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十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七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017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第一行:

  【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

  到这里是一小段,这十尊菩萨是同名,十普,我们先看这一段。前一次跟诸位提到,诸佛菩萨的名号都是随缘建立,佛菩萨没有名号。不但没有名号,连身相都没有,他的身相也是随缘变现,正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样的名号能利益众生,他就建立什么样的名号。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那个名号是随便建立的,不是有什么一定的意义,想怎么样建立,不是的,都是随著众生。名号里面就是度众生的一种方法,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譬如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何尝有相?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应化,这个世间的人妄想分别执著很重,总认为一个人要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人叫大贵人。世间人有这么个妄想分别执著,佛就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满世间人的愿望。世间人一见到这个,这真的是大贵人出现,希有难逢,所以相是这么建立。

  名号也是如此,名号必然是纠正这个时代、这个地区众生最严重的业习病根。佛看到这个世间的众生,习气很重,烦恼很多,这是六道轮回、恶道根本的原因。佛要用名号的方法来对治,所以就观察所有烦恼习气里面,第一个是对人没有慈悲心,都犯了自私自利的过失。世间人讲自私自利,这是迷惑颠倒,自私决定得不到自利,正如同损人决定不可能利己。怎样才能得到自利?利他才能得到自利,这是一定的道理、真实的道理,这个世间人知道的很少。所以佛在经上常讲,阎浮提众生、娑婆世界的六道凡夫迷惑颠倒,佛讲的是事实,确实是如此。因为没有慈悲心,所以佛的名号上就要用「释迦」,释迦是梵语,古印度话,它的意思就是能够仁慈,对待人能仁慈,所以翻作「能仁」。这名号意思多好,我们一念释迦牟尼佛,念到释迦就要想到,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仁慈。仁慈,用现代的话来说,就要真正存心关怀别人,爱护大众,全心全力协助一切众生,这就是释迦的意思,我们念这个名号就没有白念了。「牟尼」这两个字,是「寂默」的意思。佛看到这个世间的人心很不清净,所以名号里用牟尼,牟尼的意思就是清净心。对自己心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名号是这个意思,所以名号是治病的。

  我们念南无本师,南无是皈依、礼敬,本师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根本的老师是什么?是仁慈、是清净。说老实话,释迦牟尼佛也并不是希望你天天念著他,念著他,他听到耳朵都发痒,那还能受得了吗?你要懂这个意思,天天念仁慈,天天念清净,一定要把自己仁慈的心念出来,把自己清净心念出来,这叫真正念佛,我们懂得这个意思。由此可知,佛菩萨建立的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功德在哪里?把自己真心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给念出来。能仁、寂默是我们自性里面的性德,不是外面来的,我们现在忘掉了、忘失了。佛用这个方法让我们常常忆念,忆佛念佛,佛是自性佛,不是外面的佛。大家修净土,常常听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释迦牟尼佛又何尝不是自性释迦?要懂这个道理。念观音菩萨,自性观音。我们这样念佛就没有白念,这样念佛真正得利益。所以诸佛菩萨名号千差万别,都是依智慧、依他的行德,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的,完全是对治凡夫的烦恼习气、愚痴,名号从这里建立。清凉讲名号是「随宜别标」,就是随便建立。但是它有原则,不是我们凡夫这个随便,它是方便建立,正是所谓善巧方便到了极处。

  经上说,学生坚固的菩提心,一定是从老师那个地方学得来,老师是学生的增上缘。学生迷的时候没悟,老师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他开悟,教导他修学。这里面最重要劝他发菩提心,要告诉他什么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是修学大乘的根本。我们在前面讲如来果地上的十种身,第一种是菩提身。菩提身从哪里来?从菩提心来。你如果真正发菩提心,这个身就是菩提身,境随心转,相随心转,这个身怎么不是菩提身?佛的身是菩提身,我们这个身也能转成菩提身,一定要得老师详细的开导,细心指导我们修行。修行实在讲就是生活,把我们生活里面许许多多的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凡夫的生活哪有没有过失?一定有,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太深,不知不觉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它就起现行;现行是它就起作用,烦恼习气起作用。起这个作用很可怕,这个作用是造轮回业。诸位要晓得,烦恼习气是轮回心,起作用的时候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轮回业里面必然是恶业多、善业少;换句话说,变现出来的果报,我们在三途的时间就长,三善道的时间短。佛在经上讲,六道众生是以三恶道为故乡,是你的家乡,你在家乡住的时间长;你现在到人天二道来是观光旅游,时间很短。佛这个比喻我们愈想愈有道理,句句话都是讲事实真相,我们不能没有警惕。高度的警觉心就是菩提心。

  菩提这两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真正觉悟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轮回的真相明白了,十法界的真相也明白了,诸佛菩萨所住的一真法界也清楚了,这叫觉悟。觉悟之后你才会发愿,希求的愿,求脱离六道、求脱离十法界,求生净土,愿就自然生了。这就是菩提大愿,菩提大愿是从菩提心生的。有愿一定有行,行就是你的生活,你处事待人接物,你的思想行为是觉悟人的行为、觉者的行为。觉者是佛菩萨,换句话说,你觉悟之后,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不是过凡夫生活。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希有的转变,不可思议的转变,转凡夫成佛菩萨。所以菩萨成佛在哪里成?就在你现实生活当中成,就在你日常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作菩萨、作佛,佛在《华严经》上这样教给我们。我们起心动念,完全与大方广相应,完全与戒定慧相应,使我们自己的思想、言行、生活、工作跟本经所说「大方广」融成一片,这就叫契入。入这个境界就过「佛华严」的生活,你在现前生活里面得大自在,在现前生活里面开大智慧。教我们的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所以菩萨众里面普贤菩萨的名列在第一位。华严会上普贤是长子,文殊是庶男。普贤名字这么样建立的。

  经上又说,如果是诱导一切有情众生趣向菩提,向这条路上走,而以四摄法来帮助这些众生,四摄是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这种善巧方便,他就可以称为金刚王菩萨。名号是随著变的,一个人可以建立几百个名号、几千个名号、几万个名号,常常用的;对哪一类的人,用哪一类的方法教化,菩萨名号就随著变。如果是以大悲心,这个大悲是坚定的大悲,永远不会退心的大悲心,这个菩萨就可以称为金刚爱菩萨。如果示现随时随处修一些小善,见到别人修一些小善,菩萨就赞叹,他就能称为金刚善哉菩萨。如果他发心修布施,布施的心非常广,布施的行跟他的心相应,清净布施、平等布施,菩萨就立一个名号叫金刚宝菩萨,也可以称之为虚空藏菩萨。诸位在经上念到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另外一个名字叫金刚宝菩萨,那个心就像虚空一样,勤修布施,不疲不厌,所以有这个名号。

  能以高度的智慧、圆满的智慧,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个菩萨就叫金刚日菩萨;日是太阳,光明遍照,叫金刚日,也叫金刚光菩萨。还有一种人行菩萨道,无论什么人有困难去向他求帮助,他是来者不拒,从来不会叫人失望,这就叫金刚幢菩萨。将来我们在这个经上都看得到,菩萨慈悲,真的是有求必应。另外有一种像弥勒菩萨一样、布袋和尚一样,每天表现得欢欢喜喜,以欢喜心接引大众,这个菩萨就可以称为金刚笑菩萨;满面笑容,消除一切众生的忧悲苦恼,谚语所谓「一笑解千愁」,菩萨为我们示现。能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当中丝毫不沾染,宗门的大德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表现这种形象来帮助一切众生,这是金刚法菩萨。善用智慧,帮助众生断除烦恼,这就是金刚利菩萨,金刚比喻猛利,也就是文殊师利菩萨。

  愿意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佛家里面说法轮常转,不疲不厌,哪个地方有众生请,他一定会到。菩萨行,我们现在没法子。我现在在此地,几乎每个星期都收到海外许许多多地方请我去讲经,言词很恳切,我也很感动,「法师您来讲一天都好」。我不是金刚菩萨,我是金刚菩萨就会分身,就没有问题。我现在不能分身!所以现在我们是不得已,无可奈何,只能把我们讲经的录相带送过去。如果每个地方来请,我们都要去,这部《华严经》恐怕五十年都讲不完。我们现在预定是五年把它讲完,这五年当中就要守在此地,哪里都不能去。把这部经完成之后,我们再到其他地方,各处去走走。谢谢大家的关怀、好意,这是一定要请大家原谅。我们要以这次的法会为重,这个法会的因缘非常难得,很不容易;到此地来看到的,都清楚、都明白。这就叫金刚因菩萨,常转法轮,无有疲厌,也叫做金刚转法轮菩萨。

  以如佛一样的无碍辩才,说法无畏,这就是金刚语言菩萨。佛是以度众生为事业,我们常讲如来家业,如来家的事业是什么?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如来家的事业通常也叫做佛事,可是现在「佛事」两个字已经被大众曲解、错解。什么叫佛事?为死人念经超度叫佛事。诸位要记住,佛经里面看到佛事,不是这个意思,佛事是觉悟众生之事,称为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事就是事业,所以佛事两个字你从字义里面去解释,觉悟的事业。帮助自己觉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些事才能称之为佛事。我们荷担如来家业,把如来的事业我们承当起来,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佛家的事业,这称为金刚业菩萨。为什么菩萨都用金刚两个字?金刚是智慧,说明佛法的修学智慧是根本,决定不能离开智慧,离开智慧就不是佛法。离开智慧,人迷了,有智慧你才会觉悟。坚定誓愿,譬如你发四弘誓愿,你的愿心非常坚固,决定依照这个大愿去修学,一定要满足这个大愿,这个菩萨是金刚护菩萨,也叫金刚甲胄菩萨。有能力降伏一切魔王外道,这就叫金刚药叉菩萨,也称为金刚牙菩萨。坚持诸佛所传精要的法门,最重要、最精彩的法门,他能够坚持守住,依教奉行,这叫金刚拳菩萨。

  由此可知,菩萨的名称确确实实是善巧方便建立的,哪有一定名词?在近代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常常用文字跟大家结缘,他的书法好。他给人写字,下面的落款,自己的名字是随时想的,没有一定的名字,统计他的名字,恐怕有一、二百个名字,他就懂得这个道理。对一个人、对一桩事情,他就用一个名字,没有一定。以名字来教化众生,这就叫随顺便宜而建立。

  我们现在看了这段经文,有十位菩萨,名字都有一个「普」,所以叫同名菩萨。名号里都有一个「普」字,显示虚空法界的总相,总相里面的德相,这个含义我们要能够体会。任何一种德行,像我们刚才略说的,无论哪一种德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极小的善,不要认为善太小,极小的善行也遍虚空法界。小善如是,小恶也如是,不要认为小恶没有关系,小恶也遍虚空法界。所以古德才劝我们,不要以为善小,你不肯去做;不要认为恶小,随便犯一点没有关系,你全搞错了。极小的善恶都遍虚空法界,十普菩萨在此地先把这桩事情告诉我们。我们在这里明白、觉悟,就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学习、如何修行;断小恶,修小善,积小善就成大善,不能不知道。

  后面我们现在没念到,后面也有十位菩萨叫异名,每一尊菩萨的名号不一样,没有同名。他们在此地代表什么?这二十位菩萨是总代表,代表法界里的差别相,十普菩萨是代表法界里面的共同相。差别相里面,有差别相的德相。总相也好、别相也好,诸位必须要知道,是一个法界。十普菩萨里面,普是别中之总,别是总中之别,总别是一不是二。总义、别义,在佛法里是这个讲法。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在这个经里面讲得特别清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是怎么修行成佛?证到究竟圆满的果德怎么修?佛在此地告诉我们,都是修普贤行成就的。所以很肯定的说,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普贤行多么重要。普贤行怎么修法?一定要有普贤心。普贤心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界限、没有彼此、没有人我,所以极小之善都遍虚空法界,他怎么不证究竟圆满的佛果?

  普贤菩萨代表总,自性的普德,总相。总中有别,别中有总。在《华严经》里面,如果把前面十信位也算进去,五十一个菩萨,这是五十一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都是普贤菩萨。有初信位的普贤菩萨,有二信位的普贤菩萨,一直到等觉位的普贤菩萨,这就说明总中有别。总中有别,五十一个位次不相同,阶位不相同,但是每一位菩萨心都普。不同当中还有同,同中有不同,我们要体会这个义趣,然后才知道普贤行我们现在可以修,佛说《华严》,对我们来讲就有切身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不是说我们听了这个经,太大、太深、太高,我们只有听听而已,做不到,得不到利益,那我们何必学它?只要你有机会接触到,你就是华严会上的有缘人。华严会上十类之机,我们也必然是其中之一,否则的话,这个法会你怎么会遇到?同样住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三百多万人,那些人为什么遇不到?你为什么偏偏遇到?总是有缘,有缘就来相会。既然有缘,我们要珍惜这个缘,希望藉这个缘在这一生当中有真实的成就,这样就好。所以把这十位菩萨摆在第一,将异名十位菩萨摆在第二,其实异名十位菩萨又何尝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差别相而已。

  下面我们简单先介绍第一位上首『普贤菩萨』,「普贤」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依据经论给我们做了几种介绍。第一种「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这是从自体上来说。如果就这个讲法,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普贤菩萨,我们也是,我们不修普贤行也是,为什么?它从体上讲,从自性本体上所说,正是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是从性体上说。诸佛如来他的性体周遍法界,为什么周遍法界?实在讲,法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变的法界无量无边,能变的那怎么还会小?绝对不会小。佛在楞严会上比喻得很好,佛将我们能变的自性、真心比喻作太虚空。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能够感触到最大的就是太空,虚空是最大,没有比这个更大,许许多多的星球都在虚空里面。佛把虚空比喻作我们的真心,比喻作我们的本性,能变的;法界是所变的,所变的法界我们常讲尽虚空遍法界,这是真心所变的法界,法界有多大?佛比喻像太空当中的云彩一样。我们晓得,云彩跟虚空比,那差得太远。佛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在我们真心里面,就像太空里面的一片云彩一样,哪个大、哪个小,不是很清楚、很了然吗?诸佛如来的真心如是,菩萨真心也如是,我们凡夫乃至於畜生、饿鬼、地狱,哪一个众生的真心不如是?从这上来讲,各个都有普的意思。

  随缘成德就叫贤。佛菩萨随净缘,作佛、作菩萨、作声闻、作缘觉,成就他的德能。我们凡夫随染缘变成六道,六道也有德、也有能,怎么不是贤?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就是从自体方面来讲,一切众生统统本来是普贤。大经里面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既然是本来成佛,说你本来是普贤,这哪里过分?不过分。从自性性德上说,给诸位说,我给你讲你本来是观音,你本来是地藏,这个话一点不过分。你自性里头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一切诸佛菩萨的形相、名号,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圆满具足,丝毫不欠缺;从理上讲的,从心性上讲的,我们都是。然后你就要明白,本来是,现在不是,你要去找这个原因,现在为什么不是?本来你是神通广大的普贤菩萨,现在变成可怜的凡夫,我们找原因,原因找出来之后,把原因消除掉,我们自性普贤不就现前了吗?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讲得好,他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以他这句话的原则来说,自性普贤本有,自性众生本无。本有,我们当然可以证得;换句话说,我们成为普贤菩萨就有可能,这不是假的。烦恼的众生,自性里头本来无;本来无,当然可以断掉。於是我们断恶修善得到理论的依据,超凡入圣是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诸佛菩萨有,有这个理论依据,我们凡夫也有这个理论依据,这个道理凡圣没有差别。只要我们认真、发愤、回头、觉悟,怎么不能成普贤菩萨?普贤第一个解释,我们听了很欢喜,给我们修行证果带来无比的信心,因为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

  清凉第二个解释,就是我们要用功从哪里下手。第二个解释是「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这是就诸位普贤来说。诸位,从初发心一直到十地菩萨,到法云地,五十个位次,我们今天发心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不是假的,也是真的。可是自己不要太显得骄傲,我是普贤菩萨,那就完了,你完全迷惑颠倒,你在这里听经把意思全听错了,哪有个傲慢的普贤菩萨?没有。所以这四个字要记住,「曲济无遗」,曲是委曲婉转,济是救济,我们现在有难,我们现在有什么难?我们有烦恼、我们有妄想、我们有执著,这个麻烦大了,这就是灾难。一定要委曲求全,要委曲去修学,学什么?学佛、学菩萨,学诸佛菩萨的发心,学诸佛菩萨的修行。修行,学他的生活,学他处事待人接物,从哪里学?经典上学,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处事的道理,都在这部经上。这个经上讲的什么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的道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存的是什么心?用什么样的态度处事待人接物?他的心跟我们的心不一样,他的行跟我们的行也不一样。我们是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人家是菩提心,修的是菩萨行。我们如何转轮回心为菩萨心,转我们轮回业为菩萨业,这就是曲济无遗。前面讲过大菩萨的四种大,要记住,四种大里有时大,长时间的修学,这不是短时间,决定不退转。从初信位逐渐向上提升,升到法云地,这是五十个阶级。好像念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要念到五十年级,这才叫邻极亚圣。这不是大圣,大圣是佛。亚圣是谁?等觉的普贤菩萨,等觉普贤菩萨称为亚圣。法云地的菩萨跟他就很接近,做邻居。在这五十个阶位当中,我们都要虚心学习。

  一一行全是普贤行。一一行里面我们很难抓住纲领,修学就不方便。普贤菩萨非常慈悲,将无量无边行法(就是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十大类,十条纲领,你好记、你好掌握住。这十大纲领就是本经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条里面无量无边的行法(修行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与这十个纲领相应,你就真的修普贤行。真正修普贤行,你现在就是普贤菩萨。

  我们今天在此地开这个法会,与大家共同修学,实在讲真正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同修们转凡入圣,真正是希望同修们转轮回心为菩提心,转轮回业为普贤菩萨事业,这个法会才真正殊胜到极处,必定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不仅保佑新加坡这个地区,保佑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消灾免难,真干就真有效应。虽有效应,不要居功,「众生的灾难,我救他们的,我度的」。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能救别人?那个心就不是普贤心,普贤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天天在做、念念在做、时时刻刻在做,绝不著相,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决定不居功。我这样做,应当这样做,众生得福我欢喜,一句话不要说。佛在经上教给我们,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十大愿王要细说就是全部的《华严经》,单说这十条大意,我们在《无量寿经》「德遵普贤」这段经文里面给大家详细介绍过,我们明白之后要真干。从哪里转起?从改心转起。没有接触这个经典,我们起心动念还都为自己,还有个自己;学这部经之后,从今而后把为自己这个念头断掉,决定没有。转成什么?转成为众生,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为众生,不是为我,没有我。我今天吃饭为一切众生吃饭,穿衣为一切众生穿衣,没有自己,这个身是帮助一切众生做事的工具,你要维护这个工具;要是为自己,不需要这个身,身没有用处。所以这个身在这个世间是为佛工作,为佛法工作、为一切众生工作,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世间人为谁活?为我自己活、为儿女活、为家亲眷属活,他为谁活?普贤菩萨示现的身,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生活,这个念头一转就与普贤菩萨相应。心转了,习气还没舍掉,慢慢来,这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慢慢断习气,到登地的时候大概习气差不多快断尽。长时间的修学,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与十大愿王相应。这十愿,一愿里面就含摄一切愿,不是每一愿独立的,愿愿是连锁,愿愿是交融,融摄。任何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一切愿,任何一行里面也圆满具足一切行门,我们要这样修行就对了,这个修行方法是所有菩萨行里面最殊胜的,真正的成佛之道。这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个说法,「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这讲法是专指等觉普贤,我们又称当位普贤。在《华严经》里面,帮助毗卢遮那佛教化这些菩萨,这位普贤菩萨是等觉的普贤菩萨。德周法界,「德」简单的讲就是十愿,愿里面有行,有十行,十行是十波罗蜜;十愿跟十行是交叉,也是圆融含摄。每一愿里面具足一切愿、一切行,每一行里面也具足一切行、一切愿,所以才德周法界。至顺调善,至是到极处,到顶头;顺是随顺法性,与法性没有丝毫的违背。在我们这个经里面,经题上讲「大方广」,大是性体,方是性之相,广是性之作用,所有一切的行愿都与大方广体相用相应而不相违,这叫至顺。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我们起心动念就不顺,何以故?佛在经上常讲「真心离念」,你还有个念头,不相应。你从今天之后什么念头都没有,把所有念头断掉,相不相应?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无想定,你搞到四禅无想天去,完全搞错。这怎么办?起念头,不对;不起念头,又不对,怎么办?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对。给你说个老实话,有念跟无念是一,就对了,这个事情可难,好不好懂?真不好懂。念即无念,无念即念,这就对了,这个念叫正念。落在一边都叫邪念,有念是邪念,无念也是邪念;有念落在妄想,无念落在无明。我们凡夫是很可怜,起心动念不是落在妄想,就是落在无明,总没有办法像菩萨们一样。菩萨有定有慧,他保持得很稳,他行中道,所以一帆风顺,永远没有障碍。这是佛比喻从前行船一样,从前帆船,两岸就是二边,有无二边;有边错了,无那边也错了。河流不是一个直的,弯弯曲曲,你总是撞上滩岸,你就行不通。如何能永远保持在两岸当中,那就要定要慧;保持在两岸当中这叫中道,那就是菩萨所行。所以要懂得什么叫念而无念,我们粗说,细说没法子说,真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够粗说,诸位慢慢去体会,好在我们现在在初学。

  念念利益众生,这是有念;决定没有一念念自己,这是无念。利益众生,也利益自己,那就错了;利益自己,我附带也利益众生,这都不是中道。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开始学,离念意思很深很深,其深无底,初学就从这里下手。我们有念,念佛法、念众生;无念,没有念自己,不念自己的一切享受,不念自己一切的生死,这样才行。一切受用、生死都舍掉,这个念就清净,这叫无念。念佛法、念众生,就与法性有一点相应,一切众生、一切世界是法性变现出来,不是别的。《般若经》里面所谓「三轮体空」,与这个有一些相应。说老实话,不能讲完全相应,可以说多分相应,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修布施、修供养、修十大愿王、修十波罗蜜,不著相。譬如布施,不著我相,不要想我布施、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能想到对方那些人接受我的布施,他得到我多少好处,你就是有我相、有人相,还不忘我布施多少钱财、多少物品,你统统都著相。佛叫我们修清净布施,不著我相、也不著接受的人相,也把布施这些物品忘得干干净净,不要执著。自己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就生智慧、就生正觉,这样就相应,这才是真正二边不住,与诸佛菩萨同一中道。这是普贤菩萨名号第三个解释。

  名字里面还有一个「调」,还有一个「善」,至顺调善,说明他的善达到究竟圆满,极小的善行都遍虚空法界,德周法界。纯善无恶,身语意三业没有丝毫的造作,自自然然与性德相应,至顺。中国古时候孔老夫子说,他说他自己修养的功夫,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有一点像至顺调善的味道。夫子是示现人道,在人道里面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样样都能够称心如意而又合乎规矩,我们今天讲合情、合理、合法。随心所欲,自然能够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很了不起,这是真学问、真智慧,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人道里面我们说至顺调善,可以了。普贤菩萨是在等觉位,圆教等觉位比夫子这个境界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那不能比。我们从比喻体会这个意思,这是当位的普贤。

  第四个解释,「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这是讲果后普贤,果是成佛,菩萨成了佛之后。有同修问:为什么要成佛?成了佛以后干什么?成了佛之后,尽虚空遍法界行菩萨道,这叫倒驾慈航,真正乘愿再来。乘愿再来这四个字的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成了佛之后,再回头以菩萨身,菩萨身就是种种身,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无论他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无论现什么身都是菩萨身。观音菩萨示现童男、童女,那也是观音菩萨;示现比丘、比丘尼,他也是观音菩萨;示现居士、长者,还是观音菩萨;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统统是菩萨。於是我们晓得,诸佛菩萨也遍满虚空法界,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

  果是讲果报,果报达到极处,这叫普。不舍因门,因是菩萨,从初发心到修行证果,换句话说,普贤菩萨成佛之后,他教化众生的对象圆满了,不但十法界的众生他统统要度,连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法云地的菩萨,果后的普贤菩萨也要度他们,也要帮助他们。成佛之后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情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诸位听到这些话不要害怕,成佛之后事情这么多,算了,还是不要成佛。一天到晚不是太忙了吗?忙得不亦乐乎,那不累死了吗?我们凡夫听到这个真的害怕,你不晓得佛菩萨的境界,在这个时候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会累;你也不会觉得很忙,也不会觉得很累,为什么?自然的感应。众生有心感,佛菩萨无心应。因为无心,所以他才无所不应,有心就做不到。有心顶多你能应付一个人、二个人,你不能应付尽虚空遍法界;无心感应。无心为什么能感应?这是性德,自性本能如是。所以具足无量的智慧,同时能变化无量的身形,自自然然变化,不需要通过思考,没有思考。尽虚空遍法界应化、度化众生,绝对没有疲倦,绝对不会有辛苦。如果你觉得还有疲倦、还有辛苦,那是什么?「我工作很多,我到处要去奔波,去教化众生」,那是凡夫心,那不是佛心。为什么?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菩萨永断妄想分别执著,他怎么会起心动念?无心而应,我们知道这个才叫得大自在。

  就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来说,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辛苦,每天不是讲两个小时,每天讲两个小时,四十九年所讲的东西有限;在我们想像当中,释迦牟尼佛每天讲经说法不会少过八个小时。我们想:这个很累,要说这么多话,应付这么多人,来的人都是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思想、奇奇怪怪的问题,释迦牟尼佛一个一个为他解答,一个一个帮助他断疑生信,那不是非常辛苦?真的,我们吃不消,一天讲八个钟点,谁能吃得消?可是佛在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没说一个字,谁要说佛讲经说法叫谤佛。这个话我们又听不懂。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法跟无说是一不是二,无说就不累,就没事,他能到这个境界。他为什么能到这个境界?因为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为什么讲几分钟就觉得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我讲这么多,我应该累了,就累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佛在经论上讲多少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念头生的。所以你没有念头,一法不生。永嘉大师讲「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是觉心离念,觉心没有念头,所以没有一法;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也没有。「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迷的时候变现出六道轮回、变现出十法界;觉了,十法界、六道轮回都没有了。

  佛菩萨虽现身,如未现身,虽说法,若无说法,他才得真自在。成佛之后度化众生,当然自在。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断干净,那个时候度众生确确实实是度自己。如果你发心只度自己,不度众生,你决定度不了自己。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非常坚固,没有舍掉,你还有自他的分别,还有自他的执著,你怎么能成功?你这亏就吃大。自己辛辛苦苦修行,修到最后不能成就,不知道毛病发生在哪里?都在这个自私自利,念念为自己,糟了。今天,特别是《华严经》,特别是普贤法门,第一步就是舍己为人,念念成就别人,把自己给忘掉,忘得干干净净,只有别人,没有自己。这么做法就相应、就如法,这么做法逐渐你就自在,你就有定、就有慧。

  学菩萨行,利他真正是利自己,为什么?成就无上菩提。定慧都要在事相上修,离开事,盘腿面壁修定,那个定里头一点功德都没有。《华严经》上这些菩萨们修定,不是盘腿面壁,他到哪里修定?这个世间什么样工作他都做,哪个地方人多,他到哪里去做,他在工作里面修定。定是什么?定是不著相。不离开人群、不离开大众,现在讲做义工,工作做义工,帮助大家做事情,修福,同时在这里面修定。修定怎么修?很认真、很努力,精进在工作,不著工作的相,工作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修定,定在这里面修。这个定里头有功德,不但有功德,定里头还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一切事情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慧!所以你要晓得戒定慧是同时,不是分作三个阶段。戒就是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修福,断恶修善。戒里头具足定慧,定里头具足戒慧,慧里头具足戒定,哪里是分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多相融。

  普贤菩萨是这个修法,我们今天学到这种修行的本事,你在菩提道上进展就快速。把它应用在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是上辈往生,不可能是落在中下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实报庄严土,不会在凡圣同居土,也不会在方便有余土。我们对於名号里头含义,如果不懂得,认识不清楚,不知道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修学上,这个经念到,不叫白念吗?成佛尚且不舍小善、不舍细行,何况我们现在在凡夫地?这要深深警惕,莫以善小而不为。

  清凉大师解释普贤菩萨名号,给我们说了四种,我们在此地做个总结。等觉的普贤菩萨,我们常讲位中,正是普贤菩萨的地位,悲智双运,这是菩萨的修学最圆满、最究竟的示范,给一切菩萨做好样子。十愿、十行,愿里面有行,行里面有愿;悲里面有智,智里面有悲;悲是讲行,智是偏重在愿上,没有一样不圆满。佛后普贤,这是倒驾慈航,他是功德已经圆满,他能够回过头来示现菩萨身、声闻身、六道身,甚至於饿鬼、地狱身,以他究竟圆满的智慧、大慈大悲,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跟《行愿品》末后每一愿总结上所说的,「穷未来际,无有疲厌」。这种愿行,我们今天用伟大两个字来赞叹,都没有办法赞叹到,没有言语文字能够赞叹,不得已用个「大」字。

  清凉又告诉我们,还有一个说法,「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这都是经上有的意思。这个意思是圆融的意思,也就是说任何一法确确实实融摄一切法,一切法必定也融一法,一法也融一切法,这是《华严经》上所讲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第一位列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菩萨众里面的上首,这是第一上首,他代表法门主。法门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主修的课程,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有主修、有选修的课程,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代表主修的法门。这前面跟诸位说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都要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决定不能够成究竟的佛果,可见得普贤行是所有一切菩萨主修的课程。在古人的注解里面讲,法门主,是这个意思。

  同时他也是法界体,前面讲「体性周遍、随缘成德」,这就叫法界本体,从体现相,换句话说,就是经题「大方广」三个字的意思。一切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佛经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是确实有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讲的。诸位去看《佛学辞典》、看《教乘法数》,确确实实一条一条给你列出来,八万四千条。四弘誓愿里面说得就更多,法门无量,无量就不止八万四千。三世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各人修各人的法门,都能成就,所谓是殊途同归。《金刚经》上所讲:法门平等,无有差别。为什么平等?每个法门都能成无上道。但是每个法门到最后的阶段,一定要跟普贤法门要会合,融合在普贤法门里面,他才能成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如果他的法门跟普贤法门不能融合,他就成不了佛,他可以成菩萨,或者是可以成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行;成不了圆教的佛。如果要成圆教的佛,一定要跟普贤行会合,换句话说,跟普贤行一结合,所有一切法门统统是普贤行。这个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清楚、要明白,然后我们才知道这个路子怎么走法,这是成究竟圆满的佛道,成佛之道,一切菩萨都成这个道路,证如来究竟的结果,没有一尊佛是例外。我们细细去思惟、细细去体会,菩提道上就不会走错路。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