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010
请掀开经本第七面,经文第四行。
【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
昨天我们讲到这一句,意思还没有尽,时间到了,今天我们接著再做一点补充。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佛告诉我们,菩萨初成佛的时候决定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用我们人间的意思来讲,一定得到古佛的祝福,来贺喜的意思。他们在形式上都是现形灌顶,这是古代古印度新的国王就职大典,一定是请宗教里面权威的上首,给他举行灌顶的典礼,这是说在世间礼法里面最隆重的礼节。佛在人间说法一切也随缘,我们世间人观念当中,哪一种礼俗最隆重的,佛就用这个来作比喻,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在形式上以此为喻,可是在意思里面那就不一样。灌顶的意思,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的注解里面,引用经典里面的话来给我们说,灌的意思就是慈悲加持,是这个意思,顶就是最高的法门。换句话说,把成佛最高的法门传授给你,这就叫做灌顶。由此可知,灌顶并不重视在形式,但是形式要不要?形式也不能废除,形式是世间礼俗,如果形式废除,实在讲实质的精神就没有依托了。精神依托在形式上,就好像我们讲法性,法性一定要托法相才能显示出来;如果法相不要了,那法性也显不出来。理由事显,因此事相上的形式是有必要的。我们做一定要很隆重、很认真的去做,就好像舞台上表演一样,虽然是假戏,假要演得很逼真,才能够感动这些听众们。佛法不但感动听众,而且一定要让听众悟入如来的境界。
《华严经》自始至终我们所看到,都是非常浓厚的表法义趣,这个意思要用现代话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教学的手法。可是如果我们用这个观念来看佛的教学,那又错了。错在哪里?世间一个好的老师,他有智慧,他有方法,有很高明的方法,确实是他一种精心独到的设计。佛有没有精心独到的设计?没有。如果佛也像世间人用种种方法来设计,想个什么方法来教学,佛就变成凡夫,就不能叫做圣人。他这一套东西从哪里来的?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实在讲宇宙之间一切事物本来如是,佛在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法尔」就是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佛实实在在说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也没有加一点什么权巧方法在里面,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往这里面去体会才能真正得受用,久久我们就会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不增不减,正像《金刚经》上所说「真语、实语、如语」,事实是什么样子,佛就老老实实说出来就是了。我们用这种心态面对《华严》,《华严》的义趣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到。
菩萨成佛,什么叫成佛?就事相上来说,他两种障碍断了,也就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这就是菩萨成佛的时候。两种执著离开了,真心法性透出来,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从前心被障碍住,所以不明,有烦恼障、所知障,所以心不明。二障去除之后,这个心明了,心恢复光明,明心就是见性,那个心就是性,心跟性不二,是一桩事情。可是在有障碍的时候,心跟性就不一样。性是讲真心,心是讲被障碍的自性,被两种障碍障住的那个自性,我们给它另外起个名字叫它做心,心意识,叫它做心。所以明心就是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从理上说。
菩萨成佛了,成佛他要现相,他现什么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一定现什么相,不是自己想现什么相,不是的。自己想现什么相,那就变成造作,又落在意识里头。自己没想,自自然然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他现这个相。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现八相成道。给诸位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华严经》上讲圆融、讲差别,讲权、讲实,后面我们会讲到。菩萨示现成佛,这是以低的阶级去表演高的,这是权,这个不是实。佛确确实实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果众生希望是菩萨来得度,他就现菩萨身,佛要降一格去示现菩萨身,那个菩萨也叫权,也不叫实,他不是真的菩萨,他不是真的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示现成佛那是真的是佛。菩萨也示现菩萨身为众生说法,他真的是菩萨,他不是权。除自己本分之外的,或是高位子,或是低位子,那都叫权巧示现。所以圆初住菩萨就能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示现八相成道了,诸佛要来给他灌顶,给他授记,菩萨们会亲近他,来向他请教,接受他的教诲,来供养他。这就是经文里面比喻,佛化现摩尼宝珠珠王,菩萨宝髻当中妙宝也是宝珠,光光互映,而来莹烛。这里面显示出因中有果,菩萨是因,菩萨境界里面有诸佛如来,诸佛如来给他授记,来给他道贺;果中有因,诸佛如来是果地,菩萨是因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显示出这个意思。
「化现」,化是变化。摩尼珠王,这个是比喻如来果地上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用摩尼珠王来做比喻。菩萨热烈求知之心勇猛精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他的智慧德能逐渐逐渐的接近佛果,接近究竟的果位,所以说他为髻中妙宝。从这句经文里面,我们更应当细心去领会,出家二众没有髻,髻是头发,古时候梳头,男子也梳头,挽成一个髻,这才戴上帽子,宝珠放在头顶上;说明这是在家菩萨。实实在在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在家菩萨是居多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是菩萨。出家菩萨很少,出家菩萨实在讲跟在家菩萨是一样的。我们人生在世总要做一番事业,你选择哪个行业?我选择出家这个行业。出家,是在家各种行业里面、三百六十行里面也是一行,没什么两样,地位决定是平等的,那就是清净、平等、觉。这一行是佛教育,像我们世间有一些人非常喜欢教育,喜欢教学,他读书去读师范学校、读师范大学,毕业之后从事於教学的工作,他兴趣在此地。四众同修当中发心出家,出家是选择行业,我们选择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广大的社会教育,我们选择这个行业。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希望把社会教学的工作做好,不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期望,是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在《华严经》上看到的这些菩萨,出家的很少。即使在中国形相表法里面,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代表大乘法门的是四大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中国佛教,大家知道有四大名山,四大道场,这四位菩萨。这四位菩萨,是一切诸佛如来他在因地修行,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就是依靠这四个法门才能获得究竟圆满的成就。我们要懂这个意思。地藏教我们孝亲尊师,他表孝道,根!我们《华严经》一展开,你看先说什么?先说毗卢遮那佛依报庄严里面的地庄严,地是心地法门。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心地而生,从心地变现,还归心地,永远不能离开心地,所以心地一定摆在第一位。然后把孝敬扩大,孝敬自己的父母、师长,把这个孝敬扩大到孝敬一切众生,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男子、女人并不是指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九法界一切众生。换句话说,对待一切众生都要像对父母、师长那样的孝敬,那就是地藏菩萨了。孝敬一定要明理,要有究竟圆满的理法做为依据,这个孝敬是真的,是从真诚心里面生起的,不是做作,不是虚妄;不是佛叫我这么做,不做不好意思,不是真心,虚情假意,这不可以。文殊代表智慧,代表理。普贤菩萨代表落实,这个落实,空间是讲遍法界,在时间是讲遍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这是普贤菩萨的落实。菩萨怎么样修行成佛?依靠这四个法门,这四个法门,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任何一门里面必定包含其他的三门,不是各个独立,它是圆融,它是无障碍,你要是一个一个分了家,那什么都不是了。佛在教学的时候,对我们凡夫劣根来说,一定要有次序,要有先后,这就所谓是行布。高等的凡夫,《华严经》里面讲的大心凡夫,他就不执著行布,他知道行布里面有圆融,圆融里面有行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他理跟事圆过来了。像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细心去体会,所以经文末后这两句,不但是因果互彻,也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经上用了四个字「莹净照烛」。这是讲它的作用广大,这个两句。末后这一段:
【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这一段经文不但意思圆满,文字也好,词句非常之美。这一段是讲得佛力加持,「佛加广演」。我们要晓得,此地所讲的诸佛如来,就是一般大乘经上常说的,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告诉我们,《金刚经》讲的诸佛,那个诸佛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究竟的果位,一共是四十二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究竟的佛果,这四十二个位次叫「诸佛」。所以这个「诸」,不是一般讲很多、众多,不是这个意思,是四十二个不同的程度。但是他们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佛身普度众生,他有这个能力,所以称之为诸佛。而每一类里面那个数量是无量无边,这四十二位,位位的数量都没有边际,没有法子计算。他们示现成佛,实在讲示现成菩萨,示现成任何的身分,你们念过《普门品》,《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种不同的身分,无论示现哪一种身分去教化众生,都得诸佛加持。哪些诸佛?除自己之外,一切诸佛统统加持,就是这四十二位诸佛都加持,这妙不可言!初住菩萨示现度化众生,得一切诸佛加持,等觉菩萨示现种种身分度众生,初住菩萨也加持他,真的是光光互照。等觉菩萨示现,初住菩萨怎么加持他?我们这个经后面会讲到,真正不可思议。
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佛境如空,故云广大」,这是解释广大的意思。佛的境界不但空有二边不著,不著也不著,这是真的广大。虽然一切都不著,真正是「本来无一物」,但是它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九法界的众生,我们常讲「九界有情」,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所有一切众生有感就应。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应,感应道交,绝没有空过的,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身,应说什么法他就给他说什么法门。这个事相就是本经末后「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把这个现象显示出来告诉我们。我们要发心,要学菩萨,知道从哪里学起。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入佛的境界,没入,入佛的境界就是法身大士;虽没入,我们也能学习。凭什么能学习?经上讲「大心凡夫」,我们是凡夫,凡夫就是没有契入,我们可以学习,有能力学习,就是因为你发大心。如果我们不够资格学习,没有条件学习,那佛给我们讲这个经有什么意思?那叫吊胃口,开玩笑!佛给我们讲的,我们都能得真实受用,这才是成就真实功德,所以佛跟众生感应道交。
佛所示现的身,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从法性当中变现出来。法性周遍法界,从法性流露出来的现象、形相,流露出来的音声,流露出来的点点滴滴,也周法界。一开端我们先介绍《华严经》的五周因果,这是《华严经》跟其他经不一样的地方,开头给你讲「所信的因果」,所信的因果周。所信因果周,「周」是什么意思?周遍法界,今天讲周遍时空。实实在在说明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一体才周遍,不是一体怎么能周遍?所以读《华严经》,实实在在说确实可以把我们的心量拓开。我们所解的,解的是一切事理,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理。这一分里面讲的因,把它分为两种∶一个是差别因果周、平等因果周。差别是讲事相,平等是讲体性;体性周遍法界,事相也周遍法界,差别还是周遍法界。诸位想想这样深广的理与事,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生活里面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周遍虚空法界。我们怎么知道?正因为周遍法界,才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感应道交。同样一个道理,跟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不能说是我们只跟佛感应,跟其他众生没有感应,统统有感应,就像电波一样,发射出去,任何一个电台都可以接收,而且可以转播。这个理事相接近,这就是得佛加,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就不可能有这么殊胜圆满。「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如来广大境界实在讲就是指这部经,这部经自始至终确确实实是讲如来果地上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妙音就是说《华严经》的音声,也是周遍法界。
这段经文是讲师子座,师子座就是比喻说法。前面这四个字是总纲领,「高广妙好」,下面经文都是这四个字的注解。清凉的《疏钞》为我们开导,意思确实是相当的圆满。可是李长者在《论》里面也有他的妙处,所以《疏》跟《论》要合参,合起来看。世间人讲参考研究,我们佛法不用这个名词,我们叫合起来参究,不叫研究。参跟研究有什么差别?研究是用心意识,参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就叫参。这个讲法恐怕初学的同修还是不好懂,什么叫心意识?我们说得更白一点,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心是阿赖耶,阿赖耶里头含藏种子落印象;意是末那,末那是执著;识是第六意识,是分别。不用心意识,不用第六意识的分别,不用第七识的执著,也不用第八识的含藏,这就叫做参。所以参究是真实智慧,用心意识那叫世智辩聪,这是世间人的聪明智慧,没有离开心意识,他不是真实智慧。不是真实智慧,不能解决问题。什么问题?断烦恼的问题、了生死的问题、出三界的问题不能解决,所以佛叫我们参究。我们现在可以说多数的同修,虽学佛,进展非常缓慢,缓慢的原因在哪里?错用了心。佛教我们离心意识,我们偏偏要用心意识,这错用了心。如果你会用心的话,这个人一定会开悟。这个开悟就是禅家讲「明心见性」,我们净土法门里面讲的「得一心不乱」,通常一般教下讲「大开圆解」,你真能做得到。所以宗门,老师常常来测验学生,往往问∶会么?你会么?这「会」,你领会了吗?你体会了吗?都是从悟处讲,不是从思考。我们今天学东西用思考,想一想,研究研究,愈想愈糟糕,愈想愈有偏差,想错了。法身大士以上,没有用心意识了。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连佛都包括,我们讲藏教的佛、通教的佛,还是用心意识。凡是用心意识都叫异生性,不用心意识就叫同生性,跟诸佛如来同心同德,同用一个真心。真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用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用真心。再说真心是永远不变,妄心是刹那刹那在生灭,刹那刹那在变,它不是真的,所以我们要会用心。这是讲经论应当合参,都看看,能帮助我们悟入。
长者在《华严》这一大段的开示,他是把依报庄严里面四段:地严、树严、宫殿严、师子座严,这四段合起来讲。这段文里面显示出如来本性当中行四种因,所以感得四种果报。这个四段是如来的依果,依报的庄严。这个说得很好,真的是简简单单一语道破。第一种是行「法身因」,所以「报得金刚地果」,经上说其地坚固,就是这个意思。地上有无尽的庄严,性德的流露。无尽的庄严就是因地里面修行无量的法门。无量,在教学讲解上很不方便,所以把无量归纳为十大类,十条。《华严经》统统以十为一个圆满的单位,每一法都说十法,这个就是十波罗蜜,在这部经上文殊菩萨所表。文殊菩萨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表十大愿王。长者的意思是说,宝地的庄严是依十波罗蜜而成,也就是说十波罗蜜是因,感得金刚宝地是果报。
我们要问,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这个地是不是真的金刚?是的,没错。我们今天这个大地,为什么是瓦砾土石?现代科学进步,我们明白了,原来这些瓦砾土石跟金刚是一不是二,只是它们的原子、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一切万事万物把它分析到最后,原子、电子、基本粒子都一样的,没有贵贱,平等平等,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现在要问,这些万物万法谁给它排列的?现在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一组的原子排列成一个石头,排列成一堆泥土,那一组原子排列成黄金,排列成金刚钻?谁去排的?没人知道。没有人知道,世间人就在那里想,总是有人在排,大概这个人就是上帝。所以上帝从哪里来?从想像变出来的。人没有这个能力!给诸位说实在的,这是《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人为的,还是从心想生的。如果我们天天想的是十波罗蜜,大地它这个结构方程式的排列,自自然然就排成黄金。西方极乐世界人心清净,一尘不染,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是琉璃,琉璃为地,透明的,心清净!菩萨修学十波罗蜜,这个心坚固,坚固,黄金就坚固了。正是佛法中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
我们如果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体会得几分,我们现前的生活一定能够改进。今天我们大家都说我们生活环境不好,现前这个社会上几个人认真在修十波罗蜜?大家所作所为跟十波罗蜜恰恰相反,一百八十度的相反,金刚七宝就变成污秽的土石大地。现代人相信科学,不相信佛法了。展开经卷,听到佛这种讲法会点头、会赞成,实在讲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凡夫决定不肯承认。但是凡夫对於事实真相没有法子解释,这是真的。怎么样研究,也总是几千万年、几亿万年、几十亿万年这种化学产生的变化,变成地里面这些金属的宝藏,他们从这个地方去想。以为宇宙的形成是经过不断演变到今天这个样子,所谓是进化论。佛在经上有没有给我们讲这个?佛没有。佛在经上讲,宇宙的形成是一念之间形成,刹那际形成。将来到本经后面「十定品」里面详细说明,没有演变,演变是假的,不是真的。事实的真相不是演变,刹那际。这是很难懂、很难懂的,但是它的的确确是事实真相。正因为理太深,事太繁杂,我们要不是很细心,怎么能够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世间人,世间聪明智慧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不能解如来真实义,原因就是错用了心,方向错了。这是说明金刚宝地庄严之所以然。
第二段讲宝树。长者说,这是「万行因果」。菩萨修六度万行所感的宝树庄严,那是果。如来他也在修行,他那个行不叫修。「修」是什么?因为我们的行有错误,把错误的行修正过来叫修行。如来果地上丝毫错误都没有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他的行还可以叫修行,还要修正。如来在果地上丝毫错误、缺陷都没有了,所以他只有行,不能讲修。诸佛如来,这都是证得究竟果位的这些人,他们自行普贤行,我们也把它称作因地,实际上他已经没有因与果。我们为了说话体会方便起见,佛在果地上他也要过生活,他也有他的工作,我们今天讲他也有他的事业。他的生活是什么?享受寂静之乐,那是他的生活。《仁王经》上讲五忍,如来果地上是寂灭忍,他享受的是清净寂灭的生活,这是真实到了极处,比无生法忍的境界还要高一级,这是他的生活状况清净寂灭。他的工作、他的事业是什么?普度众生。这个工作做不做?做,天天在做,从来没有休息,如经所说「千处祈求千处应」。实在讲哪里只千处?这个「千」也代表圆满,代表一个大圆满。经上讲十,十是代表圆满。十而百,百而千,所以用千是代表大圆满,无处不应。所以,成佛之后忙得不亦乐乎,不是没事干,事情太多了。我们要问:他究竟忙不忙?他不忙。为什么不忙?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自在。他的工作自在,他的事业自在,那是真实的。
果报显示出来「宝树行列,庄严金地」。金地是表真如本性。以六度十愿,普贤行就是十愿,普度法界一切众生,这是树,这是建树,树立如来果地上度化众生的大事业。佛家常讲大事因缘,无过於是。经上讲「令此道场一切严具树中现像」,这些境界都是如来行之中法尔如是,自自然然感得的果报,显示出觉行交彻。如来在果地上证得圆满的大觉,所以他的生活是觉行,他的事业也是觉行。行与觉,工作与智觉,我们加个智慧,大家更容易明了。生活与智觉相应,工作与智觉相应,度众生是帮助众生,与智觉也相应,没有一样不相应。所以宝树的庄严说之不尽,怎么能说得尽?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要想到从因感果,因无尽,果当然无尽。总而言之,宝树,如来自行为因,因行感果,树是依果,依报之果。树的身是金刚,树的枝干、条叶、花果是众宝所成,这些枝叶、花果都依树干而生。花表法,果表智。所以法是花,智是果,我们见到花就想到菩萨所修的法门。所以通常我们讲的比较具体,大家印象能够深一些。花表六度,六度含摄所有一切行门。
譬如我们讲修学下手,从三福下手。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想想这四句里面是不是六度?是不是经上讲的万行?六度万行都在其中。如果智慧现前了,心量拓开了,这四句不仅是六度万行,又与十大愿王相应。与十愿相应是普贤行,不是普通菩萨,普贤行。普贤行,跟诸位说,就是佛行。我们与普贤行不相应的时候,把那个不相应修正变成相应,修普贤行。如来在果地上完全相应,没得修了,所以如来果地上的行就叫行普贤行;我们今天是修普贤行,他们是行普贤行。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我们知道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我们也明白了,是他们行普贤行自然感得的殊胜果报。我们到那个地方要修普贤行,正如同《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是要修的。哪些人要修?因地都要修,果地是在行,这个果就是究竟的佛果。因地,等觉菩萨还在因地,等觉菩萨还修普贤行;到最后一品无明破了,证到妙觉,证得圆满的佛果,这个时候叫行普贤行。岂不是因位、果位都是修普贤行吗?
长者给我们说:慈悲好比是树叶,十波罗蜜是树干,「法身以为其茎,而随十行之上,报得十种依果庄严」,十种依果就是经上讲的十句。我们很喜欢树木花草,我们接触树木花草,如果能够记住、能够想得起来佛在经上给我们这些开示,我们面对著树木,岂不就是如来给我们说法吗?哪有两样!所以才真正是无时、无处、无物不是道,这个道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我们自己原本就生活在「大方广佛华严」之中,可惜自己茫然不觉。佛果真实的受用,在古人讲「当面错过」。以前我们听「当面错过」这四个字听不懂,不知道他说些什么;古人讲的也没法子问,书上看到也没办法问。今人有些学佛的问他这一句,他也说不出来。这个境界要不能稍稍体会得一些,「当面错过」这四个字确实很难懂得它的意思。
第三大段讲宫殿。宫殿严里面,长者为我们说「大悲因果」。他都从因果上说,地严心地因果,树严万行因果,宫殿大悲因果。大悲心为因,说得很有道理,感得殊胜庄严的宫殿。宫殿做什么用?庇佑一切众生,特别是一切苦难的众生。苦难众生,他这个意思我们也不懂。我们今天听说苦难众生,一定是很贫穷、没饭吃、没衣服穿,过得非常苦的那个日子,我们称为他苦难。大乘经里面讲的苦难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没有证得究竟果位的都是苦难众生。如果我们把范围再缩小一点,苦难众生就是指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没有能力脱离十法界,也就是法相宗所谓异生性的众生,那都叫苦难众生。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尽,这是真的。世间众生,六道里面,你今天再富贵,古人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在人间是人上之人,了不起,实际上怎么样?还是不免轮回,还是要受流转之苦。换句话说,既然在六道里面,没有不堕三恶道的道理。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一切众生在这个世间,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个话一点都不错。六道里面一切众生是以三恶道为自己的故乡,他的老家;三善道是出来旅游观光、住旅馆,没几天就要走,就又要回去。特别是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我们看得很明显,地藏菩萨非常感慨,好不容易劝导一个众生断恶向善,离开地狱,生到人间去享福,但是没有一会儿他又来了,又回来了。人间享受一百年,在地狱里才几分钟。你看看佛在经上讲,地狱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年,二千七百年是地狱的一天,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年。人间活个一百岁,在地狱里只有几分钟;地藏菩萨劝他出去,几分钟他又回来了。这成什么话?所以地藏菩萨很头痛,感叹道:众生难度!但是他老人家毕竟是了不起,难度也要度,决定不退心。这是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他真有耐心。所以宫殿,前面跟诸位说过,就是我们居住的房舍。只要一看到是住家的房舍,这个建筑让我们这个身体能够遮蔽风雨,身能够得到安乐。见到这个相就要想到,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就像这个居住一样,保佑一切众生身心的安稳。感得广大居,这个居住的所在。
长者在此地告诉我们,他说这个地方有五种殊胜的功德,成就如来所居的宫殿,感得这个果。这就是说,佛有五德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第一种,「如来大悲含育德」。就像一个慈母一样爱护她的子女,母亲之德最伟大的就是这一点,如来有这个德,确确实实把九法界众生都当作儿女一样看待,爱护、关怀、协助,无微不至。我们要问:如来既然是这样的慈悲,现在为什么没照顾我?实实在在讲如来对你慈悲到了极处,是你拒绝、你不肯接受,不是佛不照顾你。你悖逆父母,哪里是父母不慈?是我们自己不孝,不肯接受父母的爱护、关怀、帮助,不肯接受,不肯听话,那有什么法子!所以我们今天不但要修孝敬,而且要学如来大悲含育之德。我们学著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甚至於帮助他,他不知道恩德,忘恩负义。忘恩负义要不要帮助?要帮助,还是要帮助。所以这种帮助没有条件的,他感激,帮助他;他不感激,还是帮助他;怀恨在心,也帮助他。这叫真正慈悲,叫大慈大悲,无条件的慈悲,我们应当要学。可是帮助他到什么程度,那是看他的接受;他不接受,那没办法。关怀、爱护是无尽的、是平等的,帮助要看他接受;他能够接受一分,再给他一分;能接受十分,就给他十分。每一位同修,你们如果发至诚心肯接受诸佛如来的加持,那个加持是太明显了。今天你们感觉得不到佛力加持,是你自己反抗的力量很大,排斥的力量很大,也就是说你的烦恼习气很重,你随顺烦恼习气,不能随顺佛的教诲,所以佛力的加持加不上,事实真相如是。
第二种德是「真实智慧利益众生」。成佛之后可以说就这么一桩事情,念念,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念念能够成人之美,绝不会成人之恶,成就是帮助人。你有一点点小善,诸佛如来知道,都生欢喜心,都嘉勉你;你造作种种过失,诸佛菩萨也知道,不会记在心上。所以丝毫极微的小善都得佛力的嘉勉,何况大的善行,能够舍己为人,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从今而后,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把自己完全忘掉,完全舍弃掉,不要害怕我的生活怎么办?我这一家老小谁照顾?我到年老的时候又有谁来帮助我?不要去起怀疑,不要去问,你先种因,后来果报是你意想不到的。你真能为佛法、为众生,纵然你的儿女不孝,佛菩萨会应化在面前变成你的孝子贤孙。要不然,佛在经上所讲不都是妄语,都是假话了吗?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不全落空了?世间人会打妄语,世间人往往说了不作数,现在这个世间人彼此都不信任了。你的话不可靠,要什么?要写成文字,还要找律师来签字,签了字就可靠吗?未必可靠。给诸位说,佛菩萨的话是最可靠的,不需要文字,决定没有妄语,我们偏偏不相信,不相信就不接受。佛很乐意加持我们,很希望圆圆满满的加持我们,你不肯接纳,有什么办法?所以五周因果里面,第一个所信因果,把「信」摆在第一条。一定要学习利益众生。
第三,「我们要学习佛的智慧的观察」。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待自己、看待别人,佛菩萨用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凡夫用什么?凡夫用感情。再说不好听的话,凡夫用烦恼习气。现在连情都谈不到了,谁跟你讲感情!现在用什么东西?用贪瞋痴。什么是心?贪瞋痴是心。你要问,你是什么心?贪瞋痴是心。贪心、瞋心、愚痴心,用这个心,情都不谈了,情都没有了。用贪瞋痴,将来现出的果报是什么?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现在三途的现象,诸位如果细心去看一下,太明显了。从哪里看?从广告上看、从电影画面上去看、从现代人穿的这些衣服上去看,你看衣服上印的这些图样都是妖魔鬼怪。我从新加坡街道上过,你看双层巴士上画的那些画,都不是人的样子。样子是个人,脸是青色的、白色的,手是绿色的,这不是妖魔鬼怪吗?这是我们的果报。佛的果报多殊胜,我们的果报在眼前显示出来的是这些。你看到的时候心里很不舒服,可是世间人看得很舒服,为什么?他就是那个心,变现就是这个境界。我们学佛就省悟过来,要有高度的警觉,不是好事情。所以要学佛用真实智慧对自己、对大众,换句话说,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说「理智」,我们要理智,不要用感情。这是讲得很浅,讲得很粗,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就好。决不要感情用事,时时刻刻保持头脑冷静,冷静的头脑来观察一切人事物,佛跟大菩萨是这样做,绝不动感情。别人以贪瞋痴对我也好,无论什么样恶劣的态度对我也好,我们要学著温和,要显示出定力,在境界里保持如如不动。他说话粗鲁、粗暴,我们说话柔和,这就是度化众生。让他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我们在行菩萨道。不必跟他讲什么大道理,就是这些态度,久而久之他会觉悟,他能够回头。不能说是他粗暴,我也粗暴,那就完全错了;他用情、他用烦恼、他用习气,我们用智慧,我们用理智。
如来第四种德是「以大智慧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第三也是讲真实智慧,观照自他,这个智慧是根本智,是无分别智。第四种叫大智,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这是差别智。一切众生根性不同,千差万别,佛菩萨一接触就能够明了,自自然然就以很适当的方式来调教他,这是智慧。教化众生要权智,就是说要用差别智;差别智是利益众生的,根本智是自己受用的。第五种是「以大慈大悲广大的弘愿普度一切众生」。实在讲这一条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不是为自己发的,是为一切众生发的。这是世间人讲立志,这一条就是讲立志。佛菩萨立什么志?立利益一切众生的大志,现在人所谓「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话讲得没错。服务的范围、服务的时间、服务的项目,跟佛菩萨的弘愿一比较,那就相差太远,佛菩萨无论讲空间、讲时间、讲项目都是没有边际的。所以如来能够成就无比殊胜的依报的庄严,不是没有原因的。
清凉、李长者给我们在经里面种种这些提示,已经说得很浅、说得很明白了。如果不浅显,如果不明了,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怎么能够懂得经义?经义尚且不明,如何能够修菩萨行?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做一个大的转变,来改善我们现前的生活?这个改善不是普通人所讲的改善,这是很大幅度的改善,佛家常说的超凡入圣的改善,它不平常。我们要想真正有成就,佛的五德我们要记住。第一个,看待一切众生,要像慈母照顾他的婴儿。第二,要以真实的智慧,念念有利益一切众生之念,要生起这个念头。第三,以无分别的智慧,对自己、对别人。第四,以一切无量的差别智教化一切差别的众生。第五,要发真实的大愿,建立普度众生的志向。这样才能够感得果地上的宫殿楼阁的庄严。长者在此地有几句话的开示很好,他教导我们,以十波罗蜜行,我们不说十波罗蜜,简单讲六波罗蜜,大家好懂。六波罗蜜要随顺大悲生,这样就成就十种依报里面的庄严。哪十种?随法身,与法身相应、与菩萨行相应、与大慈悲相应、与大智慧相应。这四句很要紧,是我们应当要学习、要记住。念念之中,法身是理,就是自性,菩萨行、慈悲、智慧,与这个相应,我们就不会有差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七面,经文第四行。
【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
昨天我们讲到这一句,意思还没有尽,时间到了,今天我们接著再做一点补充。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佛告诉我们,菩萨初成佛的时候决定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用我们人间的意思来讲,一定得到古佛的祝福,来贺喜的意思。他们在形式上都是现形灌顶,这是古代古印度新的国王就职大典,一定是请宗教里面权威的上首,给他举行灌顶的典礼,这是说在世间礼法里面最隆重的礼节。佛在人间说法一切也随缘,我们世间人观念当中,哪一种礼俗最隆重的,佛就用这个来作比喻,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在形式上以此为喻,可是在意思里面那就不一样。灌顶的意思,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的注解里面,引用经典里面的话来给我们说,灌的意思就是慈悲加持,是这个意思,顶就是最高的法门。换句话说,把成佛最高的法门传授给你,这就叫做灌顶。由此可知,灌顶并不重视在形式,但是形式要不要?形式也不能废除,形式是世间礼俗,如果形式废除,实在讲实质的精神就没有依托了。精神依托在形式上,就好像我们讲法性,法性一定要托法相才能显示出来;如果法相不要了,那法性也显不出来。理由事显,因此事相上的形式是有必要的。我们做一定要很隆重、很认真的去做,就好像舞台上表演一样,虽然是假戏,假要演得很逼真,才能够感动这些听众们。佛法不但感动听众,而且一定要让听众悟入如来的境界。
《华严经》自始至终我们所看到,都是非常浓厚的表法义趣,这个意思要用现代话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教学的手法。可是如果我们用这个观念来看佛的教学,那又错了。错在哪里?世间一个好的老师,他有智慧,他有方法,有很高明的方法,确实是他一种精心独到的设计。佛有没有精心独到的设计?没有。如果佛也像世间人用种种方法来设计,想个什么方法来教学,佛就变成凡夫,就不能叫做圣人。他这一套东西从哪里来的?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实在讲宇宙之间一切事物本来如是,佛在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法尔」就是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佛实实在在说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也没有加一点什么权巧方法在里面,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往这里面去体会才能真正得受用,久久我们就会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不增不减,正像《金刚经》上所说「真语、实语、如语」,事实是什么样子,佛就老老实实说出来就是了。我们用这种心态面对《华严》,《华严》的义趣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到。
菩萨成佛,什么叫成佛?就事相上来说,他两种障碍断了,也就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这就是菩萨成佛的时候。两种执著离开了,真心法性透出来,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从前心被障碍住,所以不明,有烦恼障、所知障,所以心不明。二障去除之后,这个心明了,心恢复光明,明心就是见性,那个心就是性,心跟性不二,是一桩事情。可是在有障碍的时候,心跟性就不一样。性是讲真心,心是讲被障碍的自性,被两种障碍障住的那个自性,我们给它另外起个名字叫它做心,心意识,叫它做心。所以明心就是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从理上说。
菩萨成佛了,成佛他要现相,他现什么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一定现什么相,不是自己想现什么相,不是的。自己想现什么相,那就变成造作,又落在意识里头。自己没想,自自然然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他现这个相。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现八相成道。给诸位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华严经》上讲圆融、讲差别,讲权、讲实,后面我们会讲到。菩萨示现成佛,这是以低的阶级去表演高的,这是权,这个不是实。佛确确实实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果众生希望是菩萨来得度,他就现菩萨身,佛要降一格去示现菩萨身,那个菩萨也叫权,也不叫实,他不是真的菩萨,他不是真的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示现成佛那是真的是佛。菩萨也示现菩萨身为众生说法,他真的是菩萨,他不是权。除自己本分之外的,或是高位子,或是低位子,那都叫权巧示现。所以圆初住菩萨就能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示现八相成道了,诸佛要来给他灌顶,给他授记,菩萨们会亲近他,来向他请教,接受他的教诲,来供养他。这就是经文里面比喻,佛化现摩尼宝珠珠王,菩萨宝髻当中妙宝也是宝珠,光光互映,而来莹烛。这里面显示出因中有果,菩萨是因,菩萨境界里面有诸佛如来,诸佛如来给他授记,来给他道贺;果中有因,诸佛如来是果地,菩萨是因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显示出这个意思。
「化现」,化是变化。摩尼珠王,这个是比喻如来果地上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用摩尼珠王来做比喻。菩萨热烈求知之心勇猛精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他的智慧德能逐渐逐渐的接近佛果,接近究竟的果位,所以说他为髻中妙宝。从这句经文里面,我们更应当细心去领会,出家二众没有髻,髻是头发,古时候梳头,男子也梳头,挽成一个髻,这才戴上帽子,宝珠放在头顶上;说明这是在家菩萨。实实在在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在家菩萨是居多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是菩萨。出家菩萨很少,出家菩萨实在讲跟在家菩萨是一样的。我们人生在世总要做一番事业,你选择哪个行业?我选择出家这个行业。出家,是在家各种行业里面、三百六十行里面也是一行,没什么两样,地位决定是平等的,那就是清净、平等、觉。这一行是佛教育,像我们世间有一些人非常喜欢教育,喜欢教学,他读书去读师范学校、读师范大学,毕业之后从事於教学的工作,他兴趣在此地。四众同修当中发心出家,出家是选择行业,我们选择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广大的社会教育,我们选择这个行业。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希望把社会教学的工作做好,不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期望,是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在《华严经》上看到的这些菩萨,出家的很少。即使在中国形相表法里面,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代表大乘法门的是四大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中国佛教,大家知道有四大名山,四大道场,这四位菩萨。这四位菩萨,是一切诸佛如来他在因地修行,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就是依靠这四个法门才能获得究竟圆满的成就。我们要懂这个意思。地藏教我们孝亲尊师,他表孝道,根!我们《华严经》一展开,你看先说什么?先说毗卢遮那佛依报庄严里面的地庄严,地是心地法门。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心地而生,从心地变现,还归心地,永远不能离开心地,所以心地一定摆在第一位。然后把孝敬扩大,孝敬自己的父母、师长,把这个孝敬扩大到孝敬一切众生,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男子、女人并不是指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九法界一切众生。换句话说,对待一切众生都要像对父母、师长那样的孝敬,那就是地藏菩萨了。孝敬一定要明理,要有究竟圆满的理法做为依据,这个孝敬是真的,是从真诚心里面生起的,不是做作,不是虚妄;不是佛叫我这么做,不做不好意思,不是真心,虚情假意,这不可以。文殊代表智慧,代表理。普贤菩萨代表落实,这个落实,空间是讲遍法界,在时间是讲遍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这是普贤菩萨的落实。菩萨怎么样修行成佛?依靠这四个法门,这四个法门,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任何一门里面必定包含其他的三门,不是各个独立,它是圆融,它是无障碍,你要是一个一个分了家,那什么都不是了。佛在教学的时候,对我们凡夫劣根来说,一定要有次序,要有先后,这就所谓是行布。高等的凡夫,《华严经》里面讲的大心凡夫,他就不执著行布,他知道行布里面有圆融,圆融里面有行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他理跟事圆过来了。像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细心去体会,所以经文末后这两句,不但是因果互彻,也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经上用了四个字「莹净照烛」。这是讲它的作用广大,这个两句。末后这一段:
【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这一段经文不但意思圆满,文字也好,词句非常之美。这一段是讲得佛力加持,「佛加广演」。我们要晓得,此地所讲的诸佛如来,就是一般大乘经上常说的,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告诉我们,《金刚经》讲的诸佛,那个诸佛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究竟的果位,一共是四十二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究竟的佛果,这四十二个位次叫「诸佛」。所以这个「诸」,不是一般讲很多、众多,不是这个意思,是四十二个不同的程度。但是他们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佛身普度众生,他有这个能力,所以称之为诸佛。而每一类里面那个数量是无量无边,这四十二位,位位的数量都没有边际,没有法子计算。他们示现成佛,实在讲示现成菩萨,示现成任何的身分,你们念过《普门品》,《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种不同的身分,无论示现哪一种身分去教化众生,都得诸佛加持。哪些诸佛?除自己之外,一切诸佛统统加持,就是这四十二位诸佛都加持,这妙不可言!初住菩萨示现度化众生,得一切诸佛加持,等觉菩萨示现种种身分度众生,初住菩萨也加持他,真的是光光互照。等觉菩萨示现,初住菩萨怎么加持他?我们这个经后面会讲到,真正不可思议。
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佛境如空,故云广大」,这是解释广大的意思。佛的境界不但空有二边不著,不著也不著,这是真的广大。虽然一切都不著,真正是「本来无一物」,但是它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九法界的众生,我们常讲「九界有情」,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所有一切众生有感就应。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应,感应道交,绝没有空过的,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身,应说什么法他就给他说什么法门。这个事相就是本经末后「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把这个现象显示出来告诉我们。我们要发心,要学菩萨,知道从哪里学起。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入佛的境界,没入,入佛的境界就是法身大士;虽没入,我们也能学习。凭什么能学习?经上讲「大心凡夫」,我们是凡夫,凡夫就是没有契入,我们可以学习,有能力学习,就是因为你发大心。如果我们不够资格学习,没有条件学习,那佛给我们讲这个经有什么意思?那叫吊胃口,开玩笑!佛给我们讲的,我们都能得真实受用,这才是成就真实功德,所以佛跟众生感应道交。
佛所示现的身,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从法性当中变现出来。法性周遍法界,从法性流露出来的现象、形相,流露出来的音声,流露出来的点点滴滴,也周法界。一开端我们先介绍《华严经》的五周因果,这是《华严经》跟其他经不一样的地方,开头给你讲「所信的因果」,所信的因果周。所信因果周,「周」是什么意思?周遍法界,今天讲周遍时空。实实在在说明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一体才周遍,不是一体怎么能周遍?所以读《华严经》,实实在在说确实可以把我们的心量拓开。我们所解的,解的是一切事理,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理。这一分里面讲的因,把它分为两种∶一个是差别因果周、平等因果周。差别是讲事相,平等是讲体性;体性周遍法界,事相也周遍法界,差别还是周遍法界。诸位想想这样深广的理与事,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生活里面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周遍虚空法界。我们怎么知道?正因为周遍法界,才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感应道交。同样一个道理,跟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不能说是我们只跟佛感应,跟其他众生没有感应,统统有感应,就像电波一样,发射出去,任何一个电台都可以接收,而且可以转播。这个理事相接近,这就是得佛加,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就不可能有这么殊胜圆满。「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如来广大境界实在讲就是指这部经,这部经自始至终确确实实是讲如来果地上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妙音就是说《华严经》的音声,也是周遍法界。
这段经文是讲师子座,师子座就是比喻说法。前面这四个字是总纲领,「高广妙好」,下面经文都是这四个字的注解。清凉的《疏钞》为我们开导,意思确实是相当的圆满。可是李长者在《论》里面也有他的妙处,所以《疏》跟《论》要合参,合起来看。世间人讲参考研究,我们佛法不用这个名词,我们叫合起来参究,不叫研究。参跟研究有什么差别?研究是用心意识,参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就叫参。这个讲法恐怕初学的同修还是不好懂,什么叫心意识?我们说得更白一点,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心是阿赖耶,阿赖耶里头含藏种子落印象;意是末那,末那是执著;识是第六意识,是分别。不用心意识,不用第六意识的分别,不用第七识的执著,也不用第八识的含藏,这就叫做参。所以参究是真实智慧,用心意识那叫世智辩聪,这是世间人的聪明智慧,没有离开心意识,他不是真实智慧。不是真实智慧,不能解决问题。什么问题?断烦恼的问题、了生死的问题、出三界的问题不能解决,所以佛叫我们参究。我们现在可以说多数的同修,虽学佛,进展非常缓慢,缓慢的原因在哪里?错用了心。佛教我们离心意识,我们偏偏要用心意识,这错用了心。如果你会用心的话,这个人一定会开悟。这个开悟就是禅家讲「明心见性」,我们净土法门里面讲的「得一心不乱」,通常一般教下讲「大开圆解」,你真能做得到。所以宗门,老师常常来测验学生,往往问∶会么?你会么?这「会」,你领会了吗?你体会了吗?都是从悟处讲,不是从思考。我们今天学东西用思考,想一想,研究研究,愈想愈糟糕,愈想愈有偏差,想错了。法身大士以上,没有用心意识了。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连佛都包括,我们讲藏教的佛、通教的佛,还是用心意识。凡是用心意识都叫异生性,不用心意识就叫同生性,跟诸佛如来同心同德,同用一个真心。真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用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用真心。再说真心是永远不变,妄心是刹那刹那在生灭,刹那刹那在变,它不是真的,所以我们要会用心。这是讲经论应当合参,都看看,能帮助我们悟入。
长者在《华严》这一大段的开示,他是把依报庄严里面四段:地严、树严、宫殿严、师子座严,这四段合起来讲。这段文里面显示出如来本性当中行四种因,所以感得四种果报。这个四段是如来的依果,依报的庄严。这个说得很好,真的是简简单单一语道破。第一种是行「法身因」,所以「报得金刚地果」,经上说其地坚固,就是这个意思。地上有无尽的庄严,性德的流露。无尽的庄严就是因地里面修行无量的法门。无量,在教学讲解上很不方便,所以把无量归纳为十大类,十条。《华严经》统统以十为一个圆满的单位,每一法都说十法,这个就是十波罗蜜,在这部经上文殊菩萨所表。文殊菩萨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表十大愿王。长者的意思是说,宝地的庄严是依十波罗蜜而成,也就是说十波罗蜜是因,感得金刚宝地是果报。
我们要问,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这个地是不是真的金刚?是的,没错。我们今天这个大地,为什么是瓦砾土石?现代科学进步,我们明白了,原来这些瓦砾土石跟金刚是一不是二,只是它们的原子、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一切万事万物把它分析到最后,原子、电子、基本粒子都一样的,没有贵贱,平等平等,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现在要问,这些万物万法谁给它排列的?现在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一组的原子排列成一个石头,排列成一堆泥土,那一组原子排列成黄金,排列成金刚钻?谁去排的?没人知道。没有人知道,世间人就在那里想,总是有人在排,大概这个人就是上帝。所以上帝从哪里来?从想像变出来的。人没有这个能力!给诸位说实在的,这是《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人为的,还是从心想生的。如果我们天天想的是十波罗蜜,大地它这个结构方程式的排列,自自然然就排成黄金。西方极乐世界人心清净,一尘不染,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是琉璃,琉璃为地,透明的,心清净!菩萨修学十波罗蜜,这个心坚固,坚固,黄金就坚固了。正是佛法中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
我们如果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体会得几分,我们现前的生活一定能够改进。今天我们大家都说我们生活环境不好,现前这个社会上几个人认真在修十波罗蜜?大家所作所为跟十波罗蜜恰恰相反,一百八十度的相反,金刚七宝就变成污秽的土石大地。现代人相信科学,不相信佛法了。展开经卷,听到佛这种讲法会点头、会赞成,实在讲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凡夫决定不肯承认。但是凡夫对於事实真相没有法子解释,这是真的。怎么样研究,也总是几千万年、几亿万年、几十亿万年这种化学产生的变化,变成地里面这些金属的宝藏,他们从这个地方去想。以为宇宙的形成是经过不断演变到今天这个样子,所谓是进化论。佛在经上有没有给我们讲这个?佛没有。佛在经上讲,宇宙的形成是一念之间形成,刹那际形成。将来到本经后面「十定品」里面详细说明,没有演变,演变是假的,不是真的。事实的真相不是演变,刹那际。这是很难懂、很难懂的,但是它的的确确是事实真相。正因为理太深,事太繁杂,我们要不是很细心,怎么能够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世间人,世间聪明智慧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不能解如来真实义,原因就是错用了心,方向错了。这是说明金刚宝地庄严之所以然。
第二段讲宝树。长者说,这是「万行因果」。菩萨修六度万行所感的宝树庄严,那是果。如来他也在修行,他那个行不叫修。「修」是什么?因为我们的行有错误,把错误的行修正过来叫修行。如来果地上丝毫错误都没有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他的行还可以叫修行,还要修正。如来在果地上丝毫错误、缺陷都没有了,所以他只有行,不能讲修。诸佛如来,这都是证得究竟果位的这些人,他们自行普贤行,我们也把它称作因地,实际上他已经没有因与果。我们为了说话体会方便起见,佛在果地上他也要过生活,他也有他的工作,我们今天讲他也有他的事业。他的生活是什么?享受寂静之乐,那是他的生活。《仁王经》上讲五忍,如来果地上是寂灭忍,他享受的是清净寂灭的生活,这是真实到了极处,比无生法忍的境界还要高一级,这是他的生活状况清净寂灭。他的工作、他的事业是什么?普度众生。这个工作做不做?做,天天在做,从来没有休息,如经所说「千处祈求千处应」。实在讲哪里只千处?这个「千」也代表圆满,代表一个大圆满。经上讲十,十是代表圆满。十而百,百而千,所以用千是代表大圆满,无处不应。所以,成佛之后忙得不亦乐乎,不是没事干,事情太多了。我们要问:他究竟忙不忙?他不忙。为什么不忙?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自在。他的工作自在,他的事业自在,那是真实的。
果报显示出来「宝树行列,庄严金地」。金地是表真如本性。以六度十愿,普贤行就是十愿,普度法界一切众生,这是树,这是建树,树立如来果地上度化众生的大事业。佛家常讲大事因缘,无过於是。经上讲「令此道场一切严具树中现像」,这些境界都是如来行之中法尔如是,自自然然感得的果报,显示出觉行交彻。如来在果地上证得圆满的大觉,所以他的生活是觉行,他的事业也是觉行。行与觉,工作与智觉,我们加个智慧,大家更容易明了。生活与智觉相应,工作与智觉相应,度众生是帮助众生,与智觉也相应,没有一样不相应。所以宝树的庄严说之不尽,怎么能说得尽?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要想到从因感果,因无尽,果当然无尽。总而言之,宝树,如来自行为因,因行感果,树是依果,依报之果。树的身是金刚,树的枝干、条叶、花果是众宝所成,这些枝叶、花果都依树干而生。花表法,果表智。所以法是花,智是果,我们见到花就想到菩萨所修的法门。所以通常我们讲的比较具体,大家印象能够深一些。花表六度,六度含摄所有一切行门。
譬如我们讲修学下手,从三福下手。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想想这四句里面是不是六度?是不是经上讲的万行?六度万行都在其中。如果智慧现前了,心量拓开了,这四句不仅是六度万行,又与十大愿王相应。与十愿相应是普贤行,不是普通菩萨,普贤行。普贤行,跟诸位说,就是佛行。我们与普贤行不相应的时候,把那个不相应修正变成相应,修普贤行。如来在果地上完全相应,没得修了,所以如来果地上的行就叫行普贤行;我们今天是修普贤行,他们是行普贤行。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我们知道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我们也明白了,是他们行普贤行自然感得的殊胜果报。我们到那个地方要修普贤行,正如同《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是要修的。哪些人要修?因地都要修,果地是在行,这个果就是究竟的佛果。因地,等觉菩萨还在因地,等觉菩萨还修普贤行;到最后一品无明破了,证到妙觉,证得圆满的佛果,这个时候叫行普贤行。岂不是因位、果位都是修普贤行吗?
长者给我们说:慈悲好比是树叶,十波罗蜜是树干,「法身以为其茎,而随十行之上,报得十种依果庄严」,十种依果就是经上讲的十句。我们很喜欢树木花草,我们接触树木花草,如果能够记住、能够想得起来佛在经上给我们这些开示,我们面对著树木,岂不就是如来给我们说法吗?哪有两样!所以才真正是无时、无处、无物不是道,这个道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我们自己原本就生活在「大方广佛华严」之中,可惜自己茫然不觉。佛果真实的受用,在古人讲「当面错过」。以前我们听「当面错过」这四个字听不懂,不知道他说些什么;古人讲的也没法子问,书上看到也没办法问。今人有些学佛的问他这一句,他也说不出来。这个境界要不能稍稍体会得一些,「当面错过」这四个字确实很难懂得它的意思。
第三大段讲宫殿。宫殿严里面,长者为我们说「大悲因果」。他都从因果上说,地严心地因果,树严万行因果,宫殿大悲因果。大悲心为因,说得很有道理,感得殊胜庄严的宫殿。宫殿做什么用?庇佑一切众生,特别是一切苦难的众生。苦难众生,他这个意思我们也不懂。我们今天听说苦难众生,一定是很贫穷、没饭吃、没衣服穿,过得非常苦的那个日子,我们称为他苦难。大乘经里面讲的苦难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没有证得究竟果位的都是苦难众生。如果我们把范围再缩小一点,苦难众生就是指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没有能力脱离十法界,也就是法相宗所谓异生性的众生,那都叫苦难众生。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尽,这是真的。世间众生,六道里面,你今天再富贵,古人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在人间是人上之人,了不起,实际上怎么样?还是不免轮回,还是要受流转之苦。换句话说,既然在六道里面,没有不堕三恶道的道理。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一切众生在这个世间,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个话一点都不错。六道里面一切众生是以三恶道为自己的故乡,他的老家;三善道是出来旅游观光、住旅馆,没几天就要走,就又要回去。特别是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我们看得很明显,地藏菩萨非常感慨,好不容易劝导一个众生断恶向善,离开地狱,生到人间去享福,但是没有一会儿他又来了,又回来了。人间享受一百年,在地狱里才几分钟。你看看佛在经上讲,地狱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年,二千七百年是地狱的一天,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年。人间活个一百岁,在地狱里只有几分钟;地藏菩萨劝他出去,几分钟他又回来了。这成什么话?所以地藏菩萨很头痛,感叹道:众生难度!但是他老人家毕竟是了不起,难度也要度,决定不退心。这是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他真有耐心。所以宫殿,前面跟诸位说过,就是我们居住的房舍。只要一看到是住家的房舍,这个建筑让我们这个身体能够遮蔽风雨,身能够得到安乐。见到这个相就要想到,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就像这个居住一样,保佑一切众生身心的安稳。感得广大居,这个居住的所在。
长者在此地告诉我们,他说这个地方有五种殊胜的功德,成就如来所居的宫殿,感得这个果。这就是说,佛有五德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第一种,「如来大悲含育德」。就像一个慈母一样爱护她的子女,母亲之德最伟大的就是这一点,如来有这个德,确确实实把九法界众生都当作儿女一样看待,爱护、关怀、协助,无微不至。我们要问:如来既然是这样的慈悲,现在为什么没照顾我?实实在在讲如来对你慈悲到了极处,是你拒绝、你不肯接受,不是佛不照顾你。你悖逆父母,哪里是父母不慈?是我们自己不孝,不肯接受父母的爱护、关怀、帮助,不肯接受,不肯听话,那有什么法子!所以我们今天不但要修孝敬,而且要学如来大悲含育之德。我们学著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甚至於帮助他,他不知道恩德,忘恩负义。忘恩负义要不要帮助?要帮助,还是要帮助。所以这种帮助没有条件的,他感激,帮助他;他不感激,还是帮助他;怀恨在心,也帮助他。这叫真正慈悲,叫大慈大悲,无条件的慈悲,我们应当要学。可是帮助他到什么程度,那是看他的接受;他不接受,那没办法。关怀、爱护是无尽的、是平等的,帮助要看他接受;他能够接受一分,再给他一分;能接受十分,就给他十分。每一位同修,你们如果发至诚心肯接受诸佛如来的加持,那个加持是太明显了。今天你们感觉得不到佛力加持,是你自己反抗的力量很大,排斥的力量很大,也就是说你的烦恼习气很重,你随顺烦恼习气,不能随顺佛的教诲,所以佛力的加持加不上,事实真相如是。
第二种德是「真实智慧利益众生」。成佛之后可以说就这么一桩事情,念念,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念念能够成人之美,绝不会成人之恶,成就是帮助人。你有一点点小善,诸佛如来知道,都生欢喜心,都嘉勉你;你造作种种过失,诸佛菩萨也知道,不会记在心上。所以丝毫极微的小善都得佛力的嘉勉,何况大的善行,能够舍己为人,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从今而后,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把自己完全忘掉,完全舍弃掉,不要害怕我的生活怎么办?我这一家老小谁照顾?我到年老的时候又有谁来帮助我?不要去起怀疑,不要去问,你先种因,后来果报是你意想不到的。你真能为佛法、为众生,纵然你的儿女不孝,佛菩萨会应化在面前变成你的孝子贤孙。要不然,佛在经上所讲不都是妄语,都是假话了吗?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不全落空了?世间人会打妄语,世间人往往说了不作数,现在这个世间人彼此都不信任了。你的话不可靠,要什么?要写成文字,还要找律师来签字,签了字就可靠吗?未必可靠。给诸位说,佛菩萨的话是最可靠的,不需要文字,决定没有妄语,我们偏偏不相信,不相信就不接受。佛很乐意加持我们,很希望圆圆满满的加持我们,你不肯接纳,有什么办法?所以五周因果里面,第一个所信因果,把「信」摆在第一条。一定要学习利益众生。
第三,「我们要学习佛的智慧的观察」。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待自己、看待别人,佛菩萨用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凡夫用什么?凡夫用感情。再说不好听的话,凡夫用烦恼习气。现在连情都谈不到了,谁跟你讲感情!现在用什么东西?用贪瞋痴。什么是心?贪瞋痴是心。你要问,你是什么心?贪瞋痴是心。贪心、瞋心、愚痴心,用这个心,情都不谈了,情都没有了。用贪瞋痴,将来现出的果报是什么?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现在三途的现象,诸位如果细心去看一下,太明显了。从哪里看?从广告上看、从电影画面上去看、从现代人穿的这些衣服上去看,你看衣服上印的这些图样都是妖魔鬼怪。我从新加坡街道上过,你看双层巴士上画的那些画,都不是人的样子。样子是个人,脸是青色的、白色的,手是绿色的,这不是妖魔鬼怪吗?这是我们的果报。佛的果报多殊胜,我们的果报在眼前显示出来的是这些。你看到的时候心里很不舒服,可是世间人看得很舒服,为什么?他就是那个心,变现就是这个境界。我们学佛就省悟过来,要有高度的警觉,不是好事情。所以要学佛用真实智慧对自己、对大众,换句话说,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说「理智」,我们要理智,不要用感情。这是讲得很浅,讲得很粗,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就好。决不要感情用事,时时刻刻保持头脑冷静,冷静的头脑来观察一切人事物,佛跟大菩萨是这样做,绝不动感情。别人以贪瞋痴对我也好,无论什么样恶劣的态度对我也好,我们要学著温和,要显示出定力,在境界里保持如如不动。他说话粗鲁、粗暴,我们说话柔和,这就是度化众生。让他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我们在行菩萨道。不必跟他讲什么大道理,就是这些态度,久而久之他会觉悟,他能够回头。不能说是他粗暴,我也粗暴,那就完全错了;他用情、他用烦恼、他用习气,我们用智慧,我们用理智。
如来第四种德是「以大智慧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第三也是讲真实智慧,观照自他,这个智慧是根本智,是无分别智。第四种叫大智,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这是差别智。一切众生根性不同,千差万别,佛菩萨一接触就能够明了,自自然然就以很适当的方式来调教他,这是智慧。教化众生要权智,就是说要用差别智;差别智是利益众生的,根本智是自己受用的。第五种是「以大慈大悲广大的弘愿普度一切众生」。实在讲这一条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不是为自己发的,是为一切众生发的。这是世间人讲立志,这一条就是讲立志。佛菩萨立什么志?立利益一切众生的大志,现在人所谓「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话讲得没错。服务的范围、服务的时间、服务的项目,跟佛菩萨的弘愿一比较,那就相差太远,佛菩萨无论讲空间、讲时间、讲项目都是没有边际的。所以如来能够成就无比殊胜的依报的庄严,不是没有原因的。
清凉、李长者给我们在经里面种种这些提示,已经说得很浅、说得很明白了。如果不浅显,如果不明了,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怎么能够懂得经义?经义尚且不明,如何能够修菩萨行?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做一个大的转变,来改善我们现前的生活?这个改善不是普通人所讲的改善,这是很大幅度的改善,佛家常说的超凡入圣的改善,它不平常。我们要想真正有成就,佛的五德我们要记住。第一个,看待一切众生,要像慈母照顾他的婴儿。第二,要以真实的智慧,念念有利益一切众生之念,要生起这个念头。第三,以无分别的智慧,对自己、对别人。第四,以一切无量的差别智教化一切差别的众生。第五,要发真实的大愿,建立普度众生的志向。这样才能够感得果地上的宫殿楼阁的庄严。长者在此地有几句话的开示很好,他教导我们,以十波罗蜜行,我们不说十波罗蜜,简单讲六波罗蜜,大家好懂。六波罗蜜要随顺大悲生,这样就成就十种依报里面的庄严。哪十种?随法身,与法身相应、与菩萨行相应、与大慈悲相应、与大智慧相应。这四句很要紧,是我们应当要学习、要记住。念念之中,法身是理,就是自性,菩萨行、慈悲、智慧,与这个相应,我们就不会有差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