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十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八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018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第一行:

  【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

  经一开端所列这二十位菩萨,前面十位同名,都有一个「普」字;后面是异名,每一位菩萨名号不相同。这里面的用意很深,诸佛菩萨的名号可以说都是为了觉悟一切众生、教导一切众生而建立,因此从名号里面就能够显示他的德行。古人说,佛菩萨名号多半是根据他的智慧德能而立。十普菩萨是自性德能的总说,异名的菩萨是自性德能的别说。我们必须要晓得,所谓别是总中之别,所谓总是别中之总。由此可知,每一位菩萨都是普贤菩萨,就像《无量寿经》上所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极乐世界如是,华藏世界也如是。不仅华藏世界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一不如是,这才显示出「普」的意思是多么的深、多么的广、多么的圆满。我们学这段经文,菩萨这个境界多多少少要能够领悟一些。

  上面已经将普贤菩萨给诸位介绍过了,我们对菩萨一定要有相当的认识,为什么?这位菩萨不仅仅是华严会上菩萨众的上首。我们知道华严众,华严海会大众,祖师大德们将他们分类,分为十类,十类里面第一类是影响众,这些菩萨大概都是属於影响众。而根据本经来讲,总共有一百七十多类,普贤菩萨是上首,所有大众里面的上首。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正因为菩萨是「法门主故」,这句话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法门主,我们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主修的法门,他代表主修的法门。为什么不用别人来代表,要用他来代表?前面清凉大师将普贤这个名号用四段为我们介绍,末后又加了一段,总共是五门介绍,我们了解「普」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是说的什么?是我们自性的本体,所以他代表法界的理体、法界的本体。

  《华严》的修学,最后的目标是入法界,华严家所讲「入法界」,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法界是什么?法界是心性。禅家虽然讲明心见性,见性不见得是圆满,少分、多分,不是说的圆满。《华严经》是讲究竟圆满的自性,所以用「普贤」这两个字来表法。因此佛才讲一切菩萨都要依据这个法门修学,他才能成就。菩萨修学最后的目的是成佛,成佛,不入法界你怎么成得了佛?不但要入法界,要入究竟圆满的法界,所以一定要修普贤行。由此可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修普贤行而成就。菩萨在因地上、如来在果地上,真正是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通常我们简单为大家介绍四大菩萨:地藏菩萨主孝敬,主修的课程是孝敬,观音菩萨主慈悲,文殊菩萨主智慧,诸位要晓得,都是性德里面的一部分,普贤菩萨是全体,不是部分,是全体。我们介绍普贤菩萨是落实,落实在全体上。这里面有一层很深的意思,希望我们见到这桩事,听到这部经,一定要知道回光返照,普贤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楞严经》上讲如来藏性。目的是要我们自己回过头来明心见性,见到自性里面的如来藏,行普贤行,菩萨名号的功德利益我们就真正得到,正是佛家常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通常念佛人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读了《华严》才知道每一尊佛号、每一尊菩萨的德号,功德都不可思议。虽然是差别的德号,差别是总中的差别,总别不二,总别圆融,显示出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普贤菩萨,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是十位,这个十位,第一位是普贤。十位里面也以普贤为总,其余九位是别。普德,第二位菩萨的德号是『普德最胜灯光照』。我们先说「普德」,称性之德才叫做普德,譬如孝亲这个孝称性,尊师这个恭敬称性,见到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称性。儒家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佛家讲慈悲心。这是我们在差别事相里面来说。可是这一一差别的智慧德相,没有一样不称性,所以这个德,差别之德,也是普贤,也称普,「德普」。正因为这个德行,纵然这个德行透露少分,也许在我们凡夫感触当中微不足道,小事一桩,但是这个小事称性,就不是凡夫能够见到的。这个地方,什么叫称性?必须要了解。智慧、德能,应用在生活上,用在对人、对事、对物上,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就称性。如果才起分别执著,给诸位说,当然还是称性,不能说不称性,称性不圆满,分别执著就画了小圈圈。一看到这个人在受苦,我要帮助他,为什么帮助他?他是我的同乡,他是我这一族。那个圈圈小,不能说不称性,说不称性那是不对;称性很局限,不是圆满。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的德能常常会现前,现前的时候与清净心相应、平等心相应、觉心相应,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那就称圆满的性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那就叫普德。

  微善、小善都遍虚空法界,这就是「最胜」。他的名号里面有最胜灯光照,「灯光」也是比喻智慧,最殊胜的灯光;最殊胜的灯光是性德的智慧光明,照明虚空法界。德号里面称为普德最胜灯光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一切众生自性德能,实在讲时时刻刻都现前,非常可惜凡夫业障习气很深重,第一念现前,第二念就把它障碍住,这是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第一念是正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譬如我们睁开眼睛看外面的色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见性见。《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十番显见告诉我们,这是真见。见性见的是什么?色性,不是色尘,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哪个人不见性?人人都见性。可是到第二念就糟了,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凡夫只有第一念,第二念就糊涂,就迷惑颠倒。诸佛如来的本事,永远保持第一念,绝对不会落在第二念,这叫法身大士。换句话说,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永离妄想分别执著,他就永远保持第一念。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缘当中,他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他成佛了。六道凡夫到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一定是先起妄想,再分别、再执著,每况愈下。我们不是没有德能,眼能见是性德,耳能听是性德,六根的作用是性德,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所以《楞严》里面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佛如是、菩萨如是,哪个众生不如是?就是说这桩事情。

  第三位,『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光」,光表智慧。「师子幢」是比喻,幢是高显的意思。高,非常显著,像现在世界上许多大都市,一定有一座很高的楼、建筑,代表这个城市的特色,做为它的标志。这标志一定很高、一定很明显,人家一看就知道,这里头也就有代表形象的意思。「遍照严刹」,这是表法,什么高?智慧高。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所有一切问题,只有智慧才能够明了,只有智慧才能够解决。世出世间所有的疑难杂症,任何方法都解决不了的,智慧能解决得了,所以智慧就有遍照庄严这个意思。既然是遍照庄严,遍也就是普,普照庄严,决定高显,幢的意思就很明显。狮子是表勇猛,兽中之王,取这个意思,表大无畏。在野兽里面,其余小的兽怕狮子,狮子威猛,对任何兽类它无有畏惧。这是表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大无畏,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我们学习也要留意它表法的意思。学佛学的是什么?学智慧,你就真的学佛。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一定从定当中来。定从哪里来?定从守规矩、守法来。这是古圣先贤他们修学的经验,不只是我们讲祖师大德,那这个人数太少,时间太短,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都是这个方法修成,你就晓得这个方法用了多久。在时间上讲,真正是无量劫来;从人数来讲,也是恒河沙数不可说不可说微尘世界数。这么多人都是走这个路子,我们说今天不走老路子,自己要找一个新的路子来走,你试试看,如果走不通,你这一生的光阴就空过。实在讲不如老老实实走前人的路子,前人的路子已经开了,现成的道路。决定是守规矩、守法,从这个地方得定,这个定叫正定。不守规矩、不守法,自己去想一个门道,得了定,是邪定,不是正定。正定里面开正慧,邪定里头也开慧,邪慧。这是我们学佛四众同学不能不知道。要知道佛家的规矩不是释迦牟尼佛订的,你要以为释迦牟尼佛制订的规矩,错了,释迦牟尼佛都是以古佛代代相传的规矩。清凉在注解里讲得好,世尊说法「述而不作」,跟孔老夫子的态度一样。所以说佛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字字句句都是古佛说的,世尊没有创意。无量劫以来佛佛道道相传就是这个法,哪里会错?这才真的叫有一点智慧。有一点智慧的人肯守法,没有智慧的人自作聪明。所以老实人了不起,老实人是真有智慧。世间那个世智辩聪他没有,他真有智慧,他这个智慧与性德相应,真有智慧。

  他的成就就像师子幢一样,令人见闻自然生景仰之心。譬如倓虚法师在《念佛论》里面跟我们举的例子,哈尔滨极乐寺修无师念佛往生。那个时候倓老是哈尔滨极乐寺的住持,东北一些寺庙都是他老人家一手创建。他的老师是谛闲老法师,寺建立之后,开一堂戒来做庆祝,请谛闲老法师当得戒和尚,开戒。我们知道,这是佛门里面最大的法会、最殊胜的法会,一定需要很多人手来帮忙。修无师也是从外面来的,发心到戒坛里面来修福、来帮忙。当时寺里面的当家师是定西老法师,以后倓老跟定西法师都到香港,两个人都在香港往生。定西法师来接见修无,问他∶你能做什么事情?修无师就说∶我愿意照顾戒期当中的病患。这是很重要,传戒当中受戒的人伤风感冒一些小毛病,必须要有人照顾。他发心做这项工作,很好。修无师不认识字,没出家之前作泥水匠,是个做工的人出身,以后发心出家,也不懂得经教。他的好处,老实念佛,对待人谦虚恭敬,什么样苦的工作他都很欢喜、很乐意的去做,从来没有推卸过,别人不愿意干的苦活他去做,这是他的德、这是他的光。定西法师就把这个工作派给他。

  可是过了没几天,他就找倓老跟定西法师告假。倓老是很有修养的人,你是外面来的法师,你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不以为怪。定西法师就要差一点,没有老和尚这种修养,当时就责备他:你这个人未免太没有恒心,传戒才两个月,你要帮忙就帮到底,两个月帮完再走,来了没几天,你怎么就想退心,就想走?修无师就告诉他,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到极乐世界去。这两个法师一听愣住了,你要往生?真的?真的。求老和尚给他准备一、二百斤柴火,走了之后火化,做这个用。老和尚一听,这是大事情。定西法师说∶大概多久?他讲大概十天。真有这本事!十天还是有一段时间,听了也就没在意。到第二天,修无师又来说∶禀告老法师,我今天就要走了。赶快在柴房里面给他准备一个铺位。他有要求:能不能请几个法师帮我助念,送我一程?当然,戒期当中听说有人要往生,又不生病,活著往生,要人来助念,哪个不欢喜?念佛送他。念佛的人、送他的人要求修无师:修无师,你今天往生,从前听说往生的人临走之前都要作几首偈子、作几首诗留给我们做纪念,你也不能例外。修无师说∶我不会作,我是个苦恼的人,不认识字,做粗活的人,但是我有一句老实话可以告诉你们,「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这个话觉得很扎实,说的是老实话。大家给他念佛,念不到一刻钟,一刻钟是十五分钟,他告诉大家佛来接引他,他就走了,瑞相希有。以后谛闲老法师来的时候特别来看他,烧出来舍利还都在,谛老法师对他非常赞叹。

  诸位要晓得,智慧之光,这是真有智慧,这不是假的。一生当中除了念佛之外,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北方人叫做苦活,他有这样好的瑞相,真正希有。我们听到老法师说这桩事情,《念佛论》是倓虚老法师讲,大光记录。我们看到这个文字深受感动,这不就是法幢高树?这是师子幢。所以佛法我们要真修,每一位菩萨都是我们的学处,学习的处所。前面跟大家讲的道场,每一位菩萨的名号就是道场,我们依名字里面所显示的智慧德行,都能成无上道。

  第四位,『普宝焰妙光』,这位代表的是「行普」。「焰」是表智慧,在佛经里面如果讲到光、讲到焰、讲到日月、讲到灯明,都是表智慧。内里面的智慧往外透,照亮虚空法界。智慧从哪里来?从修德上来。这个意思我们要辨别清楚,不能够含糊笼统。智慧是自性里本来具足,我们在普贤名号里面说过。今天为什么要修德?没有修德,性德不能透露,性德虽然是本有,本有的智慧德能,我们是被烦恼障碍住,佛法里面讲二障、三障。二障是所知障跟烦恼障,所知障障慧,烦恼障障住定,定、慧都是性德,必须要把这些障碍除掉,这就叫修行。由此可知,修行不是修别的,除烦恼习气而已,是修这个东西。自性里智慧德能怎么能修?不能修,圆满的、究竟的。是要把我们自性圆满智慧德能那一重障碍把它修掉、把它去掉,这个就对了。所以古人讲「只要除妄,不要去觅真」,妄除掉之后,真就现前。你再去找个真,又变成妄,又变成妄想。这个道理跟事实都要很清楚、很明了,但除妄想就对、就正确。

  所以他的功夫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个水平是什么?心地清净就生智慧。烦恼除一分,就生一分智慧;除二分,就生二分智慧。见思烦恼,见惑三界八十八品,除一品就生一品智慧;思惑八十一品亦复如是。我们烦恼断多少,智慧现前的时候要记住不要满足;得少为足,好了,你就停到这个地方,不能再前进。哪些人得少为足?阿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完全断了,智慧开了,在佛法里面讲正觉,他已经得到正觉。他就很自满,认为行了,就不再前进,自己以为证得大涅盘,相似的涅盘境界现前,佛在大乘经上说「偏真涅盘」,偏是偏在一边,不是圆满的,不是究竟涅盘。他终止在这个地方,不肯再前进,所以佛说「堕无为坑」。堕到那里去,他要停多久?佛在经上常讲,阿罗汉二万劫,这个劫是大劫,辟支佛是一万劫。诸位必须要知道,虽然是二万劫这么长的时间,决定会回小向大,小乘一定会回小向大,就是他要耽误这么长的时间,不能够提升自己境界,很可惜。所以一定要虚心,勇猛精进,决定不可以得少为足,这样耽误自己的修学就很可惜。

  阿罗汉虽然得正觉,不是真的正觉,相似的。为什么?无明没破。所以他跟佛还是异生性,还不是同生性,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什么时候再更进一步,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明心见性,这才跟如来同生性,同用一个真心,可是依旧不能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你这四十一个阶位需要很长时间修学。为什么?你会停顿。如果你勇猛精进,每一个阶位都不停留,你进步就快,你证得究竟圆满无上的菩提,提前了。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他跟弥勒菩萨过去是同学,弥勒菩萨的成绩比释迦牟尼佛好。因为释迦牟尼佛修行勇猛精进,弥勒菩萨大概是比较松散一点、大意一点,所以成佛释迦牟尼佛提前,他落在后面,照理他在前面。懈怠懒惰,落后了;世尊勇猛精进,提前了。这是给我们很好的教训。所以行,要真干。行,著重在内心,心地到清净,清净放光;这个光就像火焰一样,普照法界,那就是妙,妙光。

  第五位菩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这很好懂,意思很明显,「音普」。什么音声?当然是赞佛的音声、念佛的音声、说法的音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具足一切音声,演说佛净土。这里面当然影射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我们怎么会知道?本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於是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再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所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修的是什么法门?念佛法门。他修的是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这是要发大勇猛心,一定得三宝加持,为什么?九十天不睡不眠,我们现在哪个人有这个体力?一天晚上没睡好,到第二天没精神。九十天不能睡觉,而且不可以坐下来,九十天只可以走动,站著,经行站著,不可以坐、不可以躺下来。从前人有,现在恐怕很难,没有人有这个体力,也就是没有人有这种善根福德,身体好是善根福德,还要得三宝加持。善财童子见德云比丘在别峰,别峰是什么意思?特别法门。特别法门,不就是告诉你,弥陀净土是特别法门,它这个含义很深很深。善财头一个接触是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连修行的方法德云比丘都表演给他看。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开端、一个结束就告诉你,彻始彻终念佛求生净土。

  普音菩萨具一切音赞弥陀净土。佛净土确确实实无尽的深广,菩萨如果修学不相应,不得佛力加持,他怎么能赞?即使世尊赞佛净土都得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就是赞叹西方净土,念头才一动,他的容光焕发,光颜希有,阿难看到都非常惊讶。阿难是佛的侍者,从来没有看到佛容光焕发像今天这个样子,他觉得特别惊奇,向佛请教,这什么原因?佛要赞叹弥陀净土,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为什么?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西方净土。所以世尊在经上讲,称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晓得,世尊一个人赞叹,就是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共同的赞叹,这个希有。我们讲这个经如果讲得有几分相应,在讲台上也得诸佛如来加持,这个形象跟台下不一样,你才能说得出几分。往往加持的力量是跟你自己发心完全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你有一分相应得一分加持,你有十分相应得十分加持;你要是讲得完全不相应,决定得不到加持。

  像哪些讲经不相应?我过去确确实实见到过、听说过,这个地方有人启请讲经,启请讲经多半是在家居士,也有一些出家人请法师讲经。法师接受邀请之后,谈条件要多少供养,供养多一点我讲好一点,供养差一点我也讲得差一点,这个得不到感应的。最初我听说的时候我感觉到很惊讶,哪有这种事情!到以后,真的,还不是假的。不但讲经说法谈条件有价码,经的长短、经的浅深,价钱不一样。我在美国看的花样就更多。美国密宗很盛行,密宗灌顶都是收费,有价码,看上师是什么样的身分,订下来灌顶价钱是多少。显教里面传授三皈、五戒都有价钱。而且价钱订得愈高,来的人愈多,为什么?灵!如果价钱太低,这个法师大概没什么本事,不要去。我有一年在迈阿密,那边的同修就告诉我,他说:法师,你收不收皈依。我说:没问题,传授皈依可以。价码多少?我听了,头呆了,怎么还有价钱?他们才把这个地方的情形告诉我。我说:我这里没价钱。他说:没价钱,瞧不起你。我说:没有价钱才高,有价钱就不高。我们不收钱。那是佛在经上讲「裨贩如来」,他们有胆,不怕因果,我们没这个胆量。

  行,修行,一定要相应,一定要从真实心中作才行。真诚心就相应,才能得佛力加持,使我们这个经,纵然讲得不好,没讲错,讲的意思不够圆满、不够深广,但是没把它讲错,那就算不错了。从前李炳老常常教初学,初学人一定要抱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过就好。自己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这个样子你的德行自然就高超,你的法音才能够遍赞佛土,帮助佛接引大众。接引有许多的技巧,到后面我们看到这些神众里面再说,他来教我们哪些技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

  第六位,『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这个名号的意思很鲜明、很清楚,这是「智普」,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就是无分别智,这是真实智慧。佛在《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差别的智慧,无知是根本的智慧。佛家讲二种智:根本智、后得智,后得智也叫差别智。差别智是从根本智里面生出来的,没有根本智就决定没有后得智。这个道理,现代人懂得是愈来愈少,这对我们修学产生很严重的障碍,我们不能不知道。为什么?现代人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个世间每个人求知的欲望很高,能不能求到智慧?求不到,你所求得的是佛经里面讲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尤其是佛门里面四众同修,无论在家、出家,如果要发心讲经,经是真智慧,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智慧。你学讲经到哪里去学?到处去找参考资料,搜集一大堆到讲台上来表演,这不是讲经,这个讲的与经不会相应,往往把经义讲歪扭、讲错了,自己都不晓得。所以要发心讲经,一定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怎么求法?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无知怎么学法?读诵,读经,读经是求根本智。你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念的这部经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没有念颠倒。念的时候老老实实念,不要想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这一段是什么意思,你要这么一想就把你的根本智破坏掉。老老实实念,没有意思,天天这么念,这就叫修根本智,智慧在里面。你念得很熟、念得很清楚,不定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豁然开悟,很可能。你要是不熟,心地不清净,开不了悟。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他念《法华经》三千遍,六祖给他一讲他开悟了,他要没有那个三千遍的功夫,佛来跟他讲,他也不会开悟。三千遍的基础在,从这个基础上开悟的。

  诸位要知道,读诵经典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的读诵就是持戒,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读经的时候一个妄想没有,就是诸恶莫作;经是如来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没有比这个更善,你在读这个就是众善奉行;戒律,大小乘戒,圆圆满满具足。读诵的时候,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不起一个杂念,老实念,不起心、不动念,修定!就是修禅。禅的意思,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在读一部经就是修禅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没有念漏,慧!根本智。所以读经要会读,读经绝对不是研究,研究另外找时间,研究是学后得智,读经是修根本智,不一样。所以你会读,时间久了,根利的人三年五载得智慧,根性钝的人说不定十年、二十年,只要持之有恒都会有成就,这是真智慧。学讲经哪里需要参考好多那些资料,不需要。你平常这个经,讲座里头穿插这些东西,不用特别去预备,日常生活当中接触的这些人、一切事、一切物,看看听听,在这里头穿插就用不尽。哪里还要刻意去搜集资料、去找资料,那不就太麻烦。

  最重要就是要得佛力加持,要得佛力加持,你心地要清净,一定要与这个经上讲的「大方广」相应,就是与自己的性德相应。性德在哪里?所有菩萨神众的名号都是性德。总说是普贤,普贤是总说;别说,名号说不尽,全是我们自性的德能。菩萨代表要修,菩萨表修德,佛的名号表性德。但是华严会上这些菩萨不是普通菩萨,都与大方广相应,所以称他作法身大士。无论他是哪一种差别,差别的形相无量无边,他都与大方广相应,所以叫称性,所以叫他们做法身大士。换句话说,他们已经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已经离开了。这是智照法界,法界、佛的境界无有穷尽,深广无尽,它是照如来境界。

  下面第七位,『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髻,像我们看观世音菩萨的变相,观音菩萨示现女身比较多,而且示现在家的身,在家的女身。古时候女子梳头,头上挽一个髻。宝髻华幢,髻上面多半是戴花,花有珠宝之花,宝花,也有鲜花。在我们中国古时候,唐朝人喜欢戴花,不但女子戴花,男子都戴花,我们看到古书上的记载。这位菩萨是表「心普」,诸位要知道,智就是心。宝髻华幢是说智慧才是真正的宝,为什么说它是心普?智慧之宝庄严在心顶。髻是我们人身最高的一部分,它在头顶,把头顶比喻作心顶。心里面,我们说起心动念,三业当中这叫意业。菩萨的意业,就是心里面两桩事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没有其他的念头,这个念头非常单纯。高出一切,这就是华幢的意思,华表行,六度万行,华代表这个。这个地方比较难懂一点、难体会一点的,宝髻比喻心顶,这比较难体会一点。前面加个普,当然也是遍虚空法界,我们在这个地方学,学菩萨的发心,上求下化的心要遍虚空、遍法界。这是第七尊菩萨他所表,也就是他所教我们的。

  第八尊,『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这尊菩萨名号里面的意思比较明显,「觉普」,觉是觉悟,遍觉法界,这才是普的意思。这个名号对我们此时此地的众生来说,此地指我们这个地球,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居住在地球上,确实要有高度的觉悟。佛在《八大人觉经》跟我们讲「国土危脆」,我们在这个时代确确实实深有所感,读了佛这个经典会有很深的感触,国土真的是危脆,危险脆弱。一个地震,几秒钟的时间,再坚固的建筑物都毁掉。人的生命很脆弱,生命无常。我们看到全球的资讯报导,天天都有灾难,灾难的次数愈来愈多,灾难的严重性愈来愈大,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所以活在这个世间,如果诸位天天详细看报纸、详细看电视,收听这些新闻广播,这个日子还能过?岂不是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你身心怎么能够安稳?最好还是统统都不看,每天问你,「不知道,今天天下很太平,没事」,这个日子比较好过一点。古德有所谓「知事多时烦恼多」,现在新闻知道多时忧患多,你怎么能不忧虑?「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人多,是非就多,麻烦大了,所以最好少认识人最好。一天到晚事少就好,这个人真有福报;少事,少烦、少恼。现在是没人找你,如果你在家里每天看报纸、每天看电视,自己找自己麻烦,没人找你,不是自找麻烦吗?自己坐在家里面恐怖、不安、忧虑,不得了。

  一定要觉悟,实实在在讲只有真正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今天纵然是听到许多灾难的消息,我们心里很清楚、很明白它的前因后果,这个灾难到底怎么来?什么因素造成?如何能够避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觉不行!不觉,忧患恐怖你决定不能避免。我常听同修们说,现在很多这些做生意甚至作官的人,天天都要吃安眠药,不吃安眠药不能睡觉。为什么要吃安眠药?让他的头脑麻醉,他就可以休息一下,否则的话他不能休息。忧患这种意识太多,叫他忧患的事情一天到晚不晓得有多少,身心都不安,在现代这个社会是个普遍的现象。真正能过一点日子还是乡下的老农、农夫,他过的很贫穷,家里电视也没有、报纸也没有,他还过一点悠闲清净的人的生活。一定要有高度的觉悟。

  「悦意声」,唯有觉悟的音声,才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实在说,真实悦意之声就是一句佛号,佛号实在讲是太好太好,是尽虚空遍法界共同的语言。南无阿弥陀佛不是印度话,你以为是印度话,不是的,尽虚空遍法界共同的语言。你要是到其他诸佛国土,如果言语不通,念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人不恭敬你,他都懂。你说别的不懂,念阿弥陀佛都懂,没有人不懂。在我们这个世间,六道众生都懂。这句佛号虽然外国人不懂,外国人听起来喜欢。我们在美国,佛堂里面常常放念佛机,念阿弥陀佛一天到晚不中断,有些外国人来访问:你们这个音乐从哪里来?很好听。你喜欢听,我们就送给你。就给他结缘。在加拿大也遇到。然后他问我:这个音声里头什么意思?我们简单给他介绍,这个音声是清净的意思、快乐的意思、欢喜的意思、健康长寿的意思,他一听高兴得不得了。为什么?这都是他要的。常常听这个声音就能满愿,你就能得到。叫他常常听,也教他念,他就会念。

  如果念到相应,你就会得法喜,法喜充满,欲罢不能,你在这里真正得受用。没得受用之前,你念的时候比较辛苦、比较困难,念得很累。如果念到法喜就不会累,不但不会累,你要是做事情做得很累的时候,念几句阿弥陀佛,疲劳就消除,比什么都有效果。你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这种殊胜的利益你没得到。要怎样才能得到?诚敬心去念,一心称念。如果能够依照《无量寿经》上讲的方法,效果很快会得到。《无量寿经》讲的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发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你的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都保持著清净、平等、觉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只要与这个相应,你再专心去念佛。一心,不夹杂。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功夫就得力;功夫得力,这个境界就现前,非常有受用。念念不仅是跟阿弥陀佛相应,给诸位说,能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我们读这段经文应该相信,为什么?普觉,普!你心地清净平等,没有界限,就与虚空法界相应。相应,就是我们俗话常讲,得一切诸佛菩萨的保佑加持,是这么个道理。我们今天得不到加持、得不到保佑,是因为自己划的圈子太小,处处都造成许许多多的障碍;这个障碍不是别人建立,是自己建立,应当要觉悟。

  再看第九位,『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这位菩萨是表「福普」。说到福报、福德,可以说是一切众生普遍的希求,哪一个众生不想得福报?福报里面的类别也很复杂,《了凡四训》里面讲,福有真有假、有偏有圆、有大有小,种种不等。最究竟、最圆满的福报从哪里来?从清净心里面生来的。清净心所生的福报称性,自性里面本具无尽的福德现前,这个福报就大。换句话说,这个福报不是修来的,自性的福报现前。可是我们今天自性的福报被烦恼障碍,自性的智慧被所知障碍;所知障障我们的智慧,烦恼障障住我们的福德,两样东西都不能现前。我们把这两种障碍除掉,福德、智慧都现前,那就是我们对佛的赞叹:二足尊。足就是满足、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二就是智慧、福德,如来智慧、福德圆满。所以诸位要晓得,福德是从清净心里面得来,清净心破烦恼障;智慧是从平等心里面得来,平等心破所知障。

  《无量寿经》,古人讲那是中本《华严》,是《华严经》的精华,这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无量寿经》经题字数不多,把全部《华严》里面修因证果统统都显示出来。「大乘无量寿庄严」是如来果地的境界,「清净平等觉」是菩萨因地的修学,因圆果满都在这个经题上,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今天有一些执著的人,不知道他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无意那是愚痴,有意是烦恼障在作祟,排斥会集本,一定要好像废除会集本才好,去念原译本,不知道他用心何在?读原译本一定要读五种本子,会集本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把里面重复的部分舍掉,写成一个完整的本子,对后来修净土的人得大方便,依照这个本子修学得大利益。确确实实我们将五种原译本一一来对照,你不能不赞叹会集本。经题这样的圆满,与《华严》心行境界完全吻合,实实在在是难得。

  所以真正的福报,清净心修的,这个诸位要懂得。清净心里面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少许的财布施得的福报无量无边。同样一个道理,少许的法布施,得无量智慧;少许的无畏布施,就得健康长寿。为什么?称性。你修这三种布施,布施是修福,只要有丝毫的妄想分别执著,你得的福就小,不称性。我们会修行的人,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无论修哪一种布施供养,都能够把自性里面无尽的福德引出来,这样的功德利益说之不尽。

  最后这一位,十普里面最后一位,『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这位菩萨代表「相普」。相,诸位一定要明了,什么相?形象,这个很重要。什么样的形象?智慧的形象,慈悲的形象,清净的形象,平等的形象,从我们身相上表现出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利益一切众生。佛家接引一切众生,形象是第一要紧之事。菩萨这个形象与性德完全相应,所以菩萨能够在尽虚空遍法界普度一切众生,我们要学。我们的形象不好、招牌不好,让众生一接触就讨厌、就掉头而去,你怎么能把佛法介绍给他?所以我们不能不注重形象。要注重形象,不能不注重细节,不要认为小的事情可以随便一点,不可以,小节都不能够失。不重小节是我们一般人很容易疏忽之事,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是错误,你自己修行没有问题,你要想度众生不行。度众生一定要注重小节,才能令一切众生接触到你生欢喜心、生恭敬心。你跟他讲经说法,你教导他,他能接受,他愿意奉行。末后讲到形象,摆在最后它很重要。今天我们把十普菩萨介绍出来,时间恰好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