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十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012

  请掀开经本第八页,倒数第三行: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於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遍一切。於诸国土平等随入。】

  这一段经文里面,世尊用比喻来显示身语意三业,这是十种身里面第一种身。清凉大师在这两种比喻里面,给我们说了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含摄」,第二个意思「无分别」,第三个意思「普遍」,第四个是「遍入」。在普遍喻里面,「妙观察智,无所不知」,这就是普遍的意思。同修们必须要知道,佛在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说我们自己。毗卢遮那如来,它的意思,这句话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一切处」。一切处是指尽虚空遍法界,实实在在是不思议的境界。怎样才能遍?实在说,无有一法不遍。第一个是我们的真心本性遍一切处,大概一般学佛的同修对这个都能够接受。真如本性遍一切处,而整个虚空法界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佛在楞严会上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多。清凉大师在这段里面,用相宗的四智来说,智遍一切处,心遍一切处,想遍一切处,乃至我们的身也遍一切处。这就是说明,理能遍一切处,事也能遍一切处,这部经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前面讲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今天接著讲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无所不知。平等性智是无分别,而妙观察智是有分别,所以它是普遍的意思。前面说过理智、量智,如理智、如量智,这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妙观察是如量智。「成所作智」,成是成就,作是所作,包括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说法、生活、教学、接引一切大众;接引大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应酬,处事待人接物。「成所作智」这四个字意思深,菩萨接触一切大众都能令大众开智慧,成是成就,不但成就自己,也成就一切众生。何以?菩萨三业清净,三业都充满真实智慧,智慧光明遍照一切众生。成就所作,这是入,随入的意思。由此可知,智体遍一切处,智慧的作用也遍一切处,这是从佛果地上来说。佛菩萨如是,然后我们一定要想到,我们的心行又何尝不遍一切处?只是佛是智遍,我们是惑遍,迷惑;惑就是无明,起作用就是烦恼。我们今天无明跟烦恼遍一切处,所以生生世世无论在哪里受生,总是不能够脱离苦恼,这个道理我们在《华严经》上要细心的去体会。

  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前怎样转变我们的生活行为,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这个在佛法里面通常称之为「观行」。经论里面用的词句很简单,如果意思不能够明了,往往我们读诵,囫囵吞枣的就混过去,这样对於我们修学当然得不到利益。观行上层的功夫,也就是说我们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修正我们一切错误的行为,最殊胜的无过於随顺真如,那你的功行跟诸佛菩萨决定相应。《华严经》经文又说,「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佛的心、体等虚空法界,量等虚空法界,作用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这两句话不太好懂。众生入,入就是相应的意思,契入,也是证得的意思。末后一句话,而实无所入,这个讲法跟佛在《楞严经》上所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般若经》上我们天天念「无智亦无得」,智是能入,得是所入,无智亦无得,这些话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我们要懂得,永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如果你要说,我有智,我有得,你错了!你没入,你还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一切众生入,这个众生是指九法界大心凡夫、大心众生,他不是不能入,他能入。能入,决定没有入的相,决定没有入的念,那你就是真的入;你还有入的相,还有入的念头,你没入。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总原则,我们的修学、观行要跟真心相应,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念」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离」,没有这些东西。

  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可以说实在是相当的不容易,真实的境界说不出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众生分别执著习气太深,心里面总是落在一边。凡夫的心执著有,佛跟大家说,执著「有」是错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有」不要了,又著「空」了,他总是要有个执著。今天佛在这个经上给你说真如,给你讲自性,你又分别一个真如,又去执著一个真如,这不叫麻烦吗?什么时候你才能真正的觉悟?利根是上智之人,他懂得佛的意思,佛所说一切法无非是教我们,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分别、都不要执著,那就相应。可是这个地方又有难处,真不要分别、不要执著,好!「我一切不分别,一切都不执著了」,还是执著!执著一个「不分别,我不执著了」,他还是执著,这事情难办。这就是说明为什么与真如相应那么困难,道理就在此地,自己不知不觉还是堕在执著里头,我们在此地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

  前面说过了,对世尊果地上的境界,佛果的境界,只有虚空跟涅盘稍稍能作譬喻,用其他的譬喻都没有办法。虚空这个相,我们能够观察到,能够体会到,遍入国土。在今天我们看到太空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星球,在佛经里面讲世界、讲国土,国土是佛刹,我们现在讲星球,在虚空当中。「虚空遍入国土,国土并不遍入虚空」,有国土的地方当然有虚空,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国土。我们把国土换成星球就好懂,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星球,有星球的地方当然有虚空,这个一定的道理,这就是遍入的意思。虚空於星球,平等随入;星球於虚空,它确实有彼此。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看到平等随入的意思。如果你的心思细密,你会想到现相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彼此就不能够互相契入;能互相契入,当然不是真实的。

  《楞严经》上佛有很妙的比喻,譬如这个物体,无论大小,譬如我们举这个物体,这个物体如果是真实的,虚空也是真实的,这个物体定在这里,它就不能动。我们要问:这个物体里头有没有虚空?这里头没有虚空。如果说没有虚空,我们把这个物体移开,这边的虚空是不是缺一块?应当缺一块,这个地方原来没有虚空,虚空被这物体占住了,这是有体积的。移开之后这个地方的虚空是不是缺一块?没有缺。无论这个物体移到哪边,虚空并没有缺,由此可知,虚空遍入这个物体,我们要细细去思惟。否则的话,在现相上一定是物体移动,虚空一定就缺一块,这个才是对的、才合理。从这些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到,佛在经里面所说的,所有一切的现相不是真实的,《金刚经》上讲「梦幻泡影」。相叫假相,性叫真性,性是真的,能变现相的心性是真的,所变出来这个形相是虚妄的、是假的。真性就像虚空一样,它没有形相,但是它能够含摄一切现相,它能够遍入一切现相。诸位要是细心去思惟,很有趣味。

  虚空比喻佛的智慧,国土也能够比喻三世,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处,佛智一定在其中;佛智知处,三世不一定有现相存在。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遍入的意思。十方三世都是一切众生想像里面变现出来的,在佛法里面叫「遍计所执性」,我们现代的名词「抽象的概念」。十方三世从哪来的?抽象概念里面所产生的,完全没有事实。佛智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无论是实智,或者是权智,都能够平等随入。因此,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不定什么因缘,都有开悟的可能,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去观察。

  第二句是讲到语业,经文里面「其音普顺十方国土」,也是这两种比喻,比喻语业。如来果地上,他一语之中能够具含一切语,所谓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都是我们心思言词达不到,我们无法来表达的。但是现在的科技,电脑进步到现在这个时代,听说可以自动的翻译,我们用一种音声在这里讲演,通过电脑可以翻成各种不同的语言。电脑有这种能力,於是我们就相信佛有这个能力应当是可以肯定的。道理在哪里?跟电脑原理也有一点相似。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佛是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才能以一音里面具足一切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讲到原理,使我们想像到电脑也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它能显示这个能力。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这个能力丧失,实在说佛在果地上所具足的一切智慧德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读这个经完全是要了解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本有的能力。佛是显露出来了,我们今天是显不出来。佛能够显露出来,告诉我们那个原理就是他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无分别心,自自然然的流露,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们今天的麻烦是什么?本来心性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偏偏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就麻烦大了。妄想分别执著是愈来愈浓厚、愈来愈深、愈来愈广,把我们心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完全障碍住,透出来的是少分之少分。我们在经典里面明白这些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要学的,怎样学一个无心。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举一个比喻,「舍支天鼓,无心出故」。这是本经《十忍品》里面讲到「如响忍」,《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种忍,也讲到如响忍。佛在经上给我们举了一桩事情,好比帝释天主他的夫人;我们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忉利天主的夫人是阿修罗女,她的名字叫舍支。她的音声美妙,能以一声当中,她一声里面有千百种音变化,她有这个能力,一音出去就像交响乐一样。我们知道交响乐,几十种乐器共同演奏,出的音声微妙。其实现在不难懂,我们用个录音机,把它统统录下来,一放,一音不就出几百种音声吗?所以现代用科技来观察,这事情不是难事情,但是原理是一个,无分别心。录音机没有分别,如果它有分别,这个声音好听,我听它;那个声音不好听,我不要它,那你就搞不成了。我们凡夫麻烦大的就是个妄想分别执著,舍掉妄想分别执著,确确实实我们肯定有这种能力,一音当中具足一切美妙的音声。几时我们的音声出来,就像录音机的播放一样,许许多多音声从一声里面就流露出来。这是世尊举出忉利天主的夫人,她有这个语音。

  菩萨有这个能力,菩萨心清净,妄想分别没有了,永远放下,舍掉了。妄想虽然没有断尽,妄想是无明,没断尽,也断了几品,这在《华严经》叫法身大士,菩萨摩诃萨。他们也契入无分别这个境界,所以自自然然成就善巧随类的语音,能够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菩萨尚且如此,何况诸佛如来?如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音声是从无心而出。这里面佛说了几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细心体会,而认真的去学习。佛讲「如我说我」,这是恒顺众生,为了说法方便起见用这个做手段,做我们彼此沟通、做佛教学一种手段,实际上佛不执著「我」,也不执著「我所」。不但不执著,佛不分别有个「我」,也不分别有个「我所」;不但不分别,连这个念头都没有起过,这是真的离了。如果还有这个念头,依旧是不觉。我与我所,了不可得!但是佛跟我们大众相处的时候,常常说「我」、说「我所」,说得很多。我们凡夫说「我」,分别执著真有一个「我」,把这个身当作「我」,真的有。凡夫说「我所」,也是真真实实起分别执著,「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这个土地是我所有的,这个财物是我所有的」,严重的执著。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这个差别也叫迷悟。悟了晓得万法皆空,了不可得;迷了不晓得,以为样样都是实在的。

  我们读这两句话,「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我们想到《金刚经》上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无」就是不执著、不分别;「无」是这个意思,无妄想分别执著。「我相」,我与我所,晓得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之外,是「人」,无我亦无人,无人相。众生是指一切万法,一切万法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叫「众生相」。佛法里面讲众生,意思讲得很深,你要懂得是众缘和合而生,你就晓得相是虚妄的,相不是真的。「无寿者相」,寿者是指时间上说的,意思就是说它不是真正的存在,刹那生灭,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几次,要多说;我们听得太少,印象浅薄,不但说是你离开讲堂你就迷了,现在一面在讲,一面还在迷,没悟!这是真的。要多说,千言万语,反覆叮咛,希望我们心里真的有很深刻的印象,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都能够觉悟,那就好了,到那个时候可以说你用功得力了。我们今天常常感叹功夫不得力,找不到为什么不得力的原因。不得力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印象不够深刻,闻法的印象、读经的印象不够深刻,念头一转又迷了。《金刚经》这四句纲领非常好,跟末后的四句偈相应。末后四句偈的后两句,「如露亦如电」,电是闪电,露是相续,这一句就是无寿者的意思。告诉你一切万法根本就不存在,你要以为它存在,以为它是真实,你看错了。所以你在这些虚妄的幻境之中,天天打妄想,天天错用了心。诸佛菩萨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们的用心跟「如」相应。「如」是什么?如事实真相,跟这个相应,也就是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应,他怎么不得自在?得大自在!所以他的智慧圆满现前,没有障碍。

  我们连前面的意思来想,佛身像摩尼珠一样,无心现色;佛的口就像天鼓一样,无心出声,都是依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般若智慧之体,我们称它作根本智。从这个根本起作用,无所不知。所以说来说去,说到最后关键的所在就是无分别。修行用功的秘诀,就是「看破、放下」这四个字。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用什么功夫?千经万论,无量法门,你把它归结到总纲领、总原则,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明了事实真相无所有、不可得;放下是什么?无分别心,这就放下了。於一切法可以受用,受用得自在,那才叫得真实的受用。凡夫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常常讲,你受用付出很大的代价,你用得很苦。佛菩萨的受用,受用得自在,一丝毫的代价都不需要付出。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我们讲到受用,苦乐忧喜舍的受,你付出的代价多少。哪些代价?无量无边的妄想、无量的分别、无量的执著,这就是你付出的代价,所以你在受用当中说你受用得多辛苦,日子过得好苦,工作好辛苦。佛菩萨也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所受用的只有乐,没有苦,而且他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忧喜舍统统都没有,这叫真乐,那个乐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像的。所以真善美慧,幸福快乐,只有佛菩萨才有,我们如果学习过佛菩萨的生活,那我们就有了。

  其实佛菩萨的生活,是一个人正常的生活,我们今天把正常的生活丧失掉,过一种不正常的生活,错了。为什么我们会把正常变成不正常?就是本来是没有分别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坛经》里面讲得好,「本来无一物」,这是说什么?我们真如自性里面本来无一物,就是本来没有分别;有分别,就有了一物。所以有同修问我∶无明从哪里来?无明怎么生起?本来没有无明,为什么会生起无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合《坛经》的话来说,本来无一物,为什么生起一物?不是一桩事情吗?这个问题是大问题,在佛法里面叫做大问,问到根本了。佛有没有解答?有。这个问题世尊当年在世,富楼那尊者曾经请教释迦牟尼佛,佛跟他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在《楞严经》里面,《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真如本性本来没有无明,为什么会起无明?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无始无明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几时有的?第三个问题,起了无明之后,我们要经无量劫的修行,成了佛,把无明断掉了,断掉之后,什么时候再起无明?富楼那比我们问得好,他问三个问题,你才问一个问题,比不上富楼那尊者。释迦牟尼佛这三个问题,在《楞严经》上都有详细的解答,许许多多人读《楞严》,读了之后还是不懂,还是没搞清楚。佛真的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听了、读了依然不清楚、依然不明白,不能怪佛,要怪自己。

  佛给我们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就解答出来了。什么叫知见?知见是你自性里面的本能。《楞严经》大家都知道,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大乘经里面这两部经知名度很高。《楞严》确实是开智慧,十卷经文自始至终字字都流露出真实智慧。在十番显见里面,佛举这个例子好,我们眼睛睁开,外面的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知见。「知」是你心里明了,「见」是你见得清清楚楚,可是你现在的心,没有生妄想、没有生分别、没有生执著,这叫知见,这就是佛知佛见。《华严经》里面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碍?你的心清净,丝毫妨碍都没有,确确实实是四无碍境界就摆在眼前。可是麻烦在哪里?你第二个念头就立了知见,「立」是什么?建立。「这个是花,这个是叶」,完了,这就叫立知,这就是无明的根本,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生起来了。佛菩萨之所以高明,佛菩萨给你说这些,他自己决定没有分别执著。给你说这个叫叶,那个叫花,佛确确实实没有分别这个是花、没有执著这个是花,没有执著那个是叶、分别那个是叶,没有,从来就没有起心动念过。没有起心动念,那个音声自然流露出来,他的音声是从无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们凡夫的说话音声从有心,有心、有意里头流出来,从无明烦恼里流出来;他从真心自性里面流露出来。同样是音声,根源不相同。

  所以佛自己住在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的法界是一真法界;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们落在十法界里头。如何我们在现前这一生当中超凡入圣?超凡入圣不是很玄很妙,实在说,就是把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的生活转变成无分别的生活,就超凡入圣。凡夫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凡夫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著相;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天天跟我们在一起,也穿衣、也吃饭、也工作,天天混在一起,他过一真法界的生活,我们过十法界生活。我们先要把这个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然后我们自己来做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佛菩萨不能帮忙,帮不上忙,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於一切法当中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我们自己生起来的,不是别人给我们;我们自己生起来,还要自己把这个妄想分别执著打掉,然后你过的生活就跟诸佛、法身大士无二无别。

  然后这个音声真的是普遍,佛说法的音声遍虚空法界,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到。遍虚空法界,包不包括我们这个地方?当然包括。我们现在为什么听不到?我们这个收音机有故障,不灵。收音机故障要是消除,听得见了,释迦牟尼佛无论在哪里说法,我们听得见;不但超越空间,超越时间。世尊三千年前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二七日中讲《华严经》这个法会,我们可以参与,还在。由此可知,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时空都可以突破。突破空间,佛在任何地方讲经说法,我们可以参与;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说法,我们可以参加他的会,空间突破了。世尊三千年前讲这部经,我们在三千年之后,我们要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也可以参加他的法会,时间突破了。

  由此可知,所有的障碍都是一个分别心造出来的,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妄想分别执著害得我们非常之惨!许多同修身体不好,也被这个害的;天天想到自己身体不好,他身体能好吗?不能好。把华陀找来也医不好他,华陀的本事只能医身病,不能医心病。你那个心天天在念,念什么?念「我这个身体不好」,身体当然就不好。天天念∶这个地方有毛病、那个地方也有毛病,真的毛病就起来了。佛不是给你讲得很清楚吗?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么不念佛?你为什么不念观音菩萨?你念观音菩萨,你就变成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不生病,观音菩萨不老。应当念佛、念菩萨,不要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麻烦可就大了。须知心遍法界,身遍法界,语言音声也遍法界,不但遍法界,而且这个音声永远不间断,平等随入的意思。如来的音声,好!正音、清净音、慈悲音,决定没有邪曲。随著佛的音声,我们生起信心、生起智慧;智慧就是解,能信、能解,法喜充满,这就是随入的意思。所以虚空这个比喻,普遍比喻三业∶意业、身业、语业。所以说得成正觉,成正觉的时候,自自然然你就获得无量的清净三业。这是十种身里头介绍菩提身,十种身以菩提身为根本。

  再看底下一段经文,第八页最后一行∶

  【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日轮出。照明世界。】

  这一小段经文是讲「威势身」,威是威德,势是势力,我们一般讲能力,超越一切贤圣。意思是说诸佛菩萨他能够随九法界的有情众生,众生喜欢什么样的身分,他就能示现什么样的身分,就像《楞严经》上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类化身,随机说法,种种差别无不周遍,也是周遍法界。『身恒』,恒是恒常,『遍』是普遍,『坐一切道场』。「一切道场」,清凉大师也讲十种,十种身就有十种道场。第一种是「智身」,智是智慧,「遍坐法性道场」。此地这个智,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坐哪个道场?当然是以自性,是它的道场。

  第二是「法身」,法是万法,一切法。在佛的教学里面,佛用这个代名词,如果跟你讲宇宙之间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现相、一切因缘果报,这里面我们现在分类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这三个之外还包括一些自然现象,太多太多了,说不清楚,所以佛把这些所有一切的一切用一个代名词叫「法」。法的意思就太广大、太深太广了,这是一个代名词。所以说佛法无边,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法无边。「佛」这个字什么意思?佛是觉,你对於一切法的智觉当然也没有边际。法身是什么意思?一切诸法就是自己的身,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真的,这绝对不是假的。过去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他说出一句话「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这个意思显示什么?显示他证得法身,他不是以为自己这个身是身,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这叫证得法身。证得法身,给诸位说,法身哪里有生灭?这个身(肉身)有生灭,哪一个众生身没有生灭!所以法身常住,不生不灭。以法为身,法确确实实是身,怎么是身?所有一切法,连虚空都包括在其中,都是自己心性变现之物,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法身。法身坐什么道场?法身是「非坐而坐」,无所不坐,这是法身道场。

  第三是「法门身」。四弘誓愿第三句告诉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是我们的身。法门坐什么道场?「安坐万行道场」,没有一行不是道场。佛在经上,有一次告诉光严童子,叫他去亲近维摩居士。维摩居士生病了,维摩居士为什么会生病?他跟我们一般人生病不一样,我们生病是打妄想生的,他生病是智慧生的,不一样。智慧生的是什么?叫示现。因为不生病,平常没有人来看他,这一生病,就好多人来看他。来看他怎么?看他,他就机会教育,教人开悟,所以他那个生病是智慧生的。我们生病是从烦恼生的、从妄想生的,那个病很苦,没救;他生病,智慧生的,示现。释迦牟尼佛听说了,佛当然晓得,他要开道场了,要讲经说法了。所以叫他的这些弟子们到那里去问候维摩居士,实际上是到那里去亲近维摩长者,听维摩居士讲经说法。光严童子就向释迦牟尼佛报告,他说∶世尊,我不敢去。为什么不敢去?他说∶过去曾经有一次,我在城外。他是出城,离开毗耶离大城,正好在路上遇到维摩居士;维摩居士进城,他出城,在路上碰到了。光严童子遇到维摩居士,向维摩居士致敬,问他∶老居士,你从哪里来?维摩居士告诉他∶我从道场来。光严童子就问他∶「你道场在哪里?」打听打听道场在哪里,他从道场来。老居士就告诉他,「直心是道场」,没有虚假。所以我们看诸佛菩萨那种真诚、慈悲,经上讲「遍一切处」。我们今天问:你从哪里来?我们从净宗学会来。净宗学会在哪里?在芽笼。不都是这个答覆!这是凡夫,凡夫就是凡夫,菩萨就是菩萨,不一样。他们这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听了得好处,我们明白了。

  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是以出家身分示现成佛,诸位一定要晓得,同时还有一位以在家身分示现成佛的维摩居士,同时示现的两尊佛。佛法是平等法,告诉你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在你本行里面就成佛了,不需要说「我学佛,大概要换一个身分」,错了,著相了。什么样的身分、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成菩萨、都成佛。「直心是道场」,只要我们心地真诚,决定没有虚伪,决定没有虚假,以至诚心处事待人接物,你就是坐道场。

  维摩居士又说,「发行是道场」。发行是什么?发心修行,这个意思很广。发心修行就是你要发心把你一切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能把事情办好。你在办事情时,把事情办错了,办得不够完美,你去想:我怎样办好?把办不好的原因改正过来,那不就行了吗?办哪些事情是修行?点点滴滴,日常生活当中统统都是。今天煮饭不小心,饭烧焦了,那就是过失;我们能把这个过失改好、改正过来,饭煮熟了,煮得非常好,大家吃了都很欢喜,这就是修行。什么叫修行?念念当中供养大家。我事情做好了,让大家都得到受用,让大家都生欢喜心,这就对了。我们这一次大会的总讲题用了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切时、一切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最好的样子、最好的模范,这就是修行,就是维摩居士讲的发行是道场。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很好,令一切众生都满意、都欢喜。

  又说,「深心是道场」。深心,菩提心里面的一分,直心、深心都是菩提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诸位要知道,好善好德不著好善好德之相,那才是菩提心。如果好善好德,著了好善好德的相,只能算是个善心、好心人,不是菩提心。为什么?不能觉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他所修的善行,善心善行感得三善道的福报,他修福,不能够成为菩萨。所以好善好德不著好善好德的相,於好善好德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深心,这样能够增长功德,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

  又说,「菩提心是道场」,能离一切过失。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说的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人能够常存这个心,不但六道里面的过失你没有了,连四圣法界的过失也不会有。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十法界之内的过失都可以避免,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

  维摩居士说了这几条之后,接著又说「布施是道场」。以清净心布施,不求果报。如果我们凡夫布施,凡夫为什么布施?希求果报。佛在经上讲,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有没有说错?没错,佛给你说的是真话。你修财布施,你得财富,你得多大的财富?如果你有希求果报,你所得的很有限,得的不大;如果你没有求报的这个意念,那这个果报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么?你所修决定跟你的心相应。你的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心量是等虚空法界,所以一丝毫的善,果报都是遍虚空法界,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有希求,那就是如你所求的那么多,再就没有了。你在佛门修布施,如理如法的布施,求升官、求发财,好,让你升官,官做到总统,再没得做了,到头了。你总不可能想到,我做新加坡的总统,也做马来西亚的总统,做全世界的,也没想到这个,你只想到一个国家,你的福报就那么大。你想发财,你的财富有几十亿、几百亿,大概也就到此,到头为止了,不能再发了。再发怎么样?你寿命到了,没有了,到最后你的地位、财富还是一场空。所以要晓得,无分别心,那个果报不可思议。你这种布施生生世世,无论你在哪一道、无论你在哪一个佛国土,你的受用都不缺乏。衣食住行,我们今天讲物质生活永远不会缺乏,财施!所以你才晓得,无分别心,这个大,为什么?没有界限。我们应当要学。你今天在我们这个讲堂,这两个小时能把这个学会了,你这一生生生世世永远受用不尽,我们这两个小时没有白过。

  中国的文字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符号,我们过去这些列祖列宗真的是世间一等聪明人。你看,妄想,「想」,想是你心里在想一个东西,在想,所以心上有个相,那就是想。那个想是妄想,为什么?心上本来没有相,本来无一物,怎么会心里跑一个相出来?那个相当然就是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执著,执著什么?那个心上划了许多界限。「思」,思是心上画成格子;心本来很大,心包太虚,偏偏把它画成很多小圈圈,愈画愈小,把这个心量变成那么小,执著。分别就有相,执著就起了界限。你所修的一切福报,无论是财施、法施、无畏施,你的福报总不能够超过你自己划的界限。你要是用分别心去修福,你得的果报不能超过你的界限,也就是不能超过你的心量,你得的就是这么大。如果你把心上那个相、格子拿掉,不要了,你这个心就大,原本的心就显露,果报就不可思议。

  所以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不求果报;布施完了,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果报不可思议。布施的小,得福大,得无边的福报;布施的时间短,享福的时间长。为什么?超越时空。我布施只做一天、二天,享福是无量劫。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迦叶尊者,修头陀行;佛讲在过去生中,他曾经用一钵饭供养一位辟支佛;他这个布施,布施的东西一钵饭,时间就一次。他无分别心,没有分别执著,也没有想到什么果报。佛说出来,他这个布施的功德,得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时间这么长。我们今天凡夫修布施,总要问果报、总要问利益,有什么好处?你想想看那个心量多小、那个心量多窄,得福非常有限。声声还以为自己是学佛,其实哪里是学佛?他学的是个糊涂佛,是迷惑颠倒的佛,没觉悟。所以觉悟之人在佛门里面修一毫之福,毫发之福,果报都是说之不尽,这个我们要晓得。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这个愿,满足你自己的愿望。持戒就是守法,事事都能够守规矩、都能够守法度,哪有不满愿的道理?所有的行愿统统都具足,世间、出世间如理如法的去做。「忍辱是道场」,能顺一切众生心。无论在世法,或者是佛法,你去做就没有障碍,别人去做有障碍,你去做就没有障碍。为什么?因为你修忍辱波罗蜜,你的心安住在忍辱上;安住在忍辱上,忍辱就是道场。你能够忍受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怎么会障碍你?这一切众生不仅仅是讲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也包括在里面。所以忍,讲三种忍∶人为的灾害,人加给我们的灾害,我们要能忍。譬如毁谤、障碍、为难,甚至於无故的陷害,没有一样不能忍。第二种是自然的灾害。譬如寒暑,这个不是别人给我们的灾难,这些自然的灾变也能忍。第三个是修学。修学要有耐心,要常常亲近善知识,读诵大乘,求解经义,明白之后要依教奉行,克服自己烦恼习气,才能成就。没有耐心怎么能成功?所以安住在忍辱道场当中样样都顺利,人为的障碍没有,自然的灾难也没有,风调雨顺,物质上的障碍也没有,一切都能够随心所欲,你说这个多自在。我们人人都想有这个福报,不知道这个福报是怎么修的。我们从这个地方知道了,要安住忍辱道场,这个意思好。

  「精进是道场」,精进就不会退步、不会懈怠。「禅定是道场」,禅定是心里能做得了主宰,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如果你在外面遇到有个人说:「还有一个道场,还有一个法门,即身就成佛。你们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成佛,那个地方立刻就成佛。」你听了之后动不动心?你如果没有定功,就跟他走了,那你就上了大当。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正法道场、如来道场也有魔王波旬在那里破坏、在那里造谣生事,把这些善心,他看到这些善心人这一生能够成就的,他看到嫉妒、他看到很不舒服,要想尽方法把他拉回来,不让他脱离六道轮回,永远在魔掌控制之下。哪一类人跟他走?没有定功的人。这个对我们的影响太大太大,我们在过去生中遇到这些人遇得多,都跟著人家走了,上了大当,要不然我们早就成佛了,怎么会坐在此地?这一生当中,又要听到这些造谣生事的,再要变了心,好了,不知道哪一辈子以后还要到这儿来再参加一会。心里有主宰,这一生当中决定得成,这是禅定是道场。

  李木源居士说到我们这个道场上有好多柱子,要我写几个字,这个不错。维摩居士讲的这么多道场,我们要把它写在这个地方,这一看的时候统统是道场,真正是道场。直心、发行、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这是讲到六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再接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