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二十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十五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025

  请掀开经本第十四面,我们看后面这一段:

  【能随方便入於一地。而以一切愿海所持。恒与智俱。尽未来际。】

  这一段清凉大师小科里面「明得位极」,说明他所证到的地位,意思是说普贤菩萨遍一切位,任何一位;位是说他的位次。在本经里面总共说五十一个位次,从十信初信位说起,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总共五十一个位次,这是讲大乘圆教。正如同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最高的一个班是五十一年级。五十一年级念完毕业,那就叫成佛,佛的学位就拿到,好比是这个意思。但是世间教学阶位决定不能够融通,一年级的课程跟二年级的课程决定不一样。但是在佛法里面,这就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它每个位次都能够通一切位,初发心,初信位好比是佛法里面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可以修最高果位班级里面的学分,这就很特殊。在世间没有这种现象,无论中国、外国,古时候、今时候都没有。不过在中国古代的教学,与佛法有一点类似,那就是一本教科书,从你初学一直学到老,一本教科书。譬如中国过去念书人读的《四书》,《四书》大家比较熟悉。实际上那个时候的人也分科,有专门一生学《四书》,有专门学《易经》,有专门学《礼记》,也有专门学《春秋》,它也分科。所以他能够成为历史上留名的学者有道理,一门深入,几十年修学他有心得,所以他能够讲学,他有著作留传给后世。

  这一本书,小时候启蒙就念,念到老还念不厌,这样的教科书世间人称它为经典、经书。经书这个意思是超越时空,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你永远都享受不尽。佛家的这些经典,经典是佛教的教科书,比儒家的更殊胜。儒家的教学我们知道,一世,人的一生;而佛法的教学三世,在时间上讲长,佛法讲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未来世,这些事实理论在经典里面都有很详细的介绍,很详细的说明。如果理论你明白,这个事实你就会相信,因为这些事实有理论根据,让你不能不信。如果这桩事情没有真实的理论依据,这事未必可靠,它确实有理论依据。它的教科书超越时空,尤其是大乘经论,《华严》不但是大乘,大乘当中的大乘,古大德称它作一乘的佛法,比大乘还要高,大乘当中的大乘,这称为一乘佛法。凡是这一类的经典必然超越时空,就是此地所讲「身遍一切位」,初学的可以修学最高班级的学分,最高班级的修学也不舍一年级的教学,这正是经上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这道理是什么?第一个是真性,大乘经典都是从自性里面生,不是从意识里面生。世间的典籍、书籍,为什么没有这种效果?世间人写文章用思考、研究,统统落在意识心里面,意识心有范围、有界限,所以它跟一切法不能够融通、不能够贯穿,道理在此地。如果这个法门(这个方法门径),理论与修学方式是从自性当中建立,这个界限当然没有了,这是一个道理。另外一个道理是诸佛菩萨的弘愿,那个心愿没有界限。世间人他的心愿有界限,只是想著为自己好,为我的家庭好,充其量为我的国家好,再大一点,那很殊胜、很了不起,为我们这个世界好。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在太虚空当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而已,比我们这个地球大的星球不知道有多少。科学家告诉我们,太阳比地球大三十一万倍,地球只有太阳的三十一万分之一,两个要一比的话,小得很可怜。可是太阳在太空当中不是大的星球,比太阳大的又不知道有多少,我们能想到吗?佛菩萨的心量,所谓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人家心量多大,所以他的愿力不可思议,他的愿力跟心性完全相应、完全相同,自性本具又有心愿的愿力贯穿著。

  这个意思,古人用我们中国的说法大家好懂。「能以方便,随入一地」,任何一地,这个地不是指十地,是指菩萨修学的地位;狭义的说法,从圆教初住菩萨起,初住菩萨就拿到学位。就像我们世间法一样,世间法的大学有三个学位∶学士、硕士、博士。此地讲的学位是博士学位,你就拿到。通常我们说小乘佛法,小乘修学毕业了,圆满,拿到第一个学位,第一个学位的名称叫阿罗汉。所以诸位要晓得,阿罗汉是佛门学位的名称,就彷佛现在学校里面讲学士,你拿到这个学位。再向上提升,比这个更高的一个学位称为菩萨,菩萨也是学位的名称。第三个,最高的学位称佛,圆教初住菩萨就成佛。大乘经上讲的诸佛就是这个意思,从初住到等觉叫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所以一样在佛的地位,佛的智慧、功德也不平等。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像我们世间学校一样,每个人都拿到博士学位,几十个博士在一起,他们的智慧能力也不平等,但是统统都拿到博士学位。到什么时候才平等?博士里面的差别有四十一个差别,到究竟圆满佛,那个时候就平等。为什么?他的障碍断尽,他的智慧圆满现前,这个是平等。如果障没有断尽,智没有圆,等觉菩萨也不平等,等觉跟等觉也不平等,这种理跟事是我们可以能够想像得到。

  这个地方所说偏重在愿力,愿力摄持一切地。经文上讲『能随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方法就是佛法常讲的法门,方法门径。将方法比喻作一个门,门是能够通入的意思,入佛之门,你从这个门里面可以入佛,入佛之门你就作佛。佛是什么?佛是智慧德行圆满的人。印度人称他作佛陀,佛陀是印度话,我们中国翻成,从意思上翻,觉者,觉悟的人。觉悟,不迷惑,大觉,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一切现象无所不觉,这从空间上讲。要从时间上讲,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他也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叫真正觉悟、彻底觉悟。我们人能做到吗?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能。为什么能?你本来就是如此,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你本来知道。现在为什么不知?迷了,迷了就叫众生,悟了就叫做佛,所以这个事情是我们的本能。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说,「本觉本有」,本有当然可以恢复;「不觉本无」,不觉是我们现在迷,这是心性里头没有的。没有,当然可以断,使我们深信破迷开悟有可能性,一定可能。我们怎么迷的?几时迷的?佛在经上都讲得很清楚。用什么方法破迷?用什么方法恢复我们的智慧?恢复我们的德能?这就叫方便门。方便门多,无量无边,法门无量。

  这经文好,『而以一切愿海所持』,这句话重要。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所发的大愿太多太广,把它比喻作海;海是深广的意思。世尊为我们开导,将一切诸佛如来的弘愿归纳为四大愿、归纳为四条,四条就好讲。即使是我们现在星期六讲的《无量寿经》,介绍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诸位要是细细把它归纳,也不出四弘誓愿,也不出这四大类。由此可知,这四大愿可以说是一切诸佛如来的总愿、通愿,我们一定要重视。《华严经》上所讲的这些菩萨,说四十一位也可以,说五十一位也可以,都是四弘誓愿贯彻摄持,所以他地地都摄一切地,道理在此地。

  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落实,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劝导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怎么发法?菩提心到底是什么?菩提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这四愿圆满落实。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看看这个心量不是为自己,起心动念哪里是为自己?为众生。为哪些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心大。尽虚空遍法界,当然包括我们的地球,包括我们的国家,包括我们现在这个城市,也包括我们自己的家庭,全包括了,你说这个心多大。看到众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看到众生得乐,就是自己得乐;自他不二,这是真心的流露。世间人心量很小,起心动念范围界限非常的拘束,佛告诉我们这是妄心不是真心,这是迷。真心像大海一样,迷了之后变成一个小水泡,大海里面一个水泡。迷的人把水泡当作大海,不知道整个大海是自己。由此可知,第一愿岂不是自性里头本具的德能吗?哪里是外头来的?我们迷得太久,无始劫以来就迷,佛不给我们提醒,我们怎么会知道?想一辈子也没有想过这么一桩事情,谁想过这么一桩事情?佛这么一提醒,我们才想到这桩事情,愈想愈有道理,所以这一愿就是圆满自性法尔流露。

  度,「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关键在个「度」字。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关怀、爱护、尽心尽力去帮助,这叫度。度众生,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在众生有苦难的时候。现在有几个人晓得,众生遭难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几个人晓得?认为现在这个世界,许许多多的灾变与我们人不相关,天然灾害、自然灾害,把责任都推掉,推得一干二净。他能够说出一番大道理来,我们迷人听听觉得他说得不错,满有道理,把责任推干净。佛不是这个说法,佛讲世界上种种的灾变,我们今天讲自然的灾害,从什么地方生?从人心里面生的。人心善,我们生活环境就善,风调雨顺;人心不善,外面环境就乱。环境跟人心有密切的关连,佛在经上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同修当中你们如果学过法相唯识,对这个道理应当更清楚、更明白。

  物质的现象是什么?是阿赖耶的相分。精神的现象又是什么?是阿赖耶的见分。见相同源,同一个自证分。精神的现象、物质的现象,都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而且是先有精神再有物质,那物质与我们心理怎么会没有关系?所以佛才说「境随心转」,境是环境,小的环境是我们身体这一身、生活起居,小环境;大的环境,我们居住的地球;更大的环境,这是讲宇宙太空;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环境从哪里来?我们自性变现出来。《华严》里面所说,我们现在还没念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怎么会没有关系?诸佛如来所住的,本经上讲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凡夫所居住六道的法界、十法界,都算是凡夫;这里面一切的一切依正庄严,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把这个基本的道理,你参透了,你明白肯定了,然后你就晓得,所有一切外面自然灾害,与我们的念头息息相关,哪里说没有关系?

  世尊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这种转变有两种∶一种是共业,一种是别业。别业是我们个人,个人在生活上的感受,这属於别业。大家共同要遭遇的,这是共业。没有这个共业,在共同灾难里面他可以幸免,他可以不受难。我们世间人讲他很侥幸,其实哪里是侥幸,他没有这个业,这个我们要了解。今天,现在这个世界灾变异常,我们从资讯里面所得到的讯息,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严重。最近我们晓得有一些重大的灾变,电视、报纸都不报导,为什么不报?想必是大家知道这些灾变,人心惶惶,会影响我们情绪,就不报。世界上有许多聪明人,也有许多有慈悲心的人,总是想把这些灾变能消除,或者能够减缓、能够退后。能不能做到?能。怎样做法?还是要从教学,让社会大众普遍都觉悟、普遍都回心转意,灾难就可以化解。

  譬如经上讲得非常明显的,水患,水患从哪里来的?贪心来的。佛在经上讲,贪心的时候流口水,看到好吃的东西吃不到就流口水,贪心,贪是水。现在世间人贪心太重,所以要遭水灾。水灾,科学家讲,大概在二十年、三十年之后,麻烦可大,有大水灾来。水从哪里来?南北极的冰融化,现在在开始化冰。科学家的估计,五十年之后,南北极的冰化了之后,海水水位就要上升;水位一上升,沿海地区全部被淹没掉。他们认为这是自然灾害,现在科学虽然发达,没有办法把南北极的冰块维持现状,叫它不融化,他做不到。海水温度上升,造成外国人所谓圣婴现象,现在全世界气候都不正常,海水温度上升。佛讲的没人相信,佛说这是众生贪造成,贪瞋痴造成。火山爆发,大地震,火山是怎么爆发?瞋恚心。人一生气,那个火就往上升,火山要爆发。人心不平,佛给我们讲,地震的原因;愚痴是风灾。深入经藏的人,听了佛这个说法会点头,佛说得没错。

  现在这灾难,给诸位说,水灾、风灾、火灾、地震,统统都要来了,怎么办?我们自己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相信佛的话,佛不欺骗我们,我们断贪瞋痴慢。不但要断悭贪,积极的去修布施;不仅要断瞋恚,更应当修慈悲心;不但要断愚痴,要求智慧。愚痴的对面是智慧,贪爱的对面是布施,瞋恚的对面是慈悲,傲慢的对面是谦虚恭敬。我们真诚心断这些烦恼,我们修布施,学习布施、学慈悲、学智慧、学谦敬,在这个大灾难当中,大家要受这个共业,我有别业,别业不受这个共业,这个灾难可以度过。佛教给我们,你相信不相信?你如果肯相信,真肯干,这个灾难可以度过。真正学佛的同学们,我们不但自己要认真去干,消除业障,转移境界,《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来是个真正觉悟者,他能转境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

  四弘誓愿第二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要晓得,你能断烦恼,你就能转境界,而且转得非常明显、非常殊胜,效果很明显。第一个容貌转变,以前是凡夫的容貌,是业障习气很深厚的容貌,这一转转成佛菩萨的容貌,清新秀丽,不一样。容貌会转,会转得很清新、很慈祥,让大众接触你、看到你,生欢喜心,生敬重之心,它有这个效果。第二个体质转,本来体质多病,现在这个体质不生病,所有一切病不治自然就好,体质转。转变境界一定从自身,因为自身是最贴近的第一个境界,然后再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逐步逐步往外去推展。真的转变环境,真正能做到随心所欲,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真的,不是假的。有求必应是转变,如果你要不会转变,那你有求就不应。所以这个东西在佛菩萨面前去求求不到,泥塑木雕的佛菩萨,你求他,他怎么会帮助你?泥塑木雕的佛菩萨,虽然他不会说话,他也不会保佑你,你向他求,什么也求不到,他有一个好处:我们塑造佛菩萨的形像,是让这尊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见到佛像如同真佛在,想到佛在经典上的教诲,是提醒这个意思。不见到佛像,佛讲的道理忘掉,提不起来;一看到佛像就想起来,佛教给我们应当怎么做法,菩萨教给我们应当怎么做法,这个功德利益就很大。供佛像是这么个意思,决定不是迷信,我们要清楚、要明了。

  佛教给我们断烦恼、改习气,诸位想想看,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是不是贯穿一切的地位?从初发心到等觉位都离不开,「而以一切愿海所持」。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求学。你要不求学,你什么时候才能恢复你自性的智慧德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实在讲不求学也可以达到,慢,时间慢,如果又肯勤学,可以把开智慧的时间提前。以前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如果你不肯发心努力去求学,完全靠参禅、念佛、修定,等著开悟,真的是能开悟,不是不能开悟。他举个例子,譬如十年你才能得定、才能开悟,如果你一面听经、一面研教,你五年就可以开悟,把开悟的时间提前一半。这是当年老师劝我学教,我们想想很有道理,可以把开悟的时间提前,那就是要学佛法,要研究经教,研究经教要深入义趣。

  前几天跟诸位说过,怎么样才能深入?要断烦恼。烦恼断一品,你深入一品;断两品,深入两品。不断烦恼,为什么不能深入?烦恼是障碍,你障碍除掉,性德才显露。「一切众生」,这《华严经出现品》里头说,「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跟诸佛如来的智慧德能完全平等。佛的智慧圆满,佛的相貌庄严,佛的相里面无论任何部位,找一个缺陷都找不到,圆满相,好相。我们凡夫相哪有这么圆满?缺陷太多。

  每个人都想自己有个好相,哪一个人不喜欢美、不喜欢漂亮,为什么得不到?佛告诉我们,你要想美,先要从心里做起,你那个心很美,相就很美,就这么个道理。相美、心不美,那个相是假的,会变,不多久他那个美就变得很丑。我见过,我过去在台北,有一个居士常常来听经,跟我很熟。他娶了个媳妇,大媳妇,在没有结婚的时候是美女,真的美,结婚之后相貌就变,就变得不美,所以那个不是真的。如果心也美,他那个相貌永远美,它就不变。相随心转!所以心它有变化,相貌、体质都随心转,心是主宰。我们一个人一生生命的主宰是心,所以佛叫我们要存一个好心。最好的心是佛心,佛是圆满觉悟的心,永离一切妄想、烦恼、执著,永远离了。所以我们标榜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是圆满的佛心,最好的心。你要能存这个心,你的容貌自然是真诚的、清净的、平等的、觉悟的、慈悲的,诚於中一定形於外,世出世间圣人都是这么肯定,这哪里会有错?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

  法门无量无边,哪些法门?穿衣吃饭都是法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法门,样样都可以帮助我们悟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境界,就是自性原本的境界,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要入本来面目的境界,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纯真无妄,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的就在此地。这个目的在佛门里面称之为成佛,成就果德,无比的殊胜。所以法门这两个字,我们一定要透彻了解它。

  经文下面一句,『恒与智俱,尽未来际』。恒是恒常,永远不间断,与自性般若相应;俱就是相应的意思。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不是恒与智俱,恒与烦恼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里面都是烦恼,绝对没有离开烦恼。你里面妄想分别执著,贪瞋痴慢,都与这些相应,这才造成生死轮回的现象。生死轮回为什么不断?因为你恒与烦恼俱,非常可怕。今天佛教给我们,我们把它反过来,恒与智俱,高度的智慧。

  由此可知,我们在平常讲席里面所说,说了很多次,诸位的印象不够深刻。我在台上看看大家面孔表情,我知道,为什么不够深刻?理解得不透彻。虽然多次听说,提起来有这么个印象,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是不清楚、还是很模糊,这样得受用,当然就要大打折扣。凡夫过的是烦恼的苦日子,诸佛菩萨所过的是智慧的乐日子,怎么会一样?佛法里面常讲离苦得乐,我们学佛学它干什么?就是学个离苦得乐。你不学佛,你永远过苦日子,苦从哪里来的,你都不晓得;学佛之后恍然大悟,明白了。我不甘心再过苦日子,我要过佛菩萨大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也常讲,高度智慧的生活。譬如我们刚才说的,世出世间的灾变,这些灾变的原因我们知道、发展我们知道,将来的后果我们也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这里面就有乐。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之乐都是苦,乐是坏苦,为什么?感情用事。恒与智俱,那就不是感情用事,智慧用事。我们在一生生活当中谁做主?智慧做主,不是感情做主。感情做主,容易造成许许多多的错误;智慧做主,就不会有过失。造作一切的过失,佛家讲造业,造作罪业。如果完全没有过失,这个人不造业。不造业他怎么会有业报?三途六道是业报。我们不造三途六道的业,当然就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念佛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有把握,没有障碍。

  「智」这个字范围深广无际。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讲智慧用了多少时间?二十二年。不是容易事情,二十二年讲般若。我们从这个历史上也能够体会到,佛法教学的中心是智慧;也就是说,他老人家一生教学,最主要的一个课程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这是主要的课程。在中国中文经典里面,《般若经》的分量也是最大,六百卷。我们《华严经》八十跟四十合起来,除掉重复,《华严》才九十九卷,比《般若》差得远,仅仅是《般若》六分之一而已。这样大的经典,学习当然就感到困难,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我们的生活跟过去的人起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变化;从前是农业时代,现在走上工商业时代,尖端科技的时代。过去几千年来,在农业社会里面心都很安定,生活很安定、很平淡。现在社会这一转型,我们就很难适应,每天心思是乱糟糟的。什么人在一天当中,心能够平静几分钟?不要说多,你能够平静十分钟、十五分钟,恐怕都没有,你说这个多苦。在过去农业时代,一个人一天心里平静一、二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现在这个心情能平静十分钟到十五分钟都很难做到。现在人过的什么日子?这些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了解,然后才知道我们遇到佛法是多么的幸运。你要是遇不到佛法,没有人跟你讲,不读这些书籍,你怎么会知道这个事实状况?你怎么晓得这个事态的严重?

  中国人对於《般若》不能不重视,也非常重视。《般若经》太长,没法子学习,抓纲要。所以在六百卷里面选一卷,这一卷是什么?《金刚般若》。《金刚般若》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中国人非常喜欢这一卷,我们一般称《金刚经》。是好,这一卷文字不长,只有五千多字,可是六百卷所说的精华都在其中。你能把这一卷贯通,换句话说,那六百卷也就通。就像此地讲,一位他能够贯穿一切位,一卷能够贯穿六百卷,所以《金刚经》要能够懂得,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前年我们在此地讲过一遍,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这略说个大概而已,提供诸位同修作参考。意思说不尽,一卷的意思永远都说不尽。可是这个经里面,最重要的纲要我们掌握到,念念与它相应,利益就无量无边。《金刚经》上每句话,《般若经》上不晓得重复百千次,所以诸位展开《大般若经》,重要的纲领你一定会牢牢记住,重复的遍数太多。前清葛慧居士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将六百卷经作了一个节要,变成十卷,把六百卷浓缩成十卷,《大般若经纲要》,这个本子我们印得很多。我在台北也曾经讲过,没讲完,选讲,趣味无穷。

  《金刚经》一开端告诉我们,都是讲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差别在哪里?不觉悟的人著相,觉悟的人不著相,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差别。不觉悟的人,他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诸佛菩萨觉悟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要问我:我觉悟了、没觉悟?你拿这四句经文对照一下,就知道你有没有觉悟。你到底是凡夫?你到底是菩萨?菩萨是个普通的名词,菩萨不是神仙,菩萨是个明白人、觉悟的人,叫菩萨;换句话说,菩萨决定不执著四相。不著四相,真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恒与智俱;离四相是智,真智。如果我们念念当中还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你就恒与烦恼俱,你恒与迷俱,你没觉悟。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受持任何四句偈都能开悟;受持,受是接受,接受要把它做到。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都与离四相相应,你怎么会不开悟?你怎么会不成佛?如果念念还与烦恼俱,我们要真正提高警觉,我们学佛要想进一步,大难大难。

  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四弘誓愿这四句话,前后是四个顺序。今人学教为什么比不上古人?古人按次序去做,所以他很顺利。我们在《高僧传》、《居士传》里面看到,三年、五年开悟,十年、八年证果,大有人在。为什么最近我们听都听说不到?一个也没听说。原因在哪里?没有按次第做。我们今天把「众生无边誓愿度」舍掉,没有这个心量。这个人我看到顺眼,喜欢他,我度他;那个人讨厌,我才不度他。那怎么行?完全是感情用事,迷惑当家,这怎么成功?断烦恼这桩事情不干,把它放下,不理会它,学法门,从这里来学起。四弘誓愿他从当中学起,像盖大楼一样,他不要地基,不要第一层,他从第二层盖起,永远盖不成功;今人学佛,犯这个毛病。古人学佛是从地基上做起,所以我们看到成就辉煌,成就的人多。现在学佛一个成就都没听说过,别说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

  要晓得毛病发生在哪里?生在我们没有依教奉行,没有从根做起,不知道从根本修,那怎么行?佛法学了几十年,好像样样都通达,也能言能道,还有著作等身,仔细看看他的内容,没有一句相应。什么相应?与智相应,与性德相应,没有,全落在世智辩聪之中,真可惜。我们在旁边看到,可惜他的光阴,可惜他的精神,到后来一无所得。古人所讲的,临命终的时候,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用不上,反而不如一个老实念佛的老太婆,比不上她。她念个几年佛,预知时至,不生病,晓得自己哪一天走,站著走、坐著走,你看多自在,她真有成就。她的成就凭什么?凭老实。我们今天的大毛病是不老实,这个要知道。念佛不老实、学教不老实、做人不老实,没有一样是老实,他怎么能成就?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再给诸位说,与智相应的,老实。你不要看老太婆什么都不懂,真智慧。为什么?教她这句佛号,她真相信。教她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她真正做到,这就是老实,这就是真智慧,没有真智慧她不能信。她这信心就显示出她的真智慧,绝对不是世智辩聪,所以这些人能够圆成佛道。

  清凉大师在这两句里面,他给我们说,这文里含著有两个意思,可以提一提做为我们修学的参考。他说「望前,虽在因中一地,而愿力持一切地功德,皆与智俱,尽未来际」,我们先说这一段的意思。它这个前跟后就是讲因地与果地,因在前、果在后。像四弘誓愿这四愿,前面三条是因地,后面「佛道无上誓愿成」是果地。果地没得求、没得说,前面三条做到,果就成就。实在真正用功的地方就是当中两条:断烦恼、学法门,这两样圆满,第一愿实现了,「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有能力。现在我们发这个愿,心有余而力不济,力量达不到。如果烦恼断尽,法门修学圆满,我们这个身可以分身,通常讲三身,《华严》里面讲十种身,我们全都具足,全都现前。不怕这个世界大,法界再大也不怕,众生再多也不怕,哪个地方众生有感,分身去应,他有能力分身。像《梵网经》上所说,「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本能,不是从外头来。我们现在这个能力不能够现前,就是因为烦恼障碍、所知障碍;断烦恼破烦恼障,学法门破所知障。所以因中要做的,我们一定清楚、一定明了。因中的愿虽然做不到,心有余而力量达不到,可是那个愿永远要有,决定不能失掉。如果愿要是忘掉,《华严经》上说,你一切的修学,魔所摄故;佛跟魔的差别就是个愿力。与四弘誓愿相应的,那是佛法;与四弘誓愿相违背的是魔法,学佛就学成魔,那就错了。佛给我们建立很好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叫我们去看别人,是教我们反醒自己,我自己是在菩萨道、还是在魔道。时时刻刻警惕,稍不小心,我们自己走到魔道,自己都不知道,还认为自己在学佛。

  所以因中一地,愿力持一切地功德。他注解里面就跟我们讲清楚,一切地的功德能在一地里面展现。所以初住菩萨就能示现八相成道,无量无边的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这是一切地的功德,应该对众生说什么法,他就能应机说法。随类现身,应机说法,这是一切地的功德。皆与智俱,都与般若智慧相应,也可以说都与大方广相应,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都是皆与智俱意思。尽未来际,尽未来际就是恒,永远的。他文上讲「皆」,是从空间上讲、是从事相上讲,都无量无边。穷未来际,从时间上讲,在时间上讲是永远没有终止的时候。「不离一地,如一地,余地亦尔」,他确确实实是初住菩萨,确确实实是初地菩萨,但是展现出来的智慧德能,四十一个阶级里面的功德统统可以流露出来,地地如是。「是故因门尽於未来,但是一一诸位菩萨,不见作佛时」,因为他在因地。

  第二个意思,「望后,以尽未来之大智,入如来之果海也」。这是果位,四弘誓愿里面「佛道无上誓愿成」,究竟圆满的果位。这个果位,能入是智,所入的是法界,如来果海就是法界。《华严经》,清凉大师把它分成四分,末后一分「入法界品」,法界就是如来果地上不思议境界;在四十品题里面,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如来之果海。普贤行愿是能入,普贤行愿就是大智,就是尽未来际之大智。这个地方经文讲「智穷来际」,就是智穷尽未来际,就这个意思。在《行愿品》里面,就是普贤行愿,由此可知,普贤行愿归纳为十条,每一条都是恒与智俱,每一愿都是建立在圆满智慧的基础上,所以这个难学。我们今天为什么做不到?智没现前,很想做,做不到。可是给诸位说,不能不学,为什么?我们希不希望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真想改变自己生活环境,不能不学。你要是学了,那个改变是非常有效果的,真正无比殊胜,佛法里面讲离苦得乐,你真的会得到,确确实实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依高度的智慧,依圆满的智慧,学普贤行愿,你就得到。

  所以普贤行愿不能用感情去修。世间人往往学佛用感情来学,他怎么会成就?所以有人说,不学佛我的烦恼还少,这一学佛烦恼多。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是真的,学佛怎么会学成烦恼多?学成是非多?你不学佛,你每天接触是你的一些亲戚朋友,总有限,彼此认识很久,都有点了解。这一学佛,这个道场也跑、那个道场也跑,一下就认识几千人、几万人,一下听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古人讲「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的烦恼、是非就一大堆一大堆的来,所以学佛反而不如不学佛。我们很清楚知道这个现象,是你学错,你没学得对。

  今天在开讲之前,我在二楼客厅里面坐著,有一位法师来告诉我,现在在大陆有一些地方,大概也是从台湾去的一些年轻法师,提出来《无量寿经》的会集本不能读,搞得人心惶惶。他看到这个现象,也不知道如何来适应。我就告诉他:非常简单,你跟哪一个人学?这问题立刻就解决。你跟我学夏老居士的会集本,那你就听我的,你就不可以听别人的。你要跟那个法师学,那你老老实实跟他学,不要听我的。各人都有成就,身心都安定。那一位法师提倡康僧铠的本子,好,不是不好,统统都有成就。我们用这个本子破那个本子,那个本子破这个本子,两边都不能成就,这是错误。所以学佛,佛法是师道,最重要的是师承,关键在此地。这些情形使我们更深体会师承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不讲求,所以现在修学是非常的困难。就是刚才所说,不学佛心里还很清净,愈学愈糟糕。古时候无论是世法、出世法,都讲求师承,你是跟哪个老师学?你是哪一宗、哪一派?他有成就。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这是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他教导我,只可以听他一个人讲经说法;我跟他学,我只能听他一个人。除他之外,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一概不准听,这叫师承。我们心清净,清净心受益。第二个约定,无论看什么书,世间书、佛教的经典,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不准看。第三个约定,你过去所学一律作废,老师不承认,从今天起从头学起。这是自古以来,几千年代代相传,并不是李炳南老居士他自己发明的,不是。

  早年,谛闲老和尚也是这三条教给演培法师,那时演培法师是沙弥,在观宗寺,民国初年的时候,他在谛闲老法师的会下。他告诉我,老和尚也是教三条。可是怎么样?他不听,他偷偷的溜了。他离开观宗寺是开小差走的,没有向老和尚告假,老和尚不会答应他,他是偷偷的溜了。溜到哪里去?听到太虚大师在南普陀办佛学院,他去参加他的佛学院。佛学院就没有这个规矩,上很多课程,不是跟一个人学,很可惜。如果老法师他要是不离开观宗寺,常跟著谛闲老和尚,他也是台宗一代祖师。这个缘他自己失掉,也就是说外面有个强大的诱惑,钓鱼把他钓走了。我在台湾很幸运,还没有能够跟李炳老相等的这么一个大的诱惑,还没有,所以我们老老实实在他会下待十年;这三条规矩遵守十年,我们才深受利益。十年当中不听任何人讲东西,不看任何人这些著作,心永远是定的,一门深入。清净心生智慧,展开经本,一句、二句给你讲三、四个钟点,我也没有准备,我这个经本跟你们一样,根都是李老师会下那里扎下的。

  所以轻信听这个的话,就马上不相信要改变,你到底跟哪一个学?你到底认哪一个作老师?结果怎样?他没有老师,东听听、西听听,搞得迷惑颠倒,天下大乱,这叫笑话!岂不闻《金刚经》上所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适合你自己的根性,选定一门,一门深入,都有成就。哪有没有成就的?如果说这个经不能会集,没有这个道理。不能会集,那还能翻译吗?能翻译当然就能会集。王龙舒居士头一个会集,王龙舒居士念佛往生站著走的,你有这个本事吗?如果说会集有罪,会集是错误,那王龙舒居士还能够站著往生吗?头一个会集,表演给我们看。这些都是偏知偏见。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跟哪一个老师学,我们学哪一个法门。经教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愿心,作用在此地。真正往生,真正往生是念佛,经教是介绍你的。我跟大家都讲过,《无量寿经》是什么?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说明书。让你知道、明白,很想去。怎么去?去的方法,这个会集没错,哪个本子都一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方法。

  世尊多次宣讲,现在《藏经》里面五种的原译本,字字句句都没有离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我们净宗原始的依据,最原始的,是阿弥陀佛亲自说的,世尊为我们转述,我们要有信心。会集本字字句句也没有离开四十八愿,这哪里错得了?过去王龙舒的本子、魏默深的本子,确确实实里面有改动几个字,这是印光大师不赞成的;并不是不赞成会集,是不赞成改动原文,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例子。他们改动决定没有问题,改得一定比原译本还好、还要通畅,我们容易看得懂。怕这个例子一开,以后一些糊涂人念这个经念不懂,随著自己意思乱改,我也改,你也改,大家都改,将来这个经就不像话,传下去之后那就完全错误,印祖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所以我们深明这个道理,我们到底是依哪一部经,依哪一个法门,依哪一个老师来教导,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个成就得清净心,开真实慧,这成就,正是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不仅仅是佛法圆融贯通,没有障碍。我跟诸位讲过,我过去在天主教的学院教过书,高级的学院,不是普通学院,在台湾辅仁大学的后面,多玛斯修道院。那个时候于斌主教在,他们亚洲主教团在台湾这个地方办了一个研究所,东亚精神生活研究所,请我去讲「佛教精神生活」,我给他讲这个课程。所以我还有很多神父、修女学生,我跟他们的关系很好,彼此都非常尊重。我跟他们上课,非常感叹的告诉这些学生们:你们请我讲佛教精神生活,实在讲,错了,应该请我讲你们的《玫瑰经》。真的,我要讲《新旧约》,《新旧约》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点都不假;他不请我讲。

  佛法要的是开智慧,你真正得一点智慧,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基督教的经典的是佛法,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也是佛法,看你怎么领悟,看你怎么讲解。你说为什么?都不离自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与自性相应,恒与智俱;恒与智俱不是讲大乘经典,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恒与智俱。这是给你讲真的,讲出事实真相,但是我们今天不能够觉察到,我们是迷。恒与智俱是事实真相;不与智俱,是误会、是迷惑,不是事实真相。

  我们在前面讲到,一毛端、一微尘现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法界没缩小,一微尘没放大,又说一切诸佛有能力在一微尘里面转大法轮,这些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听说。可是你有没有听说到,这也是前面讲过,一切诸佛能於一微尘现一切世界依正庄严。一切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问一问,包不包括其他宗教?包不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当然包括在其中。既然包括在其中,那我们要问,哪一法不是佛法?契入境界,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说不学佛,是你自己以为没学佛,其实都学。你要穿衣、你要吃饭、你要工作、你要应酬,统统是佛法。你们有亲戚朋友在基督教堂,他也是学佛法,他跟我们有分别,是他迷而不觉;我们跟他不分别,对他非常尊重,我们明白。所以我在基督教里面,看到这些牧师合掌,牧师菩萨;伊斯兰教里,阿訇菩萨;我们处得很好,他们都很欢喜我,都很喜欢跟我聊天。疑难杂症,他们在弘法的时候疑难杂症,信徒问的、不能解答的,他来找我,我帮助他解答。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