自然、那么自在,进退自如,真是「所行无碍」。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人能够常常回过头来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在中国古大德里面第一个榜样,这是历代都尊崇的,舜王。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舜王他在年轻的时候,那个生活环境多么恶劣,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别人的缺点,都是天天在自己反省,改过自新。到最后把他一家人,他的后母,他后母生的儿子,他异母的兄弟,全都感化过来;不但感化一家人,感化他的邻里乡党。以后这个事情被尧王知道,尧王佩服,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这是大圣人。所以尧王召见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王位让给他。一定要做自己认真去反省的功夫,不怨天尤人,过失决定在我自己这边。为什么?外面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有什么问题?问题决定在自己这边,这是佛法讲的大道理。你明白这个大道理,你才能肯定修行从哪里修?修行从自己起心动念处修。念要纯正,念不能有一点邪恶,有丝毫邪恶掺杂在其中,纵然你成就,你也不能保持,你成功保持不久,最后还是要失败。如果你果然是真诚、清净,虽失败,后来会成就;你的失败是暂时的,你最后决定成就。这是讲到「所行无碍」。第九尊:
【种种宫殿主风神。】
『宫殿』表法的意思大家知道,此地著重在『种种』。「宫殿」表法我们简单的讲就是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说,爱护、关怀、帮助,这都是宫殿表的意思。「种种」,这里面就有学问,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那是无量的善巧方便,成熟自他,这个意思都在种种里面。不但是佛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种种根性不相同,用现代的话说,种种背景不相同,种种意识不相同,种种生活习性不相同,乃至种种思想信仰不相同,你用一种慈悲行不通。慈悲里头也要分种种,关怀也要分种种,帮助也要分种种,你才能够把一切众生都应付得妥妥善善。同样是个关怀、是个爱护,对甲表的态,对乙就不行,就不适用。如果我们要用最明显的例子来跟诸位说,我们对一个尊长,跟对一个二、三岁的小朋友,表态能一样吗?真的是爱护、关怀、帮助,不一样。小孩可以摸摸他的头,对尊长不可以,你不能去摸他的头,这是种种的意思,你就晓得这一切众生是多么复杂。你不懂得种种善巧方便,你是一个态度,会把事情搞糟,这里面就没有智慧。所以举一个例子,诸位从这一个例子里头,你就要能够体会这个事情确实是很复杂,如何把这个事情做圆满,真的不容易,这是对人。
再回过头来对自己,对自己也是这么复杂。我们成长过程期间不一样,我们也是从儿童、少年、青年、壮年,也是经历这个过程。每个过程里面,我们在生活、在工作上遭遇许许多多的挫折困难,遇到许许多多人事的变换。所以我们自己关怀自己,自己照顾自己,那个方法手段也不相同,也常常在变化,哪有一个一成不变的道理?这些都是学问。从哪里学?多读书、多历练,在生活里去锻炼,你才能学到东西,你才能成熟。而佛法里面,实在讲更是圆满,但是佛法比较难一点,就是佛讲话很含蓄,往往他不明说,他意在言外。像他说这些神众名号,我们要不细心去体会,哪里懂什么意思?你还不看著这些名字,张三、李四,点点名就算了,哪里晓得这个名号里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这就是佛教给我们学习的,这是佛教学的手段,教学的方式;处处教我们细心体会,这样才能开智慧。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惯了,佛用这个方法把我们这个过失改变过来,细心观察才能看出每个名号里面都含无量义,每个名号都是我们现前的学处。我们到哪里学?就在这个地方学。末后这一尊:
【大光普照主风神。】
『大光普照』,这个名字在前面都见过,但是他们类别不相同;这是在一切运动之中,一切活动当中。我们看这十尊菩萨德号的排列,他一开端「无碍光明」,以无碍光明开端,「大光普照」总结。总结里面不离智慧,不离平等。普照是平等心,平等是定心,要常常保持。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有能力随时契入华严三昧,得深禅定,所以他才能普照。他自性的般若光明,根本智、后得智才能够起作用;这个作用对自己是大自在,对众生就是大随缘。随缘就没有障碍,对自己自在就没有障碍,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我们要注重定,至於慧?慧不必求,因为求智慧这个念头就是慧的一个障碍。要紧的是,在我们本宗来讲,修清净心。我们今天所要求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华严三昧,一心不乱就是甚深禅定,一心不乱起作用就是大光普照。
不但进入念佛堂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能念一个小时,你就静静专心念一个小时,修一个小时,真修。诸位要晓得,我说这个真修就是这里头决定不能有丝毫夹杂,那叫真修。时间短没有关系,你得真实受用,绝不夹杂一个妄念,绝不夹杂分别执著。在念佛堂要学自在随缘,我们这个功夫就得力,念佛三昧就能得到。甚深的念佛三昧纵然不能得到,浅的念佛三昧,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念佛三昧,不难得到。你得到的时候,自在随缘你就体会到,身心轻安、快乐。不会说念佛愈念愈辛苦,愈念愈辛苦是功夫不得力;愈念愈快乐,功夫得力,愈念精神愈好,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愈念愈提不起精神,愈念愈想打瞌睡、愈想睡觉,这是没有契入境界。证明什么?证明你的妄想杂念很多,你有昏沉、掉举这两种障碍,障碍你念佛,这是业障,进念佛堂业障现前。什么叫业障?这就叫业障。但是这个业障不要怕它,一定要突破,不是不能突破的,知道这个障碍是决定可以突破的。在初学这个障碍是决定有的,你怕什么?每个念佛人都是通过这个关口的,我们也要把这个关口突破,突破之后就自在了。后面这一句是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这句话就不必多说了。我们再看末后这一句:
【皆勤散灭我慢之心。】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里面告诉我们,风是动,我们把它合现在所有的一切活动、运动,所以它的范围很广。大师告诉我们,它在表法是通表「方便无住」,所以有散灭我慢之心这个意思。这句经文,如果我们联想到《金刚经》上两句很有名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这句经义非常贴切。我慢是大烦恼,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接著就是慢。慢从哪里来?慢从痴来的,他要是有智慧就决定不会有我慢之心。这些菩萨们,「皆勤散灭我慢之心」,他们教我们,要把贡高我慢这个心要消灭掉。儒家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但是他毕竟是三界之内的人,没有超越三界的念头,所以他对慢他不讲灭,他讲伏,伏住。《礼记》里面讲「傲不可长」,他只说到这句话。我们佛法不但傲慢不能增长,要把它消灭掉。为什么?只要有慢这个念头在,贡高我慢,别人不如我,我比别人强,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问题才真的严重。
出离六道轮回基本的条件,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小乘阿罗汉为什么脱离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断掉了。由此可知,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就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是能变,六道轮回是所变。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只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六道轮回自然就不见了,还有什么出不出?自然就没有了。佛给我们讲的这个道理,讲得太清楚、太明白,我们细细的思惟、细细的观察,明了之后,肯定了,一定要依教奉行。在生活里面,生活是活动,在工作里面,工作也是活动,风是代表动态,哪能不动?起心动念都是动,言语造作还是动。在一切活动里面,把贪瞋痴慢舍掉,这就是主风神所表的义趣。所有一切活动,与智慧、与慈悲、与清净、与善巧方便相应,那就对了、就正确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