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卷)  1998/5/2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006

  请掀开经本第二面,倒数第二行。

  【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於地。宝树行列。枝叶光茂。】

  到这里是一个小段。这一段经文虽然不长,这五句就是说了五桩事情。首先跟我们说明摩尼为体。佛经里面常常称说「摩尼宝珠」,它的德用是无边的,彷佛像西方神话里面所讲的神灯;如果你得到摩尼宝珠,心里想什么,它就能变现什么,能得自在受用。是不是有这种宝珠,我们姑且不论,要知道佛在经里所说的义趣。这个宝是自己的真心本性,真如本性用摩尼宝珠来比喻、来形容,是很恰当的。世出世间一切法心想事成,当然是真正的摩尼宝珠。

  第二句讲光,第三句讲音,光跟音都是它的作用。『常放光明,恒出妙音。』光是非常微妙的物体,它的相状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它没有体性;你也不能说它无,它有现相,说明相有体无。哪些是光?万事万法都是光。我们平常在生活当中,实在讲粗心大意,不知道眼前所现的万事万象都是光化的作用,是光化物,一切人、事、物统统都是。所以有一些特异功能的人,甚至有一些练气功的人,他们看到人,每个人有光,有光环包住这个形相;光的大小不相同,色彩也不一样。人有光,动物也有光,看到小狗、小猫都有光,乃至更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有光。植物也有光,矿物也有光,我们这里桌椅板凳都有光,砖头瓦砾也有光。光里面含摄无量无边的色相,这些色相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这才是事实真相。

  因此觉悟的人,这些人事物的色相,他可以受用,决定没有执著。为什么说不执著它?因为他知道「当相即空,了不可得」,就在现前,当相即空。佛在《般若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很清楚。他说一切法缘生,因缘生法。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没有自性,也没有自体,就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因此,不仅是理事无碍,实在讲事事无碍。为什么事事无碍?当相即空,所以它没有障碍。这个现象《华严经》里面讲得太多太多,非常丰富。音是音声,光与音,诸佛如来用它来作佛事,作佛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觉悟众生。众生在迷惑,如何帮助这些众生觉悟,光与音就是两种很好的工具。

  第四句跟第五句讲罗网、缨络,『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它的作用是『周匝垂布』,它这个作用。菩萨在因地。如来在果地,菩萨在因地。因地修行,修什么?说实在的话,除障而已。古德所谓「但除妄想,切莫觅真」,你不要去找真,你只要把妄除掉就好了,不要去找真。为什么?妄除掉就是真。你再要去找真,那叫「头上安头」,又错了,要知道离妄就是真。所以网,网的作用是防止鸟雀。这个网是罗网,罗网在新加坡我好像没有见过。中国大陆皇宫里面有,中国大陆这些大的寺院,我很少去,没有注意到。但是在日本大的寺庙里面都有罗网,用铜丝编成,保护它这个梁跟柱。因为这些梁跟柱都是高度的艺术品,雕梁画栋,这上面高度艺术,怕鸟到上面去蓄窝,把艺术品破坏,所以就用罗网把它包起来保护,网作用是在此地;也相当的美观,做得很精致。佛经里面常常讲大梵天的罗网,当然比人间更美、更殊胜。我们只取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防止鸟雀来蓄窝,破坏艺术品。这个意思就是防非止过。这个高度的艺术品是什么?是心性。哪些东西来破坏我们?魔王外道,防止魔外的就是罗网。罗网、缨络不但是一种装饰品,而且防非止过,降魔伏外。

  魔跟外,昨天晚上跟诸位提示出来,希望大家要留意,魔是烦恼。你看世尊在《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不长,很多人都能够背诵,这部经里面给我们讲有四种魔∶第一个是五阴魔,第二是烦恼魔,第三是死魔,第四是天魔。这四样东西障碍了心性,使我们本有的性德不能够现前。我们要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先要把魔障消除掉。五阴,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五阴,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身体是物质,物质是「色」法,叫色阴,物质。除了这个物质的色法之外,还有「受」,受是你的感受。「想」是你的思虑。「行」,行就是念头不住的生灭,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永远在那个地方循环,不能够停止下来。「识」就是指阿赖耶识,佛法里面称为神识,世俗人叫它做灵魂。实在讲这个灵魂不太恰当,这个魂要灵,它一定会选择很好的地方去投胎,它去享福,它怎么会落得这么些苦难?可见那个魂不灵,叫迷魂是对的,那个没有错误,迷魂,绝对不灵。我们佛门叫它做神识,这是很合乎道理的。神,神奇莫测;识,识是它有了别的作用,它有含藏的作用,集起种子现行,它有这么许多作用在里面,所以称之为识。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在六道舍身受身是它,在十法界里面也是它,将来修行证果作佛还是它。要是真正明心见性,它就转了,就不再叫神识,在相宗里面叫大圆镜智,识转成智。一般经论里面称之为真如本性、真心、理体、法界,名词很多,在佛经里面我看有一百个以上的名称,都是说这一桩事情。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字?这是佛说法的善巧,让我们知道名是假名,只要意思对了,不要执著名相,怎么说都行,都可以。佛自己本身就不执著,给我们做出最佳的模范。佛不分别、不执著,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说法无一不是恒顺众生。你们喜欢听什么样的名词,就给你说什么样的名词,只要意思达到就行了,这些地方我们都需要学习。

  光,佛菩萨的光,觉悟人的光,是智慧光,这个光的颜色好,金色光明,晃耀炽盛。不但自己住真实慧,而且这个智慧之光能够加持一切众生。众生心行与「大方广」相应,或者我们说《无量寿经》那个经题好懂,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清净平等觉」五个字就是「大方广」;与这个相应,智慧光就能加持到,它就起作用。音,这是慈悲之音,慈音是关怀之音、爱护之音、教诲之音、协助之音。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示现在十法界,示现在六道,无不是以利益众生为能事,不为自己,没有自己,说真的,众生就是自己,万物就是自己,所以全心全力为众生、为万物去服务。

  这里面包含的行门无量无边,佛家在讲学总用归纳的方法,使大众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譬如愿,平常我们讲「四弘誓愿」,在本经里面我们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看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我们也要效法诸佛如来,要发愿利生。发愿之后一定有行,如果我们没有行,这个愿是空的,以行去填愿,愿中有行,行中有愿,行愿交织,就像罗网、缨络一样;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戒香远播。戒是这个人的德行,有道德、有学问;香是这个人所作所为利益社会,利益广大的群众,那叫香。香用现在的话讲是知名度,这个社会大众都知道你、都尊敬你、都仰慕你,这叫香,不是真的那个香味。

  恒以如来「四摄法」处事待人接物,全要落实在生活上,这就好比缨络周匝垂布的意思,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恒是永恒,从来没有间断。「布施」,看看众生、看看社会缺少什么,就要施什么。要懂得布施,要会观察,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你要能够观察世间,观察社会。现在这个世间,这个社会,大家缺少什么?最明显的,缺少佛法。可是我们说缺少佛法,大家不以为然。佛教是宗教、是迷信,这个东西缺乏是好事,不是坏事。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名词变一变,缺乏觉悟之法,这个他听起来会点头。众生都是迷惑颠倒,什么方法帮助他觉悟?缺少觉悟之法。迷在什么地方?内里面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自己。古德常说「人贵自知」,一个人最好最贵的是什么?自知之明。谁自知?诸佛如来自知。自知而后就能知人,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圣人;圣人的标准就是对於一切事理通达明了,这样的人中国人叫他做圣人。今天社会上缺少圣贤之学,圣贤之学就是智慧之学、觉悟之学,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学问,缺少这个东西,於是一切众生迷惑、造业,感受种种苦报,这些不善的现象就现前。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晓得我们应该要布施什么,这是讲的大前提、大纲领。

  在日常生活细行当中来讲,现在的人不懂得孝顺父母,我们要布施孝顺,怎么布施?自己要做出一个孝顺的榜样给社会大众看,启发大家觉悟,所以我们做就是布施。现在社会上年轻人不晓得尊师重道,我们尊敬老师,也做出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这是布施,布施尊师重道。现在社会大众,起心动念都落在贪、瞋、痴、慢里面,我们要布施不贪、不瞋、不痴,做出样子出来就是布施。就如同诸佛如来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你看他们所做,他们这一生的生活,用一句话把它说出来;诸佛如来出现在这个世间,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一不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说完了。他示现在世间干什么?我们《华严经》到最后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你要问他,他表演的是什么?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是接受,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的教诲,依教奉行,这是受。持是永远保持,永远做下去,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没有间断的,没有休息的,念念都在给大众做一个好样子。起心动念是起心动念的好样子,言语是言语的好样子,造作是一切造作的好样子,这是受持。

  现在世间人不念圣贤书,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舌所尝到的,都是妖魔鬼怪,我们要布施什么?我们要布施圣贤的教学,世出世间圣贤的典籍,我们常常读诵。读诵,自己得利益,也叫别人看看,你看我们其他的书籍都不看,报章杂志什么东西都不看,看圣贤书,学做圣贤人,这就是大布施。布施不是讲天天拿东西送人家,拿著财物去供养人家,不是这个意思。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叫人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觉悟,回头,改过自新,我们布施的功德就达到。所以我们要读诵圣贤的经典,奖励别人读诵圣贤书。特别是对於儿童、小学生,我们可以奖励他读经,甚至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学金都好。

  我这一次在台北,台北有一位居士非常发心,他把工作辞掉,教小学生读经,他收了一百个小学生。这些学生是最顽皮的学生,在家里面父母教不了,学校老师也没办法管教,里面很多智障有问题,他专门收养这些父母、老师没有法子教的儿童,他收来教。非常有耐心,帮助智障有问题的小朋友开智慧,训练他清净心,不容易。教他读《四书》,读唐诗,读这些古籍,这两年来很有成就,我看到很欢喜。教小朋友写毛笔字,写毛笔字是修心养性,心要是定不下来,那个一笔就写不好。我看到有六岁半的小朋友写的几个字,裱起来挂在这里,写得很好;还有九岁的小朋友,小学三年级,六岁半的是小学一年级。这一批人里面将来决定有成就的,有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他的心血没有白费。

  我特别提醒他一句话,小朋友在你这个地方训练,训练总算长吧!十年、八年,恐怕不可能有这么长的时间,大概我想二、三年顶多。他离开你,到别的学校去了,看看人家所作所为跟他自己现在念的不一样;回到家里面,小朋友去学圣学贤,父母亲不是,一看不对头,那怎么办?这书上骗我们的,大人做的都不是书上的。社会是个大染缸,在你这里短时间很清净,出了你这里入染缸又被污染,你不是前功尽弃吗?他听我这个话也愣了。我说有办法,用什么?你要不断的教小朋友,常常给他说,不要学社会人的样子,不要学父母的样子;我要做好样子给父母看,给社会看,叫他学我,我不学他,你就成功了。这个理念天天灌输,大人做的,知道他跟我书上古圣先贤讲的不一样,大人做的错了,我做的对了,大人要跟我学,我不能跟他学;我念过圣贤书,他们没有念过。这才能收得到效果,才能做到持,受持。

  持之有恒,每天读诵,养成读诵圣贤书的习惯。圣贤书里头味道长、味道浓,世间之乐,实在讲,什么样的乐没有读经这个乐浓厚。那你来尝尝看,你说你读几卷经苦死了,哪里有乐?没乐,不如去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取那个乐。那是什么原因?你虽然在这里读经,读了一部经,经里头什么味道没有尝到,你是囫囵吞枣,你没尝到法味。如果你要是细嚼慢咽,尝到经典的法味,这个乐世间什么样的乐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所以你要晓得,老僧入定,入定不一定是盘腿打坐,心里没有妄念就是定,读诵经典也是入定,他在享受,他不是在受苦,他在享受,无上的妙乐他在那儿受用,凡夫哪里知道?哪里懂得?好像看到这修行人枯坐,这个世间许多好玩的地方,他都不知道享受,傻瓜一个。到底谁傻?恐怕说人家傻瓜的人,自己傻!所以这里头真的有乐趣。

  我们要懂得布施怎么样修法,决不是讲到布施,拿一点钱、拿一点物品去施舍送给人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学佛的人要自己以身作则,做出个好样子给人家看叫布施。社会缺乏道德观念,我们特别注重道德、遵守道德、履行道德,这是布施。世间人喜欢打妄语,我们真实;世间人喜欢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我们对於善人、恶人平等恭敬,这就是对社会、对一切众生的施舍。

  第二个是「爱语」。这个爱,关怀的意思,真正的爱护,不是甜言蜜语,并不是讲这个话大家都喜欢听的,不是的。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你教训他,呵斥他,责备他,骂他,为他好!那些都是爱语。安慰他,奖励他,劝勉他,都是为了利益他,这种言语就叫做爱语。父母爱护儿女,对儿女犯过错责备很深。老师爱护学生,学生有过失一定要受严厉的处罚。那些呵斥、责备、惩罚都是爱语,都是爱护他的。第三个是「利行」,利益一切众生之行。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凡是不利社会、不利众生的,决定不做。

  末后「同事」,同事就是经上讲「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同类身。在我们这个世间,应以人身而得度者,释迦牟尼佛示现人身,他才能度得了我们。他要是示现一个天神的身分,我们不敢接近他,一定要现一个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的身分,我们才欢喜接受他。佛要度畜生,一定要到畜生里面去投胎,现畜生身,现它的同类身,才能度畜生。经典里面都有,佛要是度那个猪,他要在猪里面投胎,也变成一只猪,天天在猪圈里面给那些小猪们讲经说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要度饿鬼,一定要变现一个鬼的身分,给饿鬼道讲经说法。在哪一道,现哪一道的身,你才能度得了众生,同事摄,应当说什么法就给他说什么法门。我们在经典里面要学这些东西,我们读了、听了、学会了,马上就起作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上,现在分工很细,各行各业,你遇到哪一类的人、哪一界的人、哪一个行业的人,你给他说什么样的法,这个法一定是帮助他,在他自己这个行业当中能有成就,他就喜欢。如果与他经营的行业相违背,他是一个经商的商人,是一个企业家,你去劝他来当和尚,那怎么行?决定办不到的。他怎么能接受?他是个商人,你就要说法帮助他做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成功的企业家,佛经里面讲的商主,商业界的领袖人物,他高兴,他能接受,他欢喜。所以说什么法,一定要应机。佛说法,佛经称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个叫四摄。四摄在这句经文里面就是缨络的垂布,垂下来表四摄法,接引一切众生。

  下面这一句,『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这一句里面它含的意思,神通如意,变现自在。众生根机的差别,无量无边。你有智慧,你有能力,神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能力、技巧,你的方法非常巧妙。无论什么样身分的人,无论哪一种行业的人,你一接触,你都有智慧,都有能力,都有善巧方便帮助他,令他欢喜修学佛法。能把佛法用在他的现实生活上,用在他现前的工作环境里面,帮助他成功,帮助他的事业顺利,帮助他达到圆满,这个就譬喻是摩尼雨宝,这才是真正的宝,在我们佛法里面讲法宝,法宝是无量无边的。

  第三句,『及众妙华,分散於地』,这是散花。散花,在世法里面所谓天女散花,表无量的因行,普遍的庄严大地。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空中雨花,花落到地面自自然然形成一种地毯一样,而且这个地毯的花纹组织非常微妙并不凌乱。此地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是以无量的德行、无量的智慧庄严心地。金刚宝地是指我们自性、心地,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我们庄严自己的心地,那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六度万行,这是心地真实的庄严。

  后面这一句,『宝树行列,枝叶光茂。』树,底下还有一段经文,给我们说宝树的庄严。树是代表建立、建树。我们中国古人常常说,人这个一生不能空过,至少要流芳千古,就是让后人有个好的纪念。要怎样做到?三桩事情∶立功,为国家民族立功,立德,立言,称之为三不朽,这是世俗人的观念。是不是真正能做到不朽?很难说。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会有成住坏空,太阳也有失掉光辉的一天,哪里能真正做到不朽?可是佛法里面德行建立是真实的不朽,为什么?自性是没有生灭的,凡是称性的德行都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意思,往后经上还有很多地方都会说到。

  这一次,我们在此地启讲这部大经,因缘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缘,那就是我们「净宗培训班」第四届决定采取《华严经》,所以这一届的时间比较长。原本《华严经》是打算在课堂里面上课的。所以我们这个属於教学,著重在真实的受用,解行相应,著重在契入《华严》境界,所以跟往常讲经不一样。往常讲经,我们的目的定在信解,让你对佛法能生起信心,能懂得一些就可以了。这一次不是的,这一次我们著重在行,学了之后怎么样去做,怎样去做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既然有这么长的时间要开讲这部经,我们同学十几个人在一起学习,所以就把讲堂搬到此地来了。我们教学对象前面这一排,后面诸位同修旁听。不要小看旁听,有的时候旁听都证果了,学习的人还在迷糊颠倒,旁听里头还有真的证果的,功德利益不可限量。这一次我们讲的方法、方式跟过去都不一样,有一些同学已经发现了,告诉我,「法师,你这次讲经风格跟从前完全变了」,是变了,我们顺便在此地跟诸位说明。末后这一段:

  【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於中影现。】

  「影现」两个字好!前面所说的是果德,果德到最后那真的是有所建树,所以以「宝树行列」做为总结,我们的德行建树有成就、有成绩了。可是不要忘掉,修因证果都要靠佛力,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我们确确实实不得其门而入。佛的经教再好,摆在我们面前;古大德的注解讲得再透彻、再明白,我们依旧是没法子入门,没有法子理解。所以说听都要得佛力的加持,三宝的感应。这里面能感、所感我们一定要清楚,能感就是真诚的发心,经上常讲「发菩提心」,我们真正肯发心学佛、学菩萨。

  我们现在一般是不是在这儿学佛?不是。接触佛法一点气氛,接触到一点边缘,到这边来听听经。或者你在家里每天也做早晚课,也在读诵经典,是不是学佛?不是的。怎样才叫学佛?学作佛,这才叫学佛。佛存的是什么心,佛怎样待人;佛是存什么心,我也存什么心;佛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我也学佛这样处事待人接物;佛如何生活,佛如何工作,样样都要向他学习,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这叫学佛。如其不然,都不叫学佛,叫什么?叫佛学。你们现在在搞佛学,在研究佛学,不是学佛。学佛跟佛学不一样,两把事情,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

  唯有真正发心学佛,自然就得佛力加持。为什么?跟佛同心,同心就有感应。前面我跟诸位说过,我们虽然是凡夫,业障习气一品也没消除,我们这个方向非常正确,对著成佛之道,对著成佛的门径,一点都没有偏差,那个感应道交的力量非常之强,正如我们世间物理里面所讲磁力、磁场。你看看那个方向对准的时候,那个力量多强;角度偏差一点也有力量,但是力量就减弱;如果完全相违背,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一点感应都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真正发「四弘誓愿」的心,这个方向就是一丝一毫都不偏差,这才能得佛力加持。诸佛成佛要得佛力加持,众生成佛还是要得佛力加持。

  『庄严』,这一段是讲心地的庄严,说不尽,太多太多了,所以经上用个『一切』就统统包括了,说个一切。影现,好!「影」,告诉你是影相,影相不是无,有;但是不是真有,没有自体,体性是空的,缘起性空。相是缘起的,所以把它比作梦幻泡影。它有,它不是真的,不是真有,可以受用,不可得,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受用没错,执著就错了。我们对於一切事物有受用,我们每天穿衣吃饭,衣食住行许许多多这些器皿,都是我们日用生活当中必须要的用具,可以受用。佛菩萨应现在这个世间也一样受用,佛菩萨跟我们的差别在哪里?我们在受用当中起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在受用当中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诸位要晓得,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那个心里面生起来的是无量智慧,我们生起来的是无量无边的忧虑、牵挂、烦恼。所以一样的受用,两种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凡圣的差别。我们今天要学佛,要学佛的受用。

  我过去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们,我们在这个世间,现在人都讲权力,我们也讲,恒顺世间!我们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使用权很自在。像我们住酒店、住旅馆一样,我们有使用权。大酒店,你看这观光酒店,在新加坡有六星级的,服务非常周到。我们到那里住一晚上,到那边去吃个东西,接受这些很周全的招待,我使用,我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老板,他天天伤脑筋,怎么管理、怎么赚钱、怎么赔本,那个麻烦可大了!我们使用的人很自在,不管这些事情。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就是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我们这个世间凡夫,说实在的话,他要的是所有权,没有使用权。可怜,好可怜!我看了很多,有钱的,有钱的这些人家,你看在世界上风景好的地方,都买了洋房,都买了别墅,都是他的。他工作忙得不得了,又不能去住,怎么样?请人去住,每个月还给人家钱,给他;那个人就是有享受的权,没有所有权,你看看那个人才叫真正有福报。老板实在是大傻瓜,没福报!他不会孝顺他的父母,他孝顺他的佣人,请了个佣人孝顺他。盖那么好的房子,那么大花园叫他去享受,每个月还给他生活费,对他的父母很刻薄,你说糟不糟糕。这种人我在这个世界上看到好多好多,我看著很叹息,愚痴!他有没有享受?可能一生在那里住一个晚上,实实在在的。

  我在年轻学佛的时候就看到,台湾有个很富有的,台湾人都知道,陈查某,在阳明山有一栋别墅,我在那个别墅住过一天。我听说陈查某一生在那儿住了一个晚上,请二、三个工人在那里住,请他们去享受。前世欠他,没法子,前世欠他的。有这么多钱,不知道去利益社会,不知道去布施给社会许许多多苦难的众生,不肯去帮助他,把那个钱在那里浪费,造些毫无意义的事情。风景好的地区很好,何必到那里去买房子?又住不了几天,大酒店有的是,那个花钱很有限。为什么自己一定要在那里置产业,搞这个?要所有权,所有权就是六道轮回,离不开了。死的时候还挂念著,这个地方有财产、那里有房子,一样也放不下,他能去享受吗?不能,随业受报,三途流转,这个是世间愚痴到了极处。所以这种人,他的心行与佛的感应完全相违背,不起作用。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如何求佛力加持,一定要与佛的愿行相应,佛是什么样的心,佛是怎么样的行持。

  一切影现,范围非常的广大,或在地中现,或在地面现,或在树中现,或在种种庄严具上现(种种庄严具就说之不尽),或者在有情众生身相上现,或者在有情众生德行上现,或者在这些植物、矿物形相上现,不定,太多太多了。心在极清净的时候,妄念不生的时候,六尘表法的义趣你统统都能够领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间何尝不是六尘说法?正报里面一一毛孔,依报里头一一微尘,都在转妙法轮。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能感受得到,而且是强烈的感受,明显的感受;我们在这个世间六尘同样说法,从来没有间断,从来没有差别,我们的心粗,感受不到。这个事情,理与事在《华严经》上都能得到证明,然后才晓得《华严经》所讲,佛的道场始成正觉,道场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处不是道场,处处皆是菩提场,时时皆是成正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此界他方也同时存在、同处存在。这个意思很深,但这的的确确是事实的真相。

  请看下面的经文,第三页,倒数第三行,这是第二段,树严: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焰。与华间列。其树周圆。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段经文总共有十一句,十一句也分四个小段。第一个小段里面只有一句『其菩提树高显殊特』。我们这里有个小标题:「总显高胜」,胜是殊胜,高显殊胜。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宝树,宝树就太多了。为什么叫宝树?任何一棵树,觉悟的人看,其妙无穷;迷人看不出来,觉悟的人看得出来。为什么?任何一棵树都说妙法,那怎么会看得厌?而且所表之法无有穷尽,深广无际,细说就是诸佛如来共同来说,说上一个阿僧只劫也说不完。但是佛很慈悲,希望我们都能够略知大概,所以在众多宝树里面举一个例子,菩提树,举一个例子。那你要问,为什么举菩提树不举别的树?这个问的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他这里举一棵松树,为什么选松树不选其他的树?你的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所以举例是任意举,随意来举。举菩提树,这是理所当然,菩提树,佛在菩提树下说法,就近取比喻,就举佛住在这个树下,就以这个树为例子。其实我们以后叫它做「菩提树」,印度人不叫它做菩提树,「毕钵罗树」。佛在这个树下示现成等正觉,以后就把这个树称之为「菩提树」,是这么个意思。菩提是觉,佛在这个地方觉悟,以它做为一个纪念。

  觉,觉之体是智慧,没有智慧,你怎么会觉悟?换句话说,觉的因是智慧,觉之体是智慧。所以佛法的教学是以智慧为目的,以定为手段,因定开慧,而戒律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禅定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开智慧。佛能成大觉,对於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内,彻底明了心性;外,知道虚空法界的一切现相,因缘果报,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成正觉,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大智慧。佛告诉我们,我们的智慧跟佛是一样的,无二无别。佛所谓「成」,成是什么意思?发现了,明了了,说之为「成」。我们有这个智慧,这个智慧没有现前,我们没有发现,所以我们不能叫「成」。我们的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为什么不能发现?有障碍把它障住了。

  障碍很多很多,佛在经教里面将这些障碍归纳,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叫烦恼障,一类叫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把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障碍住了,不能现前,不起作用。佛把这两种障碍除掉,将这两种障碍转变过来,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他把它转过来了。我们今天修学要想功夫得力,你要不做个转变,是决定不能成就的。我们从前的老习气、老毛病、老旧的习惯,都是造作一些罪业,与性德完全相违背。譬如佛在五戒十善里面告诉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性德。十善里面: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身三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是性德,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有,所谓良知良能。人人自性本具,一切众生个个皆有。这哪里是佛提倡的,哪里是佛教我们的?我们有,忘掉了,现在所干的,恰恰相反。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尽干这些,心里面贪瞋痴慢,这就是与自性性德、与佛的愿行是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得不到感应。佛很慈悲,想保佑你,想加持你,加不上。诸位要晓得,佛家讲的这些戒律、教条,不是佛制订这些东西来约束我们的,你要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佛从来不干这些事情,不会约束别人。佛给你说明白,全是你自己的性德,是你自己的良知良能。如果你要觉悟了,你就很欢喜,回过头来了,回头是岸。这是能感。

  菩提树的高,「高」是你的德高,智高;菩提树茂盛,「胜」是讲你的行殊胜,你的行为殊胜,你的表演殊胜,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菩提树茂盛的样子。从这个树显示出性德体相德用无不周圆。古大德在注解里面也注得好,「智超数表」,这是「高」;你的智慧高超,高超得世间人没有办法形容,这就是高的意思。「本性不昧」,这是「显」,不昧就是我们常讲觉而不迷。无论在什么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无论在哪一种人事环境里面、物质环境里面,他都能够觉而不迷。这是显,总显的意思,这是显。

  自己的德行流露在形相上,前面讲的光色,流露在形相上,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成就一切众生修学佛法,这叫「殊」,殊胜。除此之外,别无余法,这是「特」,独特之行。佛是独特之行;佛的弟子,每个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独特之行。独特之行还是用世间术语说大家容易懂,出类拔萃,就是这个意思。你在群众里面所表现的跟人家不一样,人家是迷,你是觉悟;人家作恶,你独修大善。所以在此地用宝树来表法,特别选定用菩提树来细说。

  确实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众生没有不喜欢树木花草的,世尊将树木花草里面说出这么多的妙法来,让我们以后一看到树木花草,都在说法,没有一样不在说法。才知道《华严经》里面所说,「尘说刹说」,尘说刹说是一切万物都在说,「无间说」,从来没有间断的在说。说什么?说「大方广佛华严」。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领悟到佛说法的高明、善巧,确确实实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表现。佛要不是把尘尘刹刹这种说法的义趣给我们显示出来,我们听佛讲经,听完就完了,出了讲堂就没有了,都忘掉了。你懂得这些义趣、表法的义趣,今天我们念到菩提树的庄严,我们将来在任何地方一看到树,就想到这段经文,就想到佛在《华严经》上的教诲。你这一想,全部的「大华严」不都现前了吗?这个方法才妙,等於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华严经》永无中断。教你看到地,金刚妙宝所成;看到这些树木花草,这里面含的有甚深的佛法、圆满的佛法,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法里含摄圆满之法,虚空法界。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诸佛如来尘说刹说、无间之说,都在任何一法里面显现无遗,这个说法真是巧妙到极处。我们今天讲艺术的境界,世间哪一种人在艺术境界里面能够跟佛相比,没法子。

  下面「体摄众德」。这一段里面有六句,『金刚为身』,身是树身,就是树的本干、它的主干,从这个本里面再生枝,枝里面再生条。这个身就是本,就是树身,树身是金刚的。金刚表什么?在此地我们晓得,佛在此地说这个「树」,其实是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在说明我们自性真心的体、相、德用,无论指任何一法,都是在说这些大道理。所以才说,一经通一切经通。如果诸位在此地真正悟入了,《华严经》后头还要听吗?不要听了,你全都明白了,这是实话,不是假话。我过去在台中,在李老师法会里面学《华严经》,我只听了一卷,诸位晓得《华严经》八十卷,我听了一卷。这一卷听了之后,我就到台北讲《华严经》,我讲了十七年,十七年没讲完,只讲了一半,我讲的比李老师讲的还要详细。所以你这一段听会了,全都会了;你要不会,全都不会。

  「身」,身是讲的本体,这是用树来作比喻,树是菩提,菩提的本体。菩提是觉,觉性的本体是什么?三昧。他说是「金刚为身」,就是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诸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自行化他以这个为基础、以这个为根本。「金刚」是比喻,比喻不变、不坏,比喻坚固,取这个意思,你看《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表法。在金属里面,唯有黄金颜色不变,它的化学结构跟其他的方程式不一样,所以一般人喜欢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金的颜色不变,银就不一样了,银铜铁锡会起氧化作用,会变色。「金」不会变,所以大家特别喜欢黄金,表不变的意思;不变就是表不生不灭,表这个意思。「刚」是非常坚固,金刚不但不变,而且表示坚固。坚固是信心坚固,愿心坚固、行心坚固,信、愿、行这三个都不变,三个都坚固,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就是树立;如来家业,这就树立起来了,取这个意思。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之所行,都离不开这个基础,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说「金刚为身」。

  『干』,干是从身,我们中国人叫本、根本,本此地叫身,就是我们说的本,从本里面生出来干,干里面再生枝,枝里头再生条,条里面再长叶、花果,这是我们略说。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干是琉璃」。『琉璃』是七宝之意,琉璃是透明的。透明表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你身体就是透明的。确确实实佛菩萨、修道人心地清净,身体真的是透明的。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有特殊能力的人,我们一般讲有天眼,他能看得出来,看出这个修行人身体里面完全是透明的,像水晶、像玻璃一样。里面虽然有这些器官,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染污;不但透明,而且放光。可是看到我们凡夫这个身里面是漆黑的,污秽肮脏。为什么?这里面被一些贪瞋痴慢,被妄想分别执著染污了。所以有功夫的人一看就晓得,烦恼业障很重,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这个世间有学问的人、有智慧的人只能看一个大概,一看到这个人的容貌,看到这个人的谈吐、行动,知道这个人有学问、有德行;看到这个人形象很粗鲁,面目可憎。那只是看一个大概,不能像真正有功夫、有定功的人,佛家讲有智慧,那个慧是从定里面发的,跟世间有学问、有道德不一样,定中发的慧看人看透了,才能看透。

  我过去在美国迈阿密讲经的时候,有几个美国人,迈阿密这个地方是个很奇怪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里面不少有特异功能,是美国人,他们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他们修禅定,也是跟佛教里面这些老一辈参禅的人,他得定了。他修禅定确确实实得定,但是那个定功并不怎么很高,这个我们很清楚。但是他得的那点小小的定功已经超越一般人,他们得的这个定,在佛门里叫做「未到定」。如果他定成功了,他就到初禅天去,不在欲界,他还在欲界。所以在欲界里面,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定功。如果没有定功,决定不能够生夜摩天,全凭修福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上去就要有定功。那个定功,如果说一百分的定功才能得初禅,他化自在天大概定功要达九十分,化乐天是八十分,一层一层往下降,夜摩天定功大概六十分差不多,勉强,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他这个定功超过我们一般人的智慧就太高太高了,他有能力,因为他看到。我到那边是讲《无量寿经》,正好《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注解的本子印出来,我是先送一些过去。前面有一张夏莲居老居士的照片,我们里面就有一位同修拿这个照片给这些外国人,他们有神通的人,给他们看,看看这个人怎么样。这几个人一看之后,他说这个人身体透明的。我听了很奇怪,他没有见到人,看到照片,知道他身体是透明的,换句话说,他没有贪瞋痴慢。而且告诉大家,这个人现在不在世了,又说这个人是个再来人,不是普通人。他讲的都有道理,没有人事先给他介绍过。所以如果现场见到人的时候,那看得一定很透彻、很明白。「琉璃」在此地表透明、清净、一尘不染,这是智慧往外透,内外明彻。所以说「干是琉璃」。今天时间又到了。