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卷) 1998/5/2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007
请掀开经本第三页,我们从经文开头念起。倒数第三行: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焰。与华间列。】
第三段:
【其树周圆。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杂宝枝条」。佛在此地教我们如何观察万物,体会六尘说法;说,不一定要用言语,任何表示都可以说是说法。在我们人间,我们有意表示的,这个大家很明显的能够领悟,所谓生活当中,特别是在舞台上,讲台也等於舞台,眉目可以表情,动作也可以表情,这些有意的都属於说法。而无意的那种表法,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同样是很明显的能够领悟。如果领悟到一切植物、一切矿物、一切自然现象,中国古书里面记载的所谓「上天垂象」,这个意思就是说大自然的现象,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他能够领悟。这里面的道理很深,实在说也唯有佛法能说得透彻。理是什么?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我们自己向内观察比较难,观察我们的心性,观察我们极微细的念头,实在是相当不容易。但是我们对外面观察,那就比较容易得多。可是一定要晓得,内外是一如,没有两样。所以从外面境界能够知道我们起心动念,与法是否相应,都能够体会得出来。杂宝枝条,一棵树枝条多,愈是大树,枝条愈多。『杂宝』,这不是一宝,杂宝比喻差别的智慧,佛家讲后得智,也叫做权智。权,对实说的;后得,对根本说的。后得智能知一切万事万物,所谓是无所不知。他用杂宝来比喻,这是说我们解能随境生,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四句是讲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条如果要是没有叶,那就变成枯枝,就很不好看,所以枝条的庄严就是绿叶。佛在此地用这个法来表定与慧密切的关系,慧能够帮助定,定也能帮助慧,所谓「智资定而深照」。宝叶虽然多,虽然不同,它共同成就了大树的荫凉,比喻「百千定门」,或者我们讲百千三昧,「同归一寂」。三昧翻作正受,也翻作禅定。为什么说有那么多?禅定跟正受都是说明我们在境界里面能保持著如如不动,这个时候的受是正受。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了,那就不是正受,你起心动念就落在凡夫的感受。凡夫的受,佛经里面把它分作五大类∶苦、乐、忧、喜、舍,五大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身体有苦受跟乐受;心里面有忧受跟喜受;忧、喜是心理的,苦、乐是生理的。舍,舍算不错,身这个时候也没有苦没有乐,心也没有忧没有喜,这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舍受的时间太短,不能常常保持,如果常常保持就叫三昧,那就叫禅定。所以舍受,我们凡夫有;三昧、正受,凡夫没有,差别在此地。如果我们一个人对财不贪,财摆在面前不动心,你在财里面得三昧了,得禅定了。可是有些人不贪财,他贪名,他在名里面他三昧就没有了,财里面有三昧。如果也不贪名,那在名里面也得三昧了。由此可知,境界无量无边,三昧就无量无边。无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上那个法是佛法,佛法都不贪著,何况世间法?他的心才真正得到寂定。百千三昧,同归寂灭,这种清凉自在。定慧不仅仅是自受用,自受用就好比大树树荫很荫凉,也能够庇佑别人,这就是你定慧的影响力,就能够普度众生。影响力有有形的、有无形的,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我们在池子里面,这个池子水是很清很平,我们投一块小石头,它就有个波浪,慢慢波浪就扩大,普遍整个池面。由此可知,我们的影响力决定是跟诸佛如来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可是这种影响力往往我们自己不能够觉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说没有因果、没有报应,你要这样想就完全错了。极其微弱的念头,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发觉到的,诸佛如来都清楚,都能够明了。为什么?他们的心清净,感应的力量特别强。我们心不清净,粗心大意,感应的力量很微弱,耳朵边敲钟都听不见。那个耳根灵的,马路旁边掉一根针他都听清楚。这就是心地清净与否,产生这样一个现象。
第五句『宝华』,色彩众多,分在枝条里面。这些花的颜色,在光明照耀之下显出非常之美观。光照之下,投射在地面上有影子,树影。树影、花影,也很能引起文人的遐思,我们一般说,对文人给他带来的灵感,他因这个灵感能够写出很美的诗词歌赋;带给音乐家,写出微妙的乐章;带给画家,作出作画。这是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的灵感,可是总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修道的人就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我们在前面讲过,修道的人,他的方向、角度是正对著真心本性,正对著「大方广」,他领悟的决定不相同。这是佛家讲,他看到这些景观领会的,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明心见性,提高他修证的层次,这个不一样。这些文人,他在这里面也得到许多灵感,能够成就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世间人欣赏觉得很美。可是在佛法里面,美多动感情,换句话说,都是叫你生烦恼。
过去东晋的时代,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以虎溪为界。谢灵运居士想参加这个念佛堂,被慧远大师拒绝了。远公大师为什么要拒绝他?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大文学家,他有许多作品一直传留到现在,《四库全书》里面有他的作品。就是文人习气太重,换句话说,他很聪明,有智慧,他那个角度不是对著「大方广」,他角度偏差,偏到感情里面去。远公怕他常常看到六尘境界,又写诗、又写词、又写文章,扰乱大众念佛修行,不要他,拒绝他;文人习气太重。
「宝华光影」表神通,用我们现在话来讲是能力、技能,一定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不同的才艺。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我们是以世法来说,对於音乐家,他得到灵感,他能够谱曲;对於画家,他得到灵感,他能画出一幅名画;诗人,他写得出好的诗句。这就是说明他的能力依他的定力,没有定力不会有感应,也就是你得不到灵感。可见得灵感,你要得到深度,与你的心有密切关系。定心,在世间人不讲禅定,专心,专心接近定,他心专於一门,往往触目动心,他就有灵感产生。世法都要专,何况佛法的修学!所以佛家讲定、讲慧,都是这些智光光影现在心地。阳光照著树的影,枝条花果之影,在这个地面上,比喻六尘落谢的影子在我们的心地上,它才能触动,才有感应。本经《净行品》说:「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佛在《净行品》教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清净心。综合全品的义趣,我们如果念念为众生,清净心容易成就;反过来,念念为自己,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这是《净行品》整个的义趣、大意。
「花」,表法表得很多很多,深广无尽。花开之后一定会结果,果表受用,表果报。果皆如意,这是真实的果报,自在如意。它表无边的行海,海比喻广大,比喻数量无尽。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六度万行,那个「万」不是数字,六度是六个纲领,每一个纲领里面细行都说之不尽,无量无边,所以把行比喻作海。菩萨行,菩萨觉悟了,觉悟的人,他的生活行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趣向於大菩提。这个话我们还得要用白话来讲,只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求其他,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我们学佛,学什么?求什么?求究竟圆满的智慧,那你就对了。如果你要是求世间,求福、求名、求利、求长寿、求儿女,都错了。我们要问,世间人求的这些东西,能不能求得到?能求得到。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有求不到的道理?我们读袁了凡居士的家书《了凡四训》,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世间像了凡居士这样的人很多,像了凡居士这样成就的人也很多,不过是没有把它写成书而已,很多。这种求,这个心依旧是轮回心,你虽然求到了,真实智慧不开,三昧正受你不能够获得,这一生依旧是空过,非常可惜。
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智慧,一定要把目标定在无上菩提,也就是一般人讲的成佛。我们学佛,要学得跟诸佛如来一模一样,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佛果。成佛难!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没有比这个更难。这么难的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办得成吗?行!《华严》在末后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就成就了。但是要记住,前面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我们虽然不能像诸菩萨那种的修学,最低限度也要有几分相应,相似的相应,我们念佛往生才有把握。这是这一次在此地跟诸位同修报告《无量寿经》,这一句经文我们特别多说一些,用意就在此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人人有分。既然能够到这个讲堂来,就可以证明你善根、福德、因缘深厚,你跟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因缘,只要这一生能真正发愿,决定得生。所以这个果一定是菩提涅盘的大果。
自利就如同经上讲的含辉,没有发出来,他的光色还没能够发出来,可是内里面确确实实已经在这个地方做修养的功夫,修心养性,养性就是养道。怎么养法?一定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放下,才能得到感应道交。我们求感应,天天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礼拜、供养,能不能得到感应?也可能得一点,小!为什么小?能感的力量小,佛菩萨所应的当然也就不大。感应道交,要用现在数学的名词,它决定是成正比例。我们有一分感,佛就有一分应;有两分感,决定就有两分应。怎样才能获得圆满的感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个心,只有一个愿,为佛法为一切众生。像清凉大师在这部经里所说,「为续佛慧命,为普利一切众生」,其他的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感应的力量太大太大,不必求佛也不必求菩萨,什么都不求,为什么?你这个心正是佛心,你这个愿就是佛愿,你的心愿跟佛完全相同,那个感应力量是圆满的。求佛菩萨保佑我,可不行,「我」这是烦恼,这是妄想,这是分别执著,纵得到感应,那个感应很微薄。决定没有为我,为正法久住,为续佛慧命,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只要发这个愿,行愿相资,必定能得到诸佛如来满分的加持,满分的感应。
身心湛寂,外面就放光了。接触外面的境界,当然最明显的是接触到一切众生。如果缘没成熟,这个缘是两方面,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大众。自己的缘没成熟,自己还没有能够悟入境界。我们讲《华严经》,这是华严境界,没入这个境界,没熟。可是我们的确每天在认真的修学,在充实自己,这就好比果里面含辉,逐渐在长成。如果已熟,光色发现出来了,自己契入境界,智慧现前,德能也现前,就像果成熟一样,可以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看这个果,果成熟之后,果自己没有享受它自己,果都是供给别人享受。我们几个人看到花果,有这种感受?花开了,我们可以说它自己也可以欣赏,很美!果成熟都被别人吃掉,它自己没享受。成果一定要奉献给大众,奉献给大众是真正的成就,因果就不虚。果要是自己来享受,给诸位说,没有那个道理。可是世间迷惑的人就很多,多生多劫修积的福报,这一生开花结果,得大的财富,得很高的地位。得大财富,得大的果位,他能享受多少?每天还是吃三顿饭,顶多吃五顿;晚上睡觉还是六尺床,就算他那个床做一丈,一丈,他身体就那么大,他也不能把身体放大跟床一样,他做不到。中国古人讲「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还能享受什么?累世修积的福报,在这一生当中真的叫空过了。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心机,细细想想都是给别人糟蹋掉,家亲眷属糟蹋掉了,旁边这些近人糟蹋掉了,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布施给一切众生?将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你才叫真正有福报,你生生世世永远享不尽的福报。这个要是明白人他才懂得,糊涂人你给他讲他不相信;你给他讲,他说这个人不怀好意,要来骗我钱了;给他讲真话,他还说我们去骗他,说我们不怀好意。最可怜的人是什么?我们一般讲的,得老人痴呆症。他有钱,又有地位又有钱,他一口气不断,躺在床上慢慢享受,一天三班护士来照顾他,往往一躺躺十几二十年,你看他花掉多少钱?这个花得很辛苦。这种情形,佛法里有没有救的?有,但是他不相信。那是他命里有福报,有那么大的福报,福必须享完他才会走,他没享完他不走。如果真正是明白人,他自己能同意,家亲眷属明白,把他这个财富拿去布施,去做这些慈善救济的事业,帮助那些苦难的众生。他就两个现象∶如果他寿命还有,他病就好了;如果他寿命没有了,他很快就离开这个世间,不再受病苦,都是好事。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现象,不好意思说,说了是什么?这个和尚不怀好心来骗我们。我们是真明白,真能够帮助他解决,看到他必须要躺在床上受罪。
我们明白之后,果决定是给大众享受,这是真实的果报,这个有意义、有价值。在花报里面,自己可以欣赏,当然也供给别人欣赏。尤其是菩萨们,菩萨就是觉悟的人。说这部大经,总希望每一位同修都觉悟,人人都做菩萨。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工作,菩萨的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与「如」相应,与真如自性相应,或者说我们讲的与「大方广」相应。「大方广」还难懂,我们再换一句话,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就行。或者我们落实在事相上,与六度、四摄相应。我们所得的这个果就是菩提之果,就是佛果。所以果跟花间列在一起。
本经经文里有说,「菩萨妙法树,生於直心地。」大地生长许许多多的树木,我们心地里面有妙法树。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这妙法树,「信是种」,树的种子。桃树,桃核种子能长成树。菩提树,种子是什么?信,信心。《华严》一展开:信、解、行、证;净土三个往生的条件∶信、愿、行;信是种,是佛种。菩提树就是讲成佛,成佛的种子,信心。「慈悲是根」,一个人没有清净信心,没有慈悲心,他怎么会成就?好像植物,没有种子、没有根,再好看也不过像我们现在台上摆的假花、假树,不是真的。虽然有几盆真的,盆栽长不大,几天不照顾它就枯死了。由此可知,我们在菩提道上要一帆风顺,要真正有成就,你要有根,你要有种子。你没有信心怎么行?没有慈悲怎么行?佛法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博爱。大慈悲心,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对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这个对我有利益我就喜欢他,那个伤害我我就讨厌他,这个不可以。恭敬你的,爱护你的,帮助你的,你对他有慈悲心;毁谤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你对他还是有慈悲心,你这个慈悲才叫有根。如果慈悲有分别、有差距,这个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要学如佛一样的大慈悲心,对於九法界众生一律平等,没有差别。佛在经上,我们也看到,举的故事让我们在这里面领悟平等的境界。施主供养一钵饭,很好的一钵饭,菩萨把它分成两份:一份供养佛,一份喂狗。我们想到,这什么意思?生佛平等。他来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对佛的那种恭敬心,对畜生这个恭敬无二无别。我们在境界里应当如是学,所以慈悲非常非常重要。
从慈悲里面生出智慧,「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他教我们看树,这树教我们,树表法,树教我们,智慧是身体,方便是枝条、枝干。这棵树长得非常茂盛,茂盛是讲事上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五是事,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六度少个般若,般若是身。五度都离不开般若,枝干没有离开根本。那个本,将树身比成般若,枝干比成其他的五度,枝干没有离开树身。将禅定比喻作树叶,将德能比喻作花,将一切智比喻作果。「果是一切智」,这个一切智是后得智,权智;前面那个树身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果表无所不知,身表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
后面还有两句,「最上力为鸟,垂阴覆三界。」树上有鸟,鸟是什么?鸟是最上力,如来果地上十力,十种特殊的能力。其实那个十也是表法的,真正的意思是如来果地上圆满的能力。这就好比是鸟。树荫垂覆下来庇佑三界,三界是指六道,六道里面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佛法教化的对象。由此可知,佛门里面所讲种种表法的艺术,确实达到艺术里面最高的境界,不是祖师随便说的,都有经文作依据。这些文句在《华严经》第五十九卷,往下我们都会读到。可见得祖师大德给我们讲解经文,不是随随便便自己说出来的,不是的,都有经文作依据。
再看底下第三段,『其树周圆,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是第三小段,第三小段有三句,说明「妙用自在,利益无边」。第一句,依真实智慧教化一切众生,这就是佛家常讲「放光」的意思。佛家迎宾接客,请你到我们这个道场来普照,普照就是放光普照,意思就是以智慧来开导大众,智慧来开导大众就是放光普照的意思。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目标就是智慧。智从哪里来?智从定中来,换句话说,你心要不清净、要不定,哪来的智慧?再告诉诸位,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你所学习的东西不是智慧,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常识。你所学得来的,佛学常识,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清净心就是禅定。
「禅定」两个字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叫禅?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我们再说得白一点,外面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叫禅。外面境界,现在这花花世界,五欲六尘天天在诱惑你,不为它诱惑,不被它诱惑,这是禅。内里面不起心动念是定;内心不起贪瞋痴慢,这是定。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不是对於外面境界相一无所知,不是的;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那是慧,那是真智慧。所以智里面要有禅、要有定,定里面要有智,定慧相资,定慧等学,这是佛法,决定不能够偏在一边。
第二句,「於光明中,雨摩尼宝。」这是依智慧的教学,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的利益就好比圆明的法宝一样,圆明是圆满光明,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法教学没有别的,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它的果报是苦;悟了,这个果报就乐。离苦得乐,是从事上说的,从果上讲的;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的。我们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惑颠倒;乐从那里来的?乐从大彻大悟。所以佛法教学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手段,那个果上没有法子,因上就能下手,所以在因上教大家破迷开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言论、我们的造作,才能够与真相相应,与事实真相,现在这个社会上有个术语「自然生态」,有点接近,与自然生态相应。实在讲佛家的术语高明,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与「大方广」相应,这样才能够破迷开悟。
「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句是讲教学的成果。就像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一样,教了一段时期,成绩要拿出来;没有成绩那不行,一定要拿出成绩出来,这个成绩就是超凡入圣。你看看,原来是凡夫,现在都变成菩萨。怎么说变成菩萨?原来没有信心,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现在接受佛陀的教诲,信心生起来,慈悲心现前,智慧也现前,转凡成圣,这个就是菩萨,所以说菩萨现前。菩萨心清净,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他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放下了,自自然然成就,自他二利。佛家常讲「自利利他,自行化他」,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像云出一样,云出岫而无心,不是有意去造作。用一个浅显的话来讲,不是攀缘造的,是随缘成就的。随缘成就,就如云出一样。攀缘,是我们有心有意、有计划,先设计好的,我们应当怎么做怎么做,那就不相应。诸佛如来说法,决定没有先想一想这个法今天要怎么讲法,没有。如果有这个意念,有这么一个准备,他就是攀缘说;他不是随缘,不是自在说的,不是真实智慧的流露。真实智慧不是造作的,是自自然然流露的。我们今天智慧没有开,讲经之前要作准备。佛与大菩萨讲经之前不要准备,不但不要准备,连个经文也没有。经文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讲完之后,人家把它记录下来才变成经文;不是释迦牟尼佛先写成经文,然后再来开讲,不是的。你看他多自在,所以是自性般若智慧的自然流露。我们听到了非常羡慕,光羡慕也没用处,希望我们自己也能跟佛菩萨一样。那你一定就要真正去修信种、慈悲根,成就智慧之身,然后自然枝叶花果表现在自受用、他受用当中,生无量真实智慧。这是真理,永远不能改变的原理原则。
末后这一条很要紧,决定不能疏忽。
【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
这就是说明,我们必须要得佛力加持。前面所讲,如果就感应这个意思来讲,能感。由此可知,我们要有信心、有慈悲心,有定有慧,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就得佛的感应。不必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哀求祷告,你保佑我,不必。我们能这样做,这是真正在佛前面哀求祷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也正是黄念祖老居士过去讲,我们的修学著重在实质,不著重在形式。他为什么说这个话?现在大多数学佛的人都著重在形式,没有实质,所以路走偏差,得不到真实的受用。如果我们重实质,当然也要重形式;不能说形式我们就不要了,这个不可以的。形式,形式是表法的,有这些形像摆在面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这一堂课上的就有价值。今天讲菩提树这一段,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树,你就会想起来,你想那个树不管长多大,它有种,你就晓得我要有信心,信是种,它有根,我要有慈悲心,这一堂课就没有白上了。
你观这个树得受用,你也能够讲解给别人听,教别人。特别是现代人喜欢度假观光旅游,都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中国观光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黄山是天下第一山,我没去过,我看过录相带,风景确实是非常美,树木多。你要对游客介绍,这是树,树的种子是信心,树的根是大慈大悲,树的身是般若智慧,树的枝条表布施五度。你不就藉这个树讲经说法了吗?那些观光旅游的人,随机教育,这是机会教育,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哪个地方不度众生?自己做出好榜样给他看,口里面就流智慧的教光,就如同大树树荫的荫凉遍覆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他观光旅游,还学到佛法了。我们要处处布施佛法,得佛力的加持,佛力是我们修学传法的真因缘。
流是流布的意思,我们佛门里面讲流通,这是说法法音普遍的流传。在过去这个音只能够周遍十方,所以古时候重视写作,因为你言教只能令现代人得利益,如果把它写成书流传於后世,十方三世。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我们的音声、光影不但同时能够流布十方,也能够流传到后世。光影、音声都做佛事,要靠佛力加持;不离开诸佛如来教给我们的原理原则,这就是得佛力加持。如果我们离开佛所讲的原理原则,古德讲那是魔说,那就不是佛说。佛法弘传确实不容易,世间法尚且如是,何况佛法。世间人常讲好事多磨,你要想做一桩好事,障碍重重。世间的好事往往都不容易成就,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有智慧能解决障难,有定力不怕折磨,这个世间的事业能成就。佛法的大事业更是如此,弘法利生这桩事情魔来干扰,我们不能不知道。魔来干扰,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还是遵循佛的教诲,不理他就好了,不必跟他去争执。这是真实智慧慈悲的流露,我们一般世间人往往见不到。
在台湾早年的时候,基督教非常兴旺,对於佛教不仅仅是障难,毁谤、侮辱、种种的破坏。道场讲经的时候,他来干扰,带来一群人大叫大闹,这种事情常常有。后来我们佛门有一位法师,煮云法师,跟我也是老朋友,他写了一本小册子《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写得很好,对於基督教很不客气,严厉的批判。这本书流通得很快,没有多久就在台湾流通,印了十几版。那个时候我刚刚学佛,我看这本书写得有道理,对煮云法师很佩服。有一天,我带这个小册子装在口袋里,去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看到我口袋里一本书,他就问我∶你看什么东西?我就把这个事情向大师报告,大师听了摇头。我说:这个说得很对。章嘉大师笑了笑,举个比喻∶「基督教像二、三岁的小孩,佛教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先生。小朋友小拳头打几拳,老先生还真生气跟他打一架吗?」我听了这个比喻,章嘉大师确实跟别人不一样。不理他就算了!如果你要是批判他,两个人程度一般高;一个高,一个低,打不起来的。五、六十岁的人会跟二、三岁小孩打架吗?哪有这个道理!从来没有听说过。只有二、三岁跟二、三岁才会打架,五、六十岁跟五、六十岁会吵嘴、会打架,一样的。我听了这个,我才知道章嘉大师确实是比人家高一等,没有话说。所以他说这个不必,一笑了之,世间人会有聪明人,何必跟他计较?真是慈悲、智慧的流露。我回过头来看到煮云法师年轻就沉不住气,那比章嘉大师的功力要差好大一截。
所以魔王外道来扰乱,不理他就没事。他来扰乱,我们更应该要反省,反省来扰乱必然是业障;自己要没有业障,自己过去生中没有跟这些人结恶缘,他为什么不扰乱别人要扰乱我?所以就应当像印光大师一样。印光大师这是示现给我们看,年轻的时候,功力还不够的时候,也常常被蚊子咬,跳蚤也咬他,可是他从来不伤害这些小动物,咬就随它咬,供养它,它大概也是饿了,没地方吃饭,供养它一顿。印光大师作如是想,供养这些小动物跟供养佛没有两样,生佛平等。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印光法师七十岁以后就再也没有了。七十岁以后有这么一个现象,这个房间里面有蚊虫、有跳蚤,有这些小动物,他老人家住在这个房间,这些小动物都搬家,迁单,都搬走了,都不会去干扰他。你看看慈悲心能感动这些小动物,他怎么不感动人?所以说,诚则灵,至诚感通。我们上求诸佛菩萨感应,下同样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无论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的流露。
「无有尽极」,无尽无极。这是讲广多无尽,从空间上讲,从时间上讲,无极。无有间断,才称之为「恒」。我们在这段经文里面所学习到,以后在任何地方看到树木花草,就想起世尊在《华严经》上这一段的教诲。岂不是一切树都在说法吗?那我们这一堂课的效应多么广大,真正是经上所讲无尽无极,我们一生受用无穷。
再看下面这一段,第三段「宫殿严」。经文十句,也分作四段。第一段「总明分量」:
【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
这一句。宫殿是居住的地方,古时候接待大众这个地方称之为『殿』,殿跟堂一样,我们现在讲客厅。自己的卧房,这叫『宫』,就是私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接待大众,办公集会的场所就叫殿,这是古时候的称呼。现在多半称为堂,讲堂、会堂,这是殿的意思;自己的住宅,就称之为宫。宫,它这个形相有覆盖,使我们避免日晒雨淋,我们造这个房舍遮蔽烈日、遮蔽风雨,使我们自己身心能够得到安稳,这就是慈悲的意思,居住的房子表慈悲。殿堂,如来的殿堂是讲经说法用的,聚集大众在一起,就是讲堂,殿就是讲堂。在从前帝王时代,殿是帝王处理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所,大殿是会议厅。从前皇帝每天早晨早朝,早朝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讲的会报,各个单位今天有些什么事情要处理,都要报告给皇帝听;哪些单位需要别的单位来互相协助的,在这里面处治。所以是会报办事的一个场所。我们群众集会的地方也叫殿堂,但是习惯上我们都称为堂,而不称为殿,只有帝王的时候才称为殿,殿跟堂一个意思。佛在此地用殿堂来表圆寂。圆是圆满,你看在这里办事情就办得很圆满。寂是心地清净寂灭,不生烦恼,不生忧虑,事情都办好了。殿堂代表圆寂,这是表法的意思。
『楼』跟『阁』实在讲是一样的意思。阁,两层以上的就叫阁,所以楼跟阁意思相同。楼,决定是两层以上。阁,形式上可以有两层,实际上未必有两层;在外面它造的是两层,里面是一层,那也叫阁,它表的是慈悲跟智慧要合起来用。两层,一个是表慈悲,一个是表智慧,这两个要相辅相成,用智来帮助慈悲,慈悲来帮助智慧,就像楼阁相依一样;楼阁上面一层要依底下一层,底下一层要衬托上面一层,取这个意思。
下面这四个字是形容宫殿楼阁的壮丽。『广』,智慧跟慈悲都是广大无边,充满法界,随他的心量来扩张。我们凡夫心量小,所以慈悲智慧就很小,起心动念想著自己一身、自己一个家,所以怎么想,问题都解决不了。现在许许多多国家都有贤明的领导,依旧是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哪里?那个国是一个界限,我只想到我们自己国家利益,没有想到别人国家的利益。於是国与国之间利益相冲突,那怎么能解决问题?如果每个领导人眼光都看到全世界,想到自己国家,也想到全世界一切众生,这个问题好办、好解决。诸佛菩萨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世出世法无论什么问题到他这个地方,没有不圆满解决的道理。所以把殿堂比作圆寂,很有道理,真的是圆满解决,广大无边!『博』,博是不狭、不窄狭。这是说内空寂,外无边际;内里面清净寂灭,博。广博两个字可以连起来讲,连起来广跟博意思相同;分开来讲,广对外,博对内。『严』是庄严,庄严是从形相上说、从事相上说,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自己住宅以及殿堂里面种种的装饰都是属於严,庄严这个字里面。我们现在是讲室内的设计,室内设计在此地就是一个「严」字。『丽』是讲华美。庄严是十法界统统具足。丽者华美,法跟义统统具足。
末后这一句,『充遍十方』。为什么充遍十方?称性,换句话说,与性德相应,在我们这个经题上就是「大方广」。大是自性的本体,方是自性的现相,广是自性的作用,这三个字可以说成为体、相、用。如果用现在哲学里面名词,也能够彷佛,当然不能像佛家这个意思这么样的深,这么样的广。哲学里面也说宇宙万有的本体,等於本体论,很像他们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方是现相,他们也讲本体,也讲现相,种种现相。
今天科学技术发达到现前这个程度,依旧不能突破时空的维次,换句话说,不能够离开三度空间。所能够接触到的、所能够探测到的,今天向外太空探测,甚至说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许多次外太空人到这边来访问。就像我们到其他的星球去探险一样,人家有这种科学技术也到这边来探险,来探测。这些外太空人,在佛法里面讲,他是哪个层次的人?给诸位说,决定不是天人。为什么?天人有神通,不需要飞行的工具,他们还要乘飞行工具到这边,我们看到飞碟,飞碟就是飞行工具。不是天神,天神不需要,不要说是很高的天,四王天都不要。他们是什么人?人道,不是天道。人道,比我们这边人聪明,比我们这边科学发达。佛跟我们讲,人道里福报最大的是轮王,转轮圣王。为什么称他作轮王?他有个工具,这是他的宝,飞行的工具是轮。这个轮大概是现在所讲飞碟,飞碟圆的,像个轮一样。这个东西到这儿来,我们想这是铁轮王、还是铜轮王派来的,派到这儿来调查的。他是人道,他不是天道,所以有很多人把他们当作天神,那错了,那不是。天神境界比他高,智慧也比他高,神通、能力都比他高,不需要用这些工具。今天外太空人到我们这儿,我们晓得他是属於人道,他不是天神,他的科技比我们发达。换句话说,他还是有贪瞋痴慢,还是有是非人我,我们遇到也得用真诚心来感动,希望能和睦相处,不要发生星际的战争,那很可怕的。
与性德相应当然是最殊胜的、最圆满的,样样称性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万一这个地球有一天被我们严重的污染破坏,人类不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存,这句话是科学家说的。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听到,不以为然。为什么不以为然?科学家说,如果现在地球这个污染要不能改善,五十年之后,这个地球上就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不适合是什么?不适合我们现在的人,我们现在人要到那个时候受不了,可是那个时候的人能受得了,这个道理不难懂。我们都市的人一切都讲求卫生,饮食起居都要讲求卫生,我们在这里头适应惯了,要到一个乡下地方去,完全没有卫生设备,我们到那里受不了。人家活在那个地方的人活得很快乐,他们什么污水都可以喝,不生病;我们一喝马上就生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到五十年之后,五十年之后的人一样活得很快乐,科学家他没有想到这一点。不适合我们现在的人生存,这个话是对的;如果说不适合人类生存,这个话说的有问题。佛跟我们讲,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难道五十年之后就断掉,哪有这个道理?我们还是相信佛的话,佛的话还是有道理,细细想起来比科学家讲的高明多了。但是我们对於环境的保护不能不重视,更应当知道环境保护要从内心做起,心净则国土净。我们晓得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不容易生病。身心清净,世界就清净,这才是环保的根源,根本上来做,我们的环保才能收到圆满的效果。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三页,我们从经文开头念起。倒数第三行: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焰。与华间列。】
第三段:
【其树周圆。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杂宝枝条」。佛在此地教我们如何观察万物,体会六尘说法;说,不一定要用言语,任何表示都可以说是说法。在我们人间,我们有意表示的,这个大家很明显的能够领悟,所谓生活当中,特别是在舞台上,讲台也等於舞台,眉目可以表情,动作也可以表情,这些有意的都属於说法。而无意的那种表法,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同样是很明显的能够领悟。如果领悟到一切植物、一切矿物、一切自然现象,中国古书里面记载的所谓「上天垂象」,这个意思就是说大自然的现象,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他能够领悟。这里面的道理很深,实在说也唯有佛法能说得透彻。理是什么?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我们自己向内观察比较难,观察我们的心性,观察我们极微细的念头,实在是相当不容易。但是我们对外面观察,那就比较容易得多。可是一定要晓得,内外是一如,没有两样。所以从外面境界能够知道我们起心动念,与法是否相应,都能够体会得出来。杂宝枝条,一棵树枝条多,愈是大树,枝条愈多。『杂宝』,这不是一宝,杂宝比喻差别的智慧,佛家讲后得智,也叫做权智。权,对实说的;后得,对根本说的。后得智能知一切万事万物,所谓是无所不知。他用杂宝来比喻,这是说我们解能随境生,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四句是讲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条如果要是没有叶,那就变成枯枝,就很不好看,所以枝条的庄严就是绿叶。佛在此地用这个法来表定与慧密切的关系,慧能够帮助定,定也能帮助慧,所谓「智资定而深照」。宝叶虽然多,虽然不同,它共同成就了大树的荫凉,比喻「百千定门」,或者我们讲百千三昧,「同归一寂」。三昧翻作正受,也翻作禅定。为什么说有那么多?禅定跟正受都是说明我们在境界里面能保持著如如不动,这个时候的受是正受。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了,那就不是正受,你起心动念就落在凡夫的感受。凡夫的受,佛经里面把它分作五大类∶苦、乐、忧、喜、舍,五大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身体有苦受跟乐受;心里面有忧受跟喜受;忧、喜是心理的,苦、乐是生理的。舍,舍算不错,身这个时候也没有苦没有乐,心也没有忧没有喜,这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舍受的时间太短,不能常常保持,如果常常保持就叫三昧,那就叫禅定。所以舍受,我们凡夫有;三昧、正受,凡夫没有,差别在此地。如果我们一个人对财不贪,财摆在面前不动心,你在财里面得三昧了,得禅定了。可是有些人不贪财,他贪名,他在名里面他三昧就没有了,财里面有三昧。如果也不贪名,那在名里面也得三昧了。由此可知,境界无量无边,三昧就无量无边。无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上那个法是佛法,佛法都不贪著,何况世间法?他的心才真正得到寂定。百千三昧,同归寂灭,这种清凉自在。定慧不仅仅是自受用,自受用就好比大树树荫很荫凉,也能够庇佑别人,这就是你定慧的影响力,就能够普度众生。影响力有有形的、有无形的,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我们在池子里面,这个池子水是很清很平,我们投一块小石头,它就有个波浪,慢慢波浪就扩大,普遍整个池面。由此可知,我们的影响力决定是跟诸佛如来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可是这种影响力往往我们自己不能够觉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说没有因果、没有报应,你要这样想就完全错了。极其微弱的念头,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发觉到的,诸佛如来都清楚,都能够明了。为什么?他们的心清净,感应的力量特别强。我们心不清净,粗心大意,感应的力量很微弱,耳朵边敲钟都听不见。那个耳根灵的,马路旁边掉一根针他都听清楚。这就是心地清净与否,产生这样一个现象。
第五句『宝华』,色彩众多,分在枝条里面。这些花的颜色,在光明照耀之下显出非常之美观。光照之下,投射在地面上有影子,树影。树影、花影,也很能引起文人的遐思,我们一般说,对文人给他带来的灵感,他因这个灵感能够写出很美的诗词歌赋;带给音乐家,写出微妙的乐章;带给画家,作出作画。这是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的灵感,可是总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修道的人就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我们在前面讲过,修道的人,他的方向、角度是正对著真心本性,正对著「大方广」,他领悟的决定不相同。这是佛家讲,他看到这些景观领会的,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明心见性,提高他修证的层次,这个不一样。这些文人,他在这里面也得到许多灵感,能够成就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世间人欣赏觉得很美。可是在佛法里面,美多动感情,换句话说,都是叫你生烦恼。
过去东晋的时代,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以虎溪为界。谢灵运居士想参加这个念佛堂,被慧远大师拒绝了。远公大师为什么要拒绝他?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大文学家,他有许多作品一直传留到现在,《四库全书》里面有他的作品。就是文人习气太重,换句话说,他很聪明,有智慧,他那个角度不是对著「大方广」,他角度偏差,偏到感情里面去。远公怕他常常看到六尘境界,又写诗、又写词、又写文章,扰乱大众念佛修行,不要他,拒绝他;文人习气太重。
「宝华光影」表神通,用我们现在话来讲是能力、技能,一定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不同的才艺。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我们是以世法来说,对於音乐家,他得到灵感,他能够谱曲;对於画家,他得到灵感,他能画出一幅名画;诗人,他写得出好的诗句。这就是说明他的能力依他的定力,没有定力不会有感应,也就是你得不到灵感。可见得灵感,你要得到深度,与你的心有密切关系。定心,在世间人不讲禅定,专心,专心接近定,他心专於一门,往往触目动心,他就有灵感产生。世法都要专,何况佛法的修学!所以佛家讲定、讲慧,都是这些智光光影现在心地。阳光照著树的影,枝条花果之影,在这个地面上,比喻六尘落谢的影子在我们的心地上,它才能触动,才有感应。本经《净行品》说:「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佛在《净行品》教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清净心。综合全品的义趣,我们如果念念为众生,清净心容易成就;反过来,念念为自己,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这是《净行品》整个的义趣、大意。
「花」,表法表得很多很多,深广无尽。花开之后一定会结果,果表受用,表果报。果皆如意,这是真实的果报,自在如意。它表无边的行海,海比喻广大,比喻数量无尽。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六度万行,那个「万」不是数字,六度是六个纲领,每一个纲领里面细行都说之不尽,无量无边,所以把行比喻作海。菩萨行,菩萨觉悟了,觉悟的人,他的生活行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趣向於大菩提。这个话我们还得要用白话来讲,只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求其他,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我们学佛,学什么?求什么?求究竟圆满的智慧,那你就对了。如果你要是求世间,求福、求名、求利、求长寿、求儿女,都错了。我们要问,世间人求的这些东西,能不能求得到?能求得到。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有求不到的道理?我们读袁了凡居士的家书《了凡四训》,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世间像了凡居士这样的人很多,像了凡居士这样成就的人也很多,不过是没有把它写成书而已,很多。这种求,这个心依旧是轮回心,你虽然求到了,真实智慧不开,三昧正受你不能够获得,这一生依旧是空过,非常可惜。
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智慧,一定要把目标定在无上菩提,也就是一般人讲的成佛。我们学佛,要学得跟诸佛如来一模一样,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佛果。成佛难!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没有比这个更难。这么难的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办得成吗?行!《华严》在末后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就成就了。但是要记住,前面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我们虽然不能像诸菩萨那种的修学,最低限度也要有几分相应,相似的相应,我们念佛往生才有把握。这是这一次在此地跟诸位同修报告《无量寿经》,这一句经文我们特别多说一些,用意就在此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人人有分。既然能够到这个讲堂来,就可以证明你善根、福德、因缘深厚,你跟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因缘,只要这一生能真正发愿,决定得生。所以这个果一定是菩提涅盘的大果。
自利就如同经上讲的含辉,没有发出来,他的光色还没能够发出来,可是内里面确确实实已经在这个地方做修养的功夫,修心养性,养性就是养道。怎么养法?一定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放下,才能得到感应道交。我们求感应,天天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礼拜、供养,能不能得到感应?也可能得一点,小!为什么小?能感的力量小,佛菩萨所应的当然也就不大。感应道交,要用现在数学的名词,它决定是成正比例。我们有一分感,佛就有一分应;有两分感,决定就有两分应。怎样才能获得圆满的感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个心,只有一个愿,为佛法为一切众生。像清凉大师在这部经里所说,「为续佛慧命,为普利一切众生」,其他的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感应的力量太大太大,不必求佛也不必求菩萨,什么都不求,为什么?你这个心正是佛心,你这个愿就是佛愿,你的心愿跟佛完全相同,那个感应力量是圆满的。求佛菩萨保佑我,可不行,「我」这是烦恼,这是妄想,这是分别执著,纵得到感应,那个感应很微薄。决定没有为我,为正法久住,为续佛慧命,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只要发这个愿,行愿相资,必定能得到诸佛如来满分的加持,满分的感应。
身心湛寂,外面就放光了。接触外面的境界,当然最明显的是接触到一切众生。如果缘没成熟,这个缘是两方面,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大众。自己的缘没成熟,自己还没有能够悟入境界。我们讲《华严经》,这是华严境界,没入这个境界,没熟。可是我们的确每天在认真的修学,在充实自己,这就好比果里面含辉,逐渐在长成。如果已熟,光色发现出来了,自己契入境界,智慧现前,德能也现前,就像果成熟一样,可以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看这个果,果成熟之后,果自己没有享受它自己,果都是供给别人享受。我们几个人看到花果,有这种感受?花开了,我们可以说它自己也可以欣赏,很美!果成熟都被别人吃掉,它自己没享受。成果一定要奉献给大众,奉献给大众是真正的成就,因果就不虚。果要是自己来享受,给诸位说,没有那个道理。可是世间迷惑的人就很多,多生多劫修积的福报,这一生开花结果,得大的财富,得很高的地位。得大财富,得大的果位,他能享受多少?每天还是吃三顿饭,顶多吃五顿;晚上睡觉还是六尺床,就算他那个床做一丈,一丈,他身体就那么大,他也不能把身体放大跟床一样,他做不到。中国古人讲「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还能享受什么?累世修积的福报,在这一生当中真的叫空过了。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心机,细细想想都是给别人糟蹋掉,家亲眷属糟蹋掉了,旁边这些近人糟蹋掉了,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布施给一切众生?将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你才叫真正有福报,你生生世世永远享不尽的福报。这个要是明白人他才懂得,糊涂人你给他讲他不相信;你给他讲,他说这个人不怀好意,要来骗我钱了;给他讲真话,他还说我们去骗他,说我们不怀好意。最可怜的人是什么?我们一般讲的,得老人痴呆症。他有钱,又有地位又有钱,他一口气不断,躺在床上慢慢享受,一天三班护士来照顾他,往往一躺躺十几二十年,你看他花掉多少钱?这个花得很辛苦。这种情形,佛法里有没有救的?有,但是他不相信。那是他命里有福报,有那么大的福报,福必须享完他才会走,他没享完他不走。如果真正是明白人,他自己能同意,家亲眷属明白,把他这个财富拿去布施,去做这些慈善救济的事业,帮助那些苦难的众生。他就两个现象∶如果他寿命还有,他病就好了;如果他寿命没有了,他很快就离开这个世间,不再受病苦,都是好事。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现象,不好意思说,说了是什么?这个和尚不怀好心来骗我们。我们是真明白,真能够帮助他解决,看到他必须要躺在床上受罪。
我们明白之后,果决定是给大众享受,这是真实的果报,这个有意义、有价值。在花报里面,自己可以欣赏,当然也供给别人欣赏。尤其是菩萨们,菩萨就是觉悟的人。说这部大经,总希望每一位同修都觉悟,人人都做菩萨。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工作,菩萨的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与「如」相应,与真如自性相应,或者说我们讲的与「大方广」相应。「大方广」还难懂,我们再换一句话,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就行。或者我们落实在事相上,与六度、四摄相应。我们所得的这个果就是菩提之果,就是佛果。所以果跟花间列在一起。
本经经文里有说,「菩萨妙法树,生於直心地。」大地生长许许多多的树木,我们心地里面有妙法树。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这妙法树,「信是种」,树的种子。桃树,桃核种子能长成树。菩提树,种子是什么?信,信心。《华严》一展开:信、解、行、证;净土三个往生的条件∶信、愿、行;信是种,是佛种。菩提树就是讲成佛,成佛的种子,信心。「慈悲是根」,一个人没有清净信心,没有慈悲心,他怎么会成就?好像植物,没有种子、没有根,再好看也不过像我们现在台上摆的假花、假树,不是真的。虽然有几盆真的,盆栽长不大,几天不照顾它就枯死了。由此可知,我们在菩提道上要一帆风顺,要真正有成就,你要有根,你要有种子。你没有信心怎么行?没有慈悲怎么行?佛法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博爱。大慈悲心,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对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这个对我有利益我就喜欢他,那个伤害我我就讨厌他,这个不可以。恭敬你的,爱护你的,帮助你的,你对他有慈悲心;毁谤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你对他还是有慈悲心,你这个慈悲才叫有根。如果慈悲有分别、有差距,这个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要学如佛一样的大慈悲心,对於九法界众生一律平等,没有差别。佛在经上,我们也看到,举的故事让我们在这里面领悟平等的境界。施主供养一钵饭,很好的一钵饭,菩萨把它分成两份:一份供养佛,一份喂狗。我们想到,这什么意思?生佛平等。他来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对佛的那种恭敬心,对畜生这个恭敬无二无别。我们在境界里应当如是学,所以慈悲非常非常重要。
从慈悲里面生出智慧,「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他教我们看树,这树教我们,树表法,树教我们,智慧是身体,方便是枝条、枝干。这棵树长得非常茂盛,茂盛是讲事上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五是事,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六度少个般若,般若是身。五度都离不开般若,枝干没有离开根本。那个本,将树身比成般若,枝干比成其他的五度,枝干没有离开树身。将禅定比喻作树叶,将德能比喻作花,将一切智比喻作果。「果是一切智」,这个一切智是后得智,权智;前面那个树身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果表无所不知,身表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
后面还有两句,「最上力为鸟,垂阴覆三界。」树上有鸟,鸟是什么?鸟是最上力,如来果地上十力,十种特殊的能力。其实那个十也是表法的,真正的意思是如来果地上圆满的能力。这就好比是鸟。树荫垂覆下来庇佑三界,三界是指六道,六道里面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佛法教化的对象。由此可知,佛门里面所讲种种表法的艺术,确实达到艺术里面最高的境界,不是祖师随便说的,都有经文作依据。这些文句在《华严经》第五十九卷,往下我们都会读到。可见得祖师大德给我们讲解经文,不是随随便便自己说出来的,不是的,都有经文作依据。
再看底下第三段,『其树周圆,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是第三小段,第三小段有三句,说明「妙用自在,利益无边」。第一句,依真实智慧教化一切众生,这就是佛家常讲「放光」的意思。佛家迎宾接客,请你到我们这个道场来普照,普照就是放光普照,意思就是以智慧来开导大众,智慧来开导大众就是放光普照的意思。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目标就是智慧。智从哪里来?智从定中来,换句话说,你心要不清净、要不定,哪来的智慧?再告诉诸位,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你所学习的东西不是智慧,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常识。你所学得来的,佛学常识,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清净心就是禅定。
「禅定」两个字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叫禅?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我们再说得白一点,外面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叫禅。外面境界,现在这花花世界,五欲六尘天天在诱惑你,不为它诱惑,不被它诱惑,这是禅。内里面不起心动念是定;内心不起贪瞋痴慢,这是定。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不是对於外面境界相一无所知,不是的;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那是慧,那是真智慧。所以智里面要有禅、要有定,定里面要有智,定慧相资,定慧等学,这是佛法,决定不能够偏在一边。
第二句,「於光明中,雨摩尼宝。」这是依智慧的教学,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的利益就好比圆明的法宝一样,圆明是圆满光明,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法教学没有别的,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它的果报是苦;悟了,这个果报就乐。离苦得乐,是从事上说的,从果上讲的;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的。我们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惑颠倒;乐从那里来的?乐从大彻大悟。所以佛法教学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手段,那个果上没有法子,因上就能下手,所以在因上教大家破迷开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言论、我们的造作,才能够与真相相应,与事实真相,现在这个社会上有个术语「自然生态」,有点接近,与自然生态相应。实在讲佛家的术语高明,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与「大方广」相应,这样才能够破迷开悟。
「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句是讲教学的成果。就像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一样,教了一段时期,成绩要拿出来;没有成绩那不行,一定要拿出成绩出来,这个成绩就是超凡入圣。你看看,原来是凡夫,现在都变成菩萨。怎么说变成菩萨?原来没有信心,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现在接受佛陀的教诲,信心生起来,慈悲心现前,智慧也现前,转凡成圣,这个就是菩萨,所以说菩萨现前。菩萨心清净,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他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放下了,自自然然成就,自他二利。佛家常讲「自利利他,自行化他」,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像云出一样,云出岫而无心,不是有意去造作。用一个浅显的话来讲,不是攀缘造的,是随缘成就的。随缘成就,就如云出一样。攀缘,是我们有心有意、有计划,先设计好的,我们应当怎么做怎么做,那就不相应。诸佛如来说法,决定没有先想一想这个法今天要怎么讲法,没有。如果有这个意念,有这么一个准备,他就是攀缘说;他不是随缘,不是自在说的,不是真实智慧的流露。真实智慧不是造作的,是自自然然流露的。我们今天智慧没有开,讲经之前要作准备。佛与大菩萨讲经之前不要准备,不但不要准备,连个经文也没有。经文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讲完之后,人家把它记录下来才变成经文;不是释迦牟尼佛先写成经文,然后再来开讲,不是的。你看他多自在,所以是自性般若智慧的自然流露。我们听到了非常羡慕,光羡慕也没用处,希望我们自己也能跟佛菩萨一样。那你一定就要真正去修信种、慈悲根,成就智慧之身,然后自然枝叶花果表现在自受用、他受用当中,生无量真实智慧。这是真理,永远不能改变的原理原则。
末后这一条很要紧,决定不能疏忽。
【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
这就是说明,我们必须要得佛力加持。前面所讲,如果就感应这个意思来讲,能感。由此可知,我们要有信心、有慈悲心,有定有慧,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就得佛的感应。不必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哀求祷告,你保佑我,不必。我们能这样做,这是真正在佛前面哀求祷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也正是黄念祖老居士过去讲,我们的修学著重在实质,不著重在形式。他为什么说这个话?现在大多数学佛的人都著重在形式,没有实质,所以路走偏差,得不到真实的受用。如果我们重实质,当然也要重形式;不能说形式我们就不要了,这个不可以的。形式,形式是表法的,有这些形像摆在面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这一堂课上的就有价值。今天讲菩提树这一段,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树,你就会想起来,你想那个树不管长多大,它有种,你就晓得我要有信心,信是种,它有根,我要有慈悲心,这一堂课就没有白上了。
你观这个树得受用,你也能够讲解给别人听,教别人。特别是现代人喜欢度假观光旅游,都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中国观光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黄山是天下第一山,我没去过,我看过录相带,风景确实是非常美,树木多。你要对游客介绍,这是树,树的种子是信心,树的根是大慈大悲,树的身是般若智慧,树的枝条表布施五度。你不就藉这个树讲经说法了吗?那些观光旅游的人,随机教育,这是机会教育,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哪个地方不度众生?自己做出好榜样给他看,口里面就流智慧的教光,就如同大树树荫的荫凉遍覆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他观光旅游,还学到佛法了。我们要处处布施佛法,得佛力的加持,佛力是我们修学传法的真因缘。
流是流布的意思,我们佛门里面讲流通,这是说法法音普遍的流传。在过去这个音只能够周遍十方,所以古时候重视写作,因为你言教只能令现代人得利益,如果把它写成书流传於后世,十方三世。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我们的音声、光影不但同时能够流布十方,也能够流传到后世。光影、音声都做佛事,要靠佛力加持;不离开诸佛如来教给我们的原理原则,这就是得佛力加持。如果我们离开佛所讲的原理原则,古德讲那是魔说,那就不是佛说。佛法弘传确实不容易,世间法尚且如是,何况佛法。世间人常讲好事多磨,你要想做一桩好事,障碍重重。世间的好事往往都不容易成就,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有智慧能解决障难,有定力不怕折磨,这个世间的事业能成就。佛法的大事业更是如此,弘法利生这桩事情魔来干扰,我们不能不知道。魔来干扰,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还是遵循佛的教诲,不理他就好了,不必跟他去争执。这是真实智慧慈悲的流露,我们一般世间人往往见不到。
在台湾早年的时候,基督教非常兴旺,对於佛教不仅仅是障难,毁谤、侮辱、种种的破坏。道场讲经的时候,他来干扰,带来一群人大叫大闹,这种事情常常有。后来我们佛门有一位法师,煮云法师,跟我也是老朋友,他写了一本小册子《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写得很好,对於基督教很不客气,严厉的批判。这本书流通得很快,没有多久就在台湾流通,印了十几版。那个时候我刚刚学佛,我看这本书写得有道理,对煮云法师很佩服。有一天,我带这个小册子装在口袋里,去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看到我口袋里一本书,他就问我∶你看什么东西?我就把这个事情向大师报告,大师听了摇头。我说:这个说得很对。章嘉大师笑了笑,举个比喻∶「基督教像二、三岁的小孩,佛教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先生。小朋友小拳头打几拳,老先生还真生气跟他打一架吗?」我听了这个比喻,章嘉大师确实跟别人不一样。不理他就算了!如果你要是批判他,两个人程度一般高;一个高,一个低,打不起来的。五、六十岁的人会跟二、三岁小孩打架吗?哪有这个道理!从来没有听说过。只有二、三岁跟二、三岁才会打架,五、六十岁跟五、六十岁会吵嘴、会打架,一样的。我听了这个,我才知道章嘉大师确实是比人家高一等,没有话说。所以他说这个不必,一笑了之,世间人会有聪明人,何必跟他计较?真是慈悲、智慧的流露。我回过头来看到煮云法师年轻就沉不住气,那比章嘉大师的功力要差好大一截。
所以魔王外道来扰乱,不理他就没事。他来扰乱,我们更应该要反省,反省来扰乱必然是业障;自己要没有业障,自己过去生中没有跟这些人结恶缘,他为什么不扰乱别人要扰乱我?所以就应当像印光大师一样。印光大师这是示现给我们看,年轻的时候,功力还不够的时候,也常常被蚊子咬,跳蚤也咬他,可是他从来不伤害这些小动物,咬就随它咬,供养它,它大概也是饿了,没地方吃饭,供养它一顿。印光大师作如是想,供养这些小动物跟供养佛没有两样,生佛平等。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印光法师七十岁以后就再也没有了。七十岁以后有这么一个现象,这个房间里面有蚊虫、有跳蚤,有这些小动物,他老人家住在这个房间,这些小动物都搬家,迁单,都搬走了,都不会去干扰他。你看看慈悲心能感动这些小动物,他怎么不感动人?所以说,诚则灵,至诚感通。我们上求诸佛菩萨感应,下同样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无论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的流露。
「无有尽极」,无尽无极。这是讲广多无尽,从空间上讲,从时间上讲,无极。无有间断,才称之为「恒」。我们在这段经文里面所学习到,以后在任何地方看到树木花草,就想起世尊在《华严经》上这一段的教诲。岂不是一切树都在说法吗?那我们这一堂课的效应多么广大,真正是经上所讲无尽无极,我们一生受用无穷。
再看下面这一段,第三段「宫殿严」。经文十句,也分作四段。第一段「总明分量」:
【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
这一句。宫殿是居住的地方,古时候接待大众这个地方称之为『殿』,殿跟堂一样,我们现在讲客厅。自己的卧房,这叫『宫』,就是私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接待大众,办公集会的场所就叫殿,这是古时候的称呼。现在多半称为堂,讲堂、会堂,这是殿的意思;自己的住宅,就称之为宫。宫,它这个形相有覆盖,使我们避免日晒雨淋,我们造这个房舍遮蔽烈日、遮蔽风雨,使我们自己身心能够得到安稳,这就是慈悲的意思,居住的房子表慈悲。殿堂,如来的殿堂是讲经说法用的,聚集大众在一起,就是讲堂,殿就是讲堂。在从前帝王时代,殿是帝王处理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所,大殿是会议厅。从前皇帝每天早晨早朝,早朝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讲的会报,各个单位今天有些什么事情要处理,都要报告给皇帝听;哪些单位需要别的单位来互相协助的,在这里面处治。所以是会报办事的一个场所。我们群众集会的地方也叫殿堂,但是习惯上我们都称为堂,而不称为殿,只有帝王的时候才称为殿,殿跟堂一个意思。佛在此地用殿堂来表圆寂。圆是圆满,你看在这里办事情就办得很圆满。寂是心地清净寂灭,不生烦恼,不生忧虑,事情都办好了。殿堂代表圆寂,这是表法的意思。
『楼』跟『阁』实在讲是一样的意思。阁,两层以上的就叫阁,所以楼跟阁意思相同。楼,决定是两层以上。阁,形式上可以有两层,实际上未必有两层;在外面它造的是两层,里面是一层,那也叫阁,它表的是慈悲跟智慧要合起来用。两层,一个是表慈悲,一个是表智慧,这两个要相辅相成,用智来帮助慈悲,慈悲来帮助智慧,就像楼阁相依一样;楼阁上面一层要依底下一层,底下一层要衬托上面一层,取这个意思。
下面这四个字是形容宫殿楼阁的壮丽。『广』,智慧跟慈悲都是广大无边,充满法界,随他的心量来扩张。我们凡夫心量小,所以慈悲智慧就很小,起心动念想著自己一身、自己一个家,所以怎么想,问题都解决不了。现在许许多多国家都有贤明的领导,依旧是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哪里?那个国是一个界限,我只想到我们自己国家利益,没有想到别人国家的利益。於是国与国之间利益相冲突,那怎么能解决问题?如果每个领导人眼光都看到全世界,想到自己国家,也想到全世界一切众生,这个问题好办、好解决。诸佛菩萨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世出世法无论什么问题到他这个地方,没有不圆满解决的道理。所以把殿堂比作圆寂,很有道理,真的是圆满解决,广大无边!『博』,博是不狭、不窄狭。这是说内空寂,外无边际;内里面清净寂灭,博。广博两个字可以连起来讲,连起来广跟博意思相同;分开来讲,广对外,博对内。『严』是庄严,庄严是从形相上说、从事相上说,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自己住宅以及殿堂里面种种的装饰都是属於严,庄严这个字里面。我们现在是讲室内的设计,室内设计在此地就是一个「严」字。『丽』是讲华美。庄严是十法界统统具足。丽者华美,法跟义统统具足。
末后这一句,『充遍十方』。为什么充遍十方?称性,换句话说,与性德相应,在我们这个经题上就是「大方广」。大是自性的本体,方是自性的现相,广是自性的作用,这三个字可以说成为体、相、用。如果用现在哲学里面名词,也能够彷佛,当然不能像佛家这个意思这么样的深,这么样的广。哲学里面也说宇宙万有的本体,等於本体论,很像他们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方是现相,他们也讲本体,也讲现相,种种现相。
今天科学技术发达到现前这个程度,依旧不能突破时空的维次,换句话说,不能够离开三度空间。所能够接触到的、所能够探测到的,今天向外太空探测,甚至说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许多次外太空人到这边来访问。就像我们到其他的星球去探险一样,人家有这种科学技术也到这边来探险,来探测。这些外太空人,在佛法里面讲,他是哪个层次的人?给诸位说,决定不是天人。为什么?天人有神通,不需要飞行的工具,他们还要乘飞行工具到这边,我们看到飞碟,飞碟就是飞行工具。不是天神,天神不需要,不要说是很高的天,四王天都不要。他们是什么人?人道,不是天道。人道,比我们这边人聪明,比我们这边科学发达。佛跟我们讲,人道里福报最大的是轮王,转轮圣王。为什么称他作轮王?他有个工具,这是他的宝,飞行的工具是轮。这个轮大概是现在所讲飞碟,飞碟圆的,像个轮一样。这个东西到这儿来,我们想这是铁轮王、还是铜轮王派来的,派到这儿来调查的。他是人道,他不是天道,所以有很多人把他们当作天神,那错了,那不是。天神境界比他高,智慧也比他高,神通、能力都比他高,不需要用这些工具。今天外太空人到我们这儿,我们晓得他是属於人道,他不是天神,他的科技比我们发达。换句话说,他还是有贪瞋痴慢,还是有是非人我,我们遇到也得用真诚心来感动,希望能和睦相处,不要发生星际的战争,那很可怕的。
与性德相应当然是最殊胜的、最圆满的,样样称性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万一这个地球有一天被我们严重的污染破坏,人类不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存,这句话是科学家说的。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听到,不以为然。为什么不以为然?科学家说,如果现在地球这个污染要不能改善,五十年之后,这个地球上就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不适合是什么?不适合我们现在的人,我们现在人要到那个时候受不了,可是那个时候的人能受得了,这个道理不难懂。我们都市的人一切都讲求卫生,饮食起居都要讲求卫生,我们在这里头适应惯了,要到一个乡下地方去,完全没有卫生设备,我们到那里受不了。人家活在那个地方的人活得很快乐,他们什么污水都可以喝,不生病;我们一喝马上就生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到五十年之后,五十年之后的人一样活得很快乐,科学家他没有想到这一点。不适合我们现在的人生存,这个话是对的;如果说不适合人类生存,这个话说的有问题。佛跟我们讲,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难道五十年之后就断掉,哪有这个道理?我们还是相信佛的话,佛的话还是有道理,细细想起来比科学家讲的高明多了。但是我们对於环境的保护不能不重视,更应当知道环境保护要从内心做起,心净则国土净。我们晓得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不容易生病。身心清净,世界就清净,这才是环保的根源,根本上来做,我们的环保才能收到圆满的效果。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